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案例分析

篇1

课堂训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好的课堂训练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化学概念,还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还有利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和矫正。下面从课堂训练的功能出发,根据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以《溶解度 》一节的课堂训练为例谈一点做法:

1 准备性训练

在学习新知识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训练,好的准备性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梳理上节课的知识,还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节课的准备性训练如下,形式为口头回答:

(1)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2)下列有关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是( )

A.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是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C.条件不改变,一定质量的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也不会改变

D.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设计意图:溶解度是用来定量地衡量溶解性大小的,而这种定量又必须建立在饱和溶液的基础上,因此,在学习溶解度概念之前,有必要先复习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以及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这部分知识为下面的形成性练习作好铺垫。

2 形成性练习

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有一个过程,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性训练,使新知识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训练过程中形成。

溶解度概念,我设计了以下形成性练习,形式为实验探究题:

分组实验:如何定量地比较食盐和硝酸钾的溶解性?

实验1: 向盛有50g冷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50g热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实验2: 相同温度下,向40g水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向100g水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实验3:相同温度下,向50g水中加入一定质量氯化钠直至饱和;向50g水中加入一定质量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思考:比较实验条件,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性?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形成性训练,学生知道了要正确的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就要考虑在相同的温度下(一定的温度下)、在等量的溶剂里(选用100克水)、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从而为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作好准备,再稍加点拨,便会水到渠成了。

溶解度曲线,我设计以下训练,既是划分溶解性范围的巩固性练习,又是溶解度曲线的形成性练习,形式为小组讨论和画图练习:

训练:示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表

(1)这三种物质的溶解性分别属于哪种情况?为什么?

(2)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和温度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3)能否把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画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方案。

(4)交流方案后,分别画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设计意图:在观察表格,应用表格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溶解度曲线的必要性,并通过画曲线来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并由此形成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点、交点、曲线)。

3 巩固性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地巩固和理解所学的化学概念和原理等新知识,应根据教学目标及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设计针对性的训练。

为巩固溶解度概念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训练,形式为小组讨论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 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10克/100克水。 (错,没有注明饱和状态)

B. 20℃时,100克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26.4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26.4克/100克水。(错,100克应为溶剂的质量)

C. 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能溶解食盐的质量为36g,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100水。(错,没有注明温度)

D. 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 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 (错,单位是克/100水)

设计意图:溶解度的概念主要强调其四个要数,上述这四个判断正好体现这几个方面。

溶解度曲线的巩固性练习如下,形式为书面练习:

如图A、B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明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

(2)M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__℃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4)将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________(填升温或降温)的方法。

设计意图:溶解度曲线含义包括点的含义、交点的含义、曲线变化的含义,以及根据含义的应用,选择的训练要考虑这些知识点的落实。

4 诊断性训练

所谓诊断性训练,是指教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基础知识或重点内容进行检测,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信息,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适当调节后续教学及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诊断性训练如下,为书面练习:

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硝酸钾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随压强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___。

(本题诊断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2.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100克水,它的含义是()

(本题诊断溶解度的概念)

A.60℃时,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110克

B.60℃时,100克溶液中溶解硝酸钾110克,恰好达到饱和

C.60℃时,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110克,恰好达到饱和

D.60℃时,100克溶液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10克

3.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和C物质的溶解度

B. 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所有固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 升高温度可使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本题诊断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所以本节课的诊断性训练要围绕这些目标进行布题。

5 延伸性训练

每堂课结束后,要布置相应的训练,即课后作业或称家庭作业,这部分练习有别于前面的几种训练,既要考虑必要的达标训练,又要考虑诊断训练后的修正,还要考虑到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延伸性训练。

本节课的延伸性训练设计如下,形式既有书面练习,也有动手实践:

(1)在一定温度时,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水后,溶质的溶解度( )

A.变小B.变大C.不变 D.不一定变

(2)下列物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其中溶解度最大的( )

A. 2克物质溶解在10克水里

B. 50克物质溶解在500克水里

C. 5克物质溶解在200克水里

D. 0.5克物质溶解在50克水里

(3)20℃时,分别向盛有10g水的的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现象。

①20℃时,___________(填“A”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②右图2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填“a”或“b”),要使A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4)星期天,小明、小林、小李在小区篮球场打完篮球后,三人分别买了一瓶相同的雪碧汽水,想起课堂上刚学的溶解度知识,他们决定在家里也来探究一下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设计实验]

三人经过讨论后决定:小明先将汽水放在冷藏箱中冷藏半个小时,然后和小林、小李的汽水一起放在桌上,小林把瓶盖打开,一起观察三瓶汽水中气泡逸出的速度。

[观察思考]

(1)小明将汽水放在冰箱中的目的是________,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小明应该和哪个同学的实验进行对照?________________。

(2)小林将汽水瓶盖打开的目的是________,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小林应该和哪个同学的实验进行对照?________________。

[结论分析]

(1)小明通过对照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2)小林通过对照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1)气泡产生的速度与溶解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三瓶汽水的规格不一样,那么通过观察气泡的速度来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是否严密的?为什么?

通过探究,他们觉得收获很大,化学和我们的生活真的很密切,以后还要多联系生活,把化学学得更好。

设计意图:本节课在考虑知识点落实基础上,积极寻找可以探究的素材,进行实验设计、方案评价、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培养。

篇2

关键词:高二学生;策略和方法;小组竞争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14-01

一、学生分析,明确学生需要什么

他们是重庆市北碚区田家炳中学的高二(三)班的学生,共52名。由于大部分人在小学初中时的英语基础没有打牢,在高二阶段又是学习英语的疲乏期,所以教想通过任务型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通过小组竞争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这一部分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对前面的阅读材料的补充,所以教师按照教学法,设置了三大步骤:pre-reading, while-reading 和 post-reading.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上课前带着学生预习了单词,但由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教师在上课时还要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记单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在while-reading 部分只设置了三个任务。而且穿插同伴合作和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降低任务难度。

三、内容分析,明确文章大意

四大著名网站:雅虎,谷歌,易趣,亚马逊。本文主要介绍他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和它的优点。而且本篇文章结构清晰,一个网站介绍一段,便于学生理解。出现的生词会在pre-reading部分解决。

四、备好教案,以防意外

教师在此部分对目标,重难点及内容进行了分析,最主要的是对教学过程的准备:教学流程,阅读方法与策略的培养和时间的分配。而教学流程分五步,也可说成是三步(分法不同),主要按照教学法的步骤。同时将指令语放在每个任务前,确保让教师说的课堂用语让学生明白。亮点在于从头到尾采用小组竞争机制,同伴合作及小组合作。同时单词部分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教案内容主要包括Background information, Objects, Personal objects, Focal points, Difficult points, Contents和Procedures and Time Allotment等部分。

五、课后反思,以便更上一层楼

(一)授课中的优点

1、本堂课基本完成了目标,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凑。

2、从课堂开始便引入竞争机制,每个学生答对问题,该小组便加上一分,分数最高的小组会得到老师发的奖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中的不听课现象并且积极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可见小组竞争机制的确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

3、在阅读前的单词环节采用各种方式包括猜词,英汉互译等,使学生有所期待并且不觉得枯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4、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激情澎湃,有亲和力并具有个人魅力在课堂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会振奋学生的精神,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授课中出现的不足

1、个别指令语不清晰,学生会不知道做什么。

2、在同学回答问题时,有时忘记说鼓励性的语言如:good,wonderful, perfect 等。

3、出现在说完整的一句英文时,会出现吞音想象,影响学生的听力并进一步影响任务的完成。

4、课堂的节奏感需要进一步紧凑,例如在教室抛出问题和学生回答问题之间。

5、在while-reading 中的选择最佳选项时,采用一个小组做一道题有些不合适,因为此题较难,而且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全班一起做会更好,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6、在讨论最喜欢的网站时,由于时间不够讨论不充分,导致展示环节不积极。

7、板书不清晰,个人教师基本功需加强。

通过此次授课的案例分析,让教师更明白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教师要明白任重而道远,坚持不懈探究与发现,会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 左昌伦.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篇3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13岁左右的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起始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生气勃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面是这一学期来我教七年级数学的几个案例分析:

一、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在学习上会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炼出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思考题:小梅去文具店买铅笔和橡皮,铅笔每支0.5元,橡皮每块0.4元,小梅拿了2元钱,问能买几支铅笔几块橡皮?

对于初一学生,这个问题是常识,但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这是一个求不等式正整数解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帮助小梅选择合理的购买方案。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出了下面一道题: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厘米,另一边长为6厘米,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许多学生考虑不全面,只得出周长是16厘米。于是,老师试着反问:“难道6厘米不能作为腰吗?”学生立刻说出第二种情况周长是17厘米。

老师并没有到此结束,又接着问:“5厘米的那条边改成2厘米呢?”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说:“10厘米和14厘米”。然后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草图,并标上长度。

很快,有学生回答:“10厘米不对!只能是14厘米”。

老师抓住时机追问原因,学生齐声回答:“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寓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于课堂教学之中。

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育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把常用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有理数这一章特别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介绍数的对应关系,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去类比,去归纳,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曾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你能说出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美观。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盖子掉进井里去这一结论。

四、把学生看成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辅导、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沟通、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为学生解疑释惑。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互相交谈。

五、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选择和深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讲活讲透,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风格的教学方法。

在上周星期五,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个人在广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块坐在爸爸的对面,这时,爸爸压的一端仍然挨着地面。小宝眼睛一眨,借来了一副重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了他和妈妈坐的这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翘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所有的学生不知所措,课堂上窃窃私语,但就是没有人举手发言,我紧接着写出了下面两个不等式: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哑铃重量

学生恍然大悟,很快列出了不等式组算出了答案。

六、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用好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如,学了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之后,让学生回家测量烟筒的长度及半径,第二天问部分学生,一截烟筒用了多少平米的铁皮。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课堂“意外” 体验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27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广大教师带来了许多的惊奇和喜悦,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的创新和个性。课堂上的“意外”相遇,实际上是教学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很多“意外”事件是事先无法预料的,也是教学中所无法回避的。如何把握这些“意外”,让智慧的火花与意外的巧妙碰撞迸发出精彩,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

记得我在上《立体图形》一课时,当我向学生提问: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和球。我再问“那你们还记得球有什么特征吗?”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教室里非常安静。这时,突然传来“李教师,他在下面玩小弹珠”,一下子打断了这份安静。我用严厉的眼神看了“告状”的学生一眼。本以为接下来的课堂会平静了,可是不一会儿弹珠却又“咚咚咚”地从桌子上滚到了地上,滚出很远。这时,李希鲁的同桌举手向我告状了:“李教师,他又把弹珠拿出来玩了。”教室里同学的眼睛都“唰”地盯着李希鲁看,这时我本想发火,但一想到发火可能会影响更多的学生,于是,转变态度,弯腰把弹珠捡了起来,走到讲台旁,问:“为什么弹珠会在地上滚得那么远呢?”这时候李希鲁小脸涨得通红,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微笑地举起弹珠,说:“同学们,其实我们还得感谢李希鲁呢。”学生面面相觑,很是疑惑。“看,弹珠不正好是球吗?所以我们要感谢李希鲁给我们带来了玩具里的球,刚才这个弹珠可调皮了,在地上滚出好远,谁知道它为什么会滚出那么远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把小手举了起来。

生1:因为弹珠是圆的,所以可以滚得那么远。

生2:弹珠是圆的,而且很光滑,放在地上,当然会滚得很远。

生3:弹珠和球一样,是圆的,所以会滚得远。

……

这时,我用余光瞥了一下李希鲁,他正在用专注的眼光看着我,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了。

【反思】

这件事引起我深刻的思考: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数学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即使是做了“精心预设”的课堂,也会有“意外”出现。所以,我们应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意外”事件。

结合自己几年来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的处理和认识,我认为在处理“意外”事件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解“意外”,让学生体验教师的爱心

作为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宽容、理解出错的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我曾经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千方百计地要把课“做”得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但这样做是不对的,“意外”随时会出现。所以,当课堂中出现“意外”事件时,教师应该对它有积极的态度,把这些“意外”及时引入预设的教学当中,正确、妥善地加以处理,把出现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产生出调动学生积极性或加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的效果,促进课堂教学计划的完成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让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在教学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为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在这节课中,当学生都把责备的目光指向李希鲁时,我想当时他的心情肯定是非常难受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悔意,如果再加上我的严厉批评和指责,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那么他对学习的兴趣和对我的评价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严重影响他的自尊心。所以,在当时我巧妙地把话锋一转,引导到了有利于他的立场上来,既保护了他的自尊,更让他感受到了我对他的爱。

二、利用“意外”,让学生体验课堂的收获

作为教师,不仅要理解、宽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更要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事件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思维发展的教育资源,巧妙地加以利用。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教师不能急着下结论,盲目地批评指责,而是要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事件转化成一种教育资源,引导他们去思考。试想,在案例中,对于这个意外的“弹珠事件”,如果当初我采取大声批评、责骂的方式,虽然针对的是个别学生,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肯定会受到影响,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我庆幸在课堂上没有那么冲动,而是冷静、巧妙地处理了这个“意外”事件,利用弹珠属于球的特性,巩固了球的特征,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可见,智慧应对课堂中的“意外”事件,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捕捉“意外”,让学生体验课堂的灵性

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事先想好应对措施,最好形成一种“弹性化”的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但要依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意外”事件,然后根据学生心理、情感、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体验数学课堂的灵性。在案例中,我根据意外中的“弹珠事件”,灵活设计了“弹珠为什么会滚得那么远呢”的问题,以此来巩固球的特征。结果,不仅“意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使课堂“意外”变成了课堂“亮点”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只要我们用爱心去感化,用理解去包容,用耐心去改变,用热心去呼应,用巧心去运思,用优点去激励,“意外”必将成为我们课堂上无法预约的精彩!

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42-05

一、 翻转课堂与微课的概述

1.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定义

(1)翻转课堂的起源

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简称“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也称 “颠倒课堂”。其根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萨姆斯(Aaron Sams)。

2007年春天,这两位教师为解决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这一问题,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两位教师把屏幕录像的PPT演示文稿配上声音以视频形式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习者在线或下载保存至本地磁盘观看),帮助缺课的学生补习功课。后来这种模式受到学生和教师们的广泛欢迎并逐渐发展为学生在课外学习教学视频,回到课堂时间则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活动以及理论知识掌握的练习。

(2)翻转课堂的定义

2011年,在可汗学院的顺利推进下,翻转课堂作为教育界的新浪潮开始盛行起来。翻转课堂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将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回家练习转变为学生在家或课前完成课堂教学视频的观看,课中进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以促进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翻转课堂教学结构相比较,它们的异同如表1。

2.翻转课堂与微课

(1)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是以视频资源为基本的载体,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课例、知识点片段等) 拍摄的课堂教学视频,它还包括与该主题或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材料、课后反思、试题测试及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2]

微课具备学习内容短小精悍:以点单元知识、某个教学步骤或某种教学活动为单体系;视频长度短小精悍:视频内容在5-8分钟内,易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交流;数据量小,网络分享速度快,有效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微课的表现形式一般为视频(像机拍摄或屏幕录像)、ppt(幻灯片演示文稿加旁白转成流媒体播放格式)或Flas等。

(2)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系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有太多的零碎时间被白白浪费掉,那么如何将这些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呢?“微学习”的出现解决了人们的这一困扰。微学习是指将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学习的过程 。[3]微学习的内容通常都是呈单一主题的,围绕一个核心知识呈现相关内容,即“短小的、松散的、实用的片段化学习内容”。[4]

微课是微学习的具体体现之一。它以主题单元知识为主,辅以其他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比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用于微课的学习,学习者只需安装相关课程的App就可实现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符合自身接受知识快慢程度下学习。翻转课堂中,教师借助微课这一特点,着力培养学习者自主探究和思维创新本领。

微课是翻转课堂的核心教学资源之一,能够有效地靠拢师生之间的距离,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极大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翻转课堂中,微课可以更好地彰显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发展,其以“短”、“小”、“精”、“悍”特征能让学生快速地适应并掌握学习内容,最终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它决定了翻转课堂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在作为翻转课堂主要学习资源的同时,微课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推广。

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的构成要素分析

在世界范围内,翻转课堂进行了很多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美国的加州河畔联合学区、林地公园高中以及我国的重庆聚奎中学和深圳南山实验学校。[5]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技术要素――微课、流程要素――“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环境要素――信息化教学环境。[6]

(1)技术要素――微课

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课堂实施的有效性。翻转课堂中的微课不应该是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片断的设计,这样会影响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用于翻转课堂的微课应该是供职于课堂的某个知识链,并且可以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应该包含教师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或者通过网络平台下载保存的优质精品教学视频并且辅带相关课件、相关资料和典型案例等学习资源,以作业练习为主,辅以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调查等自主活动的学习反馈。[7]

(2)流程要素――“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

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学习者能否继续有效地完成课堂互动活动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很好地完成课前任务。课上讨论活动是翻转课堂的进一步充实,学习者完成课前任务后,知识的加强巩固则须在高品质的课堂互动中完成。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特点合理地设计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交互活动中真正地体验、感受、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课后活动主要是评价反馈,知识的再次巩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再次内化和教师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的提升。

(3)环境要素――信息化教学环境

翻转课堂学习环境的安排需要根据各个学科特点、学习者学习风格进行设计。首先,其学习环境应该是刺激学习者学习的环境,能够引起学习者对知识的好奇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此外,翻转课堂的实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技术环境之上的。实施学校必须具备优良的教学平台,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资源的上传和下载,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反馈评价。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8]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翻转课堂是知识传递在课前,知识巩固在课上的新式教学方式。其教学流程环节主要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中互动阶段和课后巩固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首先,该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科课程特点进行备课,撰写教案,筛选出符合学习者特点的知识体系作为微课的录制内容,或者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下载优质视频课程,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辑,以达到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显然,在制作微视频时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过硬的信息技术技能,需要分析当前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怎么样,属于什么类型,是否具有相关知识的基础累e。毋庸置疑,这是对传统教师的一大挑战,教师必须具备高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信息素养,这是实施翻转课堂必不可少的前提。

其次,在录制或选择微视频时教师应该注意:

①内容呈现方式必须新颖突出

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文档、高清课堂教学实录、Flas(故事叙述、问题探究活动或者游戏方式等)、ppt演示文稿加旁白等。

②便于学习者理解掌握

教师需要将所授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相关联以便于学生理解应用,此外问题设置不宜太难或过于简单,尽量与实际生活相关,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③能够激发、引导学习者学习

能够清晰地标明学习目标和学习顺序,将知识点环环相扣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的动机。其中有必要设置或埋下一些问题供学习者观看教学视频后思考。

④增加现场感与真实感

为了不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微课的虚拟性可以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增加教师出镜的次数,同时教师在视频中应该多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讲授内容。

⑤微课视频时间尽可能控制在5-8分钟左右为最佳

微课的视频尽力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由于翻转课堂主要应用于中小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过于长久,因此有必要控制微视频时间,避免学习者厌学。

⑥微课内容应该不止局限于视频,需要附带相关课件、素材资料和典型案例等学习资源

第三,教师应当在课前设计并制作学习任务单,包括课题名称、达成目标、重难点知识概要、学习方法建议以及课堂探究互动活动的预先告知等。需将准备好的教学视频和课前学习任务单提前3-4天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通知学习者在线学习或者下载保存至移动终端设备学习。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系统做好学习笔记,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线一对一讨论、小组讨论、提问教师或者发问学习平台系统由其他学习者或教师回答。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新知识的构建后,须在学习平台系统参与习题答疑过关活动,完成教师设置的课前自测题,完成自测任务后总结收获并提出问题提交学习平台系统。

第四,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根据试题闯关情况发现、收集问题,合理地对学习者进行分组。教师可以采取异质分组策略,将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与学习相对差的同学分为一组或者将善于发言与不太喜欢发言的同学分一组,以起到带动作用。教师分组后将结果上传到教学系统平台并通知学生及时查看。最后,教师需将汇总的典型问题作为课堂着重讨论问题,同时要总结微课的不足之处,在以后设计录制过程中做进一步改进。

(2)课中互动阶段

学习者在完成相关教学视频与辅助教学资源的学习后,解决课前知识学习中教师收集到的问题是首要任务。与传统课堂截然不同,此时的课堂主要是以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活动为主,是由教师的引导、启发、协助和师生互动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9]既然翻转课堂拥有如此灵活的课堂活动,那么创造一个优雅、和谐的学习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优美、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安心。

传统课堂中因为缺乏智力和情感上的安全环境,对于凤毛菱角的课堂讨论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期望的效果。开创和维持一个安全的环境是翻转课堂互动成功的必需条件。安全感是指学习者们的情感和心理安全感。[10]尽管有些学习者在不管什么样的模式或氛围下都愿意表达自己讨论的观点,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表达他们不确定的观点时有一定的“智力冒险”,在不确定自己的脆弱性是否得到保护的情况下他们一般不会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样,翻转课堂互动活动也许就只是那些最健谈、最自信的学生的场所了。

此时,教师的作用就相当重要了。在互动讨论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习者讨论的语气,避免讨论演变成一场争论。学习者们应该理解他人,尊重不同的观点,即或是别人的观点不正确也应该是很友善地帮助改正。教师的关键是帮助学习者们以和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学习者讨论中讽刺挖苦的危险,讨论中可以说幽默的话语,但不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如果学习者受到嘲笑或讽刺,他们可能不能畅所欲言,而是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观点,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课堂互动环主要节包括三个阶段:合作探究阶段、个性化指导阶段和总结评价反馈阶段。

在合作探究阶段,教师将课前学习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融合于典型任务让学习者合作交流探讨,同时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对于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者可以采取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协作方式来完成。课上作业讨论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探讨交流, 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加强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在这期间,教师要观察学习者们讨论的情况、识别问题(学习者是否在交头接耳、行为是否粗鲁)、适当地协助学习者语言表达技巧的生成。

在讨论中要避免混乱状况的发生,教师要时刻鼓励学习者参与讨论的热情,更要提醒他们不要讨论与课题无关的问题。如果一旦出现混乱或者争吵,教师应该采取“暂停”策略来提醒学习者正确地再次讨论,或者可以指出一些学习者有礼貌地提出不同观点的例子激励其他同学。同时当讨论遭遇到沉默或进展缓慢时,教师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课堂质量,比如小组间的比赛或竞争。但是教师不能将课堂辅导转变为主导,课堂中教师不是“司机”,应该是坐在副驾驶上的“驾驶教练”,教师扮演的是综合剂、复述者和偶尔的倡议者。

个性化指导阶段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不同指导,依据观察情况采取集中讲解或者个别辅导,以便学习者对不太懂的知识再次巩固。那么教师在指导当前学习者或小组问题时其他学习小组会不会趁机贪玩或者捣乱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一小组指定有“权威”的小组长带领其组内成员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让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完成互动任务。显然这样小组个数就不能太多,3-4个小组最为合适,每组成员一般为5-6人为最合适。最后经过生生、师生互动后,以小组为单位报告讨论结果供大家分享学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在总结评价反馈阶段,采取随机汇报策略,先由小组间成员随机代表本次问题讨论结果发表收获和解决的重难点知识。此时,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允许学生倾听、思考、点评、提问的环境氛围。之后是教师从个体、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点播,教师要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集中讲解,系统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以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同时教师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要加以表扬,并在网络教学平台颁发电子奖状或者当堂派发小物品(学习用品、体育用品等)以资鼓励,对表现不太乐观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言语上的鼓励以激发学习者协作交流精神,潜移默化地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课后巩固阶段

本阶段教师需要为学习者们提供后续的学习活动,以帮助他们拓展所学到的东西,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的学习中去。教师需将课堂互动活动中总结归纳的重难点知识上传到教学系统平台,还可以辅以典型知识案例、相关拓展学习资源和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样,学习者可以对还是掌握不太牢固的知识进行重复学习,还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学习相关的扩充知识以扩大自我知识范围。

同时教师和学习者都要各自进行课后反思,并提交教学系统平台。学习者与教师进行线上交谈,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再次提问。教师还可以与同行合作交流学习,分享课前资料准备、制作微课心得,课中对学习者协助学习的有效方式等。这样便于教师彼此优化教学方案或更好地制作微课以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课后知识巩固活动为教师和学习者们提供了很好的自我评价机会。

三、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案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时间》一节。

1.实施过程

(1)教W前期分析

在《认识时间》这节教学内容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时间概念的基础上,把抽象的时间知识以微课的形式表现。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钟面上有六十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并且能够体会时与分之间的联系,能准确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目标为①观察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②知晓时间单位“分”,观察分针转一圈,时针的变化,体会时与分之间的联系。③结合实际经验和已学知识,能够正确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④更深层次地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的习惯。其中,教学重点是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接近整点时刻(如:7时55分)的读法;二是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微课与学习任务单设计分析

①认识钟面: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②时、分之间的关系: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1小时=60分钟。③课堂解决的重难点知识。④微课学习时间规定在晚上8点,学习结束后,画出所用时间的分针和时针并读出来。学习任务单的策划准则与微课统一。联系微课,把抽象的知识以练习的形式加强巩固。

(3)学生观看微课完成学习任务单,把视频上传至群共享,由每位家长下载到电脑后让学生观看。

2.课中

教师提前批阅学习任务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当的变动教学计划。

(1)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师:同学们看微课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认识时间(板书)

师:钟面上有60个小格,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呢?

师:为什么1小时等于60分?

生: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一圈,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所以1小时等于60分。

同学之间互相改正学习任务单第3题,分析讨论为什么有不同的答案。

(2)小组交流,辨析重点

(3)小组汇报,落实重点

在学生明白了几时几分的原理后,教师出示有关时间的问题,让学生选择答案。在分析、取舍答案的过程中,深入的读写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4)分层练习,适度拓展

基础练习:练习课本第91页的习题。

提高练习:改错题(请帮小动物们把不正确的时间读法改正过来)。

拓展练习:

①王菲的外婆要来,打电话说8:00到火车站接她,可是王菲8:00按时到了火车站,却没有接到外婆,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小芳的妈妈晚上8:00下班,小芳想给妈妈冲杯咖啡,吃些水果。小芳完成这些事情最快要几分钟?妈妈可以在几时几分喝到咖啡,吃上水果?

(5)小测验验证,达成目标

练习课本第93页第1题“小芳一天的安排”。通过做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的习惯。

四、 总结

翻转课堂的实施,必须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便利条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的发展会更加理性。

参考文献:

[1]李黄川,张.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3-4.

[2]王倩.探索“微课”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1):15.

[3]车启凤,方媛,祁昌平等.微课程及其环境下微学习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2): 56-58.

[4]樊福印.“主―导”互动模式下的数学学习――成人微学习支持服务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40-42.

[5]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列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5-10.

[6]保长省,童永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研究[J].亚太教育,2016(6):103.

[7]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26-32.

[8]路璐,曹效英,王乔峰.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分析与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0):132-134.

[9]吕海燕,吕红,方霞等.基于“信息化导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6(2):73-78.

篇6

八年级(10)班有六位同学学习成绩极差,各门学科成绩都在全年级倒数行列。因此,在班级及在任课教师眼里他们被公认为差生,上课时座位被安排在班级后排及墙角边。我在接任该班物理教学时先了解了他们的学习情况,首先改变了自己的上课习惯,上课时不主要站在讲台上,大多数时间站在他们的身边,这样减少了他们在上课时走神和做小动作的机会,并尽量将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完后及时地给予评价鼓励,或者给予肯定的眼神,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在物理学习上逐步步入正常轨道,让他们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使她们体会到物理老师在学习上没有放弃他们,所以在物理学习中,这六位同学都非常努力,经常围在老师身边主动提出各种问题。

教师只有对学生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讲课换位置”看来是不经意的动作,但对一个经常得不到老师关注的学生来说,他会感动,他会因感动而喜欢关注他的老师,也从而激发他学这门学科的热情。

二、语言激励――案例二:夸奖使课堂思维活力激发

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授课过程中,我提出第一个设问:“浮力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凭着生活经验,第一位同学说与进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因为游泳时感觉到的。我马上肯定这同学的回答并且表扬他是个观察能力强且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问题连接起来,非常有生活经验,善于观察生活,很棒。这一评价带动了很多同学有创意的思考,有的同学说与液体密度有关,因为他发现奶奶腌鸡蛋的现象,鸡蛋放到清水中洗时容易下沉而放到盐水腌时却浮在水面上;还有的同学说与物体密度有关,因为铁块会沉入水中,木块是浮起来的等等。学生的思考热情非常高,他们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励评价使课堂思维活力得到激发。奖励学生最好的办法应是真诚的评价语。学生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下,从从容容地学习,踏踏实实地探究,真真切切地对话,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能区分有价值的夸奖和无价值的夸奖,如果他没做成啥就夸奖他,他的情感不会有任何触动,因为他觉得没有价值,因为这个夸奖不是他真正的价值体现。所以我们的语言激励应该是在学生得到成功之后给予,但这个成功可以是不同层次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竞争激励――案例三:一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课

在学习“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将每个实验台划分为一个小组(6人),规定每个小探究活动后得出的结论,哪个小组先上台展示将会获得加星奖励,并奖励一次利用电子白板亲自体验动画演示的机会。所以每个小组都集中精力认真探究每个细节,每组同学都针对本小组成员的特点,一方面好同学要把过程做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同组的有困难的成员,达成集体共同的意见后总结结论。课堂上的反映是,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讲台来展示,气氛很热烈。令人惊讶的是,班上最差的一名女同学竟然主动跑上讲台并大声说:我先占个位子再说。平时由于成绩极差而被人忽略的她,由于这节实验课动手能力是她的强项,老师给予了她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她也体会到了被人重视的愉悦。

初中生,无论是资优生还是学困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这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如果不能从正面表现,他们就会调皮捣蛋,扰乱课堂。在不同课中运用适当的形式给予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能够有效转化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榜样激励――案例四:在一次发奖仪式上

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每学期都进行一次进步奖发奖仪式。随着得奖人的名字被宣布出来,一张张惊讶又兴奋的笑脸从班级中冒了出来,接着,响起了同学们的掌声。在读到得奖人的名字“小A同学”时,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台下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原来小A同学是班中一个成绩比较后进的学生,本学期由于其自身的努力、同学的帮助以及老师的呵护,不断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学习成绩一路上升。当小A同学捧起奖状时,老师对小A说道:“这个学期,你真的表现非常出色,不仅全体老师也都看到了你的进步,我们全班的学生也都看到了你的进步,这里我对你再多的赞美也是多余,因为同学们如此热烈的掌声就说明了一切,是吗?”接着台下又一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篇7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常常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趣味体育活动来调节课堂气氛,如,三人两足、花样跳绳、拔河、运球跑等趣味体育活动已成为我们课上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本课通过充分发掘花样跳绳对学生健康与合作能力的积极作用,通过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间的合作创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与练习中。除了培养学生间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之外,还侧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跳绳的健身功效扩大化。本节教学内容,作者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将其分为四个课时,第一课时为课程导入介绍,第二课时为基础动作训练,第三课时为分组花样跳绳比赛,第四课时为花样跳绳样式创新。

1.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n时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有趣的导入,让学生产生学习花式跳绳的想法。第一节课为室内理论课程。课程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玩过吗”。老师先向学生展示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主要器材――跳绳,询问学生利用这一器材健身的经历,问同学们“玩过吗”。因为场地条件允许,在学生陈述完之后,还请了几名同学到讲台前进行跳绳的技艺展示。第二部分“会玩吗”。在学生进行技能的展示之后提这个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家已经展示过了,为什么还需要问会不会玩。在我国,跳绳是一项全民性的趣味体育活动,普及度很高基本上人人都可以跳,但是“花样跳绳”又与我们理解的“跳绳”有很大差别,因此,这个追问主要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三部分“怎么玩”。这一部分就是主要通过影音教学的模式向学生介绍“花样跳绳”的定义。通过观赏别人的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这一趣味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

2.分组学习,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第二课时主要为基础动作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课程掌握:单摇、垫脚跳、速度跳、单脚跳、剪刀跳、弓步跳、走路跳、移动跳等在内的基本跳绳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也便于学生在课上进行动作练习,在授课时主要采用的是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学习,分组课堂互动形式更加丰富,也更便于组织课堂比拼,可以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3.分组比赛,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这一课时开始,让学生迅速以分好的小组为单位进行排队。老师统一布置比赛动作,将学生上节课学习的基本动作进行组合,形成一套有难度的花样跳绳动作,给学生统一的时间进行练习,之后迅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可以有效巩固理论课程和练习课程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真实的课堂学习状况。

4.集体创新,“花式创新”玩法汇报表演

有了第三节课老师编制的动作套路做铺垫,第四课时的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和学习。让学生选取三个以上的基本动作,在老师编制的动作套路启发下进行“花式创新”和练习,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汇报表演。

【讨论分析】

1.重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多的是师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新阶段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更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不被教案所局限,而是根据大纲或教学主旨预设出需要学生完成的课堂任务。例如,在本案例中四个课时就是相互紧密衔接,积极引导学生完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再由此预设单课时的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此外,老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主选择、自主练习和自主创新的机会。本案例中,第四课时整个课时的时间都作为一堂总结课,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对我们司空见惯的跳绳进行玩法的花式创新。我们的学生有七个小组提供了一种以上的创新动作套路,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和练习自己对花式跳绳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引导学生开启心智对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

2.以课堂教学带动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练习惯

新课改之后,我们更重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探究,因此,提倡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与体验的机会。本案例不论选取的教学器具,还是整体的课程思路设计都紧紧围绕这一主旨开展,旨在让学生由被动的“要学”变为主动的“想学”。

篇8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标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一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关于混合运算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了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的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对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做好各种准备,为了让学生体会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真正理解并会正确使用小括号,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悬念。

二、教学活动

教师出示例题:星期天,小红带了50元钱来到文具店,买一个书包花了20元。已知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5元,剩下的钱能买几本笔记本?

师:谁来说说怎样分步计算?

生:50-20=30(元),30÷5=6(本)。

教师板书。

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

生:50-20=30(元)表示还剩30元,30÷5=6(本)表示还可以买6本笔记本。

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生:这道题先算减法,再进行除法计算。

师:谁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请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

生:50-20÷5。

师:观察这个算式,按照前面学习的知识,这个算式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可是题目中要先算减法,再算除法。可知现在这一算式已不能解决题目的要求了。这时我们要引进一个数学符号——小括号,来改变一下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它能改变运算顺序。如果我们在一个算式里看到小括号,那就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例如:90-40×2;(90-40)×2

师:观察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个式子比第一个式子多了小括号。

师:第一个式子我们先算乘法后算减法,而第二个式子里有了小括号,要先算减法后算乘法。

师小结:第二个式子多了小括号就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了。

出示:72÷12×3;350÷50+20

72÷(12×3);350÷(50+20)

学生说运算顺序。

师生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括号可以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在一个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再来看50-20÷5这个算式,要想先算减法,怎么办呢?

生:在50-20上面加上小括号。

师:说得很对,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完成。

[说明]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小括号并知道小括号的作用。教师有意设置了悬念,没有一下子就将例题讲完,而是先练习,了解小括号的作用后,再看错误的算式如何改正,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思考

要真正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有灵气的课堂,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辨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设疑,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识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教学时有意写下错误的算式,使学生思维产生于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中,进而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教学时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错的题目,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9

【案例】

地理课上,李爱红同学画了一幅图画,画的是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我发现后拿过来向全班同学展示,希望能唤起学生探究有关俄罗斯人文地理的兴趣。可是王涛同学却猛地站了起来。大声说:“哇!真漂亮,送给杜鹏飞做新娘吧!”杜鹏飞顿时怒火冲天,我连忙规劝,才使他平静下来。

当今青少年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每位教师倍感头疼的难题。于是我暗中将该班学生分成两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讲文明礼仪的学生大多家住交通便利、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区域,父母多为教师、医生、干部或学历较高的人群。好说粗话、脏话、性格暴躁的学生,大多居住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高山地区,或是留守学生,或是父母离异,或家庭贫困等,很多学生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未见过父母面,内心缺少亲情和温暖,蛮横、粗暴、霸道也就成为他们心中的“礼仪”。

【评析】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既要成才,又要成人是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理解、宽容、谦让、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也就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良好品质、优秀性格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更离不开文明有礼貌的课堂熏陶。上述案例中,课堂火药味儿浓,病出有因,医要有方,培育团结友爱、文明有礼的班级文化环境就是良方。

【措施】

为了改善班级人文环境,我把文明礼仪渗透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具体做法是:课前师生互问好,以礼相待讲平等;新课引入讲故事,渗透文明礼仪情;课堂提问要举手,差生有问必先“请”;课堂结束互鞠躬,说声再见再辞行。就这样坚持了近一年的时间,该班面貌焕然一新,说粗话、脏话的人少了,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多了,地理课堂充满和谐温馨气息。

篇10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案例片段】苏教版必修5的正弦定理――对公式和定理的建构

如图1,RtABC中的边角关系:(用边a,b,c,角A,B,C,外接圆半径R表示)

sin A= ;sin B= ;sin C = .

a= ;b= ;c= .

如图2、3,任意ABC中的边角关系也可以如此表示吗?如何证明?(图2、3中线段BD和CD是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加上去的)

教师先用投影仪给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因为是在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求解,学生们很快就得出结论:■=■=■=2R。接着,教师给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们分组合作探究,笔者观察了身旁一个小组的互动情况。

学生显得很好奇,探究欲望很强烈,跃跃欲试。

生1: 这个结论应该是成立的,在等边三角形中显然成立。

生2:是啊,可怎么证明呢?

师:看能不能把任意三角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学生抬头看图1 。(沉思)

生3: 图1中有直径的,这里也作一条直径试试。

生4: 对啊! 这样就可以有直角三角形了。(兴奋)

学生开始各自动手作图、研究、讨论,得出这个问题的证明方法,互相交流并完善,然后由小组代表交给教师,教师再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写得较好的几组作品并做适当的补充,最后用投影仪给出这个问题的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不妨设∠A为最大角。

(1)若∠A为直角(图1),我们已经证得结论成立。

(2)若∠A为锐角(图2),作ABC的外接圆圆O,作直径BD交圆O于D,连结CD。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BCD=90°,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A,所以■=■=BD(直径)=2R。同理可得■=2R,所以 ■=■=■=2R

(3)若∠A为钝角(图3),作ABC的外接圆圆O,作直径BD交圆O于D,连结CD。因为∠D=180°-∠A,所以■=■=■=2R,同理可得■=2R,所以■=■=■=2R。

由(1)(2)(3)知,结论成立。

狄更斯说过:“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该案例中,教师没有照搬教材上的设计引入正弦定理,也没有按照教材上的两种证法给出证明,而是在习题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一面。首先,在直角三角形这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建构新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教师通过三角形的外接圆,引领学生把任意三角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充分认识到正弦定理中的比值是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定理和公式。教材上的两种证法因为没有引入外接圆,故没有明确比值为直径,虽然在后面的习题中有所补充,但总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尤其是证法2利用了向量的数量积公式,方法虽好但门槛较高,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更适合课堂讲授或者课外探究。

二、设计课堂有效对话,引领学生深入探究

【案例片段】苏教版选修2-1的空间角的计算――对用向量法求二面角的进一步探究

如图4,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二面角A1-BD-C1的大小。

学生通过计算分别得到了平面A1BD的法向量n1和平面C1BD的法向量n2的坐标,由于选取法向量方向的不同,在求cos时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结果■和-■,而二面角A1-BD-C1的余弦值是唯一的,应如何取舍呢?

师: 根据图形可知,二面角A1-BD-C1的余弦值为■。(书本上的做法)

同学们开始议论起来,表示有异议。

生1:为什么不是-■呢?图形上不好确定该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钝角还是锐角。

师: 说得好,你很有想法,那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沉思。

生2 :先确定两个法向量的方向。

师: 好的, 大家画一下二面角半平面法向量的所有情况,先独立思考,再分组研究,寻找规律。

全体学生开始动手画图,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同伴交流、分享。

生3:当两个法向量的方向同时指向半平面或同时离开半平面时,平面角和法向量的夹角互补;当其中一个法向量指向半平面,另一个法向量离开半平面时,平面角和法向量的夹角相等。

师:分析得好,能否用更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个规律呢?

生4: 同进同离则补,一进一离则等。

生5:我有更简洁的:同则补,异则等。(学生热列鼓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该案例中,教师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起学生生动、活泼的思考,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探究和解决问题,学生最终突破难点,获得了成功。

三、引入科学评价,促成师生愉快的合作和高效的探究

【案例片段】高三复习课――对高考真题的数学课堂功能的挖掘

若正实数x,y满足2x+y+6=xy,则xy的最小值是 .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如下三种解法。

方法一:2x+y+6=xy,y=■,而y>0,■>0,即x>1,故x-1>0,xy=x・■=2(x-1)+■+10≥18,当且仅当2(x-1)=■即x=3时取等号.

xy的最小值为18.

方法二:x,y为正数,2x+y≥2■,又2x+y+6=xy,xy≥2■+6,即(■)2-2■■-6≥0xy≥18.xy的最小值为18.

方法三:若设2xy=2t,则2x+y=t-6,2x,y是方程u2-(t-6)u+2t=0的两个正根. 从而由=(t-6)■-8t≥02x+y=t-6>0 2xy=2t>0

同时成立得t≥18.xy的最小值为18.

师:请同学们探究一下这三种方法的思想来源。

各小组同学展开热烈讨论。

生1:这三种方法分别从函数、不等式、方程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

生2:解决不等式问题需要函数的帮助,解决函数问题需要方程、不等式的帮助。

师:说得很不错,函数、方程与不等式就像“一胞三兄弟”,我们借助函数、方程、不等式进行转化与化归可以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师:同学们在刚才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现都很好,下面我想请同组的生3和生4两位同学互相点评一下对方。

生3:你在别人发言时能认真倾听;在交流时,把自己的想法和知道的信息都说出来,而且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你都在积极思考问题,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