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政治 教学质量

新课改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倾向于对学生自身能力、知识及思想层面的培养。当前政治课堂较沉闷、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社会上较浮躁,高中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成长之路较为彷徨,学生政治学习的效果普遍较差[1]。新课改背景下为提高教学质量,各学科的老师纷纷探寻新的教学策略,众多高中政治老师也加入政治策略教学的探讨中。

一、转变课堂主体,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主要培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工作,转变原本以老师为主导的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2]。如在《投资的选择》中的学习,老师应改变原本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强为目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在知识梳理环节由学生自己梳理,由学生自行找出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定义,商业银行的类型等,由学生自行讨论存款储蓄的机构有哪些等问题,并由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交到学生的手中,增加学生的发言、表现、自主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时候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可通过PPT进行,使用多媒体展示国际上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对该课时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将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距离拉近。可由学生发言列举各国之间的美食、建筑、文化特色及在我国的应用流行等,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解。还可开展课堂辩论赛,根据教学内容将辩论题目为“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对外开放的利与弊”,指导学生对相关辩题查找资料并开展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

三、联系时事热点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1世纪,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此外,在高考中时事热点占有一定分量的分值。因此,老师应以时事热点为课堂突破口,在增加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度[3]。如以当前“二孩政策”为教学案例,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讨论该政策实施的必然性、可行性及带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当学生发表见解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还可以“扶摔倒老人被讹”、“公共场合哺乳婴儿”等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时事热点为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的同时还为高考等各种阶段考试奠定基础。

四、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仅要对学生做思想上的巨人,在行动上也要做一个巨人。将政治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如在课外开展知识讲座、成立爱心小组等,可指导学生收集富有哲理的典故,如“卧冰求鲤”、“唇亡齿寒”等,由学生向其他学生讲述故事并说明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或者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并发表观后感等,该方式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在周末、课余时间去低保家庭、空巢老人或者养老院陪孤独老人聊天,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学校、社区各个角落清除小广告、打扫街道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等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结语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转变、创新教学手段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下,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教学过程中还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时事热点为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政治教学活动。此外,老师还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波.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初探[J].学周刊C版,2013(07):43.

[2]杜娟.新课改理念先导下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探索实践[J].教育观察(下旬),2015(02):69-70.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作文;创新研究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写作

新课改实施以后,初中作文教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作文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从布置作文题目、分析题目、范文讲解、写作指导、作文批改到课堂点评,这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在扮演主角,学生仅仅是按照教师的指导去做,成为了非常被动的执行者。学生对于写作文没有兴趣,教师耗尽心血教学没有成效,这显然违背了初中作文教学的规律,没有发挥学生作文写作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写作,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在初中语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一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作文题目,引出班上平时喜欢阅读名著的学生姓名,鼓励同学们多读书,陶冶情操,丰富视野。可以给同学们布置阅读名著的任务,让大家主动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去阅读,然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这样更加能够体现出学生读完后的内心感受,今后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写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教师还要深入学生当中去,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去看待问题,勇于创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要因材施教,指导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中对于初中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在对一些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十分注重作文的语言形式和遣词造句,却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学生不能够切身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文章看上去文字老练,但是内容却十分苍白,让学生丧失了自主思考的机会,限制了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单单依靠优美的语言来提升作文质量,而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塞翁失马》这则语言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祸”与“福”提出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福祸相惜的案例,也可以针对某个案例展开辩论,辩论对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帮助。以后在考试中,遇到写相关主题的作文,学生就可以引用这则寓言故事,让自己的作文变得更加充实。

(三)拓展教学空间,多种形式交替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初中作文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将室内课堂搬到室外进行,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下放松心情、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以写作为依托的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思考,为写作打下夯实的基础。例如,在《怎样写好人物的外貌》教学案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描述人物外貌的案例,图文并茂的介绍人物特征,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观察对方,说说他的外貌特点。也可以通过结合日常实践活动,找到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人物,把他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出来。源自生活的创作往往是最具吸引力的,激扬的文字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了写作本身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文笔去表达自身的情感,表达对家人、社会、生活的感悟,让兴趣成为学生作文写作的最好教师。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初中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优秀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习作上传至网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在线上与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新教学空间下,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写出更多的优秀作文。

二、结语

篇3

一、以往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缺失的表现

(一)培训观念的城市化

围绕新课改的理念而实施的培训活动,表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从城市发起的新课程改革,在内容进度和教学要求上都远远高于贫困地区教师和学生的水平。诚然,教育理论具有相通性,城市中先进的做法也值得推广和借鉴。但调查表明,贫困地区培训只是一味照搬、生搬硬套地运用城市的那套培训课程和教材,缺乏对本地教育现状、课程设置、教师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导致培训和现实脱节,严重削弱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导致教师们普遍认为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大,难以将培训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对此,从城市到当地支教的教师深有体会:“这里的孩子腼腆、害羞、语言表达不流畅,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很难有效开展,城里的这一套做法在这里应用,处境非常尴尬。”

(二)培训内容的理论化

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中最实质性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教师培训在内容上却偏重理论,轻视实践,为节约时间,便于控制,培训通常仅仅局限于对教育理论的传授,缺少鲜活的实践案例支持,让教师感到培训内容犹如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52.6%的人认为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有36.5%的人觉得培训与实践联系不太紧密或根本没有联系。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难以说服教师来内化理论,更难以升华理论,外化于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访谈中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培训就是去勾画重点,最后考试”,“这些理论资料大部分只是听课的时候翻翻,下来根本没有什么用”。理论作为实践经验的浓缩和概括,如果在培训时只停留在口头上,就容易造成机械、空洞、教条、刻板的弊病。

(三)培训方法的单一化

通过现场观察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培训所采用的方法单一,主要是“专家说――教师听”的灌输方法,很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注意及时地信息反馈,最终使培训沦为说教。问卷调查中,76.3%的人在培训常采用的方法一题上选择了培训者讲授法,占压倒性比例,仅有14.3%的人选择了案例分析法,8.2%选择了问题讨论及经验分享法,而角色扮演和游戏法所选人数为0。这些数据说明,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以点到为止的单向传授方法粗浅介绍教育理论与相关知识,忽视了一线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培训中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方法并存等理念背道而驰。参训教师对此既感到厌倦又感到轻松,他们似乎已习惯于在培训中扮演只需要耳朵和笔记本的听众和记录着角色。教师培训层面尚且如此,那教师日常教学所使用的方法就不言而喻了。

(四)培训过程的形式化

整体而言,教师培训形式化问题非常突出,培训单位与参训教师均持应付心理,缺乏内在自觉性。具体表现在,培训前缺少需求调查,培训后没有跟踪评价,培训中缺乏科学设计,培训部门重量轻质、应付了事,忽视实践环节。而参训教师也并不重视集中培训,把县里的集中培训当任务,没有把培训视为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继续教育。参训教师把培训当作“走走过场”,培训单位将培训简化为“专家”上课,培训变成一种外控的、临时的、缺乏系统的花架子,组织草率。

(五)培训者的集权化

教师培训工作完全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国家将培训权、评价权、监督权都赋予了培训单位,缺少受培训教师的参与,这就造成培训单位大权在握,培训者无所顾忌的问题。访谈中,相关领导坦言:“教师培训主要是培训单位说了算,至于要培训什么,怎么培训,培训多久等问题由我们领导结合上级要求讨论决定。”因此,我们在参与培训观察时,放眼望去,培训是只见课堂不见教师,忽视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性,无视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很显然,这种缺乏合理的保障、激励、约束机制的集权化现象会使培训止步不前,引发敷衍塞责、弄虚作假之风,教师通过培训得不到实质性的提过发展。同时这个制度上的硬伤也是造成培训城市化、理论化、单一化、形式化等问题的内在原因。

二、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培训策略

教师培训中实践性知识的缺失,严重脱离了教师赖以成长和发展的根基。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培训就是要解决教师基于个别的经验、生动的教学情景和课堂实践所生成的实践性问题。

(一)倡导“ 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理论要求在教师培训中倡导反思性教学。目前,在教师培训中运用反思性教学的方式很多, 比较成功的有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方式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类型和专业发展脉络,探索教育教学行为或经验中所蕴藏的丰富意义,检视或发现实践性知识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剖析其原因,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调整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而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很多培训机构已经把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札记反省、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等反思方法作为培训内容,引导教师把依附于个体而存在的隐性知识深刻地概括和清晰地表达出来,使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或者由个体向群体进行整体传播成为可能,从而使教师能自由地学习、实践、分享与反思教育教学经验。

(二)开展“教师临床教学案例研究”,升华实践经验

教师临床教学案例研究是凭借扎根于教学实践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和“临床知识”,展开案例分析,采用观察、记录、描述、说明、概念化这一案例研究的步骤,借助描述的质性研究诊断教师成长的课题, 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它突出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教师认识的特殊性、教育实践“ 情境”的特殊性, 是强调个人体验、深度参与的高层次学习。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以特定教师、教室、教材、学生为对象而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而积累、传承的。因此, 案例研究对于揭示和阐明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十分有效的。开展临床教学案例研究,既可以让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也可以让教师观摩个人教学活动实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可以让学习者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直面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结合切身经验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多元回答,产生丰富的、个性化的、无定论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对话与交流,反思自己的方案,从而建构起这一问题情境对于他们的独特的意义。

采用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法,升华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位培训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长篇大论的理论探讨并非教师所长,而生动的、鲜活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宝贵的财富,开发教学案例,应该成为教师培训中值得运用的策略。

1.开发教学案例

开发教学案例,能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使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1)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事件,校本培训中,鼓励教师坚持不断地把自己经典的教学故事撰写成案例,使自己比较模糊的教学思想清晰化,比较乏味的教学过程趣味化,使自己的教学反思经常化。

(2)调研收集同事的教学案例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观课议课”活动,收集整理同事的教学事例,拓展事例的收集与整理渠道,并把教学事例改编成教学案例。实践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的教学,尽管让我耳目一新,但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老教师的教学,尽管有些陈旧,但确有值得推广的东西。广大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都能改编成我们用以培训的典型案例,而且这些案例极具针对性。

(3)从报刊上撷取优秀的教学案例

读书看报应该成为教师的习惯,采用“报刊撷英”的方式收集案例,是教师得以专业引领的有效方式。校本培训中,学校所订的三十多种报刊杂志成了我爱不释手的读物,如《人民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新课程教学案例 》、《小学各科教学(复印资料)》、《小学教学研究》、《小学青年教师》、《中国教育报》,等等。对报刊上的好案例,我反复品读,力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在培训中有效地运用。

2.应用教学案例

(1)拟定培训计划。为了避免培训内容的笼统、重复、零乱等现象,培训中应拟定计划,力争使培训的内容既具系统性,又具操作性,针对性,显示指导性,增强实效性。

(2)创立应用模式。如何运用典型的案例进行有效地培训培训,这就需要讲究应用形式和技巧。为了便于操作,我创立了应用的基本模式:引出话题――描述案例情境――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评析见解。我们在采用基本模式的同时,还创造出许多变式,如片断展示――经典解读、案例对比――优劣评析、案例反思――重新设计等,让模式彰显出了生命的活力

(3)反思应用效果。每次培训后,我们都要认真反思:从案例的内容选取到案例的语言描述,从案例的呈现过程到案例的讨论结果,从培训的宏观调控到现场的具体细节,从培训者的构想到被培训者的收获等等。

教学案例是教师的财富,也是教师培训的有效资源,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师培训的确是教师喜闻乐见的有效方法。教师培训中,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被培训者。参与这种培训,既能体验培训者的角色,又能体验被培训者的角色,既能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又能参与同行的学术讨论,拓展自己的认识视野,受到实践与理论的熏陶,从而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高。

篇4

关键词:思研学用; 理念;创新

在甘肃省教育厅主办的新课改暑期网络研修活动中,由于组织得力,专家讲解深入浅出,同时又形成了学员之间热烈地讨论与互评的氛围,使绝大多数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以能完全胜任新课程教学,但仍有极少数教师面对新课程教学仍有许多困惑,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忽视教育理论学习,缺乏终身学习观念。

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的作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符合教育规律,才能促使教育教学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给每位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既要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

2.缺少教学反思,制约教师发展

个别教师在教学中主观能动性较差,不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忽视了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备课时不开动脑筋,盲目地照抄照搬优秀教案中内容的现象也较普遍,这些作法严重地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1]。

3.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不足凸显

经过省教育厅主办的暑期新课改网络研修活动,以及市、县教育局主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多数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但个别教师缺乏自信,不能坚持,不能知难而进,有些教师虽然申请了省、市级规划课题,但最终未能结题,就充公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思研学用”型教师的培养呢!

1.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未来导报曾经讨论过“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这个问题。学生普遍认为一个好老师应德才兼备;老师们眼中的好老师是一个“爱”字足以;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专门研究语文课堂论的勒健教授说:“我们评价一个老师是不是好老师,要看他是不是在不断地进步[2]。”笔者完全赞同这些观点。但笔者认为一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有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

(1)要做思考者,不做搬运工。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不是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情,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优秀教案中的内容,课堂教学中也是照本宣科地去讲,不注重问题的生成,不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培养。教师的不思考引发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中也缺乏思考,课堂上将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抄写在听课笔记上就算完成任务。做作业时,从复习资料中去抄写现成的答案。对于优秀教案上好的一些方法我们应该加以借鉴,对于不适应我们所教学生实际的内容,要加以改变,要大胆地取舍,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备写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案。

(2)重视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有利于我们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到查漏补缺。课后反思能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因此,每个教师必须重视课后反思。一个教师担任几个平行班级的课,在上了一个班的课后,就应立即进行反思,对于一些不足之处应马上加以改变,以便更好地搞好其余各班的教学工作。要坚持写反思日记,要将每天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教学案例、突发事件、教学生成等及时记录下来,这些资料对教师今后工作的改进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也会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案例。

2.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每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外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过程。新课程的出现是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3]。

新课程方面可选的课题很多,如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的研;进行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每个说课小组每年都要有研究的课题,有了研究的课题,说课的内容就会更丰富,从论文的撰写、材料收集到开题报、研究工作报告、结题报告的书写都值得让说课小组成员热烈讨论,共同商榷,达成共识,这对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编写新教材时,非常注重知识的渗透,将原来大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也编排在新教材中。如化学教材中将热力学中的熵、焓等相关内容编入新教材;原子结构知识中将能层能级、杂化轨道理论等也编入新教材。同时,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性课堂,学生会随时提问许多新奇的问题,要能完全胜任新课程教学,每位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来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为了增强自身的能力,每位教师要不断学习教学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程论等,使自己的理论素养进一步提升,为教育科研找准支撑点。

4.将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与教学实践中去

反思、研究、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再次有效的使用。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目的,同时,科学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完善。

对于一项教学活动或管理活动,不能尽凭主观愿望,想怎么去做就怎么去做,而是要根据一定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作决策,只有这样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育活动中,每位教师要在继承和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综上所述,每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学以致用,做研究型教师,才能推进新课改进程,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慧、刘晓红.新课程研究.对农村初中英语“思研学用”型教师的探讨,2011.214

篇5

关键词:自主预习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听课、探讨的效果,同时影响教师在课堂引导的效果。预习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同时也是学习的基础;预习是初步的实践,自学的演练。预习是我们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在教学中不可缺少。

在我校开展的五步式课改学案教学中,第一步就是“自主预习”在学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想课堂具有活力,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并将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和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完美结合,那么课前的预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学校部分班级学生的了解并结合在本班级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网上资料的查找,来简单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前预习。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讨论、展示等就显得很被动,况且课堂上又要听讲,又要讨论,又要记笔记,就会导致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教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由此可见,预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经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所以,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策略得到贯彻,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大部分同学习惯于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老师没说,他们就不做。而且绝大部分同学认为预习是最简单的、最容易应付的作业,看与不看老师根本察觉不到,简单地浏览一遍,书上的例题解答过程抄写一番,就算完成任务了。第二天上课仍旧是半知不懂,甚至是根本不懂的状态。

2、就教师层面来讲,通过调查发现,多数老师在布置预习时目标不明确,很多时候是一句话“今天回去要预习下一课”,学生根本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如果有学案就好得多,制作的学案上明确了预习的内容,但目前我校教师已基本没有使用学案的习惯,多数教师在公开课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其它时候基本没有安排预习的习惯,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对自主预习的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了课前的预习,但由于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对这一环节进行检查肯定,多数课堂没有开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的优势没有得以充分体现,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前自主预习没有兴趣,课前预习随意性强,学生有在课本上预习的,有在笔记本上预习的,有的一直不预习。

三、 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

1、 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 教师对课前预习的布置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认真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前预习,使预习的内容不致于过浅或过深,过浅达不到课前预习的效果;过深容易将课前预习当成是新课内容,使学生会造成理解认知上的困难,产生畏难情绪,不能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备好课前预习的内容,精心设计,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

2、课前预习要有针对性。预习作业的布置一定要有梯度,作业量不要太大。设计预习问题时应注意从教科书特点出发,就可以避免“清一色”和“流于形式”。如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知道讲读课文应该预习什么,自读课文应该预习什么,文言文、古诗词应该预习什么,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3、要让学生们勤动笔,预习不只是读读、想想。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如预习语文学科时,给不会读的生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语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在语文教学中,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也就是拓展的知识,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

4、预习贵在持之以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可否认,在抓好课前预习的同时,相对传统式教学来说,教师要辛苦许多。因此,我们要将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抓,要让教师深刻了解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重视它,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它、发展它,切实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来自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甚至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除了教师要认真设计外,我们还要采取一些激励以及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预习小组和个人,充分发挥小组建设的作用,设创新思维奖等奖励。与此同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师一定要做具体分析,及时解决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小结,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完成。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学科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开展课堂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的强有力的基础,是教师把握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保证,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知识,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初中语文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继续教育研修总结

通过本学年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学习,我无论是在教育思想,还是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都受益颇多。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为我们搭建起这样一个解决我们教学工作者的这么一个平台,内容之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所以在每一次的培训中,对我就是一种帮助和提高。本人觉得收获不少,具体如下:

第一、通过一系列的师德培训,使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容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注重细节,充满师爱,从细微处入手,充分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

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后,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教育行业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

本学年,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虚心向他人学习,听取了我校及专家的新课改培训,树立了课改意识,贯彻到了教学实践中。

我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改变是关键,首先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即改变以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第四、学习了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使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今后我继续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个人工作总结,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

第五、积极参与地方组织的远程研修。

在网络学习中,充分利用网络不同区域的学习和交流、在线研讨等,并按时完成远程研修的任务,力争达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第六、在教学中学习、反思。

我认真教学,坚持写教学随笔和教学案例,在反思中学习,,反思中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篇7

一、 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现状

1、 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流失,校本教研缺乏“领头羊 ”,面临群龙无首的尴尬处境。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农村许多骨干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大量踊进城市或条件较好的学校,城乡教研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马太效应”。由于骨干教师的流失,致使农村学校缺少了教研活动的“领头羊”,处于群龙无首的尴尬境地,导致农村学校的教研教学改革步履艰难,校本教研难以开展起来。

2、由于教师缺编,致使教师任务过重,学校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新课改已施行多年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由于今年全面清退了代课教师,补充教师数量不足,使任课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每天疲于完成授课任务,没有充裕的时间来钻研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教师的思维已成定势,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敢越雷池半步,其教学方式仍然是满堂灌和填鸭式。

3、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考核评价机制没有发生改变,校本教研沿袭传统模式。新课程改革实行多年了,新教法已得到逐渐推广,但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机制化变化不大,沿袭着传统的方式,把质量当作生命线,所以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仍然是以学生成绩为主,因此,校本教研活动紧紧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来进行,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没有关注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校本教研无实质性变化,不利于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和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

二、对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和新课改的要求,

就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研部门牵线搭桥,建立教研联合体,加大校与校之

间的交流合作。虽然农村学校整体的教研力量势单力薄,但是也不难发现,就某一所学校来说,部分学科也有拔尖教师,如何将这些教师组织起来,实行强强联合,对农村学校师资结构、分布现状一清二楚的教研部门就要充分发挥“红娘”作用,帮助农村学校组织教研联合体,根据各学校师资强弱以及各学科教师的特长,首先成立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辅导研究站,确定各学科的中心教研组,推选出中心教研组长,以中心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各学科正常的教研活动,加大教研力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新的教学方法逐步掌握后,就应把同伴互助引入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互助的内容也由对学校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贯彻实施为主,转变为对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研方式的交流、探索、体验为主。通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校教学资源的优势,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随着各学校校园网的开通,教研部门可以发挥自己中心网站得天独厚的作用,将本地区的各种优质资源整合以后传到网上,让本地区的教师们共享、共用,使各学校结成更为紧密的教研联合体,充分发挥网络在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作用。

2、结合新课改要求,实现传统教研的几个转变,注重教研实效。要通过教师全员性、主体性、互动性的参与,完成校本教研目标、手段、策略和内容的转变,是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前提。因此,要做好传统校本教研的几个转变:一是校本教研的手段由原来的教学理论演绎、实践经验的提炼、归纳、总结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为主,向新课程实施后的案例研究、自我反思为主转变,使教师成为教育理论实践者和创造者,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校本教研策略由教师个体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独立钻研为主,向备课组和学科组对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信息的合作交流为主转变,使教师不在单兵作战,不再为缺乏交流而困惑。三是校本教研内容由原来的以解读、延伸教育理论,诠释、注解教学内容以及探讨、解答、解题技巧为主,向新课程实施后的正确选择、科学判断教育理论,不断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创设、有效生成教学情景为主转变,研究课题也随之由以理论假设为主向实践生发为主转变。

3、全面构建新型教研制度,使学校教研活动正常开展。要加强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把教师个人自主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教育教学案例、自觉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承担教研教学研究活动纳入教师实绩考核。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机构要组织专家和城区学校的骨干教师成立“讲师团”,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农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的“现场直播”,有重点地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同时,对暂时落伍的教师要多方面关心,为他们找师傅结对子,以强带弱开展强化培训,帮助农村学校中能力较差的教师逐步“脱贫”致富奔“小康”,不断缩小各学校中“弱师”面,促进所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

4、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努力培养实践中的“土专家”,带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新课改进行到一定阶段时,针对教师们观念转变后,对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实,让“土专家”担当专业引领的重任,专业引领的目标也由观念先行向实践可行转变,由对观念的通识培训向学科的技术培训转变。区学科教研员、“课改挂牌教师”和学校课改骨干教师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区教师的“土专家”。由于这些土生土长的“专家”对理论的悟性较高,实践的经验丰富,因而他们的公开课以及他们对课堂的感悟和评价就容易被教师们所接受,他们的经验也容易被广大教师所接纳,从而使课改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带动和提高所有教师的业务水平。

5、强调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对新课程的全面反思。新课改初期,提出全体参与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必须进行课后自我反思的策略。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基本掌握后,我们提出教师不但要对新课程实践进行反思,而且要对新课程理论进行反思,比如实施新课程后还要不要研究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原有的教学方式还能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怎样在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怎样在保证学生参与的条件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等。这样的反思不但使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缩小,而且还发展、完善了新课程的理论体系,也就必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与措施;情境设计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将课堂教学的形式建立在对学生自我启发的基础之上,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情境,让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走到生活中去,走到你我他中去。我长期从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总结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巧设启发性的探索问题情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体,从而忽视了教学所需要的“思辨”,所谓思辨,即要求学生能够带着一定的问题去研究,探索知识,因为,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思维发展,都源于疑问。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探索。

【教学案例分析一】:

例如七年级上册《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时,我是这样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课题的:

师:张萌是初二3班的一名优秀的学生,平时成绩都非常的优秀,但是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她的数学成绩竟然掉到了谷底,成为了全班倒数的名次。从此以后,张萌对数学望而生畏,一蹶不振,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没有以往的动力。同学们,如果你是张萌的同学,你应该怎么劝劝她,让她重新树立信心呢?

生:我会跟她说,我的数学成绩也不好,咱们一块努力吧。

师:呵呵,这位同学使用了“同病相怜”的方法来劝导张萌。

生:如果我是张萌同学,我就会帮助她提高数学成绩,共同学习。

师:嗯,这一位同学使用了直截了当的方法,和张萌共同进退。但是,张萌班级上的另一位女同学,她是这么做的,她跟张萌说:你知道为什么你的成绩会一落千丈吗?因为,你被困难吓倒了,你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在哪里。我家住在农村,有一年用黄牛拉着一车的冬瓜到集市去卖,可是到了半路车就翻了,我的母亲被车子压着半边身子,父亲当时急坏了,一手撑起了牛车,一手把母亲拖出来。如果换做是平时,父亲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把牛车翻过来的。这一刻的力量,就是父亲潜在的能力。我相信,你身上也有这么一股非人般的潜力,只是你的一蹶不振,让这潜力无法释放出来而已。从此,张萌在节节败退中站了起来,挑战数学难题,在中考中发挥出色。

同学们身边一定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但是,有些同学却没有在失败中找到新的起点,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身上有哪些才能,下面请同学们填写以下的表格,看看,你自己认识的“我”,和你同桌认识的“我”,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这一探究与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有哪些?自己的潜能有哪些?缺点有哪些?从而学会认识自己。

二、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

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与讨论中来。寓教于乐,才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就能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走向自主的、主动的学习。音乐不仅能够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来烘托及渲染学习的气氛。

【教学案例二】:

例如,在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上面搜索周华健的“朋友”一曲,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唱这首歌,在上课伊始,就可以利用这首歌曲进行课堂的导入,让同学们跟着视频里面的歌词,站起来一起来合唱这首“朋友”,让动听感人的歌曲渲染课堂教学气氛,唤起学生对友谊的无限向往,然后再导入新课,就能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富有感染力与吸引力了。

三、模拟生活情境,融会贯通

要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不拘泥于教室之内的学生,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很好的引路人,因为,教师要将学生从课堂中释放出去,让学生走进生活中,走进社会中去学习知识。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学也应如此,要善于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向生活实践。

【教学案例三】:

例如在学习《艰苦奋斗 走向成功》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幅漫画进行辩论:

这幅漫画相信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习以为常,父母非常的节俭,但是,父母给他们的儿子留下了财富,儿子却不思进取。请同学们以“这是父母的错,还是儿子的错?”为辩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与认识,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经过这样的讨论,同学们便对今天要学习的课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以后,注意观察一下你周围的亲戚朋友,如果有奢侈浪费,贪图安乐的事例,请大家记录下来,下一节课,我们共同来为这些“病人”把把脉,诊诊病。

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使得学生从课堂教学内容中,走到了生活实践中去,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思想品德熏染。

【参考文献】

[1]鲍传伟.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2期

[2]李美英.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1年25期

篇9

我校处于南京市最大的安居房工程――景明佳园小区,该小区人员构成很复杂,小区中的居民中失业人员较多、困难户多、在我校就读的学生单亲家庭较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孤独、不合群成为明显的特征,他们缺少与别人分享的品质、缺少与人合作的态度、他们缺少谦让和顾全大局的精神,很多学生由于家庭原因而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把《开发小学同伴互助式的特色活动,优化学生成长环境的案例研究》作为十一五教育科研的课题。向市教科所申报了规划课题,并得到了批准。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现代教育发展对人的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教育。现代教肓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包抬基础学科和各有关的专业科学知识,学习和掌握综合(基本)技木和有关的专门技术,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追求真理、探索、创新、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教育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论路线,理论联糸实际,重视理论,重视观察、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

新课标对人的要求,新课标是新课程改革纲领性文件,新课程突出了知识的整合,加强了课程的综合化;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突显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这个课题的开展,将有助于优化学校环境、加强小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促使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与交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的要求,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关注学生发展中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

1.2 适应了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处雨花高科技产业园和江宁开发区结合部,有着优越的人文和地理优势,学校的硬件设施一流,校园环境优美,区教育局、当地街道和社区对学校发展非常重视。学校现有学生来源来自祖国各地,务工人员子女占了相当的比例,学生家庭情况复杂的比较多,如:单亲家庭、特困家庭等。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均没有形成。“开发小学同伴互助式的特色活动,优化学生成长环境的案例研究”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使三方面能同步和谐发展,以提高整体的文明程度。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培养小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学习、爱劳动、爱创造”的优良品质,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打造一个和谐的社区奠定基础。

1.3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我校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大多参加工作没几年,本科学历占90%以上。虽然他们有比较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但缺乏的是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把理论通过实践再上升为理论的专业化过程。通过课题的研究,就是要促使教师们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去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努力实现有效教学,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的研究学法指导,探索和构建富有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努力营造合作互助为特色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好习惯。

总之,此课题研究旨在落实新课标的背景下进行的。我们一定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不但要对学生在校六年负责,而且更要对他们今后六十年人生负责。"的办学理念,确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现代化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深刻理解区教育局"创建优质资源,打造雨花教育强区"的要求,秉承优良办学传统,汲取先进办学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内部改革,从而追求新发展,树立新形象,为使我校跻身于雨花区一流名校的行列而努力。

2.课题研究的理性思考

2.1 关于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的实质是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其基本形式有:

2.1.1 信息交换

通过彼此间信息的交换可以最大范围地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从而扩大和丰富双方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信息交换的主要途径有:信息交流――大家把自己拥有的信息公诸于众;读书心得交流--彼此交流看到过文章的内容、观点以及心得体会。

2.1.2 经验共享

通过经验分享,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经验只有被激活,被分享,才会不断升值。经验分享的主要途径有:课堂上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通过同桌或小组探讨大家把自己学到的指示、感想与同学分享、交流。班队活动中集体中互助和经验成果分享。家庭与学校的互助合作中主要以“家访”、“亲子活动”等形式进行。

2.1.3 协作帮助

协作指学生间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第一要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学生在互补互助共生中成长;第二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每个学生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帮助指教学成绩突出有较好的自学研究能力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发挥合作分享的作用,使其每个学生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部分有能力有一定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是学生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这部分学生要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学生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2.2 关于成长环境

2.2.1 学校环境

学校教育环境的复杂化趋势是一种社会发展必然,对学校教育这一主体来说,这一趋势有其不利的一面,也有不少有利因素,学校教育如何利用好其有利面,抑制不利面,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环境,有效地向社会、家庭渗透。必须要重视对社会、家庭进行教育的渗透,正本清源,改善学生教育的思想“软环境”。要有效的利用家长学校、社区教育等教育阵地。

加强教育科研,特别是对教育环境的研究,改进教育手段、方法。

学校所处的周边社会形势的发展会造成学校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环境中也会出现一些难点问题,如:生源质量、社区人文环境、学生家庭变动等,加强教育科研,对环境变化中的难点、热点作较长远的、较深层次的研究,探索解决的新思路、新方法,可充分利用环境因素中有利面,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工作水平。

任何情况下,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都在教师。尽管教育环境的复杂化趋势会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总体是有利的,要把握好这一趋势中的有利因素,可以说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学校应当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加强综合治理,改善学校周边环境

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当积极依靠工商、公安、新闻、街道等部门的力量,形成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网络,采用集中治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坚决清除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害的网吧、游戏厅等,改善学校的周边环境。重点工作落在社区,依靠和社区的紧密合作,开展好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给学校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

2.2.2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父母的教育行为,无不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如父母的勤劳、对文化知识的尊重、与成功学者的长期接触、家庭中的宽松平等、高雅的审美情趣、对事业的执著精神等,都是家庭环境的一部分。

家庭德育环境。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而且也是复杂的。家庭成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倾向、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对于青少年成长有益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健康、和谐的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的特点是隐蔽性、无意识性、非强制性的,因而可以让人不知不觉地受影响。正如颜之推所说:“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不知不觉地、悄悄地、一点一滴渗透的教育是最厉害的教育。

物质环境有助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

我们所说的家庭物质环境并不是说要求家里的陈设多么豪华,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居室整洁、卫生、井井有条,这对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有好处的,比如如果家里条件允许、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书桌、一个书柜、书桌上放置台灯等,这对我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好处。家里房间布置美观、大方、整洁、卫生,对提高家人的精神面貌也有利的。

良好的家风静化孩子的思想

家风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是构成家风的重要方面。家风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现在有些家长太过于重视物质环境,为了了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写字台、新型电脑、变光台灯、成盒的橡皮、整捆的铅笔、一包包的练习本,但是孩子仍然学习差。为什么?就是只有物质环境,缺乏良好的精神环境。母亲成天热衷于涂脂抹粉,父亲沉迷找麻将,家里出入的朋友五花八门,在一起谈论的是吃喝玩乐……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很不好。因此,优良的家风是家庭各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2.2.3 课堂环境

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饱含激情、有素养的教师能够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是教师有效性教学的前提。课堂充满活力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就会提高,教学才会更有效果。事实上,课堂管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第一关键因素,成功的课堂管理能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个人责任感。也就是说,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在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充分发挥出来,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张扬,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但是,教师在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师生关系不协调,教师处于绝对中心地位;学生被压抑束缚,不愿张扬自己的个性;存在教师歧视学困生问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学生参与机会不一,学习水平低的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活动的机会少,独立表达的机会少等。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得当的策略去营造一种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要成为真正的平等、合作的伙伴,课堂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3.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3.1.1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在课堂的教育教学中,开发多种形式的具有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1.2 以班级活动为阵地

在班级的活动包括班会、中队会、大队会及其他班级集会,精心设计活动,如各种游戏、比赛等。以营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友好、健康的关系为出发点,从而全面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1.3 开发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互动教育模式。在家校合作进行教育的形式上下功夫,力求实效

研究的子课题:

① 开发学生同伴互助式课堂学习活动,优化学生学习环境。

② 开发学生同伴互助式的班队活动,优化学生成长的校园人际环境。

③开发家校合作教育活动,优化学生成长的生活环境。

2.2 研究方法:

2.2.1 行动研究法

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本课题通过课堂、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同伴互助式的关系。

2.2.2 案例法

在研究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总结典型案例,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

2.3 核心研究:

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组织教师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及案例的有关理论知识,弄清本课题案例的特点和撰写方法。在教育教学、班队活动、家校共建的过程中,联系本课题的实际,发现典型案例,撰写有价值的案例。为了保证课题扎实有效的进行,课题组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3.1 优化学习环境的研究

(1)专家讲座系列活动《研究新型课堂,创设优质环境》

我校大部分教师是刚毕业的新教师,新教师刚刚涉足教育这片天地,教学实践经历不长。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们普遍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案例”不太熟悉,教师们往往知道的是少量的管理中的案例,对教学案例可以说是很少知道,更不知道如何撰写。在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案例等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还有计划的邀请了特级教师王兰、,教育专家孔祥鸿,南京市教科所刘永和所长、章宏主任等教科研行家作新课改和教学案例的讲座,解读课题,谈案例撰写要求和方法。教科室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开展教育教学反思,使教师逐渐对新课标、案例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从而为课题研究、实施打好了基础。

结合教师自身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每天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同伴合作关系。教师把随时发现的典型事例或故事,写成教学后记、摘记、教学实录等等,然后进行分析和反思,写成典型案例在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师成为了实践者和研究者。

通过课题研究大多数教师已重视对教学案例的撰写,在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随时注意积累、记录和留下文字材料,教务处每学期评比满意教案、教学体会、课堂实录、教科室组织教学案例征文评比,将校级获奖案例在教师会上交流,并推荐到市、区参加优秀论文评比,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们研究课堂教学案例,是自己积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研究、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过程。

(2)专题研究活动《内外结合,优化课堂环境》

围绕课题开展活动要讲究针对性、实效性,以往的教研组活动,存在行政性例行安排,活动流于形式的,组内上公开课,内容零打碎敲,专题讨论研究不多,效果也就不明显。针对以上弊端,为使年青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学校开展“彩虹志愿伴我行,同伴互助”活动,校内开展拜师结对的带教制度,开展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以案例研究为抓手,使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使教研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联系起来。学校聘请原游府西街小学倪兴信校长为名誉校长,零距离指导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每周都深入课堂,参与并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撰写教学案例,使我校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课题研究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其目的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近年来,学校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先后有市级“南京市四区联片教学联谊”、“南京市英语优质课大赛”活动,有区级的“雨花台区与上海德州二小教学联谊”、“聚焦课堂,聚焦课改”、“深入钻研教材,加强教学反思,打造有效课堂”、“依托课题研究,专家引领发展;注重专业反思,培养优青队伍”、“走进新课程,开展有效教学”、“专家引领,互助反思”等语文、数学专题研讨活动,英语中、小衔接研讨,雨花杯优质课大赛活动,“洋溢温情,灵动欢歌”系列青年教师的赛课活动。每一次区级课堂教学的研讨,展示都是课堂教学的典型事例,教师们打破学科围墙,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整合,取长补短,丰富和拓展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内容。从外部的教学设施、技术装备、教学软件到内部的师生认知、情感、意志的精神活动状态的过程,追求教学目标和驱动教学行为的意志、情感活动,归结到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课堂内讲述与聆听,提问与应答,阐述与分辩,辅导与练习等等具体可感的师生活动方式与操作交流,根据交流讨论观点,课堂教学的成效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所以教学案例研究也正涉及各个方面。随着每次活动的研讨,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深入,也激发了教师参与各类活动,各类竞赛的积极性。加强案例研究,名师走进校园,加快了我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速度,也加速了学校发展的步伐。

今天,景小的课堂充满欢快、充满灵动,学生们更乐于表现自己、更乐于互动合作,更乐于展示自信,健康、快乐学习每一天。

2.3.2 优化校园人际环境的研究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校园成长环境,除了优美的校园绿化、设施齐全的学习设备、素质一流的教师团队等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营造一个具有内涵的人文环境,一个良性的人际环境。让学生们逐步形成自律、自信、自强、自尊、自立的良好品质。

通过班队教育活动,探索优化成长环境,让学生们体验同伴互助的成功与快乐。学校课题组专门对学校内部、外部环境进行了详细地调查论证。从课堂教学、班队活动、家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教师们全员参与,重点推进。在认真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班队教育活动上教师们研究探索教育活动环节中的特色设计,让学生们体验同伴互助的成功与快乐,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我能行,我可以!”、“爱心接力”、“记得常回家看看”、“联合中队主题会”、“争做文明小主人,共建美好家园”等同伴互助式的活动,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感受集体的温暖,真挚的友谊,成长的快乐。2007年新年前夕,六(1)刘雨同学的母亲不幸病逝,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刘雨又得知父亲坐大牢释放的消息后,幼小的她整天以泪洗面,情绪极其低落。背着书包不好意思进班级,放学不敢回家,一个人躲进了地下室。学校的教师危难时刻显身手,用爱心耐心温暖呵护她幼小的心灵。主动接送她上学,主动找她谈心,主动为她讲故事,主动为她买早饭,主动为她买学习用品。班级的同学们主动为她补习功课,有的同学还把自己的新衣服送给了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孩子的精神状态有了可喜的变化。如今的她,自信开朗,好学上进,更懂得了去关爱集体关爱他人了。

在班级的日常活动中,欣赏教育,激发孩子们看到自身的优点,树立自信心。赏识教育,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四(1)班两年来开展了“罗爷爷,我想对您说”系列班队教育活动,通过向省委常委罗志军省长汇报班级学生每学年的成长历程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主题活动,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互助合作能力,注重发现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罗志军省长每年的新年前夕都要给四(1)班发来新年贺信,勉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努力做一名有世界胸怀的南京人,这是对学生们的一种激励,对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3.3 家校共建

学校和社区紧密配合,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每隔一周的走进社区“绿色小天使”义务劳动、“建生态雨花•认领绿色小树苗”爱家乡教育,参加南京市跳动的红领巾校园集体舞大赛、南京市小学生美诗文诵读活动、南京市迎十运文明之星评比系列活动,走进街道社区参加庆祝建党85周年活动、劳模送温暖文艺进社区文艺表演、9.25关爱女孩知识竞赛、“彩虹志愿者”等体验教育活动,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培养了学生们互助合作能和实践社会交往能力,进一步让学生融入社区、融入社会,优化学生们的成长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家长为核心的家校共建工作组,小组成员经常来校开展工作,协助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协调解决家庭和学校间出现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我校有一些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学校每学期提供一些资助,但依然无法全面解决问题。工作组的家长们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在街道、社区中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在他们的努力下,区委办公室、南京市商贸投资集团、铁心桥街道团委、金龙鱼希望工程、南京市新华书店等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每学期都要来学校慰问并开展一对一的帮扶资助活动。区关心下一代协会的杨主任个人捐款2500元和许多自发捐款的学生家长一起成立了"爱心基金"。这是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每当此时,我们的学生们眼里噙满了泪水,他们自发的排练节目、写感谢信、召开中队主题会,真挚朴实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流露自己的心声。心贴心的感恩教育,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还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每学期来校为学生和家长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3.品牌建设

为了全面深入实施同伴互助教育,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学校品牌特色建设,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校领导班子精心谋划,决定将“让我玩”学生篮球活动确定为我校的特色品牌加以推进。实施之初,适逢中国少年基金会与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了“让我玩”体育公益项目,坚定了我们的信念。通过体育公益篮球项目运动,任凭我们的孩子玩篮球,课余时间有的拍球、有的运球、有的做篮球游戏、有的练习投篮……“让我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提高了他们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搭建了交流成长的平台。

为了使所有学生“玩”中有收获,“玩”中有提高,我校将“让我玩”篮球活动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加以实施。组织学校体育组所有教师,向同行、向学生篮球运动专家请教,充分搜寻有效资源,经过半年的时间,编写出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让我玩”篮球校本教材。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水平和技能,学校想方设法,与南京市中山东路体校、公园路体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了原江苏南钢队退役篮球队员为我校的专职篮球教练,与江苏南钢队、同曦鸣城篮球队取得联系,定期请他们的教练和运动员到学校进行训练指导,营造浓郁的篮球运动氛围。

“让我玩”篮球运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了他们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搭建了交流成长的平台。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校被南京市教育局、体育局授予“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南京市体育与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江苏省体育局授予“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篮球)”,全国妇联授予“体育公益项目篮球基地学校”。

篮球品牌运动,就是致力于激发学生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唤醒学生们的心愿,坚定信念,追求梦想;培养学生的同伴互助意识,苦练意志,向成功进发。

课题研究的成果

开展课题研究的近三年来,我们坚持依靠群体力量和智慧、努力推动课题研究,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群体素质,取得了可喜成绩。

1.学校通过合作互助式的特色活动,优化学生的校内外成长环境,使学生能积极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注重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创造、爱祖国的情操,培养了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有爱心、有社会道德、有正义的良好品德,学生间、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人际环境。三年来,我校部分同学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比赛,获得了许多荣誉。CCTV2008《拥抱明天》华东地区标准舞、拉丁舞选拔赛儿童五项全能比赛中有6人获一等奖,其中包林峰同学入选中国表演团赴土耳其参加国际交流。2名同学分获华夏之星中国优秀特长生江苏赛区选拔活动小学B组英语类一二等奖等众多奖项。

2.开发学生同伴互助式课堂学习活动,优化学生学习环境的研究使我校一部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近年来,我校一名教师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三名教师被评为雨花台区优秀青年教师,一名教师被评为雨花台区学科带头人,两名教师被评为教坛新秀,两名教师被评为雨花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二名教师荣获南京市星星火炬奖章,一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消防教育先进个人,多名教师在区级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奖,教师们撰写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3.随着学校课题研究的逐步开展,以班级活动、课堂教学为阵地,开发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互动教育模式,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校园人际环境、成长环境的研究逐渐显现教育成效,学校的信誉度的不断提高,短短三年时间,学校迎来了江苏省省委常委、原南京市市委罗志军书记、迎来了区委王建华书记、迎来了区政府李侃桢、韦昌明区长、江苏省省委巡视办江长流副主任、南京市教育局张也可副局长等专程来校视察工作。学校荣膺南京市实验学校、南京市示范学校、南京市示范实验室、南京市示范图书馆、南京市绿色学校,2007年度全国消防教育示范学校、"捷桥杯"全国标准舞、拉丁舞城市联赛优秀组织奖、全国优秀红领巾社团(抖空竹)、2006全国书画人才选拔活动铜奖等众多荣誉。

5.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深深认识到,优化学生学习环境的本质就是合作互助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5.1 课堂环境的更优化与教师自身素质的矛盾

我们赞同这样一句话:“每一节课,都应是学生的一个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通过激励、唤醒和启迪,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得到知识、情感、意志、信心等素质的发展。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也是不可估量的。良好的课堂环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活力,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用自己的激情、自身的素养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

5.2 课堂教学、班队活动,家校互动的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篇10

教师是课改实验的主力军,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与新课程教学同行,形成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并尽快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一、紧跟时代,把握脉搏,造就博学而进取的语文教师

1.深刻领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从课程性质上说,语文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做到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领会语文新课标的基本体系,明确教学性质、地位及作用;二是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学科内容;三是根据新课标的基准,时时反思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水平。

2.注重更新高中语文教学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时时关注教学知识的更新,改变不正确、不准确的教学知识,树立强烈的知识更新意识。实践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新课程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二、提倡争鸣,鼓励创新,塑造开放自由的学术讨论环境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面,同样可以认为“独教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学争鸣”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学经验交流,塑造开放自由的教学讨论环境。实践中,主要的交流研讨方式有:

1.课改交流会

在语文教师之间定期进行课改交流会,集中学习新课改精神,研讨课程标准,探讨教学方法的革新,在教师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当然,也要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多总结经验,积累教学案例。

2.课改论文与专家引领

提倡高中语文教师将源自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反思总结成相关课改论文,这样既可以实现对教学经验的理论概括,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老师能够从中汲取思考和启发。此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省内外的专家来校讲座,及时将最前沿的高中语文教育信息引进校园。

三、注重教学,关注实践,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这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自我实践检验;第二则是来自于学校(或其他教师)的评价检验。下面我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应论述。

1.自我评价检验

自我评价检验是一种语文教师进行“自省”的过程,这通常很难为外人所观察,而主要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来实现。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的自我发现、自我引导将形成有效的内驱力,从而推动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过程。如许多老师在讲授完一节课后,都会在课下把自己这节课中完成好的环节和内容予以系统归纳,从中找出今后值得发扬的方面,同时也会将完成不好的地方进行梳理,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避免,从中找到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2.他人的评价检验

他人的评价检验是来源于外部的推动力。举一个简单的听课例子来说,有位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赤壁赋》时预先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要学生理解课文展现的情、景、理的关系;二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而这位老师在进行课文讲解中却重点概括了各段落的讲述内容,同时画出了一条“喜――悲――喜”的情感线索。有听课老师就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这样的情感线索虽然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却难以达到预设目标的目的。可见,通过这种他人的评价检验,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师不断发现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专业化成长过程。

四、注重引导,多种激励,激发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

对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激励和引导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1.开展“自学――反思”式的校本培训

正如上文所说,促进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内驱力的推动。而这种内驱力的形成则离不开教师的自学与反思。在这方面,学校可适当指定部分教师阅读书目,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总结心得体会,同时将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思想认知,并进一步转化为教学中的有用工具。从而改进教学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2.坚持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改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