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城市规划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代城市规划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近代城市规划思想

篇1

关键词:城市 规划 传统

一、引言

“中国古代文明中许多哲理可供历尽痛苦的美国城市借鉴,而美国城市发展中的教训也可以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提供警示,”这是中美城市交流的出发点,我认为这其中城市规划理念的对比研讨十分必要,特别是从全人类利益的高度,迎接21世纪到来,共创新世纪的世界新文化,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有长期的城市发展史,反映了它的悠久文化。我认为历史的经验,在诸多方面总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总有某些方面符合发展规律,有很强的生命力,有一定的科学性。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虽然不断地有所演变,但又具有一贯的传统特色。据考古发掘,早在夏代(公元前3000年)就有城市,有“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之说;从住宅建设到城市建设很早形成一定的模式。《周礼》考工记(公元前2700年)就记述了:“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而且把城市区分等级,如王国方九里,侯国方七里,公国方五里等等。而且当时已积累了营造城市的不少经验,春秋战国时,吴大夫伍子胥就“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科学地选定了姑苏城址,至今2500年仍未变动。以上讲的是关于封建时代城市建设的一些理念。在我国唐长安、洛阳、宋开封,以至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建设中都可见其脉络。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古代中国从一幢房子到一个城市,受礼制的影响很大。大体上,从春秋战国以后,孔子学说,加上后来佛道等宗教思想,逐渐融合成一套相当系统、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有统一的特色,又有诸子百家和多民族的相互影响,同时存在着多元的思想体系,所以,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而统一性更强。所谓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或思想理念),逐渐成为东方文化的一大支柱,影响相当深远。

二、古代中国的传统规划思想

古代中国的思想理念,包括:重视道德规范,强调伦理纲常牢不可破,如“君、臣、父、子”;群体与个体关系强调群体第一,所谓忠于君,忠于国,忠于家族;“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效法自然,人与自然共存;中庸之道,不是斗争哲学;克制自我,所谓“克己复礼”,而不是强调个性发展。至于近现代,西方文化和西方城市规划对中国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本世纪以来,发展、变革十分迅速;可以说至今仍在不断变革发展之中。也许可以说又到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中西互鉴,比较研究,有许许多多工作可做。这种研究工作,对于提高我们自觉地处理现代城市发展的能力,直接关联,至关重要。我相信,我们这样的交流活动,不仅有利于双方的城市发展,也将会更广泛地推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近现代“新城模型”的思维基础与“新城化”现象

在城市规划领域,“新城”有着特定的含义,“新城是指一种有计划地重新安置大城市人口的城市规划形式,将住宅、医院、工业、文化娱乐、购物中心成组的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系列全新的、相对独立的社区。”此外,典型的“新城”具有如下特点:1)受社会改良运动和花园城市思想影响;2)“预先计划”的;3)城市规模(人口与土地)受到严格控制;4)城内拥有完备的商务并提供充足的(工业)就业岗位;5)城市为永久性农业绿带;6)既有城市与新城形成多极核组合城市。需要说明的是,从上文得知,几乎所有的新城均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花园城市的社会改良思想,因此,花园城市设想对于新城的影响往往是结构上的。即便如此,现代城市规划中最卓有成效、影响最为深远、同时也是最根深蒂固的思维基础就是“新城模型”。从19世纪上半叶的“工人新村”、“乡村社区”到本世纪初及二战后的“新城”,我们发现近现代城市规划从建立伊始就一直在追寻既有城市外的解决方案。为什么既有城市的城市问题要从外部着手。这是由于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思维模式决定的,持这种观点的思维模式是:既有城市结构中含有过多的非规划的随机因素,这些非规划的城市结构将导致既有城市结构缺乏清晰的级差关系,结构与意义的关系是微妙的;与统一规划的新城相比,既有城市结构并非绝对的统一,结构的表意性与目的性并非十分明确;于是认为既有城市结构的“含混性”是导致城市失去秩序与控制的根源,而“新城”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有秩序的、且可以获得较多的人为性控制的城市模型。因而从思维基础上看,“新城模型”中存在这样两个基本假设:其一,城市结构是可以预测的,预先计划的城市要优于非统一规划的城市;其二,城市物质结构对应一定的“意义”,即城市结构具有足够的表意性。虽然绝大多数新城并不完全具备一个典型新城的6个特征,然而新城模型的两个基本假设却一直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价值基础,不自觉的影响着规划实践。回顾现代规划的历史可以发现,现代城市规划的最初实验就是从城市建设新区、大城市建设“新城”起步的,即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范围是从城市未建成区开始的。换句话说,现代城市规划传统的规划对象是城市的未建成区,而不是建成区。

篇2

城市规划的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的含义。从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上来看,它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的布局及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实施管理和综合部署。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具有综合性、政策性、民主性及实践性等特点。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成和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现代城市规划是一项社会实践,更是一项政府职能,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技术。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可划分为三种体系,即法律体系、行政体系、运行体系。这三种体系中,法律体系为其他两种体系提供基本法律程序和依据,所以,法律体系被称为核心体系。行政体系和运行体系则是法律体系的执行者和受益者。

我国城乡规划的法律体系由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构成,前者是根据法律法规的内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性来划分的,主要分为专项发和相关法,主干法及其从属法两部分;后者则是根据国家的法律体系的组成方式进行规划的,主要分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范性文件、技术性规范等。

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建设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必要手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的一种手段,而城市规划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对国家的发展可谓是重中之重。政府必须重视城市规划,并从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城市规划是政府形成和实施的工具,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它表明政府对特定地区和发展所要采取的行动。城市规划是对未来空间的整体构架,具有先期性。它能引导城市或区域的发展方向,但是城市规划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它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制定而成的。

近现代法理学的发展

法理学又被称为法哲学或法律理论,它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其研究包括关于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为实现这些目的所必须的手段、法律实效的限度、法律正义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在历史上改变和发展的方式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十九世纪以来近现代法理学的发展,它被分为三个时期即:近代、现代和后现代。

近代法理学的发展。近代法理学的发展起源于早期的自然主义法学,即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它以自由、平等、权利和有限政府为现代法理的核心,理性主义原则及其法学价值观成为后来法理学发展的基础。在十九世纪初,法理学完成了从哲理分析到实证分析的转换,同时诞生的了三大的法学流派:哲理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和分析实证法学派,这三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康德、黑格尔及奥斯丁。康德认为法律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确定,法律是一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共存的条件总和;黑格尔的主张是在康德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国家即是法律,人可根据自己的意识来制定法律;而奥斯丁则提倡对法律进行规范分析,强调国家权力对法的决定作用,认为法是国家制定的,具有强调性和意志性,他否认了法的社会基础,否认了法的公平、公正及正义,但是他把法学的价值和程序的争论凸显了出来。所以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分析实证法学派成为了主要潮流。

现代法理学的发展。现代法理学持续着哲学分析和规范分析的争论,同时,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流派得到发展。其中,新分析法学的流派哈特承认最低限度自然法的存在,所以哲学分析流派与规范分析流派趋向于靠拢。而社会法理学更注重陈述法律事实,趋向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他们认为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用微小的代价来解决社会纠纷。

后现代法理学的发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法理学研究开始向具体法律部门延伸和深入,同时向后现代方向延伸。产生这两种方向的原因在于:社会领域迅速的被法律化,社会法律化的趋势越来与明显;法律被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瓦解,失去了自身的身份。后现代法理学发展中流派较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学派是批判法学派。

通过对法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自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学者们对法理学的争论从没有停止过,同时也促进了西方法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本质包括了法的价值、法的作用和法的体系。但由于受到后现代法理学的影响,法学吸收了多种学科和结构、解构等多种思潮,其基础价值被打散,是法学失去了价值基础。

城市规划的法理学属性

由于法理学思想的不断变化,内容逐渐丰富,并在向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进行综合和扩展,同时由于规划学的提出,使城市规划价值基础逐渐发生基本转变,规划科学作为社会政策科学具备了相关的法律性质,因此法理学每思潮的变化也同样影响着城市规划科学的发展。

规划的正义观。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同时也是法律历来所追捧的,它是一种社会伦理观念。法理学把正义分为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并随着法理学的发展,这两种正义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相互融合,形成了自我组织的法学体系。

就我国的总体规划来说,它既是我国主要的法定规划,有可作为城市各项规划的主要依据,指导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目前颁布的《城市规划法》,宣告了城市规划的法定地位,构建了城市发展的编制和管理程序,保证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和进步。但与此同时,由于在城市规划中,没有对城市建设进行相关的研究调查,太过依靠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的维系,缺乏社会监督和程序控制,同时由于过度追求发展,以致忽视了社会公正及人权。

规划的秩序观。秩序可分为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法的存在有效地保证了社会行为的连续性及确定性。法理学认为秩序比自由更重要,自由的实现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持。

篇3

沙俄的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对外交通为主,方便物资的外运,市区的划分明显带有等级的区分。当日本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之后取而代之占领了大连后,也继续按沙俄的规划意图实施,虽然先后四次修改规划,但大连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比较完整地延续了沙俄时期的规划,只是规模在不断向周围地区扩大。

沙俄时期制定的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中心广场-尼古拉广场(中山广场),这是一个直径213m的圆形大广场。以它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十条道路,确定了城市最主要的道路结构。这一结构至今仍控制着这一地区的主要城市空间形态,构成了大连市早期城市骨架,奠定了历史中心区的基础,配合周围具有欧式及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形成了大连近代城市空间的第一个层次。这一时期的多数建筑明显带有古典复兴形式与俄罗斯建筑的特点。其公共建筑造型平稳,比例严谨,装饰细腻,建筑转角多用隅石包围。建筑平面完整而封闭,进深宽、层高大、窗户小,这些特点类似俄罗斯的一些公共建筑形式。同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德国居民风格的住宅,多为清水红砖墙身,外露木构山花,墙角用白色隅石,高坡屋顶或挑出坡顶出檐,每幢建筑相似又各异,彼此独立成院,和谐宁静,散发着欧洲民居的气息。

日本占据大连后,大广场(中山广场)的建设基本延续了过去的规划。从1909年到1917年,在广场周围建成了许多建筑,它们风格协调,体量近似,一律为向心布局。广场内由绿化和马路相隔,内部人行道与建筑的距离又恰适宜角度,使得这一宏伟而又和谐的城市广场空间开阔而又丰满,成为大连市最具有代表性的广场空间。日本统治中期由于现代建筑思潮影响到了日本,所以这一时期建筑造型以简单完整的几何形体为主,多为4、5层;街头拐角处多做圆弧形处理;建筑向小尺度发展;多平屋顶或缓坡顶;水平向发展的造型较多。日本统治时期的住宅建筑对大连市的建筑风貌影响也很大。平面构成多以矩形为基本形式,立面造型以坡屋顶为主,住宅多单独成院,材料、色彩也多种多样,形成了大连市住宅旧城区的主要风格。

大连城市的规划是欧洲城市规划思想在东方的尝试,它十分注重形式上的完美与街道、广场景观的设计,形成了城市稳定和特有的物质形态。这是大连市已有而且已经延续下来的特质。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连城市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纷纷出现。尽管高层建筑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众说纷纭,但它们仍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占领了新城,冲进了旧城。从建筑形式上主要分为两大类:(1).现代主义建筑,纯现代高技术、高经济水平的展示。这一类建筑不考虑城市文化特质,纯以豪华、高大来满足业主;(2).新古典主义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则相反,走向形式化的建筑也颇受欢迎。

外表的东西是肤浅的,经不住历史的考验。只有本质的诚实的东西才是永恒的。建筑设计,在保留了现代建筑合理先进内容的基础上,坚持以现代派建筑语言、以环境和城市整体脉络出发进行创作,把环境同人的行为心理统一考虑,不以形式为主,创造诚实的建筑。建筑创新则更是对城市整体脉络和环境的最佳促进。

今天大连的建筑师已经更加关注对建筑本质和文化内涵的探求,并远离了风格与流派之间的论战。他们发挥了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已深植于人们头脑中的本土价值观,结合外来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成果,创造出体现特定的地方文化的建筑。地方主义建筑对文脉和环境的有机结合在他们的创作中是本能和自发的,能以特定形式让人感受到同本土文化强烈的根源性联系。把多功能的现代化概念用于城市建筑。不仅充分考虑了人们的行为心理特征,体现出对城市意向、场所精神及历史文脉的关注,更突出的是将城市的多种空间和功能集中于一身。

作者单位:大连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收稿日期:2001年11月

大连老自然博物馆

大连宾馆

篇4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山水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规的深化和细化。其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规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西方最早对城市的构思和设计大多出于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理想模式。这个时期的城市中出现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这个时期的城市设计往往接近理想状态,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二,思想形成阶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在英国,最早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公园建设。

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发表的《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描绘了一幅对未来田园城市生活方式的设想。这一城市规划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915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论”,其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战后四五十年代,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各国都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川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正是在20世纪城市化浪潮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私人或公共庭院设计逐步发展为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

三,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人类进入20世纪60和70年代,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为顺应时代要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快被接纳到规划领域。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世界许多大城市都认真研究了城市中绿地的功能地位及规划问题,开始从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绿地建设问题。

麦克哈格在1969年出版的著作《Design with Nature》中,提出系统地运用生态手法进行绿地规划观点。20世纪80年代,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在先秦时期就显露出来,但是形成系统理论较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一,启蒙阶段--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大型城市,这些大型城市虽然包容了许多自然环境因素,但城市中的生活毕竟与大自然有一定隔离,尤其是难以欣赏到名山大川优美而壮丽的景色。于是,以浓缩了山水景观的“人造自然”城市园林产生了,从商殷的苑,到后来兴起的皇家宫苑和贵族宅院,里面都有大量的绿化装饰,自东晋以来,私家园林逐渐从模拟自然的“自然山水园”向抽象自然的“写意山水园”过渡,人工成分越来越多,自然成分越来越少,但园林中的池泉、树木、花卉仍占相当比例。这个阶段,无论是大量的私家园林还是少量的公共园林,其营造的目的和用途都是以游憩为目的,绿地的功能单一。

二,思想形成阶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完整的绿地系统的概念,结合城市改造和建设,建立了很多的公园绿地,在公园规划设计上,主要学习苏联文化休闲公园的模式,强调公园的功能分区,注重群众性文体活动。这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是针对工业城市弊端,迫于环境压力而提出的,城市中人工成分和自然成分是分离的。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绿地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绿地的面积、形状、位置设计的随意性,仍然把人与城市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甚至为了建立人工绿地而破坏原本的生态系统。

三,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化过程在给地区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这个时期,城市绿地改变了受城市建设所支配的从属地位,使城市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城市自然特性,把人工和自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下面选取我国几个代表城市,如四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以及近几年的新兴城市,如大连,青岛,上海等。简要的分析一下其绿地系统规划方案。

1,北京--青山环抱--山地绿化占市域面积62%,三环环绕--五、六环路之间的绿色生态环、隔离地区的公园环、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十字绿轴--长安街和南北中轴及其延长线,七条楔形绿地--从不同方向沟通市区和郊区,由绿色通道串联公园绿地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市区以外宜林山地全部绿化,建设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构成名符其实的生态屏障,平原植树造林,治理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绿色通道的绿化建设,开辟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将市区与郊区绿地有机结合。

2,上海--根据绿地生态效应最优以及与城市主导风向频率的关系,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集中城市化地区以各级公共绿地为核心,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以沿“江、河、湖、海、路、岛、城”地区的绿地为网络和连接,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核心”相互作用的市域绿地大循环,市域绿地总体布局为“环、楔、廊、园、林”。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为林中上海、绿色上海奠定基础。

西安如同北京的规划,保持原有道路方格网的不动,采用环状加楔形的绿带规划模式,使得西安的古城墙保存完好,形成一个环形畅通的部分。河南洛阳的绿地系统是块状绿道式;苏州的绿地采用混合式,古城中假山假水城中园,其余是真山真水园中城,使得历史文化名城得以保护。像大连,青岛,哈尔滨这类新型城市,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较大。近些年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其核心是“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用中国山水诗,中国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我国在这个事情开展园林城市建设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2000年,北京,合肥,深圳,中山,上海浦东等20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可见中国的绿地系统规划开始从建国初期的盲目模仿,一味追求规模等不利于发展的模式向更加人性化的模式过渡。就是将西方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生态人文理念融于其中,全面协调的就行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有中国自身特色,文化内涵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制度;管理创新;建议措施

引 言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计划经济下的规划管理模式面对城市快速发展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对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等进行彻底的结构性调整和创新。

1 城市化进程现状

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城市化迅速发展,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物化结果。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确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这些案例和论述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期待。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6.07亿人,城市化水平为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不断崛起的城市群落,日益繁荣的城市经济,加速改善的城市生活变化,中国城市化60年间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向前。

2 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

2.1 在科技创新上突破

科技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引领一切创新活动的龙头。在科技创新上要着力抓好“五个一批”工程:首先,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促进高端技术在能源化工领域的运用。其次,攻克一批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第三,培育一批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共性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第四,应用一批新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五,推广一批服务农村发展的适用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远程教育,通过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

2.2 在产业创新上突破

要紧紧围绕现代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面向未来的战略产业。要围绕“三大目标”,发展“四大经济”,着力打造“五大经济园区”,做强以能源化工为龙头的第二产业。要紧紧抓住畜牧业、林果业、杂豆业、蔬菜业、花卉业等优势产业,做优第一产业。要加速推进金融、物流、贸易、信息等第三产业发展,做大第三产业。要围绕能源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以及新型能源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要建立产业基地集群,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品牌,使经济园区成为全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参与国内外高新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前沿阵地。

2.3 在建设规划创新上突破

要围绕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精品城市的要求,大气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百万人城市规划,按照跨越式发展,建设能够完全支撑起以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能化产业、高新技术和人才密集的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基地;以建设沙漠森林公园城市为标志,展现城在林中、湖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诗情画意的时念,建成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城市;建设既体现历史文化内涵,又表现时代气息、现代文明特征的,达到二者高度融合的新型一流、文化文明、绿色宜居城市。推行法定图则制度,对指定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控制和引导规定。

2.4 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上突破

在交通管理体制上,将公路、铁路、城市公交、邮政等方面的管理协调职能,纳入一个整体,赋予物流产业方面的宏观管理和协调,以及制定整体运输政策,实行大交通管理。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在制定公共交通产业发展政策时,重点实施中小巴减量淘汰政策,逐步将中小巴迁出中心区,同时提高公交大巴标准,所有新投运力或更新车,必须具备大容量、绿色环保型,建立与现代经济活动相协调、相适应的公交系统。在区划和街道管理体制上,将现行城区发展规模划分为若干管理区,实行管理区首长负责制。进行街道区划调整,建立市、区、街三级管理执法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在环卫体制上,以管干分开,环卫作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为目标,推动市容环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以整治市容市貌为重点,对清除乱贴乱画和捡拾“白色污染”委托保洁公司清理,推进市场化运作;推进“门前五包”(包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责任制,制定《门前五包管理办法》、《建筑物立面保洁管理办法》、《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办法》、《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环卫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在公用事业体制上,成立市公用事业局,统筹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项公共服务,制定紧急抢修和重大事故防治处置预案,并提供优质、高效、及时的服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天然气入户和集中供热等公用事业项目建设。

在土地制度上,着力调控土地资源,建立起土地收购、整理、储备、拍卖等一整套经营管理制度经营城市土地。对原属村组及企业、单位等拥有城区范围内的土地通过产权置换、项目置换及赎买等政策市政府统一调配使用,对城郊村组土地分别按照中长期发展整体规划要求从严控制,严厉打击借开发之名囤积、炒卖土地行为。对近年来城郊及公路沿线土地进行清理整治。

2.5 在思想观念的创新上突破

思想观念的创新至关重要,只有思想观念的创新,才能摒弃落后的思维方式,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建起新机制、树立新形象。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把思想观念的创新渗透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一切社会事务中,使创新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要有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的危机感,大力倡导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魄力,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始终保持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敢于竞争,勇攀高峰。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还需要培训和确立市民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意识成为市民思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倡导创新的精神,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创新行动之中,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创新、参与创新、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浓厚氛围。要把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工作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在全体市民中普及创新知识和理念,提高市民的创新能力。要不断将创新实践和成果进行宣传、传播,使建设创新型城市活动变成每一个市民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城市不断进行新的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要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构建与其他创新互动的创新文化体系。

3 建管并重,推进城市建设有序化

城市管理是维护城市建设成果、促进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水平,是推进城市建设有序化的有效保证。如今的城市管理,已不仅仅是对城市设施和社会秩序的简单维护,而是提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渡口在城市管理上狠下工夫,传统工矿贸易区“脏、乱、差”的城市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

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各类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和职权职责,注重源头管理,建立各项长效机制,使城市管理由制约型向服务型、经验型向制度型、突击型向经常型转变。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城市实行“数字化”管理,率先开展控规三维仿真系统应用工作,城市管理精确度更高,效率明显提升。

4 结束语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通过科学的理论探讨,大胆的实践创新,综合分析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理念,并运用当今世界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建设、规划出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建军.论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J].规划师.2004(03):77~79.

[2]林常青.城市规划管理自动化系统模块化开发思路初探――以珠海市为例[J].规划师.2000(05):35~37.

篇6

【关键词】: 明日城市 光辉城市 功能分区

勒•柯布西耶是建筑历史上著书力作最多的一个,身兼画家,雕塑家,城市主义者和作家等多重身份。他一生思想活跃,对客观事物和社会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一个在设计上善于创新与“不断变化的人”。柯布较早意识到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提出将现代城市进行功能分区的理论,倡导人车分道,交通距离缩短至最小限;提供绿地;作高层住宅。这些城市分区思想直接影响了1933年的《雅典》,从而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重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理论背景

19世纪末,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变成了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社会各阶层都对这一问题进行着不同方式的探讨。

早期的城市规划思想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流派:

1).以E.霍华德为代表的强调城市分散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

2).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主张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强化城市集中的规划思想。

3).以伊利尔•沙里宁为代表的倡导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实行有机分散的规划思想。

理论简介

1. 明日城市( The City of To-morrow )

1915年,勒•柯布西耶提出了“架空城市”的构想。整个城市的地面用立柱

升起4―5m高,犹如汽车的底盘,这些立柱就是支承上部建筑的基础。这部分空间用来布置一切管线,以便进行维修和改装;这里还可以开辟重型卡车运输通道,与城市地面层的各个点可以直接联系。建筑物的屋顶设计为平屋面,辟为花园和休息场地。新的布局可以用同样大小的面积容纳同样多的居民,而城市景观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干道后退的大型长条的房子,每一面都有向空气和阳光开敞的公寓、游戏场和大片的绿地。

1920年,勒•柯布西耶借用美国摩天大楼的做法改造旧城市,认为可以把人口集中到几个点上来,而在这些点上利用钢筋混凝土技术或钢结构建造60层高的大楼,在拥有极大的绿化面积的同时,建筑密度仍然比一般的城市增加5-10倍,一座200m宽的摩天大楼可以容纳4万人(图1)。

2. 光辉城市( The Radiant City)

在1930年,布鲁塞尔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上,柯布西耶又提出了“光辉城市”的规划理论,进一步表达他的城市设计思想。在光辉城市里,他延续了其前期城市设计思想,创造了一座以高层建筑为主的包括一整套绿色空间和现代化交通系统的城市。建筑的底层架空,全部地面均由行人支配,建筑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居住建筑位置处理得当,形成宽敞、开阔的城市空间。

“光辉城市”的出现说明柯布西耶已经放弃了一个有意义形式的有限城市的观念,而是把自己的一般性手法转向产生一种促进区域规模的动态发展的模型。与回避直接改造大城市并呼吁离开大城市的E.霍华德不同,柯布西耶看到了城市扩展的必然性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巨大潜力,坚信用高度发达的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人完全能够战胜自发形成的老城市,主张对城市实施“外科手术”――建筑师有意识的干预精神上和物质上过时的物质结构,在人口集中基础上改造大城市。

明日城市之300万人口城市规划

1922年,柯布西耶提出了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方案,城市中有适合现代交通工具的整齐的道路网,中心区为巨型摩天楼,是高层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绿地,各种交通工具在不同的平面上行驶,交叉口采用立体交叉。这个方案展示了柯布西耶对现代城市的伟大设想。他试图排除一切偶然因素,致力于建立一个严密的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追求一种超越历史的城市类型。

1、选址:

在一处完全平坦的用地上,他设计了一个完全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它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2、分区:

 A.现代城分为三大区域: 第一,是中心区,包括二十四座摩天大及商业设施等,大厦的中心设总车站。第二,是住宅区,位於中心区的四周。住宅区的房子分为凹字形与蜂窝式两种。第三,是市郊的田园区。在田园区与住宅区之间,为保留空地,以备中心区发展之用。住宅区一边为大公园及大运动场,另―边为各种工业所在地。

 B.明确划分城市居民: 现代城人口的分布,可以分为三类,一部分在市中心工作,夜间在市中心休息;一部分在工厂工作,平时住在田园区,不常进城;还有一部分,住在住宅区,工作的地点或在市中心或在市郊的工厂里。住在市中心的约占人口六分之一,住在住宅区的约占六分之一,住在市郊的约占三分之二。

3、城市中心:

为适应近代工商业的效率起见,此区的人口必须易于集中,交通必须畅通便利,所以市中心的建筑,均向上发展,采用摩天楼的方式,每座高可五六十层,每座容纳一万至五万人,同时可以在内工作,每人所占体积约十立方米。

摩天大楼的建筑材料,都用钢筋混凝土,屋顶平面可作花园用。摩天楼的平面形式为十字形,十字的四边呈锯齿状,以尽量满足采光通风要求。这种平面形式最为经济,建筑密度仅为百分之五,四角都是空地,又可作为公园使用。摩天大厦各层,可设置旅馆,商铺,饭馆,及娱乐等。

4、住宅区:

现代城里住宅区的房屋分凹字形与蜂窝式两种。这两种住房亦用钢筋混凝土造成,采用公寓式。各家之间,都有阳光室,互相隔离。阳光室中,种植花卉,让自然进入室内。屋顶平面可作花园及运动场。建筑密度约为百分之十至十五,四周都是花园及运动场,以便家家户户,在休息时间,即可在自己门前运动消遣。每栋住宅,可容纳几百家住户。一切设备,都采用旅馆式,设专人管理。

房屋建在钢筋混凝土柱上,最下层为街道及汽车间及储藏室等,再上层为商店,食品店,洗衣房等,再上层以上层为住家。每座公寓占地约几百平方米。

每座公寓的商店及四周的花园菜园等,供给公寓的粮食及日用品。可使之自给自足。此种组织,可同时增进团体生活的习惯。

5、交通:

柯布西耶认为,高效便捷的交通和通讯是现代城市的生命,因此,他在设计中规划了一整套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系统,包括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支路、步行街和地下通道等,并考虑了立体交叉和停车场。(图2)

6、空地和绿化:

柯布西耶十分重视城市绿化。一方面是考虑到居民8小时以外的闲暇时间需要很好地安排,因此,在市中心绿地中设计了很多文化服务设施,包括剧场、音乐厅、艺术画廊、咖啡店、餐厅、时装店等;另一方面,他试图将整个城市设计成一座大花园,有大片的公园绿地,所有建筑都坐落在绿树花丛之中。对于城市空间艺术,柯布西耶反对传统式的街道和广场,而追求人工和自然的有机结合。他所设计的城市格局由严谨的城市格网和大片绿化组成,绿化空间中富有雕塑感的摩天楼群是几何形体之间协调与均衡的体现。这一切与他的立体主义和理性绘画作品一样,是一种纯粹的美,体现了空间与时间,空间与运动这样一种现代艺术观。

柯布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及评价

面对大城市高度发展的现实,柯布西耶主张依靠现代技术力量,从规划着眼,技术着手,来充分利用和改善城市有限空间。他建议减少市中心建筑密度,增加绿地,增加人口密度,其具体办法是高层化。他的建筑艺术观,也是一反中世纪古典艺术传统,以几何形体作为形式美的标准,将它作为新时代建筑的音符。他的这套理论,对巴黎这座历史名城来讲,当然是不可能被接受,也无法实现的,但对西方大城市战后的复兴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它适应了特大城市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他的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太忽视现实、忽视传统,因此70年代以后,他的这套主张受到抵制。

篇7

关键词:青岛; 德占时期; 建筑风格

Abstract:During German occupation period, the form and style of Qingdao architectures reflected the influences of European and German architectural school at that time. Therefore Qingdao is miniatures about urban planning and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Europe specially the German modern times in China; is continuing about the western modern times architecture in China; also is manifesting on a collision and amalgam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e. Since then, the city's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of Qingdao has been caused to influence under the western construction culture by these architectures, and these architectures have been important meaning in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Key words:Qingdao; German occupation period; the style of architectures

中图分类号:TU-09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4-0077-03

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1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的发展渊源

1.1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的同时,用中世纪手工业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反对机器的粗制滥造。在建筑上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从19世纪30年代后常常以哥特风格出现,故又称为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浪漫主义者在创作中追求性灵的解放,府邸的平面相当自由,房间的大小、形状、朝向和相互联系灵活地根据实际功能需要适当安排”①。浪漫主义在德国比较活跃,也相当流行。他们把哥特建筑当作日耳曼精神的体现来歌颂,因为他们认为中世纪的文化是日耳曼人创立的,代表了当时竭力强化日耳曼民族精神以求德国统一的思潮。

德意志传统住宅的形式特征是“没有内院,平面布置不整齐,体形很自由。常常底层用砖石,楼层用木构架。构件外露,安排得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很强。屋顶特别陡而高,里面往往有阁楼,开着老虎窗。圆形或八角形的楼梯间凸出在外,上面戴着高高的尖顶。也有些楼层房间的局部悬挑在外面而冠以尖顶。这些住宅的风格很亲切,活泼美丽,散发着乐生的气息。”②

德意志传统住宅的形式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1.2折衷主义(Eclecticism)

折衷主义的建筑并没有固定的风格,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沉醉于“纯形式”的美。为了弥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可以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这一风格曾一度在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盛行。

1.3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

德国的“青年风格派”是从“新艺术”(Art Nouveau)运动中发展出来的设计运动,开始摆脱单纯的装饰性,而向功能性第一的设计原则发展,因此被视为介于“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之间的一个过渡性阶段的设计运动。线条表现手法是曲线派,主张师从自然,以模仿自然界动植物纹样的线条进行装饰。

该时期的青岛建筑风格与当时的欧洲建筑潮流,尤其是德国建筑潮流息息相关。“几年之内,青岛便成了‘德国文化和城市建设艺术的展览馆’”。③

2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

2.1殖民时期风格(Colonial Style)

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Veranda Style)。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 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 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如图1);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2.2古典主义(Classicism)

建筑多使用西方古典柱式,讲究对称,突出轴线,强调构图中的主从关系,比例严谨的立面构图,但也能根据基地地形作灵活处理。建筑用材讲究,多使用花岗石贴面,花岗石柱式;或作水刷石面层,坚固耐久,典雅华贵。在青岛建筑中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不多,青岛的总督府属于这一类。立面采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横三纵五对称处理手法,中部及两侧略外突,墙体建筑材料为青岛特产花岗岩石材,有两层券廊,矩形爱奥尼式壁柱,符合严谨的古典主义构图比例(如图2德国总督府的南立面主入口)。

2.3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

青岛的德式建筑几乎是德国本土风格的原样移植,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风格占据主流。德意志传统折线式屋顶陡高奇特,举架很高,层高一般约为4m以上。为了使建筑物表情丰富、生动,往往把墙壁做成抹灰,而将壁柱、上楣、窗户四周、拱门、柱子等用红砖装饰;或用砖来构成墙面的基调,而壁柱、上楣、窗户四周等则采用石材。如青岛基督教堂(如图3)、伯恩尼克住宅、德国盖尔普克亲王别墅,这些建筑同时也是现今当地建筑师创作的源泉。

2.4折衷主义

集各种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局部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其他建筑文化要素的折衷主义建筑华丽新奇,引人注目。特别是巴洛克建筑手法的掺杂很受欢迎。严格意义上说,青岛德占时期的所有建筑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折衷现象,或纯德式传统建筑本身融入了青年风格派的要素;或掺杂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构成要素和各种象征意义的东方符号。如总督府官邸是德式建筑为主的多种元素有机组合的“集仿主义”风格,既有“青年风格派”特征又有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特征,而建筑东立面的花房完全是一个纯钢结构玻璃围合的阳光大厅,已显示出现代主义风格特征,屋顶既有红色筒瓦又有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而车站饭店则是新巴洛克式、哥特式等东西方建筑符号的生硬结合(图4)。阿里文住宅在其住宅的入口处设置一间典型中国屋顶的门房,这在当时的青岛可谓独树一帜。

2.5青年风格派

“青年风格派”在青岛有许多典型的实例,曲线的山花和开窗纹样非常丰富。如德国医药商店,上面的两座烟囱及两个楼层采用拱形和曲面相结合的手法,细部纹样如窗框、门框、山花等用自然曲线,整座建筑充满动感。胶澳帝国海关,横向的侧山墙局部外悬、礼和商业大楼旧址(图5)在入口门套的两边,雕刻成花草纹样装饰等都为德国青年风格派的手法。亨利王子饭店旅馆部的沿街南立面在中部上面起山墙,山墙设计成曲线形状,山面上雕刻着花草纹样装饰,也可见受“青年风格派”的影响。

3青岛德占时期建筑所具有的价值

城市是建筑文化的历史堆积,青岛德占时期的德式建筑传承着一定的历史信息,而更多的历史信息则承载于建筑周围的环境、城市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城市的景观风貌之中。因此青岛的德式历史建筑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展示着青岛发展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色,是青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3.1历史文化价值

青岛德占时期建筑虽然有其为殖民统治服务的目的,带有侵略属性的一面,但并不是毫无特色和经验可取的。它们不仅传播建筑文化,更展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对青岛当地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德占时期建筑明显地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带形城市”和“花园式住宅”规划思想的影响,还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与工艺运动”(Art and Crafts Movement)、“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但探究这些建筑具有的鲜明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可以帮助我们破译青岛近代建筑中西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我们加深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艺术与工艺运动及新艺术运动的认识;同时促进我们对本土文化自觉的意识,树立对本土文化自尊的态度,加强培养对本土文化自强的精神。

3.2文化景观价值

德式建筑形体高大,建筑风格与中国北方城市及村镇的面貌迥异,高耸的尖顶与山势相映、片片红瓦与绿树环绕、凝重的花岗岩与大地的色彩相融,构画出“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优美的城市画卷,并形成了一条条有欧陆风情和历史痕迹的特色街区,成为青岛旅游业的重要景观,给青岛城市塑造了无可比拟的个性魅力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如太平路上集聚了许多优秀的德占时期的建筑,亨利王子饭店、德华银行、山东矿务公司办公楼、卡拉维茨公司办公楼,还有一些花园式的高级别墅。此外,还有广西路、沂水路、中山路、湖南路、湖北路、德县路等亦是如此。这些街区烘托出的格调与气氛,是青岛地方生活特色、地方风俗习惯发生的“容器”,浓缩了一定的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些对城市旅游业来说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它们不仅凝结着城市不同时空阶段的社会文化特征,还是青岛在20世纪初其文明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质沉淀。因此对于遗留至今的德占时期建筑进行保护,使其成为青岛的文化景观历史记忆。

4结语

德国在青岛建成了许多建筑类型,如宗教、行政、居住、文教卫生、交通、金融等建筑,可以说是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开端,对青岛以后的建筑和城市风貌的形成,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同时,也正是这些历史建筑,才使青岛城市魅力更加璀璨夺目。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老建筑,保持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宋连威著.青岛-城市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2] 窦世强、李明著.画说青岛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3] 徐飞鹏等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篇8

[关键词]巴洛克风格中国城市规划

巴洛克风格于16世纪下半叶诞生于罗马,17、18世纪在欧洲地区广为传播。如果说文艺复兴是对古典建筑语言的恢复,那么巴洛克则是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古典文法的修辞。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Baroque与葡萄牙语barroco(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有关, 古典主义者用此种称谓来表示巴洛克风格的不合古典规范甚至离经叛道。事实上,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一、巴洛克风格对当时城市规划的影响

在巴洛克时期,由于极度的中央集权与君权神绶的思想,人们心中的信仰由中世纪的神演变成了现实世界的君主,宫殿成了人们心中的天堂,城市的建设变成了对宫殿的盲目模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产生了新的宫殿――旅馆,这种类宫殿的建成可以满足他们经济上的极度富足与政治上的一人之下(君主)万人之上的心里落差。巴洛克的空间远景景色不是出现在城市中,而是出现在剧场内舞台布景所画的街道景色中。而新城市本身实际上是由整齐的布景设计写成的文章,为专制阶级布置的舞台背景。动物园、博物馆、游乐园这些原是宫廷里的场所一个一个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出现。

同时,巴洛克时期统治者和新贵族的穷奢极欲,以及对绝对服从的军队和臣民的需求,催生了宏伟壮丽的城市轴线和城市大街。当时的社会新风气由资产阶级控制,他们要求加快交通,征服空间,这些渗透一切的个人求生和争取权力的表示使直线型的大街所向披靡。在中世纪的城市里,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在街道上,在市场上挤在一起,在巴洛克时期有了宽阔的大街,那么:富人乘车,穷人步行。富人沿着康庄大道乘着车呼啸而去,腾起的灰尘扬到只能在路旁行走的穷人身上,就像当今中国社会中,开名车的“上层阶级”见了行走的路人总要无数遍地按喇叭一样,他们的虚荣心和阶级归属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有权有钱的人们每天耀武扬威招摇过市,这成了巴洛克城市中每天上演的主要剧目。直线型的大街和几何形的规划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军事需要,阿尔伯帝将那时的大街分为两种,主要的街道和次要街道,前者被称为军事大街,他要求军事大街必须是笔直的。士兵们整齐的队伍,笔直的行列,走在笔直的军事大街上两者相互辉映,无疑是一次鼓舞人心的表演。它能人们感觉到有这样的一个队伍,一个统治阶级就处于强大的保护之下。可人们没想到的是军队除了攘外还可以安内,这些笔直的道路也是为了更好的防止内部人们 “游击战”的。所以无论巴洛克城市的表面多么的繁华多么的安全,但有一个事实不可能忽视:专制政治只是为少数的富人准备的,为了有钱人就修了宽阔的马路,士兵们在大街上“军事演习”也是为了保护富人。

二、巴洛克风格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巴洛克城市实际上是一个炫耀其政治与财富的表演场所,在此基础上的城市建设,都是新兴阶级为他们自己获得几乎同贵族同样的权力的机会。为展示而规划,将建筑和城市空间作为表演的舞台,设计的目的是令观众激动,让参观者惊叹。只是在不同时代和国家里,观众有所不同罢了,他们或是向往贵族生活的中产者,或是那些在寻机挥霍和寻求刺激的暴发户,或是卑怯的殖民地臣民,也或是涌入城市的农民。2007年中国大连出现了连绵延近1000米的豪华婚礼车队。新郎新娘自驾一台宝马,后面跟着几十辆加长林肯车,一台劳斯莱斯和十辆红色跑车紧随其后,左右有十几辆吉普车护航。在这里,巴洛克呼啸而去的马车变成了加长林肯,人们仿佛看见了新娘与身穿华服的贵妇人如出一辙的傲慢的表情。就像巴洛克贵族以马的数量来向人们宣示他们的富有程度,中国的新贵族也是以车的数量和品牌炫耀他们的财富。如果没有巴洛克式的直线型的大街,人们怎么能瞻仰他们的财富呢?当汽车的尾气又一次进入旁观穷人的鼻孔时,穷人似乎又闻到了巴洛克新贵族身上散发出的臭气。所以不要妄想控制汽车的数量以减少污染了,只要新贵族的出现,就有他们的身份证――汽车的增加,不要妄想城市交通的畅通无阻了,因为道路的建设永远也赶不上汽车数量的增加。

巴洛克时期很多军事工程师改行做了规划师,由于其专业是从事破坏所以养成了一种用推土机消灭一切的心态,这种心态使他们想对一切妨碍建设的累赘物全都消灭以便他们自己死板的数学线条式的设计图得以在空荡的平地上开始建设,不幸的是把孕育着这些生活方式的建筑整片拆除常常意味着把这些人们的一生的(而且常常是几个世代)合作和忠诚一笔购销,在清除的时候必须将一些不易恢复的珍贵的社会器官消灭,但这些对于只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规划师们来讲,是无足轻重。更可悲的是在三四百年后的中国,这种悲剧还在上演。城中村改建后,不可否认景美了楼高了,可人们的生活真的比原来幸福了吗?对城中村土地的渴望是开发商的目的,对政绩的追逐是当权者的目的,可穷人们可以在草地上种粮吗,可以在小区门口卖菜吗,还有多余的房子出租吗?他们还可以过以前的生活吗?规划师为了机械化的效率和外表的整齐美观,全然不顾社会结构,一切盲从于笔直的线条,宽广的大道,古老的生活习惯历史风貌以及穷人们的追求都被牺牲了。为什么我们非要把城中村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抹掉,代之以所谓的大盘?这其实是对城市生活片面的、简化的理解。本来规划是一门非常复杂的专业,但为了规划顺利推行下去,大部分人采取了简化的做法,然后又将简化的概念提取出来,运用到中国城市30年的大扩张当中。我们的城市很有可能变成新贵族的表演舞台,当权者炫耀权力的玩具模型。我们是否要对那些占多数的穷人们抱歉地讲一句:对不起,城市规划和房地产一样,都是为富人而做的。

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大量使用巴洛克风格的评析

巴洛克对权力的疯狂追求和对财富的盲目崇拜使得巴洛克当权者们顽强地将他们的统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规划也难逃厄运。一直到20世纪,国外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搞巴洛克规划,从东京到新德里到旧金山都是如此,这类宏伟的规划可以完全满足当权者炫耀的目的,满足上层阶级炫耀的愿望。简而言之巴洛克的规划视为富人而做,是牺牲了城市的实际需要和传统风貌的,是上层阶级自私人格的扩大化。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规划师对巴洛克式的规划念念不忘呢?甚至在21世纪的中国,我们的城市规划还充满了巴洛克的思想。与其说是规划师对巴洛克念念不忘,倒不说是控制规划师的当权者迷恋巴洛克式的奢华与表面的伟大。一样的铺张浪费,一样的不考虑人的需要――虽然军事大街变成了快速路,贵族广场变成了市民广场,这流行风尚的后面是对绝对权力摆架势的迷信。

但巴洛克规划调和了中国城市转型过程中若干矛盾冲突,它能在国内广泛传播和发展并非偶然。巴洛克的目的、动机与现代中国城市一致,巴洛克的目的就是要使建筑成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种景观。巴洛克的主要特点是将不同时期的风格整合、变形,要使这些建筑相互协调,那么必须兼顾各种风格与造型。巴洛克是将一些建筑语言“解构后重构”,这样从建筑单体或局部虽然不完整,但从整体环境而言它是在更大范围内的呼应与协调。因此中国城市自己选择了巴洛克风格,也算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在中国这个迅速多变凡事讲究速成的年代,几何图形至少可以作为权宜之技产生外形上的一致。巴洛克的规划是一气呵成的,它必须一下笔就设计好,而且是固定不变的,中国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建设,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设计者发挥其创造力。而巴洛克作为一种程式化的设计手法,多快好省,既暗含了中国人的崇洋精神,又能够保证其复杂、繁琐的效果(至少在外行人眼里),因此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在任何一个时代,资金和技术都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尤其是当权者的欲望却是无穷的。而巴洛克表现的就是一种个人对权力欲望,对财富的炫耀。任何年代都有其存在的可能,不可能抹杀可以加以利用,但也应加以控制不能放纵其随意膨胀。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芒福: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爱德华•福克斯:欧洲情爱史[M].华文出版社,2006

[3] 王胜斌 焦 胜:巴洛克风格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山西建筑,第34卷 第4期,2008

[4] 林华.巴洛克家族二姐妹―聆听建筑之六[J].

[5] 王岩 刘大平 陆彤:哈尔滨“巴洛克”建筑质疑 [J].近代建筑,第24卷 ,2006

篇9

关键词: 丰富表情;全新体验;互动;珠江水系

Abstract: We need: a full of vitality of the building; a rich expression, can interact with people building; a whole new experience gives architecture; a can interpret the vigor of Guangzhou dream of building.

Keywords: rich expression; new experience; interaction; Pearl River water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项目背景:

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珠江呈枝状蜿蜒流过广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沿江发展的城市景观。

进入2000年,按照“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战略,广州城市形态的演进展现出崭新的形态。

新规划区(白云新城核心区)位于原广州白云机场区域范围。原机场跑道将规划成为核心区的中央绿带空间。城建规划展览中心将被规划在已经完工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西面的B06号地块上。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处于上述的南北走向宽广的绿化带空间中的中心位置。在它的东、西两侧是规划中及已建成的建筑群体,绿带空间的中心将设置市民广场,其整体绿带空间被分成两个区域,由此而产生出带状空间比例的丰富性。

二、设计理念构思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城市。岭南文化的内涵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广州城市的文化内涵。岭南文化主要以古越族文化为原点,融合中原文化与从海洋进来的东亚文化、欧美文化后形成的,它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混合体。岭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性对广州的城市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古到今,沧海桑田,广州城市形态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演进:

西城东郭,体现宗族礼制的南越国都城;

坐北朝南,体现皇权礼制的隋唐南汉时期的广州城市空间;

三城并立,以统一水道街市为特征的宋代广州城市空间;

山水相伴的明清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以多元拼贴为基本特征的广州近代城市总体空间;

但无论什么年代,广州人的生活都与越秀山,白云山息息相关,都与珠江密切相融。

图1:低点效果图

三、建筑概念及造型设计

1.建筑物作为“中性空间”

设置与区域城市设计相和谐的长方盒建筑,在此提出 “中性空间”的概念。

它对于外部的观察者来说或许是一个陌生的、神秘的,当进入其长方盒建筑,才能感知和体验其内部空间和内部世界。

按照中国古代学者老子的思想:“财富存在于简单和细致之中”,我们用最冼练的建筑语言表达最多样化的内涵。

这个普通的形状应具备让人们想象的自由,并令人们因这个形状的寓意而激奋。

这个长方盒作为容器,反照出了城市空间的标志性和和谐性。

2. 长方盒建筑的外表层

“中性空间”长方盒,将由以“广州珠江水网”为主题的不锈钢金属织网组成,同时也构成了外表层网与建筑物之间的一个“内和外”的空间体,创建了参观者进入展览空间的过渡空间。

参观者在这个过渡空间中透过上述的“水网”看到室外景色,享受白云山山景以及绿带空间的自然风光的能量,而其外表层的“水网”重点突出和感受广州建设与珠江水系(水网)紧密联系的重要性。

这种“安静”成了参观展览的准备过程,另一方面在高度集中精力的参观过程,又可以走出传统的封闭式展览空间,来到设在这个缓冲区中的各层视觉平台(城市窗口),通过网状的开放式网孔,眺望白云山自然景色以及呼吸整体绿带空间“绿色的肺”带来的新鲜空气。

这个所谓的“0界面层”也将成为时代建筑发展方向之一的多媒体载体,借助信息要素,如:时间,光线和视角等产生出信息交流变换效应。

金属网外壳白天光效果的反光和折射的程度和变化由光方向的角度决定,不同的自然光(早上,傍晚)引发立面的色彩变化,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外观不断的变换。这个可变的印象能够通过不同的观察者及不同的视角而加强。

3. “外”与“内”的转换

在日色渐冥的傍晚和来自长方体建筑内部的人工照明,使得其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经历了一个形体的变化。外表层慢慢地消失在背景中,而其建筑内部世界以及上述的室外视觉平台展示出来——“开启的盒子”。

建筑物外壳作为投影和LED-墙的多媒体载体应用投影技术既能够从外面也能够从里面投影到外表层网上。取得丰富的信息形态变化。此外,LED-技术被编入到这个外边层网织物中,借助其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特点展示出可变的图画。

图2:鸟瞰图

四、建筑空间构成

1. 建筑空间构成遵从城市的发展表象,借助其内涵如巷子、广场结构和临街店面来塑造城市空间。

建筑空间由七个层面组合构成,形成一个循环的和充满生机的空间系统。

01层 参观者 互动

02层 展品 互动

03层 布展方式 展示

04层 建筑主体 机体

05层 建筑物外壳 外膜(建筑群"表皮")

06层 室外视觉平台 城市窗口

07层 城市廊道 城市缩影

2. “城市廊道”

嵌入在整个建筑体的通道构成相对于建筑结构的城市廊道和空中桥梁。这些自由空间不仅仅作为交通通道,而且首先包含展览、交流、讨论和休闲等功能。

建筑楼A、B1、B2和C之间构成了所谓的“负空间”,其营造出本案规划展览中心的中心主题空间。空间组织结构遵从“房中的城市”的原则,并和建筑物的外壳一起组成了一个内部区域中的外部区域。

这个具有城市规划理念的内部区域的外部区域将获得“绿色的填充”,并且把白云山与绿色空间带的新鲜空气带到建筑物内部。

这个“城市廊道”既是参观者的共享开放空间,一个中心交通连续空间,也是一个互动式、体验式的未来展示的公共空间。

在南-北方向上设置一个方向相反的楼梯形式的主通道,结合各层连桥构成循环参观路线,构成了布展概念的“时空隧道”。在这个“时空隧道”中结合三维展品及信息墙形成新颖的展览中心,而其回廊从这里开始亦在此结束,产生出一个不断的连环系统。

图3:室内效果图

五、建筑功能分区

A楼:

重点用于可变换性展览展示,设置单独出入口,经营管理模式可考虑分层或整幢楼展览空间出租等。它将提供世界展览组织定期互换主题展的定点空间。

共5层楼及屋顶室外展览平台;巡展与多功能可变换展览;会议区;咖啡厅。

B楼:

分为B1和B2,以固定展览为主,部分为可变换展览,如专业主题展览;

共5层楼;首层的广州城的主模型展览厅;固定展览层与专业主题展览;影视厅设单独出入口- 书店及礼品店。

C楼:

为档案馆,包括城市规划公示、图书馆以及中心管理等。

共9层楼;展品出入区,包括检疫区、模型维修、档案保护以及主要档案库房等;图书馆和档案查阅市民服务区;办公、管理、保安用房;科研工作室,展览组织工作室等;原件及特殊展览、贵宾/内宾- 工作人员食堂。

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依照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由三个独立体建筑(A、B、C)组成。三个建筑部分之间将由“时空隧道”(城市廊道连接,满足空间使用功能可分可合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多种可能性的要求。营造出一个带有所有城市功能和质量的城市规划式建筑空间。

六、结语

我们需要:一座能“说话”的,充满活力的建筑;一座拥有丰富表情,能与人互动的建筑;一座能给人以全新体验的建筑;一座能诠释活力广州的梦幻建筑。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41185 平方米;建筑面积:61703平方米(其中地上:50573平方米,地下:11130平方米);建筑高度:34米;建筑密度:24%;容积率:1.5;绿地率:27%。

参考文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5年版

篇10

关键字:城市雕塑;九江规划;城雕主题

雕塑作为一种城市元素,是于20世纪50年代才进入公众的视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自20世纪5O年展到现在,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城市雕塑。然而由于考虑经济利益以及官本位思想等众多原因,导致在城市中出现很多垃圾雕塑。

一、城市雕塑概述

何谓城市雕塑,各国学者不一而论。笔者在这里引用文化部和建设部于1993年联合颁布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中的释义:城市雕塑是“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道路、广场、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动场地建设的室外雕塑。”城市雕塑的范围涉及纪念地、旅游区、陵墓、桥梁、交通道路,以及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的大型室内外雕塑。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城市雕塑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概貌。为调节各种室内外建筑空间的氛围,世界各地的商业街区、企业区、居民社区、旅游风景区、机场、码头等都设计了各种景观雕塑。在这些雕塑中,有纪念性的、也有一些具备资深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们形态各异,从各个方面、以各种形式诉说着这个城市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一般来说,城市雕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纪念性城雕、主题性城雕、装饰性城雕、标志性城雕、展览陈设性城雕、实用功能性城雕、大型艺术综合城雕。

二、近代城市雕塑发展现状与启示

(一)古代城市雕塑的发展

在欧洲,虽然也有战火纷乱、王朝更替,但城市雕塑的发展一直都没有中断。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拜占庭帝国或者亚平宁半岛,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法国大革命到二次世界大战,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建设中,城市雕塑从来就没有缺位,他们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城市雕塑的雏形,例如秦始皇曾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至都城咸阳销毁,并铸成12个大铜人,各重24万斤,在阿房宫前两列排开,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自觉将其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组成部分。

(二)近代城市雕塑的发展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时代的结束,20世纪初,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如成都、广州、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开始出现了一些有意识的零星的城市雕塑设计。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雕塑在许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市雕塑设计成为很多城市规划设计必须的一环。在这种情况下,80年代初,为负责全国城市雕塑的规划、筹备、协调及创作工作,国家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中国的城市雕塑创作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后期,经济的繁荣使得城市雕塑的设计越来越普及,城市雕塑数量上几乎成级数增长,表现形式与内容也开始多样化并逐步具备自身特色,城市民众对于雕塑之类的艺术开始有了全面和整体的认识,在政府层面,各项关于城市雕塑的法律法规的也相继出台,中国的城市雕塑建设也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慢慢进入正轨。

三、九江城市雕塑现状

在历史上,九江城市雕塑的文化底蕴深厚,以其表现的内容繁多,同时也体现每个时代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如庐山、浔阳楼、琵琶亭、白鹿洞书院等一些代表性的景区景点;陶渊明、李白、白居易、周渝、黄庭坚等和有关的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还有浪井听涛、浔阳江头夜送客等历史故事、传说,都可以成为城市雕塑的好题材。对于城市发展定位来说,其主体定位是现代化花园式港口旅游城市,辅助定位是江西省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目标达到值是名山名江名湖名城名园。因此清晰的发展定位、科学的城市雕塑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有市树、市花,却没有标志性的城市雕塑能够代表的地理文化,体现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展现城市的品味。例如南昌,在已有一些不错城雕的基础上,正在建设“中国江西将军雕塑园”大型雕塑公园;而几乎尚没有深深印入人们脑海的标志性城雕。

四、九江城市雕塑建设思路

(一)城雕选题应恰当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城市雕塑则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气质展现的一个窗口,而一座城市的标志性雕塑,更是与这座城市的灵魂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广州的标志性雕塑是其五羊石雕。在这座雕塑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将羊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体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性。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座城雕的选材较为朴素写实,在表达技巧上亦缺少一些灵气。试想一下,如果这座城市雕塑出现在另外一座城市,比如说内蒙,可能会更合适,所谓“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广东的虎门,有一座雕塑“折断的烟枪”,从选材与表现手法上来说,显得更为巧妙和贴切,作为一个艺术主题的同时,以一个当代人所不太熟悉的“烟枪”向世人展示和提醒着一段让人难以忘却的历史。1840年以来的中国屈辱史,都与鸦片和烟枪有关,近代中国的禁毒史也由这杆烟枪、由“虎门硝烟”开始。这杆“折断的烟枪”意指深刻而沉重,让人久久难忘。在很多时候,城市雕塑的题材与背景都来源于历史或者典故,他们的出处总是意味深长,他们代表了一段历史,代表了一座城市,他是我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让人一目了然也要出人不意

城雕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属于大众的艺术,一座成功的雕塑,不应该只有专家和领导才能看懂,而群众却不知所以然,如果这样,那这座雕塑肯定是不成功的。当然,在注重大众性的同时,城市雕塑也应该有着创新性、更高的艺术追求,因为它象征着一座城市的智慧和内涵。笔者曾经见过国外的一个名为“悬空的水龙头”的雕塑,水龙头出水时会挡住上水管,于是便形成了犹如悬浮在空中一样。这个作品任何人一看都能够明白,但是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这个地方,大众性与创意就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不要跟风更不要模仿

深圳的城市雕塑“拓荒牛”早已为世人所知,也使得很多其它新兴城市纷纷上马类似于“拓荒牛”的城市雕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有一百多座“拓荒牛”,而且其做工与规模甚至有很多超越了原作,部分作品甚至在神韵方面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这些牛最终还是比不了深圳的牛,这些都是模仿甚至抄袭的作品。

(四)与自然结合达到和谐统一

城市雕塑一般位于城市的室外环境中,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相互呼应。城市雕塑也被称为户外雕塑,这就要求雕塑本身必须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很多现代雕塑单从其自身来说,艺术性与独创性都具备,却没有考虑到与环境的协调,甚至漠视环境的影响,这样不仅达不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反而对环境造成破坏,甚至成为一座“视觉垃圾”,这种现象在当下中国城市雕塑规划设计中并不少见。

五、结语

本文研究并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城市雕塑的相关成果,并将之应用到指导市城市建设的实践当中。本规划结合城市的发展面临的新形式、新机遇,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及相关规划的基础上,通过现状调研、分析论证,对城市雕塑规划建设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力图对城市建设和提高城市形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谭玲,殷俊.城市雕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许平.造物之门[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