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咨询治疗方式

篇1

【关键词】 心理咨询治疗;职业伦理;问卷调查;来访者;咨询师/治疗师

中图分类号:R749.055 、B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1-0068-05

Comparison of Beliefs on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between Counselors/Therapists and Clients

GAO Jun, QIAN Ming-Yi, CAI Wen-Hong, et al.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Objective: Examine and Compare the professional ethical attitudes and beliefs for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between counselors/psychotherapists and clients who receive professional services in the field.Method:A questionnaire concerning ethical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Code of Ethics (2005), and administrated to 48 counselors/psychotherapists as well as 48 clients.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ethical attitudes and belief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sides, the possible influences of certain important demographical variables were explored. Results:The two groups' responses differed in 12 out of 29 items, including 4 items derived from section of counseling relationship in ACA code of ethics (e.g., 47.9% clients thought clients could form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counselors/psychotherapists, while only 4.2% professionals thought it was ethical, P

【Key Words】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professional ethic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client;counselor/psychotherapist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众对心理咨询和治疗需求的增大,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事各类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的人员快速增加。然而,鉴于这一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在我国仍属于新兴的行业,因此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服务的来访者对行业本身的理解仍然存在较大局限,这在该行业的职业伦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国外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发展来看,在发展早期,对职业伦理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对这一话题的关注越来越多 [1]。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国外陆续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专业人员的伦理调查及相关研究,涉及包括知情同意、双重关系、文化背景及价值观的影响、伦理决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1-7]。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则极为少见。最近,张爱莲等人参照1993年Gibson及Pope对美国专业人员所作的一项全国性调查,向国内部分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发放了问卷,并将调查结果与美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被调查者职业伦理意识总体较强,但在知情同意方面的伦理意识仍有所欠缺。表明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伦理教育有待加强,而相关的调查研究将有助于明确职业伦理教育目标和重点。此外,专业人员的伦理意识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所在文化的特定影响,因此全盘照搬国外的伦理规范体系并不利于该行业在我国的发展[8]。

除了对专业人员进行相应调查外,另一个有益的视角是了解接受相关服务的来访者对该领域职业伦理的理解和态度。本文用自编问卷调查从业的咨询师/治疗师和来访者的职业伦理态度和意识,以帮助专业人员了解自身和来访者在职业伦理问题上的态度,更好地识别、理解和解决职业伦理困境,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从而预防相关的伦理投诉和争端的发生,维护专业人员及整个行业的声誉。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6年6~12月,向来自北京某一高校的两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来访者60人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为80%,其中学生31人,占64.6%,其他职业17人,占35.4%;填写问卷时来访者平均已接受治疗次数为9.44次(中位数为4次)。以从业年资为主要初筛标准,并同时考虑性别的比例寻访了来自全国各省市有不同年资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员(咨询师/治疗师)48人,主要为参加在国内举办的国际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班及学术会议的学员或代表。专业人员平均年资为7.97年(中位数为6年),执业五年以下者22人,占48.5%,五年以上者26人,占51.5%。被调查者的人口学特征见表1。

1.2工具 根据美国咨询协会ACA伦理规范[9]自编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问卷,共29个条目,其中与职业伦理相关的行为条目26条,涵盖ACA七个基本原则中的五个原则:A.原则咨询关系(第1~5条),B.原则保密性,享有特权的沟通及隐私(第6~10条),C.原则职业责任(第11~17条),E.原则评估、测量和解释(第18~22条),F.原则督导、培训和教学(第23、24条),G.原则研究和发表(第25、26条)。要求被调查者对这些条目做是否判断,即判断咨询师/治疗师是否应做出条目中所描述的特定行为。另3个条目(第27~29条)为:询问被调查者是否知晓专业人员中有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是否认为有必要在中国制定此领域的职业伦理,目前是否适宜在中国制定此领域的职业伦理。来访者的问卷在咨询师问卷基础上稍有改动,均询问来访者认为咨询师/治疗师是否应做出相应行为。

1.3 统计方法 进行卡方检验、确切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人群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问卷评判结果及ACA释义和相关条例

2.2 90%以上的来访者与咨询师评判一致的条目比较

表2显示两群体在评判上有差异条目共12条,涉及ACA的A原则3条(第3~5条),B原则1条(第6条),C原则2条(第14、17条),E原则2条(第20、21条),F原则2条(第23、24条),另有1条(第27条)询问被调查者是否听闻过有违伦理的行为。

表3显示两组人群90%以上的成员给出相同评判的条目几乎相同。两个群体评判的主要区别在于,咨询师/治疗师群体给出相同评判的条目更多一些。

2.3 来访者与咨询师/治疗师评判有争议的条目比较

两组人群中40%以上成员作“是”判断,另40%以上成员作“否”判断的条目被定义为争议性条目,其评判比较见表4。表4显示两组人群在有争议的条目上无重合条目,来访者组的有争议的条目多于咨询师/治疗师组,且两组人群有争议的条目均主要涉及A(咨询关系)原则。

2.4人口学变量对评判结果的影响

本文主要考察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咨询师年资对其评判结果的影响。在性别变量上,来访者组在4条条目判别上有性别差异:第7条(B原则)咨询师/治疗师是否应突破保密原则,男性来访者认为应突破和认为不应突破者分别占群体的45%和55%,女性(80%)倾向于认为应突破保密原则(χ2=6.049,P=0.014);第16条(C原则)男性来访者(73%)倾向于接受咨询师/治疗师可从自己喜好出发筛选来访者,女性(57.7%)倾向于不接受(χ2=4.481,P=0.034);第24条(F原则)男性来访者不确定教师是否可给自己学生做咨询或治疗,认为可以做和认为不可以做的各占50%,女性(76.9%)倾向于认可这种行为(χ2=3.776,P=0.052);第26条(G原则)男性来访者不确定让来访者进入研究中等待组是否有违伦理,认为有违伦理和认为不违背伦理者分别占54.5%和45.5%,女性(80.8%)倾向于认为该行为有违伦理(χ2=3.814,P=0.051)。咨询师/治疗师组在评判上无性别差异。

在年龄变量上,鉴于两群体的年龄分布差异较大,分别按照其平均年龄将两组人群划分为两个亚组。来访者群体以24岁为临界值(24岁以上23人,24岁以下25人),发现仅在第14条上有显著差异(χ2=4.015,P=0.045),更多24岁以上的来访者认为咨询师/治疗师需要定期接受督导(100%/84%);咨询师/治疗师群体以37岁为临界值(37岁以上23人,37岁以下25人),发现仅在第5条上年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χ2=5.773,P=0.056),更多37岁以上的咨询师/治疗师倾向于可接受来访者的礼物(36%/9.5%)。

在受教育程度变量上,考虑到两个群体受教育程度的分布有所不同,将来访者分为本科及本科以下和硕士及硕士以上两组,发现在2条条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第4条上(χ2=6.257,P=0.044),很多受教育程度更低的来访者倾向于认为咨询师可以与来访者发展双重关系(57.6%/21.4%);在第22条上(χ2=12.298,P=0.002),很多受教育程度更低的来访者倾向于认为咨询师可以不经来访者同意向其亲属公布其测查结果(9.1%/0%)。将咨询师分为本科及本科以下,硕士和博士三组,经卡方检验未发现任何条目上存在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在年资变量上,以从业时间5年为界将咨询师/治疗师组分成两组(5年以下22人,5年以上26人)。发现仅在第13条上存在边缘显著差异(χ2=3.782,P=0.052),更多高年资的咨询师/治疗师报告他们经常阅读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和书籍(100%/86.4%)。

3 讨论

本调查发现,咨询师/治疗师人群总体上表现出了较强的伦理意识,大多数回答与ACA伦理条例(2005)[9]的相关规定一致;同时也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评判倾向,仅有一条条目为有争议的条目。这种职业态度和意识上的一致性还表现在性别、年龄及资历这些在过去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人口学变量,在本研究中人口学变量没有影响到咨询师/治疗师的伦理态度和意识。这一结果与张爱莲等人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在她们的调查中,中国受访者在第12条条目上有性别差异,在第18条条目上有年龄差异,年轻的专业人士被发现有更强的法律意识和经济意识,对性的态度也更开发[8]。这一差异的可能原因是:本次参与调查的群体表现出了高学历及年资较高的特点,因此教育和实践背景上的同质性很可能造成了其在伦理态度和意识上的一致性;本调查的样本量和选择的条目都较有限,从而造成在取样及统计效力方面的一定限制。

本调查显示较咨询师群体而言,来访者群体表现出两大特点:他们在职业伦理态度方面表现出了更不一致的回答倾向,与ACA伦理规范(2005)的界定也有更大差异;来访者群体最有争议的条目且与专业人员群体的回答有最大差异的条目均主要集中在咨询关系及保密原则方面,尤其是涉及各类双重关系的条目,几乎有一半左右的来访者都倾向于认为双重关系是合乎伦理的。从两个群体的结果来看,涉及保密原则和咨询关系的条目是本次调查中最容易产生争议的方面。这首先可能是由于这两方面本身就容易产生伦理困境,甚至导致相关投诉,而这确实也是国外以往研究和伦理报告的结果[2,4,5]。如在2001-2002年ACA伦理委员会的年度报告中,保密原则和咨询关系方面的非正式投诉分别为第一大和第二大的非正式投诉来源[10];其次,也可能反映出了我国文化的特有影响。中国文化中重视面子和人情的特点很可能会和心理咨询治疗职业伦理中对专业关系界限的强调发生冲突。来访者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可专业人员在职业关系之外和自己发生其他的人际关系,甚至还会主动寻求发生这类关系,如送礼、请客、通过熟人介绍咨询师等。同时,咨询师/治疗师也可能较为熟悉和认可这种人际模式,从而更不容易识别出相关的伦理问题,也更容易感受到相关的伦理困惑和情感冲突。本调查结果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知情同意以及包括双重关系议题在内的治疗关系应该被作为职业伦理教育和研究的重点;同时,咨询师/治疗师在临床工作中也可注意就这两方面对来访者进行一定的心理教育,以避免相关伦理困境甚至投诉的产生。此外,鉴于我国文化的可能影响,在制定我国的职业伦理规范时也应就此进行额外的考虑,以期更好地在中国文化框架下规范和指导专业人员的工作。

本调查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调查选题范围较窄,加之在两组人群的取样上都普遍表现出了学历较高、背景较单一的特点,这些必然会对结果的推广性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本研究得出的结果仍需要今后同类研究的进一步验证和澄清。

致谢:感谢所有帮助和配合本调查的同行和来访者;感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协助进行调查工作

参考文献

1 Gibson WT, Pope KS. The Ethics of Counseling: A National Survey of Certified Counseling. J Couns Dev, 1993, 71: 330-336.

2 Nigro T. Dual Relationship Activiti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Counselors' Attitudes. Ethics Behav, 2003,13(2):191-201.

3 Nigro T. Counselors' Experiences with Problematic Dual Relationships. Ethics Behav, 2004, 14(1):51-64.

4 Beahrs JO, Thomas GG. Informed Consent in Psychotherapy. Am J Psychiatry, 2001,158:4-10.

5 Gottlieb MC.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Boundaries, and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A Reprise. Ethics Behav, 1994, 4(3):287-293.

6 Cottone RR, Claus RE. Ethical Decision-Making Model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Counsel Dev, 2000, 78:275-283.

7 Garcia JG., Cartwright B, Winston, SM, et al. A transcultural Integrative Model for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Counseling. J Couns Dev, 81:268-277.

8 张爱莲,钱铭怡,姚萍.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调查及与美国相关调查的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55-61.

9 ACA Code of Ethics.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2005.

篇2

目前,国内各大综合医院、精神病院都已开设了心理门诊,社会上也开办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中心,就连大、中、小学校也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老师。然而,不同机构中的心理医生业务范围是不尽相同的。

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人员称为“心理治疗师”,他们面对的来访者大多是达到疾病程度的人群,如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失眠症等疾病的患者。

在社会上或学校里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人员称为“心理咨询师”,他们主要是解决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如婚恋咨询、亲子教育、儿童青少年成长咨询、心理减压、人际关系咨询等。

由于心理治疗师面对的来访者往往已达到疾病程度,因此除心理治疗以外,还会给患者服用一些药物;而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是健康人群,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而且,心理咨询师不具有处方权。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应该看心理治疗师,什么时候又该看心理咨询师呢?

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癔症、强迫症等)患者或长期感到忧郁、无助、无望,时常处于崩溃边缘的人,应该去看心理治疗师;而那些有一般心理问题(如婚恋问题、亲子教育等)的人可以去看心理咨询师。

怎样选择适合的心理医生?

要选择有健康人格的心理医生,这是心理治疗有效的根本。当然,即使心理医生的人格是健康的,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患者。那么,怎样知道医生的人格是否适合自己呢?那您就想想初次见面的感觉,能让您感到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令您信服的那位心理医生,就可能是适合您的。

了解您将拜访的心理医生的治疗领域。要知道,一个心理医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每个心理医生都有自己擅长的特定领域。如有的心理医生擅长治疗强迫症,有的擅长治疗抑郁症,有的心理医生擅长治疗老年心理障碍,有的擅长治疗儿童心理障碍。

了解您将拜访的心理医生的业务水平。医生所受教育的背景、工作经历等,使您从中可以间接地了解医生的业务水平。一般来说,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学历较高,接受过专业训练,又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的医生,相对会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在医院门诊大厅一般都设有医师简介栏,您可从中了解将拜访的心理医生的治疗领域和业务水平。当然,以上三点只是选择心理医生的一些参考条件,最终是否适合,还是要靠您自己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去实际感受。

哪种心理咨询方式最有效?

心理咨询有以下几种方式:

现场咨询:当事人去心理诊室找医生当面咨询。

电话咨询:当事人通过电话向心理医生咨询。

信函咨询:当事人通过写信向心理医生咨询。

网络咨询:当事人通过网络向心理医生咨询。

比较起来,现场咨询是最有效的咨询方式。尽管电话、信函、网络咨询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求助者会疏漏很多有用的信息。虽然现场咨询比较费时,但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来访者的表情、言语、衣着等,获得更多的信息,做出更准确的医学诊断和心理诊断,制订出更适合的治疗方案。另外,在现场咨询中,医生还可以给予治疗和指导性示范,以提高当事人对治疗的理解。

篇3

关键词: 人本主义流派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实质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地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思想道德观念等问题,心理上的旧平衡也日益受到冲击,有不少人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焦虑和心理障碍。面对这一状况,不论是为了消除心理障碍,还是为了防患精神疾病,或者是为了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心理咨询都必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心理调节手段。

一、心理咨询

(一)定义

“心理咨询”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也不是单纯地解释求助者的内心体验。它既可以表示一门学科,即“心理咨询学”,也可以表示一种工作,即心理咨询服务。

至今心理学界对“心理咨询”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其中,以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的说法最具有影响力。他指出:“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其间咨询者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于已经转变了的自己,做出统合。”

(二)实质

从人本主义流派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心理咨询作出的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咨询实质上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自助”是心理咨询最关键的一步,求助者在咨询者的引导、暗示中,开启智慧之门,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主动积极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取全新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改变自己的决心和信心,并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即在咨询者的帮助下,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他人和周围环境,从自知到自信、自控,进而到自我指导、改变行为。

(三)目标

从上述心理咨询的实质可以看出,助人自助、自我实现是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并不是为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也不是为寻求道德上的教诲,更不是为取得咨询者的安慰与同情;咨询者给予求助者的是一种特殊的帮助,即通过咨询过程中对求助者的尊重、关心、理解和共感、共鸣,逐步使求助者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以新的思维方式和角度思考问题,以新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采取新的行为方式适应环境,并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心理咨询的目标客观地反映了心理咨询实质。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使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别人,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现实生活,能积极乐观地向着正确的生活目标奋进。如何通过心理咨询来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各派学说对人的心理实质理解不同,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症结理解各异,因而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上各不相同。

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影响较大的有四个派别,即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现仅从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咨询理论、治疗模式等方面分析心理咨询的实质。

二、从人本主义流派看心理咨询实质

(一)人性观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是性善论。人本主义学者认为,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实现等积极方面。

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眼中,人是高尚的人,他对人性的认识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人的本质是好的,有“善根”。人的本性在自由运行时,能使建设性和值得信任的每个人都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面发展的潜力。他承认人可以为恶,但那不是人的本性的反映,而是别有原因。他认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应以是否合乎人性为尺度,人性规定了价值,人性指导价值,应当让个人自己发现价值。来访者中心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作贡献。人具有潜能,能够自我依赖、自主自立。

罗杰斯认为人本身是具有能力去有效地解决个人的问题的,咨询者根本不必考虑如何控制人的行为,只要给当事人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就能“将一个具有充分潜质的人早已存在的能力释放出来”。因而心理咨询的任务在于启发和激励这种潜能的发挥,促进其成熟,而不是包办代替进行解释和指导。

这种人性观体现了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求助者在咨询者的引导下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且有积极地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取全新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去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这是“自助”过程能顺利实现的基础。

(二)咨询理论的基本假设及价值取向

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有了解自己问题的能力并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人们对咨询师的需要是理解、真诚、支持、接受、关心和积极的评价。因此,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咨询理论的价值取向使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把重点放在来访者自身的感觉上,使来访者通过观察自身而不是受外部影响来求得自身的成长和完善。

在实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强调自我导向,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并觉察个人经验,特别注意来访者是怎样看待自我,力求使来访者的自我概念具体化。

(三)咨询理论的咨访关系

所谓咨访关系,具体可解释为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结成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达到心理改善的效果。它是一个独特、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一个个体引领另一个个体运用其内部资源获得积极的成长,并为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实现个体潜力与价值的过程。

基于上述人性观,该流派反对心理咨询者以权威角色出现在咨询过程中,相反,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应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访者肩上,即来访者是主动的。它把咨访关系看得非常重要,因此来访者中心派的咨询者们在咨询过程中“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来访者有什么问题,这种问题因何而发生,应该运用什么特殊技术帮助他克服心理困难这样一些问题上,而是放在设法建立一种理想的咨访关系,营造一种特殊的交流气氛上”。其中,以咨访关系作为导向,充分利用和重视咨访关系体现了心理咨询本质中“互助”过程的重要性。它是“他助”和“自助”过程的桥梁。

(四)心理治疗模式

持有这种人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需要和能力的性善论观的人本主义者认为,心理问题是在人的自我结构受到威胁,即自我与经验发生分歧时产生的。人具有引导、调控自己,发现自己问题并消除自己问题的能力,治疗者的任务就是引导、帮助患者自己认识并解决自己的问题。与这种理论相一致,人本主义者发展了非指导性疗法、患者中心疗法和通情法等治疗方法和模式,注重治疗过程中患者与治疗者的感情交流、分享、融洽与角色统一。后来,罗杰斯把人本主义治疗理论和方法加以推广,形成了“个人中心”疗法,用以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推广不仅使人本主义治疗理论有广泛的应用性,更重要的是强调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人,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上述的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模式正是实现“互助”过程的重要体现。人本主义从性善论出发重视来访者的作用,把患者看作是具有实现趋向的完整的人,治疗应以患者为中心,治疗者应理解、相信患者,通过与患者的感情、言语等交流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心理咨询理论的评估方式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咨询理论认为,评估是为了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评估只会使咨询者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忽视当前的态度和行为,出现指导和裁决方式的态度过分理智化。因此,该理论主张放弃评估,咨询者应注重倾听来访者的自述,让来访者自己找出所要探究的主题。来访者要在咨询者帮助下研究、了解自己和自己的问题。这正是心理咨询实质中最关键的一步――求助者在咨询者的引导下,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主动地积极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六)心理咨询理论操作过程

它是以改善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出发点的,其目标是使来访者变得开朗、自信,主动参与整个治疗过程。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很少强调技术,而是把咨询的诊断、解释、询问、探索信息、干预等环节变成积极倾听、思索并明确思想的过程,创造一种信任、支持、鼓励的环境。咨询师所扮演的角色是来访者自我重新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即帮助来访者学会怎样学习,拥有自我。

从人本主义流派的心理咨询过程看出,它以改善咨访关系作为出发点,帮助来访者稳定情绪,认识自身的内部冲突并引导来访者积极主动地应对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是“他助”的过程,是心理咨询的最初阶段。在所创造一种信任、支持、鼓励的氛围下建立新的建设性的关系,深化来访者的认识,即“互助”的过程。促进来访者成长,重新考察自我,接受现实自我,纠正错误观念,达到进一步的心理整合,即“自助”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咨询过程是一个由“他助”经过“互助”,最后达到来访者“自助”的完整过程,即“助人自助”。

综上所述,心理咨询的实质是“助人自助”,咨询者给予求助者的是一种特殊的帮助,即通过“他助―互助―自助”的动态过程,咨询双方通过感情的作用,达到相互了解和理解,形成共识。它使求助者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新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采取新的行为方式适应环境。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傅安洲等.心理咨询方法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3]郑希付.心理咨询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李炳全,王新民.人性观与心理治疗理论模式,医学与哲学,1999,10.

[6]谭贤政.五大心理咨询理论的操作过程比较.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7]阳红.试论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存在的认识误区.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篇4

〔关键词〕心理咨询;当事人中心疗法;价值中立;指导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6-0007-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日渐攀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为预防和解决人们心理问题、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的一种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当“以人为本”的思潮进一步深入人心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卡尔·R·罗杰斯所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日益引起广大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心和重视。然而,由于人类文化的各异性和特殊性,起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和方法在移植到另一文化背景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美国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当事人中心疗法”,在我国应用的局限性是值得思考的:如“当事人中心疗法”所倡导的“价值中立”原则和“非指导性”策略是否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来访者?

一、“当事人中心疗法”简介

罗杰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心理治疗,创始于20世纪40年代,此后30多年间,名称曾数度改变。最初,在1942年,他称之为非指导式治疗(nondirective therapy),意在强调人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因而主张放弃以往心理医师指导患者的心理治疗传统,1951年改称为“当事人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1977年又改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person-centered therapy)。名称虽数度改变,但在基本理念与治疗实施的程序上仍维持非指导式治疗的精神。

(一)“当事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罗杰斯自成一派,他不同意传统精神分析治疗时把精神病患者当病人看待,也反对行为主义者从动物的角度去推论人性。罗杰斯“当事人中心疗法”关于人性的看法有四个基本的方面。第一,他认为人本质上是好的,有“善根”。第二,他相信人的本质是建设性的,指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让自我积极向上的那一面生长。第三,他相信人能够自我依赖,自主自立。第四,他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作贡献。

(二)“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咨询与治疗原则和策略

1.“价值中立”原则

当事人中心疗法重视当事人的主观经验世界,反对用一些外在的指标来衡量、评估当事人;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反对咨询者耳提面命式的教导,摒弃由咨询者告诉当事人什么好、什么不好,也不主张用奖励、惩罚等行为控制手段来“治疗”当事人,它反对一切对来访者施加“影响”的做法;主张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会谈的主题和方向应交给来访者掌握,由来访者选择;主张咨询者做来访者的“朋友”和“伙伴”,咨访双方应该做脱去了角色面具的朋友,像一对结伴到个人内心世界进行“探险”的伙伴。

2.“非指导式”策略

“当事人中心疗法”不追求特殊的策略和技术,而是把重点集中在创造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使得来访者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在感受。这样做的时候,可以说咨询者的最大策略就是把他自己作为一种手段,把整个人投入到关系中去,通过表现自己的真诚、关切、尊重、善解人意来创造出所需要的那种关系。从这个角度说,与其把“当事人中心疗法”看成“治疗”,不如看成两个真诚相待的朋友的交心换心。

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当事人中心疗法”的主要技巧是倾听,包括开放式询问、释意、情感反映、鼓励、自我揭示等,很少用影响。但是,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者经常会遇到来访者要求给予指导、解释的压力,尤其在开始阶段来访者还不习惯这种无指导、解释的方式的时候。面对压力,咨询者一方面表达理解对方的不满,另一方面又“顽固地”不予指导。

二、“当事人中心疗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心理科学的文化印记

科学心理学产生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中,其观点和理论反映的是西方的文化价值,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正如心理学家格根所言:“西方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一切都带上了西方文化传统的印迹。”

我国的社会文化和背景与西方相比较,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我国心理科学要想有长足的进步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心理科学工作者们就要努力反省并从全盘西化或过度西化中觉醒过来。另外,中国人的个性特点、心理状态等,也与西方人有显著差异。因此,我们在国内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时,就不能机械地套用西方的咨询理论和模式,而要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的调整和改造。

(二)建立本土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

早在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希勒斯(P. Heelas)就提出了“本土心理学”概念,他明确提出应该研究当地民众内心的自我经验,即与当地文化有密切关系的经验及思想。

篇5

【关键词】 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背景;心理学;医学;教育学;工作现状;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9.055,R19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12-0948-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12.014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b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ZHANG Li-Li1,YANG Peng1,QIAN Ming-Yi1,CHEN Hong2,ZHONG Jie1,

YAO Ping1,XU Kai-Wen1,YI Chun-Li1,ZHANG Zhi-Feng1,WANG Yi-Ping3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2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3Maple Woman Center,Beijing 100054,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QIAN Ming-yi,E-mail:qmy@pku.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b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Methods:Totally 1201 professional personnel from 28 provinc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tratified convenience sampling in this study.Among the whole subjects,there were 470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psychology background,314 with medicine background,190 with education background,194 with other background,and 33 subjects didn' t report this information.The study used a questionnair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work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professional work,types of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ervices offered,usage of diagnostic criteria,methods of acquiring feedback on efficacy,and interaction with clients.Results:(1)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psychology background had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lever(master and above degree was 49.5%).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medicine background spent more time on clinical work(average 10.8 h per week).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medicine or psychology background spent more time in case discussion and supervision(average 2.3 h per week).But the group supervision hours and individual supervision hours in a week were all less than 1 h among all professional personnel.(2)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psychology background did more counseling work than other three backgrounds [(3.7±0.9)vs.(3.3±0.9),(3.4±0.9),(3.3±0.9);Ps

【Key words】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professional backgrounds;psychology;medicine;education;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cross-sectional studies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有了较快速的发展,但与欧美等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无论是行业管理还是培训与资质认证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1-3]。

目前,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有医学背景的医务人员、有心理学或教育学等文科背景的学校人员以及心理学的爱好者[4],他们的学科背景主要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在研究者既往的实际工作经验中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训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临床工作都有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针对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现状调查以及有关职业发展建议的论文[4-7],并得到对行业发展与建设有积极意义的发现与探讨,但没有对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工作状况进行比较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针对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的工作现状进行考察,以了解各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特点,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工作提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1201名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涉及省区市包括华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河北)、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中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华东(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西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按照以下方法抽取调查对象:每省份的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各1个,在每市选择医疗机构(省区市医院、精神科专门医院各1-2所)、教育机构(大学、中学各1-2所)及其他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每个机构调查专业人员2~3人。因实际取样时遇到一定困难,在强调上述要求的情况下,根据方便取样的方式尽可能按照上述要求搜集相关人员的数据。

在1201名调查对象中,男性446名,女性749名(6人资料缺失);年龄20~74岁,平均(36±9)岁;教师571人,医生278人,专职心理咨询与治疗师56人,个体经营人员27人,其他职业73人,资料缺失196人。

1.2工具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8]。本研究选取调查表中有关心理健康服务的部分信息,包括以下4部分:(1) 专业工作一般情况。共8个题目,即专业工作为专职还是兼职,是否担任督导,是否担任培训教师,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的时间,每周进行心理治疗或咨询的小时数,每月参加案例讨论的小时数,每月接受专业督导的小时数,每月进行个人体验的小时数。(2)临床心理服务工作类型。测量专业人员提供各类临床心理服务的频率,共4个项目,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和药物治疗。(3)诊断标准使用。测量专业人员使用各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频率,共5个项目,包括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诊断以及有些案例无法诊断。(4)与来访者互动状况。测量治疗中发生几种与来访者互动状况的发生频率,共5个项目,包括来访者的治疗完成、脱落、转介、危机干预等。除专业工作一般情况外,调查中各条目均为1~5点计分(没有、较少、适中、很多、总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进行F检验、χ2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口学情况比较

卡方检验表明,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年龄高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女性比例稍高于男性,而其余3类专业人员均以女性居多;教育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多集中在硕士和大学本科,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多集中在大学本科,其次为硕士和大专,教育学背景专业人员多集中在大学本科,其次为硕士(表1)。

2.2 专业工作任职情况及工作时间比较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临床工作的专/兼职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育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兼职比例最高,其次为其他背景专业人员,医学、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兼职比例最低,但仍达到约45%。担任培训教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较高,达到约40%,而其他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也达到约30%(表2)。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时间(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多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每周心理治疗或咨询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其次为心理学背景,再次为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每月参加案例讨论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和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每月接受小组督导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但各组均小于1小时(表3)。

2.3 提供不同类型临床心理服务的频率

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的频率多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提供心理治疗的频率最多,其次为心理学背景人员,而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最少;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人员提供心理测量的频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在药物治疗方面,医学背景人员使用得最多,其次是心理学背景人员,而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最少(表4)。

2.4 临床心理服务工作中使用各种诊断标准的频率

在DSM-IV、 ICD-10、 CCMD-3诊断标准的使用中,医学、心理学背景人员使用最多;主要根据经验诊断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使用最低;案例无法诊断的情况,教育学背景人员的报告频率高于医学背景人员(表5)。

2.5 与来访者各种互动状况的发生频率

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对来访者的治疗或咨询更多地按计划结束。来访者的治疗按照计划结束的状况,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发生频率多于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脱落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报告最多,心理学、教育学背景人员报告多于其他背景人员;遇到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来访者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遇到的多于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表6)。

3 讨 论

3.1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概况及其专业工作的一般情况

首先,本次调查发现心理学背景者学历水平最高,本科及以上比例达到91.2%且硕士比例明显高于其余三类专业背景,但四类专业背景中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下的比例仍占6%~16%,尤其以医学背景居多,这说明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仍偏低。在美国,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被要求至少具有硕士教育水平,而心理治疗师须为博士毕业[5,9]。根据我国国情,赞同汪新建等的建议,即要求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不低于本科毕业,且应限定在相关的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和社会学的范围内[6],未来考虑逐步向专业研究生水平过渡。

其次,本调查还发现了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在专业工作一般情况方面的差异: (1)与过去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员大多是兼职相比[5,7],目前心理学和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中专职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中专职人员比例也有约1/3;另一方面,仍有超过一半的专业人员处于兼职状态,加上我国的专业人员极为缺乏(与美国对比美国心理治疗师与居民人口的比例为1∶582[10]的现状相比),提示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中国的职业化发展程度不高。(2)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较高(约40%),这可能缘于他们工作时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且有更具优势的专业训练背景有关。

此外,在专业工作时间方面,结果发现:医学背景者每周从事专业工作时间最长(平均10.8小时/周);心理学和医学背景者每周案例讨论和督导时间最多(均为2.3小时/周);但三类人员接受小组督导和个人督导的时间均小于1小时/周。与国外情况(例如澳大利亚心理咨询师平均每周进行15.5小时的心理咨询,平均每周接受督导1.2小时[11])相比较,我国的专业人员无论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的时间上,还是在接受督导的时间上均较少,均需进一步提高。

3.2 临床心理服务的提供情况

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比其余三类专业背景者更多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心理治疗服务,原因可能与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受到的专业训练的侧重及其工作机构所接待的来访者的不同特点有关[12]。在心理测量服务方面: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从业人员比教育学背景从业人员更多地提供心理测量服务,这一结果部分与1996年龚耀先等调查所发现的医院和医学院校使用心理测验最多相似[7]。在药物治疗方面:医学背景从业人员采用药物治疗多于其他三类从业人员,其他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中也有一定比例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提示需要注意非医生越权使用药物的情况。在使用诊断标准的情况方面: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对诊断标准的使用更为频繁;除医学背景外,其他三类专业人员更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诊断,这一结果提示应加强对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在诊断标准使用的培训。

3.3 临床心理服务中与来访者的互动状况

在本研究中,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对来访者的治疗或咨询比教育学背景者更多地按计划结束;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来访者出现脱落的情况最多,这可能与其面对的来访者问题通常更为严重有关。而是否能够按计划坚持治疗或咨询、是否可在适当的时间结束治疗的影响因素很多,专业人员是否受到系统培训可能是其中之一。目前国内专业人员所接受的多为短期培训(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接受培训的时间在3个月以下最多,占48.81%;其次为3~6个月,占35.84%)[13],因此加强培训是提升心理咨询与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体来说,医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在具体专业工作实践的专业性方面稍优于其他人员,但整体水平仍与美国等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员的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提升专业水平,并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特点与工作性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高隽,钱铭怡.欧洲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68-371.

[2]高隽,钱铭怡.欧洲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培训状况[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72-375.

[3]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4]施琪嘉,桑志芹,李哓晴,等.中国的心理治疗体系[OL].[2010-07-01]中国心理网:http:∥psych.省略/article/article_view.asp?id=3208.

[5]赵旭东,丛中,张道龙.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21-225.

[6]汪新建.当前心理咨询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709-711.

[7]龚耀先,李庆珠.我国临床心理学工作现状调查与展望[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1-10.

[8]陈红,王泉川,钱铭怡,等.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培训动机现状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8):533-537.

[9]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10]钱铭怡,陈瑞云,张黎黎,等.我国未来对心理治疗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预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2):942-947.

[11]Pelling N.Counsellors in Australia:Profiling the membership of the Australian Counselling[J]. Assoc Counsel Psychother Health,2005,1(1):1-18.

[12]王丽颖,李晓虹,林涛,等.首都地区心理门诊就诊人群状况调查(2)[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35-437.

篇6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咨询 后现代主义 学校心理咨询

目前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病理化倾向”的医学治疗模式仍占着主导地位。咨询师对被认为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进行了粗略的心理诊断后,便实施咨询计划。虽然许多学生已从中受益,但他们也被贴上诸如“精神疾病”、“行为能力缺失”、“学习能力缺失”等标签。对病理的强调意味着学生似乎出了问题,结果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更加难以调整力量面对那些需要解决的困难。因此,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尝试运

用具有积极心理学倾向的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代替病理化的咨询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起源

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迅速扩展到心理学领域,引发许多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对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技术进行批评与解构,建构更具有时代精神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1]在这样的背景下,Steve de Shazer等认识到现代的心理治疗学派所持的科学决定论、因果论、诊断与治疗方式都不能极有效地有助于来访者问题的解决,且耗时费神。[2]他们在长期的家庭治疗实践中发现,来访者症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往往是来访者主观建构的。加之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用语言建构出来的心理治疗假说,只能是冰山一角的反映。另一方面,各种治疗学说在解决来访者问题的具体技术上都有可资借鉴之处,通过对现代各种心理治疗流派的批评与解构,结合系统论并借鉴中国阴阳统一观,一种富有对人类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精神、注重整合各种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兼容的后现代疗法应运而生了。[3]

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

(一)事出并非定有因。

任何来访者的问题成因复杂,大多是其主观建构和社会建构的产物。作为心理咨询,与其耗时费神地寻找成因,不如直指目标直指解决方法本身。[4]咨询师应关注来访者能否成功地解决他们的问题以及如何经常地注意到并使用这些成功方法,而不是去讨论或挖掘来访者的问题或不足。焦点解决面谈的特征由此也被定义为“方法面谈”而非“问题面谈”。[5]

(二)相信人们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资源与潜力。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强调来访者是有能力、有责任发展出适宜的解决方法。它主张用人本身的资源达到改变的目标,相信来访者具备改变现状的资源。同时主张提供机会给来访者去积极发现改变的线索,让来访者积极地去发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正向资源,发现自我改变的线索。

(三)找出“例外”,解决往往就在其中。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凡事都有“例外”。咨询员的职责是经由来谈者的叙述,找到例外的可能,透过研究来访者做了什么而使例外情境发生,并加强例外情境的发生,使这些小小的例外情境变成改变的开始,逐步发展成更多的改变。咨询员与来访者的对话流程是一个着重“改变”的对话,而不是“讨论问题”的对话。

(四)小改变可以带动大改变。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看重小的改变,当小的改变发生时,所处的环境、系统就和原先的状态不一样了。只要持续小改变,就会累积成大改变。这就好比“雪球效应”,原先只是山上的一个小雪块,开始向下滚,越滚越大,到了山下就会变成大雪球,具有足以造成山崩的气势。所以,咨询员要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身上小改变的存在,看重小改变的价值,而愿意促进小改变的发生与持续,使之发展成为大的改变。[6]

(五)一次咨询精神。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把每一个咨询都看成是最后一次,而不是把问题的解决放在下一次。这样,咨询的流程大大缩短,实效性大大提高。这种咨询精神非常符合现代人特别是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需要。

三、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步骤

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了解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步骤和方法,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步骤。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包括三个阶段:1、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这是咨询的重点所在,大概需要40分钟。包括设定目标会谈、寻找“例外”会谈、发展未来想象三个区块。设定目标会谈的任务是引导来访者设定积极可行的具体目标。寻找“例外”会谈的任务是引导来访者看到过去问题不发生时的成功经验。发展未来想象的任务是引导来访者想象未来已经解决的远景,鼓舞来访者拥有希望并从中找到现在就可以开始做的步骤。2、休息阶段(10分钟):咨询师这一阶段可以整理谈话内容、思考解决方案。同时来访者也有一个空白效应,可以思考自己问题的解决方法。3、正向回馈阶段(10分钟):主要包括赞美、提供信息、布置家庭作业。

(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方法。

1.针对过去或已发生的事情采用的技术

主要包括:(1)一般化,指让当事人觉得他的遭遇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发展阶段常见的暂时性的困境,不是病态的、变态的、无法控制的灾难,减低当事人恐惧感,使其接纳自己的问题。(2)咨询前改变询问技术,指当事人在第一次晤谈之前已经存在一些改变的事实,只是当事人没有发现而已。比如咨教师可以问:“从你问题出现或打算来咨询,到今天实际来咨询的这段时间,事情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好一些的时候?”(3)例外询问,指那些在当事人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应该发生,但不知何故却没有发生的,也可以指问题严重程度比较轻的情况。咨询师的责任是协助当事人找出例外,引导当事人去看所抱怨的问题没有发生或没那么严重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咨询师可以问:“你说你最近的心情一直不好,那有没有好一点的时候?你又是如何做的?”(4)EARS询问包括引出例外,扩大、详述例外,强化赞许当事人,再次询问、探索例外。咨询师可以问:“上次谈完到今天为止,又发生了什么例外的好事?你说上个礼拜,你觉得和宿舍同学的关系好了些。你的感觉怎么样?你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你同宿舍同学说了些什么?”“在你们的关系上发生这么多的事,你做了那么多,这样的付出是很值得的。”(5)因应询问,指当事人在持续进行咨询的过程中感到情况并没有改善,心情陷入谷底时,咨询师引导当事人去看自己做了什么,使情况没有变得更糟,其中包含当事人解决问题的资源。

2.针对或引导来访者将来要发生的事情的技术

主要包括:(1)奇迹询问,指引导当事人去想象其问题不再是问题的生活景象,将其焦点从现在和过去的问题移动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生活。例如,咨询师:“假如有一天,在你不经意时,发生了奇迹:烦恼你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请你想象问题解决后的样子,你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指引导当事人描述最先出现的改变迹象,一步一步展开解决问题的目标。咨询师:“假设你的问题朝着你所想象的方向解决,奇迹发生了,你会注意到最先改变的迹象是什么?”(3)关系询问,指询问当事人关于重要他人对他、对事件或对改变的可能看法。例如:当事人:“我希望改善和家人(室友、朋友等)的关系。”咨询师:“当你和你的家人的关系有所改善的时候,你的好朋友会看到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4)任务家庭作业,指在暂停咨询之后,要根据当事人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类型给予不同的家庭作业。咨询师:“从现在到下次晤谈前,我想要你做一些不同的尝试……”

3.针对来访者现在所作所想而采取的技术

主要包括:(1)预设性询问,指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互动的对话,彼此所使用的语言会影响对方的谈话方向,咨询教师:“面对这样的事,你想我可以帮你什么?”(2)评量询问,指利用数值的评量协助当事人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地加以描述。咨询教师:“在一个0到10的量表上,如果0表示非常不好,10表示非常好。你对今天自己的情况的评量是多少?”(3)振奋性鼓舞,指咨询师在当事人旁边为他喝彩、加油、支持和肯定。咨询教师:“真好”,“好棒”,“你是怎样做到的?”(4)赞许,指对当事人表现正向的力量或资源的时候,咨询师随时给予的鼓励与赞赏。咨询师:“你是从哪里想出这么好的办法?似乎很有道理,你总是能够像这次一样在困难的情境中想出类似的好办法吗?”

结语

虽然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只经历了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但它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学校心理咨询领域中。在国内,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学校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需要更多的研究成果外,为了处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咨询教师仍需要做许多的工作来发展其应用功能,为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提供一个更为坚固的实践经验基础。

参考文献:

[1]乐国安.社会治疗的理论与方法[J].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

[2]杨家正.解困之道[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期.

[3]Bergik,Gallagherd.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A]. In: T.C. TODD, MMD. Selekamn(Eds) Fammily therapy approaches. [M] NeedhanHeigh, MA: Allgn & Bacon, 1991年.

[4]Deshazers,Buk. Doing therapy: Apost-structural revision [J]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1992年第18期.

篇7

关键词:团体沙盘游戏;团体心理咨询;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29-02

20世纪40年代,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的团体沙盘游戏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近些年来,团体沙盘游戏疗法被国内学校和咨询机构广泛运用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中。为了让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团体沙盘治疗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其专业技能,本文在心理学专业团体心理咨询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了团体沙盘游戏。

一、团体沙盘游戏的概念和特点

1.团体沙盘游戏的概念。团体沙盘游戏是沙盘游戏基础上的创新和拓展,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共用一个沙盘,在自由与安全的空间里,在团体的氛围下使用沙子、沙盘、水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来进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来访者在沙盘里自主创作沙画作品释放自己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情绪情感,通过与团体成员的互动过程中相互成长,促进其内心的整合,达到疗愈的效果。

2.团体沙盘游戏的特点。(1)团体沙盘游戏和沙盘游戏一样都是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该方式可以更好地表达无法用言语来传达的情绪情感,通过沙画自由创作将内心世界外化,通过团体互动共同学习与成长。(2)团体沙盘游戏治疗可以降低心理防御。该方式主要是通过来访者沙画创作来体现,不需要直接的言语交流,这样可以降低来访者的防御心理,可以使来访者的潜意识通过图面这些媒材加以外化,使自己的潜意识能够更清晰地呈现出来。(3)团体沙盘游戏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疗愈的过程。团体沙盘游戏创作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来访者个性自由发挥的体验。可以随性地表达自己内心隐藏的认知和情感,可以更好地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层面,更好地看清楚自己。另外,通过在团体中与他人作品的分析、比较,也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独特的一面,独一无二的自己,促进对自己的自我接纳。所以整个创作过程本身就具有疗愈功能。

二、团体沙盘游戏在高校团体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自讲授团体心理咨询课程以来,作者一直致力于该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探索最新的教学内容。以下是作者对团体沙盘游戏在高校团体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团体沙盘游戏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实用性强,效果显著。很多心理学者在前期研究中充分证实了这点:彭贤[1]的团体沙盘游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吴青枝[2](2011)的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在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干预中的应用,孙萍[3](2013)等人的团体沙盘游戏应对教师群体压力的研究,汲新波、王永红[4](2015)的团体沙盘游戏治疗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闫晓钒,吕聪[5](2014)的团体沙盘游戏在解决大学生人际焦虑中的应用,无不证实了团体沙盘游戏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作用和价值。将其纳入团体心理咨询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2.课程教学中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进入大学后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部分学生脱离了高中老师的严格管教和父母叮嘱后开始放松自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懈怠。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团体心理咨询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到团体活动中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体沙盘游戏中的沙画作品的创作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能够比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团体心理咨询课程学习中借鉴的教材理论性较强,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游戏活动和认知活动为主,比较注重学生常规动作思维和言语思维的培养,忽略了非言语方式的使用,习惯了动作游戏而后分享的学生们容易产生倦怠情绪。而绘画心理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沙盘游戏治疗、心理剧疗法作为艺术的方式主要采用非言语的沟通方式,既降低了学生在团体活动中的防御性,激发了学生右脑的潜能开发,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团体沙盘游戏在高校团体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过程

在团体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就“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主题进行了团体沙盘游戏的学习和体验,为了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完成教学内容,将团体心理咨询方案设计与实施的知识和团体沙盘游戏融合在一起。方案设计和实施按照樊富珉老师的团体创始阶段、团体过渡阶段、团体工作阶段以及团体结束阶段来进行,而每个阶段包括了暖身活动、主题活动和结束活动。

1.沙盘材料。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标准规格(100*92*8cm)的团体沙盘,1200个沙具,1个计时器。沙具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物、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食品、水果、石头、贝壳等。

2.团体沙盘游戏的过程。课程教学中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我们选取2组学生每组5个人做示范体验,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学习,并在课后同样进行团体沙盘体验。所有的过程每次都有老师和课程助理进行指导,课程助理是经过老师选拔和统一培训的高年级学生,并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团体心理咨询和团体沙盘游戏的相关知识。每组共完成团体沙盘游戏6次,每周一次,每次2个课时,每次完成一个沙盘作品。

首次团体的目的是通过暖身活动相互认识和熟悉彼此,分享各自参加团体沙盘游戏的感受和期望,并签订团体咨询协议书。以后每次团体沙盘游戏的过程中,通常先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暖身、交流上次沙盘后的感受、团体成员在本周内的情绪感受等;然后是半小时沙盘制作时间;接着小组成员介绍沙盘、分享交流此次制作沙盘的感受,团体领导者进行引导。在沙盘游戏结束前,老师在征得小组成员同意的前提下,一起给沙盘拍照并拆除。

3.团体沙盘游戏的具体操作。具体制作过程,成员猜拳或抽签决定制作顺序,每人每次只能有一个动作(摆一个玩具或者一类玩具),成员之间不能拿走他人或者自己已经摆放的玩具,可以移动他人或自己的玩具,但也算一次,每次制作中最后一个人可以有一次修饰的机会,对整个作品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可以放弃。如果过程中成员不想摆的话可以放弃某一轮,制作完成后,成员进行讨论,谈自己摆放每个玩具的意图,对他人摆放玩具的感受,以及各自对主题命名。

团体沙盘游戏中我们主张指导者对团体成员不作评价和指导的行为,提供给来访者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和手段,让参与者可以有机会关注自己的内心,与内心进行有效联结和沟通,并在团体中自由表现自己。并通过不断了解和借鉴团体成员的感受和做法在沙盘中处理各种困境、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团体沙盘游戏在高校团体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同时也很好地提升了大家的人际交往技能以及心理健康水平。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按照团体需求进行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并在需要时能够较好地运用团体沙盘游戏。

参考文献:

[1]彭贤,朱丽霞.团体沙盘游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11,(3):723-725.

[2]吴青枝.团体沙盘游戏疗法在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干预中的应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3):59-62.

[3]孙萍,曲云霞,吴军.团体沙盘游戏应对教师群体压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0):1526-1528.

篇8

语言是心理咨询的工具。心理咨询师借助语言的艺术,与来访者沟通,影响、干预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到达心理咨询的目的。如果把心理咨询过程比作是一场手术的话,那么语言就是手术刀。了解各种手术刀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是外科医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顺利完成一场外科手术的基本前提。同样地,了解心理咨询会话的语言特点也有助于心理咨询师达到较好的咨询效果。可以说,学习语言是心理咨询师的终生任务。分析心理咨询会话的语言特点,对心理咨询师驾驭语言以达到较好咨询效果有着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心理咨询会话的目的性

心理咨询会话不同于一般的对话会话,它不是随意的拉家常。心理咨询会话有很强的目的性。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地生活下去;促进个性发展,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惑,使其“痛苦地进来,轻松地出去”;来访者带着心理困惑来咨询心理咨询师,以期解决其困惑烦恼,获得成长。

从咨询师的角度来说,咨询师会控制把握整个会话的进程和节奏,使心理咨询会话的方向朝着有利于咨询效果的方向前行。在会话的过程中,咨询师应该去寻找与来访者的共鸣,但又不能完全地迎合来访者,否则会话就变是拉家常式的高谈阔论。心理咨询师在会话中应该有的放矢,依据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尽量使每一句话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这些会话语言或是顺应性语言,用于同理来访者;咨询师或是使用提问和反问,用于收集信息和进行面质。总之,咨询师在会话过程中,每句言语都有着其本身的功用和目的。

二、心理咨询会话的结构性

心理咨询在一个咨询疗程中有明显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在会话开始阶段中,咨询师的任务是与来访者建立起信任的咨访关系,了解症状收集信息;而在结束会话阶段中,咨询师要避免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依赖,使其可以适应外界的生存环境。同样,每次的心理会话也有着其开始会话和结束会话特点。这都体现了心理咨询会话的结构性。

此外,心理咨询会话的控制性还表现在它的会话结构上。它有确定的人数,通常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两个人,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往往有多个会话参与者;每次咨询会话有固定的时间长度,大概在50分钟左右。

三、心理咨询会话的适应性

对于适应性原则,咨询师首先要注意不要使用太正规的语言,不要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因为咨询师的会话对象通常是对咨询专业知之甚少的来访者。

其次,在心理咨询的实际操作中,咨询师会碰到来自不同背景的来访者。他们在其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养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应尽量使用来访者的语言风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首先能在心理上与来访者产生一定的共鸣,使来访者有被采纳和认同的感觉,有利于咨询过程的顺利进行。其次,这样能保证信息在语言的传递过程中不会受到污染。适应性原则不仅体现在语言风格上,在心理咨询会话的过程中,咨询师还应本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原则,选择适合来访者的治疗方法。

四、心理咨询会话中的共同基础

共同基础是指参与会话的人共有的认识。会话双方都清楚他们共有这个信息。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一开始是陌生人,他们之间通常很少有什么公共基础。在心理咨询会话的过程中,双方表达的信息被认可,下次重新表达时就成为咨询师和来访者间的共同基础。随着咨询次数的增加和咨访关系的进一步建立,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基础,甚至比朋友和恋人间有更多的共同基础。建立共同基础其实是心理咨询师打开来访者内心世界的一个过程。这样来访者的问题才能清晰地呈现在咨询师的面前,咨询师才能对症下药,达到心理咨询的目标。但同时,如果心理咨询师处理不当,会给来访者造成二度心理创伤。

五、提问和反问在心理咨询会话中的应用

在心理咨询会话中,提问经常使用在收集信息、确定来访者的问题方面。提问的方式包括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在信息量不足或是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使用开放式提问可以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在心理咨询师还没有真正理解来访者时,或还没有掌握语言交流技巧时,最有帮助的办法是把各种封闭性提问变为开放性提问。而封闭式提问通常用于确定信息,去向来访者印证一下,是否与咨询师事先的假设相符。这时候提问就起到了监控和校订的作用。

在心理咨询会话中,反问经常被用来引发来访者思考。对于同一个问题,由咨询师反问经由来访者回答的效果会比咨询师直接回答的效果好。因为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思考,而不是被动听取咨询师的答案。其实,很多情况下,来访者的提问并不是想要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提问来试探咨询师的态度。这时咨询师可以通过反问收集更多的信息。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咨询师通过反问可以让来访者承担起对自己问题的责任,而不是把问题扔给咨询师就不管。此外,如果咨询师在会话过程中想给自己增加一些思考的时间或是安排咨询策略的时间,也可以对来访者进行反问。

六、不同咨询流派特定的语言特点

不同咨询流派各自秉承不同的咨询理论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困惑,这一点也体现在他们咨询的语言特点中。

在意象对话中,隐喻是常使用的语言手法。比如说,在意象对话过程中,来访者看到了一株缺乏生命力、根部不发达的小树,这通常意味着来访者在幼时缺乏足够的爱护、生命力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无须特意去解释这个意象,而是采用隐喻的方法,通过浇水、照射阳光等方式使小树长大。小树长大了,来访者的内心也就成长了。值得注意的是,一种隐喻在不同来访者不同情景下,其代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不可僵化。

在催眠会话中,语言有很强的暗示性。此外,催眠的目的是在改变意识状态的情况下建构信息处理的新机制,催眠治疗的语言模式有很强的单向灌输性。

而精神分析师对来访者在会话过程中的口误感兴趣,因为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口误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反应,往往是心理困惑解决的突破口。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咨询流派,咨询师的言语量则相对较少,而更多地是通过“嗯”、“是的”等言语和点头示意来表达对来访者的尊重和积极关注。

七、非言语在心理咨询会话中的运用

在日常会话的过程中,会话的双方都会使用到大量的非言语信息。非言语行为主要有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状态、声音特性、空间距离、衣着步态等等。而在心理咨询会话中,非言语的作用更为强大和重要。

借助于求助者的非言语行为,咨询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求助者的心理活动。非言语行为能提供许多言语不能直接提供的信息,甚至是言语想要回避、隐藏、作假的内容,因为人们可以不说真话,或试图隐藏其真实情感,但非言语行为却常常会泄露真情实意。特别是当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所暴露的信息和言语表达的意义不一致时,往往是其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咨询师要学会分析这一现象,以促进咨询的深入。

重视非言语行为,不仅要注意观察、思考求助者的非言语行为,也要十分重视咨询师本身的非言语行为的表达。对心理咨询师来说,非言语行为的作用有时要大于言语行为。咨询师不只是嘴巴在参与咨询,而是整个人在参与咨询。是否能赢得求助者的信任、好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言语行为的传达。

八、心理咨询会话双方的轮换

在一般会话过程中,参加会话的人在整个过程中轮流说话,这就是说话者的“轮换”(turn taking) ,谈话双方遵循着A-B-A1-B1这样的公式 。心理咨询中的会话也不例外,但又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在心理咨询会话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双方均保持沉默的状况。在某些情况下咨询师的沉默是在耐心等待中倾听,等待来访者自己打破沉默,同时也给来访者思考的时间,负起对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把问题完全丢给咨询师。

在这个轮流发话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打断和修正的情况。咨询师在恰当的情况下,会打断来访者,避免来访者浸入自己的心理世界不能自拔。修正包括自我修正和对方修正。咨询师在会话中的对方修正往往用于收集和矫正信息。而来访者自我修正往往用于补充说明或矫正前面的话语。来访者的自我修正的部分往往是咨询治疗的切入点。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时咨询师会暂停会话的轮换,在耐心等待中倾听,并等待来访者自己打破沉默。这虽然违背了“话轮”的规律,却体现出了心理咨询活动的特殊性:为来访者创设一个最佳倾诉环境。

九、语用模糊在心理咨询会话中的应用

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模糊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言外行为的现象。

语用模糊可以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话语意义作出某种程度的修正,或者给原话定出一个主动范围,避免过于武断。 在心理咨询的初步阶段,咨询师处在收集信息阶段,往往会采用一些模糊限制语,比如说“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或多或少”“有时”“我认为”,用以明确信息,或是避免给来访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

但在心理咨询的诊断阶段,运用语用模糊是不恰当的,应该避免。因为模糊会产生对症状诊断的不科学性,造成对心理疾患的判断失误。

篇9

论文摘要:舞台焦虑是一种与舞台表演或参加表演活动有关的焦虑,已成为舞台表演者关注的焦点。特别对于一部分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舞台紧张是灾难性的。本文特别选择了一位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心理咨询中的典型案例为例,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认识领悟”、“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使来访者对这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有所领悟和认识,然后采用系统脱敏法、放松和模拟情境,逐步减轻求助者与人接触的紧张情绪,最后达到咨询目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舞台焦虑是一种与舞台表演或参加表演活动有关的焦虑,是一种舞台紧张( stage stress),又称表演焦虑( performances anxiety ),或怯场( stage fright)。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艺术表演的过程中,几乎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紧张,有些人并不为此所困扰,因为这种紧张是可以承受的;有些人甚至喜欢一定程度的紧张,因为这种紧张状态会使他们超常发挥,表现出比平时更好的水平;[1]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音乐表演者,特别是初入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舞台焦虑是灾难性的,常常令他们痛苦不已。 

一般来说,当舞台表演者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情境产生担忧倾向时,易引起舞台焦虑。引起舞台焦虑的心理因素有意识、动机、心境、无意注意,性格、承受能力等,[2]以上因素常常严重地影响音乐表演者的表演质量,使他们在台下训练时的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甚至导致演出失败,进而引起更严重的舞台焦虑。不少人由于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不可自拔,最终被迫改行,离开舞台生涯(lockwood, 1989[3])。应该说,舞台焦虑者主观上都愿意有更好的表现,但“评价恐惧”(evaluation apprehension)使得他们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表演做出不友好的反应(社会拒绝),从而选择缄默这一自我保护的策略。从自我主观上而不是依据客观世界做出的负面评价,很可能使表演者的表演才能无法正常发挥。 

这种现象在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中也大量存在,其在舞台上的失败体验往往还会严重地影响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情绪,出现抑郁、焦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使日常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态恶化。所以说,舞台焦虑是许多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除了影响他们的专业成绩和信心以外,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 

在国外,对于舞台紧张的药物治疗方面,β阻断剂(beta—blockers)通常是医生的首选药物。β阻断剂可以迅速有效地降低紧张焦虑的症状,而且并不破坏演出者的表演状态。但是这毕竟是一种临时解决的办法,长期服用这种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尚不清楚,而可能造成音乐家对药物的依赖性的危险则是显而易见的(dubovsky,1990;[4]nubé,1991;[5]nies,1990[6])。而对于不很严重的舞台焦虑现象,目前无论国外或是国内,在专业上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第一对所要表演的音乐内容进行反复分析和练习,以降低可能的失误概率;第二反复排练,以提高对舞台紧张的承受能力。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不同心理学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而这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一例舞台焦虑个案的心理咨询,阐述了系统脱敏法、放松和模拟情境等行为疗法在舞台焦虑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个案一般情况介绍 

求助者,女,16岁,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方向中专学生,因不敢参加钢琴比赛由教师介绍并劝说来到心理咨询室。本人自述“害怕表演、没有表演欲、缺乏自信心,希望能改变性格”为主诉前来就诊。平素身体健康,家族无精神疾病和器质性伤病史。 

由scl-90量表显示: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强迫高于常模,其中,强迫症状(3);焦虑因子(2.9);恐怖因子(2.71);敌对因子(2.5),提示有中度焦虑。 

由卡特尔16pf个性量表可见:持强性(e)因子显示被试自信心缺失,即使处在十全十美的境地也常有“不如别人”的感觉,在人群中通常有些羞怯,有不自然的姿态和强烈的自卑感,拙于发言、不愿和陌生人交谈;敏感性(i)因子显示被试是一个敏感、感情用事、具有艺术气质的人;忧虑性(o)因子中被试显得忧虑、抑郁、容易烦恼,时常觉得世道艰辛,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甚至很沮丧、悲观,时时有患得患失之感;紧张性(q4)因子显示被试常为紧张所困扰,陷在激烈的挣扎之中,通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虽时常感觉疲乏,却又无法彻底摆脱以求宁静;适应与焦虑型(x1)因子显示被试对当前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得不是很好,容易激动焦虑,对于自己的境遇常感觉不满意,缺乏毅力,常半途而废,不肯奋斗努力,高度的焦虑不但减低学习的效率,而且也可能影响身心健康。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3)因子显示被试做事一般会经深思熟虑后才下决定,是一个较为含蓄的人,情感丰富,温文尔雅,讲究生活艺术,但是情绪多困扰不安,通常容易因挫折而气馁。 

由音乐表演专业舞台焦虑量表显示:没有在观众面前表演的愿望;表演前晚往往难以入睡;担心自己跑调卡壳,能获得表演的成就感;表演时注意力不集中;上台前情绪紧张,心情沉重;看到台下观众呼吸急促;不自信,觉得很难坚持到最后;上台时头皮发麻,四肢僵硬;在台上头脑一片空白;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表演;不敢看台下的观众;面对观众,头脑空白,思维混乱,语言不连贯;不认为上台表演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表演时手发抖;口干舌燥;在乎别人的评价;上台时容易忘记表演内容;不喜欢在台上的感觉;认为在台上表演的效果比别人差;上台前总会胡思乱想;自认为是一个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人。 

而其专业教师则认为该求助者在钢琴学习上悟性很高,专业成绩也优秀,很多曲子教师认为按照其能力是可以弹下来的,但其一直对自己不自信,遇到演出或者比赛这种事情通常第一反应是自己不行的而选择回避。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对于紧张情绪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在碰到音乐舞台表演、考试或比赛时,情绪不稳定,甚至影响到其他社会功能。阶段性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咨询范畴。诊断:根据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病程持续时间较短,能照常学习生活,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情绪低落,因此诊断为舞台焦虑。[7]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对于即将面临的钢琴比赛有焦虑和退缩情绪;缺乏自我调适、减压的能力;学习适应性不良。 

二、治疗过程简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心理诊断阶段、帮助和改变阶段与巩固和结束阶段三个阶段。第1次面谈,和求助者建立治疗关系,收集资料进行诊断,完成心理测验,并与求助者讨论治疗的目标、时间和设置,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总8次。第2次治疗,与来访者一起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对症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生物学原因:来访者正处于青春后期,自尊心强,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2)社会原因: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近期经历了刺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3)心理原因:对自我极高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以及反逻辑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的存在,对现实问题的误解和错误评价,并布置家庭作业,收集舞台表演中焦虑的事件。 

第3~4次治疗,求助者回想起在专业学习中的一件往事,因为同学之间的嫉妒造成了一些口角和不愉快,在后来的相处中总感觉心理有阴影,总觉得有人在嘲笑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老师交代的事(如演出、比赛等任务)也总是不如别人自信。治疗师向来访者介绍了认知治疗理论,启发她认识到心理问题是她的认知出现偏差所导致的。对求助者的负性思维进行盘结,帮助她理解其自动负性思维的不合理性,同时与求助者一起引导其摒弃错误观念和认知,寻找用合理的思维来替代不合理的自动思维,建立积极认知,以引导求助者逐步以客观积极的思维替代消极扭曲的思维,走出原有的循环误区,并布置作业,进行认知治疗每日记录。同时建议找关系较好的同学了解你在舞台表演中的“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在这两次治疗中还结合求助者关于记谱的问题和她探讨了音乐教育心理学和音乐应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帮助她运用记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学习,以克服她最害怕的忘谱和记谱的问题。 

第5~7次治疗,对求助者在思维、领悟及行为上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求助者逐渐认识到情绪是不应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应“顺其自然”,以平和的态度面对舞台表演。教会来访者在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根据家庭作业建立等级脱敏表,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首先找出舞台表演过程中感觉焦虑的环节,按各环节的恐怖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从引起轻微焦虑到最焦虑的顺序突然呈现在来访者的面前,让来访者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通过反复训练最后达到在想象中能够自如的进行舞台表演。要求她回去后按照所教放松方法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以达到两三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进行实际情景演练,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健康的观念和行为。第8次治疗,求助者感觉好多了,其症状的改善:情绪稳定,舞台表演改善,学习生活处于良性循环中。同学和教师反映求助者比以前更自信和主动,也顺利地参加了教师要求的钢琴比赛并且入了围。心理测验的结果:scl-90各因子分均在常模范围;sds:抑郁严重指数为0.45,没有抑郁;sas标准分46,没有焦虑。对治疗过程进行总结,请求助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的成长。 

三、总结与反思 

在本案例中,治疗师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全面地掌握了求助者的情况,取得了她的信任,并且和该求助者的专业教师及时沟通(这一点在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来说至关关重要,特别是该生专业老师的点滴言行都会影响她的情绪),因此在咨询中得到很好的配合。求助者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治疗师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求助者调整认识观念,从而改变了其负性情绪,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认识领悟”、“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并且告诉求助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其领悟到的很多东西是要在长期的训练下才能见到效果,保持自己的耐性很重要的。正如求助者后来的自我评价一样:“现在上舞台的时候,突然发现有种享受的成分注入其中,那种感觉是一般人都感受不到的,有时面对台上的灯光、台下的观众,心情竟然非常澎湃,丝毫没有了以前紧张、恐惧感,而且非常想倾尽全力地将热情传达给观众,这是让我和老师一直都感到欣慰的。而在将来的舞台生涯中,这些进步也将带给我无限的帮助。音乐的最高宗旨是享受,当音乐表演者完全解除了外界带给她的紧张压力之后,在表演过程中的放松的享受,那才是真正所要获得的。” 

 

参考文献 

[1]高天. 《音乐家的舞台紧张以及音乐治疗的应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2):74-79. 

[2]李新潮.《舞台表演焦虑对演出的影响及其调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0(6):112. 

[3]locwood, a. h. (1989). medical problems of musician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20, 221-227. 

[4]dubovsky, s. l. (1990).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new concepts and psycho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51 (supp l. 1) , 3-10. 

[5]nubé, j. (1991). beta2blockers: effects on performing musicians. medical problem s of performing artists, 6 (2) , 61-68. 

[6]nies, a. s. (1990).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beta-adrenergic blockers. medical problems of performing artists, 5(1) , 27-32. 

[7]田万生, 方平. 《大学生集体咨询的实验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1999, 13 (1) : 551 

篇10

不孕虽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它在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还会衍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夫妻感情破裂、家庭不和、离婚等。对大多数不孕夫妇来说,不孕症是其生活中经历的最有压力的事情之一,患者极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和精神压力。因此,不孕症不仅是一种疾病,更是一种心理创伤。目前,在不孕症的诊治过程中,对患者夫妇心理问题的关注也受到了极大重视。

不孕患者的社会心理

孤立感。不孕症对患者夫妇来说,永远是一个令人难堪的话题。被确诊患不孕症后,他们通常选择秘而不宣、避而不谈,通过减少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躲避引起他们痛苦的人和事,因此,易产生孤立感。

恐惧感。在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和失败后,患者怕去医院、怕见医生、怕检查,怕开始新一疗程的治疗、怕再一次面对失败。

处事偏激。不孕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识不够理性,他们往往采取否认的态度进行自我防卫、自我欺骗,对别人的关心、帮助采取极为反感的态度,无法接受医生以及身边的人对他们病情的客观评价。

抑郁。家庭及配偶的冷漠和指责,多次的检查、尝试性的治疗,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和命运也表现出不理智。这些患者常变得怨天尤人、抑郁失望,甚至否定自己的一切。

负罪心理。在不孕症的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女性往往受到配偶的指责,产生强烈的负罪感,认为不孕症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这种情况在某些男性患者中也有,他们会怀疑自己的男子气概,产生对妻子的强烈内疚感。

试管婴儿夫妇特有的心理问题。在不孕症群体中,有一部分病人需要通过试管婴儿才有妊娠的可能。自1978 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试验成功以来,这项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使许多不孕的夫妇达到了生育的目的。尽管如此,许多不孕症夫妇对于这项技术仍感到忐忑不安,担心治疗费用过高、成功率不尽如人意等。而且该技术改变了生殖过程的自然状态,患者可能会对他们需要应用这种助孕技术感到难以启齿。病人一般认为这是他们最后的妊娠机会,因此,对进行试管婴儿抱有极大期望,同时也承受了极大压力。可以说,试管婴儿的经历是压力产生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不育年限长、重复妊娠失败的病人。有不少患者终止治疗,并不是因为经济困难,而是屈服于精神压力。

不孕患者的心理治疗

针对不孕患者群特有的社会心理特点,许多医疗机构已积极建议并实施对患者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一方面缓解患者的压力,提高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提供应对技巧、减轻情绪反应;另一方面,向不孕夫妇提供医疗咨询,指导就诊程序,为不孕症患者创造更多的成功受孕机会。此外,社会各界要转变世俗观念,尊重、体谅不孕妇女,帮助她们重获自尊,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不孕症患者妊娠成功率。

目前,为不孕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形式有多种,包括心理专家门诊、创建报纸杂志专栏、组织患者互帮互助俱乐部、电话或网络提供有关咨询信息等。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个性特征、社会背景、病因以及所处的不同治疗时期,考虑给予不同方式的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