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10-16 17:1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2002年我国毕业大学生人数只有212万人。【1】2012年底国家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从总体就业去向分布来看,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2】由于国际经济低迷,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内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对大学生的需求有所减少。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长不明显的同时,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却在大规模增长。用人单位在对人才招聘的质量把控上更加严格,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不可能完全得到缓解,再加上随着我国高校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短期内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还会有所增加,因此从较长的一段时期来看,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
二、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焦虑和失望心理
由于就业人数众多,所学专业与社会的需求相互脱节,自身的能力相对不足,对就业的期望值太高等原因,当代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很大。【3】当他们真正面对社会的时候,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特别是当求职屡屡受挫的时候,或者是看到别的同学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而自己的工作却没有着落的时候,那种焦虑和失望心理就更加严重。很多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烦躁不安、失眠、茶饭不思、情绪低落等现象。有的大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但离自身的期望值较远,因此也容易产生一种失望心理。
(二)依赖和等待心理
有的大学生独立能力不强,从小过于依赖父母和老师,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找工作时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专业等实际情况出发,而是完全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有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父母手中有一定的权力,他们会给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他们找工作时态度并不是特别积极,只是等着自己的父母或是老师安排工作。面对各种机会,不是积极地去争取,而是等、靠、要,因而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会。
(三)盲目自信和乐观的心理
有的大学生因为在学校或是班里担任一定的职务,学习成绩也不错,觉得自身条件很好,应该在社会上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因而过于自信和乐观。对工作单位挑挑拣拣,不愿到基层去,不愿到稍微艰苦的地方去,总是想着一开始便做一名白领,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和小事做起。
(四)从众的心理
有的大学生缺乏对自身求职的明确目标,只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对自身今后的发展缺乏规划,觉得别人去得多的单位就是好单位,别人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从而产生一种从众心理,以别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导向。这样造成的后果往往是选错了自己工作的方向,从而后悔不迭,甚至辞职而导致再失业。
(五)其他不正确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的不正确心理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求稳的心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留恋大锅饭和铁饭碗,因此一心只想做公务员或者是进事业单位,不愿到企业工作,为的就是求一个“稳”字。又比如一次定终身的心理,有的大学生认为找工作就应该一次到位,因此就只想找一份稳定和高薪的工作,而不知道在现代社会中,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现象。
三、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心理素质较差
现今进入择业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从小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独立性较差。当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也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挫伤,自我评价出现偏差,从而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容易出现害怕、沮丧等心理问题,有的人甚至会精神崩溃。在以后的应聘过程中就有可能因为恐惧、紧张、不自信,不能正常地展现自己的才能,而错失就业机会。【4】【5】这种情况在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因为自卑,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觉得自己的能力低人一等。有的人甚至不敢再去用人单位应聘,从而错失了很多工作机会。
(二)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但仍有不少大学生还存在着骄傲和自负心理,更有甚者甚至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种现象在一些重点大学更加严重。再加上教育成本的增加,不少大学生希望高投资能得到高回报,对未来职业期望值很高。例如不少大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都在3000—5000之间,有些人甚至要求更高。但现实是,不少单位开出的月薪普遍在2000以下,或者更低。当他们发现现实和理想距离太远时,巨大的心理落差随之而来。有的人十分向往大城市的生活,觉得只有生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活得才有面子。因此只应聘这些城市的工作单位,对一些中小城市或二、三线的城市不屑一顾。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用人单位往往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较高,竞争也更为激烈,对那些自身条件并不是十分突出,同时也缺乏一定社会关系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对自身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往往是他们找到理想工作的绊脚石。
(三)喜欢和别人盲目攀比
大学生之间特别是同班同学之间往往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攀比心理。有的大学生自尊心和虚荣心较强,平时就不甘人后。因此导致明明已经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和爱好的工作单位,但看到别的同学找到的工作单位比自己的收入高、工作也轻松时,心里就觉得不平衡,产生一种不正常的攀比心理,非要超过别人心里才舒服。有些人会因此放弃自己原来找到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到最后反而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当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时,又容易引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不敢面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不积极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当今社会的竞争十分激烈,落后就要被淘汰。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存在着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只有勇敢地面对这些缺点和不足,并且不断地去改正才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很多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愿积极主动参与竞争,而是等待父母为自己“托关系、找路子”,也就是俗话说的“拼爹”。有的大学生经过几次失败的求职经历后,因为害怕失败,不愿意再去寻找机会,把求职的事情推给父母或者学校,期望依靠外部条件或力量促成顺利就业。表现出被动、消极、逃避的迷茫心理。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帮助自己的子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学校除了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指导之外,不可能包办。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不少大学生自然就找不到工作。到后来,有些人甚至会对父母和学校产生一种怨恨心里,觉得自己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本事、官不够大;或者怪学校不够负责,因此才没能给自己找到好工作等等,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在现实当中,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具体原因具体分析。根据大学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潮流,找准问题的实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他们今后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针对现在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心理素质较差的特点,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特别是加强他们适应挫折的心理训练,要让他们懂得,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关键是要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学校要探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并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地抓,并且抓实、抓好。要及早开设必要的心理辅导课,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和训练,并且将这种心理辅导和训练贯穿整个大学过程。同时,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不断纠正他们在就业上的认知偏差,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个合理的期待,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能够科学地、客观地面对就业中的压力和挑战,勇于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消除各种紧张和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勇敢地参与社会的竞争。【6】
(二)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方向。但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所以他们在进行自身的职业规划时,往往只是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人甚至只是父母逼他们选择了某种职业方向,自己本身对此职业方向并没有任何兴趣。因此在这方面学校应给学生必要的职业规划指导。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爱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他们才能够学得进、学得专、学得快;其次,要让他们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让他们明白,他们将来要干什么,他们能干什么;最后,要让他们知道,通过这份职业,他们要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当然每个人的理想和目标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学校在这方面要做十分细致的工作,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兴趣、爱好,制定出相应的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应该切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可行,清晰明确,使他们能够扬长避短。要建立个人成长档案,以便对他们的职业规划进行检查和指导。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一定的能力,要想成功就业那是不可能的。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能力包含多方面,比如心理素质的稳定、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待人接物能力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等等。很多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懂得如何面对失败,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缺乏合作精神,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遇到专业技术难题无法解决等等,这些都是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如何提高呢?首先,要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要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并且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能够发现和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专业技术问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让他们知道,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要活到老学到老。而创新也是一种能力,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古人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建设实验室、联系社会实践点、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以便使他们能很快与社会接轨,并尽快融入社会。最后,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人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十分强调合作,如果没有良好的与人沟通、协调和合作的能力,要想取得成功是十分困难的。
(四)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当择业就业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大学生要积极运用心理调适的方法转化不良情绪。可以采取自我转化、自我宣泄、自我反省等方法培养理性思维,消除纠正不正确的想法,并推动自己向理性观念转化。如果经过这些心理调适还是不能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就要及时地寻求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的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训练,有效培养理性情绪,及时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下一个更大的挑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有差异的,学校除了要提供一些公共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之外,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案的具体心理辅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咨询要求。
(五)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新时期 就业 压力 心理健康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44-01
1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
1.1 就业的有利方面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在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改革转变过程中,科技兴邦、人才兴企战略被广泛运用,深入人心,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日益高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人力资本的增加积累、人才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人才强国的重要手段。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人才需求同步增加,从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诸多就业良机。
(2)日益规范的就业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随着高等教育体制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而渐趋深化,市场竞争机制被引入到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国家和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并保护大学生择业就业,同时,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就业信息网,及时提供大量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3)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丰富路径。国家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西部经济开放和可持续发展,东北老工业区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和高素质专业人才,从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舞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历史任务,造就一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守法制的“新农民”成为当务之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对于优化农村基础人才队伍结构作用至关重要,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涌入农村进行支医、支农、支教。
1.2 就业的不利方面
城镇复员专业军人、“农转非”劳动力等构成的城镇新增就业群体使得就业矛盾日益彰显,劳动力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人数和失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专业、性别的限制也成为若干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坚实壁垒,用人单位对资质要求提高,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都给大学生就业设置了重重障碍,给他们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
2 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2.1 期望值高,盲目追求高薪大企大城市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上更多倾向于生活环境舒适、就业环境好、回报率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对薪金、福利、待遇过于看重,就业心理不够成熟,就业态度不够审慎,就业选择过于狭隘。
2.2 对自己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对企业盲目应聘
不关注社会需求,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差、极度个人主义等问题几乎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他们对自己评估不足,不清楚个人喜好、特长、职业倾向,不了解企业背景、资质、竞聘岗位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就做出盲目选择。
2.3 缺乏足够心理准备
突然面对角色的转换,使得大学生心理准备不够充足,因缺乏理性思考而处于慌乱焦虑状态。多数大学生死啃书本,缺少社会实践经历,在面对就业选择中缺乏自信和主见。
3 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面对从学习阶段到就业阶段的人生重大转折的大学生们,其心理心智尚不够成熟,极易走进自负、自卑、依赖、从众、盲目攀高、盲目攀比和一次就业定终生的心理误区,甚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对其日后的就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阻碍。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要针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抓住几大关键要点:首先,要帮助大学毕业生学会正确评估和认识自我;其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择业观;再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最后,是帮助大学生克服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
4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
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利用心理学相关技巧和原理,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促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消除就业心理障碍,而构建的系列的就业辅导体系就称之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
4.1 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以自身才能、性格、兴趣的最佳状态和最有利环境等信息作为依据,设定操作性、可行性俱佳的发展目标,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可先设定长期目标继而细化为短期目标。其次,进行自我与环境的评估。根据自己的技能、学识、知识结构、兴趣爱好、道德水准进行自我评估,同时依据环境的条件、特点、发展变化等因素分析自己的适应性,从而达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趋利避害的目的。再次,扬长避短地选择与自己兴趣特长相匹配、内外环境相适应的职业,为事业成功埋下伏笔。然后,制定具体详实的行动计划,也就是职业生涯策略。最后,对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审视和回望,充分考虑一切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做出评估和反馈。
4.2 就业指导
以就业指导课为载体,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引导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迅速全面高效地与岗位结合,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同时从微观上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全面掌握有关政策和法规,避免择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立足长远从实际出发,审视自我、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教授并指导毕业生了解应聘程序、面试礼仪和言谈举止等应聘技巧,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4.3 大学生心理训练和心理辅导
针对毕业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团队精神等就业过程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展开集体式专项训练,可采取“招聘面试模拟、即兴演讲、情境再现”等方式进行。在演练中纠正错误习惯、克服羞怯心理和焦躁情绪,缩短差距弥补不足,为就业实战打下基础。针对特殊需要的毕业生可以实行问题解决式择业心理辅导、职业发展式心理辅导、消除不良心理方法的辅导等形式多样的个别择业心理辅导。
5 结语
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展开心理辅导,从而使其摆脱怯懦、自卑和焦虑的情绪,建立自信,勇于竞争,同时增强其挑战意识、承担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和有利的状态实现成功就业,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方鹏.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江苏高教,2009(1).
篇3
一、研究背景
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更希望每个毕业的大学生都具备自主择业的能力与分析社会职业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它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自我评价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能力;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能力,即选择目标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
国内有学者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研究提高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得出结论:即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这些研究为今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干预研究其他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在这些研究中,没有专门针对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专业的特点使外语类院校的学生更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其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的个性。他们更加注重个体,人本主义思想更为强烈,个性往往较为突出,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思想更为开放,思维更加活跃,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勇于探索,善于表现,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受西方的理性与逻辑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更加务实,更为实际,勇于竞争。因此,针对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开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特殊性。
本研究结合西安外国语大学作为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目标,借鉴前人的研究,并根据Betz与Taylor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操作性定义、职业生涯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生涯发展理论、霍兰德的职业理论、职业匹配理论,以及班杜拉的提高个体自我效能论述的四种途径,设计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辅导,形成可操作的、具有推广性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并丰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前后测的准实验设计,探讨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
以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大一至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团体辅导海报,在报名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20人组成实验组,20人组成对照组。实验组被试情况:男生10人,女生10人,大一年级学生12人,大二年级5人,大三年级3人,对照组与实验组同质。实验组接受前测、后测和三个月后的追踪测验,对照组接受前测、后测两次测验。研究者向未能参加的学生说明其他人更迫切需要团体辅导的协助,给每一位对照组成员分发小礼品,并把对照组同学定为下一学期的团辅对象。实验组接受每周2次,每次2小时,共8次的实验干预;对照组在实验处理期间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假设为:
假设1:实验组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在干预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干预能够提高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假设2:对照组被试在同一时间内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
假设3:干预能够产生长期效果,干预结束三个月后,实验组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和干预结束时的水平相比,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
(五)研究工具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彭永新和龙立荣,2001)。共39个项目,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采用五点计分,从1到5分别表示从完全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分量表或全量表分数越高,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总量表和各维度的Craombach a系数分别为:0.9366、0.7452、0.7997、0.8098、0.7674、0.6774;总量表和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656、0.580、0.525、0.511、0.601、0.599。
团体辅导单元活动反馈表。自编,全部为选择题,共10道题。通过让被试填写团体辅导单元活动反馈表,了解成员在团体辅导活动中获得的成长,和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最终为团体辅导活动的领导者提供改进意见。
三、团体辅导方案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一)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
使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和后测以及追踪测试,通过比较实验组前后测、对照组前后测以及追踪测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分值差异,来考察团体辅导的效果。
1.实验组前测和对照组前测差异评估
在团体辅导活动开始前,为了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量表测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活动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实验组后测和对照组后测差异评估
为了了解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上的变化情况,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了后测,且为了验证最终效果完全是由于团体辅导所引起,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本文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差值T检验的方法,考察后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上总分及各个维度评定结果的差异。经过统计分析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之后的实验组与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实验后测相比,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显著。
3.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评估
为了了解团体辅导对于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的干预状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实验组前测、后测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表明:经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的实验组前后测相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性提高,且差异显著。在五个维度上,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差异非常显著。经过统计分析表明,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4.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异评估
为了考察团体辅导前后未接受干预的对照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变化情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于对照组前测、后测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表明,对照组前测和后测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5.实验组后测和三个月后测试差异评估
为了了解团体辅导效果的持续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考察实验组后测和三个月后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的结果差异。经过统计分析表明:实验组成员后测与三个月后追踪测验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保持了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二)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
通过《团体辅导单元活动反馈表》的反馈信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改善并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成员在辅导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与成长。表现在:由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没有组织实施过职业方面的团体辅导活动,而本次的团体辅导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迫切的需求;成员们表示很喜欢参加团体,学习的知识内容很实用,学到了很多求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理解、思考职业方面的问题很有帮助,普遍认为自己对职业选择的信心上有了很大提高。
四、分析与讨论
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属于同质性被试。
经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之后的实验组与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实验后测相比,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显著。
实验组团体辅导前和团体辅导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经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的实验组前后测相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性提高,且差异显著。在五个维度上,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差异非常显著。统计分析表明,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状况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
为了考察团体辅导效果的持续效果,针对实验组进行了追踪研究。数据发现,实验组三个月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和团体辅导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没有差异,保持了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结果发现,实验组实验前后测之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之间,在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制定规划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在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问题解决维度上没有差异。经过团体辅导活动领导者的反思和后期对实验组成员的追访,归纳原因有两个:
第一,团体辅导成员中以大学一年级学生为主。他们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以及结束后均表示参加此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有着很大的收获,并且在自信心方面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涉及到实际的择业、就业等现实性问题,且实际的择业、就业除了应聘者本人之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社会在那一年是否会在本专业提供就业机会、硬件条件(如基层工作经验)是否过关等,使之产生顾虑,不能保证一定能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第二,团体辅导活动中关于实战演练部分,更多的是采用模拟现实中的面试场景,而并非完全真实的面试场景,与实际可能存在着一些出入。自己在模拟中面试过关,不一定代表着现实中也一样可以过关,所以造成成员的不确定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问题解决维度是与现实结合相对结合更紧密的维度。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
五、建议
在本研究所获得结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如下建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心理辅导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可以说,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一项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事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趋复杂,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脆弱。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若能持续并及时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突出问题,高水平开展就业心理指导,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谓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拥有更多就业、择业机会的同时,大学生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部分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虽从总体上看,多数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就业心理素质相对稳定,也存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就业认知有偏差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评价、工作岗位、就业环境等判断不清晰,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从而影响就业选择,产生多种就业心理问题。第一,就业期望较高。部分毕业生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的“三高”工作,就业期望和自我评价较高,有时就业取向脱离现实,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1],给其就业带来障碍,造成信心受挫。这一点较多地体现在一些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身上。第二,自我认识过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反馈,长期形成较低的自我认知,自我感觉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求职中,犹豫、退缩、信心不足,特别是遇到多次求职挫折后,呈现出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这一点在贫困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三,就业心态消极。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等、靠、要”心理,个别学生甚至持有“就业靠的是关系,不是能力”的错误认识,缺乏就业主动性或参与就业竞争的心理准备,而是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这一点较多地体现在大城市学生中。
(二)情绪调节能力弱
有些大学生在面对严竣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心理压力较大,心态不够平和,从而产生一些不良就业情绪和问题,影响其顺利就业。第一,焦虑心理。这是毕业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情绪心理。毕业前,很多大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工作与升学等矛盾,常常难以取舍,表现出过度焦虑[1],精神上紧张烦躁、心神不宁,特别是在择业遭受挫折后,焦虑心理更加严重。而这种焦虑心理如不能及时化解和调适,则会给学生求职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第二,抑郁心理。这是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择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增强,所遭受的挫折也增多,一些毕业生在就业中受到挫折,便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自我封闭、沮丧压抑等不良状态,有的甚至会放弃努力,自暴自弃。第三,偏执情绪。有的毕业生把其他同学找到待遇好、工资高的工作岗位认为其“走后门,有关系”,不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情愿失业也不就业,偏执地去追求所谓的“就业公平”;有的毕业生不根据自身条件、工作岗位要求等情况,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宁可待业也不就业,偏执地追求较高工资标准;有的毕业生无视其所学专业性质以及社会需求情况,坚持岗位偏离专业就不就业,偏执地追求“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些不良心理现象,必然减少他们的就业机会。
(三)从众攀比心理作祟
受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择业局限在某些工作岗位,与同学攀比就业岗位,陈旧的就业观念尚未转变,错失了很多就业良机。其中,一些毕业生从众心理严重,缺乏个人主见,受家长和同学就业情况“绑架”,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职业、“高大上”岗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不能冷静认识自我现状,只希望能比别人“高出半头”,却往往事与愿违,极易遭受就业挫折。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受严竣就业形势、高校就业工作、家庭环境氛围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主要可从三方面进行归因分析。
(一)认知教育不完善
系统的职业认知教育缺乏,这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少,社会阅历不深,在专业的、必要的就业认知教育缺乏的情况下,很难对自身产生较为完整的认知评价。深究其原因,一是辅导员针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认知教育较少,开展职业倾向、气质类型、个性倾向等测试极少,这样,造成毕业生面对择业矛盾,显得无所适从,心理负担加重,不能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二是辅导员缺少职业认知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无法切实有效引导毕业生清晰地认识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在认知态度上的稳定和成熟。三是高校尚未把职业认知教育列入学生的培养体系。专业教育之外,使毕业生无法准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二)心理辅导不系统
高校虽然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过受师资及财力限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工作开展得还不够系统。第一,高校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较少,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内容不多,关注少数毕业生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多,缺乏完整的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尚未充分认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极端重要性,未让更多的学生建立起足够的就业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第二,高校就业心理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够,多偏重于理论传授,缺少求职的健康心理和挫折实践训练,没有开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教育。当学生遇到择业挫折时,仍不知如何去有效缓解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第三,尚未构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学生—家长”三角支持系统,辅导员教育与学生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辅导员教育与学生家长就业观念存在分歧,学生择业与家长教育存在不和谐的一面,三者在就业问题上需进一步达成共识。
(三)就业指导不到位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已建立,并已配备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不过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多,无法针对所有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得就业工作相对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工作“缺位”。第一,高校部分辅导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认识欠缺,更谈不上开展相关教育和指导,加之依旧存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主要针对毕业生”的观念,未切实将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纳入低年级学生教育中。这样,造成毕业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力不强,临近毕业依旧找不准求职方向[2],错失就业机遇。第二,高校就业指导尚未将体验式或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广泛地应用于课堂。目前,主要就业指导形式仍以课程讲授为主,缺乏师生的互动。偶尔安排就业指导讲座,也多是讲解就业理论,缺少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实践分析和针对性指导。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多是三方协议签订、就业信息、招聘会组织等,缺少系统性的、连贯性的就业指导内容,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心理疏导、就业政策解读、就业现象分析等方面缺少,针对性强的指导措施不多。当学生面对陌生复杂的就业环境时,往往“心中无数”,不良情绪无法及时调节。
三、实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对策
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高校辅导员应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改进就业心理教育的实践与管理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一)加强学生认知教育
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自我认知和评价,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素质的基础环节。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调节情绪。第一,要实现学生自我认识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将自我认知教育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并辅以职业兴趣测试、气质测试等,使毕业生较早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准确地认识自我。同时,引导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和个性特征,客观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指导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科学理性地进行择业决策,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水平。第二,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择业在考虑工作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的同时,更应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影响,职业对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根据职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第三,要培养学生积极就业的心态,通过就业形势研判、就业政策解读、就业挫折应对、就业困惑解答等辅导,使毕业生全面了解择业环境,树立竞争意识,确立就业自信,提高抗挫折的能力,端正并不断调整择业心态,摒弃懒惰心理,克服焦虑心理,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主动择业。
(二)构建心理辅导机制
高校辅导员在推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作用显著,应积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学生活动、心理辅导等形式,探索建立起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第一,辅导员要确立“大心理教育观”,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授,辅助其他活动载体,延伸心理教育内容,拓宽心理教育途径,讲解就业心理困境案例,探索并建立从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科学衔接和有效沟通的心理教育机制,引导学生敢于自我面对,善于自我调适,正确对待心理压力。第二,辅导员要组织开展求职心理技能训练,特别是“体验式培训”,以小组讨论、情景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3],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并熟练运用理性情绪法、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适度宣泄法及松弛练习法等情绪调节方法[4],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理性客观地进行归因分析,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消除不良情绪。第三,辅导员要探索与家庭、学生建立“辅导员—学生—家长”三角支持系统,构建辅导员与家长联系制度,使家长的价值观、择业观与时迁移逐步与社会、学校、学生实现同步;探索构建辅导员与学生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个性化,加强辅导的针对性。通过这三者的结合,最终形成目标一致的就业心理教育合力。
(三)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伴随着高校就业工作不断向全方位、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辅导员作为学生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就业实际,将就业指导工作内容逐渐丰富,以适应大学生求职择业需求。第一,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学习、领会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就业选择,以便让他们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同时,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实时调整就业目标[5]。第二,培养学生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学生活动、暑期实践、模拟职场、素质拓展等项目的开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接触就业市场,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实践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环境适应能力和素质等。第三,拓宽就业教育和服务形式,积极帮助学生通过媒体、网络收集各类人才供求和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召开专场招聘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积极开展诸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求职择业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积极落实好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或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难题[6]。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高校应加强辅导员就业辅导技能培训,并积极支持和鼓励辅导员探索和实施开展就业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新措施和新手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拥有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戮力同心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敏华,.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93-94.
[2]童玲.高校班主任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策略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35):3279-3281.
[3]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6-128.
[4]姚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10):158-159.
[5]韩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6):106-107.
篇5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14-01
一、当代大学生典型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当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包括: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等。这些问题的形成与存在并非偶然的,而是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当前的大学生对于自身和社会没有充分和正确地认知。不能准确的定位自己最适合于做什么,自己所追寻的目标是什么;同时大学生对社会的就业环境,对各种性质的单位也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充分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是排除这些就业心理问题的必由之路。
二、现行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方法及其弊端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机构除了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以外,很难再有大块的时间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就业心理指导内容体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校不能形成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就业心理指导和服务体系。大多只针对毕业生班级,就业心理指导的时间是学生进入大四以后,与学生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一)从事就业心理指导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当前高校就业心理指导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由德育老师、学生工作处的干部及其他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或行政人员担任,专职人员都很少,并且缺乏专业化、职业化。工作人员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有丰富的经验,但在心理学方面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他们的指导还停留在经验层次,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指导水平参差不齐。(二)就业心理指导的内容单一,指导的方法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目前,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指导形式比较简单,内容比较单一,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形式,缺乏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未形成充分肯定的氛围。在指导的过程中,内容大多针对大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就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三)、就业心理指导和大学生的需求差距较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高校的就业心理指导的基本评价是:服务水平不高,对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影响。大学生对个人职业规划的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反映了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在大学生群体眼中处于盲区状态,也说明大学生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所起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模式的探索
(一)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入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心理辅导的具体要求。1、坚持长期性原则。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长期的延续性的事业,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不仅是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所开展的工作,而且要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开展好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使大学生从刚入学就开始关心将来自己的就业;理指导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注重个体性原则。由于学生的生理条件、心理特征、所学专业、家庭状况、成长经历不同,所以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过程中既要看到对所有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普遍性,更要看到对具体学生指导过程中的特殊性。要按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具体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工作队伍建设。就业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就业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胜任。这就要求高校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心理学等理论基础的高学历人员担任此项工作,专兼职合理配置,通过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使生涯心理辅导人员向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方向发展,确保就业心理指导的质量。4、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我国,把职业生涯规划应用于就业心理指导的具体事例还比较少,因此单纯依靠现有的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还有许多困难。这就要求从事高校就业心理辅导的工作人员在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不断实践中探索并和总结,完善现有的理论,从而形成适合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方法,切实有效的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困惑。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付尧(1981―),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常心理分析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5.14
[3]何晓红,白玲.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开始,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1.10
[4]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2004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5]韩翼样,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M],2003年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随着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由青年期向成年期发展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积极探讨有效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不仅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而且还能有效化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认知心理维度
当前,受就业制度、就业形势以及就业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认知心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依赖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每个就业者都必须参与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但部分大学生毕业生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发展不成熟,凡事过度依赖他人。二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个人状况,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影响,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就业行为的心理状态。三是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愿落后于他人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不仅导致大学生就业面过窄、延误最好的就业时机,而且还导致毕业生择业期望居高不下,“高不成低不就”现象较为严重。
(二)情绪心理维度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在情绪心理维度上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是自卑心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许多大学生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而,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勇气,总感到恐慌、惧怕,不愿接近陌生人、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二是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最为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满怀激情参与就业竞争,但面对国家需要、个人志向、专业发展等诸多矛盾以及多次受挫必然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虑。三是自负心理。自负心理在大学生尤其是名校的大学生身上表现最为突出。许多大学生自认为高人一等,在就业过程中过高估计个人能力、水平和在竞争中的地位,好高骛远。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就业环境的因素
一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每年向社会输出的毕业生人数在逐年递增,但社会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加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更是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二是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日趋多元化,但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仍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盲目追求就业环境和福利待遇,将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首选,忽视了职业发展前景、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三是就业制度不完善。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统分统包”“包当干部”的就业体制成为历史,本着公平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大学生就业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
一是人才模式滞后于社会需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许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的教育模式,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竞争能力弱,如许多师范类学生在校期间没参加过实习,部分医学类毕业生到医院实习的也很少。二是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针对性不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四大因素之一,一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即使开设该课程的也只是教一些礼仪知识或偏重于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就业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节作用。三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对落后。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各高校在加大就业指导的同时还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各高校对就业指导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高校职业生涯指导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系统的指导体系。
(三)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强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强也是导致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在心理上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盲目性,缺乏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对就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就业理念存在误区。受社会价值观影响,大学生在就业理念上存在着:不考虑所学专业和家庭情况盲目选择出国,因错过最好的就业时机,而从“海龟”变成“海待”;一心想进工作稳定的国企、福利待遇好的外企,对中小企业嗤之以鼻。三是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当前,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而大学生接触的环境除了家庭就是学校,为增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许多学生通过兼职或参加各种考试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但在兼职和考证过程中,所学的知识理论并没有运用到实践中,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没有随之得到提高,而且还带来了不良的情绪波动。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塑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是创造法制公平的就业环境。二是完善就业市场和服务机制。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市场应运而生,但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维护、监督、调解等职能的完善还有赖于高校、就业市场和就业争议仲裁机构职能的完善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在政府管理下,以国家为主体对特殊人群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增进其福利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应当依法享受社会保障。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保障制度不健全已成为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是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二是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加强就业心理咨询辅导。高校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高校应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教学中,实现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如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层面给予积极的影响,形成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就业。三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发展路径。高校应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大学生清醒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职业选择,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职业者角色的转换。
篇7
总体来看,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认知心理偏差。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职业等的认识存在偏差。例如,部分女大学生存在“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对事业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不足。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一般选择文字性、服务性的工作,认为具有挑战性、竞争性、创造性的工作风险较高、不稳定,不适合女性。二是情绪心理偏差。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部分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表现出悲观、焦虑的情绪,在各种压力面前心态失衡,紧张烦躁,心神不宁,难以自控。三是社会心理偏差。主要表现为虚荣心理、从众心理比较严重。部分女大学生不能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了找到一个让别人羡慕的职业,要求自己一定要进入社会知名度高、经济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的企业中工作。部分女大学生觉得大家都去的地方或从事的工作就肯定是好的,在就业时选择到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等毕业生扎堆的地方去,而不顾这个城市或者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偏差,不仅影响到其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影响其人格成长、行为养成等。为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必须纠正其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偏差,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女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积极向上的求职心态。一是应克服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自立自强,放下心理包袱,正确面对就业选择,以健康积极的心态主动适应社会。二是应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从个人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敢于以自己的实力与男同学竞争;应抛弃“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倾向,确立长远的发展规划,以平和的心态合理定位就业目标;多参加应聘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排除自身的一些负面情绪,培养开拓、进取、拼搏的精神,积累一定的求职经验。三是做好各种就业心理准备,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学会把挫折看成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机会,充分挖掘内在的优点与潜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第二,学校应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提高其情绪认知水平。一是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帮助她们及早进行职业规划,适时调整个人的职业定位,同时通过加大宣传成功女性典范如“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洋、奥运冠军叶诗文等的力度,使女大学生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增强自信心。二是设置心理健康、女性心理学等有针对性的课程,讲授求职心理健康、女性权益保护等内容,帮助女大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心理学方面知识,让她们能够运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女性的地位和发展,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三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进一步认识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女大学生克服悲观、焦虑、孤僻等消极情绪,开发幸福、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
篇8
论文摘要:在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就业心理辅导的几项对策:就业心理辅导从新生开始,应用全程化模式;重视培养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意识,训练就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丰富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加强就业心理的个别指导。
面对日趋严峻和复杂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探索新的内容和方式,向系统化、个性化、全程化、实效化的指导模式发展,以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此,笔者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在校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就业心理辅导的改进展开探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某专业一至三年级300名学生。
调查内容: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自我认知与评价、就业形势认识、择业意愿、择业方式、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就业心态及择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各年级学生就业心理。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将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随机发放给接受调查的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68份,回收率89.3%。访谈法采用约谈的形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30名,进行沟通对话,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家庭背景、职业兴趣、职业规划、心理状况以及人生发展设想等方面情况。
二、调查结果
(一)就业心理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持不乐观的态度,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比例分别是:大一46.67%、大二42%、大三34%。就业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自卑和困惑等。择业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盲目和矛盾的心理。近几年建筑类高职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希望寻找到合适、理想的工作。选择工作的过程实际是对自我、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认识和评估过程,学生认识不清、评估不准,不能平衡工作地点、条件、薪资、个人发展前景等现实情况与自身期望值之间的反差,或者和别的同学反差过大,发生心理冲突,矛盾纠结,进而产生失落、焦虑、困惑、自卑和犹豫等不利心理。面对就业感到焦虑的比例分别是:大一11.11%、大二23%、大三10%;感到恐惧的比例分别是:大一4.44%、大二2%、大三o%。因就业问题失眠的占2.15%。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比较自信,在遭遇心理问题时多数选择自我调节,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向专业心理机构求助。选择心理问题自我调节的比例分别是:大一60%、大二21%、大三76%。觉得自己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学生比例分别是:大一2.22%、大二40%、大三12%。遭遇心理问题时选择向心理教育机构求助的比例分别是:大一6.66%、大二58%、大三2%。
(二)就业心理倾向
就业心理倾向普遍的走向为务实理性。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分别是:大一86.67%、大二60%、大三78%。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呈现注重个人发展的特点。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所学相关专业和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地点和条件,注重能力的提高,注重个人资本的积累,努力拓宽职场空间,为自身创业和二次择业打下基础,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三)就业准备
调查对象中认为自己专业能力一般的比例分别是:大一35.56%、大二35%、大三15%。认为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勉强应付就业需要的比例分别是:大一46.67%、大二49%、大三59%。认真考虑职业规划的比例分别是:大一33.33%、大二23%、大三51%。而写了自我规划书的比例分别是:大一11.11%、大二49%、大三68%。可见,很多学生对未来的就业缺乏主动规划意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明确的计划,就业准备严重不足,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意识不强。
三、调查分析
参照其他地区院校的就业心理调查,如邱东升等在《师范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一文中提出,有46.8%的毕业生有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7.8%的毕业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有1.3%的毕业生可能有心理障碍。刘小兰等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并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一文中提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就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选择“不乐观”的学生占39.5%。刘文晓等在《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石河子大学的调查》中指出,有47.4%学生在入学后没有考虑过今后的就业:有65.2%的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张敏等在《新形势下桂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一文中提出,22.73%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任何就业准备。由此,可以归纳出当前大学生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包括: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让人满意,悲观、焦虑、困惑等不良心理现象比较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不足;就业信心不足,缺乏竞争勇气和意识;就业心理各年级显示出明显的差别和特性;选择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节的比例较大。
四、就业心理辅导对策
首先,就业心理指导应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各阶段相互关联,各有侧重。一年级新生处在适应期,他们虽然明白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专业学习、自我认识、职业认知和职业目标存在盲目性。一年级的就业心理指导重点是职业意识的培养和确立,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通过专业介绍和分析、自我认知和评估,以及自我职业认知测评、职业匹配测评、职业心理测评等专业工具,帮助学生对自我和职业有基本了解,形成个人初步的职业目标设计,将专业学习和就业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快进入状态,尽早为就业作准备。大二就业心理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心态、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方面做好准备,逐步具备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素质,向职业目标靠近。在毕业学年阶段,重点是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择业方法和渠道,学习和掌握择业技巧和策略,掌握就业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其次,应重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意识,训练就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就业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是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意识,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调查显示高职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备受就业问题的困扰,产生焦虑、退缩、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反映出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积极的就业心
理素质应该是自信乐观、敢于竞争,并且会适时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择业机制,决定了要通过竞争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通过竞争追求成功和理想。培养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竞争意识和积极向上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职业认知以及对环境、社会、就业形势的理性分析,这也是积极的就业心理的建立基础。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明确目标、受挫心理准备、积极暗示法、转移法、合理宣泄、变换角度、寻求社会支持、转移注意力等。
最后,应丰富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就业心理辅导参与人员的范围,加强就业心理的个别指导。每个学生的个人条件、家庭背景、心理素质、价值观、职业理想等各不相同,他们的就业行为必然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就业心理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在实施统一的就业心理指导之外,还应以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作为必要补充。通过心理调查、访谈以及设立心理咨询室、就业咨询热线、信箱、论坛等多种方式,及时把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收集各种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报告、座谈或者选择性地开展个别就业心理辅导,使就业辅导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也更具实效。
除了专职教师,还应该延伸到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社团、校友会、专业学会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用人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专兼职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多种方式,整合开发利用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和社会之间搭起沟通桥梁,将就业心理辅导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将就业心理辅导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宋专茂,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张敏,新形势下桂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0)
[3]邱东升,师范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5)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措施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短学期社会实践,调查社会上专家、企业家的反馈,总结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眼高手低自我评价过头。企业需要的是一批要为国家富强把职业当事业干而又干劲足、悟性强的年轻人,而不是单纯求职的人。现在有一些大学生对自己评价过高,不能领悟别人的精彩之处,是悟性发展的极大障碍。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有一定能力,但只是聪明而已,还达不到智慧的程度,总是把自己做的八分看成十分,把别人做八分看成六分,与别人相处很难。另外所谓学习好的“尖子生”都有工作不踏实、眼高手低、团队协作能力差、易跳槽等缺点。这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单位以后总感觉自己很了不起,其实连进门、打电话的礼貌规矩都不懂,企业对他们的培训往往要从最基本的礼仪开始。竞聘时口若悬河,一副非常有能力的样子,实习后发现什么也做不好。
2.事不关已,不负责任。企业的用人标准除专业素质外,最基本的要求是勤奋、敬业、忠诚、合作。有部分大学生面试迟到,过分追求工资待遇,实习期迟到早退,工作时上网玩游戏等。面对这样的不认真负责的大学生,谁还敢录用并把工作交给他。
3.怕吃苦、怕损失眼前利益。有部分大学生工作中怕吃苦、怕损失眼前的利益,不愿意在不同岗位上接受锻炼,他们不懂得经验的取得和得到别人的认同,是要损失一些时间和经历的。有的大学生很聪明,很快完成公司安排的工作,然后就出去玩,这种耍小聪明而不尽心工作的人实际上单位、企业是不欣赏的。
4.只知道挣钱,只顾自己。现在的大学生无论在知识面、知识的扎实程度,还有道德上都不如以前的大学生。在单位都不谈国家政策、国家大事,没有理想,只知道挣钱,只顾自己,很少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大学生企业很难录用或重用。
二、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各项知识技能及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基本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力资源,即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应用于社会生产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社会资源,即大学生参与社会互动时包括人际关系、组织领导素质等在内的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具体来说,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会受到系统的理论教育,会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及基本的应用能力,但大学生能否将这些理论知识及简单的应用能力转化为某项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将依赖于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大部分用人单位会对缺乏实战经验的大学生完成工作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处于劣势。所以,一份能够证明自己超凡的应用知识能力的履历表将有助于大学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增加求职的成功率。
2.人际沟通与交往技能。人际沟通与交往技能主要包括人际理解力,即理解他人语言的能力及领悟他人潜台词的能力;团队精神,即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即为了一个既定的标准,塑造出让组织文化认可的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沟通能力,即通过交流采取调整或与他人合作方式解决争端的能力。
3.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性格等诸方面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形成卓越就业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品质。
三、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些思考
1.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就当前而言,他们需要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尤其是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愤怒、厌恶、恐惧、内疚等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及时清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将是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也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这些心理辅导机构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就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途径,为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保证,也即是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2.开设人际交往课程,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培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一个途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就像大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一样,它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现在应开设人际交往课程,专项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知识和技能是参与就业竞争的必要因素,但与人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应该是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更应该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能力,为大学生成功就业,顺利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时创业者的智慧、胆识、能力、气魄将是一种全方位考验,大学生创业与大学生本人的品质、意识以及个性等个人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就应该通过组织开展多样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在确立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执行决定和开始行动的整个过程中锤炼意志、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最终形成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思维品质。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学生、学校和国家培养社会人材、衡量学校综合质量的重要工作。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相关的就业政策即时传递给学生。同时高校要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当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最后大学生自身要未雨绸缪,做好择业前的准备工作。要使每一个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培养沟通、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资本,做好职业定位,选择好自己适合的岗位,同时积极参加校园宣讲会、招聘会,并利用网络和社会关系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王乾丰.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J].硅谷,2009(8).
篇10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的落实,高校毕业生人数显著增多,与之俱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此外,受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影响,多数企业在惨淡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裁员,用人需求急剧下降,一部分失业失业人群同样需要再就业,因此,2013年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对这种复杂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为帮助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以探索。
一、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人才需求量的缩减使得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一些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将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拒在了门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存在就业恐慌和心理压力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恐慌和压力如果过大,则成为心理障碍。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感。一些毕业生特别是专科毕业的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很多硕士生、本科生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自己只是个大专毕业生,更是求职无门了。还有一些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或者是冷门专业的毕业生,盲目地认为较好的工作不会选择自己,给自己的定位较低,于是这些毕业生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在这种错误的意识影响下,他们失去了在就业市场拼搏的锐气,胆怯不前,对自己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开始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正是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使得他们错过了很多就业的良机,与那些本可以属于他们的工作擦肩而过。
二是自以为是。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优等生,是佼佼者,对自己定位较高,非知名大公司和实力雄厚的国企不去、非发达城市不去。他们在这种自以为是的自负心理干扰下,错失了较好的就业岗位,殊不知,那些理想中的大公司对工作经验和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这就会出现“一瓶不满、半瓶晃”的现象。
三是盲目从众心理。一些学生对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缺乏科学的定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科学规划,看到同学与某个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内心比较焦虑,盲从地也签订就业协议,受这种盲从心里的影响,势必造成未来职业取向的偏失。
二、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就业健康心理的制约
那么,是什么造成大学生出现以上这些就业心理障碍呢?我们对原因加以分析:一是学校对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宏观把握,对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苗头未能及时把握。二是学生对就业缺乏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心理准备不足,当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挑战时,与自身期望值相去甚远。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不能适时开展健康的就业心理辅导,有的学校甚至是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心理辅导工作,难免出现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把脉不准和误导现象。四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度不足,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忽视了学生存在的比较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
三、如何构建科学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就业心理是确保其顺利求职择业的客观需要,然而目前条件下我国高校所推行的传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带给学生们沉重的心理负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必须根据时间需要和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更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具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然而这种辅导缺乏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以,必须更新观念,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就业辅导工作之中,并采取讲座、就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错误的就业心理,以阳光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面对就业。同时,心理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心理教育课中, 老师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各种训练, 使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生存等能力得到提高, 使其转化为学生自身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并能够学会自我调节方法, 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 以一颗平常心正确审视自己,做到公正的自我评价。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真正收到实际效果需要及早入手,提前谋划,最好在大一时开始渗透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定期组织讲座、心理咨询、顺利就业的毕业生典型发言等活动,并针对不同学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如大学一年级,重点侧重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则树立就业观、大三则应该训练择业心理素质;大四重点培训就业政策、就业权利与义务等。三是高校应加大对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确保充足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并严格对心理教师素质的考核,以此确保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四是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不同学生可能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同,这就要在整体辅导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的问题开展重点辅导,做到对症下药,做好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 上一篇:境外项目管理制度
- 下一篇:小学线上教学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