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篇1

关键词:葡式蛋挞;制作方法;教学案例;案例研究

教学案例的分析应用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学应用手段,以案例形式进行教学能够使教师充分运用实践经验,并结合理论知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案例的分析应用,重在考验教师的整合归纳能力,从而形成系统、清晰的教学模式。本文以葡式蛋挞制作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以引用教学案例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进行案例应用与案例分析。旨在通过案例研究,促进教学案例分析更好地应用,使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充分发挥教学案例的引导作用

现阶段尽管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但课堂教学模式仍主要以基础教育为主,任何一种教学形式也无法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案例的分析与应用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并有效整合自身具备的理论知识,进而促进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使教师增强自身反思意识,这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加强反思,引导教师进一步总结与分析课堂教学,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增强教师的领悟能力,将理论教学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与实践能力。

案例研究能够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以相互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加强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不同的教学案例各有侧重,将各种案例加以整合处理,在熟练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整合,形成面向不同层次的教案,全面体现教学原理与教学规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并服务于课堂教学,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案例

1.课题:葡式蛋挞的制作。

2.教学目标:①掌握蛋挞液的配制技术;②每组完成15~16个蛋挞所需蛋挞液的制作;③每组完成一盘蛋挞的烤制。

3.教学重点:掌握西点基本工具的使用;掌握蛋挞液的准确配比。

4.教学方法:以视频为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在先;教师引导,完善学生思维在后;最后教师讲解注意点,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5.教学课时:2课时。

6.教学流程: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系统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展示蛋挞图片,并提问:蛋挞的制作分几部分,揭示制作主题。同时,针对葡式蛋挞制作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即关于蛋挞皮的说明:①每组准备15~16个蛋挞皮;②蛋挞皮的保存需要冷藏。

原料探究与解读:①播放蛋挞液制作视频;②学生回答所需蛋挞液的原料及用量;③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准备特色蛋挞所需的辅料。

制作工具探究与解读:学生回答所需工具,指出自备工具。

制作流程探究与解读:①学生总结制作流程;②教师引导补充;③学生关注,教师强调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内化学习内容与明确分工:①学生填写流程表;②学生商讨分工,填写分工表。

学生通过直观获得的感受,经过思维内化后,用笔头落实到纸上,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则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的环节,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重点部分。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葡式蛋挞的主要制作。其流程如下表所示(附表见下页)。

在实践环节,教师设计“复习回顾”环节,使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一起回顾流程,重点明确每个流程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此明确流程、注意事项与安全细则,对于制作实践来说事半功倍。

这次对于制作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要求学生必须进行最优化的小组合作,才能限时完成任务。在准备原料的环节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创意和个性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审美意识。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对于目前学生归位意识的缺乏,更需要重点关注和培养。在此实践过程中,关注并提醒学生安全事项。

最后,是教师的评价总结环节。一是蛋挞制作的评价总结,主要依据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色泽明艳、口味醇正、个性鲜明,并请学生提出还有哪些评价要求,师生共同总结、修改评价标准。学生对于作品,应该有自己的解读,所以应该尝试提出自己的评价标准。利用Inspiron展示,达到教学目的,即使学生从简单的模仿教师评价,到能够自己提出合理的评价标准,这是对学生要求的提升、评价能力的培养。二是针对卫生整理情况的评价。教师要表扬高效、卫生、整洁的小组,勉励动作较慢的小组,各组进行最后的卫生自查。评价总结对教师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有着帮助作用,有检查,有反馈,才能有进步,也才能着力促使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三、案例研究总结

本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情境构建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激发学生探索与尝试的兴趣,教师利用成功的蛋挞制作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蛋挞的制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把握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教师选择成功蛋挞的制作案例进行教学,符合烹饪课教学的需要,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案例的独特作用,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与研究下,引导自身进行自主思考与实践练习,最后促进学生顺利完成课堂学习目标。

通过本文的分析讨论,最终可得出结论:尽管学生对于烹饪课已不陌生,但是由于上课频率较低,所以很多烹饪课特有的课堂规范仍需多强调和关注。学生对于制作有热情,但是理性的思考不多,又是第一次接触西点的制作,所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案例分析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流程意识,并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中能有所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耀婕.回味无穷的葡式蛋挞[J].科学之友:上旬,2013(10):76.

[2]郝瑞峰,辛崇萍,俞黎黎,等.案例教学在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7):43-45.

[3]许文涛,程楠,朱龙佼,等.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183-184,186.

[4]武俊瑞,岳喜庆,乌日娜,等.案例教学方法在《食品质量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278-279.

篇2

【关键词】高校 管理沟通课程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84-02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已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要素,应该作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进行建设。管理沟通课程最早是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开设,在我国发端于MBA教学,于20世纪末作为MBA培养课程引进。10多年来,管理沟通课程得到快速发展,授课对象从MBA延伸到本科、硕士、博士、EMBA,受到了各级各类院校和学生的欢迎。广西师范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开设了该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也是应用性技能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整体职业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教学模式过多注重于理论知识讲授,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识的单向注入和学生的反复记忆,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考核评价方法上也较多是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简单,欠缺多样性,不利于学生提高沟通技能和实践能力。笔者在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探讨基于该课程的内涵建设策略。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贯彻体现内涵式发展实质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提高质量”是内涵式发展的本质与核心,体现内涵式发展实质的教育理念应当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应当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深刻领会贯彻体现内涵式发展实质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导向性作用。这就要求突破教师独白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观,把课堂看作对话与互动的过程,使“教”和“学”建立在对话的平台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师生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以讨论探索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实施的成效。

(二)追求课程“教”与“学”目标的一致。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将管理沟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沟通技能,实现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注重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促使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一致。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

二、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是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全面梳理整合教学体系。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技能型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涉及范围广。教学内容包括管理沟通理论、倾听、非语言沟通、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组织沟通、群体团队沟通、会议沟通、危机沟通、面谈、人际冲突处理、自我沟通、压力沟通、跨文化沟通、未来组织的管理沟通,等等;涉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际关系学等知识。为使教学内容更系统化,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把各章节归类到相应模块中(具体见表1)。

表1

教学模块 教学内容

模块1

管理沟通基础 第1-2章 沟通与管理沟通概述

第3章 管理沟通的理论基础

模块2

管理沟通技术 第11章 倾听

第13章 口头沟通

第14章 书面沟通(补充:阅读方法与技巧)

第12章 非语言沟通

模块3

管理沟通应用

第4章 组织沟通

第5章 群体、团队沟通

第6章 会议沟通

第8章 面谈

第7章 危机沟通

第9章 人际冲突处理(补充:竞合策略、充分授权)

第10章 自我沟通(补充:高绩效人士的五项管理)

第15章 压力沟通

第16章 跨文化沟通(补充: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沟通的影响)

第17章 未来组织的管理沟通(补充:网络环境下的沟通伦理问题)

注:以康青编著的《管理沟通》教材(人大出版社2012年第三版)为例。

(二)更新、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要与时俱进追踪课程前沿,删减陈旧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选取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改编设计符合地区管理特色的教学案例,设计适合学生角色扮演和模拟的情景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搭建合理的内容框架。

(三)汇集丰富的教学素材资源。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情景模拟设计、阅读资料、优缺点评价、五项管理―行动日志、案例、视频资料、教学影片等大量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学素材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三、实施多元教学方法,是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分教学模块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内涵式发展理念下,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不能固守单一模式,课堂教学应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满足实际教学为基准。除理论讲授这一基础性传统方法外,针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向能力提升的转换(具体见表2)。

表2

教学模块 教学方法

模块1

管理沟通基础 游戏教学

口述自身沟通实例

案例分析讲解

模块2

管理沟通技术 案例分析及判断改错

现场测试

演讲

案例编写

影视作品图片资料分析

模块3

管理沟通应用 案例分析讲解

辩论

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情景模拟

角色扮演

面试模拟

影视作品图片资料分析

自我设计

学生自主讲课

(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设课堂实训,针对模块教学内容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协作环节。考虑场地、道具等因素,设计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运用所学沟通知识的机会,出色地展示自我和提升沟通能力。

四、应用多元考评方法,是管理沟通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引入绩效技术,设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考核方法进行多次考核,让学生和老师都成为考核主体。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实施全方位、多视角考评,反馈互动综合评定,达到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请被考核学生自评,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我激励与调适,提高自我沟通能力,实现自我超越。请学生对被考核学生进行点评,一方面,改变传统只有老师对被考核学生进行评价的模式,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做点评的同学同时也得到了锻炼,学会分析,提高沟通能力,从而获得双赢的学习效果。如此,促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发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继而调整学习计划和方法。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息,以及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二)注重考评方法与教学方法的匹配融合。传统的单一闭卷笔试考核方法无法很好地检测学生理解运用管理沟通知识的情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期末考核不提倡死记硬背,可以采用情景录像题、工作实务题、案例分析题、设计应用题等多样化的分析应用类题型进行考察。平时考核与各模块的教学方法相匹配融合,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讲解、案例编写、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面试模拟、演讲等方式进行考察,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予以点评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升沟通能力。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与教学方法相融合,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教学效果呈螺旋式递进,实现将管理沟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沟通技能。同时,也可以扭转一些学生学习为了考试成绩的观念,和“重分轻能”的不良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纵使为了考试成绩,不认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思考与实践,不注重平时积累,不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靠考前临时抱佛脚,就无法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

内涵式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核心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管理沟通课程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今后要继续贯彻体现内涵式发展实质的教育教学理念,把该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通过与企业合作、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课程开发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康青.管理沟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魏江,严进.管理沟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4]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

[5]顾小存.感受美国高校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6]谢凡.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沟通》教学方法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7]杜玉波.提高质量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重点[N].中国教育报,2013-05-31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学院2014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005-02案例教学是指藉由案例作为师生互动核心的教学方法。详言之,案例教学法是指藉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挪威等西方国家,案例教学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在我国,案例教学同样受到各领域的推崇,得到有效的使用。案例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同样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积极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05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令人忧虑的问题。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门数不少,学时不少,教师也不少,但如何能够“入耳”“入脑”,真正起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吸引力,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呢?我认为,除了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要进行改革以外,最重要的是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进而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1.案例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入脑入心,化为大学生思想和行动指南的关键。引入案例教学法,使教学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学生学会自觉的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2.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调动学生“我要学”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是通过主动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教授的理论和观点。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人的一切潜能,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3.从案例教学的优越性来看,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多是采用一般讲授法,也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按照讲义或教材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有以下缺陷:第一,就是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很难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互动。第二,不利于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以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把理论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认真思考,寻找答案。因此,这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者的青睐,它对于改变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但就目前而言,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的贯彻和实施并不理想。这主要反映在:

1.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存在顾虑。有的认为理论课教学加入太多的案例会使正常的理论讲解陷入表面化;有的担心学生对一些案例的理解过于偏激而使课堂教学的局面难以控制;有的认为在案例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难度。

中的“事例”相混淆。虽然在实践中两者要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效果,但两者不管在理念上,还是教学过程中都是有明显区别的教学方法。“其一,实际的例子经常用来说明一项重点,而案例不仅要提供抽象概念的具体说明,更重要的是要引起讨论,协助学生从多元的观点,发展出分析问题的技能,并联系理论与实际,产生问题解决方案。其二,即使一个好的例子,也不可能有详尽的细节叙述,而案例的叙述较例子更为丰富。

3.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阅读或准备案例的讨论,使学生有更多反省和思考的机会,也鼓励学生对案例产生自己的解释;这与例子只由教学者在上课时提出,并依赖教学者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

4.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师案例选择太过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且用的多了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新鲜感;有的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机掌握不好,不能使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有的教师不能很好的协调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使案例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得不到很好展示。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选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实现教学要求的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要求其教学案例不仅要包含、融合学科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案例还要蕴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引导大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和现实问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则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三个特点,即真实性,即它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真实可信;针对性,即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帮助他们澄清是非界限;开放性,即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与探讨,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必要的案例教学的技巧。案例是由教育者挑选出来的,从案例选择的一开始就蕴含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目的逐渐实现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学生发表对所选案例的看法,教育者无法完全预见学生对于案例本身的所有见解,所以在实际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有可能偏离案例本身,甚至出现与教学目的完全背离的现象。这时就要看教师对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掌控能力了。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大胆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活跃案例讨论的气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充分发挥案例教学之长,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或双向学习为多向学习。二要加强引导。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随时注意把学生引导到坚持的立场和原则。当然,由于学生对理论观点的理解程度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千万不要随意地扣帽子、打棒子,否则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对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教师能够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对学生今后的学有裨益。三要恰当地点评。对案例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十分重要,它不仅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案例教学法的全过程之中,但点评总结最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进行点评总结时,要注意增强针对性,使学生有启发、有教益、有提高。

3.在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地位角色要多重化。有的案例在设置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做好前期工作后大胆让学生自己去驾驭与讨论,由同学自己来主持这场讨论,由学生自己来分析、讨论、评点,纠正出错的发言,以及掌握每位同学发言的时间,甚至对这场讨论作最后的总结等,都可以由同学自己进行。对有的案例,考虑到由学生自己讨论分析难度较大,宜由教师主讲。但是教师始终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提示、激发、引导是不可或缺的。也有的案例可由学生与教师共同主持与主讲。有时可由学生主讲,老师进行评点;有时可由老师主讲,由学生进行评点。这样就使教学始终处于师生互动之中。

4.案例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这里我们要自觉避免几种错误倾向,一方面,我们要避免案例使用的越多就越好的思想。案例运用的多会使课堂气氛活跃,但同时也可能会偏离案例教学法的宗旨,同时会使课堂的时间变得紧张,学生也会变得茫然,使案例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方法改革中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其不是万能的,要注意在实际教学中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会贯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主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要做好这份工作,我们就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将案例教学法更好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学中,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参考文献:

[1]钟铭佑,周世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初探[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独立学院

0. 引言

独立学院的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务实性的一线技术、管理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定位,然而独立学院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并未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它是高等院校理工、经管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为了解决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相关的问题而产生的,因此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其应用特色,其理论与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的可靠性度量、金融风险、保险精算、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且其内容与方法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科研、工作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目前我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状况令人担忧,许多问题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理论的讲解、逻辑的推导以及运算能力的训练,致使许多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缺乏兴趣。另外,教师常常忽略了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想和应用的讲授,致使学生虽然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概率统计知识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误使学生以为“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此,为增强学生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实际案例是解决当前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形象地解释抽象的理论与知识的要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将案例成功的运用于教学中呢?

1.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逻辑性强、理论抽象、枯燥难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尽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理论分析与定理证明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渐被枯燥的理论所消磨殆尽。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大力宣扬这门课来源于生活,并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学生始终不明白这些理论到底能用到哪里?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成功地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把书本上不变的知识应用到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中,既能加强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中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讲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生从不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其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中,在教师给出问题的引导思路后,学生要各抒已见,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胆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案例讨论结束后,学生需要写案例分析报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转换。教师不再是讲授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主要负责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课、记笔记,而是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案例讨论中,学生需要与组内成员互相交流,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5)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担负着把握教学进度、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的任务;同时在共同讨论中,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还能发现学生知识的薄弱之处,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并且教学更有针对性。由于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容易开阔思路,实现教学相长。

(6) 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更加和谐的关系。通过案例教学,教师与学生在课后的关系非常融洽,学生愿意向教师请教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也会给与一定的帮助,这样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2. 案例教学法在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在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大量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公式的推导会让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结合案例教学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使教学内容生动化。案例教学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1.教学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案例的选择是否合适。案例不同于一般的例题,必须有产生问题的实际背景,并且为学生所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或编制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要能够从这个典型案例的解决过程中得出一种分析、处理类似案例的一般性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其次,案例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再次,案例的选择要难易适中,尽量由简入难。在教学中,需要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案例来实现教学目的,比如教学初期由于掌握的理论知识相对单薄,就选择分析已解决的简单案例,等到知识达到一定量时就可过渡到分析决策型案例,这类案例应作为案例分析的重点。最后,案例的选择要强调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教师应选择紧扣时代热点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比较有兴趣的、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便于实际操作的案例,这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才会提高,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2.2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提供给学生以后,以方便讨论为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后,即可进入案例讨论阶段。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出讲台,更要做好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开展案例讨论时,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把握好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展,保证案例教学的重点突出,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案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讨论中,如何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师要研究的重点。首先,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从学生的表情中捕反馈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其次,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案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如何接受其他人的观点、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如何理解并借鉴他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需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思维,比起结果,更看重的是分析问题的过程。

2.3案例的总结和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讨论的思路是否清晰,分析的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等进行总结。总结阶段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堂该课的,教师要综合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点评,但不进行优先排序,以免使有些同学对自己的方法失去信心。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在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要给予正确的心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对于案例讨论过程中好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独特的见解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要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一次案例分析课的全面总结,一方面可以巩固案例讨论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回顾案例分析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写作水平。

3. 案例教学法在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也逐步在各类法学与金融课程中广泛应用。但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独立学院。因此,在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施案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适应于教材内容的案例。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是案例,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就需要有大量的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案例。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案例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案例教材明显不足,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搜集资料,围绕教学内容精心编制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教材,为实施案例教学奠定基础。

(2)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但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中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师结构相对复杂,除了外聘教师外,自由专职教师都是近几年参加工作的,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对案例教学更加缺乏经验,所以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案例教学,不能全面地对案例进行启发,也不能对案例进行深入、透彻地点评,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所以,要在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就必须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3)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学习方法不当。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要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广泛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对于长期接受“填鸭式”教学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尽管让他们有了新鲜感,并且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对于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导致学生不能全部参与其中,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4. 结语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其优点在于通过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入课堂,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法中教师在唱“独角戏”的不足。案例教学法不主张学生死记硬背,更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错综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学以致用。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点。但案例教学法在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尚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思考、完善它。■

参考文献

【1】傅文.案例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2-74.

【2】阮曙芬.独立学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11,13.

【3】赵姝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创新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24( 1):49-52.

篇5

 

一、高校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培训中存在问题

 

为了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在高校教师中开展培训工作。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该协作委员会成立了培训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编写了培训教材并组织认证了一批适合培训的教材,初步建立起了全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体系。到2003年为止,已在127所高校建立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共培训教师约30000余人。三年来,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培训人员的数量和培训的质量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教师对培训学习缺乏积极性。由于高校对教育技术培训没有特定的要求,而且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又没有较高的认识,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根据培训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十五”期间,应对10万左右的高校教师进行培训。按照这个安排计算,每年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在2—3万人左右,而2001年实际参加培训的教师只有1.4万余人,与预期的人数有较大差距。

 

第二,培训尚未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高校师资缺少严格的训练和认证,没有统一的考试要求,培训内容和培训的质量标准都得不到保证。

 

第三,培训工作不能持续有效开展。目前,各培训中心的培训模式均是采用面授方式进行。由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较忙,时间不能保证,培训的效果也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全国知名教育技术专家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二、创设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策略

 

如何促进和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构成合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体系,实施有效的教育技术培训,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技术的本质之一是利用技术手段,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与效益的目标。要让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需要依靠教师进行实施。教育技术培训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如何在高校持续有效地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解决上述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又如何改变传统观念、将教育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融合?又该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模式来保证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大背景下,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创设“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方案开始实施。

 

(一)创设“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指导思想

 

1.“大视野”

 

“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以高等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培训模式的实施背景,希望通过培训模式的实施逐步改变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只把教育技术视为教学手段、忽视它和教学过程有机融合的传统观念;提高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2.“一体化”

 

“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以系统化的方法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希望突破传统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培训体制和培训质量保障等方面“碎片化”的局限,避免教育技术培训的理论脱离实际、所学非所用、学习效率不高和学习效果差的局面,做到理论与技术互相融合、理论与技能共同提高并形成有内容、有方法、有组织、有制度保障的“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

 

3.“双能力”

 

“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以“双能力”提高为基本目标,即促进高校教师两种能力一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这一基本目标是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完善教学技能的目标相一致的。

 

(二)培训目标的制定

 

培训的目标为: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的指导方针,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使教育技术和教学有机融合,增强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提高。

 

此外,该培训体系对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在教育技术培训数量、培训内容、培训质量及其教学应用的效果提出了要求:在培训人数上突破万人,涵盖北京市属高校90%以上的教师;在培训方法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培训质量上突出实效。

 

三、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架构

 

(一)“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创设一个有效的“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第一步是正确了解、判断北京市属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笔者通过与北京市属各高校负责培训的主管人员座谈和问卷调查(调研对象主要是市属高校教师、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中教师占49.5%,实验人员占12.9%,行政管理人员占18.8%)等方式了解了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

 

1.对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

 

91%的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在改进教学方面有重要作用,74%的北京市属高校教师希望使用教育技术来改进教学,66%的北京市属高校领导对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很重视。

 

2.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程度

 

85%的教师视教育技术为一种应用手段,对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认识单一;把现代教育媒体视为教学演示工具,没有也不能很好地将教育技术和教学有机融合,也不能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媒体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对学习教育技术必要性的认识程度

 

89%的高校教师认为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非常必要,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制定教育技术培训的策略,中心聘请了专家研讨、制定了教育技术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

 

1.制订指导原则

 

在培训理念上,要使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训的第一步是使高校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在培训内容上,要适应教师教学应用能力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在培训方法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高校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培训目标上,要促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而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2.提高培训者水平以往教育技术培训是在北京市属高校内部进行的,培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培训质量,首先,将各高校自行组织的培训改为主要由中心统一组织培训;其次,通过聘请教育技术方面的专家统一授课,同时对培训者进行培训,普及、提高原有培训师资队伍的水平,从而建立一支合格的培训师资队伍。

 

3.制定培训大纲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北京市属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现状,中心组织制定了《北京市属高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一级和二级)》。针对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培训的异同,培训大纲注重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将教育理论作为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注重更新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二是将教育技术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注重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

 

4.编写培训教材

 

统一、高质量的培训教材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训实施的指南和纲要。以往大多数教育技术培训因为没有统一的培训内容,培训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为此,中心按照全国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大纲,组织专家编写了教育技术等级培训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一级)》和《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光盘。培训教材将教育理论、计算机硬件与多种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融于一体,统一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满足了教学需求和教师的学习需求。

 

5.采用个性化学习方法

 

教育技术培训采用的是理论加实践的模式,需要进行大量上机操作,因此中心采用了集中面授、教师上机操作的学习形式。为了方便教师的业余学习,满足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教师需求,中心还制作了多媒体教学光盘供教师在家学习。此外,还安排教育技术专家到市属高校进行专题辅导、定期指导市属高校教师研讨交流。

 

6.建立分级量化评估体系

 

为了切实有效地保证培训质量、评估培训效果,中心建立了一整套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模拟仿真软件考试题库系统,并配以相应的模拟考试练习指导光盘,指导高校教师在模拟环境下进行练习、考核和评估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经过有效的探究和实施,中心在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培训方法、能力评估四个方面进行了科

 

(二)“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完整框架

 

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实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改革[1]。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对高等教育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教育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是通过将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1.形成制度化保障机制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推进适合于信息社会的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是各个学校的重要工作。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保证。

 

2003年,北京市教委和人事局联合下发了(京人发[2003]52号《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计算机应用术水平(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教育技术等级考试作为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申请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中心每年统一组织两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由北京市教委统一颁发教育技术等级合格证书;在全国首次将教育技术等级考试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申请的基本条件;2005年实现了教育技术等级考试完全替代了计算机等级考核;北京市教委还将教育技术培训列为“人才强教计划”的组成部分,又一次拉开了高标准、求创新、讲实效、重能力的教育技术培训序幕。

 

2.完善培训教材体系

 

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中心在全国聘请专家成立了教育技术专家指导组,指导中心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在学习内容上,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联系大学教学工作,设计出千余份调查表,对已经参加培训和未参加培训的教师,针对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和在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征求对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2006年和2009年二次修改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重新编写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一、二级)》培训教材。

 

第二版教材从理论讲述到实际操作与第一版培训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性和应用性;软件技能操作方面本着从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选择了更适合教学应用的Office信息化办公软件和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去掉了教学应用较少且学习难度又较大的Flash和Dreamweaver操作软件。在学习形式上,以实例带动知识点,改变了原教程侧重软件知识点讲授的形式,增加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更有利于广大教师学以致用。在量化考核上,为了使高校教师能在实际真实的软件环境下进行考试,使所学、所考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中心探索设计了全真软件考试系统,使考试体系从仿真的软件环境转变为全真的软件环境。

 

为了进一步满足北京市属高校各学科教师的需求,实现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09年中心第三次修改和完善了教育技术等级培训的内容,重新组织专家编写了第三版《现代教育技术等级(一、二级)》培训教材,与第二版相比,第三版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编写体例上又有了较大的创新,内容更加精练实用。

 

第三版教材以丰富的实例贯穿知识点的讲授,加大了对案例的分析,充分切合教师的需要,让学习者以“DIY”的方式迅速掌握有关内容。在叙述方式上,第三版教材摒弃了传统的章节式叙述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模块一单元一环节一问题一学习材料一案例分析”式的新体例结构,采用了“情境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习者置身于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环环相扣的环节设置和问题引导将学习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3.实践在线培训的新方式

 

为了扩大培训规模和方便高校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中心2005年起开始筹建北京市高校教师网。经过2年的努力,将培训学习的8门课程全部制作成网络课程,教师可以自主在线学习,使中心编制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计算机网络课程三者构成了立体化的教材。2008年10月,北京高校教师网正式运行,除了为教师提供了教育技术远程培训课程以外,每年还为北京地区各高校5000余名教师的岗前培训提供了学习平台。

 

四、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一)实现“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一体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突破了传统培训模式在方法、资源、质量和培训体系等方面“碎片化”的局限,以“双能力”取向的培训模式将教育技术和教学有机融合,以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仅把教育技术视为教学手段的传统观念,用教育技术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整体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找到了一个有效、可推广的模式。

 

1.制度保障创新

 

在制度保障方面,北京市人事局和北京市教委共同认定将教育技术能力等级标准纳入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称评价体系,使教育技术培训成为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系列计划的组成部分,成为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和必要的能力成分。

 

2.培训平台创新

 

以教育技术为载体,以专家队伍、制度保障和全真模拟考试系统为支撑平台,通过自主编写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一级、二级)》培训教材和研发的教育技术培训网络课程,构建形成了“一体化”与“立体式”的现代网络培训平台。

 

3.能力评估方法创新

篇6

论文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部“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试办师范学院”政策的出台,综合性大学在培养教师方面的作用得以彰显。纵观近些年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不难看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改革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表现最为活跃。

一、改革认识上逐步趋同

(1)培养模式。目前,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模式形式各异,主要有三种:采用校中院独立设置师范学院的传统方式;整合式“2(平台)+2(模块)”模式;融合式“3+1”模式。由于各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在选择具体培养模式上也不尽相同,如厦门大学是厚基础宽口径的混合培养模式,青岛大学是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培养模式,苏州大学是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的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呈现“多课程、精内容、短课时、长学程、重能力”的特点。多数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均由五大模块组成,即教师资格类课程、教育理论必修课程、自主模块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也有采取改革公共基础课程、重组专业课程、以课程群的方式开设教育类课程和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来实现培养目标。其课程群包括:教育理论课程群、教育技能课程群、教育科研课程群、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群等。还有针对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提出设置方案,从课程的功能结构、类型结构、形态结构三方面构建三维立体的教育类课程结构模式。

(3)特色建设。特色建设表现为众多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在自身特色定位与策略的构建上作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有以“具有超前的办学理念”,“以‘新’、‘强’为特色建设追求的目标”,“用以变应变来强化特色建设”作为教师教育特色建设目标;有从“适应”转向“引领”,从“学术水平”转向“教育水平”;有“在‘研究’的状态下,培养、服务、引领”,“完善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成长的特点”;还有提倡把“教师教育深度融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中去”;以及“以多学科优势推动教师教育”,“结合专业陶冶‘师德’、‘师能”¨;以及“在‘研究’的状态下,培养、服务、引领”,“完善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成长的特点”等特色建设战略。

二、实践操作上彰显特色

1.模式设计

近年来,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从独立设置、定向培养、相对封闭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灵活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战略转变,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正是顺应了这种转变。我们重点考察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模式:

第一类是采取师范学院和专业学院合作的办学模式,即把原有师范院校内的文、理专业按学科性质,与学校相同或相关的学科专业进行有机整合,分设文、理学院,同时设立师范学院,由它们分别承担师范生的学科专业教育和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宁波大学采用“3+1”分段式培养模式:前三年不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相关专业院系学习基础课程、本学科专业知识和一些教育类选修课,第六学期根据学生自愿原则进行师范与非师范生的分流,第四年由师范学院集中进行师范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扬州大学也采取了这种模式。

第二类是相对完整的集中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于合并类大学中。其做法是原来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院合并后,成为新组建的综合性大学的师范学院,这种模式基本上保持了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这类学校采用“3+1”混合式培养模式:前三年注重师范生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集中进行教师教育专业训练,强化师范特色。这种模式

以青岛大学和集美大学为代表,而集美大学原相对独立设置的师范学院模式正在向师范学院与各专业学院合作培养师资的模式转变。

第三类是由原师范学院改制成地方综合性高校所采取的是分散培养教育模式。教师教育主要是将师范类专业以系的形式置于各相关学院,各学院统一大类招生和培养,或同一学科的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在一个学院内组织教学。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公共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概论等教师资格模块课程的培养任务和研究生层次教育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苏州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教师教育即为此模式。

2.课程设置

在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环节。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大学、宁波大学、集美大学引、大连大学、北华大学¨进行统计分析(2007年),各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概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课程结构上大致相似,基本包括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科研训练(体验)课程以及教育实习见习四部分,实习见习学分所占比例较大、理论和技能其次、科研最小。通过研究发现,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以其所具备的学术优势,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综合性提升师范性、师范性增强综合性”的教师教育办学之路,各校确有许多独特之处:

(1)教师教育均采取集中式管理模式。较之于将师范专业分散于各个专业学院的分散管理,集中管理和学的模式能够充分地将综合性大学中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融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2)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设计更加突出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为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各校均增设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内容;为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增设了自主学习学分、替换模块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在职前形成教师职业信念,获得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训练。

三、几点改革设想

1.培养计划制定应在时空上占据优势学段

在部分地方高校实行的“3+1”的模式中,师范生第4年由教育学院负责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教师专业教育。学生在修读教师教育系列课程的同时,要进入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加上找工作、考研的影响,如果组织实施不到位,“职前”实践训练效果不佳,培养质量就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应将教师教育培养模式“n+X”的界限淡化,将过去师范专业的教育学科课程改变为“教师教育模块”、“教师教育”专业辅修证书制度、“教师教育双学士学位”等立体化培养模式。对有从事教师职业意向的学生,在各专业完成两年学科平台课程学习的同时,从三年级开始,通过选择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实行分流培养,进入“深加工”平台。也可从二年级开始,利用暑假实行三学期短学程制,或双休日上课制,每学期开设3—5门“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按学分而非学年制实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渗透式培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就可获得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将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吸引到教师职业中来。夯实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行为等素质结构,为其从教生涯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结构调整应该以教师专业能力教育为核心

在课程结构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各校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平均占毕业总学分的13.72%(表1),这一比例相比过去有所提高(国外高校通常为20%~35%),但课程结构偏重理论,有关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偏轻,势必影响到初任教师的从教能力。

(2)必修课与选修课、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不平衡。目前,绝大部分综合大学在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且开设的选修课程数目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开设形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科研方法”未列入课程体系,而该课程在培养教师职后研修、专业成长和履职技能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科发展史对专业人才的研究立场、价值取向和学术责任的形成至关重要,应将“教育科研方法”“中外教育史”列人选修课的计划中。

(3)在教育理论课与技能课的比例上,技能课科目数量偏少,而且仅限于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法3门,缺乏一些智慧性的能够直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实用知识和行动策略类的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教育”“表达技巧”“对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引导方法”等。虽然有些学校提出微格教学,这种系统的仿真的教学训练课程,不会受到中小学教学实习条件的限制,但目前普遍只设一个学分,无法真正起到由“知”到“行”而后再“知”的互动训练的作用。因此,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改进实践教学内涵,实现实践教育、创新创业训练不断线,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实现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创新。教师教育学科应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它不同于教育学科,是专门研究教师培养与成长的特殊规律,并以此为对象,建立研究范式,形成自身的概念体系。应将《教师教育学》或《教师教育概论》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开设,旨在促进学生综合教学能力培养与训练,全面提升专业化的教师水准。

3.课程内容更新应该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

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存在三个问题:(1)课程面窄,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实用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求教师拓宽学科专业领域视野,具有宽广的知识底蕴。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既和谐又富有个性特长的人。而目前教师教育课程中,中小学真正急需的实用性课程少见,如“中小学道德品质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案例分析与研究…‘心理辅导与咨询”“校本课程开发”等。(2)关于教师职业信念、情感和道德培养的课程几乎没有涉及,应增设“教师伦理学”课程。(3)课程普遍是显性课程,未能体现地方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师教育的潜在功能。

4.专业技能实训应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师“从教力”的要求

篇7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统计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为当前社会技术应用的主流,数字化经济、数字化社会发展都是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上,数据无处不在。同时,互联网技术也推动企业会计转型,逐步由过去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处理模式发展到基于会计信息、会计数据进行经营管理的业财融合模式,数据分析成为会计人的必备能力[1]。作为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统计学”课程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我们对会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探索。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统计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要立足于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2],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借助于媒介环境中多个元素的混合,确保教学模式改革在统计学课程中实现教学效果的高效化和最优化。

1.1闭环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混合式教学设计要以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怎么解决”“需要哪些理论知识支撑”“哪些已经具备”“哪些还未知”,引导学生发现“未知”的知识,将其带入课程中去学习。学习完相应的知识后,最后环节要落在“怎么解决”层面,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真正解决问题。

1.2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以任务为驱动安排教学过程。首先任务方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然后任务须在限定时间内以多人协作方式完成,且前后多个任务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最后对任务完成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任务驱动式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和互助协作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心。

1.3线上线下教学设计原则

根据教学大纲对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专业术语、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调查研究五大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计若干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中安排预习资料、自学参考资料、讨论话题和测试题等资源模块。资源形式多样化,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短视频、音频和图片等。

2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统计学”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本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主要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整合利用超星学习通的通知、签到、分组、讨论、上传下载、作业、投票、互评和统计等交互功能,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形式推送项目任务及测试题,实时记录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及结果,配合微信、腾讯会议等软件与学生随时交流。

2.1课前先行探索

课前教学阶段主要是基于线上教学平台和资源,包括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一是问题导入环节,新知识点引入要结合身边的逸闻趣事或者热点新闻事件,注重知识的前承与传递,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兴趣点,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有助于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二是预习环节,学习通平台推送预习课件、短视频、相关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同时布置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在“讨论”模块踊跃发言,以此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三是先行测试环节,针对每节课教学内容,5―7个客观题形成先行摸底测试题,通过完成先行测试题目,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话题讨论和先行测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发现学习积极性较差或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及时采取相应的辅导策略。通过课前教学的三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先行探索”进行量化评价,基于学生完成预习任务、话题留言以及提交测试题目的时间和认真程度,超星学习通能够自动完成对学生预习效果的可视化分析。这些分析结果有助于教师及时修改课中教学设计、调整课堂教学环节设置。

2.2课中协作研讨

课中主要采取的是线下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内容涵盖三方面:重要的知识点、先行探索中出错率高的知识点、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完成后,及时跟进随堂练习题。通过学习通平台3―5个限时练习题目,题型一般为客观题。随堂练习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练习结果调整课堂教学进度。利用学习通平台“选人”“抢答”功能加强课堂教学互动,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提问回答式的互动形式,手机终端开展互动教学可以全体参与,尤其对于胆怯消极、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选人”“抢答”式的教学互动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要融于专业理论知识,为专业打造“私人订制”模式[3]。每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应根据专业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化设计,区别于财经类专业的通用案例和教学场景。本课程打造的是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因此在教学案例和实践运用场景方面均来自会计职业相关领域,基于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加强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用于解决会计职业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针对“统计学”课程特点,有部分教学内容要进行Excel和SPSS软件的实操练习。由于教学大纲没有安排相应的上机实验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笔记本进课堂,教师课堂演示完后要求学生单独或分组进行实操练习。实操练习选用的数据具有真实性,多采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作为教学数据素材。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统计学方法在会计专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商业敏感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

2.3课后巩固拓展

课后教学辅助对课程学习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可采用学习通作业与章节测试,学生在学习通平台线上直接完成,系统自动批改,答案及解析均可在系统中查看,学生根据答案解析纠正对知识点的错误理解,对于仍有疑惑的问题或者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实时在微信群里讲解分析,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在QQ群里拓展学习资料,也可以分享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网络阅读链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愿完成。每一模块教学内容完成后,公布各班学习情况,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以此激励同学们找到自身不足,持续保证自身良好的学习状态。课后教学辅导的过程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一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二是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学生学到了什么”可以通过客观性检测和主动性检测得知,客观性检测由教师在学习通平台的测试和作业随时展现,主动性检测由学生在学习通平台的讨论发言主述式反馈。综合两种检测结果,衡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中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学生希望得到哪些帮助等。基于课后线上学习效果检测、学生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和复盘迭代,促进线上线下教学形成良性闭环。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效果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较以前完全线下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能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加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课前通过超星学习通上的课件、文档和链接等教学资料进行线上先行探索;教师以课前预习情况为出发点进行课堂讲授,通过学习通APP发起课堂选人、抢答和讨论等环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课后加强线上跟踪,通过布置统计学作业、测验等任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多元化的特征,保证了“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3.2提升学生在会计专业中应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了师生的在线实时互动,以专业实践应用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方式创建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会计职业相关领域的应用场景,借助任务驱动将统计学内容与会计案例结合起来,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做中学”的混合式教学效果,沉浸式的课程体验帮助学生成长和提升,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

3.3实时追踪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根据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学情统计发现,学生线上章节学习次数达到2778次;签到9次,平均签到率92%;根据选人、抢答以及学习任务完成等情况分别设置了不同的积分,满分50分,积分30分以上的比例超过70%;课后作业及测验共6次,平均完成率94%,平均分为82分。这些统计数据说明学生线上教学参与度较高,任务达成度较好。实时追踪学生学习状态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双向互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4“统计学”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反思

“互联网+”时代,高校课堂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学生互联网原住民的特征,将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与管理中[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建立集体验、互动、考核、评价、反思于一体的学习场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对培养创新型统计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课程组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实践,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

4.1智慧教学工具很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互联网+”时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进行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迫切要求。超星学习通作为一款新型的智慧教学工具,功能强大、操作方便,受到了师生的欢迎。高校应当为智慧教学工具的推广使用提供便利,包括更新课堂教学设备、完善网络配置,通过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吸引更多的教师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2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

智慧教学工具和环境很重要,但是利用工具和环境的是教师。教师观念不同、能力不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成效也不同。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教师还运用过去的教学方式肯定是不行的。教师应该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教师优秀的混合式教学能力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但是很多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能力不够,不能完全做到有效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科学安排线上线下教学任务。

4.3混合式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加强

目前课程组教师以老教师居多、青年教师较少,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较多,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但是对混合式教学实践应用相对比较顺利。在混合式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整合每位教师的优势和长处,充分发挥课程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力量,形成教师团队的合力,以期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提升以及学校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郑峰,朱维维,吴琼.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教学改革探索——以统计学课程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22(4):22-24.

[2]李芳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统计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统计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20(36):50-52.

[3]吴佳.线上线下混合式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J].高等教育,2019(13):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