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疏导孩子恐惧心理

篇1

【摘要】根据妇女在围产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特征,指出妇女围产期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提出心理护理要点。

围产期指妊娠第28周至分娩后1w,这一时期对母婴的安全、健康极为重要。因此,妇女在围产期的心理护理是特别重要的。

1 妊娠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特征

从妊娠开始到临产日孕妇会出现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3/4的孕妇要经历恶心、呕吐,这种情况在前5个月更加普遍,大多数在前3个月和7~9月会感到疲劳。此外,最普遍的症状是背痛、胃灼热、头痛、消化不良、手脚浮肿、呼吸困难、腿痉挛、胀痛、失眠、痔疮发作和尿频等。

妇女妊娠后一方面为即将作母亲感到快乐、幸福、自豪;另一方面由于生理变化,身体不适的折磨,感到痛苦。进入围产期,妊娠妇女已经历了28w的煎熬,此时,她们心情比较焦躁,情绪不稳定、波动大,心理脆弱,对周围事务反应强烈,对同事、亲人,尤其是丈夫的言行极为敏感。

在这个阶段,她们最关心的是如何早日摆脱自己身体的不适,如何保证自己孕育的孩子最健康、最聪明。另外,由于当前社会中婚姻不稳定因素增多,职业竞争激烈,妊娠妇女还多了两重忧虑,妊娠期间与丈夫的长期疏离会不会出现第三者?自己的工作岗位能不能保住?

内心的不平静、忧虑、痛苦,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生理过程,影响到孕妇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严重的可能造成新生儿畸形,甚至夭折。总之,对妊娠期妇女复杂、敏感、脆弱的心理要充分理解,对她们应该特别耐心、宽容、体贴、照顾,不但关心她们的身体,也要努力使她们精神愉悦。

2 分娩期的心理特征

随着临产期的接近,孕妇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常失眠、心绪不宁。等到进入分娩阶段,发生宫缩后,孕妇会产生恐惧心理,惧怕分娩疼痛、担心发生难产、大出血、孩子有缺陷、性别不如意等等。过分紧张、恐惧的心理对分娩不利,可能造成宫缩无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情况,甚至无法正常分娩而不得不采用剖宫产。对于进入待产室的孕妇,医护人员一定要亲切、热情,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安慰和鼓励,消除孕妇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3 产后的心理特征

经历了漫长的孕期和艰难痛苦的分娩过程,孩子终于诞生。产后妇女如释重负,身体疲劳、瘫软,但内心充满欣慰、自豪与幸福。此时,她们最关心的是孩子是否健康、完美,家人,特别是丈夫、婆婆对孩子的评价和满意程度,希望有充足的乳汁哺育自己的孩子。医护人员和亲属要了解产妇的心理,应热情地向产妇祝贺,赞美孩子,使她放心,精神愉快,以利于产妇身心早日康复。

4 心理护理要点

4.1 充分理解和尊重:如上所述,在围产期妇女由于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身体长期不适,分娩也确实要经历剧烈的阵痛,孕育一个生命是很艰辛的。其间她们的焦虑、敏感、脆弱、紧张、恐惧不无道理,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允许她们有倾诉甚至发泄的机会,对于消除心理压力是有益的,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耐心和冷静。只有认真倾听她们的心声,才能准确了解她们的真实心理和问题,这是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的前提。

4.2 善于沟通:沟通包括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心理护理的基本方式是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它们都是建立在护患间良好的个人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经过良好的沟通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在语言沟通方面,首先要认真倾听,不轻意打断对方的话;自己讲话时语言要简洁、明确、通俗易懂,语调要自然、亲切、真诚,不能讲刺激性语言,也要避免可能产生负作用的暗示性语言。

非语言性沟通指行为、举止、表情等。作为一名护士,一举一动都被患者关注,都会在患者心里产生影响,衣着要干净整洁、站姿优美、坐姿端庄、步态轻盈、目光真诚亲切,操作时动作要协调、准确、娴熟,给患者留下负责、可信、亲切的良好印象。

4.3 知识是打开心结的钥匙:在心理护理方面,语言技巧和良好的行为当然很重要,但是真正能打开患者心结的还是科学文化知识,言之有理才有说服力。比如,对于产妇分娩前的紧张恐惧心理,只有通过详细介绍科学接生的过程,先进设备的功能,安全保障措施,医护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尚的敬业精神,回答好产妇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才能消除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所以,护士一定要不断努力学习,丰富、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

4.4 要做好家属工作:家属,特别是丈夫、婆婆、母亲,这三个人是孕产妇最亲近的人,他们的态度和言行对她最重要,影响最大。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三个人的想法,耐心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护理知识,使之成为护理工作的帮手,这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旭娟.妇产科护理常规与禁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 先兆流产;心理;护理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94-02

先兆流产的临床表现有:妊娠期出现腹部下坠感、轻微腹痛并伴有阴道流血。这对于期待新生儿降临的孕妇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比喜悦的事。但是先兆流产这一常见妇科病,因为有可能使孕妇痛失胎儿,所以给患病孕妇的心理造成特别大的压力,甚至为家庭生活蒙上阴影。一旦发生这种状况,孕妇情绪紧张在所难免。经过临床研究,几乎每个先兆流产孕妇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如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烦躁忧郁、羞怯、胆怯等。因此,为防止先兆流产发展成难娩流产,在传统专科药物护理的同时结合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分析几种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

1 紧张恐惧患者的心理护理

据临床统计,80%的孕妇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多见于婚后多年不孕者或新婚初次怀孕者。尤其是多年不孕者对胎儿的重视程度更高,一旦出现阴道流血或轻微腹痛等先兆流产的症状,就会恐慌不已。担心胎儿保不住,或保住之后不健康。越是紧张恐惧,先兆流产症状就越会加重,非常不利于治疗。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安抚孕妇的情绪,和孕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孕妇信任医护人员。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讲解正确的孕期保健知识,引导孕妇正确认识自身的生理状况,从而调整心理状态。并举例说明发生先兆流产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加上现在医疗水平先进,在孕期就可以检查出胎儿是否健康,通过这样耐心的心理护理,患者基本上可以打消疑虑,安心保胎,以愉悦的心情等待宝宝的降临。

2 烦躁忧郁患者的心理护理

有一部分先兆流产孕妇存在着烦躁、忧郁的心理状态。所占比例大约是30-40%。一方面,有的孕妇在孕期会出现轻度的忧郁症,如过分担心胎儿健康、担心丈夫出轨等。对于本身就患有忧郁症的孕妇来说,先兆流产不但对她们造成身体上的危害,心理上的折磨可能会更大;另一方面,有些患者因夫家几代单传,对孩子的性别看得过重,压力过大;或者有一部分患者,丈夫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陪在身边。有的因为夫妻感情问题,担心失去孩子就会失去丈夫的爱。这些情况本身就让她们很抑郁,一旦出现先兆流产症状,她们的情绪就更容易烦躁。有的孕妇会失声痛哭,甚至情绪失控。

面对这样的孕妇,必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她们大多都有心结,本身就有着情绪上的负面问题,医护人员对孕妇实施心理疏导时,应站在她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孕妇吐露心声,找到症结所在,尽量帮患者解决问题。孕妇在倾诉过心事之后,负面情绪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同时向患者讲解,保持愉快的心情对胎儿是多么的重要,外界的一切问题都不要看得太重,孕育一个健康的胎儿才是最重要的。有问题可以解决,但胎儿出了问题,才是追悔莫及的事。有些事情其实很简单,只是孕妇自己太敏感而已。这样的心理疏导,能一步一步解除她们的烦躁心理,为继续妊娠提供了保证。

3 悲观失望患者的心理护理

情绪悲观失望的患者,往往都有着习惯性流产史,一些高龄孕妇也容易有这样的情绪。尤其是有习惯性流产史的患者,以往的经历让她们对怀孕缺乏自信。再次怀孕时就越发小心翼翼,有的甚至终日卧床休息,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先兆流产,患者的心理压力大增,悲观、失望、沮丧的心理会让她们更加没有信心,这会大大降低治疗的效率。这种情况下,帮助孕妇树立信心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可以选取发生先兆流产,通过治疗后继续妊娠,最后顺利分娩的案例给孕妇讲解;尽量给她们布置一个温馨的环境,给孕妇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鼓励她们多和医护人员或病友们聊天,把自己的沮丧情绪发泄出来;这时的医护人员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春风沐浴般安抚孕妇脆弱的心灵,帮她们走出以往生育失败的阴影,树立新的自信。

4 羞怯、胆怯患者的心理护理

存在羞怯、胆怯心理的孕妇所占比例最小,并且多见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孕妇或来自农村的孕妇。很多孕妇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面对医生的询问时觉得难为情,尤其是因性生活不当引起的先兆流产,患者更是羞于实话实说,有的隐瞒实情,给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有的孕妇因为难为情甚至不愿就医,延误了病情,后果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尊重患者,抱着尊重的态度去询问病情,会让孕妇放松心情,医护人员要语调亲切,用委婉的话语去询问患者,语言要掌握好分寸。如果冰冷生硬会让孕妇更不愿配合。在就医环境上也可以做一些文章,向患者讲解孕期注意事项,宣传优生优育知识,也可以给孕妇看看相关的录像,如生育视频等等,告诉孕妇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好害怕和害羞的。从根本上解决她们的羞怯心理,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

5 几种负面心理并存患者的心理护理

以上几点,是先兆流产孕妇中比较典型的心理状况,但每个人情况不同,有的孕妇除了恐惧心理,还存在悲观失望心理;有的孕妇可能同时存在三种负面心理因素。这对医护人员如何采取心理护理措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孕妇几种负面心理并存,那可能就要考虑到环境、态度、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尊重理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分析孕妇的心理后,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措施。

另外,心理护理要注重针对性,仔细分析、了解先兆流产孕妇的心理,才会有目的地实施护理措施。而且要以关心孕妇为出发点,在患者治愈后,也叮嘱她们定期复查、节制性生活、保持愉快心情。

总之,先兆流产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病理性因素外,精神因素所占比例亦是不小。焦虑、恐惧、失望、烦躁等负面情绪都能加重病情。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患者来说意义重大。先兆流产孕妇在接受专科治疗的同时,再施以正确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篇3

【关键词】 儿童; 学校恐怖症; 临床特点; 心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003-03

在当今社会的急速变革中,社会传统观念与新旧观念的冲突,生活方式和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们的信念、道德、人生观以及相关的价值、行为取向也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诸多的变化无疑给人群中最为脆弱的群体―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紧张因素[1]。随之,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养育观念和方法、对子女的期望值等也发生变化,对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及行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不同的心理卫生问题。近年来,由于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发生率逐年增高,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作为情绪障碍之中的学校恐怖症,尤其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国外曾报道学龄期儿童中学校恐怖症的发生率约为5%,我国学者曾对260例儿童情绪障碍进行分析,其中学校恐怖症达13.8%,位于儿童情绪障碍的第三位[2]。学校恐怖症可发生于整个学龄期阶段,是指那些对学校环境产生异常恐怖,强烈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3]。对笔者所在中心儿童心理门诊确诊为儿童学校恐怖症的64例患儿的自身及家庭情况、临床特点等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使他们消除对学校的恐惧心理,及早康复恢复学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64例患儿均来源于笔者所在中心儿童心理门诊2013年

1月-2015年12月就诊的患儿,符合《现代儿童精神病学》中有关儿童学校恐怖症的诊断标准[4]。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品行障碍,经相应的有关检查均无器质性疾患。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采用自编问卷,内容包括:(1)患儿性格、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关系、在校与同学关系、学习成绩、发病的原因及表现等。(2)父母情况:父母年龄、学历、健康状况、性格等。(3)家庭情况:父母关系、教育方式、考试前父母的态度、对子女的期望、亲子关系等。(4)就诊情况:患儿出现的异常情况是否及时干预、曾到何医院就诊、做何检查等情况。对患儿父母讲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后,由工作人员逐一进行填写。所有的资料调查后进行统一处理。

1.2.2 心理护理干预 (1)采用个别交谈,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心理疏导,对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结束后,由家长匿名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对不满意的家长,可再次进行咨询,直到满意为止,并与患儿家长互留联系电话及微信,随时进行沟通及指导。(2)根据对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对学校产生恐怖的原因及临床特点,医护人员应详细了解患儿的生长环境、家庭养育情况、学校情况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理解和尊重患儿,患儿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往往表现紧张,焦虑情绪或抗拒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耐心介绍自己,解除患儿的紧张不安情绪,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然后对患儿应采用支持性心理干预。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说服、消除疑虑,使患儿能主动倾诉他们的痛苦和困难,要对患儿进行反复的保证和疏导,鼓励他们早日返校。其次,要正确地鼓励及劝导患儿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或体罚,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恐惧焦虑情绪,从而使其树立信心,消除自卑与不安全感。应教会其自我放松的方法,即学会反复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上学时的焦虑和恐惧感。

1.2.3 对患儿的父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调查资料较详细的了解患儿父母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水平、教育抚养方法、患儿出现躯体症状及情绪焦虑反应时父母如何应对。要注意对孩子的个性培养,从小培养儿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孩子拥有开朗、乐观、坚强的性格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家长对胆小、细心、忧郁的孩子不宜要求过于严格。相反,要劝导这些孩子处事不要过分认真。劝导父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孩子独立活动,减少对孩子的保护,以免让孩子养成依赖、被动的性格,当孩子有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改变过严、过急、训斥、打骂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克服紧张情绪。此外,应改变过于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感情交流,营造轻松的家庭教育环境。注意家庭变故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当家庭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与孩子沟通,尽量使孩子理解家长的所作所为。对于孩子因对学校恐惧而出现的躯体症状和情绪焦虑时,家长不必在孩子面前表现紧张不安,而暗示加重了孩子的症状。对于孩子在学校受到的体罚或训斥,家长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发泄对教师的不满情绪。对于孩子因学校的某些原因出现的对学校的恐惧,应与学校协商给孩子调班或转学。总之应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鼓励孩子早日进入学校。

1.2.4 学校方面 家长要与学校教师取得联系,了解患儿害怕上学的原因,教师应改变教育方式,以鼓励、启发等积极的教育模式代替惩罚。必要时教师应进行家访,耐心与患儿沟通,欢迎其早日回到学校。

1.2.5 药物干预 由从事儿童心理专业的医师,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治疗。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64例患儿中,年龄6~14岁,其中男22例(34.38%),女42例(65.63%),男女之比为1∶1.91;小学生38例(59.38%),初中生26例(40.63%);独生子女46例(71.88%),非独生子女18例(28.13%);0~4岁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家中18例(28.13%),居住在城镇患儿39例(60.94%),居住农村患儿25例(39.06%)。

2.2 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发生的因素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对学校产生恐怖的原因主要有患儿自身因素、家庭及学校因素,见表1。

2.3 儿童学校恐怖症的临床特点

64例儿童恐怖症患儿早期均出现的躯体症状,其中42例患儿(65.63%)症状出现后,家长往往误认为躯体疾患而带孩子到综合医院进行各种检查并进行药物治疗均不见效,最后选择来笔者所在中心就诊。部分患儿如家长劝其上学,则出现情绪焦虑、哭闹等症状,见表2。

2.4 儿童学校恐怖症的疗效

64例学校恐怖症的患儿,均给予小剂量的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护理干预,通过电话或微信进行沟通及指导。经随访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的患儿中,28例(43.75%)1周后重返学校、12例(18.75%)2周后重返学校、17例(26.56%)1个月后重返学校。经3个月随访后,有1例(1.56%)小学生及6例(9.38%)初中生仍未返校。

3 讨论

儿童学校恐怖症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心理因素所致,尤其是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及亲子关系相关,国内学者曾报道,学校恐怖症多发生于性格胆小、易感的儿童,父母关系不和、争吵、暴力、离异的家庭[5]。健全完整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学龄期的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对中小学生来说,家庭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奠定了他一生心理健康基础[6]。本文对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学校恐怖症多发生于小学及初中阶段,其主要原因多为患儿的性格内向、在校与同学交往不良、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小学高年级后寄宿在学校等。此外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学校恐怖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资料显示,父母过分溺爱、对患儿期望值过高、亲子关系差、父母一方有焦虑情绪等,易使患儿发生对学校的恐怖。患儿在校受到教师的体罚或训斥、受到同学体罚、初中阶段一向学习优秀的患儿因考试成绩排名落后,是发生学校恐怖症的直接原因。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的患儿,其临床主要的特点最初表现在上学日清晨诉说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呕吐等躯体症状,如不去上学症状立即消失,节假日时症状不会出现。劝其上学则出现情绪焦虑、哭闹、扬言自杀等。

目前对儿童学校恐怖症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7-8]。本文对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制定了较详细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计划,对患儿进行耐心的疏导、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如何正确的教育子女,多次进行电话咨询及指导、配合小剂量的药物,收到满意的效果,使89.06%(57/64)的患儿重返学校。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在当前我国急速的变革和竞争中,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家庭和社会环境必然遭遇的各方面变迁因素的影响,儿童学校恐惧症的发生已经进入多发、高发期,并引起临床医生、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国内心理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加上很多发达国家针对此问题的干预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改善儿童学校恐惧症这一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干预措施会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静进.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5):257-259.

[2]钱昀,施慎逊,杜亚松.学校恐惧症的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2):112-114.

[3]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260.

[4]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病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4.

[5]邹小兵,静进.发育和行为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0-282.

[6]翟静,郭传琴,刘贤臣,等.学龄期儿童家庭因素与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220-223.

[7]梅竹,任传波,杜亚松.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260例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5.

篇4

羊膜腔穿刺术是产前诊断的一部分,是指由专业产前诊断医师在超声引导下,用穿刺针穿过孕妇的腹部及子宫,进入羊膜腔内抽取适量的羊水,通过羊水内胎儿脱落细胞染色体培养与分析,来判断胎儿的染色体是否正常,从而为临床医师进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为探讨护理在羊膜腔穿刺围术期中的作用,笔者对297例孕妇进行产前诊断的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来自2008年1月~10月在我院行产前诊断的297例孕妇,其中产前筛查高风险171例(57.6%),年龄高风险67例(22.6%),其他59例(19.8%)。

1.2方法

1.2.1仪器采用日本AIO KaSSD-650型实时超声显像仪及其配套的3.5 MHz线阵扫描探头,探头附有穿刺引导器,穿刺针为日本产22GPTC针。

1.2.2穿刺方法术前常规腹部B超检查胎儿、胎盘和羊水情况,观察羊水池进行初步定位。孕妇排空膀胱,俯卧,左右摇摆腹部约5 min。取仰卧位,常规腹部消毒,用已带消毒套的B超探头引导,选择合适位置作为穿刺点进行穿刺。穿刺成功的标准是顺利抽出20 ml左右的羊水。术毕拔针后立即观察胎心、胎盘、穿刺点出血情况及孕妇自觉症状。孕妇休息30 min后再次B超检查,无异常方可离院,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 d。

1.2.3术前护理

1.2.3.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术前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它促使适应证孕妇改变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愉快而主动接受羊膜腔穿刺,避免或减少孕妇的心理负担,最终减少缺陷儿的出生。(1)产前筛查宣教:产前筛查是羊膜腔穿刺的主要病人来源。首先,在产前诊断门诊,我们采取如健康处方、宣传栏、设立宣教室专人宣教、电视及VCD宣传片等多种形式进行产前筛查宣传,详细讲解产前筛查的必要性、安全性,以保证每一位来产前诊断门诊的孕16~21周的妇女进入产前筛查程序。这也保证了进入羊膜腔穿刺流程的孕妇例数。1406例孕妇筛查高风险者98例,占筛查人数的6.97%;其中53例进行了羊水穿刺,占高风险人数的54.08%。(2)羊水穿刺宣教:当产前筛查结果出来后,我们设专人及时通过电话通知每位孕妇。产前筛查高风险的孕妇会按要求到产前诊断中心,宣教护士同主诊医生一起对结果向孕妇做出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羊膜腔穿刺的必要性、安全性、方法、注意事项等。告知孕妇羊膜腔穿刺一般在孕16~21周时施行,因为此时羊水量较多,在超声波引导下抽18~20 ml的羊水,不会伤及胎儿,而且此时羊水中存活细胞比例较高,成功培养机会最大。

1.2.3.2知情同意我们会让孕妇了解羊膜腔穿刺获得羊水细胞是目前产前诊断广泛应用的技术,但对孕妇及胎儿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可造成孕妇和胎儿损伤,感染,流产发生率为2%[1\],并讲解羊膜腔穿刺可能的误差以及诊断上的限制等,按照国家卫生部产前诊断管理办法中知情同意的原则,在孕妇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并诚恳告知我们医务人员会尽最大努力做好穿刺术,规范、无菌,让孕妇放心,具有安全感。

1.2.3.3心理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接受穿刺孕妇普遍存在焦虑心理 ,担心手术中自身及胎儿的安全,对手术不了解形成恐惧心理。术前正确了解孕妇心理状态,做好健康教育,讲解穿刺术的必要性、步骤,介绍做过穿刺的孕妇认识,让其介绍经验和体会,使孕妇充分了解羊膜腔穿刺术的过程及手术的安全性,消除其紧张情绪。我们采取不预约、随时进行手术的方式,缩短病人等待时间,减少紧张、恐惧心理。

1.2.4术中护理术中同手术及超声医师密切配合,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护士站于孕妇身边,握其双手,以极其温柔的语言安慰鼓励孕妇,使其精神放松,情绪平稳,安全感提升。这不同程度地也使胎儿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羊水穿刺的顺利进行。同时,认真观察孕妇术中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

1.2.5术后护理

1.2.5.1心理护理行穿刺术的孕妇往往对穿刺结局、检查结果非常担心,故术后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告知手术已安全、成功结束及目前胎心情况,术后立即用超声或多普勒胎心仪听胎心,并要让孕妇亲耳听到胎心跳动的声音,卧床休息半小时后无异常方可离院。术后交代注意事项:须适当休息并尽量取左侧卧位,坚持数胎动并教会数胎动的方法;注意有无宫缩及破水,出现异常情况如何就诊等。同时告知:高风险并不意味着胎儿一定有先天性疾病,孕妇不良心理对胎儿不利[2\]。培养结果出来后,我们会立即通知孕妇本人或其丈夫,让孕妇放心、安心。

1.2.5.2做好随访当我们通知孕妇培养结果时,会根据孕妇的不同情况随访内容有所不同。(1)术后注意有无并发症:如胎盘、腹壁出血、胎心变化、羊水栓塞等;其他术后随诊有无早产、宫内感染等。(2)对未培养出异常细胞者,我们会告知孕妇未发现异常,而羊膜腔穿刺只能排除某些已知疾病的可能性,仍有部分遗传性疾病与先天畸形无法以羊膜腔穿刺术作为产前诊断。因此一个结果正常的羊膜腔穿刺,不能保证将来生下的孩子绝对正常。为此,孕妇注意日常保健,避免接触有害因素,饮食多元化,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孕24周左右时及时来院行四维彩超检查,以便筛查形态方面的畸形。我们并做好远期随访,在胎儿出生后3个月内、2岁左右时分别进行婴儿及产妇情况的随访,以判断结果符合率。(3)对培养出异常细胞者,我们告知孕妇及时来产前诊断门诊,针对不同个体,我们会做好心理疏导,使孕妇勇敢面对现实,在理智、平稳的心态下,做出下一步诊疗计划。

2结果

297例孕妇中均为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296例羊水细胞培养成功, 1例因羊水自身污染培养失败。未培养出异常细胞者280例,占总培养人数的94.2%;培养出异常细胞者17例(其中 21三体6例,18三体1例,其它如平衡移位、嵌合体等10例)占总培养人数的5.8%。术中无一例出现出血、羊水栓塞等并发症。胎心率一过性减缓2例,通过改变、吸氧、静脉注射产科二联针,均在2 min内恢复。术后无一例出现感染、流产、胎儿丢失等并发症。

3讨论

在羊膜腔穿刺整个流程中,护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使孕妇改变不健康行为,提高思想意识,愉快、主动接受羊水穿刺;心理护理使孕妇消除恐惧心理,心情放松,积极与医护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术中密切配合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安全性;术后随访对孕妇进行了健康指导,验证了诊断符合率。同时,从远期目标看,扩大了产前诊断的影响,影响了孕妇的思想观念,减少了缺陷儿的出生。总之,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减少对手术的恐惧,并能使手术达到预期的效果,预后良好[3\]。

参考文献:

\[1\] 钟进,郭晓玲.B超引导下羊膜腔穿刺及脐静脉穿刺术并发症防治\[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6,23(6):3323-3324.

\[2\] 傅春萍.心理疏导对孕妇羊水穿刺预约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202):144-145.

篇5

【关键词】宫颈癌患者;心理护理;探讨

子宫颈癌简称宫颈癌,是原发于子宫颈部的恶性肿瘤,它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宫颈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宫颈浸润癌为50~55岁。宫颈癌患病逐渐呈年轻化的趋势。

当患者被确诊为宫颈癌时,会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手术是宫颈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更多的患者面临癌症和子宫缺失的双重压力,担心放化疗带来的自我形象的改变和严重的毒副作用,不能坚持治疗;担心失去家庭和孩子;担心疾病的预后等,极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其特征如下:

1 心理特征分析

1.1 焦虑心理

疾病初期患者只是猜疑,存有侥幸心理,甚至并不在意。当确诊为癌变后,患者精神出现反常,表现为极大震惊和十分痛苦,出现焦虑不安。主要表现为:担心手术是否顺利,愈后如何,是否会有转移病灶;担心术后生活质量下降;担心住院给家庭带来的重大经济负担和生活拖累。

1.2 恐惧心理

由于生活环境和角色的突然改变,入院后又面临手术以其相应地化疗,所以患者一时感到非常恐惧。比如对术前准备不理解,像备皮、导尿、灌肠、入手术室麻醉,锐利的手术器械,手术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等均可引起病人恐惧心理。

1.3 自卑及自杀心理

宫颈癌晚期患者往往存在自卑心理,时常处于孤独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不愿与外人接触,隐瞒病程回避谈病,情绪低落等; 有的住院时不愿出病房门,拒绝亲友看望,拒绝同他人交往等。随着患者病情恶化,体质虚弱,疼痛难忍,对治疗技术持怀疑态度,从而产生一种厌世的心理状态,严重者出现自杀心理。

2 心理护理

宫颈癌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要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才可能有奇迹出现。首先是认知疗法。即在病人刚住院时做心理疏导工作,通过与病人交谈,讲解癌症知识,引导他们认识到“癌症并非意味死亡”,并能正确地对待病情和治疗。其次是行为疗法。在治疗中,病人因手术、放化疗引起的疼痛、呕吐等不适感,或因经济、家庭方面的忧虑造成精神抑郁或焦虑时,心理医生通过启发病人沉思冥想分散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达到减轻疼痛或恶心的感觉。三是集体心理疗法,即组织同类同期疾病患者组成小组,让他们在病情讨论或经验交流中相互安慰、启发和鼓励,或请抗癌明星现身说法,鼓舞斗志。小组集体心理治疗约每周一次,持续一个月,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状态和认知程度会有明显改善,负性情绪得到缓解,抗癌的信心和斗志得以增强。而且,这种方式病人容易接受,促进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康复。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关心、安慰、鼓励病人积极接受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解除其思想顾虑和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强调心理对病情的作用,支持患者以积极的最佳心态接受治疗。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病人住院期间应得到尊重,称呼得体,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交谈,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情况,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掌握病人的主要矛盾,尽量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及时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为病人排忧解难、消除病人精神上的各种压力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促进护患友好交流,减轻心理负担起着积极作用,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必要条件。

2.2 及时传递疾病的相关信息

向病人介绍本病的有关知识,让其了解到癌症不是只等于痛苦和死亡,特别是宫颈原位癌病人的治愈率可达99%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减轻痛苦,提高生存率已不是不可能,从而使病人克服恐惧、绝望心理,保持积极乐观情绪,充分调动机体的潜在力量,与疾病作斗争。

2.3 区别不同情况,对病人适度保密病情

对病人的真实情注意适度保密,尤其是对老年及缺乏医学常识的人,以免病人过于紧张和恐惧,影响患者的康复。

2.4 换位思考,满足病人心理要求

护士应用换位的想法,给予同情、理解,并讲解性生活不仅是一种身体刺激反应,只要夫妻恩爱,即使子宫切除,仍可有满意的性生活。还可以向病人介绍一些术后恢复良好的实例,帮助消除对术后性生活的困扰,给病人建立信心,使其配合治疗、护理,促进早日康复。

2.5 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共同配合促进病人康复

家属心情的好坏及态度能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与家属的配合是分不开的。病人由于被病痛折磨,常将急躁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而家人的辛苦和委屈又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极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对病人失去耐心,因此要非常注重家属的思想工作,劝导他们克制自己,与医护人员配合,稳定病人的情绪,使病人早日康复。同时要主动与丈夫交流,讲清即使子宫切除术后仍可有满意的性生活的科学道理,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识,并鼓励丈夫对妻子表达爱意关怀。

篇6

[关键词]围产期;心理状况;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 ( a)-0000-00

围产期是女性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即包括产前、产时及产后的一段时期,具体界定为从妊娠28周至产后7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知识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普及, 妇女群体越来越重视这一特殊阶段。产前及产时阶段妇女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由于缺乏对妊娠和分娩的认识,产后很容易紧张,产生负性情绪[1]。产后阶段又因为不满意身体恢复情况、家庭及工作等因素引起产后心理障碍。因此,探讨围产期妇女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1 围产期孕产妇的心理状况

1.1 产前心理状况

1.1.1 焦虑和抑郁情绪 文翔等[2]调查显示孕妇焦虑、 抑郁群体标准均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

1.1.2 矛盾心理 产妇一方面对即将见面的孩子抱有期待及喜悦之情, 另一方面又对分娩过程产生恐惧,担心分娩是否顺利、胎儿是否畸形、会不会难产、胎儿性别是否理想、自己能否胜任母亲角色等,越临近分娩, 恐惧、烦恼越加重[5] 。

1.1.3 依赖心理 产妇住院后期望经验丰富的的医护人员给她们接生和手术, 渴望得到更好的住院环境;分娩过程中, 依赖有技术好的医生、助产士为其助产[6] 。有些产妇通过各渠道了解到剖宫产及术后镇痛术会减轻生产痛苦, 致使其仅依赖剖宫产。

1.2 产时心理状况

1.2.1 恐惧心理 有资料表明,98%的孕妇害怕产程中的疼痛,临产前易产生恐惧等不良情绪,过度恐惧可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继而引起宫缩乏力,致使产程延长,增加剖宫产机率[7]。因此,产妇的心理是否健康,与能否正常顺利分娩是息息相关的。不良情绪可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分娩就不能按照正常过程进行,从而引起难产、滞产、手术产等。

1.2.2 悲伤情绪 有些母亲患有疾病,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或胎死宫内必须引产时, 在此过程中产妇会产生悲伤情绪。有相当数量的产妇不愿接受失去胎儿这一事实,出现失眠、哭泣、食欲不振等。这时产妇和家人可能会对医务人员感到愤怒怨恨。经过很长时间她们才会接受失去胎儿的事实,尝试新的生活。

1.3 产后心理状况

产后妇女最常出现的心理障碍就是产后抑郁。分娩后,妇女由于一系列生理、心理应激和压力以及角色转换引起心理和情感危机,易产生抑郁等问题[8]。这可能与分娩后产妇体内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还未适应母亲角色等有关。此外,孕期经历较多的不良事件,过度忧虑将来生活状况等也可引起产后抑郁,同时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2 护理干预现状

2.1 产前护理干预

2.1.1 产前健康教育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集中知识讲座、播放视频等形式对产妇进行培训,帮助产妇了解正常分娩过程、顺产的好处、产前各种肌肉功能的锻炼、呼吸方法、产时如何配合、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喂养前的准备和喂养后的注意事项等,减少产妇的恐惧和焦虑,坦然面对分娩[9]。

2.1.2 个体化服务 因人施护, 据产妇不同生理、心理状况、社会背景、文化水平等, 对其细致、耐心地心理疏导,指导其进行正确的心理应对。部分家庭重男轻女严重,产妇担心家人不满孩子性别,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护士发现后对其家人进行思想工作,纠正其家属重男轻女思想,改变其认知评价,并指导家属安慰、鼓励产妇, 从根本上消除“压力源”, 进而缓解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

2.2 产时护理干预

2.2.1 第一产程护理干预 这一时期应认真观察产程进展、勤听胎心、记录宫缩期及间歇期时间,并观察产妇大小便情况和精神状态。若遇紧急情况及时上报医生。产妇对宫缩所致的疼痛易紧张引起产程延长,应利用子宫放松的时候按摩产妇子宫协助产程进展,并多和产妇沟通,安抚其紧张情绪,缓解焦虑。同时在宫缩间歇期协助产妇适当进食巧克力等产能物质以利于保存体力,还应多喝水补充大量出汗损失的体液。此外,还有自我效能理论、激励法、呼吸控制法、松弛疗法等。

2.2.2 第二产程护理干预 此阶段产妇主要运用子宫收缩力和腹膈肌力量生产,容易体力透支,应教给产妇正确使用这些力量,同时还要不断按摩子宫促进宫缩。对疼痛比较敏感的产妇,不能配合时,除了进行心理干预外, 根据情况使用麻醉剂减轻疼痛感。实施导乐分娩,在整个产程中给予产妇生理及心理方面的支持, 使产妇在轻松、舒适安全的环境中顺利分娩。导乐分娩对减少会阴侧切、缩短产程,减少剖宫产及胎儿窘迫等有积极作用,确切证实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分娩结局的影响[10]。

2.2.3 第三产程护理干预 胎儿娩出后,少数产妇表现为沮丧,可能与孩子性别背离家庭期望有关,护士此时应同时做好产妇及家人的思想工作。接产时若新生儿有少许畸形,也要等分娩彻底结束,选择合适时机及时间地点告知产妇及家人。

2.3 产后护理干预 产后因体内雌孕激素迅速降低,产妇易发生情绪不稳定甚至产生抑郁。此时家人尤其是丈夫应给与安慰和理解,稳定产妇情绪,与产妇一起参与到养育新生儿的过程中,帮助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的转变。护理人员在产妇出院后,也要定期到产妇家中访视,指导产妇怎样进行母乳喂养,如何照料新生儿,观察产妇身体恢复情况,增强产妇的信心。

3 小结 随着现代医疗模式转变, 围产期妇女的护理已经不再仅仅是完成分娩这一过程, 而是同时要保护且支持促进产妇对分娩的理想期望。在围产期这一特殊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妇女易出现各种心理状况。这就要求家人和护理人员对其干预应该从产前就要开始进行,使其充分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母亲,拥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同时使其在认知、态度和情绪等各方面更加适应周围环境,保持个人身心及整个家庭的健康和谐。

参考文献

[1] Dimidjian S,Goodman S.Non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de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J].Clin Obstet Gynecol,2009,52( 3) : 498 -515.

[2]文翔,陈静,郭慧明等.孕妇焦虑和抑郁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5028

[3]孕晚期身心健康问题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0,15(4):203 [4]姜梅.产科服务模式的转变对助产士工作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47.

[5]蓝俊芝.初产妇50例分娩过程中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2):89.

[6]习改梅,魏桂枝.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4):8546.

[7]赵玉芳.影响无剖宫产指征孕妇选择分娩方式因素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35-36.

[8]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篇7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41―01

作为班主任,常常会遇到五花八门的“另类”学生。其实不少学生的“另类”表现,大多是他们自身生理特性的外化。当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春风化雨”却屡屡失败,感到无可奈何的时候,就应该会同家长从中医角度另辟蹊径,辅助思想教育。

一、注意季节天气变化

从唯物主义角度来说,人首先是物质的,然后才是精神的。从中医理论来讲,人是属于大自然的,人在特殊时候的情志倾向,其根源是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外化,它不仅受年龄的影响,而且跟季节、天气变化有联系。要是遇到某生一度时期莫名其妙地出现脾气暴躁、极度叛逆、总爱跟老师顶嘴、经常和同学闹矛盾的“怪异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你肯定会心急如焚,千方百计地又是谈心,又是疏导,又是要求家长配合教育。有时候一切措施总不见效时,如果已经排除了所有外界因素的干扰,就应当考虑到该生是不是由于天气或饮食的原因,导致肝火太旺。这时候就迫切需要你建议家长给孩子调整饮食、看看中医,让孩子吃些清热泻火的食物和药物,也许会在几天内就“药”到“病”除,重现阳光少年的风采。

二、注意心神不宁与心浮气燥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不深入、常常心神不宁、喜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猴子的屁股坐不住。这样的学生,如果不是由于学习态度的问题,肯定是心血不足的表现。作为班主任,这时候就要指导家长为孩子进行养心补血的中医治疗。笔者就曾遇到过这样一名“机灵、好动”自控能力相当差的学生。对他多次的谈心、警戒根本无济于事,他的父母也表示出无能为力的失望。听说该生的爷爷是一名老中医,于是在一次家长会上我特意要求该生让他的爷爷前来参加。在跟该生爷爷交谈时,我有意询问该生课堂表现在中医方面作何解释,他爷爷似乎恍然大悟地表示要试着采取中医疗法给孙子好好开几副中药调理调理,诚恳配合学校老师们的教育工作。不出两个月,该生的课堂表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上神思专注、思维活跃。其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奇变化。

三、抑郁症如何应对

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所谓“疑难杂症”,如果有针对性地对“另类”学生介入中医方法,配合思想教育展开“治疗”,确实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关资料显示,初中生患抑郁症的人数逐年增加。患者心理方面表现为兴趣淡漠、被动消极、悲观绝望、难以卷入现实生活;生理方面则表现出无缘无故的疲倦,经常诉说头痛、胃痛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但是,我们所得到的统计信息表明:绝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对患有抑郁症的学生采取的态度是避而远之、任其自然,多数家长也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固然,心理疏导在一定意义上也发挥了作用,但如果借助中医治疗,其教育成功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

清代医家张志聪在《张氏医通》中说:“郁症多缘于志虑不仲,而气先受病。”可见思想情志不正常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按照中医理论来解释,学生患抑郁症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心火偏亢,气滞血瘀,或痰火内扰,胃气不和致令脏腑气机升降失调,阴阳不循其道,阳气不得入于阴,心神不安所致,抑郁症学生的患病原因,大多与心血虚有关。由此可见,想要挽救一名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既需要从精神层面消除其孤独感、失落感、焦虑、紧张不安和恐惧心理,又需要中医辅助,从补气养血的角度辨诊施纲予以治疗,必须“两手抓”才容易见效。

倘若抑郁症学生属于肝气郁结症者,宜注重疏肝理气为主辅助治疗;属于气郁化火上亢症者,宜注重清肝泻火为主辅助治疗;属于咽之不下痰气郁结症者,宜注重利气化痰为主辅助治疗。

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篇8

关键词:暴力倾向; 学校; 家庭; 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10-001

我发现我校近几年校园内各类暴力事件发生率在上升,询问兄弟学校,得知这俨然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学校必须了解引发暴力倾向的主要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了解引发暴力倾向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个体因素

1.人格发展不健全。10多年的德育教育经验告诉我,如果个体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在愤怒或受到挑衅时会毫不犹豫的使用暴力,目的是让对方受到身体或心理的伤痛而一泄心中不快。

2.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部分学生个体受挫折后,不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那么内心将保留遗留的挫折,并时刻有一种准备发泄或攻击的状态,此后,随着挫折的不断积累,达到某一饱和点后,会激发更剧烈的反应。

3.对挑衅缺乏理智。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在遇到挑衅时会表现为克制怒气,以后找机会再向对方说清楚,但是少数学生则会表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观点。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及人格特征等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内化的方式成为儿童及其成年后的思维定势。如果家庭对儿童过分溺爱,对其行为放任不管,则致使儿童道德观念薄弱,法制意识欠缺,是非不分,没有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做事一意孤行,为所欲为,社会适应困难,在此环境下长大的个体往往和同学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家庭冲突和暴力。如果个体从小生长在充满暴力攻击和冲突的家庭中,通过观察父母的暴力行为及后果而潜移默化为自己遇挫后的首选策略。

(三)社会因素

经常观看暴力性影视节目,极有可能改变个体的人格结构和日常交往方式。当暴力影视节目中的场景在现实中再现,个体就会无意识的沉醉于剧情中并模仿剧中人物,从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增加或发生。

(四)学校因素

对学生平时发生的人际矛盾和心理摩擦不能及时发现或进行疏导化解;对具有暴力倾向、惹事生非、打斗成风等特性的“问题学生”不能及时排查或开展心理教育;对校园周边环境不能及时进行整治和管理;忽视中学生社交技能、公德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埋下祸根。

二、学校如何教育有暴力倾向的学生

1.学校要努力提升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如果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总是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就会导致盛气凌人、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相反就会卑躬屈膝、畏畏缩缩、自愧不如。因此具有暴力倾向或攻击行为的中学生个体,应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至文化学习、业余爱好等方面,并不断深刻剖析自我,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来满足自尊。

2.学校应加强学生之间友谊交流教育。在校中学生发生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同学交往能力,良好的同学交往能力有助于他们免遭对抗性事件、暴力事件和攻击行为的伤害。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对具有高攻击倾向的中学生个体进行同学交往能力训练,让其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必将减少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发生。

3.学校要丰富法制教育课堂内容,强化中学生法制意识。如果学校仅仅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丰富中学生的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可以说是事倍功半,对于“问题学生”更是杯水车薪。因此学校应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法制讲座、法院庭审、集体观看法制影视资料等活动,使中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更加深刻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结构,明确其威严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生活中能够自我认识、自我领悟和自我矫正其错误言行,从而不断提升个人法律意识。

4.学校要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力度。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春激扬、激流勇进、勇于拼搏等是他们此阶段的特点,他们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少年,当理想与现实交叉闪光时,无疑会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而为实现理想人生而努力学习。因此学校应定期开展“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为主题的讲座来激励中学生;开展“路在脚下”为主题的才艺表演等,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学校应使用有效心理疏导方法,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疏导是通过环境、说服、解释、启发、教育等手段,减轻或消除学生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等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一种心理引导方法。班主任应深入学生内部,把握学生心理动向,对具有暴力倾向、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排查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学会鲁莽行事之前先设想后果,从而促使自己内心醒悟,自觉消解怨恨,恰当的处理同学间矛盾,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6.学校应及时、适度惩罚校园暴力事件的肇事者。学校对于做出暴力或攻击行为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应分别给予及时、适度的惩罚,以此警告其他预谋实施暴力事件的学生个体要悬崖勒马,以此为戒,从而起到惩前毖后,杀一儆百的作用,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

7.努力构建完善的家校合作体系。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家长应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及时关注子女心理变化,双方做好沟通并及时做好疏导工作,使其正视困难、摆正心态和纠正心理偏差,从而避免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发生。

8.学校呼吁社会关注,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新闻特报、网络游戏、网络博客等宣传社会公德和人间正义,使中学生在视线范围内所看到和听到的都是人间美德,从而净化心灵,从思想上驱除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和人格品质。

总之,学校教育有暴力倾向的学生,需要与家庭、社会及其个人等各方面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只有各环节齐心协力、相辅相成,才能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随着现代护理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份,而且在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那么如何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科学有效地解决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只有更好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才能使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治愈起到促进作用。我们根据患者的心理牲,制定了不同时期的心理指导护理流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心理护理是基于患者的心理问题而展开的。心理学问题包括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的两个方面。

1.1 患者产生的心理状态,决定了其多种多样的需要,主要的心理需要有:安全感的需要,被认识和尊重的需要,被接纳和友好的需要,舒适美感的需要及社会支持的需要等。但总的要求是: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护理道德、细致的护理、舒适的环境、合理的饮食等,最终目的是尽快就医,早日康复。

1.2 由健康人转入患者的角色后,其心理将会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种种消极心理和行为,患者的此种心理问题是由于年龄、病种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在不同病种及病程中产生不同的变化。

1.2.1 患者的护理需求,人们患病时,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走进陌生的医院,从家庭社会的多种角色变为患者,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及社会适应能力,这时病人就需要有人护理,生理需要应得到照顾,精神活动应得到安慰和满足,才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平衡,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她们还非常关注自己的诊治医生、责任护士、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希望尽快进行检查,治疗并知道自己的检查结果,了解疾病的治疗效果,希望知道诊疗疾病的总费用,希望亲人的陪护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希望护士的技术娴熟,希望住院的环境安全舒适等。因此,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护理时,要深入细致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病人角色的转化,为患者创造清洁、安静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促使患者达到愉快舒畅的心理状态,促进医护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1.2.2 妇科患者的心理需求,妇科患者具有女性敏感细腻的特点,患病后心理方面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羞涩等心理问题[2]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

1.2.2.1 焦虑恐惧心理,许多妇科疾病一般都要进行手术才能治愈,比如:宫外孕破裂、腹腔内出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手术会切除输卵管,摘除子宫、卵巢等,患者会担心自己术后丧失生育能力,特别是未婚或者无子女的患者心理负担更重,情绪忧郁,以至于影响夫妻感情和家庭幸福。此时她们需要身为女性的护士理解、关心,与她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1.2.2.2 孤独心理,妇科患者入院前有着女儿、妻子、母亲等多种角色,患病后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会想念家人,尤其是孩子,此时,希望护士多与她们谈心,尽量缩短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1.2.2.3 羞涩心理,妇科有许多未婚少女,有的是从偏远农村来的,面对男医生进行妇科检查时会感到羞涩紧张,如果护士能及时与之沟通调查,则有助于其正确面对和接受检查。

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寻求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病人心理活动,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正确的心理有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避免不良刺激,有利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因此,心理护理对护士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1 具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以愉快稳定的情绪,正确的态度和观点,饱满的精神力量和耐心去影响,帮助病人,达到改善病人心理状态的目的。

2.2 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能力,护理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努力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才能丰富心理护理内容提高心理护理水平,评价心理护理效果。

2.3 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感,心理护理需要通过护患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而这些良好的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基础上的。主要表现在同情感和责任感上,高度的同情感和责任感能使患者获得心理的满足,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 体会

人类的健康不再仅仅是指人的生理功能正常没有疾病更重要的是包括心理健康,心理状态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核心问题。随着妇科疾病患者不断增多,如何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以一种知情乐观、轻松的态度去主动配合手术及冶疗,本人认为心理指导很重要。通过心理指导可以以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增加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护士也应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注意总结心理护理的方法经验,充分发挥心理指导职能,进一步提高心理指导的效果,促进心理护理的发展,提高护理质量。[3]

参考文献

[1] 实用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6

[2] 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26-135

[3] 何苟平,心理护理的重要性,齐鲁护理杂志,2007.8(4).26

作者单位:650000 昆明市延安医院

(上接第187页)

1.1.2 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护生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从理论学习到社会实践,角色转换一时难以到位,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严肃性认识不清,造成认识上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护理工作,对工作和患者的责任心不强。加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宠爱有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奉献意识、服务意识,不愿安心护理工作,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

1.2 带教老师存在的问题

1.2.1 带教老师对带教工作在认识上有误区。有的带教老师认为护生不熟悉业务,反应慢,碍手碍脚,工作效率低,不愿让她们干,导致护生精神上不愉快,心理上有负担,工作不敢主动,缩手缩脚,浪费了宝贵的实习机会。这些都是带教老师在思想上没有正确对待护生的实习工作的表现。

1.2.2 带教老师自身压力较大,给带教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随着患者对护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新技术的应用,护理模式的不断改变,护理工作量不断加大,带教老师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完成带教工作,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

1.2.3 熟悉业务的带教老师数量少,不能满足带教工作需要。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在某些基层县级医院的传染科,真正熟悉护理业务的护士不多。在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下,水平高的带教老师休班时,实习生常常无师带教,或只能向业务素质较差的老师学习,直接影响了护生的学习效果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1.3 医院在带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带教工作的管理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带教工作在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护理工作者新老交替和队伍建设。但在部分基层医院,这项工作还不完善,整个带教工作还没有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有管理、有考核的责任管理长效机制,有关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制约了带教工作的规范、稳定、健康发展。

2 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带教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制定详细的带教工作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带教工作,首先要针对实习护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带教工作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带教工作。

2.2 搞好护生的岗前培训和心理疏导工作。在实习前,要对护生做好一系列培训工作,包括传染科工作的主要内容、护理工作特点、规范、程序,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等等。要详细介绍各种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及注意事项,注意保护自己,以消除她们的恐惧心理。同时,要做好科室的工作环境、场所、科室成员的介绍和熟悉工作,让他们有一种被接纳的归属感、亲切感。特别要让她们对传染病有一个正确认识,消除实习生的陌生与恐惧心理。

2.3 加强护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纪律观念教育,为做好带教工作打好思想基础。集中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纪律观念教育,让她们尽快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增强爱岗敬业、认真负责、服从管理、热情服务的自觉性。

2.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护生在轻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实习。带教老师的形象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并影响到她们的实习。一个和蔼可亲、爱岗敬业的带教老师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学习效果就好。因此,老师在接触学生时,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树立良好的老师形象,取得她们的信任与敬慕,激发她们对未来实习工作中的浓厚兴趣。

2.5 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强将手下无弱兵,好的老师才能带出好的学生。医院方面要加强对护士的配备和业务培训,解决业务骨干少的问题;带教老师要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带出好的护生。

篇10

Psychological Card

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是一种非常状态。它要求考生的头脑清醒、情绪稳定。而考试恐惧症则是因害怕考试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引起的一系列身心的不良反应。考试恐惧症具体表现为情绪上表现出烦躁不安,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手足无措;更有甚者会出现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现象。考试是滋生紧张情绪的土壤,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主要是由于求胜心切加重了心理负担,求胜动机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兴奋中心,致使其附近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这会破坏知识之间的联系,妨碍了大脑对知识的调动与提取,而记忆的暂时中断往往会加重焦虑情绪,从而加深学生对考试成绩得失的忧虑,于是导致恶性循环,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在焦虑的状态下,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Psychological Card

案例一:

最近发现自己越来越害怕考试了。从小学到高中,几乎都是逢考必过的我,自从上了高中后,每逢考试我就会心里不安,害怕考不好,因此我平时便会增压学习,但往往事与愿违,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常常是上了考场后就感觉什么都忘了,然后便异常的紧张,考试结果自然也不乐观。马上就要高考了,最近的几次测验,我只要一考数学就会心里发慌,甚至胡思乱想,静不下心来。有一次考试考到一半,我的手就开始发抖。我以前考试从来都不是这样的,可是现在一到考试就蔫了。最气愤的是每次考题中出现以前做过的原题时,我还做的又慢又差,特别简单的题在考场上也很久才做出来。

(左 立)

叶薇急诊室

考试恐惧症是学生较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过高的期望,加上过于注重结果则是导致左立同学产生考试恐惧心理的诱因。建议你将目标设在“跳起来就摘得到”的位置是最适宜的。只要你能坚持“跳起来”,就会摘到你心仪的那颗果实。从左立同学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现实生活中常出现的一种有趣的现象,不少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呈“波浪式的曲线”。研究表明,这种现象主要是接受暗示得来的。一次或几次的失败,如果没有找准原因,就容易形成不良暗示,而这种不良暗示会像火种一样蔓延下去。

案例二:

我是一个高一在读生,每天上课我总会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作业完成的情况也比较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遇到考试,不论大考还是小考,我的成绩始终不好。因此,每次考完试,我的排名总会排在中等靠后。上高中后,父母除了给我买了大量营养品之外,再也没让过家务,甚至连衣服都不让我自己洗。有时吃完饭我顺手把碗筷收拾一下,我妈也要一把夺下,说:“这些事儿一点都不用你管,妈妈只希望你能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那就上不了大学!”由于我是整个家族的独子,我爸妈十分看重我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分数。所以每次考完试我都会被我爸训。可是,我越是想考好,结果反而越糟,一考试我就非常紧张,十分害怕考不好,考试前就手脚发凉,坐立不安,心跳加快。在考试中常常脸色发白,满头冒汗,常常是平时会的知识,在考试时都不会了。

(刘宇航)

叶薇急诊室

很显然,刘宇航的行为属于考试恐惧症的典型症状。他的考试恐惧主要来源于父母迫切希望孩子成才的心理,这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反而严重干扰了他正常的学习,原本来具有能力和水平,也被因恐惧而生成的杂念所影响了。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调整期望水平,端正对考试的认识。过高的期望会导致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目标太高,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会没有把握而忧心忡忡。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必然会使学生在考试期间过分担心,反而分散了注意力。

案例三:

这学期我的心情始终很不好,因为上高三后,各种考试接踵而来。我的这种烦躁好像就是从这个学期开始的。我发现只要进行稍微正式一点的考试,自己就会变得不安。即使我复习得很充分、自我感觉很有把握了,也不能消除考试一天天临近带来的那种焦虑和恐惧。或许是因为我太害怕失败了,害怕我考不过身边的同学,害怕高考结束后进不了自己心仪的大学。

其实,客观评价自己的话,学习对我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一件事,对待考试,我也很努力去复习,老师也认为我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模拟考试我的分数都不低,可往往一到正式考试,我就发挥失常了。比如,上次半月考,考物理和英语时,看到试卷,我就突然变得心烦意乱,导致最终考出来的成绩和我平时的成绩大相径庭,连自己都难以置信,这大大地挫伤了我的自信心。

我现在真的很害怕考试,尤其是半月考发挥失常,像是一片巨大的阴霾,久久地笼罩在我的心头难以消散。我甚至害怕自己的这种临考状态会一直延续到高考。只要一想到这一点,我就不寒而栗。

爸爸妈妈虽然在学习上没有给我什么压力,但我总在关键时候“掉链子”,这让我无比遗憾和内疚,这应该就是“考试恐惧症”吧。马上又要考试了,我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恐惧心理呢?

(栗 子)

叶薇急诊室

造成考试怯场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而栗子同学完全是因为自己施加给自己的压力导致。我们都知道,学生在考试时往往担心自己考得不好,从而会影响升级升学,甚至怕影响前途和命运。 这些杂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波动和紧张心情,实际上造成了压力,阻碍了“知识点回忆”的正常进行。缺乏考题意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栗子同学的问题应该也是这样。其实,这种“有把握”是对所复习的知识内容而言的,绝不是对考题而言。当你对试卷每题考什么、怎么考,复习范畴在哪,答题要点是什么,预期分数多少都有把握了,自然就不焦虑了。 临考前,不少学生会选择开夜车,搞题海战术,这并不是复习的好办法。面临考试应充分相信自己平时的积累,放松精神,复习安排要劳逸结合,睡眠要充足;考试时,充分自信,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有最佳发挥。而过于繁重的复习,则会使大脑负荷过重,导致考试时大脑兴奋与抑制失调,影响正常的水平发挥。

心链接

考前看不进书

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同学对未来的考试结果没有把握,从而产生了焦虑情绪,无法集中精力复习。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自己焦虑的根源,然后排除这种担忧。如果是因为想要看的知识点太多而思维混乱,就要理清思路,抓住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突击复习。建议同学们不要在考试前一天晚上再做练习题,适当整理一下复习笔记,背背重要公式即可,否则一旦遇到不会的题,将影响情绪。

考前睡不着觉

考前失眠是大多数考生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考前心理紧张造成的。对付失眠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怕失眠,别有任何心理包袱,考前不要胡思乱想,对自己有信心就好。平时没有失眠问题的同学最好不要服用安眠药物,可以听听轻音乐,或喝一杯牛奶。此外,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过多的提神食品,平时有喝茶、咖啡等习惯的同学,在考试前夜就不要饮用了,这些饮品会让人兴奋,从而影响睡眠。

考场上心烦躁

有些同学总在考试后抱怨说考场里面声音太多,太嘈杂,因此没有办法集中精神考试。监考老师的脚步声、同学翻试卷和叹气的声音,以及考场外周边发出的声音干扰了他们答题。事实上,考场上一点声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你越是觉得烦,噪音反而越会往你耳朵里钻,在这种时候,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到试卷上,做到“充耳不闻”。不要刻意去感觉这些外界的杂音,就可以把它们从脑袋中清除出去。

遇难题就紧张

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必要过分紧张,可以先跳过这道题,等做上几道简单的题目后,心情就会平静下来,重新找到自信,解题思路可能也就清晰起来。这时再回头对付那根“硬骨头”,即使实在解决不了,也没有必要焦虑,可以安慰自己“这道题对我难,对别人也一样难”。很多同学在考试时,往往会发现,有时候明明很熟悉的知识点却想不起来时,有的同学便急于解决问题,紧张地在记忆中胡乱搜索,企图能凑巧“碰上”想要找的东西,但是这种无秩序搜索的效率往往很低,并且时间越长,心里越觉得慌乱。这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联想,通过回想老师讲授这一知识点时的情况,寻找线索,在短时间内将知识点想起来。

觉得时间不够

考场上最容易引起考生慌乱的情况就是所剩时间不多,却仍有很多题没做完,此时一些学生会觉得心急如焚,常常是做着这道题,脑子里却想着下一道题,结果哪道题也没做好。在做题前就要对时间有大概考虑,哪一个时间段做什么题,先做哪道、后做哪道都要有一个统筹的安排。重点、有把握的题应该先答,遇到不会的题不要死缠烂打,思考两分钟后,实在不会就要马上放弃,不要再去想它。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能做多少算多少。考试结束前15分钟,监考老师会提醒大家注意时间,加快答题速度,此时就要利用最后的这段时间攻克自己最有把握做对的题,而不是死啃难题。

考试时老走神

有些同学在答题过程中总是出现“魂不守舍”的情况,与试题无关的念头频繁地出现在脑海里,让人无法控制。出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要故意忽略,一味地埋头答题,而是应该停下笔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可以对自己强调一下“我正在考试”,给自己两分钟时间放松神经,然后再集中注意力继续答题。

TIPS 告别考试恐惧症有妙招

TIPS1.不钻牛角尖

若有些问题一时无法解答,就暂时转移到别的题目上去。答题时因紧张抑制了正常的思维,一些本应该能答出来的题目突然变成难题,一些复习过的内容也会突然遗忘。如果一味地苦想下去必然浪费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能答出来。此时不妨用“转移战术”,暂时跳过该试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后面的题目,等情绪稳定,或者“记忆”恢复后再回过头来做那道题。

TIPS2.善于想象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应积极回想从前的某些情景,这样做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紧张而引起记忆障碍,还可采用“联想法”帮助还原“记忆”。如联想老师讲课的情景,联想曾经做过的读书笔记,联想曾经做过的题目,一旦有线索及时记录下来,从中挑出一些有用的材料或线索加以思考。

TIPS3.自我减压放松

紧张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合理地进行自我放松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等待发试卷的时间里,很多同学会感到手心冒汗,心跳加快,不妨先缓缓地吸一口气,然后再慢慢地呼出来,呼气的同时,心中默念数字。如此反复做10次左右,情绪就会镇静下来。

TIPS4.学会疏导情绪

当你面临紧张的考试情境时,要学会降低自己的生理唤醒和情绪反映。具体可以通过放松技术和系统脱敏技术来降低焦虑情绪。放松技术包括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和呼吸放松,通过放松技术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调节自己的生理反应。放松技术可以可以自学,从网上找一些视频,比如想你自己在一片大草原上等。

系统脱敏技术则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自己的考试焦虑逐步减弱直至消除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这种技术前提要掌握放松技术,然后想象焦虑的考试情境,每出现焦虑反应就采用放松技术去对抗它,从而抑制焦虑反应。

TIPS5.改变自己的认知

很多同学都会反复想象考试失败的各种后果,而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其实对于考试焦虑的人来说,引起焦虑情绪的并不是考试这件事本身,而是你对考试的看法。你过于重视考试,觉得考不好别人就不喜欢你,这样一到考试就会想到这些消极结果,自然会焦虑。因此,改变自己对考试的认知,是克服考试恐惧的必要条件。

TIPS6.学会一些学习策略和考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