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保健与急救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保健与急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保健与急救

篇1

关键词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检修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185-02

为了使继电保护一直保持良好的作业状态以及增强高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防止设备断断续续运行,提高设备使用寿命,节约运行成本,促进设备性能不断提升,不仅要时刻观察继电保护系统中存在的故障问题,而且还应通过先进高效的检修技术加强检修继电保护系统。

1状态检修的优势

继电保护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高集成电路与微电子元件,同一次设备比较,状态监测过程一般难度较大。微机电保护具有较好的自检功能,能够发现一些集成电路元器件的特殊故障与一些交流回路的断路故障等,然而其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它很难发现元器件劣化以及回路接触不良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是基于电气二次设备状态监测,按照实际监测的结果,来对检修内容以及检修时间进行科学地安排。因此,状态检修具有较大的优势,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针对性显著,目标清晰

状态检修根据继电保护设备实际运行情况及自身存在的特点,系统全面的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分析,以准确获悉继电保护设备有没有遭到损坏,是否做相应的维修,维修的项目有哪些,同时针对具体的维修项目设置具体的检修计划。

1.2检修质量得到保证,检修成本降低

如果不采用状态检修,而是通过周期性检修,那么除了要停止继电保护设备的运行,还需一点一点的对设备进行检修。如此一来,就会削弱继电保护设备的功率,并且还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进一步加剧检修成本。若对继电保护设备进行状态检修,那么设备不仅不需要停止运行,工作实效性高,而且相应的人力、物力也得到了节省,检修成本经济合理。所以,和周期性检修方法相比,状态检修方法与国家当前提出的供电条件相一致,满足群众的供电需求,无需电力企业花费大量的检修成本,同时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下,继电保护设备将更加的成熟,性能将更加的好,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可见,状态检修的现实意义。

2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技术

在电力系统检修技术的迅猛发展下,状态检修已经是增强保护可靠性的最佳途径。众所周知,继电保护是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的核心技术手段,只有它的动作正常有序,电力系统的运行才可得到保证。

2.1状态检修的基础

实际监测电力系统过程中,时刻注意继电保护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是其核心保障,并且在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中还属于不容忽视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监测时充分掌握了解信息的准确度,加大监测技术的投入力度,从而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找出继电保护设备运行中形成的问题,并深入细致的分析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明确理想的检修时间。

2.2状态检修的关键之处

在状态检修中,系统全面分析继电保护设备的运行情况是其关键之处。实际分析过程中,应充分获取继电保护设备运行中产生的数据信息,只要准确的掌握了该信息,就可以了解到整个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系统全面的分析该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在清楚继电保护设备的运行状态的同时获悉状态接下来发展的流向,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高效性的状态检修,推动继电保护设备健康有序运行。

2.3状态检修的具体保障

要想将状态检修方法贯彻落实到继电保护设备运行全程中,就需要有关技术工作者系统深入的分析监测中所获取的数据信息,从而准确的掌握继电保护设备作业中产生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解决。因此由监测提供的数据信息对继电保护设备运行的安全性起到了决定性作业,还是继电保护设备的状态监测高效、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当前时期,我国已经能够把监测中获取的数据信息与检修中心局域网进行直接连接,保证了监测部门对数据信息的及时掌握。

2.4装置动作状况

在电气设备从未发生任何障碍的时候,继电保护装置会维持在一个比较静止的条件下,而当继电保护设备出现故障问题的时候,其保护装置就会做出一定的反应。若检修周期内装置从没有出现动作,那么将很难监测其动作状况,也就不清楚它的出口回路是否良好。通过远程传动校验法,事先告知用户会有短时间的停电现象,然后在用电低峰期开展一次远程传动试验,由远程监测中心负责相应的调控,对保护装置下达远程传动的命令,要求其实施一次跳闸和重合闸作业。如此一来,就能够及时准确的检验从保护出口至断路器机构间的回路接线的良好性与否,并且对断路器动作的有效性加以验证,全程花费的时间大概在1s~2s,不会对用户造成太大的影响。

2.5电磁干扰问题

电气二次设备中涵盖了微电子元件、高集成电路,常出现电磁干扰现象,该现象会导致微机继电保护采样信号真实度降低、保护误动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电磁兼容性试验,这同样是继电保护状态检修中的核心工作,加强监管干扰源、敏感器件、耦合途径等,比如保护装置周围存在的移动通信设备、二次设备的屏蔽接地情况等。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继电保护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是电力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所以加强继电保护设备检修十分重要与必要。现阶段,共有两种继电保护设备检修方法,即周期性检修、状态检修。由于状态检修比周期性检修更具优势,所以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国内的状态检修发展过程中依旧有部分问题的存在,但在科技的日渐成熟与进步下,相信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将状态检修的功能作用在电力系统中全面发挥。

参考文献

[1]周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及评估[J].广东科技,2011(6).

[2]刘路.继电保护状态检修问题探讨[J].云南电力技术,2010(6).

[3]李亚涛.浅析继电保护状态检修故障诊断技术[J].机电信息,2009(36).

[4]陈丽冰.试论继电保护的状态检修与实际应用[J].价值工程,2010(27).

篇2

【Abstract】:The ancient city,Xi'an h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vast amount of historical relics, and the Ming City can most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rea . The space structure of Ming city develop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the basis of Chang an City in Tang Dynasty.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sm, It forms a spatial morphology with different years and styles of architectural coexisting and different scales and modes of blending neighborhood.

【关键词】:文物古迹、明城区、近现代、空间形态

【Key word】: cultural heritage, Ming City, modern, spatial morphology

1.1 研究的依据

一、近年来西安市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关注和提升,明城区内的街区被逐渐修复和整治,使其重新展现昔日的辉煌。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明城区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更新改造。

二、西安城市自身发展的客观性,导致一部分发展方向是积极的,如明城区内商业圈的不断壮大、工业生产量远远超出需求量、公共休闲环境越发符合群众生活需求等;另一部分则是停滞不前,甚至逆向的,如历史建筑与遗址的保护、文化区域环境的整修、单体建筑与街区随意改造等,作为历史遗存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环境整体上遭到破坏。因此,在适应当展需求的同时,往往弱化了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历史元素的可持续性。随之则出现了城市发展空间要素与文化遗存的基本矛盾。

三、截止到2000年,1993年西安市规划局与文物局初步拟订的明城区内30处保护民居已所剩无几,剩下的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05年ICOMOS在中国通过的《西安宣言》,对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对西安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再加强调。

1.2 研究的意义

一、区域历史重要性。区域历史重要性。明城区是西安人文与精神的根脉,前后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坐落于此。这一区域是西安目前历史遗存最密集的区域,成为西安名城特色的主要载体。建国之后,面临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明城区对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意识几乎为零。1990年后面对大规模的改造,近现代建筑环境发生极大的破坏。如今,近现代历史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模式在初步形成阶段,做好研究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工作,发掘问题所在,对明城区未来文化遗存与模式化发展方向上起到关键作用。

二、历史建筑环境的重要性。建立历史建筑环境从最简单的方面来讲,可以缓冲历史建筑保护和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使历史建筑可以与现代城市发展和谐共处。历史建筑环境传递着历史信息,记录着历史事件的位置、坐标等,帮助建筑主体更好的传递历史信息,而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环境同样也记录着近现代历史时期西安市的历史事件与面貌。通过保护与设计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环境,可以对展现西安城市历史的完整性起到一定的链接作用。

1.3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一、本论文首先基于整个西安明城区空间结构的历史变量过程中,探索空间变量因素。对其内部所有近现代建筑及周边环境现存条件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类比与对比等方法,在基础理论和设计实践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历史建筑环境对建筑单体的积极作用。

二、西安明城区内历史建筑类型与数量繁多,对其环境的改造不在少数。如三学街、北院门、德福巷、书院门等,大多数改造与设计最终定位成“历史街区”。可以看出,古城西安对历史街区环境保护与更新放在空间规划的重点之上。基于此方向,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与环境的改造进行点、线、面等系统划分与链接,会发现在局部区位呈现断点现象,从明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定位来看,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三、具体研究对象。碑林区竹笆市地区北接北院门,南通德福巷、湘子庙,位于钟鼓楼等商业与文化重要地段。明代就以买卖竹器等编织品成为最具规模街区,目前有劝工陈列馆等近现代建筑坐落其中。如今,此地区被庞大的小区阵容与零碎的店铺所包围,已经丧失了以往的区域活力,丢失了文化的延续性与传承性。整个区域对外程现严重的功能断裂现象,对内则处于一个邋遢、零乱的尴尬局面。保护竹笆市的近现代建筑,合理规划设计区域环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内部发展的矛盾,也填补了整个城区发展的空间脉络。在文化元素正面发展的同时,缓解城市发展空间要素与文化遗存的基本矛盾,探究完善的更符合西安城市发展的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模式。

1.4研究目标

一、经过探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在动态发展的基础上找出空间演替与更新的规律性。分析出空间变量因素对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设计的影响。

二、调查并分析西安明城区内历史建筑及其区域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其环境对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与环境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与类比,找出规划设计原则与手法的相似性与独特性。

三、以西安碑林区竹笆市区域环境保护与设计为研究重点,对竹笆市的历史背景、建筑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自身存在的独特性。对周边环境现状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是否存在一定的促进与阻碍因素。对环境保护与设计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四、综合经过前期与实例分析,提出合适的经现代建筑环境发展与更新模式,为西安同类型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2005.7.15,2005.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个人信息

姓名:张蔚萍 陈虎

性别:男

籍贯:湖北武汉

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篇3

【关键词】: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 子站; 分析处理

O 引言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运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和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进一步提高了电网安全运行的调度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其主要功能是收集和管理电网中各厂、站中的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等涉及电网异常或动作时的信号、断路器的分合及保护装置的异常信号;微机保护装置和故障录波器的录波数据和报告、保护定值等,以及对这些数据、信号的综合、统计、计算和分析等处理与管理。

本文根据多年调试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子站的经验,阐述了如何对220 kV变电站故障信息系统子站进行安装调试及维护,分析了建立该系统子站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工程调试按时间大致分为前期准备阶段、调试阶段、试运行阶段、验收阶段。

下面,就各阶段的调试和维护以及问题的解决做详细叙述。

1 前期准备阶段

首先对整个发电厂或变电站的二次设备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主变保护、线路保护、母差保护、录波器以及母联保护的数量和主要功能,了解保护装置的厂家、型号以及版本号; 了解厂、站的一次主接线,各保护间隔的实际位置及运行状态等信息;务必弄清现场每个厂家保护装置的接口类型。

在做子站的图纸设计时,要对现场保护装置的通讯接口留有裕度 ,存在问题必须在施工前图纸审核中及时发现,争取把问题在出厂前解决好。

2 调试阶段

调试阶段需结合设计要求和系统功能进行全面细致的试验, 以满足变电所站的试运行条件。这个阶段包括出厂前调试和现场调试。

2.1出厂前调试

为了确保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子站在现场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出厂前的调试尤其重要。出厂前调试共有四个部分组成:安装程序调试、通讯测试、可靠性测试和模拟故障试验调试。

(1)安装程序调试

主要完成数据库引擎的安装、运行程序的安装、控件文件的注册以及其它可选择文件的安装,并在安装调试后系统能正常运行。

(2)通讯测试

测试应是整个系统经过72小时连续运行后,且硬件和软件均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通信测试主要是对各类厂家的线路和主变保护装置进行测试,例如:RCS一900系列保护、LFP-900系列保护、BP2B母差保护、PST1200系列保护、PSL603、WMZ-41等保护装置。

(3)可靠性测试

包括装置发生故障时连续发调定值命令;几个保护装置同时连续做故障;装置动态库异常,管理机自恢复;进程进入锁死状态,计算机能自动重起恢复到原始状态等。

(4)模拟故障试验调试

对实验室的保护装置做试验,在子站管理机上应采集有显示动作时刻的故障波形,在系统主站应报SOE信息,即保护动作信息、开关变位信息和显示动作时刻数据。

2.2现场调试

子站安装后,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与试验,确认安装正确后,才能投运。具体需做项目及要点如下:

(1)外观检查

主要有装置外观是否损坏,屏内组件是否完好,接线有无折断、脱落等;检查各屏电源接法是否准确无误,无误后对装置逐一上电,注意观察装置反应是否正确。

(2)保护装置的接入

在子站接入的保护装置通讯口类型中,一般都是RS232、RS485以及以太网口。为确保子站和保护装置间的通讯正常,建议对于通过RS232接入的保护装置,需要子站一个通道对应一个保护装置。对于通过RS485接入的保护装置,子站可以一个通道对应两个或三个保护装置。对于通过以太网口接入的保护装置,则直接通过网络交换机接入子站。

(3)子站数据库的调试

通过一台笔记本电脑连接到子站管理机上,在附加子站数据库前,先登陆到管理机上一次(在运行内输入//+IP地址即可),新建子站数据库完成注册,然后在企业管理器上添加子站的IP地址进入子站数据库。

这里主要对数据库的以下几个表进行配置,EQUIPEF、gendef、“装置名称+_ang”和“装置名称4+_swi”。表EQUIPEF需要设置装置的设备名称、IP地址、信道号、线路编号等;表gendef需要设置装置编号、定值和模拟量的组号等;表“装置名称+_ang”和“装置名称+_swi”是子站装置的码表配置,其中,ang表包括定值,遥测值,故障录波通道。swi表包括软压板,开关量定值,硬压板,动作量,告警。两个表最重要的一个字段就是ID,对任何装置,每个条目的ID都是唯一的。

(4)组态配置调试

子站组态配置主要在组态的开发系统里进行,组态的运行界面主要是为了测试所用。

组态现场操作的重点――树形菜单的编辑,在编辑菜单里建立保护所在的线路名称、保护装置名称,并在保护装置名称命令语言内输入实际地址(注:这个地址必须是唯一的,而且要与连接的保护装置地址必须一致; 同时要与数据库的EQUIPDEF表的ID一一对应。)配置好以后,进入运行界面,对所接装置进行发送召唤命令,调试结束至所接入保护装置的定值、软压板、硬压板、模拟量和开入量信息都可以全部上送。

(5)保护装置码表核查

为确保保护信息子站上送的信息准确无误,码表核查工作是必要的。首先要打印现场接入保护装置的定值码表,然后与子站组态召唤的定值、软压板、硬压板、模拟量和开关量信息进行一一人工核查。若有不正确,应看子站数据库里码表是否正确,再查看组态配置是否正确。

(6)与省调主站通讯

继电保护信息子站与主站之间是电力数据专网的路由器。网的路由器。子站与路由器是用以太网进行通讯。根据现场要求,网线并不是直接接在路由器上,而是接在路由器非实时性口引出的网络交换机上。另外,在某电网中,故障信息子站接入的电力数据专网路由器及其网络交换机,现场大多数都装在电能计量采集的屏柜内。

(7)现场故障试验调试

现场故障试验如同出厂前的故障试验,先在子站查看保护装置动作的故障波形;然后在主站端应报SOE信息,若子站没有波形文件或主站没有收到突发报文,应先检查子站通道是否正确,装置IP地址是否正确,再查看子站是否有该装置的动态库,若无,应在程序执行文件下添加该动态库。调

(8)系统完善调试

调试的最后阶段是对整个故障信息系统子站建设进行以下完善工作。

a.系统的防雷抗干扰处理,通讯线屏蔽层可靠接地;各通讯端口可靠保护;交流电源接地正确。

b.屏上各标签框完整准确,任一组件应有明显标识:控制保护屏上开关、指示灯及装置名称标签框;各屏后端子排按单位做标识;在子站管理机通讯线的插头上做标识标明用途。

2.3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1)当接入一个新的保护装置时,首先看子站管理机上有没有那个保护装置的动态库文件,要没有则需要拷贝一个相应保护装置的动态库文件。其次要为新的保护装置设一个通道(有物理通道和虚拟通道)。物理通道是指从保护装置接一根通讯线到子站管理机上; 虚拟通道是指从数据库的EQUIPDEF表中配置一个相应的通道。最后,确定数据库中要有保护装置的ang表和swi表,要没有则需要在数据库中新建配置这两个表。

(2)装置的连接过程中,LFP.900系列保护和RCS-900系列保护比较容易接入,后台接收的信息也与装置本体差不多,但对于早期投产的微机型装置,如WXB-11线路保护、WBZ-03/04变压器保护及WDS-2B录波器,如果进行组网,必须对设备进行升级。对于这些装置的联网,联网后调取的信息非常有限,上传报告的内容比装置本体打印的内容少得多,运行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在建立保护故障信息系统时,早期的微机型装置是否接入,其必要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变电站端与保护和录波装置通讯的管理软件时序配合上应合理,应能确保与设备连接畅通,否则变电站管理屏经常出现与设备连接不上的现象。

(4)为防止病毒干扰,在调试结束后务必恢复子站保护信息管理机C盘只读功能。同时防止非维护人员的误操作,还要恢复子站管理机上的键盘锁功能。

(5)在接入不同的微机保护设备时,所采用的通信规约不同,操作软件也不一样,施工中要充分了解新设备的功能及接线原理,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施工技术工作。

3 试运行阶段

试运行阶段即在所有一、二次设备带电、保护装置全部功能均投入运行的情况下,检验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子站运行的稳定性。在这一阶段内,故障信息子站维持不间断运行。维护人员通过远程查看组态监视系统记录的历史数据,判断子站是否安全良好运行;并在系统主站端定期调取保护定值、模拟量以及开关量等信息。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是否有完整的保护装置动作报告和录波报告迅速传送到省调主站端。若在此期间发现装置异常运行或子站数据上送有误,应及时派工程人员到现场解决。

4 验收阶段

试运行结束后,针对试运行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逐项消缺处理,然后,与现场专业人员或上级主管部门一道,按验收大纲的要求进行验收。

在调试收尾阶段还要做好维护和运行人员的培训工作以及文件资料的整理和移交。至此,一个220 kV变电站故障信息子站完整的现场调试工作结束。

篇4

无论是境内游还是境外游,人们在游玩的同时都会消耗大量的体力与精力。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旅行中突发意外状况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500人,这其中由于心肺疾病突发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三成。可见由于体力分配不均和对自身健康状况不了解而导致的悲剧不在少数。在旅行途中心脏突发状况,对于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是难以挽回的灾难,因为非专业人士并不懂得对于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而且所处的旅游环境可能不符合医疗急救条件,所以很难对突发心肺问题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在旅游保健课程中开设心肺复苏方法的教学,就是为了将心肺复苏方法普及给众多可能成为未来导游的旅游专业学生,使导游不仅拥有过硬的旅游专业技能,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医疗素质,在关键时刻对游客的健康负责。

2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简称CPR。当心脏脉搏一旦发生骤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抢救复苏,就会在4~6min内对人体的重要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害,导致死亡。所以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2.1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简称CA。心搏骤停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它对人最大的危害就是在无法预计的情况下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的突然中止。心脏的搏动中止就意味着血液分配的终止,这会导致人体内全身组织细胞的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果人体系统在6min内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血液循环和氧气,那么人体的生命体征就会逐渐消失,从而让人丧失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所导致的心脏停搏,它是可逆的。如果在心搏骤停的突发现场能够得到及时且正确的心肺复苏措施,病人是有可能恢复正常的。

2.2心肺复苏术的原理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最好的急救措施就是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能够为患者进一步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当人的心肺功能出现问题时,大多数人都懂得利用人工呼吸来对患者进行施救。由于空气中含有80%的氮气,20%的氧气。其中在20%的氧气中还含有部分经由人体呼吸再呼出的其他气体成分,这部分气体的成分经鉴定分析其中氧气降到了16%,因为从人体呼出的空气中有4%是二氧化碳。由于人体呼出的氧气依然足够人体本身再呼吸的利用,所以利用人工呼吸所吹送的空气,会有足够的氧气进入患者的肺腔,还要配合相应的心外按摩才能促使血液通过人工压力进入肺部交换氧气,再将氧气循环到脑部和全身系统,从而维持人体系统细胞和器官组织的正常运行。在美国AHA心脏协会,每5年推出一本“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指南中会对心肺复苏的技术与方法、注意事项、如何识别心脏停搏等专业技术知识进行描述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的心肺功能,学会相应的知识用以保护自己的心肺功能和对紧急情况的应对。

3中职旅游专业保健课程中的心肺复苏教学

3.1中职旅游专业心肺复苏教学现状

心肺复苏是医学众多技术中的基础,作为医学专业的学者不但要掌握心肺存在各种病症的理论应对知识,也要拥有实践操作中解决心肺病症问题的技能。但是对于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来说,心肺复苏的学习并没有那么深入。由于中职旅游专业保健课程的心肺复苏教学在近些年才刚刚兴起,对于心肺复苏的实际教学还浮于表面,很多时候教师只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很难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另外,中职学校在医疗保健课程中的硬件配置并不到位,所以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保健课程设置还存在例如实训课程效果差、实训设备落后等诸多问题。

3.2中职旅游专业心肺复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心肺复苏虽然是医学专业的基础技能,但是它并不简单。学校如果开设心肺复苏教学项目,必须在许多方面做足准备。例如开设急诊医学相关课程、设置实训课堂、模拟野外环境教学和准备各种涉及心肺复苏术的模型和道具。

3.2.1课程过于理论化中职旅游专业保健课教学中,无论是心肺复苏还是其他任何保健方面的教学都过分流于表面。因为心肺复苏涉及比较深奥的医学和人体学知识,所以如果以单纯讲授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很难将大量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从而造成学生对知识难以理解和消化,不能将心肺出现问题时的急症状况与抢救要点进行联系并认识。学生在遇到有人心搏骤停的紧急情况要保持冷静,做到“听呼吸、看瞳孔、人工呼吸胸按压”等几个步骤,主要做法是先呼叫患者,如果没有反应立刻查看患者的呼吸状况和瞳孔,如果患者的瞳孔有散大的趋势或者呼吸变得极不规律,应该将病人平放在平坦的地方,解开病人的衣领,释放他的压力,并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一次吹气后抢救者应该抬头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松开按压患者鼻孔的手再次循环此操作。而胸外按压也要同时跟进,利用双手重叠于患者胸腔部位(胸外挤压位置)进行均匀规律发力挤压的过程,目的是使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3.2.2实训课程不具说服力在模拟课程中,学生不能对活人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操作,只能用手比划,无法确定准确位置和实施心肺复苏术的力度,更无法判断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的学校可以提供模拟人,但是学生在面对毫无临床表现的模拟人,没有现场感和真实感,并且在操作中无法体会到急救的紧迫感。而对于一些急救前的心脏骤停识别,许多学生无法做到识别,他们通常会直接进行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按压等操作训练,这样的做法严重误导了学生对于心肺复苏施救流程的基本认识。

3.2.3开放气道不完全在开放气道的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因为急救对象是模拟人而忘记了各种细节操作,如对模拟人口腔中的异物进行清理、测量脉搏等等。这就造成了急救时开放气道的不完全,其结果就是降低抢救成功率。

3.2.4缺乏配合学生在进行团队急救的训练课上,缺乏相互之间的配合,对人工通气和人工循环建立的练习缺乏循环与通气比例配合的重要性认识,这会导致通气循环的比例不够精确,从而加速患者的死亡。

3.2.5无法确认结果因为在实训中所采用的模拟人道具不能呼吸和心跳,所以学生在完成抢救练习时无法判断心肺复苏是否对急救对象产生作用,这也就让实训练习没有可以进行评判的结果,降低了学生学习心肺复苏术的兴趣。

3.2.6学生素质低因为在中职学校开展旅游保健课程并不是旅游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在心肺复苏的教学方面,由于教授对象并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中职学生,所以许多深奥的理论不能被学生所接受。在中职课堂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健课程开展不力且进度缓慢,而实训课程的教授也缺乏说服力和课堂气氛。

3.3心肺复苏教学方法中职课堂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不必像专业医学教学那样全面专业,但是为了能够达到急救目的,其操作还是要求准确规范。

3.3.1理论课学习职业教育中职心肺复苏理论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口耳相传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该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视频课件和图片课件结合理论文字将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理念以具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通过一些真实的急救过程视频和图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心肺复苏知识中的理论要点,为实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2实训课学习在实训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考核。在实践中要求学生掌握心脏骤停的原因、临床表现和初期心肺复苏的程序和步骤,判定心肺复苏的具体指标和标准,在实训课的模拟教学上,要求学生能够规范地进行最基本的人工呼吸操作、开放气道操作和胸外心脏按摩等基本的心肺复苏疗法。

3.3.3医院实地学习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去医院对真实的心肺复苏急救过程进行旁听。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职学校没有条件进行模拟实训的问题。通过在医院的旁听学习,学生可以最直观地了解到心肺复苏所涉及的全部真实情况。

4实际案例

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常识,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基本要领。

2)教学环境:野外操场,四周没有援助可能。

3)教学重点:患者的心脏骤停判断,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急救方法———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4)教学难点:野外急救方法,急救操作时间的把握与技术的正确运用。

5)患者状况:由于体力透支而造成的心脏骤停,患者有心脏病史。目前情况脉搏紊乱、血压降低、左心房有室颤发生,肺部少许积水。

6)病症表现:心跳停止、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和紫绀、颈动脉搏消失、心音消失、全身肌肉松弛。

7)初期急救方式: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呼喊患者。结果为无反应,确定为意识完全丧失。

8)由于地处荒郊野外,无法呼救,所以马上开始心肺复苏急救。将患者的摆放于地面或者硬板床上。翻身时要为患者提前加上固定颈部的护颈设备,如果没有要用尽可能的方法保护颈部,翻身要整体转动。救护人跪在病人右侧,将左右手分别放于病人的颈部和腰部,并解开病人的衣服。

9)打开气道:对病人的口腔进行异物的清理,注意应当将病人的头部偏向于一侧。清理异物后让患者平躺,将其颈部仰起,保持患者下颚与耳郭连线与地面垂直,使其呼吸道顺畅。

10)判断呼吸:如果患者没有呼吸声和胸廓起伏,则可以判断其已经心脏骤停。这时应该进行口对口,口对鼻的人工呼吸。在呼吸时要同时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是否发生变化。

11)胸部按压: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胸部按压。按压的位置在连线中央和胸肋关节上2厘米。用左手的掌根部,右手重叠在左手上,两手手指翘起,保持双臂伸直,利用身体的重心向下有规律地按压。如果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者医务人员已经确定患者死亡时,就可以停止按压。

5结语

篇5

【摘要】总结一列甲亢肌病的护理体会。认为急救治疗首先是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按医嘱用药,护理重点是密切观察病情,监测合理用药效果,加强基础护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经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

【关键词】急性甲亢肌病抢救 护理体会

急性甲亢肌病,又称甲亢伴急性延髓麻痹,可与甲亢危象并存。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病死率高。现将我科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一列病人的抢救护理经过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介绍:患者,男,69岁。甲亢病史20年,不规则治疗,入院时一般情况差,声音嘶哑,不能进食,饮水呛咳并从鼻孔返流;体检:见病人烦躁,大汗,触甲状腺Ⅱ度肿大,呼吸略促,咽喉反射消失。测体温39℃,心率130次/分,房颤律,呼吸30次/分。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急性甲亢肌病。

2 急救和护理

2.1 急救 甲亢并发急性延髓急救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各项急救器械和药物的准备,病人入院后存在不能进食,饮水呛咳,表现为开始时呼吸急促、表浅,进而呼吸浅慢、暂停,甚至有可能呼吸停止,需做气管切开准备,呼吸机替代呼吸,在这一系列的急救过程中,护士做到有条不紊,反应迅速,抢救程度准确无误,并且按要求严格呼吸道畅通管理,专人护理。

2.2 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液体和药物的输入。病人入院时存在吞咽困难,饮水后呛咳,故机体所需营养及药物大部分需从静脉补给,为了保证有良好的静脉通路。我们根据病情给病人选择了静脉留置针,以利于随时用药和抢救。由于目前抗甲状腺药物为片剂,本组病人病情危重,咽反射减弱或消失,饮水及进食后随时有窒息的危险,即于留置胃管,鼻饲药物及营养流质。病人在服药时,我们将药片碾成粉末溶于温开水后,从胃管缓慢内注入,并用温开水冲洗胃管。

2.2.1 该病人入院时病情均处于危急状态,入院后护士均能积极遵医嘱进行各项应急检查。如抽血测电解质、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气分析、血尿常规等。每小时监测和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氧饱和度、心电图、尿量、意识、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面色,皮温。

2.2.2 严密观察病情,不放弃任何一个对诊断有价值的细小问题,如在给病人吸痰时,当时病人神志尚清,但对吸痰管在咽喉部的刺激毫无反应,当班护士及时将此情况报告医生,这一现象是诊断急性甲亢肌病的特异性条件,为病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2.2.3 生活护理方面,因病情危重,病人绝对卧床,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士完成,首先我们创造条件,将病人置于单人房,以利于抢救及护理。由于病人抵抗力低下,需做好保护性隔离,每日进行空气、环境消毒,定时给病人翻身,建立翻身卡,做好床边交接班,每日于皮肤清洁护理,严格各项无菌操作规程。

3 讨论

3.1 急性甲亢肌病是甲亢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罕见。起病急,数周内可出现说话和吞咽困难,发音不准,也可合并甲亢危象,并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威胁生命。

3.2 护士对于急性甲亢肌病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旦诊断成立,应立刻进行积极抢救。

3.3 强调强有力抗感染,支持治疗的重要性。甲亢是一种高代谢性疾病,加上合并急性甲亢肌病等危象,机体能量消耗更大,而且大多伴有严重感染,必须具备强有力的抗生素控制感染,足量丰富的高营养液支持治疗。

3.4 严格掌握碘治疗的适应症。关于Il3 治疗甲亢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各家意见不一。我们倾向于I 治疗应该合理选择,认真考虑其适应症、禁忌症,特别是远期效应问题。

3.5 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从本组病历看出,病人对疾病知识缺乏认识,重视不够,治疗不规则,而导致病情反复,本着对病人健康负责的态度,与医生共同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病人了解甲亢知识,认识到甲亢治疗方法各有其适应症与利弊,内科药物治疗疗程较长,要求治疗规则、合理,不可擅自停药,治疗需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及血象等。

参考文献

[1] 张巧,吴丹荣.甲亢肌病诊治体会.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0,13(2):46-47.

[2] 陈其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护理[J].护理和与康复。2008.7(8);587-588.

篇6

【关键词】昏迷;急诊急救;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59―02

急诊昏迷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通常涉及心脑血管意外、内分泌障碍、外伤以及中毒等多个领域疾病,其死亡率高达20%左右,是急诊科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急诊昏迷患者在病初往往无法给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相关临床资料,给急诊急救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加强急诊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对急诊诊断和后期救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对82例急诊昏迷患者急诊急救的临床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82例急诊昏迷患者,所选病例无瘫痪样假性昏迷表现及精神疾病史。其中男46例,女36例;年龄在20岁到75岁之间,20-25岁患者6例,26-35岁患者10例,36-45岁患者28例,46-59岁患者21例,60-75岁患者17例;浅昏迷者20例,中度昏迷者62例。家属提供的资料显示:高血压病38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1例。发病到急救的时间在15分钟-1小时。

1.2治疗方法

加强急诊昏迷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记录心电监护、血糖监测、尿量以及头颅CT检查结果等相关情况。尽力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维持循环功能;如果患者大脑出血,颅内高压表现明显者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控制颅内压,头部置冰帽,加强对患者脑部的保护,血压高者滴注药物控制病情,血压控制到理想状态;中毒患者,要为其彻底洗胃、清除毒物;呼吸机辅助呼吸救治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的昏迷原因给予不同的急诊处理方法,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行急诊CT、床旁彩超、心电图等检查,待昏迷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专科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1]。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

2 结果

82例急诊昏迷患者中,心血管系统12例,占14.63%,脑血管系统34例,占41.46%,内分泌系统27例,占32.93%,中毒9例,占10.98%。详细情况如下图表1。

82例急诊昏迷患者临床急诊效果中,昏迷患者心血管系统急诊急救成功10例,占83.33%,脑血管系统急诊急救成功28例,占82.35%,内分泌系统急诊急救成功27例,占100.00%,中毒急诊急救7例,占77.78%。详细记录看下表2。

3 讨论

患者的昏迷状态是因意识和觉醒状态以及躯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对外在的声音、光线甚至疼痛刺激产生异常的反应,临床急诊诊断难度大,治疗比较棘手。因此,急诊医生必须加强对昏迷原因的分析能力培养,提高急诊急救处理能力,挽救昏迷患者的生命。

通过对82例急诊昏迷患者的临床观察,显示昏迷患者通常由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中毒等原因引起,病情不同,存在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例如呼吸困难、心率失常等表现[2]。因此,急救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的同时,必须制定出有效的急救方案,做到“快速识别、有效处置、安全转运”。随着近些年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压力增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高,因而疾病早期干预以及加强药物监管和合理使用十分重要。加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能够明显地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减轻人们生活工作的社会负担[3]。

在急诊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还必须遵循“缩短无效救治时间,先抢救生命,后辨别病情”的急救原则,在急救早期要畅通患者呼吸道,维持循环功能,准确确定病因,再根据病因情况对症处理,做到体检与治疗同步进行[4]。

综上所述,详细查询昏迷患者相关病史、严格查体并借助辅检结果,能有效地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进而及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提高急诊昏迷患者急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会芳,朱四民.急性昏迷患者65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4):168-169.

[2] 刘净,张世清,王慧斌.急诊急救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黑龙江医学,2010,34(08):617-618.

篇7

【关键词】 护理配合; 手术室抢救; 创伤性休克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154-02

doi:10.14033/ki.cfmr.2015.02.077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暴力作用后,发生的重要脏器损伤、严重出血等情况,使患者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如未能及时有效救治,严重则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抢救关键即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复苏[2]。有研究认为,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可显著降低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身心迅速康复,临床效果确切[3]。探析创伤性休克的最佳抢救及护理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全程规范化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创伤性休克(HTS)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制定的创伤性休克的诊断标准[4];经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创伤性休克患者。致伤因素:交通意外15例,爆炸伤3例,挤压伤5例,坠落伤14例,锐器伤3例。患者年龄20~71岁,平均(34.9±3.2)岁。损伤类型:心胸损伤10例,肝脾破裂7例,大血管损伤13例,颅脑外伤6例,单纯骨折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因素、损伤部位、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静脉血容量的补充,对肝肾功能、动脉血气、中心静脉压进行严密监测等基础抢救,5 min内完成。观察组采取全程规范化抢救护理配合,包括(1)呼吸管理:予以患者常规鼻导管持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流量调节至4~8 L/min,观察肢体末梢缺氧情况、呼吸频率、呼吸音等情况,遵医嘱调整给氧方式,对呼吸道分泌物、口腔呕吐物及时吸出并清除,避免误吸导致窒息;(2)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建立有创动脉监测:快速建立有创动脉监测,常用为肱动脉及桡动脉径路,同时建立超过3条静脉通路,一条用于输入各种急救用药,一条用于间歇中心静脉压力监测及快速输液扩容,及麻醉医师建立的深静脉双腔静脉导管通路;如心胸、颅脑损伤则选取下肢大隐静脉,下肢、骨盆、腹部损伤则选取颈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3)手术室配合:①麻醉配合:患者病情稳定,收缩压维持在90 mm Hg左右,协助麻醉师予以氯胺酮、万可松等物快速诱导气管插管;②手术准备:齐备手术中应用的仪器敷料,严格遵循各项手术室规章制度,准确无误清点物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无菌操作,保持无菌物品无菌状态,确保手术安全;③监测病情:严格进行病情及生命体征监测,根据床旁血气分析、有创动脉监测、心电监护仪等分析,判断患者病情有无好转,根据病情遵医嘱调节输液速度,给患者加盖毛毯保暖。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监测病情,足量、迅速、早期补液,收缩压维持至90 mm Hg,观察比较两组抢救后的预后情况。

1.3 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具体如下:(1)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复苏延迟等诱发因素;(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体温>38 ℃或9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或动脉血PCO212×109/L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2198±283)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959±5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P

表1 两组抢救后预后情况的比较 例(%)

组别 多脏器功能衰竭 治愈情况 死亡情况 护理满意

观察组(n=20) 1(5.0) 18(90.0) 1(5.0) 18(90.0)

对照组(n=20) 7(35.0) 11(55.0) 8(40.0) 10(50.0)

字2值 3.906 6.144 5.161 7.619

P值 0.048 0.013 0.023 0.006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临床病情危急,致死率极高。创伤性休克是否完全迅速复苏与患者出现脏器功能衰竭、致死率密切相关[6]。足量早期进行液体复苏至关重要,补液量应达到失血量的2~3倍,有研究认为,电解质液的补充量与休克程度及休克时间呈正比[7]。创伤性休克与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出血量密切相关,急诊时必须根据伤情迅速得出初步判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呼吸情况、外出血、伤肢的姿态以及衣服撕裂和被血迹污染的程度等。对严重创伤的院前急救重点是保护呼吸道通畅,止住活动性的外出血,最大限度地限制患者活动,做好伤肢外固定和补充血容量预防严重伤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治疗创伤性休克的关键是解除微循环内因血管收缩所致的组织灌注不良,只有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其功能才能够得到恢复[8]。创伤性休克患者应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早期进行晶体液快速、大量输注后虽部分恢复循环功能,但机体的呼吸功能进一步加重,并发大量出血。机体长期处于低灌注及低氧状态时,引起炎性细胞因子及介质的释放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大量电解质液的输注容易在肺损伤周围形成广泛肺水肿。目前创伤性休克的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已成为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9-10]。

本研究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全程化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2198±283)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959±5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P

综上所述,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可降低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身心迅速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洪h,张峰,任爱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38(10):232.

[2]陈笑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急救和护理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5):124-125.

[3]何小容.骨科60例创伤性休克急救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8):2841.

[4]全华.创伤性休克的应急处理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4,17(13):221-222.

[5]李俊荣.59例骨科患者创伤性休克急救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41-142.

[6]张爱,潘文颖.创伤性休克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7(6):3722-3723.

[7]祝滢.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51-352.

[8]李红利.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4,8(12):205-206.

[9]张莹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31-32.

[10]吴雪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5-26.

篇8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急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老年急症发病急骤,病情复杂多变,严重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做好老年急诊的院前救治工作,对于做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的基层医务人员来说尤为重要。近年来,我所对368例老年急症的院前救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368例老年急症都为我所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离休老干部及部分家属急症患者,男306例,女62例,年龄67~88岁,平均78.46岁。

1.2 368例老年急症其中发热36例,心绞痛34例,心律失常35例,急性心肌梗死23例,高血压危象18例,心脏骤停2例,晕厥16例,脑出血11例,脑梗死18例,呼吸系统感染32例,呼吸困难13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急腹症14例,急性胃肠炎20例,急性过敏症13例,急性泌尿系感染及结石26,急性尿潴留11例,外伤15例,烧烫伤11例,其他12例。

1.3 368例老年急症中363例得到成功救治或被及时送到医院,死亡5例,抢救成功率为98.67%。

2 体会

2.1 老年急症的特点 从本组资料显示:老年急症以心血管急症、脑血管急症、呼吸系统急症、泌尿系统急症为主。

2.1 制定抢救预案,增强责任心,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一旦呼吸和心搏停止10 s,患者即昏迷;停止20~30 s,脑电波活动消失;停止60 s,瞳孔散大固定;停止4~6 min,脑神经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患者可成为植物人。因而,要争取在呼吸和心跳停止4 min内,开始心肺脑复苏,以减少死亡率和残废率[1]。我们对各种急症制定了抢救预案,平时加强了对心肺复苏术技能培训与演练,急诊抢救医疗设备及救护车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出诊箱常见急救药品齐全。医护人员值班时坚持在工作岗位,急诊电话保持畅通,接到急诊通知后能迅速出诊,尽快赶到抢救现场,及时对急诊患者进行救治。

2.2 快速对病情进行判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 老年急症起病隐袭,临床表现不典型,多种脏器疾病常同时存在,病情进展快,非特异性症状多见[2]。对老年急症一定要全面了解病情,认真查体,快速做出判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对发生心脏骤停的急症患者,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在对老年急症进行抢救时,一定要注意急救用药量,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使病情加重。

2.3 掌握后送时机,确保后送途中安全 在对急诊患者进行有效地救治后,要选择合理时机将患者送到有条件的医院,通常将送院适应证分为:A级:患者必须立即就地得到抢救,不能马上送医院;B级: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可以送医院,但途中必须有心电监护;C级:治疗后可以送医院;D:不必治疗,可以直接送医院[3]。如果现场无抢救条件或时间紧迫可以边治疗同时将患者送往医院。对有骨折、颈腰椎损伤患者要包扎固定、合理搬运,避免搬运不当加重病情或造成新的损伤。途中对于心力衰竭及严重哮喘患者要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对昏迷患者要保持呼吸畅通,及时吸痰和清除口腔呕吐物。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救治。

2.4 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在对急症患者进行救治时,无论时间多么紧迫,我们也要尽可能把患者的病情及时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对身边无亲属的急症患者,要及时通知其亲属尽快来到抢救现场。要认真做好抢救记录,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在车祸、火灾等现场抢救急症患者时,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受伤。

2.5 总结经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我们对救治过的老年急症患者进行追踪,比较急症患者院前诊断和院内诊断,对院前诊断和院内诊断不相符的要认真进行分析,找出院前现场分析判断失误的原因;对成功抢救的病例,认真归纳总结,积累好的工作经验。不断学习老年急诊医学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技术,努力提高老年急症救治水平,积极做好老年保健的临床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 丁训杰.急诊医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2.

篇9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607-02

急诊科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到内、外、妇、儿等不同病种的患者,而且这些患者中几乎都是急、危重患者。针对这种情况,我院于2004年从全院各科室共抽调12名技术骨干到急诊科,2004年11月开始对这批护士进行全科理论及技能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培训全科护士的必要性

急诊急救的患者具有病情、伤情复杂,病种多样等特点,据统计我科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出诊抢救患者2243例,男1215例,女1028例,其中内科占871例,占38.83%,外科955例,占42.58%,妇产科299例,占13.33%,儿科53例,占2.36%,五官科65例,占2.9%。院前死亡38例。院前急救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科的各种疾病,只有掌握内、外、妇、JL等诸学科的急救护理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全科护士才能胜任。

2 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急诊工作的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及培训手册,人手一册。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的教育方法,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培训。

3 培训内容

3.1全科护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内容

由主管培训的护士长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重点培训内、外、妇、儿、五官科急、危重患者的急救护理,熟练掌握各专科护理特点,尤其是急救护理以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知识。要求重点掌握现代急救护理及管理、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监护、肾功能的监测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临床判断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护士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临床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能力。

3.2全科护理急救技能的培训内容

内科重点培训心电监护、心肺脑复苏、心脏电复律术、心电图机的使用、心电图识别、气管插管、呼吸机的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技术、全自动洗胃机的使用、深静脉穿刺技术及配合等。外科重点培训意识状态的判定(评分)、创伤的急救技术、气管切开术、胸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胸内心脏按压术的配合及护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意外伤害的急救、综合模拟急救的演练等急救技能。

4 培训及考核方法

4.1院内培训

由2名教学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且技术全面的护士负责制作课件,以多媒体形式授课。通过每月大讲课、每天利用晨会小讲课、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对于一些专科疑难病,由来自相应专科的护士进行讲课,互相取长补短,做到多专多能。护士长随时组织抢救病例讨论,总结成功经验,指出存在的缺陷、注意点及正确处理方法。

4.2院外培训

4.2.1聘请礼仪专家讲授医患沟通与服务礼仪知识。全科护士每天都要给患各种疾病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健康信息,向患者讲授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保持健康,如何预防疾病以及如何获得有效的保健服务。因此,全科护士除掌握各专科护理知识、药物知识外、还要学习有效沟通的技巧,掌握以下要点:①以人为本,患者是一个完整的人,患者本人比患者的病重要,不能只见其病,不见其人。②要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反应。③要尊重患者,允许患者为自己负责,参与治疗和护理。④每一位正常的患者都认为他的病非常严重,尤其是需要院前急救的患者,所以医务人员对每一位患者都不能掉以轻心。⑤有效的沟通,不仅需要技术治疗,更需要情感的关怀。

4.2.2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形式的在职继续教育,如护理大专或本科的自学考试或函授学习。派护士到院外参加ICU及各种专科培训班学习。利用录像带、光盘、网络等形式学习。

4.3培训考核

由护士长、教学委员组成考核小组,采取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的方法,对全科护士进行理论和技术考核。检查其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考核分值达到80分为合格,并将考核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上,考核不达标者,护士长给予个别辅导和再培训,直到达标为止。

5 效 果

5.1全科护士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强制性训练及考核,护士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熟练掌握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专科护理知识,从而避免了过于专业化对急救护理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使全科护士充分认识到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的操作技能、全面的专业知识是为患者提供优良服务保障。

5.2提高了护士的应急能力

全科护士经过严格的系统化培训后,应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急诊急救中能敏锐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分析、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呼救反应迅速,保证3min内出车,城区内急救患者发病后15min内得到救治。

5.3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通过培训,全科护士对病情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得到提高,操作技能及应急能力也明显提高,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使危重患者院前急救的成功率由89.8%提高95.6%。

篇10

【关键词】 猝死; 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2-0093-02

猝死主要指的是突然、迅速的临床死亡,是现代急诊医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是院前遇到的较为严重的急症[1]。猝死患者发病较为突然,预测性比较低,病死率较高,院前复苏的成功率比较低,因此需要分析门诊猝死的特点,做好防范,提高门诊急救的水平,降低猝死率。本次研究选择猝死患者80例,对患者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猝死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0~78岁。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门诊猝死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4~80岁。猝死诊断标准: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规定,发病后6 h死亡,临床表现如下:(1)意识丧失;(2)颈动脉搏动消失;(3)呼吸停止;(4)瞳孔散大。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或者是电机械分离或心室静止。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性别(例)

平均年龄(岁)

男 女

对照组(n=40) 28 12 45.0±1.1

观察组(n=40) 24 16 45.2±1.2

P值 0.052 0.052 0.060

1.2 方法

对照组:在门诊出现猝死患者时,急诊医生、护士携带抢救器械和药品进行抢救。护士进行常规的护理,根据急诊医生的急求措施,做好抢救和护理工作。观察组:2012年6月,在门诊配备较为齐全的急救器械以及药品,门诊护士主要负责,对于门诊分诊护士,医院定期进行规范化急救培训,当出现猝死患者时,就近分诊护士快速的携带急救物品到达现场,配合医生展开抢救。记录从猝死到开始进行抢救的时间。医护人员到现场后,根据心肺复苏指南,评估患者的病情,当心跳消失后,进行急救护理。(1)门诊护士在1 min内对呼吸道进行清理,开放气道,并设置呼吸气囊,另1名护士进行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医师对患者实行胸外心脏按压。(2)在2 min内,护士建立静脉通道,于上肢较大的血管实行穿刺,进行静脉针留置。在2 min内,对心电、血氧以及血压等进行监测。若患者有室颤,实行电除颤。推注阿托品等药物。(3)结合患者的情况实施急救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现场复苏效果,成功:自主循环以及自主呼吸得到恢复,患者的意识处于基本清楚的状态;有效:患者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或者是仅仅自主循环得到恢复;无效:自主心跳、呼吸和意识等没有恢复。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抢救时间

观察组从患者猝死到开始抢救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比较 min

组别 从患者猝死到开始抢救时间 抢救的持续时间

观察组(n=40) 1.47±0.37 39.52±5.56

对照组(n=40) 3.54±0.50 40.29±5.15

t值 21.05 0.64

P值 0.05

2.2 现场抢救结果

观察组在抢救有效率和无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现场抢救的结果比较 例(%)

组别 成功 有效 无效

观察组(n=40) 11(27.5) 23(57.5) 6(15.0)

对照组(n=40) 8(20.0) 13(32.5) 19(47.5)

字2值 0.62 5.05 9.83

P值 0.06 0.04 0.03

3 讨论

在临床上,心脏呼吸骤停是较为危急的情况,应当即刻进行心肺复苏。闫丽影[2]报道研究心肺复苏和猝死急救成功率的相关性,在常温下,心脏停止3 s后,患者就会有头晕感觉;10~20 s会出现昏厥,40 s左右表现为抽搐;30~40 s后瞳孔散大;60 s后呼吸就会停止,大小便失禁;4~6 min后,脑细胞出现不可逆转损害,所以要想使患者得救,恢复神志意识,需要在心脏呼吸停止以后4~5 min内进行心肺复苏。复苏的时间越早,存活率就会越高。

孙广明等[3]报道研究268例院前猝死病例的急救措施,报道显示,心脏骤停的急救在于争夺时间,猝死患者多数发生在院前,通常会失去最佳的抢救时间;猝死以后,多数患者在4~6 min出现不可逆转脑损害,数分钟后,就会进入到生物学死亡。院前猝死的心肺复苏是较为困难的问题。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有效率比较高,主要是由于从发现猝死到急救的时间较短。李学良[4]报道显示,心跳停止1 min后被救活的几率为40%~60%,在心跳停止4 min后,约为50.0%;4~6 min约为10.0%,超过10 min,极少存活。因此需要第一目击者熟悉心跳停止和复苏技术,并能够迅速的进行抢救[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急救方法值得借鉴。为降低猝死患者的死亡率,急救的抢救措施是必要的条件,护士行动迅速,医生及时的确定急救的方案是重点[6-9]。观察组患者是由门诊医生、护士携带器械和药品进行抢救,护士经过多次急救培训,熟悉抢救的过程。在接到急救电话时,急救中心医护人员能够在救治途中,做好抢救准备,赢得抢救的时间。在抢救的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从猝死到开始抢救的时间为(1.47±0.37)min,对照组为(3.54±0.50)min,观察组所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表示观察组抢救准备工作比较迅速,准备过程比较熟练。

在到现场以后,需要迅速的进行心肺复苏,评估患者的病情,并迅速的采取急救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当确定患者出现猝死时,在心前区捶2~3下,对心前区进行锤击。如果捶击无效,需要立刻进行CPR。医生到达现场以后,医生代替护士进行CPR,准备除颤器,进行除颤。护理人员之间加强配合,通过训练形成比较默契的关系,有助于抢救工作的开展。在抢救持续时间方面,两组分别为:(39.52±5.56)min、(40.29±5.15)min,观察组抢救的时间较短,过程迅速,有助于提高抢救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门诊猝死患者的急救,要加强对门诊护士培训,使其熟练地掌握抢救方法,能增加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罗毓萍,任继刚.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临床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42-43.

[2]闫丽影.心肺复苏技术与猝死急救成功率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8):5872-5873.

[3]孙广明,冯东兴,马红旗,等.268例院前猝死病例的急救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96-97.

[4]李学良.猝死患者68例急救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4):956.

[5]高正群.心脏病患者猝死1例抢救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4):3146-3147.

[6]刘兴鹏.猝死急救“黄金4分钟”[J].医药食疗保健,2013,12(8):13.

[7]张瑛,张永兰,李慧珍.探讨门诊护士在猝死患者急救与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3):112-113.

[8]纪莲莲.猝死复苏后的护理方法和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4):3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