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市场机制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减排市场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篇1

关键词:节能减排;市场机制;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5902

保定是河北省传统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资源短缺型内陆城市,因此环境和能源问题显得更加紧迫。2008年保定市节能减排目标得以实现,与落后产能的淘汰及金融危机影响下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减速有一定关系。保定市应抓住规划“低碳经济”的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寻求有效避免经济增长与环境冲突加剧的对策。

1 保定市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1.1 节能减排实施现状

2008年12月,市政府正式出台了《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试行)》,这是全球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出台的城市整体低碳规划,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的“蓝天工程”使人们终于能经常看到久违的蓝天。2009年5月保定被列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城市。近年来,保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形成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六大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近200家,连续两年经济增长超过40%,具有显著的区域竞争优势。如,英利公司已成为光伏产业领域的龙头,也是国内唯一全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

保定正全力打造以“中国电谷”命名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色型、国际化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军城市。

1.2 节能减排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与企业规模问题。现阶段,高耗能现象与我国产业结构的状况有密切关系。保定市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是造成污染严重、能耗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县域经济中,部分县(市)造纸、印染、制革、有色金属熔炼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仍占较大比例。在这些行业中,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更突出,导致了行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不高,排污总量较大。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是节能减排的首要途径。

(2)节能技改资金缺口问题。节能技改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难点。中央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节能工程、淘汰落后产能等。河北省节能减排资金倾向于“双三十”(30个重点县和30家重点企业),同时“双三十”的新、扩、改与节能减排有关的项目按省级重点项目对待,在项目审批、征用土地等方面得到支持。但是,具体到保定市的污染企业,财政支持资金有限。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面临严峻形势,部分企业效益受到很大冲击,节能技改资金不足,制约着企业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和节能技改工程建设。

(3)主观认识上的问题。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单位依然没有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存在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有的企业明关暗不关,存在偷开、偷排的现象。

(4)全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节能减排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环保行动,而不仅仅是某些污染严重行业、污染大户的问题。但从目前保定市节能减排的实际看,此项工作还停留在重点县、重点企业的减排上,广大市民的参与度并不高。如果公众参与意识不高,监督不到位,很可能减排的效果将流于形式。这也是一些企业偷开、偷排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2 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范例

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实行强制性政策还是诱导性政策,立足点都放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上。发达国家的市场化水平较高,因此,利用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效果比较明显。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竞争,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发生作用。在发达国家节能减排的具体运作中,不同国情的国家又有各自特点。日本继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提出的“省能源化”取得了显著成效。1979年日本颁布《合理使用能源法》,从能源供给者、消费者等各个主体入手,规定了详细的节能措施,对能源管理制度、科技投入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教育公众达到全民参与。

3 探求保定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长效机制

3.1 产业政策

绝大部分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可以调动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但对于环境问题,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政府制定有利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产业政策就成为必然。保定市要实现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必须淘汰落后行业及落后工艺和设备,走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推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应大力发展节能型产业体系。

3.2 融资政策

2008年10月,银行业“绿色信贷”第一招牌的兴业银行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至2009年5月底,兴业银行已累计在全国14个省和直辖市开办69个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融资金额累计达21.53亿元。作为新能源产业基地,保定市应出台鼓励企业运用银行“绿色信贷”的政策,实现金融促产业的快速发展。

3.3 价格政策

现行价格机制主要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没有将环境资源等外部成本内部化,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特别是能源价格。保定市政府应大力推进差别电价、脱硫电价等新型电价政策,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差别电价标准,扩大实施范围,以促进节能减排价格体系的形成和规范。

3.4 税收政策

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的扶持、鼓励政策,二是采取限制性政策。2007年7月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其实质是对“两高一资”产品生产的限制。目前财政部正在抓紧研究出台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环境税的缺位导致了国际上生产污染性产品的资本大量流入,既逃避本国的税负,又转移污染,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恶化。因此,必须建立独立税种的环境税,从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税、生态保护税到碳税等税目,采用差别税率,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消费。

3.5 贸易政策

目前在国际贸易领域有两种倾向,一是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凭借发达国家自身优势而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二是利用我国环境税缺位且环境标准相对宽松的条件,向我国转移有害环境与健康的产业。针对这两种倾向以及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应该制定切合我国当前实际的绿色贸易政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国内绿色产业,带动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绿色市场的形成,制定鼓励企业在绿色产品以及新能源、新资源领域冲击国际市场的贸易政策,另一方面,因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而导致的高污染产品大量存在的问题,除了严格法规标准的制定以及取消出口退税外,应该禁止其加工贸易的建立以防止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程度的提高。

3.6 科技政策

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的污染行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替代能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政府应引导企业与驻保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加快企业技术体系的建立。

政府对节能减排的推动作用不容置疑,但在打造“低碳经济”过程中,市场机制应贯穿节能减排的全过程。我们应该把强化政府政策体系的建立作为关键支撑,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基本手段,借助市场自身的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建立起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周冯琦.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夏光.中日环境政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

[4]曾凡银.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研究[J].理论前沿,2008,(7).

[5]贺娇.“十一五”减排计划可望如期完成[EB/OL].人民网,2009923.

篇2

[关键词]电力 节能减排 理论体系 技术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S21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032-01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胜利电力管理总公司经济的腾飞,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根据国外的一些经验,节能减排机制是根据市场机制来建立的。由于胜利电力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当前既要解决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又要推进经济发展,任务艰巨、情况复杂。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本文主要以建立长期有效的节能减排机制为出发点,制定电力节能的核心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旨在解决胜利电力管理总公司经济迅猛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

一、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构架分析

虽然胜利电力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胜利电力人口众多,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因此进行节能减排十分必要。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符合胜利电力国家标准,是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力手段,有利于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对于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实施节能减排的途径

实施节能减排的途径包括三种:制度管理手段、技术创新手段以及调整改变产业结构来进行节能减排,要在技术、结构、制度上下功夫,综合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根据胜利电力国情和国外经验,主要从市场机制、技术手段、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2.电力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竞争手段,充分配置市场资源,市场机制是节能减排机制的根本制度,但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节能减排的一些外部问题,比如环保、节能等。节能减排机制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可持续发展机制来进行补充,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市场机制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由于胜利电力是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必须符合政治体制的标准,因此这就要求市场机制需要符合胜利电力的国情。

3.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

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可持续发展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目的。基于胜利电力基本国情、地质条件等因素,在很多偏远地区,法律手段并不能维护能源的耗费,因此必须完善当地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加强当地群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减轻节能减排的技术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对节能减排技术体系进行维护。

二、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机制

1.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电力节能减排

胜利电力管理总公司的电力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没有突出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发电权交易中,可以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高效的发电机组代替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发电,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减排是现阶段发电模式的改变。

2.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市场应积极配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这样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短期或者中长期市场中,要建立立足排放和能耗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准入的主题,可以自行决策,自主参与市场交易,要体现出节能减排的效果,使节能减排与市场机制相统一,有效地对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实行制约,为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提供机会。

三、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机制

1.促进电力节能的手段和方式

电力节能减排的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在经济上进行制约来提高生产的成本,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法律具有的威慑力来对排污者进行规范。电力节能减排的行政手段主要是把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落到地方政府上面来,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电力科技进步是推动电力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提高电力经济运行质量,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电力生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集约化、精细化。

第一,进一步强化深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国家节能减排落实到位。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差别电价等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加大对各地出台的优惠电价的制度,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能减排信息统计分析,建立节能减排的预警形势。加强节能电耗的工作。实现与电力监管机构联网,确保稳定达标。

第三,加强调度,督促各级调度机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试制科学调度。发电企业和有关部门调度信息,通过强化监管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模式

首先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统筹,形成良性的结构发展体系,加大对清洁能源方面的发展,其次应通过源头控制的方法,达到标准兼治的效果,特别要对能源消耗不合理的源头严加控制,坚持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目标步调一致;依靠科学技术,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力度;节能减排在发电、配输电以及用电的全过程实行;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民众在节能生产中减少污染排放的意识。

四、建立节能减排的监管机制

在节能减排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各方面的监督管理机制,从监管方面来要求各部门及企业组织体系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执行力度在企业内的良性完善。对企业各部门要进行有效的监管职能分化,确保各司其职,对环保、节能、资源要进行社会性的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心,加强全民节能减排的意识,在能源利用高发期进行相关能源的限制。在进行监察管理的同时,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规划。

五、电力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支撑体系

1.首先要创新节能减排技术上的推广应用

通过发展先进的手段,做好新工艺、新技术与材料设备方面的推广工作,有益的技术和先进的节能设备可以从根本上最大化的解决相关的节能减排问题。

2.节能发电系统功能

主要包括制定季度、月度和年度的组合发电基础方案,完善实行发电环节的节能调度计划与电网阻塞方面的自动化发电调控及在线的校正控制,对电网做好良性评估;完善节能支持系统,实现对火力发电机组能耗、脱硫设施等相关运行参数方面的有效监测。

3.污染物排放数据的认证与监测

包括年度调整系统、许可证跟踪系统和排污跟踪系统,对污染物排放数据是否达标进行监测;火电厂在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系统的优化,可以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技术支持。

篇3

节能减排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以宪法为法律准则,来对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进行完善是不容忽视的。就我国目前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来看,制定的内容大多都是针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做出原则规定,而很少涉及对工作开展的指导,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对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作为依据,势必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情况。

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环境,首先,要根据国家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扩大法律法规中所涵盖的范围,对现有的法律框架进行完善,从而确保相关制度的开展能够符合当下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目标。其次,要对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中所涉及到的规定和细则进行不断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天然气法》以及《石油法》等。

2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经济环境

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经济环境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市场机制。自从我国实行低碳经济发展以来,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对产业结构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推进,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是,这种成果却只是单方面的,从整体上来看,传统的产业层次较低和产品档次低的根本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变。为了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产业机构,首先要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使产品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其次,要努力引进先进的技术来促进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市场机制来进行完善,这一部分应该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是要对碳交易机制进行不断完善,这不仅有利于对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发,而且还能够对目前的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是要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进行市场化定价。这是最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成本以及供求关系的方式,只有将资源性产品进行市场化定价,才能够使能源的收费达到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治理,降低能源消耗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3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社会环境

完善节能减排政策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加大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尽可能实现使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活动中。其次,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确保节能减排政策能够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够得到宣传,从而使节能减排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能够作为宣传平台的东西也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之外,又加入了网络这一传播途径。使媒体宣传成为加强政府引导、推进企业行动、提高公众意识的有效途径。

4结语

篇4

节能减排本是构建绿色经济的必要路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当节能减排作为一项行政指标被要求强制执行的时候,调控部门的积极努力难免被刻上“形式化”标签,乃至成为基层部门粉饰政绩的工具。

近期在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节能减排大战,源于一项政绩考核指挥棒:按照相关规定,到“十一五”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须降低20%左右,并会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客观而言,这项政策放眼长远,是对传统排污成本外部化现象的纠偏,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但是,这项政策的具体实施举措却有南辕北辙之嫌。为了完成具化的能耗降低指标,一些地方政府不惜强行干扰企业与民众正常的生产与生活,以期在政策设计的节点实现数字化达标。如此掩耳盗铃式的做法,或许能在既定时间段内实现所谓的能耗降低、为领导政绩增添一抹亮色,但此后爆发性的能耗消费却可能带给社会环境更多伤害。况且,行政性、一刀切式的限电等举措,让部分制造企业面临停产倒闭的风险,它们迫于生计会自购柴油发电机以满足生产要求、私下开工,因此产生的污染排放其实远大于正规电厂发电。表面上雷厉风行的节能降耗革新,实际却隐藏着能耗扩容风险,这或许是当初减排指标设计者所始料不及的。

应当看到的是,在节能减排改革征途上,行政调节难以与市场合拍,计划经济时期的调控思路若隐若现,行政指标化的管控模式必然遭遇“下有对策”的尴尬结果。就此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运作模式当可借鉴。其中,美国通过行政力量与市场机制相配合、有效激发民众环保意识的举措堪为典例。一方面,美国财政资金对环保消费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国内营造了以节能环保为荣的氛围。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30亿美元用来补贴购买节能型新车的消费者,购买新车的消费者每辆可以得到4500美元的优惠折扣。在新泽西州,当地政府对安装了太阳能装置的家庭还会给予一次性补助,占设备总购买成本的比例高达50%。而且美国法律规定,企业购买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费用的20%―30%可以用来抵税。另一方面,美国部分州的政府部门引入了市场机制,以经济杠杆调节能耗使用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自发调控机制。企业对能耗的节省就意味着可以通过让渡这种权利进行谋利,与之相反,高耗能生产者将需要为此付出额外的负担,排污成本由此被合理内部化了。

相形之下,国内节能环保意识的培育工作较为落后。虽然地方政府部门在业绩考核的压力下,在节能减排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姿态,但难免陷入舍本逐末的窠臼之中,对绿色经济的推动裨益甚少。恰因此,除财政资金为环保提供真金白银的补助之外,让市场无形之手在我国绿色能源推广中显效,将能耗节约程度以经济利益的方式给予显性化,有助于从根本上对能耗使用者的行为进行调节。当然,如何利用好经济杠杆考验主管部门的智慧,包括能耗节约单位设定、仲裁与交易方式、具体奖惩举措等都需要缜密设计,与之相关机构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监测技术培育等配套举措也需要同步跟进。以此观之,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手段的共同推进。

篇5

一、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取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强化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节能减的自觉性,加快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节能与发展相互促进,节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节能;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效率为本;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减排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坚持节约能源和降污减排、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三)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县万元生产总会综合能耗比*年下降20%,即由*年的2.1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74吨煤/万元以下。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为:到2010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问题控制在400吨,比2005年削减8%,年平均消减1.65%;二氧化硫(SO2)排放问题控制在1000吨,比2005年消减2.5%,年平均消减0.505%,围绕上述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政策导向,狠抓工作落实,确保“*”节能减排任务的顺利完成。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减排监督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减排机制和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

(四)强化工业节能减排。县经济局、环保局等部门要督促企加大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废矿有色金属、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全县所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6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消减排污问题。

(五)严格建设项目准入门槛。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习作是。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

(六)抓好全面节水工作。鼓励采用先进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强化宣传,提高公众对水资源日益枯竭的认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采取节水措施;二是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中水回用及水资源梯度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三是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降低浇水灌额度。

(七)推进建筑节能。依法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质监、监理、工程验收等环节的监管。公共建筑要积极推行节能管理和改造,新建公共建筑必须符合节能标准。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推进建筑节能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以工业尾矿、粉煤灰、建筑渣土等固体废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降低万块标砖综合能耗。

(八)强化污染治理。按照“*”减排工作总体目标,继续加大对工业企业污染源的整治,分阶段确定减排重点区块、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分批限期整治,逐步实现全面达标排放。对使其未完成治理或治理无望的企业依法予以性关闭,有效消减污染物排放量,多还旧账。同时,继续加强高硫煤禁燃区建设,深化城区禁烧钱散煤、禁燥和扬尘防治专项治理,进一步改善县城环境质量。

(九)加强交通运输节能。积极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逐步推广保用绿色环保型公交车、清洁燃料汽车。加快淘汰超过国家能耗标准的汽车。

(十)抓好公共服务节能。切实推行办公节能。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和机关企事业要发挥表率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节约。坚决杜绝办公室无人时的长明灯、白昼灯。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大力推进政府节能采购,严格机关公务用车管理,优先采购国产低排量节能型车辆,禁止超标准配备。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化发展。在公共设施、宾馆、饭店、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

三、强化节能减排基础工作

(十一)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建项目必须经有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评估,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强化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布制度。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管理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严格依法进行处罚。

(十二)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可再生能源器具。支持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化工程,优化用能结构。

(十三)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整治。重点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治理,把保障饮用水安全用为水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加快推进水源上游居民含苞的环境整治,建设生态绿化隔离带,确保集中式饮用水安全。

(十四)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和县城汗水处理厂治污减排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环境质量。抓好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全面提高城乡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2010年前投资3000万元建成县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污水能力1万m3/d,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65%;投资1700万元建成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垃圾能力50吨/日,清运能力50吨/日。

(十五)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一是加大对县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节能减排要求的,实施限期整改。二是针对不同时期突出的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执法专项检查。健全联合执法机制,严格环境执法,严肃查处屡查屡犯、恶意排污的企业,依法加大行政处罚的力度与罚款额度。三是健全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收费机制,依法、足额、全面征收排污费,切实扭转排污企业守法成全高、违法成本低的现状。四是加强节能执法,监督用能企业依法用能,限期淘汰国家明令淘汰的重点用能设备。五是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统计执法检查力度,认真查处在节能减排等统计指标上弄虚作假的行为。

(*)加强节能减排统计体系建设。加快节能减排统计队伍建设,充实统计力量,同时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规模以下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能耗统计,积极推行重点用能单位网上直报制度,建立并完善据数据审核和评估制度。加强环境统计信息管理,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统计的企业台账和报表制度,夯实信息基础。

(*)完善节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按照产业政策要求,建立有利于节能降耗的价格机制。对限制类的高能耗企业和其它能耗超标的企业,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鼓励发展节能中介服务组织,支持各类资本投资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节能服务中介机构,引导节能服务中心组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企业和用户提供诊断、设计、改造、运行、管理等相关服务。

四、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保障机制

(十八)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把节能减排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支持力度。把节能减排方面的重点项目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减排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减排补助。税务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及省州在发展循环经济及减排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篇6

关键词:滨海新区;节能减排;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3-0018-04

一、滨海新区节能减排项目资金来源

(一)财政拨款

由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项目的外部性强、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各地主要环境保护设施、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均为政府行为,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以滨海新区核心区域的开发区为例,2008年开发区用于减排的财政资金为450万元;再以区内减排的主要项目之一――开发区化工区污水处理厂项目为例,总投资2100万元,全部为财政拨款。

(二)政策性银行贷款

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影响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但因其具有严重外部性,商业银行不愿参与的行业项目进行政策指导,设定瓶颈行业指标,分支行对相关项目优先考虑,利率上则以风险投向为基础,严格遵从评审机制。截至2008年9月末,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对滨海新区节能减排环保相关项目贷款余额达6.04亿元,占其向滨海新区发放人民币贷款余额的3.33%。

(三)商业银行贷款

截至2008年9月末,滨海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余额290.13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58亿元,增长33.98%。以国内绿色信贷的先行者――兴业银行为例,其在国内创新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 这一“绿色贷款”品种。截至2008年10月末,兴业银行天津分行对滨海新区节能减排环保相关项目贷款余额为4.35亿元,占其向滨海新区发放人民币贷款余额16.23%。

(四)国际金融机构支持

目前,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先后与世界银行集团成员之一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开展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合作,IFC为其提供部分本金风险分担。目前,兴业银行与IFC合作项下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已在新区“落地开花”,天津钢铁有限公司率先获得4390万元节能减排专项贷款,将支持其在5年限期内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实现“绿色”效果。 其中第一年为宽限期,企业只需归还利息,无需归还本金。

(五)BOT(建设――运营――转让)模式

BOT模式是一种国际通行的投资运营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将民间资本引入城市节能减排项目领域,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目前,滨海新区开发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和开发区西区污水处理厂均采用BOT模式。以西区污水处理厂为例,总投资约为2600万元,政府将其委托给某专业公司,由其筹资金建造,建成后该公司拥有污水处理厂20年的运营权。运营期内,该公司通过收取1.09元/吨的污水处理费逐步回收成本,实现收益。

(六)企业自筹

除了全额财政拨款的政府行为,由企业投资建设的节能减排环保项目获得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贷款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定的自筹资本金。以兴业银行天津分行为滨海新区两家客户提供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为例,两家客户的自筹资本金与商业银行贷款比例分别为1:1.1和 1:2.2。又如:中新生态城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约2.7亿,其中世界银行贷款2000万美金,国家水污染治理基金7600万,其余由项目投资开发公司自筹。

二、现行配套政策及设施

(一)政府支持性政策

1.2007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首次提出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根据政策要求,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环保总局联合下发文,建立“绿色信贷”机制,《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引导金融机构做好节能减排金融服务工作;财政部、商务部、国税总局、海关总署、电监会等相关部委也通过文件、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政策,为建设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2.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1月初,下发实施了《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三年实施计划(2008―2010年)》,将“建立节能减排和市场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中新生态城制度创新,深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列入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重要日程。同时,滨海新区规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格实施环保的一票否决制,在源头上杜绝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项目进入。

3.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于2007年9月设立每年预算1亿元的“泰达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开发区开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工作;分批《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重点鼓励项目名录》,按名录中确定的额度和方式对区内节能减排项目给予财政补贴。

另外,2008年,开发区管委会已与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达成协议,将区内企业的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商业银行可将企业信用报告中的企业环保信息,作为贷款审批的重要参考依据,严控环保不达标和高能耗企业的授信总量。

(二)银行支持性政策

节能减排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对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如果能够做到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信贷控制,也就阻断了这些企业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使其难以再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因此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被誉为是增强环境保护手段、减少银行贷款风险、引导企业走向正确发展方向的一举三得的措施。目前,滨海新区大部分商业银行注重履行银行社会责任,主动融入并服务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严格的信贷准入管理和风险控制。针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制定贷款投放的风险限额,严格控制其信贷投放,并适度上收分支机构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信贷审批权限。加大对节能减排不达标客户的信贷退出力度。

2.提高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业务办理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部分金融机构为节能减排贷款项目开辟了“绿色通道”,优化贷款流程,提高放款效率,及时解决在办理节能减排贷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拓展节能减排融资渠道的同时,吸取世界先进经验。目前,兴业银行与IFC开展的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合作项目,已在滨海新区“落地开花”。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区具备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试点的政策优势,因此必将成为各商业银行将国际经验用于国内实践的创新基地,为推动全国节能减排事业向纵深化发展提供经验。

以上措施表明,滨海新区商业银行在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发放上,严格执行政策和规定,新区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信贷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三)能源环保交易市场加速形成,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设立

继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之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在滨海新区成立,其定位是利用市场化手段和金融创新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通过排放权交易平台,鼓励有能力节能减排的地区或企业在满足自身需求外,将剩余指标在交易市场上出售;而节能减排空间有限的地区或企业可通过在市场上购买配额,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三、制约因素

(一)财政资金有限,投融资机制落后,环保产业资金吸引力弱

作为城市建设主要投资主体的城市政府,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普遍存在财政资金不足,市政债券等政府商业融资手段受限的问题,建设资金不能得以满足;目前,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机制没有形成,不能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闲置资金很难流入环保产业。

(二)节能减排市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融资效果

节能减排行业具有市场大、技术性强、风险点分散等特点,难以满足一般性的贷款融资条件,当前,节能减排市场主要面临的有三方面风险:一是节能企业对于节能技术的实际效果没有把握,很大程度上是在尝试创新;二是节能技术服务公司的应收账款过大,融资缺乏第二还款来源;三是在节能减排结果的认定等方面存在风险。以上这些风险对进行节能减排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银行等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节能减排的困难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为应对危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已提高了3700多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取消了部分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关税,使节能减排约束有所降低。滨海新区很多外向型企业受危机影响,处境困难,投资节能减排项目或购买环保设备的积极性降低。同时,地方政府在抉择重大项目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遵循节能减排要求时,更加困难。

(四)信息不对称及环保公益性制约银行对环保项目的贷款支持

1.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环保审查难度较大。目前金融机构在企业贷款审核中都对环保审核作出严格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所需的完整环保审核材料难度很大。金融机构掌握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企业获得的,其中不排除企业恶意隐瞒而造成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虽然人总行与国家环保总局达成了有关环境执法信息进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协议,但这项工作在各地的开展还需要一个过程,比如目前滨海新区中只有开发区启动了这项内容。而且协议仅约定环境执法信息进入系统,尚缺乏对企业发展内外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完整信息,银行无法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测;对能耗、污染虽然达标但不稳定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不明确、管理措施不到位的企业情况难以及时知晓。

2.银行盈利性和环保公益性矛盾。相对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而言,节能和环保项目规模较小,投资收益不明显,资金筹集相对困难;同时,节能减排的实施、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转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时间周期长且前期投资的公益性强。许多商业银行受盈利性指标驱动,信贷投放的短期行为日益明显,不愿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启动和完善环保循环经济的意愿较低,导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

(五)合格BOT投资人有限

由于节能减排项目有投入资金大、回收期长、技术资质要求高等特点,合格的项目投资人相对有限。目前,市场上存在投资人良莠不齐,运作过程不规范,特许经营协议不够详尽完整等问题。一些缺乏运营、管理和建设经验的企业通过压低价格或非正当手段获取项目建设、运行权,扰乱了市场。

四、政策建议

(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1.财政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对环保项目的财政投入,增加环保项目的预算开支,一是构建支持节能减排的税收体系,通过提高高能耗产品的经济成本对企业能耗进行约束,同时,对生产环保设备及使用环保技术的企业给与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贴息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入节能减排企业和项目,还可以通过创建、表彰节能减排示范企业,与节能贴息、节能贷款相结合。

2.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一是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要帮助、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多角度拓展直接融资渠道。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上市后备资源信息库,积极鼓励和推动符合节能减排条件企业通过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尽快实现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二是支持节能减排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推进节能减排主体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发展。要加强债券市场政策宣传和产品推广,鼓励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增强其直接融资能力。

3.规范发展BOT融资方式。政府在选择节能减排BOT项目投资人时,应避免只注重[前利益、把引资作为唯一目的,而使项目运作过程不规范,从而造成特许经营协议粗糙、法律漏洞多、运营期收费过高,以及超出政府职能的不合理承诺等。特许经营协议及运营期投资公司的收费水平,应在充分考虑政府和使用者的承受能力,及投资人的成本收益及回收期的基础上制定,实现三方共赢。

(二)人民银行政策支持

人民银行及其基层机构应积极支持节能减排、推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风险提示,加强对商业银行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二是继续做好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的相关和后续工作。督促和引导所辖商业银行在为企业或项目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务时,把审查企业信用报告中的环保信息、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沟通协作,提高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效率。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探索建立辖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与银监会、金融机构、环保局等部门的联系,及时通报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共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商业银行信贷支持

一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强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开发新的金融工具降低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风险,可适当降低节能减排领域的金融准入条件,开发与节能减排项目相适应的信贷类产品,建立适用于节能减排企业的贷款审查、信用评级、资金定价机制和贷后管理等信贷管理制度,建立节能减排贷款“绿色通道”。

二是金融机构之间要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联合贷款、转贷款、票据融资、综合授信等多种合作方式,为重点节能环保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三是加强与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密切关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的调整,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同时,把企业信用报告中的环保信息作为是否为其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务重要依据。

篇7

摘 要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交易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既要减缓气候变化对经济金融体系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又要在把握住其中的机遇,提供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减排目标。

关键词 碳金融 兴业银行 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

碳排放具有外部性,它的影响不易直接在市场交易的成本和价格上体现。碳交易则发挥了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使碳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治理污染成本。在碳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拥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将碳排放成本作为影响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促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

(二)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

加快清洁能源、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是从根本上改变一国经济发展对碳素能源的过度依赖的一个重要途径。项目融资、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具有动员金融资源、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改变能源消费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惯性,使能源链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移。

(三)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

碳交易特别是CDM在降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减排的资金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上的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也为国际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提供了便利。由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清洁发展机制每年大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40亿美元的资金,此外这些资金一般会形成6倍到8倍的投资拉动效应。

二、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实践:兴业银行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对碳金融业务还心有疑虑,处于观望阶段。兴业银行却率先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2006年5月首次合作协议签订。国际金融公司为兴业银行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本金损失分担,用以支持兴业银行最高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按国际金融公司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整个项目提供技术援助由国际金融公司提供。截至2007年底,兴业银行发放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达到38笔,金额达6.63亿元,远远超过了双方一期的合作额度。2008年2月,双方签订二期合作协议。与一期相比,除了贷款总额度扩大外,单笔贷款额度也变为没有上限。几年的实践也让兴业银行获得不少商业利益:一方面这类产品有着独特价值,产品的议价能力比较高,贷款利率上浮带来较多的利差收入;另一方面由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培育了一批忠实的客户,带动了负债和中间业务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隐患

(一)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

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CDM和“碳金融”走入我国,在我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它所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大多对“碳金融”的价值、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

(二)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

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审批程序比较复杂,这使得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另外,开发CDM项目涉及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和CDM特有风险和周期风险等多种风险。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而在项目可行性认定上较一般性贷款也更为专业,银行一般人员的专业技术判断能力不足。

(三)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

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比较复杂,相关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很难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有中介机构协助完成,但是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我国也很缺乏。

四、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碳金融业务需要政策支持

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办理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我国央行在制定窗口指导规模时对能效贷款不计规模。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碳金融相关业务的税率,比照中小企业试行信贷人员尽职免责等。

(二)坚决落实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

在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上,商业银行应该与其他企业一样控制自身日常运营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和影响,更关键的是要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其资源优化配置功能,通过信贷和投资行为,间接地影响各个行业、企业或项目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废水废弃物排放,同时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推动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

(三)结合节能减排项目开展碳权质押融资贷款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碳金融业务风险比较大,担保抵押是防止贷款资金不能回收的一道防线。但对于想融资的企业来说,寻找抵押担保品又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这时就可以进行金融创新,对于CDM项目自然可以用碳权质押贷款。随着CDM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应当被允许接受碳权质押,对CDM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从而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发展我国环境金融创新

实际上中国并不缺乏节能减排项目,但业主缺乏碳交易意识,没有发现碳及其衍生产品的价值。就此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在北京、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进行排放配额制和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排上的作用,开展碳交易和气候衍生产品交易,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资源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业创新战略协同发展,达到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8

(1)我国经济仍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10年增加120%以上,对电力的需求也将翻一番左右,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万亿千瓦时的水平,对电力行业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2)可再生等非化石能源受资源限制,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本身随机性、间歇性、不可调峰性等特征的影响,电力行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保持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3)电力行业通过技术改进促进节能减排虽仍有一定空间,但潜力有限。2010年我国供电煤耗达到333克/千瓦时,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线损率改进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技术改进空间的不断缩小,电力行业通过技术改进节能减排潜力下降,困难日益增加。(4)目前全社会节约用电意思还比较淡薄,存在一定浪费现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40%,但是用电量却已经和美国大体持平,电力产出效率低下。

2电力工业的发展

电力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所处的发展环境比较复杂严峻,面临的困难挑战更加艰巨。一方面是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尚未有效解决。首先,电力投资市场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电源布局、结构、建设时序不协调,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与调峰电源建设不配套,电网与电源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其次,科学电价机制尚未建立,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价格关系没有理顺。另一方面是电力节能减排任务仍很艰巨,新排放标准正式实施后大幅收紧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限值,火电企业加装或者改造环保设实施的运行成本大大增加,且改造工期紧张,相关经济政策制订和落实不到位,对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影响。还有就是电力需求受经济下行影响较大。与此同时,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技术难度也日益增大。一是风电的快速发展,约需2倍风电容量的燃煤机组进行调节,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参与调峰,不能充分发挥其低能耗技术优势的局面。二是我国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规模大,分布集中,大多处于边远地区,一方面需要走集中开发、规模外送和大范围消纳的发展道路,对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源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

3如何兼顾电力发展与节能减排

当前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情况下,电力的供需矛盾得以缓解,行业迎来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新契机。节能减排则是一把重要的标尺,通过节能减排来衡量电力改革发展的措施与成效既是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电力企业提升效率的必然选择。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上看,要遵循电力企业的技术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完善体制建设,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一是:要推动建立多远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鼓励市场主体通过自我创新、自我优化提升效益;二是:要加强电力统筹规划,提升规划的覆盖面、权威性和科学性,各类电源建设和电网布局要严格规划,有序组织实施;要推动科学监管,完善电力监管组织体系,加强电网公平接入、电网投资行为、成本及投资运行效率监管,减少市场调节的盲目性。电力系统的节能减排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整体优化,才能推动产业链条各环节形成合力。首先持续优化电力结构,推动火电企业改造升级,推动清洁高效环保机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从而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其次推动电力科学调度,完善跨区跨省电力交易机制,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保证可再生能源发电足额、优先上网,供应跟过清洁、高效的电力。为适应电网调峰、调频、调压和用户可中断负荷等辅助服务的新要求,要完善辅助服务考核的新机制和补偿机制;最重要的还是电力产业的科技创新,打造智能电网,推动应用新兴技术,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损耗。

4正确处理节能与减排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忽视了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随着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公布,电力企业不得不开始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对环保设施的资金投入和运行,这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发电成本。部分电厂污染治理技术线路选择过于单一,工艺设计粗放。对于这种落后产能的企业必然在日后的竞争中被逐步淘汰。如何更好的发展电力企业做到更大更强,这就必须制定严格的节能减排方案,正确处理好排污达标和发电成本控制的关系,加大新型高效的环保设施投入力度,严格规范污染治理设施管理,优化污染治理措施设计和运行,继而使电力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电力企业的发展必须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社会,这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5电力节能减排的意义

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使经济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电力行业在节能减排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力结构的调整对于促进节能减排意义重大。中国电力的发展之路以及有关国家的实践经验强有力地证明,创新是实现电力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力企业也要适应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电源发展以及需求侧响应参与市场的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电力调度,逐步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智能化,有效利用能效措施,不断提高电力生产和供应的效率。社会公众也要不断创新用能观念,增强节能意识,培养绿色用电行为,积极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6结语

篇9

一、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虽然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但是建设“低碳中国”是战略选择和长远目标。建设“低碳中国”,应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和勇气。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和政府应该反映敏捷,超前认识,超前谋划,积极应对,行动适时,特别是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建立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使中国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三、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四、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五、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

发展碳金融不仅有利于中国降低减排成本、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减缓碳风险,拓展金融创新的领域,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以国际价格计算,预计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中国碳排放市场备受瞩目。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因此,要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国家气候变化、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政策工具。要尽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排上的基础作用。利用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在专业服务能力、市场基础设施、交易结算系统上的互补性,开展碳交易和气候衍生品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实现交易的规模效应。要建立为碳管理服务和低碳技术投资的碳基金,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和环保项目发行债券,建立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产业投资基金,开发绿色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等信贷业务和保险产品。通过协同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等机构,共同努力,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七、建立有关法制保障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已经审议通过,成为中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的法制保障。要制定《低碳经济法》,抓紧制定《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已修订)配套规范性文件,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并通过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八、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篇10

关键词:节能减排;技术创新;金融支持

Abstract:whether enterprises can innova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is depended on interests,and whether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ends to provide risk investment to enterprises is depended on the proportion of social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model analysis,we find that the optimal amount of capital inves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erprises to innova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is not only determined by the condition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f themselves,but also by government relative support,and limited to consumers’ awareness and acceptance.

Key Words: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technology innovation,financial support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8-0003-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骄人成绩,但粗放的发展方式不仅面临紧迫的能源安全问题,而且形成了严峻的环境压力。面对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国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目前,节能减排技术转让的可能性小,自主研发势在必行,而企业普遍缺乏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金融支持不足进一步限制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充分利用金融系统的融资功能和风险分散功能。因而,如何融合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金融支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节能减排的技术金融一体化

(一)节能减排技术金融一体化的内涵

“技术金融一体化”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与金融、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结合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客观现象与动态过程。

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是一个新范式的技术经济系统发展过程,它是一个包括研发、商品化、产业化等阶段的动态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人力和物力,更加依赖于良好的金融支持。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能够规避价格风险,降低借贷成本,提高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发现未来价格,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这些特点为金融介入提供了依据和空间。同时,金融作为虚拟经济,其本质上还是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而在实体经济中,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高增值性,增强了其产权的流动性,以相对更高的生产力与成长性、相对更高的投资价值、更广阔的增值空间扩大金融支持介入的空间,从客观上讲,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是资本流动的必要动力。

(二)节能减排技术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不同的金融机构可以采用不同的金融工具,为不同阶段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支持。在具体的金融支持主体方面,可以参考美国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经验,如图1。

技术创新被划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在技术创新的种子期,金融投资主要来自天使投资人和政府金融扶持;在技术创新的创业期,金融投资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基金;在技术创新的成长期,金融投资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在技术创新的扩张期,金融投资主要来自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在技术创新的成熟期,金融投资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

从这一过程来看,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仍处在创业期和成长期,此阶段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具有风险性,其融资途径更多依赖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的投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技术创新企业的需求,促进了技术的发展,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企业之间融合度高、互补性强,风险投资不仅对技术创新企业进行资金的支持,还能为企业提供管理经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支持,以弥补技术创新企业这方面的缺陷。

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机制分析

(一)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