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节能减排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钢铁节能减排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钢铁节能减排技术

篇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216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82D07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772)

作者简介:张庆芝(1981-),女,安徽巢湖人,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技术效率、技术创新;何 枫(1975-),男,湖南浏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效率、低碳经济(通讯作者);雷家骕(1955-),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经济安全。

摘要:从技术效率视角,将能耗、水耗及非期望产出纳入评价模型,对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技术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规模的钢铁企业进行效率比较。结果表明:首先,我国钢铁企业之间效率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其次,样本中的民营企业平均效率高于国企平均效率;再者,我国粗钢年产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平均效率最高,拥有显著的效率优势;最后,我国钢铁企业能源、资源及污染物排放存在较大冗余,节能减排潜力较大。

关键词:技术效率;钢铁企业;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203;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8-0006-05

1 引言

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钢铁工业是我国的能源、资源消耗大户,同时也是环境污染大户。从可持续发展看,我国钢铁工业过去的低水平扩张、粗放式经营的状况已经难以为继,节能减排已成为钢铁工业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对于企业改进效率,提高资源及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升钢铁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往研究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主要考虑资本、劳动、经济产出等变量[1~6]。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视,学者开始关注我国钢铁企业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并分别从能源效率[7~9]、节能技术、技术创新[10]、循环经济[11]以及全要素生产率[12]等角度研究了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于上述研究,本了以下改进:首先,在变量选取上,除包含传统投入产出变量外,还考虑了钢铁企业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从投入、期望产出、非期望产出3个维度估计钢铁企业技术效率变动。其次,样本涉及我国50家重点钢铁企业,不仅包含粗钢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的大企业,同时也有年产量不足百万吨的中小钢企,从而保证了样本的全面性。最后,本文选取了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相对传统DEA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对样本中有效单元进行全排序,而且克服了径向的缺点,计算出决策单元的松弛量,从而量化分析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的冗余程度,有利于企业设定节能减排目标。

2 效率评价模型

21 超效率SBM模型

传统DEA模型虽然确保了效率边界或无差异曲线的凸性,但却造成了投入要素的拥挤或松弛。为了解决投入和产出的松驰问题,Tone[13]提出基于投入松弛测度的模型,称为SBM模型。然而普通SBM模型评价结果中会出现多个决策单元效率均为1的情形,无法对所有决策单元进行全排序。于是Tone[14]又提出超效率SBM 模型,对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进行全排序。

假定一组决策单元(DMU)的个数为n个,每一个DMU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Xj表示DMUj的投入向量,Yj表示DMUj的产出向量。令θk为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值,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向量S-=(s-1,s-2,…s-m)T和S+=(s-1,s-2,…s-s)T为松弛变量。模型在考察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时,使第k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为其他所有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于是将第k个决策单元排除。模型(1)表示为:

(1)

传统评价技术效率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输出。但在钢铁生产过程,除了人们期望的产出以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废物。本文在考虑非期望产出时,具体做法是将其转换成投入来处理,假设决策单元有s1个期望产出和s2个非期望产出,ygjr表示DMUj的期望产出向量,ybjr表示DMUj的非期望产出向量,模型(1)演变为:

本文基于模型(2)超效率SBM模型评价钢铁企业技术效率。

22 投入产出变量

本文从投入变量、期望产出变量、非期望产出变量3个维度来考察钢铁企业技术效率。投入变量:选取资本、劳动、能源和水资源四个要素;期望产出变量:选取工业增加值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值来衡量;非期望产出变量:选取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总量来衡量。变量名称及具体定义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钢铁企业环境保护统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3 样本与数据

本文以从《中国钢铁工业年鉴》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获取的2007年65家重点大中型钢企的数据为基础。剔除一些数据缺失的企业,最终筛选出50家大中型钢企,这50家钢企粗钢年产量接近当年全国产量的70%,具备一定代表性。样本变量统计性描述如表2。

3 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超效率SBM先后建立了两个模型,模型1中只包含资本、劳动和工业增加值等变量;模型2中增加了能耗、水耗及非期望产出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值等约束。结果见表3,由于DEA计算的是一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因此同一企业在两个模型中的效率值并不具备可比性,但可以通过企业的排名反映其在样本中的相对效率。下文分别从节能减排潜力、所有制形式和企业规模三个角度来分析我国钢企技术效率。

31 所有制形式与技术效率

样本企业中,国有企业41家,占样本82%;民营企业9家,占样本的18%。分别计算这两组企业的效率均值,模型1中,国企平均效率0389,民企平均效率0686;模型2中,国企平均效率0595,民企平均效率0825。无论模型1还是模型2,民企效率均值都明显高于国企效率均值。平均而言,样本中的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具备一定的效率优势。

进一步,当模型中增加能耗、水耗、“三废”排放等指标后,9家民营企业中除了沙钢和济源的效率排名继续保持前列,其余7家民企的效率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表明当以模型2来评价钢企技术效率时,样本中大部分民企的表现有所下降。与此同时,效率排名显著上升的企业均为大型国有企业,如首钢、太钢、鞍钢、莱钢等。这说明当考虑节能减排因素时,尽管民企的平均效率仍高于国企,但优势有所减弱。当然,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民营钢企,对民营钢企的整体效率状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企业规模与技术效率

将样本中的企业按粗钢产量分为四组,1000万吨以上、500~1000万吨、200~500万吨、小于200万吨,分别计算这四组企业在模型2中的平均效率。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共有8家,其中有效企业为5家,效率均值为1049;年产量在500~1000万吨之间的企业有14家,其中有效企业为2家,效率均值为0499;年产量在200~500万吨之间的企业有24家,其中有效企业为4家,效率均值为0594;年产量在200万吨以下的企业有4家,其中有效企业为1家,效率均值为0546,企业技术效率随粗钢产量的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年产量在千万吨以上的企业平均效率远高于其他各组企业的效率值,说明当考虑节能减排等因素后,我国千万吨以上的大型钢企拥有显著的效率优势。一般而言,节能减排设备的投资一般需要达到规模效应。规模过小,不利于企业设备的大型化和能源、资源的回收利用,影响了企业技术效率。因此,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我国千万吨以上的大型钢企有利于能源、资源及污染物的回收利用。

本文横轴以效率均值064,竖轴以年产量均值630万吨为界线,将样本企业划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为标杆类企业,其规模较大,同时效率较高,是样本中的标杆企业;第二象限为改造类企业,这类企业规模较大,但效率不高,此象限内企业有必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提升技术效率,步入第一象限;第三象限为重组类企业,这类企业规模不太大,同时效率不太高,对于其中某些效率低下的企业可以考虑同效率高的企业重组,充分利用高效率企业的技术管理优势,提高效率;第四象限为支持类企业,这类企业规模不太大,但效率非常高,说明其有先进的技术及有效的管理,应鼓励并支持其发展,可以通过与其他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扩大规模,迈入标杆类企业。

33 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本文计算了钢企总能耗、总耗新水以及总“三废”排放量的实际值与目标值,估计了钢企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见表4,说明在现有的技术水平等客观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我国钢企确实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为此节能减排已成为钢企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钢企在节能减排上做出了巨大努力。本文研究证实,当前钢企依然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数据来源:根据钢铁工业协会相应年份统计数据以及模型结果计算整理得到 参照样本中的有效企业,分别计算无效企业投入产出变量的冗余度,即样本中无效企业要达到有效的标准应降低投入或减少非期望产出的程度(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我国钢企在节能减排上存在巨大差距。样本中处于前沿面的企业有12家,分别是首钢、天管、天钢、邯钢、太钢、鞍钢、宝钢、沙钢、莱钢、济源、衡管、龙门。其他企业以前沿企业为参照,在能耗、水耗、“三废”排放上存在较大的冗余空间。因此,对某些节能减排潜力巨大的钢企,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对“三废”排放的治理,提高钢企技术效率,缩小同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

数据来源:根据超效率SBM-DEA模型结果计算整理得到4 结论

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将能源、水资源消耗及非期望产出纳入企业技术效率评价模型,从技术效率的视角研究了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及所有制形式和规模。结果表明:第一,我国钢企之间效率差距较大,企业发展不平衡;第二,样本中的民营企业平均效率高于国企平均效率;第三,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企拥有显著的效率优势;第四,我国钢企在能源、水资源消耗及“三废”的排放上,存在较大冗余。今后需加快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淘汰落后产能。

参考文献:

[1]Zhang X G, Zhang S Q.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Evidence from the New Census Data[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01,15(2):199-211.

[2]Ma J, Evans D G, Fuller R J, Stewart D F.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J]. Int J Prod Econ,2002,76(3):293-312.

[3]Oleksandr Movshuk. Restructuring, Productivity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hina’s Steel Industry, 1988-2000[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4,(15) :135-151.

[4]韩晶.中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19-126.

[5]何枫, 陈荣. 公司治理及其管理层激励与公司效率[J]. 管理科学学报,2008,(8):142-152.

[6]刘秉镰,林坦,刘玉海.规模和所有权视角下的中国钢铁企业动态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150-157.

[7]Wei Y M, Liao H, Fan Y.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Sector[J].Energy,2007,(32):2262-2270.

[8]张庆芝,何枫,赵晓.基于超效率DEA的我国钢铁产业能源效率研究[J].软科学,2012(2):65-68.

[9]张庆芝,何枫,赵晓.基于SFA的能源消耗、成本及股权结构与钢铁企业技术效率关系研究[J]. 管理学报,2011(7):1086-1092.

[10]Guo Z C, Fu Z X. Current Situ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Measures Taken for Energy Saving in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China[J]. Energy, 2010(35): 4356–4360.

[11]杜春丽,成金华.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2003-2006[J]. 产业经济研究,2009(5):7-14.

[12]He F, Zhang Q Y, Lei L, Fu W, Xu X. Energy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ccounting for Undesirable Outputs [J]. Energy Policy,2013(54): 204-213.

篇2

【关键词】我国 钢铁企业 能源 管理 消耗 节能

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钢铁产业迅速发展,钢铁生产量已经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钢铁生产量的不断增加,其能源消耗也随之增长。到2010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处于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作为能源消耗的重头产业,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钢铁企业的节能优化,减少钢铁企业的能源消耗量,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我国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现状

21世纪之前,我国的钢铁企业大都还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意识,很多钢铁企业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总量上,对于能源消耗基本没有做出过高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企业更是迎来了百年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大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开足马力加大钢铁的生产总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中国政府对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高耗能产业做出了全面的反思,下定决心要做好本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事实上,在钢铁生产过程中,能源已经占据到钢铁生产成本的30%左右,除了保护环境、节省能源之外,很多钢铁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也在不断的进行反思,反思如何进一步的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我国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的并不是很理想,很多钢铁企业的节能工作都是在不断的改建和扩建中所完成的。事实上这也给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要想在这种结构复杂、先天设计不足,后天随意变更的钢铁企业中全面科学实施节能减排谈何容易?基于此种情况,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大都面临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但是究竟如何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却是一筹莫展。

二、未来钢铁企业的节能方向与途径

为了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可以沿着下面几个方向开展:

(一)建立节能工作的基础

如何建立好钢铁企业节能工作的基础呢?笔者认为钢铁生产的各道工序必须要重视节省能源,对铁水和烧结矿等重要能源的消耗更要投以必要的重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降低钢铁生产工序中溶剂料以及零部件与耐火材料等非能源物质的单耗。众所周知,对于生产钢铁的企业来讲,影响其吨钢能源消耗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铁钢比”。假如一个企业吨钢能耗高的话,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判断其“铁钢比”就一定会高。但是,要想降低“铁钢比”不是单纯依靠企业的力量就能做到的,这主要是与我国所储存的废钢资源密切相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内的很多钢铁企业都采用了扩大电炉钢比例的做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走精细化道理,实施精料方针,努力提高烧结矿和球团矿的品位,这样才是降低钢铁产业能源消耗的正确途径。

(二)抓住节能工作的重点

所谓钢铁企业节能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要大力提高钢铁企业能源系统生产、转换、加工等环节的能源转换效率。遗憾的是,钢铁企业的能源高效转换本应该得到有效发挥的,它也是钢铁联合企业的3大功能之一。但是如今却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拉大了我国钢铁企业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差距。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焦炭、电力等重要能源在钢铁企业的生产以及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过高所造成的。基于此种情况,我国的钢铁企业在未来的节能减排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相关的技术手段研究和运用,努力提高钢铁生产过程中能源系统的转换效率,尽量减少钢铁生产、转换和加工等环节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另外,还要努力降低钢铁各生产环节中燃料、电力、氧气、蒸汽以及工业水等能源动力的单耗,这也是我国钢铁企业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

(三)降低回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钢铁企业在废钢的回收和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回收生产过程中所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和废弃物等都是造成我国钢铁企业能源消耗的重点。相关学者通过其研究表明:中国整个钢铁行业对余热资源的回收和利用效率,与国外先进的钢铁制造业相比,整整落后他们20%左右,与韩国和日本的差距还要大。基于此种情况,我国的钢铁企业要想降低在回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还需要不断发展自身的技能技术,依靠先进的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与此同时,还要组织相关专家对余热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促进节能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进步。笔者建议可以将以往余热资源的单一间接回收方式改变为间接或者是直接联合回收;还可以将单纯的热回收改变为热电联产。这些都是降低回收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一直在能源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都不到位,现在突然实施节能减排确实给一些钢铁企业带来了压力,显得力不从心。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国钢铁产业的能耗水平仍然比韩、日等国高出40%左右。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要积极克服,努力进行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面对我国钢铁企业巨大的能源消耗现状,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加大节能投入。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的钢铁行业才能取得更快、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明确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省钢铁企业按照国家提出的目标任务,2012年底以前全面淘汰如下落后产能:

炼铁工序: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200立方米及以下铸铁高炉(属配套“短流程”铸造工艺的,淘汰100立方米及以下铸铁高炉);100立方米及以下铁合金高炉。

炼钢工序:生产地条钢、钢锭或连铸坯的工频和中频感应炉;化铁炼钢;30吨及以下转炉(不含铁合金转炉);30吨及以下电炉(不含机械铸造和生产高合金钢电炉)。

烧结工序:淘汰土烧结、90平方米以下烧结机。

焦化工序:土法炼焦(含改良焦炉)、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顶装焦炉;5万吨/年及以下单套煤焦油加工装置;2.5万吨/年及以下单套粗(轻)苯精制装置。

(二)落实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淘汰落后产能的资金支持,继续执行和完善“以奖代补”政策。严格执行项目“区域限批”规定,对未按要求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地区,相关部门要按规定暂停对其他建设项目的环评、供地和核准(审批)。对未按要求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钢铁企业,相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差别电价政策,促使落后钢铁产能尽快退出市场。

(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执法力度。对使用落后产能生产的钢铁企业,相关部门要依法吊销其排污许可证、不予受理其生产许可申请;已取得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要依法收回并予以注销,同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

二、大力推进钢铁工业节能减排

(四)明确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方向。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全面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三废”的综合治理和利用水平。加强废钢铁综合利用,鼓励发展短流程炼钢,支持建设废钢铁回收、拆解分类、加工配送基地,促进废钢铁资源分类分级高效利用。

(五)加强节能环保监测工作。强化节能减排计量监管,通过强化环境准入、执法监管、考核问责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环保监测、减排核查、清洁生产审核、能耗限额标准执行监察。适时开展钢铁企业能效强制性标准核查,全面实现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及时掌握钢铁企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三、大力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六)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积极支持全省钢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做强做大优势钢铁企业。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对省内钢铁企业开展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跨区发展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把钢铁(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支持新冶钢有限公司关键特殊钢产品制造基地建设,确立新冶钢有限公司在国内特殊钢市场的领先地位。支持省内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优势民营钢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对区域内的民营钢铁企业进行重组,培育2~3家规模效益居中部地区钢铁行业前列的民营企业集团。

(七)加大对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落实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和金融对兼并重组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兼并重组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拓宽兼并重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贷款授信、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优先支持实施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

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八)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引导和鼓励钢铁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开展共性、关键、平台技术攻关。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需求,加强前瞻性储备技术研究,形成适应未来市场竞争需要、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

(九)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依据国家对产能过剩行业执行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支持实施兼并重组的钢铁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综合利用、推进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等有利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提高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升级改造,形成钢铁企业集团产能集约化、产品差异化,促进全省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五、强化钢铁行业管理

(十)严格钢铁项目建设管理。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钢铁项目的有关规定,严禁违规新建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对违规项目,国土、电力、金融、安全、环保等部门一律不予支持。进一步健全项目审批问责制,对违规建设的要追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十一)切实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工原〔〕105号,以下简称《规范条件》)要求,从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工艺装备、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积极推进钢铁企业开展《规范条件》公告申请工作。对不符合《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必须利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使其逐步退出市场。

篇4

钢铁冶炼系统中,节能技术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方法单一上。我国钢铁冶炼行业运营中,节能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虽然钢铁冶炼行业积极提倡节能,但是其在实际节能中,仍旧采用的是单一的节能技术,无法在根本上降低钢铁冶炼的能源消耗,很难提高钢铁冶炼生产的效率[1]。钢铁冶炼系统中,如果要引入先进的节能途径,就要以冶炼系统的整体为主,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如果缺乏资金支持,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技术,就无法落实到位。钢铁冶炼行业,综合考虑到钢铁利用率、节能减排指标等,已经注意到成本投入在冶炼系统节能中的重要性,关键问题是,社会对钢铁的利用率,不能为钢铁冶炼行业带去足够的资金效益,进而阻碍了节能新技术的发展,增加了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压力。由此可见,成本资金,是现代钢铁冶炼系统节能的主要问题,具有资金支持,才能提高节能的水平。

2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现状

我国钢铁冶炼系统节能方面,出现了两类现象。第一是我国在钢铁冶炼系统节能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钢铁冶金行业中,积极强调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技术,在钢铁冶炼系统中制定节能指标,科学合理的管控钢铁冶炼系统的运行,强化各项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实现能源节约,钢铁冶炼系统中,利用数据参数,反馈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逐步增加了节能建设方面的投资,给与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改善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现状;第二是钢铁冶炼系统中的节能技术,与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相比,存在着差距,我国钢铁冶炼系统运行时,节能效果明显,环保方面有待加强,节能环保的共同作用方面,存在欠缺,由此我国还要积极的引进国外的节能环保技术,在钢铁冶炼方面,既要实现节能,又要实现环保,以便取得双向效益,表明钢铁冶炼系统对节能环保的需求。

3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技术

(1)负能炼钢。负能炼钢方法,是指利用转炉,降低钢铁冶炼系统的能源消耗,尽量避免氧气损耗。负能炼钢的过程中,回收了转炉中的煤气与蒸汽,注重供氧强度的提升。供氧强度在转炉的负能炼钢中,较容易受到造渣、炉容比的干扰,所以在转炉期间,要积极提高成渣的速率,辅助提升供氧强度[2]。负能炼钢在节能方面,还要优化配置复吹工艺,便于延长能量回收的时间,提高回收量。负能炼钢在节能方面的应用,引入了计算机控制,通过计算机,提高炼钢的准确性,促使转炉稳定的实现负能炼钢。(2)加热炉技术。加热炉技术,即:蓄热式轧钢加热炉技术,其在钢铁冶炼行业中的应用很广泛,既可以实现余热回收,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在氮氧化合物排放方面,起到高效的抑制作用[3]。蓄热式加热炉技术,其在炉内结构中,温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而且加热炉本身科学技术含量高,降低了维修的频率,起到节约的作用。此类加热炉技术,与普通加热技术相比,燃烧温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增强燃烧的效率,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表明加热率的节能效果,加热率在工作时,燃烧噪声低,有利于改善钢铁冶炼的环境。(3)干熄焦技术。干熄焦技术在钢铁冶炼系统中,采用的是稀有气体,取代了水资源的应用,实现了水源节能。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其在钢铁冶炼系统内,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原有的湿熄焦技术中,水的参与,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在最终的排放物中出现硫化物、氰化物等,改用稀有气体,不仅是水源节能,而且具有环境保护的作用。稀有气体参与的干熄焦技术,焦炭质量高,提升燃烧的效率,提升燃烧热能的转化率。(4)余热技术。钢铁冶炼系统的烧结余热资源,属于一类可回收的资源。烧结余热已经能够应用到余热方面,充分利用好余热资源,以免资源发生浪费。近几年,我国钢铁冶炼系统中,深入研究烧结余热,致力于应用到钢铁冶炼系统的发电环节中。烧结余热,一直是钢铁冶炼系统节能研究的主要方向,目的是节约冶炼时的电能资源。(5)回收发电。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方面,专门安装了回收装置,如:高炉煤气余压透明发电装置,把高炉炉顶煤气产生的压力,转化成电能,此类回收发电的方法,一方面表明了节能作用,另外一方面降低了冶炼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还可以在高炉运行的过程中,稳定炉顶的实际压力。为了提高回收发电的效率,钢铁冶炼系统在高炉煤气余压透明发电装置中,增设了干法除尘装备,强化回收发电。(6)建设能源中心。能源中心是钢铁冶炼系统节能的发展方向,能源中心是钢铁冶炼工业的中心,专门控制冶炼系统中的能源消耗,管理好能源,预防发生浪费[4]。能源中心的建设,强调了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特征,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自动化技术,全面的分析钢铁冶炼系统中的能源数据,优化冶炼的生产流程,配合能源中心的数据库技术,预测出钢铁冶炼系统的产能,保证冶炼的最大效益,发挥能源中心的节约效益。

4结束语

钢铁冶炼系统的运行,增加了能耗的支出,而且钢铁冶炼,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高消耗项目,根据钢铁冶炼系统的节能现状和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的规划节能技术,促使节能技术能够改善钢铁冶炼系统的运行现状,逐步降低钢铁冶炼系中的能耗,发挥节能技术在钢铁冶炼系统中的作用。

作者:钟斌 单位:华菱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炼钢分厂

参考文献:

[1]黄帆.探讨钢铁冶炼节能技术实践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10):186-187.

[2]李雨雨.钢铁冶炼系统中的节能技术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11):160-161.

篇5

6月9日,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邀请市发改委、市环保局负责同志分别就节能减排工作通报了情况,并邀请__工程大学教授张杰博士就《我国能源形势与节能减排策略》举办专题讲座。6月中旬,彭学增主席,王仲民、李士杰、赵新生副主席又带领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部分委员,先后深入武安市、峰峰矿区、__县的部分企业和邯钢、纵横钢铁等大型企业,就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调研视察。调研结束后,李士杰、赵新生副主席又组织委员进行专题座谈,就进一步搞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言献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以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市、循环经济试点市为契机,以提升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为大局,立足资源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的传统工业城市和国家能源基地的实际,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总体目标,实施了碧水蓝天、发展循环经济等四项行动计划,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导、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工程治理、完善过程控制、狠抓目标落实,初步形成了发展加快、能耗降低、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的良性循环态势。20__年,全市能源消耗总量为367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2%,万元gdp能耗为2.40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11%,下降幅度超过20__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增加的前提下,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21%和4.92%;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突破300天大关,达到302天,比上年增加17天;城市水源地水质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漳河水质良好,滏阳河及东部水网水质明显好转,既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又为经济发展腾出了容量空间。

一是领导重视,政策引导,压实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制度,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制度。市发改委、市环保局认真组织实施,先后出台了《__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__市节能减排规划》、《关于实施节能减排“双百+否决”责任制的通知》、《__市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市党政机关率先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发挥表率作用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节能减排目标进行了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各县(市)区、各重点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并加强了对各县(市)区和企业特别是“双三十”重点县(市)区和企业的督导、检查和考核,加强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确保我市列入“双三十”工程的4个重点县(市)区、4个重点企业、84项减排项目的工作落到实处(__市“双三十”重点县(市)区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主要任务目标及完成情况见附表)。“双三十”重点之一的__县在全省率先成立节能减排办公室,从县财政拿出100万专门经费,配备专门车辆、通讯工具等,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二是淘汰落后,优化增量,重点突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 节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淘汰我市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加快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及产品。抓结构减排,抓大关小,城乡同步推进,强力推进“双三十”行动。对列入国家发改委关停小火电机组名单和核准新建项目要求关停的小火电机组,严格在规定时限内予以关停;对省要求关停淘汰的钢铁、水泥、电力、焦化落后产能任务,也都如期完成或超额完成,还自行依法关停年产3.4万吨以下12家生料造纸企业。同时,把钢铁、焦化、水泥、电力等行业作为重点,选择全市100家重点能耗企业和100项节能技改项目,实施“双百+否决”措施,作为推进节能工作的突破口。突出项目建设,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按照国际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谋划实施节能项目40个,总投资188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节能330万吨标准煤,进一步优化了增量。从20__年开始,我市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将电力脱硫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作为重点,实施了三年减排行动计划,启动了14个县(市)区、14个行业的65个重点污染治理项目,推进工程减排,落实总量削减任务。并通过促进节能技术改造,大力促进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作为“双三十”重点县(市)区,武安市抓住“结构、工程、管理”三个重点环节,运用综合手段,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峰峰矿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既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又不过分依赖资源优势,以产业调整带动节能减排,以大企业带动节能减排,高污染企业纷纷关停,财政收入不降反升,唱响煤炭、陶瓷、水泥建材基地节能减排“三部曲”。三是服务对接,技术创新,循环发展。我市把加快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节能的重要措施,20__年,将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确定为重点培育的四大新兴产业,扶持新上一批重点高新技术项目。同时,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力度,年度安排节能技术开发项目28项,科研经费123万元,占全年科技开发项目的18.54%和11.67%。组织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培训。抓环保准入,严格控制增量,确保“新帐不再欠,旧账逐步还”。通过综合治理,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气污染综合指数与20__年相比由2.69降至2.56;主要河流及东部生态水网水质明显好于上年。邯钢坚持技术创新,将废气转化为电能,实现了蒸汽系统“无煤化”生产,企业自产电能占全部工业用电的31%,新区建成后,自产发电能力将达60%左右;将废水循环使用,水资源充分利用率达97.13%,吨钢耗新水4.0m3/t钢,个别月份吨钢耗新水达3.8-3.9m3/t钢,指标在全国处领先水平;将废渣回收利用,过去外排的固废已全部实现回收利用,初步建立起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体系。四是健全法规,上下联动,强化监管。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合理用能审核暂行办法》、节能监察办法和计划,建立了市级节能监察机构,认真开展项目节能评估,从源头上严把能耗关,并对重点耗能排污企业实施环保在线监测,开展节能监察,还在省内率先为全市建筑垃圾清运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对建筑垃圾清运实时在线监控。同时,市委、市政府还认真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制定《关于健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约束机制的意见》,充分发挥有关部门职能,认真落实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了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有效地展开。

二.外地节能减排工作的部分经验

奥运在即,节能减排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外地市有不少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常州实施委托治污办法,强制排污企业与具有资质的治污企业签订污染委托处理合同,初步形成了“排污付费,治污挣钱”的环保产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前不久召开的省政协十届第二次常委会上,石家庄市介绍了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和“红黄牌”、出境断面水质与财政挂钩、建设项目区域限批制度等,加大对县(市)区政府的硬性考核,实施“迎奥运环保风暴”行动的经验;保定市介绍了优化能源产业体系、打造“太阳能之城”、服务绿色奥运的做法;鹿泉市和石家庄钢铁有限公司等地方和单位介绍了加强企业用能和排污的动态监管,加大工程治理,落实“双三十”任务目标的经验和体会。省政协常委会上,30余位省政协常委和委员分别就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法律体系、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深挖建筑节能潜力、加快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等问题提出建议,省政协驻我市常委范社岭、赵林明分别就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和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节能减排作了发言。

三.节能减排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尽管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任务和压力依然很大。主要有:一是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环境脆弱、能源价格高企及国际社会政治压力增大等因素,使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进一步加大;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依然是困扰我市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因。钢铁、煤炭、火电、水泥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偏大,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依然严峻;三是政府财力和企业实力都不够雄厚,对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和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投入不足。节能减排所需资金投入与实际资金需求相差很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能耗较高,一些节能减排技术尚不成熟;四是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基础工作还较薄弱,实时监测监察难度较大,缺乏制约力和执行力。五是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愿望迫切,部分领导对节能减排的认识还不足,存在重产值和税收贡献而忽视节能减排指标的现象。等等。鉴于我市产业结构现状和经济运行实际,针对节能减排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委员们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性、紧迫性的认识。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耗水平都经历了一个从高速下降转向低速下降的经历,特别是到工业化中后期,能耗水平的下降速度大大减缓,甚至会出现不降反增的趋势。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速期,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20%的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必须确保完成。应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就是科学发展、保护环境就是造福人民的理念,抓住我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机遇,强化措施,谋划长远,全民动员,干事创业,确保20__年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6%以上,so2 和cod排放量在上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53万吨和0.62万吨的年度任务目标,积极构筑区域中心建设和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新空间。

2、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不仅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措施,而且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途径。建议:一是以与美的、中船、中粮、中棉、中化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为契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加快“一核两带”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钢铁、煤炭、高新技术和服务等产业的延伸,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实现“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由粗变精、由弱变强”的科学发展总思路。二是制定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严控新 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对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的县(市)区坚决实施建设项目区域限批。三是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推进行业整合升级,延伸产业链,实施深度调整。四是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胆探索等量替代、异地改造、政策限制等多项措施,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五是加快制定和完善城市环境容量核算和环境功能区划,制定《__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__市优先发展产业名录》,尤其是要大力发展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和循环经济项目,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从根本上提升我市工业质量和层次,实现结构节能减排。

3、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探索社会与市场管制新机制、新途径。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是政府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手段。建议:一是研究制定我市的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建立节能减排项目专项奖励资金、贷款资金,建立统一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和使节能减排成本内化的税费制度,使企业违规成本充分内化。二是借鉴外地经验,引进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强制排污企业委托治污办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节能和治污责任的转换,形成“耗能排污付费,节能治污挣钱”的节能环保新机制。三是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落后生产能力退出补偿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环保治理,用经济杠杆推动排污主体治理污染。在市区、开发区及相类企业聚集区,探索采取合资、股份或市场委托的办法建立区域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果。如邯钢周边的相类企业可以市场委托的方式将所产生的工业污水集中到邯钢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回用,联纺各纺织印染企业所产生的工业污水可集中由统一的污水处理厂有偿处理、有偿回用或达标排放,马头生态工业城及各县(市)开发区等企业较集中的区域也可循此办法办理。四是采取无情关停、有情安置的办法,一方面加快关闭进度,另一方面加快相关的配套的政策出台,减少减排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

4、加快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完善节能减排考核激励评价标准。一是政府和企业要把技术进步作为节能减排的关键措施,逐年增加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资金,加大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二是加强火电运行管理,在完善二氧化硫处理技术的同时,提高脱氮处理技术,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三是强力推进在线监测,提升环境监管和用能监管能级,不断完善监测、监控、监察、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对重点耗能大户与污染超标大户列入重点跟踪监测范围,公开曝光,重罚严治,对不达标的挂黄牌警示,限期整改直至“摘牌”关门。四是加大对县(市)区政府的硬性考核,严格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和“红黄牌”警告制度等,切实把“双百+否决”问责制落到实处,对在相应时限内完不成任务目标的地方和单位主要负责人,该警告的警告,该免职的免职。五是充分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加大奖励力度,在办证、排污费征收、治理资金分配上给予优惠。

5. 加大宣传力度,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一是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合力。二是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收费等制度。改进电价管理,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办法,实行差别电价。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差别阶梯式水价。提高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三是下大力抓好建筑、交通、农业、机关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建筑方面,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节能标准,广泛利用太阳能,采用新型墙材和节能建材。既有建筑应逐步运用新技术予以节能改造。城市公共照明、交通设施和装饰灯具应推广使用高能低耗的节能灯具和太阳能灯具;交通领域,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健全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体系,以奥运为契机,提升并强制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城市环保标准;商业企业,特别是大型超市商场,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度以上,推广环保型购物袋;农村农业领域,应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大财政补贴,合理规划打井取水,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生态水网覆盖地区应结合完善水网运行管理,逐步建立农村水资源收费制度,重视养殖场、屠宰场的水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沼气和太阳能利用,建立农村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网络,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党政机关应率先垂范,带头更换和使用节能灯、洁具,优先采购绿色节能环保产品,节约电、油、水、纸,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模范,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具体化、持久化、深入化。

篇6

在位于长江边的重庆长寿区江南镇,坐落着经过环保搬迁完成的重庆钢铁集团,在这个厂区里,除了先进的钢铁生产线,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重庆钢铁集团引进的先进节能环保技术。

这项技术即“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与干熄焦余热发电项目”,该项目是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下称中国节能)与重庆钢铁集团共同投资22亿元,在重庆钢铁集团新厂区建设的。

这个项目基本实现了重庆钢铁集团的放散气体全部回收,可以实现年上网电量18.5亿度,满足重庆钢铁集团新厂区75%的用电量,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约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98万吨。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能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如何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更好利用有限资源,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中国节能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发展潜力巨大的业务板块和代表项目。

早在2005年,中国节能就在浙江绍兴建设了国内第一个污泥焚烧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的年发电量相当于节约13.5万吨标准煤,为国内的污泥处置提供了有效示范。

次年,中国节能又建设了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燃发电项目,可以将生物质燃料转化为电能。第二年并网发电后,有效利用了近80万吨秸秆、树皮等农林废弃物,累计发电5.4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万吨,并为农民增收约2.3亿元。

2010年,中国节能又与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拉法基签订7条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每年可供电超过2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万吨。

截至2013年,中国节能已经开展余热余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1个,合同金额达11.64亿元。

绿色霸主

当下,中国正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节能环保相关产业迎来一场盛宴。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绿色投资将达8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自然成为各节能环保公司的逐鹿对象。

而作为唯一一家主打节能环保的的央企,中国节能的身份显然意味着其能够在当下这波节能环保大潮下斩获颇多。

据其官网介绍,中国节能拥有各级子公司419余家、上市公司6家,分布在国内近30个省市及境外近4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业务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新能源和清洁技术三大主业方向,是国内节能环保领域规模最大的产业投资集团和集成服务运营商。

对很多人来说,中国节能因为业务范围很广,而显得面容模糊。

但只要简单梳理并不难发现,中国节能的定位是围绕节能环保,从设计、投资、工程、运营和管理等全产业链开展业务,把很多客户要求的节能环保的问题一揽子解决。这种追求广而全的定位也影响了其核心能力的提升。

在节能、新能源和环保三大领域,中国节能基本上都有涉足。在节能领域,中国节能下辖的二级子公司主要有中国节能咨询有限公司和中国节能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前者负责向政府部门、中国节能内部和第三方客户提供节能类咨询,后者则为中国节能向企业专门提供节能服务。

在节能减排技术服务领域,中国节能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节能服务提供商之一,是政府确定的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机构和指定的节能环保项目评估咨询机构,主要提供节能减排咨询、技术集成等服务。

在工业烟气处理领域,中国节能通过与电力、冶金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入比较国际先进脱硫、脱硝、脱氮等技术和工艺。中国节能的CDM交易量占全国所有CDM交易量的10%。

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国节能拥有的水务集团是中国最强最大的水务集团之一,日处理量500万吨;拥有中国国内最大规模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农林生物质转化处理能力。

从处理能力而言,中国节能大约占全国同期同类项目的10%。项目里包括:中国第一个国产化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第一个大规模的综合性危废治理项目、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

除了节能环保,中国节能在清洁能源领域也很早就开始布局。早在1990年初,中国节能就开始在广东尝试风力发电,并于90年代中后期与丹麦一家公司合作开发风机。

随后在2006年,中节能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中节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风力发电。2010年中节能累积装机容量达804.5兆瓦,占据1.8%的市场份额,在全国位居第11,次于新天绿色能源、华润和京能,而高于中国风电、宁夏发电和三峡集团。

与五大电力集团将发展风电作为发电配额补充的目的不同,中国节能从起初就是将风电作为重点发展的主营业务,所以 2006年起,其风电业务即实现了盈利。

转型方案商

去年7月,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六合天融环保公司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政府,签订了“万山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及资源化循环利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中国节能与贵州省的全方位合作拉开了序幕。

此次合作是中国节能发挥其节能环保国家队的资金技术优势在节能环保领域,与地方政府开展的合作的一次典型案例。双方确定了“三步走”的工作进度表。

此次合作的重点之一,就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六合天融环保公司集中投入重金属监测、治理及资源化领域的多项先进技术,对贵州省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进行统一普查、规划和项目申报,全力协助贵州省全面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

对于中国节能而言,这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节能通过“咨询公司+产业单位+融资机构”的组合,制定兼具系统性、实效性和操作性的综合解决方案。中国节能下属各专业公司负责跟进形成各个具体项目的工作方案,按照协议逐一落实,形成一体化服务。

中国节能分别提供五种典型情景下的解决方案,即“城区乡村”情景的解决方案、“既有城区”情景的解决方案、“新建城区”情景的解决方案、“工业园区”情景的解决方案和“工业企业”情景的解决方案。

不容忽视的是,工业仍是我国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

篇7

在钢铁行业利润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河南省钢铁企业普遍加大了节能、环保及综合利用方面的投资,节能减排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了15%。2013年,钢铁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711.84万吨标准煤,较2008年增长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达到497.51千克标准煤,低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15.9%,较2008年下降2.0%;吨钢耗新水3.37吨,低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3.7%,较2008年下降30.5%。

二、河南钢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钢铁价格大幅下跌,行业全面亏损,钢铁行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压力。这既与国际钢材市场需求萎缩和我国钢铁产能过剩有关,也充分暴露出河南省钢铁行业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

1.生产低位波动、效益水平低下

生产增速低位波动。2008年,钢铁行业结束了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增长,增加值增速由2007年的40%回落到2008年的6.0%,2009年以来,钢铁行业一直在恢复、调整、波动中发展,生产增速处于10-15%之间,2010~2012年连续三年增速低于全省工业增速平均水平。产品价格逐年下滑。钢铁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自2008年以来总体呈回落态势,由2008年的同比增长26.2%回落到2013年的同比下降6.9%,回落33.1个百分点。在我省近三年来工业企业月度趋势调点监测的钢铁产品价格中,棒材、钢筋、线材、中板和厚钢板等5种产品的价格均呈逐年回落趋势,2013年产品价格较2011年回落幅度均在15%以上,其中棒材、线材和钢筋价格回落20%以上,分别为29.5%、21.9%和20.4%。经济效益水平较低。2013年,全省钢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2%,较2008年回落26.7个百分点,整体呈下滑态势。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2.0%,销售利润率5.4%,处于工业行业较低水平。钢铁行业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总资产贡献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8年的22.5%下降至2013年的13.9%;成本费用利润率在波动中略有回升,2013年达到最高点5.9%,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据国税统计,近几年来,除2011年钢铁行业税收同比增长11.7%外,其余年份总体呈现下降态势。2013年,钢铁行业完成工业税收38.7亿元,同比下降3.0%,仅相当于2008年的41.6%。亏损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河南钢铁行业亏损企业个数为35家,亏损面为5.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共计3.97亿元,其中,炼钢环节亏损额达1.43亿元,钢压延加工亏损额达1.67亿元,占全部钢铁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的78.1%。

2.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多年来,钢铁产业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而产品结构不合理和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长期存在。我省在推动钢铁工业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引导产品升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转型升级步伐依然缓慢。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钢铁行业存货同比增长22.3%,为近三年来的较高水平,分别较2012年和2011年提高26.4和16.1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生铁、粗钢、钢材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9.2%、61.7%和65.0%,均为近五年来的较低水平。钢铁深加工环节贡献率下降。2013年,全省钢铁深加工环节压延加工占钢铁行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2%,较2008年下降6.1个百分点,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6.1%,较2008年下降15.4个百分点。钢铁产品结构性过剩。目前我省钢材品种以建材和板材类产品为主,这些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中小企业容易进入,多数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而中高端产品产量较小。棒材、钢筋、盘条、厚钢板、无缝钢管、焊接钢管等产品均较2008年增长了50%以上,但市场销路好、附加值相对高的铁道用钢材、大型型钢、中小型型钢、特厚板、中板、热轧窄钢带等产量较2008年下降,大型型钢产量较2008年下降41.2%,小型型钢下降8.7%,特厚板产量下降39.9%,中板下降54.7%,热轧窄钢带下降98.5%。

3.行业集中度较低

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钢铁行业利润增长同比均为负增长,而随着全国经济的恢复性发展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对钢铁市场的巨大需求,2010年和2011年钢铁行业利润增长均在30%左右,市场的需求提升了众多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许多中小钢铁企业应运而生。2012年全省钢铁行业企业个数大幅增加,达到585家,较2008年增长110.4%,加剧了钢铁行业的产能重复建设,致使行业集中度降低。中小型企业数量多。2013年全省钢铁行业大型企业25家,较2008年增加14家,中小型企业621家,较2008年增加354家,占钢铁行业新增单位数的96.2%。大型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力不强。2011年,安钢集团与省内的凤宝特钢、亚新钢铁、新普钢铁三家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沙钢集团安阳永兴钢铁与华诚特钢、汇丰管业、利源焦化共同组建成立了河南沙钢联合钢铁集团,实现了产能扩张,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但从全省来看,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前十名的钢铁企业占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7.2%,较2008年下降23.4个百分点;全部大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该行业的45.4%,较2008年下降8.8个百分点。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2013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测评结果显示,我省安阳钢铁在全国70家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综合测评中排名第40位。钢铁行业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三、河南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

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状况并未发生明显好转,钢铁行业运行态势持续低迷。全国《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要由2010年的248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180万吨;吨钢综合能耗要由2010年的605千克标准煤下降至580千克标准煤;“十二五”期间,将要淘汰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产能4800万吨。随着国家化解过剩产能和节能减排任务的进度不断加快,钢铁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测,今后三年钢铁行业的产量整体上将保持在4%左右的增速。从需求结构看,我国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建设保障房,对钢材未来五年内形成需求支撑,另外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拉动相应钢材品种的需求。为此,我省钢铁企业必须强化技术进步和差异化发展,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突出降本增效,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1.加快淘汰行业过剩产能

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是目前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实现路径。我省钢材类产品产能利用率还不足70%,产能过剩现象不容忽视。2013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指导意见》,并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今年要淘汰钢铁过剩产能2700万吨。在全国化解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我省钢铁行业必须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使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技术标准、工艺装备落后、能源环保不达标的钢铁企业退出市场。严格控制产能盲目扩张,尤其是同质化的产能尽量避免新建。加大相关政策倾斜支持。对淘汰压缩落后产能任务较重且完成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在安排技术改造资金、节能减排资金、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土地开发利用、融资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促进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符合条件的钢铁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及培养、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等项目,相关财政资金给予优先支持。

2.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

按照专业化和区域分工协调发展的要求,实施差异化和专业化的产品发展战略,支持钢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钢材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品向“高、精、专、深、特”调整。围绕提高本地市场占有率,加大对高强度建筑用钢、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性能零部件用钢、棒线材制品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满足我省市场增长较快的轻工、装备制造、建筑业等行业发展需要,提升产品创效能力。支持重点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实施生产专业化、产品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建设安阳、济源、平顶山、南阳等优特钢产业基地,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3.大力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充分利用国家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和推进企业战略重组的政策,争取我省钢铁企业融入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发展战略,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战略重组。支持省内钢铁企业与具有技术、市场和资源优势的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进行战略重组,比如借河北等省份产能外移之机,承接部分外移产能,利用其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资本技术优势,解决我省钢铁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省内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优势民营钢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对区域内的民营钢铁企业进行重组,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推进前向联合,鼓励钢铁企业与拥有铁矿资源的企业联合,与煤炭、焦化等能源企业加强战略协作,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积极推动后向联合,鼓励钢铁企业与省内用钢大户加强合作,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兼并重组,推进钢铁企业成立包含上下游行业的产业联盟,更好地抗御来自上游或下游产业的风险,提高钢铁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4.促进钢铁产业协调发展

篇8

[关键词]环境经营战略;绿色经营;钢铁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32-02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特别是在当前构建低碳环保型社会的过程中,实行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的环境经营战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钢铁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钢铁企业又是污染严重型企业,如何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实施环境经营战略是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重要任务,以确保钢铁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钢铁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战略的必要性

1.1新时期带来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2011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不少宏观调整政策,直接指向钢铁行业,诸如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布局调整等。钢铁业是工业领域众多高耗能产业中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国家制定了新的钢铁行业标准,公布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规定了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可见,新时期下钢铁工业面临“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法律法规要求更加严格。国家旨在引导中国钢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形势迫使钢铁企业不得不实施环境经营战略。

1.2公众环保意识增强的新要求

很多钢铁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减少环境成本支出,不进行环境治理,直接把大量废弃物排放到企业外部,使当地居民蒙受了巨大的环境损失。过去由于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污染后果的严重性,因此并没有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而现在,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明显增强,公众关注的环保范围不仅局限于产品本身是否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关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以及是否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环境,一旦发生,就会受到公众的抵制和批判,甚至对企业提讼。因此对于那些不能很好履行环保责任的企业,公众会使其失去生存空间,最后因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而无法发展。这种情况迫使企业不得不实施环境经营战略。

1.3钢铁企业自身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环境立法的不断加强,环境法规、条例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要求钢铁企业达到的环境标准越来越高,能否达到这些环境标准的要求,成为关系到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而进行的废弃物处理,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物质排放量,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成本支出已成为企业的必要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并不单纯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负担,环保投资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实际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加强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开发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质资源消耗,既节约了材料成本,又可以降低污染和污染治理费用。在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性趋势,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钢铁企业必须认识到,要通过创建环境经营新体制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基本对策

2.1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制定目标规划

树立绿色经营的指导思想,是钢铁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战略的首要任务,即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必需和重要的因素予以考虑。[1]其次,钢铁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SWOT分析结果,制定环境经营的战略目标及规划,把企业各经营单位、各职能部门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挥企业的整体功能。最后,落实环境经营规划措施。对钢铁企业原有组织系统进行调整,构建适合于绿色经营的组织系统,并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贯彻,使企业环境经营目标和规划真正得到落实。[2]

2.2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培养全员绿色意识

环境经营战略的具体实施,需要建立能反映整个企业绿色经营意识的价值体系,包括企业的使命、经营思想、行为准则等,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支持。[3]企业可通过内部刊物、宣传栏、网站、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实施环境经营战略相关理念的宣传与教育,营造一种“绿色”文化氛围,使全员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使企业上下形成一致的合力,共同为实施环境经营战略而努力。

2.3推行清洁生产模式,生产环保产品

清洁生产是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它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从能源和原材料的选择和投入、产品制造、产品产出和废弃物的排放,都做到不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钢铁企业要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4]。首先要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力量,不断引进新技术,加快各种节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原有落后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升级,淘汰产能低、污染严重的设备。其次,始终贯彻实施清洁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变单向的直线型产业链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产业链,减少不合理消耗,提高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5][6]

2.4采用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确保实施效果

环境会计核算和环境报告对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境会计核算不仅要求钢铁企业将为达到环保标准企业内部发生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和污染治理费用)纳入总成本费用中进行核算,还应当将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外部环境污染引发的清理费用支出和赔偿金支出,也列入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这样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做出全面和正确的评价。此外,企业实施环境经营,还需要通过环境报告书向相关机构和社会公众公布自己的环境经营业绩。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企业环境业绩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对企业经营活动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都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2.5实行绿色营销,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绿色市场营销也是钢铁企业实施环境经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钢铁企业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在材料的选择,产品的使用、回收等方面,做到省能源、省资源、易使用、易回收处理;创造绿色品牌,以高质量的绿色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争取绿色认证和产品的绿色标志,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其次,钢铁企业应开展绿色促销活动。通过广告突出产品的绿色功能,通过绿色推销增加消费者的认知,通过媒体的评论文章、社会公益活动等绿色公关手段,树立企业绿色形象。[7]

3环境经营战略在钢铁企业中的实践

钢铁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工业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受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本文以宝钢环境经营战略的实践为例进行阐释。宝钢于2009年提出环境经营的理念,并将“成为绿色产业的驱动者”作为愿景,依靠科技进步,开发节能、减排和低碳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展绿色经营,寻求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新型绿色产业,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宝钢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洁工厂,是国内冶金行业首个通过ISO 14001认证的企业,堪称世界上最美丽的钢铁企业。

宝钢坚定不移地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打造绿色产业链。在生产过程中,将能源管理融入制造流、价值流、能源流和设备状态,动态分析环境,实施能耗源分级管理。制定《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工作计划》,对集团内2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进行审核,并启动CO2排放清单研究。强化环保管理区域责任制,开展钢渣堆场综合环境专项整治,构筑公司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实施《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执行每日环境污染观测通报和每月环保问题分析制度。[8] 2010年由宝钢集团立项,国资委、国家财政部、国家会计学院共同参与开展了“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2011年5月,宝钢正式亮出我国钢铁行业第一份《绿色宣言》,[9]以及首批五大类主流产品的《环境声明》。同年,宝钢国内钢铁行业首个《绿色采购指南》,以提高寿命、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循环使用为原则,建立优先、限制及禁止采购目录,将更多绿色标准、绿色认证和绿色制造措施引入宝钢自身产品的生产流程,带动供应商改善自身管理,履行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2012年6月宝钢《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首次对外完整地披露了宝钢环境经营的目标、内容和绩效,完整、客观地呈现宝钢2011年社会责任工作情况报告,并鼓励更多的子公司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使报告真正成为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有效工具[10]。宝钢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确立了绿色产品技术营销的行动计划,即主动开展对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用户绿色采购基准的应对工作,建立环保评估工作流程和评价保障机制。[11]可见,宝钢多年来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已逐见成效,它在此领域的前沿探索已逐步迈入国际同行先进之列。

宝钢在生产经营中均实施了环境经营战略,在各个环节始终贯彻“绿色”的理念,不仅拓展了企业生存空间,并通过这种差异化战略,领先于同行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4结论

我国的多数钢铁企业仍处于受制于环保压力、被动性地开始污染治理的阶段;少数钢铁企业已经开始步入环境经营的起步阶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性趋势,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要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2]钢铁企业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机遇,推进企业实施环境经营战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提升钢铁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俊峰,刘建华.浅谈企业绿色管理战略[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5(1):24-26.

[2]陈雪莲,傅秋生.低碳经济下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研究[J].上海节能,2010(11):23-25.

[3]朱晓林,唐丽丽.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实施[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33(6):584-588.

[4]李静江.企业绿色经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5-197.

[5]王浩,朱晓林.我国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策略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3-25.

[6]高宏适.新日铁公司减轻环境负荷对策进展[N].世界金属导报(节能环保),2011-01-04(22).

[7]凌茜.绿色营销——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J].营销策略,2012(7):18-19.

[8]宝钢集团有限公司[DB/OL].http:///group/index.asp.

[9]杨伟中.宝钢股份钢铁业首份“绿色宣言”[N].上海证券报,2011-05-25(F10).

[10]宝钢新闻中心.2011年宝钢社会责任报告(环境部分)[R].2012.

篇9

按照融资对象的不同,企业融资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向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是指企业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直接从货币所有者手中融资。直接融资又可以分为股票市场融资和债券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券,直接向机构投资者进行融资。债券市场融资与间接融资相比,具有利率低且固定等优势;同时与股票市场融资相比具有不减少每股税后盈余、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等优势。然而,目前债券市场融资的门槛相对较高,只有各个行业内信用状况较好的企业才具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资格,同时必须由相应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主体信用等级和债项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具体可参见相关企业的主体和债项信用评级报告)。本文以26家钢铁行业发债企业为样本(以发债公司的最大母公司为准,比如鞍山钢铁集团及其下属的鞍钢股份均有存续债券,以鞍山钢铁集团作为样本;太钢集团及其下属的太钢不锈均有存续债券,以太钢集团作为样本;河北钢铁重组的前身之一唐钢股份和新新钒钛也有存续债券,统一纳入河北钢铁作为样本;南钢联及其下属的南钢股份均有存续债券,而南钢联的数据不完备,故以南钢股份作为样本;等等),研究钢铁行业信用风险变化情况。这26家企业均为行业内规模较大、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见表1),2010年合计粗钢产量36 504万t,占全行业的58.25%,因此也具备较大的行业代表性。本文数据、资料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Wind资讯及各钢铁企业的信用评级报告。

1. 发债企业融资基本情况

从融资方式看,26家钢铁发债企业间接融资占债务总额比重较大。截至2010年末,钢铁发债企业长短期借款合计7 121.81亿元,占债务总额的46.03%;截至2011年3月末,钢铁发债企业长短期借款合计为7 572.93亿元,占债务总额的46.23%。2006年以来,长短期借款比重波动下降,但始终以短期借款的占比较高。近年来钢铁企业供款结构情况见图1。贷款的增长带动了钢铁发债企业财务费用的增长,近年来,财务费用比率呈波动增长态势,见表2。从图2可知,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与发债企业短期借款变化情况正相关,而与长期借款基本不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钢铁行业“短贷长用”现象较多。截至2011年5月末,我国钢铁发债企业债券存量为2 258.60亿元,占发债企业债务总额的13.79%,占比低于间接融资32.44个百分点。发债品种中以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为主,见表3。存续各类债务工具合计金额最多的前7家企业(均含下属子公司)如表4所示,这7家企业均为主体信用等级为AAA的企业,具备相对较强的直接融资能力。7家企业存续债券合计金额1 511亿元,占26家发债钢铁企业的66.90%。相对较为集中的情况也反映了钢铁企业债券融资存在较大的不平衡,说明未来钢铁行业债券融资仍有较大的潜力。2010年6月—2011年5月钢铁发债企业发债情况见图3,其中最少的2010年7月为5亿元,最多的2011年3月为182亿元,也显示出较大的不平衡。以短券为例,分析了2010年6月初—2011年5月末钢铁行业债券发行利差((票面当期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1年期利率)×10 000,单位用BP表示)情况,见表5。可以看到,信用等级和利差存在明显的反向关系,但另一方面,信用等级和利差的标准差之间却显示出一定的不确定关系。说明在级别之外,货币市场供给形势、投资人对具体企业的选择态度等对发行利率也有较大影响。

2. 发债企业信用评级情况

2009年初—2011年5月末,钢铁行业发债企业出现5家主体级别上调的情况,无一家企业主体级别下调,见表6。此外,2010年10月29日对华菱钢铁的跟踪评级中,大公国际维持华菱钢铁AA的主体级别,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

二、钢铁行业信用风险特征分析

1. 钢铁行业信用风险特征分析

(1)过高的资源对外依存度将继续严重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的产业安全。铁矿石是生铁冶炼最主要的原材料,其稳定供应直接关系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198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产生铁占当年全国生铁产量的比重仅为6.3%,但到2004年已达到50.4%,2008年达到60.8%,2009年超过70%。2010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高达68%。同时,在国内供给的铁矿石中,钢铁企业自身掌控的资源量也仅仅在1/3左右。过高的资源对外依存度将继续严重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的产业安全。1981—201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量及其产铁量占全国比重情况见图4。总体看,在国际铁矿石市场,面对近乎垄断的供给方,作为需求方的钢铁企业必然处于弱势,使得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对自身和下游行业的生产运营产生了重大影响。2010年开始,三大铁矿石巨头用“现货定价”(与现货市场指数挂钩的短期合约)取代原有的“年度合约”。本质上,新定价模式仍是三巨头利用垄断优势获取垄断利润的工具,只是垄断优势进一步突出,垄断利润进一步增长。钢铁发债企业中,鞍山钢铁集团、太钢集团、本钢集团、首钢总公司等铁矿石自给率较高,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成本优势;而北营钢铁、安钢股份等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2)产业集中度低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协调和行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1.01亿t,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62 695.90万t,同比增加 5 308.70 万 t,连续 15 年保持世界第一,占全球的44.32%。2010年出口钢材钢坯折合粗钢4 541.43万t,同比增长73.27%;进口钢材钢坯折合粗钢1 811.57万t,同比下降22.39%。全年钢材、钢坯进出口相抵,折合粗钢净出口2 729.86万t,同比增加2 442.14万t。2010 年,中国粗钢 CR4和 CR10分别为 27.75%和48.56%,同比分别增长3.34和4.69个百分点,见图5。但仍与《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的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10 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以及《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提出的到2011年“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的政策目标相距甚远。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较低,大企业对行业整体的控制力不足,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协调和行业的稳定发展。从长期看,产业整合是必然趋势。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还是企业的微观层面都有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意愿,关键是今后如何将各个企业的微观意愿统一到行业的整体行动上来。同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未来宝钢集团、武钢集团、首钢总公司、鞍山钢铁集团等国有企业将在全国性兼并重组中发挥主导作用;太钢集团、华菱钢铁以及民营企业沙钢集团也将在区域性兼并重组中发挥较大作用。但总体看,我国目前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基本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很少“强强联合”,更多的是“以强并弱”,大多数兼并企业需要对被兼并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艺改造、技术提升等投入。短期内,重组后的企业,尤其是跨地域、跨所有制、拥有不同产权归属的企业之间在理顺各种内外部关系等方面存在巨大挑战。

(3)未来需求的不确定性对盈利能力的持续产生了重大挑战。从月度产量来看(见图6),2008年各月主要用钢行业主要产品产量累计同比增速均高于粗钢累计同比增速,钢铁行业的发展显示出较大的下游需求拉动特征。而2009年上半年,房地产、铁路机车、空调等行业累计同比增速均低于粗钢累计同比增速,但主要得益于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2009年下半年,主要用钢行业均出现回暖。2010年各月,主要用钢行业产品产量累计同比增速均高于粗钢累计同比增速,下游行业对钢铁的需求在波动中逐渐恢复。2011年1—5月,铁路机车和汽车产量累计同比增速均开始逐步低于粗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未来需求的不确定性。从2008年以来的钢材价格变化趋势看(见图7),钢材价格指数在2009年4月探底回升,2009年8月达到高点;但由于供给增速过快,价格再次下跌;2009年10—12月,钢材价格指数开始缓慢回升。2009年全年价格走势呈“W”型。2010年初至4月中旬,钢材价格指数继续波动上升,但2010年4月下旬至8月份,钢材价格指数出现下跌趋势。2010年9月以来,钢材价格指数出现波动上涨趋势。2010年,受益于行业整体回暖,钢铁发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同比增长较多。但成本压力持续增大,使得毛利率仍然较低,同时2011年一季度毛利率相比2010年继续下降。2006—2010年及2011年一季度钢铁发债企业的收入盈利状况见表7。未来1~2年,在建的大量固定资产项目将继续拉动对钢铁产品的需求,由此带动钢铁行业不断发展。但总体上看,我国粗钢及钢材产量同比大幅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需求,而国内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掩盖了国内钢铁产业竞争力不足、阶段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价格低位运行导致的增产不增收等根本问题。刺激经济政策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使得未来的需求被提前释放,如果有关政策不能持续,钢铁产业将面临新的困境。基于当前中国钢铁工业供需失衡、成本上升、出口受限以及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未来几年,中国钢铁工业将面临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对不同公司而言,产品结构、地理区位和成本优势等对竞争能力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凸显,对行业盈利能力产生重大挑战。

(4)实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存在增加企业成本的风险。钢铁工业是耗能、耗水和排污的大户,钢铁工业能耗约占工业总能耗的15%,粉尘排放量约占工业排放总量的15%,废水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5%,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6.6%,耗水量约占工业耗水总量的14%。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钢铁生产布局不够合理。全国有20余家重点钢铁企业建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有不少钢铁企业建在人口密集地区、严重缺水地区和风景名胜区,给城市人居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节能减排,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2009年7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继续全面落实各项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发展节能减排项目的企业具有一定政策倾斜,节能减排效果突出的钢铁企业将获得用水、用电等资源方面的价格优惠,相关企业将有机会获得污水处理项目收益债券试点,而金融机构也将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环保要求的提高使得钢铁企业相关生产设备以及环保设备不断升级,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提前纳入生产成本,短期增加了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运行效率。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对钢铁等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提出了治理的措施及对策。目前在钢铁行业中,部分大型先进装备的环保、能耗、水耗等技术经济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暂时尚未达到的,也已不存在技术障碍,通过技术改造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小高炉、小转炉和小电炉等落后设备,能耗、物耗和污染等指标远远落后于大型先进装备,而且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不具有通过改造达到先进水平的可行性。因此,未来钢铁工业要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除了大中型钢铁企业在已经达到的较好水平基础上进一步节能减排外,更重要的是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装备和企业。在钢铁发债企业中,宝钢股份、太钢集团、武钢集团、鞍山钢铁集团等企业设备先进,节能减排效果实施明显;而包钢集团、北营钢铁等企业则受设备、工艺以及原料成分(比如包钢集团自产的铁矿石含有钾、钠、氟等不易冶炼的元素,造成炼铁环节能耗偏高)等因素制约,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

(5)铁路运输瓶颈导致钢铁企业物流压力增大的风险。钢铁产业从原料采购到产成品输出都有较大的物流量,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属于内陆布局,同时我国钢铁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而国内的钢铁物流基本是通过铁路来完成的,因此铁路运输的优劣基本决定了各钢铁企业的物流效率。截至2010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只有9.1万km,且承担着庞大的不断增长的客运功能。如2008年、2009年铁路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7 779亿人•km和7 879亿人•km,同比分别增长7.79%和1.29%。有限的货运能力中,又有35%以上要确保煤炭运输,2007年和2008年,煤炭铁路货运量分别为8 360亿 t•km 和 8 478 亿 t•km,分别占全国铁路货运量的35.79%和36.30%。我国铁路交通依旧由铁道部实行行政管理,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铁道运费长期保持坚挺并有所上扬,在钢铁市场低迷时,给钢材的销售造成巨大的压力;市场转旺时,又难以保证运输数量。由于铁路运输相对紧张,且替代性较差,钢材运输一般要在规定的价格之外另收取一定的额外费用。因此,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巨大的物流压力。图8为2000—2009年钢铁行业(主要以钢材、铁矿石和焦炭合计)铁路周转量及占全国货运总量比例变化趋势,9年间,运输量及其占全国总货运量的比例逐年上升。这使我国钢铁企业本来就很紧张的运输状况雪上加霜,各地区之间庞大的原燃料、钢材流动给铁路、公路以及水路运输增加了压力。每年钢铁协会都要与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等部门沟通,解决钢铁企业运输瓶颈问题。由于我国铁路运力不足,部分内陆钢铁企业20%以上的进口铁矿石只能依靠公路运输,使运输成本大幅度增加。有些企业进口铁矿石的运输成本比沿海地区每吨高出150~250元,折合吨钢成本要高出240~370元。在钢铁发债企业中,首钢总公司的京唐项目、鞍山钢铁集团的鲅鱼圈等新建项目紧邻港口,物流优势明显;宝钢股份拥有沿海、沿江以及便利的陆路运输;武钢集团、沙钢集团、南钢股份、马钢股份等拥有较为便利的长江水道以及陆路运输,也具有较大的物流优势;而包钢集团、攀钢集团等远离港口,仅能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加之本区域内钢材消费有限,绝大部分产品需要外运,进一步增大了物流压力。

2. 钢铁发债企业信用风险特征判定

未来1~2年,随着下游行业需求拉升钢铁生产、产业整合的持续推进和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的持续开展,将逐步促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但原燃料供给问题将长期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产量仍旧快速增长使得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交通运输的瓶颈问题也难以在短期内缓解。以26家钢铁发债企业为样本,分别从原料供给、产业整合、盈利能力、节能减排和交通运输5个角度进行信用风险特征分析,如表8所示。

三、钢铁发债企业债务上限分析

1. 钢铁行业债务需求影响因素

2011—2012年,影响钢铁行业债务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下游需求、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和企业融资方式等方面,具体情况见表9。

篇10

荣程集团是以钢铁为主业,以科技金融、智慧园区、资源开发、贸易物流等产业多元发展的企业集团。其中钢铁产业具有年产铁、钢、钢材各500万吨的生产能力,已形成精品合金钢棒材、优质线材为主导的产品格局。

体制倒逼

我国钢铁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有两个,一个是能耗和污染问题,一个是产能过剩问题,而这两方面又是密切相关的。

钢铁产业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耗15%左右,是不折不扣的能耗大户。近年来,在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钢铁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吨钢综合能耗达到602.71千克标准煤,但是这与《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580千克标准煤的目标相比,任务仍然艰巨。

柴树满认为,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也有助于破解行业产能过剩的困境,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然而,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方式是粗放型的,主要集中在减少跑、冒、滴、漏,生产工艺升级换代等方面。这种末端治理不是治本之策,而且随着节能工作的不断推进,节能的空间相对越来越小。企业应该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的成果与手段解决污染问题,建设都市型绿色钢厂,实现钢厂可持续发展。

荣程集团钢铁产业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是:在控制规模总量前提下,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转型升级,建设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优特钢精品棒线材生产基地。加快厂区环境深度治理,做到科学发展、绿色转型。最终实现厂区绿化面积40%,二次能源利用率60%,成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生态旅游型钢铁示范企业。多元产业发展目标是:钢铁主业与多元产业有机结合,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实现生产经营及管理的智能化。以科技和信息化结合融宝支付平台,整合延伸冶金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与应用,早日实现万亿元交易量的目标,融合百姓生活,打造绿色GDP,最终达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节能减排

荣程集团始终把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放在第一位,提出了“打造百年绿色荣程”的宏伟愿景。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用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项目。实现了富余煤气及余热余压等二次能源的回收与综合利用。其中投资2.8亿元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及水循环综合利用工程,在全国冶金行业率先实现城市废水为生产补充唯一水源。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提前淘汰两座焦炉。引进的两条美国摩根第六代高速线材生产线,新建合金钢棒材生产线等,工艺装备和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荣程集团建设的以两化融合为特征的能源管理中心(EMS),是国家工信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冶金企业能源中心建设示范项目之一。该能源管理中心与宝钢宝信集团合作,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搭建一套先进、安全、智能的能源运行、操作和管理平台。EMS是一个集生产制造过程监控、能源管理及调度、环境监测、安全预警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司级集中管控计算机系统。集约化、系统化的管理全公司各种能源介质,实现一体化智能监控、分析、调整和管理。整个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中心系统能源信息的自动化、智能化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优化能源管理流程,建立客观能源消耗评价体系,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向能源管理要效益。通过系统优化能源调度和平衡指挥系统,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目的。经初步估算,通过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和运行,一年就可节能8万余吨标准煤。

金融服务

在采访中,柴树满还提到荣程集团获得的人民银行颁发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两项业务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以及近期上线的“融宝”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响应天津市关于“构建我国北方改革开放先行区,形成股权基金、融资租赁、资金结算、要素市场四个中心”的战略发展目标,荣程集团将充分发挥科技公司IT技术优势,结合“融宝”支付平台,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电子化结算中心和电子化信息中心,提升冶金行业的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管理,并以电子化交易为突破口,带动冶金行业上下游企业由传统交易方式向网络支付和电子商务服务过渡,构建权威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除此之外,构建社会化的便民惠民的(B2C)小额移动支付平台。以手机小额支付为切入点,联合天津市优势市场资源和手机产业优势资源,发展规模化手机用户群,提供创新的个性化移动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