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路线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路线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路线设计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及对环境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达12×108人次,占全部游客数量的30%。另一方面,受特殊政策引导和支持,我国乡村旅游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3.2×1011元,带动了0.33×108农民致富。

目前距城市20~100km之内的空间范围是乡村旅游的频繁发生地带。通渭县地处34°55′~35°29′N,104°47′~105°38′E,总面积2 908.5km2,位于兰州至天水交通线的中心地带,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部分,区位优势明显。区内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民俗独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条件。特别是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正在实施的西部旅游整体规划,每年将向西部投资0.6×109元扶持西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也逐渐向西部转移,这为通渭县乡村旅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通渭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SWOT分析

(一)通渭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S)

1.独具优势的自然资源。通渭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通渭温泉素有“陇上神泉”之称,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省级森林公园鹿鹿山景色宜人,华家岭生态林带植被覆盖率高,马营、牛营大山峻险奇特,及近年来人工开发的南屏山、笔架山、宋堡北山、中林仙山等面山绿化工程,均成为通渭县旅游、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2.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通渭自公元前114年置县,已有2 100余年的历史。据统计,全县共有古文化遗迹5处,大小古堡1 000余处,古建筑30余处,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革命历史遗址25处。其中,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有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近代有赵荣、牛树梅、李南晖、王瓒等文化名人,当代有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境内重要的历史、革命遗存有战国秦长城遗址、“榜罗会议”革命遗址、华家岭阻击战战役遗址。

3.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资源。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当前主要有以剪纸、春叶、遮面、年画、烙画等为主的民间美术;以通渭小曲、皮影戏、器乐曲、庙会戏等为主的民间音乐戏剧;以工艺草编、木雕、砖雕、石刻、仿古建筑等为主的民间工艺;以项圈、头帕、肚兜、麻鞋、鞋垫等为主的民间服饰;以“九魁”“十全”“十三花”筵席和荞圈、熟面、木炭锅子及小杂粮系列为主的饮食文化;以县城南屏山、清凉山、中林山、襄南法海寺和寺子兴泉寺等为代表的宗教寺庙文化。这些共同构成通渭县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人文风情。

(二)通渭县发展乡村业旅游的劣势(W)

1.旅游开发缺乏管理和规划。乡村旅游对服务设施、环境及精神体验更加重视。但当前景点大部分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旅游项目设计中缺乏科学规划,各旅游项目关联性不强。此外,管理及工作人员主要是以当地居民为主,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意识。

2.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目前,通渭县乡村旅游处于开发初期,现有项目呈散点状分布。基础设施未配套,可进入性差。如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的榜罗镇,目前仅有两条县级公路(X082、X100),镇区一批私人开设的小旅馆,住宿、饮食、卫生标准均达不到要求。此外,旅游业投入不足,缺乏宣传,景点的品位和知名度不高,如对的《七律・》耳熟能详,但很少有游客知道其创作于通渭。

3.旅游产业不完善。通渭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目前主要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为自然观光旅游,如鹿山森林公园、华家岭黄土风情和牛谷河风情线旅游,而其他如民俗风情旅游、参与性农事劳作旅游、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等模式缺乏,旅游吸引力大打折扣。此外,旅游产品单一,仅局限于田园风光型旅游产品。

(三)通渭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机遇(O)

1.相关政策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号)》就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的出台,号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这均为通渭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外部政策环境的机遇。

2.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通渭县大力打造“文旅名县”,2014年,文化产业投资2×108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0.5×108元。2015年,紧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313”工程建设,已建成温泉城、南特温泉旅游文化理疗中心,在建通渭书画产业园,中国西部书画艺术学校等项目。同时积极筹办第五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和“中国・通渭国际书画艺术节”,力争榜罗镇、义岗镇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通渭脊兽制作”和“通渭刘氏皮影戏”积极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积极开发剪纸、草编、麦秆画、雕刻等民间工艺品,以此大力推进通渭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图1 通渭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图

3.游客休闲度假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日已有114天,因此有学者提出我国进入“小康+健康”旅游时代,但因单个节假日较短,短途的乡村旅游将成为日常出游的首选。而通渭自然风光、温泉、书画、民俗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不失为城市郊区旅游的好选择。

(四)通渭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挑战(T)

1.乡村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突出。通渭县自然景观存在山多而不奇,峰有而不险,沟深而不秀,谷多而无水的缺陷。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周边县区同质化开发的威胁,分散了部分游客资源,因此要从开发特色资源入手,进行差异化开发。如重点打造通渭红色科普教育游、书画采风游、特色民俗游等旅游项目。

2.景区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通渭县景区人为环境破坏严重,乱樵、乱采、乱开荒屡禁不止。景区周围出现大量违规建筑,破坏景区与周边环境和谐,严重威胁通渭县乡村旅游的深入开发建设。著名的通渭八景现在唯“温泉冬涨”“中林春晓”“玉狼屏迹”及“锦鸡循界”等景观遗迹犹存,而“华川芳草”“桃岭红霞”“悠江夜月”和“白塔晨烟”四处景观因人为环境破坏严重已无景观踪迹。

3.旅游质量及服务水平较低。目前游客对旅游体验质量要求逐年提升,体现在旅游交通、设施、服务、旅游项目开发、生态环境质量等各个部分。这种变化不仅要求通渭县提升旅游交通、设施等硬件服务的质量,同时也需要提升旅游服务、旅游项目开发等软件服务的品质。

二、通渭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通渭县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乡村旅游业对推动地方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极大的作用。通过对通渭县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结合差异化开发思想,提出通渭县适宜优先开发书画采风游、现代商务休闲度假游、爱国教育基地游和特色民俗风情游等发展模式。

(一)以“全国书画艺术之乡”为契机发展书画采风游模式

通渭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1993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2005年被评为“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年总交易额0.11×108元,县内收藏书画作品1.5×106件,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书画作品集散地。依托“全国书画艺术之乡”可开发书画采风游路线:以文化广场为中心通渭县文化馆南滨河风情线秦嘉徐淑公园通渭县书廊画廊街通渭县书画城通渭县书画村大约10km。

(二)依托“陇上神泉”发展现代商务休闲度假模式

通渭温泉日泛水量6 000t以上,地表水温51℃~54℃。目前温泉旅游日接待能力达500人次,2008启动建设总投资1.5×108元的温泉城建设项目,包括中心景观区、温泉洗浴娱乐区、商务会展区、温泉养身区、酒店度假区、健身拓展区和游泳场馆区七大功能区。依托这一优势可开发现代商务休闲度假路线:(1)以南滨河风情线为主南屏山清凉寺秦嘉徐淑公园陇中文化研究所(马营小曲及特色通渭戏曲观赏)温泉度假村大约10km;(2)以通渭县文化馆为中心笔架山书廊画廊文化街中林仙山锦屏水库鹿鹿山温泉度假村大约25km。

(三)以红色榜罗镇为平台发展教育科研基地模式

文化是特色之基,缺失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的。榜罗镇拥有战国秦长城遗址、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故里,榜罗会议”革命遗址,此外镇区保留有34座古院落,各类古建筑149座。全镇共有宋元以来木质牌匾218幅,古字画1 080幅,古玩3 248件,古家具10 280件。据此可开发如下旅游线路:(1)以纪念馆为中心,向南经涧滩坝战国秦长城农家乐,行程约10km;(2)以纪念馆为中心,向东经常榜路至桃岭红霞景点毛店灵寺峡水坝白塔成烟景点农家乐休闲餐饮,行程约15km;(3)以纪念馆为中心向北经圆嘴山公园北河坝瞻仰古墓通渭县文庙街小学诗碑南园体育场联欢旧址南屏山烈士纪念园温泉度假村,行程约35km。

(四)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基础发展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通渭县拥有丰富的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戏剧、民间工艺、民间服饰、农耕文化、宗教寺庙文化和饮食文化。可重点开展具有高参与度的标志性旅游活动,如建设通渭民俗体验村,品味当地农家美食,参与农事活动;合理安置传统风俗手工艺人,开发通渭独有乡村民俗型旅游产品,如通渭木雕、砖雕、年画、民间服饰等,充分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的统一。通渭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参见图1。

篇2

泰宁县际溪村的“耕读李家”,台湾团队驻村做乡建,如今已成效初见。记得去年旅博会上见到“耕读李家”的展台,一包米、一罐蜜、一套“耕读”主题的盖章戳……土特文创,饶有巧思,“乡村”被包装的有品又可爱,探到城里人眼前,萌萌地勾引,一看就是“萌岛呆湾”的风格。

尤溪县桂峰村,《海峡旅游》 “村跑”过的地方,虽然已是空心化严重的深山老村,却仍旧气质姝艳,尤其春夏之交、花季犹在的时候。去年村跑,村卷们跑过石板路,跑过小桥,跑上后山,林中小径湿润,掉落的白色桐花铺了一地,五颜六色的跑鞋踏过,搅动起花香与泥土味。这是外来人与乡村相逢时,最意外的惊喜,它没有经过任何人工的设计、建设,它就是乡村原本有的内容,游客有幸,在那个时间、那个角落,不经意窥见,真实性加强了它美的可贵。而这浑然天成、落花闲水的村野一刻中,乡村是有尊严的乡村,并且异常饱满:一帧画面,调动出的是一整套关于乡村,关于乡村与人、与自然的文本。

就如同采访编辑回忆起在大田县东坂村,无意间撞上当地人做平安,“人情之美很感染人”,“夜晚在村里散步,灯光下的梨花桃花,溪流声影,很特别”。灯光下的梨花桃花是很自然的东西,溪流声影也是很自然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因其真挚,恰恰最能够打动城里来的人。好的乡村旅游设计,不是要人工去制造花海桃源,而是要将村落中原本就有的,自然的、天然的、美丽的东西包括进来,要设计一种游客与它们“相遇”的方式、“相处”的方式,而这种设计,恰恰是最环保的,最不需要大动干戈去搞投资建设的。

篇3

1.乡村旅游景观的概念

乡村景观指的是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农村地区开展人类活动的同时所造就的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其具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双重价值。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到来,都市化在自然景观中不断蔓延,人们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随着而来的就是为农村景观缔造了优越的生态旅游价值。因而农村地区的自然、文化风景便成为该地区乡村旅游景观的重要设计要素,其所具有的历史性、文化性以及审美性,都深深影响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景观和其他的景观存在着关键性的不同点,例如乡村旅游景观在自然风光上受到农耕业、养殖业的影响,因而具有农耕环境的生产景观以及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还有乡村独特的田园文化景观和田园生活等①,这些都会是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重要因素。乡村景观就类型性质而言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在形态和内涵上和其他景观设计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点,其中主要体现在乡村的聚落形态、人口疏密、土地利用程度以及田园特征等方面,乡村景观一般是由零星分布的农舍来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具有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小的田园特征②。乡村景观开展旅游业主要集中在自然秀美的自然农村景观和悠久淳朴的农耕乡土文化景观,因而其具有多重性。桂林山水作为拥有多重旅游性质的优秀自然、人文景观,其在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的新格局③主要体现在桂林山水乡村旅游的活动对象、可变分散性时空结构、主体行为以及文化层次上④。桂林山水由于独特的乡村自然风貌,在聚落形态、人口疏密、土地利用程度以及田园特征等方面均占有显著优势,人们在领略桂林山水文化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到秀丽的乡村地理风光。因此,在桂林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具有必要性。

2.桂林山水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实现意义

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其有名的山水旅游景观打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除了秀丽的自然风光,桂林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乡村旅游景观越来越迎合现代都市人对于自然风景的向往。面对新世纪乡村发展的新趋势和发展机遇,乡村景观已逐步成为综合研究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社会进步的综合课题,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一般具有旅游地的鲜明特征,用于满足旅客旅游需求的景观产品,应该体现旅游胜地的审美价值,考虑旅游过程对于游客的基本需求,景观设计同时还应该具有艺术性、时代性以及纪念价值,既要能够体现旅游胜地的文化历史、自然魅力,又要基于旅客的消费需求,二者结合才是适合游客需要的旅游景观。乡村作为人类最初的聚居地,它荷载着集镇与城市人群的生长基因,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地缘关系。地缘就是由乡村地域衍生的类似亲缘关系,每个城里人都与乡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地域联系,并且时时有意或无意地在维持保护着,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对地域、亲缘、血缘关系的维系或重续⑤。

二、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景观的相关要素

1.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文化的历史性

桂林的山水艺术于古代诗词歌赋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赞美声音不绝于耳。中国对于桂林山水的艺术文化解析不仅是山峰和流水这些景观的描述这样简单。山水艺术是指根据地貌特征上的典型性、生态环境上的优良性、文化历史上的影响性,对地方山水文化的各方面属性进行汇总。人们了解的桂林山水单单是景观艺术,而山水文化对桂林山水的评价则是综合考虑桂林山水的各方面特性。山水文化是人化的山水,具有人一样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山水文化更多地是体现人类对于山水景观的认识、感官和心理影响。桂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灿烂文化影响下的桂林山水具有十足的文化底蕴,经过历史文化的衬托和熏陶,桂林山水文化具有浓重的文化风格,壮丽的地貌特征使得人们牢记桂林山水的美丽,就算没去过桂林的人也在印象里面多多少少有着桂林山水在书本上的模样,这就是桂林山水文化艺术历史性的重要作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陪伴着一辈又一辈的人,经历过一代又一代的朝代更迭,目睹过一天又一天的日升月落。

2.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文化的独特性

桂林山水之所以能够“甲天下”,这得益于它的独特性,但凡相仿就不可以用“甲”字来形容。独特性使得桂林山水一枝独秀,在中国以及世界山水文化之林屹立不倒。对于桂林而言,越是地域性的山水景观就越有可观赏的价值所在,地域性的山水具有独特性,同样也是最贴近自然的。对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日益严重的中国来说,人们越发渴望自然美丽的山水景观能够常伴身边,感悟自然和健康的气息,了解未曾了解过的美好景色,观赏未曾领略过的秀美风光。所以桂林山水文化的独特性为桂林山水景观的设计带来了可观的价值。桂林山水自然和人文上的艺术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其在中国的山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文化的美学性

桂林山水在美学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桂林山水在地貌上具有显著的喀斯特地形,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群山倒影山浮水的美妙意境深深地缔造了桂林山水的诗情画意。正可谓是“无山无水不入神”,在历史文化古城的影响下,自然上的美和人文上的美一同构建了真正的桂林山水文化。古今传唱下的桂林山水已经是人与山,与水共同融入后的文化瑰宝。清代诗人吴迈作诗形容桂林山水是“群山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桂林山水的景观包括俊朗的山峰、潺潺的水流、鲜明的喀斯特岩洞、名胜古迹以及那些古代灵工巧匠雕刻留下的历史石刻等。桂林山水的美学性还体现在其灿烂的传统文化上,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美诗句都已成为桂林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韩愈笔下的桂林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清代袁牧笔下的桂林是“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这些都是用来形容桂林山水的特征的,诗中山水形象逼真,人与自然相映成趣,使得桂林山水具有人化的特征。

4.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文化的自然性

山水文化的源头在乎于山水之间,山水所赋予的自然秉性使得山水文化具有本质上的自然性,人们通过对自然的热爱,便更加深了对于山水文化的青睐。山水文化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依然生机盎然,因为它具有“青山不倒绿水长流”的自然价值。山水画家通过笔墨描述出来的山水,虽然经过了想象和思考,但其本源依旧在于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景物。山水景观已经成为桂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需品,旅游业已然成为带动经济所不可缺少的活力素,认真研究桂林山水的文化景观设计对于维护桂林的景观和环境十分重要。

三、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模式

1.桂林山水的乡村自然景观设计

对于桂林山水的乡村自然景观设计而言,应该首先抓住山水文化的自然定位元素,其主要指的是山水文化的形态元素,山水文化形态元素的主要价值就是体现在山水文化的物化价值,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山水景观是山水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山水景观也是山水文化的衍生产品,是山水文化的缩影。通过提炼山水文化中的组成元素能够发现山水文化景观的内在价值以及文化魅力。桂林山水在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时候,能够凭借天然的山水文化形态元素,不单单能够实现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以及心理需求,还能够充分丰富桂林地区旅游业的建设内容,而且繁荣了当地的农村经济以及山水文化,在积极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还为桂林山水的农耕地理环境提供了宣传计划,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实现了桂林山水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以及旅游价值。

2.桂林山水的乡村人文景观设计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市场上对于乡村人文旅游景观的设计情况比较复杂,种类也很多,一般可根据文化风格的不同以及民俗习惯的不同概括为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因此桂林山水在人文旅游景观的设计方面应该更加注意对本地特色元素创意设计的加强,可以通过提炼本地风俗文化、民间文化的方式增强桂林山水文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种类和风格,使其丰富起来,还可以根据桂林山水的特色来进行设计,例如根据桂林山水景观的实用性和纪念性进行大胆创新,一改平时的传统路线,将重点放到山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上去,利用新颖的设计路线和富有创意的设计想法来吸引旅客的注意力。

3.发挥数码网络媒体对乡村旅游与“桂林山水”的契合作用

篇4

非旅行/酒店行业出身,半路出家;身上既没有商人气,也不起“生活家范儿”,在讲述自己时,甚至颇有点“茶壶里头倒饺子”的输出困难。但是,采访接触下来,我意识到他自始至终都能抓住民宿、旅行、乡村这些领域的真问题不放,以一种极大的专注和热情,冲在第一线,去体会并且思考如何以真办法解决真问题。

瓦当瓦舍的成功也暗合着中国国民旅游消费的做大与升级,蛋糕接下来还会继续增大,而瓦当瓦舍的未来,我想会更加富于想象力。

瓦舍

瓦舍最初的店名并非叫瓦舍,而是瓦当瓦舍的缩写。瓦又名瓦片,舍即宿舍,2008年赖国平先生开始设想创办自己的酒店品牌,同年桂林瓦舍开业,店内最多的元素就是瓦片和竹,使用回收利用材料来改建一些旧宾馆或老房,追求“刚刚好”的极简主义,每一家店都有一个很大的公共空间,目的在于鼓励旅行者聚在一起交流。从此瓦舍就在此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从观察酒店客人入场行为的一点一滴开始,一点点累积,改进、试错、又继续改进,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有趣、有型的社交型旅行酒店。面向高频出游的年轻人群体,在城市里最具旅行价值的地段,在最具旅行价值的目的地,聚集志同道合者,一起探索最好玩、有料的路线和玩法。2008年至今,重庆、西安、南宁、桂林、阳朔、大理、成都均有瓦舍的身影。

瓦舍追求的是极简和环保,水泥、砖头为什么不能做内饰墙?复合板家具为什么都得贴层木纹皮把里面藏起来?表里如一不行吗?瓦舍的建造尽量废物利用,使用当地原生材料,实用自然为美,随物赋形。所以,瓦舍用拆迁的旧砖砌成过道墙、房间的水泥现浇顶、暴露板材家具的夹心层、使用回收旧木地板…… 酒店作为旅游服务的基站,定期开展丰富的活动:CityWalk、轻潮派对、旅行分享会、瓦乐音乐现场。

在客房方面,瓦舍研究小房间的舒适和方便;热水水温怎么恰当、压力舒适;室内保温良好;提供柔软的床上用品……但没有以浪费为前提的奢侈,瓦舍倡导“刚刚好”;瓦舍希望每个旅行者都心怀尊重,尽量以对目的地有益的方式旅行;学习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而不只是消费目的地;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回归谦逊的探索与求知的旅行,才是“高级”的旅行。

旅行是遇山遇水遇人遇仙。对于瓦舍,只是以睡觉为目的的酒店是可耻的。前台及公共空间作为类网络界面设计,多种应用集合,界面亲切、操作简单。让酒店成为具有社交、文化体验的平台,而且可以和移动平台互动。瓦舍提供数量合适的多人间,以提供结识朋友的机会,彼此分享旅途故事。

既下山

关于对最好的居住形态的想象,中国文化中就有很多模版。陶渊明的状态就是一种理想模版。没有刻意,舒适自然,内向平和,自有近禅意的理想主义生活愿景。既下山以陶式禅为愿景构建产品价值观。你可以通俗理解它是“小时候的样子”,“原来就是这样”,“放松的地方”,“像家的感觉”,越朴素越本真。

每个既下山都会有个书房和一个茶室,也可能合二为一。好书是美事,好书人真雅仕,往来雅人,地自有风水。如果基地条件好,茶室就尽量独立设计,确实在独立的好环境里喝茶更得其味。但是旅行的本质还是探索和发现世界本真之美,深入本土的旅行服务是既下山持续不懈努力开发的。在不同的目的地提供各种不同的有趣的线路和玩法。 每一个既下山都是回归乡村生活的基站,营造近禅意的理想主义生活愿景。

既下山不是单纯的酒店项目,而是一个乡村生活美学品牌,倡导乡村生活美学的复兴。每一个既下山都是瓦当瓦舍品牌下一个回归乡村生活的基站。借由这个基站,在小范围逐渐复兴乡村生活的社会肌理,最后发展成为一个乡村生活品牌的线上联盟平台,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效应整合体验农业、民艺、乡村创业等。

瓦当瓦舍对于乡村旅游的定位是“生活”,是体验而不是观光;是慢消费而不是快消费;基础是对乡村生活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而不是主观的“规划”和“开发”。瓦当瓦舍致力于把乡村旅游做成一个生态体系,而不只是售卖房间或者某个单一产品,出售的是乡村旅行中的美好时光,探索真正有品质的现代乡村生活的可能性。

篇5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定义

有关“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含义,在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这种新型的旅游景观一定是要具有相关的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经济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强调乡村的特征,这种特征把乡村和城市的景色截然分开,具有自身独特的景观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但要演绎出一种乡村风情,表现出一种乡村的特色,更要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人和自然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也就是保护生态平衡,让自然资源可以持续的被利用。所以,这种景观带有综合的性质,主要包含生产景观、乡村聚落、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以及那些可以进行观赏的景观。

2.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若干原则

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各种景观进行规划,需要了解很多学科的知识,主要是规划整体的景观要素,要想取得成功的效果,必须要关注到景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综合考虑乡村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条件,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合理恰当的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

2.1生态性原则

旅游业在在发展的同时,会造成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乡村景观自身的运转也要符合生态要求,做到环保、低碳、绿色,尽量达到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污染,不能给自身以及周边带来负面作用。以生态的原则对景观进行规划,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尽量打造恬静的旅游景观区域,形成适合旅游的环境,这样可以提高景观的质量。

2.2经济性原则

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改造乡村旅游景观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例如,在乡村生态景观中开展采摘园这个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规划时不但要对采摘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想出在淡季也可以吸引游人的方法,不断的增加收益。对景观进行设计要注重经济性,也就是保证旅游经济以及生产经济都可以发展起来。

2.3特色性原则

乡村旅游业想要顺利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特色,旅游景观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如何规划以及设计出有特色的景观呢?就需要综合考虑园区不同方面的特征,例如经济、历史、自然、社会、文化等,然后结合这个特征,找好自身的特色所在,让园区的设计可以与众不同,和大众化的景观规划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够将更多的游客吸引过来。

2.4参与性原则

如今比较流行的旅游方式是让游客可以亲自的参与进来。农业园区比较适合观光游览,因此占地空间很大,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从城市过来的游客必须亲身体验园区的生活方式,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在农村生活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游客才可以真正的走近乡村,体会更外一种生活方式。

2.5多样性原则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也不管什么规模的旅游形式,都需要留给旅游者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对乡村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要以多样性为基础,也就是在开发产品、设计路线、选择时间、确定游览形式以及消费水平时,尽量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可以让游客有选择的空间;而且对于在园区内各种品种的组合、景区内各个小区域如何分布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以及丰富性。

3.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重点

3.1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在产业适宜基础上

对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进行规划,也就是分析乡村景观的各种要素以及整个景观情况,以相容性为基础进行生态规划。对这种相容性进行分级,构建起判断相容性的矩阵,以此为依据,规划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以便于确立一种科学的行为体系。

3.2景观生态规划要充分规划乡村土地

根据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几项原则,如何充分的利用乡村土地进行良好的旅游景点规划非常重要。在此我们可以将将乡村景观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乡村景观保护区、乡村景观整治区、乡村景观恢复区和乡村景观建设区。在这几个区域合理的规划好之后,可以充分的解决生产土地和景观规划用地之间的各项矛盾,不仅仅给乡村土地带来了更多的生态价值,还创造了新的产值,可谓是一举两得。

3.3景观生态规划要以乡村聚落为中心

对景观生态进行规划主要建立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是规划景观意象、功能以及性质,规划土地利用方面的景观生态以及景观平衡,规划聚落形态以及空间景观,规划聚落规模以及功能区,塑造聚落的风貌以及体系,规划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建设以及绿地系统,规划景观控制以及景观区划,规划灾害的控制等等。

3.4景观生态规划中融入田园公园式风格

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田园公园成为具有很多功能的主题园,它建立在乡村景观的基础上,具有自然、休闲、生产以及康乐的特点。乡村生态旅游更多的关注趣味性、参与性、趣味性。对田园公园进行规划,让生态旅游带动旅游业向前发展。

篇6

关键词:农家乐 旅游 拓展 提升

农家乐旅游起源于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不成熟。农家乐旅游,以乡村自然风光、人文古迹、民族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载体,主要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园、农场等农、林、牧、渔业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为城市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的休闲旅游活动。

一、宁海县黄坛镇农家乐基本情况

近年来,浙江省宁海以“走千里登山步道、宿百家休闲农居”为主题,精心谋划绿荫温泉养生精品线、古镇寻幽访古民俗线、东部山野乡村休闲运动风光线等线路,打响“温泉、古镇、步道、峡谷、静海”五大品牌。

同时,黄坛镇农民在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凭借国家交通主干公路同三线高速、省道甬临线穿镇而过的交通优势和境内众多风景名胜,如野鹤湫风景区、双峰森林公园、西溪水库等的环境优势,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也积极发展自身特色产业,探索农家休闲旅游之路。黄坛镇农家乐始于2005年,主要集中在双峰的逐步、榧坑、里天河和澄深这四村。

二、农家乐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农家乐休闲旅游存在安全隐患。首先,存在火灾隐患。火灾的发生频率很高,诱发火灾的因素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大量易燃可燃材料的使用;二是违规电器的使用。许多农家乐建筑,依旧采用木式结构,有的农家乐院内随处堆放柴垛、煤炭,一旦发生火灾,这些易燃物质将导致灾难迅速蔓延。其次,一些偏远地区的农家乐内电线已明显老化,电线线盒脱落,电线凌乱,游客的用电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第三,天灾隐患。天灾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台风、山洪等自然灾害,农家乐的老房子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这时,紧急通道就显行极其重要,然而大部分农家乐没有紧急通道,有的只是一条堆满杂物的通道,以致安全出口被堵塞。

(二)农家乐休闲旅游表现为经济效益落后于社会效益。宁海县从纵向比较看,初步实现了数量的扩张,业态有了较好基础,农家乐发展得到普遍认可,涌现出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农家乐发展类型逐渐多样化,区域影响力也逐步扩大。但经济效益落后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高,人均产值偏低,场所利用率不高,仍以就餐为主要经营特点。

(三)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缺乏整体合理规划。农家乐休闲旅游过于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农家乐大多为散户家庭经营模式、无统筹规划、盲目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农家乐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各自的特色,还需要各家联手起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大多数功能相似,产品单一,都只能提供吃农家饭、打麻将等简单服务,又缺乏各自独有的特色农家招牌菜,所以竞争十分激烈,导致各家的经济效益都难有较大提高。

(四)农家乐休闲旅游融资困难,基础设施落后。从宁海县情况看,除交通条件外,其他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农家乐的发展需求。许多经营户基本不具备接待住宿能力,无法满足对当地景区流连忘返的游人的留宿要求,严重影响了农家乐对回头客的吸引能力和经济效益。同时,融资困难也严重制约了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

三、拓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新业态,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农家乐休闲旅游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拓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新业态,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安全管理。首先,要加强村民安全意识。其次,要加强农家乐安全设施建设。村庄入口应有农家乐道路指示牌,景区入口应有景区指示路线,危险区域应设置安全警告标识,池塘、小河、水井、悬崖边应设安全护栏,山林应设野生动物防护网。建设医疗设施齐全的医院,培养一批农家乐安全应急救援队,规划好应对台风、山洪等大型天灾的应急预案。

(二)开展新型农场生态旅游。结合农村新型农场建设,大力推广新型农场生态旅游。新型农场生态旅游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租种土地。城里人在乡下租一块自留地,节假日里携妻带子、呼朋引伴到乡村的自留地里翻土耕种、浇水施肥、收获果实,体验劳动的疾苦与丰收的乐趣。其次,农产品购物。游客到乡村购买新鲜瓜果、蔬菜等农产品以及农场自制的加工品,品尝当地特色农家菜肴。此外,农场还推出许多特色节目,如果品采摘、绿色食品展、垂钓比赛等。游客成为农场的固定销售渠道,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消费,拉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篇7

一、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内部条件

1、资源吸引力条件显著

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地理位置良好,有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悠久的满族文化历史,是全国最大的玉石产地,又是省内温泉最多的县份之一,开发价值高,非常具有吸引力。

2、基础设施渐趋完备

岫岩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运输也日渐便利。龙潭镇的旅游商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旅游商品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外部环境

1、宏观市场态势良好

民族地区旅游业凭借着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岫岩县地方政府主张形成以“玉都岫岩、温泉养生、满族文化、清凉生态”为主题的四大系列旅游产品体系。

2、未来发展前景广大

岫岩县远离旅游发达区域,对镇域旅游发展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景区独秀,产品体系尚未形成,旅游市场尚未规范。旅游业尚处起步阶段,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特色资源发展战略

岫岩作为辽宁六个满族自治县之一,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满族文化特色。龙潭湾是该镇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资源,可进一步打造体验园、观光带等项目。此外,休闲度假旅游文娱尚处空白,仍需进一步开发。

二、旅游开发与保护新模式设想

(一)规划核心

1、一心

以龙潭镇鹿圈村村口驻地(或神树旁、韩家庙)为规划区域,按照超前发展的理念进行合理建设,打造成全镇旅游集散、服务、活动接待中心。

2、一核

将官木沟沟域景观区定位于龙潭镇旅游发展极核,按照景村联动的发展理念,对镇上村庄改造和村庄功能进行重新布局,同时注意带动和辐射周围更远村镇。

3、四区

建立镇西南部农业生态慢游区、北部生态旅游体验区、西北部满族乡村农事体验区和东部农业休闲采摘区,以慢游悦心目、慢游求快乐为宗旨,弘扬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大力发展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并延伸水果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4、三带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开发玉米产业带、鸭绿沙塘鳢鱼养殖产业带、绿色养生产业带,以玉米元素为主题开拓旅游产品,构建龙潭镇特色鳢鱼餐饮体系,充分利用轮叶党参、蘑菇种植、雄蚕蛾酒等形成产业发展链。

(二)旅游产品开发

1、乡土民俗旅游产品

目前龙潭镇民俗旅游产品还没有形成,鹿圈村应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凸显体验式民俗村、民俗家居式旅馆、文化歌舞表演、民族建筑一条街、民族饮食街、满族乡村艺术品博物馆等各个层面的民族民俗产品,实现品牌化发展。

2、民族节庆旅游产品

该地区满族文化、玉文化积淀浓厚,可以此为灵魂,以生态农庄,白玉兰花走廊、龙潭玉米节等项目为形式,打造主题性景区和满族乡村文化节、玉米文化节、龙潭有机农产品美食节等项目。

(三)旅游线路开发

1、区域合作旅游线路

可根据周边大小城市设计不同线路,如长春-本溪-沈阳-鞍山-大连―普兰店―瓦房店―庄河―岫岩―龙潭湾(镇)―官木沟―龙潭湾―鹿圈村―梨酒村旅游线路。

2、岫岩境内旅游线路

可开展文化、生态、休闲度假体验线路,如岫岩县(岫玉文化)―鹿圈村(满族文化)―相荣村(秧歌文化)―龙潭镇苹果花源休闲慢游区-龙潭湾旅游度假区―官木沟旅游观光区旅游线路。 亦可依据时令开展春季赏花游(岫岩县―龙潭镇“一村一品”民俗村―休闲慢游区)、金秋采摘游(岫岩县―龙潭镇采摘节采摘基地)等相关路线。

3、龙潭镇内旅游线路

可针对性提供一日游线路:岫岩县―龙潭湾―官木沟(鱼塘上的休闲)―鹿圈村(满族文化)―梨酒村(生态农业)。

三、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

延长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利用当地的质畜禽饲养业发展特色餐饮业,加工特色食品,树立品牌知名度。

(二)挖掘地方特色

鼓励居民以自己住所为依托,发展农家乐。发展夜间旅游产品,如夜市或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夜间活动,亦可依托自然环境,打造有趣独特的夜景。

(三)完善辅助服务

篇8

1、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swot分析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或者说分析方法,用这个是可以,请介绍一下swot的理论

swot是英文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的缩写,即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将公司的内部分析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

(1)本文旨在通过swot分析方法、以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例,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对策的研究。主要探讨民族村寨的旅游如何发展,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民族村寨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本文重点研究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对策以及提出可行性的发展思路,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肇兴侗寨旅游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这对于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2、研究动态、见解

(1)对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国外尚少。国外有关民族村寨的旅游学研究主要是基于“乡村旅游”这一大概念下进行的。有关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是从60年代开始,而侧重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christian saglio(1979)在塞内加尔下卡萨曼斯地区对当地的村寨发展旅游进行了研究。

(2)随着中国近30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带动了广大农村发展自身经济的发展,同时民族村寨旅游对民族文化也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的民族村寨大多属边远贫困地区,但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随着我国的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尤其是XX年“中国乡村旅游年”专题的开展,许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村寨旅游逐渐成为国内外新兴的旅游市场。

自XX年以来,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论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已成为我国近年来旅游理论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徐新建(XX)论述了我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XX 年钟洁等在《中国民族村寨旅游效应研究概述》提出引入宏观经济评测方法与多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深入研究民族村寨旅游效应的观点。XX年卢宏在《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一文对我国大陆民族村寨旅游和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进行了总结、对比和评述。

然而,民族村寨旅游在越来越火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现实问题。旅游资源开发性破坏,旅游区域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污染趋重以及旅游与社区发展矛盾突出等。这就出现了民族村寨旅游如何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如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等等。这些问题己经成为当地相关旅游部门广泛关注的课题。

综上所述,当前对于民族村寨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针对目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个案研究尚少。我们需要拓宽个案实证领域研究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影响,注重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理论特别是村寨保护性和传承性开发理论与实证的研究。为此,本文试图运用swot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领域。就目前民族村寨旅游提出调控策略体系,为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寻求良策。

3、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1)本文通过分析国内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个案的研究方式入手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理念。

第二,利用文献法概述当前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第三,实地考察肇兴侗寨旅游发展情况。

第四,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肇兴侗寨旅游发展进行分析。

第五,据研究结果,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提出可行性发展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和实地考察法。

文献法。即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收集前人对民族村寨及肇兴侗寨的相关研究,吸收有利于本研究的相关成果。但由于各学者或多或少在研究中可能会出现遗漏或错误,对于此主要是结合实地考察进一步核准,采取参考与考察相结合的原则。

实地考察法。即考察主要是对肇兴侗寨的基本区位概况、旅游发展现状实地考查,得出第一手资料,从而与文献法结合对肇兴侗寨的旅游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3)运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个案实地走访调查、理论联系实际、推理比较的方法,就目前民族村寨旅游提出调控策略体系,为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寻求良策。

缺少技术路线,请补上。

4、总体安排、进度

本文拟计划9月16日-10月10日间做好选题规划和初步拟定题目。确定研究题目后,研究任务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前期准备阶段、实地考察阶段和室内整理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了解与研究相关理论知识,对研究课题的题目、目的、与研究背景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做调查阶段的调查计划和问卷设计。本阶段的时间在XX年10月10日~XX年10月底。

(2)实地调查阶段。此阶段主要是进行景区旅游资源游客感知的调查、镇远古城基本区位概况的了解、旅游资源的分布现状调查及分类等。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全面调查阶段,此阶段预计时间在XX年10月底~XX年1月中旬;第二阶段为验证阶段,主要是对前一阶段调查所统计出的结果进行实地验证,同时对遗漏的调查指标进行补充调查,预计此阶段时间在XX年1月中旬~XX年2月底。

(3) 资料的统计分析与论文撰写。主要是对实地调查的所有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然后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的撰写分初稿、修改稿和终稿三个环节。此阶段预计时间为:XX年2月底~XX年3月底。

5、主要参考文献

[1]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XX(2).

[2]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XX(3) .

[3]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X(5).

[4]王雯雯.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XX(18).

[5]黄亮.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XX.

[6]卢宏.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j]. 贵州民族研究.XX(28).

[7]许海琴,杜小保,张爱国.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XX(23).

篇9

关键词: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模式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0日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苏州的乡村旅游起步虽晚却发展迅猛,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逐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截至2014年底,苏州共拥有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点34个(其中,四星级24个,三星级1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4个,常熟蒋巷乡村旅游景区(4A景区)、太仓现代农业园(4A景区)、张家港常阴沙农业旅游区(3A景区)和张家港市梁丰生态园(3A景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不少问题,急需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是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强调产品的差异性、突出产品的个性化,以此来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创意的平台与来源,是创意源源不断的温床。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于2009年,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用文化创意理念来指导乡村旅游,充分挖掘苏州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并进行提炼、解析、整合和延伸,能够使旅游者由“看风景”转变为“品文化”,在享受乡村安静清新生态环境的同时,学习并体验乡村的民风、习俗、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只有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才能使乡村旅游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关系

(一)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旅游者为了满足求新、求知、求异、求悦的心理需要,去往异地感受异域文化的过程。苏州乡村旅游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出一些缺陷,如乡村的改造趋于城市化,商业气息较浓;民俗文化的展现流于表面,徒有形式不得内涵;旅游产品层次较低,仅停留于餐饮、住宿、采摘、垂钓等物质层面,造成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其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缺少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渗入。乡村旅游想要创新发展,文化是基础,把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中,可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创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创意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代表了新鲜、特别和独一无二。创意不仅能够创造新事物,还能够改造旧事物,赋予它新的生命。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到现阶段,已经逐渐由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从追求物质享受向精神体验转变,他们希望经由旅游的过程创造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然而传统的开发模式过于肤浅,无法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只有用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思路去创新改造,才能实现苏州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让旅游者不仅能看,还能感受和品味,实现与时代接轨的目标。

三、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融合,以文化为平台,用创意来改造乡村旅游,就形成了创意乡村旅游,这样的模式可以延展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使其从单一的链条结构,扩展成“铰链式”发展,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助于旅游目的地个性鲜明地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创意乡村旅游还注重旅游者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图1)

(一)政府大力支持,培养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本。创意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发挥政府的决策优势。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创意人才和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乡村旅游地村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乡村创意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村民的创新意识和旅游管理能力。既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下乡送培训,也可以送村民到国内外的高等旅游院校进修,还可以组织村民到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学习交流先进的经验。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氛围,鼓励多方参与。创意来源于文化,只有自由愉悦的文化氛围,才能给创意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创造出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意。除了营造良好的创意氛围,还应该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创意开发中,可以利用比赛的形式和征集创意的方法,寻找最好的点子。既可以采纳国内外文化创意公司的科学策划,也可以采纳乡村旅游者或村民的经验之谈,既增加了旅游者与当地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打造和谐的氛围,又提升了村民的素质,是一种科学的创意营销方式。

(三)稳定经济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和村民都能在乡村旅游的创新开发中获得利益,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苏州市共有建设项目115个,总投资1,118.1亿元。政府财政、金融贷款、社会资本已成为苏州旅游项目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乡村旅游项目的资助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2014年,苏州市共有22个旅游项目得到省旅游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引导资金总额达1,53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类项目10个,资金400万元。此外,苏州市在推进全市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工作上精选了30多个项目上报江苏省旅游局招商指南,涵盖度假区、景区、星级乡村点、创意策划、主题酒店等多个类别和项目建设。在融资手段和渠道上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旅游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搭建平台,积极为苏州市旅游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级各类引导资金,为贴合苏州市旅游发展的项目积极争取相关土地和资金政策。

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切入点。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切入点,是促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可以以吴文化为基础,从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及旅游营销手段几个角度切入,开发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精品项目,使文化创意成果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苏州乡村旅游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旅游景点衍生出与其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原创旅游项目,丰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加强苏州市政府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苏州市政府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快转变苏州市政府职能,要增强服务意识,构建以自身为主体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的管理型政府;第二,政府在政策上对文化创意产业有所倾斜,放宽其进入市场的门槛,从政策上对产业融合发展给予指导,加大对产业融合的资金投入,提供低利息贷款来扶持其发展;第三,加强乡村创意旅游的市场监管与行业管理,丰富和完善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相联系,在苏州设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示范点。政府主导可以弥补市场的盲目性,政府统一规划,制定规范,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整体上给文化创意产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引导乡村旅游地的村民去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使创意乡村旅游更加“接地气”。

(三)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既懂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又懂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它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必备因素,也直接决定了两者的融合程度。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苏州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人才的引进做出详细规划,积极引入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其二,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了乡村旅游与旅游类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加以培养,使其成为兼具创新意识及旅游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以苏州文化的视角来观察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

(四)延伸产业链,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产业链的延伸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横向上把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双方的互融互通,提高苏州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纵向上抓住苏州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引导政府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者和文化创意提供者加快改变乡村旅游内容及形式的创新,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2014年,苏州市旅游局联合江苏电视台《从南京出发》栏目组,整合并串联苏州乡村旅游特色资源,按照时令季节,编排设计精品结线路,以自驾游、亲子活动方式,组织“诗画苏州,美丽乡村”专题活动,重点举办了“荷塘月色醉、相城爱意浓”、“乐享房车露营季・趣摘树山翠冠梨”、“快乐果园、甜蜜港城”、“诗韵芦荡・如画村庄――游沙家浜、蒋巷村的N个理由”、“慢游吴江・快乐芬芳”五个专题活动,每期组织100人、30辆自驾车从南京到苏州自驾旅游,活动吸引了近百家媒体宣传报道,网络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另外,配合江苏省乡村旅游节活动,与省交通广播F101.1合作,于9月份用一周时间,以乡村美食为由头辅以乡村景区、住宿和自驾线路的专题宣传。除此之外,还精心制作《苏州乡村旅游画册》,对全市乡村旅游点、星级农家乐、自驾游基地等集中展示、全面介绍,既有整体简介、四季照片、乡村特色商品,也有地址、预定电话和全市乡村旅游点交通示意图,进一步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做出了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7.

[2]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5.

[3]朱琳.文化创意视角下河南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

[5]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

篇10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环巢湖风景道的研究意义,然后从交通网络、景观美学、旅游游憩三大版块对其的整体性、路线、区块、服务设施与分项部分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最后对风景道在我国未来其研究与应用前景寄予了展望.

关键词 :环巢湖风景道;景观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U4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51-03

风景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绿化”模式,而是同时拥有景观观赏和交通运输双重功能的道路.它集景观价值、文化价值、交通价值和游憩价值等为一体,是多种价值的有机融合体[1].风景道是一种保护与利用资源的最新且独特的形式,研究中重要是强调对内部各要素的串联、整合、优化,将人文风俗和自然风景加以结合,有效地连接文化传统和现代科技,从大视角中对空间解构及整合元素[2].因此,风景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游憩空间与体验的廊道,其建设有助于组织局部、完善线性景观资源系统的构建.

1 环巢湖地区风景道的研究意义

1.1 研究概况

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交错,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现状以巢湖为中心,包含合肥市、巢湖市、肥西、肥东和庐江二市三县的部分地域,串联了周边地区重要的景区景点,是旅游资源的集中地带,发挥着将零散、定级较低的景点与资源组织起来,完善环巢湖地区线性文化资源系统的构建.

1.2 环巢湖地区风景道的研究意义

目前环巢湖景观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断裂”现象,因此区域景观资源急需一个系统性修复保护资源的规划方法.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与附近的景观资源及旅游市场格格不入.环巢湖地区涵盖两市三县,属于不同政府管理,如果只从眼前利益着手,各自为政管理,必然造成景观功能单一、同构,形成恶性竞争循环.另一方面环巢湖地区内部景观零散化,系统整合性与连续性较弱,公众参与度较低.巢湖作为研究的主体,虽然不乏忠庙、姥山岛等众多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但终究缺乏精粹景观集中区.

在环巢湖区域中具有鲜明物质环境、人文历史遗产特征的三河古镇、中庙—姥山岛等中心作用较不明显,没有将其自身浓厚的特色从整个平淡的大区域背景中充分突显出来,因此目前急需一个突显环巢湖区域的设计方法.如三岔河区万亩荷花塘、碧绿如野的生态湿地及当地特产三汊河螃蟹这些具有特色的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对其进行挖掘开发,使其没有带动游憩者流量与提高经济、社会的价值.

调研发现环巢湖目前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配套服务设施停留在数量偏少、结构单一、层次低端的层面.近期巢湖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随着慕名而来的外来游客对景观配套服务设施要求逐渐强烈,因此急需一个提高设施结构品种、扩大设施数量、丰富设施层次的设计方法,强化和凸显当地特色风貌.未来设计中尽量保留、利用现有绿化植被,营造立体、多维的植物群落审美体验.

2 环巢湖风景道设计原则

环巢湖风景道设计需遵循自然生态、文脉保护与延续、丰富游憩活动、交通立体化以及公众参与、多利益主题平衡的五项原则.环巢湖风景道是一条长达177千米的线性景观廊道,设计时注重保护生态和文脉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游憩组织和交通方式的多样化、立体化,让游客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的感受巢湖风景道带来的审美体验.因此,其景观设计需要以交通组织、景观美学和旅游游憩三大版块的理论为支撑点进行方法系统的研究.

2.1 风景道交通组织

风景道作为区域空间结构的骨架,是联系若干个旅游单元和旅游点的纽带,并为游人提供活动和休息的场所,这便是其最基本的交通特性.风景道按道路功能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一般来说,一级风景道构成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主要线路,具有构建区域城乡空间格局、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等功能;二级风景道连接城市重要的功能组团,串联市域范围内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和人文节点,具有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及优化休闲游憩的功能[3];而三级风景道连接主要游憩场所之间的交通线路,具有承担私家车、旅游大巴、公交、慢行道等各种交通功能.

2.2 风景道景观美学

道路沿线的景观品质对风景道总体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符合人们审美观念的方式并更好地展示地域景观美学特征能够为风景道景观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风景道景观美学体征体现在[4]:第一,流畅的线性美.优美的线条是造型美的基础,曲直、粗细、长短等不同形态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景观感知,如直线给人坚强刚直的冷峻感,而曲线具有自然奔放的活泼感;第二,和谐的色彩美.铺装色彩不同的路面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机动车道与慢行道路,自然地给游憩者信号诱导,保证交通安全,还能给游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第三,流动的景观美.风景道是一种针对需要欣赏沿途风光、享受流动体验的游客的一种旅游产品,在景观设计要重点考虑如何能更好营造适合驾驶者远距离欣赏景观的特征.

2.3 风景道旅游游憩

风景道应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憩娱乐活动,其组织形式受景观特征和道路串联的影响.一般而言,游人的游憩组织与景象特征是相适应的,环巢湖风景道受自身线性、连续性动态性景观特征的影响,与普通面状景观有所不同,游人在游憩行为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可以静赏、动观、跋山、涉水,也可以开车、步行、乘车、骑车.

3 环巢湖风景道景观设计方法

3.1 环巢湖风景道的整体性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作为一种线性的开敞空间,其景观设计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点状、面状景区景点的设计模式,风景道更侧重于“线”与“点”的串联,“动态”与“静态”的组织.在这里“线”有两层含义,既代表着带状的风景道系统,也代表着变化多样的动态游憩行为;“点”也有两层含义,既不仅代表着呈散点布置的景观资源,也带着着游憩活动中休息、观赏、停留的静态游憩行为.

3.1.1 一条主环轴

从北岸滨湖CBD出发至中庙—姥山再延续至南岸的三河古镇直至串联成环回到滨湖CBD,即完成整体化串联巢湖大部分的旅游景点.同此道路时是巢湖与合肥市、巢湖市、芜湖市等重要城市连接的交通纽带,也是本文设计的骨架和支撑.未来环巢湖风景道主轴线的机动车道与慢行道铺装鲜明,路面干净,以及沿线两侧景观资源丰富,湖光山色,更好地集中体现了江淮鱼米之乡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征.

3.1.2 两个重心点

在对资源解读和调查分析后得出,北岸忠庙镇与南岸三河古镇分别处于环巢湖风景道北岸与南岸的重心位置.巢湖北岸红崖咀上的忠庙,只有一面背靠山体,其他三面呈临空状态.如果乘坐游艇,绕其行而观之,人们会看到裸露的红崖被碧绿的湖水肆意拍打的景象,飞檐翘角的忠庙倒映于湖水之中的形如飞凤之状.目前,忠庙镇与三河镇内人气最旺,游客看重的是这里历史悠久的人文旅游景观,正因为如此,忠庙镇与三河镇区景点在周边省市的知名度较高.未来将会忠庙镇和三河镇打造成为环巢湖风景道的核心竞争力地段,通过对重点地段的景观设计与开发,实现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活力的作用.

3.2 环巢湖风景道的线路设计

按照环巢湖风景道所处的区位、承担功能的不同,分为临湖线、纵深线和联络线三类,三类风景道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了环巢湖风景道的主要网络,从而形成了“一环六射多联”的风景道网络系统.

“一环”即风景道的临湖线,是环巢湖整个风景道中的重要线路,主要依托于026县道、滨湖大道、316省道等道路呈环状分布,串联环巢湖地区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有利于改善环湖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立体空间;“六射”指的是六条风景道的纵深线,起到强化临湖线和主要外围景区联系的重要线路;“多联”则是环巢湖风景道的联络线,起到加强风景道临湖线、纵深线、与村庄等联系的线路.

3.2.1 风景道纵深线设计

合肥市滨湖CBD—长临河镇段纵深线:串联大圩生态园、塘西河公园,加强合肥市滨水临湖线与乡村生态园、塘西河公园的联系,以借用沿湖城市道路为主,风景道在道路临湖侧的绿地内建设;

长临河镇—李克农故居段纵深线:串联张志中故居、大小黄山风景区、黄麓师范学校、李克农故居,加强此段临湖线与与美好乡村、寺庙、名人故居、森林公园的联系,以借用乡村道路、环山景区道路为主;

李克农故居—巢湖市滨湖段纵深线:串联中镇、平顶山地质公园、冯玉祥故居、竹柯村、王乔—紫薇风景区、半汤温泉度假区、巢湖市博物馆,加强此段临湖线与美好乡村、名人故居、地质公园、森林风景区、休闲度假区的联系,以借用乡村道路、环山景区道路、城市道路为主;

巢湖市滨湖—巢湖南岸湿地纵深线:串联银东庵森林公园、银屏山风景区,加强此段临湖线与生态风景区的联系,以借用环山景区道路为主;

槐林湿地—三河古镇段纵深线:串联神墩文化遗址、金城寺、盛桥镇、滨湖湿地、白石天河湿地、杭埠河河口湿地、庆复禅寺、三汊万亩荷花塘,加强此段临湖线与美好乡村、寺庙、生态湿地的联系,以借用堤坝路、乡村道路、城市道路为主.

三河古镇—合肥市滨湖CBD段纵深线:串联派河湿地公园、珠江路公园,加强此加强合肥市滨水临湖线与生态湿地、公园的联系,以借用沿湖城市道路为主,风景道在道路临湖侧的绿地内建设.

3.2.2 风景道水上游线设计

环巢湖以姥山岛为中心辐射至风景道的各个景点:串联合肥市滨湖CBD—长临河古街—四顶山—黑山咀—中庙—姥山—龟山公园—槐林湿地—孤山—杭埠河河口湿地—合肥市滨湖CBD.线路设计遵循快捷方便,并加强巢湖水岛与风景道部分高质量景观的联系.

3.3 环巢湖风景道的区块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由西至东、由北至南,沿途景观资源呈明显的地段性变化,因此根据丰富变化的沿线景观资源特征,将环巢湖风景道的景观分为都市滨水体验区、文化旅游体验区、生态湿地体验区、森林生态旅游体验区、渔林特色体验区这五个典型景观区块.通过对这五个景观区块的设计与开发,从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水到热情洋溢的渔港再到生态自然的原始湿地,景观随着空间位移不断变化.这些空间沿着岸边风景道路展开,连接河岸机动车道、步行道与自行车道,使得空间形式更加多元,让游客在视觉上保持了景观的连续性和动态性,以及对当地鲜明的景观特征和文化民俗的体验.部分公路路段远离湖水或者环绕山底,营造景观多元化;巧妙处理水面与岸线之间的关系,为游客提供各种风格不同的场所空间;在景观优美地段增设停车区、观景平台;慢行步道贯穿湿地;情景化体验历史古镇;沿途设置展现渔业生产特点的景观小品;视觉力格局设计观山道路景观等相关设计内容[5].

3.4 风景道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常见的有商业服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3],其布局应在尽量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协调生态保护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进行布局,因此,驿站是人们在风景道途中用以休闲、交通换乘和教育的一个综合性场所.

根据风景道使用者的年龄层次、职业类型和消费水平,最终形成以驿馆为主,驿站为补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驿站的设置需结合沿线村庄分布,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购物等乡土特色的基本服务.

3.5 风景道的分项设计

3.5.1 植物配置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作为一个长距离的线性开敞空间,对植物配置采用“面到段到点”的设计方法.近水处植物应符合巢湖水体的生态环境要求,注重把握植物竖向轮廓线与滨水景观风格的协调,并与驳岸生态地结合起来.另外,对于面向河流一侧的植物应扩宽透视线,延伸滨水的景观空间感.

3.5.2 交通标志景观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的指示标志、警示标示及警告标志需认真遵守国家规定,而旅游标志既要遵循国标要求,也要注重个性化的特色设计,尤其是教育性标志、庆祝标志等风景道特有的标志内容更是需要精心设计.

3.5.3 声音景观设计

环巢湖风景道路串联起区域最具生态自然的湿地、山林景观及具有江淮人家、渔米之乡特色的古村落村庄,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和谐发展的面貌.因此环巢湖风景道的声音景观设计应多运用保留自然声音的手法,营造出旅游者宛如行驶在原始森林的特殊体验.

4 环巢湖风景道保障实施策略

未来环巢湖风景道的保障实施需建立政策保障、法规保障、机构组织、公共参与与资金保障等机制.环巢湖风景道的实施需要当地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以及政策扶持力度的有力加强,如银屏山附近村庄属于有名的贫困县内,环巢湖风景道的建设以及“引水入林”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建设环巢湖风景道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其各部门需要协调分工、统筹规划,成立地方环巢湖风景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推动成为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另外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对环巢湖风景道建设进行广泛深入舆论宣传与科普宣传,向普通老百姓科普环巢湖风景道建设的意义与生态保护的理念.

5 风景道在中国的展望

目前我国对风景道的研究还停留在景观设计层面,未来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实践内容的深化,风景道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休闲游憩与社会经济等功能应统一在风景道景观设计中,形成综合性的方法系统;其次,在运作方面,政府、企业与公众对我国风景道未来蓬勃发展的大力支持与多方合作是必不可少;最后,我国拥有如京杭大运河、长江三峡、丝绸之路等非常丰富的线性开敞空间,运用风景道理念与方法体系对其进行保护更新,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游憩活动,又可以整体性的构建我国风景道体系.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A.冈恩,等.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第四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6—190.

〔2〕陶犁,王立国.国外线性文化遗产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评析[J].思想战线,2013(3):108-114.

〔3〕蔡云楠.绿道规划:理念标准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