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篇1

盗传必究

案例分析

案例三

一、案例材料

倩倩五岁,活泼聪明,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伙伴都喜欢她。倩倩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也很忙,因此平时对倩倩的照顾较少,倩倩多数时候由大学退休后的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对她相对溺爱。最近妈妈发现,回到家的倩倩裤兜里总是装着幼儿园的物品,有时是一个小玩具,有时是珠子或者橡皮。老师甚至发现倩倩把幼儿园里的贴纸藏在鞋里带回家。老师很奇怪,平时乖巧,招人喜欢,并且生活无忧的倩倩,怎么会这样?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倩倩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偷窃

B.

欺骗

C.

偷拿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倩倩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B.

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

C.

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D.

家庭的不良影响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检查一下教室里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的环境布置

C.

倩倩出现把玩具归回原位等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D.

每天放学前对倩倩进行搜包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家长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暂时让倩倩不要去幼儿园

C.

关心倩倩,多给予倩倩陪伴的时间

D.

平时要教育儿童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用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

题目5

5.【多选题】如果正巧发现倩倩出现了该行为问题,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个别处理该行为,引导倩倩主动承认错误

B.

让倩倩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

C.

立刻进行严厉惩罚

D.

答应倩倩帮她保密

案例四

一、案例材料

童童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4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力气大,爱打架,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说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听到这些告状,童童爸爸总是在家揍他一顿。但是后来发现,打也没有用了,童童在小朋友面前越来越霸道。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童童主要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攻击性行为

C.

社会交往能力不良

D.

多动症

题目2

2.【多选题】童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B.

童童在攻击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

C.

教养方式。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

D.

童童对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童童友好的行为立即给予表扬。

B.

对童童的错误行为立即进行惩罚或隔离。

C.

对班级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

D.

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适当体罚

B.

以身作则,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C.

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合理方法

D.

让童童少接触其他小朋友,减少冲突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问题,可以用到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代币制

B.

模仿法

C.

系统脱敏法

D.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五

一、案例材料

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多动症”,到医院检查后,服药4个月,没有效果后停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现在是全年级的最后一名。小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有好几处生意,平时很少回家,但只要一回家,就给小强带来大量吃的、穿的、玩的,小强物质上的要求,父亲从来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满足,而对于小强的学习和其他问题,父亲基本不过问。小学毕业时,父亲回家听说小强成绩不好,一怒之下,把小强痛打一顿,打过后,父亲又生悔意,给小强很多零花钱作为补偿。

小强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每天开车接送小强上下学,由于小强是二胎(有一个姐姐),家里一直希望把唯一的儿子培养出来,将来经营家族的大产业。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小强身上,上初中更是托关系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但没想到,小强这么不争气,学习实在吃力,而且屡屡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请家长。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回来就训斥小强,母子二人竟由争吵到动手厮打起来,他们母子已经有三个多月互不说话了。

小强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无奈自己的基础太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的同学,这个学校又是全市重点,学生间的竞争很激烈,对学习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同学包括老师都排斥,老师找小强谈话时就曾建议小强转学。有的同学背后说小强是“弱智”,还有的同学到老师处告状,认为小强上课影响了他们学习。小强自己也认为,管住自己并且把学习搞好“比登天还难”。比如上课时,小强总想认真听讲,但不知怎的,就开始说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每天回家都下决心,刻苦学习提高成绩,但就是上课听不懂,作业总出错,现在是同学不愿和小强玩,母亲和小强不说话,小强自己懊恼生气,也不写作业,混一天算一天。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多选题】通过材料描述,小强存在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习困难

B.

自我评价低

C.

厌学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父母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低

B.

期望过高

C.

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D.

放任不管

题目3

3.【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老师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高

B.

惩罚过度,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C.

缺乏和小强及父母的深层次沟通

D.

没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加强与小强的沟通,倾听小强内心的声音

B.

正视小强学习能力,调整对小强的期望

C.

捕捉小强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强化

D.

引导小强多学习身边亲戚与邻居的同龄孩子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强调学习的竞争性,促进其学习动力的提升

B.

转变小强的社会角色,如让小强担任一定的班级管理职务

C.

提供小强体会成功的机会,激发成就动机

D.

订立合同契约,约束小强课堂的违纪行为

E.

把原来基础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小强的榜样

篇2

【关键词】宿舍 朋辈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51-01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它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或生活境遇相似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朋辈心理辅导因其的独特优势对高校学生健康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 宿舍成员朝夕相处,理想抱负、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喜怒哀乐都在其中得到表现和交流;宿舍也因为朝夕相处也是容易出现矛盾,人际关系紧张的场所。宿舍朋辈心理辅导对调节宿舍矛盾,缓和宿舍气氛,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宿舍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一、建立宿舍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意义

1.从学校宏观层面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现实的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大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结构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家庭贫富差距等,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心理疾患的发生呈上升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2)完善心理咨询网络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基本构建“学校—院系—学生(学生组织)”三级网络高校心理健康体系。一方面,学校(一级)和院系(二级)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已基本完善,绝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强化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和场地、经费、设备、工作制度等软硬件建设,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工作;另一方面,以学生(学生组织)为主体的三级工作网络工作薄弱等不足之处。

3)建立和谐校园的推动作用

高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培养更多合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能及时调节同学的情绪,主动化解心理困惑,积极协调同学关系,主动帮助有心理需要的同学,为大家做一般的心理辅导。遇到突发事件时,他们在紧急干预的同时,及时报告学校,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提高和促进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风建设,维护高校稳定和构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作用。

2.从学生微观的层面主要有二方面的作用:

1)延伸咨询功能

2)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的成长模式

二、开展宿舍朋辈心理辅导

1.宿舍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的建设

选拔:

本着自愿精神,在校园里招募有助人意愿的同学。首先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进行心理测试。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倾向于选择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分值较高而世故性较低,其它因子分适中的同学。其次结合测试结果进行面试。选择具有以下心理品质的同学:真诚、乐于助人,机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等品质。最后综合考虑性别、专业、年级、班级、寝室等因素,确定人员。

培训:

合格的宿舍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工作开展的关键。培训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一方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自身心理素质训练,即包括朋辈辅导员自身的自我分析、人际关系的自我觉察、情绪管理和调控能力和技术、敏感性和观察力的培养、语言表达技巧等。培训方式主要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

二是心理辅导知识的基础培训,即包括心理辅导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心理辅导技术以耐心而积极的倾听技术,自我表露技术为主等。

2.宿舍朋辈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1)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评估

对于朋辈咨询员为广大学生提供的咨询服务效果,本研究通过让来访学生在咨询结束后填写《咨询感受表》的方式来进行评估。在“实际得到协助程度”上,接受朋辈咨询服务的学生80%表示“减少了自己的担心、焦虑或不安”,“了解到自己的观念不一致或知行不一致的矛盾和冲突”;60%的同学表示自己“通过咨询增加了解决困难的信心”;45%的同学表示自己“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技巧或方法”。在“对于咨询员刚才工作的评价”上,80%以上的同学表示“在谈话中,觉得自己被尊重、被关心”、“咨询员是完全可以信任的”、“咨询员对我的困扰可以了解”。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朋辈心理咨询对于需要求助的大学生的有效帮助可以得到初步的体现。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成长的效果。

以上数据显示,朋辈心理辅导员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一定的效果。其原因可能:一是团体创造的温暖、真诚、尊重的心理气氛,使大家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释放真实的自我,重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二是团体创造的平等、和谐、尊重的人际环境,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从而使成员对遇到或产生的心理困惑敢于在团体中表达,寻求同辈人的帮助,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成长。三是通过对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使团体成员对于自己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有了合理的理论解释,掌握了一些自我调节、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因而,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可以以健康的观念、行为应对问题,调整心态,不断成长。因此,经过朋辈心理辅导员训练的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所提高,对未来充满了自信,而且适应能力和幸福感都得到了增强。这在自评问卷的数据中得到了说明,学生的自我悦纳、人际沟通、信任感、情绪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等都有显著性变化。

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对大学生心理成长和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均未完善。因此,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及解决。如朋辈辅导员素质培训的有效性、朋辈辅导工作不同层面的效果分析等,由于研究实际工作的局限,以上几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仍需要后续工作展开进一步的实证统计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鸣.心理教育四级网络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

篇3

心理教育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教育实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的自我革命。它牵涉到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必然对全体教师特别是学校心理辅导员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

明确这一教育实践对教师的角色、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无疑将有助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顺利地开展,使之早日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

一、心理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应有的职责、义务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与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教书的角色强调有余,而对其他的角色重视不足。因而,有的堪为“经师”,却不为“人师”。随着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观念的深入人心,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育人,开始有意识地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指引方向,扮演着学生“导师”的角色。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对学生“育人”的指导,往往仅集中在思想政治道德这些层面的指导,甚至停留于“假、大、空”的说教或简单的灌输。

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有的教师一味依靠传统的管、卡、压的高压政策,忽视心理的辅导、认知的引导、情绪的疏导、情感的培养。不仅影响教学、管理效果,而且造成教师困惑、辛苦,学生压抑、痛苦,出现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的尴尬局面。

因此,要想适应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改变被动局面,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知识上的“经师”、人生方面的“导师”,还应努力扮演好“心师”的角色。

这些角色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力求做到: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能成为其灵魂的“工程师”,为其心理正常发展导航;在教书育人中,尽量避免劣性刺激,成为其心理健康的“保护神”,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护航;能指导学生自我护心、育心,做其心理卫生与心理修养方面的导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矛盾时,能做学生决策的“顾问”,辅其解惑、参谋。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要求教师注意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对学生心理的劣性刺激。学校教育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特别是儿童和少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育之中,还很幼稚、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的调适能力等都不强。教师有意或无意的心理“虐待”有可能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完全毁灭。所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需要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个性进行扬优抑劣,以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给予学生适度的心理压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保健,尽量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现代教师还应努力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发展、心理适应或障碍性问题。作为一般的教育工作者,从防治心理问题、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主要是指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明显心理问题,而不能置之度外或将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对学生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障碍引发的行为问题,要尽量运用谈心、咨询等心理辅导的办法去解决,而不是简单说教、惩处。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许可范围的问题,应及时介绍给学校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予以积极配合。

学校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是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学校教育实际,他们必须肩负更多的任务,扮演更多的角色。除了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之外,还得对其他教师在心理教育与辅导方面给予帮助;同时,还应对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策划、组织,当好学校领导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参谋。

因此,学校心理辅导员需要扮演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者,心理障碍的发现者、诊断者和矫治者,教师心育工作的指导者,学校心育工作的策划者等多种角色。

二、心理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新要求

根据心理教育目的及途径的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心育工作。与此对应的是,他们需要分别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

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科教师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的教育科学知识外,要想适应心理教育的要求,必须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参与这项工作的教师首先需要全面理解心理教育的内涵、意义、特点、原则、目的、途径和方法等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育心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认清自己的职责;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具体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矛盾,以便科学施教;另外还要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的基本方法。

总之,心理教育工作需要教师能主动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所需,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机地结合教书育人进行护心、育心。对此,不同的教师还要有所区别。例如,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比其他教师的更大,他们的育心意识与育心能力对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由于现代德育中已经包含有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一部分内容,在现有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已包含有大量的心育要求与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和班主任仅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育人观念、教育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难以适应心理教育的要求。所以要求他们务必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接受继续教育等途径,进一步系统学习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学会观察、调查,及时发现学生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学会运用谈心、咨询的方法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度心理问题;能组织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开设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讲座以及心理辅导课。这样,有助于班主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的轨道,更有实效性。使学生管理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接轨,易于入耳人心,乐于为学生所接受。

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将育心与教书相结合,在教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内在积极性的调动,内驱力的激发,对学生感知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注意力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训练。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使之有信心学、有能力学、快乐地学、轻松地学、主动地学,让学生在健康的心态中,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智慧潜能得到科学开发。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想扮演

好心理素质的培育者,心理问题的发现者、诊断者与矫治者,教师心育实践的指导者,学校心育工作的策划者等角色,需要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概括地说,需要拥有扎实的心理科学功底,熟悉教育的艺术,了解心理卫生的知识以及医学的常识。这些是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掌握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懂得心理保健的方法,通晓心理辅导的实用技术,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些是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要求。另外,教师还需要有社会学的视野、哲学的头脑、丰富的生活阅历、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是搞好心理辅导工作的特殊素质要求。

同其他教育者相比,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的专业化方面要求更高、能力要求更强、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求能够上好心理教育活动课;能针对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辅导讲座;能够组织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心理保健;能够运用观察、调查、测量等手段进行心理测评,并能对心理问题进行诊断;能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能够对学生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对轻、中度的心理障碍进行矫治;能够对与心理问题相关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转介;能够对其他教师或学生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时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能够为学校策划、组织心理教育工作,为领导提供有关方面的决策参考。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还需要心理辅导教师注重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敏锐的观察能力、迅捷的反应能力、准确的分析能力、敏感的移情体验能力、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这样广大心理辅导教师才能在心理教育和具体的心理辅导实践中应付自如。

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的特殊性,需要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很好的个性修养,这些都是从事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

根据心理咨询的特点,要想使心理咨询顺利、有效地进行,除了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责任心、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等个性品质外,还要求心理辅导教师能够遵循以下原则:能尊重学生,对他们真正表现出兴趣;能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听到与自己相反的观点、意见时,不排斥、不厌恶、不愤怒;听到学生叙述一些自己觉得不好的行为表现时不发火;对学生所说的话能抓住重点;能够体会、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当学生不按自己的忠告或建议去做时,能够不生气不随意责怪;当遇到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时,仍能保持热心与耐心,而不灰心、急躁;在无聊和烦闷时,能够领悟到一些幽默;不好为人师或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能够接受一种不适于自己,但却合理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在从事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也能努力去适应,而不会出现低落情绪;能够在化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给自己带来不愉快;在学生无端发火时,能保持坦然的心态,扮演好“出气筒”的角色,自己不生气。既能产生同感,又能调控、转移情感;能够从帮助学生中真正体验到乐趣。

篇4

关键词:二级心理辅导站;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78-02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年初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1],文件强调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要求全国各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因此,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一、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设置及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早在2009年,率先在广东省高校中全面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形成了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指导,以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核心,以各班级心理委员为依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相对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具有咨询的便利性、活动的针对性、人员的熟悉性等优势,但同时由于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者一般由学院的辅导员兼任,只有个别学院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专职负责,存在专业性不强,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在职责定位方面存在重复、不清晰等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瓶颈。二级心理辅导站仍然是个新生事物,当前的相关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探讨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立的意义方面,对于如何积极推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各项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评估体系,提升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评估与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发展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sial)是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绩效评估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是组织决定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的研究领域己从最初工业领域、公共组织领域扩展到教育领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仍在探索阶段,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关键词“绩效评估”和“心理健康”组合共搜索到40几篇论文,为数不多,综合分析所有文献资料,包括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印发的各类文件,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对象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而展开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于2006年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硬件建设与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和科研开发与实际效果五个方面;马艳秀[2](2006)指出普通高等院校要从组织管理与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活动与科研、咨询与辅导、条件保障等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系统;蔺薇[3](2009)强调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考评要立足实际,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保障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和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五个方面开展系统评估。

(二)从评估体系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等几个方面展开

1、就评估原则而言,钱兵[4](2004)认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张秀敏[5](2005)指出,在对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进行评估时,必须遵循客观原则、动态原则和封闭原则;石秀英[6](2008)强调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要注重以人为本原则、动态考察原则、层次分析原则、结果与过程兼顾原则以及SMART原则。

2、就评估方法而言,刘庆华[7](2011)认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解决评价中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问题。

3、就评估指标而言,柴兴泉[8](2011)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不能以个别极端事件发生的数量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组织计划管理、师资力量、活动场地及设施、学生心理档案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系统评估;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组织领导、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普及及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普及工作、心理测评与科学研究及工作效果八个方面;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包含组织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及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色项目六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绩效评估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见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从评估对象看,现有的研究偏向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级网络,即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很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级网络,即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事实上,由于学院承担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人员和学校的专职人员具有专业差异、职业差异,必然存在职责定位的差异,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应该随之有所不同。否则如果要求相同,在某钟程度上会打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者的积极性,难以有效的实现绩效评估的目的。

(二)从评估指标看,现有的评估指标偏向于结果的评估,忽视过程的评估。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其发展具有渐进性、累积性的长期过程,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短时间难以看出成效,工作效果周期长。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不仅仅要关注教育的结果,还要考察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应该做为过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

(三)从评估方法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采用的方法多集中于文献资料评估法和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只能静态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量性评估和质性评估发生割裂,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质量。因此,需要将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相对评估法与绝对评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运用,构建严谨科学的多元评估方法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研究很少,对高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研究也存在方法和内容上的一些不足。由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多由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当,而二级心理辅导站多由辅导员兼任,因此二级心理辅导站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定位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专业的个体咨询,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团体性的宣传普及教育。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严重个案的心理问题,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轻微个案的发展问题。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总之,针对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既要体现教育部、各省、以及学校层面的评估要求外,还要根据学院特有的属性和特点专门设置特定的指标体系,既要保证全面执行上级的相关部署和文件精神,同时还要提高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二级心理辅导站更加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较为客观的绩效评估,为学校人事部门开展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2]马艳秀.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蔺薇.浅谈高职院校中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的组建[J].科技风,2009,(20):5-6.

[4]钱兵.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17-18.

[5]张秀敏.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初探[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6-519.

[6]石秀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5):12-15.

篇5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校52名参加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作为评估对象,所有学生均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显著心理状态、全程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期望提高自身交往能力。

1.2 评估方法。对本组52名大学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以下各项评估。社交回避及苦恼评估表(SAD)包含28项评估项目,其中一半针对社交回避评价,一半针对社交苦恼评价,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越高[1];交往焦虑评估表(IAS) 包含15项评估项目,采用5级评分记分,最低为不符合(1分),最高为符合(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交往焦虑程度越高[2];羞怯评估表包含13项评估项目,采用5级评分记分,最低为极不相符(1分),最高为极为相符(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羞怯程度越高;自尊评估表(SES)包含10项评估项目,采用4级评分记分,最低为非常符合(1分),最高为极为极不相符(4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自尊程度越高[3];症状自评评估表(SCL-90),包含90项评估项目,包含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人际敏感、强迫、焦虑、抑郁、恐怖、敌对、精神病性、偏执和其他),采用5级评分记分(1~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症状越严重[4]。所有评估量表Cronbach α平均值为0.88,2周重测信度为0.85,可信度较高。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记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结果与结论

2.1 结果。本组52名大学生辅导前后各项评定量表的前后评估差异比较结果显示: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大学生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交往焦虑及羞怯得分明显低于辅导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

本组52例大学生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主管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成员人际交往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见表2)。

2.2 结论。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减少了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交往焦虑、羞怯等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大学生自尊、心理健康及人际交往水平,效果显著。

篇6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发展性心理辅导 有效性

1.问题提出

近20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中30%左右有心理问题,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不仅明显高于成人,而且高于高中生,主要表现为不适应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情感障碍、偏执状态、心理失衡等。2003年,《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占16.51%。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也在不断增多,精神、心理疾病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3.3%[1]。针对以上问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

研究者早期使用更多的测量工具是SCL-90问卷[2],研究结论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之后的研究则增添了人格量表[3]、能力量表[4]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5]。研究范式呈现描述性与实证性并存,且以描述性为主,实证性稍显不足。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发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研究群体的片面性较为突出,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及适应困难的个体,并认为,疾病与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消除了疾病就意味着健康。于是他们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广大的普通学生身上,认为其他“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对象,这种工作重心的严重偏斜,导致了大多数普通学生除了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外,基本上不知道如何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除了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之外,基本上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总之,广大的普通学生获益甚微。其实,心理健康既包括消极情绪的减少,又包括积极情绪的增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多地表现为成长中的发展问题,如何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性辅导途径呢?团体心理辅导恰恰较好地适合了这一要求。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行为[6]。它提供的是一种合作、互助、温暖、自由、宽容、分享的关系和气氛,使参加者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不适应的行为,并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成员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将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而构成了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一部分[7]。

针对上述观点,本研究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并揭示出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影响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张贴海报招募,经过面谈和心理量表筛选,最终确定81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60人。

2.2实验材料

2.2.1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心理辅导分四次进行,采用心理剧、角色互换和信任游戏的形式,其主题包括自我探索、信任培养、自信培养、生命价值观。

第一次:自我探索,其目的是消除陌生感、孤独感,让成员之间互相沟通而相识,制定团体契约,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的气氛。活动内容包括:签订团体契约书、“刮大风”、“棒打薄情郎”等。

第二次:信任培养,其目的是使团体成员之间进一步接触、相互了解,以逐渐建立信任关系,相互接纳,减少防卫心理。活动内容包括:“盲人走路”、“信任百步行”等。

第三次:自信培养,其目的为促进成员自我探索,深化自我认识,勇敢地开放、表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以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增强自觉能力;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进而认识别人,接纳别人。活动内容包括:“20个我是谁”、“他人眼中的我”、“戴高帽”、“照镜子”等。

第四次:生命价值观,其目的是通过活动和讨论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在比较与交流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活动内容包括:生存选择、写遗嘱、团体讨论。

2.2.2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本量表由Derogatis,L.R.编制(1975),此量表在国内外已被广范应用,特别是精神卫生领域,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文采用的是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翻译本[8],SCL-90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一个因子反映出病人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采用5级评分制(1,2,3,4,5)。

2.3实验程序

将被试随机分为4组,每周每小组聚会一次,每次聚会时间为1.5小时,共四周。辅导主题内容涉及自我探索、信任培养、自信培养、生命价值观等。每次活动之后布置课外作业,在首次聚会前和最后一次聚会使用SCL-90量表对成员进行前后测试,把前后两次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回收问卷81份,全部有效。

2.4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表1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与干预后SCL-90差异分析(N=81)

注:*p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团体心理辅导后,被试SCL-90量表中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它各个因子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在干预后,各个因子的均值均有所降低。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结果讨论

SCL-90中的十个因子,除了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因子在团体心理辅导后,其得分均值均有所减低,并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见表1),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躯体化因子上的差异原因可能是团体成员来自于不同院系,在团体活动过程中,他们有幸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团体成员的心情高涨,为认识了很多的新朋友而高兴,心情舒畅,这种愉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对身体的不适感敏感性降低。

该实验结果显示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强迫症状得分显著降低。强迫症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可能是追求完美主义倾向造成的。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彼此接触,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接纳自己,包容他人,从而有效地调节了完美主义倾向。

在人际敏感因子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人际敏感因子得分差异非常明显。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人际关系敏感性比较高;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过程中,团体成员通过一些有趣的交往活动,彼此熟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实际的锻炼,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渐消除了人际敏感。

SCL-90量表中焦虑因子和抑郁症状在干预后也有了明显的减轻。这是因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积极地参与活动,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成员之间平静地自由交谈,烦躁感消失。在团体人际交往中,苦闷的情感和心境得到有效地改善,心理上获得满足,生活兴趣提高,动力充足,从而使抑郁症状得以减轻。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反映在SCL-90量表中令人可喜的是敌意因子、恐怖症状和偏执症状的显著降低。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所在。团体心理辅导创造的是一个类似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的是一个合作、互助、温暖、自由、宽容、分享的关系和气氛,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已经建立起信任关系。在团体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和包容,能够容忍他人的优缺点,也接受自己的优缺点,成员之间能够坦诚相对,成员的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妄想等观念得到改变,偏执性降低,敌对情绪消失,恐怖症状也得到有效的缓解。这些积极的改变将会有效地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5.进一步的思考

团体心理辅导只有扩展到全体学生才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蓬勃发展。如何扩大团体辅导的受益面、扩大它的应用研究范围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在实验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将团体辅导的运用结合自然班级的各种活动,比如班会、团队、社团等进行;同时可以开展同伴教育辅导,即团体成员在参加团体辅导和同伴教育培训后,将自己所学到的应对知识、应对技能等利用同学聚会、老乡会、友好宿舍联欢等业余活动时间向其他同伴宣传并提供帮助,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6.研究结论

(1)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量表中各个因子的均值均有所降低,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它各个因子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

(2)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成为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董增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偏差与矫正[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7.7,24(1):88-90.

[2]黄永新.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1994.01.

[3]李永鑫,李艺敏.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

[4]罗敏,胡文东,文治洪.大学生基本能力和卡特尔人格特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

1,16(1):70-71.

[5]刘素贞,蔡溢,许明智等.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0.

[6]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篇7

〔关键词〕“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体验目标;游戏;角色扮演;绘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6-0008-03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时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并日臻完善。“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也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一、“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适用问题

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以心理体验为目标,通过阶段式层层递进的方式,加深认识,深化心理体验,从而达到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体验和感悟的目的。 “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有三个要点:一是一堂课一个主题活动;二是三段阶梯式,也就是把一个活动分解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是有层次的、阶梯式的递进;三是体验,三段活动旨在使学生获得体验,得到心理感悟。 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用一个活动来贯穿,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的教学素材,有利于深入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做到充分的分享和交流。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活动的设计符合情感发展规律,有利于心理课中体验目标的达成。活动难度从简单到复杂的设计过程,理解起来简单,容易设计、操作和把握,前后环节联系紧密,容易对比效果和影响程度。一节课一个活动,有利于减轻心理教师的备课压力,缓解专业枯竭感,并降低在心理课中重复开展同一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魅力,有利于心理辅导课的长远发展。

“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目前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活动太多,体验活动不能深入开展,主题活动不清晰,教师们备课负担太重等问题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钟志农在专著《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提出,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可以按三个维度来设计:一是了解和理解;二是尝试与学会;三是体验与感悟。这样的目标定位一方面体现了心理辅导课的课程性质,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心理辅导课的本质属性。体验是心理辅导课中的关键也是落脚点,是区别于其他课的最本质特征。如果学生没有体验和感悟,或者只有浅表的体验和感悟,心理辅导课就可能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把体验和感悟目标放在首位,通过层层递进的设计使学生有深入的体会,完成了认知、行为方面的目标。

通过体验目标的达成来带动完成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在这样的思路下,心理辅导课必须把各种主题转化为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因此就涉及到了可行性的问题。教师们在心理辅导课的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的内容很容易设计成活动类型,但有些内容的确很难转化为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高中阶段和初中高年级阶段的主题。在有限的时间里,开展考前辅导、职业规划辅导等课程,教师们往往更加得心应手地选择以讲授、讨论、辩论等为主的教学形式。在这一类课中“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是否适用?这个方面我们作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结论是“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适用性与心理辅导课中辅导目标的确定有直接关系。如果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以体验为主,那么“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就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如果心理辅导课的目标以认知为主,那么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就难以适用。体验是心理辅导课中的关键也是落脚点,大部分的心理辅导课基本上是以体验目标为主,因此“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适用于大部分的心理辅导课。

中小学最常使用的心理辅导活动形式有游戏、角色扮演、绘本阅读、绘画、讨论等。我们课题组的心理教师们对不同类型的辅导课作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总结了一些可操作的课堂辅导策略和方法。下面详细介绍“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在游戏活动课、角色扮演活动课、绘本活动课中的运用。

二、“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在心理辅导课中的运用

(一)游戏活动辅导课

心理游戏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重要形式之一。心理游戏来源于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令人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并使学生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体验活动形式之一。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辅导思路来源正是来自这一类型的课,因此实践中很容易把握和理解。根据“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的理论,这类课设计为以下过程。

第一阶段:目标为初步体会游戏过程。这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发对游戏的兴趣,初步掌握游戏的规则,初步了解游戏过程。这一阶段还可以协商课堂契约,为后面的游戏活动提供秩序方面的保障。引导学生的过程包括:1.分组;2.初步领会游戏规则;3.初步尝试简单的游戏; 4.解决游戏过程中的困惑。

第二阶段:游戏活动展开阶段。这一阶段的体验目标是,理解游戏过程,能在游戏中得到感想。这一阶段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一步明确游戏规则,通过讨论小组成员之间活动的计划,在明确的规则之下展开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洞察游戏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这个过程包括:1.小组讨论游戏规则;2.解答游戏规则上的疑惑;3.展开游戏时,教师指导和提醒;4.简单、中性地宣布结果。

第三阶段:整合与延伸阶段。这个阶段的体验目标是,体验的整合与感悟。这个阶段主要解决通过讨论和分享体验,延伸到自己的问题,并作自主的选择。问题设计包括:1.有什么感悟?2.还想到了什么?3.你遇到了什么问题?4.打算怎么做?

(二)角色扮演活动辅导课

角色扮演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情景扮演、戏剧表演等,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是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班级辅导活动中,角色扮演又可称为“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以表演的方法,展现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起到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方面问题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把“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运用到角色扮演活动辅导课中,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以下三个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体验情景阶段。这一阶段要完成的体验目标是,对情景有初步的认识。这个阶段主要包括:用现实问题激发参与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情景;指导角色扮演的简单方法,要求扮演者把自己的情感创造性地发挥出来,并将自己的体验注入角色之中;指导学生观众观察扮演者的言语和行为,并体验其内心感受,分析角色的处理方式。问题设计包括:1.情景中有哪些角色;2.是什么故事;3.联想将会发生什么。

第二阶段:角色扮演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完成的体验目标是,体会和感受角色扮演带来的体验和情感。由学生实施角色扮演。教师在角色扮演进行过程中要因势利导,给予帮助和指导,包括:1.完成角色分配;2.故事的完成;3.角色扮演过程。为了使活动能达到预期目的,要运用各种技术,使全体成员能投入地参加到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来。问题设计包括:1.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概括)2.刚开始某某是怎么表现的(具体化)?3.后来又有什么变化?4.遇到这种情况,某某是怎么应对的?5.帮某某出主意,应该怎么办好?

第三阶段:整合角色阶段。这一阶段完成的体验目标是,整合以后的选择与自主的选择。角色扮演结束后让扮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一起讨论,并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学生能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症结,达到角色扮演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角色扮演的情况,让学生按活动要求重演,强化行为的塑造,进一步达到角色扮演的目的与功能。问题设计包括:1.刚才的短剧给了我们什么启发?2.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带来了什么影响?3.结合故事说说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4.处理类似的情况有什么秘诀?

(三)绘本活动心理辅导课

绘本活动辅导课如今在小学阶段很受师生们的欢迎。优秀的绘本通常具有以下特质: 1.图画叙事性,绘本以图、文共同作用来说故事,运用具有连贯性的图画来传达和诠释故事内容;2.绘本的故事性,学生可以以故事中具体的人物、事件、情境为认知背景,来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教育意义,为日后的迁移运用提供具体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参照。通过挖掘绘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涵,在引导学生阅读、领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新观念,学习新的行为模式,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就是绘本辅导活动课的主要任务。根据“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的理论,这类课设计为以下过程。

第一阶段:熟悉故事阶段。这个阶段的体验目标是,初步感知故事,初步感受故事的情感;初步建立绘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先思考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参与感,同时用最简洁和清楚的方式讲解绘本,并提出有助于理解的问题。这个阶段的问题设计:1.故事中有几个角色?2.绘本讲了什么故事?3.比较喜欢哪个角色,理由是什么?

第二阶段: 消化故事阶段。这个阶段的体验目标是,理解和把握故事内涵,深入感受故事的情感,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理清故事的前后关系与人物关系,并通过联想与假设把学生带入故事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故事。这个阶段的问题设计有:1.刚开始怎么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是什么结果?2.某某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变化?3.后来问题得到了解决,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4.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5.如果你又是某某,你会怎么看待?

第三阶段:延伸故事阶段。建立故事与生活的关联性,分享生活经验,开展更深的思考,构建更向善、更加平衡的生命价值观。这个阶段的问题设计有: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2.当你想到那件事或那个人时,心里有什么感受?3.这个事情带给你的影响是什么?4.结合故事,你觉得怎样才能避免误会?你的秘密是什么?5.你准备如何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

三、“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效果与问题

“三阶段阶梯式体验” 不是对以往模式的否定,而是在以往心理辅导课课堂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探索总结的教学模式。如果说钟志农老师的四阶段模式更多地关注了团体动力变化过程的话,那么“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更多地关注了辅导目标中的体验目标,关注学生的体验变化过程。

(一)学生的参与度有显著提高

由于一个活动贯穿始终,因此在40分钟内学生活动的时间确实多了,分享和交流的时间比以前充分。例如在以前的课上,角色扮演环节的全班分享最多只能四个小组,现在可以分享八个小组,基本上全部小组都可以表演。活动以后的分享时间,只要有学生分享都有机会发言,而且有充分的时间对话与交流。

(二)教师们操作起来简单

教师们把辅导目标确定好,根据目标选择一种形式的活动就基本上有了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因此上课和备课相对来说简单很多,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费尽心思地拼凑几个活动来填满一节课。

(三)心理教师的专业枯竭感有所缓解

一个题材的活动能贯穿一节课,而且不同类型的辅导活动可以变换使用,经过实践的心理教师都普遍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自己的专业储备还算充分,没有像以前一样有被掏空或将要被掏空的感觉。

在实践探索中教师们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热身活动要不要?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中的“一个活动”是指一个主题活动,与热身活动并不矛盾。热身活动为下面的活动营造了氛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如果需要完全可以使用。

二是教学设计中如何划出三个阶段的认识目标?其实,这个问题是体验三个阶段的另一个角度。在设计体验三阶段中,其实已经有三个阶段目标的确定,只是表述的不同而已。关键是,把体验三个阶梯式目标设计好,认识目标就基本上确定好了。

三是整合与感悟部分是游戏体验活动,还是讨论和交流分享,或者是体验活动加上讨论与交流分享活动?这个主要看活动完成的功能来决定,可以是游戏体验活动,也可以是讨论和交流分享,也可以是两种形式的综合。主要是要考虑是否完成了体验的整合与感悟过程。

当然,想上好一节让学生有深刻体验的心理辅导课并不那么简单。“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层层递进的体验为目标,用一个活动贯穿始终,因而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对教师们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因为一个核心活动贯穿始终,需要用不同方法和辅导手段开展团体辅导,不然很容易导致课堂索然寡淡,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进而影响课堂的辅导效果。

注:本研究为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强师工程项目“目标取向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2YQJK086。

参考文献:

[1][2]崔昌淑. 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19):7-9.

[3]钟志农.探索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8-49.

[4]裴利华.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原理与实施[M].南昌:百花文艺出社.2006:35-37.

篇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临床心理学;411模式

0引言

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日益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质量、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4]。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从“心理治疗”到“心理辅导”再到更具广泛意义的“心理辅导”阶段的流变后,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成熟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心理意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从至今悬而未解的“朱令事件”,到当下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黄洋投毒案”,不难发现关注大学生身心成长,发现早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本文拟就高校心理辅导的价值理念和特殊性,结合临床心理学侧重个体能力的测量和评估以及综合实践的特点,提出了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新型411模式[3]。

1临床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构建

1.1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提出背景

目前,为防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广大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存在着诸多问题:①师资专业性问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对心理学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②信息与技术缺乏问题:在心理辅导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并且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其评价作用,不利于心理辅导的发展。③流于形式的问题:许多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是形式,最重要的还是应试教育。基于此部分高校虽展开了心理辅导的探索及试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目,配置了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因为忽略教育工作者本身思维意识的变化及革新,最后导致对同学们的心理辅导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和预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有其特殊意义[8]:首先,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其针对性使得收集的资料更加可靠;其次,临床心理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的知识,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和评测,在评估中会侧重着重了解一般性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人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临床心理学者在对心理困扰进行干预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系统评估结果的作用,而不直接关注治疗。基于临床心理学的特殊意义,本文在保密性原则、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启发性原则、辅导中立原则、以学生为主原则、行动化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之上,引入临床心理学理论,建立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新模式。

1.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主要内容

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10],即在高校构建一个能基本涵盖全体学生,可以向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心理咨询帮助,可以维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四层组织结构和一个教育体制、一个协会团队的运转机制,构成横纵交汇、彼此联系的交互式网络体系,搭建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4+1+1平台,继而达到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合理化、系统化和正规化。依据此模式的内含,把它命名为心理辅导411模式,如图1所示。在图1中,411模式中的“4”是指各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二级院系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两个“1”各自指的是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以及学生心理社团[7]。1.2.1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411平台中的首支力量即为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他们处于最根本、最基层的一层,是由各个班级选出一名同学,即为一支心理素质保健力量。他们可以和同学们进行无距离无障碍的交流,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明了同学们的心理症结,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得到适时的解决,其首要职责见图2。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通过选派得出的,在经过成体系的课程培训后,形成了他们自身的独特优点:第一,心理辅导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观念形成、自我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了解和成长,自我意识更加清晰,自我觉察力显著提高;第二,他们在同理心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唤起和提升能力,很好地开拓了自己的情商,增强了感受他人心情,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第三,他们把握了心理辅导的基础要领,可以为同学提供简易的心理辅导服务,可以组织领导心理活动的展开;第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了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调整学生心理情绪的能力;第五,他们对心理学怀有热爱的情怀,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乐于帮助同学、服务同学;第六,他们会得到监督老师的定期专业指导,可以积极理清并化解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对自身资源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有效的整合。1.2.2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支力量即学生心理辅导义工,这支队伍由优异的学生志愿者组建而成,他们处在下能和学生沟通,中能帮助学生,上能和教师交流的桥梁位置。他们需要首先自发报名和通过院系推选,再经由测试及选拔,达到要求的学生需要参加全面系统的课程培训和联系,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并实现一定的自我成长。和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区别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培训体系要加上关于任职学校心理辅导办公室义工所必要的知识、才能和工作能力,并对应地进行工作实践的练习项目,使其达到义工的要求水准,可以胜任义工工作。1.2.3二级院系辅导员高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三支力量即为二级院系的辅导员老师,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心理保健队伍。这支队伍起着承前启后,上下联系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心理保健队伍的主要力量,其主要工作职责见图3。这些辅导员常年工作在学生第一线,对学生心理非常了解和熟悉,相比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他们更加稳定,也更具权威性,比心理辅导中心更加熟知和明了学生的心理情况,工作起来更加具有直接性和针对性。辅导员老师必须参加学校定期开展的心理学常识、心理辅导方法、团体心理等内容的培训,一步步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使他们更加重视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勉励和拥护他们使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化解学生遇到的各种现实性问题,率领和指引他们进行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经由不断努力,讲辅导员老师塑造为一支熟练使用心理学原理化解学生心理问题,自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尽力培育学生健康完善人格,推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过硬队伍,就能牢固而持久地建立起学生心理保健的第三级平台,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1.2.4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大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最权威机构是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它同时也是维护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中的最后防线,这一机构从它的组织设置,人员和资源设备以及它的职能、业务内容、机构性质和工作范围等方面都接近专业化水平。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备奉献意识的教师团队是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设定一些具备一定专业水准及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岗位,开展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工作并通过发动各方力量来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兼职教师要具备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相关专业文凭或者是那些热衷于学生心理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员。怀抱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助人为乐良好品质及专注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理念也是这些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1.2.5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411模式中的第一个1。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所承担的职能是任何工作都无法替代的,所体现出的教育效果也是任何活动无法比拟的。该机构的教师应该专兼职结合,具备工作热情,同时专业化水平高,阅历丰富,理论及实践能力强,能够广泛地联系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的主要职能是: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入门讲座;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多侧面、多角度的选修课;组织开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课;组织专题团体心理和成长小组的训练;为学生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以及二级院系的学生辅导员;为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的心理活动提供支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调研和相关课题研究[5];备课;参加相关的培训、进修、访学以及学术研究活动;进行有关心理学的科普知识宣传和刊物编印工作等。最主要的是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方面的教育,不同教育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同的作用,如何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并提高它的效果等。1.2.6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社团是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个1。它是一个独特的工作平台,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建立“助人自助”的心理教育机制以及形成“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为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长与壮大提供支持与帮助,引领和指导该社团的工作与活动,组织该社团多纬度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号召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社团中来,就会实现学生心理社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目标。它主要职能有:组织开展心理讲座或培训;举办心理方面的文艺活动;开展心理主题沙龙;组织相关训练营;举办心理主题读书会;开展心理影视剧的展播活动;定期出版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栏;定期进行心理小测验服务类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组织“心心相印”等交心畅谈活动;针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组织相关的宣传协助工作等。

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实施建议

建立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6],应当首先从创设心理辅导中心开始,然后定期继续培训各院系辅导员作为中坚力量,系统培养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并且对于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和学生心理社团,要不断加强建设和监管。每个建设步骤都要对应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一个全面的培养部署,然后对照实际实施情况,再加以后续的补充和改进[2]。以下几个方面在推进和建设的进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2.1以思路和方法为指引,构建新型辅导模式[1]

构建心理辅导新模式[1],首先要了解新模式的内涵与功能,构建的难度与关键,实施的步骤与方法,运行的机制与效果,硬件的建设与投入,信息的反馈与完善,管理的方法与评估等。要做到胸中有数,胸有成竹。只有思路清楚,方法科学,目标明确,新型模式的建设才能实现。

2.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新模式实施运行的必要条件

新型模式的建设和实施[9],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通过持久的创新才能达到成效。考虑到学生和老师的人员流动等情况,必须对新模式的机制进行长期不断的维护,特别要在内容更新,形式多样,机制完善,科学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整合资源上提高重视和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新模式的功能才能够实现持续提升,新机制的潜力才能被发掘出来,同时达到激发其网络活力的目标,推动它的发展及不断的改进,发挥新模式的力量,实现它的真正目标[2]。

2.3硬件建设与经费的投入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基础成为无米之炊

要保证新模式的良好建设,发挥它的功能,实现它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之间的问题。硬件、经费、人员和领导这四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2.4心理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核心

队伍建设是新模式的开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队伍就会出现涣散的问题;相应的培训教育的缺乏,就会使人员变得软弱平庸。因此,通过加强队伍的建设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时新模式开展的重要保证;合理运用激励原理可以实现激发人员的敬业与奉献精神的目标;通过集思广益来激发人员的智慧和灵感;相互间的支持是优秀团队必备的理念,通过这些途径才能保持新型心理教育模式的青春与活力,以及保证新机制的顺利实施和效能的实现。

2.5注重课题研究,以科研促进新辅导模式

[1]的完善和创新以工作带动科研,并通过科研来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质量水准,是该模式的建设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不断地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样本和个案研究、以及加强在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规律及相应的辅导技能和治疗手段的研究总结、并开展有关团体心理训练形式和内容的研究、课程效果的研究与评估等,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心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水平和成效。

【参考文献】

篇9

一、德育与心育有机融合的最佳选择

在我国,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工作范畴,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并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具体工作目标:(1)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倾听学生、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2)关注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在帮助学生逐渐学会认识自己、调节与完善自己的基础上实现心理成熟度的提升;(3)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努力通过多种体验式活动激活学生情感、建构生命意义,培养情感丰富、有理想、有激情的一代新人。三级目标逐级提升,以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为起点,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与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说,强调教与学过程中师生整个心灵的参与、互动、互激与提升不仅是心理辅导在中小学实践中进一步普及的产物,更是站在时代背景下、站在学生心理成长与心灵丰富的育人高度,对传统德育模式下班主任工作特点的扬弃,尤其是对以往工作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之弊端的有效克服,体现出浓郁的人本化教育倾向,因此,它是目前乃至未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最佳选择。

二、在人的社会性发展之连续体中把握培养目标

教育过程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从一个自然的生命体发展成一个健全的个体人、成熟的社会人以及合格的公民的过程,该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德育更多追求的是合格公民的培养,强调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心理辅导关注个体平和、快乐的心态,强调与他人的宽容与善处,强调对社会的良好适应,即强调个性的健全发展。如果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来分析,德育强调“超我”对“本我”的压抑与控制,强调思想和行为的社会规范性与利他性;心理辅导则强调通过“自我”的调节,使三者达到平衡。也就是说,从二者所关注的结果来看,似乎始终处于对立状态。但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工作模式站在二者的交叉点上,从一个个体人到社会人乃至合格公民的连续发展过程来审视班级管理工作,充分意识到心理基础在良好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凡人”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以“超我”的境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发现自我,学会完善自我,加快超我的形成与发展,以最终在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个性的基础上使他们成为健康社会的促进者、国家强大的生力军。

三、在对学生给予充分尊重与积极引导中开展班级工作

学校心理辅导遵循教育模式来帮助学生学会自助,从这一点来说,其与德育所追求的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思路基本一致。但是,从心理辅导的“非指导性”原则出发,存在着“自然主义”的教育倾向,过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主张,强调通过辅导者的同感与心理支持,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学会接纳自我、调控自我。这对于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似乎弱化了辅导者的功能,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发现,以此为原则进行班级管理,往往使教育走入放任状态而难以自拔,而此种现象多发生在年轻班主任的工作起始阶段。

与此相反,德育则以社会为中心,强调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成个体信念。尤其是传统德育,不顾及受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需要,要求学生都成为“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所谓的品德高尚的“完人”,于是,传统德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丧失,教育基本遵循着“外塑”的思路,强调说教和灌输,用强制的手段让学生接受某些道德规范。然而,从人的主体性特征来理解,每个人在对外界事物及社会准则接受和认同中均表现出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其决定着内化的取向、方式和程度等。如果上述过程是“处于某种压力下,是被动的、是被控制甚至是被强制的,毫无自主性可言,个体就会产生自身的主体性受侵犯的感觉”(林斯坦),进而产生反感和抵制的心态,不但不会接受相关规约,反而会产生排斥心理,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工作,作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本形式,充分尊重学生在道德学习以及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生活实际,同时面对学生阅历欠丰富、道德判断能力有待增强的事实,强调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强调科学设计德育总体思路,找准起点、小步子、序列化、多形式、持续推进班级管理工作,通过平等互动、情境熏陶、主动探究等过程,努力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反省主动内化外在规范,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四、在强化学生的主动体验与感悟中综合多种育人方法

体验,是一个人对当时情境的全身心融入,是集过去经历、未来向往于此时此景的一种整体性思维过程,是人的全部心理因素的参与和重建。因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惊铎教授提出了“体验乃道德教育之本体”的主张。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也认为,体验是内化的必要环节,内化必须经过反复的体验和实践。实践表明,传统德育模式下的班主任工作育人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体验与感悟这一道德内化的关键环节。由于缺少丰富的活动与情境,多数学生被动地体验着学习的枯燥乏味,使德育工作被严重弱化。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点拨与引导,在仅有的一些活动中,学生们的体验带有更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缺乏深层的反思与感悟,使活动流于形式。如在目前广泛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只简单地对学生提出纪律要求、作业要求,却忽视了必要的思想引导,使活动的教育意义严重流失,活动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一句话,过多的知识、理性的灌输剥夺了经验欠丰富、思维尤其是反省思维欠发达的青少年主动体验的时空,从而也势必剥夺了他们反思、重建、完善自我的机会与能力。

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工作正是借鉴团体辅导的基本思路,在传统的说理、榜样示范、活动组织甚至是规范制定、行为训练等过程中尽力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种种情境,帮助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丰富种种感受;通过哲理性短文的品读、日常生活事件的分析、榜样行为的评论以及富于同感与质疑的谈话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体验丰富化、深刻化,并在师生以及生生的思维碰撞中深化感悟,以有效地促进教育要求与学生已有信念的联系与融合,新的道德信念由此形成,进而提高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

篇10

每一位走进洋泾中学的人,都会被校门口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所吸引,那就是赋予了这座80年老校所特有的学校精神——“负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做负责任的学生”,不仅成为了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力行的工作信条,而且使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他们已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后备军和建设者。

一、整合教育的理念

学校从1993年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经过十年多的摸索,不断总结和深化责任教育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使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责任行为,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从单一社区服务途径扩展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该课题扎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学校深刻意识到心理辅导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辅导与学校德、智、体、美、劳诸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洋泾中学特有的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整合的内涵,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辅导、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情感,培养责任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整合教育的基本做法

1.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逐层深化责任教育。学校构建了德育管理体系,“全员德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双线并行”“部门、年级组、班主任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德育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学校构建了学生责任教育“主题体系”,具体设计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四大主题,组织实施了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荣誉感教育”“使命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近期进一步深化了责任教育的内涵,正在积极摸索高中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承责任教育之流,生涯教育启人生教育之脉。学校本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化责任教育。

2.关注教师心理成长,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创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契机,以国家级课题为抓手,系统构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系统、管理与制度系统、活动与课程系统、评价系统和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初步形成“理念引导、工程实施、规划与评价推进”的校本研修机制。学校通过“精品工程”“磨人磨课”和“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等项目的推进,帮助教师提升职业追求与生活理想,取得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早在2001年,学校就成立了“心德研究会”,坚持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心理个案评比、经验交流会、考察观摩、案例探讨等活动,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名师和骨干力量已经形成。

3.构建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规范的整合制度。学校系统构建“整合教育课程体系”。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作好准备”的办学理念,设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题的三大系列,融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主题,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社团活动”四大类型,初步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三、整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1.成功举办全国心理论坛浦东分会场活动,推广教育成果。学校举办了21世纪第三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浦东会场的论坛活动。学校开展的系列青春期教育得到听课教师、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上海教育电视台、东广电台、新闻晨报、解放报等记者全程记录了本次活动。

2.开展学校妇女品牌工作,打造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学校依据浦东新区党工委的要求,积极开展学校妇女工作品牌的创建活动。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创建一支“女教师心灵导师团队”的新型心理辅导队伍,获得浦东新区社公委的赞誉。

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医教合作模式。美国delaware大学心理学院教授dr.kathleen minke和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儿童临床心理学家dr.kenneth grizzle来校参观交流。外国专家对于学校的心理工作和环境设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开展“精品课程”设计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心理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了学校心理辅导精品课程的方案,并作为样板课程供全校其他教师课程设计参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听取不同教师的教学反馈,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开展学生自主活动,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发挥社团的优势,为广大学生提供同伴互助的心理服务。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参与市心理活动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品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心理社团还多次荣获上海市优秀心理社团称号。

四、整合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心理辅导从最初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为团体心理辅导,从简单的心理辅导室发展为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心理健康中心,从单一的心理教师发展为全员参与的心理辅导队伍,经过十年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已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高中心理辅导体系。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整合的工作,学校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去突破:

1.加大心理科研力度。通过整合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中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将从理论和实践中更好地理清框架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高色的心理辅导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