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的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9―01

高中时期是学生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时期,如果这时学生不能及时得到外界的疏导,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一个班级核心的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主观原因。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且独立意识也在渐渐萌发,自身越来越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在高中时期学业较为繁重、人际关系处理较为困难且面临着“高考”这样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加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渐渐感到自己已经长大,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更倾向和自己同龄的人呆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许多事更加愿意自己做主,造成他们觉得老师、家长的管教太过多余,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越来越产生抵触心理。

(2)客观原因。一方面是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诸如浮躁、攀比之风,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年轻人就业压力的增加,“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高中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是非辨别能力与责任意识有限,自然会产生厌学、逆反情绪。

2.家庭原因。现在有许多家长由于事业过于繁忙忽视了孩子心理成长的变化,日常生活中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有些家庭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在孩子成长中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的成绩,认为保证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要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使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孤独感,进而对家长安排的生活从厌烦到逆反。

3.学校原因。由于高考压力,造成了部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个问题。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因为教学任务较重往往没有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交流这些事情。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正确地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现在有许多班主任不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件事。所以,班主任在疏导学生逆反心理前首先要做的是正确认识逆反心理。其实,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家长、老师大可不必对此大做文章,而是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这件事,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学生通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正确认识学生逆反心理之后就是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疏导学生了,首先是在教学中培养出较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可以做;什么是错误的,不应该继续延续。然后让学生自己正视自己的逆反心理,当出现逆反心理要及时与家长或老师沟通。当面对那种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尝试着与这些学生沟通,用自己对学生的真情来感化自己的学生。当然,班主任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挑选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疏导。

篇2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动机意义,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关键推动力。然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非常喜欢体育课,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往往存在偏向性和盲目性的现象,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小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有效的培养和疏导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与疏导的方法:

一、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体验,培养学生更广泛的体育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是非常新鲜且有广阔的,任何一个他们未曾体验过的事物都十分具有吸引力。如果在长期的体育课堂中,学生仅对某一、两项体育活动表示出强烈的兴趣,而对其他体育活动却极少参与。这种“偏向性”现象,最终会将孩子们新奇、广阔的世界枯燥化、狭窄化,不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在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中表现出“偏向性”特点的学生,教师对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更广泛的体育兴趣。

首先,丰富教学内容。相较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体育课程具有更宽阔的内容拓展空间和丰富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趣味性强,能满足小学生好奇、好动和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需求,打开学生的体育活动视线,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广泛的体育兴趣的培养。

其次,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之所以对一些体育活动项目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枯燥乏味、呆板老套的教学模式严重消弱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仅依据自己的喜爱和感觉来进行偏向性体育兴趣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推行体脑结合、身心协调、健体益智、适度有方和生动活泼的创新型体育教学方式,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让学生在新颖、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进而促进学生体体育兴趣的培养。

最后,激发学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体验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兴趣促进体验,体验激发兴趣。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就要激发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育活动体验。教师应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多个角度,以积极的眼光去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并对学生在体育活动参与中表现出的微小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给予表扬,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兴趣,积极参与到更多的体育活动中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二、循循善诱,有效疏导,培养学生更稳定的体育兴趣

在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上,教师虽不能用自己的习惯方式来框定学生的行动,强迫学生建立家长及自己所希望的兴趣爱好,而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和气质选择最适合孩子的项目。但也不是放任自流,而要循循善诱,有效疏导,使学生在众多的爱好中形成适度广泛的兴趣,并保证体育兴趣的相对稳定。

首先,疏导学生对体育兴趣保持集中的态度,防止学生对兴趣的分散。小学生的认知体系尚未成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目的并不明确,大多学生之所以对众多的体育活动都表现出好奇心和兴趣,主要是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意识停留在“玩”、“有趣”、“新奇”等表面认识上,而未深入认识到稳定性体育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稳定性体育兴趣培养的重要性的教学,让学生较充分认识到体育兴趣培养的深层意义,避免学生在兴趣的培养中出现盲目性现象。同时,注意疏导学生对体育兴趣保持集中的态度。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中,倾向于那类活动,对什么活动专注时间最长等。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孩子的兴趣适当加以引导,使孩子的兴趣倾向得到巩固与稳定发展,

其次,诱导学生对体育兴趣保证持之以恒的态度,防止学生见异思迁。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尚不完善,在一些体育活动的参与中,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放弃,不易坚持,从而表现出兴趣爱好的见异思迁。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挫折教育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深入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环境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同时,引导他们持之以恒,促使他们获得战胜挫折的成功过体验,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维持兴趣爱好,从而培养稳定的体育兴趣。

最后,引导学生将体育活动融入生活,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习惯相较于兴趣,更具有稳定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体育活动,如爬山、打羽毛球、打篮球、晨跑等等,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为学生形成稳定性的体育兴趣奠定基础。

篇3

随着国家对中职院校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中职生和高中生、大学生一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事班主任工作10年以来,我对学生的恋爱心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帮助学生做恋爱过程和失恋后的心理疏导工作。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针对中职生恋爱现状、恋爱心理、性知识掌握等方面,对学校7个专业420名学生以及100名家长展开调查,并就个别敏感话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访谈。

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数据分析,了解到了中职生恋爱的现状和特点,同时,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中职生恋爱的原因,当然也包括来自家庭、学校和个人的一些主观原因。运用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学说论证中职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必要性,并从社会文化、风气的变化等方面着手分析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规律,为我们的教育管理提供相应的对策。

一、 社会方面

1、全社会要关注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尤其是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社区教育等途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中职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同等重要性。要以知识普及、资源优化为前提,健全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实际性地走进校园,保护学生隐私、帮助学生解答困惑、解决问题。

2、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职生,纠正对中职生认识上的偏差,激发中职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用公平公正的态度看待青少年尤其是中职生的恋爱问题。就目前来说,相较大学生的浮躁与不切实际,中职生在最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创造着社会价值,所以,帮助中职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使他们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3、从大处着眼,优化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环境,肃清网络、电影电视媒体、出版物等的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设置校园“防火墙”,禁止社会不良信息的侵入。公安、工商、社区等部门应该加大对中职院校周边环境,例如网吧、KTV、酒吧、游戏厅、宾馆等的治理,为中职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二、学校和教师方面

1、转变教育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心理健康关系到中职生人格是否健全、个性是否完善,所以,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2、摆正教育角色,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如果一个教师能仔细观察自己的学生,他就会看到他们精神的成长,而通过学生的成长,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所以,无论是学校机构还是一线教师,在中职生出现恋爱方面问题时,要直面问题,不是避而不谈,要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隐私,不扩大影响,在严格校纪班规的同时,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3、改进教育方法,选择正确的教育手段。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帮助中职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性观念和恋爱观,并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技巧,学会自我疏导。也可通过讲座、活动课、心理咨询室的方式,以及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让中职生在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有正确的疏导和发泄的方式。

4、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帮助家长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正确方式,加大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首先,需要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充分信任。其次,需要一线班主任有足够的耐心在做好家长与学校的信任和沟通工作的基础上,用更合理的方式使家长能充分配合老师的工作。

三、家长方面

1、家长在树立自己威信的同时,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方法和态度。家长与孩子关系的紧张和疏远,只能使孩子从心理和行为上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利于家长对情况的了解,也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家长在保证自己威信的同时,找到和孩子相处的最有效的方式,改变认识上的偏差,不要认为孩子小,学习不好就哪方面也不行,也不要在遇到问题时,用谩骂、毒打来希望孩子很快地转变思想。适度沟通、有效交流、远近相宜、恩威并重,做家长也是一门艺术。

2、家长要看到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中职生恋爱问题的严重性。很多中职生因为人际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而变得自闭、极端,他们在渴望爱与关注的同时,容易造成需求的过度化,为了爱奋不顾身、离家出走、过早发生性关系,或者在失恋后抑郁、自杀、打架等,这些极端行为的产生都是中职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对家长而言,做好与孩子、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从内心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清角色,加强责任心都是非常必要的。

3、家长要加强自我素质的提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他成长的最直接方式,家长做事是否认真、对人对事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是否乐观,都会影响到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关系到孩子是否会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幸福、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的相互理解、彼此关怀,其他成员之间的团结融洽,都会给中职生的内心带来安全、幸福与温暖,也会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充满希望和热情,不断养成尊老爱幼、礼让谦卑的良好品质,同时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挫折,也能做到与同学的团结互助、和睦共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职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也会在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四、中职生自身方面

1、不断树立自信心、加强自我管理、健全人格品质的同时,做到自立、自尊和自爱,有独立的价值评价标准,不要盲目追风。

2、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增加阅读量,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或塑造人格魅力的书籍,不断提升自我阅读、语言表达以及思考能力。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坚持自我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恋爱观的基础上,通过更好地沟通、合作与交流,建立同学之间、自己与老师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篇4

关键词:心理家教 提升水平 心理品质

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经验,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调查了许多家教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在对所有案例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出:虽然家庭教育成功的家庭有着形式不一的家教方式,有的是与孩子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有的是教会孩子如何与人和谐相处,有的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还有的是让孩子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耐心与忍让。但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是这些孩子的家长都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就是说成功的家教同样心理家教也是成功的。反之在失败家教案例中,这部分孩子的家长大都忽视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当孩子犯了错或者是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时,家长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疏导与心理调适,教育方式也不到位,或者比较粗暴,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容易孤僻与走极端。

通过深入调研与查阅资料发现家长的心理家教水平亟待提升。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在不少家长的眼里,孩子的教育主要就是智力教育,评价孩子的优秀与否绝大都数是以考试成绩衡量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会被忽视或者是没有能够被足够重视。事实上,人的发展不仅包括智力的发育,还有心理品质的构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当然,很多家长也非常清楚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但是对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却是一片茫然。

如何提升家长的心理家教水平从而有效地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呢?

一、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素质修养

“为人师表”自古以来好像是对老师提出的,其实不然,培养孩子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与责任,家庭教育是孩子接触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是孩子健康心理品质形成了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儿童经常会效仿家长的某些行为,如果父母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很难避免孩子会有同样的不良行为,因为太小的孩子没有是非对错判断能力,他只会机械的模仿,很快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变成内在的习惯。简单的例子父母带着孩子经常闯红灯,孩子就没有“红灯停、绿灯行”的主动意识,即使学校老师教会了孩子“红灯停、绿灯行”,也避免不了会出现孩子哼着这首儿歌,同时还闯着红灯的尴尬情形。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好孩子的榜样,这一点对孩子的品质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家长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还要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家长在督促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多看书,多学习,不能够简单的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自己可以卸下教育孩子的重担,空闲时间就去搓麻将、打牌等,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家长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各种素质,做“学习型”父母,才能够为更好培养孩子提供基础。

二、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

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难以沟通,想和孩子谈心时,孩子却显得很不耐烦。家长要认识到经常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沟通应从小就要建立一种“模式”或“氛围”,若从小就没有建立良好、平等、宽松的沟通模式,等到了青春期自然就更难进行良好的沟通了。因此家长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重与孩子的沟通,掌握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以便能够及时的沟通,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在了解及时有效沟通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在所有成功家教案例中,家长都认识到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时才找他谈心,平时与他多接触、多沟通,从来不摆出家长的姿态,而是以朋友的关系相处,这样孩子有话都愿意与家长谈,毫不隐瞒,家长也争得了教育的主动权。家长与孩子沟通要有技巧性。沟通不仅能够单方让家长帮助孩子成长,而且通过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子女能够了解父母的用心,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更能促进未成年人成人成才。

三、家长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提升对孩子的心灵家教水平

篇5

【关键词】智障 学生 心理 健康 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并随之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仅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两个方面。具体说:“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显然,“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就是指“心理健康”。作为一名智障孩子的老师,我更加关注于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此,浅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认识智障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是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智力残疾是某些学生的先天不幸,依照“健康”的科学内涵,他们生来就与“健康”无缘了,他们生理方面的不健康——智力残疾,是我们教育者无法改变的,可是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着眼,我们教育者只能也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对智障孩子实施心理疏导,对其行为加以矫正,以减少和避免这些学生从“生理残疾”走向“心理残疾”,从而使他们不断地趋于“健康”。这是我们从事培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它放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高度去认识,去探索。

二、抓住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智力缺陷,导致智障孩子的认知活动一般表现得比较迟钝。他们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情性,心理上缺乏需要、追求和期待,因而感、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小,注意力分散,思维水平低,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甚至没有。能进行语言沟通的孩子大多发音不准,发音困难,口齿不清。他们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依赖性强,惰性严重,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在情绪上表现为易变化,多冲动,行为难以控制,遇事敏感多疑甚至“牛劲到底”。

三、积极探索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师引领学生向每一个新的起点迈进的同时,每时每刻都要善于发现和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每个教育环节中渗透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做他们生活、情绪、行为的表率。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智障学生由于普遍存在生理缺陷,听觉、感知和心理发展的渠道不畅通,他们往往胆小、害怕、羞于见人……而我们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抑或是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里,有丰富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广泛兴趣;同学之间友爱相处,老师爱生如子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会使孩子们感觉到在学校有如到家的感觉。渐渐地,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学校,喜欢上班集体,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充满信心,乐于来到学校,以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学习生活为荣。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

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因此,它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认知、感知能力以及知识经验的积累都是非常有限的。故而,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孩子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提供的教育训练内容尽量要简单易懂,接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看的见,摸的着。活动设计应由近到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这些孩子的抽象思维极度贫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内容,要易于孩子们接受、理解,避免晦涩难懂。

(三)尽力满足孩子表达情感的愿望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人总有表达的欲望。智障孩子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遇到高兴的事情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他们保持好的心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把想要说的和想要做的都表达出来或做出来。

(四)引领孩子学会心中有爱,心存感激

作为老师,我们要无私地爱每一个智障孩子,爱他们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去爱别人,这样他们才不会以自我的情感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关心他人,学会互相帮助,学会用自己的真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有的孩子会感激地谢谢你,而有的同学却不能意识到,这就要老师多引导。教育孩子在知道别人帮助、关心、爱他们的时候,要心存感激地去面对,而不是表现为漠视。

(五)家长与教师要密切合作

要做好智障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除了老师的积极引导,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多沟通,必要时,也可以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由于家中有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无疑是一个障碍。这就告诫家长,在家中,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杜绝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家长的指导,教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便正确引导孩子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发展。如此家庭与学校紧密结合,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

2.校园学生心理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02-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他们把孩子留在农村让爷爷奶奶、亲戚等看管,这些留守在农村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留守儿童面对亲子的分离、父母的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身心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个聚焦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个体从出生到完全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家庭环境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几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在校管理制度和基本权利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保障,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溺爱现象严重

“隔代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在被溺爱当中,基层教师普遍反应,现在的很多学生很怕吃苦,学习上的负担稍有加重,就会有腻烦心里,出现作业不完成,抄袭他人作业、说服教育不听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行为,其中留守儿童占了多数。部分祖辈对留守子女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生活的全方位满足,却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确引导。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

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学校遍承担起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角色,尽管学校不断完善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但还是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恶化是形成其不良人格特点的重要原因。李文婷从隔代教育出发认为隔代教育易对留守儿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上的异常,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家庭氛围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是完整的,但家庭的作用和气氛却是残缺的。他们缺少了与父母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感觉不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研究者从留守幼儿与父母的联系情况调查发现,留守幼儿与外出务工的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维系教松散,大多数父母只在寒暑假等回来探望,缺乏亲情关爱的幼年生活给孩子留下的苦涩和无助感是可想而知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1、家长权衡家庭教育重要性,理智选择

家长权衡家庭教育重要性,理智选择,一方面应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父母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孩子的利弊影响。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尽量避免双方外出,留一方在家中监护孩子,这样就不至于形成“空巢家庭”,对孩子的身心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长权衡家庭教育重要性,理智选择,另一方面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可以采取以下行为,尽量减轻父母关爱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尽量多与孩子通电话,注意通电话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饮食起居,更要与孩子进行彻底的思想交流,发现问题要及时改正;父母必须要增加与孩子团聚的频率,利用节假日抽时间去看孩子,或将孩子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与监护人、学校共同配合,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而且为孩子树立崇高理想提供条件。

2、留守监护人应保证家庭教育质量和承担责任

监护人要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以适应自己的角色,抛弃原有的一些教育观念,转换角度思考问题,多给孩子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要加强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孩子的品德、思想、法制等方面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此外,监护人必须给予孩子必要的爱的呵护,但绝不造成施舍“爱”的泛滥。要重视孩子的生活细节,进行相应的指导教育,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

3、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监督和引导儿童的思想转变

学校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可以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制度,让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尽量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彻骨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老师应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健康成长。

4、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分担教育成本

政府应在中小学施行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有关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推动关注留守儿童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方面,要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担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异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综上所述,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需要每个家庭做出努力,还需要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动员起来,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 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50-53.

[2] 崔丽娟.邹玉梅.家庭功能缺失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1):54-56.

[3] 吴 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篇7

——贺女士

上面提及的男孩子的行为很像“恋物癖”。这种问题多见于男性,通过收藏异性的私物来获得和性满足。

对于性,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父母采取的态度是回避和善意的哄骗。更可怕的是,绝大多数父母似乎都认为,拒绝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天经地义的。自古以来面对“性”就像隔了一层薄纱,特别是在温婉含蓄的东方国家“性”常被认为是耻于谈论的话题。近年来,教育部呼吁在中小学要加强青少年的性教育,同时鼓励家长正确与孩子谈论性,对于这一提议实在是要拍手叫好——因为那层本遮不住什么的薄纱早就该掀起来了。

若说“避免与孩子谈性”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倒也不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的性知识还相对贫乏,封闭对于当时的人们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变向的保护。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网络和电视节目都不同程度地促使孩子更加早熟,面对这些变化家长是想挡也挡不住了。关于对待儿童性教育的不正确做法,常使孩子带着对许多性问题的误解和疑惑进入身心发生剧烈变化的青春发育期,使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冲击、诱惑与压力。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青少年性教育的问题呢?

首先,要允许孩子的“性”好奇。如果没有特殊学习的经历和认真反思,为人父母者多会沿袭自己曾经接受到的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于是,众多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都惊人地存在同一种自动化的思维:小孩子一旦对“性”产生了好奇,马上就会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孩子,而自动化的行为又会类似条件反射一样去阻止孩子的这种好奇。但是,成长与对性的好奇是共生的,就像阻止不了成长一样,这种探索的欲望也是不能被打压下去的。

举个例子来看,我们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可见,强堵不如疏通。道理是相通的,家长的一味阻止对于孩子非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成为一种负面的提醒,还会促使孩子对“性”产生过分好奇。可见,疏导才是上策。

所以,还要建议家长以自然正常的态度与孩子谈性。很多家长对于性器官的尴尬表情会让孩子认为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不是生而平等的。眼睛、肚脐等部位可以侃侃而谈,对有些部位却总是吞吞吐吐,这种态度上的差别,会使孩子觉得你所以避而不提,一定有什么不对劲。日积月累就会使孩子认为性是肮脏的、丑恶的,或者激起孩子对性的过分好奇。总之,这些都不利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家长要让孩子全面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及其功能。对于性教育的问题,中国家长还普遍存在两大严重的误区。

误区一:青少年的性教育已经够多了。据杜蕾斯2004年全球性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首次接受性教育的平均年龄是13.7岁,在被调查的41个国家中排倒数第七。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处发言人沃雷·罗迪亚博士告诉记者,他和北京一些大学生交谈时发现,很多人在性问题上还很无知。

篇8

挫折反映在人身上是一种体验,叫挫折感,它是指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沮丧、失意或紧张的情绪反应。挫折与人作伴一生,与人一起成长。它既给人带来不愉快,也会让人变得聪明、成熟。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做父母的有远见、爱孩子的表现。

1.家长对孩子应有适度的期望和正确的评价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知识,没有文凭,以后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最好的出路。因此,家长们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切看成绩,以成绩论功行赏,而且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但却忽略了一点,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如何,心理承受能力如何,有些家长从来不关注。孩子在高压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而心理又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久而久之,思想就容易走向极端,从而产生对抗的心理。

上个学期,我们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原来在奶奶照顾下,成绩还不错,后来,奶奶病了,妈妈辞职回来照顾孩子,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妈妈给孩子定下了目标:每次考试必须考班级前三名。一个孩子,原来成绩只是中上,要一下子考班级前三名不是那么容易的,考了几次试,这个孩子都难以达到妈妈的目标,妈妈怒不可遏,对孩子的态度越来越差,非打即骂,孩子呢,弄得母女俩水火不容的地步。孩子呢,不想回家,常常找借口去亲戚家住。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意识到,不能唯成绩是论,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与孩子谈心,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施加不切合实际的压力,否则事与愿违。因为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适度的目标,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努力取得成功。

2.不要把孩子培养成“白眼狼”

现在的家长计划生育的意识提高了,只生一两个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这无可厚非,但很多家长过分溺爱,真正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爷爷奶奶成了他们的仆人,久而久之,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娇横跋扈,事事占上风的性格。在网上搜索孩子打家长的事例数不胜数,之前网上就了一则视频:孙子被宠坏了,竟敢当街对奶奶一顿暴打,拳打脚踢,路人上前劝阻也被打,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心理能健康吗?他有抗挫折的能力吗?他们只会遇到困难退却,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经受不了打击,要么只会顺水推舟,要么采取暴力极端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成为社会的累赘。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平时的做法,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否成为孩子养成健全人格的绊脚石。

三、家长互相交流自己孩子出现的现象,并说说自己解决的方式。如:

1.孩子不做作业,家长的态度

2.孩子不做家务,家长的态度

3.孩子通宵玩游戏,家长的态度

4.孩子欺负老小,家长的态度

……

四、给家长提高孩子受挫折能力的具体做法支招

1.给孩子树立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家长要充当孩子的心理辅导老师,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孩子树立信心,而不是动辄就打骂、挖苦。只要不涉及到道德底线,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都可以适当的去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他知道有时候做错事情并不可怕,身边的人都一直支持他,让他重拾信心,越战越勇。所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要结合他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去应对,

2.引导孩子正确发泄个人情绪

当学生在考试不好,或与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等遭受挫折,心里闷闷不乐时,家长不要急于去干涉,但不要放任学生这种情绪,防止学生解不开结,从而产生心理疾病。作为家长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发泄情绪,可以带他外出走走,散散心,也可以带他打球,转移注意力,从而使心情尽快平复,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情绪管理,使不良情绪尽快释放。当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家长安慰之余,不妨让学生大声哭出来,或是以其他不会影响他人的行为将自己的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虽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上的阴霾。

3.引导孩子如何看待挫折

篇9

【关键词】留守学生 教育 爱

一、无微不至,关爱留守学生的生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留守学生缺乏父母关爱,我们作为教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父母都在浙江打工,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迟到,成了班上的“问题生”。我经常找他谈心,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他生病了送他上医院,没水吃要药为他倒开水,没有作业本时我买给他……经过一次次沟通、一次次帮助,慢慢地他变了,不再迟到,不再睡觉,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只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无微不至的爱心,就一定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

二、润物无声,关注留守学生的情感

由于父母远在外地,爷爷奶奶年纪又大,留守学生内心情感没有倾诉的对象,使得他们不得不生活在情感的孤独城堡中。教师既要教好知识,又要做留守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但要做好留守学生情感的疏导工作,更要和留守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多理解,做到心灵相通, 感情融洽,形成关爱合力,以填补留守学生亲情空白。

三、“落红有情”,疏导留守学生的心理

留守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阅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烦恼。显然,对于十二三岁的留守学生来说,其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因此,要引导他们形成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其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通过观察,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分忧,于是他们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在班级上成立“独立儿童小组”,选择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同学、老师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进行自我锻炼。这样既可拓宽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使留守学生找到“家”的感觉;同时,留守学生有了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另外,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播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短片,让留守学生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得更好,从而使他们更爱自己的父母。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办有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还有,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让他们少走弯路,更能感受班级、学校这一“新家”的温暖。

四、春风化雨,关爱留守学生的品德

(一) 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教师要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的和谐氛围中,一定能健康成长。

(二)明辨是非,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留守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身处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很容易染上一系列不良的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网络文化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班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事情的发生。因此 ,我们要关心孩子,对于孩子的交友情况我们不能忽视,要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三) 注重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10

关键词:人文关怀;激励引导;礼仪运用

目前,班级内单亲、离异、领养、留守的学生普遍存在。这些学生的性格特征、品行爱好、行为习惯等都会受到他们各自的家庭生活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对于这些同是教育对象的他们而言,我们作为教育者无法改变他们已经存在的客观家庭因素,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的后天人为因素去多方位、多角度、多视角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精神上的人文关怀――筑坚毅品格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虽然学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种质的飞跃,但是他们的身心依然脱离不了幼儿期对大人的依赖。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家人产生了厌烦和叛逆的心理,对家人来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这些家庭不完整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过校园生活。然而,家庭爱的缺失、家庭矛盾的激化、家长教育的偏激等会让这些学生在性格上偏于内向,不自信。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精神上的人文关怀、心理上的疏导以及品格上的良好塑造。教师可以通过单独谈心的方式让学生建立自信,也可以通过列举有关意志坚定的人和事让学生从中体悟他们的坚强品质。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学生的举动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进行心理疏通,让他们学会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从而形成坚毅的品格。如我班二年级的晟同学,一次早读课上,别的同学都在认真地读书,他却在低声抽泣。当我问起缘由后,他说为什么他做的梦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在梦里教室很大很宽敞,教师对他很温柔,现在的教室很窄,教师也变得很凶。仅仅是这个梦的变化就让这个平时看着嘻嘻哈哈的男孩变得如此多愁善感吗?后来的谈话才让我明白原来是他的爸爸妈妈各自又找了新的伴侣,但却互相瞒着对方,而晟同学却知道他们双方的秘密。他生活在看似完整却支离破碎的家里,家人间的互相欺瞒让这个孩子心理产生了恐惧、孤独以致自卑。经过我的及时疏导,晟渐渐变得坚强、自信、乐观了。

二、学习上的激励引导――养勤奋之习

真正的快乐学习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上。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意识还是以教师的调动、表扬、激励为主,尤其是这些来自不完整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让他们从小就缺少家人的关爱。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父母之爱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这些残缺家庭的学生在学校内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充实的校园生活可以让他们无暇顾及其他的不快乐。在转化特殊家庭学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相当重要。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能够让这些学生收获知识带给自己的力量,从而让他们变得更聪慧。如一年级的宇同学,自入一年级以来上课时总是低头做小动作,作业潦草,成绩更是不尽如人意。下课的他到处疯跑,大事没有小事不断。我班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得到“幸福鸟”贴画奖励,而宇同学的光荣榜上总是好不容易得到几枚贴画,后又因犯错误而被撕下。后来,我刻意提高、加大对他的表扬,他果然抬头听课了。批改作业时,我会在他写得较好的一笔上画上五角星,并批注“这一笔真漂亮!加油!”我发现他的字慢慢地写得像样了,我不遗余力地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他的进步,他的字竟然越写越工整了。更神奇的是,他课下也变得文明了。

三、礼仪上的有效运用――成文明之德

品学兼优的人是人人敬佩的榜样。品学兼优也是学校寄予学生的厚望。这些来自特殊家庭孩子的品格也会因其家长素养的不同而品质各异。他们或自卑,或自负,或沉默,或桀骜不驯,或逆来顺受,有的会故意做出令人出乎意料的举动引起他人的注意,有的却默默承受发生的一切不公以求息事宁人,还有的会屡教不改以示自己的不可一世。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五个层级。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至少部分得到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产生,才开始具有意义。我们把马氏所称的“低级需要未得到至少部分的满足情况下高级需要的不产生”的状况称为“需求缺省”。应用到特殊家庭学生心理上,则表现为一类是自卑、疑虑心重,自私、嫉妒,行为上比较循规蹈矩,心理压力较大,不爱与人交往;另一类是逆反性较强,任性,行为放荡不羁,不守纪律。凡此种种都让教师意识到正确引导这些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如一年级的骏同学,他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父母言语的不文明导致这个孩子也脏话连篇,以至于其他的同学非常不喜欢他。为了让他认识到文明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我安排他做学校的雅行小标兵。这是其他学生都想争取的,他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他每天的执勤中,他慢慢感受到了尊重别人的重要性和被人尊重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