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课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中 历史选修课 应用

自2004年起,高中历史这一学科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随着这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和完善。其中案例教学法作为其中一种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很好地培养高中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高中历史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内涵及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者的角色。

在高中历史中,案例教学法又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并运用科学合理的历史案例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而所选择的历史案例必须是具体的历史故事或者历史情景,教师可以这个案例为引子揭示相关的教学主题。

二、高中历史选修课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一)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

通过对具体的历史案例的学习、探讨以及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吸取历史的经验及教训,探究如何有效地避免历史惨剧的发生,同时又能学习历史人物在重大历史时期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

在高中历史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案例教学法的这一个特点,需要通过营造相关的问题情景,使得学生较为直接地面对历史实际中的问题,使得他们之前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结构出现不平衡感,并由此产生了解相关历史并进而探究这一方面历史知识的愿望,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实际相联系,巩固所学知识。

(三)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历史是错综复杂的,有着不断变化的多种因素,但是历史教材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通常都较为简单,有时还显得比较枯燥无趣。这就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并感悟历史这种复杂的魅力,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打破传统的定式化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历史的基础性知识,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历史演进的内在原因,深入地思考具体历史事件发展的历程以及主要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个或几个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归纳出知识点的内涵以及特点,并深化对这些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并编排合理的案例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必须以教材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认真地选择或者自己撰写相关的历史案例。为了能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和学习时一定要处处留心,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选取案例的渠道非常广泛,比如专著、历史文献、电视、网络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搜集到的历史案例编撰起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历史案例库。

(二)把握时机,将案例导入课堂教学

在历史选修课堂上,教师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意愿,去探讨历史案例,关键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案例的导入。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方面具备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吸引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导入通常需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学习意愿。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控制好导入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分钟内。除此之外,导入需要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相契合。

例如,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总统难产引发的司法大战》这一案例引入到教学中。选择这一案例的原因在于,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美国政体的三权分立,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时会专注于讲述理论及制度层面的知识,但是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来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这一案例是通过当今美国总统选举的真实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美国政体中的三权分立,这样既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又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模块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解读历史案例

将历史案例导入到课堂教学之后,教师需要将这一案例进一步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讲述法,并配合课件的演示、播放相关视频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和分析案例,使得学生尽快进入到案例的学习情境中去。

仍以上文中的案例为例,教师将准备好的案例经过适当的编辑和剪裁工作,在课前发放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在阅读之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案例内容,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高中历史选修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分析和解读案例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必修I教学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05).

篇2

【关键词】大学 化学 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

1 前言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它涉及的知识范围较为广阔,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与其他各种学科,特别是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相对复杂,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案例教学方法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促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然而,当前,我国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案例教学的重视性不够,案例教学的应用范围不够广泛,案例教学的应用不够完善和规范,使得案例教学所具有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需要我们从当前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研究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措施,以促进化学教学平稳进行。

2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2.1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指的是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目前,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范围正逐步扩大。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表现为明确的目的性。大学化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是凭空随意选择的,它的选取是根据化学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旨在使得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和具体,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其次,大学化学中的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们选取的案例通常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案例,并且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也是紧紧围绕案例展开的,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2.2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意义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首先,案例教学能够实现双向交流,它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其次,案例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分析把抽象的、乏味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的案例,不仅注重理论的讲述和学习,更重要的是注重实践性,使得大学化学课堂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实践性更强。此外,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的举例,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中,更有针对性,也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最后,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如何增强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我们要增强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要特别注意案例选取的典型化、案例分析的深入化和案例拓展的广泛化。

3.1案例选取典型化

在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中,选取案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在选取案例时,要根据大学化学课堂教学计划、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讲授。案例要能够涵盖本课程的多个方面的知识,能够对学生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阶梯性,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入而增强案例的复杂性。同时,教学案例应该体现学科的前沿性,一般不要选取较为陈旧和落后的教学案例。

3.2案例分析深入化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要深入浅出。对所选取的化学案例进行分析时,首先要从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确问题,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和学习将更有针对性,问题的设置要涵盖各个方面的知识,尤其注意的是关于细节的知识更要在问题中得到体现。要紧紧围绕着案例的进行把所要讲述的各项知识讲出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3.3案例拓展广泛化

对于大学化学课堂教学工作来说,仅仅进行案例的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根据所列举的案例进行扩展,在案例分析结束后,要把探究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达到我们进行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目的。

4 小结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实践性,能够有效地实现双向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需要我们从我国当前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对案例教学进行规范和研究,使得案例教学朝着案例选取典型化、案例分析深入化和案例拓展广泛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创新提供借鉴性意义,全面推进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1]余红伟,魏,李瑜,王源升.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化工高等教育,2012(03):17-20.

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化学;案例

G633.8

新课程指出:化学教育改革应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突出“问题”,围绕“问题”,紧抓探究式教学的三个核心。

1.问题性。问题是思维运演的动力和催化剂,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不会有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探究―发现学习也就无从展开。因此,问题是探究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2.过程性。过程和结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探究学习注重对结论获得过程的探索,通过强化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获得科学思维方法,增强了科学探究能力。

3.独立性。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既是合作的,也是独立的,因此在各教学环节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调控以及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探究独立性,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研究和深化,保证探究性学习效果。

二、步步为营,有的放矢,紧扣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具体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不仅是教师导入教学主题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探究动机的需要。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1]。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设置一个待探究的问题,也可以播放一段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视频录像,或是朗诵一首诗歌、放送一段乐曲、讲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举一个典型的案例、演示专门制作的课件、设计一场活泼有趣的角色扮演……。

(2)启发思考,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学生被创设的情境激发起学习兴趣并形成了学习的心理准备之后,教师应及时提出富有启发性而且能涵盖当前教学知识点的若干问题,切忌提出一些有明显答案或明知故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这一过程也就是主动地、高效地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过程。在问题思考阶段,教师对于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应当利用何种认知工具或学习资源来解决问题、以及应当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及资源、包括如何处理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等等,都应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学生则要认真分析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明确自己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全面思考形成初步的探究方案。

(3)自主学习或自主(或小组)探究,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因此,本环节成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2]。如: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这些资料能起到认知工具的作用;也可以使用能发挥认知工具作用的软件,如仿真物理、化学实验室、中学物理作图工具等。

三、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案例。

1.设计实验的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焦点之一。其中,探究性实验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创设情境。[实验展示]: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

(2)启发思考。开放课堂,红色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提问]:甲同学: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同学: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3)自主学习或自主(或小组)探究。[小组讨论]: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酸碱中和,则红色可能重现,如果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因为被氧化,则红色不可能重现。

(4)协作交流。[实验设计]: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红色重现,则是因为HCl和HClO的酸性所致;若红色不再重现,则是因为HClO的强氧化性所致。

(5)总结提高。[实验] 按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检验。教师及时总结归纳,评价实验方案与小组表现。

2.氯水中微粒成分的探究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瓶氯气,往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溶液呈黄绿色(含Cl2分子),溶液上方的气体仍为黄绿色,“说明氯气的溶解度不大”。教材中告诉我们,溶于水中的氯气部分与水发生了如下反应:Cl2+H2O ===HCl+HClO。

(2)启发思考。开放课堂,有学生立即向老师提出了问题:“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氯气确实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有很多学生随声附和,“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那么,怎样确定氯水的化学成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氯水中的微粒有哪些。

(3)总结提高。

将“氯水的性质与成分”设计成探究课题,延长了知识的“长度”,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曲折度”,学生不得不投入更大的“智力成本”,在点滴的“付出”中收获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把握,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并进一步培养了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案例教学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引入中国高校。案例教学法是指由教师提炼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分析、工程应用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一、建筑力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使职业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单招生招生人数的增多,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隐患,大部分单招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纪律性不强,旷课现象频繁,沉迷网络,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卑心理较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筑力学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课程内容包含三大力学,该课程公式推导涉及诸多数学知识,是大家公认的一门教与学难度均大的课程。目前建筑力学理论教学课时大幅度缩减,以前建筑力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因教师介绍了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开始兴趣还比较高昂,由于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与总结,学生会慢慢感觉无聊、枯燥。以前的坏毛病又体现出来了。因此,在建筑力学的教学工程中如何使复杂的力学理论深入浅出,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案例教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二、建筑力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作用

1.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案例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实际工程案例场景,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它通过师生互动,一起分析和讨论工程案例,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力?W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机会[1]。

2.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根本原因是缺乏责任心,而责任心是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筑力学的任务是解决结构安全与经济的矛盾,该课程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工程事故案例,能提示启发学生思考,除客观因素外,从主观因素来说其成因是什么?通过典型工程事故案例,学生们都能很好的认识到:“不负责任”,“水平低”。由此认识到培养责任心的重要,而培养责任心就应从现在做起,首先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认真学习才是负责任。同时,也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提高“水平”[2]。

3.案例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筑力学课程不但要求学生要正确理解基本概念,而且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所学内容解决工程中的各种力学问题。建筑力学的主要任务可概括为解决工程结构安全与经济这对矛盾。工程事故案例包含有丰富的力学知识,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力学理论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工程结构的不同型式、结构的不同几何形状与尺寸等均与力学知识有关,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了对力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4.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师成长的阶梯。案例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活动是处于主要地位,但教师却起到了引导作用,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可能费时过多,亦容易产生盲目性和失去主动性。因而案例教学就要求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懂得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材,应该利用身边一切有益的媒体充实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重视与外界交流[3]。

三、建筑力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作为建筑力学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为建筑力学教学目的服务的,案例教学应与建筑力学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如果案例与建筑力学内容不相符,那么这样的案例就没有任何价值,这一点是建筑力学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2.由于很多高职生沉迷网络,所选案例应具有新颖性,对所有学生应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为今后的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水平较差,选择的案例要注意案例中所涉及的力学知识不能太难,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分析与讨论,让他们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2008年1月,贵州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连阴雨雪,部分地区持续冻雨天气,降雪降雨最终转化为冰凌,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凌一层又一层地包裹高压电线,致使电线上冰的厚度都超过了电线直径的两倍,最终被电线拉断,铁塔倒塌。

问题:连阴雨雪为何压塌高压线铁塔?

分析:由于铁的密度是7.8g/cm3,冰密度是0.9 g/cm3,而冰的厚度超过了电线直径的两倍,所以电线的自重相当于增加了0.5倍,电线的实际承受荷载超出了它的许可荷载而最终被拉断。支撑高压线的铁塔被厚厚的冰块包裹,加大了自重,并承受着比平时高若干倍的高压电线拉力,而最终倒塌。

电线拉断是轴向受拉破坏:电线因结冰而沿轴向的拉力增高若干倍,而电线由于热胀冷缩已经超出设计限度,抗拉强度大大降低。

铁塔压垮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压杆失稳造成的:铁塔是钢结构的桁架,主要由受拉构件和受压构件组成。受压构件受到的轴向压力不断增加,超过其临界力而局部失稳,从而导致整座铁塔倒塌[4]。

案例二: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各队负责人在选择参加比赛的队员时,首先选择一批力气大的队员,目的是有足够大的拉力把对方拉过来;然后在力气大的队员中选择体重大、鞋底表面较粗糙的队员作为最后的参赛队员,目的是有足够大的摩擦力使脚不打滑。

问题:除了上述条件外,为了赢得比赛,为什么人体用力姿势要往后倾斜?(如图1所示)

分析:物体在力作用下,除产生移动效应外,还会产生转动效应。力使物体产生转动效应是用力矩来度量,力矩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本案例中摩擦力足够,脚不打滑,只能保证人体不产生移动,但不能保证不输。因为当作用在人体上的拉力与人体自身的重力不变的前提下,人体如果直立,则拉力的力矩大,重力的力矩小,由于力矩不平衡而导致人体向前倾斜(即转动)。所以为了增大获胜机会,人体用力姿势必须适当往后倾斜。

案例三: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砖混结构严重破坏(如图2所示)和人?T重大伤亡,令人痛心。从建筑和结构上来说,砖混结构建筑由于墙与梁、柱的相互约束较弱,这就决定了此类建筑强度低,抗震性能较差。

问题:同样地震烈度下为什么砖混结构破坏严重,而刚架结构却较少破坏或局部破坏?

分析:对结构进行力学分析与计算前,为了使计算简便,需将原结构进行多方面的简化,得到一个代替原结构的结构计算简图,砖混结构的内部杆件相互约束较弱,杆件连接处通常简化为铰链连接(即铰结点),铰结点的受力特点是,不能承受弯矩与传递弯矩,所以对结构强度起决定作用的内力―弯矩分布不均匀,结构上最大弯矩较大,由于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与该截面上的弯矩成正比,所以结构最大正应力大,应力越大,越接近材料的极限应力,强度就越低,材料就越容易破坏。刚架结构中梁与柱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相连接,这种连接点称刚结点,其特征是,杆件连接牢固,结构变形前后,汇交点处各杆之间的夹角不变。因此,结点可以承受和传递弯矩,因而在刚架中弯矩分布较均匀,最大弯矩相对于同样尺寸的砖混结构要小。所以其强度大于砖混结构,不易破坏。实际工程中的刚架结构,杆件用刚结点连接,属于高次超静定结构,具有若干多余约束,该结构局部破发生破坏,一般不会引起结构整体破坏。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地理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案例教学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

二、如何落实案例教学

1.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最好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那些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从内容上看,最好是学生身边的地理情景;从呈现方式看,可以是文字叙述的、图像画面的、数据表格的等多种形式。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选编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案例,如鹿特丹港的土地利用、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等。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融入本地的乡土信息。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我们选取了近一周内的天气预报信息,结合学生的自身感受,让学生描述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现象。

2.合理运用案例。教师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相关情境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让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生根据我们设定的问题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课堂巡视检查,及时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微观调控。如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我们选取整理了有关十堰市地膜覆盖技术的一段材料:“位于秦巴山区的十堰(东经110°47′、北纬32°39′),山多地少,且地薄多灾。受海拔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气候复杂多样,素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高山低温冷害和低山十年九旱,由此造成高山作物常年‘秋风’不熟,低山作物常年干旱‘卡脖’。从20世纪80年代起,十堰市农业技术人员高举科技创新旗帜,先后研发了地膜玉米、地膜水稻、地膜莲藕、地膜油菜、地膜洋芋等地膜覆盖系列技术,大大提高农业产出。该技术已在全国及亚、非等地的十几个国家得到推广应用。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乐氐摹白色污染’。”针对材料提出以下问题:

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十堰市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②十堰市地膜覆盖技术改善了当地的哪些区位因素?

③(

双选题)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A.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B.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C.阻碍土壤水肥运移D.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④请你为家乡农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问题贴近学生实际,又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案例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1.教学案例选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强。在选取案例时有时与知识点不完全匹配,加大了学生的思维难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并且能够适应学生千奇百怪的提问与创意。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64-01

《新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案导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而提出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如何具体利用“学案导学”开展教学呢?

一、进行学案的设计、编制

在设计、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以备课组为单位,组内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地理教材、地理考纲、相关高考试题、练习册,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材料,并提前一周组织全组教师集体备课研究、讨论,然后由负责教师结合现有学案设计编制的实践经验,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学案形式,以“新课程理念”“目标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分章节进行设计、编制,形成由“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程序”构成基本地理学案模式。

制定学习目标必须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既要切合高中教学要求与实际,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基础知识,把握难点和重点;学法指导是“学案导学”模式的关键一环,学法指导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学情来确定,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建议,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学习程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反思归纳、自我检测”四个主要环节,它是学案的核心部分,设计时要思路明晰,使学生易于建构知识,形成完善的体系。

二、“学案导学”的具体实施

“学案导学”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基本环节:学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互动探究反思归纳当堂检测。

上课前,老师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主线、学习重点,查询疑惑知识。同时,教师必须适量分层抽查学案,及时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课上要完成学习任务,使学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做到以学定教。

上课时,教师根据学案自学的情况,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学。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思考,按照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进行重点自研和讨论互研。在质疑解释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精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讲评,教师补充。最后,教师根据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再通过相应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状况。

三、“学案导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利用“学案导学”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引功能,结合学案指导学生看书,归纳知识要点;同时还要通过导学案启发学生,使其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充分利用导学案中的地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总结,培养独立思考与研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之中,主动完善自己的地理认知结构;明确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学案进行查漏补缺,完善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体系。

篇7

一、案例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1.案例的准备

微生物学涉及内容广,知识比较零散,学生平时学起来就觉得比较困难。同时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医学生,有效的教学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案例的选择和准备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能力认真斟酌。

我们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首先根据教学大纲整理清晰教学思路,选出适合进行案例教学的能容,按照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编排。例如我们从学生都熟悉的狂犬病入手,逐步让学生掌握病毒的生物学特点、病毒的基本特性,并引导学生掌握消毒和灭菌的方法,同时思考其他病毒的特性以及防治。

2.学生对案例的阅读

案例安排下去后,由于学生基础稍差,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和解答可能不到位,需要老师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解答,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且提醒学生要从那些方面思考。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讨论

这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一般我们会在前面一次课提出案例,然后给学生自己下去思考问题,并寻找答案。到下一次课我们先通过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总结问题后再进行全班讨论。进行的是个人―小组―全班的讨论模式,这样一来大家能够从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很多知识点也在讨论中不断强化。同时老师在讨论过程中的作用也很重要,老师需要控制整个讨论的情况和进程,关注学生,不要偏离话题,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

4.总结和评价

讨论后对所谈论内容老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指出本次讨论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的讨论做好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讨论情况,需要老师自己根据平时的情况慢慢摸索。同时要根据学生讨论情况不断的修改案例,以达到教学要求。

二、发现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专科院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浓,医学类院校又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很多专科学校老师面临的问题。案例讨论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由易到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在问题讨论和准备的时候他们也会选择从自己感兴趣的点入手,相关的知识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2.案例的准备和积累困难

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目前的尝试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我们使用的很多案例都是来自于其他高校,由于学生特点不一样,学习要求也不同,所以发现这些案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适合。多次使用较难和较偏的案例,学生失去新鲜感后对我们的案例教学也没有了兴趣。所以,我们必须结合自己学生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案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修改。案例的准备给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对知识点和案例进行甄别,上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的谈论情况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案例进行修改。对老师的各个反面的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要顺利完成这些,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去努力提高自己。

3.拉大学生的差距

案例教学法能在美国顺利实施和美国学生“我要学”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但是中国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都是“要我学”的态度。开展案例讨论,对于热爱学习的学生来说,会很好的和老师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专科学校的学生根本无法做到自己找资料学习并参与讨论。再加上班级人数多,甚至于有些时候还是上百人的大班授课,老师更难关注大“滥竽充数”的学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慢慢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如何改善这一问题还有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

篇8

[关键词]MIS;案例教学法;课程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7.15.072

1 引 言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我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我校信息学院承担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该课程的教学以传统讲授为主,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为老师讲授、学生作业、期末考核“三部曲”,虽然在知识的传授上看起来是完整的、系统的,但是仅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免会与实践脱节。[ZW(]杨钟.基于毕博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243-244.[ZW)]因此,建立先进的教学理论和设计完善的教学实验一直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做出尝试。

2 MIS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性探索

2.1 问题导向型教学理念

教学之本质在于深入浅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为学生揭示出简单的道理与规则,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有用性。虽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早就形成了共识,很多有识之士也作出了宝贵的尝试:如布鲁纳提出了“认识结论”理论、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教学”理论、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和‘先行组织理论”、加涅提出了“内外结合”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理论等,但是现实的状况是越来越多的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教育教学的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有待考察。

2.2 案例教学为载体的实验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ZW(]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20):145-146.[ZW)]案例教W一般选用具有启发式的典型案例,通过情景模拟或案例描述再现案例过程。课程案例的选取是经过多方斟酌和考虑后定下的,且一定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启发作用。[ZW(]邓三鸿.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9):120-124.[ZW)]

2.3 课程改革组织特点

2.3.1 ERP沙盘模拟

在ERP沙盘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模拟业务过程的解说员。班长及学委为本沙盘模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并承担整个模拟过程的文件整理,其他学生根据角色进行分组,每组各代表不同的一个虚拟公司的部门,分别担任公司中的重要职位。采用ERP沙盘模拟的方式,通过对案例过程的再现,师生之间共同对案例进行调查、分析、讨论、思考等反复过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一种方法论,是用于寻求未来改进结果的问题或事件提供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这方面,它是一种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思维形式,它不是从某个问题入手,而是从目标或要达成的效果着手,然后,通过对当前和未来的关注,同时探索问题中的各项参数变量及解决方案。

2.4 MIS课程联盟线上交流平台的构建

课程改革进行的同时,我们建立了MIS课程联盟微信公众号,依托第五届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研讨分论坛,组建了MIS课程联盟教师群的线上交流平台,由来自全国各高校教师共同分享众建课程经验,打造校际教师合作共同体,以期探讨出成功的课程建设模式,为MIS课程创新性建设做出贡献。

2.5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设计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我们确定了案例教学的基本设计思路,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选取了上海某某B2B中小餐饮企业食材集配送企业,以该企业的业务流程为原型,通过开展ERP沙盘模拟真实还原企业管理和业务运作流程,将信息流程和数据具体化和真实化。通过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管理体系的深入调研和详细分析,明确企业现行系统切实存在以及潜在的问题,识别关键因素,对其进行管理信息系统方案的规划和设计,具体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MIS课程共有64课时,其中32课时为理论课,16课时为实验课,相对来说理论课时充足。本课程授课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以上海××中小餐饮企业食材集配送服务为案例,以授课教师为指导,采用ERP沙盘模拟,由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和实验流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环节环环相扣,提升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有利于形成头脑风暴,有助于创新观点、创新成果的碰撞。

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项目的“指导者”,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对没有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模糊的实践过程进行明晰;另一方面,对学生工作和研究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每次课堂开始,老师都会对上次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鉴定,对作业的不足进行反复修改,直至达到预期效果。[ZW(]朱匆.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2015(8):42-43.[ZW)]

3 MIS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3.1 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应当从各个角度反映本次MIS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效果。本课题调查了参加本次教学课程25名信管专业的学生,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匿名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且该调查不作为考核学生学习的部分。

3.2 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23份,回收率达92%(对回答问题数不足2/3的问卷视为无效)。调查对象中男生12名,占48%,女生13名,占52%。考虑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限于篇幅大小,笔者仅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题目进行分析。

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案例教学的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28%、24%、17%的学生分别从自主思考、探究学习能力;任务驱动型,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参与广泛,师生充分交流方面进行了选择,但同r有31%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只是活跃了小部分人群,还有学生没有从中受益。在回答“项目实践过程,您是如何完成工作的”问题时,39%的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22%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帮助和范例、21%的学生与同学讨论的方式完成的,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这些变化有利于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进和演化。

在谈到本次课程改革选取的案例时,92%的学生对本次案例选取满意,56%的学生选择了较好,案例运用后学习效果比较明显,36%的学生选择了很好,系统地贯穿了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本次课程教学中老师提供的教学案例是比较典型的。

对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学方式的看法,88%的同学对案例教学持积极态度,认为案例教学对知识的掌握更牢靠。在分析案例教学新的教学方式的特点和优势时,大多数学生给予了肯定,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有明显优势,如图2所示。

在谈到参加教学课改后的收获时,40%的学生认为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还有28%和20%的学生认为了解了项目开发方法和过程、掌握了管理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另有12%的学生转变了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过程。

通过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教学反馈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和ERP沙盘模拟的引入,使MIS课程的教学在创新理念上又近了一步,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针对软件知识和实践能力有限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如小部分活跃性不强、有些同学对这种教学改革方式不适应等。

4 结论和展望

篇9

(1)主持人的角色

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讨论内容,把握教学进程,维持好课堂讨论秩序,充当好主持人的角色.在讨论开始阶段,教师要像主持人那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程序,明确学习要求及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尽早进入讨论的状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发言顺序和学习进度,引导和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使讨论总是围绕一个题目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形成热烈而有序的讨论氛围.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总结,使案例教学有头有尾,为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言人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控制作用是通过发言人的角色体现出来的,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充当好发言人的角色.发言人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教师的发言不能仅代表自己,而是要反映学生的整体意见.发言人发言,不能原样照搬学生的发言,也不能任意取舍,而是要对学生的发言作简要的总结和整理,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观点和思想.发言人的角色是教师扮演的关键性角色之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思想整合能力.

(3)导演的角色

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虽然以学生为主,但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它实际上一直处于教师的严密监控与指导之下,教师要像舞台上的导演一样,发挥潜在的影响力.教师通过导演的角色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陈述个人的见解,什么时候评论他人的观点;通过导演的角色规定哪些学生发言,哪些学生不发言,哪些学生多说,哪些学生少说.导演角色的灵活度很大,难度也很大,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2循循善诱,启发引入开局

引入开局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引入环节.案例教学引入是学生讨论兴趣与热情启动的基点,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好的开局有利于调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自然地进入课堂讨论环节;有利于学生围绕主题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讨论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案例、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案例讨论的开局.

(1)情景创设法

即将案例的特殊环境、主要任务、关键场景等,通过语言、实物、课堂布置等,融入讨论现场,形成案例的情景氛围,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以此开启案例讨论的序幕,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激情和兴趣.

(2)案例回顾法

即由教师对案例的故事梗概进行介绍,还原案例的矛盾点、疑难点、关键点,引导案例课堂讨论环节的启动.通过案例回顾,可将学生引入讨论的氛围之中,引导学生跟随案例介绍,逐渐进入角色,进行案例讨论.

(3)演示导入法

即通过与案例相关的报道、图片、录像等媒体资料或专门制作的动画、影片等,将学生引入案例讨论环节.

3聚焦矛盾,推动讨论深入开展

围绕问题,聚焦矛盾,逐步把讨论推向深入,是教师组织案例讨论应该运用好的一个主要方法.虽然案例讨论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师要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按照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把握内在要求,采用恰当的方法组织实施,推动案例讨论深入开展.

(1)明确目标

组织课堂讨论的基本目标是,激起学生兴趣,营造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发挥学生内在潜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因此,课堂讨论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案例的主题和基本目标,使之明确研究、讨论活动对于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主动发表见解.

(2)关注重点问题

重点问题是案例讨论的重点,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师要把握处置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通过引导、讨论、启发,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难点问题.

(3)聚焦难点问题

越是难点,教育价值越大,越需要聚焦.教师要认真关注学生对于难点问题的认识,在和学生分析研讨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找到突破口,引导他们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看法,实现对难点的突破.

(4)鼓励学生讨论

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和不同意见,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4掌控节奏,灵活解决问题

讨论节奏是指讨论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驰等.课堂讨论应该有、有平缓,要张弛有度、井然有序,既有使人激动不已之处,又有使人平静之时,体现出讨论过程的节奏感.但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冷场、偏离主题、发言不均衡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1)出现冷场的情况

冷场指的是当需要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时,课堂保持较长时间的沉默.冷场主要出现在讨论的开始阶段,此时学生往往慎于开口.处理此种情况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讲清问题,指明方向,再做开场白式的引导动员;第二,发现冷场时,立即对开局引入中涉及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分析,简化问题,引导学生发言,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第三,教师可以采取“点名”或者“顺序发言”的办法让学生发言,引导善长发言的学生继续发言,同时“肋迫”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或对前面的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逐步让缺乏自信和有羞怯心理的学生适应讨论和交流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需要研究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尽量避免提过空、过大和过于抽象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

(2)出现纠缠不休、游离主题的情况

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主题,直接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处理此种情况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引导学生逐步回到主题;第二,沿着学生认识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回到主题;第三,以委婉的方式扭转局面,走向正题,如可指点一下事先写在黑板上的主题.

(3)出现发言不均衡的情况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出现发言过多或发言过少时,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对于发言过少的学生,要多引导、多鼓励,促使他们积极发言;对于发言过多的学生,教师则要有意识地限制他们发言,或者以诙谐的方法打断他们的长篇大论,或者规定他们的发言次数和时间等.总之,教师应从教学目标、课堂讨论的整体进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而有效地引导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环节.

5总结讲评,归纳梳理观点

总结讲评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是归纳梳理学生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讲评是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所达到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的情况,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课堂讨论中形成的共识与结论进行概括、总结和归纳的过程.总结讲评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讨论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应把握两个方面:

(1)对讨论组织情况的总结

教师应从整个课堂讨论的情况出发,回顾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好的予以表扬,差的予以批评,为以后的课堂讨论奠定基础.

(2)对讨论主题的总结

篇10

一、案例教学法的要点

(一)案例教学的发展历程 案例教学法的发展历程见表1: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法学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已经开始较为广泛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而且,案例教学已经被列入了一些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但是,总体上来说,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案例教学法的要点 哈佛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因此,案例教学法既包括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材料,同时也包括了运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可见,案例教学法实则包括两大要点。一是“特殊的教学材料”――案例(case);二是“特殊技巧”――教学法。

(1)案例。案例的选取是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这项工作则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要求如表2所示:

(2)教学法。对于案例教学法的第二大要点,“特殊技巧”――教学法。首先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 “注入式”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而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其中角色分配则又以“学生是参与主体,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特点。其次,以案例为依托的教学技巧则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总结问题、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等。最后,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其他能力,例如,自学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报告的写作能力等都能得以一定的提高。

二、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二)信息量大、系统性强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及其运动,资金运动过程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包含着有机联系的三个基本内容:资金筹集、资金投放和使用、资金收入和分配。财务管理内容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三)课程内容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 财务管理所讨论的企业筹资、投资、运营与分配等财务活动的基本环节,在实务中,这些财务活动的展开,离不开现实的外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微观环境的影响。

(四)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强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目前,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上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因此,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提倡基于社会实践的案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三、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的本科财务管理课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案例教学,从实施效果上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的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几个主要问题。如表3所示:

四、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程设置 虽然如今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案例教学,但做法却不尽相同。大部分高校是采取了在讲授财务管理理论课的同时辅以案例教学的形式,但这种做法会因为受课时限制,而使得案例教学不成系统,从而没能实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单设一门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做法则更为可取。具体如下:

(1)单设一门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前修课程为财务管理理论课程,并将两门课程开设在同一学期,也最好由同一教师讲授;或是只开设一门课,统称为财务管理,但其中必须明确规定案例分析部分的课时;

(2)建议财务管理理论课时48学时,案例分析课时16课时,可根据条件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的课时,但案例分析课时最好不能低于16学时,否则只能是草草收场;通常,可以选择筹资、固定资产投资、日常运营以及股利分配等四个案例,每个案例4课时;

(3)建议最好是将理论课和案例分析课同时交叉进行。即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就可以将相应的配套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了解案例的相关背景,待完成理论课后即可以进行案例分析课程。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通常,整个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包括三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要想获得上佳的案例教学效果,以上3个操作环节缺一不可。教师和学生课前的积极准备是成功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下一环节――课堂讨论顺利进行的关键前提。而课后学生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可理性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总结,是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的重要环节。由此,一方面可提高其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案例的全面系统地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今后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教师的课后总结则主要是关于此次案例分析的课堂效果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存在哪些不足、下一轮的教学中应如何改进,以及有哪些地方是今后的案例教学中可以继续采纳的等。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环节中的要点

(1)教师选择、设计、布置案例;学生查阅、准备案例。选择、设计案例是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第一环节,而且恰当的案例也是案例教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要素。一是选择案例。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途径来搜集、选择恰当案例。同时,建议财务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应该尽量多的采用国内企业的案例,辅以少量国外知名跨国公司的案例。具体为:已出版的财务管理报刊、书籍和网络资源。一些出版的案例教材、报刊、杂志有时会提供比较完整的案例。此外,上市公司网站或财经网站则会提供更具有时效性的财务管理案例;来自企业的案例。教师还可以从“校企合作”的企业,或是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等企业中搜集财务管理案例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参与社会实践,将在企业中收集的实际财务资料,通过整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鼓励并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案例。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中存在的焦点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收集并编写案例。二是设计案例。选择好案例后,教师要针对课堂讨论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设计。包括:应向学生提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应如何层层展开、这些问题和哪些财务管理理论联系、案例讨论预期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讨论等等。此外,还应充分预计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三是布置案例。在选择和设计好案例后,教师需要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就把相应的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并明确告知学生案例分析的时间、要求、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让学生提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并要求和指导学生课后提前查阅和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

(二)丰富案例讨论形式、改进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形式不要总局限于某一种,教师应根据每次的案例内容适当调整。具体包括班级讨论、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趣,同时也能大幅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背景陈述、小组讨论、案例点评等环节,教师都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将财务管理案例中的图像、文字、表格、数据等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学生。

(三)准确把握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以上三个程序中,对于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相对来说,教师的准备工作更为重要些,是主体;而之后的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程序中,学生则是绝对的中心。在整个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的准确把握也至关重要。一方面,应该是学生参与主体的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切不可过多提示,否则会干扰学生分析的思路,也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也不宜过多地讲授,否则就落入了传统教学的“注入式”模式了。另一方面,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体,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就是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

首先,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轻松的讨论氛围;应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其次,教师应把握住学生讨论的动向。当学生的讨论偏题时,教师要巧妙引导到被忽视的关键点;当讨论不够深入时要引导学生视线进人那些尚未深人的关键点;在学生提出棘手的问题导致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当讨论过于激烈导致讨论偏离一方时,教师要控制住局面,将讨论引向正确的方向;最后,教师还必须能及时对学生的讨论做出恰当、准确的点评和总结。如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争论气氛是否热烈、分析与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使用的理论知识是否恰当充分等。教师的点评尤其是要和之前所学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否则案例讨论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用于将来的财务工作实践中。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如果采用考试的方式来评判学生成绩的做法并不科学,也不具有操作性。而如果综合考虑学生在整个案例教学各个环节的表现,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成绩评定,不仅可以大大激起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兴趣,也充分体现出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设计初衷。具体来说,如表5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

(1)案例分析的成绩评定取决于学生的课前准备、讨论表现和参与程度及其课后所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

(2)在课堂讨论环节,分别赋予了小组表现和个人表现一定的权重,这主要是希望整个案例分析过程能实现全员参与,从而减少学生的“搭便车”行为,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要想实现这个环节的预期效果,要求教师从最开始的课前准备工作就要有充分的考虑。如:在进行小组分配的时候要综合搭配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进行案例设计时,所设计的问题数量应该至少等于小组人数,每个学生都需要回答问题;或是采用提问的方式,设定一系列的问题要求每位成员回答不同的问题。

(3)这种新型的考核方式较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主观性强,对教师的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都有更高的要求。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财务管理专业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要克服主观随意性和自己对案例理解分析的局限性,应着重考量学生分析的步骤是否恰当(即思路是否清晰)、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能否抓住重要问题和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以及从什么角度看问题等。

(4)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也很重要的环节。所以,在课堂讨论环节之后,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案例分析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学生在报告中应提出并论证本人(或本小组)的观点,并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分析,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总结案例分析讨论中的得失。此外,教师还应明确告知学生所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成绩的权重,尽量避免出现写分析报告就成了“放鸭子”,而交上来的报告也都是“拷贝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