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用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信用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企业信用建设

篇1

一、中小企业信用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不到位,信用管理缺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信用管理不受重视

虽然我国一直倡导以诚信为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无论是企业,还是普通的个人,对信用的认知远远低于西方社会,相当于西方在日常生活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征信体系建设而言,我国更多的把信用情况和信用道德观念看到是道德品质层面的要求,而并没有上升为企业运营的根本,更没有上升为个人立足于社会的立身之本。更由于西方市场经济的运营模式,以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兴起,使信用就愈发显得不再重要,这也就导致了在中小企业的管理建设中,信用管理不被重视。

2.信用管理的相关人才缺失

由于信用管理的不被重视,信用管理的相关人才也就没有在社会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信用建设的管理人才极其缺乏。更何况,信用管理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建设,更涉及了数据统计、电脑应用等多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同时,也要求信用建设的管理者要有一定的眼光和相关的经验。

3.相关信用建设法律不到位

相对于西方社会来说,虽然我国学习了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并未把西方与市场经济相关的信用体系建设借鉴过来,尤其我国的信用建设方面的立法相对比较落后,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没有与信用建设相配套的方针方案和法律政策,相关的惩戒机制更不健全,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信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对于信用管理的立法必须要做到严格详尽,因为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这些信用管理体制运行的全过程都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然而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这个运行过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失信违约的情况就比较常见。

4.信用信息开放性低

我国的征信数据都主要分布在银行、工商、税务等这些部门,这些数据能比较真切的反映一个企业的信用水平,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这些部门之间无法做到完全的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并且,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信用数据体系,也缺乏相关的信用信息检索系统和市场沟通互无体系,因此,想要得到企业的信用数据,也就变得困难。再者,各商业银行,各税务部分,对企业的信用评价都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法则,这些评价法则的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也就导致了对同一企业产生了不同的信用评价,究其原因,就在于信用信息不畅通。

5.信用建设无法公开管理

能够得到信用信息数据的是相关银行、税务等部分,但是,这些信息却无法彻底公开管理,一定程度上,信用信息,也会涉及管理者的个人隐私,甚至是企业的商业机密,在我国,虽然对信用体系并未形成相关的法律,但却对商业机密有着严格的法律保护。一定程度上,对信用信息及商业机密,无法作出确定的区分。如果不能对二者进行区分,也就对信用体系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信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相关的措施。

1.重视信用建设,提高员工的信用管理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企业要想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因为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信誉是企业成功的首要保证。要想真正重视信用管理,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改变自身的管理意识,不能够只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企业的信用效益,其次,各个部门应该积极响应管理者对于信用管理的重视。

2.加强对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

中小企业重视信用的管理,也就必须有相关的人才,在拥有了好的信用管理体系以后,信用管理人才的素质高低则决定了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管理人才的能力培养,如招聘符合信用管理工作要求的人才,根据自身的实际出状况,对引进的人才进行岗位培训,定期对信用人员进行培训和检测,以助其提高信用管理知识。

3.建立健全关于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

企业拥有了好的管理体系,也需要外部良好的法制环境,国家需要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的法律法规给予健全。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交易的公平守信,信用建设也就只是徒劳。因此,政府应加强立法进程,培育良好的信用法制化环境。

4.提高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银行登记的信贷记录、付款记录、财产抵押情况、工商登记注册信息、法院诉讼情况等是检测企业信用状况的最有利证据。我国应提高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整合大量信用信息,构建出方便他人查询的全国性的信用信息查询平台。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信用体系;信用评价;对策

1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约占到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的80%以上。但现实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束缚,特别是融资难问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2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特点

[1]一是双重性。企业信用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涉及企业伦理、企业的社会责任等社会道德范畴。二是多维度性。企业信用是在与其交易对象的交易过程中形成的,是利益相关者基于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历史对企业在信守承诺的能力做出的一个综合评价。因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又会对企业信用有不同的评价,所以企业信用具有多维度的特点。三是无形资产性。企业信用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具有资本的属性。企业信用是一种稀缺的无形资本。

3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3.1有利于促进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形成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形成。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从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来看,越是完善的市场体系,竞争越充分,越要求市场主体在各方面讲究诚信。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离开了信用,就不会有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更不会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3.2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道德诚信不仅是成熟企业的标志,更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国际惯例来看,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都需要先由著名的国内外著名的评估机构进行信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公告社会,这个惯例特别符合国际市场公开透明的准则。为此,企业只有具备清晰的产权制度、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并在企业内部设有完善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3.3有利于政府有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完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的作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可以全面准确了解企业整体的发展状态,据此做出统筹安排,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4有利于促进社会信用环境的形成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在一个信用完善的社会中,人们遵纪守法,理性地获得经济利益,整个社会就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秩序就会井然有序。相反,在信用缺失的环境中,一些人在交易中通过违背诚信而谋利,且又不受法律制裁及社会舆论的谴责,就会诱导人们仿效,这样社会风气日趋恶化。因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有效途径。

4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1中小企业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人才匮乏、管理不尽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使得中小企业总体呈现综合素质和综合实力不高的状况。这种现状使得中小企业不具备大企业的融资能力、偿债能力。

4.2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过度谨慎

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总是有一定风险,这些风险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尤其鲜明。对金融系统来说,向小企业与向大企业发放同样一笔贷款,付出的劳动和繁杂程度大体相同,但与小企业发生信贷关系的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因此,大多数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要么过度谨慎,向大企业倾斜;要么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增加其融资成本[2]。

4.3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社会担保体系不完善。社会担保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时,大都将自身盈利放在第一位,将为中小企业服务放在第二位,为降低自身风险,提出的担保条件甚至严于银行的贷款条件,使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二是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权威评价的中介机构。与大企业不同,中小企业自身难以对其信用水平作出准确评价,而中小企业融资举债恰又需要自身信用状况的权威评估,目前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还不能提供这一服务。

4.4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与中小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在激励和约束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同时,我国目前还没做到像市场经济成熟国家那样,对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提供更多的政府补贴。

5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策略

5.1完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自身信用水平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信用管理。一是树立信用品牌形象意识。信用在交易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诚实守信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要从长期发展考虑,树立诚实守信的品牌形象。二是培养企业专业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信用意识和管理技能。三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自觉增强信用意识,积极维护企业信誉。四是完善企业财务制度,规范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5.2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信用担保机制

一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担保公司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来解决信用担保补偿资金的需求。同时吸纳金融机构、企业、民间及资本市场资本,增加担保公司资金来源渠道,明确担保基金扶持重点;二是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建立担保风险分摊机制。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明确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承担的责任。

5.3规范发展信用评价机构,提高信用评价整体水平

一是提高信用评价机构的素质。信用中介机构是信用评价的媒体,评价机构的资质及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信用评价的结果。要加强对信用评价从业人员品德和技能的培养。二是发展各类信用服务业。大力开展和推进包括集信用调查、征集、担保和咨询等于一体的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业。三是建立统一的信用中介机构行业规范。制定各类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及退出制度的相关立法,以保证信用服务市场的有序及政府的监管。

5.4加强法制建设,构建有利于企业信用评价的宏观环境

一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信用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信用信息的取得方式、企业信息数据披露范围的界定,明确政府及相关机构对信息公开的方式和内容以及信息使用的权利与义务[3]。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对提供虚假企业信息的行为要严肃制裁,制定市场准入规则和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三是强化中小企业自身信用法制建设。定期开展信用法制专题讲座,积极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遵纪守法意识。

作者:辛灵 王涛 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2.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媛媛.唐山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4):38-40.

篇3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企业总数99%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60%左右,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的行业广泛,从业人员数量多,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仅对于增强中小企业自身融资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全社会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水平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存在产品信誉差、资金筹集渠道狭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信用已成为每个企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的当今时代,必须要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尽管我国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普遍较差,个别中小企业甚至存在着逃废银行债务、拖欠货款、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经济欺诈等严重的信用问题,这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自身的长足发展,也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具体如下:

(一)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运行环境较差,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法制和文化环境。相关法律还缺乏系统性,且过于笼统、抽象,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从文化环境来看,社会主体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守信意识和信用道德理念,社会没有真正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标准和约束机制。

(二)中小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缺少专业信用管理人员。由此带来的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屡屡受骗上当,造成大量的经济纠纷和交易损失;同时,由于一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也导致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难以落到实处。

(三)中小企业缺乏正常信用数据的获取和检索途径。我国征信数据分散,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统一的检索平台和社会共享机制。

(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不规范,使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市场不能有效发挥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造成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动力不足。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对策

(一)政府介入。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在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很不理想的现实面前,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能单靠纯粹市场力量推动,还需发挥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作用。但有一点应该清楚,就是政府只是推动,不能直接介入商业化运作。政府作用具体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平台的建设要体现政府监管;二是在信息使用、披露过程中,至少目前政府是要介入的;三是制度安排、制约方面也应是如此。总之在记录、使用、制约三个环节,政府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政府在整个框架建立中有绝对的引领与主导作用,在整个产业链中政府要起到规范、培育等作用,但是又不能过分干预。

(二)建立信用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目的就是维护和促进信用的顺利进行,以维护社会信用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在市场经济中承担很重要的责任,因此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信用体系的市场化操作离不开中介机构,中介机构自身的运作也必须是市场化的。市场中优胜劣汰规则使得中介机构要取得市场的信任,必须首先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向客户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进行公正的评价。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也能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支持条件。

(三)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的设立。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信用管理部门给企业带来收益,远远大于对其支出。有的企业经验是每减少一笔坏账或降低不能回收应收账款的比例,可以养活信用管理部门很多年。另外,信用管理部门工作目的是:扩大企业销售、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财务部门管理信用,虽然可以减少呆账坏账,但可能会造成销售的消极保守;而销售部门掌管信用,可能会形成销售量上去,企业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利润却下降甚至亏损倒闭;而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能防止这两种极端,真正实现有效控制风险条件下的扩大销售,同时降低资本成本。

(四)客户信用评估。主要是针对客户“信用5C”即客户的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进行考察并进行综合分析给予量化反映。其中,品质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信用行为特征,具体可由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历史、经营管理者个人情况、企业经营战略和方针、企业的组织管理状况、银行往来、信用评价等因素进行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表现出的信用能力特征,可以由经营者能力、基础设施条件、企业规模与设备条件、员工能力、生产能力、销售能力等因素进行衡量;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财务支付能力特征,可以由资本构成、资本关系、增资能力、财务状况等因素来衡量;担保品主要是指企业在接受信用融资时,可以提供的足以偿还授予信用价值的担保品情况,包含授信状态和担保品状况;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外部环境特征,包括政府鼓励与限制政策、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状况、被评估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行业竞争状况。

同时,还要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偿付能力和流动性分析,可以对客户资信有一个定量化的评价。

(五)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通过提供买方信用获得竞争优势,来提高销售增长率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但是,越来越多的应收账款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开始重视信用管理,并尝试进行信用管理绩效评价。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是对企业信用循环全过程工作质量、效率的鉴定与反省,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与成败。

篇4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判别分析法 信用风险评价 财务指标 非财务指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推动技术创新、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信贷数据显示,各商业银行2008年一季度发放的2.2万亿元信贷额度中,仅约3000亿元贷款授予中小企业,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惜贷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太大且难以识别及控制。事实证明,现今,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及控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因此,建立有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至关重要,更是持续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所必不可少的科研环节。

一、文献综述

上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建设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了研究。

从考虑的角度不同来说,最初的企业信用评价更多地集中在企业的财务指标上。Altman等(1968)选取1946~1965年间的33家破产制造业企业和同样数目且规模相近的正常经营制造业企业,通过对22个财务比率指标(流动性、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营运效率等5类指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筛选,最终选用了5个指标:营运资本/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息税前收益/总资产、权益市价/债务总额账面价值、销售收入/总资产。Edmister(1972)选择负债比率、流动比率、资产周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常规的财务指标,建立了专门针对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Aziz、Emanuel和Lawson(1988)发现破产公司在破产前5年内与正常公司相比,他们的现金支付的所得税均值以及经营现金流量均值均有显著的差异,进而发展了现金流量信息预测信用风险模型。部分国内学者主要从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角度出发,对构建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如周春喜(2003)基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构建了包括企业素质、资金结构、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经济效益以及发展前景六个评级要素的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部分学者着重从企业融资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如张红波(2004)从独立性、相关性、可行性原则出发,构建了由企业品格、企业规模、风险控制水平、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五个方面组成的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夏立明、宗恒恒和孟丽(2011)在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的基础上,根据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特性,提出了以融资主体信用风险评价、融资债项信用风险评价、宏观环境风险评价三个子评价体系组成的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三轮指标的筛选,最终甄选出38个指标构成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金融机构进行信用风险评价提供了借鉴。

从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来说,主要有层次分析、聚类分析方法,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方法,Logit判别方法,模糊数学方法,人工智能方法等(贾文荣,2012)。例如,陶军(2005)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在对24个现金流量指标进行分析和蹄选的基础上,确定了销售现金比率、资产现金流量回报率、外部融资比率、经营融资与投资比率、现金投资成长率和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六个揭示企业信用风险的指标。范伯乃、朱文斌(2003) 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15个指标,它们包括企业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张目(2012)运用可变模糊评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信用状态进行了评价。

本文在综合考虑了前人研究得出的重要财务指标基础上,加入了更能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非财务指标,如研发投入水平,无形资产占比和核心员工人数等。在此基础上,拟采用判别分析法来判定所构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二、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随机从创业板和特别处理类股票中分别选取了35、19只上市公司股票,并收集整理了这54只股票的11个指标。其中包括8个反映上市公司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盈利质量、运营能力、财务风险、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分别为:基本每股收益、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加权净资产收益率、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例。选取的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非财务特点的三个指标分别为:核心员工占比、无形资产占比和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从54家上市公司中随机选取5家创业板公司、3家ST上市公司作为测试样本,其余46家上市公司用作分类样本。所有指标均选取2014年年末这一时点上的数据。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东方财富网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刊登的各上市公司2014年年度报告。

(二)判别分析法检验结果分析

判别分析法可用数学语言描述如下:设有n个样品,对每个样品测得p项指标的数据,已知每个样品属于k个类别(或总体)G1,G2,…,Gk中的某一类。判别分析法利用这些数据,找出一种判别函数,使得这一函数具有某种最优性质,能把属于不同类别的样本点尽可能地区别开来。利用这一判别函数我们能判定测得同样p项指标(变量)数据的一个新样品归属于哪一类。

利用SPSS软件对上述54家上市公司进行判别分析。

对判别分析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可得表1。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知,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和总资产周转率在两组中的差别不显著,对分类的作用可能不大。

从返回结果可以得到如下Fisher判别函数:D=-4.509+0.657X1 +0.002X1-0.002X1+0.344X1+0.302X1+0.736X1-0.785X1+0.046X1 +0.576X1+0.007X1 (1)

将测试样本数据带入上式,所得Fisher判别函数的值与两组的重心值:分别为2.064和-3.835比较,离哪个组的重心近就归入哪一组。

从表2的分类结果可知,判别分析法已对初始分组案例中的 97.8%个进行了正确分类,交叉验证分组案例中正确分类的概率为93.5%。从表3测试组的分组结果可以看到,判别函数(1)已对五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的四家进行了正确分类,正确率80%;对3家ST类上市公司全部分类正确,正确率100%。这说明本文所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类效果显著,能有效的甄别风险,是可取的。

三、结论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了能突出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核心员工占比、无形资产占比和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这3类非财务指标,拟构建一个包含11项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检验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运用判别分析法对选取的54家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整个指标体系能有效甄别风险,并显著区分不同风险级别的企业。其中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和总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对分类效果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从指标体系中剔除以达到简洁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最后,本文通过一系列分析验证得到一个包含九个指标,能有效甄别信用风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研究结论丰富和拓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理论,对于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Altman E.I,Narayanan.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23(9):589-609.

[2]R.Etimistcr.An empirical test of financial ratio analysis for small business failure predic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72,7(2):147-193.

[3]A.Asiz,D.Emanuel and G Lawson.Bank Prediction:An investigation of Cash Flow Based ModeI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88:25-29.

[4]周春喜.企业信用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科技进与对策,2003,(4):124-126.

[5]张红波.略论企业信用状况评价抬标体系的构建[J].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3-55.

[6]夏立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金融论坛,2010,(10):101-106.

[7]陶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构建的发醉模式[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6):6-8.

[8]范柏乃,朱文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3,(6):83-88.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81-02

引言

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已是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学者一直不断为解决这一难题而辛苦探索,许多学者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积极建言献策,尤其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和建议。2008年,顾海峰在《结构性金融创新与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中,重点指出了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大胆提出了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导的创新型担保体系。蔡文佳等人在2006年《完善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配套机制》一文中,提出要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就必须推进配套机制的改革,包括政府、银行、信用担保市场三方面的配套改革。虽然有关专家、学者已围绕如何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这一问题纷纷做了研究,但随着中国经济及国际背景的变化,继续研究这一关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实施始于1992年,自实施以来就一直受到国家及各行各业的关注。1999年6月,国家经贸委出台《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从此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目的的信用担保体系正式启动。2000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始步入制度和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阶段。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生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内容再次得到发展和完善。现在,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和互担保为辅的“一体两翼”模式。但该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银企、政企及担保机构之间尚存在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能否积极创新体制,健全中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仍须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现存问题

1.信用担保结构不合理。当前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整体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金融缺陷,即由政府财政支持的政策性担保为主,而商业担保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互助担保比重不足,“重心偏上”现象严重。中国政府担保额通常在60%以上,而美、日、德等国,政府担保基本不会超过贷款总额的10%,这些国家的担保体系不以政府为主导,而是以商业担保为主。

企业贷款目的在于经营和盈利,属于经营,而提供担保是贷款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担保本质上也是一种市场行为。所以,担保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就应由市场本身来解决,政府应作为一个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十足的市场参与者来干预经济。事实上,政府在充分做好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后不可能再有足够的财力在担保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2.担保资金来源单一,缺乏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仍然以政策性担保为主,而政策性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收取较低的担保费,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金额少、规模小,由此导致政策性担保机构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大多数商业担保机构把高额担保费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但每年的保费收入在扣除经营成本和税负等费用后,能够用来补充担保资金的部分也非常有限,因此商业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也普遍较弱。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补充机制,担保机构的承保能力较弱,一旦发生代偿就会面临亏损或破产的风险,所以担保机构只能谨慎经营,发展缓慢,从而阻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

3.担保机构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缺乏风险分散机制。按国际惯例,担保机构对贷款的担保比例一般应控制在70%~80%之间。但在中国,信贷管理规定百分百全额担保,风险全部转嫁给了担保机构,造成担保机构责任与能力不对等,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考察和评估,加大了整体风险。而且国家级信用再担保机构尚未建立,担保机构也不能通过再担保方式有效转移风险,以致其只能借助反担保措施来降低自身风险。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就在于自身信用低,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品和第三方担保人。担保机构的反担保理论上虽然降低了自身风险,但实际上却使中小企业向其申请担保变得多余,不可能真正帮助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

4.信用体系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不健全。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化程度不高,信用体系建设落后,失信现象频发,社会信用秩序十分混乱。全国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登记和评估系统,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信用记录,信用担保机构无法从自身以外的任何机构获得关于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从而使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和成本大为提升。

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也不够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缺乏竞争。在发达国家,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一般都是民间金融机构,它们都主动参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计划,与担保机构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银行对中小企业服务的良性竞争态势。而在中国,银行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大量金融资源被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掌控,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尽管把持着大量金融资源,但用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占其信贷总额的很小一部分。在这种没有竞争的金融体系下,即使有担保,中小企业也很难获得贷款。

三、完善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措施

1.鼓励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优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结构。中小企业量多面广,需要大量的间接融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市场会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市场前景广阔,正适合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担保机构的发展壮大。而且,商业担保机构可以通过再担保、反担保、贷款保险和多元化经营等途径来分散风险,从而更加具有提供信用担保的优势。为此,国家应重点扩大和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提高其在担保市场中的比重,逐步使其占据主导地位。

鼓励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发挥民间资本的基础作用。通过多个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组建互担保机构,用互助担保机构的资金和信誉为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互助担保机构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能够在与协作银行的谈判中发挥优势作用,为中小企业争取更多的利益。

政府担保机构应本着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尽量避免行政干预。政策性担保机构应将资金委托给专业机构担保,从而有效防止政府直接干预,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人员,发挥政府担保机构的机能。而且,政府担保应对受担保对象规定一定的标准,实行动态担保。当受担保企业获得贷款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不应再是政府担保的对象。要努力建立政府担保同民间担保相互分工、合作与补充的信用担保体系。

2.实现担保资金供给多元化,建立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信用担保资金须坚持多元募集。其中,政府可将信用担保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中,每年划拨一定资金作为担保基金,并从科技发展基金、技改贷款贴息中划出一定金额作为高科技行业的风险补偿,也可以将中小企业税收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还可以通过发行专项国债来补偿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各类担保机构要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根据业务量,每年从保费和利息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补充,形成风险补偿基金,弥补担保机构的风险损失。

国家财力有限,信用担保不可能完全依赖财政资金,所以,政府应放宽政策,积极鼓励信用担保资金多元化,如以员工持股方式募集、社会公众募集、股份联合、金融机构捐助及鼓励国内外捐赠资金投入等。另外,适当引进外资也是解决担保资金约束问题的一大途径,如目前唯一被“泛美担保协会”纳入会员的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就已具备了引进外资的条件。

3.完善风险分散机制,提高担保机构风险防范能力。鼓励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使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按约定比例共同分担风险。对被担保方,担保机构可以运用反担保来分散风险,或运用不同的担保费率和承保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来锁定自身风险。

允许和鼓励保险公司介入,按照合理负担原则,为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提供风险保险。在此基础上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再担保制度,设立专门的再担保机构,为贷款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政府担保基金也可以有重点地为民间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

4.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力度,加强立法,制定严格的失信惩戒制度,从法律和制度上约束失信行为,形成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约束机制,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同时,中小企业要强化自身信用意识,倡导企业信用文化,规范财务制度,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积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换机制,以便银行进行科学、准确的资信调查,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此外,还需建立一个强大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系统,组织信用评级机构开展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总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企业都要努力参与其中,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共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从而增强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金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2004,(4).

[2] 贺津,曹黔然.建立多元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新思考[J].金融论坛,2007,(6).

[3] 陈小荣,张晶.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做法及对中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8,(6).

篇6

关键词:信用文化;中小物流企业;信用管理。

一、企业信用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信用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而产生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人之所以守信或信任他人,是受到文化中提倡诚信的道德伦理的影响。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在《信任与权力》一书中写到:“在任何情况下,信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本身从属于特殊的规则系统,信任既受心理影响,也受社会系统影响。”社会学家郑也夫在《信任论》一书中也提到社会信任是一个社会长期的文明、文化养育出来的东西,是无价之宝。

信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其对企业信用管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与企业文化相似,信用文化是企业内部产生的与信用相关的道德风俗、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非正式约束。信用文化不同于法律、法规等正式约束,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无明确的条文及强制力,而是通过舆论、集体价值取向、道德评判等方式来规范信用活动。信用文化具有广泛性、民主性、共赢性和特殊性等特征。

1。信用文化的广泛性。

信用文化的广泛性是指大众性群体文化。适用于社会经济领域中各个行业,促进各个行业的进步与创新。美国经济学家米切尔·彼得森(1997)在其论文《贸易信用:理论与实证》中提出了信用文化具有普遍适应性,即不分人群、种族、国籍、阶级,人类都会受到信用文化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信用文化可以应用于各个层次的管理。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可以对员工起到教化作用,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2。信用文化的民主性。

信用文化的民主性是指信用文化是以非强制性、非 指 令 性 为 主 要 特 征。G。W。BLAZENKO(2003)提到信用文化具有民主性,李雄文(2003)也提到要凸显信用文化民主性的特征。信用文化是一种教化和内化管理,通过道德、伦理的观念深入人心,逐渐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员工心里,它不像是刻板的条文和强制性的规范。

3。信用文化的共赢性。

信用文化的共赢性是指利益链上的每一方乃至潜在的第三方社会都可以赢得各自所需的利益。共赢之道是企业持续发展所应坚持的道路环节。共赢性就是要求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售后等环节要充分考虑供应商、分销商、客户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诚信办事,不损害各方的利益。共赢性不仅符合信用文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情感道义规范方面的特征,也充分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互动行为中必备的规则意识。

4。信用文化的特殊性。

信用文化的运用应结合每个行业的特点,而不是笼统地以一个标准将其运用于各行各业中。JohnB。Caouette(2008)提出:“良好的信用文化意味着避免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不同行业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不同行业适用不同的企业文化,这说明信用文化是有特定适用性的特点。

在不同行业中,通过信用文化建设为企业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提高整个行业诚信道德水平的例子不计其数。物流行业作为我国一个新兴行业,更是一个以信用为基础的服务行业。目前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物流行业的信用缺失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说问题则更为严重。

二、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模不大,资金不足,造成信用管理缺失。

中小物流企业往往由于资金和管理的问题不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例如,配送范围不如大型物流企业大,运送工具不如大型物流企业先进,运输合作商实力不如大型物流企业强等。正是因为中小物流企业在规模、资金以及声誉等方面与大型物流企业相比没有优势,因此直接造成了其与客户达成协议时成本高昂,信息获取能力弱,发展资金不足,竞争成本高等后果。

2。夸大自身实力,履约能力不足,造成信用缺失。

许多中小物流企业为了一己利益,盲目夸大自身实力,签订超出实际能力范围达不到客户要求的合同,最终造成违约。而事实上,从2004年起,这种中小物流企业不遵守信用,诸如私自携款潜逃,将货运风险转嫁货主的事件屡见不鲜,久而久之,客户就会流失,对企业产生不良的信用印象。

3。人员流动性大,物流企业缺少以信用为核心的文化氛围。

中小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对应聘者的学历和素质要求不高,导致大量从业人员流向中小物流企业。

同时,企业内部缺少以信誉为主导的管理规范,员工缺少诚信方面的教育培训,没有以信用为核心的内部文化氛围,企业信用缺失,发展举步维艰。

要改变中小物流企业这些信用问题,塑造良好的企业诚信形象,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中小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使企业陷入不良循环中。国外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信用文化研究较早,具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应予以借鉴。

三、对国外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经验的借鉴。

日本企业最早开展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它们把企业信用文化体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日本企业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使日本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另外,欧美发达国家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企业信用文化建设方面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美国高盛集团的信用文化建设。

1。日本丰田公司精益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方式以其“零缺陷、零库存”的理念而闻名世界。精益生产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工作及并行工程,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促使精益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丰田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有这么两条:一是“上下同心协力,忠诚于公司事业,以产业成果报效国家”;二是“切戒奢侈浮华,力求朴实稳健”。正是这样正直、诚实的信用理念被运用到公司的每个阶层,使精益生产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在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建立信用关系。装配线上的工人只要感到“这不行、这不合格”时就可以立即使整个生产线停车。这需要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工人与工人之间都存在着强烈的信任感才可以做到。

利用信用文化的“软环境”来引导员工高效地工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效果,这也恰恰体现了信用文化的民主性。这种成功的生产方式及其所蕴含的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运用到物流企业中,能有效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并赢得客户信任。纵观世界成功企业,它们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通过信用文化的建设,确立服务顾客、诚信为本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赢得企业长久的效益。

2。美国高盛集团的信用文化。

美国高盛集团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集团公司。高盛集团的出众之处在于华尔街上广为流传而却少有公司真正拥有的一种概念:

即公司文化。在高盛的公司文化中有这么一条:“正直和诚实是我们业务的核心。我们希望我们的员工在他们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在他们公司的工作,还是在他们的个人生活都要保持高度的道德标准。”这条信用文化时刻给高盛的员工传达着诚信的理念,警诫员工永远不要让公司承受信用问题所带来的风险。高盛集团认为,如果一家银行、财务公司或保险公司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客户会很快转移到其他服务提供者那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直为人,诚信服务。

在国外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下,信用文化被广泛运用到制造业、金融业等涉及人们生活的各行各业。在日本和美国两个案例中,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业的公司都同时注重了提升信用的价值。丰田公司装配线上约束工人行为的不是强制的规章制度,而是深入人心的诚信道德观念的企业信用文化。高盛集团通过良好的信用文化培养出来的守信行为,在电储电池公司收购案中使电储电池公司免于被收购,自己也声名大噪。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丰田公司的信用文化也别于高盛集团的信用文化。丰田公司讲究工作稳重、朴实,而高盛集团则注重对顾客诚实,为人正直。这些都体现出信用文化的广泛性、民主性、共赢性和特殊性等特征。国外企业通过信用文化建设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信用形象和经济效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信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信用问题,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力度,提高企业信用层次。

1。培育信用为先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以信用为先的企业精神,则是指全体员工在处理同级工作、上层交流和顾客服务时都以守信为第一前提的思想和态度。如高盛集团中的“正直和诚实”是物流企业业务的核心。培养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度的道德标准,培育信用为先的企业精神。中小物流企业因为企业战略随环境变动而转移,其组织结构缺乏秩序,比较分散。这样的企业环境更需要一个良好的企业精神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

培育信用为先的企业精神是企业信用文化的一种高层次表现形式,需要企业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巧妙结合。纪律和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刚性管理,柔性管理则是开展思想工作,培育共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刚柔并济,以柔性管理保证刚性管理,刚性管理强化柔性管理。我国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不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信用管理,自身信用为先的企业精神则是中小物流企业最好的无形资产,通过培养自身信用为先的企业精神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

2。注重信用文化中“人”的因素。

这里所说的“人”的因素不仅包括人的行为,还包括人的思想。丰田公司流水线作业上对每位员工所赋予的权利和信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信用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中小物流企业要建立信用文化,首先要改变人的思想。因此,在中小物流企业内部要树立守信守约,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就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位员工的行为。

“人”不仅包括普通员工,还包括企业管理者。

管理者作为企业信用文化的创立者和宣传者,首先要树立诚信意识。现实中,部分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为谋取私利,夸大自身实力以牟取利益,擅自挪用客户的代收货款,更有甚者则携款潜逃。这样的不良作风只会使企业员工有模学样,变本加厉。

比如私自偷换顾客托运的物品,乱收费等,使企业经营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之中。人是信用的载体,管理者应领悟信用的真谛,坚持诚信经营。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积极宏扬诚信意识,坚持信念,将信用渗透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个角落,让员工明白守信不仅有利于公司,而且更有利于个人自身发展。

3。制定企业内部信用奖惩制度。

信用奖惩制度是企业经营时间活动中形成的企业内部关于信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它是企业信用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它是企业精神的表现形式,更是信用物质文化能够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由于中小物流企业涉及到的人群多,人员流动性大,必须要有相应的信用制度来确保员工行为守信。

同时,信用奖惩制度还可以是企业内部对信用行为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或者是对失信行为的批评惩罚。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件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地宣传和体现企业的信用观,使员工通过这些特殊的活动来领会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内涵,使企业信用文化“寓教于乐”。

4。结合行业特点,提供合适的信用服务。

企业信用文化的最外层的表现形式就是物质,而中小物流企业的物质表现形式就是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以,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提供符合自身发展的服务就是中小物流企业建立良好信用文化的第一步。因此,中小物流企业要结合自己特点发展精品线路,专注于某一区域的配送服务,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再从小片向全面发展;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让客户时刻知道自己托运货物的动态;联合第三方 (如 保险公司)为客 户 提供更 有保障 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颖.国外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4(8).

[2] 孙影.企业信用文化管理研究[DB/OL].(2006-11).[2012-11].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 = 0&CurRec = 1&recid =&filename = 2006101519。 nh&dbname = CM-FD2006&DbCode=CMFD&urlid=&yx。

[3] 周瑞玲.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内部机制的构建[J].经济师,2006(7).

[4] 赵霞.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诚信管理建设探讨[J].经济师,2008(5).

[5] 卡梅兰.企业文化是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6).

篇7

1、注重“集体认知”

集体认知是一个组织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的共识达成,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凝聚力量。职工对企业认知度和归属感的增强,会端正安全动机,增强责任意识,激发干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以认真的态度、积极的心态、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安全工作,履行安全职责。例如华丰煤矿开展了“爱国、爱企、爱家”教育活动、“我与企业共成长”活动、“忠诚・责任・奉献”演讲比赛、评选“明星员工”活动、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井下职工集体过生日、每月一日升旗仪式……通过各种方式教育职工树立“把职业当事业,把企业当家业”、“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理念,把个人发展融入企业发展,增强干好安全生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和落实到实际操作中,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不安全行为,杜绝违章违纪现象的发生。

2、运用“首因效应”

人们对首次接触的事物印象十分深刻,称为“首因效应”。在新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中,运用好首因效应能够开启一个人安全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近年来,华丰煤矿十分重视新职工的安全教育,严格岗前培训,让新职工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让新职工了解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理念、职工行为规范;通过组织新职工观看事故案例专题片、牌版展等方式进行警示教育,把历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告诉新职工,让新职工直观、深刻、强烈认识到安全事故危害性,督促和激励新职工从入矿第一天起就牢记“安全第一、生产第二”,自觉加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自觉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3、抓住“近因效应”

人们对最近接触的事物印象往往比较强烈和深刻,称为“近因效应”。为此,要建立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对职工进行经常而反复性安全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学习的全过程,让职工时时刻刻想安全。华丰煤矿全年开展“六个一”安全教育活动,即推行“每班一问、每周一题、每周一次家庭作业、每旬一讲座、每旬一帮教、每月一考”等“六个一”安全培训模式。通过持续不间断的安全教育,取得了“时时讲安全,人人会安全”的良好成效。

4、关注“鲶鱼效应”

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称为“鲶鱼效应”。在安全生产环境中,由于人才流动和竞争上岗,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职工群体产生了压力和动力,能够使职工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鲶鱼效应”给安全教育工作的启示是:一是要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结合安全技能培训,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华丰煤矿以项目部为单位开展内部练兵比武,要求全员参与,体现普及性和广泛性;根据各专业组织的技术比武进展情况,适时组织“采掘机运通”五大专业的技能知识大赛。二是充分利用好“鲶鱼”。对此,华丰煤矿为各专业、各工种比赛成绩名列前茅的职工建立档案,作为年终评选明星员工、劳动模范、首席技师的重要依据之一,并择优推荐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技术比武和评先树优;引导和动员全矿每个创新能手、高级技师结对子带徒弟,使高技能人才数量有明显增加;对自学成才的职工将积极向上级推荐,使之获得更高的荣誉和待遇,激励更多的职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

5、强化“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安全教育中要强化理念导入,对职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华丰煤矿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在矿电视台、报纸、宣传橱窗开辟安全专栏;利用办公网络、牌板展览、现场抽答等便于职工参与的形式,传播煤矿安全技能知识;组织职工代表、群监督员开展安全巡查;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签名、安全座谈会、征集安全漫画、安全警句活动;充分发挥女职工“二道防线”作用,采取井口送温暖、安全祝福等方式做好安全协管工……让“自己的安全自己管,指望他人不保险”、“用健康经营人生”等安全理念渗透到职工心灵深处,根植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

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服务政府决策、服务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原则,积极搭建政银企信息交流平台,逐步建立健全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息采集、信用培育、信用评价和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解决,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政府、辅助银行、助推企业”的作用,逐步构建起“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在全州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加快制定与信用体系相结合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信用正向激励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使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普遍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水平明显提升,中小企业融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利用3年左右时间,到年,全州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户数年均增长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占比每年不低于60%,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控制在合理水平。

建设目标:一是依托人民银行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系统,建立地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采集和更新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二是以专业评级机构为主,积极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和优秀中小企业筛选推荐机制。三是政府和金融机构依托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系统,加大政策扶持和金融创新力度,通过搭建多渠道、多形式、可持续的政银企融资推荐对接平台,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和决策效率,适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四是广泛开展征信和金融知识宣传、辅导,引导中小企业规范经营管理,提高信用意识,有效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行政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试验区建设初期,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加以引导与推进。待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实现市场化信用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坚持“信用建设内外并重”的原则。大力开展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与外部信用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环境。

(三)坚持“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的原则。试验区建设涉及面广,要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

主要覆盖尚未与银行建立信贷业务关系的中小企业,以及因各种因素制约有效信贷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中小企业。着力建设三大平台:

1、信息采集平台。加强与掌握企业信息的政府部门合作,建立试验区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共享机制,重点采集企业基本信息与非银行信用信息。非银行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发改、财政、工商、国税、地税、环保、供水、供电等部门单位数据源的信用信息,以及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

2、融资培育平台。将目前各级各有关部门开展的中小企业信用培育、成长计划的有关内容与该系统实现对接,通过该平台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培育池;制定相关指标体系,及时筛选发现符合培育条件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对列入培育池的中小企业信息能够实时查询。加强州、市(县)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全面升级“政府+银行+企业”模式,共同搭建多渠道、多形式政银企融资推荐有效对接的品牌性平台,共同开展以政策扶持、信用评价、融资对接、定期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融资培育计划。

3、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企业相关统计数据的分地域、分行业、分规模的多维度统计分析,对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指标以及负面信息进行组合查询。同时依托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建立评测指标,根据评分结果向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推荐优秀企业予以支持。

(二)完善信用信息支持服务体系

1、加快中小企业信用增进机制建设。一是大力推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起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互担保组织,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全面落实《省县级支农信贷担保体系建立和运行管理办法》(财农字〔〕923号)及《关于健全和完善创业小额贷款担保融资平台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政办〔〕40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二是尽快出台《州中小企业联保联贷贷款暂行管理办法》,发展中小企业联保、上下游合作关系担保、个人资产担保等信用增强方式,实现“抱团增信”,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三是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应收账款、动产等登记公示系统,扩展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质押等保证方式,完善相关的动产登记公示及抵押相关制度。

2、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扎实推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风险补偿基金、财政扶持及税收减免措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及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根据州实际,推动建立和落实针对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的资金扶持与风险补偿等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好已出台的《州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风险补偿管理办法》。二是金融机构要对不同信用等级企业提供差别化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优惠政策,地方性金融机构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授信、用信工作方案。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实行相应的信贷优惠政策,对信用等级相对较低但能落实风险防控措施的企业,提供授信支持。

(三)强化中小企业信用宣传

联合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形式多样的征信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司治理、财务管理、技术咨询等专业培训和辅导,提高中小企业使用银行支付结算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能力,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中小企业重视和积累自身信用记录,积极营造“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良好社会氛围,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增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的主动性,确保中小企业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

(四)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1、构建“账信联动”机制。构建人民银行内部企业信用档案征信渠道,依托会计部门基本账户业务管理工作,将企业账户管理与信用档案征集有机结合,通过在开设基本户的申请资料中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档案资料,起到征集信用档案的作用。同时,构建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工商+税务部门“四位一体”征集和更新渠道。

2、信用评价结果应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在中小企业中广泛开展信用评价工作,探索内外评级相结合的可行性,信用评价结果以适当方式对外公布,并作为信贷审批、政府采购等事项的重要参考。

3、增信励信与失信惩戒机制。一是积极推动州内保险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各种保险服务。二是继续扎实开展“诚信企业”评比活动,为优质守信中小企业授予荣誉称号。对守信用的中小企业,协调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贷款定价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充分发挥管理系统的预警与失信提示功能。通过将企业失信行为纳入信用档案管理系统,为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提高企业失信的经济成本。

4、金融创新引导机制。积极推动“征信+信贷”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单独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机构,鼓励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方式,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知识产权等新型担保抵押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不足的矛盾。

5、考核评价机制。结合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在指标量化的基础上,将中小企业征信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纳入州政府对各市、县、行委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协调政府出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并将试验区建设成效作为州政府对全州金融机构奖励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组织领导

(一)构建高效、务实的外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成立“州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州政府分管副州长任组长,州人民银行行长任副组长,州经济和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环保局、工商局、税务局、供电公司、水气公司(公共事业缴费电费、水费、煤气)等部门、州级商业银行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人民银行,负责实试验区建设的各项实施、协调、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分工,完善部门间沟通协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金融跟进的工作格局。

(二)人民银行建立内部协调联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进一步整合人民银行货币信贷、调查统计、国库、会计、外汇及科技等部门的相关资源,从人力、技术、财力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征信系统试验区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

六、工作措施

(一)以打造“信用高地、资金洼地”,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经济发展为核心,积极探索“征信+服务+评级+保险+信贷+补偿”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机融合。

(二)依托中小企业系统,实施中小企业信用促进工程,主动发挥协调和服务功能,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资源,着力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银企双方提供有深度的信息服务,依托银保合作平台,与州经济发展改革委联动助推州“四有二缺”(有市场、有产品、有技术含量、有生产能力,缺担保条件、缺流动资金)中小企业获得金融融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开展“走进企业,服务企业年”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引导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规范财务管理,积累良好信用记录,组织中小企业开展银企对接签约,帮助企业解决创业资金困难,对信用好,行业优,有市场的中小企业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创建中小企业信用品牌。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

篇9

为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规模,防范信贷风险和担保风险,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为核心,坚持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的方针;以吸引民间投资为基础,政府财政补助为激励,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明确担保机构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引导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重点面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开展信用担保业务,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加强担保行业自律,明确担保行业监管,促进担保行业规范运作和担保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为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坚持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业务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结合、依法经营与加强监管相结合、提升信用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组织架构和服务对象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指依法成立的,主要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业务及相关融资服务,并独立承担信用担保责任和风险的专业化融资服务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企业法人、事业法人或社团法人。

(二)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当符合《担保法》、《公司法》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向登记机关办理相应的注册登记手续。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规范运营担保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信用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健全内部决策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制度,加强法人化管理,严控操作风险,严禁违规操作,原则上要求注册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会计制度规定,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认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按要求向行政主管部门和财税部门报送机构情况表、业务统计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会计报表和资料。

(五)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收取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实行浮动费率,总的担保费率应控制在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50%以内(或双方协商确定),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六)鼓励构建多元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政府扶持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担保机构。政府扶持性担保机构由政府全资或参股出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性担保机构是完全由民间资本投资组建的专业担保机构;互担保机构主要是由企业以会员制形式自愿出资,为本会员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为各类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

(七)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担保资金。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资金来源,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机制上的灵活性,提高担保业的竞争实力。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出资或参与出资设立政府扶持性担保机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探索以产业、行业协会或乡镇、街道等为单位,组建中小企业互担保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互融资担保服务。

(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积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生态环保型、社区服务型等中小企业和独立创业者提供服务,重点是成长型和初创型中小企业。

(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和独立创业者提供短期银行贷款(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打包以及出口产品押汇等)、中长期银行贷款、融资租赁、诉讼履约以及其他经济合同等担保服务。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重点为中小企业短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担保。

(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积极创新担保服务方式、开发担保服务产品。在实行以企业房产、土地使用权等为主反担保的同时,也可积极探索以动产、债权、特许收费权、不动产收益权、不动产租赁权、经营权等担保,努力挖掘各种可利用的担保资源。

(十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以提供小额、流动资金贷款担保为主要业务。对单个项目或单个企业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担保机构实收资本的10%,实收资本1亿元以上的不得超过15%。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最高不得超过实收资本的10倍。对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合作,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适当提高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债务本金可以实行比例担保,经双方协商同意,可以要求被担保人以其合法财产提供反担保。健全和完善对被担保人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和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扶持

(一)市政府每年从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财政扶持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激励机制。对担保覆盖面广、社会贡献大、风险防范好的担保机构,按不超过当年累计担保额3‰的比例给予奖励,奖励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政府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除外,奖励出资按征税关系划定,具体由市经贸委会同市财政局、人行**市中心支行计算)。如发现信用担保机构弄虚作假、抽逃资本金、伪造凭证、骗取财政扶持资金或不开展正常担保业务的,除收回财政扶持资金外,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对列入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免征营业税名单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照国家规定,对其从事担保业务收入享受三年内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可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计提担保赔偿准备,并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50%比例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并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未到期责任准备按照年度担保费收入实行差额计提,对超过年度担保费收入50%所提取的准备金部分要转为当期收入。

(五)各级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将担保体系建设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给予重点支持。工商部门应给予办理查询被担保企业档案资料中与企业登记事项相关的资料;国土和房管部门应给予办理土地、在建工程和房产抵押登记等;公安车管、海事等部门应依法给予办理车辆、船舶抵押登记;公证部门应给予办理公证证明;税务部门应给予查询被担保企业纳税情况;各金融机构应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优先安排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查询被担保企业贷款情况。

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金融支持与合作

(一)人行**市中心支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市重点扶持的担保机构建立互联互信的合作关系,积极为市重点扶持的担保机构和办理担保业务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担保机构签订书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理确定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资信评估标准、责任分担比例等内容,形成安全有效的借、保、贷、还运行机制。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纳入政策扶持范围的担保机构,可适当放大担保资金的担保倍数,有限分担贷款风险责任。高度重视信用担保机构介入银企信贷关系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范围,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合理分担风险、分享利益的协作机制;对由担保机构支持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资金供应、利率水平上予以倾斜;在企业的资信调查、贷款风险评估、贷后监督等方面,与担保协调联动、同步考察。

五、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指导与监督

(一)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监管与服务职责。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由市经贸委牵头,市财政(地税)局、市工商局、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等共同参加,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努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归口管理职能部门为市和县(区)经贸委(局)。工商部门要加强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监管;人民银行和经贸部门要加强担保机构的资信评级工作,并作为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的重要依据;银监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融资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有关担保机构的财务监管和风险补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二)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加强行业协作和自律。信用担保行业自律组织要通过制订行业准则、业务操作规范、组织担保人员培训、组织担保业务交流、资信评估、风险评估等工作,加强对担保服务业的指导与监督,切实强化风险控制与防范。

(三)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备案管理制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在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变更登记后一个月内,到市经贸委备案。市经贸委应及时汇总并定期向相关部门通报备案情况。

篇10

【关键词】云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

一、引言

工信部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从法定的环境,项目资金的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中小企业的两化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已成力当今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中小企业在其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项目开发周期长,成本投入大,风险高,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无疑为中小企业带来了机遇。云计算是一种IT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免去了用户大量繁杂的工作,用户可以通过按需支付方式获取所需要服务,由于云计算的灵活部署、随需随用、按需定制、性价比高、无需太多IT基础设备投入等特点,为中小企业节省了构置硬件、软件,配备人员的相关成本,而受到中小企业用户的青睐。

二、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优势

目前,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中,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从资源利用水平还是信息化基础建设程度上还处于较低层次。云计算的出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带来了发展机遇,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应用优势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中小企业无需要部署硬件设备和安装软件,只需按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能力和资源。云服务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即可获取。大量的数据可以保存在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服务器上,用户只需一组云计算服务的登录账号与密码,就可以在任何地点工作。在IaaS(云计算设备服务)模式下,企业可以提出要租借的服务器数量与存储空间,并且可以依照所需随时增减服务器。(2)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云计算降低了硬件购置的成本,没有软件许可证或软件升级管理所产生的成本,也不用租用设施,避免了隐性成本的支出,只需按照使用率采用计量,按需使用,按需付费,使用即买即用方式购买资源,大大降低了企业自行购置的资源成本。(3)有效解决信息化人才缺乏问题。中小企业的应用软件都运行在服务商端,由服务提供商负责维护,无需聘用信息技术员工和技术顾问,当租户在使用软件时如遇到问题,只需通知服务提供商的维护人员去处理,无须自己花费精力和财力去解决。(4)投资回报率高。通过利用云服务,中小企业能够改变因IT资本支出太大而对网络资源望而却步的现状。对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投资建立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并且很难与业务的快速成长匹配,云计算的租用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云模式可以使中小企业集中时间、精力和投资在利润较大的核心业务中去,企业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将自己的产品快速推广给用户,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取得更快更大的产出和高回报。

三、云计算应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云计算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契机,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资金、人才等主要问题。但是云计算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问题诸如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将阻碍云计算在企业中的应用。

1.存在的问题分析。(1)用户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云计算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观念和接受程度。中小企业需要改变以往“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实现从购买产品到购买服务的IT系统构建理念的转变。当前,广大中小企业应用传统的信息化软件,企业员工不愿放弃已经熟练的信息系统和应用,对云计算这一新鲜事物感到非常陌生,不愿接受。云计算的应用实施将面临巨大挑战。(2)安全性问题。云安全问题是企业接受云服务担心的首要问题。云计算从本质上来说是提供了公共而不是私有网络,用户需要把自己的业务数据、IT业务流程等核心资源保存在第三方,并且由于虚拟化,用户并不清楚这些资源被实际存储在何处。因此会遭受到更多的攻击,面临更加复杂的安全威胁,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企业也需要处理和承担与之相伴的各种安全风险。云计算的安全性问题,不是传统的数据安全性问题,除了数据安全外,还涉及到服务可靠性和可用性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公信力、制度、技术、法律甚至监管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3)相关制度、法规不够健全。信任问题是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不具备建立自己云计算中心的中小企业,会因为云计算运营商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没有任何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在制度上的保证和相关法律的保护,不敢把数据放在运营商的数据中心。(4)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参与者未形成一套共同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具体表现在数据接口、数据迁移、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技术方面,以及SLA、云计算治理和审计、运维规范、计费标准等运营方面,都缺少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不利于用户的统一认知和云服务的规模化推广。

2.策略分析。(1)积极转变观念。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IT服务模式,是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种理想解决方案。广大中小企业员工应适时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 力。企业内部应开展新技术领域知识培训,使员工熟知云计算的概念以及在中小企业应用的优势,认清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及早部署,抓住发展机遇,创造更大价值。(2)云计算对企业的适用性。可以考虑借助云计算经济模式去分析,从而做出正确决策。详细分析企业是否采用云计算需要考虑的一些关键要素:诸如IT资源规模、资源使用模式、数据敏感性和公司业务标准化等这方面综合考虑是否将IT应用迁移到“云”上,并给出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可以供公司CIO及相关管理者提供参考,做出正确决策。(3)选择优质云服务提供商。选择信誉好、可信度高的云服务提供商,通过分析他们的盈利手段,阅读隐私声明,防止企业信息从云计算运行商那里泄露。建议企业选择知名度高的服务提供商,如IBM、VMware、微软等。为保障服务质量,中小企业应该和服务提供商签订服务水平协议(SLA),衡量对方执行这些条款的情况,并在合同款中列出准确的限定准则、安全和隐私协议以及服务提供商违反SLA的惩罚规定。(4)采用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云环境由多个“租户”共享,其环境为公有网络而不是私有网络,因此会遭受到更多的攻击。为避免数据丢失和被窃,对于敏感数据建议企业采用对称密钥或非对称密钥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再放入云端来保证数据安全性。以David A.Patterson为领衔的伯克利研究团队认为企业在放置数据到云端之前将数据运用加密处理可能比在本地数据中心中不加密存放更加安全。(5)相关政策、法规的健全。云计算在中国掀起的热潮不仅受益于IT的推动,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促进作用。没有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就没有云计算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政府一方面对新兴的云计算服务模式可以充分鼓励其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需要花大精力集中在云计算相关产业政策和立法上面,如检查厂商对客户承诺的不合理性、厂商信守承诺的程度、厂商对待客户数据的审计和监管力度,全面对云计算厂商的安全性进行规范和监督,以构建适度宽松的云计算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