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分析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1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分析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分析案例

篇1

关键字:情绪不稳定 ;一般心理问}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陈某,女,汉族,40岁,已婚,目前家庭主妇,学历:专科。个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疾病史。家庭共三人,有一8岁的儿子。

(二)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从小生活在四口之家,有一弟弟。家庭条件较为富裕,父亲在银行上班,母亲家庭主妇。父母关系不好,目前也处于分居状态,父亲严厉,母亲较为软弱,且父母偏爱弟弟,重男轻女,忽视来访者,家庭缺乏温暖,所以来访者从小缺爱,自卑,但又好强,独立。

到上学时,来访者较为内向,朋友少,孤僻,但又好强,读到中专,来访者慢慢找到自信,更加独立和好强。工作后,单位上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当时觉得对她很好,上进勤奋,便结婚了。婚后近年来无工作在家带孩子,生活单调,将关注点全放在了孩子身上,老公平日上班对其缺乏关心,近期常为小矛盾吵架,觉得现在的家庭也不温暖。个人性格很敏感、极端。

(三)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感到有一种无助感,伴有焦虑等不良情绪,且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

(四)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无躯体疾病。

(五)社会功能

能正常的生活和与人交流,但朋友少,极端,对喜欢的人是一个随和易相处的人,但不喜欢的就特凶,不搭理,爱恨分明。

(六)心理测验结果

SAS测试结果:标准分58,提示有轻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来访者目前表现为焦虑,情绪不稳定,爱打骂儿子心情低落且持续1个月,敏感、没有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

(二)个人陈述

我最近老是爱发脾气,每次看到儿子不做作业,我就想打骂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觉得这样很不好。还有我对丈夫也不满,他平时忙工作,很少管家里,感觉他现在一点也不关心我和孩子了。我感觉家庭一点也不温暖,每天操心家里的琐碎事,也没有自己的时间,丈夫还这样不理解我,我觉得好难过,很焦虑。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神志清晰,说话有条理,回答问题清楚,情绪低落,偶尔会激动。自知力完整,求助愿望迫切,未见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二)朋友反映

案主的朋友反映,案主平时做家务,在家带孩子,平时特别在乎儿子,感觉她有点过于关注了。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1.诊断结果: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

(1)求助者经三级甲等医院检查,身体无器质性病变。

(2)根据郭念锋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可排除精神病。

(3)症状表现:生物症状:食欲正常,容易入睡;心理症状:情绪不稳定,觉得儿子问题严重,丈夫一点都不关心家庭,感到焦虑,被忽视;行为症状:最近常想打骂儿子。

(4)从病程上看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完好,无泛化现象。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郭念峰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

该求来访者的问题是由现实刺激引起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一般由强大现实刺激引起,内心痛苦程度大,出现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无工作,生活单调,夫妻为小事情吵架,将所有的焦点放于孩子身上引起的,持续时间短,没出现泛化,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为女性,40岁。

2.社会学原因

(1)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目前无工作,做家务在家带孩子,丈夫不够理解,近期常吵架,所有将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性格孤僻,极端,朋友少,周围的人都没有支持的和可倾诉的,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3.心理学原因

(1)存在错误认知:把儿子当成中心,过度关注,一点的毛病都能引起她的不满。

(2)个性特点:求助者自尊心强,内向敏感,看问题极端,偏执性人格特质。

(3) 缺乏情绪调节方法和合理的认知。

五、 咨询目标的制定

(一)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帮助案主缓解情绪,多些个人兴趣,分散对家庭的过度关注,少对儿子发火,多看到儿子的优点。

(二)最终目标和长远目标

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对儿子的苛责其实也是源于自己的错误认知-看问题过于极端,性格过于偏执,还有将对丈夫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对儿子发怒,内在根源是错误的认知。因此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不合理信念为B,情绪和行为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许多学者对不合理信念B进行了归纳和简化,指出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况化以及糟糕之极是这些非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

(二)咨询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略,详见心理咨询书籍。

(三)咨询时间和费用

1.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5次,整个咨询需要约1个月的时间。

2.咨费用:学校免费提供家长咨询。

七、咨询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一)咨询关系的建立和诊断

(二)咨询的中间阶段

(三)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如下:

第一次:20155年4 月288日 500分钟

1.目的:与来访者建立咨询关系,收集其一般资料,做出诊断。

2.方法:会谈法

3.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

(2)与来访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及改变意愿。

(3)在征求来访者意见后,对其进行SAS量表测验;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

第二次:20155年5 月5 日 500分钟

1.目标:

(1)建立更加牢固的咨询关系,制定咨询方案。

(2)明确来访者的ABC,帮助来访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来访者者认识到她的情绪问题不是外界事件造成的而是她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只有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才能摆脱或减少现有的焦虑情绪。

2.方法:

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诊断阶段)

3.过程:

(1)一起商定咨询方案

(2)咨询师向来访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找出相应的诱发性事件(A),以及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还有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使来访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第三次:20155年5 月100日 500分钟

1.目标:

深入寻找和确认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使其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之间的关系。

2.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领悟阶段)

3.过程:

通过举例,启发、引导来访者领悟到A、B、C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目前的情绪困扰是由于自身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使其认识到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和消除她的痛苦。并与来访者共同分析出其不合理观念。

与来访者列出不合理观念如下:

――把儿子当成一切的中心,觉得儿子问题极其严重,心情很糟糕,想打骂儿子(糟糕至极)

――对儿子要求多,看到一点不顺心的行为,就会生气(绝对化要求)

――觉得丈夫忙工作,不够关心她,不关心家庭。(过分化概括)

在与来访者的会谈中,发现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是“把一切关注点都放在儿子身上,过度的关注,将对丈夫和自己的不满情绪和状态发泄到儿子身上”,在这个阶段主要分析出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和一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4.布置家庭作业:进一步领悟ABC三者之间的关系,罗列出所有对生活中使自己感到烦恼的事情的看法,并认真思考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第四次:20155年5 月155日 500分钟

1.目标:

(1)巩固和加强求助者对合理情绪疗法原理的领悟。

(2)运用“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2.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产婆术

3.过程

(1)简单探讨上次咨询布置的家庭作业,加强其领悟。

(2)通过产婆术辩论纠正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从求助者的信念出发进行推论,利用不合理信念产生的矛盾进行面质,使求助者承认其中的矛盾,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4.布置家庭作业:

(1)让求助者自己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运用RET自助表。

(2)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技术中的自我管理程序,当求助者出现积极想法时自我鼓励,当自己开始重新努力找工作时及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正向强化。

咨询对话节选1:(“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

咨询师:你觉得儿子全是缺点,问题很严重?

来访者:是的,特别是不做作业,给我气的!

咨询师:这时候你很想打他?觉得他问题太严重了?

来访者:是滴,这是我心情糟糕透了。

咨询师:那排开这些,难道儿子就没有一点的优点吗?上次有布置家庭作业,让写写儿子的优点,您能谈谈么?

来访者:恩,好的。我儿子特别喜欢小动物,很有爱心。也很爱我。有一次,在路上走着,我让他走到边上,拉着妈妈的手,他就说:为啥?我说:“因为妈妈爱你,怕你遇到危险,妈妈要保护你。”结果我儿子就哭了,对我说:“妈妈,我爱你,我以后也要这样子保护你。”当时我的心都快融化了。

咨询师:说到儿子的优点时,我感觉你很开心,那你还认为儿子真的一点优点都没有吗?或者儿子的问题真是像你所描述的那样严重吗?

来访者:额,我好像明白了,我有点以偏概全,夸大自己的问题了,事情本来没我想象的那么糟糕,是我认为它变的糟糕至极了。

咨询师:是的,由于过分概括,你夸大了自己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判定标准,使自己处于负性情绪中。

来访者:(思考)好像是这样,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

咨询师:是的,只要改变了你的不合理信念,就可以从这些负性情绪中走出来了。

第五次:20155年5 月255日 500分钟

1.目的:帮助求助者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应

模式,减少以后生活中出现的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倾向。

2.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是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应对问题,以便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

咨询对话节选2:

咨询师:上次你有意识到自己看待儿子的问题是过份概括,夸大的问题。那你还觉得自己在咨询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来访者:我觉得通过这几次咨询,我慢慢面对自己的问题,我觉得不仅仅是我自己太过极端了,还有自己也不够好,不够勇敢。咨询让我学会了面对自己。

咨询师:很高兴能听到你这样说,我相信你已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知,和情绪产生的

原因,希望你在未来的生活中能继续保持这样的态度,勇敢面对自己!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自我评估

通过咨询、治疗和训练,我认识到了自己情绪波动的原因和认知上存在的偏差。现在能从更多角度去看待儿子和自己的问题。

(二)心理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来访者放弃了以前的不合理信念,意识到自己将焦点过多的放在了儿子身上,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儿子身上,现在懂得了调控自己的情绪,也意识到丈夫并非完全不关心家庭,也懂得去体谅对方,彼此关系得以缓和。此次的咨询目标设计合理,方案构建良好,咨询关系融洽,咨询方法恰当,咨询效果较为圆满。

(三)来访者周围人评估

根据来访者的朋友反映,来访者目前情绪稳定了,还常常帮助朋友分析题,也开始去上班了,平时也喜欢去做瑜伽,关注点不再全是儿子了。

(四)心理测验评估

经过心理测验,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低于50分,说明来访者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篇2

[关键词] 中职生 心理健康问题 问题家庭 家庭教育

目前由调查研究表明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中职生中间存在有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心理层面上表现在紧张、烦闷、焦躁、恐惧“残缺家庭” 、孤独、自责、冲动及其他心理障碍等状态,影响了学习生活质量。在行为表现上出现了学习困难、厌学、纪律散漫、吸烟、酗酒、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早恋等方面的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那么,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人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然而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总结发现:家庭因素成为了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通过分析中职问题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成长历程,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从家庭因素透视他们的心理,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中职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种种心理健康方面问题,源头在于其从小生活在“问题家庭”里,而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这些“问题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残缺家庭”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吴某,女,16岁。该生父亲酗酒,从有记忆起,父母经常吵架,有时甚至大打出手,五岁时,母亲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后父亲再娶,同继母、弟弟一同生活,生活中缺少关爱。小学时候的吴某胆小怯懦害怕与人相处,自卑心理严重,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上了初中,性格大变,结交了几个“朋友”,经常打架滋事吧,甚至因参与朋友用刀伤人事件在派出所留有案底。读中职后,学习懒散,多门功课不及格,违纪现象频繁,时有打架事件发生。

“家庭残缺”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爱的教育”。而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中,孩子得到爱的权利经常被剥夺,孩子对爱的需求常常被父母所忽视。有些父母意识不到孩子会因家庭温暖和父母关爱而造成严重心理伤害。事实上,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甚至出现暴力倾向等。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正确的教育,表现为目无法纪,任性妄为。这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又会带来很多大的社会隐患。

二、“贫困家庭”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李某,男,17岁。该生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残疾,母亲体弱多病,生活靠别人接济,从小被别人瞧不起。该生过分敏感,自尊心极强,要面子。该生喜欢破坏公物,经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上课扰乱课堂纪律,与老师顶撞,基本上与每位任课教师都发生过矛盾冲突。

贫困生大多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长期的生活压力造成了他们存在多种负面情绪,出现了情绪障碍。他们有时过度焦虑,有时又很忧郁。进入中职后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其他的杂费,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在经济压力下,这些学生容易产生过度自卑、自我评价偏低等心理问题,其异常行为就是极度渴望别人的尊重和重视,有时为得到关注不惜犯错甚至哗众取宠。

三、“留守孩子”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王某,女,17岁。该生四岁时父母外出打工,十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较少回家,对她不闻不问,该生同80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在家庭里接受“隔代教育”。因奶奶年事已高,该生从小承担家庭重任,平时需要打零工贴补家用。该生上学经常迟到、旷课,学习懒散,上课睡觉,喜欢化妆戴首饰,存在早恋问题。

许中职问题学生中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得不到寄托,导致他们在青春期期间容易出现早恋问题。加之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同时又对孩子娇惯纵容,造成了“留守孩子”普遍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

四、“不当家庭教育”因素

1.“溺爱型家庭教育”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丁某,女,17岁。该生父母经商,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百般迁就纵容,对孩子言听计从。该生与人很难相处,在学校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理,与同学相处以自我为中心,霸道任性,欺负同学。母亲不能满足她要求时,甚至在电话中与母亲无礼谩骂,母亲没有办法常常妥协。

部分家长教育思想存在误区,他们普遍把对子女的爱错误的表现为对他们百依百顺的溺爱。家长努力满足孩子对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对他们为人处世与人沟通关注不够,缺乏对子女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培养。形成了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好胜、自私等不良性格,导致他们人格上有很大缺陷,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2.“专制型家庭教育”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王某,女,17岁。该生父亲很严厉,对该生看管很严,干涉她的出行自由,翻看她的日记手机短信等私人物品。在父亲的要求下,该生从小学画画学舞蹈,做不好就挨打。该生小学学习成绩优异,初中成绩下滑,没能考取高中成为父亲最大的伤痛。该生叛逆心理严重、厌学、早恋、多次因挨打离家出走。

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学生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父母对子女过分苛求,不计后果的责骂、训斥甚至体罚孩子,最后导致孩子在高压下的反弹,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叛逆心理,通过极端的早恋、离家出走逃避问题。

总之,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刻不容缓的。而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任学校也是终身学校,父母是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多数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这三方面必须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好的效果。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这些家庭如何扮演好家庭教育的角色,值得深思。同时中职院校的学校教育可以从家庭因素入手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庆建.家庭对中职生心理影响的案例分析及应对策略[J].职业,2009(30).

篇3

家庭教育是家长们把对孩子教育的自觉意识转化为孩子的各种良好品行、习惯的过程,是自孩子出生起就应该实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孩子独立,分享,尊重。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家庭教育理念的推广,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然而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存在误解,认为家庭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进行,这显然是片面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的平等互利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主张探索的家庭教育课程化,指的是学校主要利用已经建立的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帮助家长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以课程化的方式接受系列的、规范化的指导与培训,以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参与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长为主体的家庭教育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家庭教育课程化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全面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从而推进家庭教育有效进行。目前,我们所做的是根据多年办学经验,针对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通识类的家庭教育指导,并创造条件逐步完善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内容。

二、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2016年8月8日的《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揭示了家长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0到3岁、4到6岁、7到18岁)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低龄儿童智力过早开发、孩子素质能力缺失及不同城市衍生的“个性化”等问题已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痛点。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7-18)家庭教育焦点问题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生活懒散不爱整理衣物(70%),有拖延倾向喜欢把事情留在最后(58%),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56%)。报告显示,不同地区的家长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大致相同,重合度达80%,只是在不同问题的关注程度上呈现出一定地域性差异。其中排在家长关注的前三位的分别是:一线城市是生活懒散(66.91%)拖延(55.22%)自控力差玩手机(51.79%);二线城市是生活懒散(69.81%)拖延(57.27%)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和计划(56.06%);三、四线城市是生活懒散(72.54%)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和计划(63.02%)拖延(60.57%)。可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孩子生活懒散,学习缺乏恒心,存在畏难情绪。它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家长过早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生家庭教育的重点

根据埃里克森(Erikson,E.H,1902-1994)提出的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人格)发展理论学说(psychosocialtheory),初中生一方面勤奋学习,期待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又担心自己会遭遇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这时,如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学业发生兴趣。初中生的依赖重心已从家庭转到学校、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阶段的家庭教育重点应是:①鼓励孩子与同伴互动,寻求他们的接纳;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②帮助孩子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勤奋感,体验成功,积累经验,以形成勤奋进取的个性,克服自卑,勇敢面对现实困难;③积极回应孩子的努力,用认同和赞美的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概念;④引导孩子建立普遍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活动(知识性、技能性、课外活动)的内驱力;⑤培养孩子求知读书的动机、兴趣、习惯、态度以及意志与价值观等心理因素,形成一致性的人格特征。⑥指导孩子在学习中学会读书、用功读书、热爱读书。⑦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采用协商、民主的亲子互动模式,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把家长的信任感内化为学习的潜力和动力,提高学习自我管理能力。⑧家庭充满正能量,父母情绪正向,经常读书看报,对孩子形成正面影响。四、初中生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初步实践苏州市作为人口净流入的二线城市,城乡居民原有的家庭基础、背景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素养基础的家长群体,原有的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需要创新和转型,其中包括探索家庭教育课程化的有效实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践。1.构建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涵盖以下教育专题:①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②初中生家庭教育的责任理念与主要内容;③初中生的心理矫治与健康指导;④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⑤初中生的同伴交往与学习指导;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融合;⑦家庭教育的资源开发与案例积累。具体做法:①用好苏州市教育局编写的《苏州市家庭教育家长读本(中学篇)》,并根据学校与学情不断调整拓展、修改完善家庭教育专题,使之形成适合本校初中学生家长的培训教材,逐渐构建家庭教育校本课程体系;②信息技术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整合,学校的网络资源供家长共享,如苏州市“智慧教育教师”APP,“苏州父母”APP,校园网平台,有关班级QQ群、微信群等,供家长自主学习的辅导资料,并开发更多的包括教育案例在内的学习资源;③研发可供不同层次家长和不同时间学习的菜单式培训方案,为本校学生与家长提供个性化、阶梯式的家庭教育指导;④探索并实施家庭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2.培育双师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培育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是关键。近几年,苏州市已举办了七届“中小学家庭指导师”培训班,为家庭教育课程化培育师资力量。学校在分析学情和家庭教育情况的基础上,选拔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班主任和优秀家庭教育父母参加,聘请国内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及家庭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逐步形成了由智慧教师和爱心父母组成的双师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平时就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家长的现身说案例来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目前,团队中的很多优秀者已加入苏州市家长学校的“智慧教育教师”APP和“苏州父母”APP。3.完善多途径家庭教育培训体系。(1)定期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和沙龙。学校每学期根据家庭教育课程教材和主题,制定家庭教育讲座和沙龙计划。实现班级、年级、校级三层衔接,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四位一体。做到内容分层,即班级联系学生实际举办有效性讲座,年级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开展针对性讲座,校级涉及社会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实践性讲座。形式新颖,即专家点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活动观摩与亲身实践相结合。(2)开发丰富的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借助“苏州市安全教育平台”,建立开放、灵活、快捷的安全教育课堂。结合“苏州市家长学校平台”,中的系列活动,组织授课讲座,开展亲子阅读、校园开放等活动,进行家长沙龙研讨、家长互教互学、家访指导、个别咨询等。借助校外少年宫、活动中心、实践学校等教育场所,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借助相关网络平台,为家长提供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4.组织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活动。目前,学校的大小活动都有家长、社区、街道志愿者的身影。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成员在学校设立的志愿岗、绿色食堂管理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听证会等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校每学期开设7个安全教育专题,组织至少3项安全教育活动,如“开学第一课”“防溺水专题”“校车安全”等,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学校安保部门定期检查完成情况,写出评价反馈意见。学校实践家庭教育开放课程,欢迎家长走进学校组织活动,如每学期家长会的策划与组织都由班级家委会成员策划与承担;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生运动会,由家长担任后勤服务;组织家长参与毕业典礼、成长仪式等的策划与后勤管理、摄像摄影的美篇推送等。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并轨运行与合作互动,形成了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三维”有效教育综合网络。初中生的家庭教育课程化实践是新时代背景下这一综合网络中的新生事物,旨在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有效教育能力。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过程也是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作者:徐海浮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小学 生命教育 家庭教育

“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用凝练的诗句道尽了人类在生与死问题上的理想憧憬。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正在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呼唤人们要关注生命、更新生存方式,使生命个体能勇敢地面对生活、自我发展、自我更新。2005年,上海市教委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究竟生命教育的实践进展现状如何?生命教育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校在普及对生命的认知、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应加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并从学校、家庭教育中拓展生命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本文将结合几则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案例,来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

1.拓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深度。生命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分门别类的生命知识、从而为未来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在于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应体现在哪里?巴金曾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这一番对生命价值观的阐释,对于尚处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的全体中小学生而言,是需要细细体会、慢慢感悟的。

案例1:“麻雀”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千百年来,匈牙利民主革命诗人裴多菲留给后人的诗句,凝练了人类矢志追求的自由精神,在一只小小的麻雀身上得到演绎j野性的麻雀一旦被人类捕捉到进笼之后,通常都会不吃不喝绝食而亡。

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执教《麻雀》一课时曾发生这样一幕:

当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完麻雀被人类捉住之后通常绝食而亡的情况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家觉得麻雀的这种精神可贵吗?你愿意做麻雀吗?”结果学生虽然表示麻雀的精神非常可贵,但是愿意做麻雀的几乎没有,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不愿做麻雀,理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面对学生几乎众口一词的回答,教师面露困顿之色……

分析与思考:

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热爱大自然,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但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从案例1中,我们看到学生宁可要生命的长度,而不要生命的深度,这值得我们深思。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给了人们很多启示:地震发生后,许多人为了保护他人的生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排斥舍生取义、舍己救人;相反,基于对生命的敬畏而毅然作出的献身,正是人对生命本质最伟大的诠释。笔者认为生命的价值取向是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帮助他人,甚至要为了国家的利益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另外,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于《麻雀》这一课的生命教育意识和价值,自身还没有十分明确,也显然没有充分地预见到学生一面倒的倾向性问题,导致当场有点不知所措了,无法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导向。笔者认为只有教师认同了生命的价值取向,才能通过教育传递给学生,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教育对于生命不仅依然具有原始性的价值,而且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即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成了教育重要的基础性价值。嘲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关注生命教育,既要关注学生,也需要关注教师,关注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互动中的有效发挥,还要关注师生生命价值的实现。

2.拓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广度。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各个环境融为一体、方方面面共同参与的综合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对象,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头等大事。家庭教育和学校优质教育一样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实施生命教育要遵循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然而现实生活中,生命教育的这股合力却在部分学生家庭中遇到了阻力,一些家庭教育不但没有关照和提升生命,甚至遗忘、忽视、摧残和压抑生命,与生命教育背道而驰。

案例2:“我要离开这个家!”

某中学一位初一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然而有一天,他却哭着对自己的班主任老师说:“我要离开自己的家,再也不要回家了。”老师细细追问之下才得知,原来孩子的爷爷和爸爸妈妈对他期望值非常高,过度追求完美的心态导致他们不能容忍孩子些许的失误和松懈,甚至动辄挖苦打骂,使得孩子感到身心疲惫。而据老师了解其爷爷居然还是一位退休的小学校长。

分析与思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飞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中小学生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过高期望值影响下,家长们或过分苛责,或过分包揽,或放任自流,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导致他们产生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倾向,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案例2中的家长若不能正视自己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就会制造出一个“不完美的家长追求完美孩子”的生活悲剧。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能只有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更应该有生命教育。《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一书中,对于营造有利于孩子热爱生命的家庭环境的建议中有一条就提到;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人际关系。让家庭应该成为守护孩子生命的乐园,呵护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3:家长,请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吧!

某小学地处一交通主干道旁,距离校门口50米处就有一个十字路口。学校经常教育全体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并把这一要求列为学生行规重点内容之一,还在路口安排学生志愿者维持秩序,但却发现违反交通规则的往往是一些成年人和家长们。一日早晨,当红灯亮起时,正好路上没有机动车,行人也寥寥。一位年轻妈妈牵着儿子的手就要过马路。刚入学不久的孩子示意前面红灯不能过马路,妈妈却说:“等什么红绿灯呀,又没有车,走!”孩子拗不过妈妈,只好闯红灯过马路。

分析与思考:

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举手投足间的文明礼仪、道德修养及对生命的认识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笔者呼吁家长们能身先垂范,给孩子树一个正面的好榜样,尤其在可塑性和模仿性都非常强的孩童时期,家长们不仅要为孩子的茁壮成长当好引路人,更要努力成为培植孩子生命意识的导师,只有这样,孩子的生命才会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加精彩、更加幸福。

从上述三则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与中小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教育问题。家长自身的知识底蕴和精神修养是影响家庭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因素。师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进一步地审视和推敲。

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价值。

纵观生命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提醒我们教育要以生命为重。笔者认为生命教育需要全方位地拓展其深度与广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注都值得探究。因为生命教育是全人生的终身教育,是蔓延于生活的全方位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当然,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需有一个豁达的心境,楚诗桐写的这么一段话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篇5

关键词:韩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案例研究

H195.3

行为方式是思想观念的外化表现,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各方面教育影响。中小学生处于成长期,心理上具有变化快、可塑性强、接受教育最佳等特点,所以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所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韩国中小学生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其思想观念,从而研究出韩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案例分析中,以中国教师的视角结合国内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对两国情况进行对比,以期探究韩国中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对我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教育的有益启示。

中小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三方面展开。下面我们通过案例来分析各要素对韩国中小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注:本文案例来自韩国全罗北道某郡汉语冬令营生活实录,共有中小学生62名。)

一、社会教化方面

案例1. 汉语冬令营的课程中安排了安全教育讲座,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小学3到6年级,初中生不到10名。令中国教师惊讶和佩服的是,消防队老师提问的很多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来,包括救援措施和自救措施。通过了解得知学生主要是通过电视公益广告、网络以及公共场所的宣传海报获得这些知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宣传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对中小学生实施有益教化,则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案例中大多数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反映出韩国充分利用社会宣传实现了对中小学生的有益教化。韩国公益广告的趣味性、文化场所宣传的普及性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笔者也曾在国内某县级市的小学担任过辅导教师,在与学生谈论安全知识时,大多学生表现不了解、不关心、觉得安全问题离自己很遥远的态度。由此可见,国内在利用社会宣传影响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方面有待加强。

二、学校教育方面

案例2.冬令营5个汉语班举行‘中国风教室’评比活动,中国教师考虑评比性,便按自己想法一一装饰,在遇到脸谱个数分配的小问题时,问韩国教师的意见,没想到韩国教师认真地召集所有学生过来,向他们介绍情况,问他们的意见,还给他们商议时间。经过小学生们的“发言、讨论、商议”,最后派出一个学生代表说出了“决策”结果。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实现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不同,学生所呈现的特点不同。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等人研究表明:民主型管理风格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具有完成目标一致性,行动积极性、主动性,很少表现出不满情绪等特点。案例中,韩国教师在面对有关班级决策的小问题时都会征求并尊重学生们的意见,而学生们也有行使权利的意识,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民主性教育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公民意识,便于今后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笔者发现,国内的中小学教育大多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公民性教育,未能充分将公民性教育内容的普及和实践贯穿到教育内容中去,如民利的行使、公民义务的履行等。

三、家庭教养方面

案例3.汉语冬令营入营第1天,一楼大厅入住登记处。妈妈走在前面,男孩提着皮箱跟上,办理完登记,妈妈说:“能找到217房间吧?你自己看着办吧?妈妈走了。”他说:“恩。”妈妈转身走了,男孩干脆地提着皮箱小跑着上了楼梯。

陈永胜在《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独生与非独生家庭结构、家长的文化素质与教养方式对中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直接或潜在的影响。而且根据鲍姆宁的研究,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学生具有容易消极、被动、依赖、做事缺乏主动性等特点,放纵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多表现为任性、自私、无礼、独立性差等,而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多活泼、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等。案例中的韩国妈妈对男孩的“放手”教育可见韩国家庭教育的民主性,注重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而笔者在国内开学第一天看到的景象却是:爸爸妈妈拎着大包小包在前喊,爷爷奶奶在后提着水杯和零食催,而中间的“小皇帝”、“小公主”学生吃着零食慢腾腾。中韩送孩子上学景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中韩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导致孩子的思想行为表现不同。国内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适时大胆地给予孩子自,放手让其实践,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

四、结语

中小学生作为受教育阶段的社会个体,其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家庭教养的影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韩国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得出韩国面向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有益启示。社会教化上,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宣传媒体进行知识普及,拓展中小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提高中小学生各方面的意识,培养其应对事件的能力。学校教育上,教师将公民性知识内容的普及和实践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予中小学生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公平民主的权利意识。家庭教养上,父母采用适时“放手”的民主型教养方式,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更容易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永胜.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J].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02.

[2]赵丽霞.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基本道德品质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07

[3]靳义亭.论中韩两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4]冉乃彦.小学生道德学习中教师的作用[J].中国德育,2007,02.

[5]李军兰、施文海.中韩两国小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篇6

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国际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消除县域家长学校办学“高原现象”的实践研究

家校联动显实效 和谐育人促发展——吉林省梨树县沈洋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回眸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与父亲沟通的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地为例

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论离异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心理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之美在家庭教育中闪光——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传播·激励·探索·指导——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综述

2010“亲子阅读·书香中国”读书计划启动——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品格发展无可替代

新世纪大学生“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教育反思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路在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路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走向关怀与理解——基于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思家庭教育地位要强化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

家庭职业指导略论

浅谈成人群体中的家长学习

幼儿教育中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浅谈家庭教师的兴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市场浅探

中小学课外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家园配合指导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有效策略

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宜州市怀远镇为例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及其训练——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思想的实践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误区与指导的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重庆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家长学校的定位问题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

篇7

一、“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1 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用在改善和发展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 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在影响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上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在侵蚀学生幼稚的头颅。这些不良因素也往往成了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诱因。

3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学生父母60%左右是当地“村改居”的农民,他们绝大部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意识,尚未进入“居民”意识,普遍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子女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把子女教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认为教育和家庭、父母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问题学生”;另外40%左右是外来务工人员,原来把孩子留守在家要么有爷爷奶奶抚养,要么托付外公外婆代养,有的甚至托付其他亲戚朋友看管,来泉州接受中小学教育后,由于父母都忙于打工,普遍疏忽对子女教育,给孩子“问题”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从而加大了教育的难度。所以在现阶段的中学教育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城乡结合部“问题学生”案例的研究力度,探寻“问题学生”形成原因,从而提出矫正学生问题的对策。

二、“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及对策

1 案例基本情况

孩子基本情况:学生陈某,男,15岁。

孩子基本问题:该生智力正常,注意力涣散,自我控制力较弱,刚入学时,上课喜欢表现自己,但上课又经常开玩笑,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后,上课总是昏昏欲睡,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不能自觉承担责任。虚荣心强,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是要求父母来替自己解决。喜欢交朋友又不会关心别人,当同学都不与他一起玩时,就到社会上去寻求所谓的朋友。学习成绩不好,语数英三科总成绩加起来不上100分。既依赖父母又不喜欢父母过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父母多次耐心教育均无效果。

家长基本情况:他们是从四川来泉工作的。父亲在泉州从事基建工作,经常在外面奔波,母亲在本地一家工厂打工,经常加班,父母双方工作都比较忙。

家庭基本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平时工作都很忙,对孩子无法顾及,物质方面也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满足,对孩子未能进行有效教育和指导,更多的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所谓“棍棒教育”。

2 查找造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原因

母亲为了工作对他照顾不周,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使孩子每天中午都在网吧度过。于是学会了撒谎、强词夺理。生活条件一般,又比较自我封闭,自我感觉不好,形成一种消极心理。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人成才,陈某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平时无法正常教育子女。平时教育多棍棒教育为主,以此强迫孩子好好学习。长期在棍棒教育下的陈某,心理和行为上都比较叛逆,经常与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经常很晚回家甚至发展到夜不归宿。当其父母不能接受陈某的这一种行为的时候,就更加粗暴地打骂。

3 提出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实施步骤

第一步:定期家访。根据家庭情况和家长谈心,正确指导家长在各方面给予孩子科学、合理地教育。要求家长要加强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只有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才能明白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教育,而不是纯粹的初放式教育。

第二步:要求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认识,调整心态。在学习上只要自己努力就行,成绩低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一天进步一点,就能逐步迎头赶上。改善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入到整个集体中。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力争赶上。

第三步:父母平时多花点时间与该生谈心,打消其心中的各种畏难逃避情绪,提出适合该生实际的各项要求,要求其根据要求努力学习,培养责任感。

第四步:要求家长合理解决孩子的午休问题,严格控制孩子的作息时间。平时多注意给孩子加强营养,增进父子之间的情感。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地提出来,不能简单的“棍棒教育”。

第五步: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禁止孩子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教会学生正确择友,远离损友。

4 指导成果

学生方面:目前可以安心在班级上课,基本上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与社会上的无业青年已断绝来往。

家长方面:能较好地反思自己家庭教育方式,对造成孩子不良行为的家庭初放式教育的危害有了较深的认识。能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三、结论和反思

篇8

关 键 词家庭教育指导;班主任茶座;班级家庭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7-0025-03 

经典绘本《石头汤》讲述了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三个和尚阿福、阿禄和阿寿来到一个村庄,这里的村民经历过许多苦难,彼此缺乏信任,不愿接纳任何人。但是,在福禄寿的导引下,村民纷纷拿出饺子、绿豆、百合、胡萝卜……煮出了一锅美味的石头汤。他们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了许多,但收获更多。故事告诉我们,分享会带来快乐与成长。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学校要发挥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唯有不断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引领家长与社会各界在分享与合作中收获成长,才能真正缔结“爱的同盟”,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于是,我们尝试主动邀约若干家长“闲聊”,在分享与探讨中生长教育智慧,共煮一锅家校共育的“石头汤”——“班主任茶座”就这样诞生了。 

一、发挥破壁功能,展开平等对话 

“好的教育实践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永远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共同分享、相互激励,并最终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之中彼此成全的活动。”[1]从基本形式上讲,“班主任茶座”是基于闲暇的、以聊天为基本形式的,以对理想的家庭教育的欲求为核心的,以培养儿童健全人格为宗旨的小组活动。它颠覆了班主任与家长的传统沟通方式,变教师中心为孩子中心,力求构建平等对话的新型沟通方式。 

传统的家长会一般由学校或班主任决定时间、地点和内容,要求家长参加,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时间,家长也很难有机会就孩子的情况单独与班主任进行深入交流。而“班主任茶座”则改强制要求为家长自主选择。 

每期“茶座”限定15人,时间为1小时。班级家长委员会提前一周接受家长报名,确定参加本期“班主任茶座”的名单。地点则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或在学校圆桌会议室,或在某学生家里,或在茶室,力求氛围更好,交流更轻松。每期“茶座”聚焦一个话题,或由班主任主讲,或邀请一名嘉宾主讲并进行案例分析,然后展开自由对话和好书分享。 

为提高“茶座”质量和效果,一方面,我们邀请相关专家作客“茶座”,为家长指点迷津。同时,也挖掘家长群体中的教育高手,邀请他们作客“茶座”,如亲子阅读问题,“茶座”请拥有成功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使对话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优秀学生本身也是最好的案例,“茶座”开设了“满天星”讲坛,邀请个性鲜明的学生作客“茶座”,与家长展开对话,带给家长全新的体验和感悟。第一位开讲者六(1)班班长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让家长见识了优秀学生的口才。班主任就此引导家长鼓励孩子阅读、分享、展示,积极培养孩子卓越的语言表达才能。 

这样的沟通方式灵活、轻松,有针对性,获得了家长的普遍认可。家长以积极心态自主报名参加“茶座”,带着问题而来,主动与老师及其他家长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家长携子一起参加,孩子也同样享有平等的发言权。班主任则做好组织协调、牵线搭桥工作,让班级中的家庭教育高手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下,家长往往非常理智,一些亲子沟通问题现场就能得以解决。正如一位家长所言:“我喜欢到班主任茶座和大家聊孩子,这完全是我自己的事,轻松、自由,畅所欲言。一年来,我在改变,孩子也在改变。真心感谢班主任茶座。” 

综上所述,班主任茶座体现出鲜明的“破壁”功能:用平等对话打破家长各自为营的局面,打通家庭之间的文化界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与经验,努力使班级成为优质家庭教育资源的集大成者。 

二、坚持需求导向,解决实际问题 

选择适宜的主题是保障“班主任茶座”良好效果的关键。“班主任茶座”力求话题朴素而实在,满足家长的需求。主题主要来源于家长建议,由家长委员会负责搜集后建成话题库,然后,班主任和家长委员会共同整理、提炼,形成话题系列,并预留空间以备补充。 

以下是一(4)班第一学期“班主任茶座”安排表,从内容上看,主要引导家长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一年级新生家长来说是最需要的指导内容。 

家庭教育的进步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主张“班主任茶座”主题呈现阶梯式递进。如“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一话题安排三期,分别在一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开展。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家长往往比较焦虑。“班主任茶座”旨在引领家长确立儿童视角,培养倾听孩子的意识,从而宽容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尽快融入小学生活。四年级孩子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班主任茶座”的目的是指导家长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理解这一年龄段孩子的需要,努力做孩子的朋友,共建和谐的家庭生活。六年级孩子开始进入叛逆期,通过“茶座”指导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努力做孩子的知己和助理,倾听、理解而非教育,帮助孩子释放情绪,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如此,用“量身定做”的主题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需求。 

“班主任茶座”一般一个月一次,一个学期开展四、五次活动。学期初,班主任根据家长意见安排好每一期的主题,以便家长可以根据兴趣、需要以及时间自主选择参与。同时,根据需要临时增加或调整主题。比如,在实际家庭生活中,总有个别孩子很“特别”。为此,我们开设了“班主任特需茶座”,家长可以主动与班主任预约,然后由班主任约请相关人员一起探寻智慧策略,以求家庭教育的个性化和理想化。对于家长在“班主任茶座”中提出的典型案例,我们会进行跟踪探讨,集体梳理,观察孩子的动态变化,分析孩子的进步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切实帮助家长找到巧妙、有效的方法,促进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搭建分享平台,实现共同成长 

“教育在闲暇中,教育的基础性条件是闲暇,甚至可以说教育即闲暇,年长者与年轻人在一起的自由交流,就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形式。”[2]“班主任茶座”实际上也是一种分享平台,引领家长在闲暇之余聊聊孩子的事,促成家庭之间彼此开放,激发每一个人对理想的家庭教育的向往,以积极的心态和孩子共同成长。“茶座”本身是现场分享,班主任与家长、嘉宾、孩子分享彼此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成长体验。而场外分享也毫不逊色。打开班级博客,家长们能浏览家长委员会制作的“班主任茶座”简报,从中分享参与者的“品茶”心得,欣赏现场的精彩照片。同时,家长可以在博客留言质疑或提问,或在班级微信群和QQ群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由此,拓展“班主任茶座”对话时空,不断生成新的教育智慧和新的话题。 

除了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的实际问题,“班主任茶座”更上位的追求是激发家长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不断更新生活理念,成为促进孩子成长的“活教材”,实现亲子共同成长。家长不可能参加每一期“班主任茶座”,也不可能时时聆听专家讲座,而好书则能随时满足家长的学习愿望。为保障读书质量,班主任与家长经常沟通,确定和更新书目。在每期“茶座”的好书分享环节,人人可以是分享者,就一本书发表一分钟演讲;之后,大家还可以在班级博客和微信群跟帖分享。 

在第四期班主任茶座“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一)”之后,有家长在班级博客写道: 

家长1:我们收获颇丰,比如:小孩遇到困难会对家长哭鼻子,现在我懂了,哭泣其实是一种求助,是对父母的信任。这时,应鼓励孩子而不是责备。 

家长2:以前,我从来不知道孩子心里的想法。每次带回家的课堂小练习只要是做错题,我都会对着她一阵大吼。听了顾老师的讲述,我明白了应该给孩子解释的权利。 

家长3:换一个视角,体会孩子的不易。换一种身份,试着和孩子做朋友。换一种心态,相信孩子会做到更好。少说多听,孩子会对你敞开心扉…… 

“班主任茶座”为家长搭建了分享平台,家长与教师及时交换有关孩子的资讯,使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有越来越全面的认识。家长与家长之间畅所欲言,将孩子放在群体中观察,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也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家庭教育策略,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在这个平台上,班主任也获益匪浅。许多班主任在组织、参与“班主任茶座”过程中产生了研究兴趣,他们从中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实践经验,搜集鲜活、个性化的案例,就此展开实践研究,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班主任茶座”以儿童发展为理想,以话题为纽带,以分享合作为宗旨,建构起具有共同教育愿景的班级家庭教育共同体,引领师生家长走进新的生活世界。理想的教育永远指引着朝圣者不断探索、前行。家校共育的研究永无止境。我们呼吁,班主任都来开设“茶座”,煮好家校共育的“石头汤”,为儿童的成长汇聚力量,创造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2]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篇9

近些年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父母亲叹息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常常面对自己的小孩感到头痛不已。从报刊杂志上也不难发现不少发生在家庭中的触目惊心的案例,其中因为教育冲突,有关父母亲被子女杀害、子女离家出走、跳楼、服毒自尽等的家长与子女关系不协调的案例,以及许多未被报道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孩子”,都集中反映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弊端。具体表现有以下:

(一)家庭教育好走“极端”

第一,家庭教育好走“极端”主要是棍棒教育法。中国有句俗语叫“棍棒出孝子”。不可否认,古今中外,一些家庭“棍棒”式教育也有其积极的作用,的确出了不少人才,但“棍棒”未必就能出人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动不动以棍棒相加,以分数压小孩学习。或加倍罚作业、罚站、罚跪,双休孩子上“家教补课”;或逼学钢琴、跳舞、书画等五花八门的项目,剥夺孩子的休息时间,导致一些孩子被严重摧残了身体和幼稚的心灵,致使部分孩子对其父母产生厌恶和恐惧感,有的甚至自杀、离家出走,有的还有杀亲人的念头和恐怖行为。如发生在2000年的浙江金华徐力杀母事件,震惊了中国教育界。第二,“溺爱宝贝”。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向“溺爱”的倾向发展也在不断蔓延,成了众“亲”捧月!由于家长缺乏科学的教子观念,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有的家长将孩子置于“保险柜”里,整天捧着哄着,舍不得让孩子受到各种委屈或挫折;有的家长双方教子观念不协调,你管我宠,时常在教育孩子面前发生冲突、摩擦等等。这些做法往往使孩子养成许多坏习惯和不良品质,变得自私、孤独、怯弱、冷漠,捣蛋、搞破坏、说谎等,从而偏离全面发展轨道。马卡连柯说过:“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是会使孩子遭到毁灭。”第三,放纵不管型家庭教育。有的家长在严教与溺爱间无法把握其适度的分寸,或是自身根本不知道家庭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对孩子不闻不问,犯了错误轻描淡写地说两句,对孩子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置若罔闻,来一个折中主义。这样的折中不仅有愧于为人父母,更有愧于社会。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可以为家长纠正这些错误的教子观念,为有疑难问题孩子的家庭和学校班级提供针对性强的教育咨询,帮助孩子和家庭回到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轨道上。

(二)家庭教育的教养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的教养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家庭环境虽不是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而精心设置的,它是家庭各种生活活动空间的载体。但这些客观环境会不知不觉地刺激孩子。目前部分家庭的教养环境存在相当大的弊病,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一,部分家庭父母离异,无法给孩子完整的爱,使孩子健康的心灵蒙上阴影。缺乏父爱或母爱的孩子都会影响孩子个性的良好形成。据某些教育实践调查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双差生。许多到教育咨询室咨询的家庭也是单亲家庭。第二,家长的道德水平不高。家长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例如,父母亲爱说脏话,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脏话连篇。父母亲爱占便宜,随地扔垃圾、吐痰、在家聚赌、搓麻将等低素养的行为严重干扰着孩子向良好方向的发展。

对于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可以发挥查找家长教育方法和态度、家庭教养环境等多方面的失当之处,纠正教育孩子的过激行为和过高要求,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杜绝“高压”粗暴做法,尽量多一些理解、鼓励、关爱孩子的身心发展。家庭教育咨询者充分运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对前来咨询的家庭人员查找孩子成长困难的原因所在,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并长期跟踪建议的执行情况,耐心地帮助孩子和父母正确成长。

二、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是家长学校的补充

家长学校是业余性质的成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八十年代中期,家长学校作为教育战线的新生事物出现后,各地纷纷效法,几乎遍及城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能坚持下来,并对家长进行科学家教知识和方法教育的却不多。原因在于,第一,办学主体认识不足。家长学校按办学主体分为两种:社区家长学校和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各个办学主体对举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和目的性认识不足,有的在办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甚至有人认为学校每学期都召开家长会,平时教师进行家访,就叫做办家长学校。其实为名不副实。第二,不切实际,效果难以体现。开始,许多学校为了追求“百分之百”的教育面,而将各年级全部家长都请进家长学校接受理论教育,时间一长,矛盾逐渐暴露。如此一来,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不突出重点,满把抓,家长学校的实践性就不得以很好地发挥。第三,家长学校的管理缺乏物力、财力和师资上的支持和保障,使其难以坚持有效地办下去。第四,家长学校在分析和帮助问题孩子上,没有切实地能够从细致上帮助其走出困境。

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对家长和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咨询和辅导,可以补充家长学校办学及其功能发挥的不足。曾有老师如是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众多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也不缺乏能力超群的教师,但十分缺少对家长成长的一对一的教育咨询和辅导!”本人曾在一教育咨询机构见习,聆听咨询者对父母和孩子的咨询过程,并跟踪其结果,认为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可以起到有效教育父母和孩子的作用。另外,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还为家长获得家教知识开通了一个新的渠道,针对困难的问题把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向家长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之家长学校可以促进家庭教育理论得以更深刻地运用与发展。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致力于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的人的研究初衷。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构架中介的作用。

三、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是终身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

教育它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在学龄阶段所接受的学校教育,而包括了他终身成长所能受到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有其重要性。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先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认为受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以最好的方式获得必要的知识。纵观一个人的一生的角色变化,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着孩子、学生、劳动者、夫妻、父母、爷爷奶奶、亲朋好友角色等。且在大多数角色时期,人都可以在那一时段接受到为适应与发展角色所需要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如在学前期,接受幼儿教育,在学龄期接受学校教育,在工作期间接受劳动和职业培训,在进入老龄期,有老年人教育。但甚少有正规的家长教育。社会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当人们在担当父母亲(家长)的角色时,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以帮助他们成功地实现角色转变,使孩子能够在家庭里健康成长。“终身教育的概念,重要一点是教育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所以要使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终身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承认人的个性因素,遵循人的个性发展规律,让所有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学习的机会。它消除了一次性教育带给人的失败的苦恼,允许并提供人们多次选择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使众多没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的父母有机会再次学习,清楚地认识自身的不足,认识到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教育好下一代。

终身教育的落实,家庭教育是根基,父母自身不仅须有终身教育的观念,也要支持孩童的学习,一起营造家庭的学习氛围。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的开办与发展,为父母成长为有素养、高素质的家长提供可能的机会。从准父母到父母,从缺乏科学家教知识的父母亲成长为成熟的家长,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是一个家长成长的好地方,符合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启蒙之地,父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把启蒙老师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素质、科学的教子观念的家长,家庭教育咨询机构能够担当此任。国家教育机构及社会组织应大力倡导这种机构的开办和发展,并帮助其成长壮大,让其为我们的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家庭的和谐幸福尽一份力量!“我们的教育不应是也不可能是培养少数的成功人士,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父母亲!”合格的家长,从家庭教育咨询机构走出来!

参考文献:

[1]持田荣一等著,龚同等译.终身教育大全[M].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6.480.

[2]张玉林.论目前家庭教育的弊端与对策[J].贵州教育(半月刊),2005,(15):21-23.

[3]纪森,韩永炼.谈如何巩固家长学校[J].镇江高专学报,1995,(2):71-74.

[4]康万栋.办好家长学校的几个问题[J].天津教育,2003,(4):12-13.

篇10

关键词:自虐倾向 家校合作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43-01

1 案例描述

小A是我班上的一名学生,是一个看起来颇有男孩个性,充满阳光气息的女孩。但在新学期不久的一次与同学的冲突中,貌似自信的小A却表现出了不善言谈,不会沟通,甚至会采用自虐方式来释放压力的另一面。

到底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造成小A要以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又是怎样长期的扭曲才能把她变成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呢?

2 案例分析

2.1调查了解

通过多方了解并与小A的父母沟通,我才知道她的家庭是再婚重组家庭,她的父母都已60多岁且长年在外打工,但或许是教育观念的不同,或许是忙于打工挣钱,无暇顾及的原因,他们都认为小A的自虐表现不过是小孩子使性子罢了,没啥可大惊小怪的。

经过这次事件,我觉得有必要对小A重新认识一下了,而通过重新认识,我才知道其实性格孤僻、多疑猜忌才是小A真正的性格。她没有朋友,也不信任老师,父母长年在外对她基本也是不闻不问,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由于找不到可信任的倾诉对象,常常就是埋在心里。随着不良情绪的日益累积无处宣泄,终于使小A不堪重负,一件看似毫不起眼的小事就能成为导火索,引起她的爆发,进而产生自虐行为。

2.2原因分析

2.2.1学习压力

这是所有学生的普遍感受,不但有来自学校或家长的有形压力,更有竞争的无形压力让学生们感觉透不过气来。这与当前片面追求的“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大环境有关,把学习成绩与今后的社会地位、前途命运直接挂钩,一味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

2.2.2抑郁人格

具有抑郁性格的人,往往不愿把自己烦恼表达出来。他们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把所有的不快都埋藏在心里,日积月累下,终将不堪重负,轻则歇斯底里、自残自虐,重则会引发更为严重的事件。

2.2.3缺乏支持

研究表明,个体社会支持总体感受的提高,与父母、同伴提供的社会支持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当学生遇到心理困难时,更需要学校、家庭和同伴的共同支持。

2.2.4认知能力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高危阶段。他们虽然身体发育已日趋成熟,但心理认知能力却没能同步跟上,道德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仍然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做到坚决抵制外界的诱惑,无法通过正确途径排解心理上的烦躁、压抑与冲动。

2.3采取对策

如何帮助象小A这样的学生敞开心扉,释放自己,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给予关注关爱

小A不信任老师、同学,甚至是家长,在找不到倾诉对象的情况下,一遇到问题就习惯性的把自己封闭起来,日积月累下肯定不堪重负。从这件事后,现在我时刻都在关注小A的情绪变化,并嘱咐她的同桌、班长和同寝室的同学多多体谅她一下,尽可能多的给予她关心和帮助,与她交朋友,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同时,我也尝试着多与小A进行交流,期望能成为她信任的人和愿意倾诉的对象。

2.3.2共建健康环境

小A目前的这种状况,仅凭学校一方之力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她的父母家庭共同努力才行。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家校合作是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目的是营造互动、沟通、协调、一致的家校和谐关系,形成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作用,以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诸方面健康发展。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力和无奈的困惑,而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也常常感受到来自家庭教育的不和谐。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建构新型的家校合作关系以形成教育合力,就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和小A的父母交流后,我极力主张他们能把孩子带到广东打工的地方休养一段时间,也借这个机会让小A和父母多多相处,感受家的温暖。

此后,我经常和她父母保持电话联系,了解她的近况。而小A的父母也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和小A同住的日子里,经常和她谈心聊天、嘘寒问暖,并主动带她去自己工作的地方,让她了解父母的工作状况。在此过程中,小A也逐步体会到了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艰辛;家长们也逐渐了解了小A的内心世界。原来小A觉得父母年纪已大,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有了心事也不愿或不想向他们倾诉。而姐姐们都已成家,有了自己的生活,也无暇顾及她的感受。长久以来,由于没有倾诉对象,渐渐她就习惯了用自虐这种极端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

回到家里的小A,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慢慢重拾了信心。一个多月后,小A给我打来电话:“老师,我想你和同学们了,我想回学校上课了”。并在电话里为我背颂了一段英语故事。

现在象涅磐重生一样的小A终于步入了正轨,处事不再像以前那样偏激,和同学的相处更加融洽,笑容多了一些,自信亦多了一分。

3 案例反思

小A的故事告诉我们,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学校、家长,甚至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更不能缺失。通过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分工协作才是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成了共识,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品学兼优、身心健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妩.职高学生心理问题现象分析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