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篇1

【关键词】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委托其他人照顾的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大多集中在6-16岁的年龄段。当前,偏远山区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规模也很大,而且在不断增加。由于留守儿童家庭大多是父母单方面或者父母全都不在家,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祖辈或者其他亲人照料,在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下,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偏远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分析

1.农村教育机制不完善

教育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教育机制为基础,从我国农村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农村的各种经费都较为紧张,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方面更是严重不足,这就使得农村教育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受到经费的影响,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而且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构建也无法满足当前义务教育的需求。同时,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到城市中打工,这也无形中加剧了农村教育环境的恶化,这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不乐观

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为儿女创造更好的环境,但外出的时间正是孩子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上时间缺位,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一些障碍,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孤僻、忧郁等不良心理状况。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监护,这种隔代抚养的现象使得儿童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无法获得有效的解决,长辈对于孩子的功课也无法进行复捣,这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制约。

3.留守儿童成为犯罪和被侵害的高发群体

由于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力度缺乏,因此很多留守儿童都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的习惯,有的孩子由于缺乏长辈的照顾,甚至留宿街头,接触到更多社会不良青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也不在少数。另外,缺乏长辈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也成为了犯罪分子的目标,诱拐儿童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加强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促进相关制度的改革

为了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管理,需要促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并且逐渐完善与户籍制度相关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制度。将户籍制度与教育制度进行有效的衔接,促进户籍管理制度的公平性,并将传统的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从政策上给予流动人口子女更多的引导和扶持,使更多的孩子能够在父母的身边成长和接受教育。

2.强化家庭教育

缺少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性格方面很容易变得内向和孤僻,因此要注重亲子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定期与孩子见面交流,也可以由当地的政府和社会机构组织孩子与父母之间进行书信沟通,包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使孩子感觉到父母陪在身边。同时,作为监护人的长辈,要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营造一个积极、客观的家庭环境,消除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和不安,加强对孩子的品格塑造。

3.重视学校教育功能

为了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要注重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偏远的山区,更加需要更多师资力量的注入,提高当地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政府在政策方面也需要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充分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在教育内容的构建方面需要注意,除了基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当建立保护和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

4.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社会协调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制定关于留守儿童教育和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从宏观层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有法可依。同时,通过舆论宣传作用,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安全的社会环境。

结束语:

教育问题是影响偏远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知识学习、性格养成等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教育机构的紧密配合,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更好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蒋笃运.以科学发展观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0(07)

篇2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02-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很多学者的研究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得出的研究结论大致为:农村留守儿童即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失范儿童,在心理健康、学习成绩、道德发展、人身安全、社会行为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可逆转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儿童与父母的分离所造成的监护和管教缺失。本文希望通过对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实地调查,从实际出发抛弃先入为主的“问题儿童”倾向,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教育的真实状况,以此为立足点提出可行之策。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的基本经过

临洮县属于甘肃省定西市,是定西市所属发展最快、劳务输出最大的地区,因此相较于定西市其他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比较突出。根据《甘肃发展年鉴》的数据,2012年临洮县输出城乡剩余劳动力11万人次,其中组织输出 6.6万人次,2011年在农村住户总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为837.6元,相较于2009年增长了62.3%。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情况。以临洮县洮阳中学、临洮一中和明德中学抽取100名初一、初二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了《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具体方法为:对洮阳中学、临洮二中、明德中学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分层抽样,在两届中学生中各抽取50名学生。发放问卷数量为100份,回收问卷94份,问卷回收率为94%,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状况分析

对三所中学共一百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主要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分别所占比例为38.3%和31.9%。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的原因中有54.3%是因为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到45.7%且和农村留守儿童同住的监护人没上过学和小学文化的分别为38.3%、33.0%,农村留守儿童每月的花销100元以下的占到43.6%,有57.4%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同住成年家属的主要责任为照顾日常生活。

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与其他地区农村家庭一样主要以务农和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外出打工父母回家频次较低且农村留守儿童同住成年家属文化水平低。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同住成年家属心理认同感不足,缺乏心灵沟通,仅认为同住成年家属以照顾日常生活为主,体现出同住成年家属仅停留在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

(二)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分析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他们年龄很小就普遍参与到农务中。调查显示帮助同住成年家属干家务的高达91.5%,有54.2%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现居住卫生状况与父母在家时一样,且50%的认为得到了生理卫生知识的指导,以上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外出而缺乏生理卫生的指导,经常帮家里干活,生活态度乐观。

(三)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分析

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影响的,但存在消极影响与积极作用之分。调查中,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能体会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不易,并把此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动力,表示要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所以,他们平时学习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也比较好。调查结果显示有42.6%的认为自己的学习良好,且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比较满意的达到50%,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影响的占到60.6%。但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同住成年家属对于他们的学习只能给与很小一部分的辅导,不满意度占到38.3%。

(四)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且表现出自闭、对人焦虑、自责、冲动、学习焦虑与孤独的倾向,但是根据调查显现47.9%的调查者呈现出性格外向,自信,自理能力强,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积极乐观。电话是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最重要的联系方式,但是联系频率普遍较低,时间较短。根据调查只有近四分之三的农村留守儿童每周能与父母通上电话,而每个月都和父母通电话的占到近三成。这些表明亲子间的沟通不够,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孩子在家思念父母,希望父母常回家的占到47.9%。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理解父母、支持父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认为情感满足不够,他们不仅仅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生理的满足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内心交流与情感支持,在遇到困难时有话对父母说,在受到欺负时有父母的开导,有压力时可以从父母处得到慰籍。根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中遇到困难希望从父母处得到帮助的占到四分之三,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到欺负的占到近三成。农村留守儿童在参加集体活动和交朋友方面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分别占到五成,表现出对生活态度的积极向上。农村留守儿童心智比较成熟,遇事沉稳,在如果未来的学习生活目标与父母的意愿不一致时近七成的的选择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争取支持与理解。

(五)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分析

1.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分析。调查显示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放松对自己的监管,且对于他们的学习父母要求严格,尤其是对于迟到、早退、旷课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表示家长持坚决的反对态度。这与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结果相反,并不是呈现出重养轻教的现象,反而表现的更为重视。社会转型期使得外出打工的父母更多的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更加注重让自己的孩子获取知识以改变他们的命运。对于学校的家长会,同住成年家属也体现出积极性,近六成的表示愿意参加学校举办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而且也愿意与老师沟通,希望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2.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分析。学校教育是培育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摇篮,而在学校教育部分的调查中显现出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够,有85.1%的学生不清楚学校是否曾经举办过学校家庭教育,这与此前家长愿意参加学校举办的家庭教育形成很大差距。同时对于家访的调查也显现出学校以及教师的关爱不够,有55.3%的选择了老师一次也没有进行过家访。对于学校有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40.4%的被调查者明确知道学校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而50%的选择了不知道。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和其他地区的农户家庭没有多大差距,以外出打工为主支撑家庭。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当地生活水平不高。同住成年家属关怀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初级层面,心理认同感不足。

2.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状况与父母在家时一样,并没有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影响。

3.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积极性,但是由于同住成年家属文化水平低,监护人(同住成年家属)教育的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明显落差。

4.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外出而而表现出孤僻、放纵、任性的性格,相反表现出心智比较成熟,稳重积极乐观。对于父母外出打工表示理解与担忧,遇事与父母主动沟通以达到双方满意。集体意识强,喜欢结交朋友,但是明显的与学校老师沟通不够。

5.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呈现出家庭教育的严格性,父母对子女学习的支持以及对学校教育在形式上的高度配合性;学校教育方面呈现出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建议

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与父母、同住成年家属、老师缺乏沟通,父母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欲求衔接不够以及学校管理制度不到位等方面。对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要孩子和父母配合,也需要学校的配合,尤其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子女自身价值观的树立最为重要。

1.父母与子女间应该学会亲情沟通。农村留守儿童所呈现出的问题并不是身体的“留守”,而在于心理的“留守”。父母作为儿童成长的支持源,应经常保持与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除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之外,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提供时空隔绝不断地亲情支持,尽可能降低由于留守对于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2.搭建远程家庭教育平台。家庭教育功能是亲情和情子关系的自然延伸,家庭外部的关注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父母不能在留守子女身边进行日常的管理和教育,并不一定以为这就不能对孩子进行教育。虽然临洮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是可以借助最普通的手机为孩子们搭建起教育技术远程平台,整合政府、学校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信息,以此达到多方式的交流。例如可以通过“爱心邮箱”、“亲情聊天室”使孩子们敞开心扉向父母咨询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向父母传递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这样不仅可以增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能使孩子从心理感到不再“留守”。

3.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亲情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亲子关系关乎儿童的人格发展,家庭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和基石。从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孩子希望和自己的父母成为像朋友一样的关系,遇到问题、困难时可以从父母处得到帮助,平时可以说心里的小秘密。父母在与子女的联系中应多关注子女的健康人格培养,多传递正确的认识,言传身教,积极引发孩子多锻炼多思考。学校不仅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等级制度,而是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平等的教育平台。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的摇篮,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例如创办心理咨询室、心里发泄室、秘密邮箱等,多举办集体活动,使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成长点滴,学会团结合作互助。

参考文献:

[1]杨靖.西部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实证研究――以湖北省竹溪县初中生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2]赵兴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质与解决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47(3).

[3]郑荣,张雅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校,2012,(02).

[4]魏凤英.西部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01).

[5]贺建云.也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自立人格的培养[J].岱宗学刊,2011,15(04):76-78.

[6]陈鹤琴.儿童道德养成教育思想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2(09).

[7]郭伟青.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J].龙岩学院学报,2011,29(7).

[8]徐成虎.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引导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2012(7).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现状 ;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儿童由于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的不同,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爱,学校方面也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特别的重视,这样才能促进这部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1. 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自卑心理较严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导致了他们自卑心理的形成。自卑心理的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为自卑心理作为一种负面情绪会一直伴随儿童的成长,他们会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会产生对同学和朋友的抵触,甚至对社会和国家的一些做法产生抵触情绪,是大大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2. 性格孤僻,行为怪异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语言的交流,缺少倾述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困惑和冲突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泄,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其性格孤僻、情感冷漠、胆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在家照顾孩子的都是老人或者亲戚,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教,往往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到责任了,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脾气暴躁、冲动等性格,常常惹是生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留守儿童年纪很小就出来务工的原因,更有甚至,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教唆,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心理和生理都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其情感需要宣泄的时期,他们需要倾诉的对象和能帮助他们解决内心困惑的人,而往往照看他们的监护人不具有这个能力,也就造成了其心理的闭塞,不良情绪的产生甚至不良性格的养成。

3. 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儿童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如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会对儿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坏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逆反心理较强,由于缺乏父母必要的关爱和保护,他们时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人与人间的关系更是不信任,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有时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遭到社会和他人的厌恶的,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

虽然有些事过去很久,但仍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马加爵事件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那一句“囚衣是我目前为止穿过最好的衣服”不知道让多少人落泪,但眼泪的背后人们真正的思考了吗?这仅仅是一个马加爵事件吗?还是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的问题?这是发人深省的,是值得社会和政府关注的。

留守儿童的往往表面上看来比一般的同龄人要独立,要坚强,但其内心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加脆弱。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较大,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加重其逆反心理和仇视心理。因此,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相应心理教育措施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关键就是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如能使这部分儿童和父母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校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让班主任掌握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定期电话家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家长和学生之间因为分隔两地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孤单,也可以加强家长和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以学校为主导,开展针对留守儿童专题教育

作为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也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步发展。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更要注重的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完善健康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帮助这部分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状态。

教师是学校构成主体,因此,学校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体贴,给予家长般的感情,使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心理上有所寄托。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题教育,使留守儿童懂得他们不是异类,他们的父母出外务工赚钱,是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子女,他们应该感到骄傲,并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通过这种教育,可以消除这部分学生心理上落差,从而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 树立榜样,以榜样带动整体

目前,本校的留守儿童大约有百分之四十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向这类学生学习的讲座,树立典型,发挥辐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整个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关注,但针对目前的教育情况,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真正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城乡彻底的公平,使“留守儿童”这个词汇永远消失在我们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 叶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8.

[2] 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篇4

1.1农村留守儿童的含义

很多研究因为描述的角度不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不同。综合众多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应定义为:年龄在6~16岁、家庭完整(父母双方都存在、无离异、分居状态),但日常生活的监护人不完全或无监护(仅有父母一方或双无)的农村儿童。

1.2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生长在农村的家庭环境之中,这是他们家庭情况的共同性,也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相似性,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城市里打工,而儿童由父母亲单方或者祖辈照管。大多数的农村家庭都不是两代的小家庭,很多家庭中的祖孙三代一起生活。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较为复杂:首先,单亲照管的留守儿童同时接受祖辈教育;其次,双亲都外出的留守儿童可能仅由祖辈照管,有的由于祖辈无力照管,儿童就要自我监护,更有甚者,儿童还要照顾年迈的祖辈。有少部分留守儿童没有祖辈,被寄养在亲属或者邻居家里。

1.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农村小学是承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机构,然而,农村小学经费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不高,对普通儿童的教育尚且不完善,对无家庭监护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力不从心;学校教育一般只担负对儿童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的责任,那么,儿童身心健康的责任则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落后

众多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结果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落后”,还有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因此,倾向于将这些儿童归为“边缘化的问题儿童”,尽管这个结论受到众多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质疑,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落后是个不争的事实。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水平和人际关系发展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家庭完整的儿童,责任心、意志力的发展也比较落后,常见的现象是:农村留守儿童常常闯祸,甚至会触犯法律而并无改过之心,被学校和四邻评论:“没有教养”。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落后的状况与他们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和缺失的情况有很大的相关性。儿童心理学验证,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爱对儿童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儿童的行为方式、对待事情的态度很多都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是没有实际上的家庭的,他们无法从父母身上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还可能受到寄养家庭的苛待,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还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父母亲一方和祖辈的双重照管,由于教育方式不同,这些儿童习惯于在家庭教育的夹缝中“获利”,逐渐形成逆反和自私的心理。

2.2学校教育偏差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能力发展落后

农村留守儿童能力发展落后是这部分儿童的主要特征之一,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佳、课堂自律性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同伴交往能力差等方面。在农村学校里,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调皮捣蛋,欺负同学,或者对上课学习毫无兴趣,整日恍惚,无心学习,也不和同学交流,教师会让这些学生“请家长到学校来谈谈”,所得到的回答是“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很多学校教育的研究都表明,儿童的知识、能力的水平与学校教育的风格和水平有很大关系,这也是众多学生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好学校”的原因。然而,农村小学和中学教育存在种种缺失,使得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偏差:首先,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育本身精力有限,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特别关照;其次,农村教师也是凡人,思想也受到普通家长的特别请求,对普通儿童更为重视,而对留守儿童往往忽视;最后,留守儿童本身的问题使学校对其教育的难度增强,成为众多教师放弃对这些儿童进行教育的理由。

2.3社会环境复杂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威胁

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学校负责,但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仍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威胁。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家庭经济的增长,放弃对孩子的管照,同时受到打工所在单位的制约,不能经常回家照顾孩子;另一方面,很多社会闲散青年集结成群,也引诱儿童加入不良社会集团。因此,与普通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这些儿童的教育安全更加令人担心,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不受家长的约束,自由安排课余时间,放学之后到处游玩,极容易被社会闲散青年引诱;另外,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关爱,对不良社会团体所体现的“义气”所迷惑,认为那就是家庭应有的气氛,而对不良社会团体的归属感更强,从而远离学校和家庭。

3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

3.1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温暖

完整的家庭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要,儿童发展需要有优秀的父母亲作为榜样,而从父母亲的教育中获得关爱,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较为完整的家庭环境是改善他们的教育现状的关键。能够帮助建立完整家庭环境的办法:第一,即便外出打工、离开孩子的状况不能马上改变,外出务工的家长也应该增强与儿童的交流,现代通讯工具十分便捷,家长与孩子通电话、发短信、上网视频聊天,了解孩子每天的状况,能够对孩子的教育起到极大的帮助;第二,建议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常回家看孩子,避免孩子长期处于寄养的状况;第三,祖辈与父辈应经常交流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使教育观点和教育方式保持一致;第四,建议农村家长权衡家庭经济与儿童教育,仔细考量孰轻孰重,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3.2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环境

建立温暖、关爱的学校环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主要方式,首先,学校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找出这部分儿童的教育缺失之处,并尽量进行弥补;其次,教师应该格外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把留守儿童推向“问题儿童”的边缘,在平等对待留守儿童和普通生的基础上,对留守儿童展示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以弥补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关爱缺失的情况;再次,建议学校在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候,重视到普通儿童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反作用,学校和教师应该适当指导普通儿童的家长教育孩子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促使同伴关系和谐,使留守儿童喜欢学校、喜欢同学,能够在同伴关系中获得温暖。

3.3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和宣传

篇5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成本;教育投资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开始进城务工[1]。然而,由于农民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城市住房、交通、生存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农民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让他们在祖父、祖母等的照看下学习与成长,于是留守儿童这个现在被大家广为熟知的群体就产生了,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人们常说:“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 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对儿童性格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对这些留守儿童而言,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缺少了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缺少了正常家庭环境的氛围,使得他们不管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很多问题。而且,由于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祖父祖母等代为照看,由于祖父祖母教育知识的匮乏以及代际沟通的影响,更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比如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辍学现象比较严重、违规违纪现象比较多、人际交往能力差、情感相对比较冷漠等。而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主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本,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我们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去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教育成本的理论概述

成本是指从事一项投资计划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总和,而教育成本则是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不同的学者对教育成本有不同的划分与汇总方法,一般认同的分类为(见表1)[2]

教育成本是衡量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对教育消耗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教育成本有助于确定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合理分配,也有助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投资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运用教育成本理论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成本问题,有助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从而促进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

表1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成本分析

1、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里儿童的教育成本太高,主要表现为直接成本。一方面,送子女到城市读书需要收取高额的转校费;另一方面,城市的生存成本普遍偏高,儿童在城市中的衣、食、住、行等无疑会加大父母工作的压力。同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附带着很多间接成本,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即使儿童在城市上学,但是却不能在城市参加高考,而城市的教学内容与农村的教学内容又有很大差距,这对儿童的高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孩子在缺乏亲情、缺乏家庭教育,缺乏正常生活氛围的环境中长大,使得他们对父母的感情淡薄,与父母的感情交流较少甚至存在一定的障碍。而且,儿童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有发展的关键期,错失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知识学习、道德品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问题,这些都是父母外出打工所要付出的间接成本,所要付出的代价。

2、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

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言,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都是高于高等教育的,但是我国一直有“轻初等重高等”的现象,这是由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资回报期高于高等教育而造成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对社会的高收益性决定了我们应该加大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资,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其次,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由中国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而引起的,缩小城乡的差距,加快农村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城乡差距的存在以及城乡发展的进行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是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解决的,这就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长期性。然而,由于留守儿童是农村未来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及早解决对整个社会发展都是有利的。最后,留守儿童心理、身体的发展与成长有自己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等特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及时性的,如果错过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机,是没有办法弥补的。因此,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高收益性、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长期性、留守儿童教育的及时性等几方面充分表明了政府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教育的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儿童教育质量、培养农村发展优秀人才的关键。对教育的投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是最先了解到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情感状况的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班集体里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的试卷、作业、日记等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态。因为学生的试卷、作业、日记等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学生的能力、态度、价值观和性格特征,如果老师能及时的给予学生安慰、鼓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很多老师精通于专业的教学知识,在对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的处理以及运用心理学等知识来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上很欠缺,而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严重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老师的培训,不仅是专业教学能力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及时捕捉与解决儿童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的的能力,从而让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以帮助,更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因“缺乏家庭的关爱,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围”所带来的情感问题和心理问题的阴影,让老师不仅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人,更作为他们的“心理咨询师”、“情感倾诉人”。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班集体的影响,建立班集体的良好氛围与文化,比如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让留守儿童在班集体的影响下,在学生与老师的关爱下,把班集体变成一个温馨的家,把老师与学生变成可以倾诉心声的人,从而能够让他们健康茁长的成长。

(2)政府应加强家庭教育培训与咨询机构的建立[3]

留守儿童在学校中的教育一般是在教师的教导下完成的,而在家庭中的教育则是在祖父、祖母等监护人的照顾下完成的。但是祖父、祖母等监护人的观点、思想等比较落后,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所以政府应更多的建立家庭教育培训与咨询机构,这种机构应该不仅为老人提供新观念、新思想的培训,更是对他们教育方式的培训、关爱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培训。同时,这里也应该成为儿童除了学校之外的健康成长的乐园,给他们提供父母式的关爱,为他们及时解决问题。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本身应努力调整自己的情感、心理和生活状态,让自己向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同时,也需要我们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大力关注与密切合作,为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优质的资源。

参考文献:

[1]马红萍,谢东水.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17).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4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儿童;家庭教育;过度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电视游戏教育

一、前言

童年指的是生理上自然存在的一个年龄阶段,或者说它是随着现代科学特别是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而被确定的一个概念。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21世纪将是一个更为辉煌灿烂的儿童世纪。为了使儿童更好地成长,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只有通过合适的教育,儿童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接班人。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儿童教育却出现了各种问题,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学者珀文说:“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1],可见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关于对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个极端问题的综合性研究还较少,本论文主要针对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出现的弊端、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二、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1.过度教育。据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成绩优秀、成熟干练、有主见的学生,或者是家长有大智慧有很高超的教育技能,或者是父母对孩子学习基本不管。他们都遵守一个原则:不强行干预孩子的学习兴趣,不强行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子女,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2]。但是目前,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过度教育、提前教育、急功近利、快捷成名和对孩子过高期待的问题。现在的教育大力宣扬“教育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此父母除了给孩子正常学习外,还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补习班及额外教育。有调查表明:52.7%的孩子曾经或现在在校外上各种辅导班;49.2%的孩子接受家长的功课辅导;16.9%的孩子在接受家教的辅导[3]。星期日变成星期七,孩子没有闲暇时间,不是被功课所累就是被各种补习班所困。另外,儿童还被迫生硬得接受抽象、不能理解的知识,如被迫认字、背诵唐诗宋词等。儿童教育只注重智力和技能的开发和培养,加上儿童缺少闲暇时间,没机会游戏、玩耍,使儿童失去了儿童的天性,从而导致儿童不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4]。

2.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5]。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时候的儿童一旦脱离家长的监管与引导,极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6]。赵新泉[7]认为,留守儿童突出表现在:留守儿童没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表现为空间上的远距离、时间上的不确定和短暂、交往方式的非面对、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和情感交流的缺失。留守儿童一般是隔代抚养或亲戚朋友等临时监护人照顾,由于临时监护人的精力不足,能力不足或重养轻教等问题,同时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照顾与亲情的滋润,使留守儿童在德育、智育、心理素质和人身安全等多方面出现较大偏差。留守儿童的问题一般表现为:(1)学习成绩差,不求上进;(2)道德、品质发展畸形;(3)心理缺陷多,性格内向;(4)人身安全问题多;(5)生活水平低[8-10]。另有研究表明[11],“有钱人家”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与其他儿童无差别,但生活上存在铺张的消费习惯,在心理方面存在自立、孤独,缺少亲密感,父母在与不在时存在双面表现。

3.电视游戏教育。存于过度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之间的是电视游戏教育。许多普通家庭中,虽然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这些家庭或因经济问题或因时间问题或对教育重要性认识问题,这些家庭中的儿童除了正常上学外,没有跟父母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的机会,也没有被安排参加其他特长班或兴趣班的学习,这些儿童的剩余时间都是由他们自由安排。一般情况下,儿童除了与同伴游戏之外,就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或玩电子游戏来消磨时间,久而久之缺乏父母教育与监管的儿童就会沉溺于电视节目或游戏中。电视媒体对儿童的最大负面影响,是对儿童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影响。当前,电视、游戏、网络使得许多儿童不再喜欢传统的儿童文学阅读,而前者引导的流行文化和娱乐文化,正腐蚀着儿童的理性思维,使他们变成懒于思索的“平面人”[12]。电视、游戏中的暴力血腥场面,也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使儿童逐渐产生暴力倾向。另外,长期沉溺于游戏中也会给儿童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三、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培养子女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规范、道德情操、形成个人思想和志趣、形成个人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很大。然而,如何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呢,如何才能避免出现上述家庭教育中的弊端呢?下文针对上述出现的各种弊端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

1.过度教育与电视游戏教育问题。提高儿童家庭教育的认知。对儿童进行过度教育和电视游戏教育的关键就是对儿童教育的认知不够,过度教育是对儿童学习发展的“过热”反应,而电视游戏教育则是对儿童学习发展的“过冷”反应。在儿童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在追求儿童智力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儿童现有发展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整体的发展情况,从而促进儿童全面均衡的发展[13]。针对儿童学习发展的“过冷”现象,父母则应提高对儿童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教育。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应尽量抽出时间去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子女进行学习思想上的交流沟通。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使子女摒弃沉迷电视与游戏的不良嗜好,培养子女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生活习惯,使子女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个性特征。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①完善政策制度。加快户籍改革,逐步弱化与户籍相关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打工农民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使其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确保留守儿童能跟随父母到城市上学,上好学,结束留守儿童无父母家庭教育的留守生活[14]。这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关键,也是最任重道远的解决方式。②突出父母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丢弃只注重物质给予而忽视思想行为教育,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习过程的观念。留守儿童的父母需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更多的从德育、智育、心理及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增加对子女的关注与交流。为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与交流,父母双方最好留下一方承担子女的教育任务,如果父母双方必须共同外出打工,父母要经常与子女进行亲密的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积极鼓励他们。如果有条件允许的话,父母可经常回家与子女进行沟通与活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再是父母应多与学校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关注子女的学习、思想等情况,将子女出现的不良状况扼杀在启蒙阶段。③慎重选择监护人。外出务工的家长应尽可能选择有一定文化、有一定责任感的临时监护人,父母应多与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联系,及时跟进子女当前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

四、结语

儿童是21世纪的接班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重任的交接棒都将交到现在的儿童手上。儿童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关系着未来祖国的发展。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特别是对儿童教育有启蒙影响的家庭教育有正确认识并正确开展,避免家庭教育各种弊端的出现,是促进儿童全面均衡发展的前提。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对推动我国实现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珀文.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M].黄希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29.

[2]杜长水.儿童教育中父母扮演的角色[J].科技信息,2008,(23):554.

[3]钱钰,庞亮.儿童教育成人化批判[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1):4-7.

[4]佘咏梅.儿童教育与其生存状况的冲突与调适[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9):43-45.

[5]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4):29-36.

[6]何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剑南文学,2012,(8):315.

[7]赵新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八镇十村“留守儿童”为个案[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1):37-40.

[8]王焕霞.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社会研究,2012:67-68.

[9]董鹤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现代阅读,2012,(3):62.

[10]孟繁晓.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15):149.

[11]戚瑞丰.“有钱人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08,(4):23-25.

[12]游达,杨文超.儿童教育需要回“温”——论儿童教育的“热”“冷”现象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1):95-96.

[13]陈华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191-193.

篇7

(一)家庭基础性教育正在弱化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双方合力作用的发挥。当一方或双方父母都外出打工时,在孩子的心灵上就留下了不完整的家的概念。监护人再怎么努力,也都无法替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无法替代“亲子”教育的影响力。

(二)学校主导性教育未尽其能

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学校可以算是其接受系统的、全方位的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应该起到主导性教育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升学率依然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学生成绩依然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忘却了教育的真谛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第二,对于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学校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对留守儿童的个性需求有所忽视。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应有的补偿。第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家长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学校老师没有及时地向家长反馈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或是心理情况,造成一些留守儿童更加“为所欲为”,反正是没有管教的孩子。这就是家校没有形成合力,造成对孩子教育的“中空”状态。

(三)社会扶持性教育薄弱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社会性组织机构,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我国目前农村这样的机构系统尚欠发达,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制于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天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体系的缺失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效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落空。

二、促进合力生成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供给机制设计

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上,最为关键的是要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并发挥其系统整合各方力量的优势。在供给机制设计上,要突出政府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效应。

(一)重塑家庭基础性教育供给机制

1.提升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构建完整家庭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不能将其带在身边。家庭基础性教育的缺失,使得孩子在学习、生活、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缺陷。因此,如果能够让留守儿童重新回到父母身边,这是解决困境的第一步。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进军是大势所趋。城市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只有提升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一个完整的家。首先,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征,应当在区域和统筹单位方面建立统一的费率转接制度,使农民工不论转移到何处,都可以凭卡缴纳社会保障费用并享有相应的权益。其次,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除了要打破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的身份界限之外,还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再次,着力研究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从长期看,政府应着手研究通过公积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的调整,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政策范围内。比如,目前农民工租房房源主要是城市边缘农民建的出租房和部分市民手中的存量住房,可以考虑把符合出租条件的房源统一登记,纳入廉租房供应体系。最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应着力将重心放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制度,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起规范的日常巡查机制,重点开展社会保险费稽核、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只有解决了城市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以及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使农民工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才有可能将留守在家乡的孩子接回身边,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的概念。这是一个家庭发挥基础性教育作用的必要条件。

2.转变农民工的教育观念,增强亲子教育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是构成家庭的基本元素,而家庭也成为了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所以,父母要正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积极的教育作用,不可以为了眼前短暂的利益而忽略了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要正确处理子女教育、生产、创收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孩子的了解是关注其成长的基础,不仅要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加以关注,孩子的心理以及生理的发展状况也是关注的重要方面,通过对于孩子不同时期发展状况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尽到做父母应尽的责任。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以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学会利用鼓励法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亲情之中融入精神鼓励,让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感受到与其他儿童一样的浓浓的亲情。其次,因各种条件限制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的父母,在外出打工前要落实好监护人并与监护人保持密切的联系。要经常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实施有效的亲情教育。要求监护人引导留守儿童主动向父母倾诉,反映学习生活情况,以便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不应视学校教育为子女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就读,所有问题都应由学校教师负责解决;再次,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使孩子从小在被关爱的氛围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完善学校主导性教育供给机制

1.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就读机制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因此,要对于当前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以及与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其他制度,农民工子女入学限制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合理城市教育成本,让城市农民工能够与城市市民在法律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享受同样的权利权益。

2.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就读机制

首先,政府必须保障中央与地方合理规划财政费用,给予农村教育相对优惠的政策,扩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要将留守儿童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给予留守儿童相应的财政支持,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完善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大力监管,确保教育政策的落实与教育经费的合理利用。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于留守儿童进行管理,保障其教育权利,使得家庭教育的缺位得到达到弥补,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寄宿管理制度。同时还要保障农村教师的各项权利,按时的、足额的发放工资,完善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农村教师的队伍中去。再者,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还要适当增长,除了要保障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之外,还要设立专制部门以及专职人员,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与照顾,在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帮助其健康成长,不断推广与完善寄宿制的管理模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以及生活给予全面的管理。学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学校要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业以及心理状况给予高度的关注,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培育社会扶持性教育供给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一个单一性质问题,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影响,因而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重视,将其纳入新农村的工作规划之中。而学校、政府、教育部门、村委会等组织可以联合开展捐款活动,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帮助下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得其生活上以及学习上的问题得到解决,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好好的学习。还可以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活动,通过志愿者、结对子等形式增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通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娱乐生活,除了要开设一些具有知识性、娱乐性、科学性的课程外,心理健康、公共安全方面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丰富留守儿童的知识含量,在节假日期间,还要定期举行各类晚会,让留守儿童多参与集体活动,进行沟通交流,使其可以感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温暖,同时也可以接受更多的监督与管理,保持其与时展的同步性,避免误入歧途,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体系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88-02

农民工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统筹城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外出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身后,是数千万留守农村的未成年的子女――留守儿童,他们已经构成一个日渐增多的特殊群体和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已达2290万,而农村集中了留守儿童总量的86.5%。考虑到我国这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如此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1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早期教育缺位,入学率偏低。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一直未入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流动儿童中,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的问题表现十分突出。在农村,55%的0~5岁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少,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规学前教育的补偿,早期发展受到局限。

(2)生活上缺少照顾。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二是部分留守儿童更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监护质量下降,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使孩子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习上缺少辅导。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监护人一般只对留守儿童的吃住和安全负责,关注学习情况的甚少,留守儿童在课后缺乏督促辅导,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成绩下降。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

(4)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学诸多研究表明: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父母及家庭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或暂时处于“亲子离散”状态,加之伴随外出务工出现的父母离异状况,常常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社会焦虑、缺乏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这一系列感受往往造成留守儿童自信缺失、自尊受挫,人格发展走向畸形。测试结果显示,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康发展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任务。教育是使人成人的事业,学校是使人成人的地方。

2 目前教育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 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 56.17%。因为家庭、监护人、学校及社会教育的不到位,给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

(1)过早的自理自立压力,体现不成熟的心理障碍。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人格的成长非常不利。不少留守儿童感觉孤单,甚至有的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已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2)过快的求学求钱速度,显现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过窄的生活生存空间,呈现不和谐的人格。近几年,一些打工回乡的人通过种种言行举止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们,这些错误思想混淆了孩子们的是非标准,影响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确立。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4)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5)留守儿童道德滑坡,犯罪率逐渐上升。农村环境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赌博、游手好闲等社会环境往往深刻影响留守儿童,使他们放弃学业,整天在外游荡,甚至参与赌博、盗窃等不良社会活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资料显示,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上海市籍与外省籍的比例:2000年为6∶4;2005年猛增至3∶7。这七成少年犯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且这个群体已占未成年犯罪的50%以上。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以 “留守儿童”问题为切入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对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整体思考,是解决 “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基本立足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1)要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行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经费保障体系。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进行政策倾斜。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加大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寄宿制校舍治理体制,实施并完善素质教育理念;普及信息化教育模式,鼓励学校积极开拓教学新方法和育人新理念。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

(2)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如前所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发展良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另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再者,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必须注重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其他任何措施都无助于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重视对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作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实施单位,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营造健康活泼的教学氛围。同时,要积极同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交流,对其做必要的培训,让其充分了解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励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

(3)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招募组建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队伍,推行“结对接力志愿服务”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或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签订结对卡,针对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等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35-37.

[2]谭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2008:213-214.

[3]刘桂芳.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5-106.

篇9

本文系2012年景德镇市社科规划项目《高校共青团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及推进策略研究——以景德镇市为例》阶段研究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而他们的子女却因为户口、经济等原因,只能留在农村随着祖父母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和读书。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如知识学习后劲不足、素质拓展途径缺乏、人格养成引导不够等。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眼1?演。在2010年初,团中央就作出统一布置,把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以下简称“关爱行动”)作为履行团的基本职能、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高校共青团,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中具有其他系统无可比拟的组织、人力和资源优势,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助力,成为摆在高校共青团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因留守儿童自身教育方面的原因,以及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支持系统跟不上,导致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课题组在景德镇周边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0份。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知识学习后劲不足

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学习目标明确的仅有40%,而不明确甚至没有目标的,占到了60%,这说明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你认为学习最大的障碍什么?”的调查显示,31%的留守儿童认为是学校老师素质不高,25%的认为是自身素质差,21%的认为是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还有18%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能辅导,这说明学生普遍对老师、学校不认同,甚至对自己也缺乏信心;留守儿童遇见学习上的问题时,有36%的表示会向老师求教,有39%的表示会向同学求助,这充分说明留守儿童在解决学习问题时,更多的是依靠老师和同学,而农村中小学老师的普遍素质不高,学生成绩也普遍不是很理想,这就导致留守儿童要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困难。在学习方面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或下降,家庭监督不够,学习动力不足,自觉性差,经常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学旷课甚至辍学的现象?眼2?演。

(二)素质拓展途径缺乏

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主要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的教学为主,对于美术、音乐、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忽略。留守儿童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也很少,在“你经常看课外书吗?”的调查显示,有56%的留守儿童偶尔看,表示经常看的仅有35%,还有9%的表示从来不看;有56%的留守儿童表示只有在自己要求买课外书时,父母才会给买,而有27%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从来没有给他们买过课外书;留守儿童的信息来源途径有36%的是来自课本,30%的是来自电视,而来自课外书籍的只有13%。由此知见,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培育非常受局限,途径也很缺乏。

(三)人格养成引导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是跟着祖父母辈或亲戚生活,与父母沟通少,在“父母与你沟通的方式?”的调查显示,35%的留守儿童认为是管教式,有33%的留守儿童父母很少与之沟通,能够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的父母仅有27%;同时,有33%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不太关心或不关心他们的学习。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见问题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加之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会造成他们在人格养成、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非常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高校共青团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行动的必要性

(一)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是贯彻落实十精神的重要举措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眼1?演。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既解决了农民工的实际困难,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能让广大农民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眼3?演。高校共青团作为全团工作中具有基础战略性地位的组织,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中具有其他系统无可比拟的组织、人力和资源优势,可以说,关爱行动是高校共青团帮助农民工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落实贯彻落实十精神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的基本职责。结对帮扶是青年志愿者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具有可操作、易量化、重长期等优势和特点?眼4?演。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要把结对帮扶作为重要抓手,组织青年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心理咨询、亲情陪伴、安全教育、素质拓展等帮助,可以弥补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心理素质,拓展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养成,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是提高共青团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渠道

高校共青团从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育的高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能接受持续性的良好教育,也可以为青年大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平台,达到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同时,高校共青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全团一盘棋的布局推进工作,结合实际实,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按照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推进的模式,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大有可为,不仅能体现出高校共青团服务社会的能力,也能体现共青团的价值所在。

三、高校共青团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行动的策略

围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共青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优势,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组织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可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组织对组织”的帮扶模式,建立完善的帮扶机制,按照全团一盘棋的布局推进关爱行动,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进行学业辅导,增强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

高校共青团通过组织协调,引导青年志愿者作为校外辅导员,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和功课辅导,帮助其提高其学习效果。辅导的方式可采用一个志愿者结对一个留守儿童,每周开展爱心家教活动,帮留守儿童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消化所学的知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广大青年志愿者还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深入农村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学业辅导活动,通过到留守儿童家里开展学业辅导,或开设辅导班进行主要课程的综合辅导,义务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家教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

(二)开展教育活动,拓展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在素质拓展方面,高校共青团可以通过团支部或者青年志愿者组织广泛开展工作,以一个团支部结(志愿者组织)结对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班级的模式,充分发挥团支部(志愿者组织)的人力资源优势,利用下午下课后的时间,依托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场地,开展每周一课活动。即,每周利用一个下午下课后的时间,给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孩子们热爱祖国,树立报效祖国之志;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孩子们不仅关注生命本身,还要学会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活动模拟演示、安全图片展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贴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安全教育内容,帮助孩子们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引导他们学会远离危险,学会自救;通过开展美术小制作、音乐欣赏、舞蹈练习活动,扩大留守儿童的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篇10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较大影响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家庭父母大半是几个月甚至一年才回一次家,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主要靠电话。在电话中谈的最多的也是生活费问题,其次是安全、学习,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方面的事很少过问。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隔代老人抚养,这些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大多数祖辈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对孙辈过分溺爱、迁就,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导致一些留守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乱花钱的不良习惯。有些留守儿童由父母委托亲朋好友、亲戚抚养,他们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习和物质生活次之,至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则不敢管得过严,一是怕和孩子“结仇”,二是怕孩子向父母“告状”,一切都顺其自然。

2.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注不够

由于我们传统的习惯和一些固有的制度机制,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依然在我们的教育阵地横行。农村学校只重视文化课的教学,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不够重视。虽然目前有一些改观,但力度还不够。在目前还没“普十二”的情况下,很多学校还是十分注重升学率,在平时的大考小考中内部排名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至于家长和老师联系第一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和名次,有的家长居然用“排名”来作为衡量零用钱的标准,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心理的想法还不是家长关注的重点。有的老师也用“排名”作为标尺来衡量学生,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得过少。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还不够

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时间短,闲暇时间多,长时间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容易在社会上沾染不良习气,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政府对社会上有些场所监管不到位,比如网吧,学生即使没有身份证也同样能进去上通宵。而这些孩子们还小,是非观念还不是很强,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们就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能对孩子进行照顾,而又缺少监护人的恰当监管,有的孩子在外面逗留几天几夜监护人也不对其进行管教,导致其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有的甚至丧失了自己孩子的生命。虽然有些是极端的个案,但是也不能不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想法

1.加强家校联系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情况。学校通过向监护人打电话,家访,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监护人座谈会等形式,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开设亲情电话,定期让不同的留守儿童和父母通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公布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电话,加强留守学生、监护人、老师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让留守儿童选自己喜欢的老师为爱心爸爸或爱心妈妈,当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可以向爱心爸爸或妈妈诉说,这样一来可以减轻学校和班主任管理的负担,二来可以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个“归宿”,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爱心妈妈或爸爸可以记录下孩子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和孩子的监护人联系,对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多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