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诊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条 市、建制镇(含县城,下同)、独立工矿区内的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自建住宅必须遵照本办法。
第三条 城镇个人自建住宅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合理和节约使用土地,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和空闲地。
第四条 鼓励城镇个人通过购买商品住宅和集资建房、合作建房等途径解决住房。
第五条 城镇个人自建住宅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户口在拟建房城镇(夫妇一方户口在农村的一般不包括);
(二)原有住房人均建筑面积不足15平方米(包括公房和私房,独生子女按二人计算);
(三)对原有住宅进行翻、扩、改建的,原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应当明确、无争议。
第六条 经批准回原籍落户的离退休人员和回乡定居的侨胞、港澳台同胞可按本办法规定申请建造住宅。侨胞、港澳台同胞建造住宅,应先征得市、县侨办、台办同意。
第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申请建住宅,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须按干部管理权限报主管部门同意,再按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第八条 下列区域不得自建住宅:
(一)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内地段;
(三)属近期改造和新建的区域;
(三)埋设地下管线和市政设施的区域;
(四)城镇园林和绿化用地;
(五)城镇内河岸、沟渠以及因城市防洪、排水需要控制的区域;
(六)铁路用地控制区域;
(七)严重污染及易燃易爆控制区;
(八)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
(九)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区域。
第九条 城镇个人自建住宅用地面积标准:四人以下(含四人)户,市每户不得超过60平方米,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每户不得超过80平方米,五人以上(含五人)户,市每户不得超过80平方米,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每户不得超过100平方米。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
城市规划区内的农业户建住宅,应在村民居住村内建造,其宅基地面积可按前款标准再增加10平方米。
第十条 城镇个人原有宅基地面积超过规定标准的,超过部分应退出。暂时无法退出的,应在房屋改建或分户时退出。退出的土地由市、县人民政府调整使用。
第十一条 城镇个人新建住宅,按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一)持所在单位和居民委员会证明,向当地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经审核同意后,到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二)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向市、县(区)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使用集体土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办理用地批准手续;
(三)持用地批准文件向市、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按许可证规定放线,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查验合格后方可施工。
第十二条 城镇个人翻、扩、改建原有住宅,应向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符合建房条件的,到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原宅基地面积超过或不足规定标准,应当退出土地或要求增加宅基地面积的,应到所在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批准手续。
第十三条 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分别在十五日内答复。
第十四条 城镇个人自建住宅,应在竣工后一个月内,持有关证明到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分别领取《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
城镇个人翻、扩、改建原有住宅,应在竣工后一个月内到所在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改变土地使用现状或将住宅改为经营等场所的,应到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 城镇个人出租、转让、分割、抵押自建住宅,必须按规定办理房屋交易登记和房屋、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涉及土地使用权出租、转让、抵押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条例》的规定办理。出租、转让房屋后,不准在同一城镇再次申请建造住宅。
第十六条 经批准划拨的宅基地,连续两年不使用或不按批准的用途使用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十七条 城镇个人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按《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处理。
超过批准用地数量占用土地的,多占的土地按非法占用土地处理。
第十八条 城镇个人建造住宅,未按规定办理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登记的,其权属不受法律保护,并可由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处以二百元以下的罚款。买卖、交换房屋,未办理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的,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按非法转让房屋和土地处理。
篇2
在“四五”普法期间,我根据工作的需要,主要带领全县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加大了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取得了较大收获。通过学习,提高了执法管理水平,促进了全县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一、加大学法力度,熟练掌握各项法律法规
守法、执法的根本前提在于学法、知法,在“四五”普法教育期间,我注意加大自身和城建系统的学法力度。
⒈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学习法律法规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城建系统包括建设、国土、交通、等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开发公司等建设单位,在工作中涉及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各项法规,专业性很强,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对于我们做好工作十分重要。为做好此次“四五”普法工作,我在全县城建系统内部深入进行宣传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据保障。在行政执法部门,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将大大提高法制素养和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和群众工作的水平,确保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开发建设单位,熟练掌握国家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在基本建设的手续办理上少走弯路,将大大加快建设进度。通过深入发动,进一步提高了全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能够自觉结合岗位工作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⒉认真学习,及时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知识
根据城建、城管工作与法律法规联系紧密的特点,我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大学法的力度,利用业务时间、工作间隙,自学了《土地管理法》、《行政诉讼法》、《建筑法》、《宽城规划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招投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使自己对工作所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应知应会。同时,利用各种形式,采用多种办法推动城建系统内的法制学习。一是组织系统内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集中学习专项法规;二是在抽出一周时间举办全县城建系统中层以上干部培训班,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学习有关城建法规;三是结合土地日、创卫等活动,组织干部职工进行重点学习,提高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
⒊大力宣传,广泛普及法律法规知识
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关键在于提高全民的知晓程度,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求我们的建设管理人员能够依法执法,更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自觉依法办事。为此,我们加大了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县有线电视台举办了多次法制教育专题节目,县、街道、村、社县等各级组织利用召开,悬挂横幅、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二、严格依法行政,加大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工作力度
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全系统各有关部门、单位严格依法办事,以所学的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全县的城建、城管水平的提高。
⒈依法管理,规范城市建设秩序
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巡查,严格执法,及时处理违法建筑、违法用地行为,今年上半年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多平方米。并根据我县的县情,制订了《宽城县违法建筑、违法用地的处理意见》,加强了管理。市容执法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制止占道经营、整顿农贸市场溢滩、清理乱招贴、乱倒垃圾等废弃物的行为。交通、市政、绿化等管理部门也根据相关法规所赋予的职责,查处违法行为,维护了整洁、卫生、有序的城市面貌。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⒉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的各项规定
我们首先从自事做起,县属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办理立项、招投标、土地、开竣工、质监、监理等相关手续,以制度确保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对于在我县投资的经济发展项目,我们充分的发挥法规熟、业务精的行业优势,想投资者之所想,急投资者之所急,积极协助投资者办理基本建设的各项手续,以此在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同时,实现亲商、安商、富商,进一步提升我县的投资环境。
⒊规范程序,完善行政执法的各个环节
通过对《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我们城建系统各执法单位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程序合法的观念,即在我们的行政执法中,不仅要做到执法的结果合法,而且一定要做到执法的程序合法。各执法队伍配备了照相机、摄相机等设备,高度重视执法取证。在执法过程中,反对片面求快,严格依照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尊重执法对象的合法权力,以拆除违法建筑为例,严格按照取证,发出违章通知书限期自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办理,不提前、不超期。
三、坚持执政为民,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城市是最大的国有资产,做好城市管理就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认真依法办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杜绝行政不作为、效率低下等现象,定人定片,加强巡查,发现违法建筑、占道经营、破坏绿地等违法行为立即进行制止、查处,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篇3
关键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临床应用 回顾性分析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当务之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是由链霉菌s.cattleya培养液分离出的硫霉素经过合成法制得的抗菌药物,是目前治疗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所致各种感染最有效和可靠的抗菌药物[1]。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规定要严格控制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3]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列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故需要加强评估,保证其合理使用。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于我院HIS系统中2014年1-12月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查我院2014年住院患者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病历共计41份,记录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学结果、用法用量及疗程等资料,对患者的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用药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包括:(1)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说明书,(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41份病例中,男性患者26例(57.78%),女性患者25例(42.22%),年龄最大的85岁,年龄最小的15岁。
2.2 科室分布情况
重症医学科是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最多的科室,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科室分布情况
2.3 感染部位情况
肺部感染14例,血流感染12例,腹腔感染7例,盆腔感染1例,泌尿系感染6例,其他部位感染1例。
2.4 病原学分布情况
41份病例中,送病原学检查的39例(95.12%),根据病原学结果用药的18例(包括无病原学结果或者病原学结果提示革兰氏阴性菌),占43.90%,经验性用药23例,占56.10%。标本来自血液、痰、各种分泌物、尿液等,病原学分布见表2.
表2 病原学分布情况
2.5 药物利用情况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胃肠外给药的DDD值为2.0g,该药物的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总用药天数,DDDs(用药频度)=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经统计,我院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总用药天数为186.5天,用药总量为312g,全院41例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患者的DUI值为0.60,DUI
表3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物利用情况
3、讨论与对策
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评价药品是否滥用的指标,如果DUI>1表明用药不合理,DUI≤1表明用药合理,此次调查表明:全院41例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患者的DUI值为0.60,平均日剂量为1.67g,我院住院患者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仍然存在个别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比如:第一,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与替硝唑注射液属于联合用药不合理;第二,未按照说明书[5]要求配制静脉滴注溶液(500mg该药物用50ml溶媒溶解导致滴注药物浓度过高),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故应加强临床医生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帮助医生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此次调查还发现,在41例用药患者中仅有3例有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尤其是外科系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无一例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为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建议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会诊制度。
参考文献:
[1] 周华等.中国产超广谱?-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应对策略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4):1814
[2]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2012第84号.
[3]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 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
篇4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根据医院质量管理的要求,健全了三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加强对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学部门的质量管理、评价和监督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病案、药事、感染、输血等管理组织及其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定期组织活动,开展工作,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认真抓好医教工作。实行继续教育学分制度,组织业务人员学习《黑龙江省卫生厅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黑龙江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黑龙江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及《黑龙江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验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知识,开展自学、专题讲座、大查房、岗位练兵等技能培训,上半年组织了12次业务和法规学习,并安排1次笔试,使全院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通过学习使业务人员巩固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医疗技术的新知识、新进展,开阔了眼界,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制度建设中,要求以科室为单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尤其是核心制度的落实,如: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病历书写规范等制度的落实,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在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医务科积极配合院领导选拔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卫生技术人员8人到上级医院进修或短期学习培训。
定期深入社区服务站,加强管理,督促检查健康档案及社区六大任务的完成情况,提高了诊疗水平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使初级卫生保健深入居民生活。
加强疾病控制,按照规定严格出生医学证明的签发、死亡证明的签发、诊断证明的出具。网络直报传染病和死亡报告,为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做出了贡献。
篇5
【关键词】远程医疗法律特征医疗卫生立法
当前,我国医疗水平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远程医疗作为医疗服务的一种,其目的是极其明确的,就是指医学专家可以不离开他们所在的医院或医疗中心,就能对异地、特别是对那些边远山区的就医者,或者医务人员无法亲自到达的现场的就医者提供医疗服务。其最大的意义则在于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并更合理地配置了医疗资源。但是,对于远程医疗的相关法律的研究还相对滞后。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远程医疗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远程医疗所涉及法律问题,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随着我国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所需的基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远程医疗正在向移动性、多样性、实时性发展,远程医疗所引发的法律问题也急需立法跟进。
远程医疗与远程医患关系的法律特征
远程医学与远程医疗的法律界定。笔者认为,远程医疗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远距离的医学咨询、医学诊断的医疗服务活动。在远程医疗引入之前,有关医学的法律问题以及日常医患关系问题已经浮出了水面。在医疗上,新技术的使用引起了人们很多的困惑,这些困惑需要医学、法律学和伦理学专家深入研究。目前,远程医疗扩展了医学应用的范围,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医疗纠纷,例如,远程外科诊疗中存在着某些技术失误,是否承认这些失误为法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除此之外,远程医疗还可能产生一系列涉及患者个人隐私的问题,这也需要进行相关医学、法律学研究和探讨。
远程医疗关系的法律特征。第一,远程患者的自主性。患者具有自我主导、自我保护及控制自身身体和财产的权利,它是医学法律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于医患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平衡,所以患者可通过自主性来限制医生的权力,以免患者在无任何保护的情况下身体受到伤害。对于21世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至今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建立完整的体系来解决远程医疗的纠纷问题,已成为各国建立有效的医疗秩序的重要任务。
第二,远程医患关系的契约性。在传统的医疗纠纷中,通常由原告(患者)提供其与医生形成医患关系的证据,但要证明(医生)违背应履行的义务,对于居住在两个不同地域的医生和患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医患的一次远程医疗行为是否可以构成一种条件,一种建立了医患关系的条件,同时这些条件是否应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等,均须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第三,远程医患关系跨地域性。通过远程医疗,一个国家的医生可对另一国家的患者施行较为复杂的外科手术,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创立一个法律界限,来明确远程医疗活动中所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如甲国一位医生为乙国一位患者通过电话提供处方,此行为产生医疗纠纷,被患者控告于法庭,当时患者为法庭提供一些电话记录作为证据,甲国医生认为这些电话记录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而让医生提供证据反驳患者提出的医疗指控;如果此案例的医生在不同的国家执业,那么法庭的判定可能完全不同。目前世界不同国家对这样的法律问题会产生不同的处理方法。
第四,远程医患关系的时空性。传统医患关系即面对面医患关系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医生在诊室检查患者时发生的医患关系;二是医生通过家访检查患者产生的医患关系。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后这种医疗模式被打破了,医生成为率先使用电话的一类人,医生与患者的电话交谈涉及医生的建议及患者的健康等问题,所以尽管电话医疗不是面对面的医疗形式,但这已构成了一种医患关系。只要医生为患者提供健康评估,而患者又依从了这些评估,那么医患关系就此产生,医生的责任也就存在了,这是最早、最简单的远程医患关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媒体和电子商务的出现,远程医疗得到快速发展,通过网络使用及数据共享,医疗服务业建立起高效、快捷的交互式通道。无论患者在何方,也无论其健康信息保存在哪里,均可获得专家建议和信息系统的监测、共享,这就是远程医疗,而由此产生的医患关系即远程医患关系。在此情形下,医疗事故的时空要件中就既包括了时间要件又包括了空间要件,医疗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受到了限制。有学者认为:就时间要件而言,医疗事故必须发生在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包括晚班时间和加班时间)里;就空间而言,医疗事故则必须发生在医疗机构的内部。笔者认为,就远程医疗而言,我们对医疗服务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所谓的时间和空间概念里,应当向外有所拓展。
关于我国远程医疗立法问题
对我国现行远程医疗立法的简要评析。我国远程医疗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远程医疗标准化的问题、医患双方认知程度的差异、医疗法规和责任认定等问题,对此我国政府及主管部门制定了一些管理标准,如1999年卫生部制定了《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远程医疗要遵循“统筹规划、加强调控、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分级管理、逐步发展”的原则;对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要实行分级管理;提供远程医疗会诊、咨询服务的人员须具有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副高职称以上;远程医疗会诊前须向病人或其亲属解释远程医疗会诊的目的,并征得病人及其亲属的同意后方可进行;会诊医师与申请会诊医师之间的关系属于医学知识的咨询关系,而申请会诊医师与患者之间则属于通常法律范围内的医患关系,对病人的诊断与治疗的决定权属于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若出现医疗纠纷需由申请会诊的医疗机构负责。2001年卫生部根据国务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了《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及远程医疗会诊服务有明确的界定,它指出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属于医疗行为,必须遵守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只能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随着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相关法律制度急需完善。
我国远程医疗立法急需关注的几个问题。第一,远程医疗设备评估。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的远程医疗还未能广泛地应用。但是一旦远程医疗被推广和应用,则必将带来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我国对远程医疗进行立法已经是形势所需。一般来说,各个国家都是根据自己不同的国情制定法律,但是关于远程医疗的法律问题则可能更为复杂,因为它经常要打破国界,但目前国际上并无统一的远程医疗法。美国是研究远程医疗较早的国家,许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其中关于远程医疗的规定对我国规范远程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美国,要求用于远程医学的所有硬件、软件均应得到FDA的认可。FDA在发表的一份白皮书中指出,用于远程医疗的所有设备需要符合FDA下属的“仪器设备与放射线防护中心(CDRH)”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正在标准化。凡是没有经过充分技术评估的设备用于远程医疗活动是不合法的,对就医者的利益有一定的风险。
第二,远程行医许可证。对远程医疗的研究已远远超出了医学的范畴,它还涉及工程技术、通讯、计算机、遥感技术、法律、伦理等等领域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远程医疗的研究还仅限定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对法律层面的问题还没能深入地涉入。笔者认为,如果从法律的角度对远程医疗进行思考,除了以上我们讨论过的远程医疗的安全问题外,我们还将面临以下问题:如何给远程医疗有关的医务人员颁发行医许可证;一旦造成了医疗损害,如何追究这些“网上行医人员”的责任;以及如何规范远程医疗网络等。
第三,远程医疗中的隐私权保护。在远程医疗中,患者的敏感病史和诊断很容易通过语音和视频被其它无关人员得到,因此,远程医疗存在着侵害患者隐私权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远程医疗不需要设立防卫或控制系统来避免该类事件发生。由于远程医疗是在局域网和互联网上进行的,潜在的计算机病毒会破坏该系统,突发的电力障碍也可能导致没有备份的整个数据库系统瘫痪。对于通过拦截视频信息或其它信息而侵害患者的隐私权的行为,应该给予更多的安全性关注,采取更完善的安全策略,如进行联合编码、加长个人密码等,以防止患者的医疗信息、特别是高度敏感的信息被暴露。
篇6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但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安全性、疗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的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的抗菌药物;
4.新上市,在适应证、疗效或安全性方面尚需进一步考证的抗菌药物;
5.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分级管理办法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8月1日前制定分级管理目录并报卫生部备案,各级医疗机构应根据此目录将实际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划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限定医生的处方权限
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在乡、镇、村的医疗机构独立从事一般执业活动的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规定开药流程,落实管理措施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无管理限定,各级医生都可开具,但仍需按适应证用药。
2.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由中级职称以上医生开具处方,并有相关记录和签名。
3.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由高级职称医生开具处方,经专家会诊同意,并有相关记录和签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篇7
关键词:放射诊疗设备;安全管理;放射防护;职业健康;
引 文:随着医学科学迅速发展,射线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X 线、CT、同位素等放射诊断,加速器、伽马刀、同位素等放射治疗等已在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医用射线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的同时,对操作医务人员及接受诊疗患者自身也会造成伤害,放射防护已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为此,国家自 2001 年起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条例》、《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对医疗机构放射设备正确使用,放射防护措施的规范采用,从放人员的健康监护做出了明确要求。
1 放射防护管理的内容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及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医院放射防护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设备及人员两大主体,设备既包括放射设备,也包括防护设备;人员除系指相关从放工作人员外,其接受放射诊疗的患者也逐渐成为放射防护管理的重点。
2 放射防护管理难点
2.1设备众多且分布科室广
放射设备包括 X 线机、CT、SPECT、ECT,加速器、模拟定位机、后装机、伽马刀等,设备型号众多,安全要求不尽相同,且分布在放射科、核医学科、放射物理中心、骨科、神经外科等临床、医技科室,难以集中进行规范管理。
2.2放射设备申请、评价过程复杂
放射设备配置必须取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型设备配置许可证,同时符合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要求。
2.3 机房防护条件要求高
所有放射设备及辅助设施放射防护要求极高,如放射科每个普通机房防护门一般在需 150 cm ×210 cm,铅玻璃防护窗需 120 cm × 90 cm,CT 机房砖墙厚度需370 mm,SPECT 防护墙需重晶石混凝土等,在房屋设计阶段就需要充分考虑防护需求。随着医院业务发展,需不断引进增添新的设备,而空间多需要从原来的普通业务用房中进行调整,无疑增加了改建管理的难度。
2.4 从放人员多且防护意识不到位
防护意识存有盲目性,医院从放人员包括医师、护士、技师等人员众多,加之放射防护工作起步较晚,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加之从放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由此既有因恐惧而导致防护过度的现象,又存在因无所谓而忽视防护的情况。
2.5 患者辐射防护知识欠缺
患者自身放射防护知识较缺乏,加之医护人员宣教不够,在诊疗时未对邻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或未对陪检人员采取防护措施,易成为医患纠纷的隐患。
2.6 防护设施不足,使用率不高
据调查,目前国内许多医院放射防护设备设施不足,尤其是可供患者及陪护者使用的防护用品十分稀少,部分医院配备或极少配备患者防护用品,即使配备了也极少使用,设备设施使用环节相对薄弱。
3 如何加强防护管理
针对问题,通过采取构建完善组织架构,健全细化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完善档案及各类应急预案,优化工作流程,加强监督考核,多部门联动等措施,构建医院放射防护管理长效机制。
在加强重点环节监督管理方面,首先是强化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及治疗患者的监管。由于核医学科的工作场所为开放型 , 工作时要对放射性药物进行淋洗、分装与注射等,其治疗患者又均是流动的放射源,为易发生不安全事件的要地;其次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来去的全程审批管理力度;加大对放射工作场所修建、拆除的全程环评管理;同时建立每台放射诊疗设备档案,对其启用、维护、报停的全程进行规范记录及质控管理,以消除放射设备和防护用品带病运行的隐患;并实施放射工作人员工休的全程健康管理。通过对重要环节的日常监管,将科室、个人放射防护措施的落实、培训情况纳入科室及个人考核,并作为医疗授权、放射津贴发放的依据之。
4 合理使用医学影像检查
首先,各医院影像科应该开设影像医师的专科门诊,给临床医师和病人提供影像会诊及咨询。由于现代医学影像检查价格昂贵,专业性强,影像医师开设专科门诊,必将使医学影像的使用更加合理,并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影像检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国内许多大医院,目前都已开设了影像专科门诊,对疑难病进行影像会诊,并对病人影像检查的合理化进行预先指导。
其次,应提高临床医师的医学影像知识水平。凡是拥有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医院,应当有计划地对临床医师进行医学影像知识的继续医学培训,使之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适应症。医院应定期对大型影像检查申请单的阳性率进行检查及分析,及时提出改进办法。
第三,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制定规章,避免重复使用大型影像检查或使用大型影像检查替代体检,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根据现代医学影像诊断的最优化原则是以最少的影像检查方法,做出正确的影像诊断。根据目前国内的情况,医学影像工作者制定相关疾病的影像检查方法的优选标准。对于一些疑难疾病可以设计出影像检查的流程图,提供参考,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5 结束语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群众就医需求的增长,放射治疗在医学领域应用将更加广泛,它不仅为医院诊断、治疗及患者生命的救治赢得时间,也为临床科学研究及疑难杂症的解决提供有效帮助。但电离辐射作为双刃剑,对人体健康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开展放射防护管理合理使用影像检查既是应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技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 也是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与安全的需要。随着放射防护评价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以及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对放射防护提出的更高要求,其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GB/T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S].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2.
篇8
1、全院医疗质量总体比以前要好,主要体现在:
①病历及病程记录书写比较及时;
②医嘱、处方、申请单、病历书写比较规范;
③各种记录本记录比较齐全并能按要求记录;
④科主任比较重视和关心质量问题,科室质控员能够积极开展质控工作;
⑤知情、谈话、签字制度,疑难病例会诊、讨论制度落实比较好;
⑥能够执行手术、输血前五项检查,成份输血率较高;
⑦急、危重、疑难、大手术病人科主任能够随请随到,经常查房;
⑧抗生素的应用逐步规范,滥用情况基本得到遏制;
⑨医技科室集体阅片制度落实好,科主任能够对疑难病例报告审核、把关;
⑩药剂科经常深入科室了解临床用药动态并指导临床用药,药品审购及时。
2、通过检查比较各科室的质量,我们认为:
①科主任重视与不重视不一样,
②质控员工作扎实与不扎实不一样,
③科主任经常督促与不督促不一样。
3、有些科室的医疗质量还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重视经济效益,轻科室管理;重视手术、操作,轻病历书写;
②重视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轻基础医疗质量;
③重视解决医疗纠纷,轻医疗差错事故(医疗缺陷)的防范;
④重视手术的成败,轻术后的管理;
⑤重视对病人身体疾病的治疗,忽视对病人心理健康的了解;
⑥重视医疗,轻质控,轻制度落实,轻业务学习。
二、通过质量检查发现的一些问题:
⑴依法执业的意识有待加强:
1、截止目前,还有些科室在安排未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值班。
2、无资格人员或进修实习学生开出的医嘱、处方、申请单,带教老师或上级医师不签字已执行。
3、学生代老师写病历、医嘱、记录、化验检查且代签名。
⑵病历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一般项目填写不完整(病历、检查申请单等)。
2、病历不完整,表现在现病史不完整,体检空项。
3、病历书写不规范,如首程、术后首程,不按要求格式书写,出现Fou等、辅检“同上”等。
4、医师查房,审阅下级医师的病历签字不及时,如手术记录、讨论等。
5、第一次上级医师查房过于简单,对病情进一步的诊断、鉴别、处置、预后记录不详细或不记录。
6、病历病程记录不及时,术后记录不及时。
7、跨科情况不请会诊。
8、对检查、化验的异常结果缺乏必要的记录和分析。
9、手术病人、输血病人的五项检查落实不够。
10、抗生素应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11、诊断不全面。
12、大病历中记录的内容前后矛盾(如四肢骨折写正常等)。
13、病原学检查送检率较低。
14、知情谈话签字有家属代患者签。
15、住院处方不开(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及影响处方点评)。
16、字迹潦草无法辨认。
17、医嘱涂改,医嘱不规范。
18、学生书写病历的比例较高。
19、麻醉医师术前不访视病人。
20、病历归档不及时。
⑶、五大本存在的问题:
①交接班本:不交;白夜班联合交;他人代交;只交新入院不交危重、手术后病人;交接班不规范(应注明新、危、重、术后)。
②质控本:流于形式,每周只查1-2份病历,并记录无问题。发现的问题只记录个别小问题,说明未仔细查(如未签字、空项等)无处理意见。医院要求一月四查,即每周一查,有的科室不够。质控不全面,仅看一下病历。
③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本:讨论数量不够;讨论记录综合意见。
④死亡讨论本:同“疑难讨论本问题”。
⑤医疗缺陷本:无实质内容的较多。
⑷各项医疗核心制度不够,给医疗安全造成隐患:
①首诊不负责:个别医生推诿、不及时处理病人。
②该会诊的不会诊,该转科的不转科,该讨论的不讨论。
③谈话:不全面、不深入,重大手术科主任未亲自把关。
④医患之间沟通不够,造成病人投诉。
⑤三级医师查房落实不够,(结构不合理和量化影响)。
⑸、医技科室质量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①记录本不全且记录混乱;
②质控内容不全面,有的甚至不知道要记录哪些内容;
③不按要求进行随访;
④联系临床科室不够,联系不深入;
⑤少部分报告欠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⑥部分科室未建立疑难病例讨论本且不够;
⑦报告单双签落实不够。
三、对下一步质量控制工作的要求:
1、各科室要组织科室人员对“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方案进行学习,并按照方案的要求,逐条、逐步抓好落实。
2、要组织好科室人员对《核心制度汇编》的学习,并在日常工作中抓好各项医疗制度的落实。
3、要加强质控小组工作,制定质量检查、考核、评价方案,要抓好落实。
4、进一步加强质控工作:
①突出重点抓质量: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质控,如:疑难危重病人、新入院病人、手术病人、有安全隐患的病人;年轻医生和责任心差的医生;节假日等;
②全方位抓质量:病历、五大本以及核心制度的落实;
③要严格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④每周的质控检查情况要及时反馈到当事人,以利整改。
⑤每月进行质量评价,明确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作为下一步质控的重点;
篇9
一、总体要求
在“智慧”建设总体框架内,以市直三级医院和县(市、区)区域性中心医院为龙头,以重点临床专科及骨干医务人员为主力,构建贯通市县、覆盖城乡、外联京沪等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系统。
力争到2018年年底,实现市直三级医院和县(市、区)区域性中心医院远程医疗系统互联互通;到2019年年底,建成区域内沉底盖边、互联共享,区域外靠大靠强、联袂高端,上下贯通、内外衔接,体系完备、务实应用、运转高效的全市远程医疗系统;2020年,在全面建成高水平远程医疗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远程医疗走向社区、走向家庭、面向公众个性需求,为公众开展更高层次的远程健康咨询、远程健康教育、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居家健康养老服务、远程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等更多领域、更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务实应用。调动大医院及其骨干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宗旨,突出务实应用,提高远程医疗系统的利用度,保证高效运作,努力在基层为人民群众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的现实问题。
(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市卫生计生委统一制定全市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实施管理办法,对各地、各单位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各县(市、区)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远程医疗系统统筹建设与监管工作。
(三)互联互通,促进融合。加强标准和规范建设,重视电子病历与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深度有机融合,重视远程医疗系统所涉及的各业务信息系统与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的融通,确保各类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避免出现新的“烟囱”和“孤岛”。
(四)集约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好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和各业务系统,大力推进区域性各类会诊、诊断中心建设,实现资源的集约化。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大幅度减少重复检查、重复治疗,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经济负担。健全和落实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确保信息安全,保护群众隐私。
(五)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坚持需求引导建设,从实际出发。市直三级甲等医院和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要加快建设步伐,为全市作出示范;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要按照市制定的分步实施计划,从区域远程会诊、影像诊断、检验检查、病理诊断、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中心建设入手,不断向前推进。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要打破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远程医疗服务模式,采用“多对多”、“平台对平台”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区域内所有远程医疗服务业务的互联互通、集成共享,自由组合、统一监管。加快基于市、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系统的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将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市二院、市四院、市口腔医院首先接入,作为远程医疗服务主要的支持单位。接入平台的市直医院要积极上联国内外知名医院,每所市直医院要与三家以上国内外知名医院形成远程医疗合作关系。区域内申请接入的各医疗机构根据需要,签订协议、自由选择支持单位。
(二)加快推进基层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在县(市、区)范围内,依托县(市、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所〉),建设向上与市级远程医疗平台互联互通,向下覆盖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开展集中读片、出具诊断报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医学咨询等基本业务。加快建成中心化、集约式的远程会诊、影像诊断、检验检查、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五大中心”,条件较好的地区,要积极提升远程医疗的层次和内涵,逐步建设完善“12大类”远程临床医疗系统。
(三)加快建设远程医疗系统制度支撑体系。制定远程医疗系统建设、运行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包括分级管理制度、审核同意制度、合作协议制度、知情同意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安全管理、准入管理制度、责任认定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调整完善,确保远程医疗系统规范、高效运行。
(四)加快建设市、县远程医疗管理中心。市和县(市、区)成立远程医疗管理中心,在各级卫生计生部门的领导下,承担区域内远程医疗系统业务运行、制度建设、接入申请、运行监控、维护保障、绩效考核、信息公示、督查奖惩等职责。远程医疗管理中心在医保、价格政策支撑下,可以承担费用管理和结算中心角色。
(五)加快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务实应用。要将医务人员参与完成远程医疗服务工作,作为晋升上一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重要条件。要将远程医疗服务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对口帮扶和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内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落实远程医疗政策,支持辖区内远程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制定落实基层医疗机构远程医疗绩效分配机制,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按比例补助远程医疗会诊和诊断专家及相关人员,充分体现远程医疗服务的劳动价值。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应制定完善院内远程医疗绩效分配机制,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按比例补助远程医疗会诊和诊断专家及相关人员,充分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与各项医改任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结合本地实际,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协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应用有序推进。要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争在完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相关政策上取得进展。
(二)强化资金保障。全市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工程量大、覆盖面广、建设周期长,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在系统建设运行过程中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用于市级远程平台和基层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以保障我市远程医疗服务健康开展。
(三)强化队伍建设。要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开展业务教育、培训,普及卫生信息化知识,树立互联网发展思维,加强远程医疗服务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和能力培养,造就一支视野宽、知识厚、业务精,能力强,既懂常规医疗管理、又懂信息化时代医疗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
篇10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管理指标已经成为衡量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健康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2014年6月-2015年6月,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市6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展开,涉及该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60家,地域覆盖全市9区、9县(市)。调查对象中,三级医院25家,占41.67%,其中综合医院16家,专科医院9家;二级医院35家,占58.33%,包括综合医院18家,占30.00%,二级专科医院17家,占28.33%。60家医疗机构共拥有床位33278张,其中三级医院床位30540张,二级医院床位2738张。调查表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计,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医院感染监测、消毒灭菌、手卫生和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方面。
2组织建设与职责履行情况
参与调查的60家医疗机构全部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有92.00%的三级医院和77.14%的二级医院设立了专职的医院感染管理科室,有90%以上的医院能够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在感染性疾病的会诊以及医院建筑的改扩建项目实施时,大多数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均能够参与到相关工作中,说明各医院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较为重视。有96.00%的三级医院和91.43%的二级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有72.00%的三级医院和62.86%的二级医院开展医院感染性疾病的会诊、咨询;60家医院均制定了应对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队伍情况
60家医疗机构中,共有专职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的人员187人。其中68.98%为护理专业人员,医生占22.46%;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的医务人员中,80%以上为大专和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共14人,有13人在三级以上医疗机构中;该管理队伍中以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有约1/3的人员从事本专业在3年以下,有近1/5的人员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超过10年。从以上数据来看,说明医院感染管理队伍三级医院略好于二级医院,但总体专业素质不够高。
4对策与建议
4.1进一步提升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调查显示,哈尔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感染管理工作很重视,在组织建设与职责履行方面基本达到了相关要求,成立独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室的单位有80%以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也逐步在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明该市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正稳步提升。三级医院的管理情况总体好于二级医院,有个别的三级专科医院和二级专科医院尚无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机构。二级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的基础力量,应进一步加强二级医院,特别是二级专科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
4.2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医院感染管理
在医院经费支出中的地位仍然较弱,无法形成强势学科群,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需通过加大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视和投入,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4.3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调查显示,各级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人员均以护理专业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66.95%和72.23%。学历分布三级医院以本科为主,占61.74%,大专占20.87%,硕士占11.30%;二级医院主要以大专、本科为主,分别占40.28%和36.11%,表明该市医院感染控制的人才梯队日趋合理。但从硕士和本科在被调查的60家医疗机构中所占比例来看,三级医院更加重视人才队伍能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为医院感染控制领域课题研究提供了人才保障,医院感染专业队伍已初具规模,人员培训成为常规工作,但专职人员学术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开展医院感染科学研究方面还较为薄弱,应加强医院感染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研究,通过开展学术研究、技术革新等项目,培养、锻炼和提升医院感染管理专业队伍的能力与水平。
4.4加强消毒隔离工作规范化管理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消毒隔离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调查中显示,该市60家医疗机构都非常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对手术室、ICU、分娩室、血液透析科、消毒供应室和腔镜室等重点部门加大了监测力度,有78.33%的医院在全面监测医院感染的基础上,开展了目标监测。通过开展耐药菌、呼吸机相关肺炎、手术切口感染、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和动静脉插管相关血液感染等目标监测,进一步加强消毒隔离与质量监测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不断提高医院内感染风险的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平杰,李薇.二级综合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策略应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6):633-635.
- 上一篇:创客教育教学案例
- 下一篇:医药公司销售计划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