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作文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用心理暗示了解学生的愿望
学生每到一个新班级,生活、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学生自己迫切希望教师了解自己,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这时,我采用心理暗示法来暗示学生,让学生给语文老师写信,告诉语文老师自己的学习情况或生活情况。在这封信里,学生会详细地说出自己的心愿。如小华同学信中写道:“老师,我最怕做课外阅读题,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答题也不知道答些什么。我希望老师多教教我。”小明同学说:“老师,我最怕写作文,希望您从审题、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详细向我们讲解……”教师了解了学生后,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用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自信
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不能让学生在学校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每个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杜威说:“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学生人格的顶峰。”因此,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得到认可,得到鼓励,生活在师爱中,个性处于张扬的状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得到满足,战胜困难的决心、对达成学习预期目标的信心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外部需要就会内化为自我需求,学习行为就会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获得最佳效果。“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由此可见,运用心理暗示于教学中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遵循尊重个性的原则。如一位教师在借班上公开课的时候,看到不少学生怯场,那位老师立即在黑板上写下:“我能行!”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读了几遍,学生的心情由紧张变得愉悦了,变得自信多了。这就是把口头语言变为自我暗示的例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用心理暗示建立师生关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暗示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学习会积极主动,会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效果,完成教学目的。如在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班长史金在许三多每一次经历失败的时候,总是采用多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他一定能成功。在这种暗示下,许三多每次都战胜了重重困难,最后蜕变为一个优秀的狙击手。许三多的成功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巨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如果用心理暗示来鼓励学生,师生关系也很快融洽了。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本,也能很好地缓和师生关系。因为学生的表演很快忘记了师道尊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用心理暗示转化学生的不足
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他们就是权威,教师说的话就是圣旨。这样的情景想必教师们都不陌生,我们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书面作业学生基本都能完成。而口头作业,比如说背诵课文,如果不暗示学生第二天要进行抽背的,那么除了几个平时比较学习自觉的学生能背外,其他同学不是不熟练,就是一点也不会背。但如果老师说,今天回去要背诵第几课,明天默写,第二天来了,老师抽背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了。这说明了什么呢?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学生聪明或笨。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前者,学生因没有受到暗示,因而消极对待,后者因为受到暗示,因而表现为积极的行动,自然而然就加强记忆了。后进生都迫切希望教师能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希望老师关注她(他)。语文课上如果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如读课文、回答词语含义等简单问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增强。为此,我专门给这类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的作业,并且给这类学生配对优等生辅导。另外,多给这类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给予他们转化的机会。给后进生制定不同的目标,贴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此来不断进行自我暗示,不断提醒自己,不断反省自己,不断告诫自己,用心理暗示获得精神动力,这就是心理暗示所取的作用啊。
篇2
【关键词】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多媒体演示文稿也称Power Point,简称是PPT。Power Point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软件系列重要组件之一。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程序,Power Point是功能强大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它可协助您独自或联机创建永恒的视觉效果,增强多媒体支持功能,利用Power Point制作的文稿,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播放;也可将演示文稿打印成一页一页的幻灯片,使用幻灯片机或投影仪播放;可以将您的演示文稿保存到光盘中以进行分发,并可在幻灯片放映过程中播放音频流或视频流。
一、教材分析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是信息技术模块二《演示文稿》中的第二节的内容,八年级学生在通过了第一节的信息技术学习后,引起了学生对演示文稿的制作兴趣,根据演示文稿的基本组成因素,理清规划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基本思路,结合了新课标的标准,在欣赏老师制作的多媒体演示作品后,让学生展开实际的操作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让学生能够掌握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基础操作方法,能够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并且要学会应用幻灯片模版和幻灯片版式。
2.过程和方式。教师在对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进行自主地探究,发现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乐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发他们的思维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3.思维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学习多媒体演示文稿,让学生能够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经过反思,总结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调整学习的方式,定下未来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争取获得更高的学习水平。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在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合理地运用各种各样的媒体文稿体现出制作者的设计意图是《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一个重点。而让学生灵活、全面地掌握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创作技能是教师在授课中的一个难点。
四、教学的过程
首先,设置疑问,激发起学生刨根到底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通过学习第一节,让学生对演示文稿的欣赏和规划,对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两种不同的演示文稿,例如一种是已经处理完整的演示文稿,另一种是还没有进行处理的演示文稿。接着提出疑问:这两种演示文稿有什么不同?你们更喜欢哪种演示文稿?为什么?如果是你们,会运用那些基础因素来处理演示文稿?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演示文稿的对比与欣赏,再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自主地进入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最后的时候再进行课程总结或者补充,让学生对演示文稿做出自己的规划,引导学生学习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任务一:在启动PPT2003后,制作第一张幻灯片,应用幻灯片模式和幻灯片版式。教师提示学生在PPT2003中有很多的模版,可以根据演示文稿的主体或者是自己的喜好进行筛选应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选择设计模版,制作出第一张幻灯片。
任务二:再制作出包含三张不同模版的演示文稿。教师告诉学生一份优秀的演示文稿不单单只是由一种模版组成,它需要经过不断地筛选配合,制作出多张不同的幻灯片。那么,新的幻灯片要如何地插入呢?在“插入”选择“新幻灯片”完成此操作。
最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的意识。通过设置疑问,布置任务,学生动手操作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方式,这个时候,教师要乘胜追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对演示文稿实施改造创新,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学生通过掌握不同的操作方法,不局限于格式、背景等基础因素,大胆创新,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实施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操作,创新布局、背景、构思。在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增强团体合作意识。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课程中开发思维空间,让学生有足够展现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激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J].中国校外教育.
篇3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内容;方法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认识上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素质的提升,可以有效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自觉地接收并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知识,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反思性教学,体验反思性教学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魅力。那如何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呢?
一、丰富反思的内容
除了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以心得体悟为内容的反思外,还应该在以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为内容的方面进行反思。(1)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标准,在实施教学之前,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能清晰准确的把握,可以保证在教学具体实施之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否则,教学目标错误,导致教学活动方向的转向,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不到完整的提高。(2)反思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组织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反思教学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会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和心理产生影响。比如在表扬与批评教育中,要更偏向于表扬教育,使用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斟酌合适。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利用学生与教师对话进行口头评价,在书面交流中如作文批改可以进行文字评价,还可以具体结合学生朗诵能力、阅读能力等语文能力培养中进行评价。
二、选择多样化的方法
1.教育随笔。这种方法主要记录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由于其只需要纸和笔或者其他进行文字记录与保存的媒介,没有严格的格式、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方便易行,是目前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这里就不加赘述。
2.教育后记。教育后记是指在教育事件或行为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及自身感悟的方法。具体操作上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中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记录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具体的教学活动与设计情况,学生的反映情况,师生关系的表现以及其他一些预期之外的事件总结与处理情况等。
3.专题报告。专题报告,顾名思义,就是总结专题性质的教学事件及行为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语文教学中按照文章教学来分,可以分为诗歌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按照能力培养来分,可以分为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语文学科教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划分许多教学分类,针对某一分类专门进行反思实践,可以使中学语文教师更具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专题报告可以是一次就结束的,也可以是进行连续多次后结束的。
案例:初中作文教学的三次改进
第一次尝试:让学生掌握作文讲评四步骤。布置作文,写作前的指导虽然很重要,但我觉得作文的评改更重要。既然作文本上的评语作用不大,那么干脆就“权力下放”,把作文批改放进课堂,设法引起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我设计了作文讲评课的四个步骤:(1)复习写作基础知识,回忆作文训练目标和作文指导要点;(2)习作展示;(3)学生讨论,指导优点,并提出修改意见;(4)作文修改。
第二次尝试:让学生书面记录评改意见。尝试结果,学生反应热烈。他们在讨论中发现了不少优缺点,并能针对作文的不足提出许多较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被展示的习作通过修改,作文出色了许多。但经过几次讲评讨论课后,我发现: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对自己的作文,除了订正错别字之外,基本上不作改动。其中主要原因是,除了被展示的习作之外,大多数学生没有书面记录,课后就忘了修改要求,难以下笔修改。为此,我调整了作文讲评课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把对展示习作的意见记录下来,并对照自己的作文,及时记录课堂上提出的修改参考意见。被展示作文的习作者可以作自我辩护或说明,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确写作要领。
第三次尝试:让学生编好写作提纲。指导策略的调整,在一些学生身上奏效,但还有不少学生只稍作改动,改观不大。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照写作要求,觉得相距甚远,修改等于重写,太麻烦。确实,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一次已是不容易,重写更是头痛。为此,我开始强调写作前要精思,编好写作提纲。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作文前没有计划,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写到哪里算哪里。凭感觉写出来的作文,能勉强凑足篇幅,但很难写出好文章。
起初,学生虽然编写了写作提纲,但作文的随意性还是很强。原因是多数学生的写作提纲是为了应付老师。为此,我把提纲的讲评与修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内修改作文提纲,检查提纲与题目是否吻合,并把提纲写具体。教师巡视。挑出较好的提纲作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学生作文偏题情况大大减少,作文讲评讨论后的“修改工程量”大为减轻。学生变得乐于动手修改作文了。
上述案例就是围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这一特点环节而进行的反思,前后进行三次,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当然,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合作反思实践,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集体听课评课,撰写语文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等方法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篇4
一、提升教学理论水平,更新了教育观念
通过学习,我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等方面在理论上有了新的认识,对语文课的性质、要求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得到了更新,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这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明确了方向。
语文教师要吃透课标要求,研究好教材,才能充分的利用教材。我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课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颇。发挥它的工具性来实现它的人文性,二者缺一不可。
二、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校本研修模块中就有课堂教学设计和磨课小结、课堂观察。“三备两磨”实践活动,让我充分认识到“备-磨-上”的科学性,提高的教师备课上课的理念,只有精心备课,才能有序上课。
语文课堂设计一定要体现语文学科特色,即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堂设计一定要渗透新课程精神,即整合、选择、开放;第三,必须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领悟阅读教学秘笈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行为,我们教师就要少干涉,更不要指手画脚的粗涉。看了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教学实例实说,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多少年来探索素质教育,真正做到的何其少哉!他的绿色文言教学、绿色诗歌鉴赏,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触,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阅读教学,其最终的目标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学生的精神、情感体验。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阅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阅读教学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只有让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才会全身心地进入阅读状态,只有学生真正地喜欢上了阅读,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才会有精神、情感的真正体验,最后达到文化素养的提高。当然倡导个性化,并不是不要引导和指导,就如游泳虽然要自己下水练习,但教练的指导作用也不可低估。我们教师也要不断阅读,让阅读成为自己一种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唯有如此,才能锤炼出内功。
四、尝试破解作文“老大难”,让学生会写乐写
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的作文回到真实的写作之中,这就是注重生活体验。学生只有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有深刻而独特的感受、体验,才会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作文。这次学习中,我看了袁xx的有效作文教学视频,袁老师的《无畏》作文教学案例,看后我真的有些无畏感,原来作文有规律可循,也可以像理科那样先按公式做,教方法练方法,然后变通求异,最后破茧而出,写自己的东西。他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即作文构思,我们扪心自问,学生不会作文或写不好作文,其瓶颈就是在构思这一环节,而恰恰这一环节又时常被我们忽略,构思的体现形式就是列作文提纲,有了提纲,就如有了骨架,然后补上肌肉,作文不就达到了有血有肉的要求吗?
五、就事说事说国培
篇5
关键词:写作教学;活动型教学;教学改革
从2003年开始《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到现在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年。在这十年间,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特别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更是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而作为教学改革重要试验田之一的写作教学,也在改革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在我们欣喜于改革所带来的巨大收获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我们还遭遇着很多困惑与困难,我们很多实际的做法仍然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笔记认为,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应试的教学目的依然左右着作文教学的革新,我们语文教师舍不得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目的功利化导致作文教学忽视了生活和情感;二、语文教师缺乏新思想、新理念的指导和培训,教学观念依然保守封闭;三、语文教材在写作训练上零散,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序列性的作文教材,阅读与写作教学缺少必要的联系,写作教学随意性明显;四、学生生活积累少,缺乏对生活的感悟,思想认识不深刻,阅读积累面窄量少,导致写作兴趣不高,缺乏创新思维;五、评价方法单调,基本上都是教师一手包办,而“概念化”的评语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如饥似渴的心灵。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写作教学急需要一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模式注入,而“活动型”写作教学正是适应了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对拓展传统写作教学的空间,弥补传统写作教学的不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型”写作教学的内涵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没有内容可写。传统的作文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对于写作素材,教者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所以学生的写作要么是模仿别人的优秀作文,改头换面,张冠李戴,要么是流水账式的叙述,空泛笼统。因为学生上作文课时是坐着想,是“挤牙膏”式的写作文,文章自然无情而言,无理而道。针对作文教与学的现状,解决学生写作的“米”成了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活动型作文教学正是探索解决这首要问题的模式之一。
所谓活动型写作教学法,就是以教学内容和训练目标为依据,设计、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借助有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写作素材的背景下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写作理论,最终实现写作水平的提高。“活动”是活动型写作教学的核心。学生自主参与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外部事物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并引发内心的思想活动。要深刻理解“活动型”教学的含义,就必须了解其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型”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体现,活动的内容是教师有针对性支持的,活动设计的原则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活动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是活动教学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活动教学实践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2、不局限教学方式。活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传授和灌输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活动型教学可以不拘一格。参观、采访、讨论、辩论、社会调查、排演戏剧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活动写作教学有很好的开放性。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参与的对象极其开放。因此,要做好活动型教学就必须以学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依据。以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度、自主参性、自主提高为教学设计的原则。在活动教学的范围上,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在封闭教学的现状。任何广阔的社会环境,只要有教学需要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课堂。语言来源于生活,文学也来源于生活。只有溶入社会生活中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活动型”写作教学对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
开展“活动型”写作教学是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同时有效的活动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1、“活动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创作的过程。写作是学生对现实生活认知的一种反映。写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是创造的基础,艺术语言的表达只是思想的载体。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和完善便是写作主体自身能力提升的关键。有目标的活动项目的开展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是目前训练这两方面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从思维能力训练的角度考虑来看,“活动型”写作教学的理论是可行的。 首先,当下很多学生觉得写作困难,并不是因为写作能力差,而是缺乏写作的内容。“巧媳难为无米之炊”,是当前写作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积累材料最好方式也就是经历生活的过程。调查、采访、集录、观察和体验是学生体验生活的有效方式。其次,从心理学角度看,真正推动人行动的是自主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发展活动教学模式是尊重了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活动为学生体验生活的真、善、美提供了机会,有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也能有效提高。
2、“活动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当前教育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教育要实现由传统的精英选拔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考核,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都被称为“高分低能”。这样的学生素质是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的。传统的写作教学法仅限于“讲”、“读”、“练”。“讲”是填鸭式的讲课方式,“读”也只是范文的照本宣科,“练”也只不过是规定体裁的写作练习。单一化的授受过程,既违背了写作的本质,也背离了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角度来说,活动教学是有效途径。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就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因此,活动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必要途径。“活动型”写作就是把作文教学与各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写作。
三、“活动型”写作教学的实践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活动就是生活,活动就是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情境活动,是当代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1、有准备地写作,是实践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活动教学更是一个负责的过程。要做好活动教学,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自主地学习”,“更应该成为一个具有探究能力的人”。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各个学科现在都开始重视在教学中发展探究式教学模式。而“活动型”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如果能将活动与探究式教学模式很好的结合起来,就更能发挥活动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好活动的一切准备,并且能先见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障碍。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探究生命的意义,发现内心真实的感受。例如,笔者要组织学生进行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关注家庭写作训练,活动前的理论和实操准备就非常重要,因为写作的核心要求是“真情实感”,如果学生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写出来的东西只是苍白的无病。除了要考虑哪些活动是学生感兴趣、能操作、愿意表现的,更要考虑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实际,如单亲家庭长大或者家庭气氛不和谐的学生他们对家庭生活的体验就不一样,在设置活动内容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个性因素,避开敏感难堪的命题,以免伤害了孩子们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灵。另外,当下的中学生大多非常有个性,合作意识比较差,要培养这群学生的合作意识就更难。所以在活动设计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写作活动的组织要以建立尊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主要目标。最后,重视综合探究活动教学的准备。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目标的综合表现是教学设计的方向。明确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来设计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实现教学与知、情、意、行有机地结合,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充分理解探究教学、合作教学、综合提高教学是做好“活动型”教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2、有效的活动方式,是实践的主体。活动是“活动型”写作教学的灵魂,有效的活动可以极大的调动和充实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文章就应该是好文章。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首先是有效的竞争性教学活动,如辩论会、课本剧表演、才艺大比拼、小型体育活动、扳手腕、拔河、踢毽子、百米决赛等等。胜利后的兴奋、失败后的沮丧都是活动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过程。再有趣味游戏类活动的开展,针对特殊群体,趣味游戏是协调教学氛围的有效手段。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体验是真切的,语言是流畅的。例如:吹气球、画鼻子、击鼓传花、组词成句、模仿模特、郊游和开晚会等活动,在小学的作文课中就经常采用这样的活动教学方式。先组织有效的活动,再让学生叙述写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精彩生动得多。比如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人物肖像描写的写作练习时,就借助了猜谜的小游戏。口述一些同学或老师的外貌特征,让学生猜猜谁是谁。一次小小的游戏就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学会了肖像描写的要点。生活体验类的活动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跳蚤小市场、“小鬼当家”、“我能行”体验活动、“累”体验,“难”体验等等。讨论式活动开展形式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活动教学形式。针对学生感兴趣、或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或有争议的问题开展有效讨论,不仅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这种讨论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活动方式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活动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效的。
3、重视反思与评价,是实践的重要环节。“活动型”教学的理论看似很复杂,但只要充分理解了活动教学的内涵和实质,任何创意都能组织好一堂写作教学课堂。教师是教学推进的动力,教师的个人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活动教学的质量。做好语文教师的培训与研修,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是提高语文写作水平的关键。市区教研室和学校基层都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写作业务的培训,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新形式。教师个体也应该时刻反思在活动教学中的做法与得失,推广成功,改进不足,这样写作教学才能推陈出新,并能愈走愈强。
教师好的评价是活动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学生生活的背景都不一样,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非常必要的。面对学生“独特”的表现,教师如何给出合理的点评与指导,是一项比较有难度的工作。实践证明“课堂指导”结合“不定期反馈”的模式能很好的解决教学评价的问题。其内容为:写作之前先进行正式的课堂指导,对写作要求、写作任务、写作方法作有效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投入活动情景,并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对于学生们的表现教师及时点评,提高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效果。另外,多元的评价模式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所谓多元评价模式就是让教师、学生本人、学生同伴、家长等都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合理的评价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学生所写的文章,给家长阅读,让家长写评语,可以加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也让学生从另一种视角中获得更多的写作意见。此外,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都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当下教学是大众化教学,注重学生求知过程的关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关注,是保障教学公平性的有效措施。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合理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与方法,让评价起到督导、激励、调控教学的作用。
4、“活动型”写作教学案例分享。“综合专题”的写作活动在写作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提高方面,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以一次“戏曲大舞台”活动型写作教学为案例(见表一),就活动教学实践做个分享。
四、结束语
笔者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尝试进行“活动型”写作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经过三年来的努力,的确效果明显,收获不菲。首先,笔者的学生写作热情高涨,学生由怕写到不怕写,由被动写到主动写,由愿意写到以写作为乐,这个变化过程确实让人振奋的。由于写作方面优势明显,任教班的语文成绩常位于年级前列。更让人欣喜的是学生在写作中找到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他们积极向报社投稿,优秀作品也频频见报。不过,笔者也深感“活动型”写作开展的艰难,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我们能开展的教学活动空间其实是相当狭小的,这无疑是对“活动型”写作实践的严重束缚。“活动型”写作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是做好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各级部门和教师个体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开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理解“活动型”教学的内涵,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为活动实践提供尽可能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让“活动型”写作教学更大地拓展传统写作教学的课堂空间。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1999,(6).
[2]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6).
[3] 邱纯纯.活动是写作的源泉[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10).
[4] 罗颖.活动型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零陵学院学报,2002(12).
[5]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活动课程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罗文平.新课程视野中的活动型作文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06(04).
篇6
【关键词】异本新教材 教材内容 话语体系 合适性
小学语文科教学论(也称教学法)教材数量极多,良莠不齐,特别是教材内容值得反思与探讨。笔者把新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教学论教材称为新教材。这里择取比较典型的影响较大的两部新教材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教材内容的合适性作出评价。这两部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由倪文锦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和江平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以下简称倪本和江本)。这两部教材在逻辑框架的设置、“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和话语体系诸方面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导致了教材内容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逻辑框架:对话与建构
倪本教材的逻辑框架,主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基本思想是:以对话的姿态,“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江本的逻辑框架是,基于以往的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实践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并将它教材化。其价值是:以知识建构为取向,满足“教师系统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一般教学工作的需要”,比较注重实用。正因为这样, 江本与倪本教材章节内容的安排有显著的差异。
1.即使章节标题相同或相似,但内容也相差较大。
由表1可见,江本在论述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时的视点在“技术”(方法)上,重点阐述的是哪些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语文教学整合。倪本聚焦于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重点阐述: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②插入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实现一些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实施的条件和基础;③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等。在更宽泛的视野里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与价值。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论述,倪本的视点在“教师的素养”上,围绕理念转变、角色转换、能力提升来展开内容;江本的视点在教师角色和教师专业发展上,两者在表述也有差异。
2.有的课程内容,在章节的布局上有差异而且论述的侧重点和分量也不同。
比如,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江本分两节来论述,倪本分两章进行论述。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江本放在一章里分五节来论述,倪本独立设章分五章进行论述。这是因为教材核心概念的差异而使逻辑框架有所不同。江本是围绕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来结构教材体系的,试图将“课程”地位和意义突出来。倪本的核心概念是“新课程教学”,所以“课程”意义是分散在许多章节里面的,只有在“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一章里比较显眼。正因为这样,在专章或专节介绍小学语文教材时,倪本限定在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专章分别介绍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及教学案例,以突出“新课程教学”概念的内涵。江本专节介绍“小学语文课程教材”,讨论了“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国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使用”等问题。虽也有对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介绍,但只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发展”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安排显然是根据江本教材自身的逻辑框架来设定的。
3.章节内容的取舍也有所不同
倪本在章的内容设置上比江本多了两项内容,一是绪论“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的转型”,二是“校本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少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小学语文学习特点”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三是“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显然,这些作为章节内容的取舍,也与教材不同的逻辑起点有关。
由于以上原因,江本和倪本的教材内容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者比较适合准教师的学习,后者适合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因为倪本教材的基本思想就是“交换一种理念,重建一种关系”,也就是说,在职教师通过倪本教材的学习,对传统的教学理念需有一个“颠覆与重建”的阵痛过程,并最终确立新课程教学理念,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学关系。而准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习,虽然也要树立起新课程教学理念,掌握新课程教学的方法,但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终走上“继承与创新”的路子。
二、“研究领域”:继承与创新
“研究领域”这里指小学语文科教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及诸多的研究课题。对“研究领域”中内容的取舍实质上是课程内容的取舍,一旦选取“研究领域” 中的某些课题,这些课题便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所以,“研究领域”的内容取舍,具体规定了教材内容是什么。
1.“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显然,江本“阅读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侧重于“实用性”,其中“阅读教学理论的关注点”和“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不管是谈理论或述经验都是以满足“实际操作”需要为出发点的。而倪本侧重于倡导一种新的理念,其中“阅读教学实施的方法和策略”中提及的“感受阅读乐趣”、“丰富阅读活动”、“注重阅读体验”、“学会多种读法”、“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概括,这种概括主要是在肯定并推介“一种新的理念”。其中,倪本“阅读教学评价”中论述了“语文课标中对阅读评价的规定”和“评价的实施”,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所以,倪本试图超越一种视野,扩展某种理论边界。这种愿望和努力,在“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2.“作文教学”部分的内容体系
表3中列出的“研究的领域”7个方面,江本和倪本在内容上几乎不重合。江本关注的是教师急需掌握的基本的习作教学理论和经验,而倪本在指出了“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后,选择了“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以及“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加以论述。这样结构内容,编者试图为“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在编者看来,“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学尽管存在上述多方面的问题,但根源是一个,就是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1] 所以,“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和“国外小学作文”的理论与经验,以及理论上比较成熟的三种“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模型”,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
倪本,放在历史与现实的背景和基础上,放在学术视野里来审视、论述选定的内容,如“档案袋学习的评价”。对问题的讨论及相关性理论的梳理比较清晰。
江本,淡去了一些理论背景,剪除学术的缠绕,直接面对问题(话题或课题)加以阐述,所以对问题“是什么”的论述比较清晰。
三、话语体系:规范与重建
“话语不同于言语,相反,它指语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群体表现形式。它是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却又暗中支配人们言语、思想行为的潜在逻辑。”[2]简言之,由于概念(术语)选用和意义表达风格的不同话语体系也就不同。话语体系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接受教学内容时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学术思想和方法。下面例举四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江本与倪本在话语体系上的差异。
1.“课程性质”部分的内容及其表述
语文“课程性质”是语文教学史上的若干问题之一,是教学论学科内容应当涵盖的要素。所以历来的语文科教学论(教学法)都会关注和重视对它的讨论和阐释。江本的阐释是从“对‘语文’的辨析”开始的,即以“‘语文’的辨析”作为阐释“课程性质”的逻辑起点。这是沿袭了以往阐释“课程性质”的表述方法,即从语文自身来考察这门课程的性质。然后阐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性”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两部分内容。在阐释了“对‘语文’的辨析”后论述“语文课程的阶段性”,最合理的解释是,试图明确“课程性质”在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取向,即小学侧重于语言文字教学,初中侧重于语言文章教学,高中侧重于语言文学教学。可能编者考虑到以前的语文教材编写上也有这种倾向的事实。“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这部分内容分点论述了“学科性质的认识”、“学科性质的思考”、“学科性质的关系”,以此来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什么的问题。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试图更加具体地明确“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倪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风格上与江本有较大的差异,即“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概貌式的考察”,以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的内涵。选取的内容为:“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工具性与思想性的震荡式交替”(1978~1990);“课程取向‘人文性’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概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及含义”。从这样的角度阐述“课程性质”,学理清晰,立足点稳定,避免了一些枝枝节节的问题纠缠。
2.“语文档案袋评价”表达意义的风格
倪本,分两段来论述“语文档案袋评价”的内容。首先,将其置于“质性课程评价”之中,作为“质性评价”的典范之一来讨论其内涵和构成。其中的概念、术语直接源于国外文献,所以是基于国外文献的话语体系。这样表达,站在学理的高度,理论背景清晰。其次,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思想来讨论,重点解释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这是以“质性课程评价”理论为学理基础来解读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的概念即“语文学习档案袋资料”。如果说前一点是学术研究的表述,那么后一点便是教学文件的解读,这种“解读”指向新课程教学现实。
江本,“语文档案袋评价”称为“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置于“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之中,以知识认识体系即“档案袋的内涵”、“档案袋的构成”、“档案袋的特点”、“档案袋评价的具体操作”来展开论述,淡去了理论背景,突出了关于“档案袋评价”的知识。这种表达往往需要将已有的文献包括国外的文献进行整合并认作是“普遍真理”,即非一家之言。
3.“课程评价”概念的整合与切分
表4中,“课程与教学评价”,倪本用“课程评价”这个概念概述,江本用“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三个概念概述。倪本的“课程评价”表述与“课程性质”的表述在风格上是一致的。江本的表述有利于操作,但内容上难以避免重复。
4.案例素材与理论素材的处理
案例素材的取舍上江本选用了比较具体完整的案例。它起到的作用是,增强感性内容,平衡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提供直接的课程教学经验。而且,这些案例在教材中往往被作为阐述理论的印证材料,教材在论述中对案例前后钩连,充分演绎,增加了感性色彩。
倪本的亮点在于学理的光辉。虽然也有一些短小案例穿插其中,但几乎都是概述性的,服从于理论论述的需要。
四、教材内容选择与阐述的建议
语文教学论学科的教学任务重在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情感等,具体应注重:一是提高学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增强学生教学设计与评价以及问题研究的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把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格,并用于指导和改善自己教学与研究的行为。
显然要完成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不仅要靠教材的作用还要发挥教学的作用,但教材必须体现:在论述系统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套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关于“课程性质”,倪本教材对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百年历程进行了概貌式的考察,展示性质的演变过程,理解课程性质的定位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这个表述过程不单是要科学地揭示“人文性”概念的内涵,而且蕴涵着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么学生可能获得了知识而丢弃了“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势必降低学生素养的培养。
1.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
教材内容的选择可以围绕“用‘什么’来培养起学生的教学素养”的问题来思考和把握。
从现成的教材看,不管依据什么样的逻辑框架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内容都没有超越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教材的内容未必都是合适的,未必都能对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起到作用。可能是笔者孤陋寡闻,至今尚未看到过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但是,反思以往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语文教学论教材内容的选择恐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教学创新都是基于传统教学经验的,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而且,就学习者而言首先需要的是经验建构,没有一定数量的经验作为基础,创新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对待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正确的态度应该:①要反思,②要学习。江本教材比较注重教学经验的介绍和阐述,试图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每一门学科都不应该忽视对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影响。如上所说,语文教学论教材不仅是传授一套系统的教学知识,还要对学习者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方式起到影响。所以,对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还必须考虑到教材要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3)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
就教学而言,教师专业化集中表现为教学专业化,包括:掌握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知识的运用;为维护前途而进行超越专业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正规教育等。就目前的情形看,教师专业化在教学专业化层面上可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这种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取向应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事实上,在教学层面上教师(包括准教师)不习惯用专业知识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比如,针对一些研讨课的评课,很多教师都是随便讲几句。这“随便讲几句”往往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即缺乏理论和学术规范。所以,教材内容要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含量”。
2)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成为研究者”中的“研究”的特征是反思、探讨和总结,以此实现观念更新,知识创新。倪本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范式,有许多借鉴的经验。
(4)突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新课程改革中,吸收了诸如“语感”、“对话教学”、“档案袋学习”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引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是教学论教材“当然”内容。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所以还要做筛选的工作。有的教学论教材在对新的研究成果的选用上不够谨慎,结果是多而烂,排挤了传统的优秀的研究成果。
2.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的话语体系
所谓建立和规范语文教学论话语体系,就是强调教材内容的“合适表达”。这里强调一点,即采用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教师不是专门的理论研究者,教材若大量使用新概念或外来的术语,就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困惑,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所以即使要引用国外的相关理论来拓宽理论边界,提高理论的“硬度”,也不能毫无节制的。这里以概念为例,比较一下倪本和江本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的话语差异。
表5中倪本,A类概念13个;B类概念43个。江本,A 类概念11个;B类概念30个。显然,A 类概念差别不大;B类概念差异很大,而且倪本的B类概念理论色彩更浓,即理论的边界更宽,并大多需要作具体的解释。江本的B类概念基本上是传统的话语。事实上,这两类概念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基本的教材内容。虽然“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既定内容,但由于两个版本在阐述时所使用的话语(术语)不尽相同,教材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诚然,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达意即可,但是某种形式(话语)一旦进入教材就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知识建构主要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个机制来完成的。生硬搬用一些外来术语或者用以阐述对象的概念大多需要重新阐释,那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总是处于顺应状态,是非常费劲而且往往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虽然顺应对于重构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好处,但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足够好的接受能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从转型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传播来看,中西融合的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比较适合当今教材的改革与发展。
〖*本文为2006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等教育本科小学语文(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研究》(浙教科规办[SC150])成果之一。〗
〖注 释〗
篇7
学业评价的现状分析
1. 评价功能重比较、轻诊断,不利于学业改进
学业评价的功能应包括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但在传统的学校评价机制中,考试仍是对师生评价的主要手段。相对而言,考试作为学业评价的一种手段,其对诊断功能不够重视,不注重从中分析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的经验;不注重分析学生学习的短板,不能分析他们在学习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为了转嫁教学压力,布置作业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影响身心健康,而对学业改进则缺乏明确的指导。
2. 评价主体重教师、轻学生,不利于客观分析
学业评价主体可以是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主体多元体现了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在传统的学业评价中,主体仍以教师为主。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相对学生更加成熟、权威,主体的单一性,使评价角度相对固定,思维定式的干扰很容易使教师将学生“看扁”;评价形成过程以教师个人为中心,程序简化,使教师在评价上有了更多的随意性;教师的评价依据来源于考试成绩、作业、课堂表现,对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兴趣爱好等无法充分关注……评价主体中重教师、轻学生,不利于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全面考察和客观分析,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价值判断。
3. 评价依据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学生发展
学业评价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学业的认识,还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初中阶段,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考试分数仍是评价的主角。分数只能部分反映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果,不能反映分数背后学生在不同目标下的能力状况,更难以体现学生在某些方面潜在的能力和优势。只注重结果的简单评价,不仅掩盖了学生多元发展的潜能,还抹杀了学生自主发展的信心,难以发现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的独到经验;更不能反映学生在学习中具体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这严重背离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业分析系统的构建
作为杭州市数字校园建设示范单位,笔者所在学校两年来不断进行数字校园环境的建设和完善,并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业分析平台,旨在让学业评价更富理性,促进诊断和教学改进,促进学生的发展。
1. 学业分析系统设计理念
学业分析系统是学校开展科学的学业评价的重要通道。在系统设计上,关注评价的有效实施,体现以下理念。
(1)评价的多主体结合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学业分析系统可以让评价多主体参与。教师、学生、家长可以根据学校授权登录系统,查看、分析学业成果,其中包括小题得分状况、学业进退步状况、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等。不同的评价主体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可彼此参照、互为补充。
(2)评价与诊疗结合
在系统设计中,学业评价与教学诊断、教学改进相结合。依托数字化信息进行教学诊疗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树立“以生楸尽钡慕萄Ю砟睿并以这一理念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评价与跟踪反馈相结合
系统中的学业分析与知识点挂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考试数据跟踪自己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知识点目录,按图索骥地找到有利于解决个性化问题的作业、试题和微课资源等,并通过网络平台的留言功能、互动功能,反馈应用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大量减少无用操作,综合地提升效率;通过跟踪系统中的学业发展轨迹,发现进退步规律和潜在优势。
2. 学业分析系统内容
平台内容主要为考试得分数据库,并根据数据分析生成各种图表信息。
(1)学业进退步分析。能够显示某位学生历次考试各科成绩及总分,并根据数据自动绘制折线图,能监控每位学生在各类考试中的成绩变化。页面底部还可以根据给定的条件自动生成学业分析提示。
(2)学业能力分析。可以根据某学生历次考试各科成绩及总分数据自动绘制考试成绩的雷达图,雷达图的五个数据点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总分的年级排名,并用相同的数据绘制柱形图,坐标轴刻度取值均为年级人数。让教师、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图表展现学业能力的发展情况,雷达图的面积越大表示学生的学业能力越强,反之,则学业能力相对较弱。若将多次考试的雷达图进行叠加对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学业的进退步情况,并根据给定的条件自动生成学业分析提示。
(3)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学业分析系统从网上阅卷系统中获取数据,能为学业分析需要提供学生考试的客观题原始数据、主观题的答题图像以及得失分情况。
学业分析系统的应用
学业分析系统与网络阅卷系统无缝对接,充分利用了阅卷系统提供的原始文本、图像数据。教师可以根据阅卷系统的数据查询各类考试各小题的得分率,并能将每个小题都与试题库中的试题及试题所属的知识点进行关联,甚至可以对该学科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整个年级、班级或某个学生的各知识点掌握情况,了解学生较为全面的学业发展信息,并能及时给出有意义的评价及诊断信息。学业分析系统还能将试题、知识点、教学资源三者相关联,教学资源包括用于教学改进的跟进式作业、校本微课资源、视频课程,可在系统中供师生自主使用,方便学生进行自我诊断、自主学习。
1. 结合学业分析指导诊断与改进
学业分析平台与阅卷系统、知识点、教学资源的无缝对接,使师生在开展学业评价的同时兼顾学业改进,从评价中分析,从诊断中改进,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提高。
【案例1】利用统计数据对比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
笔者以所任教2班的期末考试数据作为分析样本。首先做出考试数据分析的折线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与学期初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图4、图5是2班的学期初考试数据,图6、图7是期末考试数据。从图5和图7的对比可以看出,60~80、80~100这两个分数段的学生变化比较明显,从数据减少的情况看,显然是由大部分学生取得进步所致,100~120这个分数段的变化不明显。但从图4和图6的对比却可以看出,110~120段内的学生数有明显的减少,说明学期初制订的教学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对学优生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部分学优生没有取得进步,甚至出现了退步的情况。这也提醒教师,学生的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必须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计划,以适应学生情况的改变。
【分析】庞大的数据库和知识点的联结,使得每一个数据背后的信息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厚实,也使得师生对自己教与学的情况了然于胸,教与学的跟进与改善有的放矢,避免重复和无效的劳动。
【案例2】数学跟进式作业的开发与设计
通过对期中考试的学业分析,发现某道题的得分率较低,董老师认为失分原因在于学生对条件的梳理能力和对条件隐含下的结论的挖掘能力存在不足。为了验证自我诊断的效果,董老师又设计了跟踪检测,从检测数据当中证实自己的跟进措施是否得当。
跟踪检测:如图8,已知AE//BC,ABAD,若点E与点B关于AC对称,在CE的右侧作以CE为边的正方形ECKD,连接BD交AC于点E,过点E作BD的垂线,垂足为点I,求:
图8
从考试数据来看,经过跟进式强化训练,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顺手多了。所以,错题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学生上课、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典型例题,讲解透彻,再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到位。
【分析】董老师的作业跟进是学校教师对学业从评价到诊断、从诊断到改进的一个缩影。学校开展“轻负高质”的作业设计与应用研究,2014年学校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将作业研究成果推广、深化。根据学业分析系统应用,将典型错题归类,进行拓展和变式,用于学生在课后进行作业跟进,增强了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校网站账号,轻松、便捷地进入平台点播微课和教学视频,开展自主学习,为学生能力的拓展打开了方便之门。
2. 利用学业分析开展客观评价
【案例3】利用系统评价学生写作能力
在一次期中测试中,方同学选择题部分得14分,阅读和作文得42分。其中阅读36分,说明他在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并在考试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但方同学作文得分与班级平均相差如此悬殊,严重影响了他学习和阅读的热情。
在作文讲评时,笔者以前只关注优秀范文点评,忽视了对个别学生个别问题的关注。针对方同学的写作问题,笔者开始在作文教学的点评环节也有意识地请他对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进行互评。同学的评价使他对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得更加清晰,而通过对同学文章的评价,慢慢意识到作文的结构、中心思想的有无和深度、语言的文采,是作文的三大基石,于是也就慢慢了解到自己该如何写作了。
【分析】笔者与方同学一起通过考试数据分析,确定了方同学在语文学习中的写作短板。这个案例体现了学业评价的多主体参与,显示了评价的客观性。
基于学业分析系统的客观评价方法如下。
(1)数行结合的方法。数指考试数据,行指教与学的行为。本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源于对考试数据的分析,但笔者和学生的评价并不是从数据到数据的高低、优劣之分,而是从数据到行为,根据数据中的问题分析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规律。考试数据中反映的信息能体现学习效果,而透过数据进一步分析研究,则能找到导致当下学习效果的原因,找到影响数据的行为因素。
(2)主辅互补的方法。主辅互补是指师生在教学诊断过程中,一切行动以评价对象的自我需求为主,以他人的帮助、指导和影响作为补充,客观地认识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则写作教学案例中,教师和学生是评价的主体,通过笔者的引导,方同学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又借助同学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点评更加客观。
(3)由表及里的方法。笔者由数据分析,发现方同学的写作能力与平时写作习惯的培养、写作素材的积累有关,进而分析出自己在教学中对个性问题缺乏关注,从而采取了跟进措施。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薄弱,考试失分率高,其背后反映的可能是教师在授课时的缺陷,也可能是学生在理解上有误区;有可能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也可能是学生学习方法、知识架构能力等深层次的问题。
学业分析系统应用的理性思考
1. 发挥评价诊断功能,促进教学的轻负高质
本系统的构建和应用不仅关注学业结果,更关注形成学业结果的过程和原因并由此开展教学诊断,包括对教师的行为诊断、思想诊断、教学设计诊断和教学效果的诊断。用多维度的、开放性的诊断来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1)有效诊断让作业更“精”。据调查,通过系统的实施应用,初二90%的学生课后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时间能控制2小时以内;“一本作业”要求的落实有了现实的渠道,将提高和拓展的部分任务交由系统完成;系统试题的智能推送、拓展变式让学生在作业中提高了分析能力与应用能力。
(2)有效诊断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们以学情诊断为依据,针对学科中的疑难进行研究、开展教学。老师们常以一个经典的错题,一个重要的主题来设计课例,用短小精悍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性教学让课堂更高效,让教学更务实。
2. 关注评价形成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关注评价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转变单一的、他助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基于网络条件,学业分析系统的三大关联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便捷的途径。对一些爱好广泛、精力充沛的学生而言,他们不必担心因为其他的兴趣爱好而落下功课,业余时间的自主学习能将因比赛、训练而耽误的学习内容补上。
3. 增加评价参与主体,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