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的艺术

篇1

马继红 刘晓梅 刚传红

关键词:预案  预演  二次备课  追思  回授

内容摘要:在“双主体”理论下,教师课前备课时,要对课堂中师生的活动在脑中进行预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又要根据反馈出的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在课后,教师还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追思和回授,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再造(重建)。

前言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思想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划一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这样做,势必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思想把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重,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就是把抽象的教育观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等融入具体的教学操作,即进行以学生的学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学习的内容、活动、步骤和方式,并为学生的学习留下发展的空间。我校实行的“双主体”理论指导下“主体参与、自探共研”的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再造或重建,这样的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课堂教学的再造艺术包括预案预演、二次备课和追思回授三个板块。

板块之一:预案预演──课堂教学再造艺术的坚实基础

一、预案设计

一堂好课可以与一档有观众积极参与的精品电视节目相媲美,电视节目的彩排是其精彩的保障。教学的彩排主角则是教师自己,它是设想的教学情境中的预演,是课堂再造的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就是教学的“预”,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前导与定向功能,是教学目的的具体预演,它的优劣直接决定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弗洛依德说:“思想是行动的预演”,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预案设计则是课堂教学的生命。预案设计至关重要。

1、预案与教学方式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预案是教学的素材,教学过程才是真正的创作,而且是师生的集体创作,是师生间生命的交融,师生互动将最大限度地激活双方原有的知识结构,开放式的课堂控制方式将增加生成式知识的比重,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力的课堂空间。因而,教师的课前准备将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而是活跃在课程因素组合的中观课程结构中,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重组。

2、预案与学习方式

预案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有余地,以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为起点,以学生自主建构的良好认知结构为终点,循序渐进,让学生自主吸纳、自主建构,从而使学生建构性的学,累积式的学,目标指引式的学,反思性的学,力求为学生搭一座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

3、预案与课堂结构

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活动板块,、主问题等,为学生自探共研提供一些思路。因而,预案应侧重在切入点各环节衔接与过渡,时间分配上优化设计。

以语文教学为例,长课短教是一大趋势。《孔乙己》一文重点难点较多,笔者在主问题设计上切入,为学生探究提供了两个话题,即“孔乙己与酒”、“孔乙己与偷”围绕这两个主问题,学生迅速把握了小说情节,为孔乙己的形象分析铺平了道路。

预案设计的过程本身具有预演性与情景性,它使教师如临真实的教学情境,对其中每个板块,每一个细节都周密考虑,仔细策划。

二、预演

预演是预案在头脑映现的特定情境呈现,它是一个循环调试的过程,有如下两个特征:

其一、重“干扰”

教学过程是往往力求排斥一切干扰,防止“节外生枝”,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展开,这样显然也是排斥了创新,要使“干扰”真正促进创新,首先,使“干扰”和困惑真正引起学生困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的破坏,其次是提供一种较宽松的气氛,前者在预演中变得更加重要。

其二、重“差异”

重“差异”,即尊重每个学生的理解,这使得预演过程中教师思维、学生思维、文本、编者思维,这“四维”的整合是关键,尤其是学生思维以及四维合一,使思维优化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课

说课作为预演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群体性,交流性,研究性和可操作性,一般分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背景分析:陈述学习需要,分析教学、描述教学环境。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解说教学策略及实施,媒体的选用。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

说课(这里指课前说课)教师在说的过程中也有与教学预演重合之处,展现预案,反思预案的内容,提升教学境界,以臻于完美,在交流中集思广益,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再造。

板块之二:二次备课──课堂教学再造成功的关键

二次备课的理论依据是以学定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法设计,因为我们教师的预案有时是一厢情愿,但课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难以预料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很多时候“发生的事情”的是教师难以设计和强求的,但也往往是教育教学、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本文教材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二次备课,做到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化非预设为预设,从而使教学目标、人文目标、学生目标三位一体。在课堂教学中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整合学生学习思路,更新调整自己一厢情愿的教案,确定完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完成二次备课,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二次备课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理论

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主体发展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的调控,进行重新安排设置,即所谓的二次备课,这是教师先进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二、二次备课隐含了教师的素质水平

(1)二次备课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学生的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知识的人,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要想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要有长流水,也证明了教师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但许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容乐观,如有的教师讲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也许除此以外,没有读过她别的文章;讲“大江东去”也许在课堂上会随口背诵起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但其实只记得这两句……这些都是学生不易觉察的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试想在教学中学生是喜欢一个旁征博引、能够出口背诵苏轼的许多其他诗文的并能信手拈来穿插在课文讲解中的老师?还是一个只对“大江东去”这一首词精讲细析的老师,答案显而易见。要想打开学生的视野,教师的视野必须开阔,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丰富渊博,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使教学立于不败之地。

(2)二次备课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

式无常式,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遍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往往出于教师课前预案和预演的设想之外,所以课堂上会经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的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所表现的机智上,这些机智是我们在预案中无法设计的,这也正体现了二次备课的重要性。

三、二次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以“以学定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有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师的观念决定行为,这是二次备课的基础。二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洞察学生的学习动向,找到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和接受教育的理想的切入点,三是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把学生的学与新课程理念进行瞬间结合的教学机智是完成“以学定教”目标的关键。

(1)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课堂调控,完成二次备课。

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比较一般,课堂上不难解决。有的却是奇思异想,令教师一时难以置否。产生疑难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有的是学生理解错误造成的,有的是没有读懂上下文引发的,也有的是领悟不透文章的要旨造成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迅速敏锐地捕捉住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调控输出信息,进行二次备课,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备课时准备了许多资料,时代背景,片断、情节模拟,但是一上课学生就不懂的问题向他发问,其中一个学生的问题是这样的:“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好像挺矛盾该怎么理解呢?”这是一个牵涉到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他备课时始料未及的,他善于捕捉教学契机,认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调整教学思路,和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探讨,终于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含义。这些案例充分说明,根据学生质疑问难,调整教学思路,体现了学生和教师“教”的和谐统一,因为学生是活的,课堂也是活的,我们只有根据教学情景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为主”。

(2)针对学生的课堂“怪问”进行控制,完成二次备课。

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提一些怪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怪举动,对学生的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融化怪问,化弊为利。针对学生的怪问,教师进行二次备课,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宋朝诗人曾巩的《三衢道中》,当讲道“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时,一名男生忘乎所以地学着黄鹂叫了一声。全班同学的目光盯住老师,意思是看你老师怎么处理。这位老师冷静地一笑:“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黄鹂的叫声,不正是受到诗中的环境描写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可见写黄鹂的叫声可以渲染环境,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同学们从这一鸣叫声中,一定能体会到作者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心情。”全班的气氛缓和了,而且这首诗的重点、难点也轻松地得到了解决。这说明教师能随时根据学情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3)随时观察学生动态,以便根据“学情”二次备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动态,如发现有瞠目状态(对教师的讲解或引导难以理解)或“不屑听取状态”(可能对教师所讲感到过于浅显而繁琐)时,应及时采取反馈措施,以便对原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必要调节,完成二次备课。

板块三:追思回授──课堂教学再造的有力保障

新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而课堂的再造,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课后,还要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追思”和回授。

一、涵义:

追思的实质就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针对教师常规性教学的内容及程序,我们将教学追思总结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追思。课前反思是指向于未来教学,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使未来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学习兴趣的了解与激发、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课中反思是指向于当前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的反思,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主体发展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的调控。课后反思是指向于过去教学,对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认识水平等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败进行分析等。这种反思是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的反思,是很具个性化的,除了常规的得失思考外,还包括二次备课时课上出乎意料的事故处理机智,或探索一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或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这种反思是很可贵的,可以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也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学追思的结果是课堂回授的基础和依托。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课上及时调节目标。调整预案及时回授。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光点或困惑,然后通过批作业,解答疑惑,讲评试卷等各种形式进行回授,以弥补预案及授课的不足,也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下一课、下一批学生的“回授”。

效果回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质疑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学生障碍。在一个单元或一章一册教学完毕之后,要进行关于教学效果的回授调节。其中,尤以“阶段过关”为重要,就是应当给掌握阶段内容有困难的学生以第二次教学的机会,帮助他们过关。

二、追思与回授的具体作法(实践)

1、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及效果回授呢?

如:(1)课堂上你真的关注学生吗?

(2)你是否真正地体现了新模式?

(3)组织的课堂教学有效吗?

(4)你设计的环节繁琐吗?

(5)教学中有无小?

(6)你对这节课还满意吗?

(7)这节课的设计,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的整合上有哪些得失?

(8)哪些同学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什么?

三、课后追思的表现形式:

(1)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的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与创新等等,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基础上进行课堂再造。

(2)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应吸取的教训与回授及课堂再造的重点。

(3)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时空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的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课堂再造,离不开学生的独特见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对此应当充分肯定,这不仅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和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再造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5)记再教设计。一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有何新招;启发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写出“再教计划”,便于今后的课堂回授与再造,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总之写课后反思及教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在执著的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四、效果回授分为课堂回授和课后回授。

1、课堂上,二次备课后,对教学内容及步聚、节奏等进行有效调整,据学生学情进行回授,这种教学不是教师牵着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看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切实做到课堂再造。

2、课后的回授调节。

(1)细微调节,对每节课的课后调节,通过札记、总结、本课的得失,然后对学生面批作业,课下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效果回授。

(2)阶段回授。教师搜集和指定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再次回授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观察交谈提出问题、课内巡视,课堂复习,实验操作,考查测验及讲评等等。对学生的阶段回授,便于弥补初次授课的不足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处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于这样的理念,针对我校新模式的实施,开展教学反思及效果回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篇2

一、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例如;在证明梯形中位线性质时,提问学生如何做辅助线时在学生正确作出辅助线后,(我思考后不能正确作出),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这样作?学生回答后,教师最后指出通过作辅助线把四边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问题,处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是数学的一种想方法。

二、互动式的艺术

课堂导入的设计,不再仅仅为新课的铺垫服务,它更多的关注于如何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切身体验“数学”就在身边,进而形成主动探索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教师必须把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控制权,在互动中,要放得开,收得住。

课堂中的师生、生生互动能充分利用学生个体间不断碰撞的智慧火花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思考、讨论代替不必要的分析、讲解,集思广益,通过各种意见的交锋,促进思维灵感的产生。

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小组成员在组内合作操作,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地。 转贴于

三、评价的艺术

所谓课堂教学评语,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常用、最简单的评价方式,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某个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我们主张积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因为它是学生及时了解自我、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还是沟通思想情感、推进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消极的课堂教学评语,则会干扰课堂教学的进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对形成学生积极的思维起副作用。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加以肯定、表扬、鼓励,回答错误时,不能挖苦言语,你有没有听课,用“你真笨”等带刺,伤害学生的自尊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对抗情绪。

客观、正确的教学评语,是学生及时获得对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评语,可指明学生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的评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迸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估,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记住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又可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比较客观的把握这些问题,及时改迸教法,因材施教,使教学过程始终完善、和谐地迸行。

四、课堂反思的艺术

一堂好的数学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求学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要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如果将“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 等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二、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其次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学生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辄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最后,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四、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四点所包罗,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师;教学艺术

作为一名一线教学的教师,我经常与新教师在一起交流。常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当我得知自己即将成为一名教师时,我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当一名负责任、关心同学、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当我第一次站在学校的讲台上时,面对着讲台下睡觉、打闹、玩手机、听音乐的学生时,我不知疲倦地教育着学生,希望他们在我的教育下能尽快成长;当我在学校的讲台上站了一年以后,我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感觉自己的能力很渺小。”的确,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感觉到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在下降,一届不如一届。面对这些学生,我也在思考,课堂上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真的只是生源质量下降的原因吗?其实生源质量下降只是一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手段如何却是另外一个方面。首先一个教师要学会表达,这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但是光会表达,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表达出来,还远远不够。其实最主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表达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喜欢学,这才是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实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学艺术,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将结合“木材学”课堂教学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的艺术

教学史上,许多教育家把引起求知欲的工作作为教学的起始阶段[1],可见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它就如一幕剧的序曲一样,好的导入能更有效地吸引更多的“观众”。一般导入可以是一段笑话,一个游戏或相关资料片、图片等,并保证课堂导入要注重审美性、形象性、娱乐性等,让学生在获得艺术的愉悦体验的同时,自然合理地引出你要讲的课题。比如我在讲木材的优点前,我会先问学生:“你们知道航空母舰的甲板用的什么材料吗?”这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回答钢板,有回答钛镁合金,学生间还不时互相激烈地争论,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我才告诉他们航空母舰的甲板用的是木质类材料,“为什么用的是木质类材料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木材的优点)之一”,来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课堂贴近生活

专业技能本身就是为生活服务的,如果不在生活中体现,完全就是教育的一个败笔。而且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把知识与生活联系,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记牢知识,我们的课堂也才不会那么黯然无色!就木材学这门课来讲,我在讲授的时候就会把生活中的实际结合起来。比如我在讲木材具有良好隔音性能时,我会列举声学质量要求高的大厅、音乐厅和录音室等装修时会首选木材,就是为了调节和达到最佳听觉效果,那时学生可能就要问为什么?这时我就可以深入讲解:因为声波作用于木材表面时,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木材本身的振动吸收,还有一部分被透过。被反射的占90%,主要是柔和的中低频声波;而被吸收的则是刺耳的高频声波,这就是原因,这样学生绝对记忆深刻。在讲木材的视觉特性时,我会说明并展示木材具有天然美丽的花纹、光泽、颜色,可以起到不错的装饰作用,同时木材的颜色接近橙黄色,能引起人的温暖感和舒适感;在讲解木材吸收能量大,耐冲击时,我会列举各种精密机床、精密仪器要用木材作底架垫着,火车的轨道用枕木铺设比用水泥枕木铺设好,等等。

三、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将知识融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的直接因素,凡富有兴趣的东西,学生都学得好,记得牢。[2]特别是我们所教的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15~18岁的青少年,他们拥有很多兴趣和爱好,也许这种兴趣和爱好教师不一定拥有,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些兴趣点来有效地激发课堂。比如每学期第一次上课时我都不会讲解太专业的知识,我都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例如展示一些图片,这些图片包括各种珍贵的树木,比如黄杨木、红木、胡桃木等。在展示这些图片的时候我会介绍这些木材的特点、价格、生长地方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告诉他们,我们今后就是要来系统学习木材的相关知识。又比如在讲解木材含水率的知识时,我会先给学生举个例子:“一个北方的经销商从南方买了一批木材,可当他千辛万苦把木材从南方运到北方后,却发现木材大部分都开裂了,损失很大,他很想知道原因。同学们,你们能告诉他吗?”这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纷纷猜想木材开裂的原因。等课堂气氛差不多时我制止了他们的讨论,然后告诉学生如果想知道真正的原因就请认真学完本节课,这时所有的学生都怀着一颗好奇心、一份疑惑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学习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效果自然不错。

再比如在木材学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它可以利用其对文本、声音、图形、图象、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特点,编制系列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总之,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尽量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将知识融于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用语言激发课堂,达到有效课堂教学

几年的教学经历总让我觉得一个课堂氛围最重要,一个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只听见教师一个人声音的课堂不是一个有效而成功的课堂。那么如何将课堂上得活跃呢?从一个大的范围来讲,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课堂,这包括很多方面因素,但一般来说,教师是否幽默对课堂的活跃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幽默感的教师深受学生欢迎,因为恰当运用幽默可以增添师生的生活乐趣,消除师生教学时面临的困境,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精神放松,使教学气氛更加轻松融洽,教育教学更富成效。[3]比如在木材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调侃”他们,比如在抽同学回答问题时,我会说“今天老师要找个班上最帅或者最漂亮的同学来回答”,这时,全班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来回答,课堂氛围高涨。再比如说到某一个不好的事物,我会说他们最爱说的“乡村非主流”,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

五、创新纪律管理新模式

大家都知道如果想营造活跃的氛围,但如果管理纪律的话,就会影响这个和谐的氛围,因此,对纪律管理的创新是保证课堂活跃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些学生年龄大概都在15~18岁,都有了基本的面子观,很看重自己的面子,所以如果采用单刀直入式的课堂管理办法,肯定适得其反。因此课堂上有出现违纪的,我一般通过知识来强调纪律。比如在讲木材检验要遵守相关标准规定时,这时我发现有位同学在玩手机,我就微笑着指着那一位同学说:看,这位同学现在就没有遵守相关规定。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学生连忙收起手机,以后上课再也没玩手机了。通过这种知识结合纪律的方式来管理纪律,不仅强调了纪律,而且还给了学生面子,使批评变得比较柔和,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有效课堂的活跃性。

六、学习激情的持久性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他们认真听完一整节课非常困难,不过教师可以在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尽量保持学习激情的持久性。比如在课堂上用提问的方式,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所学的知识点,甚至有时候他们自己都未察觉就已经进入了课题学习,在下课铃响之后感叹“这节课过得真快”。再如在课堂上讲解一些难的知识或抽象知识时,学生不易听懂或者不容易理解,学生会想,反正学不懂还不如不学,这显然不能提高学习兴趣,保持学习激情。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注意教学方式方法。以木材学这门课程来说,课程为了揭示木材的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对木材材性的影响,它涉及大量的木材宏观和微观构造的知识,概念和专业术语较多,内容较复杂。如果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将大大消减学生的学习激情,甚至不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激情的持久性,我一般采用实例型教学法和实践型教学法。比如木材是天然材料,结构复杂多样,单凭语言很难描述,学生更难理解,因此我们采购了很多木材宏观、微观和超微观解剖构造图片应用于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便于理解和加深印象。在木材学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更保持了学习激情的持久性。

七、课堂突况的处理艺术

记得第一次上木材学这门课,上课时先对全班同学点名,进行彼此的了解,突然一个人的名字叫王罟,我却不认识“罟”字,这时我就不动声色地跳过了这个名字,继续点下一位学生,当我点完所有人名字后,就问,还有没有哪位同学没被点着名字的吗?如果有请举手。这时王罟就举手了,然后我就问他叫什么名字,然后在我不认识的“罟”字上注上拼音[gǔ],避免了彼此的尴尬。

还比如在木材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要玩手机、睡觉、看小说、打闹、旷课等,对于这些行为在上课的过程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在处理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方式方法,不仅会扰乱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威信也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这时,教师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对事件进行处理时应该遵循教育和发展的原则[4]。记得有次在上课时,有一位同学在课堂上睡觉,我没有处罚他,只是轻轻叫醒学生然后问“不舒服吗?”他的脸马上就红了,此学生可能会想在他睡觉时,教师不仅没批评他而且还关心他,那么他的内心可能更多的是感动与自责。果然在这节课中他再也没睡觉了,而且在以后的课堂上他都很认真。我想这种效果应该比直接叫醒学生批评一通的效果要好一些。

八、课后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艺术

我国古代的教育名著《学论》中就提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这说明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近教师,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学生才会喜欢他进而接受他的教育,实现其教育目的,可见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在课堂上,课后生活中更能体现。我非常注重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想法,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学生对我产生信任。比如中午去食堂打饭,在路上碰见学生,我都会主动地问学生吃饭了没有;看到正在食堂吃饭的学生都会凑过去看看吃的什么菜,好不好吃;天气冷了,碰见穿得少的学生,开玩笑地说:“你是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啊!”这些事情虽然小,但却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乎他们,关心他们,从而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的感情。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8.

[2]鲁敬敏.兴趣催绽知识之花[J].现代教育教学杂志,2001(1):42―43.

篇5

摘要:独具匠心的地理课堂结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系统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完整、生动地再现于学生面前。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地设计好结课,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结课;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68-01

一堂完美的课,犹如一首动听的交响乐,不仅要有“序曲”——引人入胜的“开讲”,还应有“终曲”——淋漓酣畅的“收尾”。从表面上看,结课是课堂教学的终结,但从本质上看,它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升华和延伸,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因此,精心设计结课这一教学环节,对于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地理课堂的结课方式与方法谈谈体会。

一、提纲挈领,总结归纳式结课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结课形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用简明的评议或文字、专业术语、图示、列表等形式提纲挈领式总结、归纳所学新知识的规律、结构或主线,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的结课方式。结课时,教师对学生已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精心归纳、概括、梳理、串连等艺术处理,用精炼、巧妙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形式,有重点、有目的地重现新授内容,使其条理清晰,使学生在头脑中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和学法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这种提纲挈领的总结归纳结课方式有语言、图表、网络图等具体形式。但不管用哪种形式,都应避免对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或简单重复,注意情境设计,使教学内容得以延伸、拓展。

二、承前启后,设置悬念式结课

承前,是指与教学的开始阶段相呼应,如导入、讲授中设置的疑问,在结课阶段得到回应。起后,是指教师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为下一节课的铺垫,给学生以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同时,通过在结尾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学习期待中等待下一节课的到来。这种结课方式会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为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但应当注意的是,运用该结课方式时,应对下节课的内容做到点到为止,切忌画蛇添足。

三、布惑置疑,拓展延伸式结课

宋代教育家张载认为“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置疑”。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通过“布惑置疑”,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上。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通过“布惑置疑”,把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与外界事物进行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激发学生探新觅胜的情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这样的结尾,能开阔学生的思路,讲课虽然结束,然而思考仍在继续,既有利于知识深化、迁移,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考查训练,练习巩固式结课

在课堂上习得知识后,学生只有通过有目标的练习,才能加深理解,学会运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重点,精心编写练习题,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创造性地运用新知。这种结尾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在使用中,要避免单调乏味,考查形式和训练题型要灵活多样,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活动游戏,角色扮演式结课

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结课方式,是指教师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游戏、表演等活动来结束一堂课,从而使学生从先前倦怠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课堂的结课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上述方式外,还有表扬激励式结课、对比总结式结课等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根据具体的课型、教材内容等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好结课。地理课堂的结课应该做到别开生面,言简意明,使所授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课堂教学和谐与完整,起到巩固知识,耐人寻味的效果,从而达到“余音了绕,余味无穷”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杏梅.中学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江晔,刘兰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民.初中地理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是教学主体共同创造的贯穿教学过程之中的开启理性与感性思维空间的一种和谐的课堂环境。那么,怎样营造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呢?

其一,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是由教学主体积极创造的一种课堂环境,要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通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导,其作用往往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而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受体,在教师包办活动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动性被抵制,创造性潜能不能得以积极开发和诱导。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或心灵沟通的,这种缺乏共同创造机制的活动是难以营造课堂教学艺术氛围的。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要充分调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变单向的被动受体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主体,让教师与学生形成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从而形成课堂艺术氛围中不可缺少的“和谐”环境。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容易形成师生双向主体的思想交流,也最需要师生的情感沟通。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将学生引导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最关键的是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转变不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学习习惯中的“听众”、“服从”、“跟从”的训导性教学行为模式,很少想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的独立主体,在师道尊严的观念面前(加之知识的贫乏)学生缺乏与教师作平等交流的正常的人格心态。建立现代教学的观念必须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这样建立现代素质教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才会有根本的保证。

其二,注重感情的体验,开拓感性思维空间。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要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这都离不开理性的思维和智性的诱导。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仅仅体现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性化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课文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感情化与形象化的特征,要求教学过程应该格外注重感情体验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想象的翅膀,注重感性体悟的诱导,突破教学的定势分析,提倡多元性探索,而这样的教学思维的开放性特征,不仅是文学作品情感化与形象化特征所许可的,而且是可能的,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必须的。这是语文课区别于数、理、化教学的求证性的科学化思维特征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一元性的模式化理解往往扼制了学生的形象性感受力的培养。因此,中学语文课的教学,如果离开了感情体验与感性思维能力训练,是难以形成语文课的教学艺术氛围的,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也不可能真正完成。因此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在语文知识传授外,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一个中学生不仅要知道一部文字作品,还要能说出它美在何处。针对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氛围的形成,有利于直接有效地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能力,而注重感性思维训练的教学,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的重要体现。中学语文课堂的优良教学环境,应该是一个既体现智性能力开发,又有利于感性能力发展的一个和谐的教学空间。

其三,以“和谐”为课堂艺术氛围的凝聚点,注重课堂艺术氛围的外在形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良环境,既体现为教师与学生双向主体的相互交流,又表现为智性能力训练与感性能力的培养的双重结合。同时,还体现在对教学的对象即文学作品的心领神会是根本的因素,而外在的因素能推动或滞碍内在因素的变化。优良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达到一种艺术美的境界。

怎样建构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在艺术氛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是交谈性对话教学。和谐的教学,首先应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主体心态的平等对应。在交谈性的对话教学中,学生就会直接回应教师,真正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这并不是要取消老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交谈性,往往能引发讨论,活跃气氛,开阔学生思路,形成共同参与的主动积极而热烈的和谐环境。

二是突出形象化的感观性教学。语文教学内容形象性强,感情化特征鲜明,课堂教学要充分借助并积极发挥其优势,积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过程中。直观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感性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语文课的优势。除此之外,直观性教学,还可体现在教学主体的形象化表现能力方面。

篇7

一、引人入胜――开头形式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的开头要讲究导入的艺术。课堂教学的导入就像一曲艺术交响乐的序章,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集中注意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好的开头,是一种艺术,它能起到特殊的作用。首先,它能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动机。这种内在的动力,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它能引起学生对所学课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完成心理准备。再次,它能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作鼓动、引导和铺垫。

精心设计课堂的开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能使得一堂课从一开始便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立疑激趣,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状态。同时,心理学表明,在一节课的开头,学生思维不受“前摄抑制”,留下的记忆最深刻。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规律,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恰当地设计一节课的开头。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复习旧知,提问导入;或故事游戏,兴趣先导……

二、抑扬顿挫――教学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驾驭语言的技巧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高超的语言艺术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话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说明了说话艺术的重要性。教师更应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美。授课时,南腔北调的声音、嘶哑的声音、沉闷的声音,均不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的语音语调应该给人以美感。阐述结论的语言应应该是铿锵有力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威力是不可抗拒的,这种“扬”塑造的是“壮美”;而描述性的、论理性的语言应该是细腻的、和风细雨式的、娓娓动听的,这种“抑”塑造的是“秀美”。

三、情智共生――师生互动美

一堂好课应当是情智共生的课堂教学,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感到心情舒畅,使学生求知欲望得到激发,从而主动地去学习、探究知识,学习效果就会大为提高;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抵抗情绪,心灰意冷,对学习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达到师生互动从而情智共生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四、简洁明快――板书风格美

板书具有提示要点、辅助记忆等功能,故应做到要而不烦、简洁明快。对于这个问题,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引起注意。写了便擦,擦了又写,造成零乱,是不利于教学的。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能辅助知识信息的传输,揭示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为学生的认识加工提供最优的条件和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示教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每个教师都应练练书法、练练板书,注意书写规范,讲求笔法、章法,注意布局,结构合理,色彩和谐,力争板书图文并茂、井然有序、简洁明快、赏心悦目,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五、画龙点睛――结束形式美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草收场,就会导致功亏一篑。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意味无穷的“终曲”,以达到画龙点睛、善始善终、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

篇8

1 激发学习兴趣

以往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学生学习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有了对事物的兴趣,才会使学生认真学习观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要有新意,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了"情",继而便有了"趣"。如七年级课文《春》这篇优美的散文,在讲授时,摒弃了传统的讲法,采取向学生提问的办法:春天的活力是通过什么景传神地表现出来的?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春天的兴趣和对其所表现内涵的探索心理,继而在读"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时,明白"钻"、"闹"、"抚摸"、"笼"字的形象比喻,掌握了"春的活力给人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的主题。讲授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放根据此词谱曲的歌曲,最后以唱代背。

2 巧设悬念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开头得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借鉴文学创作的作法,设置教学悬念能激活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悬念设置巧妙得当,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于你所讲的知识对象上,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接受知识要点。如《荷塘月色》的悬念设置是:写"荷塘"?写"月色"?还是二者都写?《奇妙的克隆》这篇课文中的"克隆"指的是什么?它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假如你掌握克隆技术,你最想克隆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的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极大的启示。通过这种方法组织的课堂教学也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教师巧设悬念组织的自学训练,学会了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的积极性。

3 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

一堂富有成效的教学课,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而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激思,不失时机地点拨,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解、或讨论,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对于质疑问题提出异议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形成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鸿门宴》中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场面,借助语言、神态、动作,讲出课文中"忠"、"勇"、"威"、"壮"、"智",在课堂上掀起的波澜,把故事情节逐步推向,达到教学目的;讲授《口技》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口技表演,并叫学生模仿;讲授亲情类的文章时,如的《母亲》,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唱歌颂亲情的歌曲;学习诗歌时,开展课堂朗诵、背诵比赛。

4 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是要在有限时间内按时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的节奏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学有所得。正如古人所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上课之初,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一节课上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课时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无意注意,但在讲授教材重点、难点时,节奏要放慢,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解决问题。而对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简单知识,教师只要略加提示,一言带过,加快教学节奏。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适当放松。在课堂要结束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有意注意。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使学生思维进入积极、活跃的境界中。此外,课堂上老师不要讲太多,要给学生看课文及思考问题的时间,给学生提出疑问的时间,这些很重要。

篇9

教师如果要让幼儿在课堂中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目的,就要多多发挥语言艺术的技巧。

一、语言要幽默

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幽默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愈显重要。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情绪、思维在不同状态下,接受新事物的快慢会不一样。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幼儿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幽默风趣的语言强烈地吸引着幼儿的求知欲望,使幼儿百听不厌、欲罢不能。

二、语气要起伏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语言有优美的乐调,使幼儿在用耳听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美的语言不仅体现在语调、语速和节奏上,更体现在教师精心选取的故事上。所以,幼儿教师要用好语言教学这门艺术,使幼儿在学习中不疲倦、不乏味,使幼儿听得懂,更重要的是使幼儿感受到语言艺术的起伏变化,就像优美的音乐一样,和谐动听,幼儿听起来舒服悦耳,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其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艺术化的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浓厚的兴趣氛围中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给幼儿上课不是单纯的“你说他听”,最主要的是教师和幼儿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教师语言艺术运用得好会使一个幼儿受益匪浅,也使幼儿以后进入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学习。如果教师讲得平庸,时间一长幼儿就会产生乏味、厌学的情绪,当然就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

教学活动是一种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如果教师点燃了幼儿的激情,那么幼儿就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教师互动起来,我们的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幼儿既能参与到活动中,又能感受到成功的欢乐。比如,当幼儿精神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的激情会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出幼儿的参与激情,让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活动活跃起来。

三、语言要有启发性

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在运用语言教学时要提高幼儿对一些事物的感官认识,积极地调动幼儿的大脑思维,开发幼儿的想象力,不管是对与错都不要打击幼儿的能动性,慢慢引导幼儿对事物判断的正确思维,从而使幼儿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语言要有趣味性

兴趣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的语言如果能扣人心弦,幼儿会产生巨大的兴趣,能够感知学习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从幼儿时期就培养了对语言感悟的情趣。总之,在幼儿教学中运用丰富的语言知识是一位教师成功的法宝,可以帮助幼儿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为以后上小学、中学能轻松地学习好知识打下基础。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英语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声音、图片、形象、表演和活动等一系列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艺术是一门较复杂、难于把握的综合艺术。与其他形式的艺术相比,它注重于对艺术创造性这一本质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英语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懂得艺术,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样他才能创设艺术的教学环境、使用艺术的教学手段和采取艺术的教学态度。

一、导入的艺术

好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为课堂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课堂导入可以是一段笑话、一个游戏或相关资料片、图片等。总之,你的导入要注重审美性、形象性、娱乐性等,让学生在获得艺术的愉悦体验的同时,自然合理地引出你要讲的课题。

通常英语语法课总是让人觉得乏味,因为一般的语法教学,都是老师讲,同学们听,这种“听讲”式的教学方式,虽然也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参与,但这种参与仅仅是比较被动的参与,不能成为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要参与方式。另外,反复地说教、一味的灌输只能让学生觉得疲倦,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输出教学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下工夫了。如果我们能把教学活动转变成一个游戏过程,它承担了包括使学生获得艺术体验在内的一定的教学任务,或者说是一个教学任务已经渗透于其中的游戏过程,那么这样的教学可以称得上是非常有艺术的教学,即教学本身就是艺术,换成杜威的话就是:“工作始终渗透着游戏态度是一种‘艺术’——虽然习惯上不是这样称法,在性质上确是‘艺术’”。记得有一次我讲解一般现在时的时候,我设计用一个游戏来开展我的教学。我把全班分成若干纵排,每纵排为一组,然后我分别发给每一组最后一排的学生一张纸,上面分别写上表达一般现在时不同意义的经典例句,在我说“开始”后,最后一排的学生即用耳语告诉前面的学生,这位学生再把听到的例句告诉前面的学生……这样依次进行下去,第一排的学生把所听到的例句写在黑板上或说出来。传得最快、最准确的组获胜。在这个游戏中,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开口说英语,每个例句在学生中传读,因为每组的成员都关心他们合作的结果如何,因此,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黑板上的例句上来,整个过程气氛活跃。最后我再对每个例句表示的意义一一讲解,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说出更多的例句。这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精神,又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当然,因为教学活动毕竟不同于游戏活动,它是有着明显而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不能像游戏那样玩个痛快就完事,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你的学生的需求、知识结构,创设活跃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课堂里“玩”也始终有一个度,换一种说法也就是玩也玩得有艺术,这里,学生的玩就是参与。请记住沛西·能的这样一句话:“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实际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

二、课堂设计的艺术性

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参与性和愉悦性,教师既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学生参与行为的欣赏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既获得了参与的乐趣、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为你的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但要想让你的英语课堂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研究你的学生的需求、英语基础,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来设计课堂,让学生在感受到美、体会到满足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