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观点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观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观点

篇1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属性;范式纷争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管理思想的出现是管理实践的产物。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是奴隶制兴起的直接产物( 肯尼迪·克洛克, 2002) 。较高一级的管理产生于希腊和罗马帝国时代( 小詹姆斯·H·唐纳利, 1982) 。古罗马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利用等级原理和委任、授权办法, 把罗马城扩展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组织效率很高的罗马帝国( 罗珉, 2003) 。人类管理思想的演进标志着人类从最初的求得生存而产生的自觉意识经过历史的锤炼—— 成功和失败考验的螺旋式上升, 最终成为人类社会前行的灯塔。人类管理思想的提炼大致经历六个过程: 管理者的需要、思想价值、时间性、提高和展现(AddrejA .huczynski, 1996) 。

把管理思想升华为一门科学, 以此构建管理学学科大厦, 是由发端于19 世纪末现代工厂制度下的“泰罗科学主义”完成的。不同于经济学, 管理学从一诞生就陷入到“管理理论的丛林”( 哈罗德·孔茨, 1961) : 人们对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管理学尽管较经济学年轻, 在其发展的一百多年里,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社会学科。从科学管理的确立到人际关系学派发展, 从“管理理论的丛林”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再探”, 从新人际关系学派的兴盛到新泰罗主义的回归, 管理理论丝毫没有走向统一的迹象。早期哈罗德·孔茨把管理学理论概括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及数量学派等六大学派。海因茨·韦里克( 1993) 继续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分类, 随着“丛林”生态结构的变化, 形成了11 个有代表性的学派。Huczynski( 1996) 按照市场接受度、争论性、独特性、作者声望把管理学派分为马克思·韦伯为代表官位主义学派,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 以法约尔、巴纳德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派, 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 以本尼斯、沙因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 以德鲁克、彼特斯为代表的大师理论学派。

二、管理学的学科属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三个根本要素, 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 范畴) 体系。研究对象是该学科的根本出发点, 也代表了该学科的本质属性。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方式与方法的学问, 它是科学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人们用特定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特定的研究对象, 便逐步形成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并借助词语以概念、范畴的形式加以表述。当用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概念、范畴积累起来, 形成认识或解释对象的理论体系之后, 便标志着这一门科学走向了成熟。而管理理论的分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管理”至少存在三个不同的理解。管理科学主义认为管理就是组织在即定资源约束下如何通过优化配置以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 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学派的视角, 认为管理就是从计划到控制的循环过程, 即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执行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若干活动。系统学派认为, 管理是将多变的客观环境( 宏观、中观、微观) 视为一个复杂系统, 为有效地实现系统目标( 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提高效率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等) 而激活人的智力, 优化配置系统中各种资源,并改变资源产出的一系列决策、措施、办法。概括起来, 上述认识最根本的分歧点在于管理学的人本主义主张和科学主义主张。也有人认为二者各有侧重分别形成管理学学科和管理科学学科。事实上二者有明显的“鸿沟”, 但也不是截然分离的, 二者的关系就像并行的两个车轮, 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 二者永远无法交融, 但也永远无法分离。弥合二者的鸿沟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这里以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为代表。和谐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现实基础在于“理”, 形式在“管”,“管”必须从“理”来实现。席酉民提出, 管理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 用不确定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 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互动作用, 实现整体的一致性。转贴于

另一方面, 人们对管理的对象或内容也还存在不同意见。管理学很多概念无论内涵外延均不相同, 分类方式合标准也不相同。从营运职能看, 尽管营运职能的决策过程都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过程, 但是它们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正如学者芮明杰批评的那样, 把管理限定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错误的, 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是有效资源整合的手段和方法, 他们本身并不是管理。为了调和矛盾, 学者们把上述对象称为广义的管理学研究对象, 把管理科学的内容也囊括进去了。狭义的研究对象则限定为管理的过程或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R·波普尔指出, 科学方法是由科学目标决定的, 研究方法和手段只相对于具体目的才有意义。克莱默( 1975) 认为, 管理思想来自于归纳和演绎推理, 它是一个应用于相当广泛的情境的系统化的知识。不少管理实践都是建立在传统方法和理论基础上的, 而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罗的思想上。

三、管理学的范式纷争

范式( Paradigm) 理论最初是由库恩( 1968) 提出的,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 共同的信念; 某种自然观( 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当一门学科的知识处在一个范式的指导下时,这门学科就处在“常态科学”(Normalscience) 时期。在范式的指导下, 科学家们不断研究、解决问题, 积累知识。但随着研究的进步, 必然会出现常态科学的范式所不能解释的“异例”(Anomaly) 。当异例多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导致知识危机(Crisis) 。后者将迫使科学家们去寻求另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 新的定律、概念、假设、价值、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范例出现, 科学就发生了一场革命(Revelution) , 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形成了。

把管理学理论范式分为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 这种分类方法的突出意义是强调管理学理论范式追求的目标。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者泰罗信奉的哲学, 就是“科学理性主义”或“工具理性主义”。他第一个把科学方法运用于管理当中。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认为追求经济利益是人的理性的主要表现。它强调通过劳资协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最小的付出使劳资双方得到最大的利益。行为主义学派通过霍桑试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向“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和人的因素上。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Human Relations Theory) 通过对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的揭示, 对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维度作了四个方向的拓展( 罗珉, 2001) : 单个行为主体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人,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Relations) 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首要因素; 组织是人们希望实现自导、自治、自我负责和自我实现的场所; 群体(Group) 总是通过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和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其蕴涵的理论假设是, 组织善待员工, 员工会改进工作态度, 并不断增加满意度和承诺感, 这种态度会影响行为, 反过来促进组织绩效的改善。如果按照库恩的范式革命学说, 在两个范式之间, 存在四个阶段:范式Ⅰ常态科学异例危机革命范式Ⅱ。这里的常态科学是指在范式I 指引下积累的知识; 异例是指范式I 不能解释的新现象; 危机是指范式I 从根本上受到怀疑; 革命是指范式I 全面崩溃。人本主义取代科学主义如果是一场革命的化, 那么将是一个新的范式的诞生。在无法调和劳资纠纷时, 泰罗主义学说出现了异例, 但是说泰罗主义出现了危机, 是不符合管理思想史实。Huczynski 指出, 人际关系学派从未偏离过泰罗主义的思想范畴。正如梅奥( 1924,1925) 在对霍桑研究报告的解释中看出: 工厂内友好宽松的管理氛围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这种因果关系可能逆转( 生产的高效率会使管理气氛宽松) , 管理者仍然能够看到他期待的东西。人际学派的动机思想强调管理刺激和控制、非正式群体的社会作用力、社会满意度和产量定额等因素的重要性。梅奥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通过咨询和领导技术重建人与社会平衡的新模式。事实上, 人际关系学派倡导加强了管理者的中心地位。而管理者的中心主义恰恰是肯尼迪·克洛克认为导致管理终结(ManagementEnding) 的元凶。因此, 割裂不同学派的历史联系性是错误的。正如罗珉( 2005) 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从管理学诞生开始, 一直主导着管理学的发展。它们都是管理学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都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 总结

总而言之,管理思想家们所选择的众多路径、取向或“范式”, 是可以兼容、互济的。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相互间应当宽容、共处。对因理论和方法不同而出现的“分歧”,不必急于达成“一律”。管理学研究不断涌现新的“范式”和多种“范式”并存, 管理学界出现不同的流派或“学派”, 是管理学走出“丛林”的征兆, 也是有利于管理理论研究繁盛的好事。

参考文献

1.肯尼迪·克洛克,琼·戈德史密斯著.王宏伟译.管理的终结.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篇2

校长的角色定位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到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断言:“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可见,“校长”这个名词不是“权威”,不是“官职”,也不是“荣耀”,而是一种“责任”。

“学校要在校长的带领下形成一个懂教育、有理想、有水平的教育共同体,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把学校办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校长是学校的旗手,他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领导的智慧、对学校前途的憧憬,并且能够带领全校教师员工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校长要亲自抓教学,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把学校办成人才成长的摇篮。”

的确,校长是学校的关键。成为一个好校长,不仅是校长本人良好的愿景,更是一所学校,一方教育的美好愿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这一要求,也体现了国家意志对校长工作的直接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能做成什么?

首先,校长要树立大局意识,铸就教育信念,要以国家赋予的责任感、时代要求的使命感为己任,置身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去思考学校办学,要对教育的规律,学校发展的规律、师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依据规律来管理学校。

校长必须有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必须有专心致志从事教育事业的精神,真正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师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校凝聚力和稳定教师队伍;校长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要引领学校的精神“风向”,努力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校长的管理视角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是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学校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学校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还在于发展教师,影响家长,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所以,校长的视角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还要关注教师,关注家长,并通过积极有效的管理行为实现对以上三者的正面影响。

校长的第一视角应该是教师。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决定学校教育品质的关键人物是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校长要应该充分重视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通过学校文化的构建、不断的师德建设和业务学习来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职业认同,并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真正拥有职业的尊严和幸福。

校长的核心视角应该是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生长规律,要关心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和成才观。把“立德树人”最为学生培养的最高目标和追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

校长不可忽视的视角是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家庭教育特别重要。学校要通过对学生的教育来影响和带动家长的变化,实现“小手牵大手”的教育效果;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的家长教育形式,培训家长掌握一点儿教育知识,懂得一点儿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引导家长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与孩子沟通;要扎实开展家委会工作,更多的和家长联系、沟通、研究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使家长队伍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

校长的工作策略

再好的教育理想不通过实际的行动,也无法实现;再好的办学追求不通过真正的实践,也无法到达;再好的教育理念不通过策略的工作,也不可能成功。学校的发展,要求校长必须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必须有自己的工作策略。

新时期的教育价值是“让每一个人都实现有尊严的发展”。因此必须把每一个个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都归属于一个团队,更新每一位学校成员和家长的生存方式,实现自主发展,获得内在尊严。校长应该把以下四个团队的建设作为管理工作策略,并以此为总抓手,实现学校管理的大迈进。

1、打造一支优秀高效的班子团队

强化领导班子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高尚的情操,保持阳光的心态,树立“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加强班子队伍学习,提升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突出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模式,把管理的侧重点落在关注和引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发展上,落实在对工作的梳理和分析上,落实在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的提升上。2、建设一支敬业奉献的教师团队

通过团队整体评价,团队择优评价等多角度培优评价方式来引领教师团队合作,让每一个教师因同伴的精彩而倍感精彩,因同伴的优秀而倍感优秀,快乐着别人的快乐。教师不再是工作的个体,而是隶属于一个教研组、办公室或者级部的整体,通过名师工程建设和教师发展梯队建设,带动教师的整体发展。

3、形成一批阳光向上团结协作的班级团队

班级是学校最小的单位,也是学校最“有机”的单位,是缩小版的学校管理。良好的班级文化,积极的班级氛围,良性的竞争格局,协作作的学习环境等都最为班级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通过有特色的班级团队建设来来带动整体育人工作。

4、培育一支奉献乐施的家长助教团队学校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引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把思想觉悟高、心态健康积极、尊重教育乐于奉献的一部分家长组织起来成立家长委员会,并通过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培训和引导,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左膀右臂,成为引领其他家长朋友们关心教育支持学校发展的榜样,为学校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篇3

关键词:流程;管理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69-02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一味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经验的教育和传授,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问题的解决方法。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应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和推广案例教学。目前,在案例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就是往往把案例教学单纯地理解为围绕着案例而展开的课堂讨论。其实,一堂完整的案例教学课,既包括案例教学的实施,还包括案例教学的准备和案例教学的评价,是一个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的完整的工作流程。

一、充分做好案例教学准备

案例教学准备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阶段,重点做好案例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和案例教学保障三项工作。案例教学设计,主要是明确教学目标、编写或选择教学案例、制订教学实施计划。课前准备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即熟悉案例内容、预设课堂讨论问题、集体研究实施方案。案例教学保障包括教材、教具、技术和场地保障。案例教学的场地设置,要方便学生听、看,方便教师指导,方便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通常可灵活采取环形式布局、集团式布局、对抗式布局等多种形式。

在这个阶段,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及早动手。案例教学准备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通常一堂案例课的教学准备要持续3—6个月时间。其间要完成搜集编写案例、组织试讲试教、组织实践性教学、充实完善案例,然后才能正式进入教学。二是任课教师要亲自调研、搜集、编写案例。一般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任课教师可以在借鉴、吸收、消化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但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对使用的教学案例要了如指掌,准确掌握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细节,把握案例的实质和关键。如果教师不亲自调研、编写案例,就难以做到这一点。即使是采用别人编好的现成案例,也要采取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案例的详细情况,做到胸有成竹。三是高度重视预演环节。案例的情景通常比较复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难以预测,要真正上好一堂案例课,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有时,仅凭任课教师个人智慧难以实现上述要求,必须集中教研室、教学组力量,集思广益,加强预演,明确教学步骤,确定分析思路,力争通过预演,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想全想细,做到有备无患。

二、周密组织案例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教学对象特点分步组织实施。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可按照布置作业、个人学习、小组研究、课堂讨论、总结归纳、成绩评定等六步进行。

1.布置作业。就是明确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介绍案例来源和相关背景,提出作业要求,划分学习小组等。可采取在课前下发案例材料、课堂介绍案例等方法进行。有条件时,也可采取请案例当事人现场介绍,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布置案例作业。布置作业的时机,通常选择在理论课结束前,当堂布置。如果案例内容较多,学生作业量较大,可以在课堂讨论前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布置。

2.个人学习。个人学习是学生熟悉案例,进入角色、独立思考研究的环节。要求学生一要阅读案例,进入情况,发现问题;二要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出案例所提供和隐含的所有可能影响决策的因素,同时,找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三要尽可能详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四要形成文字材料,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初稿。

3.小组研究。小组研究是指在小组范围内,围绕预先设定的主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通常按照预先建立的学习小组,组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方案。建立学习小组应充分考虑课程性质、教学要求和个人特长等因素,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的效果。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籍管理 思考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结合社会力量合作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新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举办模式的一种创新,对有效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独立学院的学籍管理作为教务管理核心环节,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水平高低, 另外,独立学院学籍管理也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是指学校依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法规,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所进行的质量考核及管理。它包括学生的入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纪律与考勤,升级与留级,转系(转专业)与转学,休学、复学与退学以及毕业资格与授予学位资格的审核及证书发放等。它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较强的管理工作。本人在独立学院教务处有多年学籍管理经验,就目前学籍管理状况提出几点思考。

1 目前独立学院学籍管理状况

高校学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它综合反映了学生在校阶段的各种变化情况,是学校了解、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主要途径,更是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决策的重要依据。

2007年3月3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其中:“第一条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办学行为,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据《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实行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是政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高等学校招收的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本专科新生学籍注册工作实施监督的管理方式。”这充分说明了学籍管理在高校管理当中的重要性,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加强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学籍的管理, 在普通高校入学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基础上,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要求对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学年电子注册,并要求各高校要开通学生学籍查询网站,各省教育部门还要对各高校进行检查或者抽查,尤其是对独立学院检查更为严格。

教育部的各项规定有力地督促了独立学院加快完善自身的学籍管理制度和管理的规范。但急剧增加的学生数量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的很大压力和困难,学籍管理人员必须处理和完成比以往多出数倍的工作。虽然工作量增加数倍,工作难度增加,但在处理学生的各种学籍问题上,必须做到正确、公正、合理,都不能丝毫懈怠和马虎。

2 目前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应高等教育普及的需求而大规模地成长起来,自2003年起规范发展以来,仅6年时间。虽然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现在的规模比刚成立时翻了5-10 倍。但是,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核心的学籍管理一直都比较滞后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学籍管理制度落后

学籍管理制度包括与管理人员有关的管理体制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学籍管理规定两方面。在管理体制上,很多独立学院招生规模扩大后,学籍管理还未从以教务处为主的管理体制中摆脱出来,不能充分发挥院、系两级部门自主管理的优势。在管理规定上,一般独立学院都能及时地贯彻上级教育部门颁布的学生管理规定的精神,但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学籍管理规定的内容较少,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层次多元化的要求,不能给部分特长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2.2 积累的学籍管理经验较少。

办学历史短是独立学院的一个硬伤,这决定了她的办学经验欠缺的劣势,这一点同样体现在独立学院学籍管理方面。①.操作规程不熟。学籍管理的操作规程较多,包括转学、转专业、留级、休学、复学、退学等,要完全掌握这些操作规程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独立学院学籍管理人员大多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青人,往往对部分发生少的操作规程比较陌生。②.文件精神理解不透。针对学籍管理,教育部和教育厅经常会出台一些相关的文件和通知,而独立学院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偏少,对部分文件的精神理解不够透彻,因而影响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③.应对突发状况能力有待加强。学籍管理是程序化非常强的工作,每一步都是“有章可循”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家长和学生因为对学籍处理不满等原因可能过于激动,采取一些其他措施企图更改学籍处理决定,这种突发状况通常会给独立学院的学籍管理人员带来较大的挑战,而他们的应对能力也有待提高。

2.3 过度依赖母体学校学籍管理模式,缺乏一定创新

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学校无形资产延伸办学,由于依托母体学校教学资源,使得独立学院学籍管理仍沿袭着母体学校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而母体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针对的是“一本”或“二本”学生群体,相对独立学院三本的学生来说,文化基础较好,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学习勤奋度要高许多,这就给学籍管理部门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3 如何做好独立学院学籍管理工作

(1)强化服务意识,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学生是学院发展之本,学院要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认可的高素质的学生,只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院才能发展,因此,所有的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2)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规范之根本。独立学院应当适当放宽转专业的限制条件,允许有特殊专业兴趣或志趣的学生在规定学期和规定时间内申请转专业。独立学院应当优化学籍异动操作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3)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作用,加大学籍监管力度。

学籍管理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建立完善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实现学籍网络化管理。同时通过建立完整的学生学籍信息资料档案,实现对学籍管理过程的监控,减少差错。

总之,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和完善学籍管理工作,对实现新时期的教育目标,促进教学改革,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需转变观念,改革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面对新的形势,结合独立学院特点,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不断探讨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建立起科学的学籍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2] 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

篇5

关键词:学分制 教学管理 管理模式 教务管理

随着现阶段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学年制的教育模式已全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正进行着以学分制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改革。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学生取得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因其教与学更灵活、更深入,与时俱进,从而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结合笔者七年来教务管理工作的实践,试就顺利实施高校学分制,如何建立新的教务管理模式进行了探析。

一、学分制管理的主要特征

现阶段,我校已全面实行学分制,其主要特征有:

1.管理对象转向个体。在原学年制模式下,教学计划的制订、成绩管理均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管理相对稳定和集中。而在学分制模式下,管理对象转为以单个学生为主,学生可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自主选课,课程属性、授课教师、时间安排、学生选课人数和选课的跨度(跨年级、跨学部、跨专业)等都具有不确定性,致使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选课大相径庭,其管理也相对复杂得多。

2.教学计划执行的不确定性增加。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不同的专业课程,允许学生结合专业体系的构建和社会的热点跨专业、跨年级选课,这无疑增加了教学计划执行的不确定性,给教学管理诸如排课、成绩管理等增加了难度。

3.学分制实行后可能导致修学年限的不一致。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入学时按大类招生,即前两年按大类培养计划执行,后可自主选修专业课程及辅修专业、双学士专业。学生由于先修后修,选课人数等原因,导致每个人的选课不同步,个人的修学年限可能存在差异。

4.学校教务处与学部、院教务办的合作处于动态之中。学年制的教学计划是相对固定的,教务管理相对处于静止状态。而学分制的实行,势必造成教学计划所涉及到的内容受制于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原则指导,即在日常运行中,我们要处理的信息更加繁杂,教学管理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二、完善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对学分制的认识

实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顺利实行,离不开学校方方面面的配合。从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看,仍需加强思想观念方面的认识,自上而下形成一种氛围。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课程培养计划调整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提升选修课的比重和质量,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循序渐进,制定详细合理的选课制度

学分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原有的格局都有一定的冲击。教学是学校管理的中心,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学分制应从学校的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上,制定出详细合理的选课制度,减少多方的误解,共同配合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3.强化教务管理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

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无疑比以往更为繁杂,应切实提高教务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加深了解学分制条件下教务管理的各项流程,运用综合教务系统进行分门别类、繁复冗杂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时俱进,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和技能,保障教学工作的稳步运行。其次,要鼓励教务管理人员深造学习,不断创新。充分利用自己在管理第一线的优势,以新视角、新高度总结学分制下的新特点,新情况。

4.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

实施学分制,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供需与自己的兴趣,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合理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我校现已全面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执行大类专业学习制度,前两年开设基础课和平台课,专业课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一般而言,通识课程和大类课程的学分分别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30%,而专业课程所占比重不低于30%。目前我们正处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之中,新老培养计划的执行势必给正常的教学管理造成重重阻碍。另一方面,部分课程内容存在内容陈旧老套,教师讲课的效果不如预期,无法满足学生对该学科前沿知识的渴求。

5.建立完善的教学信息服务体系和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学分制的实行给教学管理和组织工作带来很多新问题,作为管理者,我们应在工作中不断优化、升级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全面为教学服务的教务管理新系统,整合相关资源保障学分制顺利实行,形成一个完善的高校教务管理体系。

综合教学管理系统应该包括理论环节、排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选课管理等子系统,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应具备:

(1)教学计划,对新教学计划进行输入、调整和删除,并生成每学期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开课任务书。

(2)学生选课,学生按培养计划的总体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选课通知进行预选、正选与补退选。

(3)课程编排,学校教务处根据学生选课结果和开课任务书填报情况,编制课程表。

(4)考试安排,课程属性为考试的由教务处统筹在集中周考试,其他由主讲提出考试时间后报教务处编排考试。

(5)成绩管理,教师提交成绩后不得更改,如需更改,须主讲、学部(院)和教务处三级审批。学生可通过查询系统查看自己所修课程,教师可查询系统查看自己教学信息。学校可以更好的配置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6)学籍管理,学生学籍异动须由本人提请,经学部同意后报教务处,由教务处统一在系统上处理。

篇6

1.1电子档案的整理也要按照不同标准例如区域、性质、时间等具体条件对档案进行分类,还要保证有条理,容易查找,但是这只需要在电脑上操作,建立不同的分类文件夹把相应的档案拉近文件夹即可,不用对大批的纸质档案进行搬运和上架,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和体力。

1.2无需考虑自然存放条件可存放空间。电子档案的管理是利用网络储存空间,把档案的保存在优盘、光盘、磁盘等储存的空间里,在需要时在电脑上查找打开即可,只要一个小小的小芯片就可以解决整个档案室的档案储存量,并且不用当心自然环境的影响,只要不对磁盘或网络系统进行破坏,就会一直安全地保存下去。

1.3可以多备份,提取方便。档案的资料一旦保存到计算机网络上,就可以根据需要拷出数据对其进行多备份,以免在网络系统遇到破坏或瘫痪时,造成档案的永久性丢失。并且在档案进入到互联网的共享环境的时候,在一个地方需要提取档案时就可以直接上网进行搜索提取,而不需要回到储存档案的原单位提档,既方便又快捷,提高办事效率。

1.4便于多次修改。电子档案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的,在修改的时候可以直接对关键部分进行修改,不用涂改,重超,也不会影响页面的美观程度,就这一点就为档案的整理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节省了很多时间。

1.5便于查找。在进行电子档案的查找的时候只要在互联网上输入有关个人档案的关键字就会出来相关的所有档案资料,再根据进一步的搜索找到自己的档案,整个过程只需要输入查找条件的几个关键字即可,方便快捷。

1.6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由于电子档案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档案进行保存的,那么每一个档案室可以不保存不经常使用的档案,只要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网上搜索,并与其他档案室建立的网上电子档案室进行档案的查阅共享,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减轻了理、档案管理的工作量。

二、电子档案的科学管理措施

2.1建立网上虚拟的电子档案室。建立网络虚拟档案室就是在根据实际中的档案室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建立的网上档案室形成一个网站,并且要严格限制对于这个网站即这个虚拟的电子档案室的访问条件,例如要有真实的身份注册,要有验证条件,对于可能存在的不安全信息的访问请求不予同意等,从而保证电子档案室的安全性。

2.2从制度上保证档案形成以及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档案部门的工作性质本身就是权威和严肃的代表,这也是档案部门工作的价值的体现。所以在对电子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同样要运用和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的时候利用同一个甚至高于传统的管理标准进行档案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部门的职责义务和权利。要规范操作程序,保证电子档案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应该落实并严格把关盖子签章制度,使其得到发到法律制度的保护。还可以利用外部群众的监督措施来保证电子档案的权威性。

2.3在技术上保证电子档案的原始状态。为建立的网站档案室安装病毒查杀软件建立防火墙等安全措施防止他人的恶意攻击造成网络瘫痪和对档案的损坏,以及对档案的盗用和对内容的篡改等。还要对网站进行加密,限制访问权限等防止无关人员的随意进入查看,另外要对文件档案进行备份防止在丢失和被破坏后及时回复管理。

三、小结

篇7

关键词 高校 后勤管理 后勤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Meeting Point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Quality Services

CHEN Weibin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tong Corporation, Wuhan, Hubei 430030)

Abstract University Logistics shoulders "management education, service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deepening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reform of China's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a higher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s. How to identify the meeting point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services reform,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level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ervices is the problem currently university logistics workers need to think, explore and solve.

Key words college; logistics management; logistics services

高校后勤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学、科研、工作和服务提供保障,确保管理、服务、环境“三育人”完美实现。随着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在高校后勤深化改革和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能力,让服务上层次、上台阶,使之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师生的需求?如何解决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从而缩小管理科学化与服务优质化之间的差距?这无疑是当前高校后勤工作者需要思考、探寻和解决的问题。

1 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差异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有着属于自己的辩证运动规律,世界万物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又是变化发展,既对立又统一的。”①因此,后勤管理与服务两者的关系既存在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1)内涵不同。后勤管理,顾名思义是管理者在一定的职责范围内完成管理职责,带领全体成员实现后勤工作目标的一个活动过程。后勤服务则是指后勤全体工作人员,以实物和活劳动的双重形式,为实现后勤工作目标和满足他人需要所付诸的全部有益劳动。

(2)性质不同。后勤管理是一种行政行为,具有服务和约束双重功能,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行为规范、宏观调控等方面。②而后勤服务是一种有益性和非赢利性的活动,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师生,服务者用最直接、具体的形式体现服务效果,以群体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作为评判标准。

(3)形式不同。后勤管理是门科学,除了对内部员工进行管理外,还为某一特定群体活动的目的服务即服务于群体工作目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后勤服务是一个静态的点,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围绕所在群体的工作目标展开具体的服务。

(4)结果不同。后勤管理是通过一系列实施措施和策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协调活动,处理好学校内外部之间关系,保障后勤工作正常运转和科学发展。后勤服务是希望通过员工的工作使被服务者在心理上有一种幸福感,但服务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服务存在整体和个别的差异,往往使得被服务者一时间缺乏直接的服务体验。

2 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共性

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的观点,后勤管理与服务除了有差异性外,还存在一些共性。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与优质服务,履行育人职责。

一方面,后勤管理与后勤服务相互依存。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后勤管理与后勤服务作为矛盾双方,各自以其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管理是一种行政手段,如果没有这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约束行为,后勤服务只能是设想和期望,不能成为现实。反之亦然,如果没有确立后勤服务这一目标,后勤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存在的源泉和动力。

另一方面,后勤管理与服务相互促进。后勤管理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服务,它通过科学的运行机制,使群体目标得以实现,毫无疑义是群体的一种幸福体验。通过有效、有序的管理活动,使后勤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同理,只有把后勤服务工作做好了,通过多种服务方式和服务途径,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条件,进而升华为群体理解和支持后勤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以此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3 后勤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的实现途径

高校后勤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随着高校后勤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如怎样解决后勤部门与高校、科学管理与优质服务、公益性与盈利性等之间的矛盾,成了高校后勤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后勤工作经验,提出以下策略:

3.1 创新后勤管理和服务理念

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与其他消费市场不同,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是围绕高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加强公益,确保高校稳定与发展的多重效应。③要不断创新后勤管理和服务理念,推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科学化。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后勤管理理念。任何管理都是人的管理,无论就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还是参与管理而言,都必然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二是要坚持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高校后勤工作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以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被动式服务变主动服务,把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以高效、优质的服务促进自身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三是要确立形象育人意识。高校后勤员工在一线工作,直接与学生打交道,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后勤工作者要有集体意识,重视群体形象,以高尚的情操和热情的工作态度感染学生,真正达到服务育人的效果。

3.2 正确处理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科学的后勤管理,优质的后勤服务就无从谈起;没有优质的后勤服务,就不能促进后勤管理科学化。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能只强调加强后勤管理而忽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后勤服务质量而疏于对后勤内部的管理,要平衡和协调好后勤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始终要把教学科研、师生的生活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必须坚持服务为先、保障和需求至上的工作原则,后勤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教学、科研来组织和实施,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上质量、上水平。

3.3 建立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和关键环节,要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运行机制,明确各项职能,使高校后勤工作有条不紊和有章可循。一是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科学规范的后勤管理制度。二是要加强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后勤干部职工的制度约束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制度要求做好后勤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优质服务。三是要勇于创新,敢于改革旧的制度,使后勤管理工作能尽快地从旧的经济体制转变到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来,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四是要按照“人尽所能、物尽其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总体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制度体系,使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3.4 加强后勤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工作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必须建立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的高校后勤管理干部队伍。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干部的政治学习,提高政治意识、政策水平和政治修养;要培养后勤管理干部实际运用能力,使其用自身言行,引导和启发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分辨是非、处理矛盾,在管理服务上推进学校做好育人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管理职能、权限、目标等要明确,杜绝管理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发生。同时,要加强后勤人员的廉政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纪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牢筑拒腐防变能力,做到清正廉明、作风过硬。

3.5 加强后勤员工的教育培训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分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三个层次。④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精细化”已经成为竞争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员工素质与能力高低决定了后勤发展的快慢,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把培训作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来抓。在后勤员工教育培训过程中,将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断推入,努力培养后勤员工严谨扎实的工作风格,不断提高工作执行力。同时,在工作中要结合后勤实际情况和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围绕着后勤文化的主题开展多形式的活动,来培养精细化管理的氛围,提高培训层次,从而不断把精细化管理服务推向深入。

3.6 建立后勤管理服务监督机制

有效的管理必须是严格的,这也是促进后勤科学管理与优质服务的关键。随着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使后勤管理达到目标化、规范化、科学化,必须建立相应的后勤管理服务监督机制。因此,高校要充实后勤监督管理干部的力量,建立可行的考核机制和权责相对机制,做到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还可以设立由行政和后勤管理部门以及师生代表共同组成的后勤管理与服务评估监督小组,对后勤的生产经营活动、管理与服务情况等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督,确保后勤管理科学化和后勤服务优质化。

注释

① 王展飞.哲学原理[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② 张庆.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激励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J].管理科学与经济学,2014(1).

篇8

【关键词】 士官院校;学籍管理;特点;要点

一、士官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

1.规范性。学籍管理工作要顺利开展,必须规范管理,使日常管理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军队院校更是如此。只有结合军队的条令条例,建立和健全一套符合士官院校特点的规章制度,对学员的学习成绩和操行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公正地衡量每一个学生,有利于将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军校学籍管理必须要严格、规范,使每一个在校学生都知道学习期间应该如何完成自己的学业。

2.真实性。学籍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使用、开发学籍档案的过程,涉及的范围广、环节多、内容丰富,学籍管理工作就要坚持实事求是,材料齐全,事实清楚,管理准确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奖惩、加入党团组织材料等材料,这是全面展示其在校期间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直接综合的评价依据。在处理这些学籍档案时,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有的放矢,确保学籍管理档案材料真实齐全,否则就无法维护学籍管理的严肃性。

3.时效性。我院采取的是学历教育加任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学制两年,其中一年在校学习,一年实习,周期较短。这种性质,决定了我院的学籍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通过学籍管理工作,可以把各专业学员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汇总,让校领导及时掌握教学管理所涉及的各方面的情况,既有利于领导决策,也有利于培养出满足部队需要的合格人才。

4.保密性。学籍管理工作信息量非常大,是不同资料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新生录取名册、在校生名册、登记表、学籍册、思想品德评定、学生毕业等材料,这些都属于机要,在一定范围内需要保密。在教学管理日趋网络化的情况下,军队信息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需要我们从业人员提高保密意识,强化保密手段,以免受损失。

二、士官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要点

1.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增强导向功能。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旧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完全必要。2009年,我科对以往制定的多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及时修改和完善,其中有《学员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入学教育实施细则》、《考试管理办法》、《毕业学员质量跟踪调查实施办法》等。这些制度的修订,在规范学生学习的同时,使学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目前士官学员年龄普遍偏小,缺乏社会经历,他们对于适应社会,对于自身成长等还缺乏深刻的认识。通过规范化管理,可以引导学生沿着适合社会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向发展。

2.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育人功能。严肃、规范的学籍管理,本身就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忠于职守的素质。新生入学,我们就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学员手册》人手一册,同时利用一切场合,广泛地向学生宣讲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籍处理案例。结合实例,将学生容易触犯的条例讲透彻,深入人心,做到有言在先,教育先行。通过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变被动服从为主动遵守。学籍管理不单是行政手段,更是一种教育手段。

3.严格管理,增强激励功能。学校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章制度,有助于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有助于学生自觉受到学籍管理制度的约束。在严格管理中,我们狠抓两点:一是及时处理学籍注册与毕业注册,我校学员人数多,在校时间短,每年的学籍注册与毕业工作任务很重,为了不影响学员的分配与任职,学籍档案的整理就要在每年的六月份前完成,而且要做到严格、细致,保证每位学员的资料准确无误。二是严格考风考纪,奖惩分明。我校严格实施教考分离制度,加强了考试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杜绝违纪和舞弊现象,对违反考试纪律和有关规定者,一经发现,查实后就及时处理并予以通报,决不姑息迁就。对于成绩优异的学员,我们每年通报表彰并发给奖学金。这样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籍管理的激励作用,通过有效的奖惩,使学习好的同学学得更好,学习差的同学迎头赶上,形成生动活泼、严肃认真的学风,这也是学籍管理的重要作用之一。

篇9

一、校本管理是基础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指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管理水平。作为校长,要充分考虑到决策的重要性,以良好的决策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当然,学校管理策略应立足于学校自身情况而谋划,学校管理必须从其校本特征出发。

以校为本的管理通常按以下程序、方法进行:首先,从学校全局出发,分析现状,理出学校基本情况和相关信息,确立学校管理的实际内容。其次,师生评估,参与实施,基本形成以校为本管理思路。一所学校要管理的层次很多,要素很多,要发挥出管理的整体效能,必须整合出管理各个层次各要素的基本规律,循着规律来实施校本管理,便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格局。

二、有效激励是活力

俗话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这句简单的俗语从侧面反映出了激励所带来的促人进步的催化剂作用。为了使得管理模式顺应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要充分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学校得到整体发展。在确定激励措施、完善奖惩制度的同时,要注重细节方面的鼓励。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角色。作为校长,要尽量给教师提供适宜的福利工资待遇与各种奖励措施,同时,不可忽视精神激励,学会增强老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学校的管理就是要作用于教师的思想和心灵,从思想入手,抓住细节,创设氛围,打动情感,震撼心灵,让教师有一种幸福感,让他发自肺腑地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工作激情。教师们的理想,是管理的契入点、着力点、生长点。只要激发得好,利用得好,便会形成团队、构筑愿景。

三、思想引领是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管理学校首先是思想上的引领,办学就是办一种思想。学校管理应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来引领,办学理念对学校发展意义深远。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应建立在三个层面之上:首先,紧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主题,建立在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订的学校发展规划之上;其次,建立在对学校实际和未来发展进行理性思考而确定的办学目标上;最后,建立在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创新管理理念之上,确立能够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让师生信服,激励主体者参与。

四、“以人为本”是灵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学校一切是围绕“人”的工作,如:氛围感染人,人文关怀人,科研引领人,思想道德教育人,各项工作和学习量化考评人等。

学校管理应坚持以人本,在管理教师方面首先要尊师重教,促进教师个人业务发展。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因此,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是实现人本管理的重要保障。学校发展中的人本主义教师管理就是首先确立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在进行管理和接受管理的同时,得到素质、身心能力和知识的发展,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运用“情感管理”关心教师。领导要善于利用情感的叠加性,以激励教师的情感,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每一项工作都渗透着健康积极之情,不断强化干群之间的互促性和凝聚力。再次要为每一个教师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因为学校成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需要。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 教学改革 建议

从培养创新能力的角度,针对目前财务管理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从培养财务管理人才改革开始

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2)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法律、财政、金融、税收等相关知识;(3)具有开拓精神和协作精神;(4)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5)掌握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具备上述能力与素质的人才为导向。“创新性”是指包括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在内的一种素质特性。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财务管理专业是为企业培养从事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的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功底,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具备必要的自学能力和发展潜能;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惯例;还要具有一定的创业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二、从改革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开始

1.传统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1)吃透教材,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 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从头到尾讲述内容、布置作业、出题考试,学生上课听、课后做作业、期终复习考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将老师置于中心地位。

(2)设置问题,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感受,注重答案的一致性和标准性,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不利于学生拓展其知识层面,从而难以提高学生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要适时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设置疑问。问题设置要精心,同时要抓住学生中有价值的疑问,不失时机地组织讨论、引导争论,使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向纵深发展。

2.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财务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联系实际,掌握财务活动中常用的各种财务管理工具、模型的应用。教师要不同的授课内容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手段取长补短,提高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授课时,财务管理活动所用到的数据、分析过程放映给学生看,这样一目了然。这些新方法的使用,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能帮助学生理解讲课中较难理解和较抽象的、多维空间的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编排制作需要靠教师的不断总结积累,不断跟踪学科的最新发展,获取更新的资料以丰富教学资源,尤其是相关教学资料图片录像等都需要长时间收集,工作量很大。但这样的教学课件是“活的、有生命的东西”,学生自然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大幅提高。

3.注重多种教学方法之综合运用

目前,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正确处理它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4.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