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民间美术;校本课程;面塑;教学案例

一、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民间美术的开发利用填补了美术课程资源中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空白,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实践。开发本地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可补充美术教材的不足,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直观、生动、资源丰富等特点,可以极大地活跃美术课堂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民间美术校本课程是用身边的艺术来教学,使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产生情感,摆脱以往教学中空洞的内容和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我们传统的艺术欣赏课只能以印刷品的教材来完成教学,欣赏范围狭窄,显然不能达到艺术欣赏的目的。

民间美术中有取之不尽的艺术欣赏实物,是最有价值的开放式博物馆。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民间艺术的过程中,通过对民间艺人、民间艺术作品、民间美术作坊、民间美术制作工艺等的研究,能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会涉及到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无形中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由于对本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是在学生参与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欣赏探究每一种美术形式之后,创作自己的作品并汇报展览,这样学生可从自己的成功中获得鼓励,产生学习艺术、创造艺术的动力。

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对民间艺术的抢救,是对地域民间美术的普及和推广,同时可培养民间美术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二、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案例

庆阳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如皮影、香包、刺绣、剪纸、面塑等享誉全国。民间美术已经成为庆阳当地的一种产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下面笔者以庆阳的面塑艺术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教学案例。

庆阳面塑以黄土高原生产的小麦面粉为主要制作材料。该材料使用起来经济方便,获取途径便捷,易于普及;面粉材料的性能、制作工艺和方法步骤容易掌握;面塑制作方法类似于雕塑,其造型手法丰富,可大可小,可简可繁,易于成型;创作自由,灵活度大,有良好的手感;创作中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民间面塑艺术作为校本课程可在学校大面积实施。学校在抓好美术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应该把民间美术教学向课外延伸,组建校级、班级民间美术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

教学案例一:庆阳面塑艺术的调查研究

(1)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乡村调查探究与面塑有关的故事、事件、历史传说、民俗节日等。(2)对庆阳有影响的面塑艺人进行探访,整理其艺术简历和艺术特点,收集民间艺人的面塑作品、资料等。(3)根据调查探究结果写出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交流探讨。(4)根据现场观察获得的民间面塑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方法进行面塑作品创作。(5)举办收集到的民间艺人面塑作品展览。

教学案例二:面塑动物作品的制作

准备的材料:(1)要求学生将小麦面粉用盐水拌和,加入适量的防腐剂,然后按需要将和好的面块分成若干小面球。(2)在小面球中分别加入品黄、品红、品蓝、大白粉、锅烟黑等所需要的颜色,和匀并揉成光滑的彩色面球备用。(3)准备制作用的小刀、竹针、小木棒、剪刀、梳子等工具。

面塑小鸡的制作过程:主要采用压、提、搓、拉、挖、揉、捏、剪、挑、粘、贴等方法塑造形象。(1)制胚:用鸡蛋壳或小塑料盒等废旧品通过烫眼、折扎、用细铁丝固定等手法制成骨架。(2)用白色面球覆盖骨架,做出小鸡的大致形状。(3)用红蓝面球粘接小鸡的头尾。(4)处理小鸡的头尾、翅膀、腿等细节,插上大头针连接主体。(5)整修完成。

教学案例三:制作面塑人物和模型设计作品

(1)人物形象制作。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以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和游戏的形式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尽情地用自己的想象创造各种人物形象或卡通人物形象,并使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个性特点。也可进行人物面塑创作比赛等。(2)小动物创作比赛,看谁做得快、做得像。(3)用面塑进行楼房、家园、汽车、飞机等模型设计。(4)分小组合作,自创一件面塑作品,然后展评。

篇2

关键词:双语课程;国贸专业;案例教学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14-02

我国大多数的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课程一般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函电等等,通常集中在专业必修课中。在学习双语课程中,很多同学反映,这种双语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密集度不够,优势体现不明显;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计划中课程纯理论讲授得太多,教学模式陈旧,同时又忽略了同学们在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的培养。笔者对多年的双语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后,特别针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双语教学提出案例“教学链”的概念。所谓双语教学的案例教学链,即在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双语教学中把案例教学作为主导教学模式,从案例选择与编写、案例教学团队组建、案例课程教授方式设计、案例教学评估等层层把关,真正实现双语教学模式创新,使得双语教学中教师的教授环节与学生的学习环节无缝链接,双语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体系。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争论和进一步探索,基于问题和探索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特点,而案例中所富涵的鲜明、强烈和错综复杂的问题意识则是引发学生争论与思考的出发点。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不应是进行理论诠释或是政策解释,不是将教学重点简单地放在老师对学生的“教”上,而是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和学生相互之间彼此互动的“学”上。这种教学模式在国贸专业的所有双语课程中如果能得以广泛且密集地应用,将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根本摆脱双语教学瓶颈。

一、国贸专业双语课程案例教学链中的案例选择与编写

在国贸专业双语课程中的案例可以是中文,也可以是英文,但教师在课堂上应能对案例进行中英文同时讲解,并以英文为主。有的案例着眼于方案选择,有的案例着眼于过程推理,有的案例着眼于人物线索,有的案例着眼于故事情节,不同的着眼点反映了教师不同的意图,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自然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选择与编写案例时还要注意所选案例的问题意识、理论背景、和篇幅长短。不同主题的案例强调不同的理论背景,也体现不同的理论方面的要求,有的可能旨在应用某些理论观点基以决策或判断,有的则用以阐发某些理论的应用价值,有的要质疑某些理论并引导学生发散性的反思,有的则重在给学生进行一定理论思考的空间,以激发各种闪光的思想等等。对于国贸专业的教学案例选择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选择符合经济规律,在贸易过程中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的事件;第二,案例所选取的事件必须是以大量细致的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研究为基础;第三,案例必须倾向于对贸易过程本身进行归纳分析,是能便于老师学生总结的。

由于政治环境、文化背景、法治基础、行政管理体制差异以及国外案例的制约性,所以无论是公开发表的还是现实演绎的事件,都需要根据教学的要求进行整理、改写。编写案例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真实性原则。编写经贸类课程案例绝不是可以像编剧本,虚构一些情节、人物和事实。案例教学是课堂的“情景模拟”,但这种“模拟”不是虚构的,而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件的“重现”,主要的故事情节、事实、数据必须真实。

2 客观性原则。经贸类课程案例应该是对贸易过程中事件事实、信息的客观描述,包括事件发展过程中人们各种各样的主观看法和评价在内。但切忌不要把编写人自己的主观看法、理解和评价演绎到案例中去。

3 具体性和复杂性原则。经贸类课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定,是某一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包括准确地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等,甚至包括一些跟事件有关但跟案例主题无关的干扰信息在内,以体现案例的复杂性。

二、国贸专业双语课程案例教学链中的教学团队组建

双语课程涉及面很宽,内容复杂,如果要实施案例教学链模式,就必须组建案例教学团队。以团队力量共同组织双语课程的主体案例教学,包括双语课程案例教学计划编制、案例教学方式方法定案以及最重要的案例研发等等工作。案例教学团队不仅仅由教授同一门双语课的老师组成,应该包含所有双语课教师,并按照课程划分小组。由所有双语课程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可以共同研发多个完整的贸易事件案例同时为多门双语课程服务,首先从《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中的理论分析开始,并按实践贸易环节涵盖所有双语课程,比如《国际商务函电》双语课程中就可以直接选择此案例的信函作为教学内容,《国际商务谈判》则可选择此贸易过程中的谈判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本科国贸专业的所有双语课程即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学生们在学习中必将事半功倍。

三、国贸专业双语课程案例教学链课程教授方式设计

1 明确双语课程案例教学计划

既然把案例教学链作为国贸专业双语课程的主导教学模式。就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具体追求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

通常情况下,国贸专业双语课程的案例教学对象应该是所有选修双语课程的本专业的本科生。双语课程中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而是通过针对案例中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专业知识与英语水平。

2 国贸专业双语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方式方法

(1)学生提前准备

基于案例教学对于国贸双语课程的难度,老师应在课程开始时,就将英文案例材料以及相关的思考题发给学员,让学员预先阅读案例材料,进行相关翻译,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并针对思考题开展准备工作。在案例教学链中,该环节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学生如果准备工作没有作充分的话,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同时,老师应该在课程开始时就应将授课班划分为几个讨论小组,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

(2)以小组集中讨论

案例教学中集体讨论是重要的内容,由教师首先进行理论阐述,然后重点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课堂上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英语发言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5分钟以内,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对其进行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这种形式的发言和讨论可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理论与案例本身的理解与认识。

(3)总结阶段

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老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老师必须让学生对课程中所有重点案例撰写英语书面分析报告,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四、国贸专业双语课程案例教学链中的教学评估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科学史 HPS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前言

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科学教育界开始将HPS教育――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教育作为新的科学教育范式用于科学史教学,提出了包括6个环节的HPS教育模式。我国也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七)中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对于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很有意义。那我国生物科学史的教学现状如何?是否可以实施HPS教育?

选取广东实验中学、佛山一中、汕头东厦中学等六所高中的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并对授课教师进行访谈,可以发现学生对科学史学习很感兴趣并认为教材应该适当增加素材,但由于不是教师授课的重点和课余学习时间不够,科学史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教师们则表示由于课时限制及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将科学史的科学方法、思维抽提出来传授给学生,也缺少相应的教学方法指导。要想在我国更好地实施HPS教育进行生物科学史教学,就必须解决正课课时不够、教师知识储备不足、集中学习和训练的机会匮乏等困难。因此笔者提出开发HPS教育融入生物科学史的校本课程,其意义有以下几点:(1) 补充教材中的科学史知识、增加学习课时、实现集中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2) 为生物教师进行科学史教学提供应用素材和教学参考;(3) 响应现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生生物科学史学习”及即将颁布的新课标中“开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丰富校本课程内容”的要求;(4) 顺应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拓宽国内HPS教育的研究领域,为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2 高中生物HPS教育融入科学史的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2.1 课程目标的确定

根据科学素养的内涵和所涉及的范围,以及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4个维度来设置以下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高中生物一些核心概念的科学发展史进程;讲述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大事件。

能力目标:获得科学问题分析和探究的哲学思维;掌握科学探究能力及研究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走科学家之路,体会探究过程中观点的碰撞与争论,体会科学探究的辛酸曲折;分享科学家成功的喜悦,感受合作的力量,体会技术革新对生命现象研究的推动作用,领悟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增强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及教育科学本质观。

2.2 课程名称及内容的确定

考虑到课程名称要有一定的吸引力,且在这门课中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在思维上穿越回生物科学史上重大发现的现场,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和科学家一起经历探究的曲折心酸与成功喜悦,所以确定该校本课程名为“穿越!生物科学史的15个大场面”。

从知识角度看,核心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科的关键,其发展历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核心概念及构建生物学科知识体系,所以该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选取生物核心概念的发展历程来讲授。根据对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分析,以下发现历程非常重要:必修一的蛋白质、生命系统、生物膜系统、酶、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细胞分化;必修二的遗传因子的发现与定位、遗传物质的确定及传递、变异与进化;必修三的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学核心概念发展的探究历程等。

从能力角度看,学生不仅要从核心概念的科学史中获得科学研究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更应该将这些思维与能力应用到探究自己生活中的科学研究历程上。因此,在该校本课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学生身边的科学热点事件的发现历程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HPS视角分析科学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比如青蒿素的发现等。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究历程中有趣的实验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如用面粉制面筋的蛋白质发现实验、DNA双螺旋的模型制作等。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学习生物科学史是让学生爱上生物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教师可以在讲解专题时推荐相应的科学名著,并展示名著中对该段科学史的叙述及评价,进而培养学生阅读科学名著的兴趣,增强科学素养。此外,还可以准备一些精致的科学史小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索氛围中与科学家一起探索与发现。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该课程的内容主题(表1)。

2.3 HPS教育融入科学史的教学案例设计

2.3.1 使用HPS教育模式进行设计

HPS教育模式在教学中主要分为6个环节。首先,教师陈述本节课要探讨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提出他们对现象解释的不同观念。接着,教师为学生铺垫历史背景,讲述科学家的观点,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支持的观点来设计实验(包括思维实验过程),并通过进行实验呈现科学家观点的检验过程。最后总结与评价,以科学家的历程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对比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科学家的选择,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成功的关键,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上述HPS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示意见图1。

2.3.2 使用HPS视角进行设计

HPS教育强调的是以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三个视角共同学习科学史,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特别注重三者的融合。比如教学素材的选择要能体现三者的关系,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围绕三者展开,教学过程的实施要注重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三个视角对科学发展历程进行讨论和反思、总结与评价。

2.3.3 设计教学案例的素材来源

经过大量的阅读与筛选,笔者选择出一些科学名著和关于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的书籍供备课参考(表2)。

2.4 课程学时及授课对象的确定

校本课程的标准课时是18课时,因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15个专题进行课时分配。从课程主题来看,虽然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具有更多相关的知识基础,但笔者认为授课对象可以不限于高二学生,在实际授课中同时包括了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这样,实践后可以研究该校本课程更适合在哪个年级开设,或都适合,从而完善和调整课程设计。

2.5 课程评价方式的确定

针对该课程的三维目标及出发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设置以下的课程评价方式:

知识目标的检测:课堂小测、课堂反思问卷检测、生物必修课学科考试(辅)。

能力目标的检测: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量表测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检测:科学本质观、生物学科学习方法、态度与兴趣的问卷调查。

3 课程开发的特色

从生物科学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来设计能够解决教学困难的校本课程,这种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给高中生物教师进行科学史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教师可根据自身学校特色及需求对该校本课程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此之前,将HPS教育融入高中生物科学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这样的结合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教学思路和素材,也满足学生“适当增加科学史素材”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生物科学史的教学现状。

一般的生物课堂上只能为学生提供分散的、有限的科学史学习机会,而校本课程则可以提供集中、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这对学生科学素养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非常有意义。此外,该校本课程还秉承“知识能力方法并重,动手动脑趣味无穷”的特点,还原学生完整的教育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性格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美)奥尔顿・比格斯等著.廖苏美等译.科学发现者丛书・生物:生命的动力上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

篇4

近年来,我们通过走访企业、毕业生回访等形式,对会计行业背景、中小企业会计人才供需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校企联手围绕社会需求和岗位定位,反复论证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一体、能财会商”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为基础,创优递进式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资源现代化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模块设计,构建“三以一化”的“能力递进式”项目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设计

我们以岗位需求为依托,按照“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递进、模块化设计课程体系。其中,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分别按能力递进的顺序设置相应课程,构建“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的“能力递进式”项目课程体系。(见图1。)

2、模块课程的构成

(1)德育课程。对德育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进行整合,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纬,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为经,以德育综合课与德育活动课为主渠道,注重德育内容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觉行动”的三段式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德育课程体系。激励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做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人。

(2)文化课程。适当增加文化课课程比例及课时比例,按专业课的递进式结构,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基本素质核心素质综合素质”的结构模式,体现文化课的“二为”(文化素质、专业水平)服务目标。以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标准,兼顾学生兴趣爱好,适当开设选修课,促进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

(3)专业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工作能力的内容,围绕“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递进的专业能力,重构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以专业共同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旨在培养专业关键能力;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针对专门化方向而设计。

3、模块课程的组织

我们制定相应课程标准,科学编排课程顺序,与后续高职教育课程相衔接,依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通过教、学、做、培训、考证、竞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会计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并重、专业特长与个性发展兼顾。

二、立足校本,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第一,校企联合开发理实一体化校(院)本教材。我校深入各类企业广泛调研,引入行业职业标准,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企业会计实务》等10余册符合专业特色和岗位实际的、与项目课程配套的校本系列教材。其中《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财务管理》教材已成为江苏省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教材。积极参与联院8门核心课程及配套实训院本教材的编撰。在开发中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实践技能。

第二,编写实践教学案例等实训指导用书。为配合实践教学,结合岗位业务流程,编写《会计岗位模拟教学案例》、《出纳工作手册》、《收银岗实训手册》、《纳税指导手册》等系列侧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讲义资料和实训指导用书。

第三,创建校本课程开发新模式。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创建了集教材开发、编写、出版、使用、反馈、服务、教研和培训于一体的新模式,形成国家和省级规划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承担的联院科研课题《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被评为教学成果一等奖,教材建设初见成效。

三、优化调整,对接大赛项目和职业标准整合课程内容

1、赛教结合,嵌入与技能大赛对应的课程内容

我校建立完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对接机制,通过广泛市场调研,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将点钞、翻打传票、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及信息化处理等技能竞赛内容嵌入专业课程教学。把来自企业的最新技术设计为竞赛项目,选用来自实际工作中的真实票据、单证样式,就某一个真实会计岗位任务设计为竞赛内容。切实做到把竞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把技能竞赛训练过程作为一个教学过程,实现技能竞赛内容和课程内容融合,技能竞赛训练与常规教学活动同步。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使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校在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省市会计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

2、课证融通,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

我校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见表1)。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岗位能力分析,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模块、技能模块嵌入专业课程,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相融合。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密切关注与本专业有关的财经政策法规,不断追踪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及时调整更新课程内容。

四、示范引领,推进精品课程和资源库建设

1、加大学校、联院两级精品课程建设

确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等专业主干课程为精品课程加以重点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作为国示范校精品课程进行数字资源开发。2012年,《财务会计实务》被评为联院精品课程,在联院24门精品课程中排名第二。该课程以会计岗位核算流程为主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项目化、学习开放化、实践职场化”的教学模式,按9个会计岗位组织项目教学。

2、充实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

我校本着开放、自主、创新的原则,建立丰富的数字化核心课程资源库和考级考证资源库。不断充实完善电子教材、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训练测试、习题库、视频库,并将资源库全部上网,加强师生间双向交流,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突出实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魔方体系

1、构建三级实践教学魔方体系,递进培养综合职业技能

通过模拟单元实践,提升专业基础能力;通过仿真岗位实习,提升专业核心能力;通过全面综合实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按照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和课程标准,从初级动作技能训练逐步过渡到高级智力技能训练,形成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和公司真账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2、加大投入、科学规划校内实训基地

我校携手用友、厦门网中网等公司构建了一个涵盖企业、银行、证券、税务、工商等多技术领域、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环境。与实践教学相配套,购置了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10多款主干课程的实训软件平台、用友畅捷通T3、U8系列常用会计软件,为学生模拟实习提供了基础保障。

六、多元评价,构建多维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以学校考评为核心,社会各方参与的“双主体”考核(学生、教师)、“多主体”评价(行业、企业、学校等)、“多形式”(课程、项目、任务考试、职业资格考证、技能竞赛)推进的多维课程评价体系(见图2)。

其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评形式多元。在日常教学考评中,对学生采取过程与结果、专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促进学生思考、借鉴、反思、改进、提高。

其二,参照行业标准,引入企业评价。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改进课程评价方法,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考核指标,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将企业评价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七、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团队建设,构建双师双能(智能、技能)师资队伍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龙头,突出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科研能力及技术服务社会能力,实现师资建设由双师“素质”向能力的转化。鼓励教师参加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引导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建立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交流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支持教师业务进修等等,从而打造出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优秀教学团队。

2、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互惠共赢的校企交流平台

我校拓宽校企合作的思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参与会计实际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聘请企业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承担我校的教研课改、教学质量评定、课程建设等工作。实行工学结合的“订单式”培养,设立“用友班”、“金鹰班”等冠名班,定向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与25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见图3)。

八、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成果

篇5

我们学校行政一班人,十分重视校本研修工作,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认为这是办好学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定期研究校本研修工作,建立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1、提高认识——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面对当前教育,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并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成立由专职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2、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

经费落实。学校制订了财务支出有关制度和校本研修有关奖励制度。学校对教师全员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研活动、教师外出取经等必要的经费支出给予保证。XX年年11.01万元,2010年15.35万元。

师资落实。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依靠如下人员:学校有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34人,余姚市教坛新秀3人。精心挑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级段学科组长、级段骨干班主任等。在校外主要依靠市教师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并与宁波东恩中学等单位挂钩,充实师训师资。

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订有34种教育期刊,19种报纸,并每年给每个教师人手订阅一份杂志和购买二本专著。学校还专门购置了一批教育专著书供教师借阅。

设备落实。学校有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等设备齐全,网络畅通,运行环境良好。

3、开发资源——运行多渠道

上级资源 全员培训选用省、市组编的教师全员培训基本教材。07、10年学校开展的《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指南》。

师资资源 校内以高级教师、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任课组长等为培训辅导员,效果较好。另外用外聘教师来充实培训师资队伍。

网络资源 能充分利用“浙江教师研修网”、“宁波教师教育网”、“教育在线”等网络资源,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区域性学习团队,定期开展学习和讨论。

资料积累 学校学科教研组长、学科教学年级组长等学校教学骨干教师,均建有学科教学数据库,内有新课标学习资料、备课资料、教学课件、试卷练习题库、教学经典案例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自编教材 积极开发教师教育校本课程,有自编校本研修教材。学校编有《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班主任全员培训讲义》等,作为学校中教师政治业务培训教材。

外部引入 学校与余姚市教研室、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宁波教育学院余姚学院)、宁波东恩中学等机构和学校保持联系,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开辟“梁中讲堂”邀请外单位的教育教学专家,分专题来校讲座。

二、制定计划制度,加强总结考核,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1、制定计划——启动校本研修工作

学校制有教师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不断提出阶段性实施意见和改进措施。学校每学年制定校本研修的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对各项专题内容,又制定专项计划来开展各项工作。如2010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指导意见,2010学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十个一”活动方案等。

2、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和改进

在阶段性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做法,完善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如每学年有师训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个专项内容又有计划和总结。XX年年、2010年的主要专题有《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言语表达》等都有单项计划和总结。

3、形成制度——把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

在校本研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把习惯的做法,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出来形成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几年来我校形成的校本研修制度有:青年教师综合考评量表、教师师德考核互评表、梁辉中学年级组考核表、学生问卷调查表、教学质量评估及奖励办法、校级先进奖励办法、集体备课要求、梁辉中学教学工作常规、梁辉中学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梁辉中学晋升一级教师量化评审方案等。

4、民主参与——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

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中,每个青年教师都制定自我成长计划及年度教学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自我奋斗目标,争取3-5年内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

5、保证时间——使校本研修活动落到实处

学校隔周一次师德政治学习,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内容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按计划布置教师个人自学内容。读专著内容有:《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教师需要什么》、《强化爱与责任,彰显师德辉》等。保证平均每周1小时以上。

6、记录过程——使校本研修工作留有痕迹

校本研修的每次活动过程有记录,人员出勤有点录,必要时拍照留念,完成后有小结和报道。如教研组工作记录册、教师成长记录册都能按要求记好,“梁中讲堂”请专家来校为教师讲座、《教师言语表达》理论考试都能拍照存档。

「 1

7、加强考核——是开展校本研修的推动力

07、08学年教师全员培训《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 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都按上级要求精心组织,抓住辅导、讲座、自学、作业、考试等培训环节,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参训率100%。在班主任培训中,采用论坛评优、征文评奖等措施,推动了培训工用的扎实开展。

8、完善档案——反映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在教师培训方面,主要档案工作有:学分记入,培训工作资料等,能分类装订成册。每学年装订一次,内容有:整体师训工作档案、学分管理档案(包括学分粘贴到教师个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一人一档)等。

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各线做好归档工作,以全面反映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三、落实内容,确定形式,认真实施校本研修工作

1、内容广泛丰富

全员培训内容 07、08学年主要有《新课程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等。

自主培训内容 有“六个一”活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实效》。二年来,校本研修内容丰富,效果显著。

师德培训内容 根据上级要求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寒暑假对教师的政治学习都作出安排。学校还编制校本教材《梁辉中学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每学期一本),安排理论学习时间,扎实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

读教育专著活动 在教师中开展读教育专著活动,平时建立教师学习用书借阅制度,要求每个教师每学年读二本教育专著,同时开展读书心得写作和演讲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水平。

新课标新课程内容 对新课程教学采取集体备课,级段任课组长引领,定期开展小组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内容 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由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备课组长带头,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建立学科课件教学库、试题练习库、备课资料库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教育科研内容 学校成立教科室,结合教学科研课题的开展,进行教育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2、形式多样活泼

案例研讨、写反思文章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能运用案例进行研讨,写案例文章,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文章,三年来在余姚市级以上获奖6人次。在班主任培训中开展班主任工作论坛活动;在青年教师培训中,于2010年4月举行了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主题论坛活动。,通过论坛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 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采用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听课评课,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学会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其中两年来,就派教师去东恩中学参加异校教研活动8次,计40余人次。每学期举行校内教研活动各学科7-8次、街道教研活动1-2次、余姚市级教研活动1-2次。教师参与面达100%。

“师徒结对”活动 实行导师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对分配来我校的新教师,学校都安排师徒结对。近几年校内师徒结对有:黄佳娜与吴伟龙、黄芬芳与方燕莉、王琪与徐一新等。校外结对教师有黄陆亚与鲁国权、陈雪梅与周建波、吴钏与江益新、龚文君与叶潮等;2010年余姚市第二届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跨校带徒活动中又有五位教师结成对子(黄芬芳与邵利群、楼秋林与苏可儿、翁燕飞与邬代红、吴钏与江益新、黄佳娜与马颂行)。黄芬芳老师还与宁波东恩中学毛静娣老师结成对子。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黄佳娜、黄芬芳老师荣获余姚市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

教育科研活动 课题《“自主规划,同伴互助"式青年教师成长模式的探索》在宁波市立项,目前正在实行中。此课题学校成立课题组,由学校教学骨干与10多位青年教师共同参与。

篇6

(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合理。现如今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会计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胜任工商企业会计工作”。这种定位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有其合理性,但多少带有片面化倾向。因为高职教育的目标除了就业以外,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讲,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等一些方向。

(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目前,会计专业实施的仍然是以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操课组成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制约,所以会计专业课程都是各自为政,只侧重于学科的某一个方向,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衔接,给学生的印象也不系统。如财务管理中只进行有关经济模型的计算,没有跟企业内部的管理结合起来,学生只能靠死记公式,应付考试,很难理解。

(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填鸭式教学方法,目前仍是许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它的特点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讲课方式下,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缺乏互动的教学平台,缺乏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上极度规范化的考试制度,不足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4)师资队伍建设缺乏。首先,高职教育偏重于技能学习,文化基础课次之,文化课教师在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竞争压力,研究水平较低。其次,会计专业教师一般高职院校都要求是“双师型”,但大多数专业教师是从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的,很少参加社会实践,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她们只是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同时,又通过了会计职称考试,仍然没有实践技能。因此绝大多数教师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基于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师资建设的缺乏,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必然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2加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应对对策

2.1培养目标动态调整策略

由于会计涉及到各行各业,而各行各业也需要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这就要求会计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会计人才归为一个方面或一个层次。相反必须充分认识到会计人才在各方面和层次上的多元化特征。就一般的会计岗位而言,有出纳、税务会计、成本会计、往来款项结算、预算会计、预算分析等,这就决定了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上,一方面所培养的人才需要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必须根据会计的发展变化适时的调整本专业的定位,使其具有动态性。

2.2课程内容整合策略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联系实际情况,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实践性,也增强了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如:基础会计模拟实习、成本会计实训、出纳岗位模拟实习、电算化上机操作模拟实习等。通过有针对性的校内实训,可以缩短学生适应会计岗位的时间,增加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校也可以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会计工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建立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主干课的实践教学为主线,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和税务课程的实践教学为辅助协调进行的基本框架,制定检验实践效果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习时间可以分时段进行,而不是像现在的大部分学校采取的让学生最后一年在外实习。这样能真正实现“零距离”顶岗。当然,学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开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性课程。如:社交礼仪、专业英语、职业道德以及法律等知识。

2.3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要想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就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如案例教学。教师在选择相关案例教学时,应在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基础上,选取有针对性的,符合新会计准则等特点的高质量案例。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供了一个强有力和多角度的范例。会计教学可以借助教学案例把会计理念、教育思想、会计判断的过程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加大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正确运用职业判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学历进修、职称考核。职业技能教师不能做一个教书匠,照本宣科,就事论事,鼓励教师向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要对金融、会计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能学习运用。所以鼓励教师报考在职硕士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会计专业教师还要积极参加会计师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组织建立会计专业教师校本教讨活动机制,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切实提高高职会计教学水平,让学生能感到能够真正的学到东西。

篇7

关键词:校长 教师专业化 职业道德 培训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题,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状况很不乐观,有数据显示: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从总体上看,对事业心、自信心、自豪感、进取心等自我评价均较低;近90%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超过70%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面对上述情况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农村教师的信心,让他们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目前,大部分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欠缺,主要表现在:(1)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与更新;(2)是不善于或不主动积极地积累大量的专业案例知识和可供借鉴、反思的实践案例;(3)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够灵活,不能高效地整合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4)是作为一名专业学科教师,不具备相当水平的当代科学和人文基本知识。新课程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这必然要求教师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大部分农村教师不能达到多角度全方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信息要求。(5)是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不能够把现代网络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因此,要加快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一、专业培训要实打实地结合农村教师的实际

就农村教师的培训而言,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不可忽视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紧缺的现状。要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大多数工作量繁重、任教科目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具体困难,选定在寒、暑假期间采取集中培训与平常节假日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本培训要因地制宜,不拘形式。除了面授培训,还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学校现有的网络设备,实施网上培训,让教师们能随时随地学习。二是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要结合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来确定,要与教学专业对口,培训应力求精悍而实用。有的农村教师身兼几科教学任务,在集中培训的时候,各科培训不能同时进行,要有利于教师在参加一门学科的培训后,又能兼顾其他学科的培训。三是培训要注重效果,在培训过程中要从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不但培训内容要适应农村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而且要能解决农村学校教师所遇见的普遍问题,要充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观念上和教育思想上给教师以新的启迪;在技术上予以专业指导,通过具体和典型的教学案例的剖析,让教师们真正在教学理念上有所突破和超越;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启发和创新。四是培训要为教师搭建沟通的平台,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教师与培训者沟通,要注意倾听农村学校教师的心声,要将培训的过程转变成农村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过程,只有做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校长应率先垂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作为校长,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前提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好的校长,能带出一批好教师; 好教师,就能带出一批好学生,办出一所好学校。”首先,要求校长创设氛围,创造条件,强化教师教学成就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时向教师传递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和要求,使教师产生来自于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引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学论文,把教学实践中的得失成败上升到理论高度,积极推荐优秀文章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并对教师的成果进行宣传展示,让教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内驱力。其次,要建章立制,规划目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再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长期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定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规划,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的氛围,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最后,是搭建平台,提供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让教师有亲历和名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以开阔眼界;定期参与学校公开研讨课、教学研讨会,为教师创造公开教学、公开研讨、公开辩论的机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搭建平台,优课展示、定课研究、同课异构,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发校内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的合作、探究、交流,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搞好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三、关注教师情感和职业道德建设

篇8

Teaching Design of Assembly Language and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course Based on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

CHENG Hong-bin, SUN Xia, LIANG W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inefficiency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f the assembly language and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by building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 we select teaching content ,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students intereste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build simulation platform and design the simulation case.Through by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en provide stro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social culture.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Teaching design; case; simulation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目前普通高校的《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实验效果欠佳等方面。当前的教学现状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从微机技术的特点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引入研究性课程,精心设计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

1 课程设计思路

研究性课程是一种校本课程,它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在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在常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研究性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使用Proteus和Keil工具实现微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外专题研究性教学。从而实现在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研究性素质、创新精神、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培养,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1-2]。

2 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构建研究性课程的关键点是:

1)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培养研究性素质目标,合理选择规划课程的知识点,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制定适应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模块。采用互相包容和渗透的教学方法[3] 。

2)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学中综合运用类比法、动画演示方法、比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对课程知识点内容进行整理,依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并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

3)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系统Emu8086的汇编语言教学设计、基于proteus的微机原理教学设计。制定合适的基础实验和应用开发实验项目,设计探索性的课外拓展实践项目。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比较繁杂、抽象,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从微机技术的特点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指导思想,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基于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兴趣合理选择研究性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4]。

3.1常规教学内容和研究性知识内容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原有课程体系下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汇编语言和微机原理两部分:

1)汇编语言部分包括:微机的基本软硬件组成、8086微处理器、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及设计。

2)微机原理部分包括:存储系统、输入输系统、中断系统、微机总线和接口技术。

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我们将课程知识内容划分为两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其中: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包括: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及设计、输入输系统、中断系统和接口技术。

2)常规的课程知识包括:微机的基本软硬件组成、8086微处理器、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存储系统、微机总线。

另外,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当缩减。基于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划分,为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针对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教学中以应用实践案例、实践任务开发为任务驱动,结合课程实验和课外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软硬件应用编程能力。

在各个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丰富基于知识点的实际案例的仿真演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学习理解知识点。

3.2 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中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常规课程知识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深入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研究问题、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其次,针对本课程知识的抽象性和繁杂性,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需要对课程的难点重点知识模块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比拟法讲解、讨论法和实例演示等进行深入讲解,从而化解课程内容的枯燥性、复杂性和抽象性。

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仿真软件进行教学。比如采用debug、emu8086、Proteus和Keil等软件和仿真工具对课程的原理知识点讲解、演示,对系统软硬件设计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

第四,引入专题研究性教学,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学习,设置具有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分组实施,最后总结整理、交流评价。

3.3 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Proteus和Keil软件结合的硬件仿真平台进行微机原理的教学,设计相关知识模块的案例。对于教学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知识点相关的项目案例、借助仿真实验软件演示微机硬件设计和汇编语言程序的运行结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微机原理的软硬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 [6]。在研究性教学中引入的仿真案例如下:

1)微机原理案例项目:开关控制led流水灯、NMI中断实验、数码管实验、点阵屏实验、8255A并行接口实验。

2)汇编语言案例项目:选择分支、字符匹配、统计负数个数、查找A 的地址、密码明文密文转换实验。

3.4 专题研究性案例设计

针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的设计情况,在理论课时压缩的情况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开发平台开展课外专题案例实验提高学生微机应用实践能力。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开发能力。实验项目如:8255A交通灯实验、行列式键盘实验、8254A定时器实验、8259A中断实验、图形字符块输出实验、小车移动实验。

篇9

1.以农村社会学视角看“三化同步”问题 

2.超越直觉经验:农村社会学理论创新之路

3.再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4.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成长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5.半工半耕:一个农村社会学的中层概念——与兼业概念相比较

6.一本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农村社会学著作 

7.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第七届农村社会学论坛”观点综述

8.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

9.农村社会学与农村

10.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11.提高农村社会学授课质量的对策研究

12.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3.中国农村社会学十年:课题与观点

14.发展与滞后的并存:中国农村建设60年——一种农村社会学的视角

15.杨开道先生与他的农村社会学工作

16.农村、乡村概念比较的社会学意义

17.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新篇章——读《中国农村社会学》

18.学生编演教学案例小品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农村社会学》课程为例

19.农村社会学在中国1989——1992年 

20.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21.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22.关于农村社会学教学体系的探索

23.多媒体课件的实效性研究——以《农村社会学》课程为例

24.刍议乡镇研究与农村社会学范式的扩展与创新

25.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社会学》课程改革探析

26.“农村社会学”教学模式改革方向浅析

27.《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8.论农村社会学的现实功能

29.乡村调查与郑杭生农村社会学思想研究——基于理论自觉的视角

30.日本农村社会学概述

31.新颖别致,透视"三农"——评刘豪兴主编的《农村社会学》

32.论农村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33.参与式教学在《农村社会学》课程中的实践及其效果

34.华中农业大学成立社会学系及农村社会学研究所

35.农村社会学与农民  

36.农村社会学及其发展

37.农业社会学:一门新的农村社会学

38.第七届农村社会学论坛在我校举行

39.交互式教学在农村社会学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40.印度的农村社会学

41.苏联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情况

42.四川“农村社会学”理论讨论会综述

43.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几个问题

44.政治社会学理论范式下的农村教育分析

45.“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

46.农村社会学与农业发展 

47.“农村社会学”理论讨论会综述 

48.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学专业

49.历史与文化视域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启示

50.国外农经和农村社会学主要检索刊物简述   

51.农村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52.从农村社会学的发展看社会学中国化道路

53.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近20年来社会学相关研究的回顾

54.中国农村社会学发展的新篇章——从梁漱溟、到辛秋水

55.再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一个农村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

56.首届农村社会学教学研讨会综述

57.农村土地货币化模式分析与效应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农村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的思考  

58.苏联农村社会学的客体、对象和任务

59.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农村社会学教学研讨会”综述 

60.农村社会学学术讨论会在武昌召开 

61.三十年代初苏区农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 

62.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读陆学艺农村社会学理论有感 

63.农村社会学建设是科教兴农的重要基础工作 

64.法社会学视野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防治路径 

65.生态社会学视阈中的新农村建设 

66.重视农村社会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67.陈翰笙与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68.农村社会学研究初探 

69.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的社会学分析——以文化资本为视角 

70.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71.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社会学因素研究——基于江西赣南的实证分析 

72.农村社会治理的本土资源初探——从乡规民约的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价值出发 

73.东欧七国农村社会学家在苏联会晤  

74.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制度社会学思考 

75.农民收入与农村消费市场的社会学分析 

76.我国农村地区彩礼的社会学分析 

77.社会学视域下农村贫困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研究 

78.温州农村“会”的社会学分析 

79.社会学视野下农村公路与文化变迁研究 

80.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分析 

81.乔启明及其农村社会学思想 

82.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83.农村男性偏好现象的社会学解释 

84.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困境的社会学思考 

85.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农村大学生困境分析 

86.转型期农村家庭冲突的社会学解读 

87.农村丧偶妇女社会生活的社会学分析 

88.农村职业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社会学分析 

89.农村邻里吃请行为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 

90.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学分析 

91.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社会学思考 

92.农村教师脱岗的社会学分析 

93.家庭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9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解读 

95.新形势下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学思考 

96.农村民间组织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97.湘西南农村婚俗的社会学分析 

98.对农村基层社会矛盾的法社会学分析

99.陕北农村民间信贷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100.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01.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思考 

10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问题探析——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103.影响农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104.新农村建设中家族问题的社会学透析 

105.贪困、贪困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型——对我国农村贫困的社会学思考 

106.农村教师补充困境的政策与社会学考察 

107.农村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师资的社会学分析 

108.农村居民消费心理的社会学探析 

109.困境与抉择:苏北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社会学研究 

110.关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经济社会学思考 

111.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路径的社会学考察

112.社会学视野下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探析 

113.农村流动劳动力与成人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114.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15.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现象的社会学审视 

116.对当前农村犯罪控制的社会学思考 

117.社会学视野下的近年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浅析 

118.农村教师低职业吸引力的社会学分析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模块化;项目化;实战化;产品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15-02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讲授信息系统开发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特别是本科生缺乏管理实践与调研分析,因而对课堂讲解的内容往往难以理解。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参与实践、提高技能,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本文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出一套适合高等院校的“四化一体”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一、“四化一体”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应用实践

“四化一体”教学模式是指通过“课程模块化”完善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通过“教学项目化”,明确培养目标,控制教学过程;通过“实验实战化”让学生体验系统开发的全过程;通过“成果产品化”既服务于社会,又体现了课程的价值。

1.课程模块化。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知识结构、理论基础、授课阶段和前导课程大不相同,因此,同一门课程只有根据专业班级的实际情况定制课程内容,才会有良好的授课效果。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首先,将这门课按章节分割成不同模块,每个模块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讲授,若干模块组合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金字塔知识体系结构。基础理论知识是金字塔的塔底,做到各专业普及教学;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是金字塔的塔尖,不同专业我们选择不同模块搭建各个专业的塔尖。针对管理工程专业,重点突出“生产管理”和“计划管理”两个模块;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则以“财务管理”模块为核心进行重点讲解。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宗旨。

2.教学项目化。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结束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课程设计,同时又是团队作业,课程实践是以小组为单位实施项目管理,不同的项目小组完成不同的任务。项目实施的流程:(1)明确项目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同学讨论;(2)制定计划:学生制定实施计划,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3)实施计划: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4)检查评估: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5)归档或应用:记录归档,应用实践。项目化教学具有开放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3.实验实战化。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组织的内部结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数据收集与处理、工程开发方法、计算机软硬件等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实验教学过程,才能达到教学实验目的。根据本科生的特点采用视频播放和模拟演示相结合、情景分析和课程设计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实验技术手段。实验教学过程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对项目主题的相关业务流程有个感性认识;第二步,通过学习和实践ERP系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流与信息流的转换;第三步,给出一个企业的需求分析资料和部分模块的设计示范,让学生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组成项目小组,继续完成该企业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实战化实验既有创新性,又有实用价值,其真实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成果产品化。高等院校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要能培养大批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且要不断有知识创新的成果,并将知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要求。因此,高校不仅要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而且要将改革的成果推广应用,把教学改革的成果及时转化为便于使用的教学资源,充分体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指导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精品化、系列化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基于PC整机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开发”已在企业推广应用,“面向大学日常测试和考试的在线开源流程管理考试系统”已应用于我校部分课程的考试阅卷环节。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改进了教学环境。

二、“四化一体”教学模式取得积极的效果

1.教材与案例库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培养计划和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定期进行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的同步更新,以此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编著出版了《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建设了习题库和实践教学案例库。运用典型的实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建设。积极推行多媒体教学,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管理信息系统课件已荣获教育厅“2012年全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三等奖。通过图文并茂、声情并举的课堂效果,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有一种美的享受。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完成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网站的建设,较好地满足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需要。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授课录像、案例与习题等已全部到网站上,供学生课外学习和复习之用。

3.教学与科研活动建设。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参加国内高校学术会议,全面了解国内重点院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获取经验,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走出去,请进来,与同行进行广泛接触和交流。进行观摩教学,切磋教学技巧;改革教案,更新讲义,设立教学反馈机制,及时回应;教学注重科学方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四化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年轻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年轻教师通过多听课、网上观摩精品课等多种形式,学习老教师、优秀教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自身感悟和不断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攻读博士学位,提高业务水平,形成竞争优势。目前,青年教师群体已逐步挑起教学改革的重担。

“四化一体”教学模式,注重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配套改革,从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的、具有较强可行性的经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四化一体”教学模式必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四化一体”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模拟实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通过“理论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分析能力;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信息系统管理功能;利用“课程设计”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思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更好地完善了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