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In this paper,arming at the shortage of evaluation model which depends on teacher’s subjective evaluation,the author puts forward using interactive valuation to solve it,and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detail,and points out the key point in processing that should be notice.
关键词: 互动评价;课程设计;管理系统
Key words: interactive evaluation;curriculum-design;manage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251-02
0前言
在日常教学中,为让学生加强动手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活动,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即评价的主体是教师,以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评价的客体,一般学生是不能参与其中的。而且评价局限于一对一的形式,教师的工作量大,评价效果也不好。而且常常出现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完成课程设计,但得到的成绩却不是很高的情况,从而会对教师评分的公平性存在一些疑问。这种情况通常是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具体评价指标不清楚导致的。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校园网为平台,在评价中使用学生互评的方法,把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改变为多对多式的互动评价,实践证明这样能较好地解决评价中所遇到的问题。
1引入互动评价的意义
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互动评价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的评价中来,同学间互相评分,让成绩评定更透明、更具公平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还具有以下的优点:
1.1 教师事前先给出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就会参考着评价标准进行设计。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可避免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盲目性,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1.2 学生评价同学的课程设计作品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观摩同学设计作品中好的一面,从而促使自己也有所提高;同时也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在依据标准进行评价的过程能使评价者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要点。
1.3 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与同学间的差距,激发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在课程设计中实施互动评价,不仅可以分担教师的部分教学压力,提高评价的质量,更能使学生通过互评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
2互动评价实施流程
互动评价教学法强调的是评价的互动性,即要求每个学生不仅需要提交自己的课程设计,也要完成对其他同学的评价任务,从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及自己的作品被同学评价后给出的建议中去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学生提交课程设计开始到完成评价,一般需经过四个阶段,具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即设计、提交阶段,教师课程设计的要求,并公布具体的评价标准。学生按照课程设计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并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自己的设计作品。
第二阶段――初评阶段,将被评的学生作品在网上公开展示,并要求其它同学按照既定的评价标准,对学习同伴的作品以匿名方式进行评价,并要求给出修改建议。在此阶段教师最好也能给出一些指导性意见。
第三阶段――即修改阶段,当学生间互相匿名评价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参考同学给出的评价及修改建议,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修改,并在规定时间内将修改过的课程设计再次提交。在此阶段,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利用互动评价支撑平台不断交流,对设计作品的每次更新都可记录下来。
第四阶段――即终评阶段,首先学生再次对修改过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并打分,最后教师作最后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束后,系统按照预先设定的师生评价比自动计算出最终的课程设计成绩。
经过这四个阶段的评价和被评价的过程,学生一般都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需改进的地方,最终的课程设计基本上都比第一轮的课程设计的有较大的改进,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实施时需注意的问题
3.1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高评价效率由于互动评价流程较为复杂,整个过程涉及的数据也很多,因此为顺利地开展互动评价,我们必需要有一个与互评流程相配合的支撑系统,才能顺利完成繁杂的互评任务。为此我们应在现有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使用现有的并具有支持互动评价功能的网络教学系统,如Moodle等,或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自行开发出相应的互动评价支撑系统,以提高互动评价的效率。
3.2 评价时需采用匿名机制在给同学的评价中,学生容易出现草率评价或不合作的态度,或者为避免伤和气只对同学给出一些模糊或空泛的评价。因此,要避免失去互动评价的意义,必须实行匿名机制,让学生可无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实事求是地给出恰当的评价。
3.3 评价对象的分配问题目前教学班级的规模一般都有几十人,如果要求每个学生要对所有其它同学都进行一次评价,无疑工作量太大了,必然会导致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草率评价,从而使得评价的质量下降。因此,在分配评价对象时,首先要控制好人数:太多的话评价质量不能保证,太少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每次评价的对象个数为5-6个较为合适,而且这些评价任务是必需完成的。其次是具体的评价对象应由系统自动随机分配,以保证评价的公平性。最后可允许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是否再参与额外的对其它对象的评价,因为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评价的对象总是越多越好的。
3.4 激励机制的运用为使得学生更积极配合在线互动评价,提出更有价值的评价意见,而不仅仅是为应付教师规定的评价任务,可适当运用激励机制,即对于那些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或提出让评价对象的作品有进步的意见,就可以给予适当的加分奖励。
4结束语
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互动评价,往往比教师的单向评价更好,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拼比精神,能激励学生在课外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钻研,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行之有效,对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学习交流,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减轻教师的负担,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文婕,徐素霞.网络环境下的自评和互评[G].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3:54-56.
[2]闫寒冰,李志颖.网上课程中的学生自评与互评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2,7:64-67.
[3]林叶郁.基于WEB的同侪微格互动评价系统的构建 [J].福建电脑,2006,10:146-147.
[4]陈颖,赵知劲.学教互评系统的设计和软件实现[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67-70.
篇2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改革;工程意识
1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一般专业未开设大多软件课程,学生不能进行模拟计算,设计效率低;学生缺少查阅工具书意识,且工具书有限,生搬硬抄教材较重,无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青年教师缺乏设计经验,指导能力尚需提高;教师指导人数多,学生面临末考压力,影响师生沟通;选题面窄,验证性设计题目多;学生缺乏工程观念,与工厂现状关联少,难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设计时间紧、任务重,完成质量不高;考核简单,多以说明书和图纸为评判依据,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设计能力。基于以上原因,利用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未能较好达到[3]。
2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流程改革
现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流程一般是指导教师集中开动员会,下达并讲解任务指导书,课程设计要求,按学号进行分组,后续集中指导交流机会少,学生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入手难,设计进度缓慢等问题,就此对课程设计指导流程进行了细化改革。
2.1了解学生情况
在课程设计分组前,对学生情况了解非常重要。需对学生进行归类,如组织领导才能、有一定威望、学习成绩好、学习比较欠缺、计算能力较强、办公软件使用熟练、模拟绘图软件熟练操作等方面进行了解,此可避免各小组间较大差距,可充分调动小组积极性和团结协作,分工协作进而可减少指导教师工作量。
2.2提前动员准备
教师可将设计题目、设计框架穿插在化工原理理论课教学中,介绍设计思路和实际经验,有意识让学生积累工程素材,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设计题目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文献资料检索和搜集能力,学习CAD绘图等技能,提前做好初步动员,积极引导学生复习和补充设计所需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可合理分配利用时间,解决课程设计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
2.3选题
在进行课程设计开始时,结合理论知识的基础,把控好设计的难易程度,也可根据工厂情况涉及各种单元操作与生产一线联合选题,设计与生产实际贴近的合理设计题目,选题符合本科教育要求,难度适中;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经过努力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2.4分组及选组长
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进行分组,学生可在一定前提下自由组合。学生推举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组长,指导教师与组长交流讨论,组长选择副组长,余下的同学自行选择组长,教师再根据小组成员不同特点进行适当调整。每个小组成员最好有专长,如工程计算、CAD绘图或模拟软件使用等,利用各组员长处承担相应设计任务,团队协作完成设计。
2.5设计任务书
正式开始设计前,召开全体学生动员会,集中将设计内容和要求详细阐明,并对设计任务书进行详细讲解。设计任务书是课程设计的方向和依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设计题目、设计参数、设计目的及内容、设计说明书内容、进度计划、考核方法等。设计任务书应详尽具体,让学生对课程设计所有内容一目了然,且难易程度与学生水平应相当。
2.6集中交流与过程考核
开展有效的辅导交流,可加强各小组交流学习,了解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能强加过程考核,并督促把握各小组设计进度,还可很好解决指导教师不足问题。各小组围绕设计思路及进度、存在问题、后期方略开展单独交流。由组长总体介绍,每个组员分管工作介绍,检查学生设计思考情况,指出设计中的不足,以利于以后改进,提出后期工作安排。
2.7正确指导和监督
教师首先对设计思路进行引导,设计过程中确实遇到问题,先由小组内开展讨论分析,确定无法解决后,教师再从旁协助,引导启发,并解决问题。除约定时间集中答疑外,还可通过电话、短信、QQ及微信等手段进行辅导答疑,记录学生提问积极性以用于监督和考核。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设计进度和动态,对设计过程中表现积极地学生适当加分。
2.8考核与答辩
根据学生在设计中综合表现进行考核评定,采取教师审定、小组互评、过程表现与答辩相结合的方式,成绩评定按百分制记分。通过答辩,考核学生设计思路和设计态度,设计方法是否掌握,是否有抄袭现象,对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主要考核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索
3.1精心选题,加强工程实践性
设计题目要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依据实习基地和个人科研项目而选择合适项目,紧密联系化工生产实际和学科前沿。选题时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在给定物系要求、操作条件、设备要求等方面做到多样化,且有一定难度与深度。通过课堂和工厂现场教学,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锻炼,使其对单元操作、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有初步认识,而利于设计顺利完成。
3.2改革指导过程,加强监督
辅导答疑坚持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从旁协助原则。遇到问题先组内讨论,无法解决时教师再引导启发至解决问题。集中辅导时,教师将设计共性难疑点详细讲解;小组单独交流时,围绕设计思路及进度、存在问题、后期方略交流,还可通过网络等进行实时辅导。指导教师应了解各学生表现,实行阶段性检查,辅导过程以学生为主,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3加大计算机应用,强化软件应用能力
目前,课程设计手工计算较多,耗时费力,准确性不好,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可利用Excel、Origin和Matlab等对数据选取、核算和绘图;利用Aspen、ChemCAD等对物性参数、热负荷等选取和计算;利用CAD、ChemCAD等绘制流程图、人流物流等;利用Plant、CADWorx等进行配管、三维图绘制等。对于工艺计算和绘图软件,教师应在课程设计前一学期介绍,学生平时加强自学练习,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精神,提高计算机运用技能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4]。
3.4提高教师水平,锻炼指导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平与指导教师直接相关,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提高设计环节教学质量的关键。年轻教师工程实际训练少,教学经验不足,对工艺流程、设备结构、车间布置等不熟悉,故提高青年教师指导水平尤为重要,可利用暑期实践活动到学生实习化工企业进行历练,参加实践基地建设及校企项目合作,精选部分具有企业工作背景或设计经验的教师和优秀校友开展双导师制课程设计,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3.5改革评价体系,体现公正
将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审定相结合,平时讨论表现和答辩相结合,考核贯穿设计过程始终,最终成绩需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及文字组织能力等。采取平时表现(5%)+过程考核(15%)+说明书(15%)+图纸质量(20%)+难度和创新性(5%)+答辩表现(40%)来评定学生成绩。从设计态度、考勤、学习表现、提问释疑情况,交流表现、资料掌握,说明书质量、图纸绘制及软件应用等审定。答辩时要求组员对自己工作做出说明,结合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给每位同学评定成绩,做到合理公平。
3.6鼓励参加设计大赛,以赛促教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及化工设计类实践和竞赛,“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及省校级制药、化工类设计大赛,通过参加这些设计大赛,学生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计算机水平显著提高,工程概念、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显著增强。
篇3
关键词:专科院校 食品机械 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86-01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以一线就业为直接导向的专业技术教育,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需要更加系统的介绍专业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分析实际生产问题,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1]《食品机械与设备》是食品类专业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综合运用能力。目前,该课程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是考前突击,应付考试,教学效果一般;而一些学者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2],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空缺。
一、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内容完成后,集中一段时间,以单独或分工合作的形式,绕某一设计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方案、设计计算、绘图等步骤[3],完成既定任务的专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具体作用如下。
首先,课程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其次,培养学生对文献材料的收集、整理、再加工能力;再次,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设计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和创新能力[4]。
2.课程设计流程
课程设计主要由选题、指导与管理、考核三个环节组成。其中,选题是关键,指导和管理是过程控制,考核是最终的检验。
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实施
1.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课程设计题目为《**生产线设计》,拟从焙烤、饮料等常见食品中选择一个或一类产品,结合其生产工艺特点,制订生产方案,选择、装配生产设备,完成生产线设计示意图,形成设计报告书及答辩PPT。
1.1设计报告书应涵盖以下内容:(1)产品方案,包含产品名称、配方、工艺参数等;(2)生产方案,计划年度或月度产量,班组生产产量及人员需求;(3)生产线设备,包含设备选型,拟定选用厂家报价等;(4)生产线示意图;(5)物料衡算;(6)投资估算与利润预测等。
1.2课程设计要求:(1)设计报告内容要求:产品方案应符合食品加工科学要求;生产方案和设备应科学合理;物料衡算可只考虑生产消耗;投资估算和利润应符合基本财务准则;(2)设计报告格式要求:设计报告最终形成word文档,按毕业论文格式整理;(3)设计报告不得出现雷同卷,否则不计成绩;(4)时间要求:答辩前一天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设计报告书,以及答辩PPT文档。
2.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管理
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首先,下发设计任务及要求,组织学生选题,拟定设计方案和工作计划;之后,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生产线设计;然后,撰写设计报告,制作汇报PPT;最后,举行答辩,评委评比。
设计过程中的教师指导采用现场答疑和在线答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安排老师在固定时间在教室针对高难度及公共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同时通过微信和QQ群等网络工具构建学生自我讨论和教师点评指导的在线答疑平台,随时为学生答疑,解决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并最终根据出勤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3.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考核从平时表现、设计报告、答辩成绩等三个方面分别计分,满分100分,其中平时表现占10%,设计报告50%,答辩成绩40%。最终课程设计成绩以40%权重计入课程考核。
3.1平时表现是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出勤情况综合给分,由指导老师给出。
3.2设计报告成绩按内容、格式、科学性等三个方面分别给出成绩,且以给定权重合计得到报告成绩,评分要求如表1所示,该部分成绩由指导老师给出。
3.3答辩成绩于答辩结束后由三位评委老师按照PPT制作、问题回答、个人仪表、语言表达等四个部分分别给出,各项之和为该评委总分,最后取平均值即为该生答辩成绩。
三、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实施中的问题与讨论
1.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和匹配性问题
《食品机械与设备》作为食品类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此时食品专业课程学习并不充分,只有《食品工艺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同步开设,这使得食品机械课程设计的开展出现系列问题,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最终效果。课程设计规划时可整体考虑专业课程先后顺序与衔接,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学生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亟待提高
实践表明,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欠缺,特别是对学术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整理能力,部分学生在设计开展前从未了解过文献资料。通过课程设计的开展,普及了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方法,为学生以后求知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3.课程设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课程设计之初,学生普遍表现态度不端正,出勤情况差,缺乏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设计中通过企业生产流程的模拟、工作态度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多次实践证明,食品机械课程设计深化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宽度,提升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思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了学生就业中的竞争力。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大专院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亚珠.调整高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结构[J].科技信息,2012(35):301.
[2]段续,朱文学,张仲欣.食品机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科技咨询,2009(26):201-203.
篇4
关键词:工科课程设计;企业项目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工程素养
作者简介:冯军(1979-),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讲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3CZ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29-02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然后围绕着这些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学生之间的合作性,主张学生从实践中探索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对于工科类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设计是大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培养环节,[1]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过程。[2]现行的课程设计时间短,设计内容陈旧单一且与企业要求严重脱节,学生不能将阶段学习的知识充分加以综合和运用,且影响学生就业后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根据近年来对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科类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很多用人企业单位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并希望能尽快进入岗位角色。而现在很多学生在实践能力及工程素养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本文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研究将项目教学法融入课程设计。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让学生接触以产品为目标的企业项目,在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培养下,学生不仅能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且可理解技术产品开发流程及具体技术指标要求,提升了工程素养,为就业打下一定基础,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及工程素养培养方面的不足。
一、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的选题原则
认真抓好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的立题工作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前提,它决定着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方向和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特色。
1.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选题应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要全面把握专业的培养计划,确定其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服务面向、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等等,才能正确选题方向。
2.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选题应尽量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和科研方向相结合
工科教师本身手里拥有一些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这些研究内容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较强的实际应用意义。利用教师与企业签约的这些横向课题,开展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工作,充分利用教师对自己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较深入和独到的研究,以及其对课题内容的熟悉,方便地进行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工作的指导,同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能更有效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具体实践
由于企业项目具有产品化的特点,知识覆盖面较广,所以课程设计性质一般为综合性,内容不限于一门课程往往涵盖几门课,所以实施的对象一般要求为大二下学期的学生,或者大三上学期的学生。学生已学过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也大都开设起来,正是刚刚度过入门期,这时开展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恰到好处,既可以巩固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对即将要学到的关键知识进行深化,让学生接触实际企业项目,进行实践,必将遇到问题,可在探索、思考中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本课程设计的时间长度一般要求为1~2个学期,这是由企业实际项目开发的周期所决定的;也不能像传统方式,由于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消化,课程设计效果大打折扣。
经过研究,整个方案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1.制订具体项目
教师与企业经过协商和充分研究,根据上述选题原则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人才储备计划,并依据专业岗位要求,制订实际项目。项目均紧扣课程要求,分为三类:
(1)传统企业项目。一般是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普适的基本项目,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项目,通过研发,熟悉整个开发过程,打下基础,至少能在一个发展方向上做到入门,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2)在研企业项目。一般是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企业工程师正在完善或者探索研发之中,工程师对项目开发的每个细节都比较熟悉,也很有经验和心得,便于指导学生;学生通过思考、研发甚至创新和一线技术人员交流,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3)未来计划企业项目。一般是企业准备着手开展的项目,一切都在起步当中,学生通过参与研发,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极大地丰富了视野,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机会。
2.制订计划
(1)企业派技术骨干对项目方案进行剖析,提出详细的技术指标、开发项目所需知识。教师同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和交流,由学生自主选取项目,教师考虑学生个人能力,从整体考虑对项目进行分组,保证人员配置合理,每组为4~6人,并进行小组人员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2)传统的课程设计时间太短,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只能敷衍了事;在获取学校制度的支持下,项目计划时间不限定为1个学期内,可延长为2个学期,有充足的时间,才能保证学生认真完成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写好项目进度表,指明每一阶段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及技术指标,并将严格按照进度表进行考核,给学生一点压力、一点动力。
3.具体实施
(1)在学院专门开设一个课程设计实验室,配备常用的实验耗材,设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有老师进行管理,并成立一定额度的基金,专供有需要的学生购置实验器材。
(2)教师每周按时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对于一般问题,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培养其自学及探索精神;当遇见难题时,对于个别问题进行详细指导,对于普遍问题,教师可集中授课;组织学生每2周汇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鼓励相互间的讨论、交流。
(3)企业定期派技术人员到实验室进行指导。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特别是实践方面,很有针对性;技术人员有项目经验,对项目开发流程及其细节很熟悉,可谓见多识广,往往能起到“一语道破天机”的效果。
(4)派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学习。进入企业开发第一线,企业人员可进行现场授课,解决学生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了解企业的岗位工作及要求,才能深切感知自身的不足,促使其上进。
4.考核评价
(1)依据各个项目进度的安排,对每个阶段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项目活动记录、收集整理的资料、阶段性总结报告等全面地评定,作为平时成绩。[3]
(2)项目结束时,进行答辩形式的考核。组织学生演示自己的成果,说明设计原理、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总结经验和教训;请学院里的教师及企业人员作为评委,提出相关问题,以此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项目的研究深度,给出成绩,并作为考核成绩。
最后教师根据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客观地给出评价,并指出每个学生个人知识体系上及工作中的不足,促使其努力。
三、效果分析
1.传统模式和新模式的比较
(1)设计内容。传统模式往往是几年不变化,有些甚至已被淘汰;新模式是来自于企业的项目,技术含量高,贴近市场,更主流,将来学生易融入企业。
(2)实施过程。传统模式中学生是单枪匹马,时间短、交流比较少;新模式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时间充裕,不仅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还有企业人员的加入,大大增加了兴趣和积极性。
(3)考核评价。传统模式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价,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和多元智力理论;新模式考虑到多元智力理论,真正地体现了素质教育。[4]
2.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提高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自己动手,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很多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5]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效果显著。不少学生反映:“经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以前学过的但不明白的知识,自己搞懂了;有些还没学的知识,自己现在就懂了”、“以前同学间聊的是游戏,现在讨论的就是技术”、“现在才明白自己懂得太少,想去企业还得好好努力”等等。
四、结束语
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改变了传统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解决企业项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培养了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小康,余洁冰.工科学生课程设计与综合素质培养[J].高教探索,2009,(5):133-134.
[2]杨丽曼,沈东凯.机械电子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117-120.
[3]Pegy A Ertmer,Timothy J Newby Maureen,MacDougal students.responses and approaches to case-based instruction[J].The Role of Reflective Self-Regul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6,(3):719-752.
篇5
关键词:PROTEL;电路课程;CAD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M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实验教学的标准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都是实验教学涵盖的内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锻炼综合设计、实际应用、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学会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电路CAD课程设计的现状
电路CAD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阶段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其当作一门理论课来教学,通常会先给出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电路设计图,对设计图电路的主要部分工作原理和达到这一原理的主要功能进行讲解,最后要求学生在PROTEL软件中绘制电路系统的原理图和印制板图。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下降,这样的课程设计完全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因此应当对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教学目标设定为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自主学习,教师辅以指导,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基于PROTEL的电路CAD课程设计
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一个实际应用的单片机测试系统,辅以电路设计工具软件PROTEL,绘制出电路原理图和PCB图。
(一)PROTEL软件的设计流程
PROTEL软件是一个完整的全方位电路设计系统,包含有电路原理图设计、PCB设计、PCB自动布线、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模拟/数字信号仿真等功能模块,并具有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其中PCB设计和电路原理图设计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提供了完备的电路仿真器,使从原理图的绘制到最终电路板设计的所有工作都能轻松完成。
该软件设计流程为是:首先是工作环境设置和页面设置,装入元件库,然后,将元件、电源符号、接地符号、连接线、网络标号和说明信息分别依次放置在图纸上合适的位置,再就是对电路图进行检查和调整,最后保存并输出。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对于学生想要设计什么系统,教师不应限制,检测和设计系统时允许学生任意选择物理量,另外,教师要对设计系统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规定,以保证课程设计能达到最终目标。
第一,MCS-51系列单片机必须包含在设计的系统的芯片中;第二,测试的物理量必须要显示在4位LED中;第三,在检测量超过设定值后,系统能够自动发出警报;第四,要设置能够让测试系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的按钮;第五,要配有一路传感器和相应的调理电路;第六,要配备AD转换芯片使检测物理量的模数能够转换。
(三)测试系统的要求
为达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的,测试系统的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学生必须制定多套测试系统绘制的方案,从中选择最终方案并阐述理由;第二,测试系统必须达到方案最优化和实际的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第三,传感器能够稳定工作,精度要准确,若出现问题,则要给出弥补方案;第四,在绘制PCB之前,学生必须弄清其设计规则,既要完成任务,又要保证所设计的测试系统原理图的功能的正确性和布局的美观性以便实际装配调试;第五,为设计提供完整详细的说明书,例如工作原理、选择元件的原因、PCB的设计规则等。
(四)测试系统的仿真分析和验证
很多学生在以前并没有接触过设计,缺乏经验,所以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设计,需要仿真分析和校验设计的原理图,可以直接在PROTEL中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数模混合电路进行仿真校验。电路仿真的流程一般是首先将仿真电路、电源等绘制出来,然后将仿真分析的参数进行设置,继而运行仿真分析,最后对结果进行观察。以仿真的结果为依据,校验传感器调理正确与否。因而,在原理图的设计和仿真分析之间需要反复校验电路放大倍数的合理性以及能否正常工作,再调整选择的参数,绘制出符合要求的原理图。
三、总结
基于PROTEL的电路CAD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是教育革新的具体表现,其不仅能让学生完全掌握理论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教学方法应该被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秀珍.《电子系统CAD》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2(08).
[2]李晗.关于PROTEL的教学方法的几点总结[J].科技信息,2007(34).
[3]邵建昂. PROTEL教学实践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02).
篇6
[关键字]人力资源 培训 开发
一 企业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
内部培训是指企业以自身力量对新募员工或原有员工通过各种方式、手段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等诸方面有所改进,达到预期标准的过程由于存在不同的培训对象和不同的培训内容,企业一般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和方法,以求取得好的成效。内部培训是培训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训的基石和不可再生力量,在企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部培训师是企业内的老师,是一个对企业最认同,最拥护的群体,他们将企业精神融入课程,讲解知识,传授技能,为员工解答各类疑难问题。
外部培训是指企业通过外部力量对员工进行统一的培训,一般通过专门的培训公司,或者派员工参加其他机构组织的培训班来实现对员工的培训。外部培训优点是可以将外部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带到企业当中来,带来新鲜的血液,缺点是,针对性不强,费用较高。
二 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企业内部培训课程是一个直接为企业服务的课程提起,因此它与一般学校课程有所不同,具体有服务性、经营性、实践性、针对性、经验性、功利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应该是:
培训课程设计符合企业和学员的需要;培训课程设计要符合成人学员的认知规律,成年人学习要的不是答案,要的是掌握方法。培训课程的设置应体现企业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三 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流程(见图1)
四 通过培训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
企业内部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不能脱离企业和员工的需要,否则即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是南辕北辙。因此在开设课程之前,必须进行全面准确的培训需求调研,并且进行需求分析,得出准确的结论。
培训需求分析可采取调查问卷、绩效考核与评价中心等方法。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通过企业的目标、资源、环境的因素的分析,找到问题,并提出培训的方向;通过对工作详细内容、标准,和达成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分析,确定培训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者实际工作绩效和工作能力的分析,来确定培训的对象。培训目标是指被培训者经过培训所达到的目标。
确定培训目标是培训的课程设计和内容开发需要首先解决问题题。目标确定得是否合适、恰当,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培训目标确定,一方面要满足素质模型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学上具有可操作性。这就需要对需求分析中素质模型的不同素质单元进行适度合并,并据此确定培训目标。素质单元的合并应注意内容的相关性、业务流程的系统性、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可行性。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即有各种不同的素质单元,但有些素质单元的要求是相同的,应对相同的素质单元进行合并,合并中既要注意完成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应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的素质单元在内容的衔接,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
五 将培训目标转化为培训课程
课程设计就是将培训目标转化为培训课程的过程,是为实现培训目标寻找可行的课程框架。针对成人培训的特点,结合国际职业教育的经验,一般将培训目标通过培训模块的方式实现。所谓培训模块,就是从某一相对独立的问题出发,打破学科界限,将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分析方法和解决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培训模块的开发和设计,应从企业近期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出发,突出企业追求的目标和蕴涵的文化,培养以能力为主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模块实质上就是一种微观课程形态,它自成一个独立的知能体系,去实现一种明确的实用性、能力化的教学目标,是打破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学科章节体系而建立的各种类型的能力和素质专题。一般模块的设计是以岗位工作的流程而设计的。例如活动策划岗位培训模块设计就可以依照这个岗位工作的性质和流程,进行课程模块设计为:模块一项目立项、模块二市场调研及分析、模块三初步策划,模块四活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五活动项目财务管理、模块六活动现场布置、模块六活动进度管理、模块七活动现场执行、模块八活动评估等模块。涉及工作的综合程度高低,专项性模块在前,综合性模块在后。以难易程度排列,即基础性内容模块在前,专业性内容模块在后,这样有助于针对不同的人才要求进行合并培训,有助于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
在模块的设计上,一定要注意先后的次序和整体的结构。什么是先导知识、什么是后续知识,以及什么是主要知识、什么是次要知识。一定要把握好课程的脉络,做到一脉相连,前后衔接,最好绘制出课程地图,这样可以更为直观的掌握课程各模块的关系。
六 培训课程模块的内容开发
培训模块的内容开发就是确定每一培训模块的教学内容。内容开发应针对问题的剖析,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内容开发应注意把握教学要求具体、可操作,并且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衡量;应注意时限性,即在确定的时间达到教学的要求;应注意协商性,使教与学达到一致。内容开发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的补充与更新。针对调查分析中的问题,对学员缺陷的知识给予补充,对跟不上时展的知识给予更新。要特别突出培训内容的新颖性,强调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研究前沿以及可能应用的领域和前景;二是观念的转变。观念转变应注重现念,更应注重企业的追求和创新理念的导入,培训内容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和陈旧观念,使学员有一种新鲜感和求知欲。通过内容的学习,能使学员在一些问题上“茅塞顿开”,能够“悟出”其真谛;三是能力的提高。能力提高不但要满足现阶段企业的发展,更应着眼未来的要求。能力提高的内容培训,要制定分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步骤,使学员有成就感,要突出案例和模拟环境下的实际训练项目,使学员在实际训练中获得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方法和行动方案。
企业内部课程内容的开发,既可以借助培训机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理念联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联合开发,也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和资源自处开发,或者请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辅导开发。无论那种课程开发的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为原则。
此外,讲授课程的方法也很重要,一个好的内容如果讲授的方法不当,就不能为学员所接受。企业培训在教学方法上上应符合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可以采用图标表达法、讲授七步法、双线类比法、找痛挖坑法、问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活动示范法、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等。
篇7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设计 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9-03
《机械设计基础》课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及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零件及其它先修课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对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计算、制图、应用设计资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规范、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等方面接受全面的基本设计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工程设计及创新的能力。与毕业设计一样,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向实际工作过渡的必要的训练手段,对学生将来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和各项工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大环境下,部分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传统的“以课程设计指导书为蓝本、以教师的程序化指导贯穿始终”的模式已经难以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所以探索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有变速箱、差速器、齿轮传动等课题,但目前,多数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仍采用具有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为设计对象,设计课题一般为专用传动中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单级圆锥齿轮减速器等,设计时间一般为两个设计专用周,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设计内容包括:拟订设计方案;选择电动机类型;运动和动力参数的确定计算;主要传动零件的设计;主要零件工作图及减速器装配图的绘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设计工作量一般为传动运动简图一张;减速器装配图一张,零件图两张及计算说明书一份,最后进行设计答辩。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同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质疑,以作为整个设计成绩的参考。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只作方向性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收获很大。但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应该引起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设计的感性经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创新意识,对课程设计持应付态度,敷衍了事,加上设计安排时间紧的因素,为了完成任务东拼西凑,有的学生相互抄袭,甚至在网上下载等,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2)学生对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对机械制图、互换性与公差、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学等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课程体系中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综合应用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差,比如不能很好地应用力学知识对在外荷载作用下的轴进行精确强度计算校核;在绘图中不能正确应用机械制图基本知识,按照国家制图规范绘制图形等等。
(3)学生缺乏工程实际经验知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知识,对零部件的结构设计、精度选择、工艺过程等方面的要求只能比照书本、资料进行模仿设计,很少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进行设计,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方案可以说纯属“纸上谈兵”型,无工程实际意义。例如在确定减速器及零件的主要尺寸时,注重理论计算结果,不能综合几方面要求来最终确定。由于学生对减速器的制造、安装、调整、维护的工艺过程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致使对大量工艺问题缺乏认真考虑,或感到无从下手,不能把零件必须具备的良好工艺性要求贯穿于设计过程中。另外,学生对工厂现有的生产设备、加工手段缺乏认识,因此在设计中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装配精度和技术要求的内容提不出合适的要求,制约了课程设计质量。
(4)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问题
不少教师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充当保姆角色,表面上看可能提高了设计质量,实际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有的教师管理不到位,缺乏过程监督,不注重阶段性考核,只看重最后结果,这两种现象都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2 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质量的措施
为使课程设计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适合新形势下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改进和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2.1 充分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加强实践性教学
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上好第一堂动员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其意义不仅仅是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熟悉设计程序,更重要的是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乃至对以后的就业及能否胜任工作岗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应集中精力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条件、数据,做好资料收集、分析资料,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按照设计程序进行设计,培养优化设计思维和能力。
指导教师应把课程设计作为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责任,认真对待,精心辅导。在指导学生时,要注意辅导方法的应用,应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中不同的设计思路、观点、认识,得到互补和启发。针对学生缺乏机械工程感性知识的问题,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模型和实物讲解;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了解、认识各类机器的构造、传动关系及工艺流程,以增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指导教师应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积极参加工程实践,丰富自己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知识,为学生创造增加感性知识的条件,以便更好地指导设计,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2.2 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在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设计题目所要求的内容涵盖了课程中大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融合到课程理论教学中,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指导经验,把课程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作为例子讲解;比如讲到齿轮传动时可以结合课程设计讲解轮齿的受力分析、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可以把课程设计分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和电机及箱体设计五个模块,与教材相应练习题结合起来,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这样学生通过训练,积极性得到提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课题中的理论计算部分已经经过了演练,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错误。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3 改革选题,提高课程设计效果
摒弃“多年一题”的现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设计题目和内容上进行改革。(1)题目要体现教学目标:应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特点,设计题目应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仿真性,选题原则一是要有综合性,能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二是可以考虑简单的整机设计;三是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不至于产生畏惧心理而无从下手;四是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五是题目要学生分工协作完成,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2)题目要与先修课程衔接:选题要考虑与先修的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的衔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不涉及复杂的机构、运动学、动力学方面的知识,主要侧重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传动机构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维护等内容。设计题目不应有太复杂的机构,选以减速器为主体的传动机械装置较为适合高职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精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3)题目要注重多样性和挑战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围绕结构工艺性,按不同的传动方案、原始数据、不同的减速器类型布置课题,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相适应,使设计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
2.4 改革传统的指导形式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指导教师,一是要改进指导方式,采用分段、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动态指导方式。设计前把任务、难点、需要注意的事项交代清楚,要注意针对学识和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做好个别辅导,对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对积极思考的学生可以采用“讨论法”多鼓励和肯定,一起讨论启发其思维作最优选择设计,然后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耐心辅导、详细讲解,善于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帮助其树立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期针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错误,集体指导,后期加强检查与纠正。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指导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模仿型设计为思考型设计,变逐步讲解为必要提示,变提供详细资料为列出参考书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查手册、找资料,培养他们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能力。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思维,教师不过早下结论。比如在确定方案阶段,可以增加方案论证,首先由小组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并阐述其优劣性,然后由学生和教师对方案提出质疑,教师进行总结,给出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是一个反复推敲、反复修正、不断创新的过程,要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
2.5 加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绘图的普及,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要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课程设计中的图纸,可要求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并打印。针对以前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在学生上《机械制图》课时,我们要求教师适当加强CAD模块的教学和训练。这样,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既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设计上,计算机绘图能力又得到了提高,图纸干净整洁,有效地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2.6 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严格控制课程设计进度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花费二至三周的时间做课程设计,只有掌握好设计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不仅计算、绘图工作量大,还要综合应用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查阅有关资料和手册,若设计进度快了,就会出现不求甚解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其结果可能是解决了问题的表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机械设计的客观规律、设计思想缺乏认识,达不到教学预期目的。有的学生一开始并不着急,总认为时间充裕,就会出现前松后紧,当感到时间紧了,就加班加点突击设计,不仅难以按时完成设计任务,质量也无法保证。课程设计的进度计划应由指导教师提出,与设计任务书一同发给学生,进度计划应明确设计过程中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完成日期,要求学生基本上按进度计划进行。为保证学生能按计划进行,教师应加强过程指导,严格把关,及时检查督促进度和质量,每检查一次,教师都在设计材料上签字,并做好相应记录。
2.7 重视总结、答辩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会总结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剖析方案优劣,自己在设计中的得失,找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用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总结应先由学生进行,教师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按照大纲要求,应进行答辩。实践证明答辩是学生升华专业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全面分析与评估设计思维的必要环节,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总结知识,搞懂设计中的各个问题。每个学生答辩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先由学生自我陈述,阐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主要流程、总结与体会等,随后由教师和学生自由提问,评定答辩成绩。通过答辩这一环节,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变表达能力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2.8 改革成绩评定模式
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探索出一套既可以激励学生,又能科学考核的成绩评定办法。
加强对设计全过程的考核,以图纸、计算说明书、答辩成绩为主,加强对出勤率、工作态度、进度等环节的过程考核,以及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等可以在成绩考核中有所体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形成良好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 结论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高职生第一次“应用型”的实践训练,实践表明,以上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设计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及学生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庞兴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
[2] 李培根.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柴鹏飞,王晨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化工专业 工程设计 教学
化工专业类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应注重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其一是实验科研能力;其二是工程设计能力。对于实验科研能力的培养,由于每位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扎实,在实验室,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较多,再通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训练,化工类毕业生一般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实验科研能力,能够胜任一般的科研工作;但对于大多数化工类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接触大型工业生产装置的机会少,工程知识匮乏,工程设计能力低,一旦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学生无从下手,对工作没有信心,设计单位也抱怨学生素质低,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就业。为了弥补学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不足,我们探索了一种可有效地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经过多年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到现场观摩实习,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
实习工厂的选择应与专业息息相关,化工专业类学生选择化肥厂、化工化纤厂、焦化厂等比较合适。理由是:1)此类化工厂工艺成熟,技术公开程度高,能够接纳学生的实习,也能够使学生深入到生产一线中的看到、听到、感受到大工业化的内部奥秘,而不是有些企业因技术保密原因,学生只好走马观花的观摩一下;2)此类化工厂生产工艺流程相对比较复杂,有先进的DCS控制系统,各单元操作全面,涉及到的化工装备众多,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化工行业一般使用的设备,如塔器、换热器,气液输送设备,分离设备、合成反应设备、种类繁多的阀门、管件、管道、仪表,DCS控制现场等,学生在实习中对设备外观、大小、结构、布置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积累大量的可供参考的素材;3)此类化工厂工艺复杂,操作条件苛刻,涉及到高温、高压,原材料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所以一般的大型的化工企业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系统,尤其是针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机制,有鲜活的事故案例。所以在大型化工厂实习观摩,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工厂管理的严格,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这对以后的从事化工设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实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对《化工设计概论》、《化工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样通过《化工设计概论》、《化工工艺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会加深对生产原理的理解,深入细致了解在实习中看到的图纸图形及代符号意表示的含义,掌握工艺图纸的设计要求及规范。如果教师强化生产实习与课堂专业教学的结合,那么对于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图1 学生实习照片。
二、建立“工程实践教学观摩中心”,丰富学生的工程知识
学生通过观摩、实习对生产装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现场装置都无法观察到其内部结构,只有靠技术人员及老师的讲解,但对于大多数设备及结构还难于表述清楚,也留不下深刻的记忆。为了强化学生对工程设备的了解,建立“工程实践教学观摩中心”是非常必要的。观摩中心展示有常用的化工设备,如流体输送设备——泵(含各种叶轮)、风机等,各种型式的换热器、塔器(含不同型式的塔内件)、分离设备、反应釜(含各类搅拌器),干燥设备;管道、阀门、管件等。工业设备要剖解开,以能够看到内部结构,有些设备不易剖开的,选用有机玻璃材质模型,以更好展示其内部结构,远行机理。此外,我校配有一套合成氨生产装置的动态模型,该模型以空气和水为流动介质,形象逼真的模拟从原料气制备到氨合成的全过程。
通过在观摩中心的学习及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对化工生产装置,设备内部结构,管道、管件、阀门等装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将在实习过程中还一知半解的设备内部结构进一步深刻领悟,为开展化工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图2 观摩中心展区照片。
三、到化工实训基地动手操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于化工类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除工艺专业知识、计算能力外,主要强化对化工设计三大类图(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设计绘制的训练。关于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除课本讲解外,有必要建立“化工实训基地”,建设具有工程背景的化工实训装置,增加实训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训内容要侧重有关设计方面的知识,如典型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等的安装使用,会对简单化工系统进行安装,打压、试漏等常规操作。如实训内容:安装一台离心泵向反应釜中进料,料液再由反应釜回到泵的入口,要求泵进口要装球阀,出口要装截止阀、压力表,将管路连接好,然后对系统进行打压、试漏。为学生提供工艺流程图,要求学生按图安装设备管道,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系统安装完毕,要学生根据现有装置绘制出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以提供学生工艺设计绘图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图3为学生实训现场实景照片。
四、通过课程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在《化工设计概论》,《化工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结课后,为了强化学生在课本上所学的工程专业知识,又增加了一项“课程设计”。 以加深学生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贴近实战的化工工艺设计训练。
在课程设计选题上,尽量结合生产实习及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来设定,如:年产4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初步设计,年产15000吨合成氨厂造气工段的工艺设计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工程能力:1)信息检索能力。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物性参数等,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常用工程手册的使用;2)计算能力,设备选择原则和工艺参数的优化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Aspen Plus等进行复杂设备的工艺设计和工艺条件的优化;3)工程制图能力。工程制图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功,是工程设计人员必备的素质。课程设计需要绘制流程图、主要设备图纸、设备布置图等图纸,学生的制图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4)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工程设计需要编制设计文件对设计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设计说明书的编写能够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求是精神,严谨负责、协调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养成科学化组织管理的良好作风,进一步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
此外,我们还在毕业环节引入工程设计类课题,学生可以参与一个实际项目的设计,有机会到现场去参与项目设计,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五、结语
生产实习教学,主要增加学生的工程感官的认识,特别是强化化工企业的安全意识,掌握生产原理,能够读懂工厂工艺流程图,培养其根据生产装置现场绘制工艺流程图能力,对设备及结构要深入细致了解;由于实习现场观察不到设备的内部结构,那么通过建立“工程实践教学观摩中心”将常用的化工设备的运行原理及内部结构直观展示在学生眼前,比课本说教学生易于理解,记忆也深刻,为以后设计工作中设备选型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在“化工实训基地”的实训,培养学生的工程识图、制图、工程设计能力;在理论学习,观摩实习,化工实训的基础上,最后要同学完成贴近实战的课程设计,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技能,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未来承担化工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受“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教改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于辉,李金良等.工程训练中工程素质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研究,2010,33(5):69~71
[2]王亚红,曲小妹等.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教育的思考.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4):9~12
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平台;多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4-03
一、前言
在本科教育中实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素养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专业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专业实践教学密不可分,实践教学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创新性至关重要。随着本科教育大规模扩招,本科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期,在实践教学方面人员与设备的需求大大增加,而目前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内容单一、专业特色不鲜明、深度不够等缺点,与此同时,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科研在高校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科研中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使用与实践教学中的设备滞后、单一形成鲜明对比。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强调了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在新形势下,将实践教学更加贴近科学研究前沿,是实践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为例,实验与实践教学贯穿了本科四年,主要的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其中实验课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类:基础实验课是与相关课程紧密结合,综合实验课是多门实验课的综合训练;生产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课程设计是一个较为综合的实践教学课程;毕业设计是最终实践环节,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上述实践课程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专业方向特别鲜明的综合实践环节,随着科研在高校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相关的前沿科技不断地渗透到毕业设计中,而课程设计中还存在着内容单一、与毕业设计衔接不够等缺点。本文针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现实情况,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和前沿技术,提出了在已有的课程体系下,多研究方向、多平台的实践教学方法。该方法已经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环节中实施,作者在下文将详细讨论该方法的实施基础和实施办法,并对基于该方法搭建完成的三个实践平台做出了详细描述。
二、多研究方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完备的多研究方向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多平台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多研究方向的课程体系,学生才有了进行相关实践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课程体系中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专科课程实验课是对课程的有益补充,但由于相关课程实验一般为认知理解性的实验,深度不够,综合性较差。综合实验是对相关专业的基础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自主设计能力,主要锻炼实验能力和实验的基本素质。毕业设计是创新性实践,所需的理论知识已经在课程体系中完整体现,但仅靠课程体系及相关的课程综合实验,远远满足不了毕业设计创新性的要求,还需要更加系统和完整的专业课程设计才能达到该目的。在已有的多研究方向的课程体系下,多平台的实践课程实施方法如下:(1)利用已有的科研实验平台作为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平台,硬件资源共享,并且贴近科技前沿。(2)教师本身既是实践教学的指导者,也是科研项目的参与者。根据学生一般水平,制订不同阶段的实践课程题目和考评目标。(3)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今后发展方向选取相关专业课程设计,根据能力不同还可以选取更加宽范的专业方向。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工程及自动化系为例,该系的主要研究方向有:①机器人与嵌入式系统;②网络化机电控制技术;③现代无损检测技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还会有新的专业方向加入其中。在课程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上述三个研究方向兼顾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实践与实验环节,专业基础实验课、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专业方向衔接最紧密。图1给出了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的实验性质,其中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是以班级为单位,由专门教师进行指导。毕业设计是由各个老师指导,方向明确。课程设计多年以来是以单一的研究方向、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指导的,专业特色不明显,2010年实践教学改革中,将本系的三个研究方向全部纳入到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中,由多名教师进行了分组指导。每个研究方向的实践课程都涵盖了基础知识、分步实验、综合创新三部分的实践内容,循序渐进,既充分利用了科研实验平台,又利于学生创新。
图1 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
三、多平台实践教学的实现
与多研究方向的核心课程体系相呼应,在原有的科研实验平台上搭建了3个实践教学平台: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平台,网络化机电控制实践教学平台和现代无损检测实践教学平台。网络化机电控制教学平台将原有的设备与最新科研实验平台相结合,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平台和现代无损检测实践教学平台全部利用最新科研实验平台,提出了适合相应研究方向的课程设计题目,建立起了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1.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平台。嵌入式控制系统教学平台是以S3C2410芯片为核心,以uCOS操作系统为框架的开放的教学实验平台。该实践教学平台要求学生在熟悉和理解硬件原理的基础上,以上层应用程序的开发为主要目的,最终达到对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流程的掌握,并能开发出一个完整的嵌入式软件。
篇10
[关键词] Moodle平台 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教学
[作者简介]熊小梅(1978-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江西 南昌 33002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重点资助课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XJG-11-19-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72-02
一、引言
信息化新时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日益加强。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新的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模式必须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Moodle平台作为当今比较流行的学习管理平台,教师可以在Moodle上设计开发网络课程,学生可以个性化学习自己的网络课程。本文将Moodle网络平台引入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与应用,形成Moodle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方式,促进任课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加强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思考,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Moodle平台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1.Moodle平台特点及功能。Moodle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Internet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开发的。Moodle 平台的特点是平台的模块化理论比较先进,各种功能都能实现动态模块化管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地选择模式,极大地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要;其源代码是完全开源的,人们可以根据源代码自己进行开发和拓展,提高软件的适应性和个性化特征;交互功能强大,具有Wiki、聊天、专题讨论、讨论区、作业讨论等交互功能。
2.网络课程及其设计的重要性。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课程,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与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包括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支持、学习评价和教与学活动6个要素。网络课程设计是根据网络课程的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 确定课程结构、 计划课程实施的过程。网络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两个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是在课程设计阶段之后进行的。
大学教育的核心是课程的学习和教育。课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各个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是一门受益面最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应用技能通识教育课程;是一门为其他各专业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打基础的课程。课程目标及其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不同。如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相同,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内容根据专业不同要求不同。为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不同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需要改革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内容,注重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应用至关重要。
三、Moodle平台上网络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
科学的网络课程设计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在Moodle环境下,设计者(教师)要有效地设计开发网络课程。参考、对比四个典型课程设计模式,即肯普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乔纳森的学习环境模型、Karen在线课程设计模式。Moodle网络课程的教学流程分为五步:
1.前期教学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在网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个性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入校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需根据学生的水平和不同专业实际,精心安排课程及教学内容,在Moodle平台上设计好分别呈现出来。教学目标分析:在Moodle的网络课程中,首先应制定某一些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再细化为每一个任务的教学目标。根据任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每个版块的学习活动中。
2.制定课程及教学目标。一是确定课程结构。分析、选择、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整体结构,整体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单元和各单元的教学内容。二是制定课程目标。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为总目标。总目标又细分成三个层面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在Moodle平台中,教师新创建一门课程时,需要设置一个编辑课程设定的页面,详细列出这门课程的信息,如课程简介、课程目标等。三是细化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细分到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各知识节点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呈现在网络课程的首页,让学生首先了解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呈现在单元学习内容之前,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过程中呈现,并让学生清楚课程目标的及知识所属层次。在Moodle平台中,教师按教学目标的要求,以目录结构分级别的方式呈现出来。
3.教学内容设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是现代职业岗位的职业基本技能之一。为强化学生的计算机键盘操作训练、OFFICE训练和常用工具软件应用,将教学内容划定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计算机操作系统、键盘录入、Word文档处理、Excel电子表格、病毒和网络安全以及常用工具软件应用五大部分。在Word文档处理、Excel电子表格的教学过程别添加了常用功能,如宏、邮件合并、数据透视表等。选修部分: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库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硬件组装与维护等。
4.教学策略设计。本课程采用实例导入、课堂技能讨论、实践操作分析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及方法。实例导入:针对课程中比较抽象、深奥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采用案例导入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如Word中论文目录生成、Excel中各类型图表应用,将问题导入;然后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引出有关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牢固掌握知识和方法。课堂技能讨论:课堂技能演示是让学生快速吸取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事先安排的课程设计和进度把重点知识和难点进行直观多媒体演示并讨论答疑,让学生有个大概的技能操作印象,既能迅速理解知识技能,又能为本部分内容的实践上机模仿操作及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操作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应用的,也是学生解决实际信息化工作问题的主要工具。对于每一部分实践内容,应首先在教师的演示指导下,根据基本方法、基本步骤进行实践操作分析,让学生看到该方法和步骤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然后再布置一个类似的实例,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和完成。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也学会了运用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方法和流程,深刻体会到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
5.教学模式设计。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项目驱动式大作业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在Moodle平台中强调以活动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体验活动、参与活动。如Wiki 活动,Moodle的Wiki有三种模式:小组模式、教师模式、学生模式。设计一个大型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进行任务分配,开展协作学习,最后完成任务。
6.学习资源设计。学习资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Moodle平台为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形式。该平台支持显示任何电子文档、Word、Powerpoint、Flash、视频和声音等,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可以上传并在服务器上进行管理,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和下载,并在课外自主学习,突破学生受时间和空间学习的限制,为学生深入研究学习创造条件。
7.教学评价设计。在Moodle课程中,每个主题、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各种评价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互动评价、测验、作业、投票、心得报告等形式对课程本身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获得学生的反馈。
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材为例,下面主要列举Moodle 平台上辅助教学应用的五个一般操作的内容和步骤。一是建立Moodle账号。在使用Moodle之前,必须建立一个账号。默认情况下,Moodle使用邮件进行验证。实施课程前,首先对课程当中所有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分别建立账号,以备登录使用。二是设计Moodle的工作环境。在Moodle的工作环境(打开编辑功能后)中,版块的布局可以自由设置,版块是可以添加、删除和移动的。当“编辑功能”被打开时,版块就可以被编辑了。三是建立新课程。在Moodle课程设计和管理的重要模块中,主要用到添加新课程功能,对课程资源和内容进行设计和管理。当用户的权限为课程的建立者,就可以添加新课程,课程的格式主要有三种:星期格式(有开始和结束时间,有点像学校里的课时安排)、主题格式(没有开始和结束时间,可以随时学习)、社区格式(有点像论坛形式的)。另外,也可以编辑、设置课程等。如学习课程和章节模块中显示了当前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每个章节的内容。又如,利用信息模块,可以让通过注册的学生在该版面发言和一些个人的信息(如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报告)。教师通过与学生交互,可以掌握课程教学的动态及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进度和方法。四是添加一个资源与活动。在Moodle的教学互动模块中,可以添加一个资源或活动,教师可以思考题,学生可以在此发起讨论的话题,教师和学生可以以各自的身份进行回复,实现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如教师上传课程PPT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视频教学材料,再上传一些网络上下载的相关的资源,供学生下载观看。又如,Wiki 活动。引出重点、难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参与并总结。通过课堂讨论与对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五是布置与批改作业。在Moodle的学生作业管理模块中,教师布置作业后,学生将完成的作业上传,教师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批阅及管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Word作品、Powerpoint 制作的PPT等数字类作业适合在线批阅,教师可以方便地反馈并指导。
四、总结
经过对 Moodle 平台的搭建、调试及模块设计之后,要充分利用好各模块功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性强,针对课程的特点,精心进行网络课程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立体化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以适应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很好地组织网络课程教学,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基于 Moodle 平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资源等能得到有效呈现,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网络化环境下自主学习、讨论、向教师发问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与实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资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