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课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技课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技课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小学劳技课 优化教学方法 绽放魅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71-01

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只有均衡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引导学生重视这五大方面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劳技课作为培养学生“劳”的重要通道,理应得到高度重视。除了充分重视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教师还必须结合新课改理念,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获得发展。

一、优化教学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的方式方法并不是固定的。传统的小学劳技课中,教师以复习、陈述等较为落后的方式导入,学生提不起太大的学习兴趣。为了在导入环节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激发出来,教师必须优化导入方式。

例如,在学习小学劳技课《当好小小采购员》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情景激活学生的经验。为了带动劳技课堂的互动氛围,教师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同学们,平常你们都去哪购物呢?有学生说“平常我跟着妈妈去杂货店购物”;有学生说“习惯去超市购物”……师:同学们是否当过家庭采购员呢?也就是独自去超市购物。此时,有部分学生说没有独自去购物过,有部分学生则说经常独自购物。师继续:你们认为独自去超市购物时要注意什么呢?(启发学生学会制定购物计划,合理消费,并学会看生鲜食品的生产日期等)劳技课堂在师生的互动中走向精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发浓厚。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融合生本教学理念,利用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引出学习主题“当好小小采购员”,并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全面优化导入。针对不一样的课题,教师要选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以利用音乐、实物等展示情景,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突破学习难点

小学劳技课的突出特点是动手操作性强。也就是说,在劳技课中,有非常多操作的内容,有些操作的内容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也难以当堂向学生示范。因此,在讲解操作步骤时受到了局限。为了突破这一局限,教师可以引进多媒体技术,优化劳技课教学过程,将静态的劳技课变成动态的劳技课,促进学生消化和吸收。

例如,在学习小学劳技课《尝尝我的手艺》这一课时,教师优化多媒体技术教学,有效地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这个章节,有一道家常菜是“西红柿炒鸡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展示这道菜的整体制作过程,包括切西红柿、打鸡蛋、翻炒技术、咸淡控制等。为此,教师课前从网上下载“西红柿炒鸡蛋”的详细过程视频,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视频,学会西红柿炒鸡蛋的制作方法。除了利用视频展示,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细节,教师还搜索百度中图文讲解的“西红柿炒鸡蛋”过程,其中包括主料、辅料的准备,做法详细步骤,最后到烹饪小贴士,全部包含其中。

通过视频和图文讲解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回家到厨房中尝试,从而学会制作――西红柿炒鸡蛋。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解疑,形成互动,促进学生掌握制作方法。

三、优化教学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此,教师要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学习小学劳技课《笔筒》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笔筒的制作方法,进行创意实践,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笔筒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可以说,笔筒伴随着学生的读书生涯。市场中有各种各样的笔筒,创意层出不穷,深受学生喜爱。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制作一款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笔筒,推选出最佳的创意笔筒,以驱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学生制作笔筒前,教师温馨提示注意事项,如板要光滑平整,黏合时要牢固美观,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美术刀)。提示完后,学生开始投入笔筒的制作。很多学生在制作完成后,为了让笔筒更加美观,利用美术课堂上学习的绘画知识,对笔筒外观进行整体装饰,以突出创意。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笔筒作品展现在讲台上,并一一进行点评,最终投票选出最佳的创意笔筒。

通过这一动手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将劳技课堂中学习到的笔筒制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制作出风格各异的笔筒。

总之,小学劳技课的教法多种多样,并不限定。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作为劳技课教师,必须选择能够突出生本理念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方法,让劳技课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活动课,方法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往往只侧重于教育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而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活动课。

1.什么是数学活动课

“数学活动”就是在数学游戏、探究实验、引探训练、实际问题探究等形式下,依据现行数学课程标准,使数学问题转化为现实生活科学问题,从而使学习过程由纯粹讲授知识转变成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应用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同时考虑德智体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尊重个性,尊重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数学活动课是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直接经验和及时的信息,促进学生情意、动作技能和认知协调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项目和方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讲述、游戏、操作、推理计算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型。

2.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涉及数学知识的拓宽与能力培养等等。开展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数学活动课,使初中学生应用、验证、巩固数学知识,训练技能,提高数学素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1 数学活动课可以弥补数学课堂的不足。

在现在的各类升学考试中,数学成了筛选学生的“筛子”。据国际教育程度评价学会报告:中国中学生喜欢数学的百分比与其它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多数学生厌恶或惧怕数学,学生普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学习的乐趣,缺乏探求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解决一大批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过就忘”的问题,在新授课、练习课之外开设数学活动课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

数学活动课是以应用数学知识为目的,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手工制作,或安排一些探索性活动的内容,以便以更活泼的形式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化枯燥为有趣味。

2.2 数学活动课的开设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课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独立思考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学会表述,交流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3.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基本目标

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4.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的策略

初中开展数学活动课,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依据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知识水平,组织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课。数学活动课的重心是学生活动过程,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学生自作、自我创新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新的信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例如:在教九年级“生日相同的概率”时,可以设计了一节活动课,首先讲清楚游戏规则,然后让学生调查、分析50个同学中有两个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学生自主、独立地活动,他们想出了许多很有特色的方案,也得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结果,最后经过讨论得出所求的概率,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4.2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4.3 增加动手操作的能力。

现行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可进行手工制作的内容,只要教师略加改编,即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超越了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但通过思考又可得到解决。手工制作又可将数学物化,得以外现,从而使学习数学变得富有趣味,富有创造性,令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3.1 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素材。新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拓展与创新。教师教学用书安排了一些教学案例片段及点评,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进行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设计好“开放性问题或问题串”,内容设计要有弹性,关注各层面的学生。

例如,用硬质纸进行长方体的制作(纸盒),圆柱、圆锥的制作(罐头盒、烟囱帽),制作中心对称的旋转模型(风车、窗花纸)。又如,可进行三角形的剪拼活动,验证三角形内角各定理,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再如,小木条的制作活动:两根小木条,明确对顶角的意义和性质;三根小木条制作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稳定性;四根小木条制作四边形,明确四边形的可活动性等。

4.3.2 活动课内容设计应注重趣味性。初中数学活动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是像学科课那样“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活动课应反映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选择意识与投入意识、自我表现意识、以及强烈的创造意识。这是活动课的灵魂,也是活动课方案设计的主旨。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数学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

4.3.3 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数学活动课不同于课堂教学,不但要强调科学性、知识性,更要强调趣味性、竞争性。教师只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课,想方设法使活动变得更富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才能使他们感到参与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才能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始终是一个点拨者、评价者,时而煽情启发,时而拍案叫好,时而耐心等待,时而及时评判,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使他们自觉进入活动,玩得愉快,学得轻松。

(1)开展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对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应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

例如:笔者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进行了这样的活动设计:今天我们一起来玩“24点”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看看能否使得运算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学习的热情很快提高了,在活动中把枯燥的有理数计算学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

(2)介绍数学史话。浩瀚的数学星空闪耀着古今中外名家的光辉,曲折的数学发展史上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例如,刘徽祖氏“割”得徽率祖率,兔子繁殖演绎黄金分割,希帕索斯命丧鱼腹皆因,笛卡尔军营入梦绘得坐标系,《周髀算经》始出勾股定理并早于毕氏数百年,《九章算术》中引进正负开出平方立方照春秋。结合学科内容,教师针对性地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不但掌握了许多学科知识的来源,而且明确了任何事业的成功背后,都有汗水乃至生命的付出。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及爱国主义的教育。此类活动可通过板报形式展示,也可用数学史知识竞赛或数学讲演等形式进行。

(3)开展数学谜语活动。教师或学生代表收集、编拟以数学名词为谜底(或谜面)的若干谜语,学生可随机抽出或由一主持人读出谜面,学生竞猜。若正确猜出谜底并能解释数学名词,则予以奖励(或以小组积分的形式进行对抗赛)。

(4)开展数学讲座。初中三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①智力型,如找规律填数,奇数和偶数运用,巧妙计算等;②实用型,如利用图形的合理分类的计算题,金融投资的基本计算知识等;③动手型,如绘制图表,用图形解应用题等。

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学。

(5)进行数学社会实践。初中数学活动课在实施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调动感官,通过亲身实践和具体操作去获得新知识,锻炼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充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让每一个学生找到用武之地。

初中二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6)出版数学墙报。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的好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初中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数学活动课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不仅要求全体学生参加活动,而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

4.4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活动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学习小组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活动中也会有全新的发现和创造。例如教人教版八年级(上)“测量旗杆的高度”时,通过适当的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中介绍的测量方法,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很多学生还想出了更有趣的测量方法。如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测量旗杆的高度。一名学生把一个较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放置在地面上,并把一个激光手电筒固定在三角尺的一个底角处且与斜边同向,移动三角尺直至激光手电筒的光束照到旗杆的顶端,此时量出手电筒距旗杆底部的距离就是旗杆的高度。

4.5 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

长期以来,通过测试或考试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的标准往往只注重解题的结果的唯一性,在追求规范划一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个性,淡漠了创新的欲望。因而,对学生数学活动学习的评价,应摒弃过去那种只注重分数,“一卷定终生”的做法,而是多渠道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应关注学生取得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做到: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认知评价与情感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4.6 开展数学活动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6.1 数学活动课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订目标时在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认知发展方面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或验证数学结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发展方面包括培养学生对数学活动课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等。

4.6.2 要注意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不能将其简单变成制作课或游戏课。现在的劳技课往往有配套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无须学生自己设计,只须按图示操作即可。它培养的只是操作工,而数学活动课的制作要注意让学生动脑筋自行设计图纸,然后完成制作,它培养的是设计师。

4.6.3 教师要自始至终参与指导数学活动过程,活动课要进行总结。数学活动课忌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教师要参与指导整堂课的活动过程,注意观察学生用什么方法来完成活动任务。活动后的总结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时,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讲活动过程、所用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好的方法及时推广,对不恰当的进行修正。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探索空间里,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创造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与学生密切合作,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总之,开展数学活动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靠几个人或许多人的共同智慧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