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法治思想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增强法治思想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增强法治思想意识

篇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好不好对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法上取得新突破。

1提高教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新转化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好了,才有可能编制好教案,有效地实施教学策略,高质量地组织好教学。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创新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将教材进行再转化、再创新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系统性的创新思维。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着重解决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搞好教学设计,编制高质量的教案,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科学地展现教学内容,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同时要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理论诉求,不仅要从教育者教的角度,更要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筹划教学、设计教学。具体说来,教师需要在把握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新转化。第一,从课程结构的整体视角来疏通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避免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实现课程讲授内容的整体优化;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强化问题意识,把规范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内容。第三,尽可能地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来传授教材书面语言的内涵和实质,做到“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把规范的教材语言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语言。第四,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把教材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转化成教学策略。

2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重点

从我们对内蒙古某高校本科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看,在“你认为目前最常见的无效教学方式”的选项上,被调查者中有50.65%的学生认为是“僵化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一言堂,不与学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对学生吸引力的最主要原因”的选项上,45.30%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不难看出,现存的教育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进,仍然是以灌输方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改革这种低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既是学生的心声,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好的教学方法,必然是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积极思考者、自觉实践者。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着力点,就是如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灵性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法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积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师生情感交流、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平面的、单一的课堂变成多维的、立体的和丰富的课堂,让教学充满人性、充满个性、充满活力。

3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难点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它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了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它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是否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在于教学中如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如大量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忽视了对相关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讲解学习,则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去更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其他媒体和方法的运用等等。据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选择“僵化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注意创新教学方法”的占50.65%,这说明,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当,对课堂教学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任课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有新的认识,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来确定课件的教学用途和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灵活性,强调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媒体资料,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内容的难易程度,控制好教学进度,让学生及时接受和消化。

二实践教育方法改革要有新思路

1实践教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临时性、阶段性特点,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上联系不够紧密,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脱节现象;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主要是由上至下,实践活动形式与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高校的实践教育体系实际上有三种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各类德育实践活动,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从实施的实际情况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内涵界定不清。有人把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简单地与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同起来,或者与一般德育实践活动混同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功能挖掘得不够,实践活动搞完后,从表面上看,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样,实际上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只相当于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没有起到实际教育效果。

2按照“大思政”的思路整合实践教育体系

一是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德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都采取三种方式,即课堂实践、校园自主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为德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德育实践活动各种资源载体可为课程实践教学所用,包括活动主题、活动方式、实习基地等。因此,把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德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不仅是必要的,在具体操作上也是可行的。二是按照整体性育人理念改进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形式,进一步拓展和建构实践育人体系。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涉及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素质拓展、职业规划、就业实习、文化娱乐等多项内容,形式也丰富多样。但教育者必须认识到,这类实践教育活动所蕴含的思想德育功能,一般说来都不会直接体现,还必须由组织者自觉地挖掘、渗透和注入。因此,教育者在设计、策划、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时,应按照整体性育人的理念,根据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目标的内在要求,从实践育人的过程角度考虑,必须把寓教于乐同德育功能结合起来,使隐含在活动中的科学价值观及其道德观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得到启迪,自觉接受教育,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终极目的,使科学文化素质实践教育活动体系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把握实践活动教育体系,创新专题式实践教育活动方式

如前所述,高校实践教育体系主要有两大类,即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素质为目标的实践活动体系,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高校有关部门应依据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教育体系特点和教育目标,在把握实践活动教育体系的前提下,创新具体的实践教育活动方式与方法。其关键点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实践活动专题的确定,需注意把课程理论知识学习、运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同实践活动融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目的。二是在具体设计诚信实践教育、党团主题教育活动,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参观调查、科研训练、素质拓展、就业实习、文体活动等专题实践活动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个性差异以及不同年级和专业的特点,把握好专题实践活动项目之间以及同一主题各子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衔接,以加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持续性和实效性。三是在专题实践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设计上,应注意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富有创意和吸引力,要尽可能考虑到大学生的意愿和兴趣,至少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和余地,以展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就达不到发自内心感受和“我要参与”的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必须自觉顺应时展和形势的要求,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创新途径,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着力点,实现方法创新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实效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系统性与开放性、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朱健梅,桂富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创新[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4]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6]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现将部门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传达上级安全文件和工作指示,认真学习、领悟安全工作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

及时向部门职工传达相关文件,认真学习上级安全工作精神和所里出台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各级领导部门的安全工作指示,结合部门的安全生产实际,配合所安委会做好安全生产活动各项具体工作。同时,积极组织部门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学习活动,通过利用互联网重点学习新安全法、观看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盘点教育视频和消防知识等多样形式,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规范自己的行为、注重安全生产变为自觉行动,激发了职工自觉参与安全活动的热情,使安全生产真正进入了职工心中,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和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从而提高了职工的安全生产水平,为安全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安全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安全管理分工明确,强化职责意识

年初,按所JYK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要求,与部门职工逐级签订了2019年度绩效考核责任书,对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考核指标,安全工作与个人绩效挂钩。明确了安全责任人:部门主任为部门安全第一责任人;部门安全员和职工配合做好各项安全工作。形成了严明的职责制度,层层分解、逐级管理,权责明晰,为包括安全、部门职责等各项内容在内的工作全面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根据责任书有关安全管理条款的约定,强化了部门职工的安全管理意识和职责意识。

三、落实各项具体措施,积极配合开展单位各项安全工作

xxx深切领会2019年度“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的主题精神,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开展各项安全工作。一年来,相继参加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网络答题、集体活动应急预案、安全生产月、事故通报学习及隐患排查、安全生产大检查、所安全生产教育“三级”培训、安全环保零报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一系列安全活动。为确保安全活动的有效落实,落实了具体人员和保障措施,对各项安全活动进行了认真组织:由部门主任亲自负责安全生产活动的组织实施,部门其他职工积极配合;做到了准备充分、布置周详,活动开展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通过这一系列安全生产活动的开展,使得资产经营部全体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得到了明显增强。

四、以安全管理活动为契机,落实隐患整改,注重实际效果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 意义 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意义

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所具有的法律素养、法律头脑和运用法律知识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思维习惯。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感觉、情绪、习性,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法律意识的低级阶段;法律思想则是人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理解而形成的思想、观点,属于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在法律意识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它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经过有意识的培养。今天的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骨干和中坚,他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1,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我国确立下来,这就意味着沿袭多年的以计划经济思想为基础的传统观念必然为符合新的生产关系需要的市场经济思想观念所替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市场主体权利保护、市经济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因此,培养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意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首要任务。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自动有效地运用法律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2,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自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法治国家”的概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确定把依法治国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表明我国的法制建设正向较高层次的法治社会迈进。在法治建设中,人是法治的主体,也是实现法治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无论是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其状态都是以人的活动和行为最终依归。因此,必须提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只有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公民的法制观念,才能使法律法规得到切实遵守,才能对立法、执法和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

3,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是当前大学生法制现状的需要。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配合普法教育,国家教育部、司法部在《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现状不容乐观,一部分大学生对法制教育不感兴趣,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种类增多、频率增加,呈现高发的态势。这表明,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已刻不容缓。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调查中,有80%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开设法律基础课非常必要。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强法制教育。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法律意识,坚持依法治校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需要特定的氛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也遵循这一规律。坚持依法治校,实行教育教学管理法制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学生法制教育的需要。“任何法律的制定、遵守、执行都离不开一定社会的法律意识的指导和支配”,列宁曾把法律意识视为法制建设的核心环节,因而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的强弱对法制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本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法制状况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对法律的信念,进而影响到学校法制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强学校的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校,在高校形成一种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环境和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提高。实行依法治校。首先,高校规范性的内部文件作为高校内部的自治规则,是对法律规范的补充,必须重视学校与大学生双方的权益。其次,高校的各级管理表作为高校管理服务的执行表,必须尊重管理服务的对象―――大学生,平等对待他们,真正将管理服务工作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相结合,以法律规范为准绳,依法办事、依法治校。

2、端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法律的态度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法律教育课是基础课,可以不认真教学的片面思想,树立一种积极科研,认真教学,严格要求学生的工作作风,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法律教育者的重任和使命。同时,作为一名法律教育者,还要教育学生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改变那种重视专业课而忽略基础课的思想,培养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把法律基础课放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研究,努力学习。

3、增加法律教育课的上课时数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向素质教育转轨。体制的转变,必然会引起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新时期对人才素质有了新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素质就是具有法制意识。因此,高等学校应当将法制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贯彻执行。目前,我国高校中法律教育的上课时数过少,这与我们提出的大力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与法律教育课的地位也是不相符的。因此,要重视法制教育,就必须切实增加上课时数,把法律课的上课时数增加到甚至超过一门专业课的教学时数。此外,开设法律选修课,使大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专业有用的课程来学习,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得到更多的法制教育。

4、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篇4

    一、改革开放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1.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前进动力,丰富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并对发展和完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已证明,“改革是中国的第”[1],它引起了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多方面的深刻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推动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多样化发展,从而带来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多变性。从积极的方面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我们国家和社会催生了一系列包括公平竞争、诚实守信、民主法制、开拓创新、以人为本、主体意识等富有时代精神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赋予了我国意识形态新的时代内容和生机活力,促使人们从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中摆脱出来,开阔了思维,拓宽了视野。

    2.政治体制改革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制度的集中反映,政治制度特别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对意识形态具有直接影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二十多年的艰难推进,取得了不少进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的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发展活力,为意识形态领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供了现实条件,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3.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变化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向现代化、法治型社会的转型期。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战略的完善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促生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和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整个社会呈现出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等一系列“多样化”特点,民主参与意识和利益诉求愿望也日益增长。这些新变化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随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盛行的国际资本大循环、国际经济大分工和生产、贸易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过程,它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消费全球化、劳动力流动国际化等具体内容和具体过程。因而,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但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还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2]。

    经济作为社会因素、决定性因素,总是要决定并需要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因素为之服务,这是由“政治与经统一”原则决定的。特别是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功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正全面深化,正自觉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1.在新的空间和领域里传播中国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随着世贸组织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成员间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加强,各国更多地注重增加经济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重视对外文化传播,通过频繁的文化交流加深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辉煌灿烂,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WTO的加入使中国文化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得到传播。世界上将有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和思想,更深入地了解比较两种社会制度,认清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这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和传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

    2.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防范意识。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加入WTO后,意味着我们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可以更好地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成果,促进中国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可以进一步破除因循守旧、闭关自守、“等靠要”等旧观念,摆脱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等小生产意识,进一步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树立民主、平等、自主、法治、竞争、开放等符合时代潮流的观念,增强国人的主体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效益意识、现代管理意识等。作为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已经涉足我国的一些产业。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保证民族经济的发展,都是人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这种挑战将使人们的战略防范意识和忧患意识得到增强,从而对于我们应对西方的文化渗透具有积极意义。

篇5

项目办职工教育培训年的提出,除了基于多年对职教工作必要性的充分认识之外,还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实施赋予项目办新的责任和使命,也给项目办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世纪之交、两个五年计划之交,使我们有机会冷静地总结过去,思考未来: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经济大家庭的一员,又使我们即将面临各种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应对新的变革,如何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而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人才优势。因此,项目办决定自2001年起连续开展若干个职工教育培训年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职工教育培训年的定义

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年,是把一系列科学的职教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明确化、系统化和制度化,根据不同阶段事业发展的需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培训主题,充分发挥项目办综合指挥和协调的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办系统内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为实现项目办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职工教育培训年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围绕交通厅和项目办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全员综合素质,改善现有的人员知识结构,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全办的整体管理水平,推进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总体目标

通过连续开展培训年活动,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项目办系统培养一支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队伍,培养一支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专业技术队伍,培养一支业务娴熟、服务热情的一线职工队伍。

(三)培训主题

结合项目办总体发展目标和等度工作重点,职工教育培训年每年要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培训年的各项活动要紧密围绕主题而开展。年项目办的中心工作是全面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水平,因此年职工教育培训年的主题是以人为本,提高全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各项改革。

(四)培训内容和方式

职工教育培训年·活动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培训内容:

1、职工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应该使职工具备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应让职工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如发展战略、阶段目标、运营状况、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以便职工参与单位的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

2、职工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使职工掌握完成本职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如操作技能、谈判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等,以此培养和开发职工的潜能。

3、职工思想意识的培养。思想意识对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单位的绩效影响很大,必须通过培训,引导职工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年职工教育培训年的培训重点有以下三方面:

篇6

一、上半年的主要工作

(一)强化法治学习,筑牢法治意识

今年以来我站组织全体执法人员集中学习法律法规,宪法、民法典等学习6次,在网络、APP进行了法宣在线系统学习,另外我站还邀请法律专家对全站执法人员进行了法律培训。我站行政执法工作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同时我站领导班子定期在站内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一是要求执法人员必须秉公执法,严肃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二是要求执法人员注意粗暴执法,开展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技巧,多用“智攻,少用“武攻”,切莫超越法定职权执法。三是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对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敢于纠正并依法处罚,不搞因违反建设相关法律法规行为人的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或态度很好而从轻处罚的“态度执法”、不以违反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行为人与我们有关系或是亲戚、朋友而加重或从轻处罚的“关系执法”、“人情执法”,做到见违必纠,违法必罚,罚而有据。四是要求执法人员坚持以人为本,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办理各种案件,实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全面落实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原则。

(二)健全制度体系,优化法治环境

我站高度重视制度体系建设,把构建完善制度体系、增强制度执行力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衔接、工作机制与责任机制配套,形成统合的制度体系,以实际工作成效彰显我站制度功效。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规范决策程序。严格执行国务院《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规定,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凡涉及重大决策,必须经党组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三)严格执法管理,规范执法监督

我站执法人员随身携带执法证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严格执行先亮证后执法原则。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一是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公示是通过一定载体和形式,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行为事前、事中、事后有关信息,主要公开行政执法主体、人员、职责、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法律依据、运行程序、监督方式、救济渠道、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证件、执法文书、“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行政执法决定等内容。二是落实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我站购买执法记录仪、配置专用电脑、设立调查询问室,安装同步音频视频记录设备,对调查询问等过程进行记录。根据行政执法行为的性质、种类和环节等不同情况,采取适当、有效的方式,对行政执法全过程进行记录。记录方式包括书面记录、执法文书记录、电子信息记录、执法装备记录等。三是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以及行政执法行为的类别、执法层级、所属领域、涉案金额、对当事人以及社会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确定符合重大执法决定的标准,建立重大执法决定清单目录,报政策法规科进行法制审核,政策法规科组织召开案件集体审议会根据办案人员介绍案情,参会各级领导及律师最终确定对当事人的处罚标准。

(四)创新普法宣传,营造法治氛围

谁执法、谁普法,我站专门指定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执法人员进行开展执法工作,执法人员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和“安全生产月”到企业、到工地认真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解答疑问。通过宣传活动,上半年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300余份,收到良好宣传效果。

(五)本单位其他情况

今年以来,根据市住建局工作安排部署,我站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工作,按照“依法监管、公正高效、公开透明、协同推进”的总体思路,结合我站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按照抽查计划,我站正在开展今年抽查检查工作,检查结果进行公示,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已要求被检查单位及时整改。截止目前,我站上半年共下达建设行政执法当场处罚决定书121份,停工整改通知书20份,办理行政执法案件4起,目前正在全力推进案件办理进度。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统一,在执法过程中对“说情风”抵制不力,执法工作难以到位;

2、如何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关系,缺乏有效的办法;

3、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从思想认识上的紧迫感和深度不够,自觉履行各自工作职责的创新意识不强,在工作要求上,仅满足于做好工作,不被问责的层面,工作主动性欠缺;

4、执法人员业务能力、法律专业知识不强,缺乏专业培训,需要提高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1、继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采取以案释法、现场纠错等方法,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技能以及对案件处理能力,确保在今后的执法过程中不出现漏洞和问题。

2、继续加强纪律作风教育,树立住建系统文明执法形象。通过长期教育活动,使大家树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的思想意识,杜绝执法过程中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办关系案现象,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三乱”现象,杜绝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三难”现象及问题的发生。

篇7

刘彬

依法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我们路政执法人员来说更为重要。

一、法律需要被信仰。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一句人所熟知的话:“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僵死的教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法治国,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中养成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如果没有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仰,所有的法律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法律被所有人追求和信仰,让法律占据心中至上的地位,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此,必定人人守法,人人依法。

二、执法程序须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专门提出“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行政执法程序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必须依靠不可缺少的程序来维护和保障,行政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增强程序意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在执法实践中首先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亮证、调查、制作法律文书、告知救济方式等程序,要做到案件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复议、经得起诉讼,坚决避免因程序原因导致的复议或诉讼败诉。

三、行政执法要合理。合理性是食品药品行政执法必不可少的要求。首先,行政执法行为必须统一,在适用法律、法规上人人平等,不能忽松忽严,畸轻畸重;第二,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公正,不能受不相干的因素影响;第三,行政执法决定必须尊重事实,不能作出无法执行的行政行为;第四,在坚持合法性的原则下应当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的意志,使多数管理对象能够接受、理解和支持。

篇8

一、 创新载体,营造法制宣传新氛围

牢固树立“发挥区位优势、整合教育资源、面向各类人群、提高全民素质”的社区教育理念,通过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载体,将营造浓郁宣传氛围作为深入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带动形成好的宣传教育环境。

1.将文化统一到法制宣传活动中。法制宣传教育与文化建设同步并举,有机结合才能相互促进。比如,以国家各个法定节假日为契机,在举办文艺汇演、座谈等欢庆活动同时,结合社区法制教育需要,号召引导居民踊跃登台献艺,以唱歌、舞蹈、小品等形式丰富法制宣传文艺节目,在生动活泼的表演中宣传法制,达到记忆犹新的目的。此外,可以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法制大赛,以法制宣传为主题,鼓励创作弘扬法制精神为主题的书画作品。所以,居委会如何主动而为,积极作为,为广大居民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争当法治宣传教育的引路人,创新载体,增强责任,让法治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总体框架之中,提升居民的法治文化素养,实现法制宣传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

2.着力营造法制教育的浓郁氛围。良好的氛围攻可以引导人、熏陶人,让氛围的潜意默化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从而实现法制宣传的根本目的。要从纯粹学习法律知识向感受法制氛围、享受法制文化环境的多层次需求转变,把握转变的根本原因及规律,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思维倾向、价值观念更新变化的实际,分类指导、有的放矢,注重培养居民对法律认同感、忠诚度、和信任感,逐步形成法律权威的思想意识。逐步形成要我守法向我要守法用法的目标转变。

3.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新渠道。讲求宣传形式的新颖性,因为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递迅速、内容丰富、受众面广等特点,网络已经成为获取知识、交通沟通的重要途径,并深刻影响着居民的思维方式。因此,将网络作为普法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创新网络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在突破传统法制宣传制约性上具有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占领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阵地,体现辐射性和带动性。当前几乎社区家家有电脑,绝大部分家庭有宽带,所以,利用好资源,强化街道政务信息网站的法制宣传作用,针对社区居民需求,建立网络法律法规库开辟法制宣传专栏,保持互动,在网络探讨中提高法律常识;形成学以致用、有以致学、学用相长的宣教及受益形式。

二、 创新目标,实现法制宣传新转变

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居民,要尊重居民的自主思维,尊重居民的个性需求,宣传教育第一,引导自觉紧随,不断创新宣教目标,实现法制宣教新转变。

1.增强学习自主性,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让居民切实在法制宣传教育中受益,破除为宣传而宣传的形式主式和虚无主义,如何让群众感受到实用有效,实现法制宣传教育既要“授以鱼”,更要“授以渔”目标,即实现居民自主学习的态度转变。所以,要求社区及法制宣传教育部门要将切实为居民提供法制指导为根本,帮助他们在宣传学习中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尝到法制宣教的甜头。在宣教中以事说法、解题依法、维权靠法,树立法律的威信和力度。在方便群众、提供途径,解决实际法律问题中实现居民学习动机的转变,增强自主学习动力。

2.增强宣教的趣味性,实现机械学向灵活学的转变。由于当前社区居民多样性、文化差异性和需求的复杂性,导致法律诉求不同,加之近年来社区行政管理模式改革,改变以往填鸭式灌输方式,实现机械性学习向灵活多样性转变,是当前有效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需要。要坚持功夫在功夫之外的理念,打破教育只在课堂的不正确观念,以知识知识竞赛、现场答疑、寓教于乐等形式,拓宽宣传教育渠道,以贴近居民生活、贴近实际需要的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增强宣传教育的互动性,不唱“独角戏”,将法制宣传教育融入到生活、娱乐等各个环节,在转变学习途径中提高宣教效果。

篇9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由来和内涵的不断丰富。我国追求法治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从1985年到2015年,全民的法制教育从“一五”到“六五”,中国的普法教育走过了30年路程。30年的普法,总的趋势是普法逐渐向纵深发展,向依法治理延伸,其内涵不断丰富,层次逐渐提高,领域不断拓展,影响更加深远,推进法治成为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对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法律国家”,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也已成为了一个“法治国家”。这是因为:第一,虽然我们在理论上弄清了什么是法治,什么是法治国家,以及如何建设这样一个国家,但在实践中普及、提高与探索的道路仍会是曲折的。中国人民要振兴民族,走向富强,追求法治国家的目标是别无选择的历史必然。我们就应该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向前走,在新世纪里实现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第二是自由只有获得法律的有力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实行法治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法治的过程是一个包含了人类的法律思想、行为和实践各个领域的多方面进程,实现法治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法律观念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国家法制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法治并使现代化法治长期发展的基本的先决条件。法律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就是要培养公民信任法律、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识,确立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观念。

1) 大部分村庄没有固定的、长期的普法阵地

由于受资金、人力的限制,大部分村庄没有长期的普法宣传栏,有宣传栏的也长期得不到更新,群众普法工作只能通过每年的法制纪念宣传日进行集中普法教育,时间短,针对性差,导致一些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走过场,普法教育工作很不理想。

2) 普法方式不能与时俱进

现行普法方式主要是以“法律六进”为载体,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和传单、播放录音、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方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形式重于实效,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忽视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对单位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普法方式主要是通过召开各种会议、举办学习班进行集中学习,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干部职工学法的热情,“以考促学”成了走程序,普法教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3) 法制教材内容过于单一

编印的法制宣传手册和单页,在内容上多为法制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不够生动具体,比较空洞,无法调动群众学法的积极性,普法教育的效果很差。

4) 对中小学生的普法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当前,我们对中小学生普法方式也仅仅是停留在发放宣传手册和单页等传统方式上。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够全面、理解能力不强,宣传手册和单页上的内容很难让他们理解,难以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年是“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局之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提升法制宣传教育质量,在总结“六五”普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做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 吸收“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成功做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必须要在方法上大胆实践,勇于开拓,积极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但是,普法方法不管怎么变,“六五”普法中创立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七五”普法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 强化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六五”普法始终坚持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当作全民学法用法的重中之重。一是建立干部学法制度。统一规划干部年度学法计划,坚持各级中心学习组每季度集中一次专题学法。二是建立干部学法考试制度。坚持干部年度学法考试,把干部学法考试作为检验干部熟知法律程度的重要措施。坚持把干部学法计划的完成和年度普法考试的成绩纳入年度文明建设、综合治理、评先评优考核内容。三是建立“普法读本”必备制度。把普法读本作为公职人员学法的必备教材,要求人手一册。

3) 强化城乡居(村)民学法用法。一是认真组织农村法制宣传月活动。将与广大人民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宣传车、法制板报、法律咨询、法律知识问答、资料发放等形式,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把法律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利用“12.4”法制宣传日把法律送进社区。创办社区(居委会)法制夜校,组织居民学法。建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维权工作站”,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普法教育贴近实际、力求实效。

4) 强化青少年学法用法。充分利用学校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一是建立学生法制教育的师资、课时、计划、教材“四落实”制度。二是建立一支以公、检、法、司为主要力量的法制副校长队伍。三是认真组织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四是不断创新青少年法制教育方式。通过举办法制演讲比赛,组织法制征

文,开展法律知识测试,自办学生法制小报等活动,使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和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进一步提高。5) 强化创新普法教育工作方法。一是“六五”普法期间,适应农村普法工作的法制宣传广播站,利用农村现有的广播站这块阵地,采取“以案说法”等方式,开设“今日说法专栏”;法律服务咨询站,以司法所为主体,解答农民民众提出的法律疑难问题;二是围绕城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专项法制宣传。针对涉法涉诉事件,开展维护稳定的专项法律宣传活动,有效地发挥法制宣传的教育作用。

6) 强化普法和依法治理实践相结合。一是“法治县(区)”建设稳步推进。二是 “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卓有成就。

篇10

Abstract:As China's Basic Policy which is "the rule of law"got an full implementation ,legal education continued to strengthen, the whole community as well as individual citizens, they legal concept has been further enhanced. However, in-school students in illegal or even criminal situation often occur currently, It exposed the weaknesses of University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 It requires us to resolve. The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commitment to the rule of law subject to the legal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view of " Outline of Feuerbach's theory," We want to find practical view,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human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theory to provide content for the Revel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高校 法制教育 启示

Keywords:《Outline of Feuerbach's theo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egal education Revelation

作者简介:胡圣知(1986―),男,武汉纺织大学2009级法学硕士研究生。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其法律素养、法制观念如何,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和法治进程。但是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暴力事件频发,我们不禁要深思背后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自制力以及法律观念的淡薄应是校园血案频发的关键所在。法制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它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但在实施中形式主义却掩饰了其真正功效,导致了法制教育在高校中的缺失与不足。在坚持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时,我们可以借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一些重要理论,为高校的法制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虽然《提纲》没有对法制教育进行专门的论述,但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的本质理论、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学说为高校法制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背景下,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深入研究《提纲》所蕴含的思想对高校法制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提纲》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揭示了教育的人本理念

高校法制教育是从事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法治素养的工作,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主体与客体都是人,所以对人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高校法制教育的理论基础。在《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论述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属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 “社会关系”不仅是某一种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物质关系、精神关系,也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等。社会关系由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及其各种关系构成,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又是在社会中形成与发展的,所以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属性。

高校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与素养的实践,怎样认识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尤其是法律意识的状况,这是高校法制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人的本质是什么,不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无法正确地认识大学生,也无法科学地掌握和运用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更无法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有效地开展高校法制教育工作。

《提纲》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法制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提纲》关于人的本质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做好大学生的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必须先注重研究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形成发展规律,并按其规律进行法制教育。这一理论也决定了高校法制教育也必须随着人们社会实践的变化以及法律条文,法治理念的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创新。

(二)《提纲》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论述揭示我们法制教育要融于学生生活。

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思想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实践生活。如果不把大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中去考察,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面对现实的生活。面对国际新情势,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手段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学生法律意识及素养的形成必须经由切身的法律实践去体会、感悟,对于高校法制教育来说,仅靠单纯的说教、放放教育片,讲讲现实案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教育,让大学生到日常生活、求职实践中去感受,体验,同时给予恰当的指导,这样才会真正取得法制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提纲》关于科学认识论的论述提出了法制教育的实践观标准

当今,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和携领科技进步的主导群体,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作为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校法制教育,它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这决定了其指导理论与认识论的密切关系。高校法制教育能否充分发挥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作用,与其指导理论的正确与否关系重大。

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的批判,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哲学认为,认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能力,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人是认识的主体,现实世界是认识的客体。主体和客体是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认识论把实践作为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从认识内容和认识形式两个方面揭示认识的来源,将认识的实践性、社会性辩证地结合起来,科学地说明了认识的本质、建构起能动的反映论。

高校法制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素养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法律实践是检验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科学性及成效的唯一标准。高校法制的成效如何,只能用法律实践来检验。离开实践来谈高校法制的价值,就会失去客观的衡量准则。在实践的基础上,良好的法律观念和意识才有产生作用的基础和对象,才能真正发挥指引、预测、评价、教育作用,高校法制教育也能真正发挥提高学生法律素养,传播法治理念的作用。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就会失去发挥作用的基础,从而导致价值也无法实现,理论则会沦为抽象、空洞的概念和教条。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的正确与否要看在其指导下的高校法制教育是否有成效,能否培养出具有良好法律意识与素养的大学生。只有当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符合客观的高校法制教育规律时,在其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另外,《提纲》有助于揭示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上说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超越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法制教育也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思想进行教育,只能从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从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意识实际出发进行法制教育,那就必须分析学生法律思想意识的现状,决不能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条件,空洞抽象地进行法制教育。

三、《提纲》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理论表明了法制教育应重视环境的作用

在高校法制教育活动中必须正确处理主体和客体、教育与环境等关系,因此,研究《提纲》提出的“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有助于高校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以及取得良好的实效。

在《提纲》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者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决定作用。旧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所以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会相对产生什么样的人,要改造人,则必须首先改变环境和教育。这种看法有一定的正确性,但由于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形而上学性,使其片面地理解了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马克思说“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本人一定是受过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这种学说”没有看到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没有看到人是积极的活动者、实践者,没有看到环境的改变是靠变革的实践来实现的。这种对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的夸大,导致了“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并没有认识到人也作用于环境与教育的。马克思强调:“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与教育和人的作用是相互的。环境与教育确实影响着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但人也同样改变着环境与教育。因此,在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中,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校园环境和法制环境的关系。

高校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法、用法、守法的氛围。环境是高校教育的外部条件,是人的各种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活动之外,环境熏陶也是各国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国外就比较注重运用如“渗透式”、“隐蔽式”的间接教育方式,重视学校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

同时,社会化是实现法制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大学生法律精神和法治信仰,高等院校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作用力量。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教育,社会力量不可忽视。因为,只要教育的对象生活在这个法治的环境之下,他就必然会受到法的塑造,法的这种教育作用便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既是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巩固,又是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强化和深化,并使法制教育走出校园,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和整个民族的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面临着许多的变革,,高校在法制教育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深入学习马克思的理论对我们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深刻把握《提纲》所阐述的实践与认识的观点、人与环境与教育的观点、人的本质的观点等仍然对高校法制教育及法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及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谭培文.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曾平.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凯里学院学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