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教育案例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6 17:0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教教育案例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早教教育案例及分析

篇1

关键词: 早教师资 现状 对策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早教市场持续升温,家长重视对0到3岁孩子的科学培养,在鞍山这样的三线城市,大量亲子班、早教园频频开班,更有多个国外早教品牌迅速入驻,每到周末,各家早教机构人满为患。

2013年6月,鞍山市开始实行《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对于早教机构的师资提出以下要求:早期教育机构教师应具有早期教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婴幼儿心理特点,善于沟通,能根据婴幼儿自身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养工作,指导家长制订教养方案,具有学前教育大专以上学历,取得育婴师资格证书或具有本科学历,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且取得育婴师资格证书。指导教师与儿童的比例必须达到1∶4到1∶5。

随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于2014年出台了《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对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人员做出了明确规定。

为了解鞍山市早教师资队伍现状,参照《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及《早期教育服务规范》,进行调查分析。

本文所提出的早教师资指的是在早教机构中,以开发婴幼儿潜能、提升家长教养水平为目标,有计划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教师。

二、鞍山市早教师资队伍现状

参照《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及《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将早教师资队的调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结构现状,二是专业能力现状。

(一)早教师资队伍结构现状

从性别结构来看,绝大部分为女性,男性教师的比例仅占到2%。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学历占58.3%,本科为16.7%,中专占25%。早教师资的年龄结构呈现低龄化趋势,大部分教师为35周岁以下,更有很多教师是没有生育宝宝甚至没有结婚的年轻教师。从所学专业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占83.3%,另有教育学、音乐教育、英语教育等专业,没有早教专业的毕业生。从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来看,91.7%的早教教师上岗前都考取了育婴师证书或者早教师资证书。

(二)早教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现状

由于亲子活动是教师、家长和宝宝多方参与的活动,教师担负着“提升家长教养水平、促进宝宝全面发展”的双重任务。早教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活动的方案设计与组织、婴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了解与指导、对婴幼儿家长的指导等方面。

1.亲子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

在亲子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方面,由于早教教师大部分都在职前教育阶段学习过早教理论与实践课程和参加过育婴师培训,对于活动方案的设计并不陌生。入职后,每个早教机构的活动方案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早教师资在入职前又参加了本机构的内部培训。且很多机构都有一套现成的活动方案供教师上课时候用。调查发现,入职后的教师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较强,体现在对现有方案的改编和根据不同年龄班婴幼儿的特点进行独立创编方面。

从活动的组织方面来看,早教教师的组织能力较强。大部分教师能够自如地按照既定方案进行活动。活动组织的形式体现了以游戏为主,并且能够兼顾对幼儿的教育和家长的指导两方面。比如,每个环节之后,教师都能够向家长说明这个环节的目的及在家庭中如何指导幼儿等。

2.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的了解与指导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早教教师对于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了解情况不尽相同。教龄较长、有过生育经验的早教教师对于婴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掌握较好,也能够很好地把握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常见的发育问题和应对策略,对于婴幼儿的指导比较到位。比如,18-24个月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能够听懂指令并能说出由两个词或三个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个特点设计发展婴幼儿语言的活动,如教幼儿说唱三字儿歌,并结合不同孩子的个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

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尤其是没有养育宝宝经验的年轻教师,对于婴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停留在学习过的纸面经验,经验的得来完全靠死记硬背。这些教师能够说出不同年龄段的发育特点,但在婴幼儿每个发展阶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教育策略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活动中与婴幼儿的沟通能力方面,一些教师缺乏经验,往往只考虑到活动各环节的进程而忽视了婴幼儿的发展。比如,在鞍山市某早教中心调研听课时,在操作积木环节完成后,教师弹琴示意孩子们将积木物归原处,一个女宝宝没玩够,没有送积木,教师示意家长帮助孩子将积木送回,孩子仍旧坚持不送积木,这时老师过来强行将积木端走,留下孩子在原地哇哇大哭,后面的活动环节这个宝宝一直哭,不能配合教师的活动。这位教师为了保证活动的整齐划一和进程,没有考虑到婴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也没有掌握与宝宝沟通的方式方法,才导致如此尴尬的结局。

3.对婴幼儿家长的指导能力

调查显示,早教教师指导家长的能力较弱。在与早教教师的座谈中,很多教师表示组织活动没有问题,最担心家长问问题,尤其是有的家长提出几个月大的孩子该吃什么辅食,孩子在家里面常出现的教育问题等。面对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一些教师手足无措,因此,上完课这些教师就有“想逃”的欲望。当问到这些教师,指导家长工作有没有必要时,她们都点头表示很有必要,只是苦于没有相关经验,不知道如何指导家长。在某亲子园听课时,走线环节,有一名20个月的宝宝不喜欢在线上走,而选择在地上爬,妈妈怎么拉也拉不起来,妈妈威胁孩子说:“快起来,再不起来妈妈不喜欢你了!”孩子有些不高兴了,但继续在地上爬,这时,教师走过来拉着孩子的胳膊说:“快起来,要不老师和妈妈都不喜欢你了。”听到这句话,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在该案例中,家长不了解20个月的孩子语言理解发展特点――孩子听不懂反话。教师不仅没有指导家长如何针对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反而采取了与家长同样错误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亲子教育活动的失败。

三、鞍山市早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早教师资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调整早教师资培养相关课程

针对一些年轻教师缺乏对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和指导技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制订师资培养方案时,增加相关课程和实训课时。比如将现有的育婴师课程内容进行充实,对婴幼儿的营养这一内容进行丰富,学前卫生学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拓展讲义内容,将年龄段由原来的3-6岁为主向下延伸到0-3岁,详细讲述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及心理发育特点。增加亲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实训课时,并将早期教育活动中常见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基础上找到解决策略。

2.修订见习任务书

修改学生到早教机构见习的任务书。在现有见习任务基础上,增加参加早教机构教研活动这一项。在教研活动中,参与讨论亲子教育活动中各年龄段婴幼儿常出现的问题及如何指导家长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等问题,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职前经验。

(二)建立早教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制

目前,鞍山市的早教机构基本上是独立办学,各机构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更谈不上共同研讨教学。各机构的办学历史渊源、优势和特色各不相同,办学经验也不同,有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可以地方教育局或区教委牵头,定期组织各早教机构之间互相评鉴、互相沟通和交流办学经验,观摩骨干教师的优质活动,以此带动全市早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

(三)沿用师徒制的传帮带制度

师徒制的传帮带制度是自古以来教育领域沿用至今的传统师资培养形式。针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经验少,对婴幼儿和家长指导能力较差的现状,机构给每位新入职的教师配备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年轻教师由听课开始,逐步过渡到助课,由一个环节的助课过渡到一半活动的助课,进而发展为能够独立承担课程的熟手。

参考文献:

[1]服务标准化研究所.关于对《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网,http:///wzgg/201407/t20140721_19422.shtml.2014.4.

[2]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试行).辽宁省人民政府网,http:///,2013.6.

篇2

2000年,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我们紧抓机遇,成功创办了一幼附属实验园(以汉英整合的双语为特色,现在也成为市级示范园);2002年为推进学前教育向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延伸,建立了零点早教培训中心;2007年1月顺利接收了东城区职教中心附属幼儿园;2012年接手魏家分园。5个机构现共有教职工200余名,幼儿1 000多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现代化手段带给我们的便捷与快乐。实现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已成为现代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园积极营造园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不断营造学习与探究的园所氛围;打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团队;促进幼儿在各个领域的自主学习,促进了4个园的特色课程建构。

一、打造信息化教师团队,促教师专业成长

一幼在多年的发展中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氛围,优化环境,为队伍的成长搭建多样的平台。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且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干部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是其中的主要途径之一。

目前为止,幼儿园配备了电子白板、触摸屏电视、实物投影仪、笔记本电脑、录音笔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为教师提供专门的计算机备课室;为幼儿配备了综合电教室、点点游戏室,在其中设有幼儿可操作和使用的小计算机、读卡式试听机,幼儿可以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听故事、音乐等。各班配套了可连接计算机的触摸屏电视、可插卡式录音机、相机,以便教师教学及幼儿区角活动时随时使用。

1.新技术的培训与使用,提高教师学习、分享意识

仅有硬件支持是不够的,如何让教师们熟悉这些信息化工具同样十分重要。学期初,我们为每所幼儿园聘请了专职的电教教师,教授电教设施的使用方法,掌握专业技术。其中不仅有针对教师的培训学习,还为幼儿园各个岗位提供了专门的指导,在教职工中普及使用方法,使他们逐步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

我们鼓励教师使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为教师们创建包含教师教学案例、课件的资源库,在电教教师的帮助下,班级所有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实物投影仪、计算机、电视等设备组织教学。

通过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教师们不再满足于通过制作课件、Flash、PPT等开展教学,而是在大量实践中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让信息技术逐步和传统教育有效对话?信息技术怎么用更容易被低龄孩子接受,并促进他们的学习?哪些多媒体手段能够服务于幼儿园教学,促进教师应用水平的提高?利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我们几个园所采取开展一些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做法,力求将视、听、讲、做相结合,给孩子多感官的刺激,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满足幼儿视觉、听觉的需要,激发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凸显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为教师搭建平台,相互观摩,分享经验的过程中,打造了一支研究型教师团队。

2.交互式白板技术提高师幼互动能力

电子白板的使用不仅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还促进了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幼儿园为各班配备了电子白板,对园所教师进行整体培训,提升教师借助电子白板与幼儿进行教育互动的水平,结合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实践,教师们使用整体聚光、放大缩小、拍照、拆分、填充、幕布提示、保存及自动加页、连线、镂空、遮挡等14种方法、20多个技术策略为幼儿创设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把抽象知识变为形象化,将枯乏的知识变得更有趣味,促进幼儿更加自然地学习。

3.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提升教师的资源利用能力

教师们对于课件的制作已不满足于简单的PPT,而是将精心的设计和教学目标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课件《小蚂蚁坐大船》是为辅助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儿歌仿编《小蚂蚁坐大船》而制作的,教师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将课件分为三部分:学一学(学习儿歌)、想一想(思考儿歌最后一句中“大船”的替代物,解决仿编的重点及难点,并让幼儿理解儿歌中“大”与“小”的对比关系)、编一编(仿编儿歌)。在想一想及编一编环节中都可完全由幼儿操作,让信息技术与幼儿更多地互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更好地对话和融合,提高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4.构建网络互动平台,让家园沟通更加深入

生活方式的快节奏使教师观念在不断转变,把向书本学、师傅学逐渐拓展到信息渠道,教师们用微信、短信平台、微博、博客、校友录、邮箱、班级网页等多种途径和家长沟通。

有了便捷的方式,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尽可能挖掘这样的交流平台,每名教师都根据自己班上家长的沟通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宜的交流方式,利用信息平台让家长们更了解幼儿园、班级的动态情况,家长们也通过信息手段交流、分享育儿的心得、经验。

经过长期深入的学习、实践和幼儿园的精心打造,目前几个园所的教师都具备了一定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市、区、园级骨干教师全都具备了较高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能力;20个班级使用校友录,65%的班级使用微博和家长互动,50 %以上的教师拥有自己的博客,同时使用微信等手段加强彼此的交流。

计算机专职教师多次参与全国、市、区级课件、论文评比,均获得好成绩:张晶老师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荣获国家特别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李雪、谷雨、于杨、孙维、李爽、肖文惠等教师制作的课件、撰写的论文先后荣获全国评比一等奖和市级评比一、二、三等奖。

二、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激发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利用多媒体手段不仅丰富了孩子多种感官体验,通过教师的巧用设备,还促使每个孩子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1.让声音伴随,变被动为主动

在绘本《小老鼠漫长一夜》中,老鼠因为各种各样的声音而不敢独自入睡,绘本中仅仅是几个象声词“呼呼”“滴滴答”“ 呜呜”等呈献给大家,教师把风声、雨声、猫头鹰的叫声等制成音效放入课件,当这些声音出现时,引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活动,让中班幼儿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老鼠害怕的心情和这条贯穿全文的情节线索。

此后,教师选择适宜的动画片给中大班幼儿观赏,尝试运用连续、重复、定格、消音、为动画片配音等策略请孩子们为动画片配音,把原本枯燥的复述对白变为主动参与,孩子们观察着画面的变化,理解故事情节的推进与发展,通过对话和利用道具发出的各种声效实现了有效学习。大班幼儿在配音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还争相为小班弟弟、妹妹现场配音,调动了他们模仿的欲望。

2.让作品清晰,变等待为投入

我们针对中大班幼儿开展了“小小新闻发言人”活动,在活动前,孩子们收集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使用触屏电视进行操作,不仅比以往一个小朋友拿着自己的作品让全班小朋友看更吸引大家,而且激发了孩子们把已知经验与同伴分享的热情。由于我们的触屏电视安装位置适合孩子的高度,所以每个“小新闻发言人”都能独立操作。

在大班动物主题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将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与伙伴分享,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其中一名幼儿在纸上画了数字4和汉字川,当知道是因为不会写汉字川而想出的办法时,孩子们更认同他节约时间的做法。

触屏电视使孩子们更加有条理、自信地表达,更为大家交流对动物的认知经验提供了新的方式,促进了孩子们有效使用信息化设备的能力。

3.让情景回放,一言堂变群言谈

教师使用DV拍摄现场,把原来以教师评价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幼儿自主发现同伴优点的媒介。由于是孩子们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再加上DV的重放,为幼儿呈现出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把孩子们在活动区收拾玩具的情境用便携式DV摄录下来,不仅帮助孩子们及时回忆起游戏后的情景,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理清、总结出整理玩具的方法,将小朋友分工合作的好方法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拓讲,在调动起小朋友讲述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幼儿学会了讲话要有重点、有中心。

中班小朋友在“小熊请客”表演游戏中借鉴班级中有一位教师怀孕的经验,为自己设计了孕妇装和新台词,小动物们也随之改变了情节,把狐狸带到了小熊家。教师及时用DV拍摄,并通过播放再现,让孩子们灵光一现的创造性表演成为同伴们学习和评价的依据。

在各个区域,我们投放了一些多媒体设备(录音机、照相机、便携式音箱等),让孩子自行记录游戏。小朋友享受在建筑区为自己搭建的动物园拍照;熟练使

(下转页)

(上接页)

用便携式音箱为其他班级幼儿巡回演出;用录音机把和小伙伴在语言角编出的新故事分享。教师把孩子们的各种作品(照片、音像)放在每位孩子的档案夹中,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

4.让设备巧用,难题迎刃而解

随着信息设备的普及,教师们在设计活动时都会借助信息设备来完善教学,但是不是使用设备多多益善?如何巧用多媒体设备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甄别,恰到好处地使用。作为教师,把握住每节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孩子们关键经验的获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班数学测量活动“我的脚有多大”中,教师给孩子们一个挑战:用一根吸管量自己脚的长度。怎样让孩子们更加容易分享彼此的测量方法?在预设这个环节时,教师使用便携式DV,在实际活动中将幼儿真实的操作过程拍摄后及时用电视屏幕进行观看和分析,在DV的现场拍摄和播放中,孩子们一次次发现、修正伙伴的方法,帮助自己进一步感受和掌握严谨、准确的概念。直观的动态画面分享给孩子们带来了认知冲击和视觉体验,孩子们通过辅助手段了解他人的测量过程,分享彼此的测量方法,较为轻松地获得了需要掌握的关键经验。

三、支持园所课程建设,搭建课程资源平台

信息技术不但促进了教师和幼儿的发展,还促进了我们一园四址的特色课程建设。

1.在艺术活动中更好地为幼儿提供丰富感知体验

例如:在本园的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传统的美术活动:折小狗。在过去的折纸活动中,教师通过逐步示范,来引导幼儿按照步骤统一学习。如今,通过摆拍、跳帧的设计,用一段原创折纸动画完整连贯地再现了折纸的每一个步骤。动态的展示帮助小班幼儿轻松掌握了折小狗的三个重要步骤,很快掌握了对边折、对角折等技能。

信息技术的使用让艺术的关键要素更好地被孩子们感受、掌握。

2.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更直观立体呈现教材

在双语教学中,通过电子白板的使用,在故事课件的准备过程中,利用照相、调整大小等工具,尽量将故事画面做成有遮挡关系,直观立体地呈现教材中的故事情节。在故事On the bus中,笔者把车门做成一半镂空、车窗全部镂空,因此,在演示Daddy mommy baby上车时特别真实,这样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get on/get off the bus(上/下车)。

电子白板的使用让第二语言的课程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帮助孩子更加直观地理解词汇。