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知道,学习困难生学习成绩差、经常迟到旷课、影响课堂纪律、往游戏机房跑、彻夜未归;家庭贫困生在学习的同时,总是要考虑自己下学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刚入校,对周围的环境会非常不适应,无法跟上学习,更无法融入集体,而且民族问题亦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此,在辅导员老师眼中这些学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是最需要关心、关注的。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思考的问题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些同学,但我们发现很多辅导员都忽视了一个最重要、最需要关注的群体,那就是平时成绩优异、表现好的“优等生”。事实上,根据心理学数据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最经受不住打击、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就是这些被老师、家长认为最放心的“优等生”。下面我们就用几个案例来告诉大家,“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何不容忽视?
案例一:小怡是一名大一新生,她学习认真,对老师也很有礼貌,辅导员看她平时表现还不错、学习成绩也很好,就让她担任了班级的学习委员。但是在一次心理测试中,辅导员发现小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有自杀倾向。通过与小怡的深入交谈,辅导员发现小怡同学已经参加过两次高考,但是两次的高考都没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大学,所以心情一直很低落、内心非常压抑,而且小怡的父母对她的期望也非常高,希望她能考上名牌大学,现在两次高考都没有考上,小怡觉得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更没脸见亲朋好友。在交谈的过程中,小怡情绪比较激动,而且十分紧张,有时候一着急说话就有些结巴,最后在抑制不住内心紧张、激动的情绪下,小怡痛哭了起来。
分析:小怡对自己有非常高的要求和期望,所以当第一次考上的大学并不理想时,她选择了二次高考。小怡对自己要求过高、理想过高、过于追求完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所以当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小怡就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更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由于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小怡产生了紧张、激动、焦虑等不安情绪,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在小怡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造成小怡有极大心理压力的不仅在于她对自身的要求,更源自她的父母和社会。如果不是心理测试,辅导员也不会及时了解小怡的问题,如果没有发现小怡的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案例二:在读大学的时候,小刚非常认真刻苦的学习,为的就是能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得一等专业奖学金。每天,小刚都会出入自习教室和图书馆,课间还会抓着任课老师问问题。经过一年的努力,小刚获得了二等专业奖学金。在大家看来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小刚却认为自己想要获得的是一等奖学金,而不是二等奖学金,他发誓下一学年自己一定要获得一等奖学金,把这一学年获得一等奖学金的同学比下去。为了能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小刚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为了学习,小刚拒绝了一切朋友。慢慢地,小刚与周围同学疏远了,每天都是一个人走在校园里。突然有一天小刚觉得自己特别的孤独无助,心情也特别的烦躁,他想找一个人来倾诉,但是环顾四周,周围已经没有同学和朋友,小刚非常沮丧。
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刚对成绩、名次看得非常重,他认为不是第一就是失败,只有第一才是判定自己学习好坏的标准,只有第一才是自己实力的有力证明,只有拿到第一,才算是“优等生”。第一的目标让小刚产生了强烈的好胜心,虽然说好胜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现象,它能够促进小刚不断的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但是当小刚的好胜心太强的时候,产生了消极作用,好胜心使小刚产生一种非要压倒对方不可的思想,从而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情身上,忽视了周围其他的事物,最终导致小刚缺少正常的课余活动和人际交往,严重影响了自己与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对其自身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以上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我们不可以只将视线放在那些学习困难生、家境贫困生及少数民族生身上了。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像小怡、小刚这样的“优等生”无处不在,在这些“优等生”的身上暴露出了很多问题:①②(1)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及别人期望过高;(2)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3)骄傲、自大、自负,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听取别人的意见;(4)争强好胜;(5)仅仅重视学习;(6)缺乏独立的自理能力;(7)过于敏感,无法接受挫折与失败;(8)不会交往,不合群,不快乐。
可见,“优等生”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这些心理问题正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障碍,这是一个无庸置疑又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为了让这些“优等生”能走出这种心理困扰,辅导员在做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几点:①③
(1)关注各方面的变化。关注“优等生”的学习、生活及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通过一些细微的变化,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这些“优等生”生活规律的变化,学习成绩和情绪的波动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同时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也对这类学生的心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的扩招导致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再加上他们本身对自己期望较高,这样更增加了他们心理压力和焦虑的程度。针对这些变化与波动,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他们波动产生的原因,并对他们进行引导。
(2)心理辅导。对“优等生”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很多“优等生”都比较敏感,所以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要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针对“优等生”的才能给予一定限度的鼓励与肯定的同时,针对他们的不足也要进行适度的教育批评,慢慢消除他们的自大或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优等生”,辅导员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并引导他们求助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对他们不同的心理问题做到对症下药,从而减轻并消除这些心理问题。
(3)引导进行自我评价。引导“优等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很多“优等生”由于经常被光环笼罩着,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同时也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这样他们就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的引导这些“优等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4)鼓励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大学的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有院学生会、校学生联合会以及学生社团等等。这些社团有其存在的意义与重要性,首先可以培养同学的个人兴趣爱好,提高个人技能;其次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共同合作来完成活动的组织,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再次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但是多数的“优等生”没有意识到参加这些活动或社团的好处,他们认为作为学生只要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搞好就可以了,参加那些活动都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此时我们就应该对他们的这些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与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在搞好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了,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这样对他们的将来会有很大的帮助。
(5)与家长进行沟通。经常与“优等生”家长进行沟通,加强对“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问题。正是由于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得“优等生”对学习有了错误的理解。所以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家长都应该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不要认为“优等生”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可以熟视无睹。辅导员与家长要共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发现学生在行为举止上有异样的时候,辅导员与家长之间应加强沟通,共同配合解决“优等生”的心理问题。
篇2
1 案例教学的内涵及优势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案例精选讲解、分析,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理论知识。一般来说,案例教学需要提前准备和策划,并且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一定的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点、经验等相互碰撞,达到拓展思维、启示理论的目的。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所用到的案例不是编出来讲道理或者阐明事实,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通过在课堂中讨论与分析案例,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案例教学是依托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这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快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放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来拓展思维,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能够推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对案例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气氛。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应该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挥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优势,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学目标达成。而案例教学是很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案例,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沟通、分析,对案例的问题进行解答,来获得一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掌握知识点,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加开放,能够提高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构建和谐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拓展思维,完成学习任务。
在中学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方法,也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素养。比如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剧的案例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案例进行模拟还原,在心理剧的设定上,加入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设计相关的台词,尽量让整个心理剧能够还原心理事件情境。学生通过参演心理剧,来直接感受到案例,以及案例中的人物性格等,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并且能直观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习。
2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定位分析
2.1 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教学定位要考虑到实际教学需求,要充分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任务,准确的进行教学定位,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三者综合考量,来合理选择教学案例,让教学案例定位更准确,案例更客观合理,能够满足教学任务需求,同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够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不仅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2 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在进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时候,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特点,对心理教育的教育案例合理化定位,选择具有实践性的案例,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多方面角度入手,以全面掌握学生情况。比如可以采用团体训练、心理测验、沟通访谈等,摸清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内心想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知识面等都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这样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以便于准确定位案例选择。
2.3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选择合适案例
案例教学定位还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的典型案例要非常熟悉,能够针对学生的情况,整理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巧妙的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选取的案例中,如果涉及到私人信息,应该遵循心理咨询师守则,对案件的当事人信息做好保密措施。教师的心理教学专业性也决定了案例整理的质量,专业的教师会收集不同类型的案例,当需要用到某种案例的时候,能够迅速取用,不用再花大量的时间查询,教师可以将时间用在课堂教学中,以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为主。
2.4 案例教学定位注意事项
在进行案例教学定位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几个事项。第一,在进行案例选择的时候,准确定位教学,以教材内容为基点,确保选择的案例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能蛴τ玫浇萄е小5诙,教师自身要具备专业知识,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学好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第三,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案例,并且选择适合的案例方法,此外,要能够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熟悉案例,对于一些暗示性的信息、个人倾向性的暗示语言及情感要规避。案例教学定位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兴趣、实际情况等,准确定位选择,从而促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提升。
3 结语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中,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案例选择要准确定位,才能展现案例教学的特点,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案例;叙事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在美国首次提出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自此,叙事正式从心理学家族中显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麦克・怀特夫妇与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叙事是指通过倾听、探讨来访者的故事,理解故事的起源,然后通过重构新故事来重塑来访者的生命经验。叙事的目的在于通过运用外化技术将问题与人分开,让来访者能够从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重新燃起面对问题的勇气、力量和能力,从而减少问题对人的困扰,提高人们应对问题的能力。
一、叙事技术概述
叙事方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Y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从文化内容、社会历史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弊端,为我们的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叙事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让学生先讲出自己的问题故事,然后通过教师的询问,澄清问题故事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于问题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说故事不仅是为了向别人传达一件自身经历,还可以让学生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和人生目标与意义。
在咨询实践中,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成因复杂,叙事往往由学生自己主观建构。那么教师需关注两类故事的相互作用:一类是学生个人经验故事,一类是人类文化中的故事。每个社会阶段都有其主流文化,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个体叙事及问题是其主观意向的表达和被其主观文化认可的体现。教师要善于发现被忽略的隐藏在叙事背后有意义的故事,以引导学生达到新故事重建的目的。
当人们处于叙事中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工具或技术,而是叙述者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叙述者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同样的事实,因为不同的解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故事中积极的内容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二、叙事案例及分析
(一)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目标
1.辅导过程
小鑫是会计专业高一学生,有些懒惰,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小鑫:老师,我对学习没有兴趣。
辅导老师:没兴趣?说来听听。
小鑫: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辅导老师: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小鑫:在高三时不去实习,而是进高考班。(注:职业高中高三时学生会分流,一部分去企业顶岗实习,一部分继续留校学习,参加高考。)
辅导老师:那你进高考班的目的是什么呢?
小鑫:考大学啊。
辅导老师:读大学可以给你带来的是?
小鑫:我也不知道,就是我妈妈想要我读。
辅导老师:噢,那你妈妈对你的期望是什么呀,可不可以多说一些啊?
小鑫情绪有些波动:我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我从小生病,为了给我治病,妈妈带我去了很多地方求医,妈妈对我的期望其实也不高,只是希望我健健康康的,能够开心一些,和正常人一样就好。妈妈为我做了这么多,我想好好报答妈妈,唯一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进高考班,考上一所大学,让妈妈不再替心。
辅导老师:嗯,想要让妈妈开心,我觉得你也是可以的,那你觉得妈妈给了你哪些支持啊?
小鑫:妈妈总是在细心地照顾我,在我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也会鼓励我。
辅导老师:如果你考上大学你觉得妈妈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说来听听。
小鑫:如果我考上大学,妈妈会很高兴。她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虽然有病,但是也能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和工作,我不是妈妈的负担,我是妈妈的骄傲。我还可以在毕业之后挣钱给妈妈买礼物,妈妈在收到我的礼物之后,也会很开心。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能够做很多的事情,比如上班做会计,我妈妈也是会计,我和妈妈还可就会计上的一些事情进行讨论……
2.案例分析
小鑫的叙事咨询,主要涉及的是学习方面的内容。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当小鑫说出“学习没有兴趣”时,辅导老师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方式与小鑫面谈,而是进行关于学习目标的追问。在小鑫谈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因为妈妈时,辅导老师没有问“你觉自己是什么想的?”而是顺着问题去问“妈妈对你的期待是什么?”这有利于学生从重视他人对于自己的期望来考虑问题。通过过老师的追问,小鑫进行了一定分析和探索。尤其当小鑫将未来的故事说出来时,其实她自己已经找到了学习的目标。也就是说,小鑫学习“没有兴趣”并不是真正的没有兴趣,而是内在的经验没有被她觉察到。当与妈妈的事件叙述出来的时候,随着故事的叙说,会带出厚厚一叠有关的经验。这种故事的描述有如打开另外一个空间,即将小鑫经验里多姿多彩的内容展现出来。
(二)在人际关系中理解自我
1.辅导过程
小鑫因为有皮肤病,身上有不少皮屑,皮肤白一块,红一块,没事的时候喜欢拨下手臂、腿上的皮屑。在宿舍里,有两个女生特别爱干净,虽然知道小鑫的病不会传染,但还是向小鑫表达了不满,有时候会表现出挑衅的态度。小鑫对此感到很委屈。
辅导老师:看来这个皮肤病还是给你带来的不少困扰啊。
小鑫:嗯。
辅导老师:能不能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它对你的影响会少一些呢?
小鑫:平时我不吃刺激性的、油炸的食物会好一些,我生活有规律的时候,不熬夜也会好一些。
辅导老师:我要告诉你一事情,老师有糖尿病,我这个病还看不见症状,每天验血才知道血糖是不是高了。
小鑫:老师,我感觉皮肤病还是好过糖尿病,我不用扎针验血。老师,你也要注意啊。
辅导老师:小鑫,听你这么说,我感觉你是一个会体贴他人的好姑娘,在宿舍里,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啊?
小鑫:老师,其实我也不对,有事没事就到处抠身上,我也知道同学们看到皮屑会有想法,但是觉得他们太过分了,这个病也不是我想要的啊。她越说,我就抠得越夸张。
辅导老师:如果我好好理解我们的病症,好好地照顾它,就控制下自己少抠一点,让它情况好一些,同时也理解一下宿舍的同学,不要因为她们的讽刺就心怀不善,可以吗?
小鑫:嗯。
2.案例分析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将小鑫的病症看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个体,这是将小鑫与病症分开,让小鑫可以看到病症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小鑫可以控制病症的能力,让小鑫具备更多的面对病症的勇气和自信。老师的自我暴露,是为了让小鑫学会换位思考,同时也引导小鑫思考宿舍里的故事,强化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善意。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带着故事进行咨询,这些故事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于自我能力的一些界定与预设,还包括他们内心的困惑和问题等。叙事的意义在于让当事人有自我反思和重构故事的机会,鼓励他们在探索经验故事中获取更多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Del Corso, MC Rehfuss. The role of narrative in 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1, 79(02): 334-339.
[2]Hazel Reid, Linden West. “Telling tales”: Using narrative in career guida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 2011, 78(02):174-183.
篇5
摘 要 现代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提高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兴趣,教师生硬的批评和说教已经很难奏效,而心理暗示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所以把握学生的心理,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暗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心理暗示 中学生 体育与健康课 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人对客观的选择”,“是对一定对象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体育兴趣理解为:学生从事体育(或体育中某一种内容)学习与锻炼的心理倾向或选择。
笔者通过对重庆沙坪坝区部分中学从初一到高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的现象。主要障碍有这几个方面如:心理障碍、自信心不强、抵触情绪等。
现代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提高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兴趣,教师生硬的批评和说教已经很难奏效。而心理暗示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涧物细无声”的效果。
所以把握学生的心理,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暗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针对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对在体育与健康课中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重庆沙坪坝区部分中学从初一到高二年纪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分析法、问卷调查法
二、分析与结果
(一)对心理暗示的理解
心理暗示是指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朝期望的方向发展。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者坏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心理暗示分为自暗示和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种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如著名的成语故事“望梅止渴”就是巧妙地运用了他暗示。
(二)对研究对象的分析
中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3-18周岁之间,体育教育将其分为水平四和水平五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发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从原来的不成熟趋向成熟,生理机能的变化涉及很多方面,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大变化”:一是身体外形的变化;二是内脏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
伴随着生理上的发育,身体构造的逐渐完善,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在迅速发展,对事物认识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一切事物,不满足成人和书本的结论,喜欢怀疑、争论和猎奇,也喜欢探索、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但其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容易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例如,容易毫无根据地争论,钻“牛角尖”,看问题孤立偏激,易走极端等。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代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普遍心理特点有: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习往往凭兴趣出发;无意占主导地位;喜欢暴露独特的个性,集体观念不强等。
(三)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兴趣不高的分析
通过对重庆沙坪坝区部分中学初一到高二的学生(每个年纪男女生各30人总共300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204名学生在问卷中表现出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7%,其中有过受伤经历存在心理障碍的有4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4%;觉得自身身体素质不行的有3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因为对课堂感到陌生而兴趣不高的有2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认为课中没有必要教授技能技巧而对体育与健康课产生反感的有3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3%;因为觉得上体育与健康课很累的有3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1%;觉得课的内容不吸引人的有2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0%。笔者对问卷进行了整理得到表1: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1.在以往的运动中受到过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伤害,自信心很低,不敢进行许多类似的体育活动,造成一定的心里障碍,导致体育兴趣不高。
2.由于自身身体素质限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锻炼任务,在学习中被其他同学逐渐落下,使其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引起体育兴趣的降低。这类学生主要是一些身体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如身体肥胖的学生,身体或智力有缺陷的学生。
3.对课堂环境的不熟悉,产生怯弱的心理,导致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情趣不高。
4.初中阶段的男生虽然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比较高,但对于在课中学习技能技巧的过程比较反感,认为没有必要,或者是觉得枯燥;女生则认为体育活动应该是男孩子的事,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5.高中阶段的男生普遍较好,女生由于生理发育,皮下脂肪的增多,对于体育运动特别是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学习特别不感兴趣,怕累、注意形象等问题普遍存在。
6.教师自身技能水平不够,主要存在课程的安排死板,内容老套,在课中不能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到课中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老师,而学生只有被迫地接受,对学生过于严厉,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7.学校体育氛围不够。很多的学校已经推广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在现阶段升学考试中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也不能从根本上实行素质教育改革,只不过是在素质教育外衣掩盖下的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某些地区曾经就干脆地取消了体育毕业、升学考试),从老师到领导不能制定出真正切实有效的措施,很多教师迫于升学的压力,不赞成学生把课余时间用在体育锻炼上,从而影响到了部分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
三、对策
以下几点是笔者针对运用心理暗示在中学体育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看法:
(一)语言暗示
一位教育学家告诫我们:“教师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同时,也可以催毁一个天才”。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某种附加的信息。优秀的教师都很注重语言的暗示作用,对学生含而不露的批评,委婉含蓄的要求,不失时机的启发和鼓励都可以通过语言暗示传递。
1.对在授课过程中不专心的学生的语言暗示
对于不专心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加重语调的方法,如:我在实习时一节高一年纪的课上,是一堂广播体操的新授课,当发现有几名女同学在我讲解示范的时候在队伍里面说悄悄话,这时我故意加重了一下我的语调,暗示她们几个不专心的同学,结果那几个女同学在接下的整堂课都学得很认真。但换作是立即停下讲课,对不专心的那几名女同学进行严厉地批评我想结果一定会是很不愉快,即使是她们不讲悄悄话了,但一定会出现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接下来的学习也一定是很不愉快,结果也是事倍功半。而这种含而不露的语言暗示,将批评转为委婉含蓄的要求,往往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于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状态的学生的语言暗示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保持情况都不会很长,需要的是教师从旁不断地鼓励与引导。对于在技能学习中出现进步的学生我们一般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你越来越榜了!”、“老师为你的进步而骄傲”、“哈哈,想不到你进步得这么快,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这类的语言,在得到老师积极的暗示之后,就好比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个高点推向另一个更高的点。
3.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的语言暗示
这里我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在以往的运动中受到过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伤害,自信心很低,不敢进行许多类似的体育活动,造成一定的心里障碍,导致对体育兴趣不高。
这类学生可以看出原本对体育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但在受挫之后产生不敢的心理状态。
(2)是由于自身身体素质限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锻炼任务,在学习中被其他同学逐渐落下,使其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引起体育兴趣的降低。这类学生主要是一些身体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如身体肥胖的学生,身体或智力有缺陷的学生。
此类学生由于自身条件和周围同学的影响,主动的将自己排除在体育之外,所以在课中表现出懒散厌学的情绪。
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如:“别怕,你能行!”、“来,老师在一旁保护你”、“这个难度对你来说太轻松了”这一类的语言暗示,能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练习时,有充足的安全感,消除畏难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中来。在学生通过大胆尝试后,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时,又可以用到如:“这次已经很好了,下次一定会更好”、“来,老师帮你总结一下,这次很不错”的暗示,让学生明白,只要积极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中来,一定会得到不错的效果,以此也可以增长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行为暗示
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行为暗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情况一:对于课堂的不熟悉的学生
这一情况一般出现在刚入学的初一年纪和高一年纪的学生。由于对老师和同学的不熟悉,对于课堂总是多一些怯懦,尤其是面对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学习新的动作时。这时,一个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会给学生以极大的鼓励。当学生们按教师的要求完成某一动作时,教师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而且报以赞许一笑,是对学生最好的表扬。有了这样的一种体验,在今后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能热情饱满地参与课堂活动,这不正是教学所追求的效果吗?
情况二:认为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中传授的技能技巧没有必要的学生
这一情况一般出现在男生当中。比如一些男同学自认为自己篮球很棒,在上篮球课时就表现出很懒散,不愿意学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后,该如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行严厉的批评一定不是最好的办法,反之,如果能让这样的学生有机会出来给大家做做示范,然后教师在同学面前给出客观的点评,指出不足之后,由教师亲自针对前面出来做示范的同学的不足做一次规范而优美的示范,相信,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出现质的转变。
(三)环境暗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中,学生许多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无意识地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暗示所作出的反映。教师创设特有的教学外部环境,能使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如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体育教师在场地、课前的提问、准备活动、游戏的布置中,既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渗透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到的技能技巧。
(四)自我暗示
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种种手段暗示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如暗示教学法提倡者之一,美国人类研究社社长卡尔·施米歇尔所说:“如果你认为学习另一种语言很困难,你就会感到困难。但是你如果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老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中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可能想到的情况还要容易”,这就是自我暗示的魅力所在。
四、结论与建议
(一)建议
针对以上几点影响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学习兴趣的因素,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和对心理暗示的理解,通过和指导老师、中学教师进行探讨发现心理暗示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去,可以有效地消除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们对体育于健康课的学习兴趣。
(二)结论
在对中学生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充分把握住中学生各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找出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兴趣不高的原因,屏弃以往教学中用到的严厉批评学生的方法,多采用委婉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法,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学生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争当课堂的主人,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章志光.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4-98.
[2] 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季浏,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郭志明.教师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M].1992:60-97.
[5] 汪芳林.心理暗示教育的七种途径[J].教书育人.2000.(3):13-20.
[6] 宋少卫.巧用心理暗示与孩子沟通[J].高中生.2007(04):28-33.
[7] 黄美.心理暗示的妙用.当代教育科学[J].2003(13):70-74.
[8] 张洪波.谈心理暗示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0(08):12-15.
[9] 黄晏.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Z2):5-8.
[10] 汪孝英.对情绪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3(01):12-16.
[11] 谢惠容,马国英.体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四法[J].中国学校体育.1999(03):35-38.
篇6
(一)定位: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评估鉴定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而更多地在于通过督导评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基于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以我国现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为依据,更多地着眼于在中长期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可能达到或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是一种导向性的评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通过评估引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一方面将通过评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将通过评估强化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即积极心理学的取向,督导评估方案通过引导中小学校创造积极条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构想: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仅涉及到学校层面的专业工作,同时也涉及到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与组织推动。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分对政府的评估及对学校的评估两方面进行研究,两方面侧重点各有不同:对政府的评估侧重于机构建设、发展规划、政策保障以及工作举措等;对学校的评估侧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与特色化工作。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在指标确定方面将参考我国现有各地区开展的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总体上分基础建设指标与工作成效指标,同时考虑到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差异,在研制评估指标时将根据区域特征对基础建设指标与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分别提出层级指标,分别为A 、B、C级。A级指标将作为发达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B级指标将作为中等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C级指标将作为欠发达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督导评估专题方案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对政府的督导评估研究
1.对政府的督导评估指标研究
■基础建设指标:
(1)组织机构
A级指标:组织机构配有独立的办公室与必要的办公设备,并与相关部门具有一定的联合度(妇联、团委、文明办等);
B级指标:组织机构配置独立的办公室与必要的办公设备;
C级指标:建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2)人员配备
A级指标:配备一名专职人员,并有多名兼职人员;
B级指标:配备一名专职人员;
C级指标:配备一名兼职人员。
(3)经费保障
A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并逐年递增;
B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
C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
(4)队伍建设
A级指标:在中小学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4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B级指标:在中学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6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C级指标:在高中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10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
(1)发展规划
A级指标:有近期及中长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规划制定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符合区域发展特征;
B级指标:有中长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五年或十年);
C级指标:有近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年度)。
(2)工作举措
A级指标:开通心理辅导热线,为本区域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B级指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选,推动本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C级指标:每年举行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规活动(如培训、宣传、专题研讨活动等)。
(3)工作成效
A级指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特色经验受到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B级指标:区域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鲜明;
C级指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常规工作全面展开,效果明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政府部门)
2.督导评估承担主体研究,包括什么机构组织督导评估、派什么人去督导评估、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或督导处)的相关性。
(1)教育部对省的评估承担主体研究
教育部各司局机构中,基础教育一司职责包括“指导中小学校的德育、校外教育和安全管理”。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属德育工作范畴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可以作为组织督导评估的承担主体。
在教育部对省的评估人员构成中,可以考虑如下配置: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行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家教育督导团相关督学及督导员、国家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心理学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督导。
鉴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一司在组织对政府部门心理健康教育督导的过程中,应与现行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保持协调与合作的关系,既要独立组织督导,又要保证国家教育督导团的相关成员参与其中,以使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成为国家教育督导的常规部分。
(2)省对市、县的评估承担主体研究
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负有“统筹全省教育督导工作,负责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全省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和有关章程,并进行监督、检查”等职责,因此,在省对市、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中,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理应成为组织督导的主体机构。
督导人员构成可有如下配置:省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相关部门(基础教育处)领导、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相关督导员、省级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督导。省级督导主体与现行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一致。
3.督导评估的实施及结果运用
(1)督导评估的实施方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的实施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发展性原则。必须以促进地区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引导学校通过科学规划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使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则。坚持面向每个地区、每一所中小学校,在具体工作中采用的评估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必须坚持以全面评估省域内的学校为前提。
3.动态管理的原则。实时对地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不搞"终身制"。经复查发现问题,责成限期整改。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实施方式。
1.省级自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自评领导小组,并组织评估小组,对照教育部制定的督导评估内容要点和评估方案,每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估。
2.教育部复查。教育部每年汇总分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评结果,并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复查,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限期整改的意见。复查工作至少每两年一次。
3.教育部抽查评估。教育部根据省级自评和国家级复查结果,视工作需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分期分批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综合性督导评估,系统地分析其工作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和整改建议。
■省对市县的评估实施方式。
1.申报评估。由省制定并下发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并制定评估标准与进度。各地(市)根据督导评估标准制定本地市建设进度,并根据该规划定期(每年一次)向省教育厅提交各县(市)建设进度与任务完成情况,再由教育厅组成督导评估小组对各地申报情况进行初步验收,对申报验收通过的地市进行实地验收。
2.实地评估。由省教育厅组织相关地市组成实地督导评估小组,对申报通过的地市进行实地验收。
(2)督导评估的方法与手段。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方法与手段。
1.把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价等级。定性的评估要在通过“听、看、查、访、议”等形式取得客观的数据、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评估要认真核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要时进行实地测查核实。评估时既要对各级指标所包含的要素逐一评价,也要对各级指标综合考虑,按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给出的等级评估标准,逐项逐条定等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绝大多数系指90%以上,大多数系指75~89%。
2.评价时应注重实证性的考察,如现场观察、访谈、问卷、座谈、查阅教案和学生作业活动情况、抽样测试、分析地区和学校的原始记录和档案等,广泛收集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对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估认定省域内中小学校三个方面工作达成度和等级情况,主要的成绩和不足,形成督导评估意见。
3.督导评估结果信息反馈,内容应包括三方面,即主要成绩与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要求,同时附上评价成绩表与评估等级结果,使每所学校找准问题、明确方向、认真整改。
■省对市县的评估方法与手段。
将基础建设指标作为评估必备条件,在“申报评估”阶段完成,由各地政府部门以自查的形式检查验收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情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以及队伍配置等。
实地评估重点考察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根据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与评估标准,结合通过政策验收的评估申报情况,组成省教育厅挂帅、各地市代表为成员的评估小组,对各地市进行交叉验收。评估前制定量化(数字化)评估标准,进行逐项验收。
(3)督导评估的结果运用
督导评估结果将定期公布,并纳入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工作或有关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标准,或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先进单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文明单位”评审。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结果运用。
1.建立督导评估结果通报制度,教育部、省教育厅应当及时公布督导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2.国家督导评估结果以书面形式抄送省人民政府及同级党委组织部门,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和和分管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3.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教育建设项目立项、专项拨款、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4.教育部根据督导评估结果,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省(区市)给予表彰;对工作存在问题的,及时促其整改;对问题严重的,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或“黄牌警告”。
■省对市县的评估结果运用。
省教育厅每年度公布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报告,并对验收合格单位、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建议联合各省文明办联合出台奖励办法)。除精神奖励外,物质奖励与各地市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到位、实际建设情况挂钩。对完成整体工作先进的地市奖励与文明单位、文明城市评选挂钩,地市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或实施人、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该项奖励与职称评定、晋级等挂钩,有条件的可以以政府名义给予记功表彰。对完不成进度的地市降低下一年度的奖励比例和名额,并取消文明城市的申报评比资格,取消完不成建设任务地市的教育系统省级文明单位的评比资格,减少该地市其他行业省级文明单位的参评数量,完不成建设任务地市的教育负责人二年内不得评先、晋级,对完不成建设任务的学校及其负责人,建议也采取同样措施。
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各地市中小学校园事故发生率、学业成绩提升幅度与稳定情况纳入考核评估范围。
(二)对学校的督导评估研究
1.对学校的评估指标研究
■基础建设指标:
(1)组织机构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健全、运作良好,并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网络;
B级指标: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分管领导,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与学校其他部门有配合度;
C级指标: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2)师资力量
A级指标:学校按照1:4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B级指标:学校按照1:6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C级指标:学校按照1:10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3)辅导室建设
A级指标:学校心理辅导功能室齐全(至少建有团体辅导室与个体辅导室),开通心理热线、应急电话(有条件的地区开设网络辅导,如QQ心理辅导、电子信箱心理辅导等);
B级指标:学校建有个别辅导室,配置空调、电话、桌椅等基础设施;
C级指标:学校建有团体辅导室,配置图书资料、心理检测软件等基础用具。
(4)辅导课开设
A级指标:学校每班隔周开设心理辅导课;
B级指标: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5节或5节以上心理辅导课;
C级指标: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3节或3节以上心理辅导课。
(5)经费保障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并逐年递增;
B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
C级指标: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经费预算。
■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
(1)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
A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分别向学生、教师、家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B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分别向学生、教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C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向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2)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及效果
A级指标:学校心理辅导课内容贴近学校学生需求,并形成完整的系列,教学效果明显;
B 级指标:学校定期(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开展心理辅导课的公开研讨活动,评价心理辅导课的效果;
C 级指标:学校有心理辅导课课程计划,并根据课程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有开课记录。
(3)心理辅导室的专业工作
A级指标:学校定期(每学期两次)召开典型个案研讨会,评价辅导效果;
B 级指标:学校有完整的、年度心理辅导台帐;
C 级指标:学校个别心理辅导一案一表,有完整的辅导记录。
(4)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
A级指标:学校利用心理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B级指标:学校设立心理委员,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
C级指标:学校设立心理社团,依托学生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及同伴辅导。
(5)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及效果
A级指标:学校师生关系融洽,校园生活满意度高;
B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浓厚,学生心理求助意识强烈;
C级指标: 学校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6)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与影响力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特色经验受到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B级指标: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鲜明;
C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常规工作全面展开,效果明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中小学校)
2.督导评估承担主体研究,包括什么机构组织督导评估、派什么人去督导评估、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或督导处)的相关性。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应作为专项督导评估,由学校所属地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组织实施。督导评估组人员构成应包括所属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督学及督导员、教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及其它相关人员。学校的教育督导主体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一致。
3.督导评估的实施及结果运用
(1)督导评估的实施方式。
A.学校自评。
学校结合年度工作总结,每学年进行一次自评;学校自评应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并有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社区、校外教育机构、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学校应形成自评报告,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教育督导部门。
B.县(市、区)督导评估。
县(市、区)教育督导评估按照三年一轮的原则要求,统筹规划辖区内中小学督导评估的周期与数量。主要任务是:开展过程性的随机督查,指导(参与)学校自评,了解学校自评过程和结论的依据,并判断其可信度,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并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反映评估过程、描述评估结果、说明评估结论的事实依据,指明成绩与经验、问题与建议、重大问题限期整改的期限等,使学校明确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努力方向。评估报(下接第17页)(上接第9页)告主送被评学校,报送上级教育督导室,抄送有关部门。
C.省市督导评估审查。
采取随机抽查形式,对县(市、区)及其下属学校教育督导评估的结果进行复查;误差在5%以内的予以确认,误差超过5%的不予认可。
(2)督导评估的方法与手段
督导评估方法:采用分级周期式的抽样督导评估方法。即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所辖学校在三年内应受到县区级督导评估一次。省市级评估可以五年一周期,即在县区级督导评估的基础上,在五年内对各类学校抽取不低于1/3的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县区级督导评估中对已被省市级督导评估的学校在三年内可以不再重复进行督导评估。
督导评估手段:采用“听、看、访、评”四步法的程式。
听:听学校领导汇报,了解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方法、措施以及经验和效果。看:看现场、看材料、看设施、看环境、看师生的精神状态。
访:访问师生了解情况。通过座谈、填写问卷收集相关信息。
评:在听、看、访的基础上作出综合评价。评价要充分体现出督导评估的发展和导向作用。
(3)督导评估的结果运用
督导评估结果将定期公布,并纳入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工作或有关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标准,或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先进单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文明单位”评审。
A.经过督导评估后,认定一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为县级、市级、省级三个层次。
B.申报程序。
县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中学由学校申报,小学由中心小学(学区)申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市(地)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省(市)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由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C.确认与颁牌。
定期公布督导评估结果,并给经审批认定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正式颁牌。
篇7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306-01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工作,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反思,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篇8
目前部分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学科真正纳入到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部分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安排缺乏协调性,教学内容上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学校一般采取生硬的说教方式,直接生搬硬套心理学理论与概念,使心理教育偏向于知识传授,而不是心理辅导。学校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都会造成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忽视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就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因此,家庭与社会应紧密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健康的心态。
二、对心理教育实践工作的思考
(一)以人为本,育心为重
学校心理教育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与未来就业需求,实现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育心为重的教学思想,以服务学生为根本任务,建立心理健康与艺术培养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应以课程建设为先,融入教学与服务。同时,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包括心理健康发展、预防、治疗目标,并建立多种教育机制,包括辅导式、互助式、危机干预式、外援式和保障式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立体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专题化
心理教育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在课程的开展中,应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专题式的心理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包括:新生心理适应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际关系心理教育、情绪管理与压力管理、危机干预与就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始终围绕专题,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向与侧重点。
(三)多种方式结合
由于艺术类学生具有更丰富的情感,以及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充分运用各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避免采用单调的纯知识教学形式。1.讲解教学讲解教学方式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描述、讲解心理健康教育中各种系统的理论与概念,使学生在初期形成一个基础的知识体系。采用这种方法的课程包括:心理学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理论课程。在课程讲解的基础上,还应有效的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等模式,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素养。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各类已发生或者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心理问题作为课程案例,组织学生探讨、研究与分析。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各自提出对各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将案例引入实际心理教学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3.影音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在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提高教学的最终效果。在心理教育课程中,应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各类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影视视频,包括心理健康相关的电影、心理教育类的专题节目、自行录制的相关教学录像等。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直观性,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4.互动教学互动教学是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涉及各类心理问题方面的话题或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与学生充分互动。通过各类话题的互动探讨,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释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5.团队教学团队教学是采用设计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游戏和拓展活动获得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通过音乐治疗放松的方式化解学生心理上的消极情绪,改善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6.角色扮演由于艺术类学生具有更强的表现欲望,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对其更适用。这种心理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在设定的情境当中扮演指定的角色,学生需要通过表演的方式完成指定的任务。在角色扮演结束之后,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完成的任务分享自己的感想与收获。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启发学生对个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7.心理评价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引入心理评价机制,可以使学生客观地分析自我成长,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及早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一定的自我调整。心理测验是一个很好的评价工具,包括适应性测验、职业个性测验、兴趣测验、抑郁测验等。
(四)实现家庭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在学校教育当中,应融入家庭与社会教育,多种教育互相配合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基础下,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展开家庭心理教育。通过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方式,使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有效的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直面心理问题,为家庭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氛围,进而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另外,学校还应为学生争取一定的社会资源,在各方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以多种形式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区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或孤儿院当义工等。
三、结语
篇9
一、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开始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开始优化教育教学的策略与模式,为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努力。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应试教育思想,还没有摆正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还不能实现人性化、多元化和科学化。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关乎学生前途与命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有的学校却有所淡化。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有时也是形式大于内容。教师重视不足,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内容滞后,没有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1)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学校在课程设计和学时安排上,没有做到科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滞后性。这就导致有的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愿意聆听,也学习不到有效的知识。可以说,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时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性。在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缺乏专业人员的授课。虽然有的学校有心理咨询师,但是由于教师配备较少,再加上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咨询师咨询,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都是班主任或者其他科任教师兼职任教。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所以,在讲授的时候多数都是照本宣科,采取灌输式或者满堂灌的方式来授课。面对抽象枯燥理论化的心理教育知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长此以往,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能有效结合学情,对于学生较为关心的异性问题、早恋问题和交往问题是避而不谈。心理教育的内容显得失真、空洞,学生自然提不起任何的兴趣。
(2)教育方式单一,灵活性不足。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总体来说教学设计不够灵动,校本研究滞后。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比如教学方法,多数采用的是讲授的方法,课堂的互动较少,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较少,学生多数的时候都是被动接受。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不能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一举例都是典型的个案。对于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高中生密切关注的情感、性等问题避而不谈,只对一些模糊的可讲可不讲的问题进行简单剖析。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远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3)心理辅导随意性强,缺乏约束性。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急需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但是,如何帮助高中生排解实际的学习压力和青春期带来的萌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却没有进行详细设计。在教学内容上,也是东一下,西一下,教学具有极强的随意性。笔者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制订详细的心理教育计划,在相应的学科建设、学科教学和部门建设上都存在严重的滞后性。针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坏来说,也没有一定的评定标准,这也就导致做与不做,做多与做少没有实质差异。为此,个别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不走心,不认真,就连基本的态度都没有。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提升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究
高中生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成才。目前很多的数据也已经证明,有的高中生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为此,面对着新形势,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一定要认识到工作的急迫性,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确保高中生获得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1)丰富教育内容,突出实用性。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内容上一定要具有多元化和针对性,按照高中生的特点和所处的时期,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棘手的早恋、学习压力等,给予重点关注,在交际、态度、习惯等方面给予引导。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实施灵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开展有针对性的解读,规避假话、套话和空话的产生。在教学的形式上,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还可以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跟踪,让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篇10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名言,言简意骇,发人深思。心理学教育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一言而明。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基础。没有心理素质这一生命的精神载体,一切思想、文化素质都不可能有效提升。
二、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完善管理制度: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1.学校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关爱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应“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让能教师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杜绝公式化、平均的机构化管理,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重庆直辖市的人文关怀。调查问卷中教师心声表明,小学学校教育管理者应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重视教学环节的原则问题,杜绝无意义、过于形式化的评比考核,如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会议、考核等等。
2.建设教师自我修定系统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调节,教师心理健康也自需要我维护。不断的自我修定。学校应该通过心理教育平善教师心理健康的自助修定系统探究学校内教师基本状态和需要,建立教师心灵的家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修定的能力。
3.社会关爱平台
教师担负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和责任,所以应该迎得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虽然重庆市政府已经落实了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但教师心理健康需要取得社会的协同支持。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大众的下一代。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共信任氛围。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爱平台,让教师感受到职业幸福感,将更有利维护教师身心平衡,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二)调动老师学习兴趣,促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1.讨论式的讲座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收集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聘请专家开展专题式讲座培训。根据讲座内容预先设计交流表,拟订一些问题引发教师讨论、思考。引导教师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沟通与共鸣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参与培训的兴趣与实效。
2.情境模拟
提供模拟的教育情境,让教师扮演相应角色,在处理所提供的模拟情境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可以利用重庆名教师、名校长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育的专家库,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引路和辐射作用,引领青年教师掌握解读、领悟教育规律的金钥匙,指导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目前教师培训中一种引人注目的培训方式,日常教育实践是案例产生和形成的源泉。通过鲜活教育案例的讲述、聆听与体验、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作为独特个体的学生,有助于教师在相互的交流中分享经验、深入思考,有助于加强教师的生命意识,开启教师的生命情感,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
4.教育反思
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反思日记,及时反思教育情境中的得失感悟,在不断的反思与重建中升华思考,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与专业品质,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生命体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有效方式。
(三)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有效资源
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应抓住当前社会提倡和谐教育的契机,努力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资源,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建活动,使三者发挥最大的功效。对于心智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犹为重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环境是保障。能否有效的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融合与贯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组教学过程随时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应抓住机遇,在大力提倡和谐教育的今天,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齐抓共管、关爱教育的社会优势,整体联动,全方位、多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深入实施“学校育人”、“团队育人”、“家庭育人”、“活动育人”、“基地育人”、“环境育人”六大工程;进一步拓展家庭教育阵地,组建家教讲师团和家教督导组,提升家长教育素质,优化家庭成长环境;充分利用有关传媒,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与监督机制,设计、组织各种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