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育教学优秀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育教学优秀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的美,还在于通过词语构建的情境,给人创造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在其中获得美的体验,这就是文本的意境美。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受到的约束少。在文本品读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意境,不仅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而且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文时,文章对山里孩子们艰苦的上学环境进行了描写,他们起早贪黑,每天要花很长的时间在上学的路上。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短短的几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和想象,进入文本创造的情境。(1)在上学的路上,山路的情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指出通过“变绿了、变紫了、变红了”三个词,写出了孩子们经过一段很长的上学路,从天黑走到“天空醒来”。(2)孩子们放学回家的路上情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又抓住景物渐渐“变黑”,月亮出来,感受到回家要走过的一段长长山路。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身临其境般进入了文本创造的情境,感觉到孩子们上学的艰辛,然而他们却每天都坚持不懈地走在这样的山路上。通过文本描绘的朦胧美景,又体会到孩子们为了山村美好的未来,以苦为乐的心境,实现了教学的效果。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我通过文中的几个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想象,带领学生进入了文本创造的意境。在品读中,学生既获得了美的体验,也通过与山村孩子上学的对比,提高了自身学习的目的性。
二、感情朗读,充分体验文本情感美的价值
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优秀的文章通过其中的丰富情感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抓住文本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品味其中的情感美,从而提高阅读兴趣。在品读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中读出情感,提高阅读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平分生命》一文时,本文通过小男孩要与自己的妹妹平分生命的故事的描写,给人展示了一个崇高的孩子形象,描写了血浓于水的情感,催人泪下。在教学中,我抓住这样的情感脉络,通过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品读。(1)小男孩抽血怕吗?为什么?(2)在抽血时,小男孩为什么要微笑?(3)你怎么理解小男孩再次挽起袖子,要抽一半血给妹妹,与妹妹“平分生命”?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合作讨论,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了小男孩身上的那股勇敢、坚毅,对妹妹的爱,懂得了亲情。然后,我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的质量就出来了,实现了美读的效果。文章的情感是隐含在文字后面的,在阅读中,只有入情入境,与文本的主人公、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才能读出这样的情感美。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我抓住文中的几个片段,让孩子们通过问题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美。在他们再次阅读课文时,自然地将文本的情感通过阅读表露出来。
篇2
一、输送人才
学校办学,人才最关键。作为一所新办学校,没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优秀教师,是很难成功的。作为挂有名校招牌的新办学校,如何实现对名校文化基因的传承,从名校母体派出优秀的管理者和骨干教师,是最直接最好的办法。派出的优秀管理者最好是名校的副校长或中层管理人员,有名校多年的工作经历,对于名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文化、运作流程等,都有很深入的了解,由他来具体办学,能够实现对名校文化传统的传承。这比那些仅仅挂一个名校的分校牌子,而实际上请人来做校长,要来得合适多了。倘若名校愿意派出更多管理者,形成管理团队进驻分校,那自然更好,更便于新学校能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搭建起管理框架,各条块都能贯彻落实到位。当然,仅仅输送管理人才还不够,还应该重视优秀教师的输出。因为新学校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文化方面是一块空白,很需要优秀教师通过切实的行动来示范和引领,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范式、教学规范等方面,更需要一线的优秀教师来带动,仅仅依靠一两个管理者从管理层面的传承,往往是不够的。因此,理想状态下派驻新校的既有校长,又有主要学科的骨干教师,这样为新学校的办学搭建起管理和教学的骨架,播下力量的种子,为全面开展工作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二、输送理念
名校办分校,人们自然会由这所分校想到母体学校的声誉,想到其许多教育思想和典故,想到学校的校风校训等文化传统。而倘若这分校说的做的与母体校没有什么关联,所谓的名校品牌纯粹是穿靴戴帽贴标签,这分校也必然容易失去民心,甚至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名校之所以成为一地瞩目的重点学校,人们趋之如鹜,原因是她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尤其是往往凝聚着一些教育专家和历代名校长的治校智慧。比如,江苏南京有一所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是一所百年名校,起源于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兴办三江师范学堂附设的中学堂。这所学校的“诚朴”校风和“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校训得到历代校长的重视和传承,因此,他们在政府区划调整下兴办多所分校时,都无一例外地把校风、校训、校歌等带到分校去,并要求在制定学校办学章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落实校风校训,这样母体校与分校之间的教育理念文化就得以很好的传承。真正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大浪淘沙,历久弥新,将母校优良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这既是政府和人民的对新办校的期待,也是新办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分校也有自己的校情特质,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对母体校的理念思想有新的创新,但一定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抛弃掉母体校的传统,另起炉灶,另行一套。
三、输送特色
名校往往都有鲜明的办学个性,这种个性可能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可能体现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也可能体现在学校管理上,还可能体现在德育活动、信息化办学、国际化办学等方面。这种个性恰恰是铸成学校品牌的最核心的元素。唯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才彰显出名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校园与师生的气质风貌。作为新办的分校也当以传承弘扬名校的特色办学,才不枉与名校的这一番结缘。江南有一所名校以美育为办学追求,“以美育人”具体化为“以美修身、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健体”,进而实现“格物正心、止于至美”的育人目标。这一办学思想特色鲜明,路径措施得力,尤其是能将美育落实到每一节课上,从语数英到音体美品科等各个学科,都积极贯彻“以美育人”的办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落实政府均衡化发展的政策下,他们在郊区办分校,也以美育作为学校办学的思想和路径,积极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范式引进过来,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美育元素加以融入和提升,结果呈现出后发优势,许多硬件软件设施更加到位,以美育人的理念贯彻落实更加聚焦和彻底,短短几年声誉鹊起,很快成为地方又一所名校,与母体校交相辉映,成为地方教育界的佳话。借助名校的鲜明个性与特色,高起点办学,新办学校将因此而走向发展的高台。
四、输送标准
往往也有名校办分校不成功的案例。H市的G校是一所重点小学,在新区创办一所分校,派出了管理者,也复制了各种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甚至许多的教研活动或者学生活动,两校都是同步进行的,可是分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总是不太高,各种活动质量也乏善可陈。许多专家、校长参观校园和听取汇报后,也都认为两校之间契合度挺高,可是找不出办学效益不高的根源。有几位经常流动在母体校与分校之间的教师有一次座谈,他们的一席话揭开了谜底:新校要求不太高。原来,母体校的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工作方面的标准要求很高,比如教研活动必须要人人发言,连参加会议都必须在最前一排就座,参与全区或全市的培训学习必须积极主动,并争取有宣传学校经验的义务,培训回来必须有图文并茂的汇报,诸如其类,每一项工作都有非常细致具体的要求,都有量化的考核指标。新办学校的校长相对仁义一些,觉得凡事差不多也就认可了,岂知恰恰是这样的标准不够高,导致各项工作都处于半成品状态,难以到达精品的层次,获得惊艳的效果,教育教学质量也就很平常,学校办学因此而不温不火。俗话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对于学校也同样。一所名校的形成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追求,都会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这种标准不是口头上或是文本上的,而是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和考核上的,这才使得师生员工人人自警自律,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进而影响到校风。倘若只是形式地照搬母体校的许多思想做法,而不能在行动中切实去做,严格地评审和考核,那么学的再多也只是皮毛,永难复制名校的辉煌。记得有位校长朋友去杜郎口学习,回来几乎全盘复制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推进不到一个月就再推动不下去了,师生一致抵触,原因在于校长在管理执行新模式之前,没有从系统论地角度整体思考和设计,没有将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纳入其中,缺乏管理制度的保障和考核评价的标准来跟进,仅仅依靠课堂模式的改变来推动改革,自然难以推进。
五、输送资源
名校积累了丰富的资源,比如品牌资源、政策资源、人脉资源、学术资源等,新办分校只是借助了名校的品牌资源,发挥了名校的品牌效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群众和社会的关注。但是学校的发展不是依靠一时的吸引眼球,学校管理团队、教师队伍、学生等的培养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倘若在办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于名校的资源和平台,分校师生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平台。比如,某地有一办学集团,借助于母体校在区市的影响力,建立名校联盟,定期组织名校高端学术交流活樱各分校轮流主办。由于该联盟每次活动都能请到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和名师参与活动,联盟内各学校的师资展示的课堂也非常的精彩,这一民间的学术研讨活动逐渐吸引了周围更多的学校老师前来观摩学习,影响越来越大,引起区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后来市教育主管部门将此活动纳入每年度的工作计划中,成了官方参与的学术活动,一大批教师因此获得各种学习锻炼和展示交流的机会,也获得许多的证书。在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评审季,这一名校辖下的各分校教师在各个区的评比中都脱颖而出,获得各类荣誉。短短几年,各个分校居然培养出特级教师、市区名优教师几十名,这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名校成名多年,承办过各级各类学术活动,与许多学术专家和名师建立有良好的友谊,由名校牵头组织的许多活动,往往具有良好的口碑,也容易请到许多专家名师。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名校与政府部门也有亲密的关系,许多政策资源可以被放大,辐射到分校,拥有的人脉资源也可以为分校所用,这样借助于母体校的强大资源,各分校发展可以获得极大的后援支持和帮助,分校的师生也会因此有更快更好地发展。
篇3
[关键词]师范院校;职前教育;教师情感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它更主要是面向小学培养小学教师。但师专学生的教师情感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学生入学阶段,我们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不愿意做教师,87%的学生不喜欢做小学教师,95%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做小学教师。笔者走访了一些毕业后在中小学工作多年的毕业生,发现他们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这个层次学校生源的特殊情况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我校师范类的学生是从初中招来的,而且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承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才到此就读,也有一些学生考高一层次的大学无望,不得已才来到师范专科学校。这些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无论是情感方面还是认知方面都很茫然,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对教师职业的情感仍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教师职业情感发生危机,就不能不令人深切担忧。虽然我们也不排除日后工作中可以培养教师职业情感,但那毕竟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笔者认为师范教育的重中之重,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的传授,而是强化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与开发。多年来,我们在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探索效果是显著的。对中小学教师职前阶段进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与开发是对国家未来负责任的教育举措。
一、教师职业情感的时代特征
教师职业情感是极其丰富的,有一定特殊性。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人或事物及周围环境的关切、喜爱的心理活动,是高级社会情感。笔者认为新时期教师情感应具有如下主要特征: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任的爱;求真务实的事业心与上进心;获取成就的动机与争当教育专家的渴望;强烈的求知探索、创新兴趣;善于交往的性格;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高雅、时尚的审美情趣与昂扬振奋、热爱生活的执着精神;淡然处世、心怀感激、不计功利、无私奉献的平和心境。
二、教师职业情感培养
教师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既有职前培养开发,也有职后培训养成。职前培养开发更具有前瞻性和持久的效力。在师范教育阶段重视教师情感教育,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实施,是改变目前重视教育理论和技能学习忽视职业情感教育现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将“三个贯穿始终”的培养原则作为指导思想来开发、提升学生的教师情感,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职业情感的内驱力培养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使他们保持做教育的内在动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职业的认知
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能力,使之对教师职业有全面、深刻、科学的认识是教育学课培养教师情感的首要切入点之一。为此,对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意义、作用、功能及其价值的深入讲解和讨论就成为教学分量很重的热门话题,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一是谈论,二是辩论。教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以免他们日后进入真实教育情境后失望,更不要讲空洞的大道理,让他们觉得教育离他们很远。教师应通过列举学生们身边的、已知、认可的事情论证教育对人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感,为其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2.职业的兴趣培养
教师如果厌烦教师职业,仅仅凭着责任心来工作,这种责任心在强大的压力下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乐意做教育工作,教师才能竭尽全力,持之以恒。兴趣培养越早越好,准教师们一旦对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以旺盛的精力和巨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活动中,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展现出敬业爱岗、锐意进取的风貌。笔者根据兴趣培养的规律,尝试了一些做法:第一,教学中经常设置“两难的教育情境”,如补课、排榜、减压、上网成瘾等敏感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用学过的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中的两难问题,学生可以领会到科学育人的魅力,感悟到一个教师成功帮助问题学生时的乐趣。第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看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录像,看着名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以及所展现出的综合能力,学生由此产生羡慕、向往、尝试的情绪冲动,从而初步形成做教师的职业兴趣。
3.职业的自豪感
学生没有当教师的体验,要体会当教师的自豪感的确是一个难题。理论说教的效果当然不好。笔者后来摸索出虚拟法,即是让学生假设、想象自己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教师,或者是在偏僻山区执教,或者是在特教战线,或者是问题班级的班主任,或者是有专业特长,等等,任其自由虚构和想象,每个人都在自己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让人羡慕、受人夸赞、得到社会和学生认可的业绩,也得到了荣誉和薪酬,更包括学生成人、成才后对自己的感激。笔者请学生想象:“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该是怎么样的呢?”学生自豪和幸福的情感油然而生。
4.职业的德福共享
个体在工作与生活中领会、体验人生的幸福、崇高与人格的尊严,只有具有崇高教师情感的教师才会得到这样的幸福感受。这样的感受和体验是个人人生幸福的源泉。热爱教师职业,做好教师工作,是教师的人生幸福所必需的,其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师本人。因为真正的道德境界应该是发自“本心”的。发自“本心”的东西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也是最能感受幸福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把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变成发自“本心”的道德呢?方法之一是组织学生讨论“做教师对我的好处”,然后要求学生写演讲稿“我做教师最受益”,并选择写得好的学生在全体学生面前做演讲。方法虽然简单,但学生心里却留下很深刻的记忆。(二)爱心和良心教育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教师职业情感的核心是对教育对象的热爱和尊重。人们把“有爱心”放在对教师期望值的最高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性、细微性等方面的特点,尤其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爱心和良心。
1.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
名言警句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的名言警句很多,笔者采用的做法是每周都给学生留一段教育家或者是有影响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话来警示、感化和激励学生,如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们交往的一种乐趣”等。笔者将其称之为“每周一名言”。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名言警句既可以摆脱空洞的说教,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深受学生的欢迎。
2.用优秀教师的先进事例感动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向学生介绍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或者让学生听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会使学生被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所感动。而优秀教师身上共性的东西之一就是这些教师对学生都有着非常热爱,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使教师人格熠熠生辉。
3.用反面事例警示学生
正面的事迹鼓舞人,反面的事例警示人。电视上、报纸上时有反面的教育案例报道,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反面典型。面对那些缺乏爱心和良心的教师,学生们都愤怒不已,而此时,把这种愤怒的情感及时转化为教育人的爱心和良心就会恰到好处,所以“别误人子弟”就成了我对学生们常说的话,这句话也因此成了学生们的口头禅,成为教育人最起码的良知而被纳入准教师们的德育认知体系中。
4.用师爱的真谛勉励学生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师的爱心和良心教育,必须弄懂究竟什么是师爱,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教师自己觉得很爱学生而学生们却不领情呢?为什么对学生善意的批评教育却招来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呢?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爱呢?真正的师爱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任的爱。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满腔热忱地期望学生成才,充满信任地鼓励学生成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笔者常对学生说,教师不能“糊涂地爱”,学生们也因此考虑爱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师职业美感教育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起来的情感是一种愉悦人的身心的感情体验,是一种积极的最高层次的感情体验。通过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美感教育,特殊的美育教育,准教师们能够对未来的职业有美的感受、美的理解、美的追求,从而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情感。
1.感受美
教师职业美感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发现。课堂上教师的人格特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满哲理的话语,动感的教态,恰当的服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无不彰显着巨大的美感魅力。面对一堂优秀的观摩示范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这些因素,充分感知美,从而帮助他们感受崇高的教师职业美感。
2.传播美
教师的职业美需要教师来传播,每个教师都是美的使者和传播者,哪个学生不喜欢给他们带来美感享受的教师呢?一个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变成美的发源地,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学的氛围美,知识的内在美,从而喜欢教师,喜欢学习,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到做一个受人欢迎的教育者的幸福与美好。“当教师就要当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的信念会使得准教师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创造美
教师职业美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创美育人。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是不是教育者的劳动都是“创美”呢?那些教育活动中不合规律、既无秩序又不和谐的现象,那些矫揉造作、缺乏个性和情感的东西能说是美的吗?教师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教育活动中形形的“造丑”现象来告诫他们要创美育人,积极拓展学校教育的审美空间,做一个真正的职业美的践行者和开拓者。通过开展创美育人教育,学生们发现理想、美梦这样的词汇原来就沉睡在他们心中,原来教育真的那样平凡而神圣,崇高而自由。
四、有利于教师情感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关于课时。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情感的培养是抢抓教育先机的举措,课时必须保证,但目前我们教学计划中教育学课时仅是每周2课时,总计18周,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减少教学实践环节,这对准教师的教师情感培养是不利的,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适当增加课时。
第二,关于实习。教育实习对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情感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效果也最好,但多数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最后一个学年的半个学期时间来进行教育实习,有的甚至不足半学期,仅八周,实习时间偏少。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尝试将实习时间由半年延长至一年,或者尝试改变现有教育实习的模式,变一次集中实习为分阶段、分内容的实习。
篇4
案例一: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案例二: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案例三: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案例四: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案例五:男生,四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四岁师学习钢琴,八岁学习书法,获奖无数,十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第一位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三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第二位是马加爵。广西宾阳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杀4名同学,2004年6月枪毙。第三位是韩寒。上海人,中国作家,职业赛车手。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中国80后十大杰出人物,2009年亚洲周刊风云人物,新世纪周刊2009年度人物。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作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第五位是李天一。李双江、梦鸽之子,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毕业,后就读人大附中,再到美国沙特克圣玛丽学院留学。成就不小: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金奖,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2011年因斗殴拘留教养1年,2013年2月因罪判刑10年。
以上几个教育个案值得我们反思,目前人们最缺的是德,缺四个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学生最缺的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
要成才,先成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时,是这样回答的,“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学校教育要把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德育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 院团结合 音乐审美能力
21世纪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而从属于美育范畴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做了明确界定,《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课程的目标强调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音乐课程应通过熏陶、影响等途径,使音乐成为人的终生
朋友。
一、音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实现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本,音乐教育的实施始终离不开音乐教师,决定音乐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可见,音乐教师只具备唱歌、跳舞、器乐演奏等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巧上,更应体现在丰富的专业素质内涵方面。他们既应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应通过自身的艺术感染力、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对音乐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音乐艺术表现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感染和熏陶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美育功能。
音乐是情感体验艺术,音乐教育是声音、情感体验的艺术教育,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音乐体验能力,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这是胜任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的首要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音乐信息和分享音乐美感的过程。教师音乐审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有些教师,即未来的音乐教师,其音乐审美能力比较薄弱,他们对音乐缺乏充分的情感,进而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实现。笔者在“音乐教学法”课上经常看到:很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中小学模拟授课时,盲目依赖多媒体课件,即便是自己站在讲台上范唱(奏)歌曲,也缺乏情感,毫无音乐表现力。
另外,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创造性的缺乏与上文提到的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的缺乏有一定联系。拥有高技能却没有感受能力的演奏和演唱是机械的,没有感染性和生命力,而没有思想的、机械的身体动作更不能引起思想的新的火花迸发。
上述不足及缺陷将明显影响到整个音乐教育学专业学生,即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后备军队伍,对于其今后的音乐教学来说,教学水平的单一和呆板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能实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进而影响音乐审美功能的良好实现。
二、“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促进和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院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艺术学院和芭蕾舞团、歌舞团、艺术学校相结合,通过优势互补,达到和谐共荣,在“产、学、研”一体的基本框架下,采取多学科、紧密型、全方位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如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将选派实习学生参加院团演出季的排练、演出、管理,提高其合作能力和舞台实践经验;团校也将派出资深演奏家、演员和管理人员带领实习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艺术实践空间。
此举说明,对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来说,将“两团一校”建设为学院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可为在校的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好的条件。另外,在组织专业学生到两团一校进行观摩、实习、实践的同时,还鼓励他们参加选拔、竞聘两团的签约演员,让他们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艺术实践是艺术人才培养的出路,艺术作品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紧抓舞台实践,是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院团结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能大大增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尤其突出表现在有效促进和提高音乐教育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表现力、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二)充分发挥团校资源优势,促进、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可提高学生对舞台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院团结合中,演艺团校委派的教师具有一般高校教师无可比拟的丰富的舞台经验。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借鉴和学习别人的成果。这些舞台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在教学中令人钦佩。在专业音乐教学活动中,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特别注重并强调其社会属性、行业属性及就业属性,这是很值得借鉴和补充的。
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历来走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套路,是一种较封闭的培养方式,教师对音乐美育功能的感受较为薄弱,学生也体会不到相应的音乐感受。团校教师的人才引进可以大大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这些团校委派过来的教师大多为艺术专业院校毕业,几十年从事舞台表演艺术事业,均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知名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与教学经验,因此,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除技法性教学外,十分注重表现性与应用性教学。可以想象,拥有丰富舞台经验的教师是十分了解和重视舞台的表现和感受的,也是深刻体会到音乐表现的美妙和魅力的人,他们在作为教师教授学生时,会把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作为教育的重点,甚至在教授的过程中不经意间让学生感受到舞台表现力的美妙,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性。他们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可以讲授,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可以拿自己的舞台演出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感受、鉴赏,甚至将学生带到真实的舞台学习,感受舞台表现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弥补了院校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对舞台表现能力的重视,并加深了对呆板的技能表演背后的更多情感性的领悟,进而促进自身音乐表现力、感受力和鉴赏力的提高。
2.团校内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才、作曲家,活跃的创造氛围有助于启发和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团校内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才、作曲家,这与他们的团校性质和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因为大量的舞台表演不可能总是旧东西翻来覆去地表演,而针对不同的表演场所、观众需求、情感表达,需要有适当的改变甚至创造。同一种舞蹈或戏剧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而达到不同的舞台效果,这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表演者对这种舞台表现的差异是最清楚的;为追求自身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团校音乐人才创作产生许多原创性作品也很有可能和必要。
笔者认为,多数高校总是缺乏创造性,大多是在重复别人的东西;最开始的模仿当然不可或缺,但长期处在低层次的模仿阶段得不到提高,只用熟练的技能应付,难免思想僵化和单一,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感受和表现。院团结合模式也可以促进院校创造性的迸发。目前,院校原创型人才极度缺乏,与艺术表演团体的院团合作将可能进一步扩展到院团共同打造艺术作品的新领域,构建原创平台,产生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这种活跃的、新颖可喜的创造氛围对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无疑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3.团校提供充分的艺术实践机会,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表现、感知能力的提高
团校结合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而学生亲身实践不仅锻炼了专业的技能,更体验到整个音乐过程的快乐和意义,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性,对于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和以后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将有极大的帮助。院团结合模式也是院校教学方法理念的更新和改进,新颖的教学方式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自身技能和音乐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学生亲身参与到舞台表演的实践过程,不仅是技能的表演,可能还参与到舞台的设计安排、表演流程的熟悉等过程,使学生在舞台上,在面对有广大观众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舞台表现的东西。有明确观众对象的舞台表演,如果只用机械的专业技能,明显是不能达到好的舞台效果的,只有学生自己拥有对音乐的充分感受,才能表演出充满感情的东西,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可以说,院团结合提供的实践表演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4.学生对舞台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提高其审美观察力和音乐感受力
随着在团校中的舞台实践,学生也拥有了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其中有成功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对演出成败进行事后的总结和反思,就可以获得比一场演出更多的东西。可以看到,音乐感受性的差异极大地影响到舞台效果的呈现,不同的音乐感受带来不同的舞台表现,同一种舞台演出因为感受性的差异也会导致有很大差异的舞台表现效果,这些区别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演出才有可能深切体会到。
学生通过对比较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重点分析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差异性,进而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提高,把这些通过实践体会到、观察到的东西总结出来,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观察力和音乐艺术感受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院校理论优势,有助于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院校师生相对团校来说拥有理论上的相对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挥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1.以院校教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催生音乐审美相关教科研成果
传统的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的习惯,那么在与团校结合的实践表演之后,院校师生可观察、总结和反思舞台表演的实践过程中自身情感的感悟、舞台的表现力以及各种创造性的火花,将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这样的思维方式能促进对经验的总结,对问题的分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可催生一批音乐审美理论教科研成果,起到在教育教学中借鉴之作用,以更好地指导音乐审美教学实践。
2.以院团结合的实践模式,改革音乐审美实践教学方法
院校相对团校来说,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因此特别关注音乐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研究。根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功能、价值做的重新界定,院团结合的实践模式,正是一种实践性、感受性、体验性、参与性的音乐教学方法及授课形式,通过这样的熏陶、影响的途径,能极大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能力。
联系我们的音乐教学实践,只有让接受普通音乐教育的学生参与、体验、感受音乐课堂的美,才能真正培养对音乐的热爱。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和感受,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模拟课堂有望不再完全依赖多媒体,能实现师生对话,创造出有感情、有生命、有魅力的音乐审美实践课堂。
三、让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为“院团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受益者
理想的音乐教师应该是音乐表演艺术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专家,既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具有良好的音乐基本技能、丰富的音乐知识、较强的音乐艺术表现力和对音乐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及良好的音乐专业素质,在教学品格、教学技能、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心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素质。
院团结合模式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构建起以培养综合素质和舞台表演、音乐教育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实践节目为载体,构建综合实践教学的最佳平台,在今后共同打造一个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的综合教学基地,坚持“教学与舞台实践结合,教学与创作研究结合”,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形成“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和谐共荣。
篇6
关键词:体育教研员;培训需求;国培计划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7-0041-03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国培计划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实施“国培计划”的目的是要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促进改革的作用,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
教研员是学科教学的中坚骨干分子,是学科教研的当然带头人,是学科所有任课教师的指导教师,是将学科的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和关键人物。教研员起着引领和指导教师将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贯彻到每一节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教育部“国培计划(2014)”―体育美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首都体育学院小学、高中体育教研员培训班为基础,对47名小学体育教研员、50名高中体育教研员的培训需求做了初步调查分析。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调查以73份有效问卷涉及的10个问题为基础进行统计及分析。
1.参与培训的必要性
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教研员都认为参与培训是有必要的,其中84%认为非常有必要。
2.培训的重点
从表2可以看出,小学教研员与高中教研员最希望得到指导体育教师活动方法的培训,其次是体育教学方法。另外,教育教学理念、体育科研方法、体育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体育课程的相关知识也是多数教研员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
3.培训形式
从表3可以看出,跟班观摩教学是小学体育教研员与高中体育教研员最喜欢的培训形式,另外小学教研员较喜欢的培训形式依次是专家讲座报告、案例分析、名师指导下的自学反思、同行经验分享交流;高中体育教研员比较喜欢的培训形式依次是同行经验分享交流、基于问题的对话研讨、案例分析、专家讲座报告、名师指导下自学反思,两者稍有不同。
4.近五年参加过的体育教研员培训级别
从表4可以看出,多数的小学体育教研员参加过地市级以上的培训,高中体育教研员参加的省级培训所占比例较大,另外还有16名中小学教研员五年之内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5.参加培训的周期
从表5可以看出,无论是高中还是小学,教研员每年参加培训的人数均多于每学期参加培训的人数,但是还有大部分教研员的培训时间是不固定的。
6.参加培训的实际意义
从表6可以看出,参加培训对小学体育教研员的实际意义依次为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提高体育科研能力、拓展知识面、更新体育学科知识、学习新技能;对高中体育教研员而言,更新体育学科知识、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其次是提高体育科研能力、拓展知识面、促进交流。
7.培训最佳上课时间
从表7可以看出,无论是高中还是小学的教研员多数希望在寒暑假进行培训,其次为课余时间,法定假日期间并不希望安排培训。
8.提高教研能力存在的困难
(1)小学体育教研员在提高自身教研能力方面存在的困难
通过问卷发现,小学教研员在教研能力方面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创造性的思路较为欠缺,工作开拓不够大胆。工作中缺乏好的引领者,缺少对小学体育学科教研知识和技能的熟识和掌握以及专题培训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有些学校为了确保安全,把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课如单双杠、跳马等全部去掉,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方法指导体育教师教学。
在民族地区各级组织都对学校体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小学体育教研工作开展起来存在很大困难。教研员接受到的专业知识不够,知识面有限。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尤其是缺乏专业知识系统的培训,知识面难以拓宽,课堂中对提高学生兴趣的练习方法少,教学教研活动中能力非常有限。
(2)高中体育教研员在提高自身教研能力方面存在的困难
高中体育教研员面临如何更好地去指导基层老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体育课程的专业知识,以及加强对体育课堂中偶发问题的对话研讨等困难。专家讲座听得少,组织培训学得少,缺少提高自身新技能的平台。上级教研部门针对体育教研员的培训较少,有些教师自学能力有限,因此,感觉自身教研工作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影响了教研工作的推进和效果。多数教研员认为,学习交流机会较少,国内、外参考文献不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针对高中体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课题较少。
9.在管理中遇到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1)小学体育教研员在管理中遇到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体育教师的实际,进行有效的培养,如何充分发挥每位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教研活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对体育课的不重视,导致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时教师们不积极配合,不主动参与,思想观念上也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解决偏远山区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问题和专职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问题也是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民族地区各县教研室都没有配备专职的体育教研员,很多培训任务难以贯彻落实。
(2)高中体育教研员在管理中遇到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大的改观,科研能动性显得薄弱。目前高中教育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停滞不前,很多学校除了开设两节体育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体育活动,甚至有的学校高三体育课完全停止,体育教师客观上受到不公正对待,其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教研活动几乎停止。
10.对培训的期待
(1)小学体育教研员对培训的期待
他们希望能学习优秀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成果案例,组织专题科研能力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国内外先进的课内外活动(第二课堂)组织与实践经验。
他们希望学习到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针对普遍出现的问题有具体的方法来解决。如何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真正提高体育与健康课质量,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建议能例举实例,通过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及案例分析提高业务能力。
(2)高中体育教研员对培训的期待
通过培训,他们希望有高平台的积极交流,得到体育科研方法的沟通储备;学习好体育教师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技巧。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了解国内外体育教学动态,提高指导体育教师教研活动的方法。树立信心,找到工作的动力和方向,找到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办法,探索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真正原因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柯嘉.杭州地区城市、乡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差异调查报告[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5):100.
[2]马晴.高中体育教师“国培计划”实施效果的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培训基地为例[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刘全菊,付友华.借助“国培”顶岗实习促进教育实习改革――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6).4.
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舞蹈;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50-01
民族舞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这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以及表现力有着极大的帮助,特别是民族舞蹈进入音乐课堂,是学习艺术风格、开阔视野的途径。
一、课堂教育教学实践
(一)汉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等。如在教学东北民歌《小看戏》《东北袖头秧歌舞曲》《东北二人转》等歌曲时,让学生知道东北秧歌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其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是东北秧歌的特色。让学生在唱与舞的实践中感受东北民歌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音乐韵味和“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的民间舞蹈风格,从而较全面地了解东北民歌的表演艺术。
(二)藏族舞蹈―弦子、堆谐等。教学《巴塘连北京》《我的家在日喀则》《妈妈格桑拉》等歌曲时,告诉学生,高原上生活着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藏族舞蹈具有纯朴、健壮、豪放的特点。膝部的颤动和屈伸是舞蹈的动律,常常是边歌边舞。其舞蹈形式有“弦子”“堆谐”等。“弦子”优美抒情,动律松弛、长袖轻拂,舞姿舒展流畅;“堆谐”节奏鲜明轻快,动作热情奔放。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边歌边舞,感受藏族音乐和舞蹈柔美欢快、纯朴豪放的民族韵味。
(三)蒙古族舞蹈――牧马、安代等。教学《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欣赏《牧民新歌》等歌曲时,告诉学生,我国苍茫辽阔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以狩猎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民,他们具有勇敢、热情、豪爽的性格,有着灿烂的“草原文化”。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且具有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其舞蹈形式有“安代舞”“牧马舞”“筷子舞”“摔跤舞”等,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从歌与舞中感受蒙古音乐和舞蹈热情奔放的民族韵味。
(四)维吾尔族舞蹈――赛乃姆等。教学歌曲《娃哈哈》《雪莲花》,欣赏歌曲《新疆好》时,告诉学生,维吾尔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新疆一带,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着优美的乐曲或清脆的手鼓节奏翩翩起舞。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优美、热情奔放、开朗幽默,擅长于头部和手腕的运用,通过移颈、翻腕、绕腕,加上眼神的巧妙配合,民族色彩浓郁,别具一格。“微颤”是舞蹈中富有特色的动律;“旋转”在维吾尔族舞蹈中运用较多,它讲究快速、多姿;“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基本的手型、叉腰、托帽位、敬礼位、跺地转腕、移颈动作,及“赛乃姆”的基本步法,让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从中感受到维吾尔族音乐和舞蹈轻快抒情的艺术风格。
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将民族民间舞蹈引入音乐课堂,辅助民族音乐的教学实践活动后,笔者深深感受到,舞蹈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体验和学习音乐律动、节奏、节拍、速度、结构、情绪等内容,而且还可以伴随着音乐使学生获得愉和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笔者在进行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时,一段优美的舞蹈示范就能激起孩子们对舞蹈的极大兴趣,而歌曲中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更让他们兴奋不已。在教学中,笔者先教会学生几组傣族舞蹈动作,然后让他们安静地坐下来聆听整首歌曲,听后师生共同分析,使他们对歌曲的基本旋律、速度、情绪等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后,再结合教师的葫芦丝声,边歌边舞。这样使孩子们逐步懂得音乐和舞蹈是“好朋友”,养成听音起舞、自主感受音乐的好习惯。
三、教育教学实践总结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历史、生活、风俗、习惯,以及自然条件不同,舞蹈的风格和特色也明显各异。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更应注重民族民间音乐,将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采取多艺术种类相结合,将各民族的舞蹈动作编成适合学生天性又简单易学的“小M合”,体现各民族舞蹈的基本特点和风格,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引导学生去感悟民族音乐的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热爱。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字:小学美术;创造能力;有效途径
G623.75
正文:
一、小学美术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要性
1.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的需要,更是当代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
美术和其他的科目不同,它需要有独特的思维,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超强的动手能力,正是由于它具有这些特点,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2.适应新教育理念的需要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就曾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教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创造力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是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需要。
还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想使整个社会都具有创新精神,就要难生抓起,就要从小学阶段抓起,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步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二、小学美术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1.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节成功的美术课,首先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这样以来孩子们才能带着学习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美术中他们才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开发,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在讲授《有趣的泥彩》时,笔者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们展示了由泥彩做成的小动物们,像大象、金鱼、兔子、小鸟等,当笔者拿出这些模型为学生们展示时,他们立即来了兴趣,有的学生说:老师,这个东西好漂亮,怎么做的呀?还有的调皮的学生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一个啊?见学生们来了兴致,笔者顺势开始了本堂课的教学,既然大家斗殴这么想拥有一个泥彩,那么一会儿老师把材料发到你们手中,咱们一起做好不好?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且有趣的导课方式,一下子激发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又是一节想象加动手的课,这样不仅开发了学生们的智力,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2.陶冶心灵,辅德启美
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同样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也承担着这样的任务,但是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心灵的陶冶。只有当学生们的精神是高尚的,他们才能有更强的创造力。
比如,在讲授《茶香四溢》这一内容时,笔者专门学习了茶道,在上课时,笔者为学生们展示了绿茶――龙井茶的泡法。尤其是当学生们看到龙井茶在透明的玻璃杯慢慢飘落时,学生们都很惊叹。有的学生说,她们像仙女,轻盈的起舞。当听到学生们这样说,笔者更坚定了自己的教学是成功的,因为学生们感受到了美的事物。所以,在平时的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美、品味美,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创造力得到培养。
3.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
小学生们天生就具有很强的想象力,有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是异想天开,其实不然。当面对这样的学生时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且加以引导,即使他们缺乏这种想象力,我们也应该想办法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这种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审美情趣。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个笔者的教学案例,来体会一下。
比如,在讲授《染色图案》这一内容时,笔者并没有按照课本中的教法来进行教学,而是先准备了一些民间的工艺品,像扇子、剪纸等。当这些材料准备齐全了以后哦,笔者让学生们进行细致的观察,因为观察是想象的基础。待学生们发现了各自的特点后,笔者提出相应的问题,问题1:在生活中,你们能经常见到这些图案吗?学生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问题2:既然我们见过形形的图案,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画几张图案呢,当画完这些图案时,最好再涂上颜色,因为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形象生动。
当布置完任务后,学生们纷纷动手了。快下课时学生们一般地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学生画的是受伤是小动物。当问到他,为什么小动物身上的伤口是暗红色的时候,他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他说,这表示小动物受伤很久了,我想让人们都去关注这个事情,都去保护它们。
由此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要教给学生们一定的方法就可以了,想象的能力让学生们自我发挥就好了。就像这个学生一样,不仅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术,还能关注社会问题,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吗。
4.培养创新精神,造新启美
创新精神不仅是美术所需要的,更是学生们成长、成才之路所学要的,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我们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们在美术中的创新精神,笔者常常为学生们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问题。
比如,在讲授《形体切挖》时,笔者先让学生们思考一会儿,再回答什么是切、什么是挖。当学生们弄清楚这一问题时,笔者展示了一个实物的板凳,然后让提出问题,这个实物的板凳是如何切挖出来的呢?试着描述一下。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们一步步的就打开了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慢慢的增强,审美的能力也越来越高了。所以,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们爱上美术。
参考文献:
[1]丁月芝.乌海市初中生美术学习评价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篇9
优化校园环境,提高硬件水平
校园文化能给人以熏陶与感染,是人的素质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直观形象,是办学品位的外显。学校立足实际,实施校园环境的全面改善和硬件水平的全面提升,努力实现校园的“数字化、人文化、园林化”。全面改观校园环境。逐步推进环境建设。“一网两电”进入课堂,校园数字化管理全面推行,增添管理软件,开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设施、内容等方面再度突出其教育性、艺术性,建设各专用室的专业文化,使校园文化更具内涵,使校园环境内外协调。
追求质量提升,提高办学信誉
坚持“科研兴校”。在每学期举行一次高质量赛教活动的基础上,学校抓好两个教研组的教育科研工作,语文以“快乐式”为主,奇快作文为辅;数学以“教学”为主,加强小学体艺技能普及工作的操作范式。形成丰富的实验研究成果。在课题运作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理论水平和教改意识,打造学习型、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
坚持“质量立校”。狠抓质量是一种务实的教学行为,学校将主要工作放在教学研究、质量管理等方面。德育。一抓规范。强化情感体验和行为训练,加强道德实践。二抓拓展。拓宽德育领域,逐步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研究“网络德育”。三抓创新。开辟新的德育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列入德育课程。四抓新校训教育。学校提出四字新校训,诚:诚实、诚恳、诚心、学做真人:毅:坚毅、刚毅、果毅,学做强人;智:睿智、聪慧、创造,学做能人;和:和谐、合作、团结,学做好人。五抓警校共建。智育。通过案例分析、强弱帮扶等措施,全面缩小班级差距,努力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体育。把乒乓球、腰鼓等几个主要技能项目的普及工作抓实抓优,确保人人具备两项以上技能。美育。把创建陕北艺术特色学校作为新起点,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美、审视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⑤综合实践教育。把思教、艺教和技能教育作为重点,认真扎实地搞好实践教育,不断形成教育特色。
坚持“特色亮校”。学校坚持“实践教育”特色创建,以“课题引领、课堂实践、基地辅助、活动充实”为创建思路,坚持向“三个层面”推进(领导管理实践、教师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实践),往“三个方向”拓展(课堂实践、社会实践、生活实践),从“三个抓手”切入(体育上乒乓球与羽毛球、艺术集体舞以及陕北腰鼓、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三三方略”,不断丰富与充实实践教育的内涵。
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打造优秀的干部队伍。学校坚持“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前提,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体,少而齐、齐而精、专兼职结合、多功能组合”的干部设岗原则,以竞岗为主要方式,强化干部的目标意识、服务意识、全局意识、实践创新意识和效率意识。坚持“高起点思考、高效率运作、高品位展示”的工作标准,积极推行竞岗制、试用制、任期制、立体评价制和考核激励制,促进干部队伍的成长与成熟。
建设优秀的教师群体。针对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的状况,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①对40周岁以下的教师从学历进修、学识拓展、科研水平、教学能力四方面定出三年的发展目标,按目标制订具体的要求。列入教师考核,激励教师持续发展。②推广和坚持学校校本培训的经验,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舞台,确保教师的学习、实践、训练落到实处。③完善骨干教师评选制度、一线教师考核量化方案等,学校内部分配向教学成果、教学质量倾斜。④做好一年一次的教师评聘工作、年度考核工作及职称晋升工作。
篇10
关键词:业余训练;运动;竞技体育;科学
中图分类号:G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95—02
一、问题的提出
抓好业余体育训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而竞技体育的发展,既依赖于先进的体育科学技术、又依赖于坚实的后备力量,前苏联、美国和前民主德国早就把发展竞技体育重心移向很多少儿体校和课余训练中心,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训练,培养许多优秀体育尖子和奥运选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业余训练同样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许多优秀运动员的坚实基础就开始于中小学的业余体育训练。近年来,通过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不断发展,它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越野滑雪体育后备人才,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本项目的发展。因此,研究小学生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的特点,对于提高越野滑雪业余训练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目的,多年来我以小学阶段的运动员业余训练为基点,从实际出发,以运动训练为参照,对队员业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加以研究与总结,力图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参与越野滑雪业余训练的所有小运动员和训练的教练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在研究中参阅了国内外版本的《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中有关论述,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
2、访谈调查法。对吉林地区从事越野滑雪业余训练的教练、学生进行访谈。
3、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进行了数据处理。
4、总结经验。通过总结长期课余训练的实践、经验和他人的工作经验,比较各校有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特点,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出目前我校竞技体育训练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越野滑雪业余训练作为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与一般专业运动训练比较具有共同点,但是由于业余训练在训练的对象、任务、形式、性质上与专业运动训练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业余体育训练具有自己的特点。充分认识这些有利于我们探索和遵循业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业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教育性和基础性
业余体育训练是全面贯彻体、教结合的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崇高的信念与理想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运动训练不仅对人的身体发展,而且对人的精神发展也产生很大影响。学校业余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动作教学和培养少年儿童在某专项充分发展身体能力的规律,能有效地解决一系列属于德育,意志培养,智育和美育内容的任务,对形成人良好的思想品德起到更为有效的社会作用。同时,业余体育训练作为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总体上是进行基础训练。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主要以基础训练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是为使学生在不同的专项上达到高水平的成绩,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他们的训练必须有相应的训练年限,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此特点特别适合于小学学校业余体育训练。
(二)具有间断性和业余性
业余训练过程具有间断性是由于训练对象必须接受国家规定的学校教育所限制的。所受训的对象不同于脱产的专业运动员,其它课程学业的要求,学校其它工作的进行,必要的假期和其它因素的干扰,使业余训练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不间断的训练,这就决定了其训练过程的间断性。参加训练的学生是根据自愿原则,利用业余时间,在不影响完成学业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区别于专业运动员训练的一个特点。同时,业余训练由于受到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参加训练的队员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三)相对专项性不强
业余训练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因此训练内容的专项性相对来说不很强,也不追求极限负荷训练。业余训练作为多年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最基础阶段,它还担负着给运动员定向、选材的任务。过早地确定专项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发展与最终表现,这也是许多运动员所证明的。同时,训练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也影响了它的专项性。
体育业余训练工作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系统过程,在训练中,作为一个指导老师,切忌以下几个问题:
1、防止重身体素质,轻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首先必须是要适应,不能急于求成,要让他们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一步一步适应并提高。
2、防止采用大强度训练
大强度训练往往会给学生造成:(1)使关节韧带受伤;(2)内脏器官的发育和神经系统产生较大的副作用;(3)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4)不利于刻苦顽强的训练作风的培养和形成。因此,一般在训练中应采取强度小而量大的训练方法,以保证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增进健康,也有助于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重复练习,才会提高练习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科学选材,注重启蒙教学
“科学选材是成功的一半”,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必须非常重视科学选材,这一步没走好,全盘皆废。在选材工作中,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经验和科学测试相结合,不断地跟踪观察,对那些身体形态好,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智能好有悟性,对训练项目有兴趣的学生,才可选作训练培养的重点对象。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是搞好训练的基本保证。特别在启蒙教学中对运动员兴趣和爱好预先培养和巩固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模仿、好竞争,易接受新事物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启蒙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运动,使之形成强烈的爱好。要完成这一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防止用简单的重复性练习而多采用游戏性的训练方法,多采用鼓励、表扬等手段来进行诱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教学训练中获得欢愉与成功,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形成真正强烈的爱好,为今后在成为优秀运动员的艰苦训练中,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科学训练,注重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首先,合理技术结构,减少运动难度。既能增强体能,增强健康,增强运动能力,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生理和心理负担,还要确保正确动作动力定型的形成。第二,在体能训练时,改造和运用大量的运动游戏。必要时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使其能适宜广大小学生的实际训练要求,使他们活动时全心地投入。第三,小学生心肺功能、骨骼发育尚不成熟,一定要在实践中摸索,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满足学生的训练需要。第四,在组织训练时一定要合理组织教材,强调身体发育的全面性,转换竞技运动的特点,要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即要考虑到他的耐力特点,也要考虑到他的力量和灵敏协调,要保证训练的健身、健心以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另外,经过改造的训练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体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实施“健身运动处方”,使竞技运动项目改造取得最佳锻炼效果。
(三)打好基础,全面提高素质
在业余训练过程中,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强调系统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健康水平和发展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苗子,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在训练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通过比赛杠杆来检查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是不行的,优秀运动员苗子不通过比赛来锻炼培养也是不行的,因为很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必须在比赛中不断完善和巩固提高的,优秀运动员苗子必须是在比赛中不断经受锻炼和考验而成长的,这是竞技体育的特点。我们认为只有全面素质和专项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在业余训练阶段以全面素质为主来促专项素质发展,才能够达到全面提高运动竞技水平,逐年提高比赛成绩的最终目的。由于我们遵循科学选材,系统训练,逐步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原则,一直以来,我们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经费投入,保证系统训练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勇攀奥运高峰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效益的。要保证系统训练,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逐步完善传统项目学校制度,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把上级的拨款用到刀刃上,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业余训练进行赞助,寻求新的投入;三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偿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来已久的问题。
(五)注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从事越野滑雪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大多由优秀运动队转业的退役运动员,尽管他们中大多数人有实践经验,但运动训练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才能适应业余运动训练发展的需要,促进教练员业务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越野滑雪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