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学案例与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班教学案例与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班教学案例与分析

篇1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难的一关。很多初级水平的学生,看到汉字形体望而生畏,以致学习汉语达到掌握口语就罢了。

而一些处于中级水平的学生,在汉字的书写方面特别困难,尤其东亚地区之外的学生,书写汉字的感觉就跟抽象绘匦差不多,对于笔顺的概念非常陌生,甚至认为这种古怪的文字无法掌握。不熟练掌握汉字的书写,对于学习汉语来说,只能算个浅尝辙止,不能算真正学会了汉语。汉字学习虽难,但仍完全有办法实施教授。从教授这方面说,应树立一个自觉意识.既然是一种非常难以掌握的文字,那么一定要在教的方法上下足功夫。笔者大学时期曾给来华的外国小学生做家教,后曾在英语培训学校做助教,对于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和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都有一点浅显的体会,这里试提几点建议。

初学汉字的学生,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是怎样转变书写本国拼音文字的习惯,接受汉字书写的思维模式。因此,对学生做一点必要的甲骨文知识的诠释.不仅引人人胜,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起点,而不局限于灌输书写的笔画概念。实际上.对外汉语的初级课本,必然牵扯很多甲骨文中已出现的字,最简单的日常对话中,使用频度最高的一些汉字,不妨从甲骨文的角度去诱导进入。譬如,人、大、天、夫、女、好、姓这几个字,看似不属同一类.却可以归纳起来,从摹画人体的甲骨文角度去解释。从站立的成人,讲到人的头顶上方是天空,头发上插簪子就是夫.跪地垂头者是女子l再讲到有孩子的女人就好,进而讲到中国的姓氏,女称姓、男称氏等等。这样,就从讲解文字顺势讲到中国文化。笔者建议,教师可将涉及甲骨文的那些字一一列出,最好配以对应的漫画图片,相信一定会比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笔顺、笔画的效果好。甲骨文字体,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他们从感情上逐渐认同这样一种复杂而难学的文字形态.也能让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我认为,甲骨文对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作用应引起关注。当然,有一个度的把握的问题,因为甲骨文是非常古老的文字,即使中国学生学习汉字,也不宜涉入过深,涉及它的目的是一种手段.为诱导外国学生更好地建立汉字意识.而非掌握中国古文字。所以说,甲骨文的利用,仅仅是~个抛砖引玉的办法,不可本末倒置。

“识字识半个”,是一种不够严谨的学习方法,中国人经常作为调侃式批评,但是对于外国学生学习汉字,却可能非常管用。比如江,河,湖,海等字,共同特征是水字偏旁,老师不必急于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可以集合起来先教水偏旁。通过讲解水偏旁,使学生理解了三点水表示和水有关的字。这样学生碰到尚不认识的一些汉字,如汗,滴、流、淌等,就会知道这些字也是和水有关的。根据已知的偏旁来猜测生字的大致意义,恰似于中国人学英语时的记忆词根,虽然对新词具体意思不能确定.但是大概属什么意义的范围,还是可以猜得一些的。中国人孩童时期的启蒙认字,也在运用这样的方法,即使到了完成初级、中级教育阶段,中国人在遇到一些不认识的汉字时,仍会根据自己已知的部分来推测意义和发音,对外国学生为何不能尝试呢?笔者建议,对一些最常用的汉字,先按偏旁分类的办法,让学生熟悉某个偏旁形体的表义和书写,再具体到各个字的书写、表义。

汉字的独体象形字,在初期教学中必定要求记住,而当基本的偏旁部首掌握之后,自然要深人到台体字问题。汉字合体字主要是形声、会意两种,近80%是形声字,即形符部分和声符部分相结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组合造字这一特性,作为汉字教学的一个重要办法。一种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独体象形字的组合,如“你”字和“心”字结合成您,“我”字和。虫”字结合成蛾。更多的则是偏旁部首与别的许多字的组合,由两个已经熟悉的组成部分,讲到一个个不认识的生字,使学生的记忆更加容易。教师可自行制作偏旁卡片、独体字卡片,通过不断地组合、拆分,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这种汉字识记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已拥有初步汉字量的学生。

学生建立起对于汉字的感性认识之后.下一步可以考虑,让学生利用电脑来进行汉字水平的提升。关于利用电脑学习汉字,留美学者张正生教授谈丁自己某些见解口]。他认为:利用电脑学习汉字,固然有一些弊端,如已有的手写能力会变得生疏,乃至丧失,辨认手写体汉字的能力下降等等。但是,利用电脑的中文输入软件,所获益处相比更多。一个好处是:书写简单了,敲键盘比一笔一画地写字,当然窖易得多,效率也高得多,并可以巩固汉语拼音。又一个好处是:电脑的自动纠错系统,可帮助学生识别错字,进行自我改正;电脑字体的标准化,免去了因写字写得羞引来学习自卑感。再一个好处是:电脑教学和社会活现代化接轨,便于教学交流、商务沟通。等等。张教授的看法很有见地,但我们必定涉及这样一个问题,学习汉语的学生,伺时才适合用电脑学习“书写”汉字?因为根本不会笔画顺序,不理解汉字部首偏旁等特性,就上电脑“写”字,实际还处于拼音文字的模式之中。我认为,利用电脑书写汉字的时段,应放在传统汉字教授方式使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识字”,汉语拼音已经过关,开始学习双音节词汇和成语的时候,此时可考虑加进电脑教“写字”的方式。汉语进化到如今,已经从单音节为主转变为双音节居多的语言。利用中文智能输人法,可以让学生连续敲击双音节词的拼音,电脑就可以弹出备选词汇进行选择。有的三字词以及成语等两字以上词,利用电脑效果尤其好,几乎不用选择,敲打拼音就会直接显示想要的短语。我认为,在学生急速扩大汉字词汇量的时候,加入电脑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一方面可以验证自己汉语拼音的正确与否,另一方面又可以训练学生识别静态汉字词语的能力。我认为,还有一个大的好处,将外国学生易于掌握的汉语拼音字母,快速地和汉字字型结合、映照起来,让学生建立一种感觉,感到将拼音字母转化为汉字字型其实不难,掌握好了甚至觉得非常简单,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篇2

幼儿园外出培训时我听了特级教师邵乃济讲座,《解读童心共同成长――课改实践与思考》是关于“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思考与实践。把对“主题日”的探索作为孩子新经验构建的重点,并在关注分析幼儿记录、表达等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经验拓展和整合的机会。讲座《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主持。内容包括:斯波代克对早期教育课程反思,儿童发展的理论,“发展适宜性教育”,“教育适合性教育”,走向生态的幼儿园的成长,幼儿课程的再思考,高品质的好操作的幼儿园课程。

举例:消费者3・15、爱牙日,这个日子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从而拓展自己班的特殊日子“主题日”“分享日”。案例分析《数小鸟》从故事中可获得的经验,能从中得到关于“数”的一些知识和经验,确认数量有不同的分法,要努力学习与别人分享的方法,做错了要纠正,和朋友一起互相帮助。

举例:活动设计“微笑”,大班“小雨点这样想”,活动“狼和人”,活动设计“有趣的植物”。分主题“树林里”,枫树的烦恼,落叶,树真好,苹果树。

举例:活动设计:“小熊的故事”“小熊赏月”“幸运的小熊”“小马过河”。大班活动“比尾巴”,小班活动“秋叶伙伴”。选择的材料要经典,目标要清晰可操作,过程明确有弹性。课程期望达成的目标。加强教育的社会责任,提高活动材料的品质。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华东师范大学主任周合教授的讲座《幼儿园的艺术化教学》。内容包括:什么是艺术化教学?从本质上对儿童审美观的教学方式,艺术化教学鼓励儿童用视觉语言来实现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活动。阅读、音乐和美术是诱发主题学习的主要艺术媒介。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互动交流和互补。实现融洽胜于差异,共性与个性的情感社会化教育。

举例:主题“我的朋友”设计一个海报,分六组从各个方向组合,讲故事讲述设计的内容。有春夏秋冬的故事、地球的朋友、爱心天使、我们身边的朋友等。音乐表演《停机坪》、美术活动《设计一个钟》、阅读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

举例:小班活动:宝宝停车场,这节课用多媒体让幼儿认识标志“P”,用看信号开汽车游戏开始,认识警车、救护车、洒水车。用帮助小动物的方法来进一步了解车子的特征和用途。最后播放洒水车音乐结束活动。活动设计比较合理,结合了音乐、语言的整合。但教师在上课时按教案教学,洒水车的环节在幼儿认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情况提前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孩子在认识洒水车时认为是油罐车。中班活动――方脸和圆脸。这节课是感知生活中许多物体是方和圆的组合,用故事的形式来鼓励幼儿寻找、发现周围环境中方和圆组合的物体。方脸爷爷和圆脸奶奶各自喜欢不同的形状的东西,要分家不能分。再用寻找、记录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方和圆的组合是不能分的。

举例:小班活动:好听的声音。生活中的声音,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接着玩小瓶子装豆子,放音乐引导幼儿为大鼓和小鼓伴奏。分组大鼓和小鼓边唱边伴奏。教师用装一粒豆和装满豆,让幼儿体验大鼓和小鼓声。最后用糖果来探索大鼓和小鼓声。这节课比较生动和适合小班的孩子操作。

幼儿园主题教学案例分析。主题活动的展开比较深入,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开展主题活动。例:小班“我的家”布置真实的场景,幼儿操作欲望强。客厅、厨房、卧室。“汽车主题”有汽车图片、玩具、废旧材料自制汽车,汽车品牌标志区域。“饮料吧”冲饮料的操作流程,用具、果珍、奶粉、乐口福。“我是中国人”内容有风味小吃,少数民族、京剧脸谱、挂灯笼、放气球、制作神舟六号、航天基地、组合画拼画。“服装店”、“我们的银行”“休闲角”等。

举例:中班活动:我们的鞋子,了解各种各样的鞋,体验穿合适鞋的乐趣。幼儿观察鞋子、穿大人的鞋子,听音乐“大鞋和小鞋”,比较大鞋和小鞋,说说自己的鞋,鞋子分类,数鞋子,设计欣赏鞋。最后故事“皮鞋的由来”。树立了整合的教育观,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举例:大班活动:蔬菜馆。在游戏中积累灵活运用数数、加法运算的经验。游戏报菜名、逛菜场、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开蔬菜馆。按数序寻找蔬菜。买蔬菜,总价格不超过8元。幼儿游戏说菜名。整个活动,孩子有前知识准备,兴趣很高。发展了讲述能力和计算的能力,关注过程,回归生活。

篇3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为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导入部分而头疼,设计起来有时不尽人意,有时平淡无奇,所以在导入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尝试:

 一 方式上要精挑细选

 导入的方式很多,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同一活动也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幼儿的心理特征来精挑细选导入的方式。我们常见的导入方式有:情境激趣法、旧知诱导法、悬念置疑法、故事激趣法、感观刺激法、开门见山法等。哪一种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地达到最近发展区呢,这就要我们花一番心思了,否则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一]: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椭圆形》的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老师从图形王国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一猜是谁?

 幼儿:正方形娃娃、三角形娃娃、圆形娃娃……

 教师:到底是哪个图形娃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椭圆形娃娃。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教学活动的导入时,似乎看不出有什么不妥,但我们来听一听专家对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我们就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专家提问:你预设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教师:我是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一方面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专家提问:从幼儿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习惯在称呼某个图形时加上“娃娃”两字,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我在教幼儿认识图形时,为了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经常将图形拟人化,幼儿就自然而然地称呼图形为“娃娃”。

 就这个案例,我们来诊断分析一下。对于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她的出发点固然很好,但实际陷入了形式主义,教学双方都在做着看似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为什么这样说呢?幼儿或许一开始就被教师神秘的语气所吸引,说:“老师从图形王国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一猜它是谁?”幼儿投入到猜想中,但当幼儿盲目地猜了几遍仍不切主题时,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失落感。他们会想“哎呀,真没有意思,怎么都猜不到啊?”这时,不但没有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反而使幼儿丧失了信心,甚至失去对活动的兴趣。

 对于教师的第二个问题,这也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体现儿童化、游戏化,教师刻意地追求童言童趣,将每个教学活动都冠以“王国”、“娃娃”之类的情景出现。如果在小班运用这种方式也没什么不妥,但对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喜欢贴近他们生活的身边的真人真事,如果经常把汉字、数字、图形等以“娃娃”的身份出现,幼儿未必真的感兴趣。相反,有时会使幼儿在虚拟与真实的环境中产生混淆,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为什么幼儿一说到图形就习惯称呼为“娃娃”呢?这说明在教师形成教学思维定势的同时,也在无意中让幼儿形成了思维的定势。

 了解了这样的概念后,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以旧知诱导法来设计此环节,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哪个效果会好一些。

 教师:“小朋友,我们前几天认识了几个图形,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谁能来说一说啊?” 

 幼儿:“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

 教师:“恩,小朋友真聪明,都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今天,老师又带来一个新的图形,你们看(出示椭圆形),它啊,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椭圆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 

 这个导入设计简单明了,先让幼儿复习学过的图形,教师同时了解了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紧接着就介绍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让幼儿的思维没有断路,很自然地接受新的活动。它没有花俏的外衣,很直接很轻松地让幼儿进入了学习参与的状态,较之前面的案例,大家是不是也觉得这样的导入更实际、更节省时间并来让幼儿进行实质性的探索。

 [案例二]: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时钟和整点》的导入设计。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你们听‘有方也有圆,指针告时间;响声十二下,开始新一天’,你们能猜一猜它是什么东西吗?”

 有的幼儿可以猜出是时钟,有的则猜不出乱说一气。

 教师:老师告诉你,它是时钟。今天啊,时钟也来到了我们大班一。哎,它在哪里呢?我们快把它喊出来吧!(做呼喊状)时钟,时钟,快出来啊!时钟,时钟,快出来吧!(教师寻找一圈后,在小椅子下面拿出时钟)哦,原来你在这里。

看,这就是时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 

 说到这里,相信老师们已经知道这位老师运用了情境激趣法来设计导入部分,但我们也会有一样的看法,是什么?就是导言过于繁琐,在寻找时钟时也有神秘后的失落,幼儿在与教师一起呼喊时也消耗了一些体力与精力。如果我们运用开门见山法的导入,直接进入主题:“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帮助我们看时间吗?”幼儿会回答是“时钟”或“钟表”。“你们真不错,都说对了。老师这也有一个时钟,你们谁认识时钟,谁知道时钟上有什么吗?”幼儿这时回答的对与错教师先不去做任何评价。然后说:“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时钟”。这样的导入直接切入主题,便于教师掌握幼儿对时钟的了解情况,哪些幼儿能认识时钟,哪些幼儿不认识,这就使教师在开始部分就初步掌握了幼儿的情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使教学过程更有弹性。

 [案例三]:中班美术活动《小鸡》的导入设计。

 一位教师在设计中班美术活动《小鸡》的导入部分值得我们借鉴。她在设计教学活动《小鸡》时,想到了一些导入的方法,有猜谜导入法、木偶激趣法、范画出示法、变魔术法等,但后来考虑到这是一个美术活动,要让孩子有兴趣去画小鸡,同时又能了解小鸡的画法,觉得它画起来并不复杂,于是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因为中班孩子对变魔术很有兴趣,让孩子看到老师用一个圆圈、又一个圆圈、加小点画出小鸡的形态,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过来了,从一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恍然大悟,显得是那样兴奋,那样跃跃欲试,同时也对小鸡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的作画做了铺垫,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老师就着重讲解不同的动态变化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在选择导入部分的方法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特点来精挑细选,让导入部分起到良好、恰如其分的作用。

 二 幅度上要精炼简洁

 导入的设计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去积极探索,它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虽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时间量上也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能做得太大、太罗嗦,以致有喧宾夺主的感觉,使整个教学过程厚此薄彼。

现在我们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时间是25分钟左右,那么,我们的导入时间则不能够超过2~3分钟。

 [案例一]: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电动玩具》的导入设计。

 我曾经听过一节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电动玩具》,老师先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1)初步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2)教育幼儿要爱惜玩具,懂得好玩具要大家一起玩。(3)了解电动玩具的特点,初步学会电动玩具的正确玩法。

 她是这样设计导入部分的:教师:“小朋友,你们家里有玩具吗?”幼儿回答:“有。”教师:“都有什么样的玩具啊?”幼儿回答:“有恐龙,有机器猫,有大汽车,有布娃娃,有奥特曼……”真是各种各样,而且幼儿在教师这样的提问下,说起自己的玩具来也兴奋不已。这时教师不得不又是拍手又是弄腕花,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这边来。接下来老师又问:“小朋友,你们的玩具里,有哪些是会动的啊?”于是,幼儿又开始挑选自己家会动的玩具说起来:“飞机、坦克、陀螺……”。教师又再次组织幼儿后问到:“那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能动吗?怎样才能让他们动呢?”幼儿似乎没有了答案,不作声,老师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会动的玩具,它们都靠安装上电池才能动的,所以叫电动玩具。你们想玩吗?老师来教你们。”说到这里,老师这才引到正题上来,结果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当然这后面的内容只能是匆匆而过,点到为止。很显然,教师在导入时,把问题问得太散,不易集中,这样的引题导入,孩子的积极性虽然很高,兴趣很浓,但却使活动没有紧扣到主题上,相当不妥当。

 我想,要是让我来设计这个活动的开始,我会运用感观刺激法,让幼儿进行对比观察: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玩具吗?(喜欢)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两只可爱的玩具小狗。(出示玩具,一只是打开开关的电动小狗,一只是毛绒小狗,让幼儿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幼儿会发现一只会动一只不会动。让幼儿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个?)这样的安排,使活动能够紧扣主题,导入的效果也会较好。然后我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电动玩具,让幼儿自由探索各种电动玩具的玩法,然后请个别幼儿向全班小朋友演示他的电动玩具的玩法,并让小朋友试探说说这些电动玩具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启发引导幼儿探索没有电池玩具还会动吗?让幼儿知道电动火车、电动手枪等许多玩具必须装上电池、打开开关才能动,所以他们叫电动玩具。并与幼儿一起寻找各个电动玩具放电池的位置和开关,并讲解正确的操作方法。最后请幼儿互换玩具玩,使幼儿懂得大家一起分享好玩的玩具,培养幼儿爱惜玩具的品德。这样的导入设计简洁精练,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一步步地进行探索,为幼儿后面的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案例二]:大班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绳子》的导入设计。

 还有一个教学案例,相信老师们都还记得,是我园教师在进行大班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绳子》教学时,她的导入部分是这样的:先讲一个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故事讲完后,引出他们得到的宝箱已经来到了我们班,然后出示宝箱,猜猜宝箱里是什么?要求幼儿用手去摸,把摸出来的宝物(指各种各样的绳子)放到相应的组里。幼儿开始摸宝物,直到把宝物摸完,我们计算了她导入的时间用了11分42秒。正是因为导入的时间过长,从而使她后面的教学过程环节变得急促,落实得不扎实,重点不突出,幼儿疲惫不堪。

 同样是一节活动《各种各样的绳子》,有位老师却是这样设计导入部分的:

 教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来玩跳绳游戏“我能跳多少”,看看你们在30秒时间里能跳多少个?我来记时间,你们自己记数,大家愿意吗?(幼儿跳绳,并依次问跳绳数目,及时鼓励幼儿。)

篇4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们大班教研组由中班升上来的4个班级组成,教师8位,教龄在8——20年之间,组内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中年教师工作敬业负责,经验丰富,有园级骨干教师不仅在组内而且在园内也起着引领作用;青年教师工作积极热情、有冲劲,善于接受新信息、新事物,全体教师在业务上正逐渐成熟,继续培养各自在专长领域发展,争取打造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成为一支年轻、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队伍。

教研组以教研组团队研究为主阵地,围绕组内的课题进行开展,关注常态课的设计与实施,在行动中反思,优化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师团结上进、工作上积极主动,在“班级常规”管理和“班级网站”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教研能力、课题研究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因此,教研组长会更加努力钻研,发挥引领作用。相信在组长不断学习和我组全体教师踏实、钻研的努力下,我们大班教研组的各项工作都能有效地开展。

在家园合作共育下,幼儿在学习兴趣、语言表达、动手能力、运动能力、文明礼貌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交往能力、环保意识和能力等是我们今后需要重点培养的方面。

二、学期教研工作目标

1、继续以《纲要》、《课程指南》为指导,以幼儿园工作目标为导向,以园本教研工作计划为指导,抓好教学规范,关注常态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公共课的集体备课力度和其跟进式研讨,打造精品课,注重研训结合。

2、围绕组内嘉兴市立项课题“幼儿园亲子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的系列研究活动,引领家长进行多种形式的亲子阅读活动。

3、做好组内课题的研究工作,确实抓好组内6个课题的开展工作。撰写相关专题实践研究的教养笔记、活动方案、教学案例、专题小结等,将课题融合实施的各类资料进行整理,为丰富课题研究成果提供第一手实践研究资料。

4、教研组活动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本学期采用教师轮流主持、中心发言等形式,采用“参与式”、“开放式”的研讨模式,继续增强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教研组的研讨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

5、在园业务活动的指导下,利用小组教研活动学习与实施、优化集体备课制度,通过小组成员讨论、修改,名师审核,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整合实施的能力。

三、实施策略与措施

1、理论学习。

(1)“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的学习。

(2)组织聆听学习活动,观看优秀课例活动视频录像。拓宽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嘉兴市立项课题“幼儿园亲子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和平湖市立项课题“幼儿园阳光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研究” 专题相关理论的学习。

2、专题研究。

(1)立项课题。本学期,组内在各层面的立项课题有6个。

(2)网络教研——“博客论坛”。

(3)继续建立集体备课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共课集体研课活动。

3、教师培养。

(1)推进教研活动有效开展

组内教师自主认购教研活动的主持人,每位教师更好的参与教研活动,敢于实践,勇于创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建立两个“一人备课、多人研课”的公共课集体研课组,由组长负责进行集体研课的教研模式,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真正实现团队功效。

(2)促教师专业成长

继续通过跨班更进式教学,多个机会组织“常态课”,得到同伴互助,实践自己的反思。

开展园内名师、名班主任、教研组长引领课;教师个人特色课;特色型教师展示课等展示亮相活动。

继续开展师徒结对指导活动,相互听课、评课,做好记录,相互提高。

4、教研重点:

教研组层面:

(1)加强课题过程管理,不断规范运作过程,结合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开展研讨,进行每月一次的课题分析会。

(2)以公共课集体研课为主导,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

幼儿活动层面:结合幼儿园“七好一美”文明班级评选,以日常规范为主,开展礼仪教育。做好幼儿的行为规范,

特色活动:以各项课题为抓手,加强课题管理,做好课题的教研化、日常化、规范化。

5、互学交流。

(1)教研组长坚持每周一次随堂听课,及时向教师反馈听课意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发动组内教师参与周五听课日,一学期听课至少15节。

篇5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 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具备从事现代幼儿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这就要求在该专业的教育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系统化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其实践能力的训练。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教学目的要求,我认为在教学环节引入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创新方法。本文将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课程论》为例,分析案例教学在该门课程中的实施与运用。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及意义分析

1.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英文单词为“case”,汉语中可译为“个案”、“实例”。现代大学建立后最早有系统地应用案例教学的学校,首推哈佛法学院。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新任院长蓝德尔(C.C.Langdell)Kima11(1995)首倡案例教学法。1890年案例教学法扩展到其他大学法学院,后又延伸到医学教育领域。1984年“世界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应用学会”成立,案例教学法大量且广泛地为许多专业教育所应用,更受到以“教学”为专业的师资培育领域高度的重视和应用。所谓“案例”,是对真实事件的叙述,这项叙述包含了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困境或问题,以作为分析、讨论、做决定、问题解决等的基础。①

对于案例教学的概念,中外学者众说纷纭。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协会主席John Boehrer教授说:“案例教学是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的过程。”我国学者郑金洲在《案例教学指南》中的定义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台湾学者张民杰认为,案例教学有三个要点,分别是:“强调借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强调师生互动及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强调与教学主题相关概念或理论的了解及高层次能力的培养等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在《幼儿园课程论》的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就是以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案例为教学材料,结合相关的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不断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幼儿园课程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既具有宏观性和较强的理论性,要从理论上阐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与评价,又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具体性,要具体分析不同类型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设计与组织原则,指出教师应采取的科学的指导策略与方法。可以说,它既要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原理具体化,又要对学前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进行统筹和综合。学习这样的一门课程,对于我校二年级学生来说,会面临着诸多困难。而案例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科学合理地加以使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首先,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均是真实的教育事件,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案例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再次,案例教学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例如,在学习“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与依据”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呈现了一个中班教学活动“地球上有什么”的活动目标和一些幼儿教师对此活动目标的认识看法。接着提出问题: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确立幼儿园课程目标?怎样表述课程目标?随后,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全班讨论。这时学生面对着案例问题的挑战,需要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在案例的讨论学习时,学生可听到其他同学及教师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有助于培养接纳不同意见和观点的态度;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也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相长。最后,案例教学能增进师生的关系和互动,增强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实际教育教学情境的感受。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程序

在《幼儿园课程论》的教学中,我尝试用下面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

1.选编案例

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是选择或编写案例,这是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以幼儿园、日常生活、新闻、杂志、报刊等为来源,进行案例的选择和设计。选择或编写的案例应尽可能符合这些要求:案例选择要贴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要求;案例的长短要配合教学时间;案例的叙述要清楚明确,有连贯性和整体性;案例要有真实情境和必须面对而难以处理的困境,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挑战,并使案例成为班级讨论的重点。

2.熟悉案例

教师要对教学案例本身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和了解,要对案例各项内容了若指掌,并且在教学前阅读许多与案例主题相关的文献。例如,在学习“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时,我选择了原教材上的案例:小雪希望加入“过家家”的游戏,但被拒绝。一个小男孩以送“煤气工人”的身份顺利加入游戏,经过教师的启发,小雪以送生日礼物的“朋友”的身份加入游戏。针对这个案例,教师首先要了解案例事实,记住案例内容的各项细节,如“小雪第一次是怎样请求希望加入游戏的?小朋友怎样拒绝的?小男孩扮演什么角色得以顺利加入游戏?教师是怎样引导小雪的?”其次要准备研究议题,教师要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如:“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和掌握了怎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这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对于幼儿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教师还可以组织哪些活动来帮助发展其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

3.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时间的设计、案例实施方式的设计、讨论方式的设计(例如:小组分组案例讨论、全班案例讨论等)、学生作业的设计(例如:案例分析报告、小组案例讨论报告、案例心得报告)等。教师还要构思案例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并预测学生可能的反应,思考如何给予回馈反应的问题。

4.实施教学

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主要工作:(1)呈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多以口头描述、文字叙述、多媒体展示、真实情境表演等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感知使学生尽快进入特定的教育情境中。(2)确定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我认为,每种教学法都有其优缺点,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可以与其他教学法混合使用。根据《幼儿园课程论》的学科特点,我一般采用如下三种方式:方法一,先进行案例教学,刺激学生在随后的学习中有更好的思考,再把在案例讨论时的观点和主张与后来讲述的理论和原则做一一对照和比较;方法二,先用讲述法教学,再使用案例教学,即学生先了解相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后,再呈现案例,针对案例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或寻求问题解决;方法三,先用讲述法讲解一部分原理知识,随后使用一则案例,再讲述另一部分原理知识,施以案例教学,最后总结。(3)做好相应的课堂组织工作。例如,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分组案例讨论的实施程序和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同时在学生讨论时巡视,小组分组案例讨论之后,留短暂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对下一次讨论的改善建议和补救措施。

5.课后撰写分析报告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反思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总结相应的经验和教训。课后,教师会安排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报告再做相应指导。

三、案例教学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

1.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先要了解学生

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当学生课堂反应不积极时,教师才能迅速找到原因,如,该学生是在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时感觉到不适当和不安全,还是因为不习惯于表达自我的想法,或是因为胆小,害怕在公众面前说话,等等。只有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才能找出方法帮助学生跨越各种困难的鸿沟,积极参与讨论。

2.教师是倾听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认真倾听和理解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教师还应利用一切方法促进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重述学生已说过的话或说出所知道的事实和意见,使案例讨论顺利进行。但要注意,老师的重述旨在对讨论的议题做更清楚的阐述,而不是下定论,不应增加学生发言的内容,更不应对学生的观点提出同意与否的意见。

3.教师应该对教学不断反思

实施案例教学,会遭遇到许多的问题或困难,为了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促进专业性成长,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反思。例如,我确实熟悉整个案例了吗?我是否已查阅并深入地思考过与案例相关的资料?我是否已经思考过所探讨议题的有关解决方案?我怎样做会更好些?我是否做错了什么?我应该怎样改正错误?……这些反思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最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4.师生间应是良好的合作交往关系

对案例教学而言,教师和学生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交往关系。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这时师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平等对话,这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可以说,师生的合作交往关系是关乎案例教学法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我以案例教学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初步尝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素质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当然,在这样的教学尝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如教师可能缺乏案例讨论的技巧和经验,难以应付开放和多元的讨论方式;学生人数众多,无法让多数人畅所欲言;学生没有充分准备,未能有效针对案例议题深入讨论,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台湾]张杰民.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

参考文献:

[1][台湾]张杰民.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艳岭.试论案例教学法[J].北京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3).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教学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习目标上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二是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计划与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三是学生学会对自主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为自主学习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学生主体性、个体差异性、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相对性以及教师基础性与导向性等特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学习目标和制定学习计划的能力,二是自我掌控自主学习活动的能力,三是自我评价和学习反馈能力,四是元认知与自我调节能力。在教育领域,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优秀教学案例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卢忠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等。这些成功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支持。

二、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教学方案设计原则及教学策略设计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以提升学生自己动手能力为原则;二是教师重点关注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教学策略的设计方面,教师需针对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体要去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策略,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和班级的通用学习策略。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分组教学的方法,通过分工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养成经常反思的学习习惯。

(二)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设计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教学环境十分重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软件环境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引入博客、微博、微信、QQ重要的通讯软件,建立一个信息沟通顺畅的师生交流平台。在该平台上,教师能够将学习资料、教学计划、目标与内容传达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该平台获得想要的学习资料。在高效教学环境设计方面,教师结合初中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合理地分为若干小组,构架和谐与竞争的学习氛围。

(三)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一般模式

在本文研究中,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将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一般模式分为“环境构建—小组协作—个人自主学习”三个环节。其中环境构建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学环境构建、布置任务、情境创设;小组协作学习则由预习、知识总结、展示与评价组成,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设计小组任务,并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以小组的形式展示作品,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和信息反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教师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品,然后用相关软件来展示作品,之后学生之间、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评价,最终由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并加以优化和改进。

三、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验评价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FLASH教学模块“悦动班级成长”为例,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实验教学方案设计,并在实验教学中加以实施。在教学中首先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学FLASH教学模块“悦动班级成长”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而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法”“学法”。对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验进行评价,包括学生成绩测试、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结果显示学生成绩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欲望和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这说明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符合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王辉.关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2):141-142.

[2]刘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54-55.

篇7

【关键词】教师体态语;故事教学;体态语类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87-04

【作者简介】张新敏(1968-),女,陕西咸阳人,乌鲁木齐市红旗幼儿园园长,幼儿园高级教师;王海燕(1980-),女,甘肃武威人,乌鲁木齐市红旗幼儿园教师,幼儿园一级教师。

一、研究背景

《教育大辞典》对体态语(emblems)的注释为:指以具体动作来表达类似言语信息的沟通手段。体态语又称身势语言、动作语言、肢体语言、无声语言、非言语符号等。教师体态语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手势、眼神、姿态、表情等身体动作对幼儿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态度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形式。相关学者对教师体态语的分类各有不同,英国体态语专家洛弗和罗德里克将体态语分类为积极体态语、消极体态语和无意义体态语;艾克曼和弗里森等人将教师课堂体态语分为象征性体态语、说明性体态语、表露性体态语、调节性体态语和适应性体态语;我国学者刘立祥在研究教学中人体语言的应用时,把教学中的非语言分为:面部语(面部表情的变化),眉目语(眼眉、眼睛及神情的变化等)、手势语(手势的变化)、身姿语(人的身体躯干的各种姿势,如站、坐、倚等);刘云艳等人则将幼儿园教师的体态语分为手势语言、面部表情、目光语言和空间距离等类型。

本研究主要参照艾克曼和弗里森等人的分类,结合幼儿教师体态语的特点和实际观察的需要,将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体态语分为:表露性体态语、说明性体态语、象征性体态语、工具性体态语、距离性体态语、适应性体态语和调节性体态语等七大类型。其中,适应性体态语与调节性体态语是教师体态语运用不恰当的行为,对教学活动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表情和动作是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重要的交流工具,幼儿常常用表情和动作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由于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会更多关注教师的体态行为,尤其是在故事教学中,教师正确有效地使用体态语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为此,本文通过关注在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体态语运用的现状,以此了解体态语对幼儿的兴趣、理解能力和复述水平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首先对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运用体态语的行为进行分类,把复杂的行为记录转化为可以数量化的材料,对教师运用的体态语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得到较为真实、全面的资料。

我们选择中班教师A和B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和记录了他们的10个故事教学案例。其中,A老师从事幼教工作5年,本科学历,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态度亲切自然,十分重视故事教学及养成教育,受到幼儿的认可和喜欢。B老师则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专科文凭,说话不紧不慢,较少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与此同时,两位教师班上的幼儿也同时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

三、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体态语运用的现状及结果分析

(一)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体态语类型的分析

根据观察的20个故事教学案例的记录(见表1),我们发现两名教师总共使用了272次体态语,并且他们运用体态语的类型较多样,其中,使用表露性体态语、说明性体态语和象征性体态语的情况居多。

1. 表露性体态语

由表1可知,教师运用体态语类型最多的是表露性体态语(98次),占总数的36%。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开展部分、结束部分,教师都会通过表露性体态语与幼儿交流,以达到导入活动、提醒幼儿集中注意力等目的。教师注重运用眼神、直观动作、面部表情等表露性体态语与幼儿沟通交流。

如,在故事教学活动开始前,孩子们各自在活动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A老师微笑着环视了一圈,拍着手对幼儿说:“小朋友们,请拿起你们自己的小板凳做到自己的位置上去。”边说边走到还在玩着玩具的幼儿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指了指已经坐好的小朋友,提醒他们按照老师手势语去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使用了口头语言指令后,就开始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幼儿该怎么去做,这种无声语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环视了一圈”“微笑着”“拍拍肩膀”等是属于表露性体态语,这些动作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目光在关注自己,并且知道老师是喜欢大家的。

2. 说明性体态语

由调查可知,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说明性体态语达53次,占体态语总数的19%。教师使用说明性体态语,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口头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帮助幼儿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故事的情节中。

如,在进行《会爆炸的苹果》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了大量的说明性体态语:双手握拳放在身前,然后五指迅速打开,表示爆炸;抿嘴巴表示嘴馋;撅嘴巴表示不乐意;仰头表示向上瞧;把食指放在嘴角晃动身子表示不好意思;伸出三个指头示意小朋友们说出数字;食指放在脑袋边上转圈表明在思考;用双手抱住肩膀、蜷缩着身子表示出害怕;瞪圆了眼睛表示惊讶;用手指着斜下方,向前倾身,声音压低表示在教训小狐狸;两个食指合拢放在嘴巴前面表示小鸟的尖嘴巴;双手向外一摊表示无可奈何。教师的这些动作是伴随着讲述故事内容而进行的,不仅有效地解释和补充了故事的内容,而且还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能直观形象地记住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3. 象征性体态语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36次使用了象征性体态语,占总数的13%。教师运用象征性体态语是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的,它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直观认识。在组织故事教学活动中象征性体态语一般都具有比较固定的含义。如,在幼儿表现良好需要给予肯定的时候,教师多会使用伸出大拇指的动作或拍手鼓掌;让幼儿起立参加活动时,教师会双手手心向上,由下向上抬起;表示赞成时教师会点头,否定时则摇头。

4. 其他体态语

在调查到的其他体态语中,距离性体态语占12%,工具性体态语占11%,适应性动作占6%,调节性体态语占3%。距离性体态语的运用说明幼儿教师在故事教学活动中与幼儿的距离是有变化的,不仅仅是站在教室的前面,还会根据教学的需要走到幼儿的身边,与幼儿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工具性体态语主要是用来辅助教学,进行教具、图片、模型等材料的操作。适应性动作与调节性体态语属于教学中的不恰当行为,会对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等。这些动作虽然具有无意性的特点,但只要教师留意还是可以减少的。

(二)故事教学活动的不同时段教师运用体态语的情况

1. 活动的开始部分(0~5分钟)

由表2可以看出,在故事教学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体态语运用最多的是表露性体态语,占41%。活动的开始属于导入部分,是吸引幼儿注意、引出故事名称的阶段。教师需要关注到每位幼儿,将目光放到个别幼儿身上,提醒暗示幼儿进入活动,因此表露性体态语占主体。

2. 活动的开展部分(6~15分钟)

在活动的开展部分,教师运用的体态语以说明性体态语(36%)和表露性体态语(35%)为主。活动的开展部分是故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如果幼儿在这一时段不能理解词义,则不能很好地领悟故事的内容和主旨,会降低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会多使用说明性体态语辅助言语教学,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另外,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其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也需借助表露性体态语提醒、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3. 活动的结束部分(16~25分钟)

在这一阶段,工具性体态语较前两阶段开始增多,这与教师在一阶段开始帮助幼儿复述故事、检查和纠正幼儿活动成果有关。在活动结束时,由于教师需要到能力稍弱的幼儿身边给予指导,因而距离性体态语增加。另外,在该阶段,教师讲故事时也轻松了许多,所以调节性和适应性动作也明显增加。

(三)两位教师在故事教学活动中体态语运用情况的比较

1. 表露性体态语、说明性体态语和象征性体态语的使用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A老师运用表露性体态语、说明性体态语和象征性体态语的频率明显高于B老师。通过观察和访谈,笔者发现A老师比B老师更为重视体态语在故事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经常根据故事内容琢磨、设计相对应的说明性体态语,以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工具性体态语和距离性体态语的使用情况

从表3可知,两位教师在工具性体态语和距离性体态语的使用上没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需要操作图片、教具等教学材料,更需要走到幼儿中间去,为个别幼儿进行近距离的示范和指导。

3. 适应性动作和调节性体态语的使用情况

由表3我们还可以看出,B老师适应性动作和调节性体态语出现的频率高于A老师,这与B老师对于体态语的认知是相关的,其在平时教学中比较少使用丰富的表情和动作。

四、结论及反思

(一)体态语的运用效果与教师对体态语的认识相关

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果教师认为体态语很重要,就会在故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体态语辅助有声语言。由于幼儿生性活泼好动、爱说、爱模仿,如果教师对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进行拟人化、夸张化,通过肢体语言表演故事中的有趣情节,可以让幼儿在这种“动感十足”的轻松愉快氛围中体会到故事的趣味性。但如果教师不重视体态语的作用,则不会斟酌自己的体态语,有时甚至会出现消极体态语多于积极体态语的现象,反而会对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起到消极的作用。可见,教师对体态语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体态语在幼儿故事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二)适时地运用肢体语言可起到良好的调控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与幼儿交流,当发现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走到他的身边,以眼神与之交流或轻轻拍其肩膀,这样既可以避免直呼其名而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又可以避免影响其他幼儿听故事。在故事教学的各时段,教师对体态语的运用类型应当有所区别和侧重。在故事教学活动的准备部分,教师通过运用表露性体态语,如在用语言要求幼儿进入活动的同时,也会运用拍手、击掌、摸摸幼儿的头等象征性体态语和表露性体态语来吸引幼儿的注意。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说明性体态语也提高了幼儿倾听的意愿。直观的动作辅助口头的讲述会增加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三)体态语有助于提高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故事讲述部分是教师组织故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有效的体态语(夸张的而又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如,在故事《熊猫的百货商店》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熊猫伯伯,假装搬来一架梯子架在长颈鹿身边,熊猫伯伯爬了上梯子后量出长颈鹿脖子有多长;接着,熊猫伯伯拿来一根很长的尺,围着河马的嘴巴量了一下,量出河马小姐的嘴巴有多大;最后,熊猫伯伯拿来一根很长的皮尺,绕着大象的腰走了一圈,量出大象的腰有多粗。幼儿在教师富有戏剧化的肢体语言中较好地理解了故事的情节。同时,幼儿好模仿的特点决定了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姿势的变化会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优化教师的体态语,能够给幼儿带来美的体验和享受。运用肢体语言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各项智能特征,使他们在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脚、动脑等活动中,提高整体认知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庄锦英,李振村.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4] 张武升.教学的非语言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 邬艳艳.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6] 林化君.论体态语言教学的模式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高职教学),2002,(1).

[7] 尹金霞.试析肢体语言在小班幼儿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导刊,2009,(12).

[8] 魏艳红.教师消极体态语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幼教博览,2009,(03).

[9] 姜美芬.谈谈幼儿教师的体态语[J].学前教育研究, 2004,(07-08).

篇8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理念;初中德育;工作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76-02

精细化管理理念是初中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工作必须掌握的首要任务。精细化管理理念,能有效提升初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完善初中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的实际性和有效性。本文根据德育教学的主要施教理念和教学策略,对初中德育工作中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制定有效的德育工作计划――提高精细化教育的效率

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与校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为,校长是整个学校的领导者和指导者。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导师制的核心意识,发挥高效领导作用,完善学校整体德育管理机制,落实教育内容,切实导入精细化教育的实践内容,加强学校各部门的有效联合,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精细管理”等工作,让学生自觉地遵守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品德和文化素养。德育和礼仪教育是分不开的,教师要明白精细化的教学理念,多跟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和交流,并明确教学目标,优化礼仪课堂教学,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多给学生进行礼仪熏陶和教育,让学生自觉地接受礼仪知识。教师可以从初中德育课堂的教学理念出发,不断引入和完善与教材实际相符合的教学内容,配合当今的教学案例和素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德育知识的欲望,有效提升初中德育工作的教学实效。

另一方面,要想让学生重视自身德育品质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深化德育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多举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结合教学视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人、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丰富学生的思想,扩展各方面的综合实际能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自己该履行的义务,强化学生的学习观,让学生适应生活,提前了解社会,并运用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使学生合理地构思和想象,自由成长。课堂上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抓住关键环节,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课堂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和对德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心理、身体等全方面进行辅导教育,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感受行为道德的重要性,并自觉地遵守和履行,从而加强课堂感悟。精细化的教学方法重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构建自主学习过程,提高初中德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准确的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精细化教育的质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初中生德育工作也向着“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当代的科学技术,结合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不断完善高素质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精细化教育的质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和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有关系。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礼仪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让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行为意识,全方面发展。拥有高尚的德育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日复一日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精细化的教学理念,旨在通过日复一日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不断积累学习素材,养成日常文明习惯。所以,教师要严格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要严格地监管和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坏习惯给生活和身心发展带来的危害。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端正学习态度,他们才能自觉地努力改正和完善生活方式,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品质。

在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时候,教师要坚持做到“四种会”,即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班主任例会、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家长会、各个班级每周进行一次班级主题班会、每个月进行一次学校公开例会。各个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掌握W生的发展动向,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方面发展。学校在开展例会的时候,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互相之间讨论学习心得和学习感受,搭建精细化教育平台,丰富学生的沟通活动和心理交流活动,并积极地鼓励各班班主任加强班级团结合作,保证精细化德育教学的质量,发挥整体优势。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各种文化知识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感悟和理解,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宣传一些文化知识和各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丰富的礼仪,扩充知识领域。比如,日本人吃东西不允许发出声音,英国和美国等文化较发达的国家,朋友之间见面会互相拥抱和亲吻以示友好,而中国人则是以握手的形式示好。各国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但又有共同的人类特征。

三、丰富实际的德育教学内容――优化精细化教育的整体性

在初中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精细教育的整体性。教师要明白,精细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把思想政治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把课堂内容充分运用到生活中,做有文化、有思想、有头脑的合格初中学生。初中生必须自觉了解精细化的德育教学内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感悟和理解,适应生活,提前了解社会。教师要注重日常班级管理方法,并且做好监督工作和分配任务工作。比如,班长负责班级的纪律和同学关系的维护,学习委员负责每日收作业和发作业以及宣传知识等活动,让学生做到“各任其职”,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丰富亲身经历和交际能力。初中德育教育是一个重要和漫长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感情世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心理健康锻炼,增强社交能力和德育素质,为今后进入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准备。教师要善于发现本质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要严格地监管和教育,让学生改正和不断提高。教师要切实导入生活化和实际化的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技巧,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感受到行为道德的重要性,自觉地遵守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共同进步,不断发展。教师要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心理健康锻炼,增加社交能力和德育素质,充分发挥初中德育工作的优势,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精细化的德育教学主要包括情景创设、自主探究和学习、启发式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等重要内容,教师要与时俱进,根据当代的科技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有效的课堂计划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整体性,加强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集中课堂思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合理地构思和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精细化的教育,能在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政治知识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规范的社会离不开有规矩的政治制度。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政治的多元化和实际化,才能真正发挥精密化的教学优势,让学生注重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和同学友好相处、共同进步和学习。

总而言之,德育工作是重要和漫长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情世界出发,结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切实导入生活化和实际化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技巧,让学生感受到多元化和体验式的德育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对德育知识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感受到行为道德的重要性,拥有精细的学习理念和意识,高效学习、自由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立俊.浅议学校精细化管理中的“六个坚持”[J].基础教育参考,2011,(9).

[2] 黄海峰.精细化班级管理研究[J].考试周刊,2011,(46).

篇9

关键词:“喂豆子”;“滚豆子”;“粘豆子”;“做豆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236-04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46

“哈哈,豆子开会啦”,孩子们一听到此消息就欢呼,就知道“玩豆区域”又开始了。“老师,豆子开什么会呀”“老师,豆子也会开会”“什么是开会”,一双双小眼睛好奇的盯着我,我神秘地说:“豆子开会就是各种颜色的豆子聚在一起,像一家人咯……”“哦”,孩子们似懂非懂,一边听我讲一边欣赏民间艺术家用五颜六色的豆子变成的美妙艺术品。可是今天,孩子们用豆子做什么呢?你瞧――圆圆大大的身体,细细短短的头发……啊,原来那是《太阳公公》,看孩子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就知道对豆子有多喜欢啦!这就是我们开展的“玩豆”区域中的一次快乐的豆子粘贴画《太阳公公》活动。

一、“玩豆”区域特色活动创设的背景与意义

(一)“玩豆”区域特色活动创设的背景

我园处于城乡交接处,大部分幼儿来自农村,而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因此开发乡土资源是我园特色教育之一。在农村,“豆子”到处可见,它不仅品种多,颜色也丰富。在一次中班平行组“夹豆子”比赛中,一颗颗调皮的豆子吸引了我班幼儿的注意力,他们个个睁大好奇的眼睛,有一股蠢蠢欲动的兴奋。《纲要》指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材料的选择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我想:能否抓住幼儿喜欢“豆子”这一兴趣,让幼儿乐意去玩,大胆去玩,并玩得快乐呢?能否利用“豆子”这一乡土资源来激活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呢?能否通过幼儿“玩豆”活动,让幼儿的手部的小肌肉群得到锻炼,从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呢?

小班的幼儿因年龄较小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又往往表现出紧张的情绪,为了消除紧张,就需要借助游戏来解决内心的需要与现实矛盾,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南》提示我们: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以区域活动形式开展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为了更好地开发“豆子”这一乡土资源的特色教育价值,我班创设了“玩豆” 特色区域,通过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发展幼儿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促进幼儿造型能力的发展,让他们感受到了形态变化和科学探究的快乐。

(二)“玩豆”区域特色活动创设的意义

1.有利于幼儿手指灵活性与协调性的发展

《指南》中谈到: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对于适应社会生活以及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手的动作能力是实现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这些基础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也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在“玩豆”区域中,我们可通过“喂豆子”活动来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让他们的手部控制能力更加灵活、协调。这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也都大有好处。

2.有利于幼儿各种能力与兴趣的发展

在“玩豆”区域中,我们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正如维果斯基所说,“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我在“玩豆”区域中通过“滚豆子”“粘豆子”等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发练习的机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活动,充分挖掘幼儿潜在的各项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变“要我玩”为 “我要玩” ,真正成为活动区的主人,还能更好地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和探究欲望,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

3.有利于幼儿获取成功的愉悦情感体验

小班幼儿通常会因为与亲人的分离以及对环境的陌生感而产生焦虑、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而良好的感受和体验是幼儿形成安定、愉快情绪的基础。《指南》中提出要使幼儿“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玩豆”区域各种体验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缓解焦虑情绪,使他们逐渐安定下来,在生活和活动中体验到轻松、快乐和满足。

二、“玩豆”区域特色活动的实践

小班幼儿对豆类虽有一定的认识,但都比较粗浅。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幼儿只是把豆子从这里倒到那里,表面看似玩得不亦乐乎,却玩不出其他花样。那“豆”你玩,要玩出怎样的精彩呢?

(一)“喂豆子”活动实践

幼儿喜欢把豆子握在手心摆弄,但是一不小心就会把豆子滑落在地上,对此,我们进行了“喂豆子”活动,希望通过活动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让他们的手部控制能力更加灵活,从而发展幼儿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案例1]“我来喂豆子”教学设计

设计原则: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却是一项对小班幼儿发展有意义的操作活动。这对于幼儿的手部操控能力是有要求的,投放的活动材料大小也是不同的,要先让他们用手指把豆子从这个筐子放置到另一个筐子中,接着用大勺子移动豆子,再让幼儿进行更加精细一些的动作,用小勺子移动豆子。幼儿在这一简单到复杂的活动过程中经验得以不断提升,手部小肌肉群也得到了锻炼。

活动指导:针对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阶段的内容操作,给予了幼儿不同的指导。(见表1)

表1:“喂豆子”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情况一览表

内容设计 环境、材料运用 指导要点

第一阶段 捡豆子:让幼儿把豆子从一个小筐放到另一个小筐。 不同种类的豆子,筐子捡豆子操作示意图。 着重指导幼儿把豆子用手指拿起来,从这一个筐子放到另一个筐子中,允许幼儿两颗、三颗进行。

第二阶段 “喂豆子”:利用大勺子把豆子喂入小动物的嘴巴中。 大勺子,大些嘴巴小动物瓶子娃娃若干,不同种类的豆子,筐子喂豆子操作示意图。 重点指导幼儿用大勺子移动豆子至小动物的嘴巴中。

第三阶段 “喂豆子”:利用小勺子把豆子喂入大小不同的小动物嘴巴中。 不同种类的豆子、大小不同的勺子,大小不同嘴巴小动物(瓶子若干),喂豆子。 重点指导幼儿用小勺子移动豆子至小动物的嘴巴中。

成果分析:在刚开始活动的时候,幼儿确实不太会使用勺子移动豆子,对于平稳移动豆子的动作也不是很灵活,有的幼儿在拿勺子移动豆子的时候手部还会晃晃悠悠,但是随着不断练习,他们对于这些动作的掌握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午餐活动中,前后有了一个明显的对比,刚开始没有开展活动的时候,幼儿对于拿小勺的动作不是很灵活,因为刚入园,都是家中的宝贝,每次吃饭都是家中的长辈喂的,但是现在幼儿们都能稳稳地拿住小勺子自己主动吃饭,这让我们非常欣喜。

随着“喂豆子”不同阶段的活动操作,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不断地得到了发展,而且他们的动作变得非常娴熟,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都有了长足发展。

(二)“滚豆子”活动实践

豆子具有一定的可滚动性,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开展了“滚豆子”活动。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在提供的活动材料上,我是按照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的。在活动墙面布置好后,我先在有些PC管的管口放置了漏斗,减少了幼儿活动的难度,在随后的活动中再相应地增加难度,如有些管子是直的,有些管子是弯曲的,让幼儿观察哪根管子的豆子流动得快,哪根慢。通过让幼儿观察豆子在材料中的流动现象,体验“滚豆子”带来的科学探究乐趣。

[案例2] 教学案例“滚豆子”

背景介绍:幼儿对于“喂豆子”的动作掌握得还是较好的,大多数幼儿在移动豆子的时候掉落的现象较少,但是每次豆子一掉落就会马上去捡,有几个幼儿还故意让豆子掉落下去,并反复做这样的动作,于是,我们“滚豆子” 的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情境描述:活动开始了,“玩豆”区角里,毛毛正把豆子从桌子上滚下去,一边弯着头看,乐乐和敏敏抓了一颗豆子在地上你滚给我,我再滚给你,玩得不亦乐乎。彤彤干脆抓了一大把,一松手,豆子噼里啪啦滚下来,他哈哈大笑……

教育策略:幼儿喜欢玩,但又不知怎么去玩,因此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水平分成了不同的三个阶段,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第一阶段重点:指导幼儿把豆子用勺子移动到PC管中,观察豆子在管内中的滚动现象;第二阶段重点:指导幼儿观察豆子在管内中的滚动现象,比较豆子在不同管子中流动的速度;第三阶段重点:指导幼儿把沾有颜料的豆子放置于准备的材料中进行滚动作画,观察豆子的滚动方式,体验豆子滚动的乐趣。

分析与反思:从活动来看,幼儿还是很乐意观察豆子在管道内的流动,喜欢听到豆子“咕噜,咕噜”滚动的声音,经常能在活动中听到他们的欢呼雀跃声。他们会互相进行比赛,看谁的豆子滚动得快,谁的慢,并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此外,我们还尝试进行了将豆子放在鞋盒和蛋糕盘中滚动,让幼儿体验豆子在不同材料中的滚动变化与速度,从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滚豆子”游戏活动的开展,带给了幼儿快乐的体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三)“粘豆子”活动实践

豆子已经成为了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在“豆子展厅”中,幼儿也会经常光顾,会细致地观察豆子的特征,经常讨论豆子的颜色。“粘豆子”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还是初次尝试用物体来进行装饰活动,教师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让幼儿尝试用豆子简单地进行一些装饰活动,如照片相框的装饰、笑脸等,然后过渡到一些基本的造型,如太阳、小动物等。

[案例3]“粘豆子”操作方法

第一步:教师提供豆子、相框、范画作品、鱼儿操作用具等材料,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豆类在相框上简单、随意地进行装饰,教师则重点指导幼儿粘贴装饰的操作步骤。

第二步:教师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物体造型画,幼儿有了粘豆子的前期经验,他们会沿着线条进行豆子粘贴,如小花、太阳等。教师则重点引导幼儿去感受色彩美和造型美。

在“玩豆”区域活动中,各种豆子摇身一变成了一条条美丽的花边、一个个靓丽相框、一幅幅精致的作品。当幼儿看着自己制作的艺术品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说:“真美呀,豆子的本领真大呀!”通过豆子粘贴装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作画的兴趣更加浓了,动手更加自信了,造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四)“做豆泥”活动实践

豆子在区角中发挥着它的价值。幼儿平时摆弄的是生的豆子,生的豆子质地较硬,不容易捏碎,那熟的豆子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豆子的特征,我们特地把几种不同的豆子煮熟了,让幼儿通过捏一捏、尝一尝的方式感受熟豆子的形态。通过尝试,幼儿发现原来熟豆子捏在手里软软的,还带着一点粘性。针对熟豆这样的特性,我们开展了“做豆泥”的活动,让幼儿感受豆子熟后的形态变化。

1.“做豆泥”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活动中我们准备了捣蒜泥的工具让幼儿进行操作,幼儿把煮熟的豆子放入容器后把豆子捣碎成豆泥,这过程看似简单却有一定的要求,在容器内的豆子的量一次性不能放入很多,否则不容易捣碎。为了使活动更加有趣,我们把捣碎的豆泥进行了造型活动,让幼儿利用一些泥工活动中用到的工具对它进行压印造型,于是一个个造型产生了。活动中,幼儿发现这些造型好像是一块块的饼干,亲切地称唤它们为豆泥饼。

2.“做豆泥”活动的成果分析

在制作豆泥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直观感受到了豆子由颗状向团状转变的形态变化过程,并利用豆泥的可塑性转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豆泥饼,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关于豆子可以开展的区域游戏还有很多,我们要有效地进行发掘、利用,让幼儿在体验豆子一物多玩的同时,在其他方面有所提升,真正走进豆子的精彩世界。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自开展“玩豆区域”活动以来,我班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幼儿在玩豆区域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具的使用变得娴熟(表现为用笔绘画、用剪刀剪纸等),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如每次活动中都出现了不同的创造奇迹,出现了许多创造火花,还增强了探究欲望,提高了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同时,他们的情绪稳定,在生活和活动中体验到了轻松、快乐和满足。

[案例4]12月5日教学日记

记得欣欣刚来幼儿园的时候手部的操控能力不是很灵活,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她拿小勺的动作显得很笨拙,有的时候还会不小心把勺子掉在地上,搞得饭粒到处都是。经过仔细的观察,我发现了欣欣拿勺子的方法是不对的。通过区角活动中“喂豆子”的动作练习,欣欣的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欣欣现在会熟练地拿勺子了,而且在我们的指导下也养成了正确拿小勺的习惯,现在她已经能够平稳地把勺子里的饭菜送入嘴巴中,这使我感到很欣慰。

(二)建议

1.材料应源于幼儿生活

在区域创设中,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而材料的选择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比如豆豆,既常见又具有一定的特性,这样的材料才能被幼儿喜欢,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

2.创设可操作环境

当发现孩子对材料感兴趣的时候,我们要创设可操作的环境,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和表现。比如在玩豆豆的过程中,让幼儿通过喂豆子、滚豆子、粘豆子等操作获取信息,积累经验,从而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3.强化教师的导引策略

孩子的发展具有差异性,教师应根据孩子的不同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并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以满足不同孩子发展的需要。

篇10

(一)课上一分钟,课前十年功——课前准备环节的重要性

现代幼儿园教育中,体育的独特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成功的教学活动一定得益于课前精心的准备,这是我多年教学工作中深深地体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育教学活动也是如此,没有备课环节的苦功,成功的教学无从谈起。具体说来,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年龄心理进行课堂设计的意义。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经常听见不少老师抱怨,自己辛辛苦苦设计地教学环节,幼儿不但不领情,反而感到厌烦思想不集中,完全没有达到教学效果,这充分说明按照幼儿的兴趣与年龄心理进行课堂设计的意义。大班的孩子虽然较之中班、小班的孩子听话懂事不少,但幼儿好奇易动、喜欢新鲜刺激地小孩天性依然未变,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按照军训的要求,只反复强调单一、重复地进行同一动作的练习,孩子失去兴趣甚至烦躁起来是必然的。而且大班的学生在生活习惯、学习方式、思维习惯以及动手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最明显的表现为自我评价能力、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守规律的意识、集体协作能力以及动作灵活能力与控制能力发展很快,像有不少孩子不用教拍球技能就已经不错,能原地拍球,边走边拍,左右换手拍球,如果的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得过于简单,幼儿也会不乐意去参与。相反,大班的孩子更喜欢操作体育器械,特别喜欢玩一些有规则限制难度较大有一定挑战性的体育游戏,如果我们善加利用,并合理科学的安排好教学环节,是完全可以让学生学得开心、收获良多,老师也可以教学开心有成就感的。其次,具体上课内容之前做好准备环节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老师不重视这一环节,往往一上课就直接进行体育活动或者体育游戏,大班孩子的精神都还没有集中过来,有的笑有的讲闲话,像一盘散沙,结果就是老师往往要声高八度喊破喉咙,教学效果还不好,而且遇到需要跑步、跳远等相对运动量的活动,由于缺乏事先的热身活动,也容易拉伤筋骨、崴脚等造成受伤。所以,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准备环节的设计与实施,热身操、身体专项准备等热身活动,对幼儿是绝对必要的。如在《赶小猪》游戏前,我安排先与幼儿一同玩球,让其充分体验球感、球性,玩《勇敢的跳跳蛙》前,我通过走跑交替及热身操,活动身体。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以游戏口吻分配角色,带幼儿走走跑跑进行热身活动。二是师幼随音乐有针对性地做身体专项准备。(上肢、手腕、腰部、膝盖关节、脚腕等),这样一起先热身既可以集中孩子的注意,用角色化的语言诱导孩子的兴趣,更重要地可以让孩子的身体活动来开,为活动更地做准备,防止身体僵硬,容易出现一些运动中受伤的事情。

(二)耐心、激情、随机应变——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意义

并非教学设计好,教学效果就一定会好,关键还要看课堂教学的实施环节控制怎样,这也十分重要,我们常说:“纸上谈兵”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将备课的设计成功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实施,并达到满意的效果,老师具有必要的耐心、激情与一定的随机应变控制能力,也是很关键的。幼儿的思想难于集别是难于坚持完成某项活动,因而需要教学环节老师合理有效地诱导,往往老师有激情,循循善诱则学生容易被感染,所以在每次上课时,我一定要求自己以饱满地情绪去面对,用温婉和煦般地微笑去看着学生,用充分激情地言语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当孩子完成动作或者有一点做得好的地方,我一定会用抬高八调而兴高采烈地言语说道:“好样的!”“干得好!”“真不错,就这样做下去”等等。往往学生活动中会出现一些突发性问题,孩子个性不同,学得情况也不同,这时就要求老师的善于整合、随机指导能力,教师的指导应因人而宜,不是一刀切,如针对《勇敢的跳跳蛙》孩子落地反复出现的声音很响,伤害膝盖的问题,教师要立刻集中起来加以示范指导,不能解决者可暂时取消一些环节。

(三)虎头蛇尾绝非成功有效地教学——课后总结环节的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时间是十分宝贵而有限的,上课时间结束并不表示教学环节已经结束。每当体育活动结束,我会主动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身体活动,主要放松今天活动的重点部位,如《勇敢的跳跳蛙》结束后,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跳舞放松身体,重点放松手部和腿部,做完后一起跳一段欢快的舞蹈再结束体育全部课程,这些既可以让孩子慢慢适应,走出游戏的欢愉与兴奋,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去投入下面的学习,也可以使身体慢慢放松下来,避免较强化的动作突然停止对孩子身体造成的损害。在下课前,还要一项要孩子完成的任务,那就是将器材收拾起来,放归原处,这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收拾习惯的重要环节,一定要重视,孩子完成后可以用表扬的语言如:“这就对了,干得真棒,孩子们!”等鼓励孩子,如果孩子不去主动收拾器材可以用语言来提醒孩子们完成。结束后的总结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及时有效的总结才能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实践活动过程。因而,多年来,每次教学结束后,我一直坚持教学总结工作,如《赶小猪》《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勇敢的跳跳蛙》等给学生开展过的体育游戏完成后,我都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学亮点、不足的地方进行了详细的书面总结。除此之外,在每次节最后时间或者下节课新课之前,我还坚持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总结工作。大班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一个过渡时期,也是孩子从单纯游戏阶段到学习阶段的转折时期,很多老师觉得较之小中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似乎更操心更难教了,其实不然,如大班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就已经明显增加,经常可以听到孩子在大家面前评价自己说:“我《赶小猪》玩得好,但是《跳跳娃》不行。”或者是一些:“我早操做得好,可是我不会跳远……”若我们善于引导,多开展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集体交流活动,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的讨论,从他们的讨论中帮助幼儿整理、提升一些有用的经验、方法,对他们的发展是以后改正不好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二、追根溯源——当前大班体育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流于形式

我发现不少幼儿园重智轻体的现象都相当严重,园方认为幼儿只要吃好、睡好、玩好就行,体育活动就是一种课外游戏不重要,当然,对于大班学生来说,由于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好动难管,园方出于安全考虑也是因素。重要许多家长对幼儿体育教学的意义就更是模糊不清,特别是大班学生的家长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大了,应该是多发展儿童的智力,如多认识几个汉字,会做多少算术题才行,体育教学是无足轻重,只要孩子的身体健康就行。有些家长则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担心孩子在体育课受伤,也不主张幼儿园开展过多的体育运动课程。所以见到有些幼儿园出于广纳生源的考虑,只好迎合家长的需求,特别是大班的体育教学根本不需要什么仔细的设计,就是学习基本动作、强身健体例如做做操、跑跑步而已,而且教学中还要重保护轻锻炼,“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德全面发展”的幼儿体育教育根本目的被忽视。

(二)教学内容方法缺乏创新性

另外,我觉得大班体育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普遍就是三种形式:早操、体育课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早操的教法往往只反复强调单一、重复地进行同一动作的练习,教幼儿做会做整齐,缺乏教学的趣味性,容易使幼儿感到厌烦。体育课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性,而且存在着严重的跟风现象,往往是别人上“一物多玩”的课,我们就跟着上,一时间“一物多玩”在各个幼儿园盛行起来,一节体育课就像一个大拼盘,孩子们随意地想,胡乱地玩,往往一节课下来,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交代不清,没有重点和难点,让人看不明白。课外活动又呈现小学化乃至成人化趋势,如组织幼儿参加一些所谓的健美操、体操与武术的比赛、考级训练或者商业演出等,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也不好。

(三)教学过程重热闹轻实效

在大班教学的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老师们往往只片面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热闹,不管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地使用情景教学,经常采用游戏的形式。每节课先是准备好场地与活动器材,只待讲明游戏规则与分好组之后,接下来基本上就是由幼儿自己来完成各项活动,故事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较少。往往就是孩子在活动时出现一些错误的姿势,也没有得到及时给与指导和纠正,影响了幼儿对基本运动能力的掌握,这是典型的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好多课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四)体育活动中安全成隐患

大班的孩子人数比较多,好奇心更强又更好动,但自我保护、安全防范意识还不强,体育课堂上常常发生小事故给老师们也造成极大压力。因此,我们老师们上体育课时顾虑也很多,有时也只好小心翼翼,重保轻教。结果教学中往往是幼儿在跑步时,稍一出汗,老师只好马上让他们不再活动到教室去休息,其实孩子们的运动量及密度远远达不到要求,却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活动场;尤其是在夏季和冬季更是艰难,由于气候与场地的限制,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难以保障。老师不敢放手让幼儿去玩,处处把孩子限制在“安全区”的范围内活动,往往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这样也容易使幼儿形成害怕吃苦的不良习惯。

三、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完善大班体育教学环节的应对政策

(一)下足功夫,精心设计——课前准备环节

1、自己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

俗话说:“打铁还靠自身硬”,幼儿园教师只有自身具备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专业素质与技能,教学中才能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所以多年来即使工作任务繁重,我一直坚持不断学习,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进修、即使没时间没机会进修培训,也自己抽时间看书学习,或向课上得好的老师请教,不止是体育学,内容还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大体育的观念在设计教学,努力做到把幼儿技能练习作为出发点,构建以发展幼儿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的体育教学体系,把培养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实质目标,体现出“健身为主、全面发展”的幼儿园体育价值观。其次就是利用各种机会做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学生刚入学报务、家长会议或者由课后有与家长见面的机会,我都不放过,我要通过耐心的讲解与分析逐步让家长认识体会到,体育课是很重要的,不仅能促幼儿正常发育,强身健体,而且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幼儿全面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体现实效

俗话说:“光说不做假把式”,说得再好,教学设计不好,只能让家长感觉我们说得比唱得好听,所以在事前教学安排上,我要求自己一定设计得合理,能真真切切地发挥幼儿体育活动的各种功能,让学生开心让家长满意。如我设计的许多体育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而且能较好地帮助孩子智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如《老鹰捉小鸡》用来培养小朋友遵守规则、团结互助的品质及性格。《狡猾的狐狸》用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耐力、对信号的反应力,特别是对镇静、勇敢、克制等品质培养也有好处。球类游戏“赶小猪”能提高幼儿手控球的能力,更有助于其学会关注集体,与人交际互动能力。《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不仅发展了幼儿上下肢的协调性,而且对于其养成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的决心与勇气也十分有好处。《勇敢的跳跳蛙》不仅使小朋友学会了连续跪撑跳,而且培养其战胜困难,树立自信心也十分有益。“功夫不负有心人”,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不错。

(二)以生为本,全面育人——教学实施环节

1、教学中用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可以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大班孩子更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又强,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如果我只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孩子思想就难以集中,并且很快会失去兴趣,所以,每次体育教学中,我都运用富有趣味性教学环节与语言,去诱导他们参与。我通常都会采取体育游戏的形式,将走、跑、跳、跨、攀、爬、投、传、拍、搬、踢等自然动作配以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在音乐的伴奏下,让幼儿通过活泼有趣的活动去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我在小班开展的“赶小猪”的体育游戏就是这样做的,在游戏之前,我先与幼儿一同玩球,让他们体验球感、球性,激发孩子们对球的兴趣。为了较好地吸引学生注意,我将小足球作为小猪并进行了一些形象化的改造,将上面贴了猪鼻子,这样形象上就特别像可爱的小花猪,发给每个孩子一个,孩子特别喜欢,我又用足球图片贴在孩子们的站位上作为猪宝宝的家,给孩子一种形象化很强的感觉,来吸取学生注意。在玩游戏整个过程中我都使用了情境语言,并配合播放背景音乐《摇篮曲》来创造温馨的气氛环境,让幼儿觉得有有趣,愿意去玩,如在让幼儿体验控球时,我说:“这个游戏叫做赶小猪,小朋友有没有发现我用手的什么部位赶小猪的啊?(手指)赶的时候要让小猪和我们一起走,不能让小猪超过我们,就象和小朋友手拉手一起走一样,好,你们来试试。我们从家里出发,赶着小猪到对面的树林然后抱着小猪从两边走回来”想让学生左右手交换练习时,我又引导说:“刚才你们用小手带小猪在树林里玩,小猪可高兴了,可是我们的另一只小手也想带小猪玩一玩,怎么办呢?请你们用另一只手来试试”。游戏中我还巧妙设计了情节,如第三环节利用“到小动物家去做客”游戏来巩固练习手拨球的技能,利用过小桥、过草地灯情境设置提高孩子的兴趣,从而掌握手拨球的方法。事实证明,培养幼儿体育、游戏的乐趣,关键就是让孩子在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体验快乐、满足和成功感,我在《赶小猪》游戏中正是这样做的,所以效果很好。

2、让幼儿在情境角色游戏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学中“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觉得针对大班学生好奇爱玩的性格,将体育活动设计成情境游戏,这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成功教法,而且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体验角色的情感,探索角色生活最主要的是在表现角色的行为动作中,既能满足自己身体发展的需要,又可以让自己身心娱乐,全面发展。球类游戏《赶小猪》《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勇敢的跳跳蛙》都是我觉得采用情境角色游戏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以《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为例,这本来就是一项让幼儿练习立定跳远的运动,单纯让孩子们去练习,他们一定觉得无意思,我就将其设计成为喜羊羊的故事游戏,在游戏情境中体验越过障碍营救羊羊的成功快乐。由我扮“村长”,孩子们扮“喜羊羊”一起去玩游戏,由始到终我都要用情境化的语言,让小朋友沉浸在情节当中,随着游戏情节自主的去运动来达到教学目的,开始由我导入言语:“狡猾的灰太狼在羊村的附近布了好多‘陷阱’,你们能跳过去吗?每人选一个去试一试,然后把找到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引诱幼儿在场地上自由跳陷阱。想要让小朋友集中,我知道必须先做示范动作,于是我说:“刚才村长发现有的喜羊羊找到了好方法,一下子就跳过了陷阱,我们来看看是怎么跳过去的。”想让学生分散练习,我说:“请羊羊们用这个好方法再去练一练。”最后想让幼儿勇敢地做跳过陷阱的练习时,我用鼓励性语言:“可恶的灰太狼逞我们大家不注意把羊村里其他的羊羊抓走了,我们要到狼堡里把羊羊救出来,可是灰太狼在通往他们狼堡的路上布了一些陷阱对付我们,有的要走过小桥,每一条路上有长短不同的陷阱,我们都要勇敢的跳过去,到达对面的狼堡后,抱起一只羊悄悄地从两边跑回来,然后再去救其他的羊羊。”游戏结束,我用表扬性的激情语言说道:“村长真高兴,把我们的羊羊伙伴营救回来,你们高兴吗?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庆祝我们的胜利吧!”这样,让幼儿在轻松自在中就完成了教学训练。

(三)事后总结,升华提高——教学结束环节

1、积极引导学生做好热身活动与整理收拾工作

课后热身环节不可忽视,既可以让孩子慢慢适应,走出游戏的欢愉与兴奋,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去投入下面的学习,也可以使身体慢慢放松下来,避免较强化的动作突然停止对孩子身体造成的损害。所以每当体育活动一结束,我就会带领学生做好热身活动,《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活动结束后,我会让学生随音乐做放松活动,并一起跳个欢庆的舞蹈来结束课程。俗话说:“有头有尾、善始善终”,这才是做人良好的品格。体育教学不仅强身,也承担育人的责任,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学习愉快,还要让学生树立结束的观念,游戏不是玩起来无止尽的,什么时候应该结束了,就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做好善后收拾工作,这也是良好习惯的培养。所以,每次在游戏快结束时,我会用富有激情地言语去夸奖表扬孩子的行为,用游戏中的情境语言提醒活动的结束,然后引导学生去做收拾工作。如在《赶小猪》活动快结束时,我马上抓紧时间说:“今天小朋友们教猪宝宝玩了一个新游戏,它可高兴了,夸我们班的小朋友能干呢,我们和猪宝宝拍拍手,现在,猪宝宝要回家了,我们把它送回去”,然后要求孩子们将球送到指定处,跟教师随音乐做放松活动,收拾材料离场。在《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活动结束时,我热情洋溢地说道:“村长真高兴,把我们的羊羊伙伴营救回来,你们高兴吗?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庆祝我们的胜利吧!”让幼儿听音乐跟教师做放松动作,师生一起收拾器材离场。《勇敢的跳跳蛙》活动结束后,我说:“妈妈真高兴,你们不怕困难完成了任务,我们一起跳一段欢乐的舞蹈吧!”然后师生一起跳舞放松身体,重点放松手部和腿部,收拾器材离场。要在班上让学生养成游戏结束后,主动会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的风气,谁不按规矩办事,其他学生就要“群起而攻之”,迫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2、做好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安全保障措施

针对大班学生在运动中发生的小事故或遇到的一些危险状况,教学结束后,我都做一些认真的总结,尽量想出有效地对策来预防,以便给予学生必要的保护和帮助,确保下次活动安全地开展。如针对《赶小猪》活动在教室前地方狭小学生出现的互相推挤,课后我积极想办法提供给幼儿足够大的活动空间和足够多的活动时间,将孩子们带到自然而又舒适的草地、泥地上去进行,自由自在地做动作,不受任何约束。对出现过问题下次我就反复多次提醒孩子们注意,如玩圈时,圈不能套在他人的脖子上,以免引起窒息等,一但发现活动中的不安全因素就要及时进行调整、改进,以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在《战胜灰太狼(立定跳远)》中学生跳陷井不规范,弄伤脚的现象,以后每次我都要与学生共同小结动作要领,做好示范工作。在《勇敢的跳跳蛙》中当发现孩子落地的声音很响,对膝盖的伤害很大时,孩子不能够理解和做到轻轻落地的方法时,我及时通过“害虫设置机关”的游戏情境作为策略,让幼儿探索如何使身体跃起的动作,而把“轻轻落地”作为一种提醒,让孩子们有自我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