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数字化教学案例

篇1

1.改良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主导性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忙于讲解课件,操作计算机,一味的灌输教育,而忽视课堂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学生自主性参与和能动性思考体验的缺乏,这样不仅不利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正确学习方式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学科整合,有利于发扬学生的个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自动自发的去搜索相关信息,比如电子教学挂图、其他电子图书报刊,讲座,报告,演讲等等各种各样的数字资源,并加以思考和整合。然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则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这样的角色。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随机调控,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把握。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校园信息化环境,构建高品质信息平台

开放免费的机房,教室接入网际网络等等为学生的检索信息提供便利:构建高品质的信息平台,对语文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比如按资料的类型分类,包括有音频和视频资源、网络课件、名师说课、教学案例,图片资料、动画素材、文献资科、等;按资源的内容方面分类,包括有文学,历史,地理,法律,经济,物理,化学,教材分析,教法切磋,学法指导,教师进修,以及配合各种阶段学习的辅导资料,测试题等等。并实现资源共享,与其他语文信息系统建立合作互相检索关系,以便用户根据需求,快速方便地检索、调用更多更有效的共享数字化资源。

3.建立新型考评机制引导教师与学生信息化

从教师到学生、从教学到管理、从学生参与程度到教师引导方式的全方位的新型考核与评估以及过程监控的体系,全面客观地对新型整合教学模式进行评定,新型考评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引导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

从教师角度,在对教师教学进行传统的常规考核与评估之外,还要制定新型整合环境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方法评估标准;从学生角度,在对学生成绩和作业情况传统的考查与评估外,还应当包括学生自主自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检索整合的考核与评估。

针对不同考评机制,要相应的建立起不同的中学语文信息教育管理系统(如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答疑管理等),并建立组成数据库系统,对师生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这样能激励教师在新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环境下,自觉运用新方法新模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性,形成优良的予教予学的良性互动氛围。

二、总结

篇2

1 直面数字化挑战

数字化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促进了教学环境的个性化和情境化发展,教学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推动传统教学形态,积极向现代教学形态转变。手持移动终端―电子书包、学习工具,网络和云计算―数字资源支持、学习平台支持,虚拟现实―学习空间、虚拟实验,多媒体―数字资源,物联网――通讯和交互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快速进入教育教学,也给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数字化环境中学校决策基准发生变化 管理者总是面临三个基本问题:“你每天在哪些方面花时间最多?”“你认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在履行职责时最困难的是什么?”数字化对学校教学管理决策提出了新挑战,由于数字化带来的信息真实、有效、鲜活的特点,使决策基准发生了变化。

在信息时代,管理需要更广博的知识和持续学习能力,善于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由于管理者旧有知识的局限性,过程常常不能全面反映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化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为更新管理理念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我们可在相对生疏的领域借助网络化及大数据环境,了解并学习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相关信息,并能方便地获得不同方面专家的支持,可以快速提升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避免决策失误。

2 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主动迎接数字化挑战

教育信息化对于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作为海盐县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的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管理及教学水准。学校从2000年开始校园信息化建设,本着“顶层设计先行、环境建设奠基、资源建设架桥、教育教学创新”的原则,大力推进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自主开发了网络办公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了校本资源库、开展网络教学和校本网络教研,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被评为嘉兴市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学校,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在学校管理中,以“五个基本点”(设备点、管理点、科研点、特色点、培训点)为中心,我们通过创设现代化管理平台,大胆尝试信息化管理,多方位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能。

自主开发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人人通” 我们自2003年便开始了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建设,2004年投入使用,2006年开展市级课题《网络教学评价平台的搭建和应用研究》,2008年开展县级课题《网游化学习评价平台的搭建和应用研究》,2010年开展省级课题《SNS网络学习评价平台的搭建和应用研究》,填补了省市空白,获得海盐县2011年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论文《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评价》《基于网络平台的成功教学法》在省市内获奖。

建设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 学校的无纸化网络办公平台,基于需求滚动生成,还自主开发了手机APP实现了移动办公,现已形成了通知公文、教师档案、计划总结和考核评价、工作流转、教研博客和论坛、成果档案、公用教室排程、网络报修、网上订餐、成绩管理、消息收发、网络硬盘、教学资源库等必备模块,且能深入应用。县内外多所学校均采用了我们的办公平台,取得良好反响。

1)提供校务公开栏目,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教学管理、后勤、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内容更新及时。

2)教科研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网络办公系统等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实用性强,应用普遍。

3)教师档案管理、专业成长栏目,提供丰富的教师作品和教学成果等。学校教师都能使用网络辅助备课及参与网络教研。

配合各科教学的资源库平台 学校开展了《学科校本资源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通过主题化校本教研活动,围绕学科重点知识内容的教学设计、复习体系的构建、课后跟踪练习的研究与编制等,引导教师深度参与教学改革,组织备课组、教研组总结教学实践经验,规范系统的整理教学研究成果,逐步形成适合本校学科教学的资源体系,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系统研究,以促进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现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源库,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内容丰富,教师使用率90%以上。

数字化服务教师专业发展

1)建设学习环境。配置了“电子书包”教室,含有dell平板计算机50台、教学服务器一台、充电柜两个、高性能无线路由两个,实现完全无线联通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2)成立研修小组。为了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平台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逐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成立了以正副校长担任领头人,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数字化教学研修领导小组及各学科研修小组,带动并组织青年骨干教师担任主力研修任务。

3)组织学习培训。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次各类培训活动包括:数字化学习的相关理论学习,数字化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数字化教学的教师技能培训。

4)开展实践研究。在研修小组成员引领下,在初一数学、语文、科学、英语、社会、美术六门学科开展数字化教学实验。各学科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实践,并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每学期各学科开展一次汇报公开课,纳入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专项考核。研究期间我们一共进行了一百多节的实践课及汇报演示课。

数字化推进了学校教学科研

1)科研管理网络化。学校教科研管理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应用提高了科研管理效率,方便了交流指导、服务,可以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最新的教科研信息;建立教育科研专题栏目,利用专题栏目促进教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使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得到反映;教师科研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2)科研活动网络化。学校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优势,在教育科研方面持续进行深层次的学科整合与资源建设开发的研究,促进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加大研究的深度和力度,建设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使用效率、使用效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上保障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的稳步提升。

3)教研网络化。搭建科研数字化网络教研平台,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建立了校园博客网,栏目主要有:教育故事、教学资料、读书沙龙、在线学习、校本教研、教育科研、争鸣探索等。学校形成了百花齐放、个性鲜明的“博客园”。数字化网络把教师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链接”起来,产生了无形的凝聚力。基于网络,学校已逐步形成了常态的网络教研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浓厚的网络教研文化,逐步构建起了网络化的学习型组织。很多教师经常活跃在博客上,他们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教育故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放在网上和老师们互动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在交流中不断提升。

学校自2005年启动的“基于主题化三步曲实践课校本教研机制的创新研究”在县市两轮课题研究中得到肯定,《教师周刊・教育信息报》作了《海盐县实验中学:种子教研》的专题介绍。申报立项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数字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研究》,启动了数字化教学实验项目,积极开展基于数字校园环境的多形态数字化学习模式的探索。

3 努力打造数字校园,推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学校将继续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环境与过程、校园生活环境等几方面,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 既要立足于已有基础和现实条件,又要有系统发展观念,要以前瞻的思想和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遵循规范,与县、市、省协同发展 目前县、市、省各级都在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我们要顺势发展,也特别要注意与之协同,很多项目(国家体育健康达标评测系统、省教育资源库、省学籍管理系统、县教师博客、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等)省市都已推出了统一平台,我们计划将把相关工作整合到一个统一平台中,既实现规范发展,又避免重复建设。

篇3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119-02

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强大,整合多媒体、网络、黑板的功能,增强了人-机的交互性,可方便灵活地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提供灵活的多媒体材料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功能,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呈现更加灵活,也解决了过去多媒体投影系统环境下,使用课件和幻灯片等教学材料结构高度固化的问题。

正确而有效地使用交互式白板,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促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产生变革。目前,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引入互动式电子白板,学校也提出要求促使教师应用白板,但相应的培训跟不上,电子白板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笔者调研发现,即使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村中小学都配置了白板,而且规模开始逐步加大,但是教师只是简单地当做展示课件之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如何有效地培训教师应用互动式电子白板?笔者首先在地方院校的学科教师和师范生中开展实践探索,然后再到其他学校进行推广和深入,目的就是帮助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1 问题调研

笔者之前所在的学校承担了本地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大学教师尤其是学科教学论的教师是否掌握电子白板的使用?在培训前,我们做了一些调查,调查对象是来自相关院系的学科论教师和承担教师教育的公共课教师,有35位。通过调查发现,46%的学科教师没有听说过交互式电子白板;60%以上的教师认为交互白板对促进课堂教学作用一般;70%左右的教师对交互白板会不会成为未来课堂教学中的主流技术和媒体持怀疑态度。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和在一些课题学校的调研,笔者认为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1 教师对新技术的学习有恐惧心理

由于新技术、新媒体发展迅速,各种教学工具层出不穷,教师工作压力和工作惯性,对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处于被动状态。当引入新技术或新媒体于教学时,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担心学不会,教学中出错,自己控制不了,还是惯用媒体或技术更好。笔者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的态度、所任学科、年龄和原有教育技术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新媒体的学习和应用。如讲授型的教师、理科的教师、年龄大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低的教师往往更容易拒绝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顾及精细的教学设计,很不自信自己掌控技术的能力,就主观认为使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增加教学负担。因此,对新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存在疑虑,产生畏难情绪,宁可让交互式电子白板闲置,也不愿使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1.2交互白板功能的使用局限

台湾陈惠邦教授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总结出教室中使用交互式白板的4个应用层次:1)代替传统黑板的展示或教学呈现功能;2)以教师为主导媒体操作平台;3)以教师为中心的展示平台;4)师生互动学习平台[2]。一线的调查也发现,教师对电子白板的使用也是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老师可以熟练应用,课堂师生互动,教与学的效果非常明显;有的老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操控电脑,开启相关的学习资料或媒体,以配合讲解;有些老师把电子白板当成黑板或多媒体投影设备,只使用板书功能,或只是将课堂上的教学素材(例如ppt课件)进行播放;但大部分教师不会使用电子白板相关软件功能(如:聚光灯、拉幕、页面回放等)和资料库中的教学素材,以及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教学资源,对设计符合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更是不知所措。

1.3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缺乏有效指导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使用电子白板?教师需要帮助,如在教学中电子白板有哪些功能?在哪些教学环节应用这些功能?如何使用白板提供的资源?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困惑和迷茫的问题,他们需要得到及时的引导和有效的指导。单位购置设备也没有系统地考虑培训和应用推广。针对电子白板的培训也存在以下问题:1)供应商的培训取代专业培训:新购置的设备供应商会派专人对学校教师进行基本的培训,让教师认识、了解新设备,由于培训者不是专业的教学或教学研究人员,因此培训内容不具有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而只是产品功能的简单介绍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2)教师对多媒体的理解和掌握差异较大:由于教师的学科、年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差异较大,统一安排的培训难以满足个体差异;3)单纯的技术培训,缺乏与学科教学的联系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联,难以让教师感受到电子白板的教学优势和互动功能,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4)培训方式简单,没有相应活动设计,不能使教师将培训知识内化为教学的专业技能。

2 实践探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尝试设计和实施了针对学科教师和师范生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先对相关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培训,然后由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合作在《学科教学论》或《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上对师范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与相应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基本功能演示;第二层次――教学案例观摩;第三层次――教学设计与实践。

2.1 第一层次――基本功能演示

为了顺利地让教师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本原理、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我们采用演示+讲解+实践的培训方式。首先,给教师展示几个简单的例子,调动其认识白板的积极性,如:给出半只蝴蝶,设置问题:如何画出整只蝴蝶?老师们积极参与并进入问题情境,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旋转,翻转等,培训者随即告诉老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里很容易实现,然后进行演示。所有例子展示完后,老师们惊叹:白板功能强大,使用简单、方便,既可以自如地操控电脑软件,又可以方便地实现交互。随后,培训者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常用功能和工具逐一介绍,重点强调每个工具在教学中功用和如何实现,如,电子白板里的纹理笔工具,我们建议语文和英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使用纹理笔在白板上刷出各种图片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我们还安排一些活动或任务,让教师接触白板并自己实践操作。

2.2 第二层次――教学案例观摩

通过第一层次的培训,老师们已经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有了基本的认识,感受到了白板的强大功能。第二层次,我们会展示不同学科的教学视频案例让被培训者观摩,在观摩的过程中,让教师基于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是常用的:

问题1:展示的课例中,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

问题2:这些功能对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

问题3:案例中基于白板的设计有哪些值得借鉴,又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

观看案例后,通过上述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的认识会加深,也间接地获得了教学体验,这种方式对电子白板的功用迁移到教学设计中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2.3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

通过上面两个层次的培训,教师对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有了非常直接地认识。为了使教师将培训知识内化,我们让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自己设计一份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记录下来。接下来,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到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示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共同完成课件的制作,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实现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加深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掌握。

活动结束后,教师们分享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学习中的感受,并且重点思考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未来教学的帮助作用。最后,大家还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

3 培训效果分析及启示

这样的培训设计,效果明显,实效性强。培训结束后调查,54%的教师认为交互白板对促进课堂教学作用很大;78%的教师认为使用交互白板有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50%的教师认为使用交互白板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且作用很大;80%的教师认为白板笔书写、拖曳、标注等交互功能,特殊效果功能(包括屏幕遮罩、聚光灯、放大镜等功能)、资源库功能非常实用而且使课堂教学比黑板或投影仪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在培训过程中,学科教师对交互白板的强大功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这种培训形式表示称赞。这种方式的培训使交互式电子白板由看似深奥变得简单易学,而且也使教师参与到每一个活动中,体验新技术与互动,共享经验与感受,获得启发和设计。

通过此次培训的实践,我们继续完善培训设计,继续在在校的师范生和课题所在的学校开展互动式电子白板的培训和应用推广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互动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会有新的变化,学校的资金投入也能真正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篇4

2009年的上半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在上半年的教学中,我们学校的教学成绩取得了长远的进步,这是一直以来不断的努力的结果,现在也该到出成绩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坚持下去,一直不断的努力下去,这才是我们要做好的事情,我们一定会在不断地成长中得到更多的进步,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才是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在2009年的秋季教学中,我们会坚持的之前不断的努力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农村小学四项规范达标”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强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学科联片教研,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重点:

(一)、做好校本教研文章,重在教研组建设

1、加强教研组建设和管理,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设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等教研组,周二下午(语文)、周四下午(数学)、周三下午(英语)、周三上午(英语)为半日教研活动时间。根据各教研组、教师取得成绩参加片、区先进教研组和教研组长以及课改先进教师的评选。

2、组织利用教学开放周或开放日,上好常态课、研究课、示范课,促进教研活动百科齐放、百师争鸣,让每个教师都有展示的舞台。

3、继续开展作文和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和应用题教学能力。

4、进一步加强指导综合学科教研活动。教研重点要进一步转移到研究课堂、研究学生上,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充分地发展。 (二)、做好“各项评比”文章,重在提高师生素养

1、继续组织教师参与瑞安市2009年优秀教学论文评比活动,提倡诚信教研,严防并杜绝论文抄袭现象,不断增强实效意识和精品意识。

2、认真做好市二、四年级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小学生英文书写比赛、小学毕业班学生科学实验技能操作设计比赛,促进学生书写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举办校级各类竞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1)、中高年级作文竞赛比赛;

(2)、四年级学生英文书写比赛;

(3)、温州市小学二、四年级书写竞赛;

(4)、一、二年级口算竞赛;

(5)、小学六年级学生实验操作、实验设计比赛;

(三)、做好新课程实施文章,重在“三课”建设

1、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市级第十二次新课程学科语文、数学备课会,不断增强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围绕“三课”(课程、课堂、课外),加强课程建设,聚焦课堂教学,活跃课外生活,加强教材研读和学生研究,强化课型创新,力求体现“扎实、有效、简洁、灵动”的特色。

3、针对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教学研讨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4、积极抓好必修课“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工作。结合实际用好省编通用地方课程和《话说温州》地方专题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加强、深化联片校本教研工作。以改变联片教研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为突破口,改变教研活动的形式,强化教师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四)、做好“四项教学规范达标”文章,重在教学常规管理

1、90%以上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评测、参加规范活动等方面达到评估标准,学会撰写教学案例、论文、叙事和反思,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进行两次教学常规检查,评估表套用《温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规范达标”评估表》,并予以具体化、数字化。

3、学校在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和研修管理等方面要规范,开足开齐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2009年上学期要通过市级达标验收。

4、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师的过程评价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每位教师要编拟试卷一份,会做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5、加强新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的培养培训,造就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6、加强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书香工程”,创设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7、大力推进教师“教育博客”建设,创建个人工作室。

(五)、做好师资提升文章,重在“素质年”培训

1、读书活动。全校教师进行阅读教育名著活动,每位教师每年阅读不低于3本名著,每本理论书籍名著要有1000字以上的读书评论或读后感。

2、博客开设。学校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网页,积极撰写教学日志,将自己的生活感悟、教学手记、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读书心得等写进教育博客,教师每月平均发表日志不少于6篇。

篇5

关键词:TPACK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教学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23-02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应用,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需要灵活思考和处理技术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因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成为近几年教师知识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是指导教师使用技术开展教学的专业知识基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到要“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1]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需要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支持。那么在TPACK框架的指导下,支持中小学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资源的内涵和内容是什么?教学资源结构又如何呢?

1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必须了解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到底是怎样的。Mishra和Koehler在舒尔曼的学科知识(PCK)基础上,于2006年正式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这一教师专业知识框架。他们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应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知识基础:CK(Content Knowledge,学科内容知识)、PK(Pedagogical Knowledge,教学法知识)和TK(Technology Knowledge,技术知识)。还包括由以上三个独立元素交互形成的四个复合元素TCK(Technology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PK(Technology Pedagogical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学科教学知识)和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内容知识(CK)指的是具体学科的知识,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要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技术知识(TK)是教学中最具变化的因素,它包括传统技术和数字化的技术。教学法知识(PK)指的是基础的、普适性的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CK)与舒尔曼的适用于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的观点是一致的和相似的[2]。它的内涵是立足于学生,把学科内容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是技术与教学内容交互整合形成的。教师要知道哪些技术适合表达本学科的内容知识,也要了解教学内容对技术的影响和改变。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是技术与教学法的互动形成的。当二者交互的时候,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技术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技术使用多种教学策略。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知识的整合,是关于学科、教学、技术等各种教学要素的协调动态发展的复杂理解。它是教师知识基础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一部分。

TPACK框架为中小学教师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这个框架指导下开发的教学资源必然会对教师基于技术的课程教学提供强大的支撑作用,也必然会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 TPACK框架下教学资源的内涵与内容

TPACK是一种实践性知识,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自主构建。反复实践,反复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发展TPACK的重要途径。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由教学案例资源、教学内容材料、教学反思材料、教学评价材料构成的一体化教学资源是支持他们专业发展的强大资源。

案例资源主要是用视频的形式记录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相关背景。[3]对案例资源的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发展TPACK的一种有效方式。TPACK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知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赖以灵活处理学科、教学和技术以及其他各要素的关系的基础。案例资源详细地记录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专业的发展:(1)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基于TPACK框架的教学理念是如何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的,同时体会TPACK的动态发展过程。(2)会结合具体教学情境研究T、P、C这三个元素到底是如何交互的;TCK、TPK、PCK三者又是如何复杂互动的。(3)会考虑TPACK的发展途径问题……TPACK是一种个体内隐知识,中小学教师通过对案例资源的不断研究,主动建构自己的TPACK,从而促进了专业发展。因此,案例资源是支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学内容材料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用到的所有素材。教学设计方案中记录了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和详细步骤,体现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思想。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所有素材指的是支持教学过程开展的所有素材类资源,包括课件、图片、视频、声音、资源目录索引等。

教学反思材料是教师通过对基于技术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结合收集的教学反馈信息所形成的论文或者叙事材料。它记录了教师成长的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教师个体是怎样逐步积累和建构TPACK的。

3 TPACK框架下教学资源的结构组成

研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时,Bull[4]认为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一是关注教学法,看它如何和教学内容和技术去交互;二是关注教学内容,然后去考虑如何使用适当的技术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去传达内容,使学生能够得到最好的理解;三是关注技术,研究特定技术的功效以及它如何去和内容、教学目标交互。因此,教学资源的结构组成要分成以下三个层次。

3.1 具体到学科的TPACK资源

从TPACK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它需要深入到学科,在具体学科中去研究和细化。而在某一种具体学科中,结合不同的学科内容和不同的技术(比如,交互白板、Mp_Lab、播客……),可以设计和开发基于多种不同技术的教学活动。Harri等人就建立了一个关于学习活动类型的网站,在这个网站资源中列出了针对不同学科的活动类型以及与活动类型相匹配的技术。[5]

3.2 具体到技术的TPACK资源

技术的应用会随着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技术在不同的学科中也会有不同的应用方式。比如交互白板这种技术在语文和数学这两个学科的应用方式可能就不同。中小学教师TPACK的发展过程中,T、P、C这三个元素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平衡状态中。当P、C发生变化时,T的功能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所以,当我们以技术为主线去检索教学资源时,应该检索到大量的不同学科的TPACK资源。

3.3 具体到知识点的TPACK资源

这类资源最能够支持中小学教师TPACK的发展。中小学教师教师如果对具体知识点有了很好的把握和理解,能够灵活地处理具体知识点和教学法以及技术的整合关系。那么他们的TPACK能力就会得到飞速发展。这类资源可以以案例片段的形式呈现。

4 TPACK框架下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

4.1 自主开发,自主建设

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需要开发适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教师TPACK的过程,这种边开发边建设资源库的方式是一种经济适用的方式。

4.2 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库的改造利用

我国的教育技术培训进行了很多年,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源。这些资源整合调整后,可以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4.3 专业人员开发教学资源

随着TPACK研究的不断深入,由专业人员开发的基于技术教学的资源必然会越来越丰富。这些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被中小学教师使用,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http:///html/info/10plan/ghfb.shtml.

[2] 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教育委员会.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 王世纯.基于交互白板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11 (5):69-78.

篇6

1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特点

1·1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互联网信息资源丰富,覆盖面广,种类繁多,有中学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如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软件等。网络资源类型多样、形式众多,既有传统文献文本信息和图表,还有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丰富了信息内容的表现力。

1·2信息资源时效性强

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文献相比减少了编审出版过程的时间,使信息更新周期短,传输速度高,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有利于教研教学成果交流。

1·3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

网络信息资源以开放式的网络为载体,提供了许多极具价值的免费信息资源,供人们随时随地获取,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条经济、便捷的渠道。

1·4资源分布无序,质量良莠不齐

由于网络信息的随意性和自由度强,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到网上自由言论和信息,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与管理机制,使得网络信息资源质量不一,真伪难辩,阻碍了人们的利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资源,中学图书馆应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需求出发,确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明确开发、利用的方法,确保这项工作能够真正推进中学教育教学发展。

2中学图书馆开发、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原则

2·1内容的正确性、实用性原则

开发网络信息资源是为中学师生教育、教研所用,必须客观、真实地提供信息,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筛选,保证其正确、可用。信息开发要紧密联系教学和教研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本校师生需求重点为核心收集信息,重点采集各种中学教育、教研信息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2资源的时效性、稳定性原则

时效性是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之一。

中学图书馆应针对师生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选择内容更新及时的网站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序、开发。

对网站的选择还应注意信息源的固定性,即指选择那些能长期提供信息、内容较为稳定、经常进行维护、不断增加新信息的网站,如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图书馆、出版社等。对已开发的信息资源要经常核查,防止死链出现。

2·3资源的系统性、连续性原则

中学图书馆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结合实体馆藏,系统地、连续地收集和组织各种信息资源。

特别是针对本馆特色资源的开发,应力求保持系统、连贯和完整,时断时续、不成系统将会大大降低信息资源的实用价值。由于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学生读者,在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还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满足中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需求。

2·4资源的易用性、多样性原则

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学生,所以要考虑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针对中学生读者的阅读习惯,对网络资源进行组织、分类。界面要友好,容易让学生接受,方便他们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传统图书馆所欠缺的声音、视频、动画等方面的资源,满足中学生读者的各类需求。

2·5资源费用的经济实惠性原则

经费问题也很重要,特别是在当前中学图书馆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在选择网站时,要注意选择既有价值而又免费的网站。对于付费资源,可针对教学与教研的需求,配合图书馆实体馆藏,合理调配图书馆经费。

3互联网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为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从庞杂分散的互联网信息资源中采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进行科学的组织、转换,成为符合读者需求、方便读者查询的信息。

3·1网络信息资源采集的有效途径

3·1·1通过网络检索工具搜集信息资源。为了迅速、准确地查找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应熟悉、掌握各种类型的检索工具。检索工具按类型可分为:①Web资源检索工具。因特网绝大部分网站都是采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方式的Web网页,从如此庞大的网络资源中寻找特定的有用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

Web检索工具利用超文本(或超媒体)技术提供网上信息资源导航、检索服务,它们操作简单,检索速度快,成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最受人们欢迎的信息检索工具———搜索引擎,如Google、Yahoo、百度等。

熟练掌握各种搜索引擎的方法技巧和特色功能,将能极大地提升中学图书馆挖掘信息的能力。②非Web资源检索工具,指以非Web资源为检索对象的检索工具。因特网信息资源除了Web资源外还包括其他多种形式,如基于文件传输协议(FTP)的信息资源,用户服务组信息资源、Gopher信息资源和基于远程登录(Telnet)的信息资源。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的检索则要依靠相应的检索工具,如Archie、WAIS、Veronica等,了解掌握它们,才能扩大资源采集范围,提升开发能力。

3·1·2通过E-mail搜集信息。E-mail(电子邮件)作为互联网上收发电子信函的工具,使用方便快捷,是因特网上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服务之一。中学图书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时,运用好E-mail将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借助E-mail加入各种教育论坛,利用电子邮件订阅各种电子期刊等,可在较快时间内获得各种信息。因特网上还有许多信息服务中心向用户提供免费信息查询服务,只需要向其提交一系列查询请求,它就会向你的电子邮箱发送查询结果获得相应服务。

3·1·3通过权威站点推荐和媒体的介绍。由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建立的在相应学科中颇有建树的网站,以及报纸、杂志和相关媒体推荐的网站,都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专业水准,可靠性与参考价值都较高,是中学图书馆可固定挖掘的对象。

3·2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有效方法

3·2·1开展网络信息导航,建立重点学科导航。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最直接办法就是通过链接技术建立信息导航,广泛收集高质量的信息资源网址,在此基础上建立导航站。由于网络信息丰富多样,不可能对所有网络信息进行完全组织,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本校网页上建立重点学科导航库。中学图书馆可根据读者的需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学科,将互联网上与本学科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序化处理,并附简要内容介绍(相当于文章摘要),然后对其进行动态链接。例如针对中学语文学科导航,建立包括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学写作等主题,每个主题下包含许多小类目,每个类目再与许多网站相链接。这样读者在学科导航系统的指引下,层层搜索,就能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p#分页标题#e#

3·2·2下载信息资源,建立特色资源库。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根据中学教学、教研的特点与发展动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浏览,重点收集、下载各种高品质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加工、组织、标引、分类,再与本馆原有的相关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各种教育特色资源库,如教学课件库、教学教案库、教学音视频库、各种专题文摘和教育剪报库等。以教学音视频库为例,针对中学英语学科,图书馆可将互联网上收集到的中学英语教材配套录音带和众多英语听力资源,统一转换成mp3格式,结合本馆原有资源,建立英语听力资源库,提供学生在线试听和下载。这些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丰富了本馆馆藏,同时也使图书馆服务趋于多元化。

3·2·3针对网上数据库,提供“一站式”检索。互联网上各种类型的资源数据库繁多,中学图书馆由于自身原因最多只能购置1-2种数据库,对于本校没有的其他数据库,读者无法得知各个数据库的收录范围,也不知道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针对这个问题,中学图书馆可以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对稳定的网络信息数据库进行评价,选出符合本校师生需求的有代表性的网络数据库,由技术人员分析它们的查询接口,为每个数据库编制查询构造器,当读者提出查询请求时,同时对各个数据库进行查询,将查询结果进行整理,去重后显示给读者。

3·2·4通过E-mail信息,提供代检服务。人性化服务是现代图书馆发展所追求的一种新型服务理念,中学图书馆也应强化网上服务功能,提供各种现代化服务方式。例如针对当前中学“新课改”、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现状,中学图书馆可收集全校教师的E-mail,在进行网络信息开发时,遇到新的教育、教研信息资源,在第一时间通过E-mial群发给相关学科的教师。还可提供网络代检服务,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向图书馆申请代检服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文献检索优势,通过互联网检索、收集研究性课程的相关资源,结合本馆馆藏进行组织、筛选后,通过E-mail发送给教师。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使图书馆在中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互联网资源开发、利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网络环境与安全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污染社会的东西。在进行网站链接和提供下载时,要仔细检查其中是否含有不健康的内容或木马、病毒等,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

4·2注意版权问题

版权问题贯穿于数字资源建设的全过程,中学图书馆进行网上资源开发、利用时也应注意避免侵权,如链接网站时不要采用内链形式,开发、制作数据库时要有独创性。同时增强法律意识,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以保证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顺利进行。

篇7

关键词: 基于问题的学习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观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学资源从最初的“言传身教”(只有语言和生活实践作为教学资源)发展到今天集数字化、网络化、多媒化、超媒化、共享化、互动性、便捷性、时效性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人们对教学资源秉持的观点亦随之而不断发展变化。经济学研究者认为自然资源存在着“富饶的贫穷”①的状况,John Naisbitt曾说,“我们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却又忍受着知识的饥渴”②,二者体现的共同的问题在于我们缺乏对资源的组织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指教学系统中各种新型支持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实现一定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客观存在形式或存在物。③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的涌现给了人们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教学资源,起源于医学教育领域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已渗透到其他各个学科的教育领域,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方式。因此,树立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观,以“基于问题的学习”为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新视角,以问题解决的思路整合各种资源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已成为开展问题化教学的必修一课。

二、树立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观

基于问题的学习,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有两条相互交织的重要线索,其一为分析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和修正假设的过程,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其二为学习要点的形成及由此引发的查询和探索活动,是围绕着问题解决活动而进行的更丰富的求知活动。④教学资源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贯穿始终,为学习者理解问题至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在学习要点形成及由此引发的查询和探索活动中,经过学习者的收集、分析、整理等一系列的加工活动后又生成了面向具体问题解决的资源,如问题解决的思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被引用、被批判、被补充、被讨论和深化和重新组织的资源,等等,进而可为同类或相似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和参考。教学资源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呈现的是一种循环的动态组织形式,而不是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僵死的教学材料。简言之,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观认为:教学资源是为问题解决而服务的;教学资源不仅仅是显性的教学材料,还包括隐性的资源,如问题解决的思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等;教学资源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静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除由教师提供的初始教学资源外,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建构和生成的资源是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的“活水”,使得教学资源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下我将从资源的组织建设、类型、作用等几个方面阐释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观。

(一)资源的组织建设

首先,资源的组织建设者不宜只是教学工作者,学习者在其中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教学资源多数是由教师及其他教学工作者来建设和开发,学习者只是一个资源接受者的角色。学习者所接受的资源都是已经固定化的,按照资源建设者的思路和认知组织的,因此教学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是否适用的问题,由此引发研究者们关于资源的二次开发和资源本土化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因此,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的组织建设者除教学工作者之外,参与其中的学习者亦是资源的组织和建设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资源的消费和生产不是独立的两条线,学习者在消费资源的同时也生产资源,资源的建构与应用是和谐统一的。

其次,资源的组织建设不宜再简单地基于学科课程的知识点来组织,而是基于问题求解的思路来组织。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包括四个阶段:问题定义阶段;问题建模(理解)阶段;问题求解阶段;评价阶段。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观应考虑从学习者问题解决的需要出发,基于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来组织原有的教学资源,且要注重整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由于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是师生共同互动的过程,期间会产生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学习者获得最终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资源组织建设者之一的教师应该具有“生成”的意识,具备良好的洞察和引导能力,抓住课程知识点,融合问题求解的思路让学生的问题成为有效教学资源。此外,为有效捕捉教学资源,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倾听学生的需求,师生共同收集和优化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资源。

(二)资源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资源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如可从资源所属的学科门类、资源素材、资源作用对象、资源形态等不同的角度去划分资源的种类。常规的教学资源分类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观主要从资源的呈现状态和形成方式上作进一步的阐述。

1.按照资源的呈现状态可分显显性资源、隐性资源。显性资源一般表现为通过媒介能展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材料和工具,即物化的资源。如在定义问题和理解问题的阶段为学习者提供的各种材料及促进问题解决的辅工具等。隐性的教学资源主要是存在于教师、学生及师生互动过程中的知识的生成性过程,如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学习者对问题的不同看法、问题求解的思路等。叶澜教授曾说,教师“要把孩子们的思维看成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要收拢学生头脑中发出的‘波’,集‘波’成‘澜’,再推给学生,这便是生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习者在问题求解过程中生成的一些瞬时即逝的思维,促成学习者问题解决思维过程的外化、显性化。

2.按照资源的形成方式可分为自在型资源、自为型资源。借鉴祝智庭教授对学习资源的分类⑤,将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分为自在型教学资源和自为型教学资源。自在型资源指整个人类环境、物质环境中已经存在的、可直接利用的资源。如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教师,学友,教辅人员,教学管理者及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其他人员)、设备工具、物化材料及电子化材料等。自为型资源指专门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资源。如针对具体问题而创设的问题情境、问题预设、问题表征、问题解决方案评价量规等,此外还包括对生成性资源的预估和整合。

总而言之,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凸显学习者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其教学资源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具有生成性、交互性、动态性、主体性和建构性。

(三)资源的作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并作为学习的驱动力,旨在发展学习者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及整体学习水平。有研究者认为资源实现了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改变、促进和迁移的功能,因此资源是媒体的延伸。⑥换言之,在媒体的推动作用下,资源从内容、组织、功能等多个方面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全面的支持。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其作用不再是仅支持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更注重的是如何支持问题的求解。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是学习者在基于问题学习的资源建构过程中,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因为伴随着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解决,首先学习者会在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确定学习要点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形成不同的观点与思路,其思维在此经历了一个发散的过程;其次通过讨论、争辩、妥协,在学习要点、解决方案等方面达成共识,其思维再经历了一个聚合、收敛的过程;最后通过资源的搜集、筛选、梳理,完成资源的挖掘和建构过程。

三、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深教学活动参与者对基于问题学习的认识

教学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学习者)对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认识和对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观的认同是资源构建和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基于问题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掌握其要领与技巧,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设计有效问题,能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供促进学习者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问题表征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根据问题求解的思路来组织和构建教学资源。其次,学习者了解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和基于问题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可促进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消费和生产教学资源。

(二)充分挖掘学习者这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资源

基于问题的新的资源观包括对资源的生成性、动态性、建构性的认识。学习者即是这几种特性的关键源泉所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先生认为:教育是一种帮助。学习者本身处于一种自我发展的状态,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的教育、教学都只是一种外在的推动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者思维从发散到聚敛的过程中,挖掘学习者携带的潜在教学资源,促成生成性、动态性资源的构建。

(三)用信息技术促进资源构建平台的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实施环境。信息化教育对传统教学资源观提出了挑战,呼唤资源观的变革,要求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容易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成连贯一致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解决时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自始至终为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提供支持。信息技术支撑的资源构建平台,既是学习活动开展的信息环境,又是资源整合的构建环境,其核心优势是将活动过程中的学习轨迹和思维痕迹记录下来,同时实现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共享、协作和讨论等功能,集资源的消费和生产于一体,学习活动的完成即资源建构的完成。

四、结语

关于基于问题学习的研究已不再是新颖的话题,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基于问题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教学资源的组织和建设,让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效用,突破教学资源是知识点再现的旧思路,从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沿着问题解决的思维轨迹,以使资源成为学习者知识建构、解决问题、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基石。

注释:

①王敏正.传统资源观的反思与新资源观的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31-35.

②[美]Priscilla Norton & KarinM.Wiburg著.吴洪建,倪男奇译.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③项国雄,魏丹丹.教育技术的资源观――对教育技术资源内涵的重新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05.01:68-71.

④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03:55-61.

⑤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0-155.

⑥沈书生.资源是媒体的延伸[J].中国电化教育,2000.07:13-16.

参考文献:

[1]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08.

[2]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文霞.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观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05.

[4]左晓梅.面向问题解决能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05.

[5]刘霞.新教学资源观下教师的必备素质[J].黑龙江教育,2004.(1,2):48-49.

[6]叶涛.PBL视角下的网络学习资源观及其应用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41-44.

[7]沈书生.资源是媒体的延伸[J].中国电化教育,2000.07:13-16.

[8]项国雄,魏丹丹.教育技术的资源观――对教育技术资源内涵的重新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05.01:.68-71.

[9]王敏正.传统资源观的反思与新资源观的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31-35.

[10]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03:55-61.

[11]闫久贵.学生――一笔生动的教学资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1:14.

[12]王宁,王延章.基于问题求解一般过程的信息资源整合过程[J].系统工程,2005.09:118-122.

[13]戴双翔.走出教学资源观的误区[J].广东教育,2003.10:19-20.

[14]魏文琴.让学生的问题成为课堂教学资源――《说声“对不起”》教学片段和反思[J].小学语文教学,2005.Z1:103-106.

[15]刘伟花.课堂资源生成在何方[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01:41.

篇8

一、能者居之――起点高,才能至更高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只要不断学习与研究,实践与历练,就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可能评不上特级教师、成为不了名教师,但完全可以做一个有特点的教师。据此,我们想方设法促进教师努力以“能者”居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教有思想,教有所长。

建设高的目标平台,引领教师有特点的发展。设立一个高目标,就等于实现了目标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教师“最近发展区”目标就是成为合格教师的基础上,努力做一个有特点的教师。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用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管理目标,引领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岗位目标,进一步调整个人发展目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确定近期的目标、发展的目标和期待的目标,引领教师积极向上,着力前行,从有特点地发展走向专业发展。于是,我们学校总体拟订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计划》,教师也每三年制订一个周期的个人成长计划,并与学校签订目标责任书。

打造实的专业平台,为教师发挥特点提供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我们根据学校自有的教师结构情况,把教师分为首席教师、骨干教师和合格教师三种团队,分模块管理,分梯次引领,分能级推进。建设学科课程基地,成立“名师工作室”,推行“首席教师制”,实施“青蓝工程”,期望教师专业上或能形成技能熟练模式,或能形成反思性实践模式,长处更加突出,特点更为鲜明。并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推动各个层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平台,鼓励教师更高水平有特点地发展。教师的发展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对其评价也应该是动态的、多元化的、发展性的。新时期的评价机制核心内容为考核和鼓励,从评价方式、评价方法以及评价主体等多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重点指向发展性评价和合作性评价。即重在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重在与同事、与学生、与学校合力共进、合作共赢等诸多方面。例如,就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设计和使用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和《课堂教学观察检核表》。就是供大家听课用的笔记,栏目也设计为“教与学特色过程”“听课随想”和“总体评价意见”等。

先生说过,有特点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我们所说的“能者居之”,就是要求教师教育理念新、教学水平高和教研能力强,有担当的高素质和真本领,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发展而有特点地发展,以至更多教师的“能者”形成合力,更多“能者”型教师形成团队,彰显“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赢得更广泛的发展和成功。

二、能者多劳――有所能,尽其所有能

能者多劳,其意为能干的人多劳累一些,常用来劝勉或赞赏能力强的人多承担工作。诚然,长期以来我们正是重视形成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给能干的教师以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并且凸现过程中的按劳分配、终端性的优绩优酬,促进他们领跑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研,使学校整体加快步伐向前发展。

量化出中层干部、班主任,努力践行“班之为战”的教育思想。就是各个教学班级为基层组织,一个班级的任课教师由班主任牵头,集体运行,共同担当。年级则是“块”上的整体调控,协调管理。其中的班主任、年级主任,每学年都得接受学校多维度的“表式”量化,这就是既看起点,又比进步;既看竞争中的合作度,又看合作中的竞争力;既看过程管理的一招一式,又看最终结果的一屏一幕。这样以三年一届学生为一个周期,不断量化考核,不断优胜劣汰,由班级到年级再到学校,不仅涌现出更多的“能者”,而且“能者”的层次和水平又在“多劳”中不断攀升。

考评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认真落实“科之为战”的教学策略。学校教学有十多门必修和选修学科,三个年级的备课组是其基本单位,又由学科备课组形成整体学科教研组。学校坚持分年级、分学科而有能级、有重点地进行目标设计,着力个性化、团体中的“捆绑”考核。特别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更加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近距离”榜样引领作用。先后评选出16位首席教师,在给予他们荣誉、经济待遇的同时,提出相关的教学调研、教学指导、教学质量监控和科学研究示范等“多劳”的要求,参加学校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平时则是让他们坚守在教学第一线,重点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经常性地上好指导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等。

推荐出先“富”起来的科研型教师,带动大多数教师教学、教研两手都能硬。这些年我们更加认识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要持续高位运行,唯有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于是,适时提出了“站稳讲台,写好文章”双向要求,着力解决学校现实中相当多教师“述而不作”的问题。出台多层次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多撰写文章、多发表文章。每学年举办学术研究节,围绕诸如“与新课程同行”“做一个有特点的教师”“培养有特长的学生”等主题,开展“教学论坛”“教育论坛”,其中的组织者、主持者,多为有一定专长的甘愿“多劳”的普通教师。在此基础上,请校内的“专家”“学者”,修改、润饰有一定质量的文稿,学校组织推介到报刊发表。近些年,学校教师年文章发表数量逐步上升,质量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当然,能者多劳是我们办学过程中外部竞争的适时需求,也是我们努力攀升高水平教学质量的举措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又不仅仅在此,还在于通过现有的“能者”,引领更多的教师强行入轨,尽快进步,主动发展,也成为“多劳”的“能者”,成为特点鲜明的教师,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更大动力。

三、能者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唐朝韩愈在《师说》中表达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师道观”,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相比较于在竞争机制下的“能者多劳”,“能者为师”则需强调合作中的“扬长”与“取长”。学校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珍视自己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作用,又能善于“转益多师是吾师”,吸取他人优点,丰富和增值自身长处。

学科间优势互补,尝试分教学模块、教学单元或学科知识点进行合作教学。我们学校一个年级学科备课组多至十几人,少则三五个,每学年都得经过全校的整体选配,优化组合。基础年级曾在理科班级、毕业年级多在文科组合运行了大学的教学模式。各人根据自己学科优点、擅长分工合作教学,即一人备课,多班上课,共同批阅作业,集体落实责任。例如,高三年级语文组按照“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等四大板块,甚至细分到知识点的各个能级上,进行几人一组的复习教学。高一年级数学组则粗线条就“几何”“三角”两块教学内容,进行一组两人的切块教学。这些合作都在课堂实践中,凸显了有效、增效以至高效。

跨学科强强联手,“打通”学科,文理渗透,实现多科综合提速增效。这些年我们促进教师们与新课程同行,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精力更多放在课程资源开发和课题研究协作上,期望“人人都是实践者,人人都是受益者”。课程研究方面,拥有了包括“海盐文化”“学科:名人风流,学子足迹”等在内的上百门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方面,“十五”期间完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推进学校创新教育的研究”等六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形成了多层次的课题研究结构,承担着八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课题研究。研究人员毫无疑问都来自于校内的多学科多职级的“能者”教师,有些通过牵头者点将,有些通过学科组推荐,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申请。

多层面“长处”叠加,开展有数量的质量和有质量的数量教学研究活动。其活动有以学科为主的三个年级全部教师参加的,有以年级为主的多门学科全体教师开展的。近些年诸如开展了“讲自己的教学故事”“教学问题会诊”“教学案例分析”“同课导构”“微格教学”等活动,其主题源于教学实际,来自教师内需,力求将教师们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和集体研讨中展现自我,碰撞思维。必要时我们还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外校同行甚或我们自己的学生参加活动,请他们给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评点、指向,进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多层面的“长处”叠加活动中,引领自身成长、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篇9

【关键词】 开封市; 金明中小学; 校园文化; 课程改革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mpus culture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reform

Li Zhihui

【Abstract】As the Henan province and Kaifeng City campus culture is advanced unit, Kaifeng City Ming School to "create a humane environment,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chool " for the target, insist on "taking students as the foundation, the teacher-oriented, school-based" school concept,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make ric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bright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Jin Ming School campus culture embodied in the management culture, environment culture, humanistic culture in all aspects, with rich and colorful campus cultur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denotation connotation, creating a school of vigor and vitality, express students humanistic mien.

【Keywords】Kaifeng city; Jin Ming School; campus culture; curriculum reform

开封市金明中小学座落于北宋皇家名苑“金明池”遗址之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学校奠定了鲜明的文化底蕴。在课程改革热潮中,金明中小学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打造出富有时代精神和金明特色的校园文化,被评为河南省和开封市校园文化先进单位。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金明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既包括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也包括校风、学风、人文环境等精神文化内涵,体现于管理文化、环境文化、人文文化等各个层面。

1 创设科学的管理文化

科学的办学方略才能衍生出先进的校园文化,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性发展奠定根基。为顺应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管理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学校发展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科学定位,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金明特色的管理文化。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校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内涵式发展,弘扬金明特色,拓展品牌效应,创建人文环境,构建和谐学校”为办学目标,以“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求发展;强化管理,激活机制走特色;提升文化,丰厚内涵创品牌”为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要求,软硬兼顾、内外兼修,充分发掘校内外文化资源,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注重师德师风和学风校凤建设,大力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师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修养,创建平安型、文化型、书香型的和谐学校,营造文明化、秩序化、数字化的温馨校园。

一系列科学的办学理念,一整套规范的管理机制,构成了鲜活而浓郁的金明特色和金明文化,为金明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根基、提供了保障。

2 创立优美的环境文化

金明中小学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功能性、美观性、文化性和教育性,大力开展绿化、美化、教育化、艺术化工程,陆续建成布局合理、风格多元的中学教学区、小学教学区和体艺中心区三大景区。金明校园兼具传统风韵与现代风格,阳春桃李鲜艳、盛夏杨柳苍翠、金秋红叶洇染、严冬腊梅飘香,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草坪花坛、雕塑小品……每一处景点都流淌着美、波动着情,呈现出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景象。

校园文化建设既需要营造声势、渲染氛围,也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校园内建有宣传栏和教育栏,教室及走廊内挂有名人名言牌匾及优秀学生名言牌匾“金明学子风采录”,就连上下课铃声也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着意营造出适宜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文化的影响、享受文化的熏陶。精灵生动的绿叶亭、童真野趣的蘑菇亭、高洁馥郁的荷叶亭,不仅是金明校园的标志,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呦呦鹿鸣”雕塑,蕴含着渴慕贤才之意;“月下静读”雕塑,寄托着志存高远之情;实验楼东墙上《奔向未来》现代浮雕与阶梯教室外壁《金池夜雨》古典浮雕遥相呼应,共同舒展着“借金池之灵气,驾长风而飞腾”的心声;掩映在浓荫绿波之中的三角亭,融“三声”、“三乐”、“三省”为一体,彰显着学子“声声入耳,事事关心”的志趣,抒发着教师“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趣,寄寓着金明师生“三省吾身”、奋发图强的意趣。

一砖一瓦皆表意,一草一木总关情。校园环境文化体现出金明中小学环境育人的理念,使这所花园式学校滋养师生、享誉全市。

3 创建多彩的人文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物的建设,更是人的建设。金明中小学注重两个文明一起抓,加强师德师风和学风校凤建设,提高师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修养,教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均衡,师生共同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近年来,金明中小学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生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读书心得交流、开放个人读书博客、诗文朗读比赛,举办读书节、假期读书沙龙,组织与读书相关的教学案例撰写、研讨、课堂教学跟踪等活动,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汇报会、故事会、演讲赛、国学诵读、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主题班会、手抄报展评、读书游园会等活动,引导师生养成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让书香型校园成为孕育学校人文文化的摇篮。

金明中小学充分发掘校内外文化资源,全力营造特色文化。学校组建了《汴梁晚报》小记者团、“金太阳”广播站、“金太阳”电视台、铜管乐队、诗社、文学社、演讲与主持社等多种学生社团,成立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棋类、体操、航模、建模、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陶艺等体育、艺术类兴趣小组,建立了校级体育运动队及文艺演出队,常年坚持训练与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和文艺比赛。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大型文体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清明经典诗文朗诵会、艺术节、春季田径运动会、秋季达标运动会、冬季“金明杯”系列体育活动等,每逢重大节日更要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近年来,学校相继举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艺术节及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和体艺比赛,使学生在活动中尝到快乐、受到教育、得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