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由来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由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观察学习;家庭教育;教师
班杜拉(美.心理学家)于1977年提出观察学习理论,即学习者是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的情境中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学习。简言之就是谈如何通过观察而模仿他人进行学习。本文主要阐述其理论对于家庭教育以及幼儿教师教育活动中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就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对于家庭教育意义来说。孩子出生之后,首先接触到的是其父母。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通过其自身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因此,在幼儿的行为养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起个好榜样示范作用,需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模仿学习环境。
一、榜样作用
观察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四个方面: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与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如果不对注意对象进行观察的话,就无法通过观察来进行学习,这也是其首要条件;保持是观察学习的第二个心理过程;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第三个环节,即经过注意与保持后,幼儿还需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将相应的行为表现出来;最后,幼儿是否愿意模仿且实际作出某种行为,需取决于所做的行为是否得到了强化,如果可以得到强化,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动机力量促使自己去注意,所以动机过程是观察学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是引起与维持人的观察学习活动。重视家长的示范作用,孩子自出生以来,就和父母朝夕相处,家庭是幼儿观察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父母的无意行为会对孩子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当父母之间有矛盾时候,家长常会伴有口角之争,这时候父母的言行举止如果会被孩子习得的话,即使当时可能并没有立即显现,但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显现出来。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二、自我强化
所谓自我强化,就是能够自发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的反馈来进行自我评价与调节。它强调了学习的认知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多使用表扬而不是惩罚的手段,可以表扬孩子自身好的行为,来强化幼儿的言行举止,或者是其他同伴好的行为,发货替代强化的作用,让幼儿模仿好的行为,将外在强化逐步转化为孩子自身内在的自我强化。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
三、自我效能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父母应该注意孩子自我效能形成与发展。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自由探索等。这些都会对幼儿自身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强,其面对一定难度或者有挑战性任务时候就往往会有更大的耐力,更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且幼儿以往的成功经验会对自身能力有一个预期,在最近发展区内。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对幼儿的言行进行正确的指导,提高幼儿正确的看待自己、自我评价、自我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就就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对于幼儿教师教育活动来说。研究表明,幼儿对教师往往会有很强的崇拜心理,教师是他们最直接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有可能使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须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幼儿受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具有注意力不集中和容易分散注意力等特点。根据班杜拉观察学习的理论,观察学习第一步就是注意过程,所以,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注意过程受观察者的特征、观察对象特征、以及观察对象之间关系影响。那么教师在创设教育环境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价值观念等来创设。须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不能超过他们的能力,简言之“教学要让幼儿跳一跳才能够着”。这里可以以《指南》为例,以语言来说,小班孩子只要求“别人对自己说话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而大班孩子则要求“在集体中能够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这从简单的听到理解性听的过度。第二,注意营造一种轻松又有趣味性的环境,任何幼儿都不会喜欢枯燥无味的东西,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1)及时强化。保持的过程是一个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内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对以往知识进行巩固,总结归纳进行深层次的概括与总结。比如,在小班中如果学习了主题活动“认识春天”可到中班继续学习“认识春天”在原有的基础上面进行难度的加深。促进幼儿对春天的种种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更好的建构对知识的学习。
(2)注重实践能力。班杜拉认为将观察到的良好示范行为运用于自己的时间生活中进行一定实际操作,才能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即再现过程体现。这就要求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提升自我。
篇2
管理学在所有管理相关课程中属于入门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管理学知识与内容对后续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指引性和推动性作用。因此,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更要实现实践教学与互动教学的统一。
1 管理学课堂教学现状
管理学学科属于文科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令学生产生枯燥、厌倦、抗拒的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践对于学生的思维启发与引导作用。
1.1 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化
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提纲设计通常是将教学内容理论进行口授与板书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最初自身学习过程中就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最终同样会以这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以有限的刻板记忆、上课笔记进行记录,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
1.2 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但通常教师因为职业限制得到的实践经验较少,即使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了教学案例也无法完全融会贯通地穿插到理论教学中去。缺乏实际分析及实践考察的纯理论知识更难将其运用至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学生仅凭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难以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成果考核机制单一
中国的教育方式弊端众所周知,“高考热”现象也由来已久,通过卷面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成为了考核的必要手段,暂且不论卷面考核对知识面考察的局限性,单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卷面考核能否做到真正“公平”,证明考生日常的学习态度还是一个未知数。社会上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由此诞生,为考生总结传授考试“经验”,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卷面考核。
2 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在普遍意识到传统式教学短板后,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始兴起,最初的互动式教学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但随着对教学模式系统性研究的深入,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始普及。
2.1 教学模式的主体转换
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教学模式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了学生。互动教学旨在通过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接受一思考一反馈”的学习机制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并不是终结,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让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可持续性、可建构性、可发展性的特点,完全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简单灌输的模式。
2.2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基本呈单向、线型传播,而互动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传播,传播主体双方以教学过程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进行知识、情感、精神实时交流和互动的活动机制。
2.3 理论与实践并重
管理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互动教学模式的情景下,教师通过更丰富的教学案例甚至是带领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应的,学生强烈的知识汲取反应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与成就感,从而更为投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效果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自是不言而喻。知识的融合和信息流的碰撞更容易生成认知和思维灵性的火花,促使这些知识和信息更快融合和被吸收。
教学模式改革中,理论、实践、实验、科——“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被推崇,其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方向,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为管理学课堂质量的提升助益极大。将互动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广有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知识的传播和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平台、奠定了基础,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助力学生、教师双方能力增长,传统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我们更应该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打破教育壁垒,让学生更为全面地发展。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从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日趋见长。为了解决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间的恶性循环矛盾,引导普通高中毕业生向高职教育分流就成为了一种迫切需要。事实上,很多省份在早些年就开始探索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但是每个人真正认识到这一方面的却是由于2005年教育部在上海进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决定。在个别院校单独招生试点工作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2007年在4省区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开展了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近年来教育部将单独招生的规模又进一步扩大,范围也更加广泛。2013年进行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包括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以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所在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经过7年的实践,招生人数逐年扩大,录取条件逐步放宽,专业设置趋于合理,目前已受到考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所以,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由来和发展对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单招学生与统招学生的比较分析
1、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方面
首先,通过对单招学生和统招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单招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例如:我们选取数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专业课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单招学生的平均成绩均低于统招学生。对比这类课程的不及格率、不及格人数两方面数据,单招班级的不及格率、不及格人数均高于统招班级。可见单招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均偏弱。其次,在不同类别课程的学习方面,单招学生也有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为文理兼招、女生占多数的偏文科群体。所以,该专业的单招学生在理工类专业课、工具类专业课方面的平均成绩均低于统招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但是,在商品销售实务、连锁企业品类管理实务、市场营销实务等实践操作类的课程方面,单招班级的平均成绩反而高于统招班级。
2、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状态方面
首先,单招学生的思维普遍比统招学生活跃,擅长个人能力的展示。例如:单招班级学生的特长以文艺和体育方面居多,这些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积极参加由团委、学生会和各级各类社团组织的学生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其次,在心理状态方面,大部分单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比较强,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够为他人着想,与人和谐相处。此外,单招班级的凝聚力较强,学生能够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强。但是,单招班级学生的叛逆情况相对于统招班级而言也更严重,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三、高职院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开展
单招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需要其自身具备完善的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着力提升单招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水平不同的管理学家由于观察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对管理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的多种理解,但是总体上对管理实质的认识还是共通的,通过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通过分析管理和管理者的概念,结合以上分析的关于90后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各方面特点,我们针对提高单招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下探讨意见。
1、要扭转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理念
作为高职学生的管理教育者,不仅要教育学生转变教育理念,同时教育者自身也要扭转教育理念,真正把职业教育当成学生未来就业的教育,树立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复合型、通用型的人才的观念。
2、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单招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通过思政、毛概、大学生军事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结;通过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职业技能;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与学生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对单招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采取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需要不断运用一切可以借用的资源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单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单招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
篇4
关键词:学长制 高职学生管理 和谐校园
高职院校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学生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学长制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众多高校陆续实行了这一管理体制。山东职业学院西校区经济管理学院自2009年开始在全院范围内推行学长制,也称协管制,形成了“班主任――辅导员――学长”的立体式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长制的由来及含义
学长制于15世纪的时候出现在英国,之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高校也普遍采用。学长制是指挑选成绩优异、有学生干部经验、政治觉悟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对新生开展帮助和教育,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一种高校管理模式。
二、学长制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助推效应
1.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入学的新生年龄较小,在入学之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会出现多种心理矛盾,学长作为新生的同龄人,在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都可以给他们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渡过适应期。
2.是老师和大一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目前高校的班主任、辅导员与新生之间有巨大的年龄差,许多学生遇到困难都不愿意找老师交流,而是愿意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学长进行沟通。学长更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可以深入地了解新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惑,将获得的信息再传递给老师,在新生和老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3.有利于老生和新生的共同成长。在学长的帮助下,大一学生可以熟悉大学生活,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真正地成为大学生。而学长本人在帮助新生的同时,也提高了与他人交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
4.对建设和谐校园有积极意义。学长制让学生去帮助、管理学生,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的相似,这种管理模式更容易获得被管理学生的认同感,让新同学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学长与新同学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学校的管理者、老师和学生之间介入了第三方――学长,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师生关系,对建设和谐校园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学长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机制不完善。学长制的机制主要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选拔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考核机制。
就山东职业学院西校区经济管理学院为例,整个学长机制并不完善,在新生入学的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内,学长们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学院领导和老师没有制定配套的激励机制,没有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他们支持,随着时间的增加,学长们的热情慢慢消退,责任心也随之下降,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2.学长本身能力不足。高职院校的部分学长会存在自身能力不足甚至思想偏激的问题,在工作中掺杂个人感情;也有些学长为了自己的学习不受影响,不愿意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长工作中,导致管理工作受到影响。
3.未得到学校、老师的重视。个别班主任或辅导员在工作中对学长只重视使用,缺乏培训和引导,忽视了对学长工作的跟进;没有及时与学长进行沟通,让学长感到没有工作动力、没有信心。
四、学长制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改进措施
1.完善机制。完善选拔机制和培训机制:学长制工作应该从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准备,根据学院下学期的专业和招生计划,每年5月份从大一学生中选拔相应数量的学长人选,并对这些候选人进行集中培训。
2.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学长本身也是学生,学习是主要任务,所以作为学长一定要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为新生做好榜样。学长处理好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新生就会从心底对学长产生敬佩之情,更会认同学长的管理工作。
3.明确学长的工作职责。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学长的职权。这些学长的首要身份是学生,所以不要让他们负担过多的管理工作,在职责范围上,最好清晰明确,便于他们开展工作。
4.确保学长制与团总支、学生会在工作中“一条线”。把学长制的管理机构纳入到团总支、学生会中,确保工作中的“一条线”,给予其一定的学校地位,赋予学长相应的管理权利,有利于学长工作的开展。
总之,学长制的实行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但是在现在的高职教育中,学长制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各方面一起努力,完善机制,建设和谐的高职校园。
参考文献
[1]唐艳 高校“学长制”管理模式探究[J].经济师,2010,(5)。
篇5
在教学上,改革后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教学知识,初步熟悉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重点讲解的是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通过案例,讲解理论,在案例的探讨中,让学生熟悉财务管理的方法,比枯燥的讲理论和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比如在财务分析这一章,有大量的公式,在传统教学方式下,老师上课花大量的时间讲解公式,而没有时间讲解公式的由来,老师讲得累,学生不爱听。改革后,教师通过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建指标,来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这样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建立公式,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公式,比直接灌输给他的公式,印象更加深刻,记得也更加牢固。以下以青岛啤酒为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自己利用公式,分析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得出结论,其实这些公式都不难,只用到一些初等数学的知识,而每个公式都有明确的经济和财务含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探索并掌握,以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对青岛啤酒就行了探索性的财务分析,大体上符合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
青岛啤酒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对短期债券人权益或其担负的短期债务的保障程度,它主要取决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与变现力。
表 1 青啤公司 3 年短期偿债能力比率表
由表格数据所知,流动比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009~2010 的增速比较快,2010~2011 年的增速略慢,虽然都未曾达到适宜比率 2,但在合理范围内。2009~2010 增速快是由于流动资产的增幅远大于流动负债,而 2010~2011则是流动资产增幅放缓和流动负债增幅攀升所致。所以青啤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是呈现增强的趋势,具有稳定的偿债能力,且没有资金闲置浪费问题。
由表格数据所知,企业的速动比率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且 2010、2011 年的比率接近适宜比率,说明该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稳定且是呈现增强的趋势,而且没有过高而失去一定的盈
利性。
它能够反映企业的立即偿债能力,是比流动比率和速冻比率更加直接、更为严格的指标。该比率较高则表明短期流动性较大、变现能力较强,但青岛啤酒 2010 年该比率过高,说明企
业现金未能得到合理运用。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由表格数据所知,青啤公司三年的资产负债率都不高于0.5,这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好,有利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增强其对企业出借资金的信心。
营运能力分析
由表格数据所知,应收账款周转率较大,说明青啤公司催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可以减少坏账损失,而且资产的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但是,也因为比率较大,说明青啤公司奉行了比较严格的信用政策、信用标准和付款条件,这样限制了公司销售量的扩大,从而会影响公司的盈利。
由表格数据所知,2009 年到 2011年存货周转在增强,说明公司销售能力增强,资产占用降低。此比率在合理范围内,说明公司的存货管理能力较强。
由表格数据所知,2009 年到 2011 年流动资产周转率数据在下降,主要原因是销售收入增长较小,但流动资产变化较大,所以说明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在下降,盈利水平受到影响。其中流动资产中的货币资金增长过高,导致现金过多,且由年报所知其投资收益较小,也说明青啤公司用于投资方面的资金较少。
由表格数据所知,2009 年到 2011 年固定资产周转率稍有下降,但幅度不大,说明企业利用其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较稳定。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流动资产周转率减少的比较多。
盈利能力分析
由表格数据所知,2009~2011 毛利率有所增加,企业效率是在提高的,且营业成本在降低说明自身的成本的控制使得其自身竞争力在增强。由数据知每 100 元的销售收入可以为公司提供 40 多元的毛利。
比较销售净利率与销售毛利率发现,净利率要远小于毛利率的,于是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根据报表数据可知,三项费用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导致销售净
利较小,所以销售净利率较小。
该指标反映每 1 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是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公司在提高销售收入的同时,必须有效降低成本费用,才能提高销售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高。
总之,在长达两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当中,江西科技学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总结了很多的心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本文系江西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工程”2010年度项目《〈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JY1040
参考文献:
[1]何瑛.完善本科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的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1).
篇6
企业大学起源于西方,从上个世纪初出现萌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企业大学的实践先于理论研究,也不断得推动着理论研究,并且理论研究内容大多也反过来聚焦于企业大学的实践领域。实践也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研究素材,并促使研究更具有实用性。
一、企业大学实践发展
(一)企业大学的由来
企业大学的出现和工业革命息息相关,其前身是厂办学校。19世纪上半叶,为了适应产业革命的发展,适应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企业对机械工人的教育运动在英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企业逐步要求工人熟练掌握机器操作技能及有关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大学及各类工程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掌握工程技术的员工极度缺乏,产业革命加速技术革新并对劳动力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厂办学校的盛行,许多企业选择为它们自己的员工提供培训与发展计划。厂办学校培训对象以生产一线的员工和学徒工为主,培训层次及培训地位不高。
第二次产业革命出现了电力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生产,由于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不仅需要掌握复杂的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方式,而且需要具有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的能够胜任工业化生产的经营者,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企业培训对象开始拓展至经营管理者及大学毕业生,培训层次、培训地位显著提升,企业大学由此萌芽。1914年通用电器公司(GE)倡导创办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创办是企业大学萌芽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并遍及制造业、保险业、出版业、公共事业和化工业等各行业,企业学校也越来越普及。从1927年通用汽车公司创办第一家企业大学“通用汽车工程与管理学院(GMI)”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但是企业大学这一术语当时也不存在,但他们试图把培训和学习带入职场工作中,为促进美国职场学习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影响了以后数十年企业教育的发展。GMI的基本原则是通过人力资本开发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原则至今仍是企业大学创建的基础。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第三次产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生产线出现,生产率空前提高,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很多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的数量大为减少,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大幅增加,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企业大学更为注重对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系统培训。并开始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全面支持,更加重视将实现企业目标与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
1955年迪士尼大学成立,目的是想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很强胜任力的高素质员工来服务企业的核心目标。1974年的摩托罗拉大学成立,摩托罗拉大学聚焦于企业的核心价值与能力,所有学习项目都与业务部门密切联系,并且有些学习项目(如商业管理等)己获得官方正式认可。从20年代到80年代,银行业机构、保险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建筑企业、电子技术禾口工程公司、健康医疗组织、计算机公司、纺织企业等行业领域的少数企业大学的系统化、专业化、正规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并获得了学位教育资质,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时间和资源获得正式认可的学位教育资质,企业?允佳扒蟠笱У雀呓袒?构帮助培训他们的员工,与大学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企业目前认识到通过与大学等高教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利用来自不同大学、学院等高教机构的各专业领域最好的教育项目。
80年代初,欧美企业大学兴起,这时的企业大学具有实体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其主要功能是为管理人员提供充分具体的专业培训,并改善内部沟通与协作,塑造企业个性与文化,解释说明企业战略等。8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领域科技革新,生产实践领域各种知识更新加速,培训需求日益增加,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致性,企业更加愿意出资为企业的所有员工提供培训与教育,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90年代末,一些在企业领导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最为先进的企业,或者是以学习型组织为发展定位的企业丌始将企业大学作为强有力且高效的工具来促进组织和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变革,以实施其全球战略。
(二)企业大学实践发展现状
虽然早在192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创办了第一所企业大学,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企业大学才开始成长,到80年代初美国已有400所企业大学,而到90年代企业大学才获得真正的发展,其数量增长至1600所,其中40%是财富500强企业。到2000年企业大学已增至2400所,财富500强中80%的企业已经拥有或计划创办企业大学。在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199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大陆最早迎来“企业大学”这一全新企业培训理念和形式。1998年5月,中国第一家本土企业大学――海信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企业大学创办的热潮正式拉开了序幕,中国本土企业大学开始兴起。
以摩托罗拉大学的创建为标志,现代企业大学在全球迅速崛起,从制造业很快发展到技术咨询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医疗卫生业、运输业以及农业等各个行业。欧洲企业大学俱乐部(ECCU)的研究显不:法国共有30所企业大学;英国有12所;德国有5-10所;北欧各国和荷兰则不超过5所;澳洲和东南亚的大型企业也开始建立自己专门的教育机构。尤其是全球跨国公司更是掀起了一个兴办企业大学的。譬如美国的通用电气、英特尔、微软、甲骨文、惠普、麦当劳、迪斯尼、花旗银行等企业都己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企业大学;德国的大型企业有贝特尔斯曼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汉莎航空公司、西门子公司、联盟保险公司以及德意志银行等也都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并且大多数组织在员工培训丌发上的经费投入占员工薪金的3%至6%,平均水平达4%左右。企业大学成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发达国家继续教育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
企业大学己经扩展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当欧洲对近十多年来所涌现的大量企业大学引以为豪时,企业大学数量不断增长也出现在中国及很多其它亚洲国家、澳大利亚、南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企业大学全球协会(GlobalCCU)的咨询委员会的企业大学代表成员来自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法国、西班牙、瑞士、俄罗斯、阿联酋、中国、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世界各地企业大学竞相成立蓬勃发展,企业大学迅猛发展的势头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而我国企业大学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企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们通过上市不断规范,通过标杆学习不断进步,通过广泛深入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不断强大。2010年7月17日至18日,首届“中国企业大学发展论坛暨CLO首席学习官峰会”在北京召开,该论坛暨峰会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联合主办。根据此次论坛主办方透露的信息,中国企业借鉴跨国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正式成立了400多所企业大学。
二、企业大学理论研究
(一)企业大学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
1.研究主体
(1)咨询公司。在企业大学实践领域中,提供营利性市场服务的企业大学咨询公司在创办运营管理企业大学以及企业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咨询公司一般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和相对成熟有效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以及规范的研究程序。咨询公司对企业大学的发展状况、最新动态、最佳实践进行调研并归纳总结,基于自身对企业大学、企业培训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提供相关市场服务,如评选分享最佳实践、提供企业学习解决方案等。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业务发展的驱动,以专业研究为基础的业界知名咨询公司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研究实力。咨询公司还广泛参与业内专业协会、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并与培训供应商、教育机构等企业学习伙伴及企业大学进行广泛的专业交流。咨询公司基于调查研究及时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信息,不仅强化了其在业界的影响力,还拓展了业务市场。相关的咨询公司有:企业大学咨询公司、智能伙伴公司、全球学习资源公司,国内的凯洛格公司等。
(2)大学及科研院所。一般比较集中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等,如哈佛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国内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大学研究中心等。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主要优势在于具有与之相关联的比较全面的综合学科体系,如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便于进行多学科间协作,?哉瓜低橙?面深入的研究。同时又能与业界及相关领域的实践部门、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总结相关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其研究的范围也相对宽泛,研究对象广泛,关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大学,基于对实践领域的案例调研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理论建构,并注重一般原理、普遍规律、本质属性等方面的研究,注重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
(3)专业研究机构。有关企业大学的问题己经成为当今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讨论热点,相关的研究机构也不断发展。专注于企业大学、在职继续教育的非营利的专业研究机构包括政府的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下设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下属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企业大学以及行业内企业大学联盟等。如,企业大学全球协会、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丹麦企业学术合作组织协会、欧洲企业大学俱乐部、全球企业大学及企业学院协会、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摩托罗拉大学、GE克劳顿管理学院(杰克.韦尔奇领导发展中心)、中国通信业企业大学教学研究会等。不同的研究机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有所不同,有的关注世界范围不同行业的培训与发展,有的专注于国家政策研究,有的聚焦于本行业企业大学的最佳实践。
2.研究视角
篇7
社会化网络无疑将改变传统营销。大家较为关心的是,营销在此时应作何种改变。当营销不得不直接面对消费者时,作为营销者,我们该如何应对?在社会化网络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究竟应建立何种不同以往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又该如何维系?这些问题,涉及社会化网络营销的根本,但似乎还都没有标准答案。在之前的博文中,我曾几次提到“企业情商”(或组织情商)一词,并希望企业能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情商”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提出“企业情商”,也只是基于我个人的一些零碎思考以及良好愿望,其究竟能否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并不敢奢望。所以,本文的内容,仅涉及我个人在思考“企业情商”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本文也仅为提出这些问题,而并没有对“企业情商”及相关问题得出任何结论。
相关背景
情商部分
情商(EQ:Emotion Quotient)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风靡一时的心理学词汇。其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和约翰·梅耶在1990年提出,但直到95年丹尼尔·戈尔曼的畅销书《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出版之后,情商一词才风靡全球。实际丹尼尔使用的是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而并非情商(EQ)这个词。但关于Emotion(情绪)的研究的热潮,除了在心理学领域,同样是九十年代,在神经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飞跃。其中最著名的两位研究者是Antonio Damasio和Joseph Ledoux,前者是《Descartes‘s Error:Emotion,Reason,and the Human Brain》的作者,后者是《Emotional Brain:The Mysterious Underpinning of Emotional life》的作者。两者都在其著作中论述了“情绪”对个人决策的影响。在他们后续的著作中,还都谈到了“情绪”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
对“情绪”及“情商”的研究虽然热度很高(已持续了近二十年),但至今为止并没有形成某种精确的概念,相关研究也还大多是针对个体的。如果仅仅就“情商”的核心内容来说,一般认为,其主要体现个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即: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和调节能力,以及个体的社会情绪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对“组织”相关能力的研究。但无疑,上述能力,似乎也是组织(如企业)所需要的,尤其在当前的社会化网络时代。
社会化网络营销部分
在社会化网络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化网络就是关系网络。但这种关系网络与以往社会学意义上的关系网络有所不同。在社会化网络中,关系可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小的成本得以拓展,也就是说,传统的关系分隔度在缩短(小于传统所谓的六度分隔)。另一方面,相对于关系拓展,关系维系也变得日渐网络化,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网络初期的虚拟关系的维系,进而还把越来越多的现实关系也搬到网络上来维系。
这种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首先,因关系网络中沟通的便利,由用户主导并创造的信息得以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化网络平台上轻易被和传播,导致企业及其产品的透明度空前增强,且这种透明化是不以企业意志为转移的;其次,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正逐渐回归人际关系网络(或社会化媒体),而企业曾长期依赖的传统大众媒体,其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中,以往企业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的单向传播的效率大大降低,现在消费者更愿意在社会化网络上与企业进行直接的双向互动;最后,消费者越来越集中于社会化网络,导致营销面临碎片化:快速变化和海量信息的网络环境、纷繁复杂的个性化特色的需求呈现、千奇百怪的各种信息反馈,都使营销越来越细碎,操作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企业情商所涉及的问题
前面分别介绍了“情商”和“社会化网络营销”的相关背景。从现有的概念上看,两者之间并没有交集。因为情商本身,是一个个体的概念,而不是群体的概念,更不是一个组织的概念。但从社会化网络的性质及其给营销带来的影响当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企业组织,似乎必须有一种类似“情商”东西来化解当前的矛盾。结合前面提到的情商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设想:在社会化网络中,在这种用户成为主导的条件下,为适应这种营销环境的变化,企业应有其去组织化的、“人化”的“情绪”表达能力(新的沟通能力),也应有不同以往的“情绪”管理和调节能力(新的公关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企业还需要有新的人际关系能力。这就是我提出“企业情商”概念的最根本原因。
但我在思考“企业情商”这个概念的时候,也遇到诸多问题,其主要问题如下:
1.理论层面。针对“企业情商”,我们找不到理论依据。企业情商,实质是组织情商。翻遍手头可以看到的书籍及查遍网上的资料,都没有找到相关的研究或理论。在可能相关的学科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心理,或个人在群体中的心理特征,它的研究对象,却并非是社会中的组织。管理学中的组织理论,则重点放在了组织结构和管理上,其即使有涉及到“企业情商”这个词(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的情况,也大多是对企业内部而言的,而不是指组织整体的对外情商。没有理论支撑,可能导致新营销无立足之本,无法建立战略。
2.操作层面。“企业情商”是否与“情商”一样难以衡量?与智商(IQ)不同,情商(EQ)至今都没有系统、权威的测试方案可以借鉴,这使“情商”一词在很多层面(只在教育层面有较成熟理论)只是一个流行语,甚至只是个商业名词。个体情商的概念尚且如此,“企业情商”的衡量则可能难度更大。无法衡量,意味着无法确立“企业情商”的培养框架,也无法建立执行标准,这可能使“企业情商”只能停留在概念层面,而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3.结构层面。虽然我个人较为倾向于“企业”应当“人化”,应当与消费者建立一种新的基于人际的关系框架,但毕竟,企业是一个组织,他并不是一个个人。组织究竟能否像一个个人一样与消费者建立社会化关系,我没有答案。这其中的主要矛盾在于,企业从其出现开始,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市场关系、金钱关系,众所周知的是,它与强调情感、强调去功利化的社会关系之间,是存在根本冲突的。
篇8
人”,采取规范强制、物质刺激奖励的办法,追求管理效率。这就是所谓的“X理论”。而到了2O年代至50年代,对人的管理重心转向关心人、满足人的社会需求上,比较强调参与管理、目标认同,提高职工的归属感、满足感,于是,形成了一种管理学的“Y理论”。进入60年代末7O年代初又出现新的管理理论----“超Y理论”、它主张,应根据工作性质、个人特点与组织环境的三者整合,权衡情势、随机制度,以获取管理的高效率。及至20世纪8O年代,又掀起了一股组织文化热,更是强调管理的人本原理,十分重视管理服务的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等软因素。时至今日,人本原理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所谓人本原理,是--种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新管理哲学观。其核心思想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内在价值,通过管理服务使人得到充分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管理应用人本原理,基本主张有三:一是弘扬人的价值。按照人本原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任何一切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社会之所以要有管理,就是要使管理对象(个人或群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校管理的真实意义与真正目的就在于通过执行管理的基本职能,使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弘扬,使学校的有限资源产生倍增效应。
二是激发人的潜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在按时计酬制下,人要是得不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价值的20----30%,由此,他推出一条管理学法则:绩效:=(能力.激励)。也就是说,绩效是能力与激励的函数变化。所以,学校实施人本管理,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激发与释放学校中每--个人的潜能。
三是发展人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麦子。学校中每一个教职工与学生,他们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学校管理的至高使命就在于不断发现人的个性特征,遵循人的个性心理规律,促进他们在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遵循人本原理实施学校管理,就要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要相信和依靠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去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育目标。
遵循人本原理实施学校管理,就要坚持“管理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的原则,反对和克服那种分数第一,见分不见人,抓钱、理财、不管人,或者迷信“胡箩卜加大棒”来管人以及重技术不重人与靠权力不靠人等种种错误认识与做法。违反人水原理不可能做到科学管理,也不可能受到管理的放大倍增效应。学校管理的“能本”原理能本原理是一种以人的能力为本位的新管理哲学观。前工业时代是权本时代,其管理哲学是以权为本,以权为政;到了工业时代,成了钱本时代,管理哲学是见钱不见人,金钱为本位;进入知识经济后工业时代,随着人的智能价值的释放,社会经济获得加速度的发展,其管理哲学自然要把“能力本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与核心。能本原理新管理哲学的基本点,在于通过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实现人的能力价值最大化。人唯有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在创价力,才有可能自由地生存,才可能从根本上同动物的生存方式区别开来。
能本管理源于人本管理又高于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强调人在组织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要围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管理活动。然而,从现时代对人的价值取向去考察,人本原则还有一些理论局限性和不足:第--,它未把人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人性素质的核心内容凸现出来;第二,没有深入具体地揭示以人为本的基点应以能力为本,唯有能力为本了,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第三,未能看到人的能力在确立与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中的核心地位;第四,未充分认识到现时代最需要的而又最缺乏的是人的能力的正确发挥。
篇9
音乐教育的摇篮:音乐学
在中学阶段,音乐课虽不是主课,但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课堂上同学们伴着老师弹奏的乐曲欢快地学唱,在歌声中,同学们放松了心情,缓解了学习的压力。这些教我们弹唱发音的音乐老师,大都是从音乐学专业走出来的科班生。
音乐学专业分为艺术学与教育学两个方向。艺术学方向指的是艺术管理,从专业名称可见其与管理有关,对此,高校围绕“管理”做文章,为该专业学生定制了艺术管理学、艺术市场营销学、演出管理学、项目策划与运作、影视艺术管理等主要课程,另外还有经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从事艺术管理所必备的音乐艺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总的来说,艺术学方向的毕业生将来可以朝电视台电台编辑、评论、策划、管理及影视公司发展。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灵活的音乐思维,渊博的音乐知识和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
教育学方向属于师范范畴,通俗地说就是培养音乐教育方面的人才。因此,该专业的学生除了必修的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学、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并接受舞蹈、指挥等相关方面的训练。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学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还得考取教师资格证,这就要求同学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如果同学们普通话不是很标准的话,那就得勤加练习,不断矫正发音缺陷。另外,大四期间还要到中小学校参加教育实习,将学校所学付诸实践。
教育学方向的毕业生将来主要进入科研单位、高校和中小学从事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学等工作。此外还可以在媒体从事音乐编辑工作,或在传播领域从事策划和经纪人工作,组织文艺演出。
报考提示:考生应掌握乐理基本知识和视唱五线谱技能,能演奏乐器,会演唱,掌握中国民族音乐和中外音乐史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好的文字写作能力。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加试和学习钢琴、声乐两门专业课,而声乐一般则都是美声与民族唱法。
让音乐成为永恒:录音艺术
我们在公交车上听到的音乐声,在电影院里听到的电影配乐声,收音机里传出的广播乐曲声等,这些声音都是由录音师录制而成,录制的过程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录音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作品中的有声语言、音乐编排和音响效果进行采、录、编等加工处理,使声音在保证全面细致地表现作品主题的同时又有效推动作品情节发展作用,最终达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录制出高质量的声音,不仅对器材设备有高要求,对录音师技能要求更高。目前,许多高校为了培养录制人才,专门为他们设置了乐理、配器法、曲式与作品分析、西方音乐史略、声学基础、演播室声学与电声学基础、视听语言、电影声音分析等理论课程,以及拾音技术、录音技术、音响技术等技术课程,还有视唱练耳、钢琴、和声、录音制作等实践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让同学们掌握音乐、广播、电影、电视录音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声音(音响)设计、音频节目制作、艺术处理的基本能力。
录音艺术属于典型的亦工亦艺、工与艺融合的复合型专业,因应用性、趣味性较强,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就目前高校的招生情况来看,该专业有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只收理工类考生的录音工程方向,倾向于技术性;另一个则是文理兼收的音响导演方向,更侧重于艺术性。除了视唱、练耳、乐理、录音、电视节目制作等音乐方面共同的必修课之外,两个方向的学习内容有所不同。录音工程方向的学生要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声学、声频测量、数字电路、播控等理工科的专业课;音响导演方向则要在艺术(影视、音乐、音响)、美学(音响美学)等方面提高理论素养。
电影、电视、歌唱等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录音。随着影视音乐的日渐繁荣,人们对录音的技术和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更多的使用高科技设备以及市场对于高品质的作品的要求,使得这个领域对录音艺术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该专业毕业生除了能在广播、电视、电影系统从事声音音响设计、录制外,还可以在商业演出公司工作,也可以到高校任教。
报考提示: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求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度外,更要加强对音乐的认识和感受的训练。比如,声音录制、艺术处理等方面,以及掌握声音(音响)设计、音频制作的能力。这些看起来很有趣,但学习起来并掌握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得通俗点,录音技术更像是一门技术活,要求动手能力要很强。
缔造天籁之音:作曲及作曲理论
作曲和编曲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作曲作的是旋律的“歌词”部分;而编曲则是以整首歌为主,再加入其他乐器、和音(鼓、吉他、小提琴、人声和唱等)等。有了作曲才会有编曲,而编曲可以由作曲者整理。可见,一首歌曲的问世需要由作曲和编曲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作曲是一种创造行为,是一首歌从无到有的过程。作曲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对创作灵感和脑细胞都是极大的考验。正因为如此,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史、戏曲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现代音乐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应掌握各种音乐体裁的作曲技巧,比如:使用和弦加入经过音来作曲,使用纯粹的自然音阶来作曲,使用各种特色音阶来作曲等,并能够熟练地把握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俗称四大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有机会参加各种竞赛等实践活动。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每年举办一届学生新作品音乐会,并且组织学生参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东亚现代音乐节以及国内外音乐节的各项创作活动,定期举行国际作曲高峰论坛等,这些多种形式的实践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曲虽是件苦差事,如果学得好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像张国荣、罗大佑、李宗盛、张学友、周华健、周杰伦、陶、王力宏等歌坛创作型名人。所以,学习作曲的同学们,以他们为目标,不久的将来或许也会成为大红大紫的名人。当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到文艺单位、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
报考提醒:考生在高考加试中不仅要通过钢琴或其他乐器的专业加试,另外还有乐理和视唱练耳的严格考试。
形体与音乐的融合:音乐表演
在生活中,电视上、演唱会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大合唱或者独唱,其中,大合唱队伍前端那个挥舞着小棒的称之为指挥家,而在他指挥下吹拉弹的则是演奏家,那些动唱结合的个人秀或几人秀的演唱者则是歌唱家。那么,什么是音乐表演呢?实际上它就是通过乐器的演奏、人声的演唱以及指挥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传达给听众,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它是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中介,是音乐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对音乐表演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接下来就是介绍音乐表演专业。音乐表演的中心在“表演”,即具备演绎不同风格及体裁的音乐作品的能力,而要具备这些能力就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该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课程有表演、形体、音乐技术理论(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复调)、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重奏(唱)合奏(唱)等。近年来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培养方式也是推陈出新,同学们除了要学习主干课程外,还需学习室内乐及重奏、钢琴副修(如暨南大学),有的需学习意大利语音(如宜宾学院),有的需学习舞蹈(如华中师范大学)等。
篇10
1.教育管理对象“要素说”
“要素说”指出教育管理的对象由一个个要素构成,并认为特定要素的提升有助于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三要素说”“人、财、物”是管理学中最常见的有关管理对象的界定,也是最为人普遍接受的观点,后来被借鉴于教育管理学。学者中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如靖国平教授在1999年提出了教育管理哲学范畴中新的三要素说,认为教育管理的对象为“人、物和环境”。“四要素说”有学者提出教育管理对象有四个要素,即人、财、物、事。然而,孙绵涛认为“当对事件进行分析后就会发现,事件的因素与已有的教育管理客体因素都是有关联的。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所涉及到的事情等与教育管理客体因素中的人、财、时空和信息都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再把事件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要素来看待了。”从而提出教育管理对象为“人、财、时空、信息”。“五要素说”李帅军指出“就教育管理而言,我们主张五要素论,即人、财、物、时间、信息是教育管理客体的基本要素。”“人”指的是教育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成员,是教育管理中尤为关键的要素。在现行的治理理念、多元管理者思想下,教育体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体,无论传统的教育管理者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校党委书记、各职能部门主管,还是教师、学生,甚至与家长都应成为管理的主体。“财”指的是教育管理系统可以支配的经费。“物”指的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一切的物资。“时间”指的是教育管理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是管理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尺度。“信息”指的是支撑和支持教育管理的各种消息、帷报、资料、数据。“要素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教育管理对象主导思想。学者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管理对象的内涵和外延,逐步提出了“七要素说”(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事件),甚至形成了所谓的“十三要素说”。无限的扩大显示了“要素说”的缺陷,即单一要素的提高并不能有效实现管理目标、提升教育管理效率,面临这一理论与实践困境,有学者提出教育管理对象“系统说”。
2.教育管理对象“系统说”
“系统说”主张将教育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各要素间的协调配置、协同提升优化教育管理系统体系,从而使教育管理效率、效果、效益得到根本上、整体上的提升。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主张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非零散的要素的组合。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整个教育系统或者是整个学校管理系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二、教育管理对象认识误区及其纠正
教育管理对象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尚未出现以“教育管理对象”直接命名的文献资料,更没有出现此类著作,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无明晰统一的结论,给教育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和教育管理者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同时,有关教育管理对象的探讨目前主要集中在“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事件”等要素上,或集中于教育管理系统优化上。这表明目前关于教育管理对象的认识上存在“主客体分离”、“内外管理不均衡”、“务实不务虚”等问题。
1.“主客体分离”及其纠正
主体和客体分别来自英文“subject”和“object”,翻译为“主体”与“客体”容易受中国文化中“主”“客”是反义词的影响,将二者理解为彼此对立的哲学范畴。教育管理主体成了“主”,高高在上,管理他人或者物,教育管理客体成了“客”,地位底下,成为了“被管理的人和物”,二者相互分离,教育管理主体不能被管理,教育管理客体不能管理。纠正这一认识误区应首先从根本理念上进行转变。教育管理者与教育对象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object”同样可以翻译成为“对象”一词,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象”一词由来已久,主要指代相对而言的另一方。例如,李帅军(2003)认为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对象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和相互制约的,并以管理实践活动为基础。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对象以对方存在为条件。同时教育管理系统具有层次性,教育管理者与教育管理对象也具有相对性,可以相互转化。孙绵涛(2006)认为教育管理活动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结果就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也就是说通过教育管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育管理主客体相互转化了。同时在此过程中,分为主客二分和主体合一(即主体间性)阶段,教育管理的最终理想目的是达到主体间性阶段,即此阶段教育管理主客体关系变成了主体和主体的关系。黄崴(1997)认为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管理理论,一种为客体论,把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看成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管理者主动的,被管理者是被动的,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另一种则为主体管理,强调的是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同处于主体的地位,二者是主体和主体的关系,重视共同参与和互相协调统一。这种观点有利于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促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的方向转化,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2.“内外管理不均衡”及其纠正
已有研究中对教育的内部管理比较重视,对内部管理对象的要素也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但较少探讨教育管理对象中的外部对象,如教育管理对象中“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等等,同时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管理者,如校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出现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失衡,要么注重外部管理忽略内部管理,要么注重内部管理忽略外部管理,因而导致在教育管理对象的认识中出现“内外部管理失衡”的情况。事实上,根据管理的指向,教育管理中的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军可以划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传统的教育管理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内部管理”,长期忽略了“外部管理”,尤其是外部关系管理。教育部门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但是同样离不开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忽视了外部管理将会造成教育资源短缺、阻碍壁垒重重。同时,过度重视内部管理将造成管理僵化、管理强度过大、管理氛围压抑等情况。因而,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合理处理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既科学进行内部管理,又积极加强外部管理。
3.“务实不务虚”及其纠正
“务虚”管理是指教育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对“文化体制机制等”较为抽象的对象进行管理;“务实”管理则指管理者注重对“人财物”等具体的对象进行管理,二者长期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一方面,近年来专家学者大力倡导学校“文化体制机制等”的管理,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西部学校,由于认识不到位或管理难度大,对学校“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力度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硬件不够“硬”,部分学校日益加强学校“人、财、物”等“务实管理”的力度。学校“软件”是学校自建立以来在各届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共同发展构建的软实力。叶澜教授指出,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的内部组织系统及其构建的原则与功能规定,涉及到机构设置、责职分工、权力分配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重要且具体的方面。”学校的运作机制指保证学校“内部主要工作的目标有效运作的基本程序与手段,具有维持、推动、反馈、调控、保障及促进工作系统发展等功能。”由此可见,“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是促进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理应成为教育管理对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财、物”管理在教育管理中长期占有相当中的比例,是传统管理学的三大要素,也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管理对象确实占有非常大的分量,即便在呼吁加强对其他管理对象的管理时也不容忽视。因而,教育管理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必须处理好“文化体制机制等”“务虚管理”与“人、财、物”“务实管理”的关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教育管理对象体系重构及其解读
目前国内外对教育管理对象并未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而是散现于教育管理学相关论著中,且存在主客体分离”、“内外管理不均衡”、“务实不务虚”等认识误区,笔者通过对前人经验结论的学习和梳理,努力从易于理解和把握的角度界定教育管理对象。
从第一层次来看,教育管理对象可以划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对象两个方面。目前国内对教育管理学(EducationalGovernanceandAd-ministration)包含教育行政学(EducationalGovern-ance)和学校管理学(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陈孝彬、高洪源在《教育管理学》中将教育管理学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管理对象对应教育行政管理对象,主要有“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狭义的教育管理对象对应学校管理对象主要有“学校组织运作……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学校组织及其运作机制……办学资源……全校人员”。教育管理对象划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对象”,有助于形成统一的理解,以避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褚宏启,张新平认为“教育管理机构包括两大类组织:一是教育行政组织;二是各级各类学校”,二者管理对象也各有不同。即便“美国宪法中没有提到教育,因此教育成为州的责任”瑟吉奥万尼等人依然将美国的教育管理对象处于两大背景之下,即“公共价值和学校政策”和“学校政策和管理问题”。
从第二层次来看,教育行政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对象均可以划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外部管理”经常为学者忽略,在实际管理实践中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是社会人,教育是社会体系之中的教育,管理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改善和协调,教育管理的对象不能只聚焦于学校内部,而应该放眼于整个社会体系。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积极需求社会资源,维护与外部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外部管理工作。然而过犹不及,过于重视外部管理,忽视内部管理也是教育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于此同时,部分教育管理者思想局限于眼前问题,行为囿于内部事物,同样为教育管理带来困难。总而言之,教育管理中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如同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虽然相对相离,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从第三层次来看,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内外部管理有所不同。教育行政管理的外部管理包含对“与其他行政部门关系管理”和“对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包含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则包含“文化体制机制等”和“人、财、物”的管理。同时,学校管理的外部管理包含“与社会的关系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管理”、“与其他教育事业单位的关系”,学校内部管理同样可分为“人”的管理、“财”的管理和“物”的管理,其中“文化体制机制”是对“人、财、物”管理的协调,同样也是正确进行“人、财、物”管理的重要保障。在教育行政管理的内外部管理中,必须注意的几点:一是“与其他行政部门关系管理”。与其他行政部门构建和谐共赢的关系,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行政部门如发改委等行政部门进行协调合作,以获取相关资源,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因而,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关系是教育行政部门外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对象。二是“对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这是教育行政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三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这既属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对象,“思想文化制度等”既是“人”的管理的手段,也是教育管理的对象;对“思想文化制度等”的管理实际上是间接对“人、财、物”的管理,更是对人的行为与思想的管理。且由于我国教育行政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文化体制机制等”的“务虚”管理也成为了教育管理对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是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财、物”的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财、物”主要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人事管理、教育经费配置管理以及教育物资配置管理。冯惠敏教授曾指出“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的落脚点,教育行政管理服务于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的内外部管理者,我们同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校外部管中的“与社会的关系”管理。孙绵涛曾提出教育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种“关系”的管理,在这里“与社会的关系管理”主要是学校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并积极获取社会资源,其中与社区的关系和与家长的关系是学校社会关系管理的两个主要领域。二是,学校外部管理中的“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管理。我国行政管理体系较大程度上借鉴了“大陆法系”,如法国教育行政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既是学校的业务领导部门,也是学校的业务指导部门,妥善处理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三是学校外部管理中的“与其他教育事业单位的关系”管理。学校不是独立的社会存在,也不是独立的教育机构。与不同层次教育事业单位(学期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建立良好关系有助于教育衔接和教育系统一体化;与同级教育事业单位间建立良好关系则有助于资源共享、互助互利。四是学校管理中的“思想文化制度等”。学校的“思想文化制度等”管理是学校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良好的校园思想、文化、制度氛围是教育管理中最强有力的推动力,同时也是管理的重要对象。学校管理中的“人”可进一步划分为“管理者”、“教职工”、“学生”三种类别,以人为本,以人为先,将人看作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管理离不开“人类行为、人际关系以及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上,还表现在态度、习惯、信仰、需要、观念上”,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指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包含学习先进管理理念、树立廉洁的管理作风、实行科学公正的管理行为等;对“教职工”的管理主要指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以及人事管理;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包括“学习管理”、“学籍管理”、“就业管理”以及“学生组织管理”。学校管理中“物”的管理主要指“教育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大到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宿舍楼等,中到教室、实验室、体育场、寝室,小到课桌椅、实验仪器设备、体育器材、生活用具,“教育基础设施”的管理必须注意:妥善保存维修、及时购买更换、提高利用效率。学校管理中“财”的管理,主要指“教育经费”管理,则要做到“善于聚财、善于理财、善于用财”。
- 上一篇:应急医疗救治方案
- 下一篇:儿童心理疏导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