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环保行业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LED照明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LED照明产值将达到350-400亿美元,未来五年国内LED将处于高速增长期,未来五年产值总计将超过1万亿元。目前,国内LED照明的普及率才20-30%,未来五年LED照明的渗透率可能超过80%,产值将保持2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
未来LED照明行业的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二是行业本身技术的进步。
您可能感兴趣的研究
2014-2018年中国低碳化学品行业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2014-2018年中国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环保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2014-2018年中国环保产业园建设运营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4-2018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2014-2018年中国污水源热泵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更多研究报告“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绿色照明、物联网、智慧城市、十城万盏等被视为发展重点。这些政策的,都在推动LED照明市场的发展和引导LED照明走向智能化,为LED智能照明的实现奠定了有力的发展基础。
LED相关的主要政策
由于技术进步不断带动LED生产成本下降,更多的采用中功率芯片,再加上市场促销行为,LED照明产品价格加速下降。国际厂商取代40W灯泡的LED产品已有降至10美元“甜蜜点”以下,国内大厂的产品也下降到30元人民币左右,而普通品牌的LED灯泡已经降至12-20元,基本与节能灯一致。再加上耐用和节能的特性,LED灯泡的性价比已经大幅胜出节能灯。加上国家淘汰白炽灯政策落实,LED照明市场正在启动。
然而,在LED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因素制约LED照明的发展。其中标准化问题和产品同质化问题最为严重。
标准化问题
现在国际有一个组织推出了道路灯标准,而在国内还没形成一个完善的行业标准。现在做LED路灯的厂家很多,而每个厂家的模块没有统一。没有标准化就会在生产、销售流通、使用等环节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不同厂家的产品无论是光源还是电器,特别是电器的大小及接头驱动等的电流、电压分类等,都各不相同。假如过一段时间生产厂家破产倒闭,那么如果应用灯具出现问题则找不到相应的替换产品。在推广LED过程中,标准化问题值得关注。
产品同质化问题
篇2
【关键词】河北省 低碳酒店 发展机遇 发展障碍 对策
低碳旅游是一种循环高效、生态绿色、可持续的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方式,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用行动来诠释文明社会、节约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在低碳旅游的各个环节中,推进酒店的低碳化发展尤为重要。酒店作为河北旅游业及社会产业的门窗,发展潜力巨大,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目前,河北省的旅游企业、旅游区(点)中仅有极少数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省也仅有40余家酒店通过了国家《绿色旅游酒店行业标准》的认定,成为“绿色酒店”,大多数酒店的低碳环保意识还十分淡薄。因此,河北酒店业应把保护环境、生态优先作为自身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树立低碳理念,借助新技术、新能源打造低碳消费模式,引导游客体验低碳旅游。
河北省低碳酒店的发展机遇
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低碳酒店的设想及战略在相关的会议工作中曾多次出现。例如,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2010年8月23日的中日韩共同签署的《低碳旅游倡议书》中都曾明确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支持宾馆酒店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争取在五年内将星级酒店的用水用电量降低20%,倡导低碳旅游方式等等。在以上的《意见》和两个重要会议中都重点强调了宾馆酒店的节能减排,这就意味着发展低碳酒店已经成为低碳经济下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发展低碳生态旅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外,河北省相继出台了关于低碳生态旅游的一系列规划及纲要,如《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河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河北省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等,为河北省发展低碳酒店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酒店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虽然有些酒店声明自身引入了生态低碳运营,但在实际操作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污染源之一的酒店每年消耗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排放出大量的大气污染物。一座一般规模的三星级酒店,一年消耗能量大约为1400吨煤,排放出4200吨二氧化碳、28吨二氧化硫、70吨烟尘;一座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酒店,一年要消耗掉大约16万吨煤。酒店能源费用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达到12%左右。这些数据触目惊心,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酒店业的资源污染异常严重。因此,发展低碳酒店势在必行。
河北省低碳酒店的发展障碍
虽然河北省的诸多酒店争相发展低碳经营模式,但是人们对低碳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酒店在设施建筑、设备配置、能源管理等方面也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都是阻碍酒店的低碳化发展的障碍。
低碳环保意识不强。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倡导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但由于环保宣传普及领域的有限性,居民教育水平及素质的差异化等因素,人们对于相关的低碳理念并未完全理解或接受。
酒店建筑体能源消耗严重。当前,不仅现有的酒店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建筑能源消耗问题,就连新建酒店的建筑设计也普遍缺乏对风能、太阳能和生物智能等技术的运用。例如,现有的酒店建筑的能耗标准是每平方米75瓦,是欧洲限行标准的3倍。每年新开工的酒店建筑面积80%左右未达到国际节能标准。
酒店能源的碳排放量大。酒店经营需要大量的消耗能源,同时还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烟尘、二氧化碳和氮氢化合物等。另外,全省各星级酒店每天消耗着数量惊人的一次性洗漱用品难以统计,由于一次性用品的无法回收,还面临着二次处理所带来的浪费和污染问题等。
酒店管理水平有限。由于酒店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及高技术开发能力有限,导致了其能源管理水平较低,设备设施配置欠缺科学规划性,节能减排措施、方法和开展节能降耗力度的不足等,这也成为河北省发展低碳酒店的制约因素。
河北省发展低碳酒店的对策
低碳发展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消费过程中大部分的能源消耗都来自于餐饮住宿业,因此,发展低碳酒店是推动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酒店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坚持清洁生产、合理使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酒店。针对河北省酒店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酒店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制定低碳经济责任制度。河北省可以依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一个适合我省低碳酒店的发展方案,出台推动低碳酒店发展的行业标准,来弥补我省对低碳环保酒店进行科学规范的法律法规空白。建立酒店节能降耗业绩报告、能耗使用情况分析报告等;制定酒店经营管理的绿色标准,包括节能、环保、降耗、绿色采购、绿色营销、绿色宣传、绿色服务等环节;将“低碳”纳入酒店行业的发展来进行审批考核,采取奖励、融资等政策积极扶持和引导宾馆酒店等旅游企业的低碳化经营管理,对不同级别低碳酒店给予相应税收支持,出台分级收取水电气费等政策,促使现有酒店经营模式的转变,加快引导河北酒店业走上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
建立酒店低碳测试系统。河北省应尽快建设酒店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系统,建立低碳测试系统,对酒店实行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并将之纳入到旅游企业运营成本之中,对酒店经营进行约束。例如,可以借鉴国外或他省低碳酒店的发展模式,开发一套自动化节能软件系统,把一些相关数据输入到该系统中,系统就会自动显示全国甚至全球同类酒店的节能对比情况,据此还可为酒店量身打造出一系列的节水降耗、节能减排的适用方案。
大力推广新能源。发展低碳酒店,就必须尽量在建筑、照明、供热、空调等电器使用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做到使用节能电器、节能装修、减少水源使用量等。一是建立建筑节能减排措施。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一系列的建筑节能减排措施,推广低碳发展模式,在全省酒店行业大力倡导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提倡建筑广泛采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智能等技术。例如,采用太阳能集热系统,不仅随时能为消费者提供热水,又能满足冬季空调的制热,真正做到节能环保。二是制定节约水电资源政策。相关资料显示,一家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平均每个客人每天的耗水量1吨左右,而目前很多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用水量一般不超过5吨。酒店每平方米面积的年用电量达200度之多,是普通城市居民住宅楼用电水平的10多倍。政府可制定有关节约水电资源的方针政策,如在全省的酒店行业中统一采用中央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就可节省空调总能耗能的30%左右;统一部署整体改造酒店营业区域里的照明系统,可采用变频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普遍采用节能灯,采用补偿电容器、电分类计量表、红外线感应器等节能设施;使用变频或变流量来控制电梯、冷热水、空调机组的调节等等。这样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有效的避免燃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积极发展酒店行业电子商务。河北省应在酒店行业积极倡导一种时尚又环保的新型酒店数字化服务,即利用数字技术。通过网络统一运作全省酒店客房的宣传、推广,减少纸质资料,实现无纸化推广。通过图文、音视频等方式将全省酒店的餐饮、客房、娱乐、会务等业务及时有效地展现给住店客人,这不仅方便了客人对酒店的进一步了解,还可促进全省酒店行业更好地宣传与发展。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国内外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迅速的发展,环保成为建筑行业重点关注和解决一项问题,并且在建筑技术不断改革的过程中,绿色建筑工程逐渐成为发展中的主流。同时,绿色建筑工程不仅仅避免大量能源的消耗,也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凸显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绿色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该方面有着一个详细的认知,并且对绿色建筑工程进行相应的评价,结合国内外发展的现状。提出在发展中需要改进的一些的措施,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绿色建筑工程概述以及优势分析
1.1概述分析
绿色建筑工程主要是利用可以再生的施工材料,充分利用现有的能源,尽最大可能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在采光和通风方面,尽量使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的模式,将建筑工程与自然环境处于和谐、统一的发展状态。同时,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中,对绿色建筑工程进行详细的明确,在建筑工程使用功能,和使用期限得到保证的时候,通过利用相应的绿色施工技术,实现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等目,避免对环境的影响,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1.2优势分析
绿色建筑工程作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为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都占据着非常大的优势,具体的内容如下:(1)绿色建筑工程的构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这主要体现在施工材料选料、生产、运输等方面,并且对施工材料的质量也有着严格的把关,进而提升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同时,绿色建筑工程对一些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设备等方面,都加大了应用的力度,以此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另外,绿色建筑工程提升工程使用寿命仅仅是一个方面,还具有良好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前瞻性,为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2)绿色建筑工程主要是对施工技术、工程设计、思维方式、施工材料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转变,将现代建筑工程的高能耗模式转向低能耗模式。同时,绿色建筑工程利用相应的节能技术,加强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对新能源进行合理性的开发。但是,在新能源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清洁型能源的开发,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等方面,避免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这样可以起到能源环保的效果,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绿色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通过施工材料的二次回收和利用,以及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避免废料和污染物的产生,并且也有效的实现了能源循环在利用的工程生产模式。(3)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综合性的考虑,这主要是降低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绿色建筑工程对人、环境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融合,通过不同的协调,以此实现共存的发展模式,所以不管是对社会效益的提升,还是对经济效益的提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绿色建筑工程的评价体系
2.1绿色建筑工程评价对象
在绿色建筑工程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的评价对象进行明确,这样才能保证绿色建筑工程评价的准确性,绿色建筑工程的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新建筑工程、现有的建筑工程、以及改建的建筑工程等方面。
2.2评价内容的主要内容
(1)场地。场地是绿色建筑工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周围环境的平衡性、交通环境以及规划的状态等方面。同时,在场地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建筑工程对植物的影响,作为重点评价的对象,这样主要是避免建筑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2)能源和资源。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利用、CO2的释放量、石油和煤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以及水、土地等方面的消耗,只要对该方面有着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为后期节能降耗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支持。(3)资源回收。主要包括水资源回收、施工材料回收等方面,其中水资源回收主要包括有:节水措施、雨水回收、污水处理等方面。(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绿色建筑工程评价体系中,一个非常中重要的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方面。(5)工程室内环境质量。工程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所包括的内容有很多,例如:室内采光、通风、温度控制等方面。
2.3绿色建筑工程评价过程
绿色建筑工程评价是分析该项工程建设模式的可行性,以及是否存在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绿色建筑工程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明确,根据其评价过程,来判断绿色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那么具体的评价流程如下:(1)一般情况下,主要由相对专业的工程评价机构,对绿色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运行、管理、施工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且对其中所含有的数据,进行准确的获取,在利用相应的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的筛选和统计,从而形成绿色建筑工程评价分析报告。另外,将绿色建筑工程评价报告作为基础,通过实验模拟、实测、计算、调查分析等方面,构建绿色建筑工程模型,从而判断绿色建筑工程建设可行性。(2)根据绿色建筑工程评价标准,对各个评价内容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效果,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3)根据综合评分的等级,以此判断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等级,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保证绿色建筑工程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一致的状态。
3国内外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战略分析
3.1国内外绿色建筑工程发展现状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实施的“绿色建筑工程挑战”中,主要是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施综合性的建筑工程设计模式,并且在建筑工程使用寿命满足的基础之上,降低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例如:法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一些城市建筑工程居住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尤其在瑞典在绿色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施“百万套住宅计划”,对建筑工程和生态环境进行了相应的协调,并且经过不断的尝试已经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方面还是相对较为缓慢的,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已经有15%的建筑工程达到了绿色建筑工程环保、节能的标准。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绿色建筑工程已经达到了25%~30%,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由此看来,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的发展还有有待提升,只要节能降耗,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绿色建筑工程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我国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1)以环境基础,合理利用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然而绿色建筑工程主要就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主要是避免大量能源的消耗,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太阳能作为一个取之不尽的再生能源,并且具有良好的清洁性,不仅可有效的解决传统建筑工程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并且对建筑工程周围环境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太阳能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有效的利用,像是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方面。另外,除了太阳能以外,风能和地热能都是值得利用的再生清洁型能源,并且对建筑工程室内空气系统的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对于风能和谁能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也要不断的增加,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保证了建筑工程周围环境的质量。(2)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绿色施工材料。在绿色建筑工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施工材料的节能性和环保性都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因此一定要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加强节能、环保性能相对较高的施工材料利用力度,充分展现绿色建筑工程存在价值。另外,在绿色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对绿色建筑施工材料的使用量,也是非常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一定要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规范、标准的等方面,选择所需要的施工材料和用量。并且,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中所产生的施工废料,一定要利用相应的技术方式进行处理,例如:生物降解、回收利用等方式,这主要是避免施工材料浪费,保证施工成本的充足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绿色建筑工程的概述和优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绿色建筑工程评价体系,和国内外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大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力度,避免大量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此实现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玉波.城市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33(6):53-55.
[2]薛明,胡望社,杜磊磊.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25(3):24-27.
[3]谭引颖.探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5,(4):51.
[4]王利珍,谭洪卫.上海市绿色建筑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上海节能,2015,(9):23-28.
篇4
[关键词] 绿色建筑 发展 分析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建筑的定义:
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绿色建筑的定义是: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其目标是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主要体现在节能高效、舒适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及现状:
1969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的出现标志着生态建筑学正式诞生。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随后,在美国、香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
国外在绿色建筑理念上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示范和实践。比较典型的如:英国BRE的环境楼(Environmental Building)为21世纪的办公建筑提供了一个绿色建筑样板。该大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000m2,其设计新颖,环境健康舒适,不仅提供了低能耗舒适健康的办公场所,而且还有用作评定各种新颖绿色建筑技术的大规模实验设施。该大楼最大限度利用日光,南面采用活动式外百页窗,减少阳光直接射入,既控制眩光又让日光进入,并可外视景观。采用自然通风,尽量减少使用风机。采用新颖的空腔楼板使建筑物空间布局灵活,又不会阻挡天然通风的通路。顶层屋面板外露,避免使用空调。白天屋面板吸热,夜晚通风冷却。埋置在地板下的管道利用地下水进一步帮助冷却,安装综合有效的智能照明系统,可自动补偿到日光水准,各灯分开控制。建筑物各系统运作均采用计算机最新集成技术自动控制,用户可对灯、百页窗、窗和加热系统的自控装置进行摇控,从而对局部环境拥有较高程度的控制。环境建筑配备47m2建筑用太阳能薄膜非晶硅电池,为建筑物提供无污染电力。该建筑还使用了8万块再生砖;老建筑的96%均加以再生产或再循环利用;使用了再生红木拼花地板;90%的现浇混凝土使用再循环利用骨料;水泥拌合料中使用磨细粒状高炉矿渣;取自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木材;使用了低水量冲洗的便器;使用了对环境无害的涂料和清漆。
我国的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管理与评估工作的研究也是刚刚开始,目前已有的评估工具最新的有国家建设部于2005年10月出台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为《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提供评价标准的于2006年6月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我国在绿色建筑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1年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根据《2013-2017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1]显示,截至到2011年底,我国取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达353项,2647栋建筑,3488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项,建筑面积为3272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23项,建筑面积为216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是241项,1950栋建筑,建筑面积2504万平方米。
二、绿色建筑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的特性往往体现在一些细节上,这样,绿色建筑的设计就尤为重要,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应该从如下方面出发:
(一)以合理的设计达到建筑建造的节约。在建造的设计过程中,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基础上节约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例如水泥中添加一些添加剂减少水泥的用量;另外还可通过建筑体形设计达到节能效果,如平面布局、平面形状、长宽比和朝向,合理设计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顶、热缓冲区及有效遮阳,提高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同时,也对建筑材料的节约有着重大意义。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例如,太阳能的利用:设计太阳能住宅,最简单的光电效应可以将太阳能直接变为电能。利用这个原理硅太阳能电池广泛应用在计算器、收音机、汽车上,此外,太阳能热水器的设置也可以很好的将太阳的热能很好的收集利用。风能的利用:例如利用风力发电,通过独立运行方式,通常是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向一户或几户提供电力,它用蓄电池蓄能,以保证无风时的用电。
(三)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环保型材料主要分为:1.基本无毒无害型。如石膏、滑石粉、砂石、木材、某些天然石材等。2.低毒、低排放型、对人类健康不构成危险的装饰材料。如甲醛释放量较低、达到国家标准的大芯板、胶合板、纤维板等。
环保装饰材料主要有:1.环保地材:植草路面砖是各色多孔铺路产品中的一种,采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制成。2.环保墙材:新型加气混凝土砌砖,可用木工工具切割成型,用一层薄沙浆砌筑,表面用特殊拉毛浆粉面,具有阻热蓄能效果。3.环保墙饰:草墙纸、麻墙纸、纱绸墙布等产品,具有保湿、驱虫、保健等多种功能。4.环保管材:塑料金属复合管,是替代金属管材的高科技产品,其内外两层均为高密度聚乙烯材料,中间为铝,兼有塑料与金属的优良性能,而且不生锈,无污染。5.环保漆料:生物乳胶漆。 6.环保照明:。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利用高效、安全、优质的照明电器产品,以达到节约电能、保护环境为目的。
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在建筑施工现场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减少对绿色植物的破坏,减少噪音,减少环境的污染,减少水资源的利用等等。从而实现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消减污染,满足环境需求,最终实现绿色施工体系。
在许多情况下,建造和清除扰乱了场地上现存的自然资源,代之以非自然的人造系统;建造和拆除所产生的废弃物占填埋废物总量的比重较大;在建造过程中散发出的灰尘、微粒和空气污染物等会造成健康问题。而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则能够显著减少对场地环境的干扰、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自然资源,绿色施工可以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可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实施绿色施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经济: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但是,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例如,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其造价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
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毋庸置疑是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虽然其初始投资成本高要比传统建筑高5%~10%,投资回报一般需要较长时间,但是从长远出发能带给生产者一定的收益,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了环境,为后代和同代人了节约了能源。所以,绿色建筑的推广在当前形势下是势在必行的。
结束语: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前瞻产业研究.《2013-2017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英国政府;节能减排;启示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1-0054-06
一、英国政府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
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英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口也逐渐向大城市集中。与此同时,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生态和环境破坏也是前所未有。泰晤士河及英国境内其他河流水污染达到饱和状态,鱼类几乎灭绝;伦敦成为世界知名的“雾都”;工业化的高度集中,导致英国森林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自然资源的日益缺乏,从19世纪晚期起,英国政府陆续推行了一些包括食品标准、环境卫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节约等方面的社会立法。20世纪后期,随着英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长。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也引起了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英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而资源的消耗和碳的排放量所占比例却超过2%。英国政府认为,作为发达国家,应该担负起推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推行节能减排的带头作用。1994年。英国积极响应里约全球环境首脑会议要求,率先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英国的战略选择》,为英国的节能环保确立了一个基础性文件。1999年5月,英国政府公布第二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了同步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目标,并引入了量化指标。2005年3月,英国政府出台第三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了到2020年英国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方向。2007年7月,英国政府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统计,详细地介绍了68个领域的发展变化状况。
英国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是:大多数社会都渴望得到经济发展以保证提高他们自己和后代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追求保护和改善他们现在及子孙后代的环境。协调这两个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推行节能减排,营造美好的社会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英国政府推行节能减排的主要特点
(一)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健全
1 制定多个专项法律防治污染。一是从源头上限制矿产资源企业污染排放。从1909年起,英国先后颁布了40多部关于规划的法律法规,从矿产资源开采、分配和使用的源头防治污染。二是强制要求企业控制大气污染。英国在通过了第一个《碱业法》之后相继颁布了包括《制碱法》、《工业发展环境法》、《空气洁净法》、《烟气排放法》和《环境保护条例》等在内的多个控制大气污染的立法。并制定了78个行业标准,以强制企业达到生产成本和治污费用的平衡。三是严格限制企业取水排污。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通过了《水资源法》和《水工业法》,通过法律手段对污染水源者进行约束。
2 出台国家节能计划和《家庭节能法》。1995年,英国颁布实施了《家庭节能法》。2006年4月,英国再次出台建筑节能新标准,规定新建筑必须安装节能节水设施,使其能耗降低40%。此外,英国政府还准备动用行政力量,在未来8年内为全部建筑配备节能灯,使照明发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70%。
3 实施《气候变化法案》。2007年11月19日,英国政府正式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以下简称《法案》),现已进入议会立法程序。通过《法案》,英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政府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具体工作:一是成立气候变化委员会。《法案》中明确,英国政府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负责向政府提供独立的专家建议和指导,为英国2050年前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出谋划策。气候变化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开发新能源和加大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出建议。使政府能更容易执行制定的节能减排政策。气候变化委员会还将每年检查减排情况,并根据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向议会提交公开、透明的年度进展报告。此外,气候变化委员会将对政府间进行的减排指标交易给予建议。并可能会直接干涉排污交易的过程。二是设定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法案》为英国制定了一个清晰而连贯的中长期减排目标:到2020年,英国境内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必须消减26%-32%;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消减至少60%。《法案》还要求英国政府提前至少15年制定“二氧化碳减排预算”,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封顶,以使企业明确强制减排的具体目标;英国政府每年必须向议会提交一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报告,不能完成法案目标的政府将受到司法审查。《法案》的签署使英国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立法手段强制限定温室气体排放并以法律形式确定减排目标的国家。三是完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法案》要求在已有的碳排放指标交易基础上设立全新的全英国碳排放交易体制。通过市场机制来控制碳排放总量。近几年来,英国政府每年都组织一个庞大的“废气减排指标收购团”,辗转于各个发展中国家,求购“废气减排指标”,以求达到《京都协议书》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要求。
(二)强化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
1 对第二产业严格限制。一是限制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生产。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手段,减少甚至停止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生产。目前英国国内大部分的矿山已经关闭停产,所需的矿产资源主要依靠进口供给。其中,英国的煤炭产量由1913年的2.87亿吨减少到了2006年的1858.8万吨,进口煤炭占了英国煤炭需求量的70%。二是约束高能耗高污染生产型企业。英国政府确定了“污染者支付原则”(the Polluter PaysPrinciple),规定对于防治污染的费用和减轻因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的费用应由造成污染的企业承担。例如英国的钢铁产量在1970年达到了2831万吨的历史高位,而2006年的产量只有1388万吨,这不能不说是英国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生产型企业进行限制约束的结果。
2 利用税费减免和基金互助方式帮助企业节能减排。英国政府运用财税政策,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的原则鼓励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节能减排。一是征收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税采取鼓励和刺激企业减排的方式,如果企业达到了与政府签署的减排标准,可以减征最高80%的气候变化税。二是设立碳基金和减排基金。碳基金主要面对中小企业,用于咨询节能技术和购买节能设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减排既定目标。减排基金主要是为英国各类企业实行有效减排技术的推广、企业环保项目的实验
和减排项目的实行服务,目的是强化企业减排温室气体的意识,增强企业减排主动性。三是建立“碳信贷”的排放交易制度。“碳信贷”是指企业可以把自己的减排量拿到市场上在企业间进行出售。卖出减排量的一方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买入减排量的企业也可以避免因无法完成减排量而遭到处罚。充分体现了“谁环保、谁受益”的原则。
3 对第三产业节能减排的鼓励。2006年英国的银行、保险以及商业等服务业已占到了GDP比重的70%以上。因此,英国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了占GDP比重最大的服务业上。一是大型商业机构对节能减排的促销宣传。2007年4月份,英国8家大型商业和服务机构自发联合发起了旨在鼓励英国家庭使用环保产品的宣传和优惠促销活动。其中。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易购食品超市公司(Tesco)将节能灯泡以半价出售,以引起消费者对于原白炽灯耗电量巨大的注意。二是大型商业公司的自发节能减排行动。大型商业公司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不断地完善自身行为、细化管理和制度,并加入减排的行列中来。2006年Tesco公司率先在英国开展了贯穿整个零售供应链的碳减排管理,从原材料采集、制造到配送、零售、消费以及废物弃置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减少碳排放,从而把企业自身的减排努力与整个供应链的减排集成起来,最大限度地扩大减排效果。三是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为了减少白色污染,同时降低塑料袋在制造、使用、回收和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资源浪费和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英国几家大的商场和超市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减少旗下商店一次性塑料袋使用的计划。四是鼓励企业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新产品促进节能。政府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企业投资利用绿色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来发电,以取代传统的煤炭发电,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伦敦推出了名为“绿番茄”的油电混合引擎出租车,以取代传统高耗油的出租汽车。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五是对部分行业企业提出明确节能减排要求。英国政府对包装材料制造商明确提出了包装废弃物重新使用计划,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利用,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同时,英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办公室”的标准。以实现建筑企业建筑的二氧化碳零排放。
(三)狠抓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开发
1 建筑节能措施。一是推动公共建筑节能。英国政府规定2008年中央政府机关建筑物能耗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20%,卫生保健部门2010年能耗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降低15%。英国政府还规定,2008年6月起,每幢公共建筑的节能情况将划分等级并颁发证书,并要求将博物馆、展览馆和政府办公大楼等大型建筑的能耗情况张榜公布。以动员社会力量加强监督,促进全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英国政府将拨款1000万英镑改造英国境内中小学校,以减少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促进个人家庭住宅建筑节能。英国政府规定在新建筑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光照、风力等各方面的节能问题,开工前必须获得当地政府批准的建筑能耗分析报告,否则将被拒绝施工建造。
2 重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欧盟立法要求所有成员国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20%的目标的大背景下。英国政府在2007年5月公布了《英国能源白皮书》,为英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设定了具体目标。英国政府声明,在2020年将煤炭在英国能源总量中的比重由35%降低到20%,核能比重由19%降为5%,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由目前的6%扩大到35%,远远超出了欧盟对各成员国的基本要求。
3 其他节能减排措施。除了关注建筑物的二氧化碳排放和绿色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外,英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全面实施绿色森林认证的国家。英国森林的生态状况良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得很好,为英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工作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并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关注民生
1 用财税政策引导扶持家庭节能减排。一是对节能住宅的购买和改造给予减免税和直接补贴的优惠。英国政府规定对已经实现“零排放”和“零能耗”的绿色住宅给予税收优惠。同一时期。英国政府推出了一项“绿色家庭”计划。鼓励居民在家中安装太阳能装置、屋顶式风力发电机等设备;英国政府将对居民购买微型发电设备的产品附加税从17.5%减少到5%。除采取减免税政策外,英国政府还多次拨付财政资金,帮助居民进行家庭节能改造,提高家庭能效。自2001年起,英国政府每年划拨5000万英镑的“能源效率基金”,鼓励企业和家庭购买节能设备,责成能源公司提供节能灯泡、保温设备、高能效电器和锅炉。并资助130万户家庭安装了节能锅炉。在“绿色家庭”计划中。新建房屋或原有房屋通过改造后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者,可享受政府补助,金额最多可达改造费的一半;所发电力若自用有余,还可以将多余的电力输送到英国国家电网,政府以优惠价收购。二是对绿色车辆和传统车辆采取不同的购买和使用税费政策。英国政府正在计划大力推广绿色节能汽车,并对传统汽车课以较重的税费。在新车市场上,英国政府将给予购买电动车和小排量汽车等节能汽车的消费者2000英镑的折扣价格或免去汽车消费税,并将于2008年4月对大型汽车和重污染汽车加倍征税。与此相反。符合政府要求的低二氧化碳排气量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绿色汽车将被免掉上述一切费用,甚至在购买时政府还将给予车主降低消费税、保险费打折、停车费降低和最高给予2000英镑补贴的优惠措施,以鼓励人民购买绿色汽车。调查显示,当前英国有20%的新车购买者选择绿色汽车,而2006年只有不到6%的消费者选择购买绿色汽车。
2 引入对家庭和单位的能耗审计制度。自1993年来,英国政府共完成了450万个家庭的能耗审计。仅2006年就审计了45万户。通过审计,为这些家庭提供了实用的节能建议和针对其具体情况的支持计划。从2008年10月开始,英国85万个“购房出租族”在出租房屋前,必须请能源审计员评定其房屋的能耗级别,并交纳200英镑的环保税,才能取得有效期为3年的房屋出租许可证。
3 从细微之处灌输节能减排理念。英国政府将免费在线提供二氧化碳计算器,为个人和家庭计算出家庭、电器和个人旅行三方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不同情况提供减排建议。英国政府还计划为每家每户都安装一个仪器表。以提醒人们注意一些平时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英国政府计划使能源公司对仪表器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计算,对不同时段的电力供应作出适时调整,或设置峰谷电价,鼓励人们避峰让电。
由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推动,节能环保的观念正深入人心。据英国政府调查,英国人中有94%相信气候正在变化,57%相信已受影响,66%主张采取个人行动来缓和气候变化。
三、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纵观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是节能减排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我们借鉴。
(一)健全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促进节能减排从“软约束”走向“硬约束”
从英国节能减排的经验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根本。英国制定的《气候变化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同类法案。英国也是第一个用法规形式引入“碳预算”,为二氧化碳总量排放量封顶的国家。英国关于节能减排的多部法律法规极大地提高了国家、企业、个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义务门槛,建立了对节能减排的法律“硬约束”。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健全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动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制定及修订工作。抓紧建立和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研究制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可考虑成立类似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独立监督机构,专门负责节能减排的监督工作,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二)综合利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政策体系
英国政府为促进节能减排,在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优惠措施,逐渐形成了一套推动全民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我国应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负责”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组织、个人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实现节能减排者得实惠,高耗能者高成本。
一是深化价格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石油、天然气、水、热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进程。英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较强。其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我国要逐步改变资源价格主要由政府主导定价的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资源价格既体现其实际价值,又反映其稀缺程度,通过价格机制抑制资源不合理消费。逐步理顺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推进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
二是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采用财政补助、奖励、设立节能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投入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设备、技术)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实施鼓励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资源税改革。改进计征方式。适时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税。研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
三是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安排中进一步突出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环保与金融部门要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
四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促进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对空调机、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由同等优先采购改为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建立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
(三)合理制定不同阶段节能减排指标,严格控制能耗和污染排放增量
英国有比较完备的能源监测管理系统和能源统计系统。政府据此针对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指标,并加以严格执行,以促使节能减排整体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指标,狠抓落实,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长。
一是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制定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科学合理制定节能减排阶段目标。同时,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完善节能减排计量和统计,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设备检测,编制节能减排规划。
二是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强源头控制。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强制性门槛;不符合节能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现有企业经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要依法停产关闭。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节能降耗型产业结构
从英国治理环境污染、开展节能减排的过程看,它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即由以重工业型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我国应当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要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生活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工业整体水平。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形式。也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快制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重点矿山和矿业城市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组织编制钢铁、有色、煤炭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二是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加快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改造及矿井水利用重点项目,在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三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煤层气、煤矸石、大宗工业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四是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五是推进清洁生产。制定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合理使用农药、肥料,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六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电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支持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的推广应用。
篇6
6月19日下午,成品油价格将要调整的消息不胫而走,抢在调价前加油的私家车和出租车又一次在加油站排起了长龙。和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次传闻并非空穴来风。晚间10时,调价消息正式宣布。
“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至此,油价历史最大涨幅,诞生在了奥运会开幕之前。
为何在奥运之前调整油价,专家和分析人员众说纷纭。据国家能源办官员称,这是一个迟到的决定。选择在这个时机调整油价,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对能源产品冻结价格、管制价格的措施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大,并且已难以承受。就在此前的能源部长会议上,国际也开始对中国的油价管制进行施压。在内外压力之下,油价的调整时机自然而然地到来了。
油价调整的10天前,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还曾公开表示,暂缓成品油价格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话音刚落,调整已成现实。分析人士称,张国宝的发言有可能是为了防止投机行为,以免调价之后造成市场紊乱。
“不要为已经泼地的牛奶而哭泣。”油价已然调整,在国际油价在130美元长期徘徊的情况下,我们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当下。油价高企之后所带来的影响,才是当下的关键所在。
不管原因何在,总之目前人们更为关心的问题,无疑是政府该如何作为来抑制油价高涨带来的连锁反应?高能耗产业,以及形形的制造业将何去何从?
CPI预警,通胀压力剧增
2008年,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不能跑不过CPI。然而,目前更大的考验来自于比CPI更快的PPI,并进而传导影响CPI。在今年5月,7.7%的CPI尽管仍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但是相对于4月的8.5%,已经足以令人欣喜。因为这是进入奥运年以来CPI的首次回落。正当人们一致看好CPI将平稳回落的时候,油价调整倏然而至,给刚刚平稳的CPI的反弹带来了新的悬念。
发改委一直担心,油价的上调不仅会进一步加重通胀压力,而且会将不断波动的国际风险转移到国内。国家发改委官员也表示,“尽管5月CPI的数据已经开始下滑,但是PPI的压力骤然增加了,一旦出现反弹,调控只会更加困难”。很多人在担忧,此番油价的调整会使CPI再度爬高。
这些担忧并非多余,因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石油牵系着太多问题。PPI对CPI的传导当然不会如一些专家预计的那样,需要半年甚至九个月才会传导。也就是说,此番的油价调整在很多方面将对CPI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在6月24,国际快餐巨头完成了奥运年以来的第二次提价,幅度从五毛到一块不等。
油价的调整对现存的通胀压力又是一次考验。在调整成品油价格的同时,国家发改委也明确采取了诸多综合配套措施来控制调价的连锁反应。其中包括对种粮农民、渔业、林业实行财政补贴、对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实行财政补贴,运输价格不提高、对出租行业进行补贴等措施。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报告称,如果中国提高成品油价格10%,将推高通胀率0.3-0.4个百分点。
“到了应该调的时候就要调,不应该考虑CPI这类因素。” 国家能源办官员如是说,“我们顾虑的因素越多,积累的矛盾就越多”。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则表示,按照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方案,上调油价是大趋势,也是在任何层面都没有争议的。可见,在重重压力之下,CPI在一定程度上则成了牺牲品。
自从2007年11月以来,尽管国际油价不断飙升,但国家始终靠补贴和管制的方式来稳定经济发展。但这种和国际倒挂的举措,并非长远之策。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今年中国对油价的各项财政补贴合计将超过1000亿美元。
从长远来看,这次调价的幅度虽然已经高企历年之最,但相对于国际飙升的油价和当前经济面临的诸多矛盾而言,还远远没有到位。对于CPI和宏观调控的真正考验还远远没有到来。
高油价下各行业亟待盘整
受制于成品油价格上涨的行业之中,交通运输业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其中又以航空业为最。在高油价和需求下降的背景下,航空业投资评级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中信证券指出,本次航油涨价对主要航空公司的盈利影响显著,其中,国航、南航EPS分别下滑25.2%和45%至,东航、上航更将由盈转亏。正在酝酿中的燃油附加费的上调,恰是航空业转嫁压力的重要举措。
而其他交通运输业虽然会有政府补贴,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成本需要自身消化。其中,乘用车的影响将高于商用车。因为商用车作为一种生产资料,用油成本的上升可以转嫁到用户身上,但乘用车作为消费品,燃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消费者的用车成本。可以简单估计燃油价格20%,将使全年用车成本增加10%左右。而乘用车消费中影响较大的是经济型轿车的消费需求,因为该细分市场的消费群体属于第一次购车的新增需求,这部分人群对于燃油价格上涨的敏感性相对较大。
汽车行业的影响也不可谓不大。此外,燃油价格的上涨,也将直接影响用车成本的上升,从而使国内汽车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在高油价的刺激之下,分析人士称,很多准备买车的人士更多会选择持币观望。中低价格汽车的销售将直接受到冲击。
在这次调价过程中,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国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关系到其切身利益。长期的国家补贴以及自身消化,已经使油企长期以来负重前行。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作用下,国内石油石化行业经济效益就已经开始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和炼油业务亏损则是石油石化行业业绩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此次提价,将带给油企一次难得的调整机遇,中石化和中石油的炼油亏损大幅减少,盈利状况或将大幅改善。
需要盘整的行业并非仅仅限于油企和交通运输业,诸如制造业等高能耗的产业而言,或迟或早的盘整将相继到来。
油价调整,弊中有利
尽管,对于各类行业来说,油价最大幅度的上升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油价调整之后,不仅是石油等相关行业从中受益。分析人士称,从长远看来其也将催生出的相关联产业的研发与进步。
首先,可以有效缓解油荒。此前一段时间,尽管国家发改委接连发文,敦促两大集团保证成品油的市场投放和供应。但是,各地的油荒并没有丝毫减缓。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说:“一些地方加油站发生冲突事件,只是政府所掌握的众多社会反应中的一个点。这些都暴露出市场供需环节确实出现了问题”。
其次,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板块,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催生节能产业的发展。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日本,由于国内成品油价上调和节能减排法规出台,使得其环保节能投资大幅增加,单位GDP能耗得以降低,带动了当地经济更长期的持续发展。相同的背景,使得日本这一经验完全值得我们借鉴,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次机遇,带动低能耗产业的发展和相关设备的研发,相应的能源开发、节能环保、新能源等行业将有望长期受益。
篇7
第一条为规范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强化技术创新管理,促进先进适用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根据《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以及《江苏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实施细则(试行)》,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是指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技术创新活动中新产品、新技术的主要性能、技术水平、试(投)产或在生产中试(使)用的可行性、市场前景、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审查评价,作出相应的结论,并颁发《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
第三条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或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或较原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在一定区域或行业范围内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的产品。
第四条新技术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及新工艺装备等,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能降耗等某一方面较原技术有明显改进,达到实用程度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的技术。
第五条南京市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委)归口管理全市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验收工作。
第二章鉴定验收的范围和原则
第六条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开发单位要求组织鉴定的,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验收。
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须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验收。
第七条对于医药、医疗器械、食品、农药、计量器具、压力容器等涉及人身和社会安全以及国家需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其他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结论是审查批准产品投产、申领生产许可证(准产证)、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和转让、参加重大项目招投标、获得奖励以及享受有关扶持政策的依据。
第九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具体分为新技术鉴定、新产品样品鉴定和新产品投产鉴定三类。
第三章新技术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条新技术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提供鉴定的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
(二)、审查新技术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技术任务书的要求,评价其技术水平;
(三)、审查新技术推广应用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一条申请新技术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技术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新技术经过与相关技术的对比测试。
(二)、具备技术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新技术应用过程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四)、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二条申请新技术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技术名称、规格型号、研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技术任务书:提出技术指标,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三)、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技术方案概述、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对比,技术成熟程度,各项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四)、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五)、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或用户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需附签订的协议或合同)。
(六)、技术测试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或用户出具的检测报告,或鉴定委员会专家现场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或在鉴定委员会专家监督下企业质检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以上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七)、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四章新产品样品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三条新产品样品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提供鉴定的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
(二)、审查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评价其技术水平;
(三)、考核新产品试产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四条申请新产品样品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样品试制计划,样品经法定检测单位检测。
(二)、具备样品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样品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四)、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五条申请新产品样品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试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计划任务书:提出试制数量、进度安排、责任人、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三)、技术任务书:提出样品要达到的技术指标,技术文件要达到的要求;试制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四)、试制总结:主要内容为项目来源,市场前景分析预测;试制数量和时间;试制各阶段解决的问题;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试制技术方案概述、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各项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六)、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七)、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或用户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需附签订的协议或合同)。
(八)、检测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九)、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写清新产品的种类、用途、特点;标准化系数及经济效果;贯彻各类标准及法令、法规的情况,未予贯彻哪些标准及原因和相应的过渡办法;标准化综合评价及结论(含与国际标准对照程度)。
(十)、产品图样:需要产品图样用于指导生产和订货的新产品应提供全套设计图样和产品零部件明细表及外购、外协件汇总表备查。
(十一)、工艺文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操作规程、检验规程、配方概要及工艺流程等。
(十二)、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五章新产品投产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六条新产品投产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生产管理用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评价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基础标准,作出是否可以指导批量生产的结论;
(二)、审查试制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评价其先进性;
(三)、审查生产设备、工艺工装、检测手段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七条申请新产品投产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项目开发任务或试产计划,试产的新产品已经法定检测单位按产品标准进行过全项型式试验,经2家以上用户试用。
(二)、具备投产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具备投产所需的工艺装备、产品出厂的测试设备及相关的原材料、外购、外协件检验设备。
(四)、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五)、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八条申请新产品投产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试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计划任务书:提出试产数量、进度安排、责任人、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三)、技术任务书:提出试制产品要达到的技术指标,技术文件要达到的要求,设备、工装、检测手段要达到的要求,试产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各阶段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四)、试制总结:主要内容为项目来源,市场前景分析预测;试制数量和时间、试验数量和时间、试用数量和时间;试制各阶段解决的问题;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试制技术方案概述、试制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各项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六)、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七)、产品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
(八)、检测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抽样检测报告(全项型式试验)。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九)、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写清新产品的种类、用途、特点;标准化系数及经济效果;贯彻各类标准及法令、法规的情况,未予贯彻哪些标准及原因和相应的过渡办法;标准化综合评价及结论(含与国际标准对照程度)。
(十)、用户使用报告:分析用户使用过程中产品的技术性能,评价是否满足用户的技术要求。须提供2家以上用户提供的使用报告。
(十一)、产品图样:需要产品图样用于指导生产和订货的新产品应提供全套设计图样和产品零部件明细表及外购、外协件汇总表备查。
(十二)、全套工艺文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操作规程、检验规程、配方概要及工艺流程等。
(十三)、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六章鉴定验收的组织和管理
第十九条鉴定验收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一)、列入国家、省级技术创新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由国家、省经济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并由国家、省经济管理部门统一编号核发鉴定验收证书。
(二)、列入市级技术创新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以及计划外的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可申请省经贸委或市经委组织鉴定验收工作,并由省经贸委或市经委统一编号核发鉴定验收证书。
(三)、国家、省级鉴定,市经委可接受委托主持鉴定;市级鉴定,由市经委直接主持鉴定或委托县区计经局主持鉴定。
第二十条鉴定的申请:
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申请填写《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申请表》(见附件一)一式三份、全套鉴定验收技术文件资料和《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草案)》(见附件二)各一份,经企业主管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市经委;
部、省、市直属企业直接向市经委申请。
第二十一条鉴定申请的审批:
市经委收到企业鉴定申请表和鉴定技术文件资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对全套鉴定技术文件资料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经审查合格后,分下列两种情况对鉴定作出安排:
(一)、对于申请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转报省经贸委审批;
(二)、对于申请市级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由市经委确定鉴定类别、主持单位、鉴定委员会成员以及鉴定时间。
第二十二条鉴定委员会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鉴定委员会由鉴定组织单位组织七至十五位(单数)技术经济专家组成。专家必须具有高级职称。项目开发单位的人员原则上不得进入鉴定委员会。
鉴定委员会负责鉴定的技术评议过程,并最后形成鉴定结论及证书报批文件。
第二十三条鉴定会议议程:
(一)、鉴定主持单位主持:宣布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和主任委员;
(二)、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
1、由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宣读有关鉴定技术文件资料。
2、专家进行现场考察、观看演示或监督检测。
3、专家质疑:专家根据已审查的鉴定技术文件资料,提出质疑,新产品开发单位必须据实给予回答。
4、专家评议:由鉴定委员会独立评议,起草鉴定意见。鉴定组织主持单位列席会议,了解评议情况,但不发表评价意见。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原则上应回避专家评议会议。
5、鉴定委员会意见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项目计划或合同书要求的指标,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正确、统一并符合规定,新产品的创新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投产(推广)的条件、价值与前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6、鉴定委员会评议未通过的,鉴定委员会应写出未通过的理由。
7、主任委员在鉴定委员会意见原稿上签字,全体专家在鉴定委员会委员签字栏签字。
(三)、鉴定主持单位主持:由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宣读鉴定意见。
第二十四条鉴定证书的审批:
篇8
摘要:绿色管理是适应经济发展生态趋势的一种新兴管理理念,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是站在绿色管理思想上的财务管理活动。本文分析了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活动中各利益相关者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并就如何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相互促进、相互约束的合作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绿色财务管理;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2013 年1 月份,我国整个华北及华东大部分地区被灰霾笼罩,受影响的人口高达8.5 亿,此次污染事件的持续时间、覆盖范围以及污染程度在全球均属罕见。面对着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的行为直接影响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这一新的课题,最早兴起于欧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实施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这些管理活动时,不仅要考虑盈利性的目标,还要考虑对环境是否造成影响和对资源是否造成浪费这样一种管理活动。这一课题的提出正是源于消除外部性的庇古税和科斯定理。
由此可见,大力推进绿色财务管理是新的社会形势和经济形势的需要。然而,由于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在短期内会触及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企业运行成本,导致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意愿不强,主动性不够。这就需要利用企业的经济本质来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结合外部压力形成合力,促进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推进绿色财务管理己经超出了某一个主体的能力范围,必须寻求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一方面,由于“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社会公共利益被忽视,公共利益的代表方较难在市场中发挥出于其利益诉求相应的作用来。市场主体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如企业对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如消费者也会进行利益的侵夺,导致利益不平衡。另一方面因为政府作为有限理性人无法在决策时做到面面俱到,表现为政府能源环境决策的失误和国家环境监督管理的不当等,由此产生的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也使得一部分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面对这双重失灵,企业难以积极、主动地开展绿色财务管理,而引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就是要使有正当利益诉求的主体都能在制度运行中表达和维护自己的利益,防止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使双重失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也有利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本文试图构建由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合作机制,即在社会范围内,通过相关政策指引,各利益主体以各自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导向,相互促进、相互合作,推动企业从被动的进行绿色财务管理向积极主动地开展绿色财务管理活动转变。可以说,绿色财务管理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活动,也是多元主体追求公共利益,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过程。
二、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合作机制中的利益相关者
(一)绿色财务管理合作机制中的内部利益相关者1.股东、债权人
从股东和债权人追求资本安全和资本增值的财务管理目标出发,在环保理念风靡全球的社会大背景下,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绿色投资项目的信心是推动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在动力。近年来,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上2007 年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引导,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股东和债权人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环保问题。以银行为例,未来若不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一旦给予贷款的企业发生污染事件,既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也不利于债权的收回。
为推动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股东和债权人应增强自身环保意识,掌握充分的环保知识,认真研究公司投资项目的合法、合理和环保性,并对企业的资本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取证了解,限制企业滥用资本投产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或项目,一经发现,限令其尽早纠正,否则收回投资或借款。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绿色投资项目的巨大发展潜力,鼓励企业涉足绿色产业,推动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经营者
在每个企业中,经营者的实践活动直接决定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经营者同时也是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的执行者。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需要把握企业的走向和整体战略问题。面对当下能源日趋紧张、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利益和个人的发展。经营者应改变以往陈旧的管理观念,将目光放长远,把握商业机会,充分认识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投资,绿色筹资,不断加快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步伐。
首先在企业进行业务多元化的扩张时,可考虑涉足绿色产业。绿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增长空间,也更容易提高销售额和销售利润率。其次经营层应推动企业积极研究和开发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开拓新的投资领域。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3%,单位产品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一份分析报告预测,到2020 年,工业企业节能潜力超过3 亿吨标准煤,通过换算后节能潜力总计达3600 亿元。
3.员工
许多企业先入为主地认为员工只想挣得足够高的工资,在推动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方面起不到作用,但事实上员工在推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国外许多公司的员工已经协助管理层开始逐步尝试灵活的绿色管理,如无纸化办公、废旧工具回收、节约能源等。但是我国员工的环境意识还相对比较落后,主要限于关心办公室的安全性、仓库的环境及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
为推进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员工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充分认识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争做低碳雇员。特别是财务人员,应坚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并积极参加绿色财务管理相关知识以及环境会计的培训,更新知识结构,以便能准确地在财务管理中对于涉及生态、环保的问题进行预测及估算,推动企业尽早地从传统财务管理过渡到绿色财务管理。
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合作机制中,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是内在的推动力量,而这种推动力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二)绿色财务管理合作机制中的外部利益相关者
1.政府部门
结合企业的“经济人”本质和当下的社会现实,我们不难看出政府才是推动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的主导力量。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企业就不会主动地、自发地开展绿色财务管理;没有经济激励,即使政府强制去做,企业也会尽可能的拖延和规避。因此,笔者认为政府主要可以从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两个方面采取相关措施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
(1)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西方国家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税收制度,比如环境税制度,丹麦、荷兰、瑞典和德国早在1990 年就开始实行碳税制度;1999 年,法国开征生态税;英国也于2001 年引入以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使用量为税基的“气候变化税”;2007 年,日本开始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中的碳含量征收环境税。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细化程序,增强可操作性。
(2)经济政策引导。首先可以通过税费减免和适度的经济补贴对“绿色产业”给予支持和奖励,倡导并支持企业向环保、节能的项目投资,以使“绿色企业”享受到真正的优惠,从而增强“绿色企业”的竞争力。再者由于环保产业投资周期长、产出水平低、风险高,因而大多数的环保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当针对企业环境投资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限制乃至停止贷款。2007年,我国央行、银监局和环保部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3)政府采购行为引导。良好的政府采购政策一方面发挥了宏观调控作用,显示其政策倾向,另一方面则向社会公众传递了该产品的优良品质。作为推进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在世界上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推行。2000 年,日本颁布《绿色采购法》,1 年后,就有74%的供应商的绿色产品销售量得到大幅提升,有75%的供应商推出新的绿色产品。
2.社会监督机构、新闻媒体和非政府组织(NGO)为推动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社会监督部门应定期对企业进行绿色财务审计,对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业绩给予公布及宣传,同时公布非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名单,引起消费者及出资人的注意。
新闻媒体作为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对企业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媒体应该勇于挑起重任,积极曝光严重污染自然环境的企业,指引消费者的消费方向,以便从供应链的末端淘汰不良企业,间接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
3.消费者
由于企业利润的实现受制于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而企业产品的需求又由消费者的偏好所决定。因此,消费者生态消费观的树立,将迫使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在生产经营中充分考虑其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也能推动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
4.当地社区居民
当地社区居民既是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企业生态责任履行情况最直接的监督者。“厦门PX事件”无疑彰显了当地居民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决心。面对我国近年来连续、多地、多次发生的血铅等重金属污染事件,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度,坚决维护社会公众合法权益刻不容缓。这也间接的推进了企业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推进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
三、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合作机制中的利益相关者互动关系
通过对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合作机制中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政府是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的主导者与倡导者;企业内部的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是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者;公众是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的监督者;NGO、新闻媒体、社会监督机构等组织是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推动者与宣传者。
根据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合作机制中各外部利益相关者所发挥的作用,绘制出以企业为中心的三角合作促进约束关系图(如图一)
结合以上分析和图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社会公共利益与生态环境认同的基础上,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导向,构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可以促进各利益主体的良性互动,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2013C2506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为(LY14G030017)
图一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图
参考文献:
[1]袁广达.环境会计与管理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01-220.
[2]徐琪霞.我国绿色财务管理问题评述[J].经济师,2013,(11):97-98.
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背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是:在建筑寿命周期内,既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又要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实现建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013-2017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到2011年底,我国取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达353项,2647栋建筑,3488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项,建筑面积为3272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23项,建筑面积为216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是241项,1950栋建筑,建筑面积2504万平方米。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近5年,我国绿色建筑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2012年绿色建筑项目数和面积均相当于2008年至2011年的总和。仇保兴说:“城镇化要转向新型城镇化,就意味着作为城镇化最基本的细胞——人类的住房必须要更新形式,从传统建筑转向绿色建筑。未来,必须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中。
在今年的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杨榕主任认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接近1000项,绿色建筑总建筑面积突破了1亿。”并表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已经走过了试点、示范的阶段,进入了规模化推进的阶段。2013年1月6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
因此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走低碳、绿色的发展之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技术便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四节一环保,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
二、 施工企业要加强绿色施工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施工企业要搞好绿色施工,要从以下几法方面着手:
1、施工企业要奠定绿色施工的管理基础
绿色施工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绿色施工就必需把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的人员统筹起来。施工企业是绿色施工的主体,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关键和核心。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成立绿色施工管理机构、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2、加强绿色施工理念力度
施工企业要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引导职工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加强对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技术人员的分类培训,通过培训使企业职工能正确全面理解绿色施工,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和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增强推行绿色施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尽早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率。
3、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
依据《绿色施工导则》和ISO14001 环保认证要求,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特点和工程特点,系统考虑质量、环境、安全和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绿色施工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企业自身绿色施工管理标准及实施指南。成立企业和项目部绿色施工管理机构,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三、绿色施工管理实施的关键
实施管理是对绿色施工方案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策划、落实和控制,是实施绿色施工的重要环节,是建筑企业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措施与手段主要有:
1、明确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和施工过程,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等,强化管理人员对控制目标的理解,将控制目标作为实际管理操作的目标进行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2、实施动态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各个阶段绿色施工控制的实测数据,并定期将实测数据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出现问题时,应分析原因,从组织、管理、经济、技术等方面制定纠偏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实施,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3、制定专项管理措施
根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制定各阶段绿色施工具体保证措施。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把绿色施工制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各项管理中去。只有参与施工的各方都按绿色施工的要求去做,抓好绿色施工的每个环节,才能不断提高绿色施工的水平。
4、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自1992年我国开始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以来,已颁布了若干相关的纲要、导则和法规。为进一步激励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应用,2006 年 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次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11年,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2013-2017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至到2011年底,我国取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达 353 项,2647栋建筑,3488 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 项,建筑面积为 3272 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23项,建筑面积为 216万平方米。
2.绿色建筑现存问题
2.1 绿色建筑发展缓慢
如果说世界各发达国家正处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奔跑阶段,那么我国仅处于起步阶段。大众对绿色生态建筑意识欠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各地建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领域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2对绿色建筑缺乏认知
2010 年 8 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绿色建筑研究院曾对杭州、上海及境外的建筑师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绿色建筑认知”的调查,统计结果发现近80%的建筑设计师未参加过绿色建筑项目,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绿色建筑是砸钱的、不可推广的。虽然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水平较低。即使位于上海、杭州较发达城市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也尚未充分认识到绿色建筑的内涵,可想而知,广大人民群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则更为欠缺。
2.3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低
行业规范标准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部分省市已经陆续颁布了一些行业标准,例如《浙江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上海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天津绿色生态城建筑设计标准》等,但较为完善的“四节一保”综合标准行业规范标准尚未出台,至使各地绿色建筑发展与推广水平参差不齐。
3.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设计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追逐自然风。即利用自然风,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筑物之间的间距,然后结合当地的风向来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有效利用自然风能够大大减少空调和地暖的使用频率,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而且自然风比起机械风对人体更加有帮助。
3.2争取太阳光。这也是建筑节能设计中最惯用的手段。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通过精准的计算来控制楼层之间的间距,最大限度的将格局良好的户型设置成坐北朝南。事实证明,通过这种设计方式能够有效保证每个住宅都可以得到最小光照时间,并且能够最大程度的争取太阳光。
3.3利用雨水和中水。在设计绿色高层民用建筑时,需要根据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合理规划给排水系统,准确把握水的流向与回收。大量的事实证明,对雨水和中水进行回收以后,可以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循环使用,大大节省了能源的消耗,而且非常的环保。
3.4与环境和谐共生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对外应有利于形成小区外部环境,对内应有利于保障人居的室内环境。这些建筑像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建筑外部环境涉及内容宽泛,从宏观到微观涉及地球环境、地域环境、地方环境以及城市环境等方面,其内涵涉及文化、社会、心理、行为、生态、美学等领域。因此,深入地研究建筑外部环境的构成及其规律,有助于我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环境认知更具清晰性和条理性。建筑是始终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与之不可分割的。
4、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的措施
4.1提高设计技术水平,改革设计模式
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一般比较复杂,在我国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设计模式。虽然在方案设计阶段有建筑师的策划,但也只停留在基础方面的配合,并没有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因此,为保证实施过程的完整性,不出现断档,为保证建筑的质量,就必须确保建筑设计模式的完善和适当的改革。
4.2政府鼓励、政策扶持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设计和激励政策,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可以更好的推动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对中、小城镇绿色建筑的支持中减少其税收,将大大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4.3完善规范,大力宣传
绿色建筑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 它需要社会全体民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让全社会了解,并在全社会树立相关意识。首先,可以在大、中城市定期举办绿色建筑的展览会;其次,进一步加强绿色建筑标准的专业培训,提高参与建设活动各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意识和技术水平;再次, 联合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向全社会宣传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对成功试点工程的宣传介绍。
5、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5.1设计回归自然化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向往天然材料,希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由此兴起诸如北欧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流派,其对世界影响很大,它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在住宅中创造田园舒适气氛,并强调天然色彩和材料应用。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创造了新的效果,运用了具体抽象的设计手法使人们对自然产生联想。以自然光利用的技术策略为例进行分析,当前的建筑对自然光的利用从简单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收集和转化。而在技术层面上来说, 其中常常使用的一种设计方式就是诱导式技术设计。所谓诱导式设计是指不借助机械设备( 或者机械设备为辅助),以建筑构造手法达到调节建筑小环境的设计方法,从而达到建筑节能、舒适的目的。
5.2设计体现生态化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地情况及用户需求,采用先进材料、机械和控制技术,从而实现建筑系统最佳化,并实现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对环境影响、建筑内环境和全寿命周期投资等角度综合考虑并做出决策。建筑寿命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以及拆除再利用等,其设计阶段的决策将直接影响以后各阶段的费用和效率。因此,为避免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出现由于设计不当而导致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节省初始投资,还要考虑节约运营与维护费用,即应关心建筑一生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刘海琳.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节能技术应用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20:194.
[2]唐伟.试论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06:79.
- 上一篇:节能减排含义
- 下一篇:养老保险和退休工资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