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
一般而言,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即:(1)征信数据的开放;(2)信用管理系列立法的建立和完善;(3)政府对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我国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建设都严重滞后。
(一)征信数据的开放等问题尚未有明确规定。有关信用资料的开放是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必要前提。由于我国目前对信用数据的共享与开放问题未有明确规定,特别是信用资料数据库的建立相对滞后与不公开平等开放,造成信用资料采集的难度大、成本高,并直接制约着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信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受发展阶段所限,我国与市场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特别是与信用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如《信用法》、《公平交易法》、《信用中介机构管理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尚未出台。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完整性受到很大制约。
(三)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有效管理问题未能解决。我国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正处于建立监管体制的关键时期,但各有关部门出台的规定多是从本部门的业务关系出发,这一方面造成对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多头管理,为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业务的开展设置了很多障碍;另一方面又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从宏观上看尚未确定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综合管理部门;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又处于无人管的状态。
二、企业信用意识逐渐增强,但尚缺乏有效的信用防范与管理的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信用的功能在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企业、银行和政府都面临很大的风险,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直接受到威胁。为防范信用风险,企业的信用意识逐渐增强,但受各方面条件所限,绝大多数企业都还未能找到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加强信用管理的办法,在信用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很多企业只好通过抑制信用交易来回避信用风险,企业的信用管理又步入新的误区。
三、社会信用风险揭示与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但功能有待增强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信用交易范围的扩大,为有效防范信用交易的风险,征信公司、资信评级公司等一些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开始出现。经过10余年的发展,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初步建立了社会信用的风险揭示与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并在防范信用风险等方面已开始发挥作用,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受发展时间短、企业信用意识薄弱、市场规模较小、国家信用法规和管理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规模还普遍较小,规范性不够,尚未在市场中树立起独立性、权威性的形象,其作为信用服务中介的功能也未能有效发挥。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信用经济,需要一套完备的信用体系、信用制度加以保障。我国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中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在《刑法》中还有对欺诈等不讲信用的犯罪行为的惩罚规定,但这些并没有阻止失信行为的蔓延,这充分说明造成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紊乱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法律惩罚不足。为有效整顿社会信用,必须改变单纯依靠法律惩罚的办法,而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加快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尚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受发展阶段所限,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都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在借鉴各国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经验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在发展的初期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引导建立行业协会等措施积极推动信用体系的发展,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初步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能自行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当前,应积极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信用资料数据库和实现信用资料的开放,并对信用资料的公开、合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通过立法的形式作出明确界定。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体系,如颁布《信用法》、《公平交易法》等,并对一些过时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建设的法规特别是保护部门利益的规章要及时予以废止或修订。三是理顺监管体制。在我国社会信用关系严重紊乱的情况下,重建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在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初期就严格监管,确保向公众提供风险信息的中介服务机构能够健康发展,为社会信用的确立奠定基础。
二、促进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在进行交易和投资决策时,广泛采用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报告。因为对企业来说,采用专业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信用报告可以弥补企业自身所掌握的客户信用信息的不足,防范业务人员的道德风险,真正起到有效预防风险的作用。更具重要意义的是,在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失信企业的信用状况会很容易地被与其有业务关系的企业通过征信公司等信用服务机构得到,失信企业同其他企业开展业务的机会将大大降低,从而对失信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惩罚。社会惩罚的警示作用不仅会极大的遏制企业的失信行为,而且会促使企业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加强自身信用管理,使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在维护市场秩序、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扩大信用功能、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被投资者、企业和监管机构所认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信用的范围与功能在不断扩大,在信用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价值和资源、并作为市场交易的一种重要方式存在的情况下,为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客观需要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加快发展。从国际经验看,以社会惩罚作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使信用良好的企业获得更大的信用融资和更多的交易机会,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信用环境恶化的状况下,必须强调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规范发展,一方面通过向客户提供所需的信用报告帮助客户防范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信用中介机构特有的信用信息的传递机制,促进有效的社会惩罚机制的形成,使失信企业的失信成本要远高于其失信所获得的“收益”,以此来弥补法律惩罚的不足,确保社会信用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
篇2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没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没有良好的社会信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市场秩序,更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根据国际经验,经济发达程度与信用交易成熟程度呈正相关,即经济越发达对信用交易的依赖程度就越大,而信用交易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适应新的形势,促使企业“走出去”,也要大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些部门和地区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全社会对信用体系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面对新的形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协调,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组织领导
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信息公开是信用信息服务业即征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可按照信息共享,公平竞争,有利于公共服务和监管,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既要规范信用机构和征信行为,还要适应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需要,促进信用业健康发展。二是征信与保护隐私的关系。发展征信业务必须建立在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基础上,注意平衡信息披露和信息保护的关系。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在隐私保护、信用征集等许多方面要区别对待,各有侧重。三是信用活动与其监管的关系。必须明确哪些机构或行为需要监管、谁来监管以及如何监管等问题。四是注意衔接配套,注意与现行法律法规相互衔接配套。
二、培育现代信用服务体系,加快信用服务行业国家标准化建设,形成完整、科学的信用标准体系
信用服务业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用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在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用交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大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力度,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风尚。要鼓励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支持信用服务市场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加工、提供信用信息,鼓励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
三、完善行业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
行业信用记录纳入信贷征信体系,有利于促进行业信用管理。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要依托“金税”、“金关”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个人偷逃骗税记录。要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要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定期产品质量信息,加强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和价格信用建设。要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行业守信自律。此外,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建设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篇3
以健全信用地方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覆盖全市的征信系统为基础,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重点,以推进行业信用建设、信用服务市场发展为支撑,以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改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全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诚实守信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规范,为依法治市和社会文明创造有利条件。
二、工作目标
完善信用征信系统、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初步确立;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取得进步,市场和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诚信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全社会诚信意识进一步加强。
三、2018 年重点工作
(一)完善“诚信江油”服务窗口。完善统一对外服务窗口“江油诚信网”,进一步加强信用信息网络建设,归集整合信用信息,实现平台网络互连。(市发改局牵头、相关单位配合)
(二)进一步完善征信系统、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人行江油支行牵头,相关单位配合)。
(三)推动重点领域的信用建设。各相关单位要按照《江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油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2017-2020年)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
(四)严格执行《绵阳市市场主体信用行为联合奖惩暂行办法》。运用征信系统成果,广泛褒扬诚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市发改局牵头,相关单位配合)
(五)加强信用宣传,增强社会的信用意识。逐步将各部门信用宣传相关活动进行统一协调,科学安排,适当整合,放大效果。(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单位配合)
(六)市级各有关部门依职能职责,牵头组织本系统或指导
联系行业开展信用培训教育、信用专题活动。
(七)探索研究制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推动信用信息在行
政管理事项和重点领域的运用。(市政府办牵头,相关单位配合)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配套完善信用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成立以市政府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分管发改和金融的领导为副组长、市级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市发改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社会信用管理办公室),由市发改局、人行江油支行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抓好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牵头组织、指导协调、政策拟定和综合管理工作;配套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江油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篇4
一、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本届政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信用制度。与现代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信用制度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基本形成,信用市场体系有较大发展。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失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
社会信用包括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公共信用(主要指政府行政和司法的公信力)。企业信用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点和突破口,个人信用是基础,政府信用是关键。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导,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目的,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以培育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为重点,以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企业为支撑,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带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规范有序地向前推进。
二、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现代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艰巨。在我国公民和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意识普遍淡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很不健全的情况下,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规划和协调,紧紧围绕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循序渐进,稳步实施,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起步重点
从涉及信用数据与市场监管的部门来看,社会信用体系应从非金融部门,主要是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开始建设,逐步向金融部门延伸(金融部门可以从行业内部联合征信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银行贷款咨询系统)。
从社会信用体系的各个分领域来看,应从建设目前最为紧迫、障碍相对最小的企业信用体系开始,逐步向个人信用体系延伸。企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从信用数据源的建设和开放来看,应从各个政府部门内部信用数据的整合与充分利用开始,逐步向政府内部信用数据的整合与充分利用延伸,最后实现政府与信用服务企业信用数据的共享。
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动力量来看,应从政府引导和推动开始,逐步向主要通过信用中介机构为主的市场化运作过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形成和维护社会信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2、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骤的设想
第一阶段:2004-2005年,起步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法律法规,主要是《征信管理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两项最基本的法律法规,同时修订或废止有关法律法规中的相应条款。初步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思路。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府组织与管理机构。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开始形成各类市场主体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社会氛围。
第二阶段:2005-2007年,实施阶段。主要工作是:《企业征信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内部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各部门内部信用信息共享。大力培育信用服务企业,加强信用服务企业的数据库建设和维护、信用评分等关键性技术研究。积极培育信用信息的市场需求,扩大信用信息使用范围,在银行贷款、招投标、政府采购中要求有关企业提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为信用服务向市场方向发展奠定市场需求基础。加强和改进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监管,建立比较规范统一的、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分类监管制度,包括预警机制、奖惩机制、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等。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建立信用行业标准化体系,信用数据库标准、数据格式标准、信用报告标准、信用产品质量标准、企业代码等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2007-2008年,完善阶段。主要工作是:《个人征信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国家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有效交换和充分共享,具备向信用服务企业提供成套信用数据的能力。企业信用体系全面形成并充分发挥作用。个人信用体系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基本形成并发挥作用。基本形成比较规范的社会信用约束机制、惩戒机制,形成比较规范、健全的信用行业管理和监督工作制度与体系。诚实守信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市场规范和道德准则。
3、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的思路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有序推进。结合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试点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类型分别进行。
一是地区试点。可以在南方、北方和中西部各选择1个省开展企业信用试点,在东部地区的1—2个大城市开展个人信用试点。
二是部门试点。可以选择2—3个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三是企业试点。可以分别选择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机构各1—2家开展试点。
试点应在全国统一部署下进行,坚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以点带面的方式。试点的主要任务是:(1)选择不同行业和重要环节先期开展工作,加强体系构建的统筹协调和有序推进。(2)对制度建设的重大问题、制约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多方面、多种形式、多角度地进行探索,组织联合攻关,寻求重点突破。(3)调动和发挥部门、地方、行业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局部和行业率先突破,取得经验,对全局起示范和带动作用,避免重复建设,少走弯路,加快总体建设步伐。
要通过试点,全面掌握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障碍和难点,提出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方式和途径。
三、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工作,做到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建立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管理机构、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三落实。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协调的指导机构,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组织、指导和推动这项工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各地、各行业协会和征信机构的试点工作应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试点经验,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先行一步。
第二,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信息化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我国各行业重点建设了“金卡”、“金关”、“金税”、“金盾”等信息化工程,各行业、各部门利用公用通信网组建的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已达到187个,全国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交换共享的条件已经具备。应逐步开展各方面信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工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统一框架下,完成联合征信与管理,加强信用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工商、税务、海关、质检、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执法部门和重点行业,可率先进行信用信息交换共享试点,探索和实践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可行方案,为今后建设全社会信用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统一的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目前我国有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大多还是由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掌控,我国信用信息商业化、社会化的法律环境和市场条件还不具备,单靠信用专业机构难以开展征信业务。政府应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加快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依托政府公共电子政务平台推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加快统一的信用信息市场的形成。加快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信用信息的开放,在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的原则下,向合格的征信机构开放信用数据,支持社会征信服务行业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得信用信息资源。
第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化管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避免各地自搞一套、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和财力的浪费。应抓紧制定和规范信用信息采集的技术标准,如信用主体的标识、信用信息分类及编码、信用数据格式和征信数据库建设规范等通用标准,提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流通效率。信用行业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引导信用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加速整合全社会的信用数据。规范征信行业管理和服务,制定统一的信用报告标准文本,逐步建议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信用信息披露系统、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同业信用自律系统和以信用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
篇5
(讯)近日,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纲要》指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对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强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健全法制,规范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应用”的原则有序推进。到2020年,实现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
《纲要》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重点领域,明确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34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并提出了三大基础性措施。一是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和重点行业领域诚信问题专项治理,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二是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地区内信用信息整合应用,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三是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主体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激励政策,对失信主体采取行政监管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强化信用信息安全管理。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纲要》强调,要做好五个方面的支撑保障工作:一是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加大政策支持;三是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工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和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四是推动地方信用建设综合示范、区域信用建设合作示范、重点领域和行业信用信息应用示范;五是健全组织保障,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来源:简由堂)
篇6
一、信用体系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联系与作用问题
“两型社会”的本质要求是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社会信用体系是与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监管体制、技术手段和交易工具的总和,旨在建立一个适应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显然,“两型社会”与信用体系建设有着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同一目标,“两型社会”需要健全完善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体系支持着“两型社会”的发展,它们有着不可分割联系与作用。
(一)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运行效率的制度支撑。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整个社会组织和市场运行效率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没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就没有健康发达的市场经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综观美、欧等世界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无不具有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其发展经验表明,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有效的行业法规、完整的征信数据库、数量众多的信用中介机构、发达的信用管理教育和人力资源等,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株洲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必须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机制,率先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较好地解决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混乱无序、失信等问题,控制好信用风险,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
(二)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优化信用环境打造资金洼地的迫切需要。优良的信用环境是一个区域竞争力的表现,一个区域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融资基础,经验表明,资本一般都是向信用环境好的地区集中,而远离信用环境较差的地区。资本一旦远离一个地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意味着该地区丧失了竞争优势。“两型社会”建设试点为株洲赢得了巨大的政策空间和发展机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而非行政手段,区域间资金流动性、效益性、安全性更多地取决于信用环境。信用环境好,商业评级高,金融机构在资金调度、信贷规模或授信时,就会产生倾斜使更多资金向这个区域流动,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反之,则会大大降低区域资金流入,影响该地区经济竞争力,最终损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株洲“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想要在众多试验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整个社会诚信水平,形成吸引资金的“洼地效应”,有效提升区域的资金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完成“两型社会”建设重任。
(三)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扩大信用消费保障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从世界各国看,信用消费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经济学家将信用体系喻为“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武器”,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主要得益于消费方式由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的信用交易方式的转变,信用消费占美国国内产品总消费的三分之二以上。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已成为我国保持增长、加快发展的主要方针。株洲变“危”为“机”,实现“弯道超车”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加强信用中介服务,扩大信用消费,迎接产业转移无疑是一种现实的有效选择。
(四)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提升城市形象达到国际品质的必然要求。国外投资者大多认为,中国既不缺资金,也不缺人才,缺的是信用和相关的信用体系。株洲也是一样,要扩大开放,打造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城市,首先要在“信用”二字上下足功夫,这就要求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社会信用体系。反之,没有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就难以更多更好地引进和利用外资,也难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更谈不上形成国际品质的城市。
(五)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中改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诚信是社会合作、社会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应成为中国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基石。但是,长期以来,诚实守信仅仅停留在道德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上,缺乏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制度,致使市场上的各种失信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信用体系是强化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株洲“两型社会”建设只有将构建信用体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才能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水平,构建“两型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完善信用体系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途径与方法问题
(一)完善信用信息系统,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血液”,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金融安全与稳定,决定着金融的生存与发展。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是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系统。从株洲情况看,已建成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完成了 1.8万户企事业单位、30多万市民基本信息、信贷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采集,为防范金融风险、提高融资效率,控制环境污染、实施绿色信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两型社会建设。但是,目前的信息采集应用机制仍不健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仍存在诸多障碍,不能充分发挥征信体系的作用。为更好地服务“两型社会”,应消除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障碍,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归集、采集工作,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市场培植力度,推动征信市场繁荣。株洲现有的征信平台主要是政府各部门承担的,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期,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迅速搭建了征信系统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信息共享,较好的推动了信用体系的建设。但是,由于这种政府推动方式未经过市场酝踉,缺乏市场需求,且各部门内在动力不足,协调成本较高,不利于信用体系建设的长远发展。作为实验区,株洲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率先拓展市场运作空间,通过政府立法、行业组织行规来引导或强制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政府各部门要带头积极利用信用评级、评估报告等产品。对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要增加对信用产品的特殊要求,如登记注册、行政审批、经营许可、质量监督、资质认定、招投标等工作中,应明确规定必须提供信用报告。
(三)培育信用中介机构,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发达国家经验显示,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中介组织如资信评级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是整个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控制市场风险、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株洲已进入信用经济初级发展阶段,但完善风险评估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资信评估市场需求非常少,这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加快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株洲要大力引进和培植信用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全面推动以资信评估为核心的各项中介服务,防范和控制市场风险,保障金融稳定,避免产生大的风险,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权威性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同时,要建立灵活多样的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四)构筑农村信用体系,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三农”是“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抵押、无担保、无信用记录等信用问题仍是制约“三农”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通过乡镇政府、农村信用社、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共同创建的方式,加强农村信用建设,采集农户信用信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库,为守信用的农户开辟一条贷款绿色通道,使绝大多数农户感觉到“信用”的实在和实惠,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通过信用农户的积累,不断壮大守信群体,逐步向信用村和信用乡推进。同时要重视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扶持建立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三农”担保业务,解决“三农”发展中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培育信用文化理念,打造诚信株洲名片。诚信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标志,信用文化建设是一个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主要体现,社会诚信对城市精神塑造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株洲一方面要向广大民众普及信用知识、宣传信用道德,促进信用观念转变和信用风险防范。另一方面要加强信用教育,培养信用人才,打破“信用人才”短缺制约株洲信用体系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瓶颈”。2006年湖南大学创办的“信用研究中心”,依托湖南大学金融学科的优势,已完成《信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等多项成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级专业人才多名。株洲也要利用有培养能力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大培养力度,多培养高级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信用管理职业培训,特别是公务员信用培训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应该成为株洲进行信用管理职业培训的重点。通过信用文化建设,打造诚信株洲,带动经济发展。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树立社会诚信榜样。社会诚信首先应该先从社会公权层面开始,社会公权的使用直接关系到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社会公权的掌管者,公正、公开、公平正是他们使用公权时职业道德要求的核心,也是社会公权诚信的具体体现。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诚信程度对社会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株洲各级政府要建立公务员诚信问责制,建立他们的诚信档案,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相关制度奖惩,社会公权的诚信才能得到切实的制度保证。
(七)加强相关部门协调,实施有效信用监管。美国次贷危机表明,信用评级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拥有摧毁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巨大能量。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和有序必须要有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虽然株洲已经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但是,在国家层面上信用监管体制还没有明确之前,“多头”管理局面还将继续维持,株洲要探索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的方式,共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
篇7
作为一种现代信用制度,征信体系建设已经开始涉足农村地区,并成为当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内容。从这个背景出发,探索构建一个适应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征信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不断增加对农村经济的有效信贷资金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金融抑制”,农民获得贷款不仅难度远大于城镇居民,而且贷款数量规模也远小于城镇居民,这就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资金饥渴症”不可避免,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缺乏资金支持。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很薄弱,缺乏合理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储存、加工、使用,以及发展小额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欠缺,致使各地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及参与主体定位不清、责任不明,对应的信息采集内容、采集程序没有统一标准。
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农业,农户的信用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意识范畴,逐渐延伸拓展至社会规范和经济交易层面。我国在实行农村后的很长时间里,农村居民通过自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就可完成田间耕作,解决温饱问题。所能够发生的农村信用行为仅限于小规模农副产品交易、小额的现金借用、人情往来等活动。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绿色生态农业等一系列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转变。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招商引资、乡村观光旅游、生态度假项目等新型农村经营方式的兴起,农户的信用状况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的分散性以及农村企业规模小、产品层次低,农村信用信息仍分散在工商、税务、电信、金融机构等部门,大多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2008年,国务院明确人民银行承担“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职责,并牵头建立了由17个部门参加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与措施,牵头成立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机构。在人民银行《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全国各地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根据当地农村地区特色构建了富有成效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通过加强信用知识宣传、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和农户信用评价、扩大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农村地区的应用、推进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提高了农民信用意识。
然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一方面缺少完整的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无法对广大农户信用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记载和跟踪,无法对农户信用信息进行统一口径的采集、统一指标的评级以及对应变化的监测;另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面对量大分散、情况各异的农户和中小企业,既要对其资信状况进行精准评估,又要对农户和中小企业信用档案进行适时管理、及时更新、随时监测,很难保证农户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全面性。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人民银行选取部分地区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包括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开展农户信用评价、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试点内容。以信用户的评定为例,主要做法是积极发动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由政府主导,各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协助人民银行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首先要组织人员深入各村委会,根据农户的申请情况,对农户进行调查摸底,按照事先制定的“信用户等级评定考察表”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划分AAA、AA或A级农户;然后根据不同的资信等级,对农户核定不同的授信额度,并建立农户档案,实行一户一档、一户一证,每年检查验收评审一次。通过对信用评级高、信誉好的农户在信贷政策上给予优惠,促使广大农户对自身信誉更加关注,借款到期不还、恶意逃废债务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部分欠贷农户为争取评上信用户,开始主动归还拖欠多年的贷款,实现了“要我还贷”到“我要还贷”的根本性转变。
篇8
关键词:纳税信用;信息共享;奖惩
中图分类号:D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57-02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党的十也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纳税信用体系作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纳税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体系,对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4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两个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税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打造税务领域信用体系的升级版,并构建纳税信用管理流程和全国统一的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此次纳税信用管理办法的设计实现了几大创新:一是广泛采集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作为评价基础。纳税信用信息除了包括纳税人信用历史信息、税务内部信息之外,还涵盖了外部信息,最大限度为纳税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支撑。二是统一规范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对信用信息进行科学评价。不仅明确了纳税信用信息的取数来源,而且从纳税人主观态度、遵从能力、实际结果和失信程度四个方面来设计信用评价指标,明确对应分值和直接判级方式。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信用管理的标准化。将纳税信用评价从信息采集、信用评定到结果等环节由“人工评定”改为“计算机生成”,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统一。纳税信用信息在税务管理系统中实时记录,按月采集,按年评价。四是推进分级分类管理。针对A级纳税人出台多项激励措施,如发票领用、认证、纳税申报、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便利;对于D级纳税人则重点监控,采取严格发票供应、限制融资授信、阻止出境等惩戒措施。并且,国家税务总局联合28个部门出台了对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实施联合激励措施的合作备忘录,联合20个部门出台了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合作备忘录,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合力。《纳税信用管理办法》是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分类管理制度,侧重于建立守信激励机制;《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则是新推行的失信约束措施,是纳税信用领域的“黑名单”制度。这两个办法实现了涵盖信息采集、级别评价、结果确定和、结果应用等环节的全过程纳税信用管理,对促进纳税遵从,降低税收行政成本与社会管理成本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完善我国纳税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一些成就,但还不够完备,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不强,税收失信行为仍屡有发生,纳税信用体系的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势在必行。
(一)优化经济环境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法律是信用的最低标准,信用是对法律的有效补充。税收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有效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有序的经济环境至关重要。如果纳税失信,不仅会侵害国家利益,造成税款流失,更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市场公平。而公平的税收法治环境是税收信用体系的有效保障,纳税人的失信行为使得纳税人实际税收负担偏离了税收制度设计的初衷,使得原本公正的税收制度扭曲,造成税负不公,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营造公平、和谐、互信的经济环境要求完善纳税信用体系。
(二)强化纳税意识的需要。当前,我国纳税人诚信纳税意识尚未建立,仍存在假停业、假申报、做假账等以虚假手段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纳税人不重视纳税信用,追求短期利益,这一方面源于我国现行税收法制不健全,尤其是有关税收诚信方面的法律,对守信者保护不够,对失信者惩处不力;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执法过程中也存在滥用自由裁量权,执法、司法不公等现象,破坏了征纳双方诚信的法律基础。此外,相关行业信用制度也需同步规范,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税务所、税务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在承接相关涉税业务时,有的唯利是图,帮企业瞒报税,有的甚至与税务机关内部人员勾结,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因此,税务中介及关联人的诚信缺失也是造成纳税人信用状况堪忧的外部因素。
(三)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需要。当前,出于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国务院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税收管理环节也随之由事前管理向事中事后管理转变。大量涉税事项由事先审批改为事后备案,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充分运用新手段来加强税收分析、防范税收风险。纳税信用体系的建设正是对纳税人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引导纳税遵从的有效手段。通过合理设置信用评级指标可以及时发现纳税人在办理涉税事项过程中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根据纳税信用级别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到税收管理最薄弱的h节。此外,完善的纳税信用体系还可以使征纳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办理涉税事项,保证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和对称性,有利于减少涉税纠纷,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三、发达国家的纳税信用体系建设
篇9
点评: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见利忘义,弃诚舍信,有的欠债不还,甘当“老赖”;有的制假贩假,违法经营。这些个人诚信缺失行为,危害很大,不仅侵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损害个人的形象和行业声誉,而且违背社会公平、公正原则,搅乱市场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互不信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当前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加强个人诚信建设刻不容缓。
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对重点领域建立个人诚信记录,同时,选择一批重点职业人群,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记录形成机制,并且还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和措施,非常及时,对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落实“指导意见”,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作樽ナ郑菏紫龋抓好“政务诚信”。常言说,正人先正官,公职人员失信,带来的是政府形象受损、百姓不满。整治失信行为,公职人员应发挥表率和导向作用,为此,加强个人诚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率先将危害群众利益、损害市场公平交易等政务失信行为作为治理重点。只有真正建起“诚信政府”“诚信公职人员”,才能带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满意。其次,要大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两者缺一不可。要运用多种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普及信用知识。同时,要抓住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大力进行宣传,对失信行为的反面典型案例予以曝光,让守信者扬眉吐气,使失信者名誉扫地,直至为市场所淘汰,全面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氛围。最后,要全面建立市场诚信记录,加大联合惩治失信者力度。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和管理是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要建立完善重点领域、重点职业人群个人信用档案,及时准确更新每个人的诚信动态信息;积极推动完善个人实名登记制度和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与信用修复机制;规范推进个人诚信信息共享使用,实现部门之间市场诚信记录的联网;完善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等。
“十三五”期间将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部署加快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在巩固前期改革成果、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增强定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制度创新和重点突破,推动医改由打好基础转向提升质量、由形成框架转向制度建设、由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和综合推进,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篇10
近年来,失信已成为中国社会一大顽疾。在经济活动中,不诚信表现为商业信用、金融信用、产品信用的缺失,假冒伪劣、虚假广告泛滥,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危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政务领域,一些地方政府不守信,政策出尔反尔,政令不行,与民争利,一些官员不诚实,急功近利,搞假大空,浮夸造假,欺骗百姓,甚至是滥用权力,贪污腐化,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侵蚀着政府权威;在社会领域,一些人言而无信,使得人和人之间彼此不信任,相互欺骗,扭曲了人际关系,甚至使社会陷入怀疑一切、一切怀疑的局面,对社会和谐有序运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据有关部门数据,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失信已严重侵蚀一个民族的基本伦理,以致“老人倒地要不要扶”都成了一个社会焦虑的难题。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政无信不威。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最为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信用缺失这个突出的“软肋”,“十”强调,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新一届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强调要完善奖惩制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使失信受惩的教训成为一生的“警钟”。 6月16日,由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编制完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以下简称《纲要》)经国务院批准。《规划纲要》提出了2014―2020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大领域34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三大基础性措施,并就贯彻实施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支撑保障。
开展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社会信用全面覆盖,会让未来个人生活或企业运行中的任何信用污点,都有可能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人们必须像鸟爱惜羽毛一样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才能在经济社会中立足。只有失信的成本远远高于守信的成本,社会氛围的诚信氛围才能塑造起来。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是建立信用记录,合理使用信用记录,形成鼓励守信、惩戒失信的机制。它涵盖了经济社会活动的各类主体,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银行、工商、税务、海关等都分头建立了相关信息平台,但部门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此次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破了地方和部门限制。每一个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将有唯一的信用代码,各项信用信息的整合也将具备可行基础,这样,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将初具雏形,信用查询、公示和奖惩机制将实现联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将驶上快车道。
《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下一步,国家将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健全法制,规范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应用”的原则,积极有序地推动《规划纲要》实施。我们相信,政府以身作则,社会共同参与,加大惩戒力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让失信行为无处藏身,有如此坚决有力的举措,就一定会让那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甚至铤而走险、谋求个人私利者悬崖勒马,回归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
- 上一篇:节能减排的合理化建议
- 下一篇: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案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