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微课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课微课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科学课微课案例

篇1

1.读课文,把握文意。

2.品细节,欣赏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二)讲读课文

1.指导诵读

随古人共游名胜,我们要走好两条路,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读书有三得: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节奏;三要读出情味。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1、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出节奏。

男生读得很流畅,字音都对,节奏也没有问题,情味――有一点点。女生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是的,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写的是附录部分。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3.疏通文意

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同学们慧眼独具,行动积极,不仅找出了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而且顺利解决了它们的翻译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赏景探情。

(板书:赏景 探情)

4.赏景探情

(1)品味第1段

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是的,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是写的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这里有一字用的很好,尤:很,特别。)

还写了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还美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初步展现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经让我们沉浸陶醉了,那再走近一步,我们来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样的景致?

(2)品味第2段

请同学们读第2段,看看这段话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同学们找得不错,写鱼的句子有“空游无所依”“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

对,游动时的状态。除此以外,还有对鱼的描写吗?

是,“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说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

分析得很到位。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真的就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这位同学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水清。请具体谈一谈。

很好,“空游无所依”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日光下彻”,写水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清冽”。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课文明摆着写的就是鱼呀,你们偏说是水?

是的,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让我们一起朗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涌现鱼儿或游动、或安然的生动画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板书:水清 鱼灵)

(3)品味第3段

小石潭景美、水清、鱼有灵性,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第3段,谈谈小石潭溪水、溪岸的特点。

这位同学描述得很好: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这里的小石潭水清、鱼灵、石异、树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

(板书:石异 树翠)

看来,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请同学们关注柳宗元的生平经历。

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却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而被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于是他遍游山水,寄情抒怀。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品味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凄怆、哀怨的心境。

(板书:乐由心生 凄怆哀怨)

(三)拓展延伸

最后,请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为游客介绍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

(四)收束全文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到大家都是合格的小导游。是啊,小石潭清幽秀丽,它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鱼,都在柳宗元笔下,散落成字字传情的精粹,让人念念不忘。今天的学习之旅暂告结束,但大家对美文美景的感受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领会古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的潇洒,在欣赏美文中感悟人生。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景 水清 鱼灵

石异 树翠 寄情山水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改革;消费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96-0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结合一定的教育情境,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对所学课程的理解能力,均有一定的作用。《消费行为学》作为一种实践类课程,案例教学的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需要,合理的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程基本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所学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说,案例教学对于《消费行为学》课程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消费行为学》案例教学理念

《消费行为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实践性非常强,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从书本走向企业,注重互动,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课程的教学过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愉快和挑战。《消费行为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其理论均来源于实践,因此其理论的掌握和实践是息息相关的。而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适合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当然在案例教学中,绝不能生搬硬套,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应用能力。

二、《消费行为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障碍

《消费行为学》作为应用型课程,和其他课程具有明显的区别,它不是传授一些原理和定律,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掌握消费者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策略提高企业的营销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为了提高案例分析的效果,案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就非常重要,而这种教学组织与管理和教师密不可分,同时学生作为案例分析的主体,其在案例分析中的投入也非常重要。因此,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二是要有充分、准确的信息来源。这两个因素决定了案例分析的质量。但从目前教学条件及教学方法看,学生对于信息的掌握,缺乏有效的途径,即使能搜集信息,也基本以网络搜集为主,大部分信息并不是第一手资料,因此对案例信息并不能充分理解,这造成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分析比较肤浅,而且缺乏针对性;而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组织者,除了因特网,对于信息搜集的渠道也非常有限。而在商业经验方面,《消费行为学》课程一般是在大学第三学期开设,学生尚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同时也未进行过专业实践环节的训练,至于商业经验,则更加缺乏;而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组织者,大部分属于学术型,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企业实战的经验。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消费行为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将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以后形成的一种教学思路或流程。笔者在多年的案例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色与学生特点,总结了《消费行为学》“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模式。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项目演练等三个在教学中独立的环节进行功能划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运作是以项目作为支撑,通过理论讲授与相关案例讲解提高项目演练的有效性。整个教学过程是以项目演练作为核心,理论讲授为项目演练提供理论指导,案例分析为项目演练提供可供参考的模版,而项目演练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平台。这种案例教学模式将案例、理论知识与项目演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案例中融入理论知识,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进行消化,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同时由于案例与项目之间具有相关性,因此又可以成为项目演练的借鉴对象,提高项目演练的有效性。此种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项目演练三个教学环节的功能进行了有效定位,即理论提供指导,案例提供借鉴,项目提供演练。在此模式下,原本独立的三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机组合,理论和实践实现了有机统一。此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信息来源不足、商业经验欠缺的弊端,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消费行为学》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模式正是适应这类课程的特性,该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项目的演练过程。通过项目演练,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模式的真正作用在于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的实施,诱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消费行为学》案例教学效果的保障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要使案例教学在《消费行为学》课程中充分发挥其功能,需要从以下环节保障案例教学效果。

1.基础环节保障。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指的是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笔者认为,在《消费行为学》的案例教学中,案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质量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在案例库建设中,应注意案例的客观性、代表性、前沿性。案例的客观性是指案例应该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对企业在营销中的问题能够真实体现。客观性的案例能够给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情境,能够充分锻炼学生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极大地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的代表性是指案例具有权威性,能够反映企业营销中的一般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往往能够给学生更好的指引,让学生充分掌握企业营销中的一般规律。案例的前沿性是指案例要不断进行更新,保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案例。具有前沿性的案例能够让学生对消费行为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体会,同时新颖的案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很高的兴趣。

2.组织环节保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主角,教师在其中承担的是一个组织者、监督者、参谋者的角色,尤其是组织方面,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中失控,可能就会造成案例教学走形式,学生案例分析随意化,案例教学中的放羊现象。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在组织方面应实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流程(见图1)。

在该流程中,项目一般在第一堂课启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一般是进行分组演练;中后期指导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项目辅导,在辅导的同时可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答辩安排在项目实施结束以后,通过学生答辩,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可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教师点评是对案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通过教师点评,让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成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真正达到案例分析的教学目的。

3.考核环节保障。课程考核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这种检验应该具有目的性与侧重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参与性,消费行为学课程的考核应将平时的案例教学纳入对学生的考核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一方面,把在项目实操中的学生表现情况与案例分析报告记入该课程平时考核成绩。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中完全可以进行开卷考试,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重,尤其是将项目演练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融入案例中,这可以进一步检验和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来讲,这种考核改革方式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对于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考核的学生来说,可能仍然是无从下手,而对于那些活学活用的学生,此种考核方式能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显辉,徐长冬.消费者行为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经贸,2008,(10):143-145.

[2]陈静.《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2):53-55.

篇3

关键词:提升 管理品位 管理制度 促进 发展

学校科研档案是广大教职工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及其他各项工作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文件材料,还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全面反映了学校最基本的职能活动,是评价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窗口”,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和教研工作必不可少的资料。“以科研为先导、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随着教育科研在学校的蓬勃发展,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教育科研档案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基本环节在学校教育科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管理是否系统、规范、科学,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问题,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的作用

教育科研档案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现,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科研档案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条件。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研究都要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档案,都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化,学校教育科研也不例外。通过查阅完整的档案资料,可以拓展思维,开阔眼界,在吸取前人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基础上提高研究质量。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真实地记录了科研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记载了前一阶段科研人员的思想、方法和经验,为后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从教育科研的选题、计划的制定、实施研究到成果的整理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整个研究过程都需要吸取和借鉴已有的成果。

2.教育科研档案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不断总结、积累、借鉴、发展经验的过程,这就必须依赖于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教育科研信息的有计划储备;依赖于直接记录反映人们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教育科研档案。实践表明,利用教育科研档案材料,可以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的浪费和走弯路,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科研效益。

3.教育科研档案是教育科研管理的依据和参考。无论是科研规划的制定还是科研课题的立项评审,教育科研档案都能为决策提供依据。此外、课题的立项、进度、结题、专著,先进评选、教师职务评定、晋级……,教育科研档案都可为之提供详尽完备的事实依据,发挥其考查和凭证作用。

4.教育科研档案可提高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教育科研档案记载了学校教育科研的经验、教训与成果,利用教育科研档案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宣传,能够让教师看到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的关系、教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坚定科研兴教的信心,自觉地投入到教育科研活动中去;教科研档案的建立使得教师科研工作的好坏以及水平的高低有据可查,有利于激发教师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教育科研档案在学校教科研中发挥着众多的重要作用,但令人忧虑的是:学校教科研档案在管理上却存在种种问题。

二、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档案收集不齐全。原因是: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研成果的与获奖,轻视科研档案资料的平时累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2.学校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缺乏。他们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什么一定要归档,放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科技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3.教育科研档案制度不健全。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科研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4.教育科研档案重心偏离。在科研档案中,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传统简易设备多,现代化管理工具少,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科研档案材料。

鉴于此,教育科研档案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一般性技术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鉴定、审批性材料多,工艺技术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材料少;复印件多,原件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科研档案自身价值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完善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进硬件设施诸方面着手提高教科研档案的管理水平。

三、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品位的几点措施

1.提高全员对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的认识。教育科研档案的形成过程反映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学校要加强宣传工作,增强档案意识,尽可能成立教育科研档案领导小组,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学校领导、教育科研负责人、教师和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密切配合,做好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把它列入自己的职责中去。加强对教育科研档案工作的领导,从人、财、物等方面保证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要使学校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搞好档案管理、提高教育科研档案的效益,能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切实做好规划、组织,落实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2.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档案的管理制度。加强教育科研档案的管理必须依赖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学校要根据档案主管机关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学校特点和教育科研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要保证教育科研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必须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要制定《学校教育科研文件归档规定》《教育科研档案分类编号试行方案》,明确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加强对教育科研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工作的检查、协助和指导,并且对教育科研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系统排列,保持教育科研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总之,为了实现教育科研档案的有效利用,要逐步制定有关制度,采取有效方式,才能为学校教科研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实现教育科研档案的最终目的。

3.提高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在教育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所以,(1)重点抓好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其爱岗敬业,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依法归档;(2)要注重对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外出学习;在抓档案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积累,特别是现代化档案管理知识的学习,像多媒体在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中的运用等,要经常创造机会让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到兄弟学校学习其档案管理先进经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4.实现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现代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档案是时代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为档案管理带来了无限生机。学校搭建的网络平台使档案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更是将信息共享推向极致,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的记录、存贮、整理、加工、查找、报道、交流等都在网上进行,如BBS的运用,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论文、课题立项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再由教育科研处室的人员进行筛选、整理,然后将结果直接在网上反馈给教师。教育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直接点击教育科研处室的资料库就可将教育科研档案进行定期归档,如下图:

综上所述,推广与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是教育科研的目的,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对教育科研档案进行开发利用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学校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要着眼于利用,使“死”的档案用“活”,更好地为学校教育科研服务,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月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10.30(10)

篇4

客户;某化纤企业

销售员:某纺织助剂客户经理

销售模式:B TO B

销售员在前期了解该目标客户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联系人,企业的性质,生产的产品等。随后前往拜访该目标客户生产部陈主任(前期了解关于辅料采购是陈主任负责),业务的谈判如下情景

情景一

销售员:你好,陈主任,我是某公司的销售员小王,我司是专业生产化纤助剂的企业,很高兴能与您交流并向你学习(貌似还有点礼貌)

陈主任:哦,你公司主要有什么产品?

销售员:我公司主要有,,,有,,,陈主任,你现在做的主要是什么产品呢?

陈主任:我现在主要做棉型纺纱和无纺布纤维。

销售员:哦,我司有几个产品适合你,(指着一个产品说明书给他看)。

陈主任:那这个产品什么价格?

销售员:这个价格是8000元每吨。

陈主任:太贵了.

接下来进入价格的谈判中,,,,,,

结果:没有成交,客户答应有需要的时候在与该销售员联系

情景二

销售员:你好,陈主任,我是某公司的销售员小王,我司是专业生产化纤助剂的企业,很高兴能与您交流并向你学习(貌似还有点礼貌)

陈主任:哦,我现在有稳定的供货商,而且比较稳定,效果不错,一般我们是不轻易更换的,这个你也知道,会有风险。(说的没错)

销售员:哦,陈主任,你说的对,毕竟从稳定性角度考虑是这样,我的很多客户刚开始也是这样的。陈主任,您公司主要生产什么产品呢?(背景问题)

陈主任:我司主要做棉型纺纱和无纺布纤维。

销售员:产能多大的呢?(背景问题)

陈主任:20000吨一年

销售员:哦,产能比较大。那陈主任所说的稳定的供货商,目前用的是那里的助剂呢?(背景问题)

陈主任:我们用上海、一家爱的已经很多年了。一直比较好。

销售员:哦,是这样啊,那陈主任,刚才你也说到这家好,你认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引导问题开始)

陈主任:在成本上,,,在环境的整洁上,在产品的稳定上都不错

销售员:哦,陈主任说的有道理,在这方面您也非常的专业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认同赞美,拉近距离,建立信赖)

陈主任:哪里哪里,你才专业

销售员:那么陈经理,如果说在进一步让你的产品品质更好,更有竞争力,有哪些方面是可以在提高的呢?(难点问题)

陈主任:是啊,今年行情不好,同行竞争更加激烈,我们也是希望进一步的提高。比如当下使用的这个助剂还是比较单一,不适合多品种的产品使用。

销售员:那助剂不能适合多品种,这又会带来什么问题呢?(暗示问题)

陈主任: 公司的产能开不足,成本更高。

销售员:那对工人的稳定性有会有什么影响呢?(继续暗示问题)

陈主任:这个会有,,,,,,影响

销售员:假如有更多的差异化助剂来帮助你改善,,,,你有兴趣了解下吗(需求效益问题)

接下来销售员才开始介绍自己产品的FAB,并一同行做比较。最后达成试用助剂的目的。

请对以上两种业务的谈判方法进行分析。

1, 第一种模式失败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2, 第二种为什么成功?

3, 这个对我们推广新产品有什么启发呢?

关键点

1, 你所拜访的客户信赖感的建立很重要。比如对方部相信你,对方和其他供应商有私下的交往,如果是这个存在,SPIN也很难进一步

2, 针对1,怎么办呢?要加强关系推进,这个就是客场中要讲的如何与不同层次人员拜访

篇5

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注重内涵发展和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时代”,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成为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如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了解和把握学校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中使用广泛,对提高美国本科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开展的调研以NSSE为基础,参考“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 NSSE_China),结合实际,抽样调查了涵盖学校各个学院、专业、年级的4309名本科生,取得一手资料,采集数据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一调研方法

本文采用的调研方法将学习投入度作为理论基础,更侧重学生的“学”,直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对学习质量和收获的重要作用,将一切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投入和努力度的因素统筹考虑。问卷设计过程中考虑学校学风、教学方式、课外活动、师生交流、同学关系、学校政策等各因素,问卷由五部分构成:学生的背景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学生行为(对学习的认识、在校时间分配、人际关系情况、学习习惯和方式、互联网使用情况)、院校行为和要求(教师行为和要求、课程教育目标达成、课程对学生学习严格要求程度)、学生对院校行为和要求的反应(学校满意度、毕业选择)、学生收获。

二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结果分别从两个层面依次对所获得的基本数据进行分析,力图在完整呈现学校本科生学习情况整体面貌的同时,也能够根据各年级之间的差异对比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门分析,以期既能从整体上掌握学校本科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学习投入与努力程度及其学习满意度,又能分析和比较各年级学生群体对于学习环境的不同感受以及学习投入和努力度,总结其变化趋势,为改善不同阶段本科生的学习质量提供有益借鉴。总的来说,本科生学习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学习兴趣未体现高度一致的认同感

调查显示,高校本科生对于学习目的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是明确和清晰的,基本上都能认识到学习对于自身知识获得和能力养成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但在学习兴趣方面并未体现高度一致的认同感。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具有相当兴趣,能够获得强烈的满足感。但也不难发现,26.59%的学生认为自己未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26.11%的学生缺乏对自己所学内容充满期待,35.74%的学生不是基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来投入和参与学习,37.4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东西没什么意思”。这表明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本科生对学习兴趣不足,缺乏积极参与和投入学习的动力。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差异性方面,无论是基于兴趣学习,上课提问老师的欲望以及缺乏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大二和大三学生呈现出消极负面情绪的人数比例均超过大一大四学生。在学习导致自身满足感的问题上,相对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徘徊在70%左右的相对平稳趋势,大四在人数比例上猛增到80.78%。在对待自身学习是否因为对学习有兴趣时,大四比例居各年级之首,达到75.52%。这也表明,如何能够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重新提振和激发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值得我们关注。

2学习策略不够科学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表现为“学生在校时间分配”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每周投入在学术活动的时间和投入到校内外工作的时间多集中于少于10小时或10~20小时,比例高达90%以上。这表明,绝大多数本科学生对各类活动投入的时间分配不均,投入和参加学术活动、校内外工作和图书馆自学的时间则明显过少。同时也可以看出,本科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主要集中于课堂听讲和上自习两类。这一点从学生上课的高出勤率和上自习的较高频率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不甚科学,表现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均和学习习惯和方式的单一。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差异性方面,在每周投入课程准备的时间方面,从大一到大四出现了逐年递减的现象,这种随着在校年限的推移而逐渐减少投入课程准备的时间的现象,可能与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大四“教学虚化”的情形直接相关。如何防止大四出现“教学虚化”,根据大四量身定做符合其年级特性的课程教学和培养计划,亟待我们思考。

3课堂体验存在差距

课堂体验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所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学生感知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感知的课程教育目标达成以及感知课程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严格程度三方面。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按照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观念与行为来处理和把握课堂教学,但也存在相当比例的学生缺失良好的课堂体验,44.23%的学生不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进行小组讨论,54.72%的学生感觉自己经常难以理解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35.35%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允许自己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课程作业。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部分同学良好课堂体验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也限制着本科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

在各年级学生群体,大一到大四分别有94.92%、95.04%、95.42%和92.68%的学生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做过口头报告,大一到大四分别有71.30%、75.55%、72.59%和72.54%的学生偶尔或从未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这一普遍存在于各年级学生的现象表明,大部分任课教师还未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

4师生疏离形势严峻

我们发现,分别有91.90%、95.54%、95.22%、95.38%、95.89%、96.19%、96.21%、92.69%、92.95%、95%的学生偶尔或从未与老师进行过面对面交流、通过邮件与老师进行交流、利用即时聊天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参加过教师的课题研究、与教师一起参加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与教师讨论过自己的职业计划、与教师讨论过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就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交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计划给予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整体缺乏与教师的互动背后,大二和大三学生仍然首当其冲地成为最高比例的两个群体。无论是师生面对面交流、师生讨论课程内容、师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以及师生交流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二和大三学生都高于大一和大四学生。显然,学校本科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极不乐观,令人堪忧,亟待改善。大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互动存在的学术共同体,缺失师生良好互动很难形成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学教育,本次调研中所暴露的师生梳理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学业导航

针对本科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和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比例偏高的现状。首先,要开展切实有效的专业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开展通俗易懂的课程导航。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重要性和课程之间关联性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再次,要紧密联系职涯规划,使学生能够较早的根据自身爱好和特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源动力。

2深化教学改革

针对本科生学习策略不合理、课堂体验有差距的实际情况,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和规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制度化、层次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分类分层次修订课程标准,建立课程调整退出机制,从而保证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改革考评模式,强化学习效果的过程监控,建立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方式;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实践、科研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

3优化课外活动

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还要依赖丰富多彩、引人人胜的课外活动。要构建覆盖范围广,活动普及度高的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层级化体系,避免活动参与的“二八现象”。同时,要注重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类活动,以增进师生交流,充分发挥师生良性互动对于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积极作用,以教授特有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修身立志、明德守礼,博闻躬行,从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篇6

(1.安徽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2.安徽科技学院食品药品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对提高青年教师自身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通过问卷等形式对我校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并对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改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 青年教师;导师制;问题;措施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Tutor System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Based on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LI Jin1 SHEN De-yan2

(1.College of Mechanism Engineering,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Anhui 233100, China;

2.College of Food and Medicine,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Anhui 233100, China)

【Abstract】The tutor syste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and the university. The effect of tutorial system in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was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and other means. Then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are analyzed, and finally some measures were presented to improve the young teacher tutor system.

【Key words】Young teacher; Tutor system; Problem; Measures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青年教师日益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和生力军,肩负着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任。然而,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刚刚毕业即进入高校工作,如何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快速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1],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能力,不少高校都重视建立并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2]。该制度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分析我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

1 实施现状调查

为对我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效果有个大致了解,首先以笔者所在二级学院为主,对全校的80名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进行了调查。由调查结果发现,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较好地发挥了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迅速提升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而且有助于导师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从而对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帮助青年教师增强职业归属感和师德认同感[1],以努力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使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了解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学校的基本管理规章、制度等;在青年教师备课、上课、教科研活动方面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另一方面,该制度客观上也促进了指导教师在业务水平、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学习和提高。

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的整体效果不是很理想。在一项问卷调查中,针对青年教师及指导导师分别设定5道选择题。每道题的答案为四选一,依次为好(A)、较好(B)、一般(C)、差(D)。指导教师部分的题目为:(1)对我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效果总体上的态度;(2)导师制的奖惩机制如何;(3)青年教师积极性;(4)指导青年教师时间的充足程度;(5)学校重视程度。青年教师部分的题目为:(1)对我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效果总体上的态度;(2)导师的指导水平;(3)指导教师负责任程度;(4)导师指导时间的充足程度;(5)学校重视程度。

五道题中,共同设置的题目为题目1,题目4和题目5。题目1只有12.5%的指导教师和10%的青年教师选择了A。绝大部分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选择了C。题目4的四个选项指导教师的选择比例依次为15%,30%,55%,0%,而青年教师的选择依次为10%,40%,45%,5%。题目5则大部分选择了选项C,分别为70%和60%。

余下的指导教师题目方面,75%的指导教师认为学校的奖惩机制差,55%在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上选择了D。在青年教师方面,认为导师水平为“好”和“较好”的占到了80%,而在指导教师负责任程度上,选择A的仅占25%,选择C的为45%。

2 存在问题分析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知,整体上看导师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2.1 主观上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青年教师,其参与导师制的积极性都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

从指导教师方面看,其原因主要在于导师制奖惩力度不够。缺少奖惩就缺少斗志。虽然相关政策对指导教师有一定物质奖励,但其激励远远不够,这样就导致指导教师参与的热情明显不足。如果仅是象征性地给予指导教师一点物质奖励,而过多的寄希望于指导导师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只讲奉献不讲回报,将难以激励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学校对指导教师的指导业绩考核力度也不够。这样,就使“干好干坏差不多”,其效果自然不理想。

从青年教师方面看,青年教师刚刚走进高校,在熟悉高校环境、转换角色、站稳讲台、从事教科研活动、职称评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压力,同时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对青年教师的要求一般都很高。这就导致青年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上课,做好基本教学工作上来,然后会考虑教研、科研、职称评审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大部分青年教师在入职一到三年内,感到工作负担过重,对参与导师制这种“优先级”较低的工作主观积极性不高。

2.2 客观条件限制了导师制实施

从指导教师方面看,我校采用“多对一”导师指导模式,即多位导师指导一位青年教师。其初衷是为了充分发挥了导师群体力量,以最大限度对青年教师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但事实上,除了第一导师外,其他导师基本上都是形式上的导师,在实际中几乎不起作用。因此导师制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第一导师的指导效果。而第一导师原则上要求是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这些教师一般是教研室、学院的骨干力量,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有的还有行政职务,因此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在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上。

从青年教师方面看,如前所述,青年教师刚刚进入工作岗位,各方面的任务很重且压力较大,同时对他们的要求较高。因此,他们必须首先把精力放在眼前的备课、上课和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上来。只有站稳了讲台,才会去逐步考虑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才能有余力来提升自身教研、科研水平。这样就难以严格按照导师制培养计划里的目标和方案,在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有序、全面地开展相关工作。

3 改进措施

3.1 健全考核机制

加强导师和青年教师双方的考核工作,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也是充分调动参与者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措施。首先,在考核对象方面,要对导师、青年教师、教学院部同时进行考核。要改变以前仅对指导导师与青年教师进行考核的模式,除了指导教师和被指导的青年教师外,应将各教学院部院长作为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考核对象。其次,对考核结果要奖优罚劣。必须对考核对象进行严格的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和青年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公布、宣传,在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并在工作量上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和青年教师,可以在评奖评优、申报课题等方面加以限制。这样通过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激励,可以大大提高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对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为导师制的有效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3.2 加大监管力度

目前,虽然制定了导师制相关政策,从导师遴选、培养计划撰写、指导教师奖励等方面都有明确政策,但实际执行过程中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可以说,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启动仪式办得“轰轰烈烈”,但执行过程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过程监控及管理[3]。因此,必须由学校和二级学院共同对导师制实施过程进行有力的监管。可以考虑将日常督查与述职评议相结合。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导师制工作的领导、实施及考核工作,不定期督查导师制的落实情况[3]。一旦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教育,甚至警告等,要求其尽快做出解释并进行整改。每学期期末,由导师、青年教师公开陈述一学期以来的导师制实施效果,对取得业绩、存在问题等进行汇报。这种“公开亮相、公开评议”的开放式述职评议形式不仅使考核更为公开透明、民主合理,也促成师徒双方自我督促、自我提高[4]。

3.3 加强宣传和教育

导师制的有效实行需要“软硬兼施”。在健全考核机制和加大监管力度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对导师制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对导师制的大力宣传和对指导教师、青年教师的教育,使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深刻理解导师制实施的重要意义,明确自己的职责、权益和义务,从而提高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的重视程度。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更加的积极主动,敢想敢做,不怕辛苦,努力将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要求,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统一起来,通过导师制培训计划的实施,使自己在基本教学、科研等方面快速成长起来,为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3.4 实行双导师制

选拔培养合格的导师至关重要[5]。为提高导师制实施效果,可以考虑采用双导师制。即有一名老教师和一名工作5年以上的年轻教师共同进行青年教师指导。年轻教师因为时间和精力较充足,可以负责青年教师日常的指导工作,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老教师一般工作任务较重,因此可以不负责日常的琐碎事务,仅在重要的问题上加以指导。这样两名指导教师分工明确,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更好完成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同时,在选拔导师时,要优先选择德才兼备的教师,并要引入退出机制,对于工作不积极的导师可以取消其导师资格。

4 结语

高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和专业水平、提高学校总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安徽科技学院的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等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蔡向雄.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现实困境和解决之道[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96-100.

[2]刘崇峰,刘春艳.实行导师制促进青年新教师快速成长[J].卫生职业教育,2010,12(28):19-20.

[3]李进,沈德艳.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8):138-142.

[4]国兆亮,王楠.关于研究生导师评价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56-58.

篇7

一、认识信息技术

所谓信息技术不仅指计算机,还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大革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信息技术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 PowerPoint、Flash等;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Fireworks等;音频视频剪辑软件,如Premiere等;能够娴熟地从网上、电视节目和影碟中收集、编辑资料,能够进行图像格式、声音格式、视频格式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熟练地将搜集的图片、视频、音频进行剪辑,整合制作出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所用。只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设计出精美、生动、活泼,能够带给学生强烈感官体验的多媒体课件,才会更吸引学生的眼球,才会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的各方面知识,掌握更多技术,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二、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与学习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例如,在学习《在星空中(一)》这一课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情境创设,成功地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我是歌手第二季》中张杰演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这首歌曲作为导入,以歌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结合歌曲引出与科学主题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师:同学们,夏天晴朗的晚上,天空中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星星。你认为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哪一颗呢?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星空图,并与学生互动: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认识哪些星星呢?大家知道星座吗?你对星座有哪些了解?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强了,可以让学生开始讨论起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歌曲、图片等辅助情境创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参与科学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三、应用信息技术,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有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实现音、形、色、图等为一体,给予学生强烈的冲击感与新鲜感,从而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一些无法利用言语表达清楚,或者直接实践操作的内容生动地展示出来,从而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突破难点。

例如,在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这一课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优化科学内容呈现方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教师将“地形”这一部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形式,里边包含了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以图文形式进行解说,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内容。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微课,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进行互动学习。在播放结束后,教师直接引出问题: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开始根据刚刚所学习的微课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这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从而快速得出结果,并展示。为了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刚所学习的地形地貌知识,深入分析自己家乡的地形,以及特点。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依托信息技术,将科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形式,引出相关问题,进而细化到学生家乡的地形进行学习,逐层深入,促进知识运用。

四、应用信息技术,开阔视野,互动学习

新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只有与学生互动,课堂氛围才会越来越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师生问答互动为主,虽然有效,但学生体验不到新鲜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网络资源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创新科学课堂的互动形式,以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开阔学生视野。改变了课程资源的观念,课程资源的载体不再是单单的书籍、教材,还应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卵》这一课时,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优化和创新课堂互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能通过书本上的知识简单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卵,但是书上文字图片是有限的,明显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检索和查找学生所提出的有关动物的卵的相关问题,比如在电脑上输入“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卵”,“世界上最小动物的卵”等等,把这些答案呈现在屏幕上。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很多,通过交流又会提出很多问题,这样新颖的互动学习一下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学习,从而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之后还可以在课后发动学生从网络上寻找本节课留下来的问题,下节课可以继续交流。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的互动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科学学习需求,学生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开阔自身的视野。

篇8

小学科学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意味着科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德育、美育等多方面的重任。因此,在深入挖掘科学教材内容、寻找智育与德育的结合点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立德树人;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对于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小学生,此时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要务。目前,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现行的小学教学用书中,各科教材中都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借助课堂教学的力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目前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挖掘。对于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是微乎其微。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科学课教学中的思想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学中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达到育人的目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践,说说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单元,本单元最后一课是“维护生态平衡”。教学之前,对本节课的德育教育进行了挖掘。课前,我搜集了有关生态失衡的一些案例。首先,联系前几节课的知识。向学生出示草兔鹰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讨论草原上鹰、兔、草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并根据书中的提示,讨论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草原上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影响到了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状况。此处,适宜渗透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即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其次,开始探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使草原上的生态系统遭到失衡。而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我们人类,以近几年来不断出现的沙尘暴为例。围绕着“人类的哪些干扰活动造成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人类的破坏行为,造成了与大自然之间逐渐加深的矛盾。如今,人类面临的来自环境的威胁已不容小觑。最后,围绕“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这一中心观点,开展有关“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怎么做”的讨论。孩子们课堂上畅所欲言,有的说:不能滥砍滥伐树木、多种树、不乱扔垃圾,等等;有的说保护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我告诉孩子们,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百姓行动起来,国家也要行动起来。比如,全国各地的自然保护区,接着引领孩子们观看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利用书中提供的资料,了解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及重点保护动物等科学知识。在本单元即将结束之时,能够使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并能够身体力行。

二、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再如,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一课,本单元介绍的是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没有认认真真地去观察过天气。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基于孩子们近一个月以来的天气观察进行的,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要想进行这节课,必须基于学生一个月以来的坚持不懈的天气观察,但往往只有小部分孩子能做到这点。所以课的一开始,首先进行德育教育,表扬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同学,让学生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在学生整理总结、分析完了这些信息后,由学生来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会发现孩子的描述跟第一课来比完全不一样了。学生在阐述这些天气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时,只是谈到了很简单的一两点,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从天气对人们不利的一面和有利的一面进行延伸,如下雪天不利于出行但能够使农作物来年丰收;晴天方便人们出行,但久晴会使农作物缺水,等等。真正达到了德育育人的目标。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滋润,更离不开品德的提升。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指导其日常的行为。充分实践“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普遍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这一理念。在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的基础上,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切实使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作者:韩婧 单位:滨州市邹平县梁邹小学

篇9

本文以科普活动组织者的角度,系统阐释了传统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对于科学教育活动(竞赛)创新发展的辅助作用,结合实际案例综合,辨证分析以大数据应用、3D技术、微课、微信平台、创客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元素在天文辩论赛、生物模型评展、拆装技术大赛、金鹏科技论坛等市区级科学教育活动(竞赛)中发挥的实际效用,同时揭示如何有效规避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弊端。

关键词:

科学教育活动(竞赛); 信息技术应用 ;创新发展 ;辅助作用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概念没有精确的定论,但公认的最为简洁的定义为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维基百科中阐释的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其与科学教育领域融合,可以归纳为教育教学信息的产生、收集,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与提取,教学策略和手段的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校内科学教育领域后,推动教学手段发生变革,从最初的多媒体教学向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开放式教学转变。同时,教学模式也发生质的飞跃,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演示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模式转变。在多项市区级校外科学教育活动与竞赛的策划、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涉及方方面面,对于活动与竞赛的辅助作用日益凸显,包括活动设计阶段创新模式的融入,方案完善阶段的通知方式、报名途径、活动预览与介绍、竞赛实时画面与成绩公布,宣传推广阶段的后期制作、云存储、新闻手段、大数据处理运算及评估等内容均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信息技术应用本身的革新与发展为科学教育活动与竞赛的创新提供了参考依据。以下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对中小学校外科学教育活动与竞赛创新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信息技术应用引领科学教育活动(竞赛)在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创新

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够成就一项完整的科学教育活动

信息技术应用的革命总在指引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十几年间,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创新,中小学生计算机比赛也成为当时最受热捧和欢迎的科学教育竞赛项目,并持续了较长时间。尽管当前计算机比赛正在逐步退出科学教育活动和竞赛的大舞台,但是信息技术应用对于一项完整的科学教育活动的主导作用依然存在,由计算机比赛衍生出的机器人比赛、编程比赛等项目,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创客运动的兴起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创客泛指通过努力将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中小学生也可以作为创客参与活动。2015年是创客项目成为独立运作的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一年,全国很多城市、地区都在探索自身的创客教育模式。纵观创客活动迅猛发展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区均有针对中小学生单独设立的创客比赛,且绝大部分都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骨架支撑。除了搭建活动与竞赛的平台,许多城市还通过成立创客工作坊推动创客运动的发展。虽然现阶段创客活动和竞赛屈指可数,但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与引领势必带动其迅速发展,并使其作为一项完整的科学教育竞赛与其他活动争抢生源。

2.信息技术应用为科学教育活动注入新的生命元素

在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活动(竞赛)的设计与策划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扰组织者的莫过于传统活动的创新发展。在北京很多区级活动仅仅延续两三年就由于缺乏创新而被淘汰。比如朝阳区组织的科学教育动手类项目“中小学生拆装技术大赛”共举办了3届,前2届是拆装自行车,目的是提升学生生活中的科学技能。活动举行到第2届时,学生们对自行车的拆装便非常熟练,评价的阶梯性标准已经不再明显,活动亟待进行变革。经过与专家多次商讨,将第3届活动改为拆装闹钟比赛,以此衡量学生对于小零件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赛中首次引入3D元素,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学生分工完成指定任务,包括利用3D设计软件设计并制作创意闹钟,以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闹钟的拆装。同学们设计的3D作品经过3D打印机呈现在科技节大会等重要科学教育活动现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效果。除此之外,传统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也可以为科学教育活动增添新的活力。比如我们举办的区级科普剧表演大赛,因背景道具设计困难、造价超出学校预算等问题,成为很多学生参与该活动的障碍。而多媒体大屏幕背景的应用不仅有效解决了很多学校的资金与设计瓶颈问题,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性科普剧表演模式的发展,如多媒体屏幕背景动态切换的探索、幕布皮影剧的发展等,这些进步使科普剧由“中看不中用”重道具轻内容,向“简约而实际”的风格过渡,使学生更加重视创作好的剧本、表演更好的剧目。

二、信息技术应用加速科学教育活动宣传与推广模式的发展创新

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活动宣传推广途径很多,常见的以教委信息平台通知、新闻与结果公示、媒体预告及新闻、宣传海报与展板推介等形式为主。在信息化社会,好的教育活动为了让更多学校、师生和家长所知晓,电子媒介成为众多单位的一致选择,其作用日益凸显。但是上述信息形式仅能让参与者了解部分或局部信息,将活动的实时状态推送至信息接收者成为诸多科学教育活动宣传推广的重要目标。其中,新兴的微信业务势如破竹地进入大家的生活,微信公众平台则转化为新时期强有力的宣传辅助工具。在北京市第15届金鹏科技论坛的活动筹备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最初设立平台的目的是借助它实时学生参与论坛活动的状态,包括照片、活动感言等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此平台发挥了更多的作用,受到很多非活动参与者的关注。首先,在活动通知下发环节,平台展示了历届论坛缩影、本届论坛探究活动流程,以及需要参与者准备的物品等基本信息,帮助参与活动的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能提前了解活动宗旨、活动目的、活动大体内容;在活动进行中,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性信息、图文资料等;活动结束,系统梳理活动过程、意义,每天一次跟踪报道,附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参与学生自行拍摄的照片等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分享交流功能,使活动的价值为更多人解读,教育意义得到最大限度阐释。近年来,除了微信平台,还有公共邮箱、活动专用网站、云端存储等信息化平台,它们承载活动文档、视频等电子资料,服务科学教育活动,发挥了不同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应用辅助科学教育活动运行多维评估模式的创新发展

1.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科技辅导教师评估方式的革新

在科学教育活动(竞赛)中,学生认知活动的最终教育目标并发挥最好水平,与辅导教师对活动本身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息息相关。微课,又称翻转课堂,是近几年教育界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一项重要产物,将重难点等分割性的知识以视频的形式展现,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师对该知识的熟练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因其不必“兴师动众”、集中教师现场评比的便捷性,受到很多教师的推崇。市区级科学教育活动(竞赛)离不开科技教师的支持,微课成为有效衔接校内外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朝阳区中学生生物模型设计与制作比赛中,我们设计增添了生物教师微课评比环节,请教师利用自制生物模型讲解并录制某个知识点的课程视频,突出强调生物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微课评比作为一项针对教师模型制作及使用能力的检测手段,一方面为校内生物教师搭建了展示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引导教师独立或合作研究自制生物模型,从而更好地辅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提高设计制作生物模型的能力,加深巩固知识,最终带动校内更多的学生参与科学教育活动与竞赛。

2.信息技术应用为学生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竞赛)提供新的有效评估方式

在中小学生天文辩论赛活动中,参赛学生尤其关注最佳辩论团体和优秀辩手究竟花落谁家。几届比赛后,主办方决定利用信息技术的传统应用功能,借助数据处理的方式向师生公布较为细致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科学性、艺术性、语言、团队协作和综合素质进行加权分析,使师生对竞赛的权重一目了然。参赛学校能全面对比分析多届比赛中辩手的相关情况,结合学生辩论特长,积极有效地着手备赛。另外,在极限学习教育的探索中,游戏模式备受推崇,学生扮演角色,利用互联网完成相应任务。而组织者对其评价则通过实时“财富”数字来衡量价值所得。参与学生能够在滚动大屏幕中随时获得有效评价信息并进行战略调整。学中玩、玩中学,情景式活动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能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效率。

四、不可回避的负面问题——过分放大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势必引来“祸水”

信息技术对于科学教育活动领域的作用,包括信息技术本身的价值和利用信息技术产生的附加价值两种途径。任何科学教育活动与竞赛都不能完全脱离信息技术应用,但不代表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活动中起决定作用。首先,在信息技术独撑一面发展为完整科学教育活动(竞赛)的作用中,将信息技术理解为实施教育内容的唯一途径是有局限性的,同样是错误的。比如创客运动在国内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风起云涌,似乎只有电子技术能诠释创客的内涵,但是创客的宗旨是实现头脑中的创意,不是只有电子助推的产品才能称之为创意。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我们更希望低龄段的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设计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过度强调作品的功效;高龄段的学生实现自己的设想,创作出满意的产品,绝不仅仅是现在风靡的基于电子技术的科技套材。其次,科学教育活动(竞赛)的宣传与推广创新离不开多种渠道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但是纸质宣传页、背景舞美等项内容绝对不能忽略。另外,电子数据丢失或损毁的现象在活动组织中也时常发生,保存好学生的原始纸质版过程性资料、活动档案等也是活动组织者的重要职责,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产品有时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同时,缺少了面对面的商讨与更正环节,对于多种新型信息传播途径如微信公众平台者的要求则更高,适合的言论、客观的叙述与公正的评价是指向组织者的利剑,是组织者急需对运行平台进行综合考量的重要指标。第三,信息技术应用对于师生创新性评估方式的助推作用固然重要,但是过于强调大数据时代的效果会令学生产生选择性困难。因为电子数据是客观的,当多种评价元素混合进入评价量表,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很大,学生兼顾的内容过于繁杂,可能产生顾此失彼、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如在某项市级竞赛活动中,组委会提供了全面的评价表单,其中文明礼仪一项所占权重很大,尤其是以场地垃圾的上交量作为文明礼仪的直观计分,这种引导使很多学生专门自带垃圾进场上交以获得相应分数,真正的教育意义何在?

综上所述,传统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活动(竞赛)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这些辅助作用涵盖了活动前期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后期效果评价等方方面面,与此同时,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应用也会产生多重不良影响。因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作用,规避其负面效应是每个活动组织者的必修课。在每项科学教育活动(竞赛)的设计策划、实施、宣传推广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要针对信息技术要不要用、如何用的问题进行多次推敲与论证,确保其真正有利于科学教育活动发展,切实服务学校与师生,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最大化。

作者:王芳 单位: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参考文献

[1]刘红.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数字化用户,2013

[2]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中国电化教育,2015[3]刘震霞,柳延玲.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

[4]王胜,汪杰锋.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微课资源设计与初步应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5]王斌华.教师评价模式:微格教学评价法.全球教育展望,2007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育类课程;PCK;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人们也习惯地认为,只要懂得某一门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就能够胜任该学科专业教师这个职业。但实事并非如此,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有些专业知识很好的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他们却很难将其掌握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他们还需要有关该学科教学知识。

一、PCK理论及其对构建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 PCK)是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提出。他认为,教师需要一种知识,它是一种关于特定学科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PCK理论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PCK作为教师职业所特有的知识形式,是指向“如何教”的知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性;教育类课程作为高师课程的特色,是指向“如何教”的课程,体现了高师院校的师范性,是培养未来英语教师PCK的最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师认知活动的重要基础在于PCK,它由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等各种知识有机整合而成。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教师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师范课程实施的,所以师范类课程是培养教师养成并拥有PCK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师范课程与教师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鉴于师范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师知识,那么设计出合理的关于教师知识的结构,就是制定出科学的师范课程的基础。

长期以来,PCK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着被忽视的现象,甚至被边缘化,直接导致了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使得高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性不强、师范性不突出、不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教学岗位。同样,对英语师范专业而言,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英语教师所特有的、影响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英语知识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掌握了英语知识就能当好英语教师,他还必须具备英语教学法等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对英语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英语教师不仅需要英语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法知识,还需要知道如何设置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知识等。

二、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未突出师范性

我国高师英语师范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于2000年4月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明确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种类型,并建议专业技能课程安排65%左右的学时;专业知识课程安排15%左右的学时;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安排20%左右的学时。《大纲》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但《大纲》并未对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专门的指导。

以安徽省F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为例,其英语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共同组成的。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完全按照《大纲》要求而设置,占到总课时的66%。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基地,“师范”是其办学特色。由于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英语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导致高师英语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没有显著差异。F师范学院虽然按照《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语言学、文学等课程,但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仅有“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法。这种课程设置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即英语教师的培养=英语专业知识+“老三门”。这样的课程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师范生以后要从事英语教学这个事实,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院校长期处于一种“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状态,师范性未能得到体现。

(二)英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低,未突出专业性

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板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这三大板块已在教育界取得了共识并形成了传统,但各校和学者在对其称呼和表达上略有不同,如:公共基础课程也被称为普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教育专业课程又被称为教育类课程、教育科学课程等。相应地,我国高师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包括语言技能类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教育类公共课程三类。

以F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为例,依据本科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F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组成的四模块课程结构,其中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拓展)所占比例最高,占总课时的66%,也就是说师范生在4年之内近2/3的时间要接受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方面的训练。进行文化教育是用来培养外语人才的人文精神,因此外语教学也被逐渐称为外语教育。这种从单单“训练语言技能”到培养“人”的转变表明了了外语教育开始具有了“历史使命感”。但培养英语教师“如何教”的英语教育类课程却被严重忽视,只开设了英语教学法和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两门课,占总课时的2.7%,且开设的时间时间非常短,只有一个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师范生形成合理的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合理的知识基础,使师范生难以建立起系统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从而必定导致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低下,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了。

(三)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流于形式

在教育实习中,通过让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可以达到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检验师范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情况;二是使师范生了解中学英语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发展动态和教学模式,促进师范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以及在教学法课上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及基本操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把师范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打下良好基础。

以F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届教育实习工作为例,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共八周,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习阶段和总结阶段。其中,大部分同学迫于找工作和考研的压力选择了自主实习。由于时间紧促,F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将教育见习和毕业集中教育实习安排在一起。这样仓促的时间安排,是对教育见习环节的忽略,不能真正发挥教育见习的作用。实习期间,由于部分实习生教学理念相对陈旧,难以吃透教材、驾驭课堂,导致部分实习基地的领导和老师对教育实习有抵触情绪。其次,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生无法细致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这就导致了很多师范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班级工作,更无法满足师范生的专业成长需求。

总体看来,我国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完善,没有给师范生提供充分的知识储备和相应的能力培养,有些高师院校甚至连最基础的教学法课程都没有开设。由此可见,在高师英语教育中,英语教育类课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PCK理论对我国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的启示

通过建立进一步凸显PCK的英语教育类课程结构,使得英语师范生一方面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让英语师范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实践,积累丰富的对于英语教学感性认知,经过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师范生在学习、观察、反思和体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PCK。

(一)增加英语教育类课程在总体课程中的比例

应根据PCK理论的要求,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第一,课程课时整体上不能超出4年所规定的学时;第二,注意均衡各类学科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保证高师英语教育的双专业性。我国学者黄葳认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合理的比例关系应该为:一般文化课程占20%,学科专业课程占40%,教育学科课程占20%,教育技能课占10%,教育实践课程占10% 。根据黄葳的研究结果,结合本研究中对高师英语专业教育类课程的界定,英语教育类课程应该占到25%左右。

(二)丰富英语教育类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融合

我们在英语教育类课程设置中,除了要增加课程比重外,还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确保能够为师范生提供足够的PCK知识来源。PCK包含教学目的的知识、学生理解的知识、课程的知识、教学策略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的知识。那么,首先,应该增设包括英语教学大纲、语言测试与评价、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研究、基础英语教学动态研究等理论的课程。第二,适当开设一些关于英语教育教学方面的选修课程,比例要控制在5%左右。第三,应增设增强有助于英语师范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对英语师范生进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培训,为他们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四,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密切结合起来。

(三)调整英语教育类课程的时间安排

对英语教育类课程的时间应该如何安排,最重要的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即从大一开始,英语教育理论课程和英语教育实践课程同步开设。大一、大二的英语教育类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并且每周进行一次教育见习,将师范生置身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如担任班主任助理、组织课外活动、召开家长会、参加教研活动等,全方位获取实践经验。让师范生在广泛地接触学生,了解学校,了解教学,体验教师岗位中,增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认识,培养师范生对教师工作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形成师范生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大三起,开设教育技能型课程,除了必要的技能理论课程外,每周还要结合微格教学、专题讨论等各种教学形式进行一至两次的教育实习。微格教学、同学之间互相进行教学观摩等对于师范生技能的形成,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当然,教学实践活动是师范生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最重要的方式。只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范生才能基于自己的体验和经历,对所学和所实践的知识主动进行筛选,并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构建自己的教学方式,才会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突出师范生实践体验的课程实施

我国的英语教育类课程的实施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大四安排一次集中实习。课堂教学和一次实习就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根据Hashweh的教师教学建构理论,英语教育类课程在课程实施方面也应有所改变,进一步突出师范生的实践体验,以增加师范生的实践机会和主观体验。首先,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强化教育见习环节、发挥微格教学的作用、组织教学典型案例观摩分析、定期围绕专题组织讨论等方式。第二,推进英语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发挥英语教育理论课程知识对英语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师范生通过教育实践反馈掌握更为丰富的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韩刚.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陈昆.在英语师范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科教学知识[D]. 重庆:西南大学,2009.

[3]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谢赛,胡惠闵.PCK及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J]. 教育科学,2010,(5).

[5]王扬,刘娜.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师范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