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逆反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逆反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常常使教师和家长表现出难以应对的困惑,以致使他们的教育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折和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问题,便值得我们正视和探讨。本文阐明了逆反·心理的本质,指出了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种种体现,论述了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师和家长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正使许多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折和影响。为此。揭示逆反心理的实质、分析其成因、寻求解决它的对策等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
一、逆反心理的本质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突出的表现是内心世界更为丰富。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多地进行反省,“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等等,这些有关“我”的问题常常萦绕在他们的心头。记日记是他们的明显表现。到了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基本稳定。这一时期,青少年普遍存在着反抗心理。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逆反心理”期。
关于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种说法比较一致:“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简言之,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其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因素构成的。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因此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是不正确的。
(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二、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个别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之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出现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由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的影响制约而形成的:
1.主观因素
(1)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及相当敏感的特殊时期,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渐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当家作主,从而摆脱成人自居而急于表现自己的非凡与成熟,因而对任何人、任何事物都采取挑剔的态度。也正是由于青少年感到或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法为成人们所重视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所以才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上采取了极端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形成与外界对峙的局面,从而确立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2)学生认知水平的偏差影响
青少年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知的偏差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持己见,走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3)学生主体内部的综合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综合心理因素主要指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过强,过分强调自我,受好奇心的驱使,偏激片面地看问题等。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直,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疑问。加上他们较少保守思想,富于想象,往往在学习中提出一些与师长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设想和看法,并亲于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2.客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
第一,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需要。人的各种行动都是以满足个人(社会)的某种需要为前提的。在学生还没有产生一定的需要以前,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此外,当学生产生一定需要以后,对他们提出的过高过急的要求也是难于被接受的。
第二,对学生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我们对这个问题决不能掉以轻tb。有人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他们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
第三,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如果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臆测就作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四,教育者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也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第五,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二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和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上和家庭中的一些逆反现象都会直接或问接影响着他们,尤其是一些后进生更容易接受那些不利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tb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式、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比如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包括不正之风,都可能影响敏感的学生,以致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总之,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也同样是教育学生所不可忽视的。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对同辈群体的依赖。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问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也容易使其逆反心理的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应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措施
1.了解学生,正确对待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的一种正常表现,是青少年中的一种普遍行为。这一时期,教师应“对症下药”,不应盲目作为。了解学生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对待其逆反心理行为,与他们做朋友,是应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前提。一方面,教师可利用上下课时间,对有逆反心理行为的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多种正规的方式了解其tb理变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找个别学生聊天,通过聊天发现其反常行为的根本原因,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切忌盲目指责、批评学生或不尊重学生。
2.以情动情,消除疑虑
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以及大量的社会现象都说明,感情在无形中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与做法。而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且又正处于“反抗”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需要教师对感情的倾注。要淡化或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我们的教师不能采取简单和偏激的行为,而应做到以情动情,以心换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和爱,从而对教师消除疑虑,真正从内心接纳教师、与他们做朋友并分享自身的忧与愁,这将有利于改变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3.创造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要共同重视学生逆反心理问题。要认识一致,互通信息,改变不适当的教育方法,控制消极因素的刺激。家庭中,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家庭;学校可通过开展多彩的教育活动等,为我们青少年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社会要竭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让青少年处处感到是温暖、处处感到是关心。从而严格警惕自己言行的出格,力求规范化,以此来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疏导
篇2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学生逆反心理概念的陈述。指出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情绪性、对抗性、奇特性、内瞎性和破坏性等特征,进而具体分析了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内在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若干对策和措施。
孔子曾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枵也。”这是说,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在白天里睡觉。被孔子看到了,就骂他这个烂木头无法雕凿,这个烂墙去粉刷也粉刷不好。虽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也确实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并培养出相当一大批在当时社会有一定影响的学生,但是作为教师,当面对学生不成器时所采取的“不可雕”、“不可朽”的放弃态度无疑是值得批判的,而这也正是他被墨子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今天现代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特别是如何面对道德素质低下、品行恶劣、品德落后的学生,是采取“不可雕”还是“雕”,是教育还是放弃的态度,的确是值得我们教师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
今天,当很多教师面对道德素质低下、品行恶劣、品德极差的学生时,往往将其比喻为“朽木”,实际上,所谓的“朽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逆反心理的形成。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试图通过对逆反心理成因的分析,来对其解决策略做一探讨。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概念与特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逆反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①既然如此,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就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独立意向与外部监护管教的内容、方式等不相适应以至发生冲突的反映。”②从逆反心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从其表现的形式上来说,它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判断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逆反作为青少年发展中一种特定的心理现象,同样也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表现。事实上,由于它并不认同监护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待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等,而是体现了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所以表现出较强烈的情绪性。当然,这种情绪、情感表现会因每个人个性特征的差异、监护人的态度、所处具体环境和情景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程度。但总的来说,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2.从其目标的指向上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对抗性
从逆反心理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学生个体自我意识与他人或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以至发生冲突的反映,尽管说冲突是逆反心理的极端表现形式,但实际上,无论是不相适应,抑或是不相符合,还是发生冲突,其中都内含着一种明显的抵触情绪,即对抗性。所以。对抗性是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之一。
3.从其内在的思维上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奇特性
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认识。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说某个学生有逆反心理,就是因为在成人看来,这个学生对某些事情的认识与成人不同,因而发生了偏差,具有一定的奇特性。应该肯定,这种奇特性具有两面性,有时它是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表现,但有时它又是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思想根源。对于前者,我们应该仔细分析,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扶持,但对于后者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阻止和遏制。
4.从其存在的形态上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逆反心理作为青少年阶段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形式,常常是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对教师或成人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往往与常理背道而驰。尽管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并经常伴随着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在其存在的形态上,它却不是以显性外露的方式呈现的,而是通过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机制来存在和发展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5.从其产生的后果来看,它往往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尽管逆反心理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内隐性的特征,但在逆反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却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态度和行为。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正确加以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使这种潜在的心理转化为显性的对抗冲突,其后果,或者是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或者是破坏了学校的教学设备,或者是割裂了同学同伴关系,或者是影响了家庭生活,并最终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可见,它的发展往往是以一定的破坏性为前提的。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在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定心理形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心理,不仅有碍于青少年学生心理的顺利成长和健康发展,而且容易使其形成反叛和对抗情绪,产生不良行为,对学生发展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弄清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对于我们采取相应的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逆反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随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开始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③这是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他们心理的日趋成熟,在心理上进入“断乳期”,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许别人再对他们说三道四,所以经常通过和成人对抗的方式来标榜自己的成熟。为此,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真正把握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规律,并制定出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始终对青少年发展中的怪异行为和想法保持敏感,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关的教育措施,真正达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笔者曾经听到两个走在前面的高年级学生的对话,一个说:“你今天真厉害,敢和老师对着干。”另一个说:“怕什么,我们已经长大了,老师能把我们怎样?”可见,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学生自尊心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是分不开的。第二,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采取粗暴的、简单的处理方式是加剧其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在一些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和文化教育信息的闭塞,仍有一些教师的教育水平十分低下,不仅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认识,也不懂得如何教育、指导学生,更不知道理解和关心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教育工作完全视为谋生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而不是把其看作一种事业,因而缺乏奉献和敬业精神。上述案例中这位学生的老师之所以会忽视学生的存在,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学生发展的心理,不知道如何运用教育教学艺术,以至最终导致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一次,笔者刚下课就见几个学生在走廊打起架来,一位老师走过去之后,几个打架学生除了一个没跑外,其他都跑得远远的,于是这位老师就把这位不跑的学生狠狠教训了一顿,结果学生反倒对老师骂了几句粗话跑开,因为他是被欺负的。可见,教师能否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第三,家庭环境和教育也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逆反心理的形成多在青少年时期,所以家庭和父母对子女逆反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应该说,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有着较高教育素质和能力的父母都会适当降低孩子逆反心理的发生率。而一种不良的家庭氛围、一些父母的不良习惯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子女不良心理习惯的形成,包括逆反心理。有学者指出,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子女人格障碍患病率为双亲家庭的5.9倍。对儿童的虐待通常会导致某些嗜好群体中多种人格障碍的并发。④这说明,家庭对一个孩子心理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有个五年级男生,平时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与孩子沟通,家里在吃饭时也不准说话,于是便在学校寻找一切机会说话。后来班主任找他谈话,他说在家不能说话憋得慌,只有在学校说了以后,心里才会觉得舒服、轻松。可见,家长是否懂得孩子的心理、是否会与孩子沟通、是否会以适当的方式教育子女直接决定着其教育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家长惟有不断学习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学,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水平,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青少年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和问题,结合他们逆反心理的成因,我们认为,要解决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逆反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篇3
这种逆反心理现象往往让家长和老师不解,处理起来颇感棘手。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精神萎靡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所以,教师对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视,要积极研究教育策略。
要处理这种现象,我们首先要分析其形成原因。学生的这种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形成这种心理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在于学生看问题片面和偏激。青少年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行为极端。这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他们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客观原因在于教师和家庭。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法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老师对学生缺乏耐心,说教多于疏导,惩罚多于宽容,看缺点多而不注意挖掘闪光点,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在家庭方面,有的父母因忙于工作或精力有限而无暇顾他,造成孩子缺乏父母的关怀与疼爱,因此亲子关系疏远。
其实,大多数喜欢顶撞、不服从老师的孩子,其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下述三点:第一,孩子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较严重。第二,家庭因素,父母由于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和孩子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与交流。再有就是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脾气暴躁,使得孩子的反叛情绪更加严重;有些父母由于本身就有人格缺陷,所以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下,必然会出现一定的人格及心理障碍。第三,是教师方面的因素。老师普遍喜欢学习好的孩子,一些素质较低下的老师,根本不正眼看待学习成绩较差或者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使得这些孩子有了被忽视的感觉,进而使得逆反心理不但不能解决,反而加重了。
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1、经常、持久的心理辅导。对于青春期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同时,要教育学生逐步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本人的自我调节。要指导这类学生多一些阅读,开阔视野,把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3、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与帮助。可以要求学生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俗语写下并贴在家中的书桌上。教师和学生应相互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心情,原谅他们的错误,学会运用“角色转换”和“心理移位”,从而减少逆反及不服从心理。
4、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家长要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
5、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努力去理解学生,正确对待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尊重他的知识,可以向他请教他感兴趣的知识,当学生听到老师想跟他学习时,他会感到很兴奋与自豪,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就缩短了许多。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乐意与班主任亲近,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
6、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的上进心,变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被人重视的喜悦。
篇4
在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笔者总结和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阳光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阶段,对人对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行为由本能朝着理性和社会规范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有时他们悲伤、消极情绪较重,只见到人生的阴影,看不到生活中充满阳光,总认为生活偏爱他人,却跟自己过不去。如果这些“忧郁少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出现迷恋网吧、自暴自弃等现象,甚至走上邪路。要让这些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坎坷,但只要你诚心地去面对,一个个挫折只是脚下小小的石子而已。像身患“卢伽雷氏症”的霍金,全身瘫痪,仅靠三根手指加聪明的大脑,一个身处逆境的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生天天都充满着阳光。这说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二、创设挫折环境,进行挫折教育
如今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在家父母视之为心肝宝贝,百般呵护,百依百顺;在校老师们往往“重智轻德”、“唯分是高”。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道路漫长而曲折,很多学生一帆风顺地成长,对于未来突然遭遇的挫折是很不利的。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利用评选“三好生”、校外远足、考试竞赛等机会进行耐挫教育。与其将来让他们面对挫折手足无措,不如现在对他们进行适度的“挫折”心理教育,以利于青少年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一样,早日成长、成才。学生懂得了面对挫折应采取何种态度,才是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创设成功环境,体验快乐教育
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向导和保护者,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多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学生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减少挫折。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要教育学生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自我,善待自己,扬长避短,发挥好自己的专长,将来成为栋梁之才。在工作中,我们要细致入微地关爱学生,诙谐风趣地教育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向健康成长之路。否则,一次次考试的不理想,再加上青春期的烦恼、家长老师的指责、同学朋友的嘲笑,则会使他们心理失衡,导致有的跟老师对着干,有的逃学出走,有的沉迷于电玩游戏中而不能自拔。
四、重视生理健康,增强耐控承受力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生活起居有规律,多吃绿色健康食品,学习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强健的体魄是心理健康的体现,学习就会变成一种积极愉快的活动。而身心健康是造就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关键。
五、树立自信心,维护学生的尊严和自我价值感
篇5
关键词:高中生;家庭教育;法宝
一、家是孩子温馨的港湾,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舒服的休息之地,让孩子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和休息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都无法替代的。父母为孩子提供安全、温暖、健康的家庭氛围,使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高中生能把父母作为自己最信赖的朋友,在遇到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时有情感上的依赖感。他们可以和父母交流,在父母那里得到指导。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尽力感受他们体验到的情感,把传统父母命令式的语气换成讨论、交流式的语气以体现对孩子的尊重,同时要学会倾听,不仅要会听,更要认真地听,让孩子进行自我表露,这样可以拉近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更多地要有耐心,多以探讨的形式进行交流,父母应始终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孩子思维,即:少解释,多引导、少结论,多建议,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认识到自己心理或言行不合理的原因。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吃得好、穿得暖的满足感没有了,他们对父母的要求更多了。针对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些是能解决的,而有些要求教于专门的指导教师,和他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作为父母更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包括知识的更新和文化素养的积累和沉淀,要让自己的思维和见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父母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孩子独立、乐观、自信地成长。
二、作为父母一定要客观分析孩子自身情况,然后制订合理的未来规划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作为父母一定根据孩子的性别、智力等自身因素,特别在青春发育期,这时候孩子们在外形上接近成人,但心理上却未成熟。心理的幼稚与生理的成熟相矛盾,追求自我的独立与对父母、他人的依赖的矛盾都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我们必须承认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天分,所以作为父母一定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个正确的认识。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将来,只要孩子能够健康长大成人,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就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作出不同的贡献。
上了高中,孩子们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了,所以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关心,不能单纯从成绩的好坏就判定孩子的未来。而要根据孩子现有的情况,看看孩子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的动力。作为父母我们要适时调整进行引导、教育,为孩子的未来指明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一些家长盲目跟风,功利思想严重,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学习特点,这样只会更加加重孩子的负担。所以应该教给孩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让孩子自己循序渐进地认识自己,从而学有所长、终有成就。
三、孩子能否顺利度过高中三年,考入自己心仪的学校,需要家长、学校和老师三者密切配合
学校是高中生生活的主要环境,高中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至少为8小时,学校以高考为指挥棒,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升学率的要求下,学校模拟、月考、期中、摸底、期末等高频的考试为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鉴于这样的情况,高中生的教育更需要家长、学校和老师三者的密切配合。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推行启发式教学,这是预防和克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剂良药,启发式教学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逆反心理,在对待逆反心理时,教育者要将它看作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更应该将其看作是以尊重、理解、真诚的接纳为前提的心理辅导。逆反心理的存在说明心里总是有个疙瘩存在,要疏导或解开那个疙瘩,就在于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并适当地求助于相关专家指导,同时采用一些心理辅导技术帮助解除逆反心理,使孩子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进而全神贯注地加入到高考大军中去,考出理想的成绩,进入心仪的大学。
综上所述,一个高中生能否顺利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业,并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宗秋实.终身教育与家庭教育.教育研究,1998(8).
篇6
一、中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分析
中学生厌学行为的心理特点主要为虚荣心理、逆返心理、刺激心理、无为心理。
1.中学生在情绪上爱慕虚荣。其心理尚未健全,也没成熟,在受外界不良因素侵蚀以后,意识颓废,往往不计后果,做出摒弃学业的一系列厌学行为。
2.在高压和棍棒教育下造成逆反心理。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有不可企及的目标和势不可挡的压力,没有沟通,没有共同语言,从而让学生在屡战屡败的奋斗面前丧失自信心,进而产生对抗心理,甚至逆反心理。
3.由于受年龄、文化水平、社会阅历的制约,少数学生为寻求暂时的刺激而一发不可收拾,这主要表现为过分追求异性,尝试香烟甚至,受网络或影视的影响盗窃或打劫等,学习上的事自然搁置在一边了。
4.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偶发事件中往往意气用事,尤其是家庭的变故。这类学生几乎丧失了学习上的兴趣,也没了学习动力。整天无所事事,消磨时光,抱着一切无所谓的态度。
二、中学生厌学行为的对策
根据以上中学生厌学行为的现状及其心理分析,预防和控制这方面的不良趋向有以下三条对策。
1.遵循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搞好家庭教育。中学生与父母接触较多,这就需要父母了解和体谅其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和不断发展的人格追求,科学的引导并热情地对他们给予关怀,用亲情和爱心进行安抚,使中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
如果家庭残缺或离异,不利因素就会影响中学生在学习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无休止的家庭闹剧和令人烦恼窒息的环境中生活的学生,其厌学行为表现得突出和明显。这时学校和社会就要通过恰当途径,关怀、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鼓励他们自强自爱,必要时可用法律手段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作为学生家长,必须遵遁扬长抑短的原则,教育和教会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及勇气,学会懂得自尊、自强、自立,重视对他们的意志和毅力的磨炼。
2.在搞好教学同时,学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提倡“教书育人”的思想,突出“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理念”。还要在日常生活上对不同的厌学者进行“因材施教”,找出其缺点,在好的方面“养成习惯”找出其优点,突出“形成个性”;找出其闪光点,不断“培养特长”。让老师从升学的压力中走出来,逐步培养全面、健康的中学生。
第二,教会学生树立五个意识。①树立吃苦意识。懒惰产生不出智慧,更产生不出将军。如可以对周末学习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从正面引导。②树立目标意识。即对学生进行高考目标激励,让学生知道为了“什么”而学。如可以让学生写出各自理想中的大学或人生的奋斗目标。③树立责任意识。学生的学习不仅 要对自己负责,也要为亲朋父母和老师负责。有的学生世代是独根苗,其学业的成败,多少影响着整个家族的兴衰。④树立危机意识。人无远虚,必有近忧。⑤树立良心意识。中国有句古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受人之恩。那么作为学生 就应凭心而论,从良心上做一个对老师,对父母,对祖国有用的人。
篇7
关键词: 离异儿童 儿童心理 儿童行为 心理辅导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离婚率不断攀高,在家庭的变动中,孩子无疑成了最大的牺牲品,缺少了父爱或者母爱,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一些孩子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学校作为教育场所,应对这部分群体高度关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教育,使孩子健康发展。
一、离异家庭儿童心理行为表现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不论何种形式的离异,都会给孩子留下不同程度的创伤。
(一)自卑心理
由于父母离婚,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成长过程是不快乐的。他们通常用敏感的神经感触周边的一切,较之其他孩子,他们通常有以下表现:性格内向、冷漠、不合群、多疑、自卑缺乏自信,加上社会学校的歧视,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不到温暖,为了保护自己,经常不相信别人,将别人的热情相助拒之于千里之外。
(二)逆反心理
父母离婚,他们顿时觉得头上的大伞没有了,连最真挚的亲情也没有了,因此他们对谁都不相信,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易怒、小题大做、有暴力倾向、逆反心理重。他们的逆反心理似乎不以顺从为目的,就像有意与家长或教师赌气似的。这种反叛式的行为模式与捣乱调皮的行为有所不同:部分孩子因为自制力差,违反家长的要求,他们知道自己的过失,且表现得忐忑不安;而反叛的行为模式以对抗权威为目的,故意与权威作对。
(三)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经历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主要伴以紧张和恐怖的情绪,并有明显的生理表现。
父母在离婚前后,往往陷入感情和法律纠纷中,对孩子的注意、关心减少,孩子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他们会问:“谁要我?”有些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心理而检点自己的行为,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架,使孩子受到惊吓。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做事畏首畏尾。如遇挫折,则产生焦虑状态。
(四)攻击
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特点最终表现在行为上更多地体现为攻击。
攻击是个体故意对其他人、群体或事物作出侵犯、争夺或破坏的伤害反应。在离异家庭中,有些孩子好惹是生非,欺负他人。这种攻击的儿童不但会影响他人,更会防碍自己一生的发展。
攻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社会因素。对父母离异的孩子来说,主要来自社会因素。班杜拉指出,人类的大量攻击常常是因为预期到会有积极的后果而发生的。儿童攻击的维持是常受到他人鼓励的结果。在离异家庭中,父母常怕孩子吃亏,有时会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好好地揍他!”儿童喜欢模仿,父母、朋友、英雄人物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甚至互相殴打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离异者在消极心理的驱动下,常以“体罚”进行教育。大量研究表明,惯于使用暴力惩罚孩子的父母,其孩子容易产生攻击。
二、学校教育对策
(一)以爱为前提
离异家庭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爱,学校作为除了家庭外的另一教育场所更应以爱为前提,对他们进行管理和保护。父母由于离婚,要么对他不闻不问,要么“补偿式”地不分原则地有求必应,让孩子对自己的存在产生疑惑,并且对爱产生怀疑。因此,学校尤其是班主任要以爱为前提,管理教育他们,有耐心,同时要求班级其他同学不得歧视他们,积极帮助他们,让他们随处都能体会到尊重。班主任可以开展班级活动,让他们参与活动,也可以联合班上的品质优秀的同学主动与他们交友谈心学习。这部分学生心理波动较大,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及时给予帮助指导,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别样的父爱或者母爱。当然,学校要对这部分学生建立档案,因材施教。
(二)以信任为基础
这类孩子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看到的大多是歧视、怀疑的目光,因此他们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就有一种排他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抓住信任这个因素:首先要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心,离异家庭的孩子一度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长期找不回自信,则是相当可怕的。学校有责任为孩子重新树立信心提供帮助。具体做法:一是经历对比激励。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不幸”人士自强不息的背景材料,如雷锋、张海迪和身边同类学生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他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二是换位思考激励。教育学生不能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譬如:我们在学生中开展“幸福在哪里?”、“不幸的经历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的讨论中,学生运用换位思考,打破“幸福来自于家庭的温暖,来自于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局限,不再只看到不幸经历的负面效应。一位离异家庭的学生是这样回答“幸福在哪里”的:“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过去和今天经历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怎样用行动去塑造未来,沉湎于过去的人是没有未来的。”“过去的我们不能改变,今天的我们能够把握,明天的我们可以创造,幸福在我们自己手里。”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篇8
在日常工作中,我对学校五年级两个班级里四名离异家庭孩子进行了详细观察、分析和研究,发现这几个孩子在父母离异后不同程度的表现有以下几点:1,悲观心理较重。主要表现:对任何事情极度失望,想哭,心情烦躁、成绩下降。2,自卑心理较重。主要表现:情绪忧伤,缺乏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性格孤僻,不爱交际,做事缺乏信心。3,猜疑心理较重。主要表现,经常会怀疑别人看不起他,对别人的言行容易产生误会,难以和别的同学和睦相处。4,逆反心理较重。主要表现:经常无理由地抗拒别人的要求,经常与别人产生对立或者对抗行为。5,补偿心理较重。主要表现:有的孩子企图重新获得已经失去的东西,他们有时候会把对别人家庭生活的羡慕心理变成一种偏执和极端心理。
以上出现的这些心理症状大多是由于家庭破裂,父母离异导致。他们年龄尚小,还不明白家庭婚姻的是是非非,突遭家庭变故的孩子是最不幸的,他们是无辜受害者。面对这些孩子的种种心灵创伤,作为
名教师,也是学校的一名管理者,我有责任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阴影,步入生活的正确轨道。我采取的措施是,
一、给孩子以温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我深知家庭的爱是真挚无比的,能给孩子无限的力量。可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这种爱。为此,我经常找他们谈心,和他们建立逐步起深厚的感情。在学生的心里我成为了一名可以倾吐心声的朋友。我还发现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可以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们对他们热切的关心和鼓励,可以弥补他们一部分在家庭中缺失的爱,这样也可以减轻他们自卑、猜疑、逆反的心理状态。有一名学生的父母离异后,原本开朗的她自卑心理变得比较严重,表现为畏缩胆怯,做事缺乏信心。我在班里发动大家起来关心这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她生病在家,同学们带着各自的小礼物去看她:她过生日,我带着几名同学买上蛋糕给她送去,一起吹蜡烛,一起唱生日歌,她感动得哭了。同学们还主动和她交往,一起游戏,一起做作业,时间长了,她的性格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没有了自卑感,变得自信起来。
二、给孩子以帮助,满足孩子必要的生活要求
一般来说离异家庭孩子生活水平不高,物质条件往往比原来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健康与学习。有一位学生在父母离异后,靠身体有残疾的妈妈每月几百元的微薄工资生活,家庭经济条件相当差。他经常穿着陈旧,很少吃点心、肉、蛋等有营养的东西。这使得该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严重影响,在班中小偷小摸,多次偷吃其他同学的方便面、面包,偷喝别人的牛奶、饮料等。发现这样的不良行为后,我对该生进行了耐心的教育。不断地找他交流,谈心,在取得了他的信任之后,又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告诉他偷窃的行为是非常愚蠢的,更是一种违法行为,会让人看不起,也会伤害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告诉他家庭什么困难找老师,老师会帮助解决。在看到他眼泪汪汪的悔意之后,我发动了全校师生向该生伸出了援助之手,开展人人献一份爱心的捐款活动,一共筹集爱心款2000多元。我们把这些钱交给了他的妈妈,主要用于改善孩子伙食。后来学校给他申报了特殊困难家庭补助,一年补助他家1000元。通过这些举措,该生再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偷窃行为。
三、加强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离异家庭孩子由于遭到不幸,往往情绪不佳、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为此,我积极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和优良的品质。语文课上我开设“心里话”日记写作,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写进日记,通过文字的形式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同时以写作的形式和老师进行真诚的交流。在日记里我经常能读到孩子们那颗莲子般纯洁的童心和异常敏感的心灵,通过日记的阅读,我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便更好的帮助孩子进步。每次班级活动,我都积极引导他们到集体中去,感受到集体的乐趣和温暖。同时教育其他学生要关心、理解和帮助他们。一名女生在父母离异后,变得害羞胆怯,悲观孤僻,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在一次游戏比赛活动中,进行三人一组的捆脚竞走游戏。我发现她躲得远远地在一旁观看,就走到她面前,和她交流了一会儿,并告诉她: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勇气,不要惧怕,要学习课文中的小英雄形象,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在我的鼓励下,她还是走了过去,参加了这个游戏。最终在我的关注和鼓励下,她和另外三名同学顺利地完成了游戏。虽然名次并不靠前,可是我看见了她久违的笑脸。
四、经常鼓励孩子,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
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灵受到创伤,往往心情比较忧郁,逆反心理较重,易激动,易偏执。我感觉解决此类问题的好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培养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有一名同学在父母离异后,有了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易激动,上课不愿意听老师讲课,下课放学后,经常到处乱跑,闯祸。于是,我对他进行了个别心理辅导。我发现他的嗓门比较大,曾经听到他在校园里唱过“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就鼓励他参加学校的音乐兴趣小组。我对他说:“我看你有音乐天赋,唱的挺好的,不如报名参加学校的音乐兴趣小组,让你的特长发挥出来,还有机会选进校园合唱队呢!在外面闯祸,不但有危险,又违反了小学生行为规范,影响班级荣誉,同学们也不喜欢你。”我带他找到了学校音乐教师小孙说明了情况,在孙老师的积极热情配合下,这名学生在音乐兴趣小组中找到了乐趣,每次训练都很认真。去年下半年因为表现突出被招进了学校合唱队。在去年全镇组织的元旦文艺会演中,他演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五、同家长加强沟通和交流,督促家长多关心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无法改变孩子的家庭环境,但是我通过家访、电话、QQ聊天的方式和孩子的爸爸、妈妈进行耐心的交流和沟通,在取得他们信理解和信任之后,通常从以下几点去要求家长双方:1,必须早日忘记过去,不能以个人的悲观、消沉的情绪去影响孩子,更不要唆使孩子仇恨对方。孩子的性格是开朗活泼,还是低沉忧郁,关键在于家长的态度。2,经常关心孩子。要了解孩子需要什么,不仅是物质上要满足,精神上也要安抚。如经常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补习功课,充实孩子的业余生活等。3,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帮助孩子摆脱心理阴影。如果发现孩子精神焦虑,行为异常,及时带孩子去看生理医生,给孩子及时的矫正。决不能放任不管,随波逐流。
篇9
摘要:卫生部2002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关键字: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我院成立以来,随着职技校的招生条件的放宽,各层次素质的学生都被招进学校来,相当部分的学生成绩差,甚至有些连初中都没毕业,他们没有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中学由于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受到的都是批评、斥责、伤害和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逆反心理重,遇事往往走极端。如何引导职技校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树立起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心,怀着一种健康的心理走向生活,便成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院教育中地位也逐年上升。按新的健康概念来说,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核心,行为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外部表现,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身体、心理、行为健康的综合表现。心理健康的目标就是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就业竞争的加剧,职技校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障碍也日益突出,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在竞争与风险相伴而行的商战中,如何引导职技校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树立起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心,怀着一种健康的心理走向生活,便成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良好地适应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促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和谐及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每一个职技校学生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学校领导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坚持克服以往轻视甚至忽视素质教育的倾向,改变以往把心育“挂靠”在德育上的做法,纠正那种混淆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用道德教育取代心理疏导的现象,确立了心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立地位,建立了学校心育体系。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和良好运行,学校成立心理辅导室,配备有专职心理辅导员,配备了图书资料,测试工具、音像磁带等。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管理单位是班级。学校应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让每个班主任熟悉心理辅导理论和实践,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和学生平等的知心朋友。班主任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媒体,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好心理教育内容,形成体系,做到专题化、系列化,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友爱充满朝气的班集体,塑造好班级形象,教会学生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除了组织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小组活动外,更细心地做好个别心理咨询工作。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真正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的发展。
职技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学生应做到细心观察、逐步稳定、不断矫正、正确疏导等工作。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指导他们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必须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加以实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培养和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书目: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篇10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对策建议;学校社会工作
中小学时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而发生一些不正当的行为,而受到欺凌的学生也容易产生焦虑感和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身心的健康发育。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欺凌事件的发生并非只是个别学生的过失,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探究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行为的定义
许多年来,有很多人为欺凌行为做出定义,其中欺凌行为研究领域的杰出先驱Dan Olweus教授对欺凌的定义是:当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中,他就是遭受欺凌。而苏格兰则在法律中定义:欺凌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一个在真实情况下无法自我保护的人施以长期的暴力,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肢体上。
综上我们对校园欺凌行为作出定义: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强势方长期地单方面地对弱势方进行身体、心理上的攻击,使弱势方感到痛苦的行为。校园欺凌行为是一个过程,受害者在这个过程里会受到多方面的暴力和打压。欺凌行为具有攻击力,受害者不会得到任何益出,而他的自信心与自尊会受到摧毁,最终会导致严重且长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通过了解欺凌的定义,我们不难理解所谓的校园欺凌行为就是在校园内发生的施暴者对受害者施以毫无正当理由的甚至是蓄意的精神或肢体的暴力的行为。一般来说,区别校园欺凌行为与其他形式的攻击行为主要在于校园欺凌行为强调施暴过程中存在力量的不平衡和重复性。年龄和肢体力量或社会力量差不多的人偶尔发生争执与打架并不能称之为欺凌行为。虽然单一的攻击事件不会纳入欺凌行为,但对当事人造成长期持续感到强烈威胁和不安的恐吓行为也可以称之为欺凌行为。
中小学是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高发期,此时不论是强势施暴者还是弱势受害者都处于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成长期,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欺凌行为的发生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除了欺凌者外还包括起哄或围观的旁观者,因此校园欺凌行为的伤害是受害人无法摆脱的。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
传统上提及欺凌行为,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肢体冲突。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肢体冲突只能涵盖校园内发生的欺凌行为的一小部分。根据校园欺凌行为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欺凌行为分类为直接欺凌行为和间接欺凌行为。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公开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发生在学生间的语言欺凌、肢体欺凌、敲诈勒索、威胁恐吓与网络欺凌等。网络欺凌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如微博、QQ、论坛等对受暴者进行攻击。
2.间接欺凌
间接欺凌是指隐晦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操控受暴者的社交关系来孤立受暴者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故意忽略或诱导他人对受暴者进行孤立、传播蓄意伤人的谣言、对同学名誉和权利的侵犯等。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1.性格、人际关系、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身材、长相、学习成绩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诱发校园欺凌的成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加之其性格原因往往选择对欺凌行为逆来顺受不反抗,这会加剧此类学生被欺凌的程度。
2.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现如今普遍是小康富裕家庭。且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容易让形成了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扭曲价值观。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暴躁蛮横,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强制别人听信自己,服从自己的管理。所以当这些孩子身处校园大环境中,就容易与其他孩子产生冲突,他们通常会欺凌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来彰显自己权威。
3.青少年正处在身心都飞速发展的时期,身体的成长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而心理相较身体往往发展缓慢。心智发育的不健全、自制力薄弱、青春期的反叛逆反心理等都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和影响。随着学习压力打逆反心理的加剧,他们急需一种接近成年人的解决方式,各种“黑社会暴力”、“江湖帮派”题材的影视和文学、绘画作品的出现恰好提供了一种不正确的示范,学生们效仿这些方式来解决人际交往关系。
4.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的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就被要求学习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知识以应付各种考试,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缺失使得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与同龄人交往。学校和家长过分关注成绩导致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性格与行为的弱点被忽视,没有人来管教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是否规范,纵容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家庭原因
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学习源,家庭是孩子道德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现如今,人们追逐物质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部分家长过于市侩、虚荣、功利,他们忽略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只重视分数使得家长只要求孩子成绩好,其他方面的教导都被忽视,当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也没有及时制止和劝导。
2.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能使人乐观、积极、充满正能量,反之则会使人消极、偏激、暴怒。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教养使得孩子长期没有正确的道德示范和行为标准,长期得到不到关心和爱护的孩子容易形成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终将成为诱发欺凌行为的不确定因素。
预防政策是指降低校园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而制定的政策,主要以预防监控为主。预防政策包括: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将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措施和后果编入学生守则;学校定期在校内开展相关的宣传,加强德育建设;教师加强对学生关系的关注度,提高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察觉力;教师应定期开展班级活动,调节班级学生的关系,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了解。
(四)社会层面
1.提供社工服务和心理咨询辅导
社工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社工服务如暴力危机介入、协助和支持受害者的服务、创后压力恢复等,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涉事学生走出困境。社工可以使用个案工作方法发掘个案或学校转介案主开展服务,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将有同样经历的学生聚集起来一起辅导。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都需要社工的帮助。社工通过充分的需求评估与调查分析,确定辅导的目标,制定出合理可行计划和方案,在服务对象的积极配合下完成计划和方案,最终达到预防、制止、消除欺凌行为的发生,改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此外,社工还可以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心理咨询辅导能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和认知习惯,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燃起对生活和学习的希望。为受到欺凌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纠正,能尽可能地将欺凌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确保学生不受欺凌事件的影响,健康成长;心理咨询辅导还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心情,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对欺凌行为起到了预防作用。
2.提供社交技巧训练
学校和家长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社交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缺失,从而容易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这是现在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学校社会工作者是学生行为和情绪的辅导者,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感受,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行为和情绪问题。社工可以提供给学生拒绝欺凌行为的动机和必要技巧,通过加强学生社会技巧的训练和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学会同理心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让学生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和发泄精力的方法,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欺凌行为的导火索是学生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杜绝了交往冲突的产生,是预防校园欺凌发生的最好的办法。
四、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人在学校中完成一部分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受到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校园欺凌发生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不止是躯体上的,心理上的伤害影响之深更是不可估量。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H市某高中的高中生群体的观察和该校校园欺凌发生情况的调查,秉承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研究范式下的参与式观察和问卷调查法,对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度从不同层面提出的相应的对策建议。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所提建议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欺凌行为发生情况,仅针对所得数据呈现的校园欺凌现象。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校园欺凌这一事件,国务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已经引发相关文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现,我国的校园欺凌发生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丁一杰.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 上一篇: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下一篇:减少医疗纠纷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