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意识和法治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制意识和法治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向了前沿阵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不仅体现执政党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想,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改革和转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重大改革和转变。其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三个文明建设本身无不包含法治的内容,物质文明建设涉及到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到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法律法规的健全实施以及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更是一个法治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市委提出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这个特色重要内涵包含了依法治市,因此普法依法治理正是处在三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上。第三,“两个率先”给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赋予了新的任务。江苏提出要在全国实现“两个率先”,XX提出要在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当前我市正处于关键发展时期,发展需要稳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带来一定的社会震荡,国企改革进入冲刺阶段,下岗失业人员增多,民营、外资投资经济活跃,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以及城乡结构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矛盾、各种价值观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将互相激荡,这些都要靠法治谋全局。所以实现“两个率先”,法治要领先。
在这些大背景下,对我们具体组织者来说,必须重新审视普法依法治理的思路和途径,理性地分析其中的变化,找准其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才能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一是内涵上的变化。从普法到法制的实践,从法制实践到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从依法治国的实践到建设政治文明,法治的内涵不断丰富。在当前政治文明的概念下,党的依法执政、人民当家作主对和法律至上观念的树立、权力的制约、诚信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人权的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等已成为普法依法治理的实施原则和实质内容,因而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现代法治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以往的那些重条文宣传、轻理念启发,重义务说教、轻权利宣传,重法律常识教育、轻基本理论学习的做法亟待改变。
二是方式上的变化。在现代条件下,传统的“教导”式的普法形式正在被日益发达的新闻媒体、网络媒体等现代方式以及群众性法制文化活动、社区民主自治活动、社会矛盾调处活动、法律进社区活动等群众参与式、互动式和自我教育式等方式取代。如何把普法有机地融入公众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去,被公众普遍欢迎和接受,使其体会到学法的乐趣,理解法治的真谛,拥有法治精神,从而达到普法的真正目的,在这方面我们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是措施上的变化。党委、政府对普法依法治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部门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大大增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日益紧密,要求融合在决策、公共管理行为、制度机制建设等具体实践中并使之公开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在措施上要明确具体,仅靠以往那种发文件、开大会、考核验收等措施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显得难以奏效。
四是组织机制上有缺陷。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模式不一、且为虚设,就我们XX而言,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虽设在司法行政部门,由其承担着普法依法治理的组织、协调、指和督促职能,但在具体工作中受到许多制约,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现实中凡是争取到党委、政府支持的,这项工作就开展得好些,相反,这项工作平平淡淡,甚至无声无息。这样的组织机制其核心问题是机构的责权利不统一。
五是工作发展上不平衡。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普法依法治市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有些区县依法治理工作有了规划,但缺乏保证措施,在如何落实依法治市工作的方式和有效途径方面缺少深入研究;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在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方面做得还不够,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仍然存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比较薄弱,普法仍有死角,“全民”和“全面”的普法要求难以达到。
面对上述的五个薄弱环节,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推进XX市普法依法治市的进程:
一是要廓清思路,明确普法依法治市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深化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培育全社会思想、执政为民、权利义务观念;围绕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指引、评价和保障作用,努力推进“诚信、安全、有序”的城市法治化进程。逐步实现我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二是要以人为本,提升人人知法守法和各方依法办事的意识与能力。突出法制宣传的重点对象和内容,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市民尤其是领导干部、公务人员的民主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加大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力度,形成崇尚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实现法制宣传教育的规范化。培育现代法治理念和思维方式,塑造城市法治精神。巩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发挥法制宣传队伍骨干作用,整合社会法治资源,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紧密结合公民和组织的社会实践,开展多样化的、立体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扩大法制宣传覆盖范围;积极总结创新,抓好依法办事的典型单位和个人的宣传工作,弘扬知法懂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城市法治精神。
篇2
【关键词】高职职业教育 法律意识 现状 对策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律、法规、法律关系的反映形式,表现为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行为,包括法律心理、法律知识、法律态度和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才能很好地守法、用法、护法,从而担负起国家法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认识水平普遍不高,往往认为道德比法律重要,高职学生也不例外。根据权威人士2010年问卷调查显示,有65%的学生认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在被问及“你大多数时候以什么标准评价事物”时,有78%的学生评价标准是“公共道德”,只有22%的学生评价标准是“法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够成熟、大学生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反应敏感、关注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重大法律事件,常常成为他们议论的热点问题。但受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喜欢就事论事,缺乏动态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导致思想和言论偏激,行为易走极端。在接受调查的高职学生中,有95%属于“90后”。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对于当今中国权与法的关系,选择“权大于法”的学生占43%,他们认为当官的人、有钱的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甚至有35%的学生认为“中国是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还远远不具备法治国家的条件”,“法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大学生对法律态度漠视。普遍大学生认为:我不违法,偶尔犯点小错误,没什么,法律与我无关;对法律不是一种敬畏,而是一种漠视的态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原因,它与学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虽然我们开设法律课,但没有把它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技能:即自我保护能力;法律频道天天在上演着:大学生被伤害或伤害着别人的事件,这不能不令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深思:学生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大学生对法律信仰缺失。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他是社会公众崇尚法律的情感,激发起他们对法律高度认同的热情,最后将法律作为整个社会所信仰的对象,从而以社会公众内心的原动力支撑起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作为大学生造成法律信仰缺失原因有多种,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尽管现在法律在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但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无论是程序法还是实体法都是如此。实际上越完善的法律越有缺点和漏洞,所以才有法律的解释和补充。如民事诉讼法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难”不只是被执行人的拒不接受执行,而是现有立法的不完善让其可以不接受执行;如法院是否可以依职权宣告破产问题、强制清算问题等都是急需立法所要解决的。那么当大学生遇到如此的问题就会感到困惑和迷茫,而无所适从。
二、建议方法
终上分析,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亟待解决,现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主要是通过法律课的教学进行的,即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疲于赶进度,只能简单罗列、堆积知识点,忽视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培养和教育,忽视了引导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将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等同于法律知识的多寡,结果是教师讲授的法律知识不少,但学生只是记在笔记里、划在书本上,并未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对法律“知而不信”,大大削弱了法律教育的效果,要想改变,可采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推理和辨析,将理论、案例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模式。如中央二台普法栏目剧就是一个很好的普法栏目,既有故事情节又有法律知识的普及,教师不妨讲一些基础知识之后,有意识的将案例植入教学中,我想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已将法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二)学校设立普法宣传栏,定期更换,专人负责,给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的环境
篇3
一、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政治课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效果。根据政治课的具体特点进行道德教育教学时,可以动员学生联系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实际,认真思考、提出和讨论社会焦点、 热点、疑点问题,发表解决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h,让学生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性的控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等道德评价标准,教育学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意识,并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习惯,积淀为能量,锤炼为品质,使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充满正能量。
二、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加强政治课的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应秉持信任学生、锻炼学生的理念,适度开展课堂及课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促进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性的实施。教师要革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高效、实效的道德教育方法。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办墙报、举办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实现认知性德育与活动性德育的有效结合。
3.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适合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慰问老人,让学生体验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道德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的瑰宝,在它的影响下,不仅出现了无数仁人志士和风流人物,而且凝结出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这些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社会的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如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表明每个人都要保持高尚的风格, 不做任何有损于他人、有损于国家的事, 为祖国做贡献, 这是人生最大的价值, 也是高尚的价值;孟子的 “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还有“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品德;以及“受人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将这些名言警句有机地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 渗透到所讲授的政治知识中, 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思想保障。在当代,公民意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启蒙和发展公民意识的黄金时期。政治课作为中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阵地,在公民意识培育中有其独特的先天性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存在着一些问题:轻视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性;缺乏对公民意识培育方法与内容的创新;唯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等。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养成坚定的国家认同,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同。
五、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当前,我国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消极心理问题突出;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德行;学校教育重应试轻素质;社会教育重形式轻成果;家庭、社会、学校缺乏合作等等。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育,必须改变观念和教学方式,以中学政治课为切入点,结合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可以采用主题演讲、讨论以及知识竞赛等方式,实施法制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并对各种形式开展的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评比,对于提供法律素材以及对法律案件剖析细致的学生给予表扬,形成对学生的激励机制,鼓励其他同学在下次的教学中能够有良好的表现。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法律意识。
六、实施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篇4
一 当代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困境
1.网络普及对当代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冲击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比例是74.5%。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2012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由此看出,如今社会已经是网络社会,网络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作为网民中规模较大的职业群体,高职生的互联网普及率也处于高位,网络的普及对于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产生了巨大冲击,具体表现方式如下:
第一,通过网络影响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冲击着学校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网络是公众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和传播的信息对信息接收者具有教育感化的功能。大学阶段是高职生“三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法律意识和“三观”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两者关系密切,互相影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给高职生以不同的教化结果,积极信息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消极信息导致学生积极向上的“三观”受到弱化,不利于正确“三观”的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冲击。
第二,通过影响高职生的思想冲击着法律意识的培养。在网络平台上,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信息接收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理论。高职生正值青春年少,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由于涉世不深,对有些问题的是非鉴别力不强,宣扬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思想观念的网络信息极易侵蚀着学生心灵思想净土,从而冲击着其法律意识的培养。
第三,通过影响高职生的行为冲击着法律意识的培养。高职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是虚拟平台,人们进行网络行为需要付出的成本较低,规范网络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加上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弱,导致学生养成自由、不受约束的网络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严重影响着法律意识的养成。
2.当代高职生自身因素制约着其法律意识的提升
第一,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高职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体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感觉法律难学。从总体上讲,和本科学生相比,高职生的感性形象思维较好,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而理性抽象思维较弱,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感觉比较吃力。法律知识具有系统理论性、思维抽象性、逻辑严谨性的特点,大多数高职生感觉法律知识难以领会和掌握。(2)自我约束力不强。相较于本科生,高职生的主动求知欲望较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网络背景下,网络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通过网络传播大量有趣的信息锁定着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学习精力,加上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不强,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高职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法律知识积累有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的办学精力主要集中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上,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时间基本上被专业课学习、实践所占据,没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导致法律知识积累有限,而有限的法律知识直接制约着法律意识的提升。
第三,法律实践活动甚少。意识的养成与强化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实现,进行法律实践活动是培养高职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受制于种种原因,高职生无法开展相关的法律实践活动。主要原因有:(1)高职生自身没有法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法律技能,无法为开展法律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支撑。(2)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关法律实践活动的平台。为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宗旨,学校一般将学生安排到公司、企业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实习、实践,加上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等各方面因素,几乎没有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实践活动。
3.师资力量无法适应网络背景下高职生法律教育教学的要求
目前,承担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师大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有的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没有接受过真正、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的训练,这影响到他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以及法律精髓的把握,进而影响到法律知识的传授,最终影响到法律教育的效果。在网络背景下,快速的信息传播速度要求法律教育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法律嗅觉,迅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充分掌握最新、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制资讯,准确解读重大法治事件,正确宣传法治精神。然而,这对于大部分承担法律教育任务的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4.法律课程建设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律课程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仅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无相关的具有普及性质的法律课程,仅依靠这个课程涉及法律内容,很难担当起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的重任。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对法律网络课程建设重视不够,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建设现状难以满足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需要。在教材的选用方面,学校选用的法律教材存在着专业性有余而可读性不足的情况,缺少具有权威性、普适性的材。
二 当代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路径探究
探究高职生法律意识的提升路径是关系到提高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职生综合法律素养的重要课题。 要提升高职生的法律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法、知法、尊法、守法和用法;教师要懂法、会教法,努力扮演好教育引导者和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学校要占领网络法律教育主阵地,完善法律课程建设,提高法律教育教学效果,强化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1.高职生:学法·知法·尊法·守法·用法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升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高职生自身因素是内因,它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升其法律意识的关键。因此,要提升法律意识,高职生必须做到:(1)学法、知法。学法、知法是前提。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学习媒介和平台主动学习与自身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积累法律知识,为守法、用法提供前提。(2)尊法。尊法是境界。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树立法律权威是法治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应当达到的境界。高职生应不断学习法律知识,自觉养成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提升尊法境界。(3)守法、用法。守法、用法是要求。高职生学法、知法的最终目的是将自身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之内,自觉遵守法律,正确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去分析、解决所面临的法律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应当通过科学的方式和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法、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学习主体地位,最终达到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素养的目的。
2.教师:懂法、会教法
在提升高职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教师担当着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为了胜任此角色,法律教师必须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经过法学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法律思维方式的专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深入领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刻理解法律精髓,才有可能把自身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充分传授给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法律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以及毕业求职中所遇到法律问题。要确保法律教学团队的高水准,学校要严格法律师资准入制度,加强法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与教育反思实践等活动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网络背景下,法律教师必须紧跟信息爆炸的时代步伐,第一时间充分了解和掌握当下发生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制新闻和法制事件,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恰当的时间及时向学生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学生法律素养,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3.学校:占领网络法律教育主阵地、提高法律教育教学效果、强化法制宣传教育
第一,有效占领网络法律教育主阵地。在当今,网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具有最新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最便捷的途径在传播着信息。从教育层面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全新、广阔的教育空间,是重要的教育主阵地,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在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因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网络法律教育空间,有效占领网络法律教育主阵地,牢牢掌握法律教育的主动权。
第二,进一步完善法律课程建设,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法律教育教学效果。(1)完善课程设置。关于法律课程,目前高职院校一般是每个专业只开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如建筑类专业开设建设法规,酒店管理类专业开设酒店法律法规等,这些课程只是面向特定专业的学生,辐射面窄,普及性不够。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开设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还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设置教育辐射面广、普及性强的法律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必须紧密联系高职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以及毕业后求职所涉及的法律问题。(2)规范教材的选用。所选用的教材应当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自编教材。(3)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在网络普及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法律网络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法律教育教学效果、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律素养、提升法律意识的意义凸显。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法律网络课程建设,丰富法律教育教学途径,拓宽法律教育教学平台。
第三,持续有效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当前,充分利用网络等方式持续、有效地对高职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高职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法律素养,提升法律意识。在网络背景下,为了提高对高职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性,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时间。(1)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在校园范围内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使广大学生了解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宪法观念,尊尚宪法,树立宪法权威。(2)利用各类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纪念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专题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和宣传月活动。通过专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应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制作校园广播法治新闻播报与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建设固定的校园法制宣传栏与建设专题普法网站相结合。在现代化教育方式中,通过通信设备向学生手机发送法制教育信息是网络背景下对高职生进行法制教育最为有效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教育内容丰富、接收阅读方便、接受教育涉及面广等特点,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篇5
这次全区政法综治工作会议是在深入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区三级干部会议精神,掀起百强攻坚新的形势下召开的。刚才xx书记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对我区去年的政法综治工作作了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回顾,客观分析了我区政法综治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法综治工作。同时,表彰了一批政法综治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会议开得很好。
过去的一年,政法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帮助指导下,忠实实践“*”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区“12345”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实施打造平安城区工程,深入开展“三打三防三创”活动,抓创新、争一流,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可以说,去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社会政治大局能够保持持续稳定,与政法机关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与大家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区广大政法干警和奋战在政法综治一线的各级领导干部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经济要发展,稳定是前提。做好新一年的政法综治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关于政法综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xx同志已经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
全面加强政法工作,进一步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是贯彻*大精神、践行“*”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政法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每一项工作,都同“*”重要思想的要求密切相关。通过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就能有力地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不断铲除其借以滋生的土壤,就能有效地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通过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切实保护人民生产财产安全,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能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法综治部门要自觉而坚定地把“*”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到政法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增强做好政法综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具体来讲,必须增强“三种意识”。
一是增强忧患意识
去年,我区的政法综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较多,一些地方社会治安面临的压力还相当大。特别是要实现创建平安城区这个总体目标,还有许许多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对此,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敏锐性、警惕性和前瞻性,确实做到警钟长鸣,有备无患。广大干部一定要坚决克服松懈情绪,克服工作一般化倾向,抓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只争朝夕、刻不容缓的紧迫感,用创新的思路、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毅力、过硬的措施,加大“打防”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增强大局意识
政法综治工作职能多、战线长、任务重。只有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协同作战,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取得最大的工作效能。要强化党的观念,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政法委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是党对政法工作实施领导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工作渠道,代表党委领导政法各部门。政法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自觉把政法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重大事项、重要案件和事件,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向党委、政法委请示报告,自觉接受领导。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大局,政法工作也不例外。政法部门要围绕“三干会”和“两会”确定的目标创优服务,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政法委要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支持政法部门依法行使职权,为他们搞好服务。
三是增强执法为民意识
政法机关必须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强化“宗旨”意识,在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上下功夫、见成效。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法工作,继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保证各种执法规范的进一步落实,进而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进一步树立政法综治工作新理念
*年我区的政法综治工作要始终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重点做好三个“创新”。
一是思想观念的创新
稳定工作具有全局性、广泛性,必须克服狭隘的、片面的稳定观,树立全面的、整体的稳定观,把维护稳定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有效地改善社会治安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文化环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是工作方式的创新
政法综治工作是一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动态性很强的系统性工作。做好此项工作,必须在工作手段和方式上有所创新,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予以继承和发扬,对不适应形势的工作方法要及时改进,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方法、途径和经验。要强化对现代化手段的开发和运用,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使用力度。比如,做好治安防范工作要在人防、物防的基础上,提高技防的科技含量,逐步建立现代化的防范体系。
三是机制的创新
刚才,国斌同志在工作报告中讲到,今年要建立、完善和实施“六大机制”。我们说,一个好的工作想法、好的工作方式,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或机制作保证,那么,再好的想法和工作方式也只能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失去实际意义。为此,要紧紧围绕今年全区政法综治工作目标和任务,按照全区三级干部会议精神要求,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建立能够保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不断实现政法综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进一步推进政法综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我们提出要进一步打造“平安城区”。同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政法综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一是提高效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要把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工作的重点,克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一般化的工作态度,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政法干警既要到决策落实好、工作成效大、群众评价高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勇于到群众意见大、决策落实难、工作进展慢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二是坚持打防并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要紧紧围绕创建“平安城区”工程这一目标,落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加强对敌斗争,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继续深化与“”组织的斗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积极预防,妥善认真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多种实现形式;依法打击经济犯罪,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是围绕创建平安城区,切实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稳定社会治安的根本措施,是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今年,我们要力争在建立健全基层综治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三种机制。
基层创安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加强街道综治力量,健全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城乡的稳定防范工作做深做细。
目标管理的责任机制:就是要求各级党政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的重任,按照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全面落实综治各项措施,广泛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
齐抓共管的监督机制:就是各单位、各部门在抓好共同责任的基础上,要结合自己行业特点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职责要求,落实好部门责任,做到综合治理工作与本部门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奖惩。同时,还要提高防范意识,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矛盾自己化解,漏洞自己堵塞,防止发生刑事犯罪和重大治安问题,共同把我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抓紧抓好。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篇6
一、维护残疾职工合法权益
(一)*企业应保障残疾职工的劳动权利,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适合残疾职工工作的劳动岗位。全勤上岗的残疾职工的劳动报酬必须坚持“同工同酬,适当照顾”的原则,且工资收入不低于上海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按月发放工资;残疾职工因个人原因不能全勤上岗的,可实施弹性工时制,其日(小时)工资标准不低于上海市劳动部门规定的标准(20*年度日工资不低于33元/天,小时工资不低于4.1元/小时);在职不在岗的残疾职工最低收入不低于市民政部门规定的最低标准线(20*年度不低于3120元)。残疾职工工资发放必须使用银行卡,银行卡必须发给残疾职工本人(或监护人),因特殊原因不能发至残疾职工本人的,应报镇、街道、工业区(以下简称各镇)民政部门备案。
(二)*企业必须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农村户口的必须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鼓励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非农户口的必须参加小城镇或城镇社会保险。
(三)*企业作为安置残疾职工的特殊企业,应在厂纪、厂规等规章制度中体现对残疾职工的保护,营造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业建造无障碍通道及设施。
二、维护*企业合法利益
(一)*企业有权拒缴未经批准或业已取消的收费项目。
(二)*企业应按政策规定比例安排残疾职工就业,并保障到位,在此基础上,*企业有权享受国家政策给予的税收优惠。
(三)各镇应继续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以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发展。从20*年起在*企业保障残疾职工权益到位的基础上,各镇收取的投资约定回报款原则上降低33%;对亏损微利企业,各镇可加大减免力度。各镇收取的投资约定回报款应主要用于重残无业、丧劳残疾人救济等社会*事业。
三、进一步扶持*企业发展
各镇要进一步支持*企业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中规范*企业,以规范促进*企业发展。
各镇应制订残疾人就业和*企业发展的规划。对残疾人进行分类,实行不同流向的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安置*企业集中就业,鼓励自主就业,有计划实施分散按比例就业,加大重残无业及其他丧劳残疾人社会救济渠道。由于历史原因,造成部分*企业招收丧劳残疾人,各镇应逐步予以调整。*企业新增人员必须招收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篇7
《美国看法》是美籍华裔律师张军先生新近出版的一本力作,通篇由19篇演讲、对话、访谈构成,全书内容以法作为主线贯穿,紧扣当今世界特别是中美两国的时政热点有感而发。
法律向来予人高深莫测、高居庙堂的印象,特别是要解读世界霸主美国的法律,并对左右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国际热点事件做出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见解,如果没有扎实的法学学术功底,对美国法律和国情的入微体察,以及对中美两国法律和价值观异同的理性判断和分析,是很难完成的。张军先生的这本力作,话题宽泛,逻辑严谨;内容深刻,语言通俗。读来不仅不觉艰深晦涩,反倒趣味盎然。
首先通读该书的序言,《新民周刊》高级记者胡展奋于2013年夏天对作者的一次长时间访谈记录,从中便可以窥见作者在美国求学、求职的心路历程。他经历了一般中国留学生可能曾经历过的艰难困苦,最终获取美国杨百翰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自始步入美国律师界,机缘成熟时更组建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
这些求学和工作经历也让他打开了另一扇生命之窗。随着中国近年涌现的移民热、投资热、留学热,其领军的律师事务所在美国南加州独步一时。他本人在律师界也得到了同行的充分尊重和认可,一跃成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师。
而自2005年开始,张军频频亮相央视、深圳卫视、东方卫视以及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节目,解读重大政经热点。丰富的就学和从业经历令他对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和强国的法治精神和核心价值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认识,而其价值观大体上又是在中国形成的,这种渗透到血液里的中国情结,也令他对中国的法治状况有着与众不同的见地。
书中所涉及的话题抓人眼球,都是中国读者极为关心、关注的,既谈到美国为什么没有“上访”?为什么美国政治永远是地方政治?为什么美国政府没钱而关门?也谈到为什么中美最大的问题是彼此不信任?为什么去爱荷华?为什么随着美国叫嚣“返回亚洲”,中印两国关系将会变得微妙?中日如果开战,美国将如何动作?等等。
篇8
2、它喜欢阳光,光照好的地方更利于它生长,不过也能在阴暗的地方生长。但是不能长期放置于光线暗淡的地方养殖,否则会造成植株的颜色变浅,生长缓慢甚至影响到它的开花时间。
3、植株比较喜欢盆土保持潮湿的状态,这样它可以生长的更好。一般来说,到秋季以后可以逐渐减少浇水,冬天也要少浇水。
4、在它生长期要每隔10天或半个月施加一次浓度不高的肥液,含有磷元素和钾元素的花肥帮助它生长。同时,可以每隔一周追加花肥一次在它的叶面。
篇9
1、土壤:土壤是种植成功的关键,而它的要求就是质地疏松一些,不要太黏重,会阻碍植株的生长。可以在家中进行自己配制,用腐叶土或者是泥炭土加上珍珠岩等,这样能够增加排水效果和透气的效果。里面还可以添上底肥,这样可以增加营养。
2、光照:它这种植株适合在半阴的环境里面进行养护。如果是摆放的位置不对,遭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导致叶片发黄,甚至会直接晒伤叶片。所以在养护的时候,需要注意好摆放的位置,放在散光明亮的下地方进行养护。
3、水分:它对于水分的要求非常的高,所以保持盆土里面的湿润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浇水的时候一定不能太多。一旦浇的太多了之后,就会导致大量的水都堆积在根部位置,进而发生腐烂。可以在夏季干旱的时候,像周边撒一些水,通过这个方法增加湿度。
二、注意事项
篇10
依法治国是党和政府提出的治国方略。它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党提出依法治国,就是要确立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政党、政权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但其不同点在于“以法治国”是政府把法律作为工具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政府本身在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在本质上是无限政府。而“依法治国”下的政府受法律的约束,在本质上是法治政府和有限政府。
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人治传统的国家,“以法治国”的观念在各级官员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过去的官员把法律作为统治的工具,现在的官员把法律作为政治的工具。今天要推动依法治国,就必须在思想上认清“以法治国”观念的危害,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由于“以法治国”观念深厚,一些官员一谈到解放思想,马上想到的是如何突破法律和政策的规定,“闯红灯”,“打球”,好象谁胆子大,谁不守法,谁的思想就最解放。
由于“以法治国”观念深厚,一些官员把法律当成捞取地方和部门利益的工具,“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是当前一些地方以法行政的典型写照。一些部门立法,自己起草,自己执行,为部门的权力和利益“跑马圈地”,积极扩大自身的收费、处罚和许可权等。
由于“以法治国”观念深厚,一些官员把法律作为管理民众的工具,把自己看作是法律的化身,在房屋拆迁、征地修路、拦访、城市管理、计划生育等工作中恣意用法,暴力行政,执法犯法。
- 上一篇:小区节能减排方案
- 下一篇:医药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