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测算

篇1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收期

中图分类号:F84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6-0050-08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2014年网上流传一个帖子叫社保“七不管”“九没有”①,引发网友的热议,有偏激的网友更是发表评论说“社保是国家的骗局”。探究原因,网上流传的“七不管”“九]有”帖子其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社会保险强调保基本,而不是无限保障。同时,“月薪1万元,养老金交满30年27年才能回本”的网友观点也吓退了许多准备参保的人。为了让公众清楚地看到社会保险是不是国家的骗局,参加社会保险到底划不划算,有必要对民众参加社会保险的收益情况做出测算。本文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来测算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情况。

当前,国内学者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益情况也曾做出过研究。如何立新(2007)基于微观数据,分析了新旧两种养老金方案下城镇职工终身养老金的纯受益状况,对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分配效应的改革进行了定量分析[1];彭浩然 等(2007)通过微观个体假设,测算不同收入参保者在退休时点的缴费现值与未来养老金的收益现值差异,分析了新旧两种养老保险调整方案对不同收入者的收益变动[2];王晓军 等(2009)采用净转移额和内部回报率两个指标进行测算,比较不同性别、缴费年限、寿命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导致的参保后养老金收益差异[3];许志涛(2014)基于终生收入法构建基础养老金模型,测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净收益额与净收益率,不过其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再分配效应[4]。纵观国内已有文献,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益的研究上,主要是采用净转移额和内部收益率指标,但其重点都在研究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另外,已有研究大都未测算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收益情况,并且大都没有考虑到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因素。基于此,本文考虑养老金调整因素,对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鉴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办法完全一致,以下统称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状况做出测算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指标选取与说明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28%(个人8%,企业20%),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为20%。由于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比例不同,这直接导致其退休后养老金的净收益也不同。因此,本文选取养老金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三个指标,来分别测算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两类人群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情况。

“养老金净转入额”是指测算时点参保人员领取的基本养老金现值与养老保险缴费现值的差额[5]。养老金净转入额可以反映出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养老金净收益情况。若养老金净转入额为正,则表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会带来净收益,参保是有利可图的;若养老金净转入额为负,则表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会带来净收益,甚至会造成亏损,参保是不划算的。

“投入产出比”作为衡量参保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对收益指标,是影响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是否参保的重要因素[6]。投入是指参保人在参保期间向制度缴费供款的总额,产出是指参保人在生存余命内能够领取的养老金总额,投入产出比=产出/投入。投入产出比大于1,表明参保可以带来净收益,参保是值得的;投入产出比小于1,表明参保可以带来净损失,参保是不划算的。作为一个理性的参保人,倾向于选择投入少而产出多的项目进行投资,因此,投入产出比越大,就越能够吸引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

“投资回收期”是指参保人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收益用于逐步偿还最初的缴费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了参保人在开始领取养老金后多长时间能够收回成本[7]。一般而言,参保人总是希望投资回收期越短越好,因为投资回收期越短,则意味着参保人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并获得额外收益,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收益也就越大。

三、模型构建

(一)前提假设

在构建模型之前,基于国发〔2005〕38号文件相关规定,做出以下假设:

第一,假定参保人员为2006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新人”,其缴费基数参照上年度“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以下简称社平工资)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假定个人缴费工资与社平工资的增长率相同。

第二,假定缴费在期初且缴费不中断(不考虑转保、退保②等特殊情形),缴费年限大于等于15年。

第三,假定测算期间国家在每年年初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当年不进行待遇调整,从退休的第二年进行待遇调整。

第四,假定参保人员退休后活至平均余命死亡,不考虑提前死亡的情形③。

(二)测算模型

1. 净转入额测算模型。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规定,“新人”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退休职工基础养老金月标准=退休时上年度社平工资月标准×(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是指参保人员实际缴费工资与对应的上年度社平工资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而言,其投资回收期的计算方法同T2。

四、参数假设、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参数假O

1. 参保年龄、退休年龄和缴费年限。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新人”累计缴费年限达15年以上才能领取基本养老金,即a-b≥15。假定职工2006年开始参保时的年龄a为25岁,考虑到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退休年龄b分别取50岁、55岁、60岁、63岁、65岁(对应的退休年份分别为2031年、2036年、2041年、2044年、2046年)。于是,缴费年限b-a的取值为25年、30年、35年、38年、40年。

2. 个人缴费基数、社平工资和社平工资增长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可知,2005年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社平工资)的年标准为18 364元,计算得到社平工资月标准Z0=1530.33元。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考虑到灵活就业人员收入的不稳定性以及各地的实际推行情况,假设其缴费基数分别为上年度社平工资的100%、60%、40%,即d=1,0.6,0.4。根据国家政策文件规定,对企业职工而言,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的60%~300%,这里假定d=3,1,0.6,分别代表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有关数据,可以计算出2005―2013年我国社平工资平均增长率为14.0%,同时考虑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和趋势,本文假定2005―2046年社平工资平均增长率为5%,即g=5%。

3. 缴费率、个人账户收益率、贴现率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的规定,企业职工的个人缴费率为8%,计入个人账户,企业缴费率为20%,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12%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因此,个人账户缴费率c1=8%,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率c2=20%(企业)、12%(灵活就业人员)。根据有关规定,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参照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息,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趋于成熟和未来基金投资运营,假定个人账户收益率r1=4%,假定贴现率与个人账户收益率取值相同,即r2=4%。另外,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50岁、55岁、60岁、63岁、65岁退休时的个人账户计发月数A分别为195个月、170个月、139个月、117个月、101个月。

4.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调整系数。在2005―2015年,随着国家对养老金调整政策的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以年均10%的比例大幅上调[8],该调整比例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注定是不可持续的,目前国家正在探索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基于此,本文假定参保人员退休后(2031年以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年均调整系数为5%,即f=5%。

5. 城镇居民退休时的平均预期余命。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生命表编制技术,可以生成城镇男女混合国民生命表。本文假定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的平均预期余命相同,于是可以得到50岁、55岁、60岁、63岁、65岁城镇职工退休时的平均预期余命分别为32.13岁、27.59岁、23.18岁、20.65岁和19.01岁。

(二)测算结果及分析

1. 企业职工养老金净转入额测算结果及分析。将相关参数代入(10)、(12)式,可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下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净转入额,见表1。

观察表1可知,不管是将个人缴费视为投入,还是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均视为投入,企业职工养老金净转入额都为正数,这表明企业职工参保可以带来净收益,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划算的。

如果仅将个人缴费视为投入,可以看到企业职工养老金净转入额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即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高,养老金净转入额就越多。这体现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较强的“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激励效应。例如,当缴费年限为35年时,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3倍(d=3)的企业职工,其养老金净转入额是缴费基数只有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60%(d=0.6)的企业职工的3.0倍;当d=1时,缴费年限为40年的企业职工,其养老金净转入额是缴费年限只有25年的2.2倍。

如果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均视为投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基本体现出“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激励效应,但个别年份其激励性被冲淡。例如,当d=3时,缴费35年、60岁退休的企业职工,其养老金净转入额却低于缴费30年、55岁退休的企业职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现了负激励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缴费激励机制不完善和养老金的连年上调。因为退休年龄越低的职工,其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早,并且能越早享受到每年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在平均余命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导致其净转入额高于晚退休的参保职工,“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被“提前退休+养老金调整”的双重作用冲淡。

2.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入产出比测算结果及分析。将相关参数代入(15)、(17)式,可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入产出比,见表2。

观察表2可知,不管是将个人缴费视为投入,还是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均视为投入,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比均大于1,这表明企业职工参保后的养老金产出均大于其养老保险缴费投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划算的。

进一步分析,从表2可以看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入产出比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负相关关系,即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大,其参加养老保险的投入产出比越小。这暴露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完全体现出“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在于,缴费年限短、退休早的企业职工,其参保总投入较少,且能够较早享受到养老金待遇调整,因此其投入产出比较大;另外,缴费基数小的企业职工,其参保总投入较小(分母较小),受养老金待遇调整的影响,其产出(领取的养老金)相对于投入而言较大,进而导致相对比例投入产出比较大,这也反映出不同缴费工资基数的企业职工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另外,将“个人缴费为投入”“企业和个人缴费为投入”两种情况作比较,发现后者的投入产出比要小。其原因在于,在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后者的投入增加了企I缴费部分(分母变大),进而导致后者的投入产出比要小很多。

3.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测算结果及分析。将相关参数代入(18)、(19)式,可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见表3。

由表3可知,若仅将个人缴费视为投入,最短20个月、最长46个月就能收回前期的参保投入;若将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均视为投入,最短62个月、最长133个月(11.1年)就能收回前期的参保投入。在收回参保投入后,此后领取的养老金全部是净收益。由于各年龄段退休职工的平均预期余命均高于投资回收期,因此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一项纯赚钱受益的投资,是非常划算的。

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与缴费年限呈负相关关系,与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即退休越晚、缴费年限越长的企业职工,其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越短;缴费基数越大的企业职工,其养老保险投资回收期越长。究其原因在于:第一,退休晚、缴费年限长的企业职工,其退休时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水平较高(因为缴费年限与基础养老金水平成正比),同时由于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多而计发月数小,使得其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要高很多,进而其具有较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能较快地收回参保投入。第二,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具有一定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缴费基数与基础养老金虽然呈正相关的关系,但随着缴费基数的增加,基础养老金增加的幅度却越来越小,另外,缴费基数虽然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成正比,但不会影响到个人账户计发月数,因此,缴费基数对基本养老金的影响不像缴费年限(退休年龄)那么大,这使得缴费基数较大的企业职工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收回其参保投入。

从整体上来看,“企业和个人缴费为投入”的投资回收期要比“个人缴费为投入”的投资回收期长。其原因在于,将企业缴费视为投入后使得总投入增加,个人在收回自己的缴费后,还要多花费较长的时间来收回相应的企业缴费部分,投资回收期也就相应地拉长。

4.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收期测算结果及分析。将相关参数分别代入(12)、(17)、(19)式中,可计算出不同退休年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下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见表4。

观察表4可以发现:

第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后的养老金净转入额均大于0,投入产出比均大于1,投资回收期均小于相应年龄的平均预期余命,这说明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一项纯受益的事情,是非常划算的。

第二,与企业职工完全一致,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后的养老金净转入额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投入产出比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负相关关系,投资回收期与缴费年限呈负相关关系,与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投入产出比与缴费年限(退休年龄)、缴费基数呈负相关的关系,也反映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第三,与企业职工“以个人缴费为投入”的相应数值(相同缴费年限、相同缴费基数)相比,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净转入额和投入产出比要小,投资回收期要长;与企业职工“以企业和个人缴费为投入”的相应数值相比,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金净转入额和投入产出比要大,投资回收期要短。究其原因在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20%)介于企业职工个人缴费率(8%)与企业和个人总和缴费率(28%)之间,进而使得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总投入介于二者之间,在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其养老金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自然就介于二者之间。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转入额、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测算模型,在对相关参数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测算发现:第一,不管是企业职工还是灵活就业人员,从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一项非常划算的选择。第二,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的净转入额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投入产出比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呈负相关关系;投资回收期与缴费年限呈负相关关系,与缴费基数呈正相关关系。第三,受缴费激励机制不完善和养老金连年上调的影响,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现了负激励现象。

(二)政策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度。当前公众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误解的原因在于,其对制度本身不了解。复杂晦涩的各种养老金待遇计算公式不方便人们理解,更不利于人们形成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正确认识。参保人在参保时只是知道自己缴费多少,而对自己将来能够获得的养老金的多少以及剩余养老金的去处更是知之甚少。对此,建议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未来收益的宣传,同时实行政务公开,定期将养老保险的参保、基金收支、基金投资等信息公开;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平台,开通社会保险政策咨询热线,以便于职工养老保险权益的查询和了解国家最新的养老保险政策;利用网络、新闻、报纸等媒介进行养老保险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使公众对其逐渐形成正确认知而不是以讹传讹。例如,可以在社会保险经办大厅内张贴关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与养老金净转入额的关系对比图,以使参保人清楚自己的最后收益大体有多少,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被人误导。

2. 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现了负激励的现象,亟需改革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对此,建议:第一,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累进提高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具体可参照吉林省的做法,即本人实际缴费年限累计超过20年的,在原计发标准上增加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其中:累计缴费年限21―25年部分,每年增加0.15%;累计缴费年限26―30年部分,每年增加0.2%;累计缴费年限31年及以上部分,每年增加0.25%④。第二,实行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与缴费年限相挂钩。即缴费年限越长的职工,其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越高,以体现个人账户的激励性。第三,增设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当前各地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主要有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的40%、60%、100%三档,建议在以上三档的基础上,再增加若干档缴费基数,如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的120%、150%、200%、250%、300%等,以便于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3. 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已经实现“11连涨”,这种行政命令式的调整方式弱化了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亟需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对此,建议:第一,为保证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相对水平不降低,同时又能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基本养老金调整要综合考虑物价上涨率和实际工资增长率两个指标。第二,当实际工资增长率或物价上涨率达到一定比例时,养老金就应该自动调整;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几年都不应调整[9]。第三,养老金调整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月份,在出现通货膨胀等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在年内启动应急调整机制。第四,设t-1年的物价上涨率为-1>0),t-1年的实际工资增长率为gt-1(gt-1>0),退休职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比例为x(0

5. 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延迟退休年龄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前文的研究发现,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退休早、缴费年限短、缴费少的职工,其养老金净转入额反而高于退休晚、缴费年限长、缴费多的职工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固然有养老金连年上调、缴费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原因,但退休年龄过低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建议:第一,严格审批、审核提前退休,坚决杜绝不合理的提前退休现象。因为提前退休属于严重的“搭便车”行为,它不仅会增加未来养老金支出负担,还会加重在职者的缴费负担,与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年g政策的宏观背景相违背。第二,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度。首先要提高女性的退休年龄,逐步将女工人的最低退休年龄提高至与女干部相同的55岁,女工人与女干部在55―60岁可以自愿选择退休年龄。男职工的最低退休年龄提高至62岁,其在62―65可以自愿选择退休年龄。

注释:

①“七不管”:异地就医不管;住院最高赔付15天;意外不管,包括交通意外;第三者责任不管;丙类药不管;住院费1 500元以内不管;60岁前身故只给4 000元丧葬费。“九没有”:没有生命保额(身故无保额理赔);没有投资功能(无预定利率和分红);没有贷款功能(急需要钱不能抵押贷款);没有灵活领取功能(按法定,不能提前);没有豁免保费功能(遭遇意外仍需缴费);没有确定领取功能(无法确定退休时的领取额度);没有灵活缴费功能(按法定);没有提前给付功能(重大疾病不能提前领取);没有住院补贴功能(无法获得额外补贴)。

②当前,我国允许退保的情形有两种:第一种是出国定居的,该种情况下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返回给本人;另一种是在缴费期间死亡的,该种情况下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如果将个人缴费视为一种投资,那么这两种退保的情形至少可以实现保本。

③对于未活到平均余命而提前死亡的情形,由于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并且其在领取养老金期间享受到了养老金待遇调整,因此,如果将个人缴费视为一种投资,那么这种情形在保本之外还可以获利。

④具体参见《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15〕11号)。

参考文献:

[1]何立新.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07(3):70-80,91.

[2]彭浩然,申曙光.改革前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7(2):33-37.

[3]王晓军,康博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09(11):75-81.

[4]许志涛.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J].财经论丛,2014(4):34-40.

[5]王翠琴,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140-146.

[6]薛惠元,仙蜜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制度选择――基于职保与城乡居保制度比较的视角[J].保险研究,2015(2):94-104.

[7]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缴费意愿的可持续性分析[J].西北人口,2014(2):85-91,97.

[8]仙蜜花,薛惠元.缴费激励机制下的养老金连年上调:矛盾及其化解[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2):92-101.

篇2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成因及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日益严峻且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分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成因,探索解决基金缺口对策,对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营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

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现状

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的相关报告,以2012年为基准,社会统筹账户的隐形债务为83.6万亿元,个人账户的隐性债务为2.6万亿元,合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性债务为86.2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形势已经不容乐观。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预计2025——2030年将延长至76.3岁,2045——2050年延长至90岁。人口老龄化及预期寿命的延长不仅意味着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而且是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与缴纳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在法定退休年龄未作调整的情况下,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直接导致了养老金领取年限的增加。最终的结果就是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扩大,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的持续。

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成因

1.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群体减少;老年抚养比上升,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将越来越重,如果不对退休年龄及计划生育的相应政策进行调整,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势必会越来越大。2.转制成本问题。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将职工分为老人、中人、新人。“新人”在其工作期间内可以建立完整的个人账户基金;而“老人”没有缴纳过养老金,在其工作年限中也没有建立个人账户;“中人”的个人账户是不完整的,1997年后个人账户的积累不足以满足以后养老的需要。由于政府始终没有明确转制成本的承担者,也没有明确提出相应的偿还计划,于是“统账结合”在实践中变成了“混账管理”,试图用社会统筹基金来偿还隐性债务,当社会统筹基金不够支付时,就直接使用个人账户基金来偿还。3.覆盖面窄,收缴率低。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私营、个体工商户户和灵活就业等)就业人员大量游离于制度之外。覆盖面窄导致了基金增幅不明显,支付压力沉重,职工未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短期内收入降低,共济性减弱。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报告显示,2014年,企业缴费人员19431亿,占参保职工的比例为81.2%,比2013年的占比下降2.8个百分点,比2009年下降6.5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基金收缴率低必然导致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减少,从而对基金缺口造成影响。4.退休年龄偏低。退休年龄是领取养老金的资格限制之一,是养老金支付条件的重要构成指标,它影响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两方面。提高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年限,减轻社会养老负担;退休年龄低,则增加养老金领取年限,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则不容易实现。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了我国男性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职工为50岁。在当时看来,这一规定是合理的,然而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偏低的退休年龄将直接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影响基金收支平衡。5.基金投资管理不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发展不够成熟,为了确保基金安全,我国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严格限制于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由于投资渠道单一,随着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结余的快速增长,基金保值增值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善,挤占、挪用养老金的案件时有发生,基金征缴过程中少缴或漏缴的情况频发。这也对基金缺口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对策

基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形成原因,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化解转制成本,明确政府责任。转制成本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产生的一大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真正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消除部分隐性债务,缩小基金缺口。采取股市变现、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出售公有住房等方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实现国有企业对职工养老的反哺作用。2.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收缴率。通过立法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非国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然而扩面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覆盖率越高,基金收入越多,但同时基金支出也会增加。因此在扩面的同时,必须提高基金收缴率。加大拖欠、逃费等问题的处罚力度,强化社会保障部门的征缴责任,以做到应收尽收。3.延迟退休年龄。根据测算,退休年龄每推迟1年,全国养老统筹基金可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基金缺口就能缩小200亿元。基于我国经济、人口、就业等现状,过快提高退休年龄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选择逐步延迟退休年龄,通过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抑制提前退休现象。4.完善基金投资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体现在基金的筹集、运营和支付一系列过程中。因此,一要制定完善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制度,规范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二要加快制定和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方案,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三要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机制,确保养老金支付水平同经济发展及物价等水平相适应。同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各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确保基金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对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状的反思——半数省份收不抵支的本质、成因与对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赵应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原因分析与对策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13(3).

[3]祁恒珺.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的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4]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5]胡秋明.可持续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理论与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乔玲.我国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天津大学,2006.

[7]郑波.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6.

篇3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设计

一、引言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民工问题高度重视,在农民工权益维护方面出台若干政策,许多省市制定了农民工社会保险法规,推动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但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依然偏低,平均参保率不到20%。部分农民工因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续接选择退保,全国每年近百万农民工选择退保。农民工参保率低及退保频繁原因甚为复杂,有养老保险制度门槛较高、农民工收入低、统筹账户不能转移等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未贯彻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

二、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主要模式分析

(一)主要模式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从最早为农民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圳(1987年),再到广州(1998)、北京(1999)、浙江(2001)、上海(2002)等地,这些用工需求量较大的城市都相继推出了地方性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法规。按照国内一些学者对当前各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类型的划分,课题组认为可以将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制度大致分为独立型(是指专门针对农民工而制定的养老保险法律与文件。这种政策既与农民工其他险种无关,也与城镇养老保险政策无关,是专属“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政策,以北京、厦门等为代表)、综合型(是将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工伤及其他险种一并予以考虑,制定出一个综合性保险政策,养老保险只是“综合”险种中的一种,以上海、成都为代表)、融入城保型(是将农民工养老纳入城镇职工养老制度体系之内,只是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的部分条款中,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区别对待。以广州市、深圳、南京为典型代表)、双低城保型(属于融入型的变型,以杭州为代表,即仍在城保框架内实行“低门槛,低标准”享受模式,适度降低门槛,农民工养老保险企业和个人缴费比例分别降为12%-4%,但享受待遇略低于城镇职工)、个人账户型(以重庆为代表)等五种模式。

(二)主要模式评价

1、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的积极意义。(1)无论是北京的独立型养老保险政策,还是上海、成都等地实施的综合型社会保险,或是广州、深圳等地的融入城保型养老保险政策,甚至是杭州的双低型与重庆的个人账户型养老保险政策都实现了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可能,在观念上可谓是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2)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不仅使其享受的待遇有所提高,而且实现了农民工在社保方面的基本权益,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3)各地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农民工纳人社会养老保险,对于规范用工制度,加强雇主与农民工的劳动契约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4)农民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其自发地就会减少就业的盲目流动性,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处于平稳有序的运行状态。

2、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的不足(1)从各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在各地范围内政策十分不统一,且各地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有效的法规政策指导。这五种模式的差别可以归纳为三个“不统一”,即缴费基数不统一,缴费比例不统一,领取待遇的标准不统一。(2)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之间的“三不统一”制度,不利于农民工的合理流动。以上海、成都综合保险模式为例,养老保险账户没有独立体现,所以很难区分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该制度并未考虑将来综合保险与基本保险的接续问题,而在其他四种模式下,基本上都可以归为“统账结合”模式,但也未考虑与从业者以前的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农民工跨统筹区转移时统筹部分却得不到承认。同时,现行的各种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与现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衔接问题设计的也很不够好,这给劳动力在全国的流动带来了极大的阻力。(3)责任承担方面,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部分完全由企业支付,其最终来源还是农民工的工资,政府只承担管理责任。而对于城镇职工,政府不仅承担管理责任,还起到财政兜底的作用。(4)只要农民工养老保险没有全面开展,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只是实行属地管理,地区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容易造成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挤占农民工统筹部分情况的出现。(5)农民工在城市工作,虽然总体上收入水平要好于农村,但是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经济承受能力远远低于城市。现行的一些试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采取了低标准的缴费基数且大多以农民工本人平均月工资(或本地城镇经济单位平均工资的60%,即最低工资)作为缴费基数,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

3、模式目标层面上的绩效评估对比分析。结合我国各地融入城保型、独立型、综合型、双低型、个人账户型等五种主要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各自的优缺点,可以从制度的经济效率、政策的可持续性、社会养老保障再分配(公平)、制度的适应性、制度的衔接性等方面对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进行目标层面上的评估比较。具体而言,这五种模式在制度效率性、政策可持续性、制度的适应性等方面依次呈现为“由弱至强”,相反在制度公平性与制度衔接性方面则表现为“由强转弱”。因此,作为一种过渡制度,有必要以城乡统筹为背景,在精算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农民工养老保险运作方案。

三、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设计

(一)农民工群体养老保险精算分析

1、政策与养老保险缴费参数假定。假设农民工为2010年参加养老保险的新人,且初始参保年龄为24-25岁,农民工退休后养老金由基础性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且合计养老金给付率目标为上一年度全社会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45%左右(农民工平均工资的70%左右)。缴费假定:个人以上年度本人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工资基数(且假定为全国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按5%比例缴费,用人单位则以全国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且按缴费基数的8%缴纳;然后按个人缴费基数的8%划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统一纳入全国层级的统筹基金(仅限于支付基础性养老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回报率i与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比率rw相同,以下测算按5%计算。养老金给付假定:缴费年限满15年且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方可退休。其中基础性养老金的计算为上一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缴费年限每增加1年,系数就增加1%,封顶比例为30%。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积累额除以一定除数。基础性养老金每年正常调整系数为上年全社会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50%左右,职工退休时平均余命设为18年。

2、数学模式。退休时农民工养老保险统账基金积累额为农民工就业期间缴费的全部养老保险费在退休时的复利终值FV60,FV60=(0.05×α+0.08)Wt-1(1+rw)t(1+i)t=(0.05×α+0.08)wt-1(1+rw)t(1+i)t。

养老金支付总额为退休后享受的全部基础性养老金与全部个人账户养老金在退休年的现值PV60,PV60=rbwt-1(1+rw)n-1(1+rwτ)t/(1+i)t+[0.08×αwt-1(1+rw)t(1+i)t]/18×=rbwt-1(1+rw)n-11/((1+i)/(1+rwr))t+.08αwt-1[(1+rw)×(1+i)]t÷18×。

为满足农民工养老保险收支自身平衡,则有FV60≤PV60。式中wt-1为t年上年全社会年职工平均工资;职工工资增长率rw为5%,上年度农民工本人平均工资占全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α为60%,rb为基础性养老金系数,基础性养老金增长率rwr为2.5%,投资回报率i为5%,退休人员平均余数e为18年。

3、测算过程。根据上述数学模式及其假定数据,可分别针对15、35等不同缴费年限进行模拟测算。我们的模拟测算结果表明,在以60%全社会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的前提下,如实行个人缴费率为5%,单位缴费率为8%,划入个人账户比例为8%,则缴费年限达36年即可实现自身平衡,且个人账户领取系数15.35%,退休时平衡替代率为45.35%(相对于农民工平均工资而言替代率高达75%以上)。

(二)方案设计与政策建议

1、农民工养老保险方案设计:(1)缴费基数与缴费费率。将多档次选择进行统一,即个人以上年度本人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工资基数,按5%比例缴费,用人单位则统一以全国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且按缴费基数的8%缴纳;然后按个人缴费基数的8%划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统一纳入全国层级的统筹基金(仅限于支付基础性养老金),从而解决了养老基金异地转移难的问题;(2)缴费方式与缴费年限。应该更具灵活性,可以按月计算,按月、季、年缴纳,允许中断后再补缴,缴费时间累计折算成标准缴费年限;(3)退休年龄。农民工退休年龄可不性别统一规定以60岁为法定退休年龄,同时禁止退休时缴费年限不足15年一次性预缴补足后即转领养老金的做法。

2、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结论:一是农民工养老保险总体处于缺失的状态,急需加强;二是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首先要通过激励措施吸引有缴费能力者参加养老保险,强制雇主必须为其雇员参加养老保险,无缴费能力者的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应由国家普遍性的非缴费型福利制度来托底解决;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群体参保的政策体系。

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险,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和政策,建议如下:第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群体养老保障工作,切实承担相应责任。具体而言,政府应首先基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长远目标拟定农民工群体社会养老保障目标,然后在已出台的《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2009年2月)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有关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条例,对统筹范围、收缴技术、缴纳标准、账户转移、养老金发放、基金运营与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采取全国统一的制度规定,并通过加大立法执法与宣传力度等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长期缺失的问题;尤其是应尽快制定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完全的个人账户制;在跨地区转移时,既转移个人账户余额,也接续基本养老金权益。第二,按照分类分步、循序渐进、体现差别、提高统筹层次、统一制度的原则完善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险政策。具体而言,近期内应重点解决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覆盖面及“做实”农民工个人账户问题;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对城乡无养老保障居民(含老年农民工)的老年补贴制度。第三,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各项配套措施,提升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水平。即通过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等不适应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各项社会制度,并尽快创建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系统,以提高统筹层次和管理水平。此外,社会各界要加强对社保政策制定及其落实情况的监督,强化对社会保险行政职能部门管理工作和基金运营状况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李友根.重庆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浅析[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5).

2、王增民.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评估[J].经济经纬,2008(4).

3、简新华,张建伟.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

篇4

论文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创新;问题;建议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事关各地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要课题。从得到的信息来看,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市、县一级层面上进行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的探索。浙江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很快,失地农民问题尤为突出,有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主要是养老保障)的探索与实践开展的也较早。台州作为浙江省经济较为发达的新兴地级市,自1994年撤地建市以来城市化进程很快,农民失地多,矛盾突出,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要求迫切。从2003年开始该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广泛考察和论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其制度设计较其他地区有独创性,但实行三年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理清思路,进一步完善。本文旨在介绍台州市的制度创新,并把重点放在实证数据测算上,通过总结现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台州市土地征用、补偿及失地后的现实问题

(一)土地征用的基本情况

该市自1994年底撤地建市以来,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土地征用的数量也日益加大。按照现有趋势,测算出2003~2012年,市区新增建设用地将在28万亩左右,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2.8万亩左右,除去国有农场、河道、滩涂以及产权未界定等无须征用的土地(以占总建设用地数的15%~20%计),20032012年征地面积将高达21万22.4万亩,按市区人均耕地面积0.4亩计算,涉及被征地人口47.25万50.4万人,平均每年新增被征地人口约5.4万人。

(二)土地征用后的现实问题

土地被征用以后,农民面临征地补偿费用的分配、使用,以及今后如何生计的现实问题。

1.征地补偿费的分配与使用。对于征地补偿费的分配问题,各村各不相同,有的全部留村,有的部分到户,有的人地对应到户,有的平分到户,等等。大多数农民对“此费不能全额到户,留一部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用于今后村级公益福利事业”的做法都能予以理解,但也普遍担心村级集体资金的管理缺乏严格而有效的措施。对于加强征地补偿资金集中管理与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虽然个别地方有好的经验,但普遍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2.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据调查,在失地农民中除了一部分从事他业或出租房屋等有稳定收入外,其他相当一部分无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且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也较为单一,企业务工成为首选。据估算,在已就业人员中,企业务工的约占65%左右,从事第三产业如个体运输、建筑装潢、小商小贩等,约占25%左右,其他约占10%。这其中又受到区域位置、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相对来说靠近市区的近郊村从事第三产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失业人员相对较少。另外,失业人员存在结构性差异,主要集中于40周岁以上的人口及女性,尤其是30~40周岁的女性。

3.集体保障水平存在差异。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该村区位、投资环境、村集体经营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地集体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失地农民享受到的集体保障水平存在差异。

二、台州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创新与问题

(一)台州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创新

台州保障制度覆盖的对象主要是台州市区土地全部或部分被征用的人员以及经批准“村改居”的行政村18周岁以上居民。参保人员的缴费基数为上年度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60%或100%,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选择。参保人员的年缴费额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年缴费额=年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比例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调整,2003年的缴费比例定为24%,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17%,个人负担7%。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由补缴年限和续缴年限两部分构成。补缴年限由各村委会在10年以上的年限中选定,不同年龄段的人员适用不同的补缴标准,补缴费用原则上在参保时一次性缴清,有特殊困难的,允许分次缴付。续缴年限是指从参保后的次年起,未达到养老年龄的人员,要持续逐年缴纳到养老年龄。所有参保人员都将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账户按照缴费基数的11%计人。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基金按照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集体和个人负担的资金尉于参保人员规定缴纳的保险费,政府负担的资金用于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敷使用时的养老金支付。村集体资金来源为村建设留用土地开发增值、土地补偿费和集体经济积累等。个人支付来源为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和个人积累等。市、区两级政府将建立“村改居”养老保险风险资金。该资金来源为: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行政划拨时,按每平方米10元标准提取的资金;每年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中按10%比例提取的资金;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的资金。养老风险资金主要用于缴费资金不足时养老金的支付。

采用保守估计,缴费基数按照上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60%确定,假定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年均递增5%,补缴年限选择10年。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失地农民采用一次补缴,不再续缴,以补缴10年为基数,每超过1年递减7%,一直到男满79周岁、女满65周岁。经测算,各年龄段补缴情况如表1、表2所示。

到达养老年龄时,参保人员的养老金一般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参保人员办理享受养老待遇时上一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的1/120。参保人员在缴费期内死亡,其个人账户储存总额可全额退还法定继承人。已开始领取养老金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按结存余额退还法定继承人。经测算各年龄段续缴金额和到期养老金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个人续缴年金呈递增趋势,这既考虑到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又符合个人收入增长的规律。年龄越小、续缴越多,到期养老金也就越高,这也符合未来生活水平的需要,促进了青年农民积极参保。相比其他地区实行的“土地换保障”政策,台州市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无疑更加灵活,更具有前瞻性。其他地区的“土地换保障”政策普遍采用一次缴纳、不再续缴封闭式的运作模式,无论年龄大小,投保金额都相同,只要达到最低参保年龄的(16周岁以上),到享受年龄后其待遇也一样。这样规定,其结果是年纪轻的农民积极性就很不高,缺乏激励机制,没有体现年龄差别化的设计原则。被保障人员年满后的养老金都只有区区几百元,从目前来看这些养老金还勉强可以维持生计,但对于目前正处于青壮年的失地农民来说,未来十几、几十年后的几百元能否保障老有所养就显得不可预知。

现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个通病,偏爱于根据不同的弱势群体或生活风险要求建立不同的独立的社会保障项目,而脱离原有的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这不仅没必要,也会造成社会保障项目林立,破坏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也给运行操作带来不便。在笔者看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必须与当前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衔接起来,保留一定的相通性或兼容性,而不宜完全独立于现行制度。因此,在设计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时,必须为将来可能的对接预留端口。我国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的筹资原则,因此台州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也采取了这个原则,以便两者之间的衔接。该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参保人员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并且个人账户是开放式的,个人账户资金随着每年续缴金额的流人不断扩充。这一办法不但极大加强了对参保人员的保障能力,更为与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接提供了保证。

(二)制度本身的问题

台州保障制度规定,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基金按照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集体和个人负担的资金用于参保人员规定缴纳的保险费,政府负担的资金用于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敷使用时的养老金支付,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暂时不准备拿出现钱来参保,政府希望先以农民和村集体缴纳补缴和续缴的资金进行运作,实现保障资金平衡,等若干年后保障资金无法平衡时再进行注资。为了测算在政府不注资的情况下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及延续时间,我们以市经济开发区日山份村的1106名人口为样本,按照台州制度所提出的方案,测算封闭条件下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状况。对于其中的18周岁以下人口,按照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应当作为城镇新生劳动力纳入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因而不在本次测算的范围之内。测算采用保守估计,缴费基数按照上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6o%确定,补缴年限选择l0年。测算结果如下表:

通过以上测算我们可以看到,在完全靠失地农民补缴和续缴的情况下,在养老基金运作23年后出现赤字,需要政府注资,仅日山份村一个村到2030年就需要政府一年近300万元的出资。这么一个巨额的直接显性债务,会给未来的政府留下巨大的财务隐患。

(三)实行三年来发现的问题

自2003年实行该制度以来,对推进台州的城市化进程、缓解由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零星征地以户为单位参保政策尚需完善。目前不少村土地只有部分被征用,未能符合整村参保条件。虽然台州市区规定可以以户为单位参保,但实际操作可行性较小。按照制度设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按照“政府出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筹集,按户为单位参保,就意味着村集体要为一部分农民缴纳养老资金,对于未参保的农民来说有失公平。实际操作中参保村倾向于年龄较大的村民先参保,致使参保对象也难于确定。利益的博弈,致使无法确定参保范围和参保对象,参保手续难于操作,从而,未能实现征地后失地农民即参保的制度设计。

2.参保人员的保险关系转移规定不够明确。失地农民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后,尚未达到养老年龄的人员,必然要流动转移。实施细则规定,已经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的,就业后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缴纳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金按缴费当年城镇个体工商户缴费标准折算成缴费年限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推算至不小于16周岁),个人账户按城镇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记入的比例划入,并终止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关系。这里虽对参保人员的转移有一定的规定,但不够详细,具体的操作依据也不够合理。其中养老保障金按缴费当年城镇个体工商户缴费标准折算成缴费年限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对于被征地首次缴费按15年补缴的参保人员,折算成缴费年限可达到25年左右,明显不合理;对转移人员也没有作出具体的限制。由于被征地参保人员符合享受养老待遇年龄女性为55周岁,而城镇职工法定退休年龄女性为50周岁,按此政策规定,可能造成被征地参保人员的女性参保人员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后,享受了比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提前5年领取养老金的待遇。

3.部分村民“续保”困难。台州制度规定,未到退休年龄的失地农民除了“补缴”以外还要“续缴”。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偏远地区以及年纪偏大的失地农民由于所处的区位远离市区以及文化、技能、年龄上的原因,失地后在创业、就业方面处于劣势,很难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在首次缴费后,无力长期持续的“续缴”,影响了退休时养老金的领取,引起了一些矛盾。

三、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针对台州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本身以及实行三年来出现的问题,笔者在对台州市部分失地农民以及相关主管部门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政府出资到位

目前浙江省各级政府债务已相当可观,要让各级政府一次性地认缴,估计每个地方都有一定的难度,也是每个地方政府所不愿意的。但为了不给未来政府支付带来压力,应该规定政府出资分期分批缓缴到位的时间,且对缓缴的资金(迟于农民缴纳资金截止时间的即视同为缓缴)要缴纳滞纳金,并要对此进行专项检查,从而确保各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真正落实到位。对于政府出资的来源,可以考虑省政府出台硬性政策要求各级基层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按一定比例列支。在目前我国失地补偿明显不合理,土地出让金与征地补偿金存在巨大差异而《土地法》对于失地补偿标准没有变更的情况下,让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列支一部分用于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对于失地农民不失为公平合理的补偿。

(二)引导失地农民成立互助合作组织

失地农民本质上还是农民,分散而弱势,在农村征地制度安排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且农民失地后如何实现可持续收入是任何保障体系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引导失地农民成立互助合作组织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一是通过“组织”可以实现土地征用中农民与政府的直接对话,提升土地征用中农民自身的谈判能力,使农民在土地征用中能够直接发出与他们人口比例相对称的声音,最大限度地争取自身利益。二是通过“组织”来协调失地农民在创业和就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第一,“组织”要具有金融服务功能,可以进行资金互助合作,给失地农民创业进行融资和提供担保,缓解失地农民创业遇到的信贷“歧视”。第二,要发挥“组织”的行业合作或社区合作功能,来引导、组织、协调失地农民创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另外,还可以根据岗位需要,对失地农民进行“订单式”的就业培训,这样比政府组织的大众化普及培训更能激发失地农民的兴趣,效果更好。第三,通过互助合作组织,对转变原有村集体经济职能,发展集体经济,实现留村补偿款的保值增值,具有一定意义。

(三)完善参保人员的转移政策

参保人员转移,不应按当年城镇个体工商户缴费标准折算成缴费年限。参保的失地农民应按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年限以缴费比例、缴费系数折算实际缴费年限转至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同时转移个人账户及保险关系。在被征地参保人员转移时,可借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异地转移的方法,设置一个转移门槛,对于转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后,必须继续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规定缴足一定的缴费年限,具体可为5~10年,方可享受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否则按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办理。这样可防止被征地的参保人员特别是女性参保人员,在将要到达50周岁时,将保险关系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而享受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

篇5

国民经济的主要创造者就是劳动者,工资作为劳动者享受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劳动者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劳动者应该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工资收入自然应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相应提高。另外通货膨胀也是影响国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保证国民真实的生活水平,因此,模型中的逐年增加的工资收入是以扣除通货膨胀率的真实工资增长率来计算的。假设条件5:基金支出不考虑用于管理方面的费用,基金收入完全用于参保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发放。模型的建立参保人数预测本文提及的职工人数和退休人数,不考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仅指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在城镇劳动适龄人口中实际就业的人口数,二是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2008年城镇就业人数为30210万人,近十年的城镇居民就业增长率为3.4%,因此预测2010年的城镇就业人数为32299万人。若职工25岁参加工作,根据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男性为60岁,女性为55岁,那么这一期人参加工作时间为35年,大约女性在2040年退休,男性在2045年退休。根据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预测,2045年城镇退休人口为30459万人,2050年城镇退休人口为31100万人,数据比较吻合,因此本文选择了2010年就业的这一期人作为研究对象。2008年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1891.1万人,假定参保在职人数年增长率为g,根据公式计算得到各年的参保缴费人数。(式略)根据公式1,预测出2010年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为22657万人。宏观经济指标预测(1)缴费率预测缴费率是指养老保险缴费占职工缴费工资的比例。按照2005年《决定》规定,企业缴纳费率不超过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费率为工资总额的8%,共计养老保险缴费率上限为28%,其中工资总额的8%计入个人账户中。(2)缴费年限缴费年限的长短影响个人账户基金的积累额和投资收益额,缴费年限越长,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的时间就越长,回报额自然越高。但依据模型的假设条件,选取工作年限为30年的职工作为研究对象,因此缴费年限设定为30年。(3)年平均工资和年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预测从1998~2008年中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数据分析中,可知2008年的年平均工资是29229元,扣除通货膨胀率后的年平均实际工资增长率为7.99%,实际工资增长率在人均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下会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预测2010年为6%,之后会保持在4%左右,因此2010年的年平均工资水平为31614元。根据给付期限测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回报率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下,个人账户养老金自身收支的平衡对维持整个养老保险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收不抵支和节余都会抑制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作用的充分发挥。个人账户养老金收不抵支时,意味着职工在退休后从个人账户中领取的退休金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若按标准保证养老金的发放,必然会加大社会统筹的支付压力;相反,当个人账户出现养老金节余时,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储存额大于职工未来领取的养老金在退休时的现值,这样养老金可能会被子女继承,这部分养老金失去了基本的养老作用,没有在保障退休职工养老的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运营要能做到收支平衡。根据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平衡模型,可推导出养老金投资回报率i、给付期限m和给付系数α之间的关系,即(公式略)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生命表,男性职工退休时的平均预期余命达17.9年,女性预期余命达23.25年。为保证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不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给付系数需保证在1/10-1/15之间。通过计算,如果这样投资回报率要达到3%-9%之间。同期人个人账户中的养老保险基金在退休时的终值设职工a岁开始工作,并参加了养老保险,第一年的工资收入总额为w,工资增长率为g,缴费率为c,连续向个人账户缴纳养老金n年直到b岁退休。个人账户中的养老金,在国家的监督下由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投资运营,投资回报率为i,则职工每年向个人账户中缴纳的养老金在职工退休时的终值即个人账户的储存额S为:(公式略)

社会保障水平“度”的测算

社会保障水平的“度”,是指保持社会保障水平量的限度、幅度,即社会保障支出在多大限度内既能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又能激励公民去积极劳动,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对公民的劳动积极性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超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会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水平的测算公式为,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公式略)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引入一个中间要素“工资等收入总额”,它是与劳动生产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相对应的一级分配内容,这样就可以把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种宏观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公式进一步分解为两个测定指标,一个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称为社会保障负担比重系数:(式略)这一比重作为一个指标用以测定社会保障支出份额能否既能保证公民基本生活又激励劳动者积极去劳动,事实表明:这一比重过低,不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这一比重过高,不利于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养懒人。另一个指标是“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成为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式略)这一比重作为指标用以测定国民经济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否正常进行。这一比重过低,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未能得到基本保证,影响劳动者劳动积极性甚至引起劳动者反抗;这一比重过高,资金积累减少,影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将以上公式组合整理得出:(公式略)为失业金年获得系数。根据国内外经验和社会保障法规,医疗保障费用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10%~12%,工伤、生育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1.5%,社会福利和优抚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1.5%,为适度保障水平的限度。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的数理分析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是指劳动工资等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系数,计算公式是:(公式略)若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比重过低,劳动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产值未实现应有的增长而提高,影响劳动人口的投入和生产的积极性。若它的比重系数过高,挤占了资本生产要素投入所应得到的利润分配,影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值的研究,重要的理论依据是“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原理。具体公式是:(式略)这个函数所要表明的是,在社会的技术水平为A的条件下,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对于生产总量的作用和影响如何。他们当时推算出,a=3/4,1-a=1/4。由此可知,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为75%,资本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为15%。

篇6

一、概念界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同步进行,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城市居民的增加,在中国由于跳跃式的发展路线,导致不同步,也导致了农村人口在居住地域、从事职业和社会身份上出现分离,使市民化分隔成农村人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而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的转化迟迟未能完成,所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由此而生。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市民化是对国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具象化的概念,即具体到人口的层面,从微观的角度关注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转变与职业转变,从民生的角度关注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的问题。我们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定义为:“农业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和集中,并最终转变为市民的过程。”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指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迁移、定居,并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市民转化并最终融入城市必须投入的最低资金量。从广义来说就是城镇每增加一个单位人口所产生的成本,但在狭义上区别为公共成本、个人成本和企业成本,由不同的主体进行分担。

二、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形成普遍认可的成本构成体系和测算方法,对农业转移人口概念的界定模糊,使农业转移人口数量的统计口径不一,这都使得测算结果差异性大,缺乏公认度。已有学者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去研究。

首先,从“人口城市化”角度出发进行城市化成本测算。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支出,每进入城市1个人,需要总成本为2.5万元/人。建设部调研组认为每新增一个城市人口需要增加的成本为小城市2万元,中等城市3万元,大城市6万元,特大城市10万元;其次,以“农民工市民化”为视角测算市民化成本。陆成林以上下限成本法测算出辽宁省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在2.49万~7.47万元之间。姚毅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用OLS模型估计法,测算出每增加1个城镇户籍人口,所需的财政支出增量为5.34万元;最后,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测算城镇化成本。中国社科院测算出我国东、中、西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10.6?f元,全国平均13.1万元/人。张广裕在考虑了人口因素的基础上,测算出甘肃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为9.24万元。王志章用农业转移人口的城乡补贴差额对市民化成本进行测算,计算出将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需支付公共成本3.18万元。

三、甘肃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构成与测算方法

本文参考已有学者的观点,从社会保障成本、随迁子女教育成本、住房保障成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城市生活成本、住房成本六方面入手,以2014年的试点数据为计算依据,计算各指标的人均成本,再运用分类加总求和法将各个指标成本加总,测算出甘肃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成本。

(二)甘肃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算

1.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对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加,原有的设施规模承载力有限,需要新增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由此产生。用公式表示为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C1=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新增投资/城镇人口(1)

2014年甘肃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新增投资为681.8亿元,城镇人口为1080万人,根据公式(1)计算可知基础设施建设成本C1=6312.96元。

2. 随迁子女教育成本

这里只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教育成本进行测算,因为高中及以上教育阶段并不因户籍性质变化而新增财政支出。一般包括教育事业费、教育公用经费以及新建校舍的成本。2014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数277.33万人,按全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学生比例(9.3%)计算,甘肃省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人数25.79万人。以城乡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的差额来衡量义务教育经费成本。甘肃省随迁子女教育经费情况如表1所示。

假设新增的中小学生均用新建校舍解决,根据《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对学校校舍建筑面积的标准要求,中小学生校舍建筑面积人均6.16平方米,2014年甘肃省竣工房屋的平均造价为1342.72元/平方米,从中测算出随迁子女增加的校舍成本为8271.16元。

随迁子女教育总成本=随迁子女数量*(城乡中小学生教育经费差额+校舍成本)(2)

随迁子女教育成本C2=随迁子女教育总成本/农业转移人口数量(3)

根据公式(2)、(3)计算得随迁子女教育人均成本C2=927.07元

3. 社会保障成本

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获得身份上的认同,也需要?@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和服务,那么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的成本会大幅增加,将这一成本定义为社会保障成本。主要包括养老保险成本、医疗保险成本、失业保险成本、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

(1)养老保险成本

为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2014年政府正式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不再区分城居保与新农保。

本文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的差额衡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养老保险成本。2014年,省财政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为340711万元,人均1140.07元;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为269138万元,人均217.03元,城乡差距为923.04元,所以增加的转移人口养老保险成本为923.04元。

(2)医疗保障成本

目前,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主要是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则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14年,甘肃省对新农合和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补助标准从280元提高到320元,参加新农合人数1925.92万人,参保率达到了98.26%。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转移人口由参加“新农合”变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增加的医疗保险成本就是财政补贴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的差额。因为对城乡居民的医疗补助实行统一的标准,所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政府财政在医疗保障支出方面并不会增加成本,即转移人口医疗保障成本为0元。

(3)其他社会保障成本

财政对其他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对这些保障的需求增加,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2014年,省财政对失业保险的补助为4235万元,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62.35万人,人均26.09元;对工伤保险的补贴为5290万元,年末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75.14万人,人均30.2元;对生育保险的补助为5839万元,年末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43.7万人,人均40.63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3576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2460元,城乡差距1116元。

将养老保险成本、医疗保障成本、其他社会保障成本加总求和

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成本。即C3=2135.96元。

4. 住房保障成本

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生活,除了吃穿之外,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就是住,但又难以负担高昂的住房成本,所以政府发挥了作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在保障性住房上,甘肃省将实行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将已建成并分配入住的廉租房同意纳入公共租赁住房范围,已建成未入住的廉租房以及在建的廉租房项目建成后,优先解决原廉租房保障对象住房困难。通常对住房保障成本的计算用如下公式表示为

住房保障成本C4=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人均住房面积*单位面积造价(4)

“十二五”末,甘肃省保障性住房覆盖率为25.5%以上,根据《甘肃省廉租住房保障实施办法》规定,新建廉租住房的单套面积控制在50平米以内,按三口之家计算,人均住宅面积为17平米左右,2014年甘肃省竣工房屋的平均造价为1342.72元/平方米,据公式(4)测算得C4=5820.69元/人。

5. 城市生活成本

农业转移人口在转型为城镇居民后,在城市生活用于水电气、交通、通讯、娱乐等方面的日常消费支出,同时扣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前的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其新增的城市生活成本。在这里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差额来衡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生活成本,由于居住成本单独核算,所以扣除城镇居民的居住支出。

6. 住房成本

尽管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可以被纳入政府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但77.5%农业转移人口要自行购买城市普通商品住房或租房,我们把其住房成本定义为城市人均住房成本,也就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达到城镇居民居住水平的最低成本,这种成本更接近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平均建成成本,而非商品房的平均销售成本。

截至2015年年底,甘肃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平方米,单位住房面积造价为2138.67元/平方米,则人均住房成本C6=51381.55元。

四、测算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甘肃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均总成本约73465.04元/人,财政负担成本为14511.89元,占总成本20%,个人负担成本为58953.15元,占总成本的80%。

公共成本占总成本近20%,支出主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保障两方面,共占到公共成本的79%,根据《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到2020年要努力实现35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按人均1.52万元计算,若要实现这350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需公共成本约532亿元,占甘肃省2014年公共财政收入的近3/4,这对甘肃省的财政是一项巨大的考验。

个人成本占总成本达80%,如果按照2014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4元来衡量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工作的收入,这一收入只够支付个人成本的一半。其中住房成本达5.13万左右,已占到个人负担成本的87%,主要原因是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的覆盖人群只有25.5%,其余的75.5%农业转移人口需要自己通过购房或租房的方式解决居住问题,个人负担的住房成本必然很多,如果再加上农业转移人口及家属的日常生活成本,还有教育成本等支出,农业转移人口自身面临的压力很大。

五、结论

篇7

一、基本情况

人员情况:截至到2011年11月30日,县电影公司、县电影院职工总数共计41人(其中在职人员22人,退休人员19人),遗属补助对象5人。

资产情况:现文化广场开发建设中未完工的办公楼一栋及大、中、小影厅各一个,即从办公楼、放映楼整体向社会公开出让成交后,专门安排转制所需资金。

二、职工安置办法

(一)安置对象:2011年11月30日前县电影公司、县电影院在编在册并经县人事劳动部门认定的正式职工、退休人员、遗属补助对象。

(二)安置方式

全体职工按照置换身份的有关规定,解除与单位的劳动合同关系。

1、同意置换身份的职工安置

采取货币补偿的办法,按照核定的工龄和补偿标准,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

2、不同意置换身份的职工安置

即本人自愿提出书面申请,到县人才技工交流中心挂编,单位一次性发给其三年的生活费(每月标准为城市低保月补差水平155元)并代缴挂编费用。三年期间,由县人才技工交流中心代办工资调整、工作调动等手续。三年期满未能调出,职工身份自然消失。

3、工龄界定

计算补偿工龄的截止时间统一为2011年11月30日止,所有职工的工龄时间以周年计算,不满一年算一年。工龄界定以县劳动人事部门正式招工时间(以招工表为依据)为准,国家有政策规定的(如入伍、下放知青)可计算工龄。

(三)职工安置补偿办法及所需安置资金测算

经测算,县电影公司、电影院转制安置资金为3168502.19元,所需资金从固定资产处置中安排。

1、一次性货币补偿。即现有在职职工人均补偿标准为基数4000元+职工本人2011年度最后一次核定的月工资(即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工龄。测算所需资金为845094元。

2、补清电影公司职工2008年元月后、电影院2007年9月后在岗期间所欠发的工资(档案工资)。测算所需资金为533168.55元。(由县人劳局、财政局核定)

3、足额补交所有职工应缴至2011年11月30日前的养老保险费。测算所需资金为178475.92元。(所需经费由县社保局测算)

4、为全部在职职工预缴7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距离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则按实际年限预缴,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时再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转制后养老保险费若因国家政策性再调增,再调增部分由职工个人缴交。测算所需资金为987365.67元。(所需经费由县社保局测算)

5、医疗保险问题:根据赣市劳保文件规定为在职职工办理1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退休职工和距法定正常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一次性预交1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转制后,医疗保险费若因国家政策性再调增,再调增部分由职工个人缴交。测算所需资金为422998.05元。(所需经费由县医保局测算)

6、遗属补助:

(1)补清转制前所欠遗属补助费用;

(2)转制时遗属补助按2000元/人标准一次性发放安置;

(3)转制后产生的遗属不再享受这一待遇。测算所需资金为25000元。

7、档案管理费:转制后,职工个人与单位正式签订《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正式解除劳动关系,其档案移交至县人劳局保存,由单位代为缴交档案管理费600元/人及社会化管理费600元/人,分别缴交至县人劳局、县社保局。测算所需资金26400元。

8、所欠债务及转制经费150000元。

三、安置操作程序

篇8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从而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2016年8月22日国务院公开《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要求在符合条件的省(区、市)阶段性地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费率,将降低费率政策提升到中央政府政策层面,纳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综合性政策措施,必将助推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降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发展,稳定就业,促进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且受益面大

国务院关于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决定减轻企业负担效果显著:一是有条件地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初步测算每年可降低企业成本380亿元;二是失业保险总费率按降低0.5个至1个百分点测算,每年可降低企业成本约300―600亿元。综合测算,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每年可降低企业负担600―1000亿元。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在实体经济企业中执行,当前我国企业中实体经济企业所占比例高,政策受益面大。

降费率不会降低职工社会保险待遇

国务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对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提出了明确要求。降低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费率条件:一是有条件的省份降低费率。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单位缴费比例降至20%,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且2015年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省份,可以阶段性将单位缴费比例降低至19%;二是降低费率的期限暂按两年执行。降低失业保险总费率条件:一是降至1%―1.5%,其中个人费率不超过0.5%;二是费率降低期限暂按两年执行。

降低费率不会降低职工社会保险待遇。个人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计发与增长不受费率影响。一是养老保险方面。新增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根据其退休时上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等因素计算,以后参考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增幅而调整。降低养老保险单位费率,不会影响养老金待遇。二是失业保险待遇根据当地社会平均(或最低)工资、本人平均缴费工资、缴费年限等因素确定,并根据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增幅而调整。

从待遇发放角度来看,个人待遇也是有保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6年4月份出台进一步阶段性地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费率政策,明确要求要确保参保人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标准不降低和待遇按时足额支付。

降低费率要求提高政策制定和调整水平

费率是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和平稳运行中的重要政策参数,它既决定筹资水平,又决定保障能力。从筹资来看,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单位负担能力,如果因为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过重而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无法实现企业缴费,就背离了制度设计目标;从保障能力来看,要考虑待遇水平和基金平衡,如果待遇保障不足或过度,也会偏离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目标,同时基金或者结余多而效率低下,或者不足而难以持续。因此,社会保险费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而及时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险费率长期保持不变,并不说明社会保险政策参数是长期固定的,也不说明政策调整机制是僵化的,而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稳定,费率政策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适应形势变化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开启了费率调整工作,未来还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建立和完善费率调整机制,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提高政策制定和调整水平。

降低费率会减收当期征缴收入,需采取综合措施补充资金缺口促进基金长期平衡

降低社保缴费率后,基金当期缴费收入会减少,但不会影响基金近期平衡。从全国情况来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总体平稳。2015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期收支结余3528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余35345亿元。当前,从各地情况来看,大多数省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持了当期收大于支,基金结余不断增加;部分省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结余基金不多,可通过加强基金调剂、落实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来保证待遇发放。2015年,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5083亿元,大多数省(市)都有结余。降低费率后,部分省份失业保险基金当期会出现收不抵支,可以通过使用累计结余和省级调剂金确保失业保险待遇支付。针对降低费率对基金近期平衡的影响,我们应通过加强基金征缴、稽核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同时,规范待遇享受资格,加强基金管理,防止“跑、冒、滴、漏”,将降低费率对基金平衡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从长期来看,可通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以及支持各地通过拍卖、出租政府公共资源资产等方式筹集资金,开展基金投资运营,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同时,加强基金征缴和支出管理,从收、管、支三个环节同时着手增强基金收支平衡能力,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增加社会保险制度应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能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篇9

一、引言

农民工是当代中国城市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又称进城务工人员,是指兼具农民与工人身份的劳动者,包括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劳动者,其特征是持农村户口但在城市、乡镇企业工作,没有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以务工为主要谋生手段。农业人口流向非农产业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伴随身份差别的待遇差别、社会福利差别、社会活动权利差别,使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城市社会的“边缘人”。若城乡身份差别继续存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将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刻不容缓。

据新华社报道,到2003年为止,中国已有1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1亿进城农民工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而在这方面,沿海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20余年来,中国经济最闪光的地方就出现在沿海地区。中国沿海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省),其面积占全国的17%,人口占全国的42%,而GDP占全国的73%。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水般地涌向沿海地区和城市,日渐形成了一种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民工潮”。

由于沿海地区外来农民工较为集中、农民工问题较为突出,本课题组通过抽样调查对沿海地区农民工发放调查问卷。本报告主要根据此次调查资料实证性地描述和分析沿海地区农民工的基本状况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意愿,以期为建立沿海地区的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提供一些思路。

二、实证研究:抽样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抽样调查范围覆盖了东部及沿海大部分地区,包括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广西、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0个省沛、区)。调查采取结构式访谈的方式,重点对农民工的群体信息、经济状况、参加社会保险的意愿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141份,收回有效问卷3783份,有效回收率91.35%。

(一)基本情况

从地域上看,沿海地区农民工的流动以在本省(市、区)内流动为主要方式,以这种方式流动的农民工占所有被调查对象的74.90%;其次是由中部、西部向东部流动,占总数的19.30%(见表1)。可以看出,东部的经济较中国其他地区发达,不仅吸引了中国其他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本省的农民工也愿意留在本省(市、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打工。

从性别上看,本次调查的农民工中男性占56.40%,女性占43.60%,男女性别比为1.29:1。从年龄结构上看,19—32岁年龄组的人最多,占被调查总数的64.72%;其次是33-46岁年龄组的人,占28.99%。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7.22岁,这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1998年的调查结果(平均年龄为28.71岁户相比,略有降低。而从分省(市、区)的数据来看,福建省的农民工群体最为年轻,平均年龄为25.33岁(见表2)。

从文化程度看,被调查者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最多,占被调查总数的58.90%;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其次,占被调查总数的21.51%。共有31.19%的人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与全国农民工整体文化程度相比,差别不大,但与2()00年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11%左右的水平相比,沿海地区农民工无疑具有明显的高素质的特征(见表3)。

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数计算公式为:平均受教育年数;(N×l5+H×l2+M×9+S×6)/L,其中,N为大专水平及以上劳动力人数,H为高中或中专水平劳动力人数,M为初中水平劳动力人数,S为小学水平劳动力人数,L为劳动力总人数。

资料来源:

①沿海地区农民工数据来源:本课题组:2004年全国农民工社会保险抽样调查资料;

②进城务工劳动力数据来源:本课题组:2004年全国农民工社会保险抽样调查资料;

③农村劳动力数据来源: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91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

从调查对象进城后从事的行业来看,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本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工作,比如建筑业和制造业,这类农民工共占被调查者的43.62%,其中还有9.04%的农民工暂时没有固定的行业(见表4)。

从调查对象对签定合同的态度看,当问及农民工是否与单位签定劳动合同的时候,有42.44%的被调查者没有与单位签定合同,38.91%的被调查者只签定了临时合同,只有18.65%的被调查者签定了长期合同。当问及没有签定合同的主要原因时,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回答是企业不愿意签定劳动合同,占被调查总数的20.60%,而自己不愿意签定劳动合同的居于少数(见表5)。

(二)经济收入与开支情况

从沿海各省(市、区)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来看,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居多,一些工作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收入会高一些,以800~1000元的居多。从月平均收入与年龄的关系上看,整个沿海地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最高的是33~46岁年龄组的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712.68元。18—32岁、47-60岁年龄组的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分别为700.07元、669.88元。月平均结余最多的是18~32岁年龄组的农民工,月平均结余为391.44元。33~46岁、47~60岁年龄组的农民工月平均结余为386.43元和370.83元。

(三)参加社会保险的意愿

1.社会保险参保意愿。虽然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也同样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但鉴于其缴费能力低下,事实上农民工对于城镇职工所享有的各项社会保险存在着有差别的参保意愿。本文通过对被调查者“目前认为最需要参加的社会保险重要程度的排序”一题的分析,计算出农民工对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大社会保险的参保意愿得分,结果它们分别为3.47、2.40、3.29、2.27和1.06。由此可见,农民工希望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最为强烈,其余社会保险重要程度的排序是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2.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从收入和参保意愿的交叉分析来看,近一半的农民工选择愿意回乡参保,月收入在800-1000元的农民工最愿意在务工地参保,月收入在500-600元的农民工最愿意回家乡参保,收入高的农民工在务工地参保的意愿更强烈一些,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是不愿意参保的(见表6)。

当问及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愿意每月缴纳多少养老保险费时,福建省农民工愿意缴纳的数额最高,为219.79元;其次是浙江,为192.53元;最低是海南省,为49.57元。各个省份之间农民工愿意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差别较大,而整个沿海地区平均为89.30元(见表7)。

3.参加工伤保险的意愿。如果参加社会保险,农民工普遍认为目前最需要参加的社会保险种类按重要程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可见,除了养老保险之外,工伤保险对于农民工来说也十分重要。由于自2004年1月1日起《工伤保险条例》的施行和近期《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农民工被正式确认为职工的一部分,同样享受工伤保险。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意愿现在可以随着法律措施的出台得以实现。

4.参加医疗保险的意愿。从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来看,有63.73%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而仅有13.89%的农民工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最多的地区为江苏省(见表8)。

从参加医疗保险的意愿来看,48.57%的农民工愿意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也有39.47%的农民工对此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有47.10%的农民工愿意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也有41.42%的被调查者对此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当问及“如果政府举办一种医疗保险,在得病住院时给予报销60%左右的医疗费用,是否意愿参加”时,有73.28%的被调查者愿意参加,这说明,只要农民工能够充分理解医疗保险的作用和地位,他们还是愿意参加医疗保险的。

(四)结论

1.农民工进城打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东部沿海地区是进城务工农民的首选。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另一方面,虽然农民工在城市里的收入明显低于城镇职工,但相对于在农村务工收入要高,进城务工对那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仍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东部沿海地区有非常多的发达城市,能为打工者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因此是农民工打工的首选地区。

2.沿海地区农民工是潜在的有能力参加社会保险的群体。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农民工正处于青壮年,以养老保险为例,如果他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可以形成较长的缴费期。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来说,保证一定时间的资金积累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可以说,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事不宜迟,因为缴费年龄的黄金期一旦错过,是难以补救的。从文化程度看,沿海各省(市、区)的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是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高素质”的特征既保证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能力,也使这一群体容易形成较强的社会保险参保意识。从经济收入和结余的情况看,沿海地区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都在700元左右,月平均收支结余超过350元。这个收入和结余水平相对于城镇职工是低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的社会保险缴费能力他们还是具备的。

3.城市对农民工的长期排斥使得农民工在社会保险的选择上受到限制。单纯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看,沿海地区农民工对参加社会保险的选择意愿是出乎意料的。他们虽然具有相对比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但是,他们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还不是很了解,还没有完全体会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在参保方式的选择上,他们也偏向于在农村参保,或者说在自己户籍所在地参保。虽然不能排除部分农民工有“叶落归根”的乡土情结,但更多的农民工表现出的是一种不被城市接纳的无奈。众所周知,在社会保障领域城乡之间是泾渭分明的,即便已经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也仍然是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所排斥的。另外,从他们应有的权利保障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工和企业签定劳动合同的状况。一方面,企业不愿签定合同;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还不是很高,没有考虑到自己应该享有的社会保障。还有,对农民工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导致农民工对医疗保险的参保意愿不是很高,大部分未参加医疗保险。总之,在城乡二元制度安排下,农民工几乎看不到真正成为一个城市人的希望。所以,放弃“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选项,并不足以表明农民工的真实意愿,因为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农民工的委屈和他们对现行制度的失望。

综上所述,一方面,应该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鉴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农民工有限的缴费能力,专门建立一套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并逐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并轨,将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三、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创新

基于对沿海地区农民工状况的实证分析,应根据农民工的需要和特点,有顺序、有步骤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就沿海地区来说,基于前面对农民工基本情况和他们参加社会保险意愿的分析,应当按照工伤保险—养老保险一基本医疗保险的顺序建立相应的保险制度。

(一)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

首先,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的工作,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而农民工由于其所处的相对弱势地位,其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首先,应该鼓励农民工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权益,在与雇主签定劳动或劳务合同时要求其为自己办理工伤保险。广东等地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也是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最好时机。

其次,随着《工伤保险条例》的施行和近期《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可以看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已基本健全,目前更多要做的是加强执法力度,以及对农民工适当地给予法律援助。另外,可以在准入机制上对雇佣农民工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进行监管,要求只有雇主为其雇用的农民工投保了工伤保险才发放给其营业执照,允许其经营。但是,这只适用于农民工较稳定的行业,而对于流动性较大的行业,例如建筑业,则只有加强巡回监察和加大惩罚的力度,督促承包人为其新来人员及时办理保险。

再次,有必要尽快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赔偿机制,这样,用工单位将会更加注意用工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农民工的职业伤害事故将有可能大大减少。当然,建立完善的事后补偿制度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强调事先的宣传和预防工作。政府的劳动监督部门应加大对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及事故多发或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企业的监督力度,重点监督工作场所的卫生状况以及劳动安全状况,检查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应建立现代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以预防为主,而不是实行“事后处理”型的管理和监督。

(二)建立独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当尽可能地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靠拢。但是,考虑到目前农民工的整体经济收人、参保意愿和职业特点,以及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从建构理念到具体政策、操作规范、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建立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脸体系也明显不合时宜。因此,对于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有必要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外探寻第三条道路,以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社会养老权益。

根据对沿海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基本状况和参加保险的可行性的分析,可考虑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账户与集体账户弹性结合”的新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农民工达到法定参保年龄,即可选择缴费参保,缴费可以以全国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基数。缴费采取富有弹性的灵活缴费方式,可以选择按月、按季、按年缴费,允许中断后再补缴,缴费时间累计折算成标准缴费年限(最终以年为单位计算)。由于许多农民工的工资并非按月支付,比如,建筑行业的农民工的工资是以工程项目的结算、工期为周期的;因此,这种缴费方式将更符合客观情况。而在养老保险金的领取方面,可以通过养老保险长期平衡精算进行预测:建立农民工个人养老保险给付平衡模型,制定出养老保险的给付标准;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平衡精算模型,测算出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结余状况;最后,在达到养老保险金领取年龄后,农民工按月领取养老金。

(三)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第一,应该建立针对进城农民的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虽然从年龄结构看,农民工以年轻力壮者为多,但患病仍然是难免的。在缺乏保障机制的情况下,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农民工的风险,应该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大病医疗费用部分社会统筹的保障机制。其筹资机制由个人缴费和地方财政的一定支持构成。个人缴费和财政支持的比例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在初期,可确定相对较低的缴费水平和保险水平,将来逐渐提高。第二,应该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制度,规范雇用农民工单位的用工制度。所有用人单位均须与所雇劳动者(不论是城镇户口还是乡村户口的劳动者)依法签定劳动合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严格监督。第三,应该逐步建立农民工的生育保险制度,其目的一方面是保护女性农民工的健康并维持她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下一代的健康着想。

篇10

为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28号)精神,现就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多。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突出任务。

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为被征地农民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和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问题,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对于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政府要把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二、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合理确定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原则上为城市(含建制镇)规划区内,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征地后,失去全部或大部分农用地的农业人口。

城市(含建制镇)规划区外,经依法批准的土地征收或征用后,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或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自愿调剂后不再占有农用地且当地人民政府无法给予异地移民安置的农业人口,也应列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确定的具体标准和划定年限,由各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具体对象确定的程序为,由被征地农民个人申请,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讨论,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研究公示后,经劳动保障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报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二)突出工作重点。各地要把促进劳动年龄段内的被征地农民就业,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和解决贫困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时也要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土地被征收、征用而降低,确保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科学测算,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各地要在充分调查研究,详细占有资料,弄清征收土地和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统筹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近、中、远期利益的平衡关系,统筹考虑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城镇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统筹考虑不同被征地年限、城市规划区内外、不同原因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保障,经过科学测算,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切实可行的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明确操作程序和工作步骤,严格工作要求,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有序推进。

三、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的户口转换工作

鼓励被征地农民向城镇转移。被征地农民办理农转非户口,市、县(区)公安机关要本着就近、属地办理的原则,及时为其办理手续,办理机关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已经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人员在就业、社会保障、就学、居住等方面,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四、采取多种形式,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

各级政府应当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从国家征收的建设用地中留出一定比例的土地作为安置用地,吸纳被征地农民就业。用地单位要把适合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工作岗位,优先安排给被征地农民。鼓励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要积极为未就业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再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就业政策咨询、用工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他们参加引导性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积极向他们提供就业援助和创业指导。

五、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一)对已转为非农业户口的被征地农民,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条件的,要将他们纳入这些保险的保障范围;生活困难,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要将他们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仍保留农业户口的被征地农民,当地已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将他们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符合农村特困救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要采取农村特困救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时年满16周岁且未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可以自愿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由当地政府、村(组)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筹集。政府出资部分从土地出让收入等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列支,村(组)集体出资部分从土地补偿费、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村(组)集体其他收益中列支。政府出资和集体出资用于基础养老保险金的发放,其待遇享受标准原则上不低于每人每月80元。个人缴费部分用于补充养老保险金的发放。各地可以采取利益引导的方式鼓励农民缴费,充实养老保障资金,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原则上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财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协同配合,负责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及时足额转入当地财政部门开设的社保基金专户,并抄送同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个人缴费的资金和政府、集体的出资实行分账管理,政府、集体出资部分原则上实行市、县统筹。保障对象死亡的,其个人缴费资金的本息余额可依法继承。

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符合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可选择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退给参保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随之取消。

六、加强对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