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书法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预设;意外;思考
【案例】
《圆的周长》公开课片断:
师:圆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各自发表意见,最后统一认识,圆直径与圆周长的关系很密切。)
师:我们来研究圆周长与圆直径有什么关系?由老师提供圆的模型。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一下,你们计划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
生:四人小组讨论测量计划。
师:讨论好的小组上来领圆的模型。(课件显示下面的空白表)
生:进行测量。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生汇报测量结果,师记录:
师:观察同学们的测量数据,思考圆周长和圆直径有什么关系?
生①:圆周长是圆直径的3倍以上。(教师微笑着点头)
生②:圆周长是圆直径的3.14倍。(教师点头,但显得有些尴尬)
生③:圆周长是圆直径的3至4倍。(教师再次微笑着点头)
师:数学家经过许多次的实验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自己直径的3倍多一点,而且测量的越科学这个倍数就越精确,我国很早就计算出圆周长是圆直径的3.1415926倍。
【分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有两个细节:
细节①:某小组测量圆周长,得到的数据是6.28cm。
细节②:在“观察测量数据,思考圆周长和圆直径有什么关系?”时,生②回答“圆周长是圆直径的3.14倍”。
细节①,学生用尺测量圆周长时,以厘米为单位能精确到百分位吗?且百分位上的数恰好是8,使圆周长与圆直径的倍数暗合了∏的近似值3.14。如果圆周长6.28厘米是用3.14×2倒推出来的,那学生就没有经历测量数据的数学过程,而且教师还默许了学生对数学探究活动弄虚作假的态度;细节②,里面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学生②就不可能感悟到这一数学思想。
以上这样的情境我们很多教师或许都曾经历过。自己“精心”预设的教学过程,有些同学却“不屑一顾”,而且非常自豪、迫不及待地表达出了最终结果。遭遇这样的意外,使我们的教师有些措手不及,一般都会采用“忽略”、“继续”的办法。之所以采用“忽略”“继续”的办法,我想原因有三:第一,学生测量的数据和回答的答案是3.14,并没有明显的错误,只是它太“完美”、太“准确”,令人有些难以相信,所以可以忽略。第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不了解∏的同学,需继续学习,使他们对∏的产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所以要继续。第三,面对课堂上突发的意外,当没有好的策略,而且还想尽力完成预设的教学计划(自己精心预设的教学计划不能完成,总是舍不得),所以也只能采用“忽略”“继续”的办法。
【思考】
教师充分准备、精心预设的教学过程在实施时被学生“破坏”或“打乱”是再所难免的,而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这种现象有可能会越来越多。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倡导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要给学生创造充分发挥和施展的空间,这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开放,更具有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我们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更加重视。我们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到了哪个思维水平,教师很难准确地预见到。
【对策】
虽然课堂上的“意外”很难预见,但倘若发生了,又必须很好的解决,那当我们的“预设”在课堂上遭遇“意外”时该怎么办呢?当“意外”发生时,不要怕、不要躲,要积极、勇敢地面对,要利用好“意外”这种特殊的教学资源,把握好处理教学“意外”的原则。
1.积极面对原则
积极面对原则是指当教师的提前“预设”遭到“意外”发生时,教师首先要在主观上要积极面对,主动处理“意外”发生,不能消极的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或用一些套话敷衍,甚至任由其发展,心中要有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都得到教师的关心,教师在掌握好这些信息后,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案,重新布置,从而制定促进学生在数学方面获得发展最有效的策略。
2.重新审视原则
重新审视原则是指根据发生的“意外”,从头开始,从头做起,重新审视我们在课前所做的预设,看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权衡“意外”发生前后轻重,根据审视后的结果重新做出调整。对个体“意外”的发生,教师就需要权衡轻重,做出选择和调整,因为在课堂上对个体“意外”的处理往往会影响预定的教学进程,甚至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3.促进发展原则
促进发展原则是指教师在处理遭到“意外”的时候,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积极调整甚至改变那些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而改用能够促使学生发展的内容、目标和方式方法,总之,一切都要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来处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41-02
【Abstract】The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ust be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goal, emphasis on mathematics knowledge should be combine with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present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case teach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inally, an example is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Key words】Case teaching Innovative ability Study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一门核心基础课程,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基础课。它所提供的思想方法、理论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重要工具,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数学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结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呢?笔者认为,选择适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法就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为中心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数学中的案例通常是指与教学主要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最大值与最小值这一节时,可以考虑高射炮射击目标的最高点,或者考虑T型通道等这些实际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引入。所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
一、目前高职学院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对于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工作中需要具备的数学能力有:①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理解专业课中的概念和原理的能力;②用数学知识借助于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的能力。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仍然较传统,教学过程常常以老师为中心,围绕教材,从概念到定理,从定理到公式及习题演练,解题技巧等,知识体系是完美和严密的,但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造成高职院校数学课教学的现状是:
1.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现在,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解数学题,却不能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解决自己专业中的实际问题,把数学看成纯粹的基础课来学习,只是以一种考试过关的心理来学习。作为高职学院的数学教师,有学生问我,学数学有什么用。学习高等数学目的不明确。
2.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眼高手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差等原因,缩减了高等数学课时,教师认识或辅导不够、学生自身对高等数学的误解等,造成学生的计算水平低。同时课上信息量大,课下不能及时巩固,学生印象不深刻,导致教学效果差。
3.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整体不高
首先,高等数学是一门理论内容抽象、概念多、计算量大,而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差,用传统的注重理论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不仅数学基础普通低,而且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在学习高等数学时明显感到吃力,这时教师如果没有做好引导过渡工作,不注意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他们会越来越抵触高等数学,越来越讨厌高等数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直至完全放弃高等数学。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篇3
关键词:数控车床实训;项目教学法;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36-01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一、项目教学法精品项目的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项目的设计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项目的设计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自主创新,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要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让几乎每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完成规定的项目活动任务。总之,项目的确定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需要教师们经过多次的研讨,紧紧结合岗位能力的要求来确定。
(二)项目实施过程是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环节
项目确定后,进行项目实施动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项目活动教学的意义、项目应完成的功能、项目活动所需的技术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教师先期实施完成该项目,一方面对项目有全面的了解,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展示案例效果,以增强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活动教学中来。教师在实施项目活动时,要充分设计好各个环节的活动,提前做好准备,并在实施项目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安排,在项目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此,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中,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认真对待项目活动中的每一环节,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项目活动内容。
(三)总结评估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项目完成后的总结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首先,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项目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总结,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以及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的最大收获与体会。然后,教师要在评估中指出项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教师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各自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最后,进行项目完成后的综合评定,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结合,对学生个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项目教学法”精品项目设计案例
(一)课题作品展示
成功项目作品展示的目的:一是通过展示让学生全面了解项目的实施的目标、过程和考核办法等;二是教师先期实施完成该项目,通过展示案例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的热情。
(二)课题教学相关知识点
一个项目所包含的相关知识点很多,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完成该项目课题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教会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为完成该项目的后续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教案
教师必须围绕该项目课题,结合书本知识精心设计、编制课题教案。既要注重该课题的理论系统性,又要兼顾与其它课题的递进性。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该课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同时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拓展空间。
(四)课题图纸
篇4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案例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现状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具有该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是千年来中国各历史阶段思想融合后的产物,是全民族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经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文化之一,较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包容性,通过对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多种文化意识形态在这里得到保留与发展,在丰富文化思想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启迪着人们的智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陌生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而在对事物的理解方面却存在不足,因此,教育人员在向其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应当尽量选择基础性的知识,这对于进一步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并不倾向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解,这是由以往的教学评价制度造成的。新课程改革后,我国教育部门逐渐重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而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我国小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较差,这导致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其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即可融合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根据研究结果发现,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不断变化,1至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阶段。新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到该情况,要求各学校在小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认少写。只有对汉字的储备达到一定数量,才有助于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与理解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所兴起的国学教育就严格按照新教育改革的要求执行,通过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和《弟子规》等经典著作,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认识最多的字。不仅如此,在认字与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对这些著作的内涵产生更深了解。
汉字的书写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除要求横平竖直之外,还要求学生做到笔顺正确,这也是在小学引入书法教学的重要原因。用毛笔书写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书法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写字如做人”,书写规范中的横、平、竖、直就是做人的规矩。中华文字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学习兴趣,从汉字书写最基础的观赏、临摹,直至学生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汉字的书写除了能够使学生写一手好字外,还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例如,汉字结构中的包围与半包围结构代表了文化中的包容性,也在教育人们宽以待人;汉字书写时的大小不同意味着长幼有序,高低有别。对于汉字来说,它已经不单单是用来记录的工具,而是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载体,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集中体现。
三、古诗文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诗文有特殊地位,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中就能看到古诗文对学生写作的影响之大,学习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及艺术鉴赏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太多,随着时间推移,传统古诗文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接受能力也在逐渐降低,为解决该问题,教师普遍将古诗文以故事形式进行讲解。例如,在《赠汪伦》一诗中,教师通过对当时李白与汪伦的境遇进行讲解,介绍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通过对当时场景的描绘,以一场好友分别的故事讲解该诗,使学生对诗中所蕴含的不舍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由于对该诗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因此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流畅地朗读、背诵该诗,而且能够使其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小学教室内张贴的一张张古代名人画像上撰写的各种名言警句也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内还可以通过黑板报、墙报等平台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重视诵读,情感教育。
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反复诵读的过程,通过不断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必经之路。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新课程改革就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诵读提出明确要求,它要求学生的诵读流畅且带有情感,对诵读内容有个人理解。然而,这里所说的诵读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在以往的语文诵读过程中,学生仅仅是简单地对书中文字进行朗读,甚至不带有任何情感,教师在该方面也没有进行过多干预和引导,所以,传统的诵读方法现在看来极不科学,而这种朗读诵读也无法使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通过带有情感的诵读对内容加深理解,发现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责任,只有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其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使其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篇5
一.在全体师生中努力营造学习氛围,为创建书香型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教研室组织全体小学教师参加了每月一本教育教学图书的读书活动,一年来,每人完成了近 10000字的摘要笔记和6000余字的心得体会;
2、2012年3月,教研室和政教处、教务处联手,成功举办了首届校园读书活动,“读名人格言、做博学少年”,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二.在启动的“母爱童心”工程中,积极建构爱心文化,提高了教师素质,提升了教学质量
1.本学期初,教研室出台了《教师读书制度》,对教师每学期的图书阅读数量、阅读范围和检查验收等方面做了比校具体的规定;
2.启动图书室建设以来,教研室和其它各处室一起协助教导处,在全体教师的参与和支持下,对近万册的图书进行编号、归类整理,现已基本准备就绪。
这就为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加强了开放性新型课堂建设与教学案例交流
1.本学期以来,我们组织全体教师,继续以“构建实效、灵动和充满爱的新型课堂”为科研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按照学期《教研活动安排》,一年以来组织集体业务学习及考核12次,常规公开课30节,常规教研活动51次,完成集体备课136份,通过常规普听课、教研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形式,深入教学课堂一线,从听说评课入手,帮助广大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培养、推荐县级教学能手两名,市级教学能手一名。
这些都大大加强了我校的开放性新型课堂建设与教学案例交流。
从各年级、各学科教师逐月递交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进展报告和历次校本教研活动、听说评课及学习考核情况不难看出,我校教师的整体教科研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完成了校本教材的创编和审阅工作
2.本学期初,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组,由校长任组长,教研室主要负责,其它处室积极协助,全体教师涌跃参加,初步拟定《校本教材分章提纲》,并按《提纲》要求继续收集素材;
4.目前,学校已将校本教材的样本上报矿、局领导部门,进一步的审订,以期及早付印,于下学期正式投入使用。
六.继续摸索并不断完善了学校的教师教研考核积分制度
教研积分考核制度建立运行以来,在实践操作中严格执行、不断细化,目前已有六类二十一项。这些制度对于继续引导教师深入参与校本教研和切实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 坚持开展了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系列活动,并加大了对普通话水平和多媒体使用技能的训练和考核
经过一学年的系列训练活动,广大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更加扎实,张慧、赵子莹、宋丽娜、杨君霞、连焕兰、连晶晶等老师发表的论文屡屡见诸报端,普通话等级多数达到二级甲等……成果显著。
在每月的考核中,我发现,经过不间断的基本功系列训练活动,不少教师的硬笔书法和简笔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相对来说,部分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多媒体使用技能是一个弱项。
因此,教研室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报校长室批准,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开设了教师朗读展播栏目;二是开始向教师征收多媒体课件;三是尝试开展了月普通话考核。
篇6
我们于2008年开始从事《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研究,其间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历时近3年时间,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结题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方式的实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并要求“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实践,创造性地运用美术知识,开展美术活动。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这一需要。
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各个方面,各地方又应实际情况补充了乡土教材。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所同化。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3、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古建筑正在加速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刻不容缓。《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中国民间美术文化,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将分二条线六个类别按中学组、小学组共十二个点进行(含人员分工)。
第一条线:从兴化的人文自然景观中窥探乡土美术文化,以人文景观为线索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负责人:陈丽萍李霞
1.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负责人:顾建英冯云仇越
2.第二类是以现代建设为主体的新人文景观。负责人:杨东玲谭森翟建云
3.第三类是在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负责人:平勤香刘涛 朱健凤
第二条线:从兴化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寻绎书画名家,在相关课题研究中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负责人:杨平兴蔡峥周宇
4.自南宋至清末,从这里走出了262个举人、93名进士、1名状元。仅明代,就出了高谷、李春芳、吴甡三任宰相……其中,兴化书画界名家济济,代不乏人。据相关史籍记载,自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大约产生各类书画家600余名。负责人:徐爱明 曹霞 戴云娟
5.明代有高谷、李春芳、宗臣、陆西星等书法家,被载入及明代学者笔记、《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负责人:凌军冯云朱俊
6.乾隆年间,书画家李鱓(复堂)、郑燮(板桥)更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负责人:施双红倪恒祥张海涛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网络搜索、专家走访、座谈、讲座、实地考察、史料研究、实验课、研究课等。
四、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1、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2、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教案设计
3、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课件设计
4、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优质课
5、专著:《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教学案例集)初稿
6、论文专集初稿
五、课题最终研究成果:
1、课题终期研究报告
2、课题理论研究专辑
3、课题实践过程材料
4、课题影像资料
5、兴化历史文化名人书画艺术赏析图库
6、专著:《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教学案例集)
7、《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论文集》
8、成立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会
9、 以“我知道的兴化市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的硬笔书法大赛及作品集。
10、举办兴化市水乡风光为主题的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展。
六、最终成果转化:
1、通过展示课向推广、展示研究成果。
2、通过研究课寻求新的突破。
3、通过乡土教材传承地方文化。
4、通过专集宣传兴化市美术教师群体及其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
篇7
若将教育视为舒展心灵、放飞个性的完整而健康的师生生活,则呼唤智慧的加盟,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教师实践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在过程上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故、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它是出乎意料的、动态生成的,是一种教育机智;在结果上表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及存在意义这一“畅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实践智慧作为能力“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I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智慧需要学校全程规划和关注、教师教学全面渗透、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其中学校管理是前提和基础,教学是主导,自主学习是动力和决定因素。
一、学校管理全程规划,为建立基于智慧生成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服务
(一)营造人文教育管理环境,加强职业养成教育
实践智慧的培养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均需要民主和谐的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管理的人文机制,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赋予教师自,给予温暖的人文关怀,以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环境氛围里,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发挥至极致,达到“景物一体”之境界。学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将学校、教师的要求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成为学生的共同愿景,造就乐于进取的心态和不懈追求的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实践来看,东北师大强调形成“积极向上、敦品励学、品位高雅、张扬个性”与“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的校风。坚持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与优秀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华东师大盂宪承书院探索四年一贯、循序渐进的免费师范生职业养成教育模式,强调大学四年分别以教师信念、青春校园、思想启迪、从教风采、才艺拓展、回报社会、实践创新和入职强化等为主题逐步实施教师养成教育,以增强未来的青年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他们在“综合素质、个人形象、专业情谊、事业追求”等方面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建立、健全教学技能训练中心,以全程教学技能训练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整合学校现有的小学教师教育实践资源,如微格教学系统、语音教室、电钢琴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室、儿童能力训练室等,建立、健全多功能、全方位为学生实践服务的教学技能训练中心,实施全程教学技能训练。全程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以教育行动研究为载体,以微格教室为中心,各种教学实践资源配合使用,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初步具备教学组织和班级管理两种能力,具备识谱视唱、少儿舞蹈和简笔画三项艺术素养,具备教师语言、三笔字书写、心理辅导和课件制作四种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运用微格教室开展模拟教学,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角色,课后的评价也更能切中要害。通过教学模拟和实践课,通过教学动作技能分解训练、教学心智技能训练、教学案例训练法等形式,进行备课和小组讲评等模拟教学实践,以强化教学技能训练为核心,使学生初步形成包括备课技能、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板书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在内的各种教学技能。
(三)建立职业技能成长档案袋,实施职业生涯计划全程服务
职业技能成长档案袋作为一种有效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平台,系统性、规范性的记录整理大学生涯中个人教学基本功进步、学习反思、教案设计、研究课题能力、成果荣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与同伴)等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其内容有学者形象地描述为“用激情去收获每一次的感动,用诗意去描绘每一次的成长,用欣赏的情怀去把美丽的智慧精彩呈现”。成长档案袋能展示个人的生命历程、成长轨迹,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专题内容整理、自助式学习、小组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评论交流以及其他非正式的学习活动等,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成长档案袋的建设有利于学生领悟职业技能成长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成就感,明确教师职业发展目标与理想;有利于促进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创新,充分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管理目标,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理念。
(四)稳步推进顸岗实习支教,构建大学与中小学的“协作关系”的实践教学双轨模式
对学生来说,通过“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能有效而负责任地开展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和教育研究、协助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当地开展文化科技赶场活动或文化科技推广主题宣传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实习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自己从事基础教育的独立工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整体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专业思想,进一步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也可以增强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因此,顶岗实习支教是一条从学校迈向社会、迈向成功、迈向美好未来的绿色通道。
从教师教育的全局看,顶岗实习支教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学生,建立“协作性一合作关系”提供了平台。顶岗实习支教形成的伙伴合作关系有利于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必须寻找双方的共同需求,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师范院校需要中小学的实验平台,如微格教学资料的搜集、教学实践、教育实习、教育调研与实验等,也有利于改变当前教学实习的困境。中小学需要大学的智力支援和信息资源,如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中小学的管理水平、专家讲座、聘请兼职教师、图书资源共享等。因此,这是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双方进行资源整合,借助对方的智力资源服务于本方的教育与科研,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
(五)逐步建立“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提高从教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师范院校教师和实习基地教师共同担任免费师范生导师,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一般“校内导师”由校内师德与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校外导师”从来自
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本校实习基地的教改专家、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以及优秀校友的教师中聘任,主要在学生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方面指导学生。他们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并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成为他们教师生涯的启蒙教师。使未来的青年教师乐教懂教会教善教,实现中小学需求动态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统一,形成连续、全程的见习、实习机制,积极引导未来的青年教师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动态,提高他们的从教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
(六)在校园网建立“教学技能训练”主页,促进实践训练的信息化
尝试在校园网上设立“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主页”,将教育实习的程序和规范编制成形象直观的电视教材;搜集本校毕业实习的音像资料、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等教学案例与专题报告。学生结合课堂训练,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观摩、学习;可以下载他人的教学录像,长期保存;可以开设专题论坛,让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把自己课题研究的做法、经验、体会、问题及时上传到网上,大家一同学习、交流;可以写读后感或观后感,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多维视角的培养。指导教师平时不必亲临现场,只需通过网上观看学生的训练实况,也可以进行指导,写出评议意见。这种常态化的训练机制互动性强,突出能力强,减少了课堂训练时间,节省了指导实习师资,扩大了训练范围,优化了训练效果,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鲜活的教学案例结合,实现与专家、教师、同学的交流学习,更深入地体会教师行为对教学关系影响的微妙之处,为培训和提高学生教学实践技能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集中教育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能不断提取生成教育智慧。
二、教师教学力求全面渗透实践智慧的启迪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全面培养教师实践技能和发展实践智慧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一)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向
为了适应全面培养实践技能和智慧的需要,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1)由狭义教学向广义教学转向。狭义教学以书本为教学对象,以掌握书本知识为核心目的,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广义教学以教材(书本)、师生交往、各种媒体、日常生活、乡土资源、网络乃至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等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完善知识建构,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2)由独自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向。独白式教学以教师为本位,由教师主宰课堂,以教代替学。对话式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上课成为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3)由依赖性教学向独立性教学转向。传统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现代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性的基础上,相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相信学习过程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4)由知识性课堂向生命性课堂转变。知识性课堂把教学局限于认知层面,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生命性课堂则把课堂理解为生命成长、人性养育的殿堂,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想象来拓展知识,用智慧来批判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
(二)促进“学习场”的生成
所谓“学习场”是一种刺激、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包括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内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环境”。生成“学习场”不是单纯的物理环境的设计,还包括师生“交互主体关系”的新型“关系场”的确立。(1)生成“学习场”就是提供“教育性模拟”的情境。“模拟情境”是“介入生活本身的实验场”,是在活生生的交互作用之中经验世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共同体,于其中可以进行由话语与行为组成的对话,展开着意义的交流与抽象。“模拟情境”是浓缩了生活与学习活动并附以经验的一种“媒体”。(2)生成“学习场”就是设定必须思考、促进思考、验证思考的情境。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的意义交换与抽象这样一种“文化创造”的实践,掌握人类的文化遗产。(3)生成“学习场”就是设定基于话语与行动的对话情境。在新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与体验、作业与实习,既传递来自教师、课本、课堂的“明确知识”,又以批判性反思的态度生成难以用明确的形式表达的、整合的“默会知识”。因为“实践的技能很难诉诸文字,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
(三)强化师生交往,促进教学中的互知、互悦、互动
Van.Manenl.M(1991)说,“教学比舞台表演要求更高,因为教学不只是彩排,而是一个人际间互动的过程。不像舞台演员,教师从来不能确定他们的台词。教学需要现场的技巧,知道瞬间里如何理解变化的情境,要及时、瞬间知道孩子的感受,要知道怎么做,如何呈现事物,何时停止,如何创造教室中的气氛。”呵见,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主要通过主体在认识上、情感上、行为上的相互理解即“互知”“互悦”“互动”来表现。“互知”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与动机的角度去理解自己,要引导学生参与、体悟和享受教学全过程,发挥自身的课程资源价值;引导学生表达学习需求、调控学习行为;要激发和培养师生的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彼此的职业能力发展。“互悦”要求教师要体验学生情感,常持“悦人”之心,展现较强的人格魅力与工作魅力,要求从形成或改变人的某种感情人手,体验创设活动之“悦”以激励学生“自悦”。“互动”要求精神层面的“心领神会”“视界融合”与实践层面的“显性对话”和“适度参与”结合,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并引导其适时适度参与,同时要逐步地实现话语表达权、文本解释权、教学过程的控制权、教学效果的评价权的转移。
(四)积累有关教学案例,推广案例教学,缩短教育理论与教育情境的距离
赫斯特认为,教育理论应被描述成一种实践性理论,既有关阐述和论证系列实践活动的行动准则的理论。根据赫斯特的观点,教育理论的学习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习者理解理论,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让其学会理性地实践和理陛地活动。
案例教学就是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形式之一。理查特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案例教学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始于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选择并确定案例展示的序列,教学中遵循“案例导入”“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的一般程序。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并更好地掌握理论。
篇8
一、优化措施,全面推进
专题讲座。重点对教学设计基本功和教学实施基本功进行专题系列讲座,每次重点解决一个难题,集中培训后教师要上交学习体会,同时下发相关的学习材料供教师自学。
名师引领。观摩本校骨干教师的个性备课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让教师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学习课堂教学经验。另外,还要组织带领教师走进名校、名师,深入课堂直接取经。还可以购置名师课堂实录,学习间接经验。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基本功显著增强。
案例解读。为教师统一购置名师教学案例,要求教师认真品读、反复咀嚼智慧之处和精彩之处,同时与自己进行比较,发现不足,提升自我。还要求教师把在教学中自感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及时记录下来,由教务处筛选案例,及时召开案例解读交流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从而开阔思路,共享智慧。
对话引领。各教研组每周上交一份教学中的疑点、盲点、难点统计表,对其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召开由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提出问题的教师参加对话引领会,从而把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诊断。对教学基本功比较薄弱的教师,通过反复看课,进行分析诊断和跟踪指导,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确定发展目标,制订研修措施。必要时可令其拜师结对子,由名师着重引领。
自我反思。举办教师反思讲座交流,使大家互相借鉴。还可以将反思内容写成笔记,把反思呈现在教案上,体现在论文里,落实到教学中。没有坚持不懈的反思,就不会有自身素质的增强,不会有不计其数的精品课堂。
二、技能竞赛,营造氛围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大练基本功的热情,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提高训练质量,学校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教学技能竞赛。根据不同时期的训练重点,先后开展了三笔字、简笔画、教案设计、板书、教具制作、课件评比等活动,展示汇报训练成果。还组织教案展、优质课观摩展、书法绘画作品展等专题展览,并进行基本功现场展示表演。
三、加强科研,综合提高
我们将基本功训练与高效教学课题研究有机结合,从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壮大科研队伍、制订科研规划、开展专题研究等几个方面抓起。不但承担了县级教研、科研部门要求的课题研究,而且开展了校级小课题研究,让教师人人有课题,并能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教务处定期召开课题协同会、研讨会、指导会,让承担课题的每位教师都真正行动起来。教师在课题实验中不仅基本功得到了巩固,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应有的锻炼。
篇9
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之一。梁启超认为“中国写字有特别的工具,就成为特别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的书法艺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早在1990年,我校结合自身优势,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确定了“以字怡情,以字益智,以字健身,以字促学,以字育人”的素质教育奋斗目标。历经二十年的实践探索,书法教育日趋成熟,成果凸显。近两年,按照教育局下发的《桦甸市学校特色创建工作方案》要求,学校不断总结,细致部署,科学规划,以创建书法特色学校为目标,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全面打造特色学校,学校书法教育水平再上台阶。
一、从自发练习到规范组织,书法教育步入正轨
1987年到1990年,这个时期教师们开始随意的、自发的练习书法。说起我们的书法,还得从胡昕老师说起,他上学时就酷爱书法,师范毕业后,分到我校任教仍笔耕不辍,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一批书法爱好者在课余时间或练毛笔字、或练钢笔字、或练粉笔字。时而在纸上练习,时而在地上练习,因为练书法毕竟是一件好事,学校既没干预,也没支持,就这样练了三年。
从1990年省第一轮继续教育要求练外功开始。我们就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好好练习书法。理由:一是我们要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二是当教师就应该会书法,懂书法。三是书法是教学的基本需要。四是我们有一个书法基本功比较过硬的教师——胡昕。为了扎实有效的开展这项活动,我们要求领导带头,全员参加,从头练起,机制约束,资金保障。形成了夫妻练、父子练、母子练、班上练、班外练、白天练、黑天练的练习书法氛围,练得“热火朝天”、“走火入魔”,练出了一支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形成了“身先士卒带头练,放下架子从头练,机制约束监督练,舍得投入保证练,理论辅导科学练,齐头并进全面练,工教结合师生练,你追我赶全员练”的八练做法,在全市继续教育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并作为经验在全市推广。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的写字水平明显提高,作业书写规范,行为举止端庄,成绩连年攀升。
二、从实践探索到科学实施,书法教育稳步推进
凡是书法比较好的学生人品都挺好,素质比较高,成绩也不错。书法是否和学生的成长有关呢?为了进一步研究书法和育人的关系,1995年开始,我们在市局、进修学校、教科所的帮助下,确立了“以书法训练为突破口,发展学生书法特长,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九.五”地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编写了写字校本教材,书法家故事集。根据教师指导能力和班级书法水平确定了“窗口班”、“提高班”、“普及班”;制订了书法检测标准,把书法课纳入课程计划;开辟书法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练习书法达到练人的目的。
通过写字练习达到了“以字怡情、益智、健身、促学、育人”的目的。结束了我校不敢科研、不会科研、没有课题的历史。从那以后,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级立项课题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学校也被吉林市教育局评为教师基本功训练示范校、标兵校、省继续教育先进单位。
三、从经典诵读到突破瓶颈,书法教育走向成熟
到了1998年,我校书法教育出现了高原现象,这一时期,只见练习,不见提高。教师们动摇了,部分领导也失去了信心,有的教师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练字,要什么字从电脑上一调不就出来了吗?还有的教师说:我们的课题不是通过验收了吗,不能只研究一样,也应该研究研究别的什么东西了。我们遇到了制约书法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了弄清制约书法教育再提高的根本原因,我们一直在探索。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两年,徘徊了两年。虽然彷徨,虽然徘徊,但十几年养成的书法习惯这种定势很难改掉,部分教师没事儿还是要写上几笔,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练习书法真的过时了吗?书法教育真的不需要继承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深入学习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指出:书法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不同年级对书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理论上讲,我们练习书法没有错,我们还要坚持。至于“只见训练,不见提高”,一是因为书法有高原现象,过了这段时间就会有一个飞跃;二是因为师生的书法理论不够丰富,知识面窄,没有深厚广博的知识。如果想要练好书法,就必须广泛阅读,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提升书法水平。加强文化底蕴是提高书法水平的必由之路。统一认识后,我们不再单纯的练习书法了,而是一边读书,一边练习,并且确立了“练习书法,广泛阅读,促进师生语文素养提高”这样的课题进行实验,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了广泛的阅读活动。于是在实施书法教育的同时,也在探索学校的经典诵读,让师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书法教育的再提高。
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把书读多高,就能把孩子引领多高。读书成了学校工作的源头活水,给学校整体工作注入了生机。十多年的读书,教师脑子里装满了上百本书,慢慢发酵,慢慢酝酿,慢慢融入到生命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表面的平静却积蓄着生命的能量,教师读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却说:“读书破万卷,书法如有神”。丰富的文化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改变了师生的气质、素质,提高了师生的书法水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在新一年级中的一个班进行了大胆的语文改革尝试,以后每年都在新一年级中确定一个语文课改实验班。实验理念是:阅读即方法,积累即语文。实验目标是:背十万字,读百部书,写千万言。实验方法是:从教材中突围,利用7、8周的时间学完语文教材,剩下的时间就是大量阅读积累和实践,把课外书拿到课内来读。
通过实验,我们解决了教师和家长学习语文的认识误区;解决了大量阅读和课时不够用的时间冲突问题;解决了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阅读习惯的问题,学生语文素养明显提高。随之而来的制约书法教育的瓶颈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学校的书法教育又有了质的提升,书法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书法教育经验日趋成熟,书法教育特色凸显。
二十多年来,笔秃千管,墨磨万锭。我校始终把书法训练当成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笔耕不辍,临池不懈。长期的书法训练不仅使师生掌握了书写技能,还养成了良好的书法习惯,陶冶了情操,磨练了意志,内化成为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书法还引发了科研,促进了读书,带动了课改,推动了德育,提升了内涵。成为一种特色,一种文化,一种执着追求、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写字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特色因学校而生成,学校也因特色而传播的更加久远。
《吉林教育》、《教学案例》、《吉林课程改革》、《校本研究》、《教育科研动态》等多家刊物,从不同角度在封面或封底介绍过我校的办学特色。桦甸电视台,吉林市电视台,吉林省《八点纪实》栏目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报道过我们学校的做法。近几年有域内外几十所学校到我校交流指导工作。
2010年9月23日,2011年4月21日,2012年9月15日,分别在我校举办《吉林市教学管理展示日》活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永葆工作热情》和《吉林地区督导主任县区行》现场会。与会的领导和教师无不被我校师生精彩的书法表演和精湛的课堂教学所震撼,美哉、妙哉、壮哉的赞美声不绝于耳。学校还先后被评为省、市教学管理示范校、德育先进校、教育科研先进校、校本研究先进校、教书育人先进校、全国写字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书香校园。今年7月18日,我校齐校长和教育局庄局长非常荣幸的参加了教育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特色办学高峰论坛”,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特色办学”的荣誉称号。
学校的办学特色,曾引起各级各类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处处长沈白榆,中国书法教育常务理事张凤民,省教育厅副厅长孙鹤娟,省教育学院副院长杨玉宝,省学院小学教研室主任赵士英,吉林市教育局陈局长、于局长,基础教育处刘处长,市学院刘院长等领导多次到我校指导特色办学工作。
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指示,或点石成金,或拨云见日。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办学方向,坚定了创办特色学校的信心。
篇10
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
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种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践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e-Learning业界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2.国内的主要研究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
他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另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
当然,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现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点播数超过100万人次,深受师生欢迎。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
深圳市自201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课例视频资源的征集及在线展播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搭建起了覆盖全市中小学各学段学科、与教材同步、成系列化的优质课例视频资源库,其别强调课例视频建设要逐步向精品化、微型化发展,要求征集的30%~50%为“微课”课例视频。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结语
目前,各级机构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征集、评选活动,体现了微课程正在逐步成为构建学校、区域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必将形成一批系统化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覆盖主要知识点的微型课例资源。
- 上一篇:小学美育教学优秀案例
- 下一篇:精准化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