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课程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篇1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指导意见》,制订本方案

一、

课程设置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促进有效教学”课堂变革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本学期,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其中学校课程主要以写字教学为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技术、环保教育、课外阅读以及数学与科学的课外拓展等。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和读书节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时分配

每周按五天安排教学,每课时40分钟。

一、二年级每周:语文(9课时)、数学(5课时)、品德与生活(2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地方和校本课程(2课时),共26课时。

三、四年级每周:语文(7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英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综合实践和学校课程(4课时),共30课时。

五、六年级每周:语文(6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英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3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综合实践和学校课程(4课时),共30课时。

三、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并以课程改革这契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加强管理,科学设置各类课程

篇2

一、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的确立

(一)分析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以及学院目前单招的声乐专业,确定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及表演能力,熟悉社会基层演艺市场,能胜任社会基层文艺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岗位是表演经验丰富的歌唱演员和文艺编排者。

(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随着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大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的不断发展,迫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这是社会发展需求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院艺术系各位领导应组织教师就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广泛的研讨,并结合当前社会情况认真分析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内容,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以学生胜任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学习项目或课题,并以此为基础合理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课程目标,可以分析得出,音乐表演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歌唱、文艺编排中需要的即兴伴奏和舞台表演。

(三)核心课程在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化课程体系一般将课程分为基础学习模块、专业学习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其中基础学习模块包括德、智、体以及人文艺术等课程;专业学习模块包括必备的专业基础、专业组成、专业核心以及专业过渡等课程,其中又以专业核心课程最为重要,该课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专业能力,而学生的岗位核心专业能力是满足职业岗位基本就业能力需要的前提和基础;素质教育模块主要包括学术讲座、就业讲座、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课程;专业拓展模块属于单一的课程,主要作用就是拓宽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技能应用水平,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声乐》、《即兴伴奏》和《舞台表演》这几门课程是本专业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竞争力基础的主要途径不仅能够提高该专业就业后的实用性、操作性、发展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体验到真正工作者状况,形成一种角色转换。因此,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时应将这几名课程作为首要任务。

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意义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进程的不断加深,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良好、快速的发展,同时这也就加剧了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当前,科学合理地进行内涵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这就体现出了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意义。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结合院校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在对音乐专业核心课程进修改革和建设进程中始终沿着现代化的职交教理念与改革的方向,且在对课程和项目进行设计时,对现实条件进行了充分考虑,并采取积极而又稳妥的策略,通过不断创造条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推进,并将各方面的核心力量进行综合和利用努力推进核心课程建设。

(二)遵循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原则。高职教育是在为了更好满足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所以教学内容应与工作职业紧密相结合,以此来适应市场需求,紧跟时展需要。但是由于音乐表演类课程具有极大的动态性,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例如新知识、技术的引入和应用,而这也就增加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困难,使得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必须经历不断开发、调整并完善。此间,应注意不能够随意开发,调整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否则即便最后完善了课程方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必定会存在这样活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时,必须具有前瞻性。

(三)遵循行业性与地域性相结合原则。根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业特点和学院条件装备、师资水平、生源素质,尽量做到“就业于当地、服务于当地”,在设置课程时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进行充分考虑。例如在《舞台表演》课程中适量的加入贵州民族民间表演元素。

(四)遵循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原则。音乐表演核心课程大多都属于技能型课程,且又是一门社会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技能训练存在只注重于单项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会实践锻炼方面的综合训练,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中课程分离情况严重。学生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单项操作能力,还应经历相应的社会实践锻炼,这样才能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让学生组织一场演出,他们就能把舞台表演运用到演唱当中,甚至可以为同学做伴奏,同时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音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保障条件

(一)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

(1)计算机机房

(2)艺术系实训训练中心

专业建设初期,实训条件包括琴房20间、钢琴若干台、排练厅、数码钢琴室、音乐教室、形体舞蹈室、大礼堂等。

2.校外实训基地

(1)贵州令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贵州比特率网络信息传播有限公司

(3)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率

(4)校内外各种专业比赛及演出场地

(5)大型室内歌舞剧《银秀》

(二)师资队伍情况

本专业教师来源分为2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本院专职教师,另一部分是来自行业协会的外聘专业教师,总共由9人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4人,平均年龄为36岁,专业均为音乐学。 “双师”结构所占比例为90?。学历层次为本科生3人,研究生3人。

五、基于核心课程建设方案的概述

建设核心课程方案主要是对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组织与管理、内容与任务、方法与步骤、特色与预效等进行确定。

(一)建设理念

一是在坚持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的前提下致力于学习的学习全面发展,为学生学好音乐表演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作为育人的理念;二是将就业作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三是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四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作为导向;五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将行为作为导向。

(二)建设思路

始终将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作为先导,将实际作品和真实工作作为载体,并按照行业与职业标准,结合国家精品课的共享课程指标,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实行校企双方参加,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以及创业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为首要任务,从而更好地对课程进修改革和建设。

(三)建设程序

课程建设流程的确定,首先是结合实际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团队的组建,并进入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其次就是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从而再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再次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致力于教学演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最后通过实施行动导向,对过程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促进课程的全面开发和深入建设。

(四)组组管理

一是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和高职教育专家以及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程建设团队;二是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管控,对课程建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分工,对课程建设进度及时汇报,并将课程建设项目及时实施,对实施过程中的成效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此外,还应在课程建设时加强统筹管理,尤其是资金必须得到保障,同时做好相应的验收与核查工作。

(五)建设任务

一是对课程标准进行开发,并在确定课程体系中,作为课程建设团队就应及时进行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应结合行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对课程目标、任务、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策略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确定。

二是对课程内容、框架体系等进行确定,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的目标要求,对课程模式进行科学的确定。

三在设计课程资源时,应结合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对资源建设计划进行设计,对课程建设教材进行开发,并制定特色课件,准备虚拟资源。

四是致力于课程教学模式的完善,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建设,在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完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之间的一致性,结合课程特点,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演一体化体现出来,而在教学方法的建设和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课程内容与学习的特点,对案例进行灵活的应用,采取分组讨论、情境教学和角色扮演以及启发引导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考和实践中来,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使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借助直观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

(六)建设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课程的建设。例如在进行课程建设时采取调查研究法,作为课程建设团队必须进入行业企业一线深入调研,掌握其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认识到学生在岗位工作中适用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和处理,将用人单位的要求和课程的建设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确保课程改革和建设方案满足涉及的需要,从而将针对性和实践性彰显出来。而如果采取教研总结法进行课程建设,主要将教研立项作为主要的途径,在核心课程建设时必须进行教研立项,同时学校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从而建设过程中明确建设的目的、方法和成效,从而形成经验财力和改革模式。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可以采取试点对比分析法,主要是结合核心课程,针对性的选择试点班级和教师来试验,对试点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并通过全面分析找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七)建设步骤

一是在设计阶段,此阶段进行课程建设方案设计,主要结合专业建设和改革目标要求,对课程的建设方案进行科学的设计。

二是在调研阶段,此阶段进行课程建设方案调研,主要就是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应采取专兼结合的原则,同时深入到行业企业的一线,切实掌握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完成各类工作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等进行调研,并掌握岗位在职业资格、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方面的要求,从而对课程改革思路进行全面的掌握,为课程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辩证阶段,此阶段进行课程建设方案论证,主要就是聘请相关专家和人员对教改内容进行科学的辩证和论证,确保课程建方案的整体策划性较强,改革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四是开发阶段,主要就是对校企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开发,对教学情境和项目进行设计,从而致力于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

五是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就是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进行设计,从而确保教学环境的有效营造,应选取相应教师和班级作为试点,并进行课程改革试验,从而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记录和处理。

(八)核心课程建设预效

通过音乐表演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后,课程定位更加准确、市场与课堂联系更加紧密、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演”一体化,我们队课程建设的预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的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就业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子夜资源的考核通过率大幅度的提升,专业过级获取率高,在各种技能大赛中所获得的奖项越来越多。

二是课程建设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成为省院级重要课程之一。

三是课程课程建设成果增多。开发“教、学、演”结合特色教材及相应的实训教材与指导手册、开发虚拟教学资源及适用课件等;教师指导学生举办较高水平的独唱音乐会、毕业汇报演出;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歌唱比赛获奖等。

篇3

关键词: 中职 机电专业 课程建设

中职机电专业课程建设,影响到社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的中职机电专业需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坚持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师资的配套保障,并完善知行合一的考核方案。

1.中职机电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1.1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中职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已基本形成,机电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用书及实践安排、实践安排等基本上都已有要遵循的常规模式。在此基础上,各学校机电专业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差异。绝大部分中职院校采用大班化理论教学加小班化实践教学的模式,仅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理论和实践都采取小班化教学。在实践教学上,不同条件的学校在实践设施、实践课时设计等方面都具有差异。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看,当前中职机电专业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及实践教学方案基本形成,现有条件下的教学实现了有章可循,但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模式僵化、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广泛存在。

1.2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总体来看,当前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存在睡觉、早退、旷课等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只求及格,缺乏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的就业情况不理想,从事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普遍反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够扎实,对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够,或者完全与工作实践相脱节。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看,中职学生认真学习的寥寥无几,每逢考试不是想尽办法作弊,就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更多的学生在僵化的教学模式下认为所学知识并没有太大用处,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2.中职机电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与实践脱节

当前中职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往往在学生高一及高二上学期开设大量的文化知识课程,开设专业课程较少。这与中职学校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原则是背离的,不利于让学生在学校深入学习机电专业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教学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小。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是以实训室的演示教学为主,学生缺乏进入工厂企业或承接项目而积累的直接经验,这些因素导致课程体系与实践脱节。

2.2教学模式传统僵化

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还是较传统的教师课程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教师实训室演示,学生模仿操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教师的教学热情降低,满足于单方面讲授知识,甚至出现一套教案、一套PPT使用十年不变的情况,教师的教学内容跟不上企业日渐变化的实践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践的要求严重脱节。另外,僵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不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思维僵化,只知道单方面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缺乏思考,也就难以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更不用说将之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

2.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中职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处于末端,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资源较少,导致中职学校教师的水平整体较低,尤其是教师的实践经验严重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实践性教学的质量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学校的经费有限,难以高薪聘请优秀的教师,难以为优秀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实践环境。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不够,这就导致很多先进的课程设计模式,优化的教学实践方案,都难以在中职学校有效地得到落实。

2.4课程考核模式单一

课程考核情况会影响课程设计的执行力,课程考核又分为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两个方面,目前中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形同虚设。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看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与中学的单一化考核模式别无二致。考核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积累成学校人才教育中懒散和不作为,必须加以规范。

3.中职机电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

3.1加强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鉴于中职机电专业的特殊性,首先需要适当调整好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课程间的关系,降低文化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增加专业课的课时、课长及比重,近而使学生学到更多与将来的工作联系更紧密的知识。其次要坚持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将之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通过中职学校对接社会资源,突破传统的学校课堂的思维局限,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将企业、项目纳入到框架范围内,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均安排相应的实践企业及项目。

3.2坚持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做”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将之顺序替换为学生预习并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从而提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注重学以致用,在每一课程或每一单元教学完毕,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课程任务书,并验收考核。

3.3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师资和教师团队实践经验的缺失,一方面,学校需要转变思维,加大师资投入力度,为教师团队争取社会实训机会和项目,聘请业界知名人士出任学校外聘教师,有效地改善机电专业教学条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向政府寻求补助,争取教育科研项目,争取校企合作单位的捐资捐物,与其他高校开展联合办学等,加强师资的配套保障。

3.4完善知行合一的考核方案

中职学校完善考核方案,需要贯彻知行合一的理念。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考核的执行力。根据调整后的课程设计方案,制订出相应的教师考核方案,加大实践教学的考核权重,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实践表现、项目参与、企业实习实践等多元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中,保证考核结果形成良好的引向,鼓励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汉荣.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改革――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

篇4

关键词:课程建设;改革;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作者简介:冯秀(197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系,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4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74-02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成立于1958年,长期作为全国化工职业院校的牵头专业,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很高声誉。上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在全国化工职教界借鉴加拿大的CBE理论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本世纪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在示范性建设中,由机械系主任、本专业带头人、全国化工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潘传九老师带领团队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1]从2011年开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和“三维”综合化培养思路对“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建设。[2]

本文主要阐述了“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的建设思路、课程标准制订及课程教材和资源库建设。

一、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本专业定位,并依据“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架及文献[3]、[4],确定本课程建设思路如下:

1.课程建设团队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是全新的教学体系构建,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而且课程中工作任务要符合企业的工作实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人员。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前提,这支队伍在学术、职称及年龄方面都需要有阶梯性,同时为“双师型”。

2.企业调研

课程团队成立后,利用团队的人力资源,小组成员先后到中石化金陵分公司、扬子石化芳烃厂、扬子检维修公司、南化检维修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表现的评价情况,明确了设备点检及管理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这些为课程后续建设指明了方向。

3.企业、行业专家研讨会

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岗位工作为引导,经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工作领域;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将工作领域的工作项目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内容。

4.企业、行业专家论证会

由企业、行业专家对所制订课程标准、建设内容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

5.形成建设方案

根据反馈意见,对课程标准、建设内容进行修改,形成完整的可执行方案。

二、课程具体建设

1.师资队伍组建

为了满足课程建设要求,组建了本课程师资团队。本团队有10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80%,有1名全国化工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位全国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教职委副主任委员,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010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这样师资强大的课程团队,为建设一门符合高职教育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流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课程标准制订

课程建设与实施依靠课程标准,同时,课程标准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制订好课程标准,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本课程以设备点检员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依据,以企业一线专家对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岗位分析为参考,制订了本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本文主要介绍课程概述、教学设施及教学方法,其余内容见文献[2]。

(1)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学院办学思想为指导,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贯彻以素质教育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根本、技能实训为重点的教学方针。课程内容设置上,把握“一个核心,突出两个重点,构建三个体系”的原则,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素质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并实现三体系一体化。

本课程根据化工生产中点检员的真实工作岗位要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扩展设置各项目任务。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练习查找资料,制订项目计划方案,经过具体实施环节完成课程各项任务,掌握化工机械检测仪器、检测设备的使用;掌握化工机械故障振动分析、温度分析、铁谱分析等先进诊断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故障、诊断故障及排除故障的能力,从而提高在化工生产中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诊断的具体技能,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施。本课程在我院勤业楼一楼化工装备实训中心进行,该中心为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具有开展本课程教学活动所需的软硬件,如图1所示。该实训中心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离心泵操作系统10台,换热器设备10台,控制室1间(里面可以容纳40学生左右),电脑10台(装有测振系统),并配备基本的拆装工具和测量工具各10套,这些已经可以满足本课程教学要求。但还缺检测仪器,像泄漏检测仪和红外点温仪仅各有4套,机器听诊器和冲击脉冲计各有3套及智能化测振仪2套,每种仪器至少还缺6~8套。在这种教学设施下,只能把学生分批进行学习。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和所设项目的特点,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任务驱动方法。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项目分别对任务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并写出各自的实施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再依据修改意见进行方案修改,最后确定项目实施方案。教师提供仪器及设备给学生,学生依据方案进行项目的具体操作,项目完成后,学生写出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2)小组讨论法。为了更好完成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4名学生,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3)角色扮演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如老师扮演巡检员,学生扮演点检员,全程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

4)案例教学法。设备故障诊断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因此在学习故障诊断基本思路和方法时,可采用实际故障案例开展教学。比如,以“某大型压缩机投产运转两年后发生强烈振动”为故障案例进行教学,首先应讲授设备常见故障发生原因及症状,然后让学生去分析案例中故障信号特征,据此诊断出案例中故障的种类。通过该案例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故障诊断思路和逻辑思维能力。

5)启发式教学。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是从人体疾病诊断演变而来。常用的人体疾病诊断方法有量体温、抽血化验、听心跳、测脉搏、做心电图等,对应于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诊断就有温度诊断、油样诊断、振动诊断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知道项目怎么进行时,可通过人体疾病诊断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3.教材建设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目前社会上适合“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材基本没有,教材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该课程团队已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化工设备点检员》高级工、技师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与企业人员合作编写工学结合项目化校本教材。教材内容按上述课程标准构建,主要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的整体设计及课程简介,第二部分由项目一组成,第三部分由项目二及项目三组成。每个项目中分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是根据岗位实际操作要求分成若干个任务,每个单元后附上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根据给出的问题自己学习、自己做,在做中学、学中做,项目做完,内容学完。

4.教学资源库建设

依照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所需的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课程等资源库,并依托学院的数字化公共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从实际工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库的建设,为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一个丰富优质的活动载体或平台。

三、课程建设特色

在学习领域内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为引导,以企业设备管理任务为项目,按设备点检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和考核,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并采用理论实践“五个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空间场所一体化,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评价一体化。同时,在教学实施上体现了两种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即校内的专业学习与工作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并且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四、结束语

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制订课程标准、建设项目化校本教材及数字资源库,不仅保证了本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还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发展。同时,由于建设周期比较短,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及资源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工程案例需要进一步收集和补充,校企合作还需要加强联系和进一步开拓。

参考文献:

[1]黄斌,潘传九.一体化 三平台 任务引领 工学交替——化工装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28):10-11.

[2]冯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2-93.

[3]张春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3):122-123.

篇5

1.以共同愿景实现课程引领力

仁和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全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形成依托课程建设,打造京郊名校的共同愿景。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立足打造学校课程品牌,从整体上构建仁和中学的课程体系。

2.以培训提升教师课程实施力

学校在几年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打造高质量“精品课”的研讨模式,即“三二二一”模式:三次备课―两次说课―两次上课―一次总结。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演练场。每学期每个学科都要选派骨干教师向全校教师献课。课前发挥全组智慧磨课,全校教师现场听课,课后做课教师现场说课,其他教师评课并撰写“同说一课”材料。通过集体磨课,不仅授课教师收获大,听课教师更是受益匪浅。

3.以制度保证学校课程持久力

为保证学校新课程建设的有序进行,贯彻落实北京市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指导协调三级课程的整体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通过《仁和中学课程评价体系》和《仁和中学教师培训细则》,对教师进行监督,保证课程的“原汁原味”。

4.以课程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大胆取舍教材,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在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以数学为突破口,选派参加六年一贯制教学的优秀教师(这部分教师既教过初中,又教过高中),成立专门的教材研究小组,对初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并把在高中常用的知识点与初中教材对接,尽管有些知识点在中考中不做要求,但是我们依然会在教学中重点讲解,不给学生吃“夹生饭”,为学生的高中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按需开掘,创新发展校本课程。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我们按需开掘,创新发展校本课程,确定了“综合阅读”“兴趣数学”“艺术鉴赏”“科技探秘”“阳光健体”“社会实践”六类校本课程项目,先后开设了语文阅读课、英语阅读课、机器人制作课、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实践课、卫生与健康、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编织、篆刻、足球队、乒乓球队、长跑队、篮球队等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5.以评价助推课程建设深入发展

学校“课程评价小组”结合新课程的实施,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五个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评价体系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进步,开发学生的潜力,突出发展性的评价思想。

在评价体系的监督与指导下,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新的评价方式对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全面助推的作用,并有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篇6

一、做好校本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三个面向”为指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为目标,在国家课程框架(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规定的限度内,自主地开展课程革新,保障素质教育的务实推进。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就是体现校本特色。要求每所学校成立以校长为核心、专家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主体、有学生、家长、社会人员代表参与的校本课程研发小组;认真总结提炼学校的教育哲学,科学全面开展学生的需要评估,寻找梳理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对学校的现有课程进行全面深刻反思。

搭建校本课程建设体系,是校本课程建设走向科学高效管理的第一步。在校长领导下,通过专家论证,学校应做好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顶层设计。该课程体系应包括学校中长期的课程建设规划,包括校本课程育人目标、建设项目(含门类、数量)和内容,包括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和评价策略。

二、充实校本课程建设的资源包

校本课程要从理论设计转为现实操作,关键的一步就是建立课程建设资源包。包括课程开设的师资、场地、器械、课时计划等。

实现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建立学校特色资源包。学校应加强本校特色研究,挖掘学校自身特色资源。研究学校创办人思想、校名来历、办学历史,学校校训、教育理念、教风学风,学校的发展方向如科技、外语、书法、体育,学校的历史成就特别是培养出了哪方面的拔尖人才等。只有融合这些本校独有元素,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能彰显学校的综合特色和个性。如重庆兼善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卢作孚研究》《孟子研究》,源于学校创始人卢作孚先生和《孟子》“达者兼善天下”;巴蜀中学开发的《人文课程》,基于学校的校训“公(公而忘私)正(正大光明)诚(诚实无欺)朴(朴实毋华)”,基于学校80年来培养的优秀学生,整个学校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为此,两所学校都编辑了相关阅读文本,人手一册,供学生阅读,供教学参考。

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学生全面发展资源包。学校应开发一定数量的限定选修课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哪怕一所学校,随意提供几十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1~2门研修,也可。因为,在新课程推进之初,只要有开展校本课程之思、实施选修课程之行,就是好的。当然,随着课改的深入,校本课程建设能分别从人生素养、科学精神、健康身心三个维度着手,更为有效、科学地发挥其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填补作用,也许能最大化地显现其价值。对于此类课程的开设,一则借助图书,二则借助活动,三则关注全面,四则倡导“自我教育”。学生的阅读书目可以不同,活动方式可以有异,但必须人人参与,必须全面发展,必须倡导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我修炼。如学校可以指导并定期检查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哲学书籍”“经济学读本”情况,提升学生“树理想、有智慧、懂经济”等人生素养;学校可以每年一个主题,开展科技创新金点子大赛,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培养学生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可以通过开展“家庭健身(周)计划设计与实施”“社区运动设施建设与运用方案设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宣传普及活动”等,造就学生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为营造更加健康、卫生、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服务。

整合校内外及社区资源,建立学生个性成长资源包。鼓励校内教师,欢迎校外人员,允许个别有特长学生,担任指导教师,开设多元选修课程;用足校内场地,协调周边设施,用好个别教师私房资源,保障活动场地,开设特色选修课程。鼓励教师发挥个性特长,语文教师可以去教“家政服务”“单反相机使用”,音乐老师可以去教“茶道”“鉴宝”,数学老师可以去教“瑜伽”,化学老师可以去教“烹饪”。注重引人社区资源,如政府参事、经济学博士,国际击剑俱乐部,报社编辑,棒球俱乐部,攀岩俱乐部,艺术学校,欧文英语,开设“商道”“博弈论”“击剑”“跆拳道”“抖空竹”“攀岩”“棒球”“影视编导”“播音主持”“美国国家文化”;还有个别教师,利用自家的设备,在自己家里,自购原材料,教导学生“烘焙制造”。为保证课程多元性、时代性,学校可以由教师申报选修课题,可以由学生提出选修需求,也可以是学校设计部分课程。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雅少女俱乐部”“俊朗少年训练营”“财商教育”“英语口语过级”等课程,就是巴蜀中学顺应当前中学生男女性格培养,满足新时代学生经济素质提高等需求,由学校统一设计内容、统一调配师资形成的。

三、发挥评价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可持续牵引作用

学校在做好校本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后,不要经常更改整个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及策略。最好的办法是在实践中调试,通过专家评价、校内反思,丰富它、完善它。校本课程的评价,概而言之,有学校层面的课程规划、课程目标;有对教师教学活动(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学校评价;有对学生学习活动而言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校评价。

评价的最大功效是唤醒自己。在新课程实施、选修课程推进之初,学校不应过分考量具体某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施的规范性,结果的高效性;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评价中,都以自我评价为主,他人的评价仅仅给当事人参考,不作为对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依据。学校更多的应该是让教师找到成功感、让学生得到发展点,让教师、学生在选修课上看到进步,看到自身的价值。历史告诉我们,在一个新生事物产生之初,只有不求全责备,才会继续前行。

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教学,课程建设

2011年信息工程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我作为该课程建设的负责主持人,历经3年的课程建设,经历了由立项-建设-申报的全过程,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有了一个逐步提高和升华的过程;对课程建设内容有一个逐步积累和深化的过程;下面浅谈一下精品课程建设的经历和体会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共勉。

一、教材的选用

从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指标中,我们可以明确的领悟到:

1. 作为被评审的精品课程必须是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对其他近似的专业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根据这一要求,我们选择《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作为精品课建设,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群中诸多课程的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建设直接带动了相关课程群的建设,同时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起到一定得专业支撑作用。

2.要注意了解省内乃至全国对该门课程的建设情况,学习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网上查询了解近3年其他重点大学与示范院校已经成功申报的情况;之二是:请教有关高职学校成功申报的经验;途径之三是:多方联系,请教近几年参加精品课程评选的专家,加强沟通交流。 去年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申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作为精品课的多是重点大学,本科院校,而在高职院校中也是省外的知名院校申报的较多,而山东省的高职院校最近3年几乎没人申报,因此,我们申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

3. 教材必须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知识最前沿的、知名度高的教材,同时也是我们正在使用的、教学资源比较充分的教材。而且有多名教师对教材能熟练的教学。

二、正确解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项评审指标的内涵,掌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

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负责人,首先要明确课程建设内容,对课程建设有总体规划,具体实施方案和建设方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而展开,它体现在申报表的每一项细则中,并对应着精品课评审指标,因此课程建设负责人需要准确解读申报表中各项指标的内涵,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扎实有效地组织精品课程建设。

在国家评审指标体系的建设内容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七项建设内容。

我对上述建设内容的内涵与关系的理解与体会是:

1. 教学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是重中之重,只有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的实施其他各项内容的建设。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所有建设内容的纲,纲举而目张。必须组建一支敢于吃苦,勇于奉献,德高才众的教师团队。

2. 教学内容是核心。 教学内容建设包括各个教学模块的组织与安排、各教学模块之间的关联与关系、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组织、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安排等,它是需要教师队伍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研讨实施的。

3. 教学条件建设包括软硬件条件建设,其中软件条件有各种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其中教学文件建设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指导教师教学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文档资料;教材建设包括课程指定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参考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学实验指导书的编写,课外扩展学习资料的编写;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包括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各种教学资源的链接与使用,除上述教学文件资源、教材资源外,还包括教学队伍中教师承担的课程,教学科研项目,教学科研论文,教学录像、电子习题答案,期末考试试卷与答案,学生学习优秀作品与学生课外科技训练作品等一切可以为学生提供的扩充学习、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的资源。软件教学建设条件要通过教师队伍来完成。硬件教学条件建设要通过课程建设团队与学校共同来完成。

4. 教学方法建设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建设与改革。教学理念指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符合教师教学规律的一些教学思想方法,其中包括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手段指运用教学设备条件进行教学的方式与驾驭教学的能力,其中包括现场实验教学、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指教师在教学中组织教学的型式,其中包括教师主讲型教学,学做结合精讲多练型教学,分组讨论型教学、研究型教学、项目驱动型教学等。教学方法建设是教学队伍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改革项目进行过程中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训练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中逐步完成的。

5. 教学效果。是指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达到的显现指标,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与专家评价。其中学生评价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好见证。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可以向教务处咨询每学期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打分表,从中了解学生评价,目前学校要求学生进行网评,也可以从网评中了解学生的评价,教师还可以随堂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了解所在教学班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对学生满意的选项在日后教学中继续坚持发扬光大,对学生不适合或不满意的选项教师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改进教学,不断完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同行评价指学校教学督导组教师随堂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全校教师随机到精品课堂听课后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程建设负责人和团队教师要随时收集这些评价或通过学校教学质量监测机构收集这些评价,以便不断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的品质;专家评价指国内同行中的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教学评估组的专家成员等到学校进行评估期间随堂听课或组织师生测评调查的评价。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也可以在参加国内一级学术会议期间向专家或在会议上介绍所负责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从而征得专家的评价,以便使精品课程建设质量进一步凝练与升华。

6. 特色政策。特色是作为精品课程的必要条件,其内涵是具备独有的风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内涵;是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有一定的稳定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对进一步深化改革作用大,并得到学校内外多数同行的认可、学生受益。课程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1)体现在总体上课程体系改革理念、思路;(2)体现在解决课程内容改革中的重点、难点等问题上;(3)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是需要课程建设负责人与课程建设项目组全体教师深入探讨和挖掘的本门课程既不同于校内的其他课程又不同于全国各大专院校同类课程的显著特征。政策是指所在学校和系部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经费资助和建设指导等鼓励措施,是精品课程建设得以成功实施的有力保证。

结束语:

1 、优化课程设计是精品课程建设核心环节,有很多专家的培训课程或PPT 资源。

2 、充分理解评审指标内涵,开阔思路,撰写内容丰富的申报表(可以多参考别人的申报表)。

3 、课程网站首页简洁、新颖,栏目与评审指标相对应,内容丰富,图片精美。

4 、工作量较大,团队可分工合作,比如可分申报表组、教学资源组、佐证材料组等三个组。

篇8

[关键词]课程开发; 整合;评价

学校课程建设是推进教育实践创新和学校个性化的重要措施。学校可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为指引,在课程资的开发和整合、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明确目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1.力戒阻力,统筹安排。充分认识学校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从急功近利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克服阻力,打消“边缘学科”这一思维观念,建立一套系统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机制等,纠正学校及综合课程实施的错误。

2.领导带头学习有关理论,与教师共同研究,与学生共同调查讨论,提出研究课题,制订工作方案。

3.加强校本培训,引导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二、以人为本,开发资源,积极实践

首先,将教师特长与学生兴趣需要相结合。以学生需要为基础,以“全人”培养为出发点,经有特长教师开发、开发小组研究、学生家长赞同,我们第一期便确定了28项课题进行研究,既有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也有来自现实生活的,更有创造研究型的。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中学习和感受,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微机室、实验室、花园的作用。用和挖掘社区的课程资源,聘请乡镇街道的特长名人、管理人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外辅导员。

其次,体现课程开发的连锁效应:做研究、出课程、促专业成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连续两年在全区成果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充分展示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水平。我们在此基础上加大了课程开发的力度,立足各学科,组建学科社团,进行学科拓展活动。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开设了物理与生活等科学与技术类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素养,开设了新教育指导下的“晨诵午读暮省”、口才训练、文学欣赏等人文素养类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开设了生命化德育、社会实践等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并且有效地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

第三,为学生外请专业教师、讲授传统及流行课程,补充校内资源不足。如聘请民间酿酒师为顾问,指导学生酿制桑葚酒;聘请当代篆刻名家为篆刻顾问,随时对学生篆刻学习进行指导。同时我们还聘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开设三十余门选修课程。

三、构建体系,多元评价,反思成长

构建体系。随着经验的积累,学校的课程建设正如火如荼,每学期都能坚持开设30门以上的校本课程。2010年9月,学校课程改革小组成员把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中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即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篇9

关键词: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实践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61-03

1 研究背景

《网络组建与维护》课程组经过“走出去”到企业调研、将企业专家“请进来”探讨和论证、在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勇于探索和改革,提出了基于“6Z6C”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即6个零距离6个转换(6Zero6Change),如图1所示;设计了基于“1H3S2A”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其内涵为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校企合作共建一个硬件平台(1H),合作配置三类软件(3S),从两方面使用好实训基地(2A),积累凝练了比较成熟的课程设计思路。

研究本课程建设,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再调研、进修学习。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工作岗位的能力、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制定项目考核标准,全方位、多层次渗透职业性;另一方面以实际项目为背景,基于工作过程,真题实做,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加以提炼,序化,融入职业素养的教育,让学生能切实掌握实际技能。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注重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设计,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针对毕业生可能面向的不同的潜在的就业岗位,如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信息化管理等,按照“分解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能力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思路”课程设计思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采取“项目案例”式组织教学。“项目案例”均由合作单位共同参与制订,每一个项目均按照“项目描述知识准备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实施步骤实训结果验证实训项目考核小结点评相关学习资源”的模式来组织,多数任务在实训室或企业现场讲解,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注重课程的针对性。结合国家、社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注重当前信息类产业的特点,一方面紧扣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的相关内容,同时加强与华三、锐捷等知名厂商的认证体系结合,将其职业资格认证与企业培训课程引入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拘泥于国家与厂商的认证内容,而是结合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的要求,借助课程置换、拓展教学等办法对其内容进行取舍,使得我们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3)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借鉴社会培训、认证的先进经验,开发立体化的自主学习教学资源,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开放式实训平台、在线网络课程、论坛等技术手段,设计实现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3 研究基本内容和效果

《网络组建与维护》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综合实训课程[1]。课程建设研究内容主要基于示范性建设时期提出的“6Z6C”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围绕“1H3S2A”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课程设计思路,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通过市场、企业、行业的最新需求进行再调研,进一步明确岗位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案例、细化工作任务,以集中课程训练为主、在线学习为辅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的全面提高。通过行业标准与实训项目标准相结合、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真实项目相结合以及校内实训基地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相结合的原则甄选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和制定考核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的职业化、技能化和标准化。

课程建设围绕五部分的技能点展开,本课程共五个单元,分别是局域网组建技术基础、WINDOWS 2000、Linux组网技术、网络设备配置、局域网管理维护。共抽取了20个工作任务。

本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以集中课程训练的方式来进行。

教学安排一般为集中两周,60学时。

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采用引入真实或模拟的项目案例,按照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主要以小组协作方式来进行,通过实践研究,课程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效果。

(1)突破了设备配置实验、校内实训基地网和实训平台的物理局限性。完善课程实训平台建设,依托校园网和SSL VPN技术,在校园网出口部署Array 3000一款VPN设备,师生可以依据账号安全、方便地访问校内资源和校内实训平台,把实验平台安全延伸,使学生可以虚拟化、开放式、全天候的申请配置设备和进行Web组网实验,做到“开放、兼容”管理已建成的lamp远程实验平台[2]。

SSL VPN 是采用 SSL 技术的一种 VPN 产品,适用于 Client to Site 的安全接入方式。SSL技术是位于 TCP 之上的协议,具有数字证书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安全手段。在实现 VPN访问内部应用时主要采用 Proxy 、Application Traslation 、Network Extension 等技术手段实现。用户通过 SSL VPN 访问内部应用系统,必须先用 HTTPS 协议登录到 SSL VPN 网关提供的 SSL VPN 门户站点,我们称之为 Virtual Site,Array 的 SPX 系列单台设备可以配置多个 Virtual Site ,具体数量视 license 而定。

部署后校园网拓扑如图2所示:

通过以上设备的部署,不管电信用户还是教育网用户在访问学院门户网站以及其他web应用都比较快捷。同时也解决了其他非校园网用户(不在学校家属区居住的教职工、出差在外的教职工、假期的学生)访问校内资源的问题。他们通过登陆VPN网关依据SSL的加密隧道可以快速访问校内应用,既方便快捷又安全。

(2)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根据我国IT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通过前期市场调研分析,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根据网络行业、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提炼20个典型工作任务,从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综合布线施工方案设计、Windows 2000及2003服务器的配置、Linux服务器的搭建和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等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懂网、建网、用网和管网的综合能力。如图3所示。

在课程案例化研究过程中,直接参与学院信息中心网络设备Linux管理系统建设和综合服务中心的网络规划与调试工作,提炼教学案例1个,抽取典型工作任务3个。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Linux校园网设备管理服务拓扑如图4所示。

(3)教学案例更加实用。《网络组建和维护案例教程》紧扣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关于课程建设的基本精神,课程的建设,进一步精选了实用组网及维护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校企合作,把实际公司项目与课程内容融通结合;在具体操作上,老师为辅,学生转换为企业员工,通过真题实做,从组建网络的技术要求和岗位能力出发,通过完成案例(公司项目)的目标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网络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组建和维护网络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

2011年项目组成员带领学生分别完成了学院财务收费和新生报到专网的改造,提炼网络规划和方案设计真实教学案例各1个,综合布线、施工管理和用户培训等典型工作任务抽取3个。

2012年项目负责人带领学生完成了甘肃陇南某乡镇数字化乡镇的网络改造,提炼网络规划和设计方案教学案例1个,综合布线、设备调试和互联、网络策略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3个。

2013年项目组成员、信息中心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流量控制和网络认证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工作,随着校园网应用增加及用户越来越高的上网体验需求,导致校园网出口压力十分巨大。为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有效办公带宽,此次改造的流控系统实施了基于桥模式的IP带宽控制策略,策略控制了P2P、BT、迅雷下载及暴风影音等大流量的数据应用。系统实时统计功能全面,可以做到实时统计出口流量、楼宇流量及在线主机应用等。通过主持项目建设,将真实项目转化为真实网络管理与维护教学案例1个,提炼流量管理、策略配置、特征识别和网络认证等典型工作任务4个。

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将真实案例教学化处理,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教学案例更加实际具体,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课程活力。

(4)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得到增强。一是加强行业标准与实训项目标准的结合,按照网络工作人员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软件水平考试、行业企业认证所必需的知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制订课程标准,采取项目标准式教学模式,开发实训项目子标准和实训项目卡,组织实训教学。二是注重校内实训基地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为了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作用,开发基于校园网的在线实训平台,构建网络自主学习课程,使学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3]。

课程建设组成员依据标准,重新修订了《网络组建与维护课程标准》,增设网络安全考核细则,增加网络安全取证要求。2011―2013年,该门课程完成行业认证取证(趋势科技信息安全专员)和锐捷网络工程师取证共300人次,取证率达93%。

项目组成员带领学生参与完成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网和在线实训平台建设,提炼网站管理与设计、Windows 2000服务器额配置真实教学案例2个。

(5)突破学习方法单一、沟通渠道不畅通、资源更新不及时的难题。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在BlackBoard学习平台上,建设《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络课程,设置师生交流论坛、实现在线交流和答疑、远程教学和在线测试;建设课程知识库,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和行业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技术知识和岗位能力要求。课程网址:http:///webapps/login/

4 创新与总结

《网络组建与维护》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较以前版本有如下优点:

(1)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确定课程设计目标,体现课程职业性。

通过深入企业(如锐捷网络、H3C、甘肃教育网络、甘肃万维、甘肃海腾、上海威讯)进行调研、进修学习、挂职锻炼,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和课程组成员,充分剖析市场对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针对工作岗位要求和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通过每一个项目完成过程,通过企业认证标准作为课程考核手段,从多方位、多层次渗透了课程的职业性。

(2)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学以致用,强化技能训练,突出课程实践性。

从企业引入真实的项目加以提炼,融入职业态度、素质的教育,让学生能切实掌握实际技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深度和广度上层次递进,以真实性促进实践性。

(3)根植企业,面向行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用职业人的标准来衡量,强调能力培养,注重开放性。

合作开放,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保持内容标准不断更新,将职业素质、职场文化融入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能力;自主创新开发blackboard在线学习平台,平台与精品课程网站、实训网站完美结合,课程立体化资源更丰富。学习方式开放,利用Bb在线学习平台,本课程的教学可通过网上在线教学;实训开放,实训室对专业学生实施开放,专门的试验平台可通过远程实训。开放性可保证学生按需学习和自主学习,增强持续学习能力。

(4)过程考核,专业认证,采用社会化评测机制,确保质量保障的公平公正。

多样化的过程考核,特别是项目标准及运行卡的实施,注重细节,注重过程;专业认证方式,是一种社会化的评测机制,更贴近于实际。

通过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能保持课程内容标准不断更新,将职业素质、职场文化融入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能力;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践、课外拓展、自主学习、生产性实训、项目实战等,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深度和广度上层次递进,以真实性促进技能提高。因此《网络组件与维护》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进一步甄选了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思路、设计教学案例、开发课程资源和完善课程考核标准,是“1H3S2A”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最佳化实践,是“6Z6C”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东,梅,姜惠民,等.高职《网络组建与互联》精品课程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32):34-36.

篇10

一、特色课程开发的涵义

特色课程是指由地方或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本文所讨论的特色课程以校本课程为主。

所谓特色课程开发,主要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如确定本校的选修课程方案及其教材的编写;合理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积极转化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尤其是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策略等。其实质是以学校为基地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通过学校制度内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来提高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效益,以及学校适应变革的能力,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特色课程开发,适应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与要求,为广大中小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可以操作的载体,它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课堂的局面,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中让出一部分空间给学校自主决策课程,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自。可是,课程开发中我们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二、特色课程开发的原则

当前课程环境下,特色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窗口,是教师提高课程能力的一个机遇。它承载着较多的课程价值,也汇聚了更多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创建特色课程中主要的做法有:

(一)优势原则

优势原则是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首要原则,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来考虑,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来考虑开发实施课程。基于学校文化和一支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将过去课程改革或教育传统中一些较好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分类课程,集聚学校优质资源进行重点建设。经过总结提炼、规划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的特色课程的创建途径,确立以艺术为主的课程建设重心,并在全校形成版画、跆拳道、艺术多元发展的特色课程发展格局。

(二)规范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对学校课程加强规范建设,才能有章可循,才能充分发挥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服务于课程目标。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法制化,对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事宜采用制度、文件等形式加以规范,一旦已经确定的课程方案,必须严格执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成立以校长为核心成员的“课程管理与开发委员会”,负责根据国家统一的规定、地方的规定和本校的情况,确定学校有关的课程制度,如学校课程开发制度、学校课程选修制度等。

(三)弹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富有弹性,趋于灵活,既符合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又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趋势。学校课程的弹性开发与管理主要表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程要求上。特别是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应区别不同办学模式的学校,赋予不同比例的课时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层次设置课程的办法,以便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具体管理的办法上,初中、高中应加以区别,年级层次越高,越需要开放、灵活。

三、特色课程开发的策略

课程是一个学校的特色基础和保障,因此,进一步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应着力于以下几点策略。

(一)找准学校课程决策的着力点

学校课程决策是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学校课程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基于当今教育的大环境,课程决策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将理想的、理论形态的“大课程”体系转化为学校教育的现实形态,使学校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要建立必修、选修、活动三类课程紧密联系、互补互促的新型课程结构,从整体上考察学校各类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效应。要将学校课程决策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优化上。在设计学校课程体系时,应以发展能力为主线;在选择学校课程内容时,应着眼于内容的智力和价值,使学生有较深的智力参与度,从而便于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二)开发教师与管理者的潜能

中小学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力量是教师。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必须注意到,广大教师是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最好的合作者,不仅需要培训教师,而且需要教育管理人员实行新的管理措施,加强达成共识和互相协商的手段。为了使教师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提倡实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以学校为基础,根据教师开发与管理课程的需要开展培训,并注重实践,让教师在实施课程中既成为参与者,又成为学习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效能。同时,根据“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管理”的理念,学校管理者应要求广大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逐步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大力倡导探索性学习方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