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线上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线上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线上教学案例

篇1

教学策略一:“帮”

教学策略一是对应“水平一”的学生来说,也是自主学习的第一层次。在这阶段时,体育教师要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水平一”的学生刚进入校园不久,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熟练,技能的储备不多,因此能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较少。但是小学生又思维活跃,很多时候会有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而他们身上能体现出来的就是那些“奇思妙想”,体育教师应积极挖掘学生的这些奇思妙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探索、自我创新学习的兴趣。

教学案例:笔者在一年级各种形式的跳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兔子跳、袋鼠跳、青蛙跳,教师通过示范,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三种形式的跳跃。看似本节课的内容已经完成,但是笔者又给学生出了一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什么动物的跳”,课堂安静了下来,突然有一位平时调皮的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会豹子跳”,他的话音刚落,课堂就哄堂大笑,笔者听出来笑声中带着嘲笑,于是没有说话,然后又问他“那你给同学们示范一下豹子跳吧”,于是该同学将豹子跳给大家示范了一遍,笔者又问“你是在哪里看到过豹子跳的?”他的回答让笔者找到了答案“我在电视上看到豹子跳过一条小河在追捕猎物”。这时其他同学好像也安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目光中,笔者看到了赞扬。于是笔者便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并趁热打铁,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跳。结果可想而知,课堂变得更加的活泼生动,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各种动物的跳跃都出现在课堂中了。

在这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是主体能动性低,但这也是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师此时应充分挖掘这个阶段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案例中,学生的“豹子跳”在我们平常人眼里其实就是一N异想天开,但正是这种异想天开才是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源泉,因此体育教师应帮助、鼓励、激发低年级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学策略二:“扶”

教学策略二对应“水平二”的学生,“水平二”的学生经过“水平一”时期的学习,知识与技能都有一定的储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所增强,但是自主学习的效果有所欠缺,很多时候还依赖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在此阶段应及时“搀扶”,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提高。

教学案例:在投篮教学过程中,笔者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投篮,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笔者发现学生的投篮姿势大致有三种,双手胸前投篮、双手头上投篮、双手胯下投篮,此时笔者通过讲解三种投篮姿势的利与弊,并示范正确的双手胸前投篮姿势,经过笔者的扶助和修正,学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投篮教学的目标圆满完成。

在此阶段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是有效性低,体育教师可以适时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但是由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易冲动和情绪化,体育教师应及时扶助,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稳定性。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认知、改正。

教学策略三:“放”

教学策略三是对应“水平三”的学生,对于“水平三”的学生要有的放矢,高年级学生的心智、情感、技能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多给学生质疑、讨论的时间,鼓励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案例:在一节50米跑的考核课中,笔者将学生分为测试组和裁判组,测试组就是需要进行50米跑测试的同学,而裁判组是发令员、记录员和终点裁判员。在课前笔者布置作业,每一位学生学习发令、记录和计时的工作。在课中,笔者随机选择了六名学生为裁判组,测试的工作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完成,另外,笔者欣喜的是该班的50米跑的成绩比同年级的另一个班级要好。学生通过对裁判工作的学习更进一步加深了对50米跑的认知。因为通过笔者布置的作业,学生在课后通过询问老师以及互相学习,认真的学习裁判工作,如起跑的发令是“各就位,预备――跑”,在测试的那一天,站在起跑线上的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有这个口令,注意力更加集中,而相比另外一个班级很多同学都出现起跑反应慢的情况;在学习计时工作时,学生在测试的时候时间观念更强了,当知道在学生冲过终点的那一刹那停表,这就要求学生应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而不是在终点的时候就已经减速了,这与另一个班级也形成了对比。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一方面教师要有的放矢,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体验权放给学生,体育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有特点的教学环境下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脱离体育教师,任由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篇2

关键词:移动学习;微信公众平台;教师研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61-03

一、引言

根据CNNIC在2014年8月的《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而在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是计算机用户数量的4倍。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必将掀起互联网发展的新一波浪潮。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覆盖无线WiFi信号的数字化校园越来越多,为教师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能够使用移动终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主动下载学习类应用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随着各级电教部门及学校逐步开展新媒体、新技术教育应用培训,40岁以上教师群体主动参与移动网络环境下交流研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与学实验研究在南京多所中小学开展两年有余,积累了丰富的学生开展移动学习的实践经验,技术沉浸环境下的学习[1]越来越流行,微信等移动平台深受年轻人欢迎,年轻教师在微信平台上的活跃度高,乐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接受最新资讯并进行相应主题活动的研讨,很多教师善于通过微博、QQ空间分享优秀文章、反思体会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应用已趋于成熟,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在线学习的应用研究如火如荼,其中也不乏基于移动学习的中小学教师研修平台,但其实践应用明显缺乏,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移动学习在教师研修中的应用明显滞后于社会整体水平,为教师提供的移动学习资源还比较少,根据我们使用教师协作平台交流研讨的经验来看,教师本身能够主动使用社交软件进行教学问题的交流研讨,所以建设开放的、有针对性的教师移动学习资源平台非常重要。

我们对开发新的APP移动客户端与使用已有的社交软件(诸如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做了深入的比较,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丰富的开放接口、良好的用户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方便的社交功能。遵循可操作、易交互、共获益的建设原则,提出了在现有教师研修空间与网络学习资源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教师移动研修空间的建设方案。

针对移动学习的特点,增加教师研修过程的跟踪、教研资源的推送,实现移动研修平台与传统网络资源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相互融合,搭建支持区域常态教研与协作交流的教师研修平台。

二、教师移动研修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网络研修是以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开展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教师自主研修的新的学习方式,网络研修不是对传统研修与面对面培训方式的取代,而是对传统的教师继续学习和培训方式、内容的延伸与发展。[2]目前网络研修平台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目前人们关注的大多是网络研修平台的功能与作用,对网络研修的组织和应用模式的建构研究却很少;并且网络研修的参与人员较少,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学习群体,网络研修平台资源更新缓慢,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难以满足教师“3A学习”[3]的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基于移动学习的网络研修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新媒体传播占据宣传主流的今天,微信通过它的普及率及功能平台化成为当今新媒体传播的主载体,本文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接口与原有教师研修资源平台相结合构建教师移动研修平台,使教师能够通过手机微信参与研修活动、观看微视频以及与学科专家互动交流等。

江西教师微课平台、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机构对基于移动学习的中小学教师研修做了相关研究,阐述了微信、微博、QQ等移动学习平台在教师研修中的应用,规划在3G无线通信环境下以手机为主要移动终端的教师研修平台。[4] 上海大学计算中心有关人员利用微信群的社交功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做了大量微信创新性教育应用实践。[5] 陕西师范大学相关人员利用公众平台编辑模式下信息的自动推送功能,实现了学生分组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6]

上述相关研究,注重使用微信自身的社交功能进行教育教学相关的交流研讨。但其并未对微信公众平台公众接口做深入的开发整合,无法控制记录研修活动过程、评价研修效果等。在网络研修空间搭建中,应该将网络研修的主体教师作为需求的中心,重点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服务。

三、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功能设计

基于云服务与大数据的理念,区域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主要实现了三大功能:满足教师继续教育的在线知识学习、满足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在线教研协作、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在线实践反思。

1.参照MOOCs模式的教师在线学习

MOOCs是一种大规模在线教学模式,与其他在线学习资源不同的是,MOOCs为学习者提供的是在线的全过程课程教学,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被全程记录,保证了学生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针对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行在线作业、在线考试,根据考核情况发放证书(见图1)。[7] 基于此我们对原有教师研修平台做了优化改进,同时通过学习行为追踪记录分析教师的知识缺陷,为制定教师知识需求提供依据。

2.以活动为主线的在线教研协作

教研活动贯穿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目的是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每次活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对教研活动质量影响很大。在教研协作社区中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师现场研讨与线上研讨相结合,使所有教师都能够在平台中针对教学研究课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如图2所示,活动发起人可在平台中提前活动通知,活动开展时在LBS(定位服务)技术支持下,教师通过扫码签到进行现场考勤,随后实现现场评课互动,教研员或活动组织者在活动结束后可将活动课件、教学设计、活动新闻等资料到平台上,实现资源入库,为教师后续学习提供资源共享服务。

3.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师在线实践反思

实践社区关注教师隐形知识的发展,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为教师提供个人协作空间,支持信息聚合阅读、个性化内容与风格配置,为教师提供资讯、云盘、日程、博客等个性化应用。教师通过实践社区将自己的教学案例上传,利用平台提供的S-T分析等学习分析工具,[8] 对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根据生成的分析报告进行教学反思。也可将教学案例提交给专家,专家利用平台提供的学习分析模型,对案例样本进行分析,对教师所提交的案例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在线咨询专家并进行研讨和交流。

四、微信公众平台与教师研修空间的整合

微信平台与原有研修平台整合的目的是实现原有资源适用于移动学习平台,有效地将微信自由交互功能用于平台内师生交互。南京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解决了微信公众平台与教师研修协作平台的对接,教师通过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并且实名绑定后便可实现教师研修平台学习、教研及在线实践反思的功能。

1.研修平台与微信用户绑定的功能实现

移动研修平台需要将教师微信中的虚拟身份与研修平台中的真实身份对接起来,实现多平台下教师的统一身份认证,教师可以使用微问移动研修平台教学资源。教师将研修平台的微信公众账号添加关注后,首次使用微信参与研修活动时,微信服务器会将教师的数字身份识别标识(ID)发送给教师研修平台,返回要求教师填写真实姓名、密码的页面,系统会将信息提交给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进行实名认证,并将ID写入研修平台数据库,从而实现微信号与研修平台的绑定。[9]统一身份认证(UIA)实现了移动研修空间的用户权限识别、管理、控制、授权等。

2.教师移动研修平台界面设计

根据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接口开发规则,设计并开发微信公众平台中教师研修界面,实现与研修平台功能统一。受移动终端设备显示尺寸及待机时间的限制,移动研修平台的用户接口应简洁、直观、易操作,不应设计过于复杂的结构界面。以教研协作社区为例,通过微信教师可以与查看活动公告、扫码签到、听课观测、接受远程培训、参与集体备课并实现个人资源管理等,如图3所示。现场评课环节借助4G信号或活动现场无线AP的支持,教师在活动页面通过简短的语言及时发送自己的感受,让其他学习者第一时间分享交流,起到现场无声的交流与互动。

五、结束语

基于移动互联服务的网络研修与传统的网络研修相比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研修的时空限制,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为教师研修提供了更为便利、多元和自由的选择,构建了一个实用的移动网络教师研修环境和资源沉淀、共享平台。

随着国家“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重点推进项目“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以及区域电教部门逐步推进的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评比,为中小学校进行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教师移动学习创造了硬件条件。目前,国内出现了很多支持学生移动学习的APP,如猿题库、作业帮以及移动教育办公平台等,但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平台扩展教师研修空间,我们还应充分借鉴国内成功的网络研修平台及移动学习客户端开发应用的经验模式,开发适合教师职业特征的移动研修平台,为区域教师研修培训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屹,许哲,张帆.沉浸理论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构建的指导[J].现代教育技术,2010(5).

[2]钟启泉.教师研修:新格局与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

[3]杨孝堂,陈守刚.泛在学习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12.

[4]周震,朱敬东.移动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教师研修平台的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4).

[5]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6]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

[7]徐锦霞,钱小龙.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MOOCs教学系统构建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4(9).

篇3

一、数学学科线上教学

(一)教学方法

2月3日,在区电教中心的组织下,我们进行了网络在线直播培训,通过培训我们掌握了网络直播及人人通的使用方法,这为我们今后的线上上课提供了指导和帮助,虽然没有教室和教学的硬件设施,仅一台电脑和手机我们也要坚守这份工作的使命。在线上教学初期,我校数学教师“微信”、“人人通空间”“一起小学”三个客户端相结合,学生在微信进行语音签到及导学案、微课的接收,在人人通进行体温填写及计算题的“习惯养成”,在“一起小学”进行练习检测。教师通过“微信”及“一起小学”批改作业。随着线上教学时间的推移,经各位领导商议后决定,可以进行直播授课。从刚开始接触“钉钉”软件到线上给学生教学,从不熟悉迷茫到线上教学中的收获,我们深深认识到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首先牢固树立信息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紧跟时代的脉搏,更何况认清形势认真完成线上教学任务。

线上授课开始时,教师保证提前几分钟签到,保证听课学生人数,做到每位学生不掉队。授课时教师的语言应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并举一些具体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的提问应有针对性,对于学生的解答教师应做出恰当的评价,多以鼓励为主,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时强调重点和难点,助学生总结知识点,提醒学生做笔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授课节奏。

(二)教学效果

1.对于重难点内容,通过反复重学,反复思考,来帮助彻底的理解和掌握。   

2.在线学习能很好的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求、知识背景、个人喜好、学习风格来选择学习内容,有效地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   

3.由于不能和老师面对面,学员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大大减弱,学员会慢慢培养起“学习得靠我自己”的观念。这实际上是促使学生确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出现的问题

1. 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要求较高,缺少老师的现场指导和约束,容易走弯路。   

2.网络交流不如面对面交流来得直接,也较为花费时间,而且容易让学员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听不明白还可以重学,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3.对于在离开老师视线,而且家长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课上课后监督环节有很大漏洞。

(四)改进措施

1、提醒孩子在一个安静的场所学习,与学生互动,努力让课堂生动、丰富,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致。

2、与家长及时沟通,适时监督孩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朝努力上进的方向发展。

3、课前检查网络通讯情况,确保网络畅通。

4、通过随机点名提问方式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夸奖学生,让学生乐于参与。

二、语文学科线上教学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学科的性质,在广阔的资源中寻找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方式,为此我校语文教师采取了“一起小学学生”、“微信群”、“希沃白板”、“人人通空间”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微课,重点讲解教学难点和易错点,并将微课链接发到微信群,学生可以重复观看;利用“一起小学学生”、“人人通空间”里的优质题库,为学生选取预习和课后引导巩固习题;利用“微信群”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同时也通过资源转发等方式,为学生推荐优秀微课和PPT。

(二)教学效果

“停课不停学”期间大量用户扎堆聚集在教育类网站和教育类APP,导致网络比较卡,制约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部分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使用的是父母的手机或父母淘汰的配置较低的手机,在线上教学时,往往会因为电话来电或卡顿造成学习中断。线上教学教师不能直观看到学生的学习的纪律、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抛开上述问题,线上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很容易投身其中。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1、有时网络卡顿,教学有中断。教师找出是自己网络问题还是学生网络问题,如果是自己问题,联系网络公司解决。如果是学生问题,联系家长,指导家长解决孩子网络问题。

2、小学生自主学习较差,如果布置的是文字,或PPT学习,则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改善措施:布置的是微课或实时小视频教学则学生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也更好。

3、布置的作业分为网上完成作业和纸上完成作业,个别同学作业完成比较拖拉,老师在批改纸上完成的作业时批改比较耗时。改善措施:为了学生的眼睛健康,教师尽量给学生留纸质作业,给学生分组,建立小组群,在小组群里教师便于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三、英语学科线上教学

2月10日前期,我们已经紧锣密鼓,做好网上教学的各种安排,建立微信群,让家长下载App,自主备课,挑选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制定网上教学计划,到学校取回任教学科的课本和参考书等。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线上授课我们利用微信区、人人通选用了优质的授课资源给学生,包括区教研室安排的每个年级的骨干教师发送的资源,微信公众号的资源,“一师一优课”等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和家长反馈较好。3月15日前后,街道教委又安排每个学校利用固定时间进行学校的教研,我们响应上级的安排,积极组织各个年级的英语教师进行教研。针对近期网上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讨。我们研讨教学进度,探讨学生上网课时可能出现逃课的情况该如何避免,学困生上网课能否跟上进度以及有些学生的单词错误发音在线纠正存在困难的情况进行教研。后来我们调整了教学方式,4月20日起,所有教师尽量采用钉钉直播授课,因为所用软件可以统计学生的在线时长,可以避免给一些逃课的学生打开手机,人不在身边,这样的互动方式老师可以更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效果

老师在备课、上课方面下了较大功夫,课堂授课高效,利用直播,以不同的游戏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家长对线上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线上教学的时间可能稍有些长,教师要做到精讲。布置的线上作业学困生不能及时完成,需要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上传,也有的同学反复督促仍然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学校复课后我们老师也会对线上教学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摸底,进行查漏补缺,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复习。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1、教师无法把握学生的听课状态,师生交流互动有限。观看微课时看不到每个学生,无法看到学生的听课状态,无法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课堂管理。另外,在线教学,学生发送语音时,学生发送音频老师们逐个听完,虽然进行了点评,但是觉得同学们浪费了宝贵的等待时间,不纠正又没法进行下一步课文的学习。

2、近期使用上学期的课表上课,学生有时不能签到,同时线上教学战线的拉长,加上大部分家长的复工,不能很好地监督学生,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差,学习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针对这种问题,学生不在老师身边,老师们也尝试了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做好“停课不停学”工作,及时主动与家长联系,课上为了更好地监督学生,直播授课时多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把每次直播的时长给课堂参与率低的同学家长,查找原因。线上作业上传不及时的同学老师每次授课时进行再次提醒。

四、其它学科线上教学

篇4

一、“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之不足

(一)教材选择单一

目前为止,“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材较少,仅有4个版本的教材,其中3种是国内专家编写,1种为国外专家所著。按照国内外先后顺序排,分别有《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陈华彬、梁玲编著2003年编著)、《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张红霞2004年编写)、《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刘德华2009年编写);《新小学科学教育》(宋戈翻译,美国萨玛•沃泽曼编著)等。前三者均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视觉入手,着重是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但缺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体现实践性;后者是一本外国教材,教学案例较多,也注重了教师教法与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由于国外教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小学教育目标与我国小学教育有很大差异性,书中的小学科学教育案例都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现象,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甄别,同时对教材“本土化”,这些都对教学产生了比较多的麻烦,故大多数学校仅将其当成参考资料供补充使用。

(二)学科知识缺乏整合

从小学科学课程的角度看,小学科学课程涵盖了化学、生物、物理和地理等自然学科,需要科学教师掌握自然科学领域的系统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能够融会贯通地将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介绍给学生。“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课程体系中,仍然沿袭着根据单一学科知识讲解小学生三维目标培养的模式,未涉及通过自然科学学科间整合、综合课程开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认识。实践教学中,在课程功能上,对课程本身深度和宽度的挖掘不足,没有发挥好提升课程价值,向课程本体本质追问的作用。从课程与教学论视角看,由于“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仍然处在不断发展阶段,本身还没有建立起公认的科学体系,知识体系化、模块化不足,与其余学科相比课程涵盖了大量琐碎的复杂的理论知识,信息广度过大,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从理论上讲,承担“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学的教师应该特别注重教学策略,帮助引导学生内化课程知识,但大量承担此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实践中却延续使用满堂灌的方式教授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许多学生埋怨学习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忘笔记”,让学生不能从本质上认同课程内涵,课堂缺乏教育策略的使用,仅仅停留在平铺直叙地讲授书本知识。教师教学时未考虑课程信息广度大的特点,还是将课程按照常规课程定位,教学中不注意将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两者相互割裂的体系结合起来,不善于从包摄性、抽象性和普遍性等方面组织教学资源。[2]教师简单粗暴地把异常庞杂、陌生和一定难度的,同时包含国内外同一时期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解的知识“填鸭式”传递给学生,加重了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的负担。“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上均面临着知识整合的挑战,这对教授和学习本课程的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三)实践活动欠缺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学生职前教育中加深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理解和关联学科间知识的必要环节。“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本应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的示范讲授课、参加小学科学教学见习、观摩优质课录像、教学讨论等)来加深相关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自觉,让学生进行最基本的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反思活动。但许多高校在开设本课程时,机械地将“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理解为一门专门讲授学科教学理论的课程,忽略了课程结构中的实践性,将其当作纯理论课设置,又或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的方式设置,没有将课堂教学的外延和内涵扩展到实际教学去。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欠缺、教师能力的局限和实训场所的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学校还是授课教师都很少考虑建立起以学生教学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很少得到升华理论知识、检验理论的机会。

二、“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有效教学对策

(一)注重专业研究,整合学科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教授者也是研究者,他们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更是发展课程最积极的参与者。“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系统结构、知识内容和理论支撑等基础性支架都在不断发展前进,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研究共同构建、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其重点是“研究小学各科之目的、材料及其处置方法”。[3]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研究特指带有“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特点与专业语言的研究,通过研究,严肃地区分通俗认识的东西,摒弃“民间式”的经验。[4]同时,研究者需要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合理地把它们放到适当位置,从“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内部将其不同侧面、各个功能和机制整合,构建成为具有显著民族、地域特点的统一整体。具体的来说,不论是研究还是教授“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均需要做到:1.统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是一个整体,这已经是国内外专家达成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为了能够“讲清楚”知识,有意无意的将课程和教学拆解分离,试图分别讲清知识,违背了教育理论发展的规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误导学生建构割裂开的知识建构。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谨记:教学是一种课程过程,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5]在讲解的过程中,应从文化的整体性出发,进行系统化、类型化或模型化的分析,并做出价值辨析、实践建议。[6]不能用文化图景概念统筹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不论是讲解哪个部分内容,均需说明它在整体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阐述它和其它部分的关系,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认识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构建起统一的课程与教学。2.统一感性经验和抽象理论的关系。虽然“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但是它并不只是以单纯的实践性事件累加而成,而是对基于经验事实的自然知识进行真假判断。教学中,教师易直接用自己的直接经验代替科学体系,将科学体系简单地处理成一连串的描述性语言,无法让学生掌握真正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教学效果欠佳。因此,特定的事件应该纳入整体的科学体系内,从实际的问题引申到普遍性的概念、从局部的问题推广到整体性的理论,将总结的东西严密地思辨,形成以感性支撑理性、用抽象统领经验的课堂。3.统一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关系。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而“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是教育人们如何教授此课程的课程,这更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智慧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既有理科学习的严密和实验精神,又要用文科表达的丰富和思维的逻辑;针对课程中反映的概念符号、数量关系及自然知识,宜用抽象了“典型”的问题、故事等经验事实进行真假判断。即将原有知识背景渗透到现实教学,用跨学科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既有的科学结论,并用直观形式、意境与学生的生活感受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自我经历与知识之间建立关联,获得“体验”。做好这三个统一,即可将“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从教学理论和科学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给学生系统学习和理论联系实践打下基础。

(二)改革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方式

人要学会一种知识、掌握一种技能,必要的感知是基础。“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应该将教学实践活动纳入到课程体系。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特别缺少的就是对小学科学真实课堂的认识,往往采取的都是“隔空向望”的虚拟想象,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对于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这类操作性技能,由于其含有隐性的、不可言传的、个性化的内容,是不可能通过老师教会,只能由学生“悟”出来,所以必须由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相关经验,再内化成为自己的体验,最后不断凝炼升华成为一种教学自觉。为此,应该在课程培养体系中更多的加入实践性课时,适量的充实学生教学实践,利用开放的体系使学生创造性的生长出完善的教师教育技能。在设计课堂时,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策略:1.开展微型课堂设计。展开一整堂课对于初学者有极大难度,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从针对教学一两个知识点进行设计开始,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的教学过程讨论和教学执行环节研究,指导学生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适时把控课堂教学、深刻开展课后反思和充分实施团队备课等方面,模拟教学全部环节,形成微型课堂。通过微型课堂的练习,让学生模拟一堂课的教授,由简及繁、由易及难,学生充分体验后,再一步一步增加知识点,完成一整堂课的教授。2.搭建“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实验平台。整合学校资源,建立课程实验室和网络空间交流平台。课程实验室是一个现实的研究场所,即提供给教师,也为学生开放。一是在课程实验室中提供纸质的课程资料、必要的参考案例、标准化的教室和教室办公室以及微格教学设备,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课程研究,特别激发学生自主实践,将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收集、围绕知识要点,组织图、文、声、像并有质感的多种内容,设计起可共享的真实案例。同时构建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微信、qq群、博客等)开展教学活动,使小学科学课程在教师的课堂讲解后,通过互补和融汇,转换为合符人的记忆网状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在记忆、思考和课后的书面练习过程中提高感觉和思维能力的规律”;[6]二是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实验平台教学活动,分享实验资源、讨论实验经验和优化学习方法,营造出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学习氛围,运用网络教学模式使实验平台的智能交互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与学的行动效率。3.建立定点实验学校。实践是知识的基础,一切知识形态都产生于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通过建立定点实验学校在政府、社会、学校、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的主观解释和接纳关系。在制定“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有效教学对策中,不仅要以合作为目的,关注在各校主体之间组成的伙伴关系,逼近办学条件的可能性边界,培育和建立具有辐射效应定点实验学校,更主要的是通过合作,提高定点实验学校的效率。因此,一是在各校之间形成一对多的树形结构关系,并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原则和运行机制协调各校的实验活动。确保“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有效教学整体提高;二而是在学校与实验基地之间,以提高“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质量为目标,建立社会分工与合作关系,通过“信任”协调相关部门的专业化与能力;通过“合作”将各校教师人力资源转化成实验创新人力资本,为开放性教学创建条件,为形成“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课程实验活动中心,带动各校“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实验课程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用多元的实验教学推动师生之间效用最大化,实现“有用知识集合”的扩张和重组,让学生在实验学校和真实环境中获得体验,“增强追求发展的内部动机,为学习来恒久的专注和巨大的能量,达到“流”(flow)的状态”,进一步促进“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目标。

(三)丰富教学策略,重视过程评价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配套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解实决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329-01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推进与展开,有必要重新审视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完整的信息技术教材体系应该是立体化的,但实际情况是,多数教材编写者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上,无力顾及配套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一些教材即使有配套光盘,但因为没有与教科书整体的同步设计,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一些教材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削弱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现行教材与实施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重工具操作而忽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实决际问题的思想、方法与过程。

很多现行教材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没有涉及利用信息工具处理学习者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的应用,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等内容。这类信息技术教材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一打开就如同应用软件使用说明书,这种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会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某教材第三册第二章(《多媒体作品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多媒体作品的分析与开发流程、系统设计与脚本编写以及素材的设计。试想学生花几节课的时间纸上谈兵,他能有多大的兴趣呢?如果是在没有互联网又无法从其他渠道找到教材内容中要求的视、音频素材的边远地区与广大乡村,如何才能正常进行教与学呢?

二、教材重技术而忽视信息社会人文精神与信息责任的培养

教材中应该体现信息技术发展、创新与应用中蕴藏人文精神,使学生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还要求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养成负责任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大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某一计算机语言(QBASIC或FOXBASE)、制作网页(FrontPage)、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或者Word, Excel等。只用少量的篇幅介绍计算机安全与网络道德、计算机道德规范与安全、计算机病毒与安全等内容,有的教材甚至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三、内容及容量与实施环境有差异

一些教材过分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和稳定性,没有及时地把最新的概念、原理、技术与方法引入到教材中来,使教材内容显得陈旧滞后,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相反地,一些教材为了追新求异,用较大篇幅介绍最新的内容,甚至是没有稳定下来的内容,忽视基础性与稳定性,同样不符合学校的实际需要。要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到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作用,处理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是设计与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条件相差很大,同一地区的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在计算机硬、软件,网络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有的边远山区中学甚至连一台电脑都没有,更不要说互联网、学生用机,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很难开展。然而许多地区材、统一考试,硬将师资设备条件差异较大的学校拉到一个水平线上,造成盲目比较,不切实际。

四、忽视对教与学、评价与考核的指导性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课程目标由单纯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信息素养的培养,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评价也随之面临着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

篇6

关键词:幼儿园;课堂教育;小学化倾向;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44-01

幼儿教育对于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非常重要,它主要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然而很多幼儿园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倾向。违反幼儿教育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剥夺幼儿幸福童年,又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作为一线工作者,我无时不在关心和思考这个问题,结合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就幼儿园课堂“小学化”谈谈我的看法。

一、分析形成的原因

(一)幼儿园的管理模式和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存在问题。幼儿园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与国家的主导方向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导向是分不开的,英美等国不要求上课坐端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师,学生课堂上表现比较自由,孩子可以吃,可以走动……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这样的教学环境并不影响幼儿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培养和发展。但在国内很多幼儿园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倾向。教师要反复规范幼儿上课的坐姿,要求“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惟恐孩子在幼儿园不能养成良好的倾听和坐的习惯。幼儿园的管理模式也取决于幼儿园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和要求。管理者的要求决定了大部分教师的努力方向。要求各班必须抓好课堂教学常规,教师们便努力要求幼儿。

(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师的行动。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论知识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接受兴趣、注意力的了解等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材、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三)家长对学前教育的盲目要求。目前教育的“功利性”也波及到幼儿家长,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会不会说英语等等,家长这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急功近利的思想,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原有的办园理念。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在课堂上进行小学知识的传授。

二、对幼儿园课堂的几点建议

(一)趣味性贯穿始终。要调动幼儿的注意力光靠语言的强调是不行的,教师必须想办法激发幼儿兴趣,近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高尔基也曾说过:“游戏是小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但同时又受到教学内容的局限,所以让整个教学活动变得富有趣味、融入游戏是幼儿教师课前预设时需要突破的难点。课堂中应当更多地安排游戏,唱歌,跳舞,跑跑跳跳这样的活动,让孩子过剩的精力得以释放。

(二)内容选材贴近生活。将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活所见和幼儿的学习活动联系,是幼儿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联系生活幼儿才会有更多话想说,更多的兴趣去了解,才会变枯燥为快乐。比如某教师要让幼儿感受数字的重要性和有趣,她组织了《生活中的数字》教学活动。让幼儿先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过数字?然后让幼儿相互看看课前准备的一件带数字的物体并说说上面的数字表示什么?再让幼儿看课件生活中带数字的物体“公交车、菜单、验钞机、超市的货架、食品袋……”最后再让幼儿讨论没有这些数字会怎么样?活动中激发幼儿不断探索,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紧紧联系,使幼儿对生活中的数字有了极大的兴趣,在活动结束后还会去探究,活动的选材意味深长。

目标的制定简单、清晰、准确。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是决定一堂课的中心要素。很多教师在确定目标时有些盲目,目标太多、太大、模糊,反而使课堂环节松散、内容繁多。

(三)注重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3-6岁是幼儿智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以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主,不必程式化的死记硬背,而是以能引导幼儿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为主。比如某教师设计的科学活动《神奇的药水》,为幼儿提供了碘,苹果、桔子、大白菜等各种水果、蔬菜,以及含有淀粉的雪饼、馒头等,引导幼儿操作、探究,得出结论碘遇到淀粉会变色。

篇7

一、 加强学习,完善自我。

为了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我经常从一些报刊、杂志上剪贴一些与科学课有关的知识,积累起来。我还经常学习《山东教育》、《烟台教育》上有关科学研究的内容,课余时间观看电视台的“科学教育”节目,多媒体网络也是我搜集材料、释疑解惑的好帮手。课余时间我就到实验室,把课堂上要做的实验先做一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勤于积累,勤于学习,勤于反思,使我在课堂上得心应手,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心满意足。

为了尽快跟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还积极参与各种培训与教学研究,认真撰写科学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曾多次在区市科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在不断的学习中我迅速成长起来。

二、充分准备,有的放矢。

小学科学教学如果没有材料,那就是纸上谈兵。每一节课我都布置学生课前准备材料。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阅读报纸、刊物、询问父母、朋友等形式收集资料。另外我还利用农村的天然资源。让他们到自己熟悉的大自然中去调查了解进行探究。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矿物》时,我就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实地考察,对学生带回来的各种矿石,进行科学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对各种矿物的特征已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这样让学生亲自动力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质量,教学效果很理想。

再是,我不怕麻烦,自己动手,搜集和制作实验所需的教具,并积极发动学生、家长寻找许多直接可以使用的教具:小铁钉、细铁丝、注射器、塑料吸管、电池和各种金属等;可以寻找替代品:如脸盆代替水槽,普通玻璃杯或其他水杯代替加热用的烧杯;利用不锈钢的勺子、汤匙代替凸面镜和凹面镜等;可以寻找各种能够制成教具的材料:如各种瓶子、线、废纸、易拉罐、可乐瓶等。凡是人们看不上、用不上的东西往往在我们的科学课上都有用武之地。

三、激发兴趣,巧妙引导。

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愉快的心情,就应该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气氛,让学生有自主时间去分析思考,去提出问题,去猜想假设,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己见。在教学中我始终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和学生一起观察、实验、思考、分析、交流,和学生始终保持融洽的师生感情,加深了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我经常利用故事法、悬念法、游戏法、谜谚语法等创设学习情境,启迪学生提出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生命的奥秘》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心理上有了愉悦感时,就敢想、敢说、敢为。我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探索,不包办代替,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嘴之前先动脑。

课堂上对于学生经过精心思考提出的问题,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甚至置之不理,则很有可能打击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关注,从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或答对一个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就及时地评价进行表扬,对一时答不上来或答错的同学,也给予鼓励。由于学生的想法能及时得到反馈,课堂气氛活跃了。有时候我对学生的发言也不急于表态,因为过快的肯定和表扬往往传递着“讨论已经结束”的信息,应该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空间,让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做火山喷发实验的时候的有个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害,我们能不能用一个锅盖盖在火上口上,这样它就不会喷发了。我当时极力的忍住笑。没有评价他的问题是否正确,而是让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同学们从火山的形成,火山喷发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课堂气氛之活跃达到空前水平。

四、认真指导,及时反馈。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开学初,我直接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活动,并未作具体指导和要求。结果,收效不大。有的未引起重视,忘了;有的遇到问题,卡壳了;有的未坚持观察……我反思后认为,这主要是我的责任,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指导工作。于是,我从几个方面入手:1、讲清家庭小实验的重要性,讲清每个实验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2、为学生提供他们难以找到的器材。例如,做“溶解”的实验前,我就发给每个学生一点高锰酸钾。3、作一些必要的演示。例如,“怎样加快肥皂的溶解”的实验,就涉及怎样切肥皂的问题。我向学生作了演示,还提醒大家要买一块较软的肥皂,才容易切开。4.根据实际情况,对书上的实验作适当的改进。例如,做“火山喷发”的实验时,由于用土豆泥做火山外壳,实验多次不成功。后改用萝卜做火山外壳,实验很快成功。5.指导学生坚持观察并作好记录。例如,“鸡蛋在醋中的变化”的实验,我要求学生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篇8

首先感谢市教研室的领导给我这次机会向大家汇报信息技术的教研工作开展情况的工作。

年来,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在区教研室的支持和在座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各项教研工作以市教研室年度工作要点以及区教育中心中学教研室三年规划为导向,以“深化课堂教学、加强课题研究、提高专业素质”为研究重点,以近期教研目标为阶梯,结合本区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实际情况,创新教研模式,不断推进日常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建设等服务工作,顺利完成区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各项教研工作。现将具体做法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转变观念,积极探求新的教研理念。

版权所有

首先,转变观念,作新教育理念的追随者。

基础教育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变革,只有教育理念彻底转变了,才能自觉指导教学行为,实现课程改革的目地。而许多教师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转变观念决非易事。因此,我感到作为教研员就必需站在这次课程改革大潮的前沿,带头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平时经常阅读《信息技术教育》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专业杂志,经常到一些信息技术教学网站和论坛中去汲取新的理念、观点和案例等,并随时进行笔记摘抄,写下心得体会,同时将这些经验及时介绍给广大教师,充实、丰富老师们对新课程的了解,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教育理念的追随者。

其次,转变观念,作教师教研工作的合作者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前,深刻认识到教研员不是所谓“专家”、“领导”,而是与广大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朋友”、“队员”。因此,平时通过深入学校听课调研,与一线教师进行平等对话,一起探讨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建立了我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档案袋库;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一起切磋交流,共同探索适合的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在指导教学中,和一线教师一起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实际灵活设计任务和活动,帮助老师上出自己的课,这样在与教师的积极互动中,在共同的教学反思中一起进步成长,成为教师教学的合作者。

二、积极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为了使教研活动能真正解决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每学期初在介绍学期工作计划时,都要开展征求教研意见活动,让老师们谈出自己对学科工作计划的看法,说出自己本学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最后分类汇总,在与大家共同讨论后确定该学期工作目标,使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此外,在学期末,请老师以无记名填写教研活动反馈表的方式,反馈他们对本学期教研工作开展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对自己过去工作进行有效自查和评估的同时,及早地为下学期工作能收集到具有指导意义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此外,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教研,灵活开展了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分片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不断创新教研方式,使教研形式多样化、系列化。通过采用“对话、交流、互动”的模式,实现了从专题的理论介绍到教师亲身的实践上课、集体反思评议的一系列教研活动组织;将备课、说课培训以及上课评课、教学案例评比等教师基本功培训、考核过程完整化、系统化。通过这些系列化、专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之间的讲、听、评、交流的机会增多,教师从中汲取新知识的机会增多,从而实现了教师间的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成长。

三、认真钻研,实现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

一方面科学、规范地开展课题实验工作,健全课题实验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来完善和推进课题研究;同时注重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加强课题研究的总结和推广。曾经承担了市教研室课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从选择学校建立课题组,到完成阶段性研究和结题工作,保证整个课题研究规范化、具体化和实效化,并与教研活动紧密联系,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研究课、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小论文、阶段性总结等活动,不仅保证了课题的顺利结题,而且取得了点带面的作用。目前又参与了市级课题“中小学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资源库构建与优化研究”的研究工作。

四、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以中心促全面。

版权所有

由于学科特点,我区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师,而且非专业、非师范的又占了近,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和教学监控的能力很薄弱,计算机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为了尽快地使青年教师成熟起来,一方面通过调研听课,及时发现优秀教师,建立高中、初中、小学中心组,让骨干教师直接参与教研活动的组织、研究课实施、评课以及反思教学等活动,达到锻炼能力、提高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让教学能力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现身说教,更容易在一线教师中产生共鸣,使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在上学期由骨干教师们主持的“信息技术大讨论”,大家将自己在教学和计算机网络与机房维护中一些经验“共享”出来,使得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颇受启发,活动得到大家的好评。

五、构建网络、分级管理,建立网上教研新模式。

因为学科特点,大部分学校一般只有一位信息技术老师,平时缺少与同行教师的交流,不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建立“区学片学校”三级教研网络,由中心组成员和骨干教师担当学片组长,对学片的教研活动进行组织、管理。而且,通过学科教研网络辐射到每一位教师,学片教师之间互相接成对子,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探讨问题,推广优秀经验,使得教研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在市教研室的倡议下,我们也建立了学科网页,将教研通知、教研内容以及相关资料等补充到网页中,使得教研活动又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老师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掌握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同时网页中还对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解读、各省优秀教学设计以及专家理论等进行介绍,增加了老师们获取新的理念和经验的途径。

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取得以下点滴成绩:在两届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大赛中曾人次获全国三等奖,人次或全国优秀奖,人次获市级一等奖,我区获市最佳组织奖;在信息学奥赛中人次获市一等奖,本人撰写的片论文获市级二等奖篇,三等奖篇。

篇9

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通过算法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当今数学教学中提倡的一个理念。它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多一点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那么,是否计算方法越多越好呢?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又会给学生带来什么问题呢?笔者开始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

二、案例描述及反思

案例1:三年级“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计算教学课,下面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出示主题图:平均每天送300份报纸和60封信,那10天该送多少份报纸?多少封信?

生1:10×300=3000(份)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先算1×3=3,再在3的末尾添上3个0。

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生2:300×3+300=2700+300=3000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3:3×100×10=300×10=3000

……

师:第2个问题谁来解决?

生1:60×10=600(封)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2:先算1×6=6,再在6的末尾添上2个0。

生3:60×9+60=540+60=600

……

第1个问题的众多计算方法展示后教师没有总结,以至于在第2个问题中依然出现多种不合理的计算方法。

案例反思:该教师在处理算法多样性上走进了一个误区:算法越多越好。在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中,并不是算法越多越好,不是算法越巧妙越好,更不是你想怎样算就怎样算。算法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经常会以算法的多少作为课堂教学好坏的一个指标,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盲目地引导学生尽可能用各种方法去计算,造成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要求提出违反认知规律的算法,这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算法多样化是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提倡学生算法个性化。这虽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敢于放手,但绝不是撒手不管,听之任之。教师放也要有度,放后也要扶。算法多样化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求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求同、求佳的过程。因此,在鼓励学生求异,寻求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引导学生求同求佳,进行算法优化,让学生个体感悟出好的方法,至少要丢掉那些很复杂、很差的、错误的方法。相比之下,下面这位老师的处理方法更恰当些。

案例2: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教学课,下面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出示:27+6= )做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请大家摆一摆学具。(教师巡视学生学习的状况)。

(班中每个学生立即动手摆学具,学生表现出认真、主动、积极的状态。教师巡视,对学生的状态表示满意。)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每次发言你们都可以在桌上放一个标记,我们要比一比谁的标记最多,谁的发言最多,谁先来?

(学生纷纷举手准备发言。)

生1:把27分成20和7,先将7和6相加,等于13,再将20+13=33。(学生用了数位对齐的方法。)

生2:把6分成3和3,27+3=30,30+3=33,所以27+6=33。(学生用了拆数凑整十数的方法。)

师:能说说“把6分成3和3”的原因吗?

生2:因为27+3=30,要把27拆成30,所以这样拆。

师:说得真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我是用摆小圆片的方法的(边说边在位置板上演示)。先摆出27,再在个位上6个小圆片。所以等于33。(教师点头微笑。)

生4:(着急地说)不对,应该这样摆……(上台演示:将个位上的十个小圆片拿走,在十位上放一个小圆片。)

师:(故意满脸疑惑的样子)为什么个位上的10个小圆片可以换十位上的1个?

生4:因为个位上放10个表示10,十位上放1个也表示10。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10个1就是1个10。所以个位满10向十位进1。(教师在位置板上演示。)说得真不错!还有吗?(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

生5:我所把27往后数6就是33。

生6:我是用数射线做的。(学生上前演示。)先在数射线上找到27,再往后跳六格到33。

生7:我在计数器上做的。(生跑上前,手拿计数器边说边演示。)在计数器上先拨27,再在个位上拨6个,个位上满10个换十位上的一个。所以等于33。

生8:我用列竖式……个位十向十位进一,结果是33。(学生说,教师演示,并指出竖式写时要注意的问题。)

生9:把27当作30,30+6=36,36-3=33。

师:说得非常好,27比较接近30,当作30去加,多加了3所以加完后要减去3。

……

呈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教师进行总结。

案例反思:从这个教学片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当高,想出了8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让教师感到高兴,因为学生的思维是那么活跃,解决这道题会出现那么多种方法,这可能是连教师也没有预料到的。

学生的积极表现可能和教师所采取的评价方式有关。这位教师采用放标记物的方法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回答,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让学生自己记录在课堂中的发言次数。这样做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教师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放在桌上的标记物,了解学生的发言状况,有的放矢地把发言的机会给那些没发言或发言较少的学生。

这种评价方法是一种创新,笔者也曾在自己的课堂中使用过。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但是,这种方法也不宜多用,经常用学生就会缺乏新鲜感,他们可能会因为在课堂上摆放标记而分散注意力。因此,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用,但不能经常用,要适当地用,要注意“度”的把握。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思维很活跃。但是,方法的呈现比较凌乱。按照学理,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一般是从摆学具解决问题到用心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但是这堂课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生1到生9的回答,是先用心算等抽象方法,再用摆学具等具体的方法。

学生的回答为什么会从抽象到具体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通常习惯先叫好的学生再叫一般学生,这样就造成了发言的质量一次比一次下降;其次,也可能是在学生交流方法时,教师随机点名,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情况又不太了解,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在课上就出现了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局面。

当学生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利用学生自我学习时间,走下去巡视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学生出现的做法和答案做到心中有数,在随后组织全班交流中,有意识地把发言的机会先让给动手操作学具的学生,让他们参与讨论交流;然后请不用学具的学生交流,尽可能做到计算方法的呈现按由具体到抽象的序列进行,发挥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作用。

经过上述两个教学案例的反思性和重建,笔者对计算教学,乃至其他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算法思维的多样性是我们一贯提倡的。但方法的多样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不同方法,但不能让学生为求方法多而想方法,结果想出许多添麻烦的方法。

篇10

【摘要】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出现诸多不同认识时,采用辩论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道德内化,实现知情意行的目的。辩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品德课;辩论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105-02

小学品社(品生)课教学,其实是一种对学生道德、品行塑造的过程教学,学生应在品德课中得到明理的深化与情感的培养。但事实上,教材的内涵往往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擦肩而过。就是说,教材中要求的教学目标总是不能很好地落实,本堂课的教学给了笔者一个反思的机会,不是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去想,不愿意去感悟,而是教师没抓住好的时机来引导学生,没有激发他们足够的学习兴趣,没有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当然不会有所收获。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笔者最初的设计也是在走原来的老路,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模式来进行日常的教学,例如当遇到对班级里不该出现的情况,该不该上前去劝阻的时候,班级里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这就让一些学生犯难了,他们不知道到底应该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这让笔者也有些犯难,不能武断地说哪一方的观点对还是错,因为许多事情本身是没错的,只是用的地方不对。再说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不能让他们信服。既然这样,笔者索性在班级里来了个小小的辩论会,让支持劝阻的为一方,反对劝阻的为一方,无明确观点的在一旁观战,但有要求,就是观战的同学要在辩论结束后发表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一下子让学生来了兴趣,他不但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明理的全过程,更有助于实现思想道德观念的深化与情感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在辩论中学会与同学正确相处的方式。

从这堂课的教学经历中,笔者体会到了辩论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其实是很重要、很必要的。小学品德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明辨是非,知晓道理的能力,而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在构建这些认识技能体系时往往显得被动、消极,故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有效思维操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辩论教学作为体现学生主体学习者的地位就突现出来了。其目的是让学生主动获取看似简单的道理,学生们当然愿意一吐为快,通过辩论他们摆出了如下鲜明的观点:

1.我们应该劝阻,这是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帮助弱小的表现。

2.我们不去劝阻他,是纵容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对同学的不负责任、没有集体荣誉感的表现。

3.虽然你现在去劝阻他,他或许会说你多管闲事,会找你麻烦,但大家都来劝阻,他也会知道自己错了,也会改的,久而久之,这种不良行为会销声匿迹。

可见,通过辩论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了明理的主体因素,从而使品德教学得到优化。

这种辩论式的教学不仅能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还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道德观念的构建是一个过程构建,在这个过程中,需借助于一定的道德思维操作才能促使其内化,发挥其作用,而“课堂辩论”正是一个良好的思维训练,它能达到道德观念良好的内化的目标,从而缩短其观念构建过程。如在本堂课的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与同学之间融洽相处,当看到不良行为时应该主动去劝阻。果然,辩论过程中学生体现出来的除了对该不该劝阻的问题讨论外,更有其对道德观念的构建过程的完善,学生就这样在辩论的思维操作过程中,在正反双方学生的针锋相对中,对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去劝阻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了这种观念的内化。

品德课中的情感培养也是思品教学的重头戏,于是怎样巧妙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激感的方式有多种,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运用“课堂辩论”更能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震。如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讨论的焦点在于去劝阻了对他们有用吗,是不是还会反过来影响自己呢?面对学生的这种顾虑,笔者就抓住了这个契合点让他们往深里去讨论,如果你不去劝阻,就是纵容他们的这种不良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他们总有一天会来影响你,而你去勇敢的劝阻了他们,别人也会站在你这边的,大家都来劝阻,他也会知道自己错了,也会改的,久而久之,这种不良行为会销声匿迹。学生的情感就这样被激发起来,并在辩论过程中达到至高点。这样就通过辩论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情感的激化和升华,同时,使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附:“同学之间”教学案例[教学片段]

……

我们班里也有这种情况,你会去劝阻吗?会劝阻的,请在劝阻的横线上写上你的理由,不会劝阻的,请在不会劝阻的横线上写上理由。(学生写理由。)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1:我会劝阻,因为朋友之间不能产生矛盾。

师:的确,朋友之间应该和睦相处。

生2:我会劝阻,因为他们的行为是不对的。

师:我们可不能向他们一样哦。

生3:我会劝阻,因为同学之间应团结友爱。

师:真是一个明理的学生。

生4:我会劝阻,因为我们应该乐于助人。

师:乐于助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生5:我会劝阻,因为我们应该帮助弱小。

师: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

……

师: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大声地说):我不会劝阻。

师:说说你的理由吧。

生:我觉得这不关我的事。

师(愣了一会儿):老师有个想法,我们班举行一次辩论大赛,主题是“劝阻,还是不劝阻?”劝阻为正方,不劝阻为反方。辩论大赛正式开始。

正方: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我们应该帮助别人。

反方:你帮助了别人,说不定别人说你多管闲事呢。那你不是当了一回吕洞宾了吗?

正方:同学之间应该和和睦睦的,你作为他们的同学,你总不能做事不理吧?

反方:你去管了,如果别人不听劝告,反而打了你一顿,那你真的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正方:如果你纵容了他们,虽然这次不管你的事,但是下次说不定就轮到你了。

反方:这是两码子的事,你不去招惹他们,他们也不会对你怎样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

正方:这哪是两码子的事啊,如果是你遇到这种事,别人都不愿意帮助你,你心情会怎样?

师:很高兴看到你们有自己的观点,很高兴看到你们认真的表现。通过辩论,知道了一些我们曾未想到的东西,通过辩论,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老师也想来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们应该明智地劝阻,换句话说就是,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应该劝阻,再解决不了了,应该求助大人。

因此,课堂辩论不但能使品德课中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而且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得到培养,使他们变得愿学乐学,从而使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得到真正体现。

(编辑:杨迪)

厦门:将把足球运球技能纳入体育中考选考项目

经教育部批准,厦门、青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为全国首批三个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厦门在《2015-2017年厦门市校园足球工作方案》(下文简称《方案》)中提出,将建165所足球特色校,并将把足球运球技能纳入体育中考选考项目。

据教育部办公厅的教体艺厅函[2015]16号文件显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复厦门市、青岛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并要求试验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足球项目特点,围绕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运动竞技及师资培养方面,开展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工作。

厦门提出,将继续扩大青少年校园足球在全市的布点数量,力争在2017年创建165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其中大学5所、高中20所、初中40所、小学100所,并支持学校组建女子足球队。要求小学、初中足球特色学校每周需开设1学时的足球教学课,高中每学期不少于18学时的足球教学课,普通学校每学期要开设10课时左右的足球课程,并在课外活动中加强足球运动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