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

篇1

本研究运用自编问卷,对两个中部地区地级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评价。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访谈法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精神和内容,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中小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对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的评价等),最后还包括中小学生对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选取小学二、四、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个年级11338名学生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027份,回收率为97.3%。其中农村中小学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学生6574人,占59.6%,符合当地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在所有学生中,小学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调研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录入和分析。

2研究结果

2.1城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城市中小学在设置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方面较好。但整体来看,初中和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相比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设置心理辅导室整体来看,城市中小学中有88.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4.3%的学校没有设置,7.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设置心理辅导室。其中,城市各级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置情况如表1。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开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802.8,p<0.001)。初中学校相对较少,只有80.7%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

2.1.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城市中小学中有89.8%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8%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4%不知道学校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卡方检验发现,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92.1,p<0.001),其中高中和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占90%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中学校占83.9%。

2.1.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情况整体上,城市中小学中,有66%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其他活动,12.7%的学校没有此类活动,21.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较多,占85.7%,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的中学刚过半,3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有没有心理健康讲座。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方面有显著差异(χ2<701.6,p<0.001)。

2.1.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为:67%的学生表示很满意,24.8%的学生认为一般,8.2%的学生不知道。具体来看,小学生的满意度为8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8.4%和53.1%。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χ2639.6p<0.001)。整体看来,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低于小学生。

2.2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认知与评价发现,农村中小学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城市中小学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没有得到落实。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2.2.1设置心理辅导室与城市相比,农村设置心理辅导室的学校较少,尤其是高中。整体来看,66.5%的学校设置了辅导咨询室,13.7%的学校没有心理辅导室,19.8%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无心理辅导室。其中,小学有81%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初中和高中比小学少(见表4)。经卡方检验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心理辅导室设置情况有显著差异(χ2=932.1,p<0.001)。

2.2.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中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占70.7%,没有开设的占16.0%,不知道自己学校是否开设的占13.4%。其中,小学开设情况较好,在90%以上,初中有75.4%,而高中仅有27.3%(见表5)。经卡方检验,不同阶段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情况有显著差异(χ2=1414.8,p<0.001)。

2.2.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中有45.3%的学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相关活动,30.2%的学校没有相关活动,24.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讲座或相关活动。小学中有76%的学生回答举办过心理健康讲座,初中为58.5%,高中最少,只有25.1%。经卡方检验,农村中小学之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的情况有显著差异(χ2=767.7,p<0.001),小学心理健康讲座的开设情况明显好于初中和高中。

2.2.4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整体来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低于城市。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45.3%,表示一般的占30.2%,表示不知道的占24.4%。小学生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满意度最低。经卡方检验发现,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呈显著差异(χ2=881.6,p<0.001)。

2.3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

如上所述,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这里,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以期了解城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差异。

2.3.1心理辅导的态度与评价在所有参与调查的11027名中小学生中,去学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为3592人,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32.6%。其中,小学生1480人,占辅导总人数的41.2%,初中生1520人,占44.6%,高中生592人,占19.0%。整体来看,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中,初中生最多,高中生最少。

(1)对心理辅导教师的评价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辅导水平的评价存在差异。城市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占74.3%,而农村学生认为辅导老师很有水平的为68.9%。整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心理辅导教师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经卡方检验发现这一差异显著,χ2=35.8,p<0.001。城市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水平评价更高。

(2)对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整体来说,心理辅导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学生都认为心理辅导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仅有3.5%的学生认为心理辅导没有帮助。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效果评价差距不大,认为心理辅导“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5%和74.4%,表示一般的分别占20.8%和23.2%,表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4.8%和2.4%。

(3)对心理辅导的态度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比较接纳。整体上看,79.1%的学生表示接受心理辅导,20.9%持不确定或比较排斥的态度。具体来看,对心理辅导表示“比较接受”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79.2%和79.0%;表示“不确定”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17.7%和19.1%;表示“比较排斥”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占3.1%和1.9%。由此来看,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大,整体呈接受态度,仅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对心理辅导持排斥态度。

2.3.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有8721人,占79.1%。这里主要分析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表现出差异,城市中小学生中有73.3%表示很有兴趣,而61.1%的农村学生表示很有兴趣,接近40%的农村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程兴趣一般或毫无兴趣。经卡方检验,城市和农村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差异显著(χ2=160.8,p<0.001)。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城市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占79.4%,这一比例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只占64.8%(见图5)。在授课内容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卡方检验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城市和农村学生的评价差异显著(χ2=233.4,p<0.001)。

(3)授课教师水平的评价城市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评价更高,认为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很有水平的城市学生占79.7%,而这一比例在农村学生中只有62.5%(见图6)。近40%的农村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水平一般或水平不高。卡方检验,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方面,城市和农村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0.6,p<0.001)。这说明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上,农村和城市之间有差距。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差距不大。具体来说,城市和农村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帮助”的分别占74.3%和73.3%,认为“一般”的分别占22.6%和24.1%,认为“没有帮助”的分别占3.1%和2.5%。这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帮助。虽然农村和城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师资源上有差距,但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整体评价没有显著差异(χ2=4.729,p=0.094),说明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3教育成效与建议

3.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教育部《纲要》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效。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普及至所有城市中小学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与十年前相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仅是面向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跟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而是促进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动机、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随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的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从本次调研数据看,中小学生对心理辅导呈接纳态度,心理辅导室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得到广泛普及,极大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课程表示很有帮助。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硬件设施比《纲要》颁布初期有了明显改善。相比2005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本次中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情况都有明显改善。2005年中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率仅有38.1%,全国范围内47.3%的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室。这说明近十年来,随着教育部《纲要》的颁布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广泛普及,正在逐步向深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篇2

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内容措施一、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不仅仅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高中学习压力较大,并且高中学生大多心智不够成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极易出现问题。当前,高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尤其突出。职业高中对职业高中学生来说,几乎都不是其首选学校,而是由于成绩不够等因素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职业高中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定的挫败感,感觉自己比别人“低一等”。当他们进入职业高中后,发觉教育内容大量包含培养专业技能的课程,同自己的规划差距很大,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感觉焦虑,从而形成严重的受挫感。因此,职业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思想的贯彻。

二、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辅导

作为学生,职业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习,因此学习的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习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职业中学的教学内容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教育,需要学生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习辅导,要在知识学习的方法辅导的基础上,增加技能学习的心理辅导。

(二)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因此,情绪辅导十分重要。情绪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情绪,有效控制情绪,合理宣泄情绪。社会交往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友谊,是学生多彩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社会交往辅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同学交往的方法,积极面对交往中的困惑,增强交往的能力。

(三)职业辅导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的种类繁多,加拿大编制的《职业分类辞典》把职业分为23个大类,81个小类,499个细类,共包含7500个不同职业。选择正确的职业,有利于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有利于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稳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现在就要面临自己所倾向职业的选择,因此,职业辅导在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职业辅导的内容包括职业内容的介绍,学生自身的特点了解,职业内容与自身特点的匹配,社会情况的了解。职业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的特点,提高对职业和自身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

三、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求助资源,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建立一个由学校管理层到系部级再到每个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再配合心理咨询室、校团委和学生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充分利用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辅导课有着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在心理辅导课上,老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确立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具备实用价值的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通过心理辅导课,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心理卫生知识,形成了全面的、科学的健康观,认识到了心理健康对于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辅导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以活动引出结论,更加生动形象、印象深刻,深受学生欢迎。心理辅导课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而心理咨询室解决的就是学生的个性问题。因为心理问题有其私密性,学生大多不愿将其公开,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具备保密性和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室的存在就十分有必要了。心理咨询室有着舒适的环境,再配合专业的咨询师,能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困惑,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行心理调整,达到心理平衡。

(三)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处在学校的大环境中,与他交往最多的还是同学。学生活动内容新颖,能够给人以新鲜刺激,使人身心得到享受,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就可能步入社会,多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增强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可以达到社交组织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双提高。

(四)加强家校联系,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加强和家长的沟通,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达成一致,增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职业高中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有着更多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就业问题。所以,职业高中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学质量及水平,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科文汇,2007.

[2]王小平.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3]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

[4]林崇德.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3

通过几年的探讨与实践,目前理论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都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开展心理辅导,不仅仅是要解决在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它更主要的内容应当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并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具体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促进学生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和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的不断提高。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既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独立的人格,又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正确的自我认识。客观地了解、评价自己,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适当的独立性、自信心和好胜心;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悦纳自己;认识执著追求成功的重要性,自觉克服虚荣心、自大、自卑、悲观、依赖、自我中心、拒绝自我等问题。

(2)坚强的意志。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制力、坚持性(恒心);果断沉着,当机立断;坚毅、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自觉地避免冲动性、易受暗示性、优柔寡断、顽固、惰性和随意性的不良心理特征。

(3)稳定的情绪。能自我调节情绪,用理智控制各种情境中的情绪波动,基本做到稳定而乐观;自觉地克服抑郁、厌烦、烦恼、急躁、易怒、压抑、孤独、焦虑等心理倾向。

(4)良好的品格。有健全的人格,有积极正确的社会认知,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有利他人精神和集体观念,自觉避免自私、狭隘的心理倾向。

(5)积极的心态。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信、自强;能确立适宜的目标,不断追求,争强好胜,立志成才;自觉避免消沉、失望、自卑的心理倾向。

3.训练人际交往能力:认识社会交往的重要性,乐于交往;掌握正常的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关系;在交往中积极求得进步,让对方了解或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能自觉地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故意报复、猜疑、嫉妒等心理倾向。

4.强化学习效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恰当的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能合理与人竞争,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能合理应试,自觉减轻焦虑程度等。

5.培养良好的性文化:认识自身性生理的变化及其对自我发展的价值,形成科学的性意识和健康的性心理,掌握准确的性知识,学会适宜的异往方法:能用有益的方式宣泄自我望,调节控制自我的性冲动;能自觉地抵御不良的性诱惑。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辅导,其辅导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习能力辅导;②应试能力辅导;③自我发展辅导;④人际关系辅导;⑤应对挫折辅导;⑥青春期辅导;⑦意志品质辅导;⑧情绪情感辅导;⑨休闲与消费辅导;⑩升学与就业辅导等等。

从辅导的功能来说,又可以分成发展性辅导和问题性辅导。从辅导的形式来说,又可分成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家庭辅导等。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校各种教育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所有活动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许多现象和效果更是互为因果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都应注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对全体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能充分运用心理学、心理健康学、心理咨询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机地与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从而积极有效地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心理刺激和影响,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有些地区也叫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人认为,无论名称如何称呼,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应该以传授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必须始终以心理能力训练为目的。通过运用各种适合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状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是专门开设的一堂课,也可以是在班主任安排和指导下的主题队会课。课程的内容可以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逐段、逐课进行;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主题的形式开展的活动。

3.开展团体与个人心理辅导

团体辅导是指在心理测查或调查的基础上将有基本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和其它形式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帮助这些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基础上解决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能力,个人心理辅导则是心理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一对一的、面对面的帮助、分析、训练、宣泄、矫治的过程。

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一般应在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内进行。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可以根据各学校的自身房屋建设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但是,从方便学生来访的角度出发,有几点本人认为应当认真加以考虑:①地点要有安全可靠感,即有利于学生保护个人的隐私。②室内要有亲切舒适感,即有利于来访学生放松自己的紧张和不安。③要有文化层次感,即有利于来访学生从各种摆设中得到心理诱导和启发。④要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感,即有利于来访学生对心理辅导建立信任感。

篇4

摘要:本文结合重庆科技学院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运行现状,从组织机构的建立、实现途径、评估机制等方面构建了“1235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对高校二级学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56-0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体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重庆科技学院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心理素质提升为目的,依托学院三级网络防护系统和三级心理之家建设,从平台打造、队伍培养、活动开展、制度完善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了“德心共育,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构建了“1235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1”即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2”即两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3”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三个层次;“5”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的五条途径;“2”即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两条考评体系。

一、完善一套组织管理体系,为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搭建重要平台

拥有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是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步入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重庆科技学院自2009年以来,陆续投资60余万共建9个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配备沙盘、生物反馈仪等专业设备,为心理健康教育进院系提供了专业平台。确立“学院心理专干―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成长小组长”三级工作体系,各级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学院配备一名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辅导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鼓励其他专兼职辅导员积极参与心理辅导站值班、心理健康教学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朋辈辅导力量,通过骨干带头、高年级带低年级等方式,让学生能互帮互助互学互促,实现共同成长。

二、明确两大目标,增强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社会变革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压力亦逐渐加重,导致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得不到关注,以往心理健康目标局限性日益凸显。重庆科技学院二级学院结合各自师资条件和工作重点,确定了两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方面,辅导站充分发挥学生队伍和辅导员的力量,更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另外一方面,辅导站能充分发挥三级网络防护系统的作用,通过心理普查、排查等手段,对心理危机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治疗”。

三、落实三大任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辅导站首要确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涉及的三大领域:学习、生活、生涯规划,通过日常的学习心理辅导、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等,对心理问题实现全面覆盖。其次,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三个层次完成。一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帮助其养成心理学的思维方式;二是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五大途径拓展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增强教育效果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心理危机的预防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重庆科技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各二级学院辅导站协助校心理健康中心完成心理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采取理论知识系统传授、案例教学、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活动开展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二级学院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三级网络体系作用,通过开展心理团日活动、心理班会、心理运动会、心理成长论坛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合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寓教于乐,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能力。

3.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一方面通过心理建档和每月心情温度计对学生定期进行排查,另外一方面免费为学院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心理辅导站也加强了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咨询人员培训制度等,通过团体咨询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当面咨询与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相结合,全方位服务学生。

4.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实现心理危机的防控并重。(1)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为有效预防、处理学生中因心理问题而可能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二级学院建立了“宿舍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辅导站”三级网络防护系统。信息员和心理委员要准确掌握宿舍、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异常及时上报辅导员和心理辅导站,辅导站及时上报校心理健康中心和相关负责人,通知学生家长,做好善后工作。对于学院的特殊学生群体,如单亲家庭、贫困学生、有心理疾病史的学生等进行重点监护,随时做好咨询及转介的准备。(2)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自2009以来,学院正式实施网络化心理测评,为入校的每一位新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筛查出重点人群给予重点关注。此外,充分发挥了三级网络工作体系的作用,开展每周一次心理自查,每月一次心情温度计排查工作,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定期对心理排查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回访和跟踪,建构个人、学校、家庭、社会整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3)各学院心理辅导站落实心理危机预防培训制度。一是对全院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普及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知识,使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二是对院系辅导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识别与干预能力。

5.结合实际,注重心理调研工作。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及问题进行调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理论成果进一步指导工作。如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从学生的就业心理、恋爱问题、团体沙盘游戏对宿舍关系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影响心理健康状态的因素及对策,为学校、学院制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五、两条考评体系督促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与落实

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依据定量与定性的原则,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从平台建设、队伍培训、资料上交等对院心理辅导站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心理辅导站对心理部干事、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的工作如:参加培训、讲座,心理排查工作开展,校、市级活动比赛组织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学院绩效考核和学生的量化考评中。

近年来,各二级学院通^心理辅导站平台的打造、师资队伍的培养、活动的开展,基本实现了心理活动系统化,心理测评科学化、三级管理制度化,出现了全员化、个性化和全程化的趋势,充分发挥了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义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学术交流,2008,(11):273-276.

[2]田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

[3]苗军芙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4]马B.高校院系心理辅导站工作体系初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

篇5

一、建立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业务

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且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与国外相比较短,特别是在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危机预防等多方面工作需要专家的研究和引领,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其科学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许多省市和地区创造性地统合行政和学术两股力量,建立了教育行政主管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如广东省成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依托华南师范大学,设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上海市教委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对学校心理咨询培训师进行职业化培训,依托上海市人事局下设的职业能力考试院,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依托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的评选,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实现科学高效管理。实践证明,教育行政主管和专家业务指导(主办)相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适合中国国情,效果是好的,值得广泛推广。

二、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途径,与其他途径相比,体现出更加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更为有效和直接。因此,应在进一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不同年龄分层递进、相互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内容体系和课程教材标准。目前此项工作各地已有一定探索,但还未形成公认的成熟经验,应作为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教育,包括专题讲座、校园心理剧、游戏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这些内容可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课时,同时注意到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应以活动为主,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场所和重要阵地,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主导途径,它既要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又要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识别和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例如,天津、成都等多地就已经出台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和使用管理规范,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等比较完整、功能健全的学校心理辅导室,下一步工作应进一步对心理辅导室工作标准等加以规范。

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

教研制度

按照《纲要》要求,各地各校要逐步配齐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教师配比,可参照福建省的要求,每年学校按照1:1000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如广东省自2008年开始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并设定专门资格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和个别辅导的专门人员,应切实通过有计划的轮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学校校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推动者,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应切实在校长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

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交往最多的教师,他们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切实在班主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培训内容。

其他科任教师通过各门学科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

广东省、天津市等通过培养督导型的专业心理教师(A级)、骨干型的专兼职心理教师(B级)和以班主任为主要对象的普及型的兼职心理辅导员(C级),整体加强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福建省实施了“十、百、千、万”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培训工程,即培养10名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学科培训带头人;100名以上既能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又能承担科研工作的研究型教师;1000名以上优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10000名以上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兼职教师,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制度势在必行。如天津市河西区将全区中小学按地域划分为10个学片,确定10所示范校为学片中心校。学片中心校设定专人,负责定期召集学片内其他学校的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就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就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组织观摩交流,做到教研活动常规化,教研内容专题化,教研形式多样化。同时,要求各校打破校际界限,将本校的心理健康、设备、设施、自己聘请的专家报告等资源,定期向学片内其他学校的师生和家长开放,解决了一些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可见,各地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

四、建立科研引领机制和专项督导检查

制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强的工作,其科学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有力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师的培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典型经验的示范总结与督导等多方面,都需要专业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

广东、福建、成都等省市成立了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人员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参与当地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的制定,编写相关教材,开展教师培训;上海市教委委托专业协会开展示范校评选;多地依托专业科研机构,围绕心理健康教育重大问题开展教育实验,引领发展方向。《纲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

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对地方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确保此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许多省市和地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检查多由教育行政部门自身实施,根据《纲要》的要求,今后此项工作的督导应由专门督导机构负责实施,专门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专项督导,以确保督导不走过程,切实发挥督导、检查、评价和促进工作的目的。

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

家庭、社会教育全过程

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支持性途径,要求学校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上海市教委通过广泛开展“温馨教室”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集体建设之中。“温馨教室”建设包括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和教室物质环境四个方面。在人际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平等、公正、真诚、互助,力求达到“沟通协调讲诚信,人际交往见真情”。在课堂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勤勉、笃学、活跃、宽松”,力求达到“教风学风要严谨,求索创新入佳境”。在自身心理环境创设方面,强调“自信、自尊、平和、达观”,力求达到“自我意识能稳定,顺境逆境好心境”。在教室物质环境创设方面,强调“安全、舒心、美观、宜人”,力求达到“硬件设计讲人性,环境布置显温馨”。

吉林长春市、江苏无锡市、福建厦门市等积极组织编演校园心理剧,把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搬上校园舞台,让学生自己写剧本,自己表演,自己观看,自己体悟,使表演者和观察者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得到启发,从而达到体验内心冲突,增强自我认识,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目的。

篇6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这是人生中涌动最强的时期,他们开始丢掉少年时的无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生活的开始,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去寻求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可以说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的困扰就像沸腾的水,蠢蠢欲动,如果一不留神,他们就会烫伤自己甚至伤及他人。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恶性事件等也迫使我们深入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除了校园恶性事件外,大学生自杀事件在最近几年频频发生,通过全国20多座高校36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统计表来看一看。高校校园出现的恶性事件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为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学习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大学生出现了崇尚实效,创新学习的风尚。但是随之而来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

(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双重的年龄状态,即是生物学上的成年人,又是社会意义上的未成年人。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健康:大学时期是学生情感、心智逐步成熟的时期。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他们在性意识成熟过程呈现起伏跌宕的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青春期的一些特征让大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

(4)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关,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忌、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总觉着有人在背后议论他,有的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使自己变得与他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所以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

(1)团体咨询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团体咨询形式多样,且容易接受,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

(2)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刚入学时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体制,主要内容包括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人格测试等结果,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了解自己,产生危机感。

(3)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一些不愿意和辅导员吐露心声的学生可以通过不认识的老师消除顾虑,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4)近来新流行的网络咨询。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进行在线咨询,学生可以在线预约,进行匿名式交流,更清楚更自在地表达自己的郁闷和苦恼。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例如资金的到位情况,设施配套的情况,专业队伍的建设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例如高校里面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的程度,监管力度的不到位等。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辅导员的参与。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巨大潜能的群体,他们是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说十分了解,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解决大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有利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第一层:服务网络是有学校组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机构成员有学校的专家人员组成。一级心理健康网络统筹规划,制定总目标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咨询。第二层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组成的院系服务团体。它包括各班级的辅导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和团委相关人员。第三层由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的作用。他们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巨大工作潜能的群体。

2.有利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面对高校出现学生出现的逃学、厌学、焦虑现象等问题,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在职务还是素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相较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而言,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辅导员可能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然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这一亲和力优势是任何专家咨询者所不可比拟的。此外,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加熟悉,与应届大学生相比年龄稍长,因此在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方面也更加有利,这是深入学生心理的关键所在。

1.高校定期给辅导员参加心理培训和讲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辅导员都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试。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指导,大学生很少主动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而在与辅导员的接触过程中却能够表现出真实的心理困境,辅导员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不需要达到心理专业咨询师的级别,然而心理障碍的一般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是应当有所了解和运用的,这对于辅导员心理干预效果的提升极其重要。可见,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表现为基础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工作,只有切实理解心理咨询的实施原理及其结构构成,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心理干预工作的展开也应切实做到因人而异,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活学活用,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2.高校辅导员设置的针对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所院校都其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辅导员应该熟知自己所在专业的文化氛围,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一般是院系内选拔出的优秀研究生或是毕业生,对于院系内的学术开展以及学生专业背景都相对熟悉,从心理共性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心理辅导实施方法及内容选择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突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与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相一致。

3.辅导员和学生自然性接触产生较强的亲和力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辅导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相比,没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技巧,但是他们自然地和学生待在一起,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其亲和力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首先接触的是辅导员,他们愿意和辅导员交流,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的主动性。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及时反馈给学院,及时反馈给家长,就可以为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方法,争取更多的时间。从开展形式方面分析,大学生和辅导员朝夕相处甚至同吃同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并且是随时随地的,活动组织、班会甚至是简单的对话都可成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有着较强的人性化和灵活性特征。

4.辅导员所具有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人生目标的迷失,在郁闷、迷茫中苦苦寻觅,面对挫折无所适从等。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辅导员天天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虽然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是现实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并非盲目实施,也需要形成必要的心理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常规工作中。

作为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指导者,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品质形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由于不同专业能力的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定位方面显得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在常规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优化自我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

2.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常见的方式主要有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以及主题班会等,其中教育讲座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从讲座类型方面分析,适应性讲座较适合大一新生,而人际关系讲座则更加适合大二学生,至于就业心理讲座无疑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有效心理洗涤。从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来构建对应的主题班会,并针对学生的情绪状况予以引导和干预,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就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心理过程进行分享,这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辅导员指导下团体辅导的展开能够更好地端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形成更加完备的自我认知体验,优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在工作中要体现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性。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应当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视为必要的实施方向,突出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层次性,其中危机干预能力是初级培训的内容,预防性能力是中级培训的内容,而心理咨询与实践则是高级培训的内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从连续性、层次性以及系统性方面得以体现,这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4.建立积极有效的制度保障。

篇7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心理活动课程化;心理辅导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2012届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高三全体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以便合理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一、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高三年级20个教学班级,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3份,调查采用的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专业的心理老师按照程序规范施测,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二)我校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863分有效问卷的处理,高三学生MSSMHS各因子的检出情况由大到小的排列情况是:学习压力占83.7%、焦虑占74.3%、情绪不稳占71.6%,适应不良占59.6%,抑郁占57.2%,敌对占48.8%,偏执占44.9%,心理不平衡占38.3%。以检出率70%为界,我校高三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学习压力、焦虑和情绪不稳。

二、具体措施

根据测查结果,为了让高三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调节焦虑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高考和生活,我校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工作。

(一)利用“心理团体辅导”,将心理活动课程化

“心理团体辅导”按功能可分为“成长性团体辅导”、“训练性团体辅导”和“治疗性团体辅导”。“成长性团体辅导”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形式,在学校教育中更受关注。通过“成长性团体辅导”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将“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课纳入课表,将其课程化,以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成长性”辅导以及调节性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年来按照我校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规划和设计,高三每个班隔周一次心理课,课程的主体内容大概一致,只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班进行适当的调整。

根据学生在高三阶段的学习进程,我们按专题进行安排,一般将高三全年设计成5个专题,每个专题分成2-5个课时,每一课都有独立的主题,有些主题为了讲求时效性,会以讲座的方式开展。我校在设置高三的心理课程是会根据MSSMHS的调查结果有所侧重,具体安排见下表:

(注:我校高三年级每4个班级为一个级组, 20个班级共5个级组)

(二)开设以积极心理理论为基础的健康专栏宣传

我们在常规校园心理报《心生活》中专门针对高三开设心理辅导专栏,内容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给我们的学科带来了积极的理念,我们正是通过积极心理知识的渗透,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高考,对待生活,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自身的优良品质,并促使学生能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利用“德育沙龙”与班主任积极沟通

我校“德育沙龙”的开展,解决了班主任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正好利用这个平台,与高三的班主任进行积极沟通,共同讨论一些需要及时关注的问题,可以全面地做到班主任及心理老师之间良好的沟通。

(四)利用家长会,做好家校联合互动

在调查后的随机访谈及课堂的交流中,发现学生部分的压力及人际方面的困扰来自家庭。所以在家长会上,我们会通过现场解读及分发《高三心理辅导之家长读本》的小册子,让家长了解如何通过日常的交流,给孩子减少“家源性压力”。许多学生都反馈说,,参加家长会后的父母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能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和沟通了。

(五)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

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普遍性,也有其个别性,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高中,因此,我们会安排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于周日——周四的晚修时间值班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每年在临考前的4月和5月,我们会把更多的预约安排给高三年级的学生,这样就可以更多地关注和解决临考前高三学生的心理困惑。

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仅关系到高考,更会影响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我校目前正在进行高中心理健康辅导校本课程的探索,其中,对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正是我们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容。“生本”的教育理念,将会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07-03

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1]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全面运作阶段。而当前,我国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存在从业人员整体数量不足、专职人员少、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困境。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困境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多数中小学来说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都不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一些调查发现,第一专业为心理学的仅有18%,教育学(包括教育管理、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等)的有22%,其余的均为学科教育(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等)[2],因此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业之初都进行过相关的短期专业培训,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缺乏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有调查表明,只有38.7%的教师经常为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41.9%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15.1%的教师经常为学生或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心理教师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与中小学校不重视教师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足有关,有些学校认为教师们在师范学校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对于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而言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必要再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学校真正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很少。因为缺乏充分有效的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足,导致多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较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开展教研的动力和氛围,教育科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在中小学能够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缺少必要的教育科研时间;管理者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往往只趋向教学成绩,科研能力经常被忽略。另外,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他们很难组建成教研团队。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较弱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发现,只有15.8%的教师有市级及以上立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项目,30.5%的教师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得奖,22.9%的教师的个案辅导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7.2%的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3]。教师教研能力的高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一定影响,新形势下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与以往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较大差异的,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多数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专职心理教师占总数的11.8%,其余均为兼职,有的甚至身兼数职[3]。一些学校为满足开课和检查的需要,经常安排一些非专业人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安排到其他岗位去工作,有的教师因为其他工作做得不够好而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岗位不稳定,队伍流动性较大,导致心理专业毕业的许多教师不愿意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规划,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成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构成

(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评估或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开展数据分析;两个月内制定教育、辅导和干预的实施方案;每学期负责组织1~2次全校性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专题讲座;中小学心理教师要不定期地给中小学生做心理辅导[4]。要完全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应该熟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理性情绪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理论与辅导技术;应该熟悉心理辅导课的设计方法、心理测量技术、个别心理辅导技术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其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包括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与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能够运用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基本治疗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够恰当干预心理危机,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再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测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建立档案的能力,能够准确运用基本心理测量工具和其他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能够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准确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描述、分类并建立档案。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研究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题研究的能力,二是个案研究的能力。心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工作过程和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这就需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反思、创新和研究能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资料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5]。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一)集体培训

集体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

(二)菜单培训

菜单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和周末培训,菜单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集中培训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另一种比较松散的周末培训是教师平时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到培训机构或网络上接受培训,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而菜单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像看谱点菜一样选择受训的内容,把各个阶段的培训尽可能地衔接起来,使得培训与培训之间具有“阶梯累进”的效果[2]。

(三)个别督导

个别督导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依据心理教师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师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个别督导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工作坊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热点难点问题研讨相结合等。专家在督导的过程中要敏锐察觉教师的状况,当教师感受到专家是真正能帮助自己的人时,信任开放随之而来,双方才能因此产生建设性的互动。在个别督导过程中,专家更容易发现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根据他们专业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成长记录研究

成长记录研究即借助于辅导理论,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因此是一种自我反思与实践研究,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有助于向专家型教师发展[3]。心理教师成长记录研究是基于反思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依据教师的工作背景、知识和能力等因素来理解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方法有效时,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当方法无效时,教师会寻求专家或同行的帮助,从而学到别人的有益工作经验。成长记录研究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工作反思研究过程中使心理教师各方面素养得以提高。

(五)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自由团体,教师之间基于一定的问题或情境展开交流、沟通、协作,教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实践知识,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目的的非行政性组织。考虑到每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的人数较少,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主要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本校各科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组成,他们之间交流、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与渗透的问题;另一种是基于同行的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各地的心理教师通过网络或定时的教研活动来组建的自由学习组织。学科学习共同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问题为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内容,教师相互间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与实施、学生个案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讨等内容。

(六)案例交流

案例交流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收集和汇编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性的案例,通过一定的交流平台提供给每一位教师共享,实现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心理教师对工作过程中经历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事件捕捉的记述,对其他教师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心理教师通过案例能够对自己不熟悉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或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2]14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动态改革,2002,(21):1-4.

[2]张贝玉.“兼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4):15-17.

[3]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15-18.

[4]粤教思[2008]83号.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

篇9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辅导的本义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朋辈心理辅导指同辈朋友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有学者提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内容主要以促进同学的积极改变和自我成长为工作重心,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传递与辅导作为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的核心内容,本文认同采纳此观点。

本文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可理解为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的组织指导下,通过招募、选拔和培训校内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实践感兴趣的学生,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互助等工作,例如积极关注反映同学的心理健康动态、帮助同学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就业中的心理困惑等。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及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手,主要包括各班级心理委员、校系各级心理部学生干部以及学校心理类社团成员。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1.存在两极分化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差异大,有些是高考失利的优等生,有些是中职学生春季招考生,有些是拥有地利的高中后进生,极个别又是文、体、艺特长生,中学阶段教育背景的差异致使学生在心理成熟水平、学习心理上都出现两极分化,好的同学学习积极、成绩优良、目标明确、全面发展,心智成熟、独立,能够有条不紊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部分同学学习懈怠、成绩不良、浑浑噩噩、业余时间都用于游戏、睡觉等无意义的事情,没有人生规划,心智不够成熟,遇到问题多采取逃避态度,怨天尤人,毫无责任感。

2.团体差异显著

有调查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存在以下特点:

性别差异:高职院校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好于女生,男生在人际关系、个性素质等方面强于女生。

生源地差异:高职院校中农村生源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生源的学生得分,表明农村生源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表现出更多自卑感,更易心神不安。

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高职院校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调查因子上得分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表现出自卑和心神不安,体验到更多苦闷、焦虑的情感与心境,对事物存在较多的害怕与恐惧感。

3.常见问题集中

有调查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检出率相对较高的心理问题集中在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三个方面。

三、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现状

1.朋辈心理辅导员知识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包括心理委员、心理协会成员等,他们与本科院校同类人员相比,知识结构多偏重理工科、技能的学习和操作,人文及社会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即使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浓厚兴趣,经过专业老师的培训,也很难达到综合类本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更不能与心理专业学生的心理辅导技能相比,因此给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带来客观困难。

2.朋辈心理辅导员缺乏系统培训

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心理专业师资力量、编制的有限,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也需要一个申报、论证、审批的过程,最终导致朋辈心理辅导员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专业学习、实习实训,零碎的业余时间培训和薄弱的知识基础也为系统、专业的培训目标带来现实困难。

3.朋辈心理辅导对象心理特点明显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极分化、团体差异、常见心理问题集中三个方面,因此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应明确目标和努力方向,考虑适合高职院校现实特点的辅导方式和活动。

四、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建议

1.合理定位角色,明确工作重心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员来自各班级,分别住在不同宿舍楼,因此应实现及时反映班级或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的功能,提供相关信息协助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开展咨询、辅导工作。另外,可以积极发挥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强等优势,在心理专业老师指导下针对性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内容、创新团体训练活动形式、开展趣味交流互动活动,吸引同学关注和积极参与,使朋辈心理辅导有效实施。

2.创新宣传形式,巧妙编排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以理工科内容和实践技能为主,需要加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同学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欣赏自己、明确奋斗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同学树立自信,了解适应新环境技巧、懂得人际交往艺术、养成健康的休闲习惯等,将宣传内容巧妙编排,例如用幽默漫画、短篇故事、名人轶事、问卷互动、典型案例、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展播等形式,通过校园宣传栏、网上心灵社区、主题班会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吸引同学们关注、学习、理解、领会、运用,潜移默化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技巧和技能,有效实现朋辈心理辅导。

3.加强纵向指导,以经验助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员本身也是学生,与其他同学身份地位相同、情感体验相同,遭遇环境适应、学业困惑、情感受挫、就业压力、人际交往敏感等大学生普遍心理困惑具有普遍性。高职院校应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纵向交流活动,由高年级朋辈心理辅导员向低年级同学现身说法、答疑解惑,分享交流亲身体会、成功经验或是失败教训,对低年级同学来说是重要启示,可以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及学习环境,与同学愉快相处,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确立就业目标并积极准备,掌握成功经验及方法,吸取失败教训,避免走弯路,朋辈心理辅导有效实施。

4.加深横向交流,以互助促自助

朋辈心理辅导员本身也是学生,与同年级学生学习内容相同、年龄相当,具有阶段性相同经历,从而会产生相同的心理困惑,朋辈心理辅导员可根据自身情感、心理体验预估同学可能会有什么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导向组织开展同年级同类心理困惑同学线上(心理论坛、QQ群)或线下交流会,加深横向交流,方便有相同心理困惑的同学相互倾诉、相互安慰、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减轻焦虑情绪;交流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提供相应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支持,激发同学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解决自身问题,帮助同学们实现互助、自助,达到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实施。

5.双线并进,团体训练显实效

团体训练是朋辈心理辅导常用方式之一,根据功能有完善型(提升团体领导能力等)、发展型(培养团体心理调适能力)和矫正型(解决团体轻微心理问题)三种,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适合采用完善型、发展型两类训练双线并进的形式,促进朋辈心理辅导有效实施。

完善型的团体训练适用于朋辈心理辅导员对自身团队或其他学生干部团队开展,设计系列训练课程,包含不同主题的若干单元,不同单元在内容、形式、难易程度体现循序渐性。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主动参与训练,学会表达自己、与成员交流、体验和反思,提升组织协调力、创意策划能力、管理执行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实现自我完善。

篇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

心理健康作业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具有其独特的作用,目的在于与学生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帮助高中学段学生的心理困扰,是心理健康教育延伸方式,心理健康作业运用恰当对高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作业运用

对于其他科目而言布置作业是再正常不过的,布置作业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巩固、练习、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而对于心理健康课而言似乎没有这样的必要,其实不然,心理健康课因为课程的特殊性,所以在布置作业的内容上也就和普通的作业不一样,当然心理健康作业的作用也就具有了自己的意义。

1.心理健康作业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团体辅导、个案咨询等形式达到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这些形式对于主动愿意表达的学生很有用处,但是对于内向又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学生而言似乎成为了一种形式。而心理健康作业的作用在这个时候显得更为重要。

1.1心理健康作业是心理辅导的延伸。心理健康作业的布置目的是了解学生最近一周的状态或者自己对于自己、外界的认识,当学生愿意写出自己的状态或者看法时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有助于早期解决学生的问题,由此心理健康作业是心理辅导工作的延伸。

1.2心理健康作业保证每个学生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心理老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对学生所表达的内容保密,心理健康作业的布置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样的,对于内向而又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会让其他的学生觉得自己不正常,保护了部分学生的私隐性。

1.3心理健康作业是学生宣泄一种方式。学生宣泄抑郁、压力可以通过运动、交流等其他方式宣泄掉自己的压力,有些时候不能排解掉所有的情绪,又不想影响到身边的朋友,通过心理健康作业将自己全部的负性情绪宣泄出来,同时也能获得专业上心理辅导,以调整自己以最佳状态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

1.4心理健康作业的沟通作用。当我们与别人面对面的交流时有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或不敢表达自己,当与一个能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或态度时我们往往会比较放松,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想法,而心理健康作业恰恰有了这样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这项作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讲述自己遇到的问题,不会压抑自己的想法或情绪,以文字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沟通,使学生找到“笔友”的感觉。

2.心理健康作业的内容设置

对于高中生而言本身课业负担就已经很大,布置心理健康的作业如果布置的不合理就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以在布置作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心理健康作业布置的量和平率不能太多和频。心理健康课本身也就是一周一节课,所以作业也相应为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会觉得这项作业对自己有压力,可以将作业放在周末时间完成,交作业的时候不会出现学生交不上来作业的情况。

2.2心理健康作业的内容上让学生有话可说。心理健康的作业内容可以与授课内容同步,当然也可以与授课内容分离作为了解学生状态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布置作业时不明确作业的内容,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只要是和自己有关的作业均可,这样学生可以有话说,当然作业相对而言也会完成的比较好。

2.3心理健康作业的字数不限。作业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都是负担,不管是什么作业,所以在布置作业时要与学生讲明作业字数不限,当然如果一个字或者词可以反映自己一周的状态都可以,就算作一次作业。

2.4心理健康作业形式不限。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往往都是大段的文字或者练习,而形式不限的心理健康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

3.心理健康作业的批改注意事项

学生交上来的心理健康作业需要专兼职心理教师的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的事项。

3.1诱导学生有话可说。刚开始布置这项作业时很多学生不知道写些什么,所以开始的作业可能没有什么话可说,有时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当面对这样的作业时首先需要鼓励学生能完成作业,同时询问学生最近过的如何,如果你对某一个学生印象深刻,可以在评语中写下自己对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觉得老师在关注他,不会觉得陌生。如果学生过的不愉快就需要问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的鼓励加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有话可说的欲望。

3.2态度诚恳感动学生。看到学生的作业时不论内容长短,是否真实反映自己的生活都要相信学生并认真地回复学生,多鼓励学生。发现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用红笔标出并将正确的字写在旁边,当学生看到满满的红笔留在自己的几个字里时,学生会发现教师是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业的,教师的认真会让学生钦佩,同时也会受到感动,下次也会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作业,当然也就会在今后的作业中说说自己的状态,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如果学生一直作业都是几个字或者一句话也不需要生气依然需要做到的就是耐心的引导,最终会感动学生的。此时的心理健康作业就会发挥自己真实的功效,也就是布置心理健康作业的意义所在。

3.3遇到学生询问竭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的作业中会提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论任何问题只要自己能帮助的都需要竭尽可能的帮助,帮助不了的可以给出自己的意见供学生参考,这样学生才会发现老师是能够帮助自己的,当然也就放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秘密和想法,才能解决学生真正遇到的困惑或问题。

3.4学生的求助专业对待。在学生的作业中会出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困惑需要帮助,此时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事情很大或者严重可以请学生当面咨询,如果问题较为简单可以继续通过文字的形式予以建议帮助学生改善目前的状态,既能保护学生的“面子”问题,又能帮助学生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