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初探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各项管理手段的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正在走向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但是有些存在的问题又不得忽视。目前,我们高校学生管理战线上的同志,普遍感受到了部分大学生的厌学情绪。厌学问题确实正困扰着大学校园,如果我们对此漠然视之,则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秩序难以维护,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育方针难以坚持,后患无穷。因此,针对大学生的这一心理、行为、现象以及寻求解决的措施谈一谈粗浅看法。

一、大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

(一)厌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1. 逃课率升高。这是最集中、最突出的厌学现象。逃课可分为实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类。实性旷课指人确实不在课堂的旷课。隐性旷课指人在心不在的逃课,如不听课而做作业,写信读小说、睡觉聊天等。据调查,实性逃课率一般为10%-20%,有些课程甚至更高。隐性逃课情况尚未做调查统计,但从任课教师反映的情况看,像政治理论课、思想教育课等学生认为的“软”课程,隐性逃课率不会低于20%。很多学生逃课并不顾忌,教师点名时常由同伴代答一句“家里来了人”“来了同学或“有病了”却无请假手续,代答“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另外,迟到早退现象普遍不少,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即溜之大吉,使教室顿觉空荡冷落。

2. 抄袭作业日益严重。作业,是帮助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但不少学生为应付教师而做作业,作业潦草、马虎。也有些学生不独立完成作业,却抄袭别人的,并且从作业发展到实验报告课堂笔记。有的略加改动、有的则原封不动照搬照抄,因而常出现把别人作业中的疏漏和错误原版抄录的笑话。

3. 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学籍管理条例,对考试作弊几乎无一例外地予以严厉的惩处,然而作弊却屡禁不止。因作弊招致处分的学生在受处分学生总数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由于作弊手法隐蔽或由于个别监考教师姑息而“漏网”者,据学生自己讲,人数往往超过被抓到而受处分的。作弊是很值得研究的学生行为。由厌学――平时学习敷衍、考前准备不足――担心考试不及格 “铤而走险”作弊这是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厌学与作弊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作弊行为的“高效益”,破坏了劳动付出与成绩高低的正相关性,出现“倒挂”现象,“怕吃亏”心理又刺激未作弊者加入到作弊者行列,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4. 学习精力和时间他移。现在有些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勉强为之,却把精力时间越来越多地花到学习以外的活动上。沙龙热、舞台热、围棋热、桥牌热、麻将热――热潮迭起、花样翻新,甚至还出现了“不会玩就不是现代大学生”的奇谈怪论。学习精力时间偏移,反映出大学生兴趣中心的转移。非学习兴趣中心增多,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习兴趣的发展,也就必然会导致学习质量下降。

5. 学习目标降低。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然而,目前―些大学生追求的学习目标并不高。有的无所追求,实际上,以“三混”(即混学分混文凭混日子)为信条以“60分万岁,70分万岁”为口号的学生,大有人在。在某些学生中还流行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的歪诗。

(二)厌学现亲的主要特点

1. 扩散性。这是当前厌学现象的空间规律。厌学在各年级和各班级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厌学严重的班级,往往容易形成消极性舆论和情绪。这种舆论和情绪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和感染力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和从众心理特性更容易使厌学成为一种“时尚”传播开来,形成风潮。

2. 持久性。这是当前厌学现象的时间规律。据调查各届学生似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由于某客观原因,厌学之风呈愈演愈烈之势。就当前情况分析,厌学问题还会存在下去,大学生厌学“症”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希冀在短期内彻底解决和根本扭转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3. 级递性。厌学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分布呈现出不平衡性,最突出的是年级递增规律,即厌学严重程度随年级升高而递增。低年级学生由于中学时代养成的学习惯性,使得他们还能保持一定的学习“热头”。积极性学习行为与消极性学习行为并存,这时他们极易受外部舆论风气的影响。而高年级学生学习态度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对学习价值的否定取向造成了群动性的厌学问题

4. 抗逆性。厌学情绪严重的学生对学校采取的教育管理方面的督学措施常常表现出很强的逆反心理,这使得厌学现象自身具有明显的抗逆性特点。不对厌学的主客观原因加以分析,只是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简单化和脱离实际的具体做法在解决厌学之成效上是微乎其微的。

5. 连带性。厌学不仅会使学习成绩下降而且会带动产生其它消极后果。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学习动机又根植于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这样更深层次的东西。当学习这一项大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处于消极被动抑制状态时,它就很难对观念形态产生积极的反作用。因此长期厌学会连带造成纪律观念淡薄自由化思想萌发和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等恶果。

二、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及分析

厌学是多原因综合反应体。各种原因并非均衡地产生影响,不同的大学生个体反应出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但从宏观看,形成厌学风主要原因具有相对确定性。

(一)中学高压学习解除后的反弹

高中生的前途受家长、教师社会三重价值引导作用的影响。今天衡量高中生学习价值实现程度的基本标尺仍是考取大学与否和考取大学的类别与档次。外部这些强有利的导向调控评价机制,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在内驱力及外驱力的同向推动下,考取大学仍是高中生的最大意愿。而且考取之后,自认为职业、前途生活初步有了保障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骤减,如果这时个人不及时进行适府性调整,学校不采取兴奋学习环境有效措施,而压力解除后的反弹会使学生感染“减压症”。

(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直接反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原有的经济秩序经济环境受到冲击,使不同阶层和社会集团面临利益再分配的局面,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处于不得不改变的境地。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切向钱看”、“脑体倒挂”全民经商腐败现象、分配不公、物价上涨等都是大学生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由此派生的诸如“知识贬值”、“读书无用”、“读书不如经商”等看法和情绪,对大学生影响甚大,不仅使他们作为高知识层次的优越感受到打击,而且引发他们重新评价大学学习的价值消极性的思维成果,成为了厌学的“理论”根据。

(三)价值观多元中的盲目选择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使人们价值观选择中出现了多元选择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大学生掌握的价值尺度不同,因此在价值观选择中存在着自觉和盲目两种情况。大学生在人才成才和学习方面的价值观的盲目选择,就可能导致出现肯定和强化厌学行为的结果。现在有些大学生热衷于经商传销,热衷于社交活动热衷于各种娱乐活动,这与其中部分学生在知能价值评价与选择中出现倾斜有关,盲目的价值观选择就使他们在成才和学习问题上走上了歧路。

(四)自我意识增强中的消极趋向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最重要方面,是其思想和心理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一方面关注着自己,渴望得到发展与完善,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又关注着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重视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尊重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极易导致向消极趋向发展。消极趋向最主要的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行为取舍原则比如,部分大学生祟尚“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抛开其中合理的成分,在实践中有时会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和自我膨胀的趋向。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消极趋向在兴趣与专业不合,自由与纪律冲突、权利与义务界限不清时,都会引起思想混乱,行为偏差。厌学问题即为一例。

(五)教风缺陷引起的负面效应

教风的好坏直接引起学风的好坏,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一般说,若教师要求严格,则学生学习认真,教学效果好,反之,若教师要求不严,则学生学习敷衍,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目前,教风方面确实还存在着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态度不认真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等都敷衍塞责,二是对学生学习纪律要求不严,或根本不抓,听悉随便;三是本身素质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基本要求学生不满意。这类教风方面的问题都会在学生那里引起“跟进”效应即学生由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要求、教学水平而取相应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现象由教风缺陷和跟进效应所产生的厌学尽管与主观厌学有所不同,但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的难度很大根本性的解决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净化,包括良好的经济秩序的建立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等。另一方面,有赖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高校作为实话高等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对改变厌学困扰的被动局面,应当而且有所作为事实上,清除厌学现象并无灵丹妙药,需要做扎扎实实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解决这一难题的路子。

(一)管束机制

管束机制的目标是模范学习行为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管理是形式是手段,约束是实质、是目的,管理的过程就是约束的过程。管束机制以学籍管理、校纪校规和班级纪律为依托,工作内容包括:规章、制度、纪律的制订、宣传,学生遵守情况的检查、评比,对检查评比结果的奖惩处理,由执行情况反馈对规章、制度、纪律做进一步修改、完善。优化管束机制的关键在于加强宣传的深入性、执行的严肃性、反应的机敏性和反馈的及时性。以往的管束机制之所以在解决厌学方面成效不大,与上述“四性”的不足有关。例如执行纪律必须严格、严肃,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亲疏而区别,也不能因为外界的讲情干预而姑息。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应用于管束方面同样是重要原则。

(二)引导机制

引导是正面教育的同义语。引导机制是一种认识型机制,通过引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过程、原则、方法、强化学习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个人学习现状的认识评价能力,利于其寻找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引导机制又是一种动力型机制,通过多形式多内容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世界局势、时代特点,国情、民情,以增强其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开发刻苦学习的自驱力。目前引导机制急待改善,其着重点应当放在力戒形式主义而努力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说服力上。实施引导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三)竞争机制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竞争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令人瞩目的实在因素。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的学习中,也是近几年来高校的热门话题,人们期待通过各种竞争激励机制,达到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但是要看到,竞争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还不成熟,在解决厌学问题上,还没有发挥出理想的效力。主要原因一是未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使部分学生以某些理由得到照顾;二是判定竞争胜负的标准不尽科学、合理;三是对优势的奖惩不足以产生引力或压力。因此,要想通过竞争机制对厌学产生有效的抑制,就必须设法清除影响竞争的消极因素,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和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

(四)激活机制

在个人事务上,自由意志与自由支配权的获得将激发出主动精神和责任感,学习问题也不例外,给予某些自由选择的机会往往可以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比如:适当减少课堂讲授学时,增加自习时间;创造条件增加跨专业听课的机会;提供一些科研课题、科技服务项目以供有兴趣的学生自由选择;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优化激活机制需要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学校的责任在于为教学创造、提供选择的机会;教师的责任在于在教学中努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其自由想象得天地和培养创造的能力;学生的责任在于以积极、负责的态度作出响应和配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疏导机制

疏导机制是教育者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做个别思想教育工作的体系,排除干扰学生学习的思想、心理因素,是疏导机制的基本任务。日常个别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咨询、成才咨询、就业指导是疏导机制的主要工作形式。教育者的素质情况将影响疏导工作的质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疏导的两大要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偏忙于事务性工作,要在关注学生学习、多做疏导教育工作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 张军.大学生厌学心理调查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1).

[2] 赵纯海.大学生厌学现象新探[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 梁钊亭,黎建斌.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6).

篇2

高三学生是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经历了高中两年的学习和生活,性格基本定形,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对不久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然而面对高考,他们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压力,在繁重的学业和紧张的氛围中,不少学生产生烦躁厌学甚至悲观失望的情绪,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所以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更广泛的重视,作为学生直接管理者的班主任更应该了解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干预和疏导。

1.考试焦虑

小周是一个女生,性格内向,和老师交流时总带着点儿惴惴不安的表情。学习成绩不理想,化学的薄弱让她在理科班里抬不起头。随着高三后阶段学校增加考试频率,她的一些反常举动也开始出现。最初她总在考试当天请病假,说是肚子疼;后来她越努力,考试成绩反而越下降。经过几次交谈,我才了解到她总是担心考不好,拿到试卷脑子会一片空白,头上是汗,手心也是汗。在这样的煎熬中完成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小周的情况是典型的考试焦虑,在高三学生中较普遍,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大都是各班的优秀学生,进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加上高考压力,内心紧张、忧虑和恐惧,越想考好越考不好,导致焦虑。

考试尤其是高考,不仅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心理素质。所以考试前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把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在班中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学习环境,让他们重视每一次考试,但又要看到考试的目的是检验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不断鼓励学生,和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多交流思想感情,培养他们自信与放松的良好心态。对于小周,我考前鼓励她,考后不打击批评,而是与其分析失败原因。经过多次交谈,她逐步克服了对考试的恐惧,成绩也稳定下来。

2.厌学烦躁

小陈是个情绪化的学生。高三初期,他下决心要好好学习,赶上其他同学。可是期中考试后,他看到自己进步不大,学习的重担让他感觉透不过气。终于在一天晚上,他面对家长又哭又跳,抱怨生活没有意思,不想来校上学了。听到这个情况,我在随后几天一直都很关注他的情绪,多次找他聊天,谈学习,谈理想,谈责任,谈亲情,谈友情……同时我联系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从专业角度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陈逐步摆脱了消极情绪,重新面对挑战,开始积极学习备考。

当部分学生无法调整状态面对高三繁重的学业,产生厌学烦躁情绪时,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学会正视困难,培养自我克制力,培养对自己对家人的责任感。要让学生对压力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正常的压力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积极帮助学生疏导消极情绪,增强抗挫折力,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也可教学生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如:注意力转移法、呼吸放松法、换位思考法、自我暗示法、合理发泄法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给学生以多元的评价,多看学生的闪光点,多让他们尝试成功,从而树立信心。

3.渴望恋情

篇3

【关键词】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中图分类号】B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120-1.5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无论对军人个体的成长进步,还是对部队整体的建设发展,都会带来消极影响。认识军人常见心理问题,加强对常见心理问题的疏导,对于提高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军人良好心理素质,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界定与特征

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含混的概念,在理论上“众说纷纭”,在实践中“各有所指”,需要综合实际,综合各种见解加以界定。在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与心理咨询实践中,将人的心理区分为三种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异常状态。其中心理不健康状态就是“心理问题”。同时,又将“心理问题”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并对它们作了严格的界定。这些是心理咨询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尽管上述区分与划分,对于搞好心理咨询具有重要意义,但应该看到,同心理疾病一样,这种“心理问题”在普通人群中并不常见。人们经常要面对与解决大量的、与这种“心理问题”相区别的“不严格的心理问题”。正因为如此,在许多研究文章中,将“心理问题”界定为“不良心理状态”。“不良心理状态”界于心理健康状态与心理不健康状态之间,是心理的一种亚健康状态。这样,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区分为: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不良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障碍)、异常状态(心理疾病)。其中,不良心理主要由心理疏导来解决,心理障碍主要由心理咨询来解决,而心理疾病主要由心理治疗来解决。但考虑到“心理问题”在心理咨询中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性”的概念,因而本文将“军人的不良心理状态或心理亚健康状态”称之为常见军人心理问题。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它往往由身体状态、生活事件、军事实践、军事环境所引发,基本表现是“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一周内可缓解)、对社会功能损害较小,且能够自我调整”。第二,它与军人个性心理或人格特征联系紧密,军人个性心理存在缺陷或发展不充分,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习惯上,也把军人的性格缺陷或个性问题纳入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范畴。第三,它与思想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甚至可能既是思想问题,又是心理问题。第四,它随军人心理的发展与成熟而降低发生的概率,因而更为广泛地存在于中青年军人尤其是青年军人群体之中。

二、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

了解军人常见心理问题,才能更好进行疏导。军人常见心理问题复杂多样且“互相缠绕”,很难对其作科学的分类。鉴于每个人从根本上讲要处理四个方面的关系,即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实践(职业发展)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把军人常见心理问题划分为四类:“自我性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困扰(抑郁、焦虑、愤怒、恐惧等)、意志品质不良(盲从、怯懦、惰性、冲动等)、性格缺陷(强迫倾向、偏执倾向、攻击倾向、表演倾向等)、自我意识偏差(自卑、自负、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等)以及由躯体疾病、性心理偏离正常轨道等导致的心理问题。“人际性心理问题”,主要有羞怯、孤独、猜疑、嫉妒等,由军人婚恋家庭生活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可归入此类。“实践性心理问题”或“成长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军人在履职尽责、学习训练、教育管理、完成任务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如服役心态消极、厌学厌训、考核焦虑、训练恐惧、道德心理不良、成长心理偏差、荣誉心理失衡、行为习惯不良、法纪意识淡薄、安全工作麻痹恐惧、完成任务消极被动等。“环境性心理问题”或“适应性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军事环境适应不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战场环境心理适应不良。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只具有相对意义,如情绪困扰虽然表现在军人个体,与个体心理特征、心理成熟状态有关,但它往往在军人的人际交往、军事实践与适应环境中产生并存在;军人的性格缺陷、意志品质不良广泛影响军人的人际交往心理、军事实践心理、环境适应心理。反之,如果部队教育训练、管理监督等工作不够科学有效,又可能导致军人性格发展不良、意志磨砺不足等心理问题。

三、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疏导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疏导,不仅要着眼心理问题的解决,还要注重心理的成长发展,努力使疏导心理问题的过程成为提高心理素质过程。同时,尽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但应坚持“助人自助”的基本原则、按照“改善认知”的基本方法、采取“多径并举”的基本思路来实施。

基本原则:“助人自助”。“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真谛”或“终极目标”,同样也是心理疏导的“真谛”或“终极目标”。所谓“助人自助”,就是启发自我,帮助引导军人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心理问题。在疏导的过程中,尽管可以直接面向具体心理问题,分析表现、探索原因、寻求对策,但应始终坚持“助人自助”,通过引导军人自我剖析、自我领悟、自我激励,达到促进军人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与自我平衡,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提高军人自我认知、学习成长、情感管理、意志磨砺、性格塑造、人际交往、应力应对、环境适应等方面的能力。

基本方法:“改善认知”。与心理疾病、“严格性心理问题”相区别的是,军人常见心理问题大都因认知缺乏、认知偏差所导致,并且往往最终要靠认知形成、认知调整、认知升华来解决。因此,要把改善认知,提高军人的科学思维水平放在突出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既在“心理范围之中”,又在“心理范围之外”。心理科学尤其是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借鉴,思想政治工作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都可借鉴。特别重要的是,要引导军人提高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悟性思维、和谐思维、包容思维能力,以更好化解心理问题。有了系统思维,能站高望远,拓展“心灵之广”;有了辩证思维,能避免非黑即白、以偏概全、极端偏执等心理倾向,把握“心灵之度”;有了悟性思维,能增强心灵的深度,把握“心灵之道”;有了和谐思维,能把促进心灵的矛盾向和谐转化,保持“心灵之和”;有了包容思维,能减少心灵的冲突与失衡,提高“心灵之境”。

基本思路:“多径并举”。主是坚持思想启发与心理疏导并举,实现解决思想问题与疏导心理问题互相促进;解决心理问题与塑造健全人格并举,消除心理问题的人格因素;解决心理问题与加强现实帮助并举,在解决现实困难中促进军人心理困难的解决;说服劝导与咨询指导、情感激励、心理暗示、榜样示范、放松训练、环境调节等并举,以多种方式启发军人解决心理问题;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与心理训练并举,既从知识上、理论上开展疏导,又从行为上、实践上加强训练,通过“知”、“情”、“意”、“行”的全面互动,推动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心理问题等级划分[J].科学大观圆,2010(1):58-59.

[2]郑雅维.助人自助――心理咨询的真谛[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0,10(1):38-40.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厌学心理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89-02

目前,学生厌学现象备受众多心理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综观前人的研究,大多从客观角度分析。基于此,本研究拟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及教学过程中掌握的信息对高职学生厌学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职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有学者曾对高职学生的厌学现象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对“我很厌学”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近30%;对“我感到学习动力不足”作出肯定回答的学生占60%左右;选择“不知道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的接近50%。可见,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较严重,而对高职学生厌学心理产生原因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本研究以笔者的教学和学生工作过程中所掌握的信息为基准,从学生的就业忧虑、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对就业前景过度忧虑

从笔者所教班级的情况来看,入学第一天就有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产生疑虑。虽然笔者从多方面给予引导和解释,但是有些学生还是无法放下心来学习。有很多学生担心上大学三年之后,出去找工作得到的待遇过低。特别是非热门专业学生,其学习信念更容易动摇,存在“读书无用”的想法,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在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学生刚入学的时候,都很积极、活跃,但是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产生了厌学心理,上课睡觉的现象多了起来,回答问题的人变少了,作业也潦草起来。笔者经过了解得知,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实践。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过多地设置理论课程,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往往觉得所学知识没有实际用途,因而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一般采用口头讲授,且内容阐述高度浓缩,许多学生难以理解、听不懂内容,这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的课堂上。从学生在现场结合实物学习的积极性上看,这些学生不是学习能力低,只是其抽象思维能力可能稍微差一些。对此,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并作出改变,如可通过动画演示或现场教学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

很多学生在对自我进行评定时往往出现以偏概全的非理性观念。他们仅仅根据当前的学业成绩来评定自己的学习能力,一旦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行,就会由此预测自己今后也不可能在学习上、工作上有所成就,从而导致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偏低。特别是刚刚经过高考的挫折,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有学者调查发现,有近30%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他们抱怨自己记性不好,基础差,一次次的失败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有些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从而产生习得性厌学,久而久之还出现习得性无助感,他们确信自己再努力也改变不了现状,于是选择逃避,对功课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以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为自己寻找借口。

二、消除高职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要解决高职学生的厌学问题,最根本的是消除其学习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外加适当的引导、指导,改善外因条件,从而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激发强烈的学习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及时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那些对学生造成影响的个别或少数社会现象,使其正确认识该现象。对于目前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过于忧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临时性与长久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从知识的迁移性对其进行分析。应强化认知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感觉到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是值得的,树立起积极的学习态度。另外,国家应制定更有针对性、更有可操作性的就业政策引导高职毕业生择业、就业和创业,减少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偏见。

(二)科学规划就业指导课

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其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各院校都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学生反馈,就业指导课结合本专业本学科的内容太少。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应在内容上有所调整,与专业相结合,彰显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就业指导课教师还应重视指导学生创业。这样,教师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消除厌学心理。

(三)加强学生择业就业心理教育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更应该认识到这一道理,秉承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应更多地引导学生的就业择业心理,疏导学生的就业障碍。有必要把心理健康课程当做一门必修课程来进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努力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心理体验与心理品质的有效提升,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试的方法,用知识涤荡心灵,让阳光陪伴成长,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会自我心理调试。此外,还可以将心理适应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正确认识自我,珍惜大学时光,历练成才;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心理调试的基本原则,磨炼意志品质,发挥心理潜能,健全人格结构,为顺利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找准人生位置,合理把握起点,成功迈入社会。

(四)合理优化课程设置

按照西方STW(School To Work,从学校到工作)理论,职业教育是“学习过渡到工作”之意,而这种过渡实际上是一种岗前培训,是宽基础、厚基础的岗前培训。因此,高职课程设置应从实际出发,以实用为基点。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很多课程过于靠近研究型本科院校,很多课程没有必要设置;相反,很多学生应在工作之前掌握和深化的课程都没有开设。笔者认为,应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去除不必要的课程,增加在工作中用得上而且要求学生用得好的课程。

(五)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应实用化。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多花时间研究学生和教法,使教学有吸引力。一般来说,学生是先被形式吸引,然后被内容征服,最后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不断更新方法,如结合实际进行案例教学,有实物的,尽量结合实物使用教学;有现场教学条件的,结合现场进行教学。

(六)培养自信心

任何一个想要不断完善自我的个体,都需要一定的努力来克服自己的缺点。笔者认为,可通过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是加强目的性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只有目标明确的人,行动中才有自信。二是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自信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并在克服困难中提高的。三是充分发挥校纪校规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作用。只有当个体直接地用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时,才有足够的自信心努力工作、生活和学习。

篇5

一、社会方面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网络成瘾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社会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或网吧的管理,以免对中小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侵蚀带来消极影响阻碍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社会舆论应该积极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中小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另外还须注意,舆论宣传不应一哄而上,大肆炒作造势,使其产生强大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展。

二、学校方面

(一)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学校和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根据培养人才的要求,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用仁爱、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方法开启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用热情、智慧、心血启迪诱导学生,教会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培养他们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富有自信、自尊、自重、自强的品质。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尽可能地让学生表现出自己长处和优点,在关爱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

(二)加强师资建设

学校要加强各项管理,特别是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管理。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模式和师资力量,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必要的改革,改变教师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角色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定教”的教学观念,也只有这样学校才有吸引力,才有出路。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为消除学生厌学情绪,我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学校成立了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分为音乐、绘画、体育、朗读、手工等多个小组,每位同学报学一个小组,每周三下午举行活动;学校图书室每天向一个班开放,同学们每天轮流去读书,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每年春季我校都会开展野外实践活动,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演讲比赛、卡拉OK比赛、红歌赛、运动会……多个舞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更激起了他们比拼的意愿,追赶的思想和学习的渴望。有效的改变了他们厌学的现象。

(四)加强家校联系

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家庭的环境熏陶,父母的教育是影响厌学学生行为变化的重要条件,我们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明白,未来社会凭的是知识,凭的是技术,而不是凭蛮干、凭笨力。教育家长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让孩子一代更比一代强,要与老师积极配合,同抓共管,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创设学习的良好环境。我们在教学楼走道、教室的张贴栏里张贴了一些学习方面的警示标语,名人名言、成长典范事迹介绍等,使厌学学生受到感染和心灵的震撼。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之中,使其精神世界更为充实。

三、教师方面

(一)加强师生联系

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家长”。可见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以信心与关爱,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能够与学生交朋友的教师是出色的教师。教师绝对不能歧视学生,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

当然,关爱不等同于溺爱,尊重不等同于迁就;宽松不等同于放纵。要处理好亲和力的关系,必须要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行为却不能粗暴;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而不伤自尊。

(二)尊重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 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高兴地、发自内心地、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书本上的那些知识,并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摆在第一位的是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学会写字、阅读、作文、计算、绘画等。对于老师来说,除了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以外,还要善于创设一些教学情景,利用必要的媒体,巧妙导入新课,让学生怀着轻松好奇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我校借助2010年和2012年的“教学大比武”活动和“有效课堂”研究活动,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校专门进行了“电子白板的使用”培训,课件的制作培训,多媒体的使用培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我校教师在广元市教师大比武中也获得了许多的荣誉。

四、家长方面

(一)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厌学,不要过分着急和焦虑,这样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用处,家长能做的就是营造宽松温暖的学习氛围,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去弄清问题的原因,与孩子一道去解决,不要一味地批评与指责,这种批评与指责正是培养孩子厌学的一种途径,家长越是逼迫孩子拼命学习,反作用越大,问题愈加严重。家长应该主动体贴,安慰孩子,克服孩子心理上的挫折,面对现实地多给孩子支持、疏导和鼓励。

(二)转变思想,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识。

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性,告诉家长即使我们大人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同孩子相处,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大人的关心;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大力宣传优秀家长的身教言传,自身如何热爱学习的事迹,宣传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三)父母对子女学习状态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

作为家长应对子女恰如其分地作出估计和评价,设置合适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如果个别家长不善于客观地分析子女的实际情况,过高的期望不进行适时的调控,而是一味地要求每次考试每门功课一定要考多少分,排第几名,这样做往往造成学生厌学、畏学,进而弃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的悲剧。

(四)家长也应帮助子女树立必胜的信心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决”。家长的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厌学情绪。在孩子每一次作业、考试或是成长经历中表现有进步时,家长应该有意识的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家长还应该给子女降压、松绑,做到多倾听、多宽慰、多疏导,鼓励子女只要花了力气,学出自己的水平就是成功,还要多关心孩子的休息和心境。

(五)父母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

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孩子一块制订一个其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合理作息,松弛有道,不要一天到晚千叮咛、万嘱咐,让子女感到唠叨个没完。另外家长要注意克服自身不良嗜好(如赌博等),以身作则,营造学习气氛;家庭成员内部应和睦相处,相互配合,平时要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交流思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

五、学生方面

(一)让学生悦纳老师

如果学生讨厌某一老师,他也会讨厌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重教仪教态,学习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剖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乐于疏导学生偏差的心理等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任,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二)帮助学生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

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既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与学生一同读书、评书,使学生读有所值,读有所乐,逐渐学会从知识中寻找到可令他们感到新奇的、喜欢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促使学生的兴趣向学习转移

厌学学生并非没有其感兴趣的知识,只不过是兴趣中心不在所学习学科知识上;或兴趣面不广,只对某些学科感兴趣;有的是兴趣的稳定性差,兴趣中心不断转移;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中心和特点后,要引导学生扩大兴趣范围,并把兴趣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四)教育学生处理好学和玩的关系

寓教于乐,做中学,学中玩,将学习与快乐创造性的结合,不仅使学习的形式立体化,生动化,趣味化,又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交流,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的时候,孩子的大脑敏锐度最高,对知识特别容易接受,因而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让孩子玩并不等于对他放任自流,其中一定得有大人们寓教于乐的参与和引导。

就拿语文课的识字来说吧,汉字的构造极为有趣:“从”和“众”是人在一起,“羊大”为美,家里有头猪(豕)那才像个“家”,“安”是女子在家中最安全(因为古代有抢婚制),“取”是在战场上战士用手(又)割下敌人的耳朵回来请功。“清蜻情晴请”读音相同,“青”表读音;“清”与水有关;“蜻”与昆虫有关;“情”与心情有关;“晴”与太阳有关;“请”与语言有关。一个字能带出一大串。用这种方法教孩子识字,每天教10来个,孩子还不过瘾——因为孩子听着像听故事,觉得好玩。我们要求小学低段的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采用此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克服胆怯学习心理。罗马作家普劳图斯说:万事皆由人的意志创造。是啊!只有有了坚强的意志,才有做事的动力,有耐挫的毅力。只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学生才容易克服胆怯心理。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可使用以下方法:参加耐力运动;听或看英雄故事,学习英雄们的坚强品质;同学间进行意志力比赛……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

英语是大学教育中的必修课,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和文化素质发展起到升华的作用,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英语还是学生未来谋求职业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因此,英语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尽管学校和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学生由于学习焦虑导致的厌学情绪,仍旧阻碍着英语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概述

(一)学习焦虑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焦虑指的是面对学习的时候学生存在的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学生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等课堂问题,还有些表现为生理问题如腹痛、头痛等,严重的学习焦虑直接导致学生厌学、逃课行为的发生。学习焦虑是导致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应付了事”态度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英语水平提高慢的罪魁祸首。

(二)探讨学生英语学习焦虑问题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不仅对学生语言发展有积极作用,对学生文化素质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毕业后所面对的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会用到英语,学不好英语,轻则影响学生的生活便利,重则影响学生未来发展前景。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解决英语学习焦虑的问题。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由个人因素导致的焦虑

每个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基本态度不一样,应对学习压力的能力和对焦虑的行为以及心理反应程度也不一样。在同样的压力下,有些学生能将其化为动力,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由于教师的一个眼神和一句批评的话就倍感难过,进而产生焦虑情绪。

(二)由英语教学导致的焦虑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是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原因。例如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以等级考试过不过作为判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在课堂上使用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等。

(三)由社会因素导致的焦虑

学生的英语学习压力还受社会因素影响。一些学生受到“英语无用论”的影响,认为英语学习是强制性的,因此产生焦虑;还有一些学生希望把英语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手段,却对英语应用产生了过高的期待,认为英语应用很难,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职业要求的水平,因此产生学习焦虑。

三、解决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自信是学好英语的基本条件,也是克服英语学习焦虑问题的重要基础。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善于发现自己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我,使他们发挥自身潜力,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更多地让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尽可能回答一些简易的问题,适时给予他们积极的褒扬、奖励。这是培养学生们自信心,降低学习焦虑的有效手段。课上课下,教师应当与学生多交流、勤沟通,为学生为多介绍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有益的学习经验。结合学生们的不同性格特点、思维习惯、行为倾向,给予积极指导帮助,疏导不良情感因素对他们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作用,对学生们的闪光点积极加以反馈,使他们及时化解心理障碍、克服焦虑情绪、树立自信心。

(二)进行创造性的英语教学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实践证明,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困惑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焦虑,可以通过良好的方式方法得到有效降低。比如英语听力教学,就有几种行之有效的认知方法:一是想象法,即结合日常生活学习经验根据听力目标材料充分发挥想象;二是预测法,即按照捕捉到的有效词汇、信息迅速预测把握下文;三是推断法,即根据相关信息积累引申、判断结果;四是联想法,即充分拼接听力信息和已有知识迅速发挥运用。这类方式方法都是有效减轻心理压力、强化心理疏导调控、缓解学习焦虑水平、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的有力武器。

(三)开展多样化的校园英语活动

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少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学习焦虑,教师和学校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英语有用”、“英语应用不难”的校园环境。首先,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之余鼓励对英语学习不感到焦虑的学生组织一些娱乐性较强的校园活动,例如在西方节日的日期里举行假面舞会,请与会者按照英语国家的交际方式来参加舞会,体现出英语文化,使学生通过交流,认可英语的应用性;其次,学校应该多举行英语职业性质的比赛以及活动,例如口译大赛、英语谈判模拟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适应英语职业环境,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是导致大学英语教学困难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成因比较复杂,从个体性格特征、英语教学环境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分析,能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成因进行基本划分;而英语教学要应对并解决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就要从师生关系建立、英语教学改革以及校园环境建设三方面入手,尽量减少学生学习焦虑的因素,为学生学习英语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才能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 张晶晶.理工类大学生英语观念与英语学习焦虑的相关性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4):111-113.

[2] 张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研究[J].学园,2014(09):115-117.

篇7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农牧区

一、农牧区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农牧区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与学生接触时间多,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内心变化和不良心理倾向。

2.班主任能够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3.班主任能够连贯、系统地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心理成长予以关注,必要时进行辅导,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农牧区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高中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了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训练方法后,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自我教育,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2.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的工作,是提高班级德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有利于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接纳、尊重和理解,使班级日常管理更加轻松。

二、农牧区高中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厌学情绪

高中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家庭关系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首当其冲,某些学生父母关系紧张,动辄大吵大闹,极大地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习。其次,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对高中生思想水平滑坡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严重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他们一味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再次,由于某些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无法理解,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情趣,产生了怠惰的心理倾向,无心于学习,甚至开始迟到、逃课、撒谎。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源于缺乏对自身的准确了解、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身持否定态度的消极内心体验,常常表现为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得过且过、悲观失望。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往往认为别人的成功是自身无法企及的,内心渴望同样的成功体验,梦想着一鸣惊人、梦想着超越别人,却胆怯、轻视自己,严重缺乏尝试的勇气,更怕尝试失败后遭遇嘲笑和冷落的困境。

(三)早恋倾向

早恋问题是家长和教师普遍关注的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从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来看,高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异性表现出爱慕之情是情理之中的现象,但在当今风靡网络的爱情故事以及电视荧幕催人泪下的泡沫剧的狂轰滥炸下,学生的心理防线被击溃,高中生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催生尝试的意识。

三、农牧区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营造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多数是由于心理产生了负面情绪。为使学生身心良好发展,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适宜于健康心理B成的环境,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和观念。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建立班级文化、开展班级活动,使学生体验积极的合作,在积极乐观的氛围中引导学生积极奋发、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过于严肃、呆板的态度,必然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营造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时,教师尤其要注意班级氛围的民主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以民主、宽松的班级文化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以此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二)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针对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教师可以多渠道采取措施,例如,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外活动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在详细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系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使学生自觉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倾向,在自我调节或主动寻求帮助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保证心理健康发展,促使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三)开展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说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展开个别疏导,以此扫清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排忧解难。例如,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善于与人交际,更不愿意主动吐露心事,而且缺乏必要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时,就要求教师平时多观察学生,留意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并主动接近学生,多关爱学生,与之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使学生在初步信任教师的基础之上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障碍,使学生准确认识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教给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处事方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自我调适的能力。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学习习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父母、亲友。“留守”在家里的儿童,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他们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于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便形成了。据全国妇联2008年数据显示:中国至少有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不得不面对和重视的课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分析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好的性格是孩子快速融入社会大环境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家庭教育将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留守儿童易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性格孤僻

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教育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在这里,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个体,孩子通过模仿和认同父母而试图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但留守儿童既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又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他们一旦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常的疏导,就会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进而性格孤僻,与教师、同学甚至亲人之间产生隔阂。

2.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通过调查,留守儿童中“信心不足”与“没有信心”的超过1/3。在孩子丧失学习信心的同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乏监管或教育方法不当,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中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吃苦精神,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流浪社会。

3.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儿童的道德行为关乎到支撑儿童成长的精神支柱问题,切不可小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识形成过程的研究表明,低龄段的儿童从行为到思维或从感知运动到概念的过渡还没有完成,其间经历着“一个缓慢的分化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依赖于同化性转换作用”,而在这种同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对成人行为的模仿。这一模仿过程是通过成人行为的耳濡目染,其中不仅有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容,更有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特别是温暖的家庭气氛、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怀与爱护的父母态度,是发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环境。

二、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对策

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是实现儿童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对策。但在我国科学的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学校教育主体的作用,强化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尽量做好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1.学校要善于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学校要利用各种手段为留守儿童支起情感的港湾,从源头上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使学校与家庭产生教育的合力。同时开设“家长学校”或创建书信交流平台,“家长学校”让家长明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性教育,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成长,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敢于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敢当留守儿童的“保姆”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求教师平等关注每一个孩子,要一视同仁,对留守儿童还要偏爱,敢当留守儿童的“保姆”,彻底摒弃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简单、粗放的教育方式。不能因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不能因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做“保姆”,就要既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业,又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要善于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上升到制度化管理层面,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3.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远离缺失了家庭这个最重要环境的影响,为此班主任、任课教师应当要改变评价方式,不能只以学分评价学生,而应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挖掘他们的每一个优点,让留守儿童有进步的动力,让他们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仅仅凭学校是不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战场,他们的心理疏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努力,就一定能越来越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篇9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 心理干预 原则 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干预,是指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针对有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和心理纠正,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引导学生恢复自信心,提高耐挫力,保持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一、初中数学课堂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教师以理论为指导,应用性研究为主,强调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把理论与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对初中生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二)发展性原则

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中应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数学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并尽可能开发其潜能。

(三)预防性原则

教师对初中生可能出现的数学学习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防患于未然,尽早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学生的产生。我们说的预防并不是简单的“堵”,而是对那些已有轻微症状的学生尽早“救助”,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四)疏导性原则

教师在理解初中生的心理基础上,力求抓住“火候”,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变单纯“我讲你听”的方法为对话及其他生动活泼、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注意谈话的环境和方式,善于把握不同类型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最佳心态环境中受到教育。

(五)差异性原则

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别差异。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他们的能力、需要、兴趣、经验及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在心理发展上具有独特性。因此,教师要用不同的教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培养每个学生的健康心理提供帮助。

二、初中数学课堂心理干预的基本策略

(一)课前了解,防患未然

农村初中有少数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心理上隐藏着某些问题,他们的身心健康处于边缘状态,某些特定的外部诱因可能引爆这些潜在的问题。在平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与家长、学生谈心等方式了解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在心理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觉醒,自我发泄,从而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尽快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走出阴影,早日融入和谐的班集体中健康成长。

(二)课中关注,辅导矫正

针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和调查了解,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教育和锻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行为习惯,恢复自信,激发学习热情。笔者曾将5种心理干预法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行为模式的形成有不小的帮助。

1.关爱法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其感觉受到被关注。例如,我班的小何由于父亲病逝,母亲再婚,再婚的家庭不是那么和谐,大人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闹,打架,造成其课上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在课堂上发呆等。笔者了解情况后就在课堂上格外关注他,如走近他,翻翻他的笔记,轻轻敲几下他的课桌,或用一个充满期待的眼神帮助他集中注意力,回归课堂。

2.有意法

表现好的学生大多相同,表现差的学生却各有原因。教师为了帮助那些有学习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尽快找回自信,提高成绩,笔者常常有意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做一些基本题,并在他们完成后及时给予很高的评价,让他们感觉有所作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3.减负法

有些学生厌学,怕学,是因为其本身接受能力差,再加上学习进度慢,常常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完成作业。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因材施教,做到突出重点,分化难点,让他们每天都有所得,逐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恢复信心。

4.激励法

教师对于问题学生,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而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抓住机会当场表扬,让他们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能得到其他学生更多的关注,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教师将学习状态相当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各方面的比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回自信。

5.冷处理法

现在的学生心理复杂,而那些问题学生的心理更复杂。他们在课堂上出现不当表现时,教师不能有过激反应。只要这些学生不影响上课,有时教师可与他们用眼神交流,当堂不做处理,而是通过神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加以纠正。

(三)课后跟踪,积极疏导

篇10

一、基于心理学理论探究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缠身的一种积极地认识倾向,它是推动学习者探究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所谓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习的动力之一。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性特点就是动摇性,学习者从事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干扰性因素,其兴趣就会很快从学业上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以兴趣理论分析当前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师生情感不良,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就会逐渐转移到学习上来,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的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再次,强烈的干扰因素的影响。就当前产生厌学情绪的中学生来看,其主要是迷恋上游戏、上网等不良的社会活动,对学习的兴趣降低,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学习动机

心理学对于动机的解释为“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但可实现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尽管某些情况下动机引发的是学生学习原因,但是更多的还是关注动机引发学生产生的结果。因此,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与动机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双向的关系。认为动机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向、进程以及学习的效果。基于动机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厌学情绪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分为:首先,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学习观念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产生腐蚀作用;其次,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原因不明确。学生不明白自身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原因,因此,并未对自身关于学习设置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而是产生了一种应付家长、应付考试的消极负面影响;三是家庭因素的影响,认为知识无用,不若早点参加工作或者是经商。

(三)人际关系

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对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十分重要;而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激发学生思考、拓展其发散思维、提高其学习情绪的高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不良的师生、生生关系,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自身的性格、人格、成绩等的影响,造成学生之间关系差或者是师生关系淡漠,对于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导致学生不愿进入学校,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首先,教师在师生关系处理上的方式欠佳。主要表现在教师利用自身的权利,过多的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以及正常的交往;其次,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存在不足。主要集中在学生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苦恼情绪,还有同学或朋友因在某些问题上需要同学做伪证,而同学感到为难,从而关系闹僵的。这一切久而久之就会在学生内心形成诸多心理问题;再次,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因为缺乏足够的沟通,欠缺基本的相互理解。

(四)学生心理素质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教师、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竞赛,以促进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以及学习动机激发。但是一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障碍,而教师、家长又未及时的发现与疏导,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出现困难,自身学习方法的不得当,再加上因为学不会而产生的不愿学的心理情绪,很容易在学生心理差生厌恶学习的情绪。尤其是中学生还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更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积极评价。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低的学生,长时间的学习得不到教师、家长的肯定与鼓励,可能因为心理承受力差而引发一些心理疾病,如“学校恐惧症”,而不敢上学。这种心理问题导致的厌学现象也不容忽视。

二、中学生厌学情绪心理教育矫正措施探究

(一)中学生要积极的培养自身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学生而言,兴趣完全是可以培养的。从学生的角度来培养学习的兴趣,比如,一名学生一听到数学就感到头疼,但是对于英语的学习还不致出现头疼的情况时,英语就很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英语课程的相关学习,在英语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满足与喜悦,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获得满足之后受到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就有助于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促使学生将这种学习动机逐渐向原本不感兴趣的学科转移。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教师应注重联系实际讲述教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发展。

(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产生厌学情绪的中学生其关键性原因是基础比较差,对于学习中产生的公式、概念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思考。因此,教师应积极的发挥自身的指导性作用,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并树立有关学习的崇高目标。中学生要把崇高的理想和近期奋斗目标联系起来,用理想来激励自己,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大学习的观念,不仅唱歌、打球是学习,其他的练字、画画也同样是学习。使其认识到学习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获得。从而是每一位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长处,提高其自身的学习兴趣,愉快的生活,安心的在学校中学习,改变其原本因课业负担而产生的空虚情绪。

(三)营造分文,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消除原本存在与集体中的不良情绪。与教师交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教师的了解,在“暗示”心理的作用下调整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与评价,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使学生在群体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快乐,更热爱学习。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对于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整个课堂讨论活动之中来,使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鼓励学生能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调动厌学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其利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四)充分应对学习挫折的坚定信念

处于成长中的学生,由于对学习中所遇到困难认识上存在不足,对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全面的认知,一旦出现学习障碍,就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情绪,进而产生了厌学的负面情绪。在实际的生活与学习实践中,中学生应有意识的锻炼自身克服困难、培养坚韧意志的品质,在面对学习上遇到的障碍时,首先要具有敢于面对、克服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将挫折视为磨练自身意志品质的机会,当自己想要退却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坚持就是胜利,从而战胜挫折,树立起坚定地学习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