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资金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16 17:1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医院资金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手段,确保调查结果不走样
在此次调查活动中,盐都区院深入实际,灵活采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全面开展预防调查,力求调查情况全面、真实。
一是采取会议调查。为了解全区医保资金总量、管理制度、分配方案,该院事先拟好会议议题,召集熟悉医保资金统筹、支付流程等环节的人员进行个别座谈、集体座谈,让他们畅所欲言,全面介绍医保政策、医保资金使用、支付、管理等制度情况、对现行制度及执行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是采取走访调查。为了实地掌握有关医保定点药品经营单位、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双定”单位)对医保政策的执行、医保资金的支付等情况和就医群众对医保政策的认识、看法和想法,该院采取走访调查的办法,共走访了10家“双定”单位和30名不同病种的住院病人、门诊病人,重点走访了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2家民营医院,从而掌握到医保资金管理、使用的实际情况和病人的呼声、要求。
三是采取发函调查。为更全面掌握参保人员对现行医保资金管理体系的意见和建议,该院精心设计了预防调查函,内容包括被调查人三年来的医疗费用、已经报销的费用、报销的程序、医保制度的缺陷、合理建议等,选择不同年龄结构的参保人员发放,征集参保人员对医保资金管理的意见,共发放调查函240份。通过发放调查函,共征集到群众意见和建议53条,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分析,使预防调查结果更具真实性。
二、找准行业管理薄弱环节,确保检察建议不虚空
一是找准问题症结。结合预防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广大群众的反映和意见,对医保管理部门有关医保资金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进行认真分析,查找管理漏洞,提出预防建议。通过系统梳理、仔细分析,发现现行医保资金管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参保人员反映医疗保障偏低,看病报销不及时,影响了群众的切身利益;部分“双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为了片面追求最大利润,往往采取过度医疗、诱导住院、以药换物、以药换药等方法套取医保资金;医保资金管理部门对“双定”单位医保总量的控制、结算缺乏科学的统一标准;医保中心对“双定”单位的资格审查不严、日常考核走过场等。
二是准确提出建议。针对医保中心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该院在认真学习研究各级政府有关医保的政策文件,吃透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虚心向医保领域的专家、学者咨询请教,向区医保中心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预防建议:及时宣传、落实国家医保政策,提高群众知情度,根据盐都实际和群众要求,研究调整医保政策,提高参保人员医疗保障待遇;加大稽查力度,改变稽查方式,突出稽点,强化处罚措施,严厉打击非法套取医保资金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双定”单位按照合理分配、及时结算的原则,结合服务内容、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实行结分制,确定医保资金控制量和结算额;完善“双定”单位的资格审查、考核程序,对审查、考核情况进行公示,提高选择“双定”单位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参保群众的监督。
三是及时跟进查处。对调查中群众反映的职务犯罪线索,及时移送反贪部门,经过缜密初查,对在“双定”单位确定、医保资金管理中搞权钱交易的区人社局医保中心主任周某、医保中心医疗管理科科长夏某以立案查处,有效遏制了医保资金管理中的腐败行为。
三、全程跟踪督促落实,确保成果转化不打折
为了使此项预防建议切实转化为防范措施,该院主动跟踪督促、参与政策研究、帮助建章立制。
一是跟踪督促。将检察建议落实责任进行分解:分管检察长到区人社局通报检察建议的背景、调查的过程和结果,引起局党组的重视;调查人员主动与区医保中心沟通说明调查的细节、调查中获取的信息,全程跟踪建议的落实。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汇报调查结果,得到了区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检察、财政、审计、卫生、人社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医保政策调整调研协调小组,对完善医保政策、创新医保资金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和协调。
篇2
摘 要 在这个信息化的新经济时代,制药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以资金为导线的综合性管理, 渗透在企业管理系统的其它分支(营销管理、决策管理等)当中并发挥主导作用。是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新的时期,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生产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财务管理面临着多重挑战。本文主要结合制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现状,探讨和研究了优化制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以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促进制药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制约企业 财务管理 优化 对策
新的时期,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过程的展开,企业逐渐从政府的附属物变为市场的主体,正逐渐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者,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正以信息化为先导而迅猛发展,这些因素使传统的财务管理面临着多重挑战。面对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应在管理观念、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等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尽快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升竞争力。
一、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二、影响我国现代制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
(一)原料质量有 GMP 认证要求束缚
根据现行的国家食品药监局的相关规定,GMP 认证已经成了制药企业的质量通行标准,使得制药企业的原料投入比例拥有着严格的限制,从而能有效保证原料投入在财务管理上是可信赖和依靠的。
(二)营销渠道的独特性
现代制药企业的营销渠道有别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制药企业一般是以推销为主,而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制药
企业的药品推销费用一般都非常高,而且有一定的垄断性。
(三)产品价格形成的特殊性
我国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基本都要经过我国相关部门的招标。而招标价格也基本是由招标部门根据制药企业的报价做出衡量。通常,由于行业特点和经营特点的不同,制药企业跟普通的工业企业相比,招标价格一般较高。
三、制约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发展意识不强, 内控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企业经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中,部分制药企业中领导者的集权现象比较严重,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对于财务活动的实质,财务管理各原则的内涵,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且许多制药企业的财务人员更换频繁,一名财务人员在几个或在十几个企业同时兼职,更换频繁,有的甚至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更换两、三个会计,税务机关查帐时要找两三个会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凭证不合法、会计数据不准确、会计资料不完整,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现象。 制药企业负责人普遍存在只注重了利税指标,不重视对资金的组织、管理和运营,熟视无睹,疏于监管。
(二)抗风险能力弱,融资困难
当前,我国制药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政府部门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加强互利合作,为制药企业开辟融资新渠道,缓解企业贷款难问题,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极为有利,但是目前制药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仍旧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企业规模小,资信度较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对制药企业发展政策的逐步调整,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诸多制药企业普遍实力薄弱、资信度较低,缺少可抵押的物品,很难争取到有效担保或相互联保。相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中小制药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经营分散,产业集中度低,运营和管理能力滞后,而且产权主体不明晰,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权、责、利的分配混乱。
(四)运营模式与国家的廉政政策差距较大
企业为了推销药品,必须在医院和医生方面发生大量的费用。国家一方面在医生和医院的管理上推行廉政政策,另一方面为了降低药品价格不断挤压企业利润。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这反映在财务管理上,企业的药品价格不断受到降价冲击,企业的营销模式受到考验,企业的财务难移走出灰色地带。
四、优化制约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在制药企业财务管理中,应建立一套严密而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经营现金流和投资、筹资现金流为主要内容的资金预算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要求,进一步整合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提升全面预算水平。实践证明,加强信息反馈控制,按照“多级预算,两级管理”模式要求,建立多层级预算管理跟踪报告制度,以便分析和监督预算的完成情况。建立财务预算报告与分析制度,将财务预算的执行结果纳入公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保证,对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协调有序运转,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电力事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建立完善预算体系的同时,还应督促企业建立、完善和执行内部财务监督制度,使其形成一套严格的法律制度框架和相对独立、职能完备、体系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以保证预算管理的顺利进行。 财务监督制度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提高制药公司经营决策的经济可行性、 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方面,而且参与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实现全方位控制,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共享
众所周知,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流通过程中的四大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本组成要素,资金流是伴随物流而发生的资金的流动过程,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对自由现金流没有统一,结算中心便失去存在的意义,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制药无论是买卖交易,还是物流和资金流,这三大过程中都离不开资金的传递和交换。 财务管理中,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配置和统一使用,有利于所有资源的合理配置、集中统一调度,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现金流出监管
在资金管理和控制中,应及时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掌握工作进度,及时了解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动态,合理调度资金,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
(四)转变企业的运营模式
以技术为突破口,不断开发新产品,进行经营模式转型,与国家的政策相融合,变为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企业。笔者认为,这是企业彻底解决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的根本出路。企业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更多价廉疗效高的药品,真正用科技捍卫健康,才能走出目前制药行业的尴尬境地。
五、结束语
制药企业要想实现财务管理质的飞跃,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做事公道正派,坚持原则,不论何人何事一律公正对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条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力求通过财务管理的强化、优化,增强企业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志望.对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2009.10.
[2]徐鹏华,王月华.关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思考.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2.
[3]雷达.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措施.现代企业.2010(01).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28-02
[摘要]公立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负债经营,《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将使医院的预期收益发生较大偏差,当前全球又在遭遇金融海啸,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政府对于公立医院的补贴也不可能有大的增加,此时医院如应对不当可能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怎样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负债经营医院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公立医院;负债经营;风险控制
新医改将从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重点工作入手,全面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政府财政投入卫生的重点领域是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和农村卫生发展;其中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是重点。目前公立医院的三大补偿渠道:财政补助、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加成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民营医院凭借灵活和富有特色的经营策略冲击着公立医院的医疗市场,新医改方案也将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民营资本创办非营利医院,公立医院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医药分开,以药养医的现状将会得到根本的改变,药品加成收入将明显减少;再者政府对卫生事业的主要投入方向由从医疗服务等个人卫生服务转变为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和农村卫生发展,大多数医院从政府得到的财政补助资金不会有明显的增加。在政府投入不足,医院收入明显减少的情况下,面对更多的竞争医院为了生存发展,通过负债进行融资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1适度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
适度负债经营,有利于解决医院资金短缺的困难,合理拓宽融资渠道,赢得更多发展资金和获利机会,对医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通过适度的负债筹集资金,医院可以改善经营条件,实现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扩大医院规模,扩大医疗服务能力,满足近年来病人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地发展。通过适度的负债筹集资金,可以弥补当前医院补偿机制的不足,减轻医院因政府财政拨款和药品加成收入明显减少所带来的压力,弥补医院短期资金不足,获得医院建设发展中急需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提高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能力。适度负债,为医院经营带来了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迫使医院加强经济核算管理。并且管理者会更加重视医院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2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2.1什么是医院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医院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面临的风险。医院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医院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财务风险,导致偿债能力降低。医院的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医院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的风险。无论以上哪种财务风险,它的集中表现方式都是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资金周转不灵,严重的将导致单位破产。
2.2财务风险发生的征兆。医院财务出现风险并不是一朝一夕,它是医院长期财务经营矛盾的集中体现,如果出现以下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1)财务结构不断恶化。突出表现在医院资本性投资膨胀,营运资金供应困难;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持续减弱;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低于业务支出的增长速度。(2)财务经营信誉持续降低。财务信誉是医院的无形资产,是医院理财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财务信誉,对医院的筹资、信用结算、药品卫生材料的采购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信用很低的医院,举债很不方便。当债务到期而又缺乏现金时,它就不太可能举新债还旧债。(3)财务经营秩序混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管理基础十分脆弱;没有科学的财务经营机制,资金的使用随意性极强;投资无度,回报率低;资产管理制度有漏洞,浪费严重。(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门诊量减少,医疗质量降低,收支结余长期出现赤字;资本不能保值增值,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5)自有资金不足。一个单位,如果自有资金不足30%,说明正濒临警界线。
3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3.1项目投资科学决策。医院为适应医疗市场需求,扩大医疗服务范围,争取效益最大化,经常需要投资新项目,更新医疗设备,对外开展医疗合作项目投资,项目投资决策已成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医院项目投资前要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对投入成本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市场份额、项目回收期进行可行性论证,建立投资分析、论证、报批制度,避免投资的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进行项目投资要科学决策,量力而行。医院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规模而大肆筹资举债,增加财务负担。规模不是衡量一个医院强弱的惟一标准。过度负债不仅会使医院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而且一旦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医院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甚至破产。医院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然后才是规模发展。不要轻易掏出大笔的资金去扩大经营规模,更新仪器设备增加固定资产,去盲目创新一个新的医疗市场。经营投资是一把双刃剑,收益与风险总是距离很近,经营投资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项目要选准,决策要慎重,资金要保证,人才技术要跟上,任何一环都非常重要。
3.2加强预算和资金管理。医院一切工作都应在保证满足医疗服务的前提下进行,所有开支均须纳入预算管理,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业务活动需要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医院收入预算要按照卫生部规定的医疗收费项目,结合医院特点和业务量,以效益为主线加以制定;支出预算既要保证刚性支出,如人员工资、水电、燃料费用等,又要保证医疗业务所需的业务费、材料费、设备维修费等柔性支出。
资金是医院业务活动得以持续运行的基本保证,如何对资金的筹集、投放、使用、分配和收回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便成为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作为独立经济实体,资金收付量大而且频繁,为此,医院要健全资金管理体系,在财务收支上要实施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合理安排资金调度,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医院要挖掘内部资金潜力,狠抓资金回笼,调整材料物资和药品库存结构,压缩存货资金占用,增强支付能力。在资金安排上,要考虑到负债的到期日和利息的支付日。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医院用款的高峰和低谷期,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以避免资金使用不当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3.3加强成本核算管理。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控制支出,节能降耗,降低服务运营成本。成本控制可通过制定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材料消耗,水电消耗,公务费消耗等实现事前控制;对服务质量,单位成本费用等进行量化考核,从而实现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切实发挥成本核算在奖金分配中的作用,通过建立一套权、责、效、利统一的、真正具有激励机制的奖金分配方案,结合医院的实际和各科室的特点,在统一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科室的特殊情况作局部的调整。
篇4
一、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搭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市农业局负责)。积极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江阳区要着力盘活农场存量建设用地,引导和规范农场闲置宅基地合理流转,更多利用市场机制探索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入。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二)探索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试点,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给予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合理经济补贴,并与补贴农户缴纳养老保险制度挂钩。
(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引进人才户口迁移、亲属到城镇投靠落户、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户口迁移等的限制条件,制定出台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四)加快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完善财政资金投入“三农”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我市试点,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照股份制方向,坚持稳定县域的原则,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积极争取在我市探索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试点。稳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业和农房等保险补贴。全面推行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助方式,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五)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木采伐管理、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政策制度。
(六)加快培育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进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化建设(市农业局负责)。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试点,扩大“农超对接”试点范围,推进示范社建设。创新完善各级农场资产组织形式,探索建立农场一体化管理体制和现代化经营机制。以强化公益性职能、科学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等为重点,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二、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一)继续抓好已改制企业规范和完善工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资产重组、企业整合等方式,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公司、大集团,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积极引导优势企业和科技型、成长型企业改制上市。已改制企业要从转制手续的完备、产权归属的清晰、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职工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5个方面进行规范完善。解决好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遗留的社会保障等遗留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二)规范推进公司制改革。增强企业直接融资能力,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制、投资主体多元化等形式吸引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不断拓展上市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发行债券。充分发挥华西证券的券商功能,创造条件支持企业积极上市融资。重点培育酒类“小巨人”企业、川油钻采、兴泸投资、市商业银行等企业积极创造上市条件。建立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形成“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企业梯队。对拟上市企业,优先立项、报批,并给予用地、资金等扶持;对企业上市,实行专项奖励。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利用“三板”市场开展融资。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建立我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初步框架;建立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四)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扩大民间资本进入行业领域,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和资源。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试点推行中小民营企业集合票据,规范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制订我市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实施意见。
(五)继续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按照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进一步做好交通收费稽征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按照省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推动我市新一轮市农电体制改革工作。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健全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形成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一)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补偿机制。探索完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新机制,加快制定完善各类产业园区投入产出控制指标,探索推进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深化征地补偿制度改革,优化矿产资源配置。全力支持叙永县开展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力争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试点。落实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研究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二)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规范推进用电大户直购电试点,完善居民用电阶梯递增电价制度,研究完善水电价格形成机制。适当调整水力发电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水价偏低的部分水利工程非农业用水价格,进一步完善农业用水价格政策,探索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以工补农”方式,逐步简化城市供水水价分类,继续推进生产业与工业同价改革,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简化天然气门站价格分类,制定天然气销售价格管理政策,逐步规范天然气销售价格定价体系。在城市范围内试行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社会化服务性收费,完善污水处理收费管理制度,研究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垃圾处理费收费方式并加大开征力度,探索建立农村场镇环卫服务收费代收机制和危险废物、医疗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三)健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制度。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在重点行业全面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继续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试点,提高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四)加快建立产业型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资源,实施我市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畅通创新价值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
四、注重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地方金融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
(一)继续深化各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体系,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稳妥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全面推进支出绩效评价。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启动公务卡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稳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监管体系,推进农村公益性债务化解。
(二)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加快市商业银行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城市商业银行,推进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发展。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来泸设置分支机构,加快保险、信托、金融租赁、典当等行业的发展,积极引进或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出台实施市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管理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
。
五、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稳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稳妥有序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按照省上的安排,贯彻落实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二)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我市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完善泸县新农保试点工作,按照城镇企业职工包括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和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办理相应结转手续。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市劳动保障局牵头)。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和优抚保障机制。
(三)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提供6000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房源,发放租赁补贴10500户,启动3000户城市(含县城)棚户区居民住房改造,探索出售部分廉租住房共有产权,逐步实行廉租住房共有产权管理。
六、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一)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落实我市实施意见及近期工作方案,推动五项医改重点工作。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力争全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75.1万人,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范围,积极做好异地就医异地结算服务工作,积极探索新型城乡医疗救助模式。拓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面,在6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补偿机制。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面。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
(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市、县国有文艺院团结构调整,推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配合全省完成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推动市本级电台电视台合并。
(三)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我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健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全面完成校办企业改制任务。
(四)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规范、发展、搞活”的改革思路,积极稳妥地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研究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策,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制度,规范事业单位进人行为,基本完成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七、注重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一)全面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制定市政府各部门“三定”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二)创新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大力推进以“两集中、两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权改革,推进行政审批职能较多的部门内部单设行政审批机构。统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实施投资项目、建设项目、市场准入项目并联审批,健全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机制,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推进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大力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继续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篇5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44-02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配合公立医院改革,2010年年底,财政部和卫生部印发了《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立医院执行,两部制度的实施,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对医疗机构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如何按照新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是当前医院管理面临的一个难题。
1 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公立医院是国有事业单位,其产权性质属于国有。长期以来,卫生行政等有关部门负责公立医院的监管。许多公立医院的院长徒有独立法人之名,实际上并没有自主经营权和发展权。医院大的经营活动、干部任命等都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卫生行政部门既是主管者又是主办者。卫生部门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和改造,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力受限;物价部门负责定价,医院收入自受限;社保部门负责医保基金支付,医院获得合理补偿的能力受限;主管部门负责人员调配和职称晋升,导致医院人员晋升机制模糊;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使医院成本控制能力削弱,等等。
2 筹资能力有限,资产结构不合理。
按照医改的要求,公立医院筹资渠道由原来的财政拨款、药品收入、医疗服务收入转变为现在的财政拨款、医疗服务收入。然而,财政拨款已经无法满足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医疗服务收费一直实行计划管理,政府部门统一定价,使医疗服务收费低于实际成本。面临此种困境,公立医院开始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充分利用了财务杠杆的作用,改变了医院陈旧落后的面貌,但是由于采用负债融资经营的筹资策略,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长期偿债能力减弱,资产结构不合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隐患。
3 预算管理与激励制度不完善
3.1 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在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存在领导和财务部门依据以往决算数据而制定年度预算,缺乏对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认识和相关业务部门的参与,造成财务预算的主观性较大,只是将去年的预算数据作以简单地加减,医院自上而下,没有对预算管理加以重视,预算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3.2 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和监管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公立医院预算的编制只是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缺乏各业务科室和业务人员的参与,财务人员知识依据上年的决算数据来简单估算预算期的情况,这种增量预算的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在对新技术、新项目的预算中不能准确地进行评估,最终导致财务预算与实际收支失衡,并未与各科室的工作计划联系起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实际有效的监控指标,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控制,最终使医院的预算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 成本核算与管理不完善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和管理决定着公立医院的经营与发展,关系着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费用的高低。然而,随着公立医院收支规模日益庞大,普遍存在高消耗、高支出、高成本经营的问题。医院管理者重收入、轻成本,情况令人担忧。
4.1 科室核算代替成本核算
有些医院片面把科室核算认为是成本核算。事实上,二者有很大区别,前者对收入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对成本的重视,只把成本核算作为配合医院奖金分配的辅助手段,使成本核算工作发生了偏离,造成医院管理比较粗放,医疗成本居高不下。
4.2 成本核算与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医院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基本上仅限于收支的核算管理,普遍缺乏财务分析手段和软件工具。很多医院的管理模式缺乏统一性,不能作为价值补偿和经营管理的依据。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整合系统,即使信息化建设具备一定条件,但全成本核算软件基本处于信息孤岛状态,与各科室之间计算机网络没有实现共享,有些数据无法收集,没有充分服务于医院经营管理。
4.3 成本核算与管理质量欠缺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往往重事后核算,轻事前、事中控制,玩数字游戏而难以发挥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预防作用。成本核算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医院服务部门与各医务科室之间的财务关系不容易确定,管理费用和间接费用与各医疗项目成本之间的关系只能采用带有一定假设性的分配标准,对交叉部门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进而导致成本核算资料并不能代表实际成本,计算结果不科学。
5 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体制不健全
有的公立医院没有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医院管理层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热情不高;在工作岗位的设置上,不相容职务未分离,没有实现有效的内部牵制和约束;资金使用的申请、审核、审批流程不完善,审批权限设定不严格,资金的支出落实不到位,内部监管不力;对药品、固定资产、材料的采购、使用、验收管理不严,不按期进行库存盘点,造成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的现象;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和专业性不强,内审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致使内审工作不能拓展到经济业务的其他领域,对其他部门的工作缺少有效及时的审计评价,无法起到审计监督的作用。
6 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问题突出
在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与分配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基金的大量结余。虽然从当前看,基金结余是因为基金数额较大的缘故,但从长期来看,医疗保险基金也有可能出现基金超支。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追求利益违规操作,采取小病大治、延长住院时间等方法,诱使医疗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造成基金的大量超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保证收支平衡,对于报销条件要求较为苛刻,报销流程复杂,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出现“惜付”现象,不利于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使用。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例:一些农民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理解存在误解,担心自己所缴纳的费用供他人使用,采用向无法参合农民出租或出借医疗保险医疗证、帮他人购药等办法套出医疗基金,增加了基金支付的可能,对基金的正常支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我国公立医院的上级监督部门是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另外,还要面对来自财政、审计、物价、医保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一方面,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大部分公立医院并没有引入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监督机构的审计与评估。同时,由于公立医院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不高,信息不对称,使公立医院难以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由于公立医院外部监督不完善,过度医疗、诱导需求现象愈发严重,医疗服务价格居高不下。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公立医院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它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采用价值管理的观念来指导医院各项管理活动,协调各项经营活动,从而全面反映公立医院经营成果和最终绩效。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和社会舆论的作用,由政府筹建医疗行业信息平台,患者在诊疗结束后可以在网上为医疗机构打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公开医院的运营状况、医疗行为、药品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患者满意度等重要信息,从而使医疗机构信息公开透明,接受来自整个社会的外部监督,刺激行业内部竞争,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
此外,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办医。医疗服务机构社会公益性丧失,是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因素。引入民营资本、社会力量进入医疗服务市场领域,加强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则是完善医疗服务提供市场的关键,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珂,唐晓东.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卫生经济研究,2011(11).
[2] 邵明慧.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基于新医院财务制度[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3]方鹏骞,李璐,李文敏,罗桢妮.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进展、面临的挑战及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
[4] 陈亚光,张甄,唐胜辉,等.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5).
篇6
【关键词】 农垦企业集团; 财务管理体制; 转型期;
一、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形成及现状
(一)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形成
海南农垦企业集团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产生的,其前身是海南农垦总局管辖的90个国营农场及其他相关企业实体,统称海南农垦。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阶段(1952―80年代中期)
海南农垦创建于1952年1月,以天然橡胶生产为主,带有重要的军事化、战略化目的,既有明显的企业特征,同时又承担着社会和民生职责,是一种亦城亦乡、亦农亦工、亦政亦企的特殊经济实体。从创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南农垦经济具有当时历史背景下典型的计划经济特征。
第二阶段:改革探索阶段(80年代中期―2005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海南农垦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于是,海南农垦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开始了改革探索,实行了大农场套小农场改革。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两费自理”,即生产费用和生活费用自理改革,使家庭农场成为相对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同时,提出“二次创业”口号,对非农产业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转让、入股、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实行民营化,打破“大锅饭。2000年,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分别在西联农场和三道农场进行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试点。2003年,426家场办企业退出国有序列,实行了民营化改革。
第三阶段:企业集团形成并进入转型期阶段(2005―2009年)
2005年,海南农垦以现有产业为基础,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以组建天然橡胶集团为起点,开始进行集团化、产业化和股份化改造,先后组建了天然橡胶集团、林产、地产、物流、畜牧、现代农工贸等产业集团和专业公司,同时,设立海南省农垦总公司负责管理各产业集团和专业公司。2009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同年7月1日起施行。《决定》明确规定,海南省农垦总公司对农垦的经营性资产依法享有经营自,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确保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其所出资企业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根据《决定》,海南农垦改革设有过渡期,但并未对具体的过渡时限做出规定。同时,《决定》明确,过渡期内农垦的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由海南省农垦总局继续履行。至此,海南农垦正式进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的转型期。
(二)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现状
目前,海南农垦总公司与海南农垦总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对垦区企事业单位进行统一管理。海南农垦企业集团以天然橡胶及热带作物生产为主,二三产业综合经营,拥有土地总面积78.59万公顷,总人口105万人,职工人数21.30万人;农垦企事业单位遍布海南全省18个市县,其中,国有农场49个、直属工商企业36家、直属医院3家。下属天然橡胶集团以及林产、地产、物流、畜牧、现代农工贸等产业集团,经营业务涵盖天然橡胶生产加工、林业、房地产、旅游、物流,商业贸易等等。其中,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上市股份公司要求进行改造,目前正处于上市筹备阶段。
二、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设计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是以产权为基础的管理,主要表现在重大项目的投资决策权、重大筹资决策权、资产收益分配权等方面。企业集团的财务权利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资源调配权、财务资源使用权和财务监控权等等。财务权利分配是财务权利在集团母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各层级之间的分配,是整个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一)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设计的原则
1.效益原则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一切管理行为的核心目标。财权分配体制的设计一方面应以整个企业集团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另一方面应该将财务管理运行成本与其创造的价值相比较,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尽量使体制科学、合理、有效。
2.适应性原则
财权分配体制需要在一定环境中运行,因此,科学、合理的财权分配体制应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密切融合,充分考虑企业集团的行业特点、组织结构、企业规模、经营方式等。就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而言,财权分配体制的设计应特别注意其转型期所具备的基本特点。
3.系统性原则
海南农垦企业集团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项管理活动均由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章进行约束,财权分配体制只是其中的一项,但是却对整个财务管理制度具有统驭作用,因此,在设计财权分配体制时,应充分考虑其他各项制度的影响,应与其他各项制度密切融合、协调一致。
4.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衡量一项制度是否有效,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其是否能充分调动相关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有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设计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时,应贯彻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责”即责任,是鞭策,是压力;“权”即权利,是行动保障;“利”即利益,是鼓励,是奖励。
(二)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设计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1.企业集团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集团各方面的经营活动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括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一个开放型的以人为本的企业集团文化,其财权分配体制倾向于分权模式;相反,一个专制的、等级森严的企业集团,其财权分配体制设计必然倾向于集权的模式。
2.企业集团规模
根据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论,管理者受其时间和精力等的限制,在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实行分层次的授权管理。当企业集团规模不大,经营范围较小,业务比较单一,子公司数量不多,集团内部关系较为简单时,财务权利就可以相对集权;相反,若企业集团规模较大,经营业务多样化,子公司数量较多,集团内部关系复杂,集团公司总部难以统一管理或统一管理的效率过低,一般就应采用相对分权的管理模式。
3.企业集团发展阶段
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有从成长到繁荣到衰退的生命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集团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不同,因而其财权分配体制也应有所不同。就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而言,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在设计财权分配体制时应充分考虑这一时期企业所具有的基本特点。
4.经营者因素
企业集团是基于多层“委托――”关系而建立的企业联合体。每一层次的企业,既是下级子公司的出资者,也是受上级母公司委托的经营管理者。海南农垦总公司作为整个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代表出资者对下属企业行使相关权利,实际上与下属企业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必然要求下属企业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因此,在设计财权分配体制时要充分考虑下属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如经营者素质较高,能力较强,则可以赋予其较多、较大的财权,或适当分权;反之,则将更多的财权集中于母公司。
(三)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的类型及其比较
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集权式、分权式和集权与分权结合式。三者各具特色,各有优劣。
1.集权式
集权式财权分配体制是一种财权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母公司对各个下属企业进行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其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的会计信息联系、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和严密的内部控制。采用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管理效率较高,能够全方位地控制企业的财务行为,容易调动内部财务资源,便于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模式是基于对下属企业管理层不信任的假设上,其最大缺陷在于难以调动下属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具体体现为:(1)因决策信息不灵带来的低效率,企业远离经营现场,信息掌握不完整易造成决策低效率甚至失误,而且由于母公司的权力过度集中,一旦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整个集团公司会面临极大风险;(2)制约了下属企业理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剥夺了下属企业的理财自;(3)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2.分权式
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将财务责任、权力分散到下属企业,母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在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保持相对松散的联系。母公司财务部门对下属企业以间接管理为主,通常只保留对下属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下属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情况作出重大财务决策。分权式的主要优点是有利于调动下属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财务决策周期短,应对市场变化能力较强。但这种模式也有其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下属企业间资源调动受到一定限制,不利于整个集团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规模效应的发挥,可能导致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资源浪费,使集团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下降。
3.集权与分权结合式
集权与分权结合式试图规避集权式和分权式的显著缺陷,而尽可能地发挥两者的优势,它是将财权在母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适度分配,形成适度分权或适度集权的一种管理模式。集权与分权结合式一般根据每项财务决策所涉及的资金和预期收益所占下属企业资金和收益比例的大小分别由母公司和下属公司作出决策。这种模式不同于集权模式,它不是过程控制,而是点控制;同时它又强调结果控制,汲取了分权模式的优点。在实际工作中,绝对的集权和分权都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企业集团选择的都是将两者相结合。
(四)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设计
1.转型期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特点
(1)特殊的管理模式。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由海南农垦总公司对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行使出资者权利。然而,由于正处于过渡期,海南农垦总公司的组织机构正在组建过程中,尚不健全,难以履行相关职能,因此,《决定》同时规定,过渡期内海南农垦的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由海南省农垦总局继续履行。目前,海南农垦总公司与海南农垦总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特殊管理模式。(2)下属产业集团和专业公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产业集团和专业公司组建时间不同,产业基础不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其主要业务基础是原海南农垦的天然橡胶生产和加工(橡胶产业),经过近60年的生产经营,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市场已基本稳固、成熟,也是产业集团中成立最早的集团公司。同时,公司组建之初,就设定了股份上市的目标,是按上市股份公司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组建和改造的,因此,公司的组织架构、管理规范健全,发展水平较高。其他产业集团大多组建于2007年或以后,基础相对较弱。(3)经营团队整体素质不高。转型期海南农垦企业集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特殊管理模式,经营者队伍以海南农垦总局及其下属各单位原管理者为主。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意识的影响,加上政府部门工作的职业习惯和做事风格,致使经营者的市场意识较为淡薄,市场应变能力较差,难以满足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2.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财权分配体制设计及机制保障
通过对三种财权分配体制的比较分析,结合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转型期的基本特点,应选择集权与分权结合的财权分配体制,以集权为主,区别情况,适度分权。为此,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以确保体制得以顺利实施。
(1)理顺产权关系,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海南农垦企业集团应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海南农垦总公司作为母公司真正对下属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下属企业按照《公司法》改制后,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充分发挥董事会在重大问题决策和选聘经营者中的作用;董事会中可设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独立董事;董事会与经理层应减少交叉任职等等。(2)建立健全各种财务规章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的统一管理。理顺产权关系后,海南农垦总公司应积极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制定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对外担保、内部审计、财务会计报告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要印制成册,定期对集团及下属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加强财务人员的统一管理。
三、海南农垦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定位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机构是贯彻落实财权分配体制,直接从事财务工作的职能部门,是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在财务上的具体体现。因此,财务管理机构及其岗位职能的设定,应与其财权分配体制相适应。根据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现状和转型期的特定条件以及集权与分权结合式财权分配体制的特点,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机构及其职能设置如下。
(一)海南农垦总公司财务机构及其职能
海南农垦总公司是整个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核心部分,在财务上统领着整个企业集团的筹资、投资、资本运营与收益分配,因此,一般应设置融资部、投资部、资金运营部与审计部等。其中,融资部在集团融资时应合理安排融资主体、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等等;投资部负责集团的投资战略,如产业投资方向、具体投资项目和投资业绩评价等等;资金运营部负责集团实体业务的日常资金流动安排、统筹下属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利益分配;审计部负责监督总公司及其下属产业集团和专业公司对财会制度的遵循情况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有效性。
(二)财务中心及其职能
财务中心是在海南农垦总公司内部设置的,由总公司负责运作,以管理和协调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资金业务的职能部门,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确保其中立性和权威性。财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1)集中管理集团各成员企业的现金收入,核定各成员企业日常留用现金余额;(2)统一拨付各成员企业业务所需资金,并监控资金使用方向;(3)统一对外筹资,降低筹资成本,确保资金需求;(4)办理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往来结算;(5)及时掌握集团各部门和成员企业的资金预算和运作,并根据集团整体情况进行协调;(6)掌握各分部采购费用、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情况,实施即时监控和决策;(7)对集团内部物流和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的不协调之处进行整合,达到统一管理。
四、研究结论
转型期海南农垦企业集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特殊管理模式。受管理者素质的影响,同时考虑到下属企业发展水平存在的较大差异,本文认为,应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选择集权与分权结合的财权分配体制,以集权为主,适度分权。对于组织架构健全、合理,管理队伍素质较高,独立经营能力较强的下属企业应给予较多的财权,而对于组建时间较短,管理队伍尚不成熟的下属企业则应更多地采用集权管理模式。同时,作为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海南农垦总公司应尽快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并明确其相关职能,为顺利实现海南农垦企业集团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张磊.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探究[J].科技与管理,2005(6).
[2] 邹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及框架设计[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 童郁.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2).
篇7
一、积极开展创业扶持工作
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围绕创业富民,根据“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搞好服务,注重效果”的工作理念,着重在政策引导和提升服务方面,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鼓励创业、引导创业、扶持创业、促进创业,为我市的创业富民营造了良好氛围,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政策扶持体系和服务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自主创业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纳,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走上了创业求富之路。预计*年,全市建立了60个创业基地,向社会征集推介100个创业项目,建立了1个创业网络;全市创业培训7157人,完成年度指标4000人的180%,其中创业意识培训2863人,创业能力培训4294人(SYB培训3564人);创业培训合格已有7*1人,其中成功创办企业的1288人,自谋职业1503人,新创造就业岗位7943个,较好发挥了创业致富、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
1.制定实施了鼓励劳动者创业的政策。建立起城乡创业推动政策机制,出台了《*市区创业引导性资金使用管理试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运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的贯彻实施意见,市本级建立了创业引导性资金。各市、区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创业引导性资金,相继出台了创业基地认定、创业引导性资金管理、创业实体补贴等规范创业富民工作的政策措施;适当放宽了创业贷款对象,将贷款额度提高到最高为10万元,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政策扶持体系已初步建成。并对制定《关于鼓励市民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进行了调研和准备。
2.开展了创业推进活动。建立起城乡创业推进协调机制,市政府于4月份召开了全市创业促就业现场推进会,以建立创业资金、开发创业载体、加大创业培训、推介创业项目、宣传创业典型为关键举措,积极推进创业,实现富民强市。同时首次举办了创业项目推介活动,现场推介的93个创业项目,达成有意向人员的项目数有78个,项目意向率达84%。这次推进会后,各地区创业促就业工作全面展开,积极引入社会中介力量,定期举办创业项目推介活动,加大各街道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沧浪区“第一起点”网上创业培训学院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
3.建立完善了创业服务体系。通过积极开展制定实施创业政策、调整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组织进行创业培训和创业项目推介及专家评估等活动,以及个性化和互助式服务,已初步形成了融政策扶持、资金资助、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推介、专家评析、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服务于一体的创业服务体系。
二、积极促进了城乡居民充分就业
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围绕就业利民,积极推进实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促进就业的力度,全面长效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全市实现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15万个,分别完成年度指标30万个、14万个的1*.7%、1*.14%;失业人员就业11.6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3万人,分别完成年度指标8万人、2.6万人的145%、242.3%;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9000个,完成年度指标8000个的112.5%;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25万人,完成年度指标1万人的225%;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4.8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0%左右,低于控制目标4%;促进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完成年度指标7万人的111.4%;吸纳对口挂钩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2.5~3万人,完成年度指标2万人的125%~150%。
1.政策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显现。继续全面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出台的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把灵活就业人员、用人单位社保补贴及公益性岗位两项补贴落到实处;制定了《*市区增设公益性岗位和完善公益性岗位管理的工作意见》,将公益性岗位由社区向社会延伸,增加了11个大类的公益性的服务岗位、管理岗位和事业岗位,为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至年末,我市社会公益性岗位吸纳大龄失业人员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近14万人,成为再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根据社保缴费基数的调整,及时调整了社保补贴享受标准,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分别上调至402元•人/月和210元•人/月。至年末,全市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6.78万份,其中大龄下岗失业人员11.68万份,约占总数的69.6%;全年全市筹集再就业资金2.45亿元,全市实施社会保险补贴金额达1.31亿元,其中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实体、各类企业给予社保补贴金额达792.4万元;全年全市公益性岗位补贴金额达2488万元,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金额达3182.9万元,其中市本级1-12月共发放社保补贴10377万元,岗位补贴2488万元。
2.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根据《*市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改善了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实施了大规模、地毯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程,推进了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并库;积极探索社会登记失业率的统计工作,常熟、昆山、太仓、高新区四个试点地区实施社会登记失业率已进入试运行;大力开展创建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活动,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了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工作,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动态管理制度;对凡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劳动力,均纳入再就业援助的范围,对持有《就业登记证》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就业扶持政策。加大了对统筹城乡就业的资金投入,*年,仅市本级财政就增加了年度1000多万元,用于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试点。
3.“充分就业社区、行政村”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全市全面长效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并逐步向“充分就业村”延伸,分别出台了《关于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进一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的意见》和《关于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重点开展了对改制企业大龄失业职工、社会就业弱势群体和零就业家庭的再就业援助,对零就业家庭真正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稳定一户”,实现动态清零。至年末,通过各类服务型和商贸企业、社会公益性岗位、再就业援助基地等多种渠道,全市共帮助13万多人次的困难对象实现了再就业;实现全市建成充分就业达标的社区已有380个,市区充分就业社区达标率80%、城关镇充分就业社区达标率60%的目标。
4.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社区(村)平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根据劳动力市场“新三化”建设要求,出台了《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实施方案》,继续开展了劳动力市场创星级达标活动,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90%以上达到省三星级标准,2家达到四星级标准,市本级“就业服务大厅”于6月1日起正式运行,成为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综合基地;同时,加强了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在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开展好“再就业援助”行动、“春风行动”、就业服务周等大型、专项招聘活动,积极做好网上“公共职介超市”、职业指导工作室和技能岗位对接等体现公共职介品牌的工作。全年市本级开设各类招聘专场88场;办理单位招聘登记4827家,提供各类招聘岗位45345个;网上“公共职介超市”共推荐7190人次,介绍成功1711人(占23.80%),跟踪反馈率88%。充分发挥民营职业介绍机构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全市民营职业介绍机构已达729家,全年中介(含劳务派遣)20余万人,其中本地城镇失业人员3.16万人。与此同时,继续按“六到位”要求健全和完善社区平台基础建设,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登记、就业登记证申领、再就业优惠证申领、失业金申领、职业培训指导、求职咨询、政策咨询和组织用工招聘活动“零距离”服务;在全面实现“镇镇通”的基础上,“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至年末已达90%以上。
5.劳务合作交流和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积极开辟更多的劳务基地,重点加强与宿迁市的对口挂钩协作关系,满足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建立了劳动力输入地与输出地信息数据库,完善登记和分类查询工作;认真落实对跨省农民工实行就业补助的政策。与此同时,我市加强了以拓展服务面为主体的入境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年末境外来苏就业人员达到2.7万人,完成了省厅要求的年度纳入管理的境外人员就业数比上年增长的工作目标。
三、创新完善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需,也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围绕保障惠民,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全民保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升基金支撑能力,提高了各类人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使保障制度惠及最广大城乡居民。到年末,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个险种的覆盖面均达到96%以上,参保人数均突破或达到200万,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均达99%以上。其中: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达232万,净增26万人,增长12.6%;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0万,净增32万人,增长11.9%;全市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1万,净增21万人,增长11.7%;全市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7万,净增24万人,增长11.8%;全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0万,净增24万人,增长12.9%;全市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82万,覆盖率达到95%;全市农村老年居民按月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或农村社会养老补贴的人数达到83万人。全市有95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
1.养老保险制度得到全面巩固与完善。一是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随着城镇非就业老年居民每月150元养老补贴制度的全面实施,填补了*市养老保障制度上的最后一块空白,标志着我市真正构筑起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和补发工作,市区月人均养老金增加139.5元,平均养老金达到了1197元。三是突出关注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逐步研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出台了《市区环卫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实施办法》,为共计2740名在职或退休职工,尤其是大批环卫临时工解决了后顾之忧;研究落实了市区“协保”人员资金帐户出现空帐后的资金解决渠道和具体处理意见;根据国家及省市的统一部署,会同民政部门研究了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劳动保障政策的落实和维稳工作。四是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工作。五是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政策,积极做好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2.医疗保险制度创新继续领先于全国。一是在全国率先以地方规章立法的形式出台了《*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上统筹解决了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居民的问题,特别是将没有能力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失业人员纳入居民医保,将大学生纳入学生医保,将新农合转入居民医保,将医疗救助整合到劳动保障部门,真正实现了医疗保险对参保人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全覆盖。二是调整完善医保政策,稳步提高各类人群的整体医疗保障水平。通过增加个人账户金额、提高医疗费用结付比例、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结付范围等措施,使市区参保人员医疗费自负率下降至24.37%;同时,降低了市区居民医保住院起付标准,并在享受住院大病医保待遇的同时,建立了门诊医疗费用补助制度,参保居民在自己选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结付范围的门诊医疗费用,在600元以内可享受50%的补助。三是加强医保定点单位的监管力度,严格把好定点单位资格认定关,进一步提升定点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严格查处医保定点单位的违规行为。四是举行了“企业退休人员免费健康体检启动仪式”,全市组织8万名纳入社会化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参加了免费健康体检。
3.失业保险制度通过调整进一步完善。一是进一步提高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年内两次上调失业保险金的最低享受标准,从最低300元调到最低400元。二是出台了《*市市区适当延长大龄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金期限的实施办法》。规定市区户籍失业保险金在领人员,同时具备男满58周岁、女满48周岁;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0年;有求职愿望、非本人原因无法实现就业这3项条件,自失业金领取期满当月起,可申请延长享受期限,延长享受失业保险金期限最长不超过24个月。三是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金“保生活、促就业、求稳定”的作用。全年从节余基金中提取1.6亿元,用于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对市区特困失业职工1741人实施了生活补助近172.7万元。四是积极申请争取到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范围的试点。五是制订了外来人员的失业保险金享受期可接续的操作办法。
4.工伤保险制度向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延伸。一是全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农民工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的通知》。二是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工作。与有关部门联合进行了多次全市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职业危害等工作的督查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落实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治理措施,强化劳动保护,切实保障职工的职业健康权益。三是出台了《*市工伤认定员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提高工伤认定效率和质量。四是出台了《工伤职工配置或更换辅助器具管理办法》,保障了伤残职工工伤保险待遇。
5.生育保险实施了社会化管理。组织实施了《*市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生育保险参保对象、基金支付范围、就医管理程序、女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在全省率先对参保职工实施了社会化管理,除生育津贴由单位发放外,新增的营养补贴和围产保健补贴由社保部门直接发放,生育医疗费用在医院直接划卡结付,确保了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的落实。
篇8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已于2013年9月28日正式揭牌,同时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建立试验区,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重点任务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这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制度创新,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对激发经济活力、创造制度红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试验区肩负着提升中国竞争力使命
(一)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
《方案》指出:试验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
《方案》还指出: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努力形成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培育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二)确立先试先行的角色
凭借我国高增长的市场容量,中国正由全球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转变为战略中心和决策中心。近10年来,随着中国市场在全球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希望在上海设立亚太区总部甚至全球事业部总部、全球性研发中心。上海在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方面,正处于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个大趋势下,我国理应改变片面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外向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充分挖掘庞大的内需市场,尽力吸引全球高级生产要素向中国集聚。特别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扩内需政策正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的增长潜能,为逐步提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相对完备的配套能力,为吸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外商投资创造了相对充裕的条件;而跨国公司将全球战略重心从欧美市场向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区新兴市场转移的趋势也日益突出,这带来了整个价值链的转移。无疑,试验区将肩负如何进一步吸引全球高级要素向中国集聚的“洼地”角色。因此,试验区除了在财税、金融、贸易便利化政策之外,还应在全球主要出口市场设立相应的贸易促进机构,为企业搭建国际贸易网络,提供综合平台和境外贸易合作区建设。因此,试验区责无旁贷地将担当“先行军”的新角色。
(三)价值链竞争力的提升
试验区不仅是对外新一轮开放的新战略,促进投资、贸易、金融便利化,更肩负着中国更深层次参与全球价值链,提升全球价值链竞争力的历史重任。未来10年的全球竞争,将是价值链的竞争,这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的命运。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浪潮,以及国内传统优势的流失的现实,我国必须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推动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这种全面升级还使试验区所承载的使命体现在更具体的三个方面:首先,尽快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化率,加快零部件、原材料在加工贸易中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的传递速度,提高加工贸易与国内原有产业的结合度;其次,培育并强化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的自身优势,促使跨国公司将更多的设计、生产、流通和服务环节放在中国,优化母子公司之间的分工关系,促使加工贸易由单纯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最后,按照“十二五规划”延长产业链,提高增值含量的要求,在促进内外资加工贸易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强加工贸易产业分类评估,明确并细化禁止、限制类产业目录,建立准入退出机制,通过财税、金融、品牌认证等手段加大引导力度,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
(四)倒逼国内市场的改革
从国际大环境看,当前,不同贸易体系下的谈判内容更加侧重贸易与投资并重、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相关联。尤其是随着TISA(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在加速推进,更高标准的国际自由贸易协定在框架、内容、要义等方面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与规定。例如,大多数TISA谈判参与方在金融、证券、法律服务等领域已没有了外资持股比例或经营范围限制。而我国这些领域的政策仍停留在传统的WTO多边贸易框架体制下,银行、证券、保险、电信等行业在上一轮加入WTO谈判时仍保留有许多限制外资准入的措施,缺乏参与TISA谈判的基本条件。而更由于国际政治等原因,TPP、TTIP谈判现在还将中国排除在外。
有鉴于我国在新一轮区域自由贸易谈判中处于较为被动地位的现实,加速推动试验区建设显然更具全球化视角。一方面,我国正在准备积极参与全球自贸区谈判,并推动中国全方位的自贸区战略,以保障中国的全球化利益。另一方面,上海在贸易、金融、投资、航运、港口、关税、“负面清单”、离岸市场等领域的改革,以及加快服务业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与试验区相适应的监管等制度环境等重点制度性创新,也正是中央政府借推动国内自贸区建设的契机,倒逼国内市场化改革,推动我国与新一轮全球规则体系接轨的战略考量。
从趋势上看,中国第一波“全球化红利”将趋于结束,而第二波“全球化红利”正在展开。有别于依托低要素成本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得的第一波“全球化红利”,第二波“全球化红利”,就是通过庞大的内需市场,吸收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人力资本等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升级。从总体看,我国吸收国际资本的综合优势并未明显减弱,在逐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相对完备的配套能力后,吸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外商投资将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上新的高度。
二、试验区将呈现五大亮点
《方案》指出:紧紧围绕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
《方案》提出了五项任务: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二是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三是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四是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五是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围绕着主要任务和措施,试验区将会呈现着五大亮点:
(一)负面清单:除了规定不能干的,其他都能干
“负面清单”是试验区内一项典型的制度创新,它体现了在投资领域“非禁即入”的原则,即除了清单上规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且不再需要政府事前审批。
“负面清单”事实上是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明确政府需要管的事,而不是无限制伸手。试验区采用这种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与新一届政府强调的简政放权、职能转变在本质上一致,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采用“负面清单”制度后,政府的事前审批权力会弱化,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却需要强化。
(二)境内关外: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
试验区建立在保税区的基础上,但与保税区的“境内关内”模式相比,试验区将真正走向“境内关外”。试验区将按照“一线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的要求,改革货物“先申报、后入区”的海关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凡符合国际惯例的货物均畅通无阻,不存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三)服务业开放:“鲶鱼效应”惠及民生
与WTO主要着眼于货物贸易不同,“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服务贸易”是试验区的重要任务。《方案》提出,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在此之前,由于开放不足、存在一定的保护,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国内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比如在财富管理方面,多数人只能选择存款或理财产品,在通货膨胀中资产不断缩水。在教育、医疗方面,好的学校周围一房难求,优质医院永远人满为患……可以利用试验区在海关监管上“一线彻底放开”的优势,开设一个跨境电子商务网站,让消费者同步购买全球的打折商品,利用这个平台提供关税代缴服务,避免了在目前的代购模式下,货物被查扣的风险。对外开放将影响金融、旅游、教育和医疗等多个服务行业,竞争主体多元化对老百姓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四)金融创新:率先试行利率市场化
2013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快马加鞭,从金融“国十条”出台、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到最新的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在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路上,试验区将扮演重要角色: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等。利率市场化会压缩银行的“法定”利润空间。但另一方面,试验区鼓励金融创新,也会给金融机构业务转型安上一双翅膀。
(五)资本项目可兑换: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试验区内最受瞩目的金融改革之一。试验区将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对资本输出有不少限制,推动企业走出去,首先要清除这些限制。此外,海外的金融资源非常便宜,有的区域贷款利率只有国内的一半。可以利用试验区平台,引进这些资源服务中国实体经济。试验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会让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局部连接。在开放的同时,国内的金融改革需要跟上,否则会产生资金价格的落差。
三、试验区将成金融制度创新试验田
(一)金融创新的两层理念
《方案》提出: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深化外债管理方式改革,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促进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或全球性资金管理中心。建立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方案》还提出: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支持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支持股权托管交易机构在试验区内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
(二)金融创新的催化力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商品货币化、货币资本化的程度加深与频率加速,金融创新不仅决定金融资本的效率与效益,也反作用于产业资本能否转型升级。因此在中国,政策限制是金融创新的拦路虎。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政策和体制持续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国的特区、先行区和自贸区的金融创新,都是政策、法制和体制创新的产物,也是政策创新推动资源、管理、科技、产品、市场创新的典范。
如果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政策创新则是产业创新的“启动力量”,金融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催化力量”。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破坏和创新的循环过程,这是所谓的“创造性毁灭”的理论来源,旧产业的创造性毁灭带来新产业的新生与发展。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就是由资本推动的先行者实现“价值创新”而后行者出现“价值毁灭”。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破坏”改变了二八定律,表现为“赢者通吃”,即99%的市场或利润为1%的先行产业或企业获得。
试验区如果通过政策创新因势利导,推动金融资源创新、金融政策创新、金融管理(包括监管)创新、金融技术创新,进而让金融工具(产品)创新的自动化进程与产业边界扩展形成比较好的匹配,实现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目标,有利于发挥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功能。
(三)警惕资产的错配概率
在中国,金融创新面临旧体制、旧组织、旧资源、旧管理、旧产品、旧政策的改革与创新,既有金融体制创新,也有金融资源、金融组织、金融技术、金融产品(工具)创新,因此,金融创新不仅是金融要素组合创新,更是金融领域整体的大改革。放松金融管制、放宽银行设立条件、取消或放松利率管制、取消或放松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允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业务交叉等,都属于金融业务创新范畴。这些创新推动金融市场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虽然提高了流动资产收益率,但增加了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竞争、利率风险上升,银行资产负债额越来越大,资产错配概率增大。
金融创新无止境,要用创新“对冲”创新的风险,无论是银行传统业务、银行支付和清算体系、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还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都持续在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将伴随着金融业发展相始终,试验区的金融创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的、可持续的、创新的思想准备。《方案》所述的“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则似乎暗示着试验区的利率市场化并不会一步到位,而是先资产(贷款)、后负债(存款),以尽力控制自贸区内外的套利行为。
四、试验区金融监管创新及金融制度改革突破
试验区被广泛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金融行业的对外开放。试验区有望放开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从事离岸业务,也很大可能率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利率市场化等,这些金融制度的试点都具有革命性,将对上海真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经济中心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方案》指出:坚决实施“二线安全高效管住”,……通过风险监控、第三方管理、保证金要求等方式实行有效监管。
(一)金融监管制度如何创新
1.处理好两个关系:“管”与“放”的尺度上权衡
尽管试验区的实施细则还未出台,但可以预见的是在该区域内,将给相关企业机构提供更大的自由度。但是,金融服务业放开的同时,相应的金融风险也会大大增加,甚至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这也就对该领域内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种在“管”与“放”的尺度上的权衡。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借鉴国外某些金融中心的监管方式,再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状况来构建试验区的金融监管制度。比如,具有较高相似度的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的监管创新给试验区的金融监管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蓝本。
迪拜自由贸易区自建立开始就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进驻,在这些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纷纷在DIFC挂牌营业的基础上,DIFC的证券交易所和商品期货交易所等市场也迅速建立起来。DIFC自建立以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制度上的设计,尤其是金融监管方面的创新:在DIFC区域内,成立了一个独立的风险性监管机构――迪拜金融服务局(DFSA),主要负责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机构执照授予及其金融服务活动的持续监管。该金融服务局可以定义成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机构,监管范围包括资产管理、银行和信贷服务、证券、集体投资基金、商品期货交易、托管和信托服务、伊斯兰金融、保险、一个国际证券交易所以及一个国际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所。DFSA的职责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政策和法律制定、授权、识别、监管、执行以及国际合作。DFSA作为监管者的权利主要来源于2004年DIFC一号法令――《监管法》的有关条文。DFSA这样一个高效率、现代化、独立性强的监管机构,更多地采用风险性、原则性监管的理念,使得迪拜国际金融中心逐渐发展为一个以安全、发展为导向的商业平台。
2.理念上两个关注:制度创新与模式变革
试验区的监管实践,也可以实验性地建立这样的监管机构,赋予该机构区域性立法的权限,并对自由贸易区内的相关机构准入及运营实行统一的监管。要实现这种监管上的创新在初期至少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不能满足试验区的金融改革需求,必须要在试验区内实现监管制度的创新。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护监会等三家独立的监管机构组成,实行分业监管。试验区内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放开也必然涉及不同监管部门的职能范围。虽然,我国大体上的金融业发展现状并不适合混业监管,但在试验区内,似乎“大金融监管”的模式更为便捷高效,可以借鉴迪拜的经验,设立一个金融服务管理机构。
其次,这次试验区的建立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实现金融监管理念上的变革,即尝试从规则性监管(Rules-based Regulation)模式向风险性监管(Risk-based Regulation)甚至原则性监管(Principles-based Regulation)模式的倾斜,这也是国际上监管模式变革的整体趋势。
我国一直以来主要采取的是规则性监管模式,即通过较为体系化的法律法规去规制相关市场中的金融活动。这种方式虽然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市场风险,但是由于规则的滞后性,一方面局限了市场自由度,很难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规制金融创新,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监管套利行为。
(二)金融制度改革如何突破
1.试验区建设最大挑战是金融问题
目前海外已有的成百上千个自贸区,尽管在功能、规模上不尽相同,但是大多数自贸区的基本特征在于鼓励吸引投资、推动贸易方面,给予充分的税率、利率优惠、通关便捷等方便。由于这些自贸区所在国家,在利率、汇率、资本账户管理和本币的可自由兑换方面,本身是市场化的、自由的(有些初期是非市场化、非自由的),因此其基本上不存在对金融制度的变革需求。
但是,试验区建设与海外多数自贸区最大的不同是,除上述提到的需要在非金融的若干领域变革制度外,最突出、最重要的是要求对经济全局最具冲击力和颠覆性影响力的金融也必须加快改革,否则,试验区的其他改革是难以向纵深发展的。其一,试验区与“区外境内”的中国其他地区将实行不同的金融制度与政策,所以前者只要真正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先行先试,则试验区与“区外境内”一定会产生利息差、汇率差,会进一步吸引“区外境内”其他地区的机构纷纷在试验区投资设机构,便于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筹资,也可能利用制度空子返回投资套利,冲击国内的宏观平衡。其二,试验区内的服务贸易其注册地和经营地往往是分开的,其大量的业务不可能局限于试验区内,在目前国内外利差、汇差不一致情况下,就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套利型筹资投资活动。倘若存在大量资金大进大出的套利交易,会给货币调控形成较大的压力。届时,央行必然会加大实施促进外汇流出或流进的“对冲”措施力度,则会加大非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力度。
2.试验区金融改革原则是放管可控
关键在于通过设立无形的银行“特别账户”这一“铁丝网”,才能坚守住“一线彻底放开、二线有效管制”的原则。
(1)一线彻底放开
在试验区内,金融机构的准入、金融产品的创新、汇率利率和本外币的兑换及去境外市场的筹资投资,一切按市场规则或国际惯例办。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放开,才有试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