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心得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保健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婴幼儿的管理
对0~7岁儿童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连续性健康管理。对在新生儿访视、定期体检和生长发育监测中发现的体弱儿童要建立体弱儿保健册(卡)。保健卡的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住址、疾病名称、治疗方案及随访记录。一般是0.5~1个月检查1次,逾期未来检查要逾访或上门访视。各种疾病的治疗按该种疾病诊疗常规进行,达到彻底治疗,预防复发的目的,体弱儿恢复健康或治愈后再转入正常儿童定期体格检查。随访发现有不良症状反应的及时与孩子家长联系,并及时处理。多年来,凡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24小时内乙肝疫苗、卡介苗提供免费服务,免疫率达100%,同时办理免疫接种证,给孩子家长讲解基础免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预约下次时间,进行连续性预防保健工作。
散居儿童的管理
重点掌握地段的0~7岁儿童及流动人口适龄儿童情况,常年开展预防接种的冷链运转工作,每年不少于12次,每次接种率达100%。同时我们还现场向儿童家长宣传有关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在接种卡(薄)和接种证上记录。多年来,对“五苗防7病”及时接种,本地段内的婴幼儿未发生1例传染病死亡,使该7种传染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对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按时对适龄儿童预防接种,正确掌握预防接种禁忌证,是预防接种中的重要一环。对疫苗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常见的反应是较轻微的发热、局部红肿硬结等一般反应。一般反应通常不需要采取治疗措施,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发热同时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待续1~2天,很少超过3天。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部分受种者体温升高,接种减毒活疫苗出现发热的时间稍晚,如个别受种者接种麻疹疫苗后6~10天出现中度发热,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发热37.5℃以下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感染。发热达到38.5℃以上,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采取对症处理。注射部位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5~5.0cm)、强反应(>5.0cm)。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有疼痛,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可能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红肿和硬结一般不需任何处理,较重者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天数次,每次10~15分钟。皮内接种卡介苗,多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后形成瘢痕,这均属于卡介苗的正常反应,可在局部涂擦龙胆紫,利于干燥收敛。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
针对0~7岁儿童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定期体检(1岁以内婴儿在生后1、3、6、9、12个月各检查1次,1~2岁小儿每半年检查1次;3~7岁小儿每年检查1次),并建档建册,受检率达99%以上。对喂养不当引起的营养不良、小儿腹泻、小儿肺炎、佝偻病等,通过体检观察,结果发病率占儿童总数的5%~10%,针对这些病变,我们对孩子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卫生知识,纠正喂养不当的习惯,多晒太阳,多吃富含钙剂的食物。连续3年内发病率逐年下降5%左右。
集体儿童管理
对幼儿园、托儿所等督促检查,落实卫生保健制度,有合理的生活日程,有必要的设备和娱乐场所,对多发病、常见病以适合年龄特点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及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学习自我的保健的技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使每个儿童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学会了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搞好预防接种及儿童保健工作,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是控制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根本措施。随着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民众对疾病预防的需求逐年增高,对预防接种及儿童保健的要求也不断延伸扩展,这就需要努力加强现在的疫苗接种和儿童保健的宣传和推广,这不仅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也是广大儿科医生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王令仪.儿童保健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 白庆瑞,陶黎纳,胡家瑜,等.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监测.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5(3):166-172.
3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卫生部,2005.
4 杨锡强,易著文,等.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抚触和中医按摩对婴儿呼吸系统的保健作用。方法 通过对8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抚触和中医按摩,并随机选择条件相当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观察婴儿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结果 抚触和中医按摩组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及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抚触和中医按摩能促进婴儿呼吸系统的发育,增强抵抗力,且方法简便易学,经济实惠,值得推广。
【关键词】 抚触;中医按摩;穴位疗法;呼吸道感染;保健;婴儿
婴儿抚触是通过对婴儿皮肤感官温和的刺激,以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育。中医按摩是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揉、按、捏、推),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二者有机的结合,更能增强婴儿的抵抗力及预防呼吸系统疾病。为探讨抚触、中医按摩对婴儿呼吸系统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本次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兼顾自愿的原则,选择200601~200901在本院住院正常分娩的足月顺产、出生时体质量≥2 500 g、无产时窒息的新生儿1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婴儿的体质量、身高、头围、性别、喂养方式、父母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及喂养人的文化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抚触按摩计划及要求
婴儿抚触具体方法参照文献国际标准通用手法和步骤[1],抚触时间为新生儿出生24 h后,喂奶1 h后,安静无哭闹时进行。按正规国际抚触标准进行(即全身按摩法)由头部、胸部、腹部、背部、四肢和手足的顺序进行抚触。每1个部位抚触4~6次,手法要轻柔,但要有一定力度,先轻后重。环境选择温暖、安静的房间,室温26 ℃左右。中医按摩技术是在婴儿抚触资料的基础上增加了穴位按摩,面部及头部的穴位有:百会、天庭、攒竹、太阳、迎香;胸腹部穴位:天枢、檀中、肚角、神阙、丹田;下肢及足:足三里、委中、涌泉穴;背部有肺俞穴、肝俞穴、长强穴;手部有小肠经、大肠经、脾经、肾经及肝经等。观察组生后即开始中医小儿按摩、抚触,每日2次,每次抚触10 min,按摩5 min,6个月后每次抚触10 min,按摩10 min,对照组不做抚触和按摩。
1.2.2 效果观察
专业人员对观察组婴儿的父母进行抚触、中医小儿按摩的培训,并发放相关的指导手册,使其掌握方法,正规操作,并每月进行家访1次,督促及询问完成情况,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对照组亦每月进行家访1次。两组均记录呼吸道感染次数及治愈时间。诊断指标按儿科学诊断标准[1]。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婴儿呼吸道感染次数及治愈时间比较
见表1。表1 婴儿抚触和中医按摩(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次数与治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略)注: 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次数较对照组感染次数少,且病程短,病情恢复快,t=3.26,P
3 讨论
婴儿抚触是通过对婴儿皮肤各部位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按摩,让大量温和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效应。对婴儿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抚触不仅能使体质量增加,还能促进婴儿的情商发育[2]。抚触可促进β内啡肽,5羟色胺、肾上腺素、血清素等的分泌,减低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3],增强婴儿抵抗力,减少发病次数,在抚触的基础上增加穴位的轻揉按摩,能调节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证明无论是患上呼吸道感染还是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均较对照组少,且病程短,病情恢复快。
抚触是一种简便且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这一全新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及家长的认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4318.
篇3
【摘要】目的:观察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与干预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以及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进行儿童保健的儿童资料188例,平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其中对照组儿童通过传统保健模式进行保健,观察组儿童在进行传统保健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措施。对两组儿童的体格发育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等发育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儿童,同时观察组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儿童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儿童,二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引入适当的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临床保健的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儿童保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一同不断地提高,对健康的要求和关注的程度也随之提高,从传统观念中的“有病治病”逐步转向现在的“无病防病”的新理念[1]。为了对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引入到儿童保健中的具体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更合理更科学的依据,使儿童保健能够为儿童带来更到位的保障,能够更广泛地应用和被接受,我们抽取了2009年5月~201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8例进行儿童保健的儿童资料,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应用传统的保健模式和传统保健基础上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的保健方法,对两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行为状况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5月到2010年2月进行儿童保健的儿童188例。其中男98例,女90例;患者年龄为1.8岁~8岁,平均年龄3.6岁。将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其中观察组,男50例,女44例;对照组,男48例,女46例。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体重、等自然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将188例儿童平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其中对照组儿童主要以传统的保健模式和体检进行保健,而观察组儿童在传统保健模式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评估及干预的引入。对两组儿童保健后的体格发育状况进行对比和分析。
1.3 保健措施
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保健模式,以体检为主;观察组儿童在观察组措施基础上,对儿童的神经行为进行检测,严格填写心理发育检查表和婴儿气质量表,同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指导。
1.3 统计学处理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