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篇1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诚信的观念越来越深入到企业的深层,甚至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条件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体系的建立与管理能增强雇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进步与最终发展目标的实现。诚信在现代企业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要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企业必须从人力资源管理人手。不仅仅在制度上,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力度,切实把工作做到实处。

一、招聘过程中的诚信

企业是否能取得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将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新经济时代,能够创造知识和财富的人力资本的作用已经渐渐赶上并在超越物质资本。人已经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招聘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计划的进行。

招聘过程中的诚信是双方面的,这里不仅要求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诚信,同时也要求应聘者的诚信。首先企业应该本着诚信的观念去吸引有实力的应聘者,从雇员的薪金、工作环境、为雇员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与雇员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以及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如果有的话) 等方面都应该使应聘者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不应该采用诱惑的方式鼓吹企业,夸大其辞,出现信任危机。柳州某一企业为了招聘人才在招聘广告中承诺工程师的薪金是3800元, 但被录用的工程师在试用期满转正后得到的却只有2500元的薪水,这导致该雇员产生受欺骗的感觉,结果很多雇员提出了辞职另谋高就了。可见在招聘环节就丢掉了诚信,企业将很难取得最具竞争力的人才。

同时我们也要求应聘人员在应聘时也必须持有诚信的态度。你所提供的个人信息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如果你在应聘时就开始“造假”的话,那么即使你能够进入这家企业,一旦企业发现你的不良行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你将不会再有多大的空间与机会发展。

二、培训过程中的诚信

企业要始终保持对诚信建设的高度关注,紧密关注社会变革、社会总体价值取向的变化给雇员带来的影响;在诚信建设的过程中对雇员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要加强指导和引导,随时校正企业及雇员的行为,始终做到按照企业的诚信原则和制度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对企业及雇员的诚信行为进行准确描述和定位,使雇员在诚信实践的过程中有据可依。结合企业发展的宗旨、目标以及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要求等编制《企业雇员诚信工作手册》,对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职业道德、诚信的表现及行为规范和要求、相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奖惩机制和措施进行详细说明,并印发给企业每一位雇员深入学习和执行,使诚信渗透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得到广泛体现,使诚信贯穿于企业行为的始终,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三、绩效考评管理中的诚信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各项人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又能够加强组织的团队建设。企业能否对雇员实施公平、公正、合理的考评方案,给雇员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雇员对企业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1.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通过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对雇员绩效进行公正、全面的鉴定和评价,才能认定雇员的业绩贡献, 激发雇员的创新精神,改善雇员的工作方法,开发雇员的潜在能力,增强雇员对企业诚信观念,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个人效益双丰收。

2.对考评结果进行诚实、正确、有效的反馈。通过反馈一方面可以使考评双方在被考评者的表现上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可以使雇员清醒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这既有利于被考评者制订合理的绩效改进计划,又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3.将考评结果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雇员绩效。绩效考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应该重视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同时还可以检验绩效评估的有效性。根据雇员绩效评估结果对雇员的薪酬和职位进行调整,制订雇员的培训与个人发展的绩效改进计划,对能够持续改进绩效的雇员可以将其作为改善绩效的案例来分析,这样也可以提高雇员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满意度和对企业的诚信度。

为此,企业应本着对雇员诚信的态度,设计尽可能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使之具有效度、信度、敏感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通过对雇员绩效的管理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和对企业的诚信度,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进一步提高。

四、薪酬管理中的诚信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当一个人预期到某一行为会给个人带来既定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人就采取这一特定的行为。雇员对薪酬的期望也是如此,如果他认为他的努力工作可以给他带来他所期望的薪酬,他将会保持或者加强努力工作的程度。但如果他的获得同他的期望差距较大,他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对雇主的忠诚度就会降低,从而导致劳动生产效率下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雇员在取得收入时会将自己收入和付出的比率与他人收入和付出的比率进行比较:如果两种比率相同或相近,则他会感觉比较公平;但如果前者小于后者时,则会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对企业的诚信度下降,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可见,企业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薪酬形式会直接影响到雇员对企业的诚信度。

诚信,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和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作为一种思想道德意识,诚信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是企业制度规范、流程透明的最佳土壤,滋养着企业宽弘刚健的文化品格。有了完善的诚信体系,企业才能塑造出经久不衰的良好形象,形成品牌,在竞争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雄鹰高婕:诚信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6)

篇2

筑建设。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成本管理

前言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投资量大、涉及面广、技术复杂、资金缺口大的特点,为保证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我们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建立了新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强化对施工承包商的资金调度和使用进行监管,将财务职能拓展到计划、工程、监理、综合等各业务部门,动态掌握建设成本与实物工程量配比情况,有效地发挥了资金保障和全方位财务监督职能作用,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有效地控制了建设成本,提高了投资效益。

1工程项目前期的财务评价

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是从建设项目酝酿决定至工程开工建设以前进行的各项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的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以及按照管理权限提请有关部门审批阶段,它是我国基本建设程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长期以来,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一般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研究部门进行实施,工作由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建设项目财务人员很少参与,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基本是空白,财务监督职能作用无从谈起。正是由于这种习惯做法,造成项目前期工作财务监督缺位,使得部分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预算超概算,投资规模一再突破,形成“钓鱼”工程、“胡子”工程,人为拉长基建战线。因此,在项目前期,财务管理、监督重点在建设项目立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2工程项目前期的招投标管理

工程招标是项目建设的基础,是建设单位选择施工企业关键的一步,其合同条款的设定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财务管理和投资控制。因此,作为财务部门要及早参与到工程招标工作中来,全面系统地做好工程招标和财务管理工作。(1)积极参与工程施工招标资格预审工作,科学地设定财务指标,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来投标。近年来,财务能力指标在资格预审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许多施工企业没有通过资格预审就是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要求。因此,设定适当的财务状况指标是选择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施工单位的第一步。财务状况指标主要包括营运资金指标、资产净值指标、资产净值指标、营业额指标、信贷能力指标。(2)在招标过程中制订详细的款项支付和资金管理条款,确保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能很好地执行。工程招标文件是工程合同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财务部门,应认真关注款项支付、资金管理的条款,包括履约担保、开工预付款担保、合同用款估算、材料及设备预付款比例、工程计量支付和承包人资金管理等条款,确保这些条款科学合理。招标文件中应约定,对建设资金实行监管,然后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实行建设资金监管的范围、方式、内容和各自的权责。凡是拨付给本工程的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在合同未完成之前,不得转移或用于其他工程。只有在合同执行完毕,并兑付了农民工工资后,才任由其自行支配。(3)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项目财务管理,促进建筑建设顺利进行。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工程招标文件及与中标单位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规定,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款项支付和资金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合同,按合同规定支付预付款和工程结算款给施工单位。对于开工预付款,应在其交来开工预付款保函并核实其真实有效后才能支付,确保付出的开工预付款有保障,在必要时可通过开具保函的银行收回。对于材料预付款、设备预付款,要严格按合同规定的程序,检查施工单位的支付凭据,要求其货款已支付,货物的所有权已经转移到施工单位,并在材料或设备运抵施工现场,经检验或调试合格后才能予以支付,同时还应禁止施工单位再将这些材料或设备运出施工现场,避免付出的材料或设备款无法收回,给建设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支付的工程结算价款,要重点检查其单价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工程数量的收方手续是否齐全,计算是否正确。对于工程变更,作为财务部门,应检查变更手续是否完备。对大宗材料款实行代付,减少资金流入施工单位账户,降低承包商挪用资金的可能性。

3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建设成本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对于强化投资管理,节约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防止项目超规模、超概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成本控制就是采取具体措施,抓住关键环节,针对资金周转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点和关键程序,建立相应的制度,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本文提出的财务成本管理体系设立了新的成本管理原则:业主财务部门要以经上级部门批复的工程可行性报告或初步设计中建设成本总额及各分项明细作为管理控制“手册”,动态地监控各分项成本支出与工程实物完成进度的配比情况。成本控制贯穿于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是深度控制,财务部门应以坚持各分项明细成本为限额,不允许突破该限额;同时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控制。财务部门依据与施工承包商签订的施工合同及其附件中有关条款的规定,对施工承包商在承包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资金,指定银行开户,专户储存,并通过建设单位、施工承包商和银行三方协议,对施工承包商所取得的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4工程项目的资金监管

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如何按期优质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有效控制质量、工期、投资三大要素,并做好建设期的安全工作,是一项贯穿项目建设始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作中,资金管理是关键要素之一,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及时、有效地筹措和调度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资金的供应,降低筹资成本。

4.1建设资金监管的范围

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对施工承包商按合同规定自备的流动资金、业主支付给施工承包商的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工程借款等资金进行监管。同时,对施工承包商的主要开支,包括主要人员费用及日常管理性开支,设备和材料采购、租赁费,支付给分包单位的工程款,各种税费等支出进行监管。为了有效控制、监督和管理施工承包商的各项资金活动,在资金监管过程中,以上各项收支除保留金、人员费用及日常管理性开支和各种税费外都应纳入监管的范围。其中,收入部分重点是确保资金划入专户;支出部分则应将设备、材料采购、租赁费,支付给分包单位的工程款,上级单位收取的管理费和利润以及代收代缴的各项费用作为监管的重点。

4.2建设资金监管的实务操作

业主在项目招标前,将“指定开户、专户储存、专款专用、银行监督”的要求列入招标文件,作为合同文件的一个部分在签订合同后予以执行。在确定中标单位后,业主召集施工承包商和银行,共同协商并签订“建设资金管理协议书”,明确建设资金监管的内容、方式和各方的权责,业主财务部门将工程款划入指定的开户行账号,施工单位动用资金时需填报用款申请单,业主财务部门对其款项的用途、金额核实并签署意见后开户行方能付款,没有业主财务部门指定负责人签署的意见,开户行不能向施工单位支付任何款项,确保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和全过程监管。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可以抓大放小,对单笔金额在限额以下且月累计金额不超过核定的限额的施工单位可不申报。对施工承包商的建设资金收支活动进行监管,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过程的管理,有效提高了整个项目的资金管理水平,确保了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进而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保证民工工资优先支付,确保不拖欠民工工资;同时,通过建设资金监管促使进一步提高资金运作、调度的能力;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促进了项目的按期完成,也有利于施工承包商降低施工成本。

总之,在本财务成本管理体系中,我们要注重对工程设计、招投标及对施工承包商的资金调度和使用的监控,合理筹措和运用资金,切实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充分发挥资金保障和财务监督职能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方位地服务于建筑事业发展的大局,以促进建筑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勋:浅谈降低施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山西建筑,2008年,第4期。

[2]董光江: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物资成本管理,经营与管理,2008年,第6期。

篇3

关键词:煤炭企业 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77-02

煤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管理既是手段,也是灵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实现成本管理发展创新。成本是人力、物力和财力总的耗费,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过程、不同时间和不同方式的反映。煤炭企业必须以自己的生产经营收入补偿其支出,并且还要取得一定盈余,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商品出售价格高低的最低界线,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所决定的,如果商品低于它的成本价格出售,生产资本中已消耗的组成部分,就不能全部由出售价格得到补偿。如果这个过程继续下去,预计资本价值就会消失。由此可见,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影响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成本管理,是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重要前提,是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和劳动成果的综合性指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参与竞争的成败,煤炭企业探讨研究成本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因为成本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要想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就要抓住成本管理这个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便抓住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问题。企业只有在成本管理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才能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煤炭企业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生产方式与其它行业不同,煤炭企业相互之间的差异很大,这主要是因为煤炭企业受地质条件、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生产成本也不相等。在一些外部因素无法消除的情况下,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竞争力,就必须改革旧的成本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国内外同行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把成本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中心环节,加大成本管理思想宣传,增加企业全体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灵活、适当地借鉴和运用国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找出一条适合企业自己的成本管理成功之路。

笔者在煤炭企业工作多年,比较了解我国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目前,一些大中型煤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遇到了重重困难。许多企业亏损严重,资产负债率高,资金周转困难,产品成本高,生产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一些小型煤矿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机电设备老化落后;由于对安全生产重视的不够,导致事故频发。事故发生后,企业又要赔偿伤亡者家属抚恤金与医药费,这些又需要一大笔资金。还有导致企业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状态的转变比较慢。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煤炭系统每个企业都是以相同的平等身份参加竞争的,政府和行政部门并没有进行指导和干预。在竞争中,每一个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哪一家企业创新能力强,改革发展快,哪一家企业就会跑在煤炭系统的前列,这种竞争完全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竞争中,生产成本和成本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为很多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成本管理改革和创新,没有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没有很快适应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所以造成了企业亏损、倒闭的局面。

一、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原煤生产成本费用偏高。据笔者调查走访得知:煤炭企业70%~80%的材料主要用于原煤生产。引起原煤生产成本费用高的原因是:(1)材料费用高。由于煤矿的地质结构造、储存条件、储存数量等条件限制了矿井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开采方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木材、皮带、大型材料、专用工具等材料物质的投入和利用效益。为了避免水、火、瓦斯、断层、煤尘、冒顶等事故的发生,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还必须支付一些辅助生产和安全保护材料的支出。这些材料的费用在煤炭企业全部生产成本中需占一大部分比例;而因一些企业的粗放型管理,井下材料浪费严重,机电设备老化、落后,返修率高,电缆、皮带等可循环使用材料回收复用不到位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原煤成本。(2)人工费用高。众所周知,煤炭开采属于密集型产业,矿工大多数在井下工作。生产环节多,工作地点分散,并且经常移动,形成了多工种、多工序的联合作业。因工作环境恶劣导致矿工的各种津贴补助比其它行业高。这样,矿工的福利、待遇、薪酬、在原煤生产中也占据较大比例。再加上企业为安全生产提供的防潮、防护药品在原煤生产中又占一定的比例,这些情况的存在也影响着原煤生产成本。(3)井下电费、折旧费、修理费用高。随着煤矿开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综采、挖掘机及大型设备的投入运转,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增加了吨煤的电力支出。由于矿井开采范围是由近而远的,电力运输、通风的距离越来越长,导致修理费用提高,一些大型基地设备年久失修,废旧淘汰也需要折旧计提,这些费用在生产成本中也占据一定的比例。

2.成本管理方法落后,手段陈旧。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煤炭企业一直是高投入,低效益,资金和劳动呈密集型形式。由于观念落后,思想陈旧,管理方法粗放,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进行成本控制,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煤炭企业虽然建立了成本的预测、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和成本分析所组成的成本管理体系,但与国外先进的理念与管理方法仍不能接轨。目前、煤炭企业基本仍停留在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上,而对其它方法运用很少。在成本管理手段上,好些企业的会计部门配备了计算机。但这些计算机主要用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等财务会计方面的核算工作,且利用率较低。而真正用计算机进行成本预测、决算、核算的企业很少。还有一些煤炭企业成本信息失真,原始记录不真实,定额资料僵化,出现假账真算,费用分配混乱的现象。如此落后的成本管理方法,陈旧的管理手段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成本管理很难迈上新的台阶。

3.部分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制约了成本管理发展。笔者在成本管理工作中经常感到:我国煤炭企业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成本管理知识低下,高层管理者失误现象严重,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不一致。有的生产成本管理人员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进行成本管理,或明知成本管理能帮助煤炭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但为了短期利益,却不重视成本管理的策略。比如,一些企业会计工作的重点仍然在财务会计上,对成本管理不重视。大多数企业仍把会计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投向财务会计上,而管理会计只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这种状况导致成本管理受到限制,再加上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也制约了成本管理的发展。企业决策人和会计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远见卓识,对成本管理没有进行广泛的应用与研究。其实,成本管理是一门知识面非常广泛、深奥的学科,需要成本管理人员认真地学习和掌握其内涵与精华。笔者希望业内同行深钻业务,敬职、敬业,做一名称职的成本管理人员。

二、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它同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职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经常与业内同行一起探讨成本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策略,并外出学习、考察同类企业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不断地学习国外煤炭企业前瞻性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深深感到:我国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必须进行开拓、发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才能使煤炭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完善其体系。成本控制是成本预算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成本管理体系取得实效的关键。所以,煤炭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并完善其体系。煤炭企业需要建立各项成本费用定额,并以各项定额为指标进行预算控制。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的预算定额体系。要求预算部门按照预算管理项目分工,对预算指标进行连续全面的监控,企业决策人根据分工情况授予各层成本管理人员以相应的管理权限,并制定严格的制度,不经授权,任何人不能越权操作;每一项经营业务在执行之前,必须按照该项业务的授权程序,报经授权人员或部门审批,未经审批不得办理;同时,建立有效成本预算管理考评制度,严格落实成本预算管理责任制,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各单位负责人、专职预算员的经济利益挂钩,奖惩分明,使单位负责人、预算员、职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共同体。只有这样,煤炭企业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树立现代化成本管理理念,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素质。笔者认为,首先,煤炭企业决策人与高层管理者要正确认知成本管理的内涵,学习并运用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成本管理。要清楚地认识到,在现代化成本管理理念中,生产成本不仅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还包括作业面设计、物资采购、技术改造、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等环节。因此,要想强化成本管理,必须在加强原生产环节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加强工作面设计、物资采购、销售管理、技术改造等环节的成本管理。其次,提高成本管理人员及全体职工的素质。要想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必须提高他们的成本意识,因为成本意识能使管理人员养成自觉地将经营活动与成本、收益进行挂钩考虑的习惯,能有准确判断成本效率的能力和提高成本效益的意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还要搞好成本管理人员与全体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生产人员的成本意识,通过工艺设计来降低生产成本,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在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同时,鼓励全体职工改革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把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生产成本升降结合起来,实行自主管理,这才是降低生产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3.完善成本责任制,加强材料、电费、修理费、采购资金、可控成本的管理。随着我国进入WTO后,一系列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体系已在我国煤炭企业应用,并产生了良好效果。煤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完善成本责任制,加强材料、电费、修理费、采购、资金可控成本的管理。煤炭企业要实行预算控制制度,强化目标成本管理,生产成本严格按照消耗定额或目标成本进行制定,并根据企业各项成本测定的开支严格限制和监督,力求使预算在目标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做到准确无误。因为,作为成本管理人员,其职责就是搞好生产材料、电费、修理费等可控成本的管理,发挥好监督部门的作用,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力求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还要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搞好回收、复用、修旧、利废的工作,做到物尽其用。对耗电量较大的机电设备要根据生产特点和时间确定开机时间,以杜绝设备空转,节约电力消耗,降低生产成本;采购人员在采购时要坚持优质、价廉、实用的原则,把采购成本降到最低点;管理人员要严格按计划发料、领料,以降低材料成本。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合理高效地调动企业资金,降低资金占用成本,使企业资金合理快速地运转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系统的管理工作,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热切希望战斗在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岗位上的同行认真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成本管理经验,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力求发展,勇于创新,闯出一条适合自己企业成本管理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陈良栋.企业可持续发展要创新成本管理.中国煤炭,2009

2.史海涛.浅议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煤炭,2010

3.魏小云.煤炭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大同煤矿科技,2008

4.马跃强.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运通讯,2011

篇4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信誉好的企业更有立足之地,然而作为企业会时刻面临着信用风险,诚信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诚信经营并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构建好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在信用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工商管理的运用具有现实意义,运用好工商管理对于防御信用风险作用重大。

一、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监管方面的运用

我国工商管理的部门也在不断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调整管理策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经济户口”管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经济户口”在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监管的管理办法,通过市场主体的注册和监管,分类建立管理档案,这样一来管理起来就十分方便,这也是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信息进行了解的重要途径。

“经济户口”管理办法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信息的相关档案进行管理,这些档案中有很多重要的文献资料,包括市场主体的注册材料、年检报告、违法资料等,是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的有力凭证。这种“经济户口”随着市场的变化与企业的发展而更新,在权威性与准确性方面都有保障,通过这种管理手段,掌握企业的真实信用情况,在企业出现失信行为的时候予以打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在我国出现并且实施,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工商管理部门也与时俱进,将“经济户口”管理办法与网络相融合,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更新“经济户口”的内容更加便捷和快速,同时在进行经济户口调查的时候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探索新的“经济户口”管理办法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来看很多企业还是找到了一些新的方法,如某地工商局“研发”的“一卡―一档―一户”的做法,也有实施监管责任制的,这样一来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中经济户口的价值大大提升。

二、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奖惩方面的运用

在很多企业中,工商管理部门采用的是分类监管的方式。“分类监管”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按照信用度进行分类管理,信用度的由来就是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信用的点评结果,依照这个结果将信用度水平相近的企业划分在一起,对于那些信用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于信用度比较差的企业给予惩罚。通过这种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提高监管效率与效果,并且在企业的准入、经营行为方面可以加强执法的效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这种信用分类监管的方式开始在我国实行,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这种分类监管制度越来越成熟。在法律法规完善方面做得越来越好,同时在国家工商总局的带领下,分类监管在地方的工商管理部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科学。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运用互联网加强工商总局与地方工商局的联系,资源共享,监管起来更加方便。根据企业信用标准的制定,将企业划分为四级,如果是第四级的企业就意味着是信用度十分不好的企业,这时候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将其“劝退”――退出市场,也可以直接撤销其工商登记;处在第三个等级的企业会有一些信用不良记录,要加强控制,对其不良行为及时给予纠正;处在第二个等级的企业信用情况要好于第三等级的企业,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作为划分在第一等级中的企业,信用度良好,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给予激励和表扬。

三、工商管理有助于准确把握企业信用情况

工商管理部门在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商管理部门以自身为主体,开展年检实践活动,每年定期对企业进行经营状况与信用状况的监测,主要是为了对企业进行深刻的了解,包括企业的运营状况,存在的问题,可以针对这些问题为企业提出有益建议。充分利用“经济户口”的管理制度,记录好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注重企业的分类监管,为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做出贡献。

工商管理部门为了促进企业信用体系的良性发展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在完善年检制度方面不断的进行年检办法的修改,新的年检办法与时俱进,在年检的程序上和年检对象方面做出了新的详细的说明,企业与工商管理部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工作联系也越来越方便。企业年检在技术上进行一系列的更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网上进行年检,可以减少很多多余的程序,也有的工商管理部门实行滚动式的年检制度,这些都促进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

篇5

论文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形成和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然而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科技信用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 发展 。文章论述了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科技信用失信的行为,分析了信用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在科技成果莓化中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改善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信用缺失的合作环境提供 参考 。

科技已成为推进社会、 经济 发展的关键 因素。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要有成熟的科技成果,更为关键的在于市场转化。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企业不守信用,“临近签约说分手”,“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最终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流产”。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失信挫伤了科技成果拥有者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成果转化 中的科技信用

2004年,国家科技部出台的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科技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科技信用概念包含经济信 用和商业信用的本质,存在 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之中,因为科技成果转化本身也可看做是涵盖科技产品研究、生产全过程的一种交易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 科学 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 品、新工艺 、新材料 、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在完成这些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科技成果是一种 以知识形态为主的劳动产品,它 的产权交易,集中反映了科研——生产——消费三方面的供求关系,交易方式灵活,需要签订一系列合同、协议,于是就会出现是否按条款履行契约,有无失信行为等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产权交易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信用的原则,都要求按契约的承诺行事。科技信用 已成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

二 、科技成果转化中建 立企业科技 信用管理体 系的必要性

科技失信行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深远,一方面科技资源环境得不到有效配置,科技产出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科技转化投入风险加大,交易成本增加,进而科研合作 (交易)行为受到抑制,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的连续性遭 到破坏 。科技活动是一个生产知识的投入产 出过程,科技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科研活动的探索性、科技成果价值的难测性及科技活动的长期性。这些特性使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双方之间的约定 (如项 目合同计划任务书或委托协议书等 )具备了更为明显的不完备性契约的特征 。项目合 同或委托协议中的刚性 内容不多,可测性和可考核性较弱。

在科技成果转化 中,科技成果的拥有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合作 (交易)充满博弈的味道 ,科技成果拥有方对交易的期望值高、警惕性也高。科技成果拥有方想通过合作 、转让等方式将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并获得相应的回报,但往往担心需求方的信用度而产生顾虑。如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无法协调、解决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导致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失去转化的信心。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企业失信行为,如 “临近签约说分手”、 “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和“合同协议违约”等现象,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的 “流产”。“临近签约说分手”表现为企业作为科技成果需求方在寻求科技成果时积极热情,但在科技成果拥有方拿出技术方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接需签订合作协议时,企业需求方却以多方面原因拒绝签约,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失信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的夭折。“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表现为企业以 “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名义来申请 国家科技项目课题的经费,当申报课题项目未予立项无法争取到政府经费支持后,便将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搁置。“合同协议违约”表现为科技成果整套研究设计技术的合作交易。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方或需求方往往为了尽快回收购买科技成果的投资,未获科技成果持有方或出让方许可便擅自转让或扩散该科技成果,致使一些具有机密性的内容经多次转手泄密而降低甚至丧失价值。

企业科技信用缺失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企业 “临近签约说分手”会使一个做 了大量工作的科研群体因项目不能签约无后续开发资金而分崩离析,破坏了科技活动的连续性;企业忽视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带来的效益而直奔国家项目经费的 “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功利主义,会使一项具有很大社会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无法找到企业对接而被束之高阁;企业 “合同协议违约”侵害了科技成果开发、拥有者的利益,严重挫伤 了科技成果拥有者继续与科技成果需求企业继续合作的信心。为此,必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完善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保证科技成果转化健康有序的进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 系的建议

(一)建立企业科技信用评估管理机构

要解决在 科技成果转化中出现的企业科技失信 问题 ,科技主管部门必须要建立企业科技信用评估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科技信用的信息采集、评价、管理 、、回馈等各项工作,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企业科技信用管理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和科技服务中介间要协助机构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另外,机构在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信用的评级制度。只有做好企业科技信用的记录,才能形成对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行为规范的有效监管和竞争压力,使企业意识到一旦信用缺失,将可能带来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永久性的淘汰出局,以此从源头上杜绝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科技失信的发生。

(二)加强 企业 科技信用的研究

加强企业科技信用的研究,提高对新时代企业科技信用本质的认识。通过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从而避免误区,少走弯路。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存特点,建设有

2.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的具体科技成果需求及成果转化 目标达成度的考察管理;

3.加强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计划评估考察管理

4.加强科技成果需求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匹配的相关人、财、物等资源是否到位的监督管理;

5.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后鉴定过程的评估管理,保证项目鉴定的公正性和独立性,避免出现因评估不合理带来的协议纠纷。

(四)建立完善 法律 体系

要使企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需要国家在立法上给予保障。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以及信息公开和共享的环境,这对科技成果转化尤为重要。企业科技信用制度的的法律化与法规化,将使科技信用制度的推行有法可依,行之有据。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失信惩罚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使失信企业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改变 目前对企业失信行为无法约束且处罚力度不够的现状 ,提高法律监管的威慑力。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保障的关键是要建立企业科技信用激励机制,只有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 的奖惩体制,才能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信用环境。

(五)企业科技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

篇6

摘 要 当前,事业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改革正在逐步进行,事业单位将被逐步推向市场。事业单位改革是经济格局和利益体系的重大调整,改革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体制改变要求事业单位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建立以财务管理为基础的全新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促进单位的规范发展。鉴于此,本文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体系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企业改制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原有的体制逐渐显示出与经济发展不相吻合的弊端,明显滞后于我国经体、政体的改革发展进程和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进行改制,将一些从事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为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转型之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有许多不同点,改制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的理念与制度,其财务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从单一的核算、控制目标扩展为全面的预测、决策、控制、监督和分析, 这一过程影响深远、任务艰巨。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创新的几点措施

1.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转企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当中的成本核算、折旧核算方式、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都与企业有差别,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大多定位于算账、报账、记账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做好预算安排计划、事中做好监督控制、事后做好总结分析的管理模式,把事转企后的单位日常业务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财务管理工作参与到事转企后单位的战略经营决策,研究单位内部的财务信息,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时时刻刻关注市场动态,对单位的经营收支作出全面预算控制。同时,事业单位所有员工还要树立成本核算的概念,使全体员工形成降低成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减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再次,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后,还要做好后续工作,及时搜集整理分析各种财务会计信息,定期对成本项目进行审核控制,开源节流,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转企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从只注重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转到对单位全部资金的来源、使用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过程进行核算和监督。(1)加强综合预算管理。各单位的预算外收入、经营收入也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编制年度综合预算,全面反映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状况,不得“坐收”、“坐支”。(2)深化和完善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运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软件对财政数据进行分析,加强财政与经济联系的分析,同时完善和利用各部门的财务软件系统对预算外、经营性资金全面剖析、把握资金的走向,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提高预、决算分析水平,更好地为领导的决策服务。

3.加强资产管理

转企后,事业单位要按通用会计准则标准来加强对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管理,进一步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按照企业库存现金的管理办法,确定现金的使用范围、库存限额、现金收支的规定。还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对库存现金的管理,用科学的方法核定库存数额,减少资金占用,提高流动性。观察研究市场行情做好投资项目的预算、论证,选择回报率稳定且相对较高的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效用。同时,要加强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对投资项目的资金运行状况进行跟踪,确定资金的安全性,同时建立项目决策负责制,对责任人进行追究。财务部门对资金的流向及时监控,对于过多流向工资、福利及非业务的资金要及时调整。

4.注重财务分析

转企后,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主要是为满足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资金的运转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收支情况分析,分析其是否合理恰当,收支效果如何,收支是否相适应,并且通过与上年同期经费收支情况的比较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分析各项经费收入的到位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分析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和数额以及开支进度,对其进行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分析各类经费支出占总经费支出的比例情况,对单位所有当年的经常收入与支出分析,分析经费的收入总额及人均经费收入额;分析经费支出中各项开支的结构与数额,以便充分了解各类经费收支运转情况和经费支撑度,为收支结构调整、选择事业单位发展方向提供财务信息。

5.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转企后,为了规范单位的财务行为,强化自我约束,加强财会机构的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事业单位必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要明确内部各单位和部门的职能性质、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在财务机构内部,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对于各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登记、审核、保管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各项核算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法》的规定,正确运用企业会计制度,准确核算经济业务,落实审核、复核制度,正确地反映单位各项经济业务事项。

三、结语

总之,事业单位转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企业化财务管理转轨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作为财务从业人员,要加强对转企后事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适合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1.加大宣传力度。一是组织参加全省诚信管理体系试点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我市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二是对开展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的试点企业进行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全面介绍和宣传通过评价的我市食品工业企业,重点宣传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情况,企业的发展历程、产品和品牌,强化正面引导,扩大企业影响。

2.扩大建设范围。在继续推动乳制品行业和肉制品行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扩大诚信体系建设范围,在白酒、饮料、酿造、食用植物油行业中选择部分企业进行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力争全年新增一批企业完成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3.扎实有序推进。一是明确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的企业,各地经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食品工业发展情况,在白酒、饮料、酿造、食用植物油等行业中推荐1至2家企业,继续组织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企业名单于4月10日前反馈到我委消费品工业处。二是加强咨询辅导,在省食品工业协会统一安排下,邀请有关省级咨询辅导机构依据QB/T4111—2010标准要求,深入企业帮辅指导,确保帮辅质量,强化服务意识,扎实有序推进我市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三是加快我市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专家队伍建设,履行评价机构职能,积极开展评价工作,组织专家对已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并试运行3个月以上的企业进行符合性及有效性现场评价。

4.强化制度建设。积极研究诚信激励制度和失信惩戒措施,加强诚信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失信曝光、分类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等手段,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培训工作

1.组织参加企业负责人培训活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关于“进一步健全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制度,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并由单位组织定期培训,单位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要统一接受培训”的要求,落实省、市政府“专人负责、持证上岗”的规定,组织参加全省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的食品安全培训活动。加强对我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实行持证上岗。重点培训有关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食品质量安全有关要求、食品诚信体系建设等。

2.组织参加食品安全师培训班。通过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提升职业操守,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确保企业从食品原材料、生产和流通全过程的安全,确保企业有专业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为食品生产企业构筑一道食品安全防火墙。

3.组织参加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人员(内审员)培训。积极组织参加举办全省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人员(内审员)培训班,有效维护企业内部诚信管理体系和日常督查,确保诚信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4.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培训机构。在已有培训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培训工作要求优先在我市具有食品专业且教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内,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培训点,积极完善软硬件设施,强化师资力量的保障,确保培训点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为我市食品质量安全工作搭建培训平台。

三、加快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整合各方力量,围绕关键产业链,选择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共性、可在一定时期内能形成产业化的技术领域,加强研发,形成突破,努力提高食品产品技术含量以及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新技术、新产品展洽会,为企业扩大应用搭建平台。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创建步伐,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推进食品产业协作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的技术优势,整合“政产学研金”各方面资源,力争在生物制造、功能性食品研发、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开发等方面建立协作创新平台,并积极发挥平台在产业高端化上的作用。

四、加快推进食品行业品牌建设工作

1.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强化区域和企业品牌意识,依靠树品牌、创名牌、讲诚信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争取我市食品行业全年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

2.推进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建设。组织参加全省食品工业强县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各地食品工业强县建设经验,贯彻落实食品工业强县考核体系,加强对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

篇8

[关键词]军队采购;供应商;诚信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91

[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1

1 我军采购供应商诚信缺失现状分析

当前,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的诚信状况基本良好。在军队建立的供应商入库名录中,已经有上千家公司加入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名库,这些企业大多数都能严格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供应,在部队建设和发展的物资供应保障上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有一些不法企业违背了诚信准则,为了经济利益丢掉了道德底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弄虚作假。这是在军队物资采购活动中出现最多的情况,是指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将虚假的服务或产品提供给部队的情况。具体包括: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在招标前后,合同与执行不一致,甚至不按合同内容进行供应;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质量或数量没有严格按照事先承诺和合同规定的标准;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依靠虚假资质证明、产品认证或产品信息,获取军队物资采购中标权等情况。

二是移花接木。这种情况主要是指,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本身没有生产或供应相应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其利用其他手段获得中标后,再转包给其他公司。还有的公司虽然本身具有生产或供应相应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但由于其他原因,仍然转包给其他公司,本身赚取差价。这种行为不但无法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还会造成军队购置经费的浪费。

三是虚报冒领。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在报价时压得很低,取得中标之后再开始频频“钓鱼”,致使最终的总价格还要高于其他公司。特别是在《军队物资供应商库管理规定》出台之前,这种现象屡屡发生。

四是私降标准。这种情况是指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在招标时拿出高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样品,但在其中标后,则在生产和服务上私自降低标准,以次充好,甚至用废品充当成品,从中牟取不正当利益。

2 构建军队采购供应商诚信管理体系的对策

2.1 健全诚信管理的配套制度机制

一是加强军队采购招标业务管理改革。军队物资采购招标环节是物资采购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防范不诚信供应商获得项目的首要门槛。从以往军队物资采购招标管理的情况来看,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难以保持诚信品质的重要原因。由于信息不对称,军队财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物资供应商的真实资质、质量和价格,无法衡量物资供应商的诚信水平。同样,由于信息不对称,参与投标的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之间也存在恶意竞争和联合作假的情况,同样不利于诚信环境的形成。因此,应大力加强军队物资采购招标环节的管理,以公开透明为导向,以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为抓手,以诚信标准为招标的重要标准,进一步深化招标改革。二是完善军队采购管理各项法规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特别是主席将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上升到强军之基的战略高度之后,法治观念更应深入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军队物资采购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要在保证采购业务正常有序的同时,加强供应商的诚信建设,就不能单纯靠人治,不能单纯靠说教,因此必须要制定和完善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诚信管理的法规制度。三是理顺军队采购管理各项机制。管理机制是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诚信管理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供应商的诚信内蕴于其品德之中,如何将其外放并作为管理的对象,需要从管理机制上入手。

2.2 强化诚信管理的监督治管力度

一是充分发挥军队采购诚信考评体系的功效,军队采购供应商诚信管理体系不能束之高阁,要作为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诚信管理体系中的各项诚信指标是用来评判供应商诚信水平高低的依据,因此,也可将其与监督治管工作相结合,作为检查和监督的项目比照,特别是诚信水平为“优秀”的标准,更可以作为监督治管中的最高标准。二是要丰富诚信监督治管的方法途径。监督和管理不能仅靠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必须依靠群众的“火眼金睛”,丰富和拓展监督治管的方法途径,这样才能对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诚信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三是要加大不诚信行为的管理处罚力度。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要确保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的诚信行为,除了要加强正面引导和加强激励之外,还要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管理处罚力度,用“严惩”的举措维护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诚信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因此,应对参加军队物资采购的供应商进行责任追溯,一旦后续发现了不诚信行为,不论是否仍在从事该类业务,都要予以严格惩处,杜绝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的侥幸心理。

篇9

有的职工对操作技术不能熟练掌握,有的甚至不懂规程、不懂标准,而且还不懂装懂,不愿或不善于虚心学习。更有的明知规程标准,但为了省时、省事,就放纵侥幸心理,私自改变作业规程,不按正规程序来,以至长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最终只会酿成祸端,害人害己。

(2)安全管理的诚信缺失及危害。安全管理上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把安全第一的思想付诸实际。有的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安全工作放在统揽一切、压倒一切、否定一切的位置上,存在做表面文章,没有从思想深处重视起来。有的是在管理上不严不细,安全检查走马观花,安全投入不能完全到位,安全惩处不能公平公正、严格追究责任。以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

安全管理上的缺失,将直接给企业带来个方面潜在安全隐患,最终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社会影响,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3)管理制度的诚信缺失及危害。由于安全诚信缺失,致使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更谈不上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比如开展自查活动,往往是不谈主管谈客观,不谈主要谈次要,查出的问题不是太过笼统,就是鸡毛蒜皮,有的问题连整改措施都不知道该怎样拟定,更起不到安全大反思、举一反三的目的。安全管理制度的不严谨,执行不到位。将直接关系到制度的严肃性。

2安全诚信概念和内涵

2.1安全诚信的概念安全诚信的基本内涵是:在诚信道德约束和诚信文化的影响下,企业和个人忠诚执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忠实信守安全承诺,主动履行安全责任,以诚实守信的作风做好安全工作。

安全诚信的诚,就是忠诚、真诚、虔诚。忠诚,就是忠诚地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忠诚地执行上级安全工作指令,忠诚地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程措施。真诚,就是组织对职工生命安全的真诚关爱以及职工“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真诚态度。〔2〕

虔诚,就是自始至终把安全作为“天”字号工程来虔诚对待,把建成本质安全型企业作为终极目标虔诚追求。

安全诚信的信,就是诺信,守信,践信。诺信,就是以道德操守为保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安全工作做出庄重的承诺。守信,就是以道德规范以依规,信守安全诺言,恪守安全约定,排除一切干扰,忠实履行承诺。践信,就是以道德责任为约束,坚定兑现安全诺言,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2煤矿企业安全诚信的概念及要义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在安监总煤办〔2009〕35号《关于推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是指煤矿企业和职工在安全生产活动中自觉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行为,以及创造和辨识安全环境、处置危害事件能力的综合反映。它体现了企业和职工在安全生产活动中履行承诺及义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及企业和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可信程度。〔3〕

安全诚信的灵魂是诚实守信,核心是责任意识,关键是实事求是,硬性约束是政策法规,柔性要求是道德规范,终极目标是本质安全。①安全诚信的灵魂是诚实守信。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要做好安全工作,都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离开了诚信,煤矿安全工作就失去了道德支持,安全目标就永远不能实现。

②安全诚信的核心是责任意识。无论是煤矿企业还是个人,都要把安全作为第一目标,把诚信作为第一追求,以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强烈愿望,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和岗位安全职责。③安全诚信的关键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在安全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尽诚信责、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④安全诚信的硬性约束是政策法规。正确地理解、坚决而忠实地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以及上级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循规蹈矩,不越雷池。⑤安全诚信的柔性要求是道德规范。诚信以道德自律为基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信守道德规范,把道德要求化成自觉行动,通过内在约束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主管理。⑥安全诚信的终极目标是本质安全。安全诚信建设的目的是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本质安全程度,促进“四大要素”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本质安全目标。

3推行员工安全诚信管理的意义

(1)是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保证。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存。离开了诚信,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就是去了道德支撑,安全目标就永远不能实现。促进从生产矿井到区队班组、从领导干部到一线职工不同层次的责任主体把诚信作为道德底线,以组织和个人的诚信主动自觉地把诚信作为道德底线,以组织和个人的诚信主动自觉地把安全生产的各项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2)是提升安全监管效能的重要手段。生产过程中,不可能采取“人盯人”的办法对每一名职工的所有生产行为进行全程、全天候的暗示监督,安全监管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能全覆盖,存在着“空档”和“盲区”。同时,上级的安全监管容易让上级产生“依赖”、“惰性”等心理。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往往形成上级忙于监管检查,下级疲于应付检查,职工防范检查,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安全工作靠检查推、质量标准化靠突击抓的不正常现象。做好安全工作,需要上级的监督督导。更要靠自身的主动自觉。提升安全监督效能,有效弥补安全监管力量的不足。

(3)是促进安全工作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必然选择。开展安全生产诚信建设,就是要通过褒奖安全诚信、严惩安全失信,进而在道德层面对职工进行安全价值观的塑造,引导职工用诚信道德来控制和约束个体行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把安全诚信落实到我要安全的具体行动上。

(4)是深化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的客观需要。

人是安全自主管理最活跃、最积极、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安全诚信建设的主体。通过创建安全诚信企业和争当安全诚信职工,能不断地提高企业和职工安全自主管理意识,提升企业、矿井、区队和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和职工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必须向道德伦理层延伸,通过提高“人”和“组织”的诚信水平,追求本质安全。

4安全诚信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联系安全诚信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传承关系,安全诚信管理融入人本管理思想,突出诚信伦理和道德约束,是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传承;二是扬弃关系,安全诚信管理继承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合理部分,摒弃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理念的创新;三是递进关系,安全诚信管理来源于传统安全管理,发展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开辟了煤矿安全管理的新境界。

建立员工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基于上面的安全诚信的模式,建立了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安全诚信体系包括:“一”个目标、“两”个操作体系、“三”个标准、“四”个保障、“五”个支撑。“一”个目标即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两”个操作体系包括现场管理和自我管理。“三”个标准即道德标准、技能标准以及岗位操作标准。“四”个保障是安全教育、安全诚信评价、安全投入和安全监督。“五”个支撑包括安全文化、安全理论、安全制度、安全责任以及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安全诚信建设的“一”个目标是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煤矿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样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两”个操作体系来实现,即现场管理和自我管理。现场管理是煤矿安全诚信建设的关键和最终归宿,其它各项要素的目的都要落实到现场管理中,其作用最终要在现场管理中得以体现。

现场管理好坏,是检验各项要素落实情况的最终指标。所以,现场管理又集中体现了各种要素的全面效果。自我管理在煤矿安全诚信建设中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自我管理就是将自我管理内涵特别是将人本理念落实到煤矿具体的安全生产实践中,以员工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管理素质为目标,利用安全理念的引导、逐级安全责任的落实,真正把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安全责任落实于行,从而实现煤矿企业全体职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格局。

(2)为了更好地实施“两”个操作体系,需要相应的标准作为依据。标准是企业意志的展开,是对企业定性目标和定量指标的分解传递,是责权利系统的分层分级的细化量化。也就是说,标准是刚性的定额,是岗位员工作业行为的度的界限和量的指令。唐口煤矿结合本矿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三”个标准,即道德标准、技能标准以及岗位操作标准。道德标准强调职工的履约意愿,技能标准重点强调职工的履约能力,岗位操作标准从质量和程序两方面加以具体规范。

(3)“三”个标准的实现建立在具有相应保障措施的基础之上,只有保障到位,标准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四”个保障即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诚信评价、安全投入以及安全监督。安全教育培训主要从员工的安全诚信意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展开,要让广大职工接受和认同诚信文化,并自觉自发地积极践行安全诚信理念。安全诚信评价是对各层级的诚信状态进行测评,客观实际地明确各层级的安全诚信程度,从而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安全投入是为控制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消除事故隐患,创造安全生产条件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保障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之一。安全监督是煤矿企业建立自己的监察制度和机构,负责监督检查煤矿安全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可以进一步保障安全诚信体系地顺利进行。

(4)安全诚信体系的建设必须有相应的支撑体系作为基础,来保证“一”个目标、“两”个操作体系、“三”个标准、“四”个保障的实施。支撑体系作为整个体系的支柱,有着其至关重要的作用。“五”个支撑即安全文化、安全理论、安全制度、安全责任以及信息系统。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是企业全体职工对安全工作集体形成的一种共识,是实现煤矿安全发展的有力支撑。安全诚信建设工作的进步,离不开先进科学的安全理论作为支撑。拥有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能够改变人们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从而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安全制度是达成安全生产目标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搞好煤矿安全工作的前提要素。安全责任管理是对各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进行定义、记录、传达,并保证被清楚地理解、准确地记忆和正确地使用。信息系统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证安全诚信体系的顺利高效地运作。

篇10

要着力推动“十二五”规划的落实,着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产业集聚和有序转移,着力加强行业准入管理、技术改造、两化深度融合、标准规范建设,努力实现消费品工业平稳健康

发展。

确保规划重点任务的完成有新进展

加强规划贯彻落实。上半年组织完成对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规划的解读和宣贯工作,同时协调落实各项规划确定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修改完善规划。部分地方行业发展规划尚未印发的,要结合的国家和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补充修改。

跟踪规划落实情况。加强部门间和部省(市、区)间的信息沟通,跟踪了解各项规划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做好部省(区、市)行业规划落实工作的衔接与互动。

努力保障重点消费品的生产供应

加强政策研究与落实。研究制定消费品工业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指导意见。密切跟踪总结消费品工业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落实扩大消费需求战略的举措和经验。继续落实家电下乡政策,督促生产企业做好家电下乡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支持地方和协会(联合会)开展各类产品展览会、论坛、推介会等活动。

推进行动计划。结合我部今年启动的6+1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坚持“环保安全生产、绿色科学消费”理念,完善“环保安全生产、绿色科学消费”行动计划,促进基本生活必需品、节能环保消费品、基本药物和文化休闲消费品、专用机械装备等的生产供应保障。

加强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制定《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暨服务平台认定管理办法》,组织2012年度中药材生产扶持专项组织实施工作。

加强医药储备管理。修订《国家医药储备管理办法》,研究调整中央医药储备目录的工作方案。完善药品应急处置和医药、疫苗储备保障体系。配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改规划的落实。开展基本药物小品种定点生产试点工作,保障基本药物生产供应。

落实“走出去”战略。做好与消费品工业相关的WTO履约及ECFA等双边多边自贸区谈判;加强出口退税、进出口商品税率税目调整等政策研究和协调;促进轻纺企业“走出去”,建立研发设计机构和营销网络;推进我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医药等产业的合作。

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发展水平

加强准入管理。落实已的农膜、日用玻璃、印染、粘胶纤维、乳制品、浓缩果蔬汁(浆)等行业准入条件。落实印染、粘胶纤维企业准入条件公告管理办法,做好符合准入条件企业的组织、申报和审核工作。研究制定制革、葡萄酒等行业准入条件,适时铅蓄电池、维生素C等行业准入条件。

促进行业结构优化。下达并督促完成印染、化纤、酒精、味精、柠檬酸、造纸、皮革、铅蓄电池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2012年年度目标任务。推进家电、制革、纺机、乳制品、玉米深加工等行业结构调整。研究制定促进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项目的组织、评审工作。研究制定指导意见,促进医疗器械、钟表、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等行业健康发展。配合开展我部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落实国家小微企业扶持政策。

推进产业转移和园区建设。配合开展好部产业基地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部分重点地区轻纺产业转移对接交流;研究制定提升消费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支持发展消费品工业领域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组织开展重庆等地纺织产业转移对接活动。

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按照“目标要明确、项目要具体”的原则,结合各项规划的落实和各地产业优势与特色,组织好相关技改项目的申报、初审、论证等工作。

推动行业自主创新。引导轻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支持建立一批示范性和服务性强的轻纺产品研发设计创意机构,配合开展好工业设计奖的组织工作。按部里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好百项技术创新推进工程。面向行业和产业集群区,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检(监)测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按照部里统一安排,开展好部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特别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相关工作。完善国家食品企业诚信信息平台建设,支持地方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网、纺织服装品牌跟踪统计系统的建设。

抓好诚信体系和质量品牌建设

深入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诚信建设。继续加强对诚信管理体系标准的宣贯培训工作,加大对地方诚信管理体系师资的培训工作力度,完成对5000人次的培训;制作1万套光盘培训教材并下发各地相关部门及企业。继续组织编写食品重点行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及实施指南;研究制订乳制品、肉类加工等行业诚信评价实施

细则。

实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规则(试行)》,再确立10~15家评价机构,加快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牵头研究制订黑名单制度,制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措施,进一步完善鼓励守信激励机制。

继续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根据部里的统一部署,开展“五十百千”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年活动。在服装家纺行业,开展“六个一”工程。即“建好一个网站、完善一个数据库、一份报告、支持一批企业、提升一批平台、宣传一批品牌”;组织完成服装家纺自主品牌调查工作。在家电行业,研究建立家电行业自主品牌培育评价体系;开展《我国家电行业自主品牌评价体系》模拟应用;研究形成《中国家电自主品牌发展报告》;支持地方、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各种家电品牌展览等活动。

配合推进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继续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瘦肉精”、“三聚氰胺”和“塑化剂”等非食用物质生产经营管理,做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以及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专项等工作。配合做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整顿、评估考核、风险评估及预测预警工作。建设一批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检测示范中心。

加强行业基础管理和专项工作

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与分析,围绕行业突出问题开展调研工作,积极反映行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协会(联合会)和相关支撑机构的作用,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提出可行的政策措施建议。

推进行业标准工作。落实《消费品工业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实施细则》,加强轻工、纺织、包装等行业标准的立项、起草、审查、报批、复审、修订、修改和制定等工作。开展印染产品能耗、取水定额标准宣贯培训;推动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通用标准制定工作,配合做好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修订工作。

开展专项工作。制定下达、协调落实2012年卷烟、糖精、维生素C等产品生产计划;组织好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和表彰工作,推进《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修订的立法工作;加强盐业、食糖行业管理,保障加碘食盐原碘的安全供应;认真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组织协调好履约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