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变式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变式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

数学是初中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当前课堂教学情况得知,多数教师因受教育体制影响,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讲,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调动学习数学积极性,甚至对数学产生烦躁、恐惧情绪。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想象能力,应不断向素质教育领域扩展,打破传统教学常规,让数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有所互动交流,因此变式教学的出现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显示意义。

一、变式教学在数学概念中应用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学生学习数学都是从概念开始,只有掌握概念才能将其灵活应用到问题解答中。实际上我国数学教学早已开始应用概念变式,即在教学中运用不同材料和案例展现事物的本质,或者变换相同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来进一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让学生对事物本质和非本质特征进行区别来加深对概念知识的理解。例如某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同类项概念一课时就创设了生活情景让学生易于理解。情景如下:“周六,小明去超市买了7个香蕉、8个橘子、4个苹果,妈妈不知道小明已经买好了水果,下班去超市又买了6个香蕉、10个橘子、5苹果,请问香蕉、橘子和苹果各有多少个,怎么求和?”此时教师又顺势引入概念,让学生观察这个单项式是否有相同点,如果有的话怎么分为一类?最后学生经思考得出概念,即字母相同且指数也相等的项则称为同类项,因此上述单项式中是同类项。从上述教学案例可得知,教师在教学中引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对三种物品进行分类,先从香蕉、橘子、苹果等生活实物分类转换为单项式分类,启发学生主动进入寻找分类标准中,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活跃学生逻辑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创造力,也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

二、变式教学在数学技能中应用

数学习题是集数学思想、知识、方法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依旧运用传统的题海战术,只会让学生要习题的高压下丧失学习数学兴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还要借助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促使学生在解题中理解所学知识,熟悉解题方法,总结解题规律,从解题中拓展新知识,进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教育目的。例如在类比式变式教学;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多数学生表示理解困难,再加上很多知识中除了本质内涵外,还涵盖了一些较易忽略的隐藏性知识,此时就需要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某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分式的意义”一课时,常见问题为“如果想要一个分式的值为0,那么就必须使分子=0且分母≠0,因此,若当x为何值时,分式值为0。这种看似简单但不容易突出重点的问题,学生在整体思维上不会太深的理解分式为0中的两层含义,还会忽略分母不为零因素,此时就教师就运用分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即得到以下三个变式:

通过上述三个变式,让学生学会在解题中先求出分子为0的字母值,之后在对该字母值是否使分母值为0进行检验,如果舍去分母0后不为0,则为所求的值。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注重挖掘隐藏的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反思习惯。

三、变式教学在数学应用题中应用

当前学生在学习数学后普遍的问题即不会应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多个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例如公式的变式应用;公式变式即对公式的外在形式实施变式,促使学生良好的应用公式知识解题。在完全平方公式变式设计中,

其次在解题的方法变式中,即需要教师在改变题意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思考多种解题思路,或者通过类比的方式概括相同题目的内涵和解题规律,从而达到开阔解题思路的目的。

每个学生学习方法和个性都存有差异,在解题方面必然也有不同的思考解读,通过变式能让学生知道哪种解题方法最快捷,拓展解题思路的同时提高解题速度。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变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极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变式教学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全过程,促使学生多方面抓住知识最原本的属性,从而构建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尤其在概念、技能、应用等数学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逻辑思维、计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数学能力,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龙.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上,下旬, 2015(44):273-273.

篇2

【关键词】一题多解;初中数学;教学

一、“一题多解”概念

波利亚曾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要解题,数学教学中的解题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推进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因此,教师应把解题当作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注重教学中的实践与模仿,只有这样才能够教授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

一道数学题包含多种解答方法,简称“一题多解”或“问题变式”.实际是以原题为中心,将一道题目进行各个方面的分析,从而多角度地解出答案.在此过程中,可解释数学的本质属性,将题目分析得更深入、透彻.

二、“一题多解”在初中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帮助学生复习知识

“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是将一道题目用多种方法解答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各种数学知识解答题目,这类知识点经过学生的活学活用,可以更好地巩固之前的知识,形成数学思维框架,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一旦题目解开,学生便能从中获得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将原来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之后,学习中用得就更加得心应手.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对题目理解得就更深刻了,不用再用题海战术来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学生在一题多解中已经学会融会贯通,把知识框架建立起来了.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学习数学过程中缺少发散思维,学生就会被思维阻塞,解题过程中处处碰壁,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思维发散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提高做题能力,巩固知识,但一味地灌输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观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题目中获得乐趣.所以,学生从一道题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新思路,才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也十分重要,教师通过一题多变的形式,将一道题目变换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能够从中体味到数学的趣味性,同时,能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变得更活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使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更透彻.学生的想象力加上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的知识获得更进一步的加工,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多了一份动力.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再进行思路的重组,就能够顺利解决多重问题.

(四)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中的某一问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可运用多层面的数学知识进行一题多解.学生在一题多解过程中培养出创造性思维,使得数学学习中的某种定式性东西难以成为学生的阻碍,学生在解题中可跳出重复,主次分明、多技法地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数学教学过程中更重视不同数学分支的多种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得到更多运用,使知识框架更坚固,学生解题的方法更灵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拥有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

三、一题多解教学案例

题目:已知B,C分别为AD,AE边的中点,如图,求证ADE∽ABC.

思路点拨:本题可根据三角形的判断定理,从三个思路解答问题.思路一:先证明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分别相等,进而证明三角形相似;思路二: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进而证明三角形相似;思路三:证明三角形的两边和另一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成比例,并且@两边夹角相等,进而证明三角形相似.

解题方法一:B,C分别为AD,AE边的中点,

BC是ADE的中位线之一,BC∥DE,

∠ADE=∠ABC,

又∠A=∠A,ADE∽ABC.

解题方法二:B,C分别为AD,AE边的中点,

BC是ADE的中位线之一,

DE=2BC,AD=2AB,AE=2AC,ADE∽ABC.

解题方法三:B,C分别为AD,AE边的中点,

AD=2AB,AE=2AC,

又∠A=∠A,ADE∽ABC.

四、结束语

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初中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巧用一题多解帮助学生复习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一题多解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积极寻找更为有效的一题多解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开放;数学教学;课程;学生

实施中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针对开放式教学认识不统一,且程度仍不能满足目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等情况,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就如何组织开放式的数学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

理想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必须确立:

1,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

3,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案例《有理数的加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上面思想的一种体现)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分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

(答案包括了全部可能的四种分类情况)

①先向东走20m,再向东走30m;②先向东走20m,再向西走30m;

③先向西走20m,再向东走30m;④先向西走20m,再向西走30m

[二]、组织交流、共享发现

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通过讨论,很快有四位同学说出下面四个等式:

(+20)+(+30)=+50(+20)+(-30)=-10

(-20)+(+30)=+10(-20)+(-30)=-50

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本质,统一认识

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指导学生看书上的黑体字,比较一下书上的表达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并集体讨论,以加深印象。

[四]、能力展示

联系生活算一算,并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

(—2)+(—3)=(—2)+3=2+(—3)=

(+2)+(+3)=2+(—2)=

运用法则计算4+(—5)=?并用其他方法验证运算的正确性。

活动说明:鼓励学生用数轴和生活的实际经验来解释4+(—5)的现实意义,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四、开放教学内容,“活”用教材,力求教学内容社会化。

数学是人类的活动。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他们投入的程度也就会更加强烈。

教学案例(初二):

大米蒸成米饭后质量有所增加。某饭店的厨师老张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比老李多了0.2千克。现在用同样多的大米,小张蒸出了24.2千克的米饭,而小李只蒸出了22千克的米饭。问小张、小李每千克大米各蒸出多少千克的米饭?

㈠创设情景:

①老师首先统计班内哪些同学爱吃米饭。然后,让各学习小组讨论米饭的形成过程,即妈妈是如何蒸大米的(学生的情绪非常高,不少同学有蒸米饭的经历)。

②选两名学生代表说说米饭的形成过程(结果这两位同学说的方法与过程不一样,从而又引出其他同学也相应说出了各自的经验和方法)。

㈡探讨:

①问题:大米蒸成米饭后为什么质量会增加?用同样的大米,为什么有的人蒸出的米饭多,有的人蒸出的米饭少?米饭质量、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质量、大米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老师把上面的问题分别交给了六个兴趣小组,通过讨论来解决(这六个小组各自进行了激烈争论,有两位同学竞然站起来争吵,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同时,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蒸大米的时候,加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㈢在同学们弄懂了题意之后,师生接着列表分析:

人名米饭质量(千克)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质量(千克)大米质量(千克)

12

x

小李22x

(解略)

24.2

x+0.2

小张24.2x+0.2

上面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得同学们在合作中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还使得他们在探讨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懂得爱妈妈和如何做一些家务活。

五、开放教学手段,连接Internet,使课堂教学网络化。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手段和简单的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力不从心。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景;使得教学情趣盈然、丰富多采,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

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使学习者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对数学对象进行多重表征,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创新灵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计算机的高分辨率的动态图像演示功能和绘图功能,以及快速的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演示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开发计算机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培养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崭新教学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是利用计算机与人“面对面”和人与机“交互性”的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及时反馈矫正。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和进度的差异,提高教学效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拓宽了开放式教学新渠道、新途径。

总之,当前教学实践逐步证明了开放式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已经形成研究热潮。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是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中学数学如何迈向开放式的教学,将会对当前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71-72.

[2]任志鸿.新课程标准优秀教案[M].海南:南方出版社,2003,46-49.

[3]贡永生.精心建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J].中小学数学,2001(1):2.

[4]马小为.初中数学应用开放题演练[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153-157.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程 “四维”体验教学法 教学实践

体验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学生体验的方式实现教学互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浸入”的过程中吸取知识要点。在新课程标准下,通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课程可采取“四维”体验教学法,即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中体验“想数学”,在实践演练中体验“做数学”,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用数学”,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实践表明,体验教学法使学生在体验中研究探索,在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在自主思考中体验“想数学”

自主思考是学习者的一种重要思想体验。在自主思考过程中,学习者针对实际问题实现“再创造”,从而真正理解学习内容,并在其他问题上的解决上灵活运用。在学习“圆的面积”内容时,我创设了一个体验式场景:将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成若干部分后,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问题的解决似乎无法从书本上讲述的理论知识中找到路径,但学生经过自主思考,便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从而获知半径的长是3厘米,问题得到解决。在体验式教学中,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教师应着眼发展学生的思维,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题目,可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探索,在自主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在实践演练中体验“做数学”

陶行知先生早年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在“找找、量量、拼拼”的实践演练中学到知识,其理论基础是“只有做了,你才能学会”。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通过实践演练,以“做数学”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实践演练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后,为正确理解组成三角形的元素之间的关系,可设计如下实践演练情境:制作一端相连且能转动的两根木棒,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30厘米。另外,准备三根长度不同的木棒,红棒长15厘米,黄棒长10厘米,白棒长60厘米(还可再多备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如需钉一个三角架,使端点顺次连结,请同学们试试用哪一根木棒合适?通过实践演练,学生发现,白棒和黄棒都不合适,只有红棒合适。由此,学生首先建立了一个印象: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其三个边的长度之间有某种制约关系,某一边过长或过短都不行。那么这个制约关系是什么呢?此时可正式引入课题,提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先用橡皮泥捏一个正方体,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而长宽高变化的道理。小学生的动作思维占优势,即使是一些浅显的数学理论,他们听过后也可能很快忘记;看过了,也不一定很明白;只有结合理论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一般来说,设计一些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实践演练活动,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3.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自由对话的平台得以构建,学生可一直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思维火花不断闪现,每个学生均能得到能力上的发展。“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顺利地与教学内容结合共同建构为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而情境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基地。在学习交流中,针对小组学生们共同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师生的近距离接触和适当的表扬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愉悦的心境。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可以更好地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

4.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在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如此,既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进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这一节的教学时,可引入一个日常生活场景:妈妈要做一个纸制正方体的包装盒快递东西,她不知道如何裁剪,你能帮帮她吗?如果你裁剪出来了,请你到讲台上示范把正方体的盒子展开的过程,并且把你展开后的作品贴到黑板上,看谁想的方法多。同学们的兴致很高,纷纷拿出剪刀、纸片动手操作。同学们把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所有的情况都裁剪出来了,而且争着上讲台给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再如,简便运算115-6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体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15元零钱,买一件68元的衣服,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爸爸还余下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出: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3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15+32=47元。如此可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实践表明,小学数学“四维”体验教学法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发育阶段,以创设体验式场景为途径,以提出实践性问题为关键,以培养学生思维为目标,促使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动脑、动手、动口、动心,积极参与数学教学全过程,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发挥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志明.小学生数学策略学习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徐斌.推敲新课程课堂[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3]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郑毓信.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袁中学.最新小学数学典型教学案例[M].沈阳:白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