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视频案例;基本技能;教学目标;交流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决策能力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教师分析复杂教学情境,快速做出明智决定的能力,教学决策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视频案例作为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师范技能的培养中。如何将视频案例应用于师范技能的培养中,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视频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手段记录师范生技能的成长;二是作为榜样使学生进行效仿。本研究中将视频案例用于为学习者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得学习者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1.言语信息。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同学进行沟通时应使用的语言,了解怎样的语言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什么样的语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帮助教师在复杂的课堂情境中快速分析事情的复杂性、严重性、紧迫性以及快速做出决策。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案例了解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应采取哪种决策,能够分析出不同决策的优缺点。
3.认知策略。学习者在观看视频案例的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多维度地看待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通过研讨与交流,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日后的实际教学当中。
4.动作技能。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学习者掌握了不同教学决策下产生的不同后果,并以此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将案例中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经验,将其运用到日后的实际教学当中。
5.态度。与实际生活情况相近的视频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能够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视频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职业道德。
三、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教学并不是在学习前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理论性知识,而是教学者先使用案例提供相关的信息,引导学习者在探究案例的活动中,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撰写案例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对话,协助解决学习者在探索案例中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以及引导学习者使用某种特别的思考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呈现为基础、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或互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构建教师、学生、案例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为案例呈现、交流讨论、案例分析、反思交流、模拟训练五个部分。
1.案例呈现观看。案例教学法并非先给出理论知识,而是先呈现视频案例,视频案例中包含若干个有争议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通过视频案例的观看,学习者以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对视频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讨论。根据纽威尔和西蒙的观点,“问题”存在于情境之中,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使学生的求知欲与所需知识之间建立起一种供求关系,把学生较快地引入存在问题的真实情境中。视频案例内容要贴近真实生活,其拍摄场景也要与真实的场景有一定的契合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其化身为“任课教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讨论以及解决。更重要的是,视频案例创设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深层交流与反思,促进隐性知识的迁移。
2.交流讨论。在观看案例之后,学生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并不是只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能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其他问题从而引发新一轮的讨论,学生的思路也在互相的辩驳中变得更加清晰,学生讨论的过程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围绕主题讨论―引发深层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制定备选方案―选择最佳策略。教学决策与其他知识不同,教学决策并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其正确性,也没有一定的理论去指导怎样进行决策,因为教学决策是由教师的经验、信念决定的。因此,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并非是学习怎样制定某种决策,而是学习一种制定决策的方法,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决策的不同因素。
3.案例分析。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后,由教师对整个视频案例进行分析。教学目标包括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均需要考虑不同的因素。教师在对整个视频案例进行分析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讨论的结果,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促使学生掌握制定教学目标决策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4.反思交流。反思交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内化制定教学决策的过程,促进隐形知识的迁移,提高其在复杂的课堂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反思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决策制定过程的认识和反思,本研究在教师及师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在视频案例中增加了专家、教师以及视频中的学生对整个视频案例的评价。视频案例中学生的评价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学目标决策的反思,使其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同行教师的评价扩展了师范生制定教学目标决策应考虑的因素范围;专家点评从理论的角度对教学目标决策进行指导。
5.模拟训练。视频案例的播放、交流讨论环节均容易导致课堂杂乱无章,学生不知所云,模拟训练基于上述四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及时的联系也有助于知识内化,可以趁热打铁,帮助学生及时练习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从理论的角度对视频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提出了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在后续研究中会对实证研究方面进行补充。
篇2
关键词: “板块三串式” 初中历史课堂 运用
【课堂案例】《引领时代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拟定分析
本课课标的要求: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一描述,教师以常州市新北区推行的板块三串式要求梳理出教学目标:
1.了解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主张。
2.通过材料概括分析启蒙思想基本内容,了解启蒙思想的基本内涵。
3.通过学习启蒙运动的影响,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流程的展示与分析
【感悟心得】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的感悟:
1.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中心主旨就是用这一模块化设计有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展开教学的问题串设计”为核心进行问题教学设计。同时,“学生活动串”有了明确清晰的设计要求,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进行。第三个板块“反馈串设计”进一步要求体现师生互动的具体方式、行为。新课程强调课堂的交互性、评价的多元性。“反馈串设计”这一模块正是体现这一理念。这样“板块三串式”完成了教学环节的第一次循环互动。
2.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在历史课堂上不仅是横向的三串为一个整体,纵向来看,“问题串设计”也是一个逻辑整体,板块与板块之间也是一个整体。既然是“串”,本身就是完整的体系构建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具体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学设计时以学生的已有的思维发展为基础,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问题或者活动逐步深入,以此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生成过程。本课实例中,在第二板块启蒙运动的探究教学中,六个主题活动分别按照一般逻辑思维层层推进:背景、概况、影响与比较。这符合学生一般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同时,板块与板块之间应体现内在的关系。在本课案例中,各板块之间基本是平行的。应该说,历史的时序性、事物发展的因果性必然要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体现其基本规律。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
3.中学教学过程整体以模块化结构设计,能有效突出框架结构。由于历史的广泛博大,容易导致课堂偏离中心,出现无序性。以板块三串式设计教学,较好地避免了这一现象。同时,问题串的设计能体现出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性与内在逻辑性。
篇3
关键词:历史素养;课堂教学设计;培养 高考考纲要求四大能力,即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阐释事件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述、探讨问题的能力。如何用一本教材去培养学生的这四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这直接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历史素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师的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包括学养(知识储备)与教(jiāo)养(教学能力水平)两个方面。构成历史教师学养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历史专业知识素养、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素养、史学理论知识素养。
时下,课程改革喊得震天响,伪改革、假探究的课堂教学却还在大行其道。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依然局限于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老师表面上是屈从于考试的压力,实际上是由于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史学素养观的欠缺所导致的,在教学中,不知也不会处理这类棘手的难题。
试以历史必修一《》的教学为例,如何安排该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根据教材的内容顺序按部就班地按照爆发的原因、经过、历史意义来组织教学,还是重构教科书的内容,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都是按照原因、经过、意义这一顺序进行教学,将的历史意义、评价作为教学的核心。这样的教学设计四平八稳,但学生能够从这节课中获得什么呢?老师的课件、教案、板书都十分清楚地标明爆发的原因、意义、教训等内容,学生除了记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等结论以外,我们很难看出学生真正的感悟与收获。
如何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做法,既可以探索爆发的背景,也可以将重心放在对其历史意义的分析上。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老师做出适合课堂的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原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搞好历史教学设计,既包括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素养、课堂教学的经验,还包括要掌握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这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素养。历史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分成三个环节:分析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和策略(筛选材料、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学习评价。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全新教学设计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彻底改变。应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分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解决教学问题。教学设计的优劣与否直接体现出一位历史教师自身教养素质的高低,其核心是教学目标的制订。
如果以探究清朝灭亡来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为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又将发生改变。在直接式教学与间接式教学的方法选择上,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采用探究等间接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老师有灵活高超的教学技巧,较强的管理、组织能力,能够在课堂上巧妙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清朝覆亡的原因极其复杂,大体包括以下方面: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军备废弛、改革的失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对西方侵略本质的无知、满人对汉人的猜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等。如果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学生很难有意识地关注清政府统治最终失败的根源。尽管爆发的原因,教材中涉及清朝覆亡的直接原因,但对清朝灭亡根本原因的分析并不系统。对于清朝覆亡原因的认识,既需要学生对晚清历史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又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性与发散性的探究。
篇4
摘 要 从微课开发与运用的角度出发,对其引导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进行一定的探究与反思。
关键词 微课;历史教学;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27-02
1 前言
微课是指为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以媒体的形式,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展现出来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一个教学环节开展的部分课堂教学活动或相对较完整的课堂教学活动。从对微课的开发与运用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将对其在引导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方面进行相关探究与反思。
2 微课探究
微课既与单一的传统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有区别,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既有历史课堂教学的视频,也包含了与该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相关的历史素材,包括相应的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的一系列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创建出一个主题式的、半结构化的实用“小环境”。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应用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通过录制某个历史教学片段来表现历史教师对历史教材的处理特点,对某个历史教学重点的教学处理,或者对某个历史教学难点的突破技巧;另一种是有相对完整的历史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只是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学生的参与不充分,目的是展现高中历史教师对某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及教学理念、教学观念等。这种方式有点儿类似于平日的说课,但又比历史说课更具体、更真实,也更能反映出一位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
如在“新航路的开辟”的教学中,在微课的形式上,可以应用第一种教师教学、学生表现完全真实,但只是展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如教师依据学生预习情况选取其中某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设计和引导。“新航路的开辟”教学中重点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或者是就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本课中的重要概念如新航路、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等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微课,进行重点讲解。有教学全过程的设计。课前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可先搜集相关资料。
另一种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分层制作预习学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效果,制作有针对性的微课,主要反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如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和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学生学案中出现的其他问题。
当然,对于这节课的导入的设计(如出示两幅地图,一张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一张17世纪欧洲人认识的世界地图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的差别教师设问以及动态展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等教学环节仍然有所涉及,实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得相对完整,但是没有学生参与,也没有师生互动,只是由此观摩一位历史教师对“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的优缺点、对教学技术的熟练运用程度以及基本教学素质。
不管是哪一种微课,与原来的完整历史课堂展示,最大的变化在于时间少,教学目标更集中,更具有针对性。
3 微课反思
有效性 将微课应用于历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实效性。教师可以就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也可以有教学的过程,通过微技术将一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地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历史教学更具实效性。因为在对微课内容进行设计时有学生的调查参与,因而在教师授课时会更具针对性,使历史课堂更具实效性,进而有效增强课堂效果。
2)应用性。历史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动画等,也可以将其下载保存实现随时学习,对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一定会有很大帮助,在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促进了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3)多样性。微课以历史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传统历史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件)、历史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以及历史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相关历史教学资源,通过微课的整合营造出一个真实地“微历史教学资源环境”。广大历史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化、案例化的教与学情境中实现历史学科中的重难点知识的教学,并实现历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的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升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反思 对教师而言,微课的出现,为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也为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自我诊断方式,更提供了一种简单、直接的学习途径。但这种教学研究形式往往使历史教师更在乎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微课往往没有还原或者表现真实的教学过程,特别是因缺乏学生的参与,看不到学生的教学表现,因而也就不能完整地反映教学效果。片段式的微课由于离开了整体,离开了各环节之间的照应和衔接,也就更容易造成松散、支离破碎。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微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功能,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微课在实际运用中的简单化、片面化,是下一步要努力研究解决的问题。真正的历史教学研究需要常态,更需要真实,相信这也是历史教师的一个专业成长方向。
对学生而言,微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是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有选择的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历史学科教学可能不必局限于固定的教室中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打开相应的网站或视频,只需要解决某一个很小很具体的问题,而不必通览整节课。这种学习方式的出现更能够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既能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对传统历史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但对于历史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等随之暴露出的问题的思考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完善。
4 结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转变,微课也在这种“微”教学模式中兴起了。在微技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必将在教育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学生角度来看,微课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的需要,特别是随着移动产品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等方式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也必将成为进一步推动历史教师教学模式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重要支撑。
篇5
摘要: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结出了累累硕果。
关键词:浅谈 提高 初中 历史 课堂 效益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智慧,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依托《课标》,优化教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历史老师要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和导向,并将其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研读《课标》,我们能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落实了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也让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由“虚”到“实”从而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笼统、模糊,教师在课堂上“盲人摸象”的弊端。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
二、注重学法,培养兴趣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同时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分的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重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历史知识点都是以记忆为主,就得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比如说联想记忆,我们可以对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历史事件产生联想。归纳和比较是学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
三、联系实际,增长智慧
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初中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一些学生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旧账,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古人云:“六经皆史”,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力发掘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学会了解过去,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伴随着历史的学习不断进步和成长。
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 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的全球化的实物素材,同学们各显神通,拿出了诺基亚手机、海尔DVD的遥控器等。有位同学则当堂脱下了运动鞋,原来是阿迪达斯牌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借题发挥,给学生介绍了像海尔这样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马上又接着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给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也要尽力规避它的不利影响,我们青少年要发奋图强,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做出贡献。可见,“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因为有了生活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四、加强学习,提高素养
篇6
【关键词】农村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效益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成才的起点,是学习的源动力。”而历史是多元的、形象的、活生生的,是一个令人神驰向往的殿堂,是中学生喜爱的科目之一。城市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图书馆等等很多途径来了解历史,但是在农村,由于相对的落后,这些条件往往是跟不上的,那么我们的教师如何在正常的历史教学中跳出教材刻板的框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效益发挥到极致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的体验谈谈农村中学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求同行指点。
1.研究新课标,准确的制定具体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引领课程改革的航标灯。”新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分级分类地界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分类目标、模块目标、具体内容目标,构建了历史课程的目标体系。教师应在研究、理解、把握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理解、把握好分类目标和模块目标,并能够正确认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本地区的情况、根据所面对的学生情况进行具体化、细化,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彰显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有效课堂教学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既准确又具有独特性的教学目标,是构建有效课堂总的方向性要求。
2.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导引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必须拓宽学习空间。笔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地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如让学生当小记者,办手抄报,开演讲会,辩论会等,让校园成为历史学习的丰富课堂。笔者还努力开发地区资源,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访问当地的历史名人,调查当地的风俗习惯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如笔者任教的巴东二中去年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邓玉麟》,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走访、调查、整理,既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热爱,还升华了对祖国的感情,从而增强了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
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认同历史学科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学生知识面窄。在农村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知内驱力,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
如讲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笔者首先用录音机播放歌曲《》。这首歌所蕴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每一根神经都调动起来了,每一个思维的细胞都活起来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胜利的?这样,学生积极地思考,积极的讨论,学习的效率就大大地提高了。再如“中华民族的”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而的全过程,书本描述却非常简单,于是,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学生需要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讲解。如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卷起的蘑菇云,苏联进入东北的壮观情景,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垂头丧气签定投降书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
4.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要从生活出发,选取大量鲜活的学生熟悉的或者学生关注的案例资料,创设情景,设计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教学内容时,引入奥巴玛当选美国总统这一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件。奥巴玛是美国历史上首个非洲裔总统,那么他是如何当选美国总统的,他有什么样的权限呢?这些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做到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
5.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加强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应把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转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设计不仅要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更重要的是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如何精心导入,启发兴趣,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如何设问、引导启发等,都要精心设计好。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
总之,在农村,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性的调动,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花学文.浅谈农村中学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J].新课程(下),2011(1).
[2] 单冬旺.试论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30).
篇7
[关键词]教育硕士,实践性知识,专业必修课程,学科教学历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4-0064-05
自2009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方向研究生大规模招生以来,许多高校在教育硕士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诸如“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和实施中的随意性和局限性”等问题,①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选择与重构问题。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因此,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的建设也要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施良方认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要的不是选择这种或那种课程定义,而是意识到各种课程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伴而随之的新问题,以便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做出明确的选择”。②全国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的专业必修课程有四门:“学科课程与教材分析”“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和“学科发展前沿专题”。这四门课程的设置需要从“教师理解”“课堂教学”和“学生体验”三个维度来理解:1.“教师理解”维度。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指任课教师在研究《方案》和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所领会的课程,即任课教师对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理解。2.“课堂教学”维度。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指任课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运用相关教学材料、组织学习活动并与学生交往对话的整个过程。3.“学生体验”维度。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指学生通过研习任课教师提供的专业学习材料以及在与教师、同学交往互动后所获得的体验或W习经验。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实践性”。“实践性”决定了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的目标定位,也决定了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硕士必修的专业课程,在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建设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就必须突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来源于中小学教育实践并回归到中小学教育实践。
有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标准”一直处于“缺位”状态,①这给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定位和实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调查显示,近年来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在内的“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硕士课程教学体系都是依托培养教育学硕士的标准来进行的”,“在学科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学术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制约下,教育硕士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专业性、技能性的课程教学内容被淡化”。②美国一些大学则运用NBPTS(美国全国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标准构建教育硕士的专业课程内容,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设置问题。NBPTS提出了教师专业的五项核心主张:1.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承担责任;2.教师熟悉所教科目的内容,并知道如何把它们教给学生;3.教师有责任管理和组织学生学习;4.教师能系统地对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并从经验中学习;5.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③据此,美国明尼苏达―杜鲁斯大学教育学院为教育硕士设立了与NBPTS五项核心主张相一致的课程,针对上述NBPTS第一项和第五项核心主张,该校设置了“系统情境中的教与学”和“领导、变革与合作”等课程,确定了教育硕士与同事在课内外的合作活动和在社区开展的工作;针对第二项核心主张,设置了“教和学的基础:课程理论与设计”等课程,确定了现场教学、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经验联系起来等运用理论于实践的活动。④加拿大教育硕士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也“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为在职人员创造机会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能力,重视培养中小学教育的专业管理人员。每个研究方向的课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各专业的基本理论或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选修课程(在其中学生必须修习几门专业方向内的课程)、专题研讨课程(专业方向内理论或实践中的热点问题),⑤课程设置较为突出研究方法类课程。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以“运用理论于实践”为核心目标重构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十分必要的。
实践取向的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聚焦于历史学科教育的实践能力,同时应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理论特征。专业必修课程的专业性首先体现在专业理论层面,历史学科教学方向有自己的学科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专业学位课程必须建构较为系统的老师学科知识体系和课程教学知识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必须达到优秀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的历史学科知识与课程教学知识。2.实践特征。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必须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并能够有效搭建起“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桥梁,专业必修课程的落脚点是历史学科教育实践。3.理论与实践交互的特征。专业必修课程实施的着力点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从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中抽取出学科教育的理论特征,又能把掌握的专业理论语用到具体情境的教育实践中去。
(一)历史学科教学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师的核心知识
美国学者舒尔曼最早提出“学科教学知识”这一俗语,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核心知识,具有实践特性。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由课程知识、内容知识、学习者知识、情境脉络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教育目标等经过教学推理行动形成的,⑥这种推理行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程知识”等静态的知识进行理解、转化、教学、评价、反思并产生新的理解,才能产生学科教学知识,这种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学知识的合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Cochran、DeRuiter、King等人发展了舒尔曼研究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中的“knowledge”一词的含义应是“knowing”,该模型提出了四种类型的教师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背景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四种类型知识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Cochran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定义是:“教师对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①具有实践性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具有以下特点:1.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合金;2.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3.是一种内隐的知识;4.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表现。由于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承担着培养“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任务,而促进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实践性历史学科知识的发展应当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致力于历史教师实践性历史学科知识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取向”的特征。就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基础是掌握必备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即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的语言表述必须是专业的,但是有了这些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能必然成为一名合格或优秀的历史教师,其中最为关键的实践性知识,这是教师如何把历史和学习历史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经验的历史学科教学知识。
(二)依据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实践性知识已有的水平
我们通过对上海、江西和甘肃三所师范大学新入学的62位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发放问卷,主要从基本情况、学生时代历史学习体验、本专科期间专业学习、历史教育实习(教学实践)等四个部分进行调查,发现如下:
1.生源构成以应届本科生为主,大部分教育硕士没有教师从业经历。
2.大部分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研究生)对历史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经验阶段。中学生时代经历的历史教学策略对于其对历史教育的理解影响比较大,大学历史课程与历史教学论教师虽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对历史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经验的阶段。
3.大部分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本、专科期间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学习综合化程度不高。
4.历史教育专业实践活动能力普遍较低。
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认为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来自两个方面:(1)学生方面:中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中学生阅读量有限,学生史料的查阅和辨析能力偏低,等等;(2)教师方面:缺少有效指导中学生的策略性知识,文献史籍阅读量不足导致对教科书解读不深,依赖网络资源,难以把握教学内容,对学情分析不足,不知道如何唤起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历史意识,教师历史专业知识的欠缺,对中学生管理纪律等方面缺乏经验,课堂讨论容易偏离轨道,受应试教育影响太深,等等。
调查发现,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学习的知识均呈现出鲜明的碎片化状态,历史学科知识的欠缺、学科教学知识都严重不足,而最为突出的则是后者。
施良方教授认为,一般说来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以下标准:1.“注意课程内容基础性”;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c相适应”。②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专业必修课程内容与中学教育历史课程内容最大的不同是专业性的,参照国际上教育硕士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可以从参考以下三个要素来选择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
(一)参照《教师专业标准》和《国培计划教师培训标准》
2012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师(2012)1号]。强调中学教师要以“能力为重”,认为合格的中学教师需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这套标准主要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具体规定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其中,“专业知识”部分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专业能力”部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教师专业标准的核心内容。而2012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也特别强调培训内容的实践性,其课程内容设计指向实践性的原则是:“思想性与专业性相结合……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教师学习规律,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又注重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改进技能和方法。”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主要参照教师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培训课程的内容,并在专业能力部分提出了“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要求。上述两套标准的颁布,为合格历史教师和优秀历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因此,在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强化“历史专业知识”,获取与“历史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方面的课程内容,要对学科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成长为优秀中学历史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国外历史教师的专业标准也为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2005年,美国伊利诺伊州颁布了详细的教师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资格证获得者,必须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指导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并决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从“教职人员的总体要求―教师标准―社会科学核心标准―历史学具体标准”四个层次提出要求,强调历史教师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后,还必须具备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历史学研究方法和专业理论。①这个标准强调,合格的历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历史学本体性知识,但前提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内容、个性发展与学习、差异等指导学习的理论和方法。2006年,澳大利亚历史教师专业标准项目研究委员会制定的历史教师课程标准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参与作了规定,对专业知识提出的要求是:1.教师需要知道的学科知识;2.教师需要知道学生如何学习历史文化;3.教师要知道他的学生。②其中的第二条,则相当于舒尔曼所说的历史学科教学知识。对历史专业教育硕士而言,第二、三条是直接指向历史教学实践的,应该是重点学习的知识。
(二)参照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研究的最新成果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一致强调历史本体性知识,认为教师的知识体系主要由历史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但是近年来,一些青年研究者以不同水平的历史教师为个案开展的质性研究发现,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在实践中呈现出个性化、情境化、默会性和综合性特征,这些研究为历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三)分析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已有的水平和学习特点
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固然要服务于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培养目标,如果课程内容不能与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学习特点有机结合,对全日制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也不会很大。因此,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全日制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他们学习的特点,并尽可能地使课程内容与之相适应,这不仅有助于全日制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在未来成为高素质的历史教师,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将来成为具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优秀历史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新入学的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以应届本科生为主,他们对历史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经验阶段,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实践活动能力普遍较低。这种现状与优秀中学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已有的水平出发,注重基础性,确保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四)面向真实的中学历史教师职业生活
真实的中学历史教师职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要面向真实的专业生活,理论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能够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真实的中学历史教师职业生活中,备课、上课、考试评价、听评课、日常管理都是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完成的专业事务,也是历史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内容选择绕不开的内容。
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T士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历史学科课程研究与教材分析”“历史学科教学与案例分析”“历史学科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和“历史学科教学发展前沿专题”四门课程。这四门课程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历史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向优秀中学历史教师的培养目标,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2014年以来,我们已在上海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两届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发现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能力比较欠缺,尤其缺乏将历史学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的知识进行整合的教学能力,也即历史学科教学知识。因此,学科教学(历史)方向教育硕士的课程很有必要以历史学科教学知识为核心整合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体系,在提高他们教学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历史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
历史学科教学知识,在实践中体现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一节历史课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抉择。因此,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育硕士的专业必修课程可直面这些问题,以案例教学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教育部教指委规定的四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应该有一定的交叉,如都包含历史课程目标与内容、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教学实施、历史教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但又各有侧重,因此,专业必修课程内容也应注重联系,并有所侧重。“历史课程研究与教材分析”课程主要解决历史课教什么的问题,具体包括历史课程与教材的基本内涵和编制的基本理论,理解历史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熟悉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体系,形成较高的教科书解读能力,并具备独立从事对教科书不同类型内容进行分析解读的研究能力。“历史教学与案例分析”课程主要解决历史课怎么教的问题,具体包括掌握历史教学设计和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案例研究的方法与流程,形成历史教学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掌握案例研究的基本方法、流程并在实践中运用,具备独立从事案例研究的能力。“历史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主要指向历史课程、教学和学习结果三个方面如何测量与评价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历史课程评价”“历史学业成就测量与评价”“历史课堂教学测量与评价”“历史教师评价以及我国历史学习测试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等。这四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都必须指向以历史学科教学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效衔接和沟通。“历史教育前沿专题研究”主要了解历史课程、教学、评价与研究方法等不同方面最新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动态,并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历史课程、教学、评价与研究方法等专业领域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的研究,并训练文献综述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师的核心知识无疑应当是学科教学知识,但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并实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是优秀的历史教师不可缺少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资源、校本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国家历史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如笔者所在学校在客家史和苏区史领域的研究很有特色,因此,在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贯穿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对教育硕士硕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方向的研究生对这方面内容特别感兴趣,通过“王阳明与赣南地域文化”“客家迁移史与客家文化”等高中校本课程案例学习,比较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硕士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篇8
细节往往是不引人注目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更真实、更本质。细节可以营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感受历史人物的酸甜苦辣,激发学生求知、求真的欲望。
一、制订明确、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谋求高效课堂
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要制订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一节课只有具备了恰当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继续学习的方向和动力。一方面要保证学习内容最适合本节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细心研究每一层目标,要研究重点、难点。一节课就是解决重点、攻克难点的过程,所以重、难点的设计一定要细,并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谋求高效课堂
新课程下的师生互动,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是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互相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特别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教师的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可以让学生产生安全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舞台。如果交往双方不能平等相待,而是居高临下,动辄训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不会愿意与你交往,你将失去了解学生内心的机会。因此,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互动的根本保证。
三、加强生生交流,谋求高效课堂
新课程下的生生有效互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生互动的实现并不是脱离教师指导的乱动。对教师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创设生生互动的环境和平台,二是积极充当互动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创造生生互动的环境和平台方面,师生在课堂学习中要做到“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
1.精选
学案的设计要精、要准、要实。学案是教与学的合一,所以,在设计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2.精练
练习的设计,遵循的原则是“宁精勿滥,宁少勿多”的原则,力求每个练习都能达到“精选”的标准,教师在选题的时候先要进行“下海”“试水”的过程,力求每个习题都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3.精批
在批阅的过程中,提倡小组成员内互相批阅,教师对有分歧的或重点的题目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不做客观武断的评判。
4.精评
教师能做出关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学生亦可对同学做出相应的评价。所以应该坚持评价与学习同行,注重过程、尊重多元,让评价促进学习。
四、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谋求高效课堂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引入,许多新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其中,合作学习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之一。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把问题交给小组讨论解决,组与组讨论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点拨。让学生既充分利用好时间,又当堂理解消化所学知识,节约时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当前课堂乱用合作学习模式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以下细节:(1)确定目标,注重实效。(2)教师要进行积极的监督和合理的调控,避免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3)给各小组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4)平等互助,相互交流。
五、调控学生情绪,谋求高效课堂
在现实的学习压力下,一些学生常常会因为情绪不稳而在学习成绩上出现大幅波动,面对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控:
1.发挥历史课的情感体验功能
历史课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素材,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材料,为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支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才能感受到。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2.优化课堂教学的情绪氛围
篇9
2.科学探究更需常态化——基于对化学科学探究文献的统计及其本质的分析 谷莹莹
3.对两岸建构式数学教学发展过程的思考 王奋平
4.让思维之花绽放——次"意料"之外的探究引发的思考 卞少云
5.例析数学教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 程华
6.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殷伟康
7.背景资料:让阅读教学厚实起来 仇定荣
8.语文课堂"有效话题资源"的确立 范洪冰
9.英语阅读课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尝试 黄晓珑
10.思政课教学中巧用数学方法摭谈 黄发明
11."数"说历史 许德煌
12.借鉴农耕方式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系统 邵迎春
13.语文阅读教学切莫"得意忘言" 赵红
14.汤姆孙电子比荷测定的几种方法 方颖
15.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美学 陆国民
16.一问问出几多"意外" 叶国芳
17.外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及教学对策 曹冬月
18."走进教材"与"跳出教材"——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说起 徐美玲
19.借助微软Excel,动态分析物理过程——道物理经典难题的数值解 沈富根
20.学会分类理解本质——谈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曹坤
21.例谈隐性"不变"条件的解题功能 李顺友
22.测定"非正弦交流电有效值"的实验探究 吴良娟
23.源于新教材的化学实验题的设计 肖中荣
1.十年来我国教育惩戒研究述评 刘媚
2.教育惩罚运作对象的转向 刘德林
3.非生态:当前高中学校管理的实然形态分析 王梁,王焕轶
4.试论新教师的教育初思维 阮周微
5.论备课组长的角色定位 林红霞
6.课堂教学的易发缺损及其矫治 蒋超英
7.教师讲课神态与教学效率 鞠党生
8.任务型教学中的英语小组活动探析 陆正荣
9.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实践探讨 应崇恩,孔琴飞
10.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课教学 潘俊英
11.向《美国语文》学习"读者意识" 黄可心
12.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执行力 朱益群
13.因果思维:让作文充满理性魅力 庞君芳
14.巧用"镜子哲学",闪现写作文采 黄宁昕
15.让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书活动 沈建平
16.用最激情的方式亲近语文——中学生创作演出儒学校园剧随想 毛繁荣,王燕滨
17.有意记忆词块:英语学习的高效策略 吕吉尔
18.初中科学优秀试题例说——以浙江省的初中学业考试科学试题为例 王文军
19.高中生物教学行为的重新建构 孟宪文
20.信息动态
21.批评与表扬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及其运用 李高辉
22.学生成就感的培养——以高中信息学奥赛教学为例 巫雪琴
23.关注细节滋润心灵 孙书国
24.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联系会 周惠,丁新松
1."技能训练是机械操练":一个需要终结的命题 曾洁,宋初健
2.在物理教学中追求显化的科学方法教育 姚天勇
3.数学教学设计与数学备课之差异 张彦春
4.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徐骏
5.区间套定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陈凌
6.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档案袋评价 吴建华
7.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能力的培养 周小伟
8.隐性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陈燕芳
9.在不确定中创生智慧 具春林
10.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审视中品历史——浅谈细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阮亚芬
11.情真意切式活致用——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体验 谌凤山
12.历史教学思维方法的转变策略——以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 袁悦蓉
13.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张明声
14.新课程视角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 项新华
15.有效生成:探究式教学的强大动力——基于历史课堂"突发事件"的思考 贺建华
16.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从一节市级公开课说起 王同亮
17.从一个课例看生命课堂的构建 周智
18.别出心裁的高中英语第一堂课 肖梅
19.开拓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新思路 陈文
20.数学开放式复习教学的思考 郑晴怡
21."自创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徐祥宝
22.用"泡腾片"做化学实验 张凤,陈凯,王路路,费飞
23.浅谈高中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策略 肖永强,徐兴花
1.督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米坤生,武恒
2.中英教育督导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芦雷,徐鹏
3.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行为的变化——江浙沪三地的调查比较 林静
4.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沈坤华
5.刍议绩效工资背景下的"学生评教" 陈耀平
6.教师叙事研究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谌凤山
7.教师集体设计作业的实践研究 王剑波
8.思维导图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沈建强
9.基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校本教研活动 吴良根
10.发挥教研组核心作用,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东恩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11.品味专题导语,妙用含意文辞 钱国庆
12.初中散文诗教学"三部曲" 何航芳
13.立足文本找准切入口——试论多元解读的界限与方法 张丽琼
14.阅读实践生活——浅谈中学生写作心理背景的建构 褚学会
15.浅议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途径 周丽娟
16.让学生热爱语文 周菊芳
17.把学生引入《红楼梦》艺术宝库的大门——《林黛玉进贾府》教法探讨 相明祥
18.让学生主动学习——谈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桂波敏
19.例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张岚雅
20.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杨拉洁
21.随机作文课教学案例及分析 戴杨钒
22.阅读,是一种唤醒——《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苗文娟
23.一个数学定理的活力呈现——关于"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 来江飞
24.论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 吴锡改,林芸
1.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评判标准 屠锦红
2.在习题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探讨 傅雪平
3.践行新理念笑弹"琵琶行"——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实践为例 张治升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化学——以"JCE Classroom Activity"栏目中蓝色消失活动为例 段中东
5.课堂导入多样化,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王灵滨
6.英语课外阅读的检验方法 卢卫国
7.撷百花之露创灵动课堂 崔维云
8."文"与"言"的教学取向与策略 施茂枝
9.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唐琴
10.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谈通过解题指导,激活学生思维 陈斌
11.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赵绪昌
12.物理语言应指向物理知识的本质内涵——从教材中有关"断电自感实验现象的观察"的叙还说起 王再华
13.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孙维刚的一节公开课谈起 王光明,严家丽
14.数学课堂的三重境界探幽 仲广群
15.语文学习:精神气象之涵养——从《鸿门宴》说开去 王建
16.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的教学初探 俞丽萍
17.历史课教材资源整合一例 王涛
篇10
[关键词语] 注重学生 灵活多样 科学评价
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历史教学活动的作用。新课程历史教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可新课程进行这么多年,历史教学评价仍停留在“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方式上,过于单调、被动,过于关注学生成绩,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我们应该改革历史教学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应该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和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措施,查漏补缺,比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采取小测验、作业、观察、座谈、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价。
发挥小测验的优势,广泛评价课堂教学。小测验评价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评价教学效果。其题型要灵活多样、不能单调乏味;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不能死记硬背、呆板重现。如,在教完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小测验。幻灯片的内容为: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出下列的各题:①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经过 洋和 洋。②你能说出本课三个第一吗?③你能把3用三次,1、0、4各用两次,5、7各用一次组成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一段话吗?④下列陈述的理由能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史实的有( )。A、时间长,1405—1433年七次航海;B、航程远,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和红海沿岸;C、航史早,比欧洲开辟新航路早半个世界;D、规模大。”此小测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本”这一宗旨。从其标题上看,既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我能行”,增强自信心,又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积极上进;从其内容上看,概括了本课重点知识,精炼而不繁锁,不占用好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从其形式上看,简便易行,灵活多样,不枯燥乏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现历史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布置作业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写做和批改来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活动。它具有简便易行,参与评价对象多,了解信息全等特点。但目前还是老一套,题量多、单调呆板重现、学生抄袭严重,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此,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必须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一是布置开放性作业题,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行为表现(态度、书面表达、应用能力等)。可以要求学生自制表格或编写知识纲要来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如教完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后,布置作业“请学生自制一个夏商西周三朝大事年表,其内容为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三大项”。又如教完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后,布置作业“请以三个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为中心编写本课知识提纲”。这样的作业既可评价学习知识的状况,又可让学生理清基本线路,弄清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可以布置有关重点内容的理解与迁移性作业,以掌握其共性和特性,发现规律,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教完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的布置作业,“请比较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段革命的异同”。还可以就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写小论文,以了解学生理解教材与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如教完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布置学生以“我心中的外交家─”写篇小论文。二是自编作业,拓宽课堂教学评价思路。自编作业是一种融知识理解、巩固和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创造性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基础知识巩固的再现性习题和综合归纳或理解分析的应用性习题去编写。自编作业的完成分为自己完成和交换完成两种形式。自己完成,可以对自已历史学习作自我评价,对自己历史学习状况有个清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交换完成,除上述作用外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团结协作,使历史测评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通过批改或查验,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书面表达、理解归纳、应用创造等能力,从而切实评价教学效果。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创新历史活动课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录音机、录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如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在调研汇报课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发生的各种变化,来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和提高。教师深入到各组并录音,观察学生发言的涌跃程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所提问题是否符合主题,搜集的资料是否可靠、是否有其他文献资料相配合等等。最后对每位学生的表现写出书面评语,分析本课教学效果。
设计问题,座谈考评,创新评价机制。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座谈。教师在上完课后,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座谈。其主内容可以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心里特征的情况下,设计有关问题调查了解:对教师讲解、提问、分析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利于理解知识,是否从心理上得到启发;或者课堂气氛是否有利 于学习,或者对老师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否看得懂、是否有利于理解知识。还可以是提问本节课内容简单问题或略有发挥思维的创新开放题,还可以请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感想和启发、令人难忘之处或不成功之处,等等。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畅所欲言,尽情地剖析本堂课。同时教师要做好记录,并给以学生当面或书面评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过后,教师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改进课堂教学。二是与教师交谈,重现课堂,全面评价。实录课堂或请教师听课,再请教师座谈交流,听取该教师的真实评价,看是否按《课标》要求去实施了教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等等。有时教师还可以自己观看录相或听录音做个如实评价,及时得出建设性的结论,以调控和改进教学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但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不但要注重学生今天,也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可能。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这样,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协商学习任务,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建立档案,整理分析教学评价,认真总结得失与优劣,吸取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解决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现课程目标。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客观公正地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朱汉国 王斯德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孩子叛逆期的心理辅导
- 下一篇:简单的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