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提升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服务提升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服务提升措施

篇1

学界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内涵虽未完全达成一致,但基本都认同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适宜性以及质量和效率的内涵[11-12],而从新医改的直接目的来看,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老百姓关心是否看得起病和看得好病以及看病是否方便,这是民众感知的公益性的具体体现。而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关系到医务人员、患者的利益,而伴随切断药品加成措施的实行以及医生的诊疗行为的变化又对医药企业的营销行为产生影响。即,医疗服务费对医生和患者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医生的行为将传导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营销行为。医生、患者及医药企业三者的行为变化必将在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及药品质量和价格上体现出来,这些都关系到公益性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从医生、患者和医药企业的行为变化的角度来考察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影响。另外,公立医院目前对医疗服务费调整的一个直接目标是对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损失的弥补,然而让医疗服务费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是大势所趋。因此,本文模型构建的假设前提是调整后的医疗服务费能够反应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并且不同的医术水平其医疗服务费不同。因此,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通过因果关系图理清受医疗服务费影响的医生、患者和医药企业三者的行为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得出医疗服务费的调整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综合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2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影响分析

2.1医疗服务费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影响

2.1.1医疗服务费提高减少过度医疗行为

医疗服务费对医务人员诱导需求的动机具有负向影响,这是因为代表医疗服务价值的服务费的提高使得医生不再依赖开大处方获得收益,从而诱导需求的动机变小,因而可以减少过度医疗,加之医疗服务费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从而使得患者的自付医药费用减少,促进患者满意度的增加。使患者满意度高的医生将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若医疗服务费能够进行市场调节,则该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定价会有所提高。因此,“医疗服务费诱导需求的动机过度医疗医药费用患者满意度就诊数量医疗服务费”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医疗服务费的提高触发该循环过程,通过医疗服务费的调节和吸引更多患者使得医务人员能够通过医疗服务费这一体现医疗服务价值的收费而获得收益,最终不再依赖药品提成。并且医疗服务费在一定范围的市场化调节又促使医务人员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这不仅保障了优秀医务人员的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医疗行业的良性发展。当然医疗服务费也不会因此陷入无限增长,这是因为它还受到其他因果关系的影响。

2.1.2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可增强

医生自身价值认同感医生能够仅靠医疗服务费就获得满意的收益是对其医疗服务劳动价值的尊重,有利于医生自我职业价值的认同感提升,这有助于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探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诊疗质量的提高则带来患者满意度的提高,从而提升了该医生的声誉。能得到越多病患的认可和赞誉,则该医生越认同自我价值。而医务人员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型医务人员对高的物质报酬的要求,在保障一定物质需求的情况下,自我实现的追求反而会降低对医疗服务费的追求。从负反馈回路中可以看出,即使受市场调节,医疗服务费也不会一直增长,将在医生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中形成平衡,因此医疗服务费将趋于稳定。而正反馈回路则使得优者越优,差者越差。目前我国医生的声誉受到社会的部分质疑,这也导致医生对自身价值认同感降低,职业幸福感下降,许多医生阻止子女学医就是该问题的体现。这将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影响了诊疗质量,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因此,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必须提高医疗服务费,切断药品加成,让医务人员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拿到应有的报酬,提高医务人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2.2医疗服务费对患者就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1医疗服务费提高稳定综合性大医院就诊患者数量

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前来就医的患者数量,促使常见病进基层就诊,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三级综合医院医生工作量,使得这些医生能够抽出时间精进业务,提高诊疗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这又吸引了有真正需要的患者到三级综合医院就诊。医疗服务费与患者数量互相影响,形成负反馈,这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这也意味着与市场挂钩的医疗服务费不会无限上涨,会在一定水平上稳定下来,稳定下来了医疗服务费使得不同水平的医务人员有不同的服务费水平。同时,医疗服务费对患者数量的影响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延迟作用,这是由于医疗需求在短期内具有刚性特点,引导分流的作用在远期才能体现出来。而患者数量与医生工作量、诊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形成的负反馈回路,则预示医生工作量会通过反馈回路的调节稳定在某个水平上。

2.2.2医疗服务费提高可引导患者就诊数量的分流

当到三级医院就诊的普通疾病患者数量因为医疗服务费的提高而减少时,那么客观地促使这部分人群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样积累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经验。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多,基层医务人员收入也会有所增加。在收入提高和经验积累双重作用下,有利于激发基层医务人员价值感的提升,从而基层医务人员有积极性精进医术,提高诊疗质量,从而吸引普通病患者更愿意到基层就诊。以往人们不信任基层诊疗质量,不愿到基层就诊,则基层医疗机构接诊很少,基层医务人员没有工作成就感,从而留不住高水平医务人员,这加剧了基层的困境。当前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越来越重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收入,配置医疗资源,吸引了不少优秀医学生。医疗服务费的差别化也使得到基层就诊的普通病患者数量增多,分流了综合医院的就诊数量,客观上缓解看病难问题。因此,医疗服务费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起到了引导患者就医的分流作用,不仅促使老百姓小病进社区习惯的形成,还能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价值,吸引优秀人才,同时还能将综合性大医院的医生从重复性低难度的诊疗中抽出身来花更多的时间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攻克医学难题。

2.3医疗服务费对医药企业营销行为的影响

医生追求诊疗质量,则意味着对用药合理性的要求提高,这将使得医生对医药企业的种种不正当营销手段变得不再敏感,甚至是抵制。受到医务人员用药行为改变的影响,医药企业也会重新设计营销策略,不得不在药品质量上多下功夫,从而以质量赢得市场份额。而药品质量的提高则有助于诊疗高质量的实现。因此“用药合理性要求医生对医药企业回扣促销等的敏感度医药企业药品质量诊疗质量用药合理性要求”形成正反馈回路。在现有的“以药补医”的模式下,不少医生更重视的是如何开出更多的药,而对用药合理性关注较少,而为了开辟市场,医药企业契合医院和医生的需求,使出各种不正当营销手段,医药代表满医院跑,更使得用药合理性成为空谈,导致了恶性循环。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则需要医务人员重视诊疗质量,而这正是前述的医疗服务费提高的影响结果。打击医药企业的不正当营销行为不如改变滋生这种行为的土壤,即改变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变开大处方盈利为依靠医疗技术的提高来盈利。这才能有望扭转医药企业在医院的不正当营销方式,回归医疗与药品为患者健康服务的正确轨道上来。

3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综合影响机理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影响的综合因果关系图,见图3。在图3中,两侧的反馈回路分别表示的是医药企业药品质量和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质量所受的影响,中间的五个反馈回路表达的是医疗服务费提高对患者满意度、诊疗质量以及医生的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其中,通过医疗服务费的提高降低医务人员诱导需求的动机从而减少过度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从物质角度的分析,而通过提高医务人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医务人员重视诊疗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进而提升医务人员声誉的过程是从精神激励角度进行的分析。另外对医生工作量和就诊患者数量的影响则反应在负反馈回路中,说明提高医疗服务费对这二者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即通过自我调节,能够使得医生工作量和患者数量稳定在某个水平上。通过图3发现,医疗服务费最直接的作用是降低医务人员对过度医疗的依赖和患者就诊的选择,这将对医务人员积极性、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就诊数量的分流、基层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基层诊疗质量和医药企业药品质量的提高均有着积极意义。首先,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石作用,引导患者普通病到基层是关键举措。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对患者分流的影响具有延迟作用。因为当前我国综合医院就诊患者普遍很多,患者的就医行为的变化不会在较短时间内受到医疗服务费的影响,具有短期刚性特点,但患者出于自身利益的综合考虑所做的就医选择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发生变化。另外,当前环境下,医药企业对医生及医院的不正当营销行为一直或多或少的存在,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医生的行为选择。医患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医生作为患者的人,对患者有利的选择也必须首先成为对医生有利的选择才能真正成为医生愿意采取的行为。因此,让诊疗质量的提高成为医生主动的追求才是解决大处方的有效途径,这就必须要让医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医疗技术通过诊疗质量的提高获得应有的收益。而带动患者分流和促使医生追求诊疗质量提高的关键举措就是调整医疗服务费以及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化调节。提高医疗服务费满足了医务人员利用技术获得收益的经济人的需求,进而激发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自我实现需求,使得诊疗质量的提升成为了医生的主动追求,促使医患利益一致化。因此,通过医疗服务费的调节,使得医生、患者、医药企业等众多微观个体的微观行为选择最终将促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实现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宏观改革效果。

4结论及建议

4.1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①医疗服务费关系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切身利益,对二者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通过医务人员行为的变化又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营销行为。②医疗服务费的提高肯定了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服务的价值,依靠高的医疗技术获得高的收益是对医务人员的正当物质需求的尊重;而得到正当物质回报的医务人员积极追求医疗技术和诊疗质量的提高,进而实现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获得精神回报。这不仅提高诊疗质量,还避免了不合理医药费用的支出。③医疗服务费对患者就诊起到了分流作用,使得普通疾病患者进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不仅提高了基层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助于减轻综合医院的负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不盲目追求到大医院就诊也间接节约了医疗费。④医务人员是医疗系统最基层最核心的力量,通过广大医务人员对诊疗质量的高要求而使医药企业的某些不正当营销手段失去作用,转变为通过药品质量赢得医院和医务人员的青睐。因此,医疗服务费通过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医药企业的行为影响,有助于提高诊疗和药品质量、降低医药费用,并引导患者小病进社区,提高社区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最终有助于医疗公益性的回归。因此,我们要对“调整医疗服务费、打破‘以药补医’格局”的改革坚定信心。

4.2建议

任何一项改革要获得成效都不是单因素在起作用,虽然医疗服务费的调整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具有可预期的积极作用,但这些作用的发挥还必须配合必要的保障措施。如,在改革阵痛期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医院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①加强宣传引导,保障改革阵痛期的顺利度过。首先需要新医改执行者坚定信心切断药品加成,提高医疗服务费。由于患者的就医行为短期内不会立即改变,同时医务人员对诱导需求和风险预防性检查的行为也不会立即改变,因此,医疗服务费的提高短期内会使得患者的综合医疗费用有所提高。但随着改革作用的逐渐显现,过度医疗减少、诊疗质量提高以及用药合理性加强,加之医疗保障的作用,患者的综合医疗费用将趋于合理。为了顺利度过改革阵痛期,在提高医疗服务费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辅助措施的执行力度。如,加强宣传,让医患双方都能正确认识其目的和意义,将医疗服务费按合理比例纳入医疗保险等。②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创造医务人员发挥价值的良好环境。医疗服务费是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的体现,因此在医院管理制度上就必须将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与报酬挂钩,回归到依靠自身医疗技术获得高额收益的正确轨道上来。另外,医院及相关部门也必须通过制度对医疗风险责任进行合理界定,成为医务人员坚强的后盾,让医务人员无后顾之忧的去救死扶伤,冲锋陷阵,而不是因为医疗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而选择自卫性医疗措施。切莫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成为医务人员明哲保身背离医疗公益性的始作俑者。③重视对基层资源的配置,引导患者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分流。医疗服务费对患者就诊选择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拉动作用则要靠基层医疗机构的优质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主动选择到基层就诊。否则提高医疗服务费只会成为阻碍普通病患者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门槛,这绝非改革的初衷。而我国医疗资源呈现不合理的倒三角结构,广大的社区医院以及乡村卫生院高质量医疗资源少,诊疗质量低。因此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服务作用,就必须增加对基层的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通过医疗资源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合理配置和对患者就诊行为的引导,才能促使我国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机制。

5研究局限及展望

篇2

【关键词】 中美医疗卫生 费用上涨 费用控制

一、中美医疗卫生制度概述

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典型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医疗保险制度的混合性、层级化、企业化、渐进性等方面,是一种政府有限介入的、注重市场竞争和激励作用,强调企业和个人责任的社会保险制度。除了老人、儿童、穷人、残疾人等缺乏劳动能力的人被包含在公共保险计划之中外,大多数美国人都只能通过私人保险计划来获得医疗保障。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其可及性、公平性和费用方面的问题受到了广泛诟病,如果控制居高不下的医疗卫生费用也成为了美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关键议题。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了长时间的变迁,整体而言,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医疗保障体制。在条块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下,医疗保险体系同样存在着残缺不全、待遇不公、层级化严重等问题,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我国城市地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口占44.8%,农村地区79%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经历了从公费医疗到劳保医疗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转变,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牺牲了公平,同时,由于政府在转型中的角色缺位,导致在医疗卫生体制中引入市场产生了一系列效率损失,集中表现既是医疗服务的缺失和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也就是群众常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中美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的原因

1、费用上涨的相同原因

影响医疗费用上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慢性病护理、急诊治疗和长期照顾的费用增加;以保险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带来的供需诱导,即参保人员只需承担小部分或者不承担医疗费用,因此对医疗费用变化缺乏敏感甚至追求浪费,同时,医疗服务专业人士在第三方支付条件下更容易倾向于经济利益,向患者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这样,医疗服务的边际社会收益低于边际社会成本,导致医疗费用上涨;另外,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要素生产率和收入的增加,也使得专业人士能够在病人财政收入允许的范围内收取更高的医疗费用;同时,由于技术的变革带来的新医疗材料、新诊疗设备、新治疗方法在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尖端技术对医疗费用的消耗持续凸显;由于医生基于其信息优势的个人行为对医疗费用有着极大影响,因此,以医生为代表的专业人士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道德风险也成为导致医疗卫生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

2、费用上涨的不同原因

(1)美国:管理成本和风险控制。由于美国混合多元的医疗卫生体系,导致其管理成本大大高于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和单一支付制度的其它发达国家,推动了医疗卫生费用的进一步增长。为了通过竞争实现医疗卫生市场的激励和约束,美国形成了以医疗照顾(Medicare)、医疗援助(Medicaid)和儿童健康保险(SCHIP)为代表的公共保险计划以及以健康维持组织(HMO)为代表的私人医疗保险计划,然而,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尽管美国通过各种市场竞争手段试图降低医疗卫生成本,但效果仍然差强人意,即医疗卫生市场领域的竞争已经变成了一种“零和竞争”,采取成本转移的方式,而不是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包含对更高议价能力的追求,而不是追求更好的医疗服务。因此,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开放竞争在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零和竞争”导致的管理成本所抵消。另外,为了防范医疗事故所带来的风险,美国每年用于医疗事故保险和“防御性医学”等方面的开高达上千亿美元,占到了美国卫生总费用的10%以上。这也成为美国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方面。

(2)中国:药价虚高和市场化行为。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医疗服务低收费政策,为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允许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加成15%。随着药品品种的增多和价格差距的扩大,缺乏有效监控的药品加成政策弊端凸现出来,患者用药费用的增加已经成为医疗支出的重要部分。出于对医生和医疗服务机构天然的道德要求,医院的收益主要应来源于基于专业知识的服务费用,而不是大量的药品加成。据统计,我国药品销售的85%是通过医院销售,5%通过一些医疗所、厂矿医院销售,只有10%通过药品零售店进行销售。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获取更多销售渠道实现盈利目标,通过“回扣”等不正当的推销手段使其药品成为医生的处方药和药剂师的推荐药。为扩大回扣和盈利空间,药品厂商纷纷大幅度提高出厂价格,将寻租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此,在我国医药市场不分,以药养医的制度下,消费者不得不为大幅度增长的医疗卫生费用买单。由于在外部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患者冒用医疗证、虚报医疗费用等投机行为屡见不鲜,医生的寻租行为也缺乏强有力的监控,在医院内部更是普遍缺少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将效率纳入工作评价指标的考核体系,导致医护人员医疗费用节约意识匮乏,进一步放任了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三、美国医疗卫生费用控制措施

1、管理式医疗控制医疗保险费用

为了防止由于第三方支付而造成的医疗市场供需双方低效浪费,美国采取了管理式医疗模式。以HMO(健康维护组织)为代表,并不以偿付金的形式提供医疗保障,而是凭借自己拥有的医院和医生直接向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改变了原有的第三方支付医疗费用的状况。这样,医疗保险筹资者和提供者合二为一,将医疗保险系统中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患者的三方关系变为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患者的双边关系。管理式医疗组织通过创造激励因素鼓励医疗机构更好地控制医疗资源的利用,用费用自担的形式避免了医疗服务中的道德风险,并且对医疗服务进行直接监管,有效挤出了医疗服务市场的水分。

2、供需双方费用控制措施

对供方的费用控制措施主要体现在支付方式的创新上。为了实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价格的有效控制,美国根据不同疾病确定不同住院和治疗费用。每一种支付方式都需要进行繁琐的分类和科学精算,在落实上具有较高难度,但它们针对不同的医疗保障模式,能够满足多样化医疗保障机构的需要。

美国的需方费用控制措施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首先,采用起保点和分担费用的方式,使医患双方有节约费用的刺激;其次,规定投保者投保的最高保险额,实行超出保额部分投保人自理。

3、完善医疗卫生领域的政策法规

首先,实行医疗价格透明化,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医疗服务领域价格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公布,相同的治疗环境和服务项目享受相同的价格;其次,反垄断管制机构对医疗体系中所有参与者进行严格监督保证医疗服务市场的高效竞争;再次,美国集中力量处理由于医疗失误引起的法律诉讼费用以及相关防御性支出。

四、美国医疗卫生费用控制对中国的启示

1、改革支付制度

首先,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单一的按服务项目收费的支付方式,极易鼓励医疗人员和患者过度消耗医疗资源。科学的复合式付费方式是以“就诊人头”为核心,以“总额预算”为基础,融合“项目付费”、“定额付费”、“病种付费”和“人头付费”等方式,使得医保基金的支付始终跟着病人走,引导医院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实现多方共赢。因此,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病情轻重缓急、治疗方法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支付方式,保证提高治疗效率,节省治疗成本。其次,将“预付制”与“后付制”相结合。根据我国目前医院功能错位,布局不合理的现实状况,适于采用总额预付制的支付方式。总额预付制式计划性较强的支付方式,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相适应,也与医疗机构的国有性质和医疗卫生工作集中管理的现实状况相匹配。这种支付方式相较于其它方式而言对医疗服务的效果影响较小,有利于从宏观上控制医疗卫生费用规模,而且具有弹性,从微观上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影响较小,能够和后付制的一些支付方式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2、审慎引入市场机制

美国实行的医疗服务市场化在本质上是与其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思想以及渐进性的政治风格相适应的。而我国作为一个政府强势的、以公共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市场和竞争机制不甚成熟的情况下,并不适用于在医疗卫生领域进行大幅度私有化改革,但是,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审慎地引入竞争机制,确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效率的提升。但是,非营利性医院仍将是而且长期是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主体,政府也仍然是非营利医院的产权所有者,因此,在引入市场机制时必须循序渐进,同时完善配套措施,切实防范转制过程中带来的风险。

3、改善政府缺位状况,切实强化政府作用

(1)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政府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投入能够有效控制医疗卫生总费用的增长。加大医疗机构的补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乱收费、盲目增加设备和收取药品回扣等违规行为;加大对医生的工资补偿则能够抑制其诱导消费、乱搞创收的行为。同时,在医疗卫生投入过程中重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将人、财、物向社区和农村转移,能够增加贫困人口的医疗服务可及性,改善公立医院“看病难”状况,促使公立医院降低收费标准。

(2)施行医药分离。政府应当出台措施,改变当下医疗机构、医生、药品生产企业和化验检查人员利益粘连的现状,集中进行医药分业改革,将医院的医疗服务经营权和药品销售经营权分开,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收费,将药品加成从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收入中剔除,逐步使医药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引导双方在各自领域竞争,减少药价虚高对医疗卫生费用的影响。

(3)完善医疗卫生领域法律法规。医疗服务市场由于其复杂性和利益主体多元性,尤其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进行监管。随着医疗机构产权改革的深入和医疗服务市场引入竞争,完善公正的法律法规已被提上日程。首先要医药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医院内部长远规划、高效管理和人员考核,切实约束医生行为。其次,完善医药卫生法律体系,使医疗卫生事业各个领域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最后,广泛扎实开展医药卫生法制宣传教育,使得广大公众知法、守法、用法,减少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

[2]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4)[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葛锦晶:医疗费用控制: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D].浙江工商大学,2010.

[4] 张奇林、杨红燕: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以美国为借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 宋元、贲慧:国外医疗服务补偿方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资源,2011(4).

篇3

关键词社区医疗服务满意度质量改进

就诊者参与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卫生计划和管理者的重视,收集就诊者对服务质量的经历信息,用以评估卫生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而提出切实的质量改进措施,以完善和发展以人为本、以就诊者为中心的社区医疗服务。

资料与方法

2010年5月16日~5月22日选择北京市某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及下属服务站就诊的就诊者。

方法:调查采用《患者参与社区医疗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该满意度调查工具采用5级评分的Likert刻度(从最满意到最不满意),测量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的可及性和有效性2个维度。服务可及性包括物理、技术、心理、经济和组织可及性5个方面;服务有效性包括技术和服务有效性2个方面,共42项服务阶段经历问题。将就诊者的回答为“好”、“非常好”、“好极了”的视为满意。该问卷为自填式,就诊者知情同意,在就诊完成后专人回收问卷。到调查结束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份,回收率91.6%。

诊的方便程度、工作时间以外就诊的方便程度等)满意度均未超过70%。这些不是硬件问题,存在可提升的空间。

就诊者对投诉管理的满意度较低,一方面可能是大部分就诊者在不发生医患冲突的情况下不会接触到“投诉系统”。另一方面,可能是投诉系统的可及性较差,设置不到位。引导和解决好就诊者投诉在缓和医患冲突,营造和谐的就医环境方面作用巨大,应加强重视。

经济可及性问题的满意度很低,和我国“看病贵”的医疗大环境有关系。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医保实时结算的开展,就诊者需要自己支付的医疗费用将会减少,可能会缓解就诊者看病的经济压力。建议:1拓宽社区医疗服务渠道:目前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没有体现出社区服务模式的优势。工作时间以外就诊、上门服务等服务的满意度较低。可以通过全科医生全天门诊、全科医生健康通热线、全科医生巡诊服务等形式满足就诊者需求。2增强投诉管理意识:投诉管理在提高就诊者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在完善投诉管理方面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可以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增强服务和投诉管理意识,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同时,通过建立投诉管理责任制度,完善投诉管理部门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就诊者权利。3加强社区医生技能培训:医生的技术水平是卫生服务的核心价值。本次调查中,就诊者对医生能力的满意度不高。通过加强医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医生诊疗能力;还可以通过与三级医院的合作交流,依托专家进社区工作的开展,凭借专家带教,提高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任依,张拓红.北京市某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患者的经历监测调查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764-1767.

2晁华林琳,张献文,梁春琦.根据患者需求改进门诊服务.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7):467-468.

3Shane Thomas,杨辉,Colette Browning,等.从病人观点看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学服务质量.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760-1764.

4李志新,张拓红,刘丽,等.医疗服务体验和满意度监测结果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启示.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769-1771.

5杨辉,刘峰,张拓红.患者满意度调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437-439.

统计学处理:用Epidata3.0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回答“好”、“非常好”、“好极了”的调查对象比例合计计算满意度。

结果

社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物理环境可及性就诊者对给儿童提供的娱乐设施、给老年人提供的设施、整体设施满意度,分别为34.6%、49.6%和50.2%。清洁程度得到肯定,满意度达到71.1%。

技术可及性:“医生给小孩看病的能力”的满意度最低54.5%。“医生对您病史的熟悉程度”满意度最高76.8%,见表1。

服务可及性:57%的就诊者认为工作时间以外看病方便,60%左右的就诊者认为预约服务和预约时间方便,对候诊时间的满意度较低为64.2%。如果将服务可及性分为“就诊前”和“就诊中”两个部分,就诊者对就诊过程中的服务可及性满意度较高,见表2。

经济可及性:调查对象对经济可接受性的满意度较低。“医生开药的总价钱”、“医生开检查化验的总价钱”满意度分别为60.3%,62.9%。可见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药和检查化验的价钱高。

投诉管理满意度:调查对象对投诉管理的满意度较低。“工作人员告知投诉途径、工作人员鼓励您提建议/意见、得到满意的投诉结果”几个问题的满意度,分别为67.4%、68.0%和71.3%。

社区医疗服务的有效性:有80.3%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生给他开的药有效。此满意度高于调查对象对服务技术方面的满意度。

讨论

篇4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财务绩效评价;优化策略

一、绩效考核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我国乡镇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开始建立,经过三次重要的转型,最终确立其公益性与民生性的服务根本。因为乡镇卫生院属于基层的医疗服务组织,其经营性质与功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服务群体医疗常识与维权意识较低,导致部分乡镇卫生院服务态度恶劣,医疗服务水平被人为降低,严重违背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基层医疗组织的设置初衷。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将医疗服务人员的薪资与其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相关联,贯彻付出回报机制,以服务质量与医疗服务人员薪资挂钩的方式创建激励制度,塑造服务氛围,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医疗服务人员参与提升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二、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因为乡镇卫生院的行业特性,所以其实施绩效考核的意义在于合理配置医疗服务资源、保障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之服务于人民群众,提升我国的基础医疗质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乡镇卫生院在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绩效考核定位出现偏差

现在乡镇卫生院的绩效核算体系虽然初步建立,但是极不健全,特别是在公益性与社会效益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绩效核算体系的雏形是借鉴企业制的绩效考核制度,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社会性与经济性差异,使部分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服务受绩效考核制度影响,更倾向于盈利性,过度趋利必然会影响到内部医疗服务人员对于医疗服务的正确认识,造成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的立院之本受到社会公众的怀疑,使得我国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和系统的整体评价偏低。

2.考核方式单一

绩效考核的推行是为了提升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保障我国人民群众享受医疗服务的基本权利,并在此基础上保障医疗服务组织内部财务正常运转。但是我国乡镇卫生院在实施绩效考核时采用的衡量指标往往过于单一,造成绩效考核制度下的乡镇卫生院经营活动与预期出现偏差。卫生院在绩效考核中较为普遍的是关注医疗服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所耗费的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差额,以及医疗服务人员一段时间内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忽视了受服务患者的医疗反馈与投诉,造成卫生院与患者关系恶化。另一方面,很多卫生院采用的是部门绩效考核方式,同一部门无论工作质量与效率高低,按部门统一绩效奖惩分配,造成小范围内的公允失衡,日积月累必成为多劳者与能者消极怠工的理由。

3.绩效考核难以落实

绩效考核是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辅助制度之一,其根本意义在于利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来服务人民群众,保障我国人民享受基础医疗服务的权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却发现,很多乡镇卫生院对于绩效考核建设仅仅停留在制度建设上,并无实践。理由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乡镇卫生院内部人员关系密切,通过绩效考核调整薪资难以执行;二是人员储备不足,相关考核能力达不到绩效考核需要。导致绩效考核只能停留在制度化建设中,丧失实际意义与价值。

三、乡镇卫生院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措施

1.塑造绩效考核氛围

乡镇卫生院想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必须要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和内部文化氛围的建设来保障,而制度化的建设多属于上层建筑,卫生院本级难以干预核心内容,所以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首要问题就是塑造一个正能量的绩效考核氛围。而塑造内部氛围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将其切实与内部员工的利益相结合,并对已经建立的制度进行绝对有公允性的执行,处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相关的医疗服务人员也会积极学习绩效考核制度,并详细了解自己对其自身岗位的影响,以点扩面,必然能够短时间内在乡镇卫生院塑造出一个初具规模的绩效考核氛围。

2.落实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指标

制度化建设的实际价值在于对其的执行,所以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化的建设中,要与财务制度与医院日常经营相结合,对待员工的工作考核可以作为一项核心工作,因为其涉及到的是卫生院整体的服务意志。在内部员工职称晋升、技术进步等方面要与其利益进行密切,并且无时差的联系到一起。不仅如此,还要将绩效考核机制与卫生院医疗服务的享受者满意度相联系,不能仅关注提供的医疗服务数量与效率,还要关注到卫生院医疗服务的质量,践行我国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本质要求。

3.增强竞争,引进新人才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医疗服务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正在稳定地流入社会,乡镇卫生院要想贯彻绩效考核机制,必须要保障卫生院的人才流入,增强内部竞争。在竞争的环境中才能有效的推动医疗服务人员的进步,也就能顺利的提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另外引进新人才也是对我国乡镇卫生院输入新血液,新人才受高等教育拥有新思想,更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使用需求,并且其思想能够适应绩效考核这种竞争观念,以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推进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建设才是绩效考核机制的根本目的。

4.考虑医疗服务人员需求

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每一位医疗服务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处于基层,每一个医疗服务人员都是一个岗位的支柱,而绩效考核制度虽然是利用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来提升卫生院服务质量的,但是却不可以以医疗服务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代价,也就是说乡镇卫生院在进行绩效考核制度化具体建设中,要满足医疗服务人员的生活与发展需求,防范技术人才的流失导致的区域性医疗服务缺失。

参考文献:

篇5

1.1公立医院实施总额预付制的有利因素

1.1.1促使公立医院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医院在项目付费和单元付费的机制下,受到整体医疗行业的垄断性的影响,患者的消费并不具备主动性,是一种迫于无奈下的被动消费增加,而作为医疗卫生部门,从主观上的获取医疗保险基金也引发过度的医疗消费行为,无形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而实施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医院为规避基金风险等问题,参保患者可以接受较为合理的医疗服务,从患者的利益角度来讲是有利于患者,这也使得医院成功的抢占医疗保险市场,为医疗服务的优质优价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也极大的提升公立医院的内涵建设,在公立医院内部不断调整配置项目和服务项目后,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也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医疗保险预付制为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为医院带来源源不断的市场效益。

1.1.2促使公立医院降低医疗管理和服务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受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医院的运营成本和医疗服务成本也极大的提高,巨大的医疗管理和服务成本管理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因素,在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下,医院在合理的总额、定额资金一定的基础上,医院为获得最大盈利必然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提出趋向合理的内部管理以及各项考核指标,控制浪费的情况发生,并通过技术调整升级来降低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成本。另一方面,在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实施后,相比传统的项目付费、单元付费等支付方式,医院对费用的结算和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方面都比从前有更为简单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也直接减少相关管理人员和开支,极大降低医院的整体管理成本,为国家节省开支。

1.1.3促进公立医院积极参与医疗保险管理,增强控费的主动性

从公立医院的根据单元付费模式、项目付费模式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哪种具体的付费结算方式都会引起医院通过控制医疗项目、重复医疗项目来降低入院标准,小病大治来获得医院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患者医疗费用的增长。在实施医疗保险预付制后,总额定量,超额费用将会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公立医院的整体费用管理意识也进一步提升,为规避所要承担的风险,合理控制医院经营成本以及服务成本,从被动节约走向主动控制经费的态度上,提高医院整体资源的利用率,也为医院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受到总额预付制的影响,医疗保险机构将医疗费用使用的控制权力全权交付给医疗服务方,即医院,而医疗保险机构的工作重点则落到医疗经费的预算、医疗经费的审核、医疗经费的执行等方面,极大地降低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成本,也使得其监管作用更加凸显。

1.1.4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目前全国许多卫生资源分配不均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①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②人们对医疗消费观念上也存在着许多的偏见。③医疗保险政策在安排上和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上差别不明显,也未能正确引导患者的医疗消费行为。在实施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后,其中的额度会充分考虑各级别医疗单位的等级、服务患者的人口特征、患者特点、就诊时间、就诊次数与平均就诊治疗费用等方面;并且,政策上提供的转诊制度、家属床位管理措施在付费的标准上应向上调整比例,正确的引导患者和家属小病去小医院,大病去大医院的医疗消费观念。如此,各大中小医疗机构能够获得更充足的医疗保险总额,并通过医院环境、医疗技术更新、服务质量的提高,吸引更多的民众参加医疗保险事业,从而从现实的要求上促进医疗卫生系统公共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1.2公立医院实施总额预付制的不利因素

1.2.1影响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在总额预付制实施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随即规定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年度预算总额费用的管理制度,即在医疗机构用完全年预算的总额费用后,其收治患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将由患者就医医院承担,部分医务工作者认为如此救治患者等同于无偿为医疗保险患者进行医疗服务,随着参保人员的增加,公立医院收治的医疗保险患者越多,医院亏损的越严重,极大的挫伤许多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受到医疗保险总额资金限制的影响,许多患者要求得到更好的治疗也极大地增加了医生的救治难度,医生一方面考虑医院的医疗保险总额限制,也要顾及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因而引发许多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矛盾,也极大的降低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作为医疗服务机构,解除患者的病痛是理所应当,而患者上门就诊,医院本无权拒收患者,部分医院的不良做法也极大地激化了医患矛盾,同时,为当地医疗保险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和执行带来不利影响。

1.2.2影响医疗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

在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下,预算方法必然引起市场作用的减少,在没有市场主动作用的刺激下,医疗机构不自觉会放慢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在医生的服务行为方面,为减少定额超支行为,将极大影响医疗提供方的主动服务性,在发展业务的主动性方面也会极大降低。因医疗保险总额的限制性,许多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开始慢慢降低,服务态度也开始变差,当然这也与医疗机构自身行为及患者的无理投诉有关。但作为医疗机构,要努力提高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减少排队就医、入院的情况,避免拒收患者等现象发生。

1.2.3影响公立医院的资金运营

受到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不完善的影响,许多公立医院及私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服务不到位,在大部分的公立医院,由国家和政府补偿还不能达到四成,而许多企业医院在改制调整成为事业单位后,也没有得到政府的补偿资金,所有的医院经费开支目前只能根据医院的自身发展情况来维持长久的运营与发展,医院在没有资金的支持下,未来的发展也将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在医疗保险总额制度实施中要求,限定医院每个年度医疗保险支付费用的支出上限,一旦经费预算超支并缺乏依据,并不再根据医院的历史医疗保险数据进行衡量,单单衡量医疗保险基金的结余情况,也为许多公立医院的实际运营造成不良影响,受到严重资金不足的影响,许多医院也有面临倒闭的风险。医院每年收治大量医疗保险患者超出预算的比例不在少数,而该项医疗保险资金未能得到及时补偿,这部分尚未补偿的资金对医院来讲是很大的损失,是医院独自不能承担的。同时,预算经费的不足,也极大地降低对患者的治疗水平,因经费不足,不能选择较为恰当的治疗手段,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的情况是存在的。

1.2.4增加医、保、患三方矛盾

1.2.4.1医院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之间的矛盾。医院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第一个矛盾点是医疗保险基金提供的是限额,而医疗服务提供的却不能因限额而被控制,是无限的服务范畴,医疗保险基金支持是根据上年度收缴情况来确定总额基数的,收支之间存在着一定比例。所以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多种保障方式来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转。作为医疗服务本身,具备主动与被动性的消费模式,受到医疗科技的不断提高,诊断技术也多种多样,新药物、新技术也被不断推广,医疗费用的增长成为必然。而在市场作用下的医院为生存和获利,为争取更多的医疗保险基金的支持,部分医院为患者提供过多的医疗服务项目,这样造成医疗费用的浪费,为此医疗保险机构作出政策和经费调整等措施,也极大激化双方矛盾。另一方面,参保患者就诊人数与医疗保险指标固定性不协调造成的矛盾,一般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的诊疗费用实施控制,分别在总额费用和人均医疗费用上,而控制标准的制度也是由医疗保险收缴情况以及参照以前的拨款情况来根据比例所调整的,对超标部分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分配。随着参保人员比例逐年增长,患者也开始自主选择医院,而其流动性与数量变化不定,也极大影响医疗保险报销政策对不同级别医院的制定。因此,许多医院也承受着门诊量与总额费用不能控制的压力。

1.2.4.2医院同患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大部分参保患者对医疗保险制度与政策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医院宣传和推广医疗保险解释不足致使医患矛盾产生。部分患者在对医疗保险制度与政策不详的情况下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不适当的要求,如医生不能准确解释往往会造成服务满意度的下降。其中,对许多患者自行承担的费用以及报销比例方面医务工作者若没能及时告知,也出现过大量拒绝付款的情况,导致矛盾升级。许多患者因参与基本的医疗保险,便会对医疗保险产生过高的报销期望值,这也是与患者同报销政策之间存在的矛盾,但会转嫁到医院方面,患者就医后,希望得到最好的医生、最先进的仪器进行检查,个人不希望付高额的医疗费用,而我国目前医疗保险体系所能提供的是基本医疗保障。因此,医院根据所能提供的总额进行服务会严格按照医疗保险程序进行操作,也会根据限定的支付标准进行操作和治疗[1]。

1.2.4.3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同患者之间的矛盾。医疗服务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服务,不同患者病种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许多病种伴有多种并发症,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展开具体的治疗,目前我国针对治疗的评价手段还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独有的体系,医疗机构在处方、治疗手段、检查等方面是否合理都很难判断,因此,对医疗保险费用审核及扣款的合理性也很难把握,正因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审核的局限性同患者病情复杂性引发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1.2.5制约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普及和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在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下,受到资金和条件的限制,许多医院对新技术的试验和使用机会减少,传统治疗方案在医疗保险范围内而新技术并不在,这样让许多患者失去使用新技术治疗的机会,又考虑到总额限定,许多医生也自动放弃新技术的学习和新型药物的使用,也极大降低部分医务工作者探索医学热情,对未来医学技术的推广和提升带来负面的效应,同时,对普及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方面也产生不利的因素[2]。

二、总额预付制下公立医院的应对策略

2.1转变观念,增强“保基本”的意识

基本医疗保障是医疗保险实施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投保者以及指定的医疗服务机构,都要严格按照基本医疗保障的制度去执行,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医疗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服务的实施过程,同样也需要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共同实现,为转变医务工作者对基本医疗保障的观念,医务工作人员必须要增加“保基本”的意识,充分理解和掌握医疗保险制度与政策,在医疗保险的服务宗旨下,给出合理用药、检查与治疗方案,不转嫁高额费用到患者身上,才能确保医疗保险政策与医疗服务的良好结合,促进医疗保险政策和医疗服务机构的良性发展。通过实践证实,医院与医疗保险的健康互动,会极大促进医院的发展,达到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同医疗服务机构的双赢。

2.2明确服务定位,调整服务格局

针对全体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者,从根本上树立服务意识,这也是管理者制定医疗服务方案、救治服务方案、提供诊疗内容的一切前提和出发点,而对服务意识能否落实到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内心,也直接对开展的医疗救治服务行为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医疗服务意识的提升需要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意识大转变、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的一致也需要管理者认真考虑医务工作者的根本利益,从服务医务工作者做起[3]。同时,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的态度与行为也是反应医疗体系队伍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患者医疗服务满意度要落实到实处,树立正确的服务救治意识、克服为难情况,以最好的服务质量去温暖患者的内心。当然,服务意识和态度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教育积累,也需要在良好的管理氛围和实践条件下形成。

2.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竞争力

2.3.1积极调整管理策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和工作效率

积极进行各层级管理部门的管理策略调整,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及工作效率为策略调整的前提,将效率及质量并抓,将服务质量作为医院的工作任务主线,带动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优质诊疗服务,立足现有医疗设备、管理者要借总额预付制度为契机,挖掘服务潜力,向管理策略要效率、挣效益[4]。

2.3.2推行全成本核算,严控医疗费用,降低医疗成本

自医疗保险制实施以来,投保者可以自由选择医院进行医疗救治,这样无形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性,作为医疗服务的主体,想在新的环境当中处于竞争优势,只有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同时,在医院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努力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市场运作的竞争力。医疗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的核算策略,开展不同科室的成本核算制度、根据医疗服务项目开展成本核算、按照病种展开核算等,借助现代化的网络和数据库,可以有效节省核算中的人力成本。根据核算成果大力发展医院优势专科或诊疗服务项目。目前全国范围实施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多是以混合支付的方式进行,其中,总额预付制也通常是同其他支付方式结合进行实施的。如同病种支付混合,根据病种支付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实施高新技术的治疗手段,并进行病种核算,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机构测算病种医疗费用的成本;在门诊根据人头付费,也可以进行就诊次数的成本核算,以便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能够使得医院、患者、保险管理机构三方获益,这样成为医院持续、协调发展的手段之一。

2.3.3加强医疗保险运行情况监控,及时有效地介入医疗保险环节管理

加强医疗保险运行监控,以确保总额预付制下的医疗服务质量以及医疗安全。受到总额预付制强制计划的影响,许多医疗机构在服务等诸多因素本身不确定的情况下,医疗保险总额要有计划性地完成,要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不可因医疗保险费用约束而限制甚至影响医疗行为及医疗服务质量,一切以患者的安全和健康为出发点。在常规管理下,努力推行临床路径,保障患者利益,避免总额预付制度下临床医生的不良诊疗行为,如强制转嫁医疗服务费用、对患者进行转诊甚至拒诊等现象;加强临床药品的管理,在合理、规范的前提下用药,严禁追逐利益行为下的各种诊疗、开药。针对必要的诊断、检查不可因医疗保险费用限制而降低服务标准,以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医疗保险监管部门做到定期维护医疗保险执行力度,在医疗保险环节管理上落到实处。也可以增设独立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组织,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医院、患者的责、权、利进行划分,由监管机构对整个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进行规范、指导及监督,监管机构可以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同医院间的协议内容进行调整,对双方行为进行约束。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正确的使用,确保各级医院能够在公平、公正的平台上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加强合作,保证患者的利益。

2.3.4建立医疗保险管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医护人员主动控费的积极性

实施管理激励的意义是用于规范公立医院的管理流程,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以及发展医院的文化,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WilliamJames的发现,一般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而与普通未受到激励的员工发挥的20%~30%的能力相比,远远超过3~4倍,因此,激励管理也是医院发展专业化平台、精细化平台的内生需求。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也应当在不同医疗机构中引入适当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市场调节作用来改善供需的不平衡性,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以及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凭借良好的口碑赢取市场资源和利润。良好的竞争也可以降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运营成本,对矛盾三方都是一个有力的调节方式。在总额预付制实施后,面临新型制度,探索构建有力的激励约束方法,一方面可以控制医疗保险总额的不过度消耗,也能保证医院和员工的自身利益,在保证医疗安全、质量的同时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升医院整体凝聚力和士气。

2.4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再教育工作

在全系统内,对医护工作者做好两个方面的培训与教育工作。第一,做好对医疗保险政策的教育及学习,医务工作人员因对医疗保险内容及政策的不熟悉引发的医患关系矛盾冲突屡见不鲜。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在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对医疗保险政策知识的理解,能够准确的帮助患者就医疗保险问题进行解答,提升患者及家属在问诊、咨询环节中的满意程度,也为医务工作者自身形象的树立打好基础。第二,作为医院的管理层,要定期对广大医护工作者进行进行和培训,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选派基层工作人员到高一级别医疗服务机构学习,选派医护精英到基础医疗服务机构锻炼,都是极大提高医疗队伍整体服务能力的较好的学习机会。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是医护工作者自身提高的一个重要机会,也是提升医院整体实力不可缺少的过程。

2.5加强医疗保险政策宣传,协调好医、保、患关系

在医疗保险的政策方面,要加强宣传与推广,在社会形成较为良好的医患关系沟通渠道,最大程度的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也是保证医疗保险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减少医闹的主要方法。在医院中患者经常注意的位置,公示最新的医疗保险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就医问诊流程、医疗保险咨询电话、投资流程、联系方式、医疗保险机构网站、地址等,让每一位就诊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医疗保险相关知识,让患者在就医各个环节中满意,也为医院减少过度的医疗需求、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消耗、树立医院正面形象、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服务。

2.6积极推行患者转院、转诊工作,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篇6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个体健康问题。人们不仅开始重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而且对于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从医学目的着手,重点探寻就诊患者的需求,在调查分析患者需求和征询医学专家意见基础上,对构建人性化医疗服务模式做进一步研究,旨在为临床实施优质医疗服务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依据,以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1 实施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必要性

1.1 人性化医疗服务是现代医学目的的必然要求: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人的本质属性应是医学实践的核心和出发点。而医疗实践中的人文精神,比如正义、伦理、人道、自律、情感、责任等,正在被人们加以强化。在20世纪70年代,Engel首先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医学目的渐由减轻或解除患者病痛转向人群健康和为人们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提供健康服务。人不仅是一个生物体,更重要的是一个具有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特征的综合体,患者到医院就诊,除了需要解除生理上的病痛之外,更需要人文关怀。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真正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将成为21世纪医院创新经营的关键。

1.2 人性化医疗服务可以给公众带来情感和利益的满足:据调查,就医人群中最基本的需要是保障生命安全和满足生理功能,也就是生存与安全的需要。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以优质的医疗技术和高效的服务质量,保证了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患者的生命价值。其次,患者还有就医舒适和便捷的需要。追求舒适的生活是人类的共性,人的感官接受来自人体和外界的各种信息,传递给大脑产生各种感觉体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从满足就医者的感官需要出发,优化各种就医程序,为其提供舒适的就医体验。再次,患者尚有情感和权益的需要。情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人需要有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亲情感,更应有被尊重、掌握疾病知识、选择治疗方案等权利。尊重就医者的权益,关注其情感需要,充分动员其在就医过程中战胜疾病的主观意志,对于医疗救治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立足于探索研究患者的需要,创新服务方式,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医疗技术服务,还应在医疗技术服务过程中切实改变“只见病不见人”的单纯技术服务理念,使患者在服务过程中感受到“尊重、舒适、方便”的人文关怀。

1.3 人性化医疗服务可以是公众从内心接受并乐意购买的一种“产品”: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产品”。目前,在继传统的医疗技术产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之后,人性化医疗服务“制造和购买热”方兴未艾。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包括保健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人们已不满足于低层次的生理性需求,而向高层次需求发展,人们的健康保健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但要求治疗疾病,还需要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不仅满足于不生病,而且期望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性上都处于完好状态,这些已成为当前医疗服务发展和公众“购买”医疗服务的趋势。公众的消费意识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本身,而且包括了所能获得的医疗人文服务和利益,形势发展的趋向要求医疗行为中更注重服务的成分。如果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大致相同,但随同医院提供的人性化医疗服务有所不同,在满足公众需要的程度上有较大差别,因而消费的倾向也会不一样,也就是说,在此前提下,医疗服务水平可以主导公众的消费倾向。

1.4 人性化医疗服务可以是诸多竞争手段中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医疗服务业的开放,外商、民营企业争相投资医院。众多合资医院、私营医院,以特有的人文关怀、合理的资金运作以及高品质的服务,争取广大患者的信赖,使得医疗机构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同时,从2001年开始,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患者在医院的上有了更大的自,越发加重了医疗行业间的竞争。医疗机构若要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则必须以优质服务取胜。因为,只有建立独具医院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只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才是丢不掉、抢不去的医院核心竞争能力;只有优质的、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才是吸引就医人群、扩大医院影响、提高就医忠诚度,为医院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根本途径。

2 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医疗服务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与完善,在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维护健康、保障先进生产力、推进历史进程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是一种普遍性的规范。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内容必须符合现代医学服务目的,符合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医学科学的要求,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建设,也是医院服务与社会服务接轨的必然趋势。

2.2 针对性原则:人性化医疗服务应该注重就医人员人性需要的研究,针对目前医院服务被动化、程式化、一般化的现状,寻找医疗服务中出现问题的真正根源,从自身实际出发来满足广大就医人员和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创造性地主动开展医疗服务工作,从而建立系统的、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文医学服务模式。

2.3 尊重性原则:医院的顾客是患者,“患者满意”应是对医院的最高评价,也是医院提高医疗人文服务质量的准则和标志。在人性化医疗服务中,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表现出对病员的尊重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赢得患者的好感和友谊,是医院与病员建立起良好关系的剂。所以,尊重性原则是人性化医疗服务重要的原则,要求医务工作者树立病员至上的观念、视病犹亲的观念和以诚感人的观念。

2.4 可行性原则: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实施,应该在党和政府宏观卫生的指导下进行,立足于我国医疗卫生的实际及其发展趋势,接受卫生管理部门的统筹指导;人性化应是易于操作和开展的,不应背离医疗服务的发展规律,更不应脱离目前医疗服务工作的现实。

3 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内涵

3.1 医疗保障:患者就医的最终目的是诊治疾病、解除痛苦,而医疗技术是满足就医根本需求的关键。医疗技术包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所有和方法、经验、及技能技巧,是医院人性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实施人性化医疗服务,首先,要急患者所急,为患者提供及时、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因此,健全的绿色急救通道、完备的设施以及训练有素、技术娴熟的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第二,技术应不断地,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力求减轻患者痛苦,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命价值。如在实行乳癌切除术的同时,考虑再造手术;实行肠癌根治术的同时,尽量考虑保留患者功能需要;大力发展无痛技术、微创技术和器官移植技术等。个性化的医疗技术是满足不同就医者生存需要的重要措施。医疗技术服务本身,就是具有较高定制性的服务。医务人员要根据就医者的疾病特点、经济状况及自身需求等,帮助其选择最经济适宜、疗效最好的检查治疗方法。应坚持诊疗方案最优化、检查化验合理化、因人而宜个性化的原则。

3.2 舒适保证:温馨的环境可以有效刺激患者,并带来舒适的体验。医院内清新的色调、绿色的植物、明显的标识,可以带来视觉的;安静的就诊环境或配以低缓的音乐,可以舒缓人的烦躁心理;就诊区域整洁卫生、温度湿度适宜,给人以安定的感觉。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需要注重每一个细微之处所带给人的感觉体验,认真调查研究患者的需要,给就诊者带来全新的舒适体验,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例如,国内多家医院除了重视医院外观环境,还根据病区特点重新设计了医务人员的着装,从细节入手,真正让患者体会到家的温馨感受。

便捷的就医流程、方便的设施,也时刻影响着就诊者的舒适。来医院就诊的人群本身就有或轻或重的身体不适,而繁复的流程和设施会加重其不适感。目前,多家医院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各种流程,建立人通道,增设扶手,在建筑设施方面充分考虑到人性的需要;同时,建有现代化的医疗信息系统,如电子叫号、电脑和手机预约挂号、网络医疗咨询、远程会诊系统等,既节约了时间、方便了患者,又增强了其舒适感。

3.3 权益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无价的,每个人无论其地位、种族、经济能力、如何,具有平等的医疗权利,都具有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等。因此,要维护生命和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建立平等合作的医患关系,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一种积极参与、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医疗过程。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以及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要求医务人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自身情况,为其选择最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院后随访,提供延伸医疗服务,降低就医成本,维护患者利益,提升服务价值。

篇7

【关键词】药品零差率;门诊药房;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对医疗卫生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关部门也提出了对于门诊药(药)房的改革,主要是通过促进药品“零差率”销售、支付方式改革等来进行。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对药品零差率后门诊药房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解决对策,以下为具体内容。

1实施药品“零差率”后需要面临的问题

1.1实施药品“零差率”会增加地方财政的负担

进行药品“零差率”的前提就是要将门诊药房的各项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进行调整,还包括相关医保、合作医疗政策也要进行调整。这种现象会导致当地的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对相关医院门诊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还要保持相关投入工作不能过于短暂,而是要长期的、不断的[2],需要相关部门提高重视,举例说明。

1.2医疗设施设备、材料、药品等费用快速增长

(将)得不到控制药品“零差率”的实施,将会减少医院的收入,要弥补此空挡,必将提升其他方面的价格,加之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相关的物价也在不断上升,在医疗方面也不例外。特别是医疗耗材、仪器、设备、药品等方面的价格,正在逐年提高,除此之外,与医院门诊药房建设紧密相连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这就决定了当前我国医疗服务的成本较高。

1.3门诊药房面临被托管

药品“零差率”的实施,预示着医院不会再从药品上获利,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在医院利润获取的额度减少后,会大大减少工作人员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对药房发展的关注度也会减少,最终导致门诊药房被其他企业托管。

2解决药品“零差率”问题的措施

2.1制定(药师)医疗技术服务价格

加强对医院门诊药房的改革,不断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度,不断扩大财政补助的范围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监督。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还要保障其科学合理性,其次,要对医疗(药师)技术劳务价格进行合理的制定调整,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技术价值、知识价值与风险价值得以最大程度上的实现。针对具有高度复杂、密集知识型特点的医疗服务,高度复杂的医疗服务价格并没有随着同期的社会简单重复劳动的价格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其在社会中的状态仍然很落后,这就违背了市场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2.2(拓展)医院运营服务(模式),尽快(摆脱)对药品利润的依赖

相关医院门诊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不要把盈利的方式只放在药品和耗材上,每一个医院都有着自身发展所遇到的不同的问题,因此要根据相关发展状况,不断拓展医疗服务范围,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转变服务态度和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医院的收入。同时完善相关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不仅仅要对医疗服务质量方面进行监管,还要将医院原有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创新,重新分配,以此来保证相关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以此来激励工作人员努力工作,提高工作热情,从而提高效率,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严格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

随着医疗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其中也会在补偿机制方面出现一些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首先,目前财政部门所给予的医疗补偿没有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投入;其次,医疗服务收费较低,甚至低于成本价格;最后,技术性的服务没有从价值方面体现出来。针对以上四种问题,相关医院门诊要及时的做出解决的对策,并且加强管理,在减少医院运营的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

3结语

现如今,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药品“零差率”也是其重要进行重点开展的措施之一。通过实行药品“零差率”,可以不断提高财政对医院对门诊药房的改革,从而促进门诊药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影,文争为,罗云.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J].中国医院.2018(03).

[2]胡善联.国内外药品价格和费用控制政策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房.2013(44).

篇8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效益;途径

一、引言

“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立医院的最终财务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让病人享受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同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即当医学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发生冲突时,公立医院要坚持医学人道主义第一的原则。

为更好地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目的,加强财务管理就成了公立医院财务工作的核心。由于政府对卫生资源的成本投入较少,医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要对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承担责任,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又不得不面临自负盈亏并实现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佳保障。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医院应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坚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服务模式。

二、途径

(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真实反映财务状况

医院预算是各科室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协调工具、控制标准、考核依据,对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编制预算的起点必须有各科室各部门的参与,否则会造成预算的随意性很大以致形同虚设、无法执行,降低了医院资金的运营效率。编制预算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根据单位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事业发展计划,科学合理地编制年度预算,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

医院预算是控制日常业务、经济活动的依据。在规范的流程控制下,医院要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并将预算逐级分解落实到科室以及责任人。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比分析,发现偏差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及时调整,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

全面科学的实行预算管理,利用预算对医院各科室和各部门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分析、调整以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单位的经营活动,促进医院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落实,进而防范和监控医院财务风险,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医院的运行效益,完成既定的目标。

(二)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成本

由于医院承担着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影响着政府在公众中的社会公益形象,因此加强医院财务收支管理是保证公立医院履行社会公益职能和创造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1.对医院收入的管理

强化刚性的收入预算管理,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医院预算要在强调综合绩效的前提下确定各部门的医疗收入预算,对一般临床科室要鼓励通过提高服务和技术质量扩大病源,提高收入;对特色科室要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吸引病人,提高收入水平。同时逐渐降低药品、检查收入预算的比重,并明确降低的幅度标准,将其纳入综合绩效考核.。

加强对医院收入的控制,实现收入的全过程控制。对于大型设备检查和特殊用药,要求科室必须严格把控,并征得病人或家属同意,避免滥检查、滥用药。

寻找扩大业务收入的合理途径,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医院要增加业务收入,充分挖掘医院内部潜力,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条件,扩大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对医院支出的管理

实行支出预算管理,保证费用总量监控。支出预算的编制应本着既要保证医疗业务正常运行,又要合理节约的精神,合理确定资金比例。

加强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医院。合理控制人力成本,减少冗员成本支出,并制定相应综合绩效指标考核。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建立优质、高效、低耗的后勤管理系统。

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医院应制定资金收支审批制度,并严格按审批程序办理审批手续。资金的使用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讲究经济效益。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医院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堵塞管理漏洞,消除隐患,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健全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医院实现经营目标,降低医疗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减少医院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预防经济犯罪,规范会计行为,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到医院内部的各个部门,贯穿于各项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依据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而制定的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的机制是依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施行财务管理而采用一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预算、收入、支出、货币资金、药品及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债权债务、财务电子信息化等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检查。

财务部门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和实施部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涵盖了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因此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加强制约和监督,并辅以信息技术为根本推动力的网络经济提升内部会计控制的技术手段,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经济管理,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实施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篇9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局长葛敏在本次活动中表示:“当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改革,已成为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将通过与IBM公司的合作,大力推进长宁区市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利用IBM公司的数据分析技术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从而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智慧医疗体系,助力实现智慧城市的美丽愿景。”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全球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带头人Mohammad Naraghi介绍说:“IBM多年来一直注重与各国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在医疗IT解决方案上有着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在中国,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希望能利用IBM在医疗行业的成功经验帮助中国的医疗行业实现智慧转型。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智慧医疗中数据分析技术的逐步深入应用,IBM将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帮助实现更多像上海市长宁区一样成功的智慧转型案例。”

三大优势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国家信息中心和卫生部共同研究规划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一个智慧的医疗系统。IBM充分运用自身在医疗行业的深厚经验,深入了解中国医疗现状,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而数据分析作为实现“智慧医疗”的重要手段,将帮助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服务质量欠佳、医疗体系效率较低这三大问题。

IBM在本次活动上详细介绍了智慧数据分析在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方面的三大优势:

第一,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更加互联互通。数据分析以建设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技术基础: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患者病历的信息共享,保证患者不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较好的医疗条件。并且,通过健康信息整合平台的建立,使得医疗信息和资源在不同医疗服务机构间可以共享,实现了跨医疗机构的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从而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工作效率,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民就诊模式,大幅提升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第二,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资源更加普及。为了解决优秀医疗资源匮乏、百姓看病难的症结,医疗从业者在数据分析的帮助下,得以参考大量科技信息与以往诊疗手段,支撑诊断与后续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通过农村和地方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链接,使医疗从业者能够实时得到专家建议和培训,突破患者对城市与乡镇、社区与大医院之间的距离限制,为所有人提供更高质量和惠民的医疗服务。

第三,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可以“治未病”。IBM智慧医疗通过对于数据的感知、处理和分析,将可以实时发现重大疾病即将发生的征兆,并实时提醒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实施快速和有效的响应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机构服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对于患者本身,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医疗系统发现慢性疾病的发生,以及其他病症的变化,及时提醒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有效预防病情恶化或者病变发生。

IBM中国研究院信息管理与医疗卫生总监兼首席科学家潘越介绍说:“IBM研究院针对医疗数据的分析技术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其中比较有效性分析、基于病患相似度的分析,以及基于临床指南和临床实践模式的决策支持等技术已经接近实用的程度。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攻坚期,这些分析技术对于帮助公立医院积极应对支付方式的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携手长宁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医疗机构携手,共同致力于利用更先进的创新技术,节省更多的成本,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可及的医疗服务,与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合作的项目就是成功案例之一。2011年10月,上海长宁区卫生局携手IBM,着手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希望通过建立健康云平台,记录、整合和共享市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诊疗和健康档案的信息,并充分发挥IBM智能数据分析的优势,利用健康档案数据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推进长宁区医疗服务的智慧转型。

经过六个月的充分沟通和积极探讨,IBM与长宁区卫生局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慢性病管理防治工作的理念上达成一致,研发出面向个体化健康管理的协作医疗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在慢性病管理模式新趋向的前提下,以大众化病种——糖尿病为重点研究方向,为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医生及专科医生提供了多方参与团队式服务的健康计划管理平台,并实现了如下功能:提供包括健康计划的创建、浏览、执行、管理等功能的一站式慢性病管理平台;提供患者友好界面,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利用IT技术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监控;运用对医生实践模式的分析,为医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活动现场对该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演示。

篇10

关键词:深水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public hospitals at the county level into "deep water area", the basic goal of the reform is profit-driven inhibition of public hospitals, public welfare for the public hospital, the basic idea is based on clear government and public hospital authority boundary, clear positioning of public hospital.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public hospitals at the county level has been clear, the task is clear, reform has been from the past "crossing the river by feeling the stones" in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stage, into the part of the substantive progress and fully open stage.

Key words: deep water area; county; public hospital; reform

R197.3

随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抑制公立医院的逐利性,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基本思路是在明晰政府与公立医院之间权责边界的基础上,明确各类公立医院的定位。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向已经明确,任务已经清楚,改革已由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步探索阶段,进入部分工作的实质性推进和全面推开的阶段,为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有实质性突破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体系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应根据公立医院的社会功能定位着手完善自主化的治理,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问责,规范和完善两权分离的操作办法。同时,由于实现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对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可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探索法人化的治理。公立医院应从机构改革入手,减少管理层级,实现组织扁平化,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和一线员工工作积极性。建立起有序的人才竞争、健全的绩效考评激励和公平的晋升等现代化管理机制,以提升服务质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科学公平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由政府办医主体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合理确定具体的量化指标,考核结果与院长履职评价、机构编制调整、财政经费预算、医院领导班子和相关人员聘用、奖惩及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挂钩。

规范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供应,重塑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一要提高试点医院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通过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既治好老百姓的病,又降低了药品费用,从而减轻群众的疾病负担。二要各试点使用的基本药物,全部纳入统一招标,通过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以减少药品的流通环节,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三要规范高值医用耗材的采购供应,可以市为单位来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以此来压缩高值医用耗材中间采购环节和费用,解决价格虚高的问题,待省级集中采购工作启动后纳入省级集中采购,进一步降低医用耗材的价格,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二、提升医疗服务效能

公立医院提供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其基本职责。随着一系列便民惠民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推广,公立医院在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方面开始得到改进,人民群众开始享受到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好处,但其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因此,要更快和更深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让更多人民群众更加切身、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

明确县级医院功能定位,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建立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强化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分级分类管理,明确提供服务的范围和功能。县级试点医院要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包括推广应用适宜技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危急重病人救治和部分重大、疑难疾病的接诊、救治、转诊等;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等。

加强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各试点医院信息系统(乳山市、中两院已建立),努力推动远程医疗(乳山市人民医院已经开通了与北京大医院远程会诊网络对接),组织制订实施一批试点医院临床路径。同时,要认真落实优质护理、便民门诊、先诊疗后付费等便民惠民措施,提升县级医院服务水平。

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要以现有人才为基础,要坚持需求为导向,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针对性教育培训;同事配套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培训后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引进的人才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都要建立相应考评制度;重点培养人才,逐步建立健全高级人才数据库,开展动态管理和跟踪培养;整合对口支援帮扶资源。对口支援和帮扶,要对资源进行整合,有针对性开展支援帮扶,争取帮一个成一个,帮一次就要见到效益,(省厅确定城乡对口支援乳山的三级医院是青岛海慈医疗集团),确保在人才、技术、管理、重点专科等方面给予帮扶,提高县级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同时,通过技术支援、免费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强县级医院对镇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对紧密的分工协作机制,实施精细化的分级负责诊疗,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危急重病人到县级医院就诊,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三、改革补偿机制

全面取消“以药补医”涉及重大利益调整,改革补偿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重点和难点,其承担的社会功能和政策性亏损应该得到合理与足够的补偿。首先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合理分级补偿机制。由于长期的财税体制问题,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稀缺的地方财政资金在短时期内可能能够补偿到位,随着百姓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需求的提高,这种靠地方政府补偿的持续性难以维持,更加增加了县级财政的压力,县级财政本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改革财政对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投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县级公立医院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所以要明确补偿项目、标准,在资金投入和财政分担比例上向财政困难县倾斜。

其次要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推进新农合从扩面提标向提升质量转变。取消以药补医,如果完全依靠财政补偿,政府“背不动”也“兜不起”,应发挥医保支付补偿的作用,随着筹资水平的加大,资金管理的压力和风险也在加大,新农合应发挥更大效益。着力提高统筹层次,全面推进新农合统筹工作,扩大医保保障范围,提高补偿比例,降低管理成本,保障基金安全,提高运行效率;积极推动医保、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其对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合理控制费用的作用;充分提高医保、新农合信息化服务水平。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推行电子病历、建立居民健康卡等工作,加快推进异地结算,规范基金管理,建立多渠道的补偿机制。

医疗资源的科学规划,规范政府和社会对医院的投入机制,目前,我国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应在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实行多渠道筹集医院基本建设资金的制度,鼓励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办医,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民营医院来补充医疗资源的不足,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民营医院。制定促进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办医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形成公立医院良好运行的公平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