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所谓新型是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推行国家没有补贴的老农保制度而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制度实施时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不用缴费可向政府领取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二是政府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参保给予补贴,达到60周岁时,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及其所形成的利息作为个人账户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国家发给的基础养老金合并成养老金按月支付,直至终老,以此保障老年生活。
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至2000元20个档次(每100元一档),但最高缴费标准原则上不超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参保人员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
允许参保缴费人员在同一年度内调高缴费档次进行第二次缴费,但同一年度内缴费次数不得超过两次,且两次缴费总额不得超过设定的最高缴费档次标准。
政府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适当补贴:选择100元缴费档次标准的,政府补贴为每人每年30元;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标准(100元),政府补贴增加10元,缴费补贴为30~220元。
因为各地经济水平和政策不同,具体缴费档次及补贴标准请询问当地社保局。咨询电话1233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查询
1.社保中心查询
如果对自己的社保帐号不清楚,可以携带身份证到各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办理大厅查询。
2.上网查询
登陆所在城市的劳动保障网或社会保险业务网站,点击“个人社保信息查询”窗口,输入本人身份证和密码(密码是你的社保证编号或者身份证出生年月),即可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3.电话咨询
拨打劳动保障综合服务电话“12333”进行政策咨询和信息查询。
4、每年社会养老保险中心将参保人员个人帐户对帐单发到每一个参保人员手中,通过个人账户对账单查看缴费和帐户记录情况。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怎么交
1.个人申请
农村居民携带户口簿、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到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参加新农保申请,选择缴费档次,填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登记表》(以下简称《参保登记表》)一式二份。
2.村协理员检查
村协理员负责检查《参保登记表》、《农村户籍老年人家庭社会关系表》是否填写完整,填写的姓名、二代身份证号码等信息是否准确,是否有个人签字或盖章、按手印,检查参保人员提供的相关材料是否齐全,检查无误后,在《参保登记表》上签字,加盖村委会公章,附上参保人员本人居民二代身份证和户口簿复印件等材料,然后上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3.乡镇初审
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对村里上报的参保登记有关材料进行初审,审核无误后,经办人员在《参保登记表》上签字,加盖乡镇保障所公章,及时将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录入新农保信息系统,将《参保登记表》、二代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复印件等材料上报县农保中心。
篇2
一、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而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的二元管理体制一是把农民牢牢束缚在了土地上;二是利用“剪刀差”牺牲农民的利益供应城市。二元体制为我国经济快速复苏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二元体制早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这个时候,我们回头来看,农民为我国的发展牺牲太大了,城乡差别愈拉愈大。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不少支农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但从个人的国民待遇方面看,农民和城市居民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最突出的就是医疗和养老问题。医疗问题通过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初步解决,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对农民养老问题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这对于几千年来靠家庭养老的中国农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
所谓城市化,一是农村区域转变为城市区域;二是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城市的二、三产业;三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加入产业工人队伍中。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工在我国二、三产业员工中所占比例已高达60%以上。但是,大部分农民工虽然离开了土地,却离不开农村,农村还是最后的归宿。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没有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家庭养老。所以,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妇女儿童在家留守,“3861部队(妇女和儿童)”成为中国广大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带来三个问题:一是农民工地位尴尬;二是农民工离不开农村的家庭,那么农村区域即使空闲,仍然不能进行利用,仍旧是农村,不能转化为城市区域;三是中国传统上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模式便转化为“男工女耕”模式。农忙季节,有的农民工会赶回家中,承担起家中主要劳动力的责任。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再谈城市化,就只能靠拉大城市框架、强制拆迁这种低层次的发展。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必将大大加快城市化进程。
三、养老制度科学化
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为“家庭养老”,靠子女养老送终。这种单一的养老模式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这种模式缺乏补充,风险较大。其风险在于:一是受子女经济条件影响。如子女收入高低、是否有意外事故等。一旦出现任何一种意外情况,供养链就会中断;二是子女孝心。如果出现子女不孝,则老人无人供养。虽然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一旦出现问题,老人还要费时费力费感情地打官司,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科学的养老模式,是一种没有风险的模式,这就是社会养老。从世界范围看,科学的养老模式是:以社会统筹为基础、以家庭养老为辅助、以商业保险为补充的模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改变我国几千年来的家庭养老模式,使养老模式整体走上科学化道路。
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带来多种变化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模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人思想上的冲击甚至不亚于一场革命。从长远看,新制度必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一是将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后,农民也可以退休,退休金是对其工作年龄时劳动的回报。因此,农民也会逐渐适应退休生活。
二是将改变农村的生育观念。目前,在城市,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农村,重男轻女观念仍根深蒂固。究其原因,问题仍存在于养老方式的差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改变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念。
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资金筹集 风险分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对老农保的创新和改革,涉及人数众多,个体情况千差万别,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只有合理确定地方财政补贴与农民自己缴费的比例,做到既不过度增加地方财政负担,又使农民有持续的缴费能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得以建立和完善。
科学的筹资模式是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关键
筹资模式是任何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科学合理的筹资模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有效的筹资渠道;二是合理的筹资比例。我国过去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及特点是:农民自愿参保为主、集体资助为辅、政府政策扶持。①但实践证明,这种筹资模式是难以真正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生活风险保障的。首先,由于在国家、集体、农民三方中以农民缴费为主,又强调“自愿”,就必然导致农民参保率低,缴费水平低,因而保险基金规模很小,保障功能很弱。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有5744万,积累保险基金310亿元,人均仅540元。其次,集体资助占相当大的比重。正是由于集体资助的存在,才吸引了一部分农民参保,从而维持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乡镇企业改制和农村税费改革,使大部分地区的集体资助难以为继。近几年来,包括重庆在内的一些较贫困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保险基金筹集更加困难,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本就不高的参保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只有打破资金这个“瓶颈”,才能形成多元与合理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保有量相对充足,筹资风险可控的新型筹资模式。
以涪陵区为例分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风险
涪陵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现状。2008年末,涪陵区户籍总人口为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76万人,非农业人口33.04万人。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253.4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4.6%,增速较2007年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94亿元,增长7.5%。全区地方财政收入23.54亿元,增长63.8%。
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涪陵区建立了五种城乡统筹的“带动模式”,建立了农民工稳定和长效的就业机制,农民持续增收有了保障。②同时,涪陵区城乡经济初步实现了大幅度跨越式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区级财政收入实现增幅达到63.8%,完成农业总产值3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68元,增加669元,比上年增长了19%。区级财政收入的增加,确保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财力资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贴;农民收入的增长在改善农民现有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为缴纳养老保险提供了足额的资金来源。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区级财政负担分析。根据《重庆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参保老龄人员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为80元,中央承担一半以上,余下部分市级承担60%左右,区县(自治县)承担40%左右。也就是说“补出口”这一块,中央承担55元每月,剩下的25元区县承担40%即10元每月。③“补入口”由区县政府制定详细试点总体工作方案。④“补入口”,就是在农民参保缴费环节给予财政补助;“补出口”,就是在新农保养老金待遇支付环节给予财政补助。
根据表1中1999年到2008年涪陵区农业总人口数据,由SPSS线性回归方程输出可以得出农业总人口增长趋势模型为:x1=1377.44-0.646t,R=0.925,R2=0.855,t为年份。根据1999年到2008年农业老年人口(60岁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今后的农业老年人口增长趋势模型为:x2=0.332t655.04,R=0.995,R2=0.991,t为年份。根据1999年到2008年符合新农保参保人口数据,可以得出今后的符合新农保参保总人口增长趋势模型为:x3=1759.52-0.853t,R=0.979,R2=0.959,t为年份。根据1999年到2008年涪陵区财政支出数据,可以得出今后的财政支出增长趋势模型为:x4=-57334707+28702.267t,R=0.889,R2=0.790,t为年份。
根据x1,x2,x3,x4趋势模型可以预测未来年份农业总人口、农业老年人口、新农保参保人口和区财政支出等数据,并可据此数据计算出新农保补贴和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新农保补贴由补入口30元每人每年加补出口10元每人每月组成。如表2:
由表2中预测数据可以看出,区级财政用于新农保补贴年平均增长12.5%,新农保财政负担比由0.5%增加0.62%,年平均增长为0.03%。而且在达到新农保参保人数全覆盖以后,新农保补贴支出基本稳定。随着财政收入、支出增长,新农保补贴占财政支出比例会逐渐降低。由此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按现行补贴标准不会对区级财政造成资金压力,区级财政对新农保补贴有足够的财力保障。
农民自己缴费负担分析。近年来涪陵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采取多种措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按照重庆市最低缴费档次100元和2008年涪陵区农村人均纯收入计算,涪陵区农民养老保险缴费负担率为2.4%,按照最高档次900元计算,农民养老保险缴费率为21.6%。与城镇养老保险缴费比率相比,缴纳农民纯收入2.4%到21.6%的比例是合理的,不会增加农民的负担。重庆市在低档次缴纳水平维持国家统一规定的同时,提高了高档次缴纳水平。农民可根据自己不同的经济状况自主选择。以后随着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涪陵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会进一步增长,养老保险缴费负担率还会进一步降低。
对资金筹集长期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
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而涪陵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68元,比全国水平略低;涪陵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因此,以上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近期来看,新农保筹资模式合理,筹资风险可控。但从长远来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尚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和模式创新:一、逐步提高地方财政补贴标准。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对“入口”和“出口”两方面的补贴,如对缴费农民每人每年的补贴由30提高到50元,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逐步提高。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自身缴费能力。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农村集体经济的制约,只有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养老保险事业才能有足够的发展后劲。三、吸纳多种社会力量参与,拓展保障资金来源。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社会保障事业,接受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捐助,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彩票等,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四、改革和完善金融配套措施,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农村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文为重庆市软科学项目“重庆市农民工就业促进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TC,2009CE9001)
注释
①陈颐:“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筹资模式”,《学海》,2003年第5期。
②巴渝传媒网:“涪陵城乡统筹发展方式具示范性”,2008年10月24日,省略/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075
篇4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内容及其特点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是一种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运用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及其他不同的载体对新型农村居民进行养老保险参保情况的记载,这些记载内容具有法律效力的特点,有效地将农村养老保险文件、个人投保状况及经办投保业务等内容记录在案,便于经办机构及投保个人的查询。具有政策性强,操作性能高;农村居民投保牵涉面广;农村居民流动性加大等特点。
二、新农保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体系中,我国农村参保人数众多,内容复杂,在农民的养老档案中涉及到个人参保的详细个人信息、农民交纳的养老保险金额、个人的养老保险账户中基金的转入转出的管理以及保险关系因变动产生转移发生接续等内容,都要全面细致地记录在案,但由于农村人口流动大,情况较复杂,不及时将变动信息提供给社保经办人员,造成档案资料一次录入或缺项,就从此不再有所更改的现象。在档案信息采集过程中,档案信息采集不全,使档案管理资料不详细,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对象统计不全,管理规范和标准也不统一,对资料的归档口径、分类标准、分级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的保存期限等事项,经办人缺乏熟知程度,无规范、无要求地处置档案资料。
三、加强新农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1.制定法律法规,依法治档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求真务实,统一标准,吉林省政府先后颁发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等文件,由社会保障局统一领导,各地区的乡镇领导负责,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渠道、方式及分类归档管理,设立规范管理的档案管理库,添置档案柜、档案袋及其他相关档案整理工作的管理要件,进行集中管理并制定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档案的查询、保管及销毁制度,都要有章可循,使档案工作真正地服务于广大农村民生。
2.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通过新农保的普及宣传,参保人员更加了解新农保的政策及信息,知晓参保的重要性,促进新农保深入人心。吉林省社会保障局每年举办一次组织全省新农保业务档案培训,加强社会保障人员的素质,时间定为1-3天,旨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掌握熟练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使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意识中改变原有的观念,明确自身所在位置的责任及重要性,意识到养老档案管理是民生期盼的“放心屋”,提高管理好新农保的责任心,增加他们为民谋福的幸福感,为新农保资料内容完整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减少档案管理人员的调动频率,保持档案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3.加强现代化信息管理,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系统,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新型农村各具特点,人数多且分散,参保缴费的方式各有不同,且参保期限及享受的待遇保障周期相对较长。农村居民向城镇流动频繁,工作单位也处于变动之中,尤其是农村女性由于结婚嫁到男方所在地而将户口进行迁移,养老保险档案也随之变动,提供的档案信息变动情况不及时,要保证档案资料完整、准确性,工作量很大。积极推崇通过与政务网络连接,各地档案资料通过数据信息平台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完成对农村居民的信息档案的变更、增加及查询等功能。档案管理人员将真实有效的养老保险档案输入计算机,在档案资料管理库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养老信息办公、资料存档及对外查询一体化,保密性强,安全性高,可以有效地防止不法分子对养老保险数据信息进行非法修改,以免农村居民的经济受到损失。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
中图分类号:F84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5-0125-0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城乡差别、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背景下,党和政府推出的又一项重大惠农举措。2009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一轮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要求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在2020年以前实现全面覆盖[1-2]。2009年11月,河北省确定了18个县(市)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本文是对河北省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18个县(市)540个农户跟踪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本次抽样调查的问卷和样本情况
2010年7―8月,课题组在河北省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18个县(市)入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问卷533份,经整理后确认有效问卷519份。根据《河北经济年鉴(2009)》的数据[3],所涉及到的18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136个县(市)中排名情况如表1所示。
河北省首批开展“新农保”试点的18个县(市),大部分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较好,有12个县(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 000元以上,高于当年全国4 760.62元和全省4 795.46元的平均水平。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较好的县(市),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农民具有加入“新农保”的物质基础。
二、抽样调查反映出来的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农民的参保情况、满意度、参保人员对相关政策变动的态度等方面。
1.很高的参保率
在填表的519个农民中,加入“新农保”的人数为477人,参保率为91.91%,各县(市)之间的参保率并未表现明显的差异。这与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基本吻合的。根据2010年9月份河北省新农保扩大试点工作会议的数据[4],截至2010年9月底,18个首批试点县(市)共有393.7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其中,310.11万人参保缴费,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的农村老年人83.59万人,参保率达到92.27%。
2.很低的缴费档次
目前我国开展的“新农保”试点工作,农民可以在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五个缴费档次中选择其一,不同的缴费档次,60岁以后所获得的养老金待遇是不同的,多缴多得。本次调查发现有84.72%的农民选择了最低档次的缴费,选择100―500元五个档次的比率分别为84.72%、7.64%、2.78%、1.39%和3.47%。调查发现,农民收入偏低,影响了农民对较高层次缴费档次的选择。另外,农民认为所获得的养老待遇太低以及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是致使大部分农民选择100元缴费档次的主要原因。尽管“新农保”政策规定目前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但由于未来领取养老金至少要在15年以后,政策变动的风险以及获取收益的风险使得大部分农民选择了较低的缴费档次。当前农民比原来每年多100元(选择一个较高的缴费档次),15年后每月只能养老金只能增加10.79元,即便以复利5%的增值率计算,15年后,每月也只多得16.30元。未来较低的增值预期,影响了农民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积极性。
对于当前100―500元的五个缴费档次,70.33%的农民认为这样划分是比较合适的,这样的档次设计大家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有26.40%的农民认为应设计一些更低的缴费档次,只有3.2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再增加一些更高的缴费档次。
3.适中的满意率
当问及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的农民“对目前所领取的养老金是否满意”时,69.57%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可见,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待遇得到了大部分老年人的认可。在问及“年满60岁的农民发放每月55元的养老金,你对此标准持何看法”时,涵盖所有年龄段农民的519份有效问卷给出的选择,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问题。
从表2可以看出,农民对当前的养老金待遇并非十分满意,主要表现在目前的养老保险水平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品(半公共物品)的供给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当然,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为农民发放养老金,有总比没有强,农民的养老待遇在逐步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4.较高的期望值
在问及“在你心目中,农民每年领取的养老金是多少元”时,519份问卷给出的平均值是每年2 568.92元。相比之下,目前每年660元(月55元)的养老金标准,只是农民心目中标准的25.69%,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同样一个问题,农民养老金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满足,这就需要政府在未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财力的增强,逐步提高农民的养老金待遇。
5.农民对所假定的相关政策变动所做出的选择
针对缴费金额、领取养老金年限、缴费年限等问题,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相关问题,以考查农民在当前政策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偏好。
首先,尽管当前大部分农民选择了100元的低档次缴费比例,但是,如果在提高最低缴费金额的同时提高养老金待遇,大部分农民还是能够接受的,基本上能够承受在一定范围内伴随养老金待遇提高的个人负担金额的增加,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存在较大空间。其次,推延农民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会受到大部分农民的反对,出台这样的政策来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会受到绝大部分参保者的反对。最后,农民对当前缴费满15年才能在60周岁后连续领取养老金的规定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不满15年缴费年限会将账户余额一次性发放给个人,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保障意义,如果取消当前关于缴费年限的规定,会得到71.44%的农民的赞同,这样的政策意向应当引起决策层的注意。
三、针对调查结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和政策建议
1.政府、集体和个人在“新农保”中承担的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社会保障品属于半公共物品。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品来讲,其保障对象是广大农民。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农民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农产品,当前农业生产效率一直处于三次产业的最低层次,农产品价格也一直属于政府物价管制范围内的基础产品,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呈下降趋势。
农民的养老问题由谁负责?从上述分析来看,由于农民所提供的农产品是人类生存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产品,农民的养老问题理应由整个社会负责,政府应当承担起缴费的主要责任。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法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预算超过了农村社会保险预算总额的60%,德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占到了总筹资额的70%,占全部农业预算的2/3,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的补贴也高达50%左右[5]。
从河北省的情况来看,省政府确定的政府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这与个人100―500元的缴费金额相比,比率显然是偏低的,政府补贴在整个筹资额中所占的比重应逐年提高,最终应占到50%以上。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仍然实行的集体所有制,从理论上村集体应为农民加入“新农保”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村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极少数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得到壮大,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实力在萎缩。河北省“新农保”政策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4.05%的调查问卷反映村集体有补贴,有71.68%的调查问卷明显表示村集体并没有补贴,剩余24.27%的问卷表示不了解情况。进一步明确村集体的缴费责任,加大对村集体财务使用的引导和监督力度,应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另外,乡村企业作为集体组织,理应为所雇佣的务工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给予补贴。河北省“新农保”政府规定:乡村企业应对其务工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应给予补贴。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只有8.09%的农民认为当地乡村企业为务工人员缴纳了养老保险补贴,46.24%的农民反映当地乡村企业并没有给予补贴,剩余45.67%的农民表示不了解情况。规范乡村企业为务工人员缴费社会保险的行为,也应成为政府进一步工作的重点。
个人缴纳一定费用体现了“多缴多得”的公平原则,从某种程度上也会减轻政府财政支付的负担。从本次抽样调查情况来看,虽然首批试点县(市)的农民参保率很高,但大部分农民选择了100元的缴费档次。大部分农民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的原因:一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二是“多缴多得”的政策并不明确,未来的收益存在风险,影响了农民的缴费积极性。向农民宣传缴费政策,使农民明确未来的具体收益情况,让农民吃上政策的定心丸,是调动农民缴费积极的重要方面。
总之,“新农保”应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政府应在整个制度建设中承担从立法、组织实施、资金投入到监督管理的全过程职责。在此基础上,要逐步规范、监督落实村集体和乡村企业的补贴行为,调动农民个人的缴费积极性。
2.逐步提高农民养老金待遇
目前“新农保”的政策是:农民60周岁起按月领取养老金,除基础养老金(目前每月55元)外,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账户余额除以139个月来计算。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领取养老金的农民中,一半以上领取的是55元,养老金领取情况如表4所示。
当前在领取养老金的农民中,只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的人数所占比重高达54.63%,每月领取养老金在100元以上的所占比重不到15%,这样的养老金发放情况,难以达到养老的目的,与社会保障政策的初衷相差甚远,与农民心目中养老金的待遇标准也相差很大。在调查过程,在征求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时,有85%的农民提出,要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提高养老金待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政府财力的增强,要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多方筹措资金,逐步提高农民的养老金待遇标准。
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民对“新农保”政策并不了解,对于政府补贴情况、个人缴费金额、未来养老金发放标准等具体政策并不十分清楚。例如,河北省人民政府规定,2009年政府对“新农保”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只有27.17%的农民明确知道政府对“新农保”是有补贴的,有38.15%的农民明确表示政府对此并没有补贴,剩余34.68%的农民表示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把“新农保”这样一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农民对“新农保”的认可程度,政策解释和宣传的力度应当加强。
4.规范基层组织工作,逐步提高统筹层次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农民反映这样一个问题:中央和上边的政策是好的,到了下边就走样了,参保农民的许多利益并没有得到维护,基层政府的行为急需规范。例如,有20.12%的农民反映当前的“新农保”养老金并不能及时发放,有11.83%的农民反映资金不能全额发放,基层政府存在拖欠行为。建立健全“新农保”的筹集、管理、发放渠道是政府财政部门一项重要工作,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层次越高越好,一方面它有利于社会保险的跨区域转移,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的规范化管理和资金的调剂使用。当前“新农保”试点工作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的,我们认为,“新农保”的统筹层次应当选择更高的层次,至少应在市级实现统筹,不应在县级层次。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将目前县(市)级的统筹管理逐步提高到市级统筹,将来实现省级统筹。这项工作开展的越早,在提高统筹层次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和支付的成本就会越小。
参考文献:
[1]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8-20.
[2]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J].中国劳动保障,2009,(10):54-55.
[3] 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经济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篇6
1、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基本情况。山东省莱芜市政府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莱芜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试行)》,目前已经初见成效。莱芜市辖莱城区、钢城区、高新区、雪野旅游区等四区及22个乡镇(办事处)、1058个行政村;2006年总人口124.48万,其中农村居民869056人、5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261477人。截至2007年8月29日,全市农村居民参保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共计214464人,参保率82.02%,共发放65周岁以上参保农村居民存折77829个,发放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4669740元。
为完善现有的保险体系,2008年9月18日莱芜市市委市政府又颁布了《莱芜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补充规定》。
2、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实施思路。莱芜市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思路是:在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低点起步:将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相结合,个人交费起点低,采用趸交方式最高720元,最低360元,80岁以上的不用交费;65岁以上的参保居民,从2007年7月份开始,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30元。《莱芜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补充规定》中进一步补充规定,2008年以后统一收取720元/人,每年10月份参保一次。
(2)全面覆盖:全市所有农村居民只要年龄达到50周岁,人人可以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3)逐步提高: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政府的补贴额度,逐步提高参保农村居民的养老金发放标准。例如,2008年2月份后养老金由30元增长到40元。
(4)城乡衔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逐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衔接。目前,已参保的农村居民,再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能够自由转出。
3、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做法。
(1)政府补贴。市、区财政根据6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实际参保人数(包括80岁以上居民),按每人每年180元的标准补贴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2)个人交费。原则上50周岁为养老金交费起点,凡年龄在50—79周岁的农村居民趸交一定费用就可参保。
(3)市场运作。莱芜市政府看好中国人寿品牌价值的巨大影响力、在全市所占的重要位置、遍布各乡镇的服务机构和在全市百姓心目中的良好信誉,故委托保险公司负责全市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取、管理、保值、增值和养老金的发放等工作,实行市场运作。
(4)专门监管。莱芜市政府成立了专管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领导小组,设立了综合办公室和审计监督办公室,负责政策的制定、解释、协调及养老基金管理、养老金发放的监督工作,确保基金发放及时。
二、惠及政府、保险公司及农民,实现“三赢”局面
山东省莱芜市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办法将政府、保险公司(商业机构)和农村居民三者有效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共同来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农村居民支付较少的保费(趸交),由保险公司进行商业运作,结合政府财政补贴共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实现了“三赢”局面。
1、政府的财政补贴投入压力减少,赢得了较为理想的民生保障。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发展和谐的重要问题,因此政府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采用此项养老保险办法,有效配置了资源,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对于政府来说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贯彻落实了十六、十七大精神,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其次,建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和实质创新,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再次,做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农村与城镇的差距,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关一体化进程大局。最后,抓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解决农民群众的养老难问题,有利于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广大农民群众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山东省人寿保险公司莱芜分公司作为合作的商业机构,赢得了名利双收的局面。从名誉方面讲,对保险公司彰显中国人寿实力和服务水平,为今后业务发展提供了绝好机遇。保险公司管理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借助各级政府的行为和当地媒体的宣传,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快速提升中国人寿的良好形象,形成巨大的社会效益,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快速拓展农村市场,促进公司的全面发展,实现“稳居莱芜最大,争做全省最强”的目标。
从收益方面讲,保险公司的保证账户基金按余额2.5%的收益,并根据总公司红利派发方案分红,而且可以按每次注入基金帐户金额的1.5%提取管理费。
3、农村居民以较少的投入,赢得了年迈后的养老保障。农村居民历来就没有什么养老保障,年老后就靠子女养老。但是随着农村发展,子女生育数量减少,子女养老负担加重,农村养老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这项保险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较少的投入,换来了较为长久的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三、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莱芜市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初见成效,为农民的养老问题带来了切实的利益,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宣传力度不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少有村民对这项保险非常了解,大多数村民对这项政策只是一般了解。村民之所以选择参加这向保险一是没有其他养老保障,二是比之商业保险村民对村委和政府更信任。所以,需要进行有效的宣传方法,让村民更好的了解这项政策,从而更好的服务村民。
2、保障水平相对较低。达到65周岁的参保老人每月可得到30元的保障金(随物价水平适当调整,2009年就调整到了40元)。尽管保障金会随物价适当调整,但总体来说保障水平还是偏低,这样的保障金不能彻底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
3、发放年龄太晚。农村养老保险规定,参保的农村居民只有达到65周岁才能开始领取养老金,而农村居民特别是女性农村居民在50岁以后就基本不能再从事体力劳动。从50岁到65岁的这15年里他们是没有任何保障的。
4、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基础环节多,在管理和实施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漏洞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四、建议及改进措施
1、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市、区、乡镇、村层层成立了领导小组,逐级安排专人抓好落实。要求保险公司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扎实开展工作。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对保险公司加强调度督察,定期通报情况,有力地推进工作落实。
2、广泛深入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政府要制定专门的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电台等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派遣专门人员进村入户,进行宣传解释工作,让农民想要了解,更要有了解的途径。各村可以利用广播喇叭和宣传栏的方式进行宣传,宣传活动要简明易懂,要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真正地进村入户,入脑入心,把思想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大街小巷,让农民从心里真正的接受这项政策。
3、保险公司工作中要高标准、严要求,稳步推进。首先,保险公司要成立专门组织,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如要成立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宣传培训、咨询投诉等专业工作小组,明确专人分别负责与本部门相关的工作。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为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稳步推进,全面做好支持协调工作。积极协助各级政府认真抓好组织发动工作,严格参保人申请、初审和公示工作。最后,保证参保农民养老金发放准确到位,完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后续工作。
4、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参保。尽管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筹资标准不是很高,但还是有少数特别困难群众没有缴费能力,这部分人更要享受这项政策的好处。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从关怀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制度,想法设法帮助他们参保,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参保筹资难等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是几百元钱,帮助他们参保却可以让他们受用一生。
5、通力合作、整体推进,严格规范操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基础环节多。各有关部门要搞好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进工作。同时,各级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加强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政策。各级部门要建立健全资格确认、资金管理、养老金发放等监督管理机制,严把年龄关、身份关、程序关、资金收缴关和纪律关,严格执行政策规定,确保保险工作健康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张秀英: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刘岚、陈功等: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应关注哪些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回顾与展望[M].农村经济,2008.
篇7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 政府责任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2006年2月23日公布了一份《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另外2006年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在新闻会上说,我国老龄化问题形势非常严峻,其中一点特别引人关注,就是农村老龄化程度要比城镇高出1.24个百分点。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534亿,按60%以上老人居住在农村的比例计算,农村老人的数量至少在9200万,而绝对数量应该在1亿左右。如何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情况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会议确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参保人为: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金年领取人是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9年11月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批复部分省区市进行首批新农保试点工作。
2010年的政府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的县。截止到2010年3月底,全国新农保参保人数共计4685.39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共计1569.55万人。
二、政府承担责任的理论分析
1.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从现代养老保险的运行实践来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均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公共养老保险,则是由政府推行的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在产品属性上属于准公共物品,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是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基本手段,故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这种制度由政府承担立法、筹资、管理、提供财政支持等责任。
2.马斯格雷夫和雷托斯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根据该理论可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支出不断增长,其中财政用于科教文卫及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比重将逐步上升;经济建设的投资将逐步下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的日益成熟,公共财政的不断规范,财政中的建设资金将逐步减少。这样在现行税收规模下,就可以节省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入到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民身上,为他们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三、政府主要责任的体现
1.财政支持
篇8
一、目标任务
在2014年10月开始为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发放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并实现适龄农村居民基本参保,参保率达90%以上。
二、实施步骤
2013年我县作为全国第二批新农保试点上报县,已经完成了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今年,将在此基础上扎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修改完善《实施办法》。根据第一批、第二批试点县运作情况,结合我县实际,由县政府办牵头,劳动保障局、财政局等部门参加,进一步修改完善《罗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实施办法》,并将合作金融机构确定后一并上报审批或备案。完成工作时间为2014年3月中旬。
2、召开由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县新农保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全县新农保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我县新农保工作;县政府主要领导向各乡镇颁发工作目标责任书。由县政府办组织会议材料,县劳动保障局配合。工作时间安排为2014年3月中旬。
3、举办政策解读和经办管理培训班。由劳动保障局牵头,举办两期培训班。第一期为新农保政策解读培训班,参加人员:县新农保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和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第二期为新农保经办管理服务培训班,参加人员:各乡镇经办机构相关经办人员和村(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各乡镇要对乡镇包片(村)干部和村主干等相关人员进行新农保政策培训。工作时间安排为2014年3月中下旬。
4、开展新农保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新农保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印发新农保宣传材料,组织各方面力量深入乡镇,走村入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使新农保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引导适龄农村居民积极参保,推动新农保工作顺利开展。由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县劳动保障局和各乡镇负责。工作时间安排为2014年3月-10月份。
5、开展农村人口数据核查。由县农保中心导出省公安厅户籍人口信息打印分发至各乡镇,各乡镇按行政村对农业人口总量与年龄段分布,进行摸底调查,摸清底数,并作为今后县考核乡镇新农保工作的重要依据。工作时间安排为2014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
6、在开展农业人口数据核查之后,组织农村适龄居民办理参保登记手续。时间安排5月份。
7、推进新农保信息化建设。5月底前县乡两级全部接纳入省“金融工程”专网,为参保农民建立个人账户。6月由合作金融机构建立新农保联名卡(折),并在各建制村设立新农保便民服务点,确保6月底前全部实现新农保金融服务不出村。
8、做好养老金发放和组织缴纳保费。7-9月由各乡镇组织16-59周岁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按规定时限将保费存入新农保联名卡(折)账户;2014年10月份开始对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老年农民按月发放基本养老金。
篇9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养老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达8亿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关系到农民目前和将来的生活安全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需要放在重要地位的基本任务。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探索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03年以后,全国各地开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许多地方通过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创新制度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近2000个县(市、区、旗)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新形势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试点的情况表明,要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够发达,经济实力有限,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涉及到众多农民,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能从低水平起步、从保障基本生活入手,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再解决由低到高的问题。因此,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政府牵头,统一政令,加大推力,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应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建设,组建一个有权威的农村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要大力提高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组织、协调管理水平。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应投入资金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充,改变目前政府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扶持方面基本缺位的现状。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三方共同负担的模式。政府不仅要给予保险金政策方面的优惠,还需要给予农民一定数额的直接经济补贴。
其次要加大覆盖面。为确保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养老方式,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来进行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建立与地区经济增长非均衡战略相适应的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制度。在贫困型农村,养老保险必须通过政府的非纳费型社会救助养老金来进行,建立起以生活救济和生活资助为主的救济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温饱型农村,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应为这些地区的农民提供养老和医疗方面的基本保障,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富裕型农村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和大城市近郊,农民收入水平高,思想观念新,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比较高,这类地区可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试点。同时,在同一地区内部,由于人群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人群的社会养老方式、保障水平和需求也是不同的,要分批推进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险。
第三要加快立法速度。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不仅要解决现实中各个群体之间利益差别和历史遗留问题,而且要为应对未来农村人口老年化的高峰做好准备,这就要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要具有前瞻性,而且要具有可持续性。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进程,是关系到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和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建议以法律形式明确诸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内容,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支付标准、基金的运营情况、监督及相关部门的责任等。各地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篇10
[关键词]老龄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财政补贴政策;制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046-02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在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而实行的一种福利制度,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解除农民对养老送终的顾虑和担心,能有效保证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 新农保启动的背景和意义
1.1 新农保启动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目前及未来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迫切需要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前20~30年,务必要建立起社会化、资金储备充裕的养老保障制度。10年后,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高峰期,因此目前是构建社会养老体系的关键时期。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应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以应对。
1.2 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功能弱化,需要新农保的建立
改革开放以后,在广大农村地区,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土地和农业生产对农村人口的传统保障作用实际已经大大降低。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诸如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等功能逐渐弱化,迫切需要建立新农保。农村传统的家庭观念、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家庭保障功能减弱,而其需求却在上升,这就迫切需要国家建立新农保加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及时填补这一空缺。
1.3 老农保设计缺陷,迫切需要新农保的出现
老农保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并未切实保障农民的晚年生活质量,这源于其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老农保只局限于在部分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地区的发达城市建立,并不适宜在新形势下推广建立;由于老农保存在保障水平低、地区发展不平衡、逆向选择、基金运营监管不力等缺陷,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老农保缺乏信任,这迫切需要国家启动新农保。
1.4 新农保启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现代文明时代,养老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一样应该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所以,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以建立和完善惠及庞大农民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建立新农保制度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重要意义。
1.5 新农保启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启动新农保除具有政治稳定性和社会性外,还具有重大的经济学意义。保障农民的晚年生活,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就会增强农民的消费自信,拉动内需,对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确保整体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从细节方面考虑,新农保启动将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对于农业集约化、机械化以及规模经营是一个积极推进,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由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转型。
2 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新农保财政补贴政策问题
新农保制度最大特点就是建立了各项财政补贴机制,构建了普惠式的农民养老金。这说明了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和村集体经济的发达程度是新农保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财政补贴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领域存在缺位现象,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目前省、市两级还很少有专项投入,农村养老保险补贴主要由县、乡政府财政投入,而县、乡两级政府财权少,普遍存在财政困难,不仅补贴力度小,而且资金投入不确定,具有较大随意性。同时,各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差别很大,农民收入又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所以新农保的资金来源也具有不确定性,大多数集体并不对参保农民给予补助。尤其对于一些贫困县来说,由于县一级财政无力配套财政补助资金,存在挪用农民个人账户中的钱用于当期的财政补助资金发放,形成事实上的代际供养的现收现付制。新农保作为一个普惠式的制度安排,没有中央、省一级财政的统筹支持,基金筹集和待遇支付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地区养老保障的均等化很难实现。
2.2 新农保基金的管理与运营保值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新农保基金暂时实行县级管理,并没有遵循征缴、管理、使用三权分离的原则,约束机制不健全,基金运营缺乏法律规范,基金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资金被违规挪用的风险较大。同时由于新农保基金统筹层次过低,投资渠道过窄(目前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是各级农保基金增值的主要方式),所以在巨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基金保值增值存在很大困难。
2.3 新农保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性问题
新农保制度在运营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问题,新农保试点推行过程中并未实现新农保与其他制度的有效衔接。新农保未与老农保、城镇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制度有效衔接,关于特殊情况也未能给出说明。
2.4 保障水平较低,未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导致新农保扩面难大部分的村民认为从18岁开始缴费,时间长,总费用高,承担困难,所以符合参保资格的对象往往选择不参保或就是参保了也选择较低的投保标准;并且新农保制度在个人账户的设置上存在缺陷,较多农民认为现行的领取标准仅勉强能满足养老基本所需,不同投保标准和投保年限的投资收益率并不能充分激励农民参保,大部分农民选择45岁后参保或等到60岁后不用个人缴费直接领钱,因此待遇水平仍然偏低,这使得新农保难扩面。
2.5 政策宣传不到位
通过对新农保推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员居住分散且有些村交通极为不便,所以有关部门在政策的宣传和材料的收集等工作上困难较大,宣传的力度不够,农民“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占主导,不愿意参加新农保。
3 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构建新农保需求、筹资、管理纵向一体化的长效供给机制要想新农保良性发展就要尽量避免老农保的制度性缺陷,其中,重要的就是政府要加强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坚持多元化的养老保险机制以及要妥善处理不同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衔接。
3.2 构建新农保均衡发展的横向协调机制
在对新农保基本要领解读的基础上提出,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于以下方面:强化政府责任,建立稳定增长的筹资机制;完善体制,建立新农保制度各级财政责任分担机制;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增强积累功能;加强政策配套,实现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妥善解决新农保与其他社保政策的接续转移问题。
3.3 构建新农保整合提升的动态发展机制
维持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要把基金保值放在首位,强化监督机制,建立资金使用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如下:加强立法,拓宽新农保基金的增值渠道,与不同的社保政策有效衔接。农村居民面临收入风险性威胁,因此,可引用商业保险作为稳定农民收入的补充性层次,将商业保险与新农保制度有效结合,以此保障农村居民晚年生活质量。
3.4 构建新农保长效供给的相关配套机制
我国目前的财力状况可支持新农保的全面推广,但是人口结构巨变将是我国未来面临的巨大威胁,所以要想在202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并保障其长期持续稳健发展,就必须未雨绸缪,在增强财政支持的可持续性上下足工夫。
3.5 增强宣传力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在制度推进过程当中,首先不能片面追求参保率,不能搞强迫命令,通过优化管理和服务,逐步扩大新农保的覆盖范围。其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渠道,向广大农民充分展示新农保制度的好处,形成全方位整体的新农保宣传效果。还有就是宣传人员要向广大农民讲解清楚新农保制度的各项规定,向农民说明白社会养老保险的收益性、可靠性和规范性,让农民知道养老保险金的预期收益。
4 结 论
综上所述,为了应对 “白潮” 的到来、克服传统养老模式的弊病、跟进社会发展的脚步,迫切需要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
但是我们对于对新农保制度的运行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农保建立的必要性和意义、可行性、试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等方面,对新农保的理论研究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重视单一层面研究和静态研究,忽视系统性、动态的研究。并且定性分析也多是对新农保的政策解读和地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是结合当地情况的经验总结,缺少全国层面的研究;定量研究方面只包括国家与个人支付能力的测算分析,但对影响新农保未来发展模式的其他内容如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流动比率以及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的综合测算分析更是很少考虑。这反映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处于探索、试点阶段,整个制度设计还不很成熟,我国政府工作者与学者需要综合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以及中国农村的传统习惯进行系统分析,避免出现观点的片面化,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尽快完善新农保制度,设计出有效的社会保险制度以服务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居民,共建和谐。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节能减排创意点子
- 下一篇: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