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培训学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艺培训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艺培训学

篇1

【关键词】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课堂导学案;学科特c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55-02

【作者简介】1.宋正标,江苏省淮安市施河镇初级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校长,高级教师;2.张伟,江苏省淮安市施河镇初级中学(江苏淮安,223001)校长办公室主任,一级教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强调“知识的掌握”到后来的“积累知识与发展能力”,再到现在的“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笔者认为,当下实施新课程就是弄清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就是朝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方向前进。

“循环―差异”教学在我区全面推广已有四个年头,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四年的实践过程中,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在不断学习与提升的过程中,笔者感觉到“循环―差异”教学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学习目标的精准制订与实施,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运用

1.课时目标要科学、明确。

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与语言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汉语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并能自觉运用,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追求。这种培养与训练的意识,应该贯穿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循环―差异”教学学案制订的第一部分就是精准制订课时学习的目标,这绝不是流于形式,它是整个教学、学习、评价系统的灵魂与核心。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具体、科学,决定一堂课的效率高低。“循环―差异”教学学习目标的叙写采用“四步描述”,即“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事”“达到什么标准”。在编写目标时,会准确告诉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具体做什么事情,达成什么样的效果。这样的目标,任务清晰,方向明确,学生便于操作,学习过程也更具针对性。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真正获得积累、培养语感,在明确的学习任务中掌握汉语言文字的规律。

“循环―差异”教学还关注每一单元的系统学习目标,每一单元都制订积累背诵的目标,让学生真正明确每一单元应该积累的学习任务,必须达成的学习效果。这样具体准确的设置,让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建构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具成效。

2.训练要求要清晰、具体。

学生语言的运用,绝不是简单的课堂提问就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教师随堂的几句指导就能达成的训练效果。“循环―差异”教学中“同伴互导”体现的训练目标,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运用更加完整、更加精准,学生得以迅速成长。

先来看一个“同伴互导”的要求示例:

同伴互导(围绕学习目标,讨论、展示学习成果)

任务一: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本组在概括中心事件时的疑问,准备在班级提问。

要求:组长标注出本组有疑问的问题(可在“个体学习”题号前用“?”标注)。

任务二:组长先指定1~2名同学回答,全组进行纠正和统一,形成组内意见,准备全班交流。

任务三:组长指定1~2名同学回答,选择较优者准备在全班交流。

不难看出,学生之所以能完整地表达,准确地运用语言,在于前期的充分准备。一是要准备好组内发言,这是自己的个人准备,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发言后全组进行纠正和统一,最后形成组内的统一意见,这时候就已经是全组的共识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交流,也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运用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与课堂提问相比,更多的学生得到了训练语言运用的机会,更多的学生得以成长;二是要准备好全班交流,一些在小组中选举出来参与全班交流和展示的较完美的表达,当然表现不俗,这既让这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律,又巩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还给全班其他的学生提供了语言运用的示例,大家得到共同提高。

二、课堂教学的合理安排,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获得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独立、自主地学习。只有独立、自主地学习与思考,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与提升。“循环―差异”教学在设计课堂结构时,个体自学给了学生十五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就是让学生静下心来,与教材亲密交流,与作者潜心对话,独立地阅读思考,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阅读感悟、思考创新,就为后面的“同伴互导”及“教师解难”时的发言做好了准备。二是循环学习的层次,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循环―差异”教学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情,在分层次的个体学习任务中,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阅读层次,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完成一些阅读任务,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同伴互导时都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参与让全体学生的思考与创造的积极性得到保持。

“循环―差异”教学体现层次,让每一个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成为可能,使全班所有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这样,有了充分的时间保证独立学习与思考,有了分层次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升。特别是一部分后进生,也能通过完成简易的学习任务,在小组中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保持学习的热情。

三、课堂导学案的精致设计,促进了学生的习惯形成与巩固

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巩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既要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要对学生进行示范与引导,更要从小处做起,坚持不懈。每一位教师都为之想方设法,潜心教导,学生榜样激励,自己亲自示范,但最后都收效甚微。这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系统的计划,没有针对某一习惯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循环―差异”教学就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通过精致的课堂导学案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示范引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希望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但是,我发现,在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一方法的引导都流于形式。事实上,学生到底怎么圈画,用什么符号圈画,都要有示范引导,都要长期地坚持。而“循环―差异”教学把读书批注的方法通过在导学案上设计提示性语言或符号,引发学生的注意,精巧地引导学生,扎实地训练学生。

四、关注学科特点的理念,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篇2

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形式,在师资、合法性、正规性等方面无疑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可以被称为外语学习的“主战场”。而校外培训机构充其量只能是补充。然而,为什么大学生不利用课堂的机会好好学习,而宁愿花一笔不菲的价钱到校外培训机构去学习?这的确需要我们来探索和研究。

一、教学吸引力差异性分析

1.教学方向的差异

大学的非外语专业传统教学与校外培训教学的定位向来有学院派和培训派之分,两者不同的教学方向和定位是造成学生学习外语热情不同的主要原因。

大学的非外语传统教学和其他的课程一样,长期以来都是把外语作为一种为考试而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学课本、背课本,以课本考试为第一要务,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深入师生的内心。何况,外语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具有专业外语毕业生的背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观念更为深厚。

而校外的外语培训,其目的并不是系统地传授知识,而是以外语的实际应用和应试为主。众所周知,中国的外语教学,由于应试的需要,在中学就开始偏向应试教育的轨道,极为注重语法;到了大学,由于要通过四级、六级,同样也是注重阅读和翻译。对于具有巨大实用价值的口语和听力的训练而言,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可见,外语学习长期都是为考试服务,而不是为交际服务,这就是目前外语教学的实际国情。在中学,由于应试带来的巨大压力,学生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应付考试方面,无法顾及口语和听力的学习,应用的范围也比较狭窄;而到了大学,随着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外语的实用显得越发的重要。但是大学外语的传统教学仍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对社会需求反应比较迟钝。所以,市场化的校外外语培训之所以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抓住了大学公共外语的这个弱点,强调对外语知识的运用,把外语当作一种工具或手段,这大大满足了学生对外语的实际需要。

2.教学方法的差异

多年以来,学院外语教学最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跟。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不厌其烦地讲词汇、搭配、句型及各种语法知识,甚至还大讲解答题技巧,学生只是被动学习,成为被动的接受对象。这就造成我国外语教学中出现的一种的奇特状况,即学生上了数百甚至数千学时的英语课,学生自己开口讲外语的机会则不多。无怪呼国外大学对所录取的我国学生的答题能力和考分惊叹不已,而对他们的实际语言能力却不敢恭维。这种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已不能仅用效率低下或事倍功半来形容,应该说这是一个将我国外语教学引入歧途的误区。反观市场化的外语培训,由于面对生存的压力,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小班教学、多媒体教学,一切以学生为本。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外语感觉,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

3.教材更新速度不同

目前,在学院非外语专业传统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教材是《大学英语》,课本一经使用,数年不变。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过去的教材中的内容已经不适应于当今的社会需求。调查表明,学生普遍认为,优秀外语教材内容应生动、有趣、更贴近时代。通过教材的学习,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到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而这一点,恰恰是市场化的外语培训机构吸引学生的地方。在校外培训机构教学中,课堂上使用的都是最能贴近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教材,补充教材更是常用常新,看人下菜,因材施教,主观上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客观上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实用外语打下了基础。

4.语言环境不同

营造一个良好的外语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常常是在不经意中受到语言熏陶,从而培养起较好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大学传统教学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外语环境,以至学生走出课堂,就很少有外语口头交际的实践机会。甚至于在课堂上,他们也没有参与的机会,只是听老师“汉语版”的英语教学,自然难以培养起自觉说英语的习惯。但是,在市场化的外语培训机构中,基本上是使用“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启发教学”等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浓郁的外语氛围,着重提高学生外语口语交流能力。

二、提高学院外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1.转变教学思想

学院外语教学应该吸收校外培训机构的重“交际”的教学思想,围绕“交际”设置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突出语言的实用性。外语课程设置要改变过去只是重阅读、重考试的现象。教学体系要着重体现培养英语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和本专业实用外语的应用能力,改变过去用普通高校大学外语等级考试来评价外语教学质量高低的习惯。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的培养方向是研究型人才,外语只作为未来社会工作中的一门工具。如果过分强调和重视考级,会失去学生对外语实际的运用能力。

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就是要我们真正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和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要树立起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技能教学的关系;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处理好听、说、读、写、译的相互关系,通过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外语教学改革,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篇3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参与程度;满意度;制约因素;监管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2013年,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已达320万人,占全国高校毕业生的45.8%,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职业导向的教育理念日益被认同,我国职业教育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职业技能训练融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变化,使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状态。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广泛参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当代职业教育中的新情况。因此,研究该领域相关问题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既要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学生生源、理论学习模式、实习实训状况都不同于其他专业方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此,该本课题选取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类在校生参与课外职业技能培训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本研究既可以丰富研究成果,转化为针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类在校生参与课外培训的相关理论,又能从实践的角度积累在校生课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研究过程】

本课题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校生为例,对该校2011届、2012届、2103届时装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装饰艺术设计系4个系在校生展开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453份,回收439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436份。该问卷就学生的个人、家庭基本情况,参加培训;培训开展;培训师资;培训效果评估等情况展开调查,总设置问题46题,其中填空题7题,选择题39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不定项等题型。

【研究结果】

通过对问卷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一、在校生参与课外职业技能培训比例情况

问卷显示,在校生参与课外培训比例为51.7%,高年级学生参与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其中2011届学生参与培训比例为67.4%;2012届学生参与培训比例为43.9%;2013届学生参与培训比例为17.1%。

二、学生在选择课外培训项目中盲目性较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选择课外技能培训课程时,存在一定跟风现象,没有对自己参与的培训项目有较为冷静的思考,也缺乏相应的辅导,在选择课程时有较大的盲目性。其中2013届参与课外培训的学生中有63.6%的同学是受同学影响参与了课外培训,对于为什么参与培训没有清楚的认识。

有些在校教师利用自身影响力,要求、鼓励学生参加自己开办的培训班,会影响到学生对培训项目的选择。其中2012届学生有30.4%的学生,2011届学生有23.1%学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种培训效果喜忧参半。授课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开办的培训项目,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可以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可以提升课外培训与课堂教育的联系性,能有效促进培训效果。但同时,部分教师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自身影响力,误导学生参与培训,更有甚者,通过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区别对待参与培训与未参与培训的学生等手段,迫使学生参与培训。对于培训中出现的该情况,职业学院一般缺乏监管制度。

学生在选择培训项目时,计算机软件培训所占比例较高,占培训培训学生的72.3%;生活技能(如:机动车驾驶证培训)也占一定比例,占25.4%;但对于提升自身修养和个人爱好的培训较少,只有2.3%学生参与此类培训。

三、学生对课外培训项目满意度不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培训效果满意度不高,2013届不满意度达54.5%,2012届不满意度达43.4%,2011届不满意度达48.2%。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授课教师授课针对性一般,有些培训内容与学校学习有交叉,学生感觉有重复,影响培训效果。

(2)培训课程实训内容与现实项目结合不紧密,实训内容过于偏重电脑操作,学生感觉与实际职业岗位要求有距离。

(3)培训课程针对性不够,不能对学生学校教育不足部分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强化。

(4)有些培训班管理松散,经常出现调课;辅导老师出现多次调整;教师迟到、不到;作业不能及时修改与缺少辅导等现象。

(5)培训收费较乱,缺乏统一标准,部分辅导班还出现中途收费现象。

(6)教学内容不能按照学生要求及时调整,对学生提出的其他要求响应不够。

学生课外职业培训满意度统计

四、学生参加课外职业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较复杂

影响学生参与课外职业技能培训的因素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经济上的考虑,有学生认为课外培训收费较高,难以承受,2013届学生中有20.3%,2012届学生中有26.7%,2011届学生中有16.9%因为此原因没有参加培训。

(2)有部分学生认为,课外培训内容和学校学习内容相似,没有必要再到课外参加培训。2013届学生有17.1%,2012届12.1%,2011届7%的学生支持以上观点。

(3)有部分同学对于课外培训没有概念,没有关注过课外培训。这部分同学往往缺少对自己将来职业的规划,学习处于较为被动状态。在调查中,2013届20.3%,2012届10.8%,2011届3%的学生因此原因没有参加培训。

(4)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合适的培训项目而未参加培训,这部分同学相对个性较强,希望参加一些更加个性化、针对性更强的培训,不满足于现在培训市场上的培训产品。2013届有3%,2012届有3%,2011届有3%的学生因此原因未参加课外培训。

五、参加培训的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多样化

数据显示,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课外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动机的来源方面,选择D选项“希望提升自我职业能力水平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打基础”,所占比例最高,选择B选项“希望通过学习改善家庭命运”次之、选择A选项“对本专业学科有浓厚的兴趣”第三选择C选项“学好专业,为今后专升本,考研打好基础”,占总比重的16.9%;E选项“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占1%。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227)课外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动机

六、学生课外职业技能培训与学院教育缺乏衔接

一般来说,学生参加课外技能培训是为了补充学校职业技能教育的不足,平衡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关系,以达到将来适应就业的目的。从调查来看,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外培训弥补学历教育中的某些不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依然存在学历教育与课外培训相互脱节的情况。如有些课外培训课程与学校教育课程过于雷同,学生感觉有炒现饭的感觉,学习效率不高。有些培训课程与学校教育课程有冲突,导致学生出现一定的混乱。有些培训课程为了追求表面的效果,强化一些非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造成学生学不到真正适应于就业的职业能力。有部分同学参加培训是为了针对学校教育课程的某些薄弱环节进行强化,但是培训课程中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学。课外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个性和针对性是学生对课外培训不满意的重要原因,有57.9%的同学因为课程设置问题对培训效果不满意。

七、学院缺乏对课外培训的有效监管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没有专门管理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部门,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因为参加课外职业能力培训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学生参加课外培训与否;参加怎样的课外培训不需经过学校管理部门同意,这就造成学校无法掌握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的相关信息,也就无从参与管理,但是该模式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学生在参加课外培训过程中,出现自身权益被损害时,无法通过学校层面展开维权,同时培训课程是否合理高效无从得到学校层面的指导与帮助,无法保证培训效果。学校教学课程情况及教学效果情况无法反馈到培训机构,不利于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项目。

1.结论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参加课外职业技能培训较为广泛,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补充学历教育不足的重要手段,是在校生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参加课外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以电脑软件课程为主,拓展面不够,特别是针对就业环境开展的实习实训培训严重不足。

(3)学生参加课外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不高,培训质量亟待提高。

(4)影响学生参与课外技能培训的因素较复杂,学生学习动机来源多样化。

(5)学校教育课程与课外培训课程缺乏衔接。

(6)学校对于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监管不够。

2.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学校层面的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管理机构。学生参与培训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该工作的管理与规范,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外培训。组成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及管理人员的课外培训监管组织,全面对学生是否参加和参加怎样的课外培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建立与校外培训机构的联系,遴选确定一批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培训机构作为学校的合作伙伴,通过双方互通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设立针对性较强且科学规范的培训课程,保证学生参与课外培训的质量和效率;规范遴选培训机构的运作,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联系相关企业设立针对职业环境实习实训培训课程,改变当前课外培训过于集中于电脑技能培训的现状,拓展更具职业环境特性的培训项目。

(2)加大对在校学生参与课外职业技能培训指导,组织专业教师开展相关辅导,帮助学生明确参加培训的目标和方向,减少参与培训的盲目性。

篇4

2、其次,要了解报考茶艺师需要什么条件。茶艺师需要从初级开始,逐级向上考。初级茶艺师要求通过茶艺正规培训,达到要求时长并拿到结业证,并且在茶艺行业工作2年以上。

3、茶艺师的考试内容。茶艺师首先需要考笔试。笔试内容包括和茶文化茶艺有关的各类理论知识,题型分为选择题和判断题,分别占80%和20%。

4、另外,茶艺师还要考口试。口试内容一般为鉴赏干茶叶,主要考察对茶叶的了解程度。

5、茶艺师还要考技能操作。主要考察泡茶流程,礼仪等等。在考实际操作时,可以穿旗袍化淡妆以渲染气氛,但要注意不能留长指甲,头发要盘起,不可披肩。

篇5

一、项目导向和茶艺课程的概念界定

(一)项目导向

所谓的项目导向,指的是在茶艺课教学过程当中明确教学目标,促使学生以完成某个项目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带着项目去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独立完成某些茶艺项目。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砝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当前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员工。尽管多数企业都分别认为员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企业形象的建立意义重大,但是由于茶艺行业属于服务业的一种,眼前的利益要高于长远的利益,因此对于企业主来说,接受过项目导向教学的学员更加适用于他们的要求。

(二)茶艺课程

茶艺课程是以中华传统的茶艺为教学内容的课程。随着我国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走入人们视野,而茶艺在商业化过程当中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正在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茶艺课程就是为商业化的茶艺表演提供专业型人才的一门课程培训。茶艺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市场培养出专业性强、实操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

从课程本身来看,茶艺课程具有教学时间短,学员知识水平低,应用性强等特点。茶艺课程的教学一定要围绕应用来展开,才能够达到市场的要求,帮助员工在社会实践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尽快地实现就业。

二、项目导向视野下茶艺课程开发中应该遵循的路径

(一)以资格证书为教学导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管理的正规化,拥有相应的茶艺资格证书已经成为了进入该行业的门槛。项目导向视野下,茶艺课程开发的过程当中应该以获取资格证书为最终目标,教会学员考取资格证书所必备的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组织学员去集体参加资格证书的考试,务必使每一个接受茶艺训练的学员都能够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为学员的就业取得职场的通行证。

以资格证书为导向,要求学员掌握相应的技能,这也正遵循了项目导向的茶艺课程开发的路径。当前的情况看,我国的茶艺课程教学以短期培训为主,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让他们能够通过茶艺课程的学习,在就业市场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尤其要思考的问题。在开发相应茶艺课程当中,一定要基于学生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和教会资格证书考试中所要求需掌握的相关技能。

(二)以工作过程为教学主线

由于茶艺课程的教学时间短,接受茶艺课程教学的学员往往个人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文化层次比较低。所以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当中,若想教会学生更多的有用的茶艺知识,就应该以工作流程为导向,让学生能够以代入式的方式,亲身体验茶艺表演过程当中的应有顺序,以工作过过程为教学主线,教会学生。

茶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暗含着我国诸多的政治哲学文化等相关知识,但是,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掌握了必要的茶艺表演流程,就能够工作中独当一面,而自此以后能力的增长,则与茶艺学员本身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有关。在短期培训过程当中不应该奢求学员积累更多的底蕴,而是要以项目为导向,教会学生基本的茶艺操作的相关技能。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暗合了项目导向的茶艺课程开发的相关要求。学员通过短期的训练,熟悉了茶艺表演的基本顺序,通过规范化的演练和操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也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对于即将面对的茶艺表演任务,显得游刃有余。

(三)以工作项目为教学主体

上面提到,茶艺课程的教学是基于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短期教学的教学项目。而茶艺课程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将流入市场,多数都会进入服务行业,为消费者服务,因此在茶艺课程的教学开发过程当中,应该以工作项目为教学主体,教会学生应对在实际工作当中可能遇到的多种突发状况,引导学生学会更多的职业技能。

对于茶艺学员来说,以工作项目为教学主体,就是要帮助他们熟悉自己即将参与的工作,除了熟悉已有的茶艺表演的工作流程之外,还要对突发状况对学生进行提前的知会,让学员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具有一个简单明确的判断和心理预估,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即将从事的工作。

篇6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茶艺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茶艺学习心得1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去体会,便会收获很多。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赋予了世间万物生命与灵性,若给予它们尊重和理解,那么它们也会给予你一样的回应。你爱戴生命,生命也会回馈你。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对人或事。这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

“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例如我们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壶,就是对茶壶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

茶艺学习心得2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茶艺学习心得3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 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 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 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 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 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 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 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 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 ,而且以往我 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

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 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 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总结如下

一、绿茶 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 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 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 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 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 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 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 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 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 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

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 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温馨” 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 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 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 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 温暖的美好。

综上所述, 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 茶,最贵乎“心” 。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 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茶艺学习心得4茶源于中国,讲求和,美,礼,仁等,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通过茶艺活动的过程感悟人生,修身养性,追求自然的目的,让我学会如何协调和平衡,爱惜自己,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茶艺是一门艺术,一种修养,体现和谐,优雅,仁,德,诚,真,茶艺源于远古却不失时尚,茶艺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以茶养生,以茶悟道,做一个优雅德,有内涵德,健康的人,这是我学习茶艺的第一步。

一;我们人类终极追求的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灵。

二;我们人类向往的目标是享受生活,丰富生活,热爱生活,不断的提高生活品质。

三;我们人类希望的事业是自由择业,开心就业,浪漫就业,做终身喜爱而乐之不疲的事业。

这种完美的人生,只有在茶艺中垂手可得。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茶叶的需求量不断的日益增大,近几年来的表现尤为突出,可是对茶艺师的中,高级人才却很短缺,能够拥有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不多,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茶艺师的需求量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茶叶现在已远销海外,连外国的朋友们也都被中国的茶艺的神秘,魅力的迷人所吸引。

现在‘以茶会友’的社会,用茶让人与人之间可以无界限的交流,用真诚,坦诚的心交流,不管是在事业中,竞争中,在品茶,应用茶的环境,去做任何事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一个举止优雅的茶艺师,舒缓的音乐静静的流淌,共同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休闲场景,会让现在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有一个很好的放松,舒心的空间。

全职的太太们,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雄厚的经济实力,充裕的时间,可以将茶艺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途径,还可以让在打拼的先生们带来全新的休闲体验,让他们在忙碌后忘记了疲惫,优雅而有内涵的全职太太们籍着茶艺寻求一块静溢与超然的心灵空间。健康,绿色,环保是茶艺致力于推广的方向,引导人的思维,开拓人视野,丰富人的精神。

茶艺师是现在社会与未来社会所空缺的瓶颈,也是一个很好的创业空间,在帮助别人享受人生的同时也帮助自身创建美好的人生,利人利已,何乐不为?希望那些爱好茶,茶艺,想懂的茶,茶艺的朋友,你的人生就从今天大步的迈开吧。

茶艺学习心得520--年 8 月 18 日至 9 月 2 日, 我接受了为期半个月的中级茶艺师培 训。通过半个月的学习,我从态度上、文化素养上、操作技能上、教学能力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从态度深刻体会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敬”、。未参加中级茶 艺师培训之前,我对茶艺师的了解是“掌握了一套规范的泡茶技能,能对客人进行茶艺表演与服务”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懂得,茶艺师不仅要有专 业技能与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习茶、事茶陶冶情操,传承并发扬我国的茶文化。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茶艺师,首先要有平和、恬然的心境,对茶 的珍视和对茶人的尊敬。

二、提升了专业素养。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千年的茶 文化历史,使茶文化己深深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至唐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我国茶文化体系形成,并使之传播四海。

茶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渗透,互融互补。首先与儒家思想的“礼” 。儒 家思想是以孔、孟为代表,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我国茶文化中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好客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鲜明、充分、客观而实 际的表达。其次与佛家思想的“悟” 。茶与佛的核羽是“茶禅一味”的理念。

篇7

但是,近年来笔者在担任茶艺师考评员及茶艺大赛评委时发现,有的考生、参赛者茶文化知识还比较浅薄,他们只会生硬照搬、模仿表演手法。这说明有的茶艺人员对茶的基本精神理解不深,对茶基础知识掌握甚少。

作为一位职业茶艺师,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是要不断的学习茶文化。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因此,既要从书本上学,又要从实践中学;既要通读经典,又要有目标地学习专著;既要对茶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普遍掌握茶叶的基本知识,又要根据需要有重点的学习常遇到的问题。广泛学习茶文化,才能了解茶的历史、茶的精神、茶的美德、茶的内外传播等。掌握了茶的基本专业知识,才能知晓各种茶类的制作工艺及重要特征,不同茶类冲泡时为什么用不同茶具的原因。

篇8

小孙在新加坡留学期间,课余时间在茶馆里打工,深感茶道之高深。于是暑假期间回到北京,专程到东方国艺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充电”,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又返回新加坡。她开始对周围的人“吹”自己会中国茶,并在大学里表演、讲课,教身边的人学习茶道。小孙的茶道表演不仅让同学和老师对她刮目相看,而且“捎带着”挣够了她的留学费用。

在东方国艺总部,一位准备近期回到日本的女士对笔者说:“你们在茶的故乡,这么好的条件,没有学习茶道太可惜了。”

茶文化跨越国界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道,一定是源于中国,原汁原味的。东方国艺的熊志惠女士介绍时这样说。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也就成了茶源自于中国最早的记录与凭证。据说,唐朝时,日本寺院的和尚来到中国,开始学习茶道,而后带回茶的种子和中国的茶文化并加以繁衍。而英国人喜爱喝茶的习惯,则传说是当年中国的红茶在厦门港易,带到荷兰,又转给欧洲某个国家的公主,公主很喜欢喝中国的红茶。后来公主嫁给了英国的王子,将茶带到了英国的皇室,于是英国皇室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英国皇室的“楷模”作用推动了英国人喝茶的习俗,并讲究起喝茶的“繁文缛节”来:英国人早上起床,习惯空着肚子喝茶,并命名为“床茶”;上午8时还要喝一次“晨茶”;午饭后,还有一次“午后茶”;而到了下午4点半左右,就是饮“下午茶”的时间;到了晚饭后他们还要喝一次“晚饭茶”。

喝茶,就要懂茶。熊女士介绍说,做茶道和茶艺师最初级的也要知道中国有多少茶类、各类茶有什么特点?学会基本的、规范化的泡茶:一种是表演型的,一种是实用型的。根据茶的绿、红、黄、白、黑五种分类,又根据不同产地形成各自特点,掌握不同的茶叶、不同的水温、不同的时间、茶与水的不同比例等等,才能把茶泡得好。比如乌龙茶是部分发酵茶,其中产自福建武夷山的水仙,属于乌龙茶的一个种类。这样的茶与水的比例是1:20,即1克茶20毫升水,就它而言,第一泡的时间是40秒。而乌龙茶中的铁观音,第一泡就要50秒。

解渴是茶的基本功能,但是,饥渴的时候往往难以喝出好茶的味道。茶是需要品的,好茶好水好环境好音乐好朋友,是品茶人刻意营造出来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品的茶绝对是不一样的。茶,既可以大杯解渴式地喝,还可以小杯一个人独饮,静静地感受茶的魅力;既可以两人或三五知己斗茶,朋友聚会沟通;又可以用于会议招待、商务洽谈的场所。

喝茶本是很个人、即得即失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对茶的独特喜爱和喝茶习惯,如泰国人喜欢饮冰茶,在热气腾腾的一杯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埃及人则喜欢饮甜茶,茶中放入许多白糖,同时备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品茶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它可以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亦可品味文化,提高生活品质。

但是,茶又是一种媒介和载体,可以把方方面面的人联系在一起,客人到家、朋友来访都先敬一杯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和酒相比,茶的功能更广、也更雅一些。酒桌上的合同不一定是理性的,但茶桌上的合同一定是理性化的结果。

难怪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熊女士说,现在有一种全民学茶的趋势,它不分职业、不分职位、不分年龄,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希望能够多掌握一项技能,而这种技能又和当代人所追求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茶道、茶艺就恰恰符合了市场和人们的这种需求。

茶艺师有国家标准

在学习茶艺的人中,有不少专程从日本、韩国来的人,他们组合成专门的“茶文化学习团”,来到北京进行至少一周的学习,也有的是全家几口人一起来的。一些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国外总是遇到别人问他们有关茶的各种问题,答不上来的就觉得很尴尬,有心者则出国前就把掌握茶道列入到国外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先学为快。

学习茶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我国制定的茶艺师职业标准,将茶艺师定义为“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并分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五个等级。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为基本起点,并根据这一岗位的特性,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较敏锐的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

当然,仅有这些还只是个基本条件,还要经过初级不少于16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4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技师、高级技师不少于100标准学时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基础知识方面包括:茶文化基本知识,如:中国用茶的源流、饮茶方法的演变、茶文化的精神、中外饮茶风俗等;茶叶知识,包括茶树基本知识、茶叶种类、名茶及其它产地、茶叶品质鉴别知识、茶叶保管方法等;茶具知识,如茶具的种类及产地、瓷器茶具、紫砂茶具、其它茶具等;品茗用水,如品茶与用水的关系、品茗用水的分类、品茗用水的选择方法;还有茶艺基本知识,包括品饮要义、冲泡技巧、茶点选配;以及科学饮茶、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等。而技能方面,则涵盖了礼仪、接待、茶艺准备、茶艺演示、茶事服务和销售等。

篇9

经营关键

1.商品必须要优质。茶艺馆经营中高档茶饮,因此在茶叶品种、茶具选择上一定要精益求精。一般来说,茶叶应选“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尖”、“千岛银针”等上等茶叶,所用茶具多是紫砂茶器或精品细瓷。

2.有专业的水准非常重要。茶艺是茶艺馆的与众不同的特色服务,因此要体现一定的专业水准,所有服务人员均需经过严格培训,熟悉茶道与茶艺,并且服务周到。

3.确定了茶艺馆的主攻方向,经营手段也要跟上。也就是说,留住客人,让客人在店里延长停留时间是盈利的关键。例如给客人提供什么茶,是红茶、绿茶还是根据季节提供适时茶都要根据茶艺馆消费人群的品味确定。茶艺馆规模可大可小,但一定要在氛围上下工夫,营造舒适、惬意的休闲气氛。

4.此外,还应增加茶艺馆的文化味。可以设立茶道表演并请专人向顾客讲授茶艺和茶叶的基本知识,以此培养消费群体,带动消费。设立书架摆上关于茶、茶具、茶艺、茶文化等相关的书籍,订阅一些都市类报刊供客人阅读。

篇10

中国茶道自唐代开始形成,以煮饮法为主,自晚唐入宋发展成以点茶法为主的品饮方式,元亡明兴,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改制散茶”,又演变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泡茶法。这一嬗变过程。历历千年。而日本茶道的发展则深受中国茶道的影响。从全盘照抄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再到成熟,相对固定,相对“明晰”。因而正如仓泽行洋所言,“茶道是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然而,中国茶道在发展过程中虽在不断变化,但终因历朝历代政局的动荡、民族的融合以及近代以来的内忧外患、多种思潮的激荡导致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发展之路分道扬镳,终究无法向日本茶道那样有“连续性”。且有固定的形式,而是断断续续,直至式微、模糊不清。若是换个角度来看,这也反映出了中国茶道的多样性,又另当别论。因此,范增平还从两国的历史以及两国茶道的发展特点进一步分析了二者之异:“中国从唐至清,每个朝代的更迭,不是内乱就是外族入侵,如南宋末年元朝灭了南宋,游牧民族的饮茶方式不同于汉族,原本盛行的点茶法因改朝换代而渐渐被淡化,进而中断。而日本是个岛国,相对封闭,受外族的入侵较少,使传统茶道得以延续,并发展得越来越精致。”此外,“日本茶道遵循‘家元制度’,采取师徒秘传的授道方式,如表千家、里千家等,中国茶道则无,而武术却有,如太极拳有陈氏、杨氏等。”他说。

很显然,日本茶道与日本的花道、柔道、剑道一样,业已成为日本的国粹。近年来,以里千家代表的日本茶道表演团曾多次在世界各地的正式场合亮相,甚至还到发祥地――中国的家门口表演。其精洁的茶道用具、中规中矩的动作。让现场观众叹为观止。与此同时。有一些茶文化学者、茶人因中国茶道的式微而感到忧虑,怀疑中国茶道是不是真的迷失了?但是,中国茶道的辉煌毕竟早已属于过去,当代的中国茶道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一种标志性的表现形式。因此,茶界中此起彼伏地存在着“复兴中国茶道”的声音,而且许多茶人、学者也纷纷尝试着以不同的方式与渠道去找寻中国茶道“回家的路”。

选择性地借鉴

有部分学者、茶人认为。既然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而且不论是抹茶道也好,还是煎茶道也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不少古代中国茶道的遗风,至少在日本茶道身上能找到一点关于中国茶道的历史记忆。那么,如果去日本学习茶道,然后再反哺中国茶道,也就是说,试图从作为“流”的日本茶道着手来恢复作为“源”的中国茶道。基于这一观点,一些学者、茶人如同当年来华的日本留学生一样东渡日本,拜师学茶道,但是回国以后发现。学日本茶道只学到其“末”而没学到其“本”,而“本”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对于想要通过学习日本茶道而重拾中国茶道的想法与做法。范增平直截了当地视为“错误的心态”、“本末倒置之举”。“晚清时期,中国也曾向西方学习,发展‘’,学习国外先进的‘船坚炮利’,而且装备、武器并不比落后于世界,那为何还是老打败仗?其中的原因除了中国社会政治本身固有的顽疾之外。还因为我们没有学到‘精神’。一个在国外看似很完美的制度,不一定就适合中国。茶道也是一样。”他举例说,“日本茶道已经融入了日本的本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而且国情、生活习惯也迥异于中国,这种做法(借日本茶道恢复中国茶道)不太实际。”丁以寿也指出,尽管中国是茶道的源头,但中日两国茶道发展却殊途。由于近二三百年来中国茶道的衰落,在当前的形势下欲复兴中国茶道,可以学习、借鉴日本茶道的一些形式,但并非是简单地复制后再输回中国,而是有选择性地借鉴吸收,为我所用。特别是日本的煎茶道,很值得当代中国茶道去学习、借鉴。重构中国茶道

既然两岸的茶文化学者都不赞同借日本茶道的反哺来重拾中国茶道。而且因两国国情、文化、茶道发展路向的差异使得这条路行不通,那么,中国茶道的复兴就需要去寻找一条新路――重新建构。“从中国茶道发展的脉络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角度来看,茶艺可以看作是对中国茶道的一种重构。”范增平说。

据丁以寿考证,“茶艺”一词是中国茶学家、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之一胡浩川在1940年为傅宏镇《中外茶业艺文志》一书所作的序里最先创提,但一经提出。便成空谷足音。直到上世纪70年代,“茶艺”才被重新提起。范增平回忆说,当时台湾兴起了一阵复兴中华茶文化的热潮。涌现出一批倡导弘扬中华茶文化的学者、茶人,曾就中华茶文化的代名词一一选用“茶道”还是“茶艺”进行过一番讨论。有人提议,既然有“茶道”一词就继续沿用。而也有人认为“茶道”虽来自中国,但已被日本人“捷足先登”,且受到世人的认可,若再用“茶道”恐怕会被人视为亦步亦趋,而且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道”是非常崇高的,不轻易言道,要推广开来让大众普遍接受也非易事。于是,台湾茶文化界接受了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了“茶艺”一词,并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学会”、“中华茶艺学会”等民间团体,茶艺馆亦如雨后春笋般勃兴。此后,茶艺在中国大陆、港澳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地区迅速传播、铺展开来。由是观之,茶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重构。“日本茶道发展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很成熟了,我们已无法超越。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继承。并配合高科技,在茶艺编创中体现民族特色,体现创意。”他说。“比如,就像随手泡就是现代科技与创意的产物,烧水泡茶很方便,日本还没有这样的器具,近来就有一些日本人来中国购买。”他指着面前的随手泡说道。

丁以寿也认为。时过境迁。时代毕竟不同了,简单的恢复(重拾)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理应重构。不过,在他看来,重构有两种形式:重续与新建。重续,即重新接续中国茶道发展过程中的“断点”,而距今最近的“断点”即明代的“泡茶道”。这就需要认真地梳理明代以来中国茶道的源流,从而继承中国茶道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不偏废唐代的煮茶道、五代两宋的点茶道。新建,则是立足当代中国茶道的现实,广泛吸收日本茶道以及韩国茶礼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创造性地新建中国茶道的形式与内容,譬如,从茶席设计入手,营造良好的品茗环境。建立专属茶道的茶室。创新茶艺。建立当代茶道礼法,修持践行,修心为己。

茶艺或为出路

经过海峡两岸茶人30多年的推广,茶艺在中国广为传播,甚至影响到周边的一些国家、地区,茶艺表演、茶艺培训、茶艺师资格认证、茶艺比赛、茶艺研究亦是方兴未艾,而且两岸四地的大多数学者、茶人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在推广着中华茶艺。茶艺的兴盛。也许会让中国人看到中国茶道复兴的希望。

关于“中华茶艺”与“中国茶道”的关系,范增平与丁以寿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范增平:荼道是无形的,茶艺是有形的,若无茶艺的表现形式,茶道精神就无法呈现。茶道与茶艺,其实是一体的,茶道在“内”,茶艺在“外”。中国茶道精神可归结为:仁、智、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勇者乐茶。因此,中华茶人是君子人,温文尔雅,文质彬彬,通过列具、鉴水、泡茶、品茶,修身养性,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由外而内”。而茶人又通过自身的修行,推已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由内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